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推荐范文

时间:2023-02-21 03:18:30

名著推荐范文第1篇

为了让学生找到并掌握名著阅读大门打开的钥匙必须搭建阅读名著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他们欣赏的景致,并能或多或少领略其中的美,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比较式、圈点式、摘录式、对话式,读写抄评、听说论辨、评价鉴赏,借助这些方法走近名著,其次借助活动,调动阅读兴趣,例如让学生回忆影响深刻的书中故事,进行复述讲演,看谁了解的故事多,记忆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或者借助猜谜,古诗词接力背诵、辩论等活动形式,甚至通过媒体链接,播放精彩片断,让学生感受其境其性,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为帮助学生找到人生路标,汲取精神力量,对全书进行整体阅读,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读完书后,根据故事情节,用章回体样式涵盖全书,使外国名著穿上中国的“旗袍”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温暖,充满了中国情韵,再用写批注、做卡片摘抄的方法对精神诊断让学生进行赏析,品味细节谈主观感受获得生命的体验,情感的体验,领悟名著的精髓,让人性的光芒之烛照耀灵魂。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学生为保尔写颁奖词,写荐书理由,写阅读心语,教育上文学作品结合,既避免了说教色彩,也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能力,真正体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原则,不仅读作品,更要在作品中读出自己来,是灵魂的唤醒。

二、体验情感,牵引兴趣

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当一回编剧,演一场戏,做一次读书人,编撰凡人小语,成立名著沙龙――这样既做到“食古”又不至于“不化”,还是名著阅读的不二法门,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文化内涵本是文学作品的因有根基,任何作品都是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因此在名著阅读指导中,不仅传授学生阅读之法,更应调动兴趣,走进名著,在教学《格列佛游记》时,举办“斯威夫特先生签名售书”活动暨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先生在记者会就作品思作背景、创作原因、人物性格、写作手法提出比较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通过读书沙龙交流会,呜呼哀哉精彩片段,让学生扮演大臣,说出“绳上跳舞”的心理、动机,体会“以物示意”,简化言辞的感受,给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体验更多的真实情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培养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评促读,提高兴趣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指导――阅读交流――成果展示――总结评价――二次阅读”五个环节来有效提升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赏析能力,在这五个环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去做名著资料简介,推荐能表现思想、艺术特点的精彩片断欣赏,达到以活动分小组完成任务。例读《水浒传》时,小组1,搜集有关精彩故事;小组2,选出你最喜欢的人物并说出理由;小组3,根据人物绰号编谜语;小组4,办一份手抄报,谈《水浒传》中英雄的“见义勇为”,在实施阅读交流,展示成果的环节中让学生在教学前,根据规定的时限阅读完作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结合小品表演、心得交流进行点评,学生自评、互评,对表现好的小组或同学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阅读、积极沟通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名著推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意义与价值。名著的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名著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实践的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并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设计成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个亮点,“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平台。

一、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共推荐了六本名著。这六本名著分别分布在每册教材里,从名著里节选出来的章节被安排在所在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内容与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相适应,有着一定的联系,该板块中设置了“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容,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性。从考查范围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所列的6本书。七上:《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七下:《西游记》(吴承恩);八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浒传》(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鲁迅)。“名著推荐与阅读”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是单元的新意设计,体现了教材设计的弹性。它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自己熟读名著,教师自身“真阅读”名著,做学生阅读名著的榜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为他们规划“阅读之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都阅读过名著,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为导读课做出充分准备,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和师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但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第四,学生不善于阅读,教师和家长指导缺失。

二、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教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被作为独立的板块列入语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长,内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点,语文课本也只能节选具代表性的章节,这对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W无疑是一大挑战,更何况名著导读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做指导。

首先,学生因素。初中生学习时间较紧迫,学习任务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过长,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不如通俗时髦的作品读起来快捷顺口。而且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不善于阅读,他们不明白阅读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影响,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其次,学校因素。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是很重视,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点章节,重练习,没有让学生很好读原著。所以,对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响深远的丰富内涵没有真正体会。加上学校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缺少教育经费的投入,藏书甚少,更无法完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阅读。

