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范文

时间:2023-03-05 18:46:35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范文第1篇

我们有事实为证,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占到语文基础考察70分中的10分,达14.3%,这样高的比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忽视的理由。然而无论试卷如何重视、学校怎样要求、老师怎样强调,现实就是现实:学生的名著阅读得分寥寥,失分极多。某校对本校初三毕业生的中考成绩统计就发现,该校连续三年学生的中考名著阅读得分都不足5分,有一年甚至人均3分多点。这样低的失分比例,其实是相当惊人的---课标有明确要求,中考有固定考查,学校有具体安排,老师有反复强调,为什么这项任务就是无法落实?

可见,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然而在探讨这些这前,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一下上一代人的“阅读名著”经历。

七八十年代,物质相对匮乏,虽然没有谁要求学生必须要读多少本名著,学生们却鲜有不读几本名著或其它文学作品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柳宗元、欧阳修等古代名家,巴金、茅盾等现代作家的作品,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作品,贾平凹、张贤亮等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爱不释手,这样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很多学生读过的中外文学作品不下百部,以这样的文学底蕴来进行阅读、写作,传情达意自然不在话下,更不用说对付区区几道名著阅读考查了。

那么,在那样“没有要求”的条件下,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高的热情来投入到阅读名著的活动中去呢?除去娱乐方式的匮乏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兴趣和时间问题。那个时代的书籍本来就相对较少,但凡学生能够见到的书,多是名气较大的中外名家名作,有较强的号召力;其次就是没有人强烈要求学生必定要读多少字的书,读完后要写出多少多少字的读后感,这样无功利目的的读书活动,正符合青少年热爱自由的心理特征;再次,社会舆论欣赏饱学之士,书读的多,至少可以获得师长的表扬和同学的钦羡。如此一来,人人以读书为荣,人人以读书为乐,加上课余时间相当充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就可以探讨一下如何解决“名著阅读”难的问题了吧。

可惜有些问题是我们解决不了的,一曰社会舆论,当整个社会将成功与否定位为挣钱多少,当我们将钦羡给了华丽的衣服和高档的消费,我们拿什么去激励学生以读书为荣?二曰时间空间,在现实功利的驱动下,读书成了应景,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写读后感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中考,这阅读名著的活儿就不再是一种艺术欣赏和审美享受,而是成了为读而读的应付之举,则其兴趣就可想而知了――强扭的瓜永远不可能是甜的。三曰文本选择,其实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文化滋养都是一样的,至少是差别甚微。我们不否认,名家作品,特别是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名作,其语言艺术堪称经典。其作品内涵堪称深刻,读他们的作品,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教益。然而,他们的作品毕竟产生于他们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时代的产物,今天的学生读来,难免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学生也许需要更贴近这个时代的作品,需要更多的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兴趣爱好的作品。我们的名著阅读推荐,是否可以推荐一些把握了时代脉搏、顺应了时代潮流的新锐作品呢?四曰应试需求,随便走进书店,我们不难找到诸如“名著解读”“名著精读”“名著缩微”等等针对课标推荐而生的“名著快餐”,然而当我们的名著阅读只不过是为了考试而吃的“快餐”,其文化涵养还在吗?其艺术熏陶还有吗?阅读名著,还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吗?

名著阅读范文第2篇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自己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举例推荐了一些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读物。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7——“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必修(2)的“名著导读”部分共介绍中外两部小说,分别是巴金的《家》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该模块用2-3个课时,师生共同完成这两篇小说的学习。然后以征文展示的形式完成模块评价。

具体操作办法与过程——课前准备: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机会上台展示该小组的学习成果。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也为了每个学生受到更全面的锻炼,我们将交流的形式做了补充。即:同学在台上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不能光听,还应该将该同学的材料记录下来。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笔记本,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录整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老师应该介绍一些记录的方法技巧,让他们能比较充分地将这些成果记录下来。这样,既交流了学习成果,又使同学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充分利用了时间,一举三得。

《家》——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小说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巴金的生平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征文题目:

(1)阅读小说《家》,观看电影《家》,将电影与小说作比较。

(2)以“假如我是_____________(《家》中的一位人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巴黎圣母院》——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雨果和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中外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比较。

征文题目:

(1)请以所学过的中外小说为例,谈谈中外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异同。

(2)欣赏电影《巴黎圣母院》,并与小说作比较。谈谈自己对电影中演员的选择及表演艺术的看法。

(3)以“我_____________的文学形象”为题写一篇文章。

2.名著积累和梳理的方法

著名学者阿德勒谈读名著的方法时说,阅读最重要的规则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时,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你无法立即领悟的部分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所抓不住的段落、脚注、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了你。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打住,你就会迷失。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你第二次再读的时候更有机会了解它,但是你必须把这本书整个读完第一遍才行。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读书勤动笔墨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8——开设阅读课,配套读书笔记

1.每周一节课,到图书馆阅读指定的图书。

具体措施:

①由备课组排出各班级上阅读课的日期

固定后制成表格交付图书馆,各班级错开时间,每次只有一个班级进馆,语文老师全程跟班,确保质量

②制订阅读指定书目。

制订书目以课程标准建议的名著和教材中单元内容为依据,例如:教材第一学段有名著《家》,书目就开出巴金的作品集;第一单元课文有《沁园春·长沙》,书目就开出诗词评介。阅读指定书目以双周计划进行,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阅读内容得到配合教学进度的更新。

