“名著阅读”与“阅读名著”

时间:2022-09-13 06:01:46

“名著阅读”与“阅读名著”

“名著阅读”势在必行,但任务无法落到实处。据某校初三的一项“名著阅读”专项调查显示,该校初三数百名学生中,能够较为完整地阅读中外名著达到五本以上的,不足1%,三本以上的,不足20%,二本以上的,不足50%,有至少10%的学生没有读过一本名著,只读过一些诸如《老夫子》《机器猫》等漫画作品,或是《故事会》《读者》等报刊杂志。这样的现实,是对课标要求的忽略吗?不是!只是老师无法去开展,学生难以去落实罢了。

我们有事实为证,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占到语文基础考察70分中的10分,达14.3%,这样高的比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忽视的理由。然而无论试卷如何重视、学校怎样要求、老师怎样强调,现实就是现实:学生的名著阅读得分寥寥,失分极多。某校对本校初三毕业生的中考成绩统计就发现,该校连续三年学生的中考名著阅读得分都不足5分,有一年甚至人均3分多点。这样低的失分比例,其实是相当惊人的---课标有明确要求,中考有固定考查,学校有具体安排,老师有反复强调,为什么这项任务就是无法落实?

可见,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然而在探讨这些这前,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一下上一代人的“阅读名著”经历。

七八十年代,物质相对匮乏,虽然没有谁要求学生必须要读多少本名著,学生们却鲜有不读几本名著或其它文学作品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柳宗元、欧阳修等古代名家,巴金、茅盾等现代作家的作品,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作品,贾平凹、张贤亮等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爱不释手,这样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很多学生读过的中外文学作品不下百部,以这样的文学底蕴来进行阅读、写作,传情达意自然不在话下,更不用说对付区区几道名著阅读考查了。

那么,在那样“没有要求”的条件下,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高的热情来投入到阅读名著的活动中去呢?除去娱乐方式的匮乏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兴趣和时间问题。那个时代的书籍本来就相对较少,但凡学生能够见到的书,多是名气较大的中外名家名作,有较强的号召力;其次就是没有人强烈要求学生必定要读多少字的书,读完后要写出多少多少字的读后感,这样无功利目的的读书活动,正符合青少年热爱自由的心理特征;再次,社会舆论欣赏饱学之士,书读的多,至少可以获得师长的表扬和同学的钦羡。如此一来,人人以读书为荣,人人以读书为乐,加上课余时间相当充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就可以探讨一下如何解决“名著阅读”难的问题了吧。

可惜有些问题是我们解决不了的,一曰社会舆论,当整个社会将成功与否定位为挣钱多少,当我们将钦羡给了华丽的衣服和高档的消费,我们拿什么去激励学生以读书为荣?二曰时间空间,在现实功利的驱动下,读书成了应景,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写读后感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中考,这阅读名著的活儿就不再是一种艺术欣赏和审美享受,而是成了为读而读的应付之举,则其兴趣就可想而知了――强扭的瓜永远不可能是甜的。三曰文本选择,其实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文化滋养都是一样的,至少是差别甚微。我们不否认,名家作品,特别是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名作,其语言艺术堪称经典。其作品内涵堪称深刻,读他们的作品,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教益。然而,他们的作品毕竟产生于他们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时代的产物,今天的学生读来,难免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学生也许需要更贴近这个时代的作品,需要更多的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兴趣爱好的作品。我们的名著阅读推荐,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把握了时代脉搏、顺应了时代潮流的新锐作品呢?四曰应试需求,随便走进书店,我们不难找到诸如“名著解读”“名著精读”“名著缩微”等等针对课标推荐而生的“名著快餐”,然而当我们的名著阅读只不过是为了考试而吃的“快餐”,其文化涵养还在吗?其艺术熏陶还有吗?阅读名著,还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吗?

也许,名著阅读真应该换成阅读名著吧!将阅读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础,以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为目标,这样,才更符合“人文理念”,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浅议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飞扬的情思伴我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