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范文

时间:2023-10-06 18:52:40

名著导读篇1

一、以名激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让学生从一提起名著就痛苦万状转变为抱着名著不肯放手呢?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如此看来,一切还得从激发兴趣做起。

1. 以名人名言激趣。我们既可以用名人名言来宣传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名人名言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我们借卢梭的“每一个成长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宣传《鲁滨逊漂流记》,借司各特的“《鲁滨逊漂流记》也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来推介《格列佛游记》,借茅盾的“一片冰心安在,千秋童稚永存”来宣传《繁星・春水》,借“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来激发学生阅读这两部古典名著的兴趣。

2. 以名媒名片激趣。四大名著早已被拍成了电视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赏、评价,吸引学生走近文本。“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要结合媒体热点,抓住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地激趣、拓展,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从导入手

导,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如果说阅读让学生神游驰骋于名著世界,那么导则是教师泼墨挥毫、尽情抒写了。

1. 从课文导入。名著中有相当多的名段妇孺皆知,我们可以以这些名段为诱饵,吸引学生走近名著。比如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真假李逵等;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又比如小人国官员选拔,飞岛国科学院等。这些片段生动精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感受到快乐。

2. 让学生引导。课程标准建议教师主动积极地去创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由学生主持“名著导读推荐会”,让学生畅谈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名著,自己从中汲取了哪些营养。如此现身说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的情感,而且最有可信度,最契合学生的实际。

3. 以方法引导。先贤陶行知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利器就是方法。

(1)计划先行一步。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计划应该包括每学年读哪几本名著,每周要做多少读书笔记,要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体会,特别要注意捕捉思维的火花。

(2)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言:“读书既要精,还要博。有的书要细嚼慢咽,有的书要快读,有的书只要尝尝滋味就可以了。”无关紧要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对于重要章节则应该含英咀华。

(3)进行交流总结。要经常开展阅读成果交流和汇报活动,交流的方式应该灵活:可讲述故事情节,可谈作者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文风,可评析重点章节,可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自己对作品的感悟,等等。让学生有话可说,让交流落到实处,以此推动、监控阅读过程。

三、自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治学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1. 读后悟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辟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讽刺和抨击。感,不仅要心到,也要口到、手到。写下来,组织成文,让这些思想的精髓永远散发芬芳。

2. 读后悟写。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对众多学生影响深远,摹仿者众多。写的方式很多,仿写、改写、续写,对理解、体味文章,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颇有益处。

3. 读后悟演。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言谈、神态、行为、动作进行表演,远胜过单纯对作品进行纯文本式的解读。可以通过观看影视、戏剧表演、演讲朗诵等加深体会,让学生获得新的认识。

名著导读篇2

1.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以前从书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没必要读书),思想的浅薄,同时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2.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自由,很少关注名著这些话题。

3.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现在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的名目,“阅读”这个名词也多半是与“教学”连缀在一起,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

因此,我们只能转变观念,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

名著博大精深,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会让很多初次接触它的学生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要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第一,选择比较贴近初中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文本推荐的《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第二,选择部分简写本来降低阅读量和阅读的难度。第三,选择文笔流畅、通俗、具有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文章,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与其任凭学生在沙滩上踯躅徘徊,临海远望,以致一无所得,不如带他们一起下海。他们一旦尝到在书海畅游的乐趣,观赏到了书海美妙的景观,又怎会轻易上岸呢?

二、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学生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三、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生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在于名著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著,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因此,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根据中考名著的特点,学生们还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四、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人物多达千余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