③调动图书馆资源配合。

请图书馆按双周计划提前把书从各个库里找出来,集中在三层固定的架子上,节省学生找书和办借阅手续的时间。

2.每周写读书笔记

具体措施:

读书笔记分三部分,字词摘抄、佳句赏析和感悟联想,其中感悟联想是重点,要求600字以上。要求教师全批全改。

针对学生在感悟联想时经常脱离文本、笔记质量又不够高的现状,备课组提出阶段性要求,把感悟联想的部分向赏析评价方面引导,倡导紧扣文本的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在《福州日报》等四家媒体同时推出我校高一年段读书笔记专版,以媒体发表来调动老师、学生的积极性。

要求备课组老师交换改作业一次,目的是为了让备课组老师全面了解整个年段读书笔记质量的情况,也能互相学习别的老师改读书笔记的方式和长处

(福建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9——“感受小说的魅力”

小说世界精彩纷呈。其中有鲜活的生命,浓郁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有许许多多或悲壮、或缠绵、或欢乐、或悲伤、或激烈、或优雅的故事;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英雄的史诗,有爱情的悲剧;也有艺术化的辽阔的大地、浩瀚的大海、奔腾的江河、幽蓝的星空……

让我们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人类的心灵,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一、阅读交流

1.您读过哪些小说?请列出书目与同学交流。在您读过的小说中,您最喜欢哪一部?请向同学介绍,并作简要评论。

2.了解古今中外的主要小说作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列出您要读的小说,有计划地阅读。

3.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精神巡礼的过程。您从小说中获得了哪些生活的经验、情感的体验、人生的哲理和艺术的享受?请随时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二、鉴赏研究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有学者说《红楼梦》的特点是“琐细之中有无限烟波”,欣赏《红楼梦》应瞻前顾后,相互联系,融会贯通,方得其妙。课外阅读《红楼梦》,体会《红楼梦》“荒唐言”里的“辛酸泪”,“作者痴”后的“其中味”,以及看似“琐细”的叙述描写中的“无限烟波”。然后与同学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2.中外小说作品中有许多成功的妇女形象。中学语文教材也选了不少以描写妇女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如《祝福》《荷花淀》《翠翠》等。这些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以各自鲜明的性格,栩栩如生地活现在作品中,她们的命运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研究这些妇女形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请从古今中外的小说作品中,选择几个典型的妇女形象进行研究(关注她们的命运,分析她们的性格等),写一篇小评论。

三、讨论争鸣

名著阅读范文第3篇

一、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和文学常识结合在一道题中考查,以选项肢的形式呈现。

例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选项略)

湖北卷近几年一直以这种形式考查。名著内容与文学常识可以糅合在一个选项中考查,也可以单列为一项考查。所以以这种形式考查的可能性最大。

2. 单独设置一道选择题直接考查名著内容。

例2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江西卷)

A. 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 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大卫・科波菲尔》)

C.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

D. 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此例直接考查了“识记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的能力。2013年高考江苏卷和福建卷也是单独设题,重点考查名著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的能力,形式上则是五选二。

解析 这类选择题多是选“非”式,即题干表述常常是“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解答这类题没有多少技巧,较可靠的方法就是逐项审核选项肢对名著内容表述的正误。对选项肢中包含的每一个判断(包括判断表述中的每一个信息点)都要认真审核,不能走马观花式地浏览。这要求我们对教材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和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要读细、读透,关注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如果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可适当运用排除法以确定选项。

二、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1. 直接考查

例3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2013年福建卷)

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焦大因何事醉后骂人?宁国府怎样处治焦大?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例4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2013年福建卷)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解析 像例3这种对于名著情节的考查题,关键是要简洁明了地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答题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重心要落在所问上,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不要面面俱到。有时还需要关注一下有无字数的限制。例4属于比较阅读,这类题重在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鉴赏。先要读懂原文,知晓大意,再根据具体问题一一作答。答题时,应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观点要准确全面,表达要简洁,不要照抄原文、含糊其辞。

2. 间接考查

例5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2012年湖北卷)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亦未为不可。”

本题考查的虽是修辞手法,但在拟写对偶句时要考虑主要人物形象,实际上也间接考查了名著阅读。这种形式有时还可能与语言表达简明、仿句等知识点结合考查。

解析 名著阅读一旦融入语言文字运用题,可以说形式就更加多样了。这类题使得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灵活。就本题而言,解题的顺序是“内容――句式――修辞”。先找好符合要求的内容,即宝黛见面的情景,然后要组织好语言,最后看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符合要求。

除以上几种形式外,今年纳入高考范围的《孟子》和《论语》这两部名著还有可能在文言文断句材料中出现,或与名句名篇默写结合考查,或以填空题形式呈现。

例7 ①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

②爱人者, ;敬人者, 。(《孟子》)