第三,教师因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学校条件影响,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是从“考试”功利主义出发,重视名著的重点章节和练习的训练,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读原著,去体会名著丰富内涵和价值。

三、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对策

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试题形式越来越多变,内容越来越具体。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教学的对策。

1. 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阅读教学中,当讲到精彩之处时,教师可卖个关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教师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简介、引人入胜的故事目录、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写作背景等手段,唤起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将学生引入对名著的阅读中。

2. 课外时间是关键,课内时间是保障。影响名著阅读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就在课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阅读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协调好各学科间的关系,切实保障阅读时间。平时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让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学科为语文学科让路。名著阅读时间选定在“周末”和寒暑假,这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轻松而又充分阅读。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各班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两至三部为宜。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而养不成良好习惯,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假期阅读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假期读书笔记。落实好课内进行名著阅读读书时间。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3. l挥中考指挥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引起家长与教师共同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如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可见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很大。所以,语文教师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好,在中考中会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

4. 教师有效指导阅读。初中的名著阅读小说是重头戏,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如何上好小说呢?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其次,小说的三要素的把握对于阅读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分析情节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一章节后试着概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用一句话概括。再次,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一部作品对于学生的启示是很多的,学生的思维在初中是比较活跃的,当教师批改学生的读后感时,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5. 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阅读名著通常在课后进行,在家庭中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启迪智慧。

6. 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坚持力是有限的,阅读需要时间来检验,要帮助学生养成平时阅读的习惯,所以在家由家长监督,在校由教师实行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名著推荐范文第3篇

作家:司马迁(中国)

创作年代:公元前104年-前91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北京第2版,2002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作家与作品介绍:林肯是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三位总统(林肯、华盛顿和经历二战这段历史的罗斯福)之一。许多人给他作过传记。在林肯的领导下,美国经历并且度过了南北战争的巨大危难时刻;林肯还签署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解放宣言》,废除了黑奴制度。所以,与林肯同时代的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怀着无比崇敬之情称其为“我的船长”。林肯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是美国诗人和传记作家,为了写作这本书他用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收集有关资料。

作家:卡尔・桑德堡(美国)

创作年代:1926-1939

版本推荐:三联书店1978年6月第1版1980年3月北京第2次印刷云京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海伦・凯勒(1880~1967)出生后仅19个月,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但是,她以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积极进取,加上她的教师沙里文富有耐心和智慧的教育,学会了说话、读书及写作,终成一位知名的作家、教育家,并获得了世界性的巨大声誉。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其处女作《我的生活》即再现了她21岁前生命的轨迹。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

作家:海伦・凯勒(美国)

创作年代:1902

版本推荐:华文出版社2002.1第一版 李汉昭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并且具有无限创造可能性的时代。达・芬奇就是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达・芬奇不仅仅是著名的画家,而且也是最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家、工程家、音乐家、解剖学家、博物学家、地质学家、物理化学家、哲学思想家……凡是他所涉及的科学和文艺部门,他无不精通,无不有新的发现。有史以来未曾见过如此这般多才多艺的人。传记作家通过达・芬奇这样一个人物再现了一个辉煌的世纪。

作家:梅勒什可夫斯基(俄国)

创作年代:1905

版本推荐:三联书店 绮纹 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无论是他的崇拜者还是他的敌人,这位叱咤风云的法国皇是一个闪耀天空的、星座般的人物。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拿破仑的一生是命运书写的一首伟大的史诗”,“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热情和想象、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一切他都得到了。”然而,作家让我们关注的不是拿破仑的所谓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只有悲剧般命运的人物―思想、才能、个性、品质与事业、功名、前途之间的对应关系。作者是一个伟人心灵的探索者。

作家:路德维希(瑞士)

创作年代:1927

版本推荐:海燕出版社2001.3第一版 王宪生 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茨威格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传记文学大师。记叙文学巨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也夫斯基生平的《三大师》(1920),记叙患有精神病的三位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与恶魔的搏斗》(1925),即其最著名的纪实性作品。本书是作家的一本历史特写集,集子里的12个短篇重现了12个充满戏剧性的、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各种历史人物在特殊的时刻闪亮登场。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创作年代:1928