五、以课文为引子,图书箱为钥匙

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箱”,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的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七、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听说读写“读”为先王春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的要求、总的目标、总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这是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现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能力现状、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的分析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读的训练,把“读”放在第一位。我是一名站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水平相当低,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好几年书了,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他们只知道用嘴读书,用眼睛看书,而不知道用心读书,极少有人在读书的时候能用脑筋去想一想,用手去圈点勾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学老师头脑中,也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读书好不好无关紧要,学生只要会认就行了,考试又不考读书,考出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成绩,领导高兴,家长高兴,学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上网浏览查询,方便快捷,写字读书更没有多大必要了。所以,针对当前现状,改变错误观念,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呢?首先从阅读本身的作用和意义来看,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接受别人所表述的信息、内容、思想和情感,并能对此作出中肯的评价。无论阅读何种读物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的。再从整个阅读能力来看,它以识字音、懂词义、明句子为基础,进而还要有懂篇章、知文意、明主旨、评得失的能力,前者是基础性、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后者是综合性、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两者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而只能光用耳朵去机械地听,糊里糊涂地听,被动地听,这样,就不利于听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说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别人的说话,这样,就不利于说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是学习的范文,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这些范文,这样,不利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于现在,而且使学生受益于终身。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读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对有兴趣的事特别喜欢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初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位老师印象好,对某一位老师感兴趣,他们甚至可以崇拜这位老师。所以,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尽可能地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汇,多引用一些中外名人语录名句吸引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让他们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书中可以获得乐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是很不稳固的,还必须在这同时,想办法让学生逐渐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变靠老师激发而产生的读书兴趣为自觉地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才能更浓烈、更稳固、更持久。

其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会读书了,能够读出点味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更浓烈了。比如,“抓住文眼”就是一种好的方法,读好文题是节时、高效地进行整体阅读的一条途径。因为文题与文章总是存在着某方面的联系,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或涉及事件,或交代背景,或借用人名,或标以时间,或明朗或含蓄,或以象征而别寓深意。教学文题关键就在于巧妙地适时地揭示题与文的联系,由题识文,着眼于引导学生粗知全文的内容,成为学习整篇的突破口。也可以一边读文一边破题,题文结合,同步前进,还可以教完全文后再分析题目,反过来促使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再比如,阅读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是重要的一点,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里写父亲的穿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不厌其烦地连用三个“黑色”有什么意义?放到全文中思考,作用有三:(一)是他才给母亲办丧事,还有哀悼的意思;(二)是表现当时家境困难,父亲老境颓唐;(三)是与全文抑郁悲凉的色调一致,为文章增添了惨淡的氛围,这三个内涵如果离开了文章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国古代有许多格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书的妙处。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讲,可分为阅读和诵读;从程度上讲可分为初读和精读;从范围上讲,可分为博览和专攻,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基本的都是认真。认真读书,要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眼睛看、口里读、手上圈圈画画、大脑可同时思考。比如,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可采用“三遍读”的方法,第一遍,初读,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生字、难词、不明白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读完以后,看注解,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尽可能地去弄懂;第二遍,速读,再从头到尾迅速地读一遍,边读边想,把全篇的意思弄明白,觉得精彩的地方、觉得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标出来,做到对全文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第三遍,精读,就是一段一段反复阅读,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脉络、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把文章的中心意思弄清楚。

最后,要强调的是,熟读还要精思,读思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读书必须用脑筋,必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研究了课文内容之后,还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总之,熟读精思,学生才能在读中长知识、长学问,在思中锻炼思维,提高觉悟,提升品位,开阔眼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就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跳出阅读思维定势,努力改革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一丁.语文教学与研究.听说读写,1990.1.

名著导读篇3

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人,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生长在淮北。生平材料极少。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他,施耐庵以家中老母年纪大、妻子身体不好、子女的婚事未完成为借口谢绝。明朝初年,施耐庵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后刘基来访,欲举荐其为官,但他辞而不就。施耐庵卒于淮安,约70岁。

【名著概要】

《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全书以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108个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多次打败官府的围剿,接受招安后替朝廷北抗辽国,南征方腊,最后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们“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的行为和他们的社会理想,极力刻画了水浒英雄的“忠、信、义”以及无畏的优秀品德,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群仗义勇为、威震敌胆、有血有肉的英雄群体形象,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写法借鉴】

1.个性各异的人物塑造:全书有姓名的有800多人,包括了社会上的各种人。作者不仅写出了他们阶级、阶层的特点,而且能同中见异地写出其个性,表现出作者塑造典型的艺术能力。作品能紧紧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去表现其性格,如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石秀的英雄孤胆、燕青的伶俐机灵,以及西门庆的骄横、镇关西的凶悍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豹子头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同时又是习武带兵之人,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基于这一前提,作者赋予他的性格既有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一面,又有骁勇善战、敢作敢为的一面。在封建恶势力的逼迫下,林冲的身份、地位、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促成了他思想和性格的转化,从而,作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原先根本不想造反而最后不得不造反的人物形象。