解析 解答这类题,一要平时重视,化整为零,识记准确、娴熟;二要书写工整清楚,不因同音、形近或义近而写错别字,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临考时,遇有暂时遗忘的,可根据上句或下句语境来推导。湖北卷对名句名篇填空的考查形式相对稳定,为8选5。8个小题中可能适当地对两部名著中的名句进行考查,应引起我们注意。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孟轲晚年编纂的语录体论辩著作,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B.《雷雨》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纠葛,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朽与罪恶。

C.王熙凤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协理宁国府”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逼死尤二姐表现了她心狠手辣的一面;逗贾母开心,又体现了她机变逢迎的一面。

D.保罗・戈埃罗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家,他的创作以理解自己为出发点,善用朴素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来讲述富有意味的哲理。

2.“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本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 (《论语》)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

(3)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孟子》)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 。(《孟子》)

5.某校要举行“走进名著”推介活动,请从下面所给的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写一段推介词。

名著:《论语》《红楼梦》《雷雨》《哈姆莱特》

要求:①推介时有鲜明的主题;②表达得体,语意连贯,语言有文采;③不超过100个字。

1.A (《孟子》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

2.黛玉辞世 宝玉、宝钗成亲 潇湘馆

3.(1)①贵人贱马 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4.(1)小人同而不和 (2)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 (3)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名著阅读范文第4篇

一、考查比重加大。名著考查比重的加大不仅表现在题量上,还表现在分值上。不少省市中考名著阅读试题题量和分值明显提高(分值在6分以上)。如北京市题名著阅读成为一个独立板块,3道题共10分;浙江绍兴市题分值6分,还增加了5分的附加题,总分值达到11分。

二、考查范围扩大。中考名著阅读考查范围主要以“课标”推荐的名著为主,国内名著考查较多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骆驼祥子》,国外名著出现比较频繁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有的省市名著阅读试题还涉及《家》《朝花夕拾》《傅雷家书》《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这就要求考生的阅读面更广。

三、题型创新。主要表现是试题综合性更强,如:山东青岛市名著阅读题。把名著阅读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北京市名著阅读题把名著阅读和读图写话结合起来;河北省、江苏南京市、浙江衢州市等地的名著阅读题。把名著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

四、考查层次提高。往年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过于浅显,有的局限于文学常识层面,考查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国别(朝代)、主要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等识记性内容。今年中考,不少省市的名著阅读试题出现了一些检验考生个性阅读体验与感悟,以及体现考生对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的试题。如:浙江杭州市名著阅读题,让考生结合自己阅读的名著中的人物,来印证观点“厄运能磨炼一个人”;浙江绍兴市名著阅读题,提供一组画面,让考生为名著《城南旧事》选择一幅最合适的封面画,并简述理由。这些考题,重点让考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和评价能力,注重考查考生对名著的品评分析、阅读感悟,不仅要求考生熟悉名著,而且要求对名著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等进行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考查的能力涉及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欣赏评价等,考查层次提高。

名著阅读范文第5篇

龙应台有一篇文章《读(水浒)的小孩》,大意是她给6岁的儿子安安读《水浒传》的故事。后来,安安神气活现地效仿梁山好汉“抢劫”过路老妇人的巧克力。这个故事触发我们许多思考,如名著都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吗?应该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名著阅读呢?怎样评价名著中一些与现代道德、法律相抵触的情节?……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写作指导

纯真的孩子盲目模仿《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做出“抢劫”这样可笑又可叹的事情,不免引发我们的思考:孩子和名著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更具体一点儿说,孩子应该阅读什么样的名著?又该如何阅读这些名著?

孩子应该阅读什么样的名著?中国古话“少不读水浒”不无道理。孩子辨识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若将《水浒传》中的情景不加引导地传递给孩子,如材料中安安般盲目模仿照搬的故事便可能不断上演。所以,名著虽好,也要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另外,读名著时,要多学习其精神所在,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行为举止,这是内容层次的选择。正如张泽辰同学的作文题目《名著虽好,择时而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经典名著来浸润,要择时而读;而认橹灰是名著便来者不拒的态度恐怕要不得。

孩子该如何阅读名著呢?正如祁晟同学文中所言:“名著,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一部部高度凝练了思想情感的经典。名著的价值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尤其是对于孩子,能不能读好名著,关键在于如何将过去与现在对接。”这种对接,需要孩子拥有逐步开阔的视野,也需要师长耐心地帮助与引导。另外,如袁弋洋同学所写:“在阅读名著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明白历史的进步、法制的进步,逐步引导孩子辨别名著中的思想,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里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实是孩子读名著时要注意的。名著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孩子读名著要“与时俱进”,如此,阅读名著的乐趣之泉方会源源不断。

名著阅读范文第6篇

可以说,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非常切合当下实际的,也是及时且有效的。为了响应与落实这样的指导性意见,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都出台了与之对应的改革方案。以江苏为例,其2008年和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说明》就明确列出了24部高中生必读名著,并将其中的10部列为当年加试的考试内容。很显然,如果说新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提出的要求还是有弹性的“软任务”的话,那么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就是非得完成不可的“硬任务”了。

面对诸如此类的“硬任务”,一些平时不重视名著阅读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慌了,他们纷纷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有的认为阅读名著会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有悖中央的“减负”精神;有的则认为阅读名著难度大,读外国名著存在文化差异上的隔阂,读古代名著又有语言理解上的障碍,等等。总之一句话,反对者认为,名著阅读已成为当代中学生不能承载之重。于是,久而久之,这些颇有微词的人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又重新步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开始大兴形式主义之风,搞一些肤浅的、毫无意义的、快餐式的“伪名著阅读”。总结一下,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类:

其一,将名著阅读等同于影视欣赏。众所周知,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是语言的艺术,而后者则是一门融文学、美术、音乐、绘画、摄影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如果仅局限在对影视的欣赏上,学生根本不能欣赏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丰富含义和艺术张力,根本不能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更何况,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中有很大一部分,如诗歌、散文、古今文论等,也根本无法通过影视艺术来表现,因此仅止于欣赏影片注定了就是片面的。而且,即使是可以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小说、话剧,其人物形象无论被作家刻画得多么的具体细致,多么的生动形象,在读者心中都还是不十分确定的、朦胧的、易引发各种想象的;而一旦被拍摄成影视作品,其形象就会被画面定格、固定,观赏者就失去了再创作的空间,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被动接受者。由此可见,完全用影视作品的欣赏来代替名著的阅读是决然行不通的,如此这般,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更会浪费太多的宝贵时间。

那么,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我们能不能就此摒弃影视的欣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合理地利用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举三例:

1. 在名著阅读的初始阶段,通过影视的欣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名著阅读的困难之一就是,阅读过程过于漫长,读者需要忍受长时间的孤独。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却又有一点是浮躁和耐不住寂寞,学生常常刚读一两个章节,刚感觉到一点的枯燥无味,就会不再坚持,轻言放弃。因此在这时如果能组织学生完整地欣赏一两部名著改编的经典影视作品,或许会让学生管窥到名著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之受到感染,使其阅读兴趣大增,从而将阅读坚持到底。

2. 在名著阅读的攻坚阶段,有目的地截取影视作品中的个别画面或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中的个别画面或片段,不仅能避免因观看全片而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更能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方便学生赏析。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时,针对多数孩子没有近距离接触大海、想象受限制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老人圣地亚哥在茫茫大海上与大马林鱼、鲨鱼作斗争的影视片断,这样既无需久坐观片,又能体验到大海的辽阔、自然斗争的残酷以及老人意志的坚强。

3. 在名著阅读的深化阶段,将名著与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作比较,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由于名著在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常常经过导演和演员的再创作,因此影视作品与原著之间总有不少的出入,其中的好坏优劣也常常众说纷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鉴赏探究能力的培养。如《红楼梦》电视剧对原著后四十回的改动就很大,究竟哪个更能体现曹雪芹先生的本意,就需要读者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大胆评判。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讨论,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二,将名著阅读异化为信息的硬性记忆。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阅读名著不单纯为了了解其中的信息,更有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而事实上,我们的教师却仅满足于知识信息的“填鸭式”灌输,教师的所谓指导往往总是以牺牲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代价。无论哪部名著,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让学生读,而是如何才能更细致系统地把作家、背景、故事梗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介绍给学生,好方便其记忆、默写。确实,一般情况下,考试对名著阅读的要求并不高,通过死记硬背是能够应付的,甚至会应付得很好很完美。可这有意义吗?这是我们的教育初衷吗?这只会让我们的学生因为这无形中增加的负担,而越来越讨厌名著,越来越讨厌阅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放手让学生阅读。唯有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当然,放手让学生阅读,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的指导、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教师更要异常重视自己的作用。一般而言,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指导学生对名著的深入解读;二是科学指导学生选择、规划在校三年的读书内容。前者是首要的,也是教师价值体现的主要方面。试想,像《红楼梦》《庄子》一类的作品,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其阅读能不是囫囵吞枣式的吗?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后者,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一点。

新课程标准建议学生阅读的书目多达30余种,要想全部阅读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去帮助选择和筛选。推荐哪种给学生,每学期又分别阅读哪种,以何种顺序安排等等,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规划。其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1. 阅读门类要多样。在选择阅读书目时,不能单一地去选择小说、话剧等记叙性审美文类,也要适当考虑文化经典著作和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议论性认识文类。2. 阅读计划要贯穿整个高中学习阶段。名著阅读并不仅仅是高一、高二时候的事,高三也要阅读名著。如果从长远看,名著阅读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上的功利性并不亚于应试教育。与其让学生在死记硬背中苦苦挣扎,不如准其阅读,乐在其中。3. 要依据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安排书目。高中三年,学生的心理要经历一个渐进成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在安排阅读时,要基本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4. 充分利用寒暑假。名著阅读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的工程,无论是初读还是重读,没有充裕的时间,是难以进行下去的。而寒暑假正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忽略对这段时间的利用,在放假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有力的动员和指导。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名著阅读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努力探索、积极研究其中的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必须时刻谨记的是:任何消极的、抵触的情绪,任何简单的、应试的辅导,都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无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无助于社会时代的进步!请休要为之!