版本推荐:三联书店1986.2第1版 舒昌善 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邓肯(1878~192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舞蹈家,自由风格的现代舞的先驱者之一。邓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6岁就能教小伙伴跳舞,并对文学、雕刻等有多方面的爱好。她认为舞蹈艺术来源于自然,大自然如海、风、树等等的波浪运动即是和谐的舞蹈形式;在自然中寻找最美的形体并发现其内在的精神,就是舞蹈家的任务。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撰写的这部自传中,邓肯如实地记录了她本人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和率真的性格。

作家:邓肯(美国)

创作年代:1927

版本推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9第1 版 朱李人 刘梦耋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你喜爱绘画或者听别人谈论绘画的话,一定会知道凡・高这个名字。本书的传主即美术史著名的后印象主义画派的大师―凡・高。凡・高是个充满悲剧意识的殉道者,他的艺术即是他的“道”。如他的绘画一样,凡高向往阳光灿烂的、朴素本质的生活,自由地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生活态度诚挚、严肃,容不下一星半点的虚伪与矫情。本书作者又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传记文学大师,对凡高不仅有着崇敬之情,更对凡・高的爱憎悲喜有着深刻的理解。

作家:欧文・斯通(美国)

创作年代:1934

版本推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2第1版 刘明毅 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居里夫人是一位卓越的女性。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居里夫人的一生,有成功也有磨难。她和她丈夫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居里夫人在1903年和1911年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世界科学家中也是惟一的一位。写作这本书的是居里夫人的二女儿,本书记叙了她的母亲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

作家:艾芙・居里(法国)

创作年代:1937

版本推荐:商务印书馆1984.7修订第5版 1995.8北京第12次印刷 左明彻 译

作家与作品介绍:哥伦布和他的航海事业是一个长谈长新的话题,不知已经有了多少作家为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作传。法国当代作家皮埃尔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而写出的这本是最新的。本书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艺术地再现了“伟人的海军元帅”哥伦布追寻梦想过程中的辉煌与屈辱。作家说,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永远求知的人”,“一个探险的遐想者”。作家在本书中穿插了对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的介绍和15世纪前后欧洲风俗民情的详尽描写,读来更加饶有趣味。

作家:皮埃尔・加马拉

创作年代:1991

名著推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34-02

作者简介:倪斌(1976―),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韩洋初中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却发现名著阅读教学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考名著阅读考查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都把名著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以江苏省2013年13市中考题为例,除南京市外,其他12市中考语文试题均设置了名著阅读考查题,且大部分试卷进一步增加了名著阅读题分值在语文试卷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但综观各地中考名著阅读考查题就会发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过于单一,范围过于狭窄,难度过于浅易,这不利于有效指导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以江苏省2013年13市中考试题为例,常州卷、无锡卷、徐州卷、宿迁卷均以选择题为唯一或主要考查题型,其他市区考题大多以填空题为主。从考查范围来讲,基本上都拘泥于课本上推荐的六部名著,此外极少数市区考题少量涉及了《名人传》《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及《巴黎圣母院》等作品。从考查内容上看,绝大多数试题均以考查名著人物及性格、情节概括、思想内容及相关文学常识为主。如扬州卷考查了李逵的姓名、绰号及性格特点;泰州卷考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和作者姓名,南通卷要求学生联系主人公命运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一段推荐语。以如此的题型、如此的范围、如此的难度来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势必会出现学生只要把课内推荐阅读的精彩片段读熟就足以应付中考的现象,这不利于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语文老师普遍认为名著阅读教学无从抓起

《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这就意味着只阅读课本上推荐的六部名著是不够的,只阅读推荐的精彩片段更不够,这就要求学生尽可能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然而这就使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的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同一时间段内阅读的书目不一定相同,教师没有一个标准尺度可以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准确的衡量,也难以对学生的阅读积累进行统一的检测,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名著阅读教学实在无从抓起。