2.曲折巧妙的情节构思:小说故事性很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小说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情节。如智取生辰纲、风雪山神庙、大闹清风寨、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和攻陷大名府等等,生动、曲折,惊心动魄,妙趣横生。全书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许多故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分别有重点地完成了一个个英雄的塑造,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农民起义从分散到集中的思想意图。《水浒传》还写了不少战争的场面,再现了农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如三打祝家庄等等。

3.洗练生动的口语表达:小说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突出特点。小说语言是基于口语化的文学的语言,形象、生动、明快、洗练,往往能寥寥几笔就使描写对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特别是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如在江州酒楼上,戴宗初见宋江口称“仁兄”,李逵称“黑宋江”,宋江则对戴宗称“院长”,对李逵称“大哥”,都从人物说话上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小说的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富于表现力,并在个性化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链接中考】

1.(2006年厦门市中考试题)章回小说中的回目是对该回内容的概述。下面是《水浒传》回目中的几个句子,请任选一句,依据施耐庵《水浒传》的内容,将所选句子扩展成一段故事简介。(不少于50字)

①景阳冈武松打虎②武松斗杀西门庆③林冲棒打洪教头④林冲雪夜上梁山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⑥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2.(2006年泰州市中考试题)《水浒传》里的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非常有特点,与他的名字构成一定的含义,好像作者在暗示着什么。例如:及时雨宋江――雨是很及时,但是却“送”(取“宋”的谐音)入江中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能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吗?

3.(2007年黄冈市中考试题)暑假期间,希望中学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张家父子同读《水浒传》,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

崇拜英雄的儿子说:_______________。

身为律师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

4.(2007年南京市中考试题)小刚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

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传》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因为从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黑脸谱 备选人物:宋江、吴用、李逵、高俅

5.(2007年威海市中考试题)请将下面《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的几个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只写序号)。

①打虎最阳冈 ②大闹飞云浦 ③血溅鸳鸯楼 ④醉打蒋门神 ________

6.(2007年丽水市中考试题)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学习语文要多读名著。活动中,同学们读名著、谈名著蔚然成风。

请写出《水浒传》中最值得你期待的一个精彩故事,并说明理由。

7.(2007年陕西中考试题)《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你从鲁智深、林冲、李逵三个人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位,用一句话概括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并简述喜欢的原因(至少两点)。

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之〈水浒传〉》

名著导读篇4

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作家、政论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主要作品有:《木桶的故事》《书籍与战争》《圣灵的机械作用》《格列佛游记》等政论、杂文和小说。

【内容概览】

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这使国王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内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被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贼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上的居民救起。这些人的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有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尔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后五个月,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把他放逐到“慧驷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驷”来帮他解了围。原来,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驷”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格列佛很快学会了该国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马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耶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这使“慧驷”感到很震惊。

在“慧驷”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驷”国。然而“慧驷”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消灭“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于是格列佛怀着对“慧驷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写作借鉴】

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在《格列佛游记》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讽刺手法是十分丰富的。其一,运用反语进行讥讽。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小说中用“对政治一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国国王。其二,以类似漫画的夸张技巧描写各种怪诞的事物,如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等等。其三,他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成功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的现实。其四,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关于利立浦特的历史的叙述就是极好的例子。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同时,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含沙射影地融合进书中各国的政治斗争当中,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国政坛的黑暗和对外的残酷掠夺。

《格列佛游记》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首先,斯威夫特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以及似曾相识的情节设置,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例如,他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而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具普遍性。《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驷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合情合理。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考链接】

1.(2007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格列佛游记》是_____(国家)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______的作品。

2.(2007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用一句话概括《格列佛游记》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写出主人公曾到过的两个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之〈格列佛游记〉》

名著导读篇5

一 构建活动模式的意义

名著阅读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指导又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必要性。

首先,名著阅读教学能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修养。

古今中外的名著历经时间淘洗成为经典,常常具有以一当十的文学价值。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名著,最能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其文学价值和教化功能远非“快餐”式流行阅读,“军训”式应试阅读所能相提并论。

其次,名著阅读还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依托。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名著阅读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巨大的。古今中外的文坛大家都是在博览群书、遍阅经典、大量写作的长期实践中磨砺出来的,而绝对不可能是靠“做题”做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一定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推进名著阅读的开展,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精神修养。