名著阅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人文素养

歌德曾说:“读一千本书,也许还不如读十本好书那样可以得到更多正确的知识。”名著是千本好书中的那十本,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最终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初三中考也加入了名著的考查,比重逐年增加。但名著阅读现状如何?从2011年珠海市中考名著阅读题2.6分(满分8分)的均分可知,现状并不容乐观。

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看,名著阅读瓶颈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少阅读时间。

课业负担重,从早读到晚自习,有很多课和成堆的作业;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考压力更大,想考上好高中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大学;学段越往后应试学习比重越大,学生没有心力、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2.缺少选择空间。

许多学生表示喜欢看名著,但不一定是老师或课本上要求必读的名著。很多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读名著的目的就是考试。正是老师和家长口口声声“考试会考到”的指导,让学生对名著产生了抵触心理。

3.缺乏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是为了放松消遣,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休闲轻松类读物贴近初中生生活,能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同时为课业繁重的初中生提供了追求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他们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慰藉。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读起来费劲,所以渐渐疏离名著。

4.缺乏必要指导。

许多学生不喜欢名著是因为名著内容高深,读不懂。有一位女同学坦言,听人家谈论《水浒》头头是道,自己也挺羡慕,无奈读不进去,不知道这部经典小说有什么地方值得欣赏,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

面对如此种种,我们难以“四两拨千斤”,只能转变观念、身体力行,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提供一些有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为改变名著阅读现状尽微薄之力。

二、指导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策略

在众多阅读材料中,如何让学生选取内涵丰富、学养深厚的长篇文学名著进行有效阅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尤其重要。

1.随文推荐,以点带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增强名著阅读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课标》建议初中学生阅读的《朝花夕拾》(教材中选取《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水浒传》(教材中选取《智取生辰纲》)、《鲁滨孙漂流记》(教材中选取《荒岛余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材选取《再塑生命》)、《威尼斯商人》(教材选取《威尼斯商人》选段)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设计一次有关《水浒》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水浒》的板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水浒》,体验《水浒》,在《水浒》的氛围里,唤醒学生对水浒世界的向往,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以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西游人物)”(演讲赛)、“《西游记》中的风俗人情”(读书报告会)、“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西游人物展”(绘画展)、“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一系列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读完《西游记》,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

3.读写结合,巩固提高。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主要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好段好句进行摘抄;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评价赏析。其实,名著中的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等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读背、改写、续写、心得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层次阅读。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得知识,打造厚实的文学功底,在厚实的功底中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热情。

名著阅读范文第8篇

名著可以帮助迷惑者找到生活的方向,名著可以为学习困惑者提供精神支柱,名著可以让脆弱者发现自信对发展的重要性。要想把教学当成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名著的阅读中体会世象百态的神奇,满足人类永不停止的探索好奇。

【关键词】

名著阅读 “不求甚解” 比较阅读 读书笔记等

强调中学生阅读名著,重视知识的积累,是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一大要求。假如学生能够多读一点名著,多写一些读书笔记,那么,学生便能受到名著中经典思想的熏陶,在行为品格上受到影响,便可以使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但在众多的名著面前,许多学生难免不知所措,怎样读好它们,确实需要指导。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首先,应要求学生吃透教科书,然后把课外名著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毕竟疏不间亲,读书亦是如此,闲书不能挤正书,正书不能挤用书,这应该是一个首要原则。

名著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的开展,要给学生提供充分阅读的空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其阅读的感受,在师生的多边活动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当教师为其提供广阔施展才华的舞台时,便能够让自己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体会到快乐。学生并不缺乏表现的天赋,而是教师在课堂上以讲剥夺了其表现的机会,虽说学生的发言能力总令我们担忧,但我们应该把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当成教学中的重点,当成一项硬任务来抓。

其次,应指导学生灵活阅读,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对我们很有启发。由于名著浩如烟海,只就教育部列出来让中学生阅读的就达20多部,按6年中学生涯计算,每年阅读量接近4部。书海茫茫,哪能处处求甚解。不求甚解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恰如走马观花,在特定的场合下,正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第三,要让学生明白:“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同的人对于书籍有不同的需求,通过比较,将阅读的对象区分为四种类型与级次:必读书,应读书,可读书,拒读书。必读书,这是阅读对象中的中坚部分,必须着力读;应读书,这是阅读对象中的重要部分,必须重视;可读书,这是阅读对象中的一般部分,常常带有欣赏性质;拒读书,内容无益,白白耗费时间,应该拒之门外。

比较之后,还应指导学生学会交流,学问不辩不清楚,不争不深刻,理想的课堂状态是,师生之间既能够产生共鸣,又能够产生争论,尤其是后者,假若能够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出色的论辩,那就意味着大家的思维状态是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其实,知识教学并不是一件难事,学习也应该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只是辛劳的教师总把问题复杂化,总担心没有讲到底,学生就永远也学不会,殊不知,这样的观念实际上就是越俎代庖,这对学生提高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在名著阅读指导上,我们应该让学生针对经典部分进行激烈的探讨,毕竟经过时间考验所遗留下来的知识是永远值得揣摩的。

第四,还要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就算记忆力再好,也比不上我们的记录,为了使名著阅读更加有效,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自然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而读书笔记的坚持也非难事,只要你想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只要你想让学习变成有趣的事,就能够在这方自我教育的平台上看到坚强与自信。经典的文章总能够产生持久而不可预料的激励效果,往往某句名言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笔记的撰写,可以是摘录,可以是感想的记录,可以是作品的评述,也可以是对作者著作或思想的研究,这都为我们提高阅读的效果提供了不少途径。