(三)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名著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相对而言较为正统,但在这个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一些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将一部名著完整地读完;一些学校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很难挤出课外时间来阅读;很多经典名著都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部分学生认为观看影视作品可以代替名著阅读;对学生而言,武侠、言情类小说及娱乐类杂志比经典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中考名著阅读考查试题难度较低。一些农村初中,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条件。以上各种主客观因素均可导致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这使得不少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成为一句空话,部分学生除了课内推荐的精彩语段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名著阅读积累。

二、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名著阅读形式需多样化

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往往以教材中推荐的段落为蓝本,以学生看、教师讲,辅之以练习的形式进行,这样简单、机械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开动脑筋,放开手脚,用更贴近学生能力实际,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多样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比如可以提前指定学生阅读某部名著,之后以此为专题采用诸如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沙龙、辩论赛等形式组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名著阅读内容需广泛化

局限于阅读课内推荐的精彩语段或推荐书目,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选择权,指定一些书目供学生选择性阅读,书目的确定可以以大纲推荐为主,辅之以学生自主选择并经过教师把关的书目。学校图书馆必须正常向学生开放,随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可根据本校具体实际安排阅读课。教师可以指导并帮助学生养成买书、读书、藏书的好习惯,并鼓励学生交换阅读,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三)学生阅读名著需习惯化

名著阅读教学首先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先让学生入迷,进而让学生入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消除学生阅读名著只为中考加分的功利思想。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应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富有的人、一个气度不凡的人、一个终身阅读的人。

(四)名著阅读考查需科学化

中考要求学生阅读课外名著,但阅读课外名著绝不仅仅是为了中考。中考名著题型的设置对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考查题的设置应力求科学化、合理化。考查的形式不可单一,应逐步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过渡;考查的范围决不可局限于课本上推荐的几部作品,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推荐的片段;考查的难度可适当加大,内容不可再机械地局限于文学常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等方面,而应增加阅读体验类、理解类、思辨类试题,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多元解读,尊重并肯定学生合理的阅读体验。总之,中考名著阅读题的考查结果须使读了名著与没读名著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名著读得多的跟读得少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有阅读思考跟没有阅读思考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面对名著阅读考题时投机取巧的现象。

名著推荐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20―01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名著阅读题在近三年各地中考中连续出现,所占分值为4分。考查范围广泛,考查方式灵活,题型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对我校中考生调查发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得分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得零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 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2.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语言,从而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读完后把自己真情实感记录下来等等。

名著推荐范文第6篇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近名著,能阅读,多“悦”读呢?

一、适合——“悦”读名著要从选择开始

经典的文学名著,虽然经过了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但它们往往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痕迹,且篇幅较长,思想深邃,这和现代的中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加上初中生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作品的选择和阅读还存在种种不足,这是我们引导学生“悦”读名著必须尊重的事实。

所以,笔者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在选择、确定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跟他们一起制定阅读的计划。初期,教师应选择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名著,或者向他们推荐名著的学生读本,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读完。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便能降低他们阅读的压力,让他们慢慢适应并爱上名著。

同时,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从某些名著中节选来的,教师可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可适时推荐《鲁滨孙漂流记》;学了《智取生辰纲》后,再推荐《水浒传》等。

二、有趣——“悦”读名著需要趣味随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为此,要落实名著“悦”读,当从“激趣”入手。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理兼备的优美散文,教者要学会适时地开发和整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名著作品。

初中生生性好奇,活泼善思,如果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就会使他们参与阅读的热情高涨,从而在阅读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阅读《西游记》可举行“取经路上”故事比赛,阅读《水浒传》可开展“猜人名”自编谜语活动。教师也可让学生自制道具,表演名著中感兴趣的情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名著的魅力,从而与名著建起深厚的情感。

名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对名著的“新阅读”。如引导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可以播放电影《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再如中国四大名著改变的影视作品,都是我们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很好载体。

三、探究——“悦”读名著须着眼于“穿越”

阅读名著,不能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在学生阅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写下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收获,让他们自己导演一幕幕历史“穿越剧”。

名著阅读中,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都是读书笔记的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准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读书笔记,从而完成对作品的再阅读。

在对作品的情节、人物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对名著进行改写,它能体现出学生对原著的赏析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