第三、构建名著阅读模式,推进名著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只要正视现实,就可以发现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快餐式”的流行阅读大行其道,网络阅读异军突起,备受青睐;虽然课改已经推行近十年,但当前语文学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像理科一样,做题,训练,竞赛,考试……语文一旦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名著阅读必定首当其冲的遭受厄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使命。然而历年中考试卷上的名著阅读试题基本上还是一种浅层次阅读考查,学生即使不读名著也同样可以应考,就让不少师生产生侥幸心理,不会再去实实在在的实施名著阅读教学。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的巨大价值,也想认真开展名著阅读,但不得其法,基本上是“放羊式”粗放、随意的低效阅读,在无形中降低了名著的价值,消减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基于以上认识和现状,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既有重要性,更有必要性。它需要一种相对固定的活动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活动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构建活动模式的依据

名著导读教学模式构建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实践操作借鉴的依据。

首先,在理论上,要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论阐述――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以上有关名著阅读教学的全新论述强调了名著阅读的意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实施建议,既是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的行动指南,也是名著阅读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更是构建导读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其次,在实践上,名著导读教学可以借鉴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

名著导读活动以强化阅读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从学习内容上看,仍然是阅读教学,但从形式上应该类属于语文实践活动领域。既然如此,就完全可以适当借鉴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是构建名著导读活动模式的实践依据。

三 构建活动模式的目标

名著阅读教学不同于单篇课文教学,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显性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指定的名著篇目阅读,达到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名著阅读教学也有与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殊途同归的终极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构建活动模式的基本环节

名著阅读既是教学,也是活动。阅读贯穿活动过程,又不同于单篇阅读教学,故名著导读应该采用活动的模式,而不仅仅是教学的模式。笔者借鉴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模式加以适当改造,尝试以“两课型五环节”(简称“两课五环”)来概括其基本特征。

“两课型”即作为起始课的“阅读指导课”和作为总结课的“成果展示课”,“五环节”即“阅读指导――阅读交流――成果展示――总结评价――二次阅读”。导读启动关键在“导”,落实过程关键在“读”,检测效果关键在“展”,强化效果关键在“评”,更在“二次阅读”。

(一)阅读指导

这个环节是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任务落实在一次阅读指导课上。主要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学内容应该有:1,名著资料简介。相关资料即名著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等。2,精彩片段欣赏。这是“点”上的深入了解。3,阅读方法指导。名著阅读主要有下列方法。(1)先读前言、目录、后记。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名著全貌。(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即在通读全书,整体把握的同时,对精彩部分和难点反复阅读,务求透彻理解。

(3)作好读书笔记。如摘录精彩片段,作圈点批注,写读书心得等。4,展示任务分配。在阅读起始课上,在完成了阅读指导环节的激趣导法任务后,就要及时安排成果展示任务,保证“自主阅读”环节的有效性,为成果展示课做好准备。要通过与学生商量,把全班按照展示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组长,合理分配相应的展示任务。

(二)阅读交流

这是阅读正式实施阶段。教师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读完名著,并利用课余时间反馈阅读情况。检查读书笔记,动态掌控阅读进度,解决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疑难。

一般来说,阅读较长的名著,在初期学生的兴趣还是浓厚的,但是到了一定时候,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有所减退,甚至读不下去。针对种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

适当交流,以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如让阅读进度快的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师生共同欣赏精彩片段、专家讲座、被改编的影视;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作出解答等等。通过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限内读完名著,并指导各小组按照分配的任务准备好展示成果。

(三)成果展示

这个环节是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任务落实在一次成果展示课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落实阅读指导课上布置的成果展示任务。

在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成果展示课教学流程,让学生推选出活动主持人,并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片段朗读、小品表演、心得交流、观点辩论、读书报告、成果展览、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学术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流程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逻辑顺序设计。

(四)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是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课的小结部分,是整个名著导读的阶段总结。教师不仅应对成果展示课的课堂效果作出终结性评价,而且要对整个名著导读过程作出总体评价;不仅要充分肯定在每个环节的成功之处,更要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以利于后期再次阅读的进步和阅读能力的迁移。加强阅读活动总结评价,可以促进名著阅读的长期开展,使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

(五)二次阅读

一次“指导――阅读――交流――展示――评价”过程的完成,并不等于名著阅读活动的完全终结。“好书不厌百回读”,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它绝不同于“快餐式”流行阅读的经典价值。经典阅读无止境,只有反复品尝、咀嚼、玩味,才能汲取其更多的精神营养。“二次阅读”甚至三次、四次,十次、百次……都是必要的。