同时还要学以致用,读后要动手写作,即“立地成佛”说。朱光潜早年在国外学习,边学习边写作,可以说是“立地成佛”的榜样。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因为读书是吸收,记笔记是消化,写作是倾吐,只有多读书,多记笔记,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肚子里有了“墨水”,文章才能写好。总之,读书有了收获就记下,倘若这收获很有价值,不断修炼,已自成佛。

此外,作为观念上的转变,教师要从名著中看到教育的转机,通过建立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在极大范围内提高名著阅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自己成为学生读书的带头人,要想学生在学习上能够自觉地坚持下去,并把读书当成一生中的大事,那么,教师就要成为言传身教的代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学生从教师的读书行为上看到感动时,自然能够自觉地用书籍改变自己,否则,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

名著阅读范文第9篇

名著阅读如何考查?综观2009年各地语文中考试卷,有关名著阅读的试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出现了许多有创意的新题型。本文举其要者,略加梳理,以飧读者。

一、写颁奖词

题目1:(2009年湖北省恩施)《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写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联系相关内容完成下面习题。

(1)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2)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英雄行为写一段颁奖词。

题型简析: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打造了一场盘点年度精彩、彰显人间正气、震撼众生心灵的盛宴,其“颁奖词”堪称颁奖仪式的点睛之笔。用“颁奖词”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有创意,有时代感。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更突出考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备考方略:1,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关注我们这个社会,心存感念,学会感动。2,“颁奖词”不同于人物简介,也不是空洞的评价,要抓住人物事迹和性格中的核心,述中有评,评述结合。语言要精练,高度概括;要优美,有文学色彩;要扣人心弦,富有感染力。3,在课标推荐的课外读物中。有重点地深入了解几个典型的文学形象,积累写作素材,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答案:(1)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过一座高山,山中的妖精“白骨夫人”想吃唐僧肉,又惧惮唐僧身边的徒弟,因此她先后三次变幻成斋僧的村姑、寻找女儿的老婆婆及老公公来欺骗唐僧,伺机下手,可每次都被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前两次被她逃脱了真身,第三次在土地山神的帮助下终于打死了这个妖怪。让她现出了原形。(2)你火眼金睛让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是你不畏艰险一心除妖保护师傅,是你意志坚定为取经大业无怨无悔。

二、写辩论词

题目2:(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我校九年级一班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关羽这个人物有了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你会怎样辩驳反方观点?不超过150字。

反方:我方认为,关羽跟从刘备,颇失忠义。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以私废公,埋下祸根,使敌人死灰复燃,再起兵戈。留守荆州,一意孤行,破坏孔明“东和孙权”的战略原则,以至损兵折将,失地陷城,使蜀国大伤元气,最终走向灭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刚愎自用的人。

正方:――

题型简析:辩论词是“敌我双方”在唇枪舌剑的特定情境中,用来反驳对方从而树立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种题目具有极强的思辨性,重点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辩驳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备考方略:1,理清对方主要观点,抓住其要害,针锋相对,驳其不周,攻其不备。2,自我立场要坚定,观点要明确。并从原著中找出支持已方观点的具体事例,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3,注意双方关系,是辩论而非战斗。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有说服力,要注意得体,不能“辱骂和恐吓”。因为是口语交际,还要尽量做到口语化。4,平时加强辩论的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略

三、撰写对联

题目3:(2009年河北省)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下联:――

题型简析:对联文辞精练,形式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对联来考查文学名著阅读能力,既是考查考生特殊艺术形式的表达能力,也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备考方略: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对联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结构完整,句式一致,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语言简练。2,仔细分析上联的结构特点,按照对联的要求,写出下联,如“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的结构是“人物性格(成语)一主人公(姓名)―作品主题(动宾式)”,那么下联也必须契合这一结构。3,世事洞明皆学问,平时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各种语言表达形式。

参考答案:示例一: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示例二:阿廖沙千辛万苦度童年

四、写荐书理由

题目4:(2009年福建省厦门市)名著阅读

(1)凭借你阅读《格列佛游记》的体验,从下列地名中选出格列佛没游历过的一项。( )

A,小人国 B,车迟国 c,大人国

D,慧明国

(2)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许多神奇之处。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简迷其相关故事情节。①发现“水帘洞” ②获取“金箍棒” ④炼就“火眼金睛”

答:――

(3)有位著名教育家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呢?请任选角度,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

答:――

题型简析:两道题目均是要求写荐书理由,不同之处在于海淀卷给了一定的选择范围,嘉兴卷则设计了特定的情境和主题,荐书的范围可能会超出课标的范畴,但更能反映出考生的阅读面。无论哪种类型,都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选择,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备考方略:1,审题要准确,紧紧围绕题目提供的信息源选择书目,组织推荐语言。2,推荐理由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让对方心悦诚服,不能说一面之词,更不可强词夺理。3,密切关注荐书的对象,分析对方的需求,揣摩对方的心理,荐书理由要有针对性,不必面面俱到,语言表达要委婉、得体。