学生的阅读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又处在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如果仅让他们独立思考,就会出现“疑难杂症”。所以,对有价值的焦点问题,在阅读中,教者要组织他们讨论、辩论,积极思考,相互探讨,在探究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完成对名著的创造性阅读。

四、激励——“悦”读名著当有环境的“源动力”

名著阅读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名无实,只令不行,没有恰当的评价手段是主要原因。所以落实名著阅读,还需从评价机制上制造“源动力”。

江苏中考语文试卷分值都是150分,其中名著阅读题分值最大的仅5分,多数在3分左右,分值偏低,毫无震慑力。再看考题,多数是考查作者的朝代、国籍,以及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很少有对形象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等题目。

名著推荐范文第7篇

近两年的中考名著考题逐步采用截取名著片段,据此展开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考查的形式。如:2013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就以《朝花夕拾》中某一篇文章片段为基础,要求学生回答作品篇名,对相应语句解读因果。这种考查形式意在通过有意识地再现名著片段,唤醒阅读记忆,检测出学生有没有真正阅读过名著。

初中生学业紧张,在有限的语文课内是无法花更多的时间阅读的,加上学生的阅读基础与能力存在差异,如何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真正推动每个学生读好一本书?为此,我尝试拓展名著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阅读差异性,以学生的个性阅读学习助推教师《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授。

一、拓展时间与空间,关注阅读差异,充分发挥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1.假期整体阅读,“梯度导读”正视差异。

寒、暑假,可暂时让学生成为时间的富翁,我通常会在这一时期布置学生阅读下一册语文教材中所推荐的名著,并做适度导读。

一是结合教材上“推荐阅读”版块,提示阅读注意点。如给《朝花夕拾》做导读时,就要求学生“细读书前的《小引》,并从此养成读书先读序的好习惯。读任何一部书,都应当首先读它的序、跋及出版说明、凡例等,以便对该书的内容、体例、成长过程、书名含义等有所了解,再读正文。”这些提示既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针对该部名著提示相应的注意点,让学生更好地读通、读懂名著。

二是结合学生阅读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提示阅读方法。如:阅读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可选择朗读、背诵法;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可选择圈点批注法;阅读基础与能力较好的学生可选择速读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课堂序列荐读,“个性5分钟”控制差异。

在语文课堂上固定开辟“课前5分钟”读书交流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走上讲台交流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我事先安排名著荐读计划表,将名著的每一章每一回或每一篇安排到个人。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上各有侧重,存在差异性,所以,我明确了名著荐读的内容,主要包括:前情提要——先将前一个学生所讲的上回内容做简要回顾,让每个学生每回的推荐在大家的脑海中能前后自然衔接,形成一个有序的阅读体;本回概要——概括本回主要内容;亮点赏析——可以从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氛围烘托、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选择最喜欢的字词句段做赏析;佳文美读——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原文有感情朗读;每回一问——从本回内容中设计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学生是否对本回内容有所了解。

学生在准备荐读稿时能根据自己的语文能力有所侧重,如:学生小雯,语文成绩中等,阅读理解能力也不算突出,但在做名著《水浒传》的荐读中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声调、适时的动作、夸张的神态,一下子将我们带进了说书表演现场,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同为名著阅读,她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读”推荐,让一些即使能将这一片段理解赏析做得很好的同学也自叹不如,毕竟《水浒传》的原文要读通顺、读出感情,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的荐读既激发了其他同学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且对小雯来说,提高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课后博采众读,“合编一份报”缩小差异。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在课堂上的名著荐读全都完成以后,我会继续组织好课后阅读小组,每组人数为4~6人,对名著的阅读做进一步补充与归纳,然后每一小组合作编制一份名著阅读小报,作为阅读成果在班内展示。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加大信息与思维的量。

二、结合名著“点”与“面”,引领阅读热情,适时发挥教师在名著阅读中的主导作用。

名著推荐与阅读既然安排在教材中,就免不了备上一节课,上好一堂课。我通常将这一堂课安排在期末复习,在确保每个学生都已读完名著后,再搜集学生的荐读稿、阅读报,根据他们的阅读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旨在搭建交流平台,缩小阅读差异,引进多方思考,推动终身阅读。