在实施名著导读活动模式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必须热爱读书。教师只有先读名著,才有资格导读;教师只有熟读名著,才有能力导读;教师只有与学生同读,才有更好的阅读效果。2,做题绝不可能代替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原著、整本的书,慎读名著的图画版、缩写版、改编版。3,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时间,大小穿插,合理安排长短篇名著的阅读。4,鼓励家长参与名著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5,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例如“百家讲坛”就是很好的名著阅读教学资料。6,名著阅读与教材名著节选教学相结合。将课本中的选文作为精彩片段赏析。

名著导读篇6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每册教材的后面都规定了学生本学段必读的名著篇目及相关的导读内容。可见,新课程设计名著导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编者的意图是好的,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与之相悖的现象。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只是把语文书上的名著内容划一划,变成了名著作品介绍,教师的简单说明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再背一背,导读变成了僵死的复习题;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去享受阅读名著带来的乐趣,那么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思维就更谈不上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首先,学生没有兴趣。名著多是“大部头”的,许多学生一看见厚厚的一本书,就产生了畏惧心理。一些名著年代久远,名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太远,无法激起他内心的阅读欲望,即使看了也无法领略个中的滋味,不能与名著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不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

其次,学生缺乏人生阅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他们对作品的驾驭能力很差,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几乎没有,很难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交流和碰撞,更难认识作品的真正内涵。而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懈怠心理。

第三,学生没有时间。当前中学生课程多、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即使去读,也是三分钟热血,这不得不使学生“就重避轻”。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从而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名著的愉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作品,降低阅读的难度,这样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易于接受。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精彩的视频片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精心设计引入语,抓住学生的情趣激发点,点燃名著阅读的导火索,让学生在亢奋中自觉阅读。比如在教学名著导读《水浒》时,选取央视电视连续剧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精彩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学生本来对这样的名著不太感兴趣,通过欣赏里面精彩的语言、服饰、动作和场景等,注意力被吸引,一步步地走进人物,走进作品中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里面所蕴涵的思想。如在教学名著导读《红楼梦》时,可从百家讲坛里就《红楼梦》解读的内容选取某一细节让学生去赏析,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自觉去阅读这些作品。

二、消除障碍,走进名著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现有的知识储备有限,迫于考试的需要,只是被动地了解一点作品的皮毛,而对整部作品的内容了解可以称之为零。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消除学生心中应付考试的障碍,能从容自如地走进名著。如在教学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外国小说时,可以先给学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基本情况和他饱受磨难的一生,及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告诉学生这部小说是作者的自传,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特别是书中主人公保尔的那段名言,激励了几代中国人。那么本来不大喜欢读外国作品的同学听老师一讲,可能就会慢慢沉浸到作品中,开始细心地读精彩片段。

三、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作品的阅读往往都是“粗略式的阅读”、“快餐式的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是浮光掠影,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所以,对学生的阅读,教师要跟踪指导,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比如阅读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笔记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知道,每个读者有着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用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方法阅读,不迷信任何模式,灵活变通,“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活动,以适当变化形式来追求名著阅读的效果,如以相声、评书、开故事会、表演片段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修正阅读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和深层次的阅读。还可以用读书交流会和读书笔记展览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对人生的体悟中过渡到鉴赏式和评论式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无休止地拉一把,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长期坚持阅读名著后,一定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一定会为名著的精彩曲折而吸引,也一定会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名著导读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

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向前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中纳入名著阅读的内容,可见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成为共识。其内容的涉及意在引导学生有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丰富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精神。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各地中考中相继出现了名著导读的考查题目,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但由于应试的需要,想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教师往往为学生推荐重点书目,编写复习提纲,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只要求学生熟记背诵,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应对考试。教师根本不从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一味导考,学生一遇到陌生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两眼发呆。一届一届的恶性循环使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殆尽,产生了厌倦和畏惧的心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带着执著的追求走进名著,带着丰收的喜悦欣然而归,我想就如何进行名著导读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通过师生互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阅读的原动力。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只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成为瞎子吃蜜尝到了甜头,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找篇目一味苦读。为了达到此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师生互动讲故事,评比竞赛创读优”的活动。首先给学生提出要求,讲述自己最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比如《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等,这些都是熠熠闪光的精髓亮点,我们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其次,要求学生讲究语言的表达,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应该见效很快。比如,我们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宣扬《鲁滨逊漂流记》,可以用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挖掘诱点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二、通过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走进名著