参考答案:(1)B (2)例一:有一天,群猴在水边洗澡,顺流而上发现一股瀑布。石猴率先跃入瀑布中,发现瀑布后有个天然的大石洞,他就率领群猴入住其中……例二:石猴想要一件合适的兵器,就去找东海龙王。试用了几件兵器都不满意,最后他看中了龙宫的定海神珍铁,便取来做他的兵器……例三:美猴王大闹天宫被抓,太上老君将他关到八卦炉中。他在炉中被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想到不但没被烧死。反而炼成了“火眼金睛”……(3)例一:此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内心独自的方式,这种写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譬如,小说将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

刻。内心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刻画得非常细腻感人。例二:这本书的名言警句很多,能激励我们成长。如:“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例三: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物形象。譬如:保尔在手术之后,医生诊断他将双目失明、失去劳动能力。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反而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骑兵师的中篇小说……

五、阅读感悟

题目5:(2009年福建省莆田市)请在横线处填上相应故事的寓意。

(1)《伊索寓言》中故事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狼和小羊》的故事说明对恶人做任何正当的辩解也是无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说明――《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了――。

(2)用简洁的语文概述《丑小鸭》的故事,并写下你阅读这一童话后的一点感悟。

作品简介:――

感悟:――

参考答案:(1)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2)简介:《丑》讲述了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感悟:人只要有梦想,那么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

题型简析:阅读感言其实也就是读后感,不过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更加强调读者心灵的真切感悟,语言表达上更多些抒情意味。题目不仅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考查考生的心灵感悟能力和人文关怀。

备考方略:1,要在认真阅读名著的基础上,用心体会,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人物的精神世界。2,选取最能触动人心的感受点,既然是“心语”,就是独特感悟,真情流露,就要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不可泛泛而谈。3,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抒情性、感染力,如果是仿写,也不必一味机械模仿,而要写出自己的心声。

六、文本分析

题目6:(2009年广东省)阅读理解。

不知怎的,外祖父忽然来了,像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似的。他坐在床上,用冰冷的手抚摸我的头,说道:

“你好,小爷子……你倒是说话啊,不要生气了!怎么,你怎么啦?……”

我很想踢他一脚,可是一动弹就疼。他的须发显得比平时还红,脑袋不安地摇晃着,放光的眼睛往墙壁搜索着什么。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山羊形的甜饼、两个糖角、一个苹果和一包青色的葡萄干,他把这些东西放在枕头上我的鼻子跟前。

“你瞧,我给你带来的礼物!”

他弯下身来吻了吻我的额头;然后,一面用僵硬的小手――染了一手黄颜色,特别是弯得像鸟嘴似的指甲更显得黄――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一面谈起来:

“我当时对你太过分了,兄弟。我火得厉害;你咬我,抓我,也把我惹火了!然而,你多挨几下并不算倒楣,我都记在账上!你要知道:挨自己亲人的打,这不算屈辱,是受教训!不要让外人打,自己人打没关系!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阿廖沙,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作恶梦都没梦见过。我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大约上帝看见也会掉泪!结果怎么样呢?我这个孤儿,叫化子母亲的儿子,熬出头了,当上行会的头儿,手下管很多人。”

他那端正干瘦的身体轻轻靠着我,他开始讲他的童年时代,他的话沉重而且结实,轻巧流利地一句跟着一句。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亲切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外祖父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残酷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节选自高尔基《童年》,刘辽逸译)

(1)外祖父毒打了“我”一顿,现在却来看望“我”,并和“我”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2)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

题型简析:题型朴实无华,从文本人手,让考生研读、体味、揣摩、品评,进而把握语言表现技巧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功。阅读名著要做到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紧扣文本本身,着眼语言分析,这个题目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备考方略:1,平时养成精读的习惯,对名著的重点篇章段落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尤其是对典型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要重点关注。2,回答问题要紧扣题目的要求以及提供的文本材料,不必漫天铺开,不着边际。3,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加强赏析文章的写作训练。

参考答案:(1)提示:如果只写外祖父很后悔打了“我”,这理解是不完整、不恰当的。且听我说。这是一个名著阅读文段。名著阅读文段本来就是要求你对原文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上面提供的文段的理解来答题。如果没有读过原文而只根据上段理解,那么,“后悔”说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读过原文,你就会对外祖父产生怨恨的基本印象。在这里,外祖父并不是后悔,他有他的“哲学”。他已经习惯于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在他看来,自己身世多舛,童年的经历让他已经习惯于打人了,他不会因打了阿廖沙就痛改前非的;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所以,外祖父的目的,一是为了安慰“我”,叫“我”不必太伤心;二是希望“我”理解他的举动,叫我不要记恨,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三是他的打是有道理的,他要警告我。有一点是要说明的,文中“我”这时是了解到了更多外祖父的身世,对他表示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外祖父来这里的目的。(2)提示:一、先答总体的:残暴、慈爱。二、对“残暴”具体化:教育不得法(待人)。注意,要联系原著(或上文段)情节。三、对“慈爱”具体化:教我读书、上文有“轻轻靠着”等。再提醒,一定要联系原文。此外,写他专横等亦可。

七、综合考查

题目7:(2009年山东省烟台市)名著阅读。

(1)班级开展“读名著说人物”活动。请你从下面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对其作简要介绍。

李逵 鲁滨孙 保尔・柯察金

示例:所选人物:孙悟空

简要介绍: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他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他曾因不满天庭的统治而大闹天宫,表现出他的桀骜不驯和反抗精神。