1.导入。

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比如,由《智取生辰纲》切入《水浒传》,我先放一段相关影像,与大家一同观赏。学生在前期的阅读中,主要通过纸质媒介,而依赖不同感官的个性化阅读方式似乎比单纯的视觉阅读更有吸引力。

2.交流、整合。

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①题目中的“智”字体现在哪里?②杨志做事谨慎精明,押运生辰纲为什么失败了?③杨志后来的命运如何?④本文出现了多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引导他们看名著就要知道名著写什么、怎样写,还要学会概括人物性格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等。然后让学生交流在名著中所读到的与杨志相关的其他内容,将前期的个性阅读加以整合,学会全面评价杨志,进而全面评价整本名著中的每个形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3.多方位思考。

引导学生将电视情节与原著进行比较,借助原著的阅读,点评影视形象的呈现,学生在享受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化、立体化、具体化的同时,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鼓励大胆质疑,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感悟原著的魅力。

名著推荐范文第8篇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现状

调查一:课外书的种类

通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发现,中学生喜欢看的课外书中,30.9%的人选择了恐怖小说,57.7%的人喜欢看青春小说、武侠小说、奇幻小说、网络文学和流行杂志等。相比之下,经典名著颇受冷落,只有11.4%的中学生表示爱看经典名著。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85%的中学生表示“没有看完”《红楼梦》,像《高山下的花环》、《红岩》、《烈火金刚》这些红色经典书籍,几乎很少有人去关注。阅读《飘》、《呼啸山庄》、《茶花女》、《三个火》等外国名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调查二:课外书的来源

调查发现50%的中学生的课外书都是由父母购买的,32%的中学生的课外书是老师、同学和亲戚推荐的,只有18%的中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到书店选购。初三学生张迪说:“我喜欢看漫画书,从《灌篮高手》到《我为歌狂》,从《死神》到《海贼王》,我几乎都看过。一套漫画书往往数百元,价格有点贵,但作为藏品也算是个人爱好吧。”

调查三:看课外书的目的

调查显示,75%的中学生看课外书是为了娱乐消遣,17%的中学生是为了扩展知识面,只有8%的中学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赵媛媛是一名初三学生。她从小喜欢阅读,凡是“目所能及”的书,她都纳入阅读计划,尤其是文学类作品。不过,自从升入初中,赵媛媛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看课外书了。因为学校禁止学生往学校带课外书,一旦被老师发现就被没收。赵媛媛说:“我看的课外书都是文学类的,是对学习有帮助的,再说,学校阅览室的名著版本老旧,类型单一,根本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

调查四:中学生的阅读倾向

24.5%的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为实用型,包括阅读新闻类、科普知识、人物传记以及相关的学科辅导书等,75.5%的中学生喜欢阅读流行的、时尚的言情小说或幻想小说。喜欢科普的中学生一般都读过《时间简史》,这是一本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这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史蒂芬・霍金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今年初二的冯世章刚刚读完《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他说:“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奥巴马的故事。45岁的奥巴马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虏获许多民众的心。与过去有意竞选总统的黑人前辈相比,奥巴马是首位在初选前民调获得全国性支持的明日之星,200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与这些实用型书籍相比,沈阳市某中学的李姗姗则把自己的阅读点放在青春故事和幻想小说上面。李姗姗说:“我很喜欢雪小禅的书,她的《看我青蛙变王子》、《戏子》、《像冰一样疼,像火一样蓝》、《一地相思两处凉》等我都看过。我不仅喜欢她的写作风格,关键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读后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在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阅读目光投向了漫画。赵小天说:“学习太紧张,看漫画书可以解除疲劳。另外,故事内容富有幻想性,打斗场面很刺激,人物形象逼真,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分析

名著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无疑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名著与中学生离得越来越远,甚至产生了“隔膜感”,这就造成了中学生宁愿看漫画,读青春小说而不愿意看名著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以快捷的网上阅读代替了纸面阅读。从课外书的来源上看,中学生看名著处于被动,也许是学习时间紧张,也许是名著枯燥乏味,也许是父母的过多干涉……总之,名著就好像是身边的一缕风,可有可无。