阅读名著,对一个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有限,或由于被考试困扰,对那些大家的作品的了解可以称之为零。让学生读名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消除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解决在阅读之前,否则教师就会前功尽弃。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读国内外短小的篇目,如鲁迅小说集中的篇目,选择四大名著中家喻户晓的章回等,这样就消除了黑云压城的恐惧心理。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名著

在七年级教材名著导读中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比如阅读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笔记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导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方法要因人而异,每个读者有着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要用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方法阅读,不迷信任何模式,灵活变通,“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好动、易于寻求刺激、多变的特点,我们可以适当变化形式来追求名著阅读的效果。

略读和精读的方法。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于名著作品的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重在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传》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进行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中学生对原著的内涵不太容易弄懂,所以在指导阅读时,就应该运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日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其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提供名著的缩写本或改写本给初中学生去阅读。缩写本或改写本比原著更通俗易懂,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内涵等更容易理解。

名著导读篇8

【关键词】名著阅读;拓展性;课本剧;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22-0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所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如何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名著拓展阅读感受经典的美?如何让学生通过名著阅读深谙走进经典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实施名著导读拓展性活动课程中,导之有法,让学生读后有所收获。

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如何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适应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设计了基于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名著导读拓展性课程――课本剧编写,基于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名著阅读口语交际和批判思维训练的活动课程,基于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选秀形式实施名著导读的拓展性课程活动,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参与度高,生动活泼,带有自省和实时评价性的语文文学名著导读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展现不一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对经典名著阅读产生兴趣。

名著导读拓展性活动课程建立在学生对课外名著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集阅读、思考、写作、语言训练和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语文活动。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而且使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多元立体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基于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名著导读拓展性课程――课本剧的编写

在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看外国名著的学生多,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少,因为外国名著都是近现代著名翻译家用白话文翻译,形式上没有语言隔阂,而原版的明清小说的古代白话文特别是带有方言性质的古白话文,是阻碍学生顺利理解小说内容的重要因素,让学生难以充满热情地阅读下去。经典的名著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开始读,学生没有什么兴趣,可是一旦读进去了,就会被吸引。我们在学生刚接触名著不久还没有被情节完全吸引时候就要调动他们的兴趣,让课外名著导读拓展性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又不失语文味,我们设计采用课本剧编写的形式。之所以选择课本剧编写的形式,是因为戏剧表演是一种全面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综合性艺术,潜台词作为戏剧表演中经常使用的重要语言表现方法之一,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如果要想让人物传神,就要把自己阅读到人物内心的想法通过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将小说改成剧本然后才能表演,这本身就需要学生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导演”陈述环节,“导演”还需要将创作意图、构思和对演员要求等方面向全班进行陈述,这就将写作教学、口语综合际等内容与名著阅读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这样的名著导读拓展性活动,可以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思维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更加灵活的实施,甚至可以达到语文能力的第二次拓展。

以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为例,这部小说是九年级课外要求必读书目,语言是元明时期的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我们选择了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作为课本剧编写的开发资源。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原著在此回目有很精彩的心理和神态描写。通过“青梅煮酒论英雄”表现了刘备能做大事、大智若愚,策划大动作、谨慎缜密,耐力很强的性格特点,曹操的豪爽进取、竞争力强、敢作敢为,有大将之风的魅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适合让学生表演。

以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形式,6人小组进行自主阅读前二十回,然后各小组合作探究评价曹操和刘备。在对二人性格已有的评价基础上,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课本剧的编写和排练工作,其间涉及“编剧”“导演”“演员”道具“剧务”,等等。小组在人尽其才的情况下,组织分配、合作开展这次课程活动。每组选出一个语文鉴赏能力较强的学生做评委,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合理的评判标准。

评判标准:

第一部分,评委评分

编写的课本剧语言得体(1-10分)

编写的剧情能够忠实于原著(1-10分)

演员表演对原著人物的还原度(1-10分)

服装道具的设计和运用(1-10分)

在不改变原著基础上的创意表演和情节安排(1-10分)

第二部分,学生观众评分(1-20分)

第三部分,教师评分(10-30分)