所选人物:――简要介绍:――

(2)在这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

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①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作者是――。

②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舍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

题型简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名著阅读理解题,既涉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涉及对名著人物、情节的理解把握,同时以举办名著阅读成果展示这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贯串始终,考查考生对活动方案的创造性设计能力,是对考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检验。

备考方略:1,名著阅读有助于语文知识水平、语文基本能力的全面提高,读是前提,读是基础,读是关键。2,做到读写结合,正如题目中提到的,阅读名著既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3,开卷有益,课外多翻翻文学报刊或其他读物,对搞好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一定大有裨益。

参考答案:(1)答案略(评分:说明人物出处及主要特点1分,介绍一个情节1分,指出此情节表现的人物性格1分)(2)①骆驼样子老舍②小福子。

八、简答题目

题目8:(2009年江苏省苏州市)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盗饮御酒、窃走仙丹被捉住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他才被降伏的?

(2)《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题型简析:这是一道简答题目,主要考查了考生对《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这两本名著的内容情节的理解,是对新课标中推荐名著的考查,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名著文本即可。

备考方略:1,对新课标推荐的12本名著认真的列表阅读整理。2,做本题时应该抓住本题所要求的内容去思考。3,做到语言简洁,要点得当。

参考答案:写出主要情节即可。答题要点:(1)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入炼丹炉内烧了四十九日,以为他已化为灰烬。老君开炉取丹时,孙悟空竟跳出丹炉往外就跑。众神打他不过,请如来佛祖帮忙,最后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2)小人国的宫廷游戏有两种,一种是绳上跳舞,另一种是在棍子上下跳来爬去。表演的是那些正在候补朝廷中重要官职的人和希望得到皇帝宠幸的人。

名著阅读范文第10篇

读名著如同与伟人对话,与智者谈心,与大师交流。读名著可以使你志存高远,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感;读名著可以使你智慧无穷,有醍醐灌顶之感;读名著可以陶冶情操,有如沐春风之感。时时享受名著大餐,可以使心情愉悦,还能够让你灵活应对高考,在高考中提高考试成绩。

面对众多的名著,我们高中生该如何选择和阅读呢?语文专家们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时,向我们推荐了20种读物:《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我们要在三年内读完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名著,看起来很难,但其实比较容易。时间犹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们要发扬钉子精神,一天挤出十多分钟读3000-5000字,一年下来就将读近两百万字的名著。三年一过,六百万字完成(20本名著约三十万字一本,共计六百万字)。如果寒暑假多挤点时间多读一点,速度会更快,也不会影响学习。关键是要制订好计划,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坚持就会读完。

一位名人曾说过:“最重要的知识就是方法的知识。”读名著也要掌握方法,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要一字一句去品读,而是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对于《论语》《孟子》《庄子》之类的名著要逐字逐句阅读理解,乃至背诵。对于《子夜》《家》《围城》《老人与海》《哈姆莱特》之类的作品,我们就可以采取速读的方式阅读。而像古代四大名著中最难读的《红楼梦》则可以用概要式方式阅读。因为《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章章既可独立成篇又是整部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回的题目就是对本章内容的简要概括,所以说章回体小说只要读了题目就能基本掌握整章的故事情节。同时,章回体小说的题目一般都对仗工整,语言优美,这是我们学习修辞的极好范例。因此,读这一类名著都可以采取概要式方法阅读。

阅读名著时,我们要把动眼与动脑结合起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鲁迅先生提倡阅读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在阅读名著时,我们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考作品反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而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19世纪上半叶,由于法国大革命激荡起来的情感热流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惊愕地发现,大革命所许诺的“自由、博爱、平等”的理想在转化为社会现实时竟然是一幅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讽刺画。这种社会状态表现在文学上就出现了以描写、质疑当代社会生活和以人为主题的文流。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还能够促进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的学习。阅读名著后的思考,我们可以用评点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文顶端和旁边及其他空隙处,对文中某一部分用简短的文字作一简明扼要的评价。评点式阅读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大有好处。评点有三种方式:一是旁批,即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提示。二是行批,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文章的某一点和某一部分进行简单的评价。三是眉批,即在书页的天头或地脚处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评语或提问等。有时还可以将某个片段作为高考的阅读材料,自己试着在此设个问题进行考试,这样就做到阅读、思考与高考试题模拟结合起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名著时,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无论从选材、构思、立意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范例。我们只有在阅读中,感知丰富多彩的语言,把握语言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的章法,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审美的境界,产生创作的冲动。阅读名著后的写作可以有四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也就是针对自己所读名著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二是仿写某一个片段,在阅读过程中将好的语言、句子或段落用波浪线或其他符号标示出来,在回头品味时,仿写其中的某一个片段。三是把名言警句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在平时练笔时既可以引用,还可以化用。四是比较阅读后进行写作。我们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后,可以与《悭吝人》《威尼斯商人》《死魂灵》中所描写的吝啬鬼进行对比写作。我们也可以借鉴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终前“伸出两个指头”的细节描写的写法,学习细节描写。这样更有利于将阅读、欣赏、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在名著中吸收写作精华,了解世间百态的目的。

上一篇:名著推荐范文 下一篇:名著导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