有人认为名著是文学的经典,能影响人的一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读去名著?到底如何看待这个文化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不读名著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名著内容陈旧,缺少新意

张利伟(初二学生):我们初中生大都不喜欢读名著,《梦里花落知多少》、《那小子真帅》、《哈利・波特》之类的书倒是很受欢迎。什么原因?名著读起来十分无聊,使人读不到一半便不想再往下读了,就拿《西游记》来说,故事无非是说有一群怪兽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不吃,等着孙悟空来救,最后怪兽输了。每次的故事无非如此,毫无新意,我读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了。另外,我感觉名著的语言习惯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如果看得多了,我还担心自己模仿上了,那样就有可能写不出东西了啊!

理由二:“名著”是闲书,应以学习为主

李宏达(大一学生):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水浒传》《西游记》《格林童话》之类的书了,开始并不是很愿意去看,只是父母总在耳边说看这些书能受益一辈子。尽管名著中的语言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是我还是能感觉到,里面的故事很经典。

我和“名著”划清界限是从高一开始的。有个周末,我一睁眼就发现枕头边的《红楼梦》不见了。没多久,母亲敲门进来,对我说:“你已经上高中了,高中就意味着学习,以后不许看这些闲书了。”“闲书?”我诧异地看着母亲,一时说不出话来。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收拾我的书桌,把所有和学习无关的书籍都没收了,临走时还呵斥我:“等你考上了名牌大学,随便你怎么看!”我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我好,就是一时无法接受她的这种做法。高中三年,我从没来没有读过名著,偶尔看几眼杂志,也都是母亲拿来的。去年,我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给母亲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可是每当同学谈论文学典籍时,我很少能插上嘴。在此,我要劝学弟学妹一句:不要为了考大学而忽略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其实,读一些名著是很有必要的。

理由三:时间紧,放弃课外阅读

赵晓冬(初三学生):我从来不看课外书,中外名著,我也打小就没有接触过。但是你不能据此断定我不爱学习,相反,从我有记忆以来一直在忙着,甚至远远比一般的同学要忙。记得初一的时候,有个朋友来我家做客。当他看到我的书架上一排一排花花绿绿的书时,大为感叹地说:“想不到你不是个书呆子嘛,知识面这么丰富啊!”但是不过三分钟,他又说了一句:“这么多书,怎么连一本名著都没有啊?”我还没来得及答话,就被妈妈抢了先:“现在,我家冬冬正准备出国,最重要的是补外语,没时间看那些课外书。

是啊,小时候是不知道看,现在是没时间去看,我什么时候才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名著呀!

读名著的三大好处

好处一: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田丽莎(学生):读名著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它能在我掌握知识的同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能在我提高文笔的同时,领略到了大文豪们的风采。名著中还能体现许多文豪的人生观,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赴那些过了一辈子失败人生的人的后尘。《时间简史》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时间简史,一部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的科学经典,我读了三遍。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简史》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识。

好处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董力夫(学生家长):经典书籍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经典书籍能提升我们的人文的价值和人文的精神,能够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老子》、《孟子》、《论语》等古籍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理论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百家讲坛”风靡一时,它借助名人名家之口将中国古人的思想精髓传播开来,产生了轰动效应。我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读名著的习惯,读名著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来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好处三: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赵维江(语文教师):大部分中学生不读名著,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因素,也有是出于个人原因。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学生热衷于考大学是情理之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下,一些中学生跟着浮躁的风气走,扑向网络和卡通,名著当然就被冷落了。但是,名著都是经典,而经典是永恒的,有着永恒的价值和魅力。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玩乐而忽略了对经典的阅读。说到名著与考试的关系,这几年,部分省市为了提倡读名著,语文卷都要出几分的“名著题”,“名著题”多是普及性的简单知识的填空。有些同学认为分数少,不得也罢,其实,“名著题”是很容易拉开分数的,如果同学们对名著很了解,对提高考试成绩会助上一臂之力。