最后三部分相加合计分数就是该小组表演剧目的最后得分。

在多媒体技术的适当引入下,课本剧的背景和环境转换都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的多媒体投影仪。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古文单元《隆中对》后,同学们纷纷要求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作为素材来进行本学期最后一次课本剧比赛。班级里有位同学在ppt制作环节上煞费苦心,特意在周末早上到暂住房所在的附近村子里录制了自然环境的声音,他录制的声音意带着狗叫。后来在陈述小组创作意图的时候,他说“亮躬耕陇亩”在乡下种地应该在农村,所以农村就要有“柴门闻犬吠”的声音。我们都为这位同学能够在阅读中联想到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鼓掌。我们的学生在读中思索、在思索中品味、在品味中总结,再进行课本剧创作,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不知不觉就把名著阅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升到了文学素养的提高,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理想中的“大语文”境界。

二、基于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名著阅读口语交际和批判思维训练的活动课程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面对学生,我们深感在名著导读拓展阅读中,教师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把徘徊在经典名著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名著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如教师教学《杨修之死》,只了解曹操阴险、奸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来说不难。为了使学生了解得更为全面,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阅读《简明三国演义》,结合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了解曹操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以及文学方面的成就,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相信学生不仅能有理有据地对曹操作出客观评价,还有可能颇有兴趣地为刘备、孙权及杨修写出较为中肯的评论。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认识历史人物的思维训练。

钱学森曾说,他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美国受到的大学教育――那里的教育鼓励挑战权威,鼓励提出与众不同的创见。名著导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例如《水浒传》中一些情节或者说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无可厚非的正义元素。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今天新的眼光来审视里面的事件,未必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在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相反,名著中有一些消极的甚至是与核心价值观相反的东西,这些就需要我们来辩证地阅读。因为我们课外阅读没有规定固定的版本,大多数教师规定学生看的也是原版。比如说对潘金莲的认识,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很可能在思考不全面的情况下对她进行“定格”式的贴上了“”的标签。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的情节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这时候教师就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正是那种封建社会暴政下的封建礼教把本该善良美丽的女性变成了人神共愤的“坏女人”。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是那个社会造成的。以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名著阅读的拓展写作,比如《给潘金莲的一封信》或者《红颜何须多薄命》等等,当学生阅读到武松等重要人物的时候可以以书信的形式给武松也写一封信《你是我心中的大英雄》等等,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批评性思维。

三、基于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选秀形式实施名著导读的拓展性课程活动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这就迫切需要阅读的主体在无形积累的基础上加强有形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世上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进入阅读的精读阶段就要学会摘抄、记录、点评、质疑。笔者并不赞同对待每本书都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态度,因为书海无涯,开卷即兴笔墨对于大部分中学生都有些严谨过头了,反而阻碍了阅读的开拓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不过,阅读主体在博览群书之时,也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动笔摘抄自己欣赏的、需要的语段,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归类收集文字信息,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源;积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拓宽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自己的口语交际材料。

现在的学生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的有好胜心理,总是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可以在基于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前提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选秀形式实施名著导读的拓展性课程活动,让学生乐于动笔。例如,我们曾经在《红楼梦》名著导读拓展性活动中开展过一个“大观园选美”活动。

《红楼梦》里的人物是随着情节的深入不断丰满、立体起来的。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需要学生给自己推荐的大观园里的“美女”选手写推荐词,推荐的时候要求脱稿并且用ppt辅助展示人物形象。这个活动分成几个阶段,在前二十回进行海选,再过几十回复赛,最后进行决赛。这就要求每个小组为了推选自己的选手而不断地加深阅读来挖掘人物特点,这样的活动将审美教育在名著导读的拓展性活动中渗透,体现了新课标中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文多功能性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名著导读的拓展性活动中的“渔”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教师应避免名著导读的拓展性活动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构建一个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第一,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才知道名著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名著的深透与空灵,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名著的精华。

第二,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第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名著阅读拓展性活动课程在实施的时候要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选择性开发。七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还没有完全从小学生蜕变,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生动的内容,不擅长做过深的思考。建议以《伊索寓言》《西游记》或者童话作为材料,进行课本剧编写活动。经过了七年级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逐渐对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已经接触到现代诗歌,可以模仿类似央视《新年新诗会》的形式组织综合性朗读比赛。到了九年级就可以进行改编课本剧《三国演义》里有关的回目,这时候的学生思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有些成熟的同学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做一些有深度的思辨和表达。

名著导读的拓展性活动课程,我们也只是初步探索,希望通过这类拓展课程的实施,提升语文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古典名著范文 下一篇:名著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