链接:中学生必看的十大名著

《老人与海》

推荐理由:小说语言简洁,情节激动人心,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读者。1954年,《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学名著。

《边城》

推荐理由:《边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朽杰作。该书分别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中搜辑名篇,基本囊括了沈从文作品的精髓,且较能体现沈氏文风的别样神采。

《繁星・春水》

推荐理由:作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了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骆驼祥子》

推荐理由: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格列佛游记》

推荐理由:该书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该书的灵魂所在。另外,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鲁滨孙漂流记》

推荐理由:小说对鲁滨孙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推荐理由:该书采用大量的引文,抓住“传主”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作者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童年》

推荐理由: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复活》

名著推荐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初中阅读 阅读策略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说:“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①由此可见,文学名著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视野、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情趣。

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认为长期坚持为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多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读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②孙绍振教授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读中学时,是语文科代表,上课从来不听,可是语文成绩永远是第一。因为课外的时间很多,可以乱看乱写……如痴如醉地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③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仅靠课堂上几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名著阅读现状

名著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初中三年,能把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如下:

1.多种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让学生忽视了阅读的功效。在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视听媒体得以广泛普及前,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和报纸杂志。学生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就是读书看报。今天,因特网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花费在读书看报上的课余时间更是大大减少,这一现状给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日本臼井嘉一教授强调:“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千万不要忽略了读书能力的培养。阅读书籍和阅读因特网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读书的效用和意义。因为‘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④⑤

2.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时间。读小说成为“读闲书”,是要被家长没收的。再者,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试,故而学生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是常有的事,这远离了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

3.课标的笼统建议让学生迷失了阅读的方向。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笼统、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地具体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明确的阶梯性和阶段性要求。其次,中国现当代长篇文学名著推荐不多,仅明确推荐了两部,而初中生的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当以中国文学为首选对象。再次,“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⑥的笼统提法,势必令教师不好把握,难以操作。没有具体的篇目,只是白说。

4.艰苦的条件让学生痛失了阅读的机会。许多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根本没有购买名著的能力。贫困、闭塞不仅使他们买书难,还使他们借书难。缺少了书籍,学生的名著阅读从何谈起?另外,教师对名著阅读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名著阅读的评价

中高考名著类试题的引入,对于改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可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类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内容滞后的现状。

1.内容浅易。大部分名著类试题只在文学常识考查的老路上兜圈子。如此低水平的考查势必会带来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导向。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⑦的阅读要求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2.范围狭小。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名著类试题考查走过了一个由宽泛分散到狭窄聚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范围宽泛分散,内容浅显,形式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在课标推荐的作品上,数量一般在6部左右,题材多以小说为主,形式相对灵活,但是考查范围太小,体裁过于集中,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挑几本重要的看看,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精神就无从落实。

3.形式单一。大多数名著类试题的形式还停留在填空、简答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考查形式比较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欲望,比较难以让他们充分表达阅读的真实感受。其实,诸如比较阅读、多项选择、辨析改错及拟写对联、颁奖词、辩论词、开场白、荐书理由、阅读心语等都是不错的考查形式。再者,名著类试题还可以与探究性学习、语言综合运用、诗歌赏析、阅读理解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形式多了,考查的面就广了,答题能力的要求就高了,押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学生就会静下心来阅读原著。

4.机械重复。只要细心分析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名著类试题,就可以发现大多数中考名著类试题总是在那几个类似的题目上换来换去,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样机械重复的考查,很容易猜中、押中试题。有空查查网友们收集、汇编的名著复习材料,定会惊奇地发现2013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类试题早已被他们猜中了。如果莘莘学子平时不读原著,只想靠考前背些材料,做些练习应付考试,那么,课外名著阅读的前景可想而知。

总之,中考试卷应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建议增加考查的分量,可将名著片段阅读赏析归入阅读考查的范围。用增加考查分量的方式提高名著类试题在整份试卷中的地位,从而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再者,命题应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发掘,更多地从挖掘作品内涵,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方面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而不应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层面上。这样的命题才能达到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强调阅读能力培养、强调个性情感体验和强调思想情操熏陶的目的。

四、对策

1.达成家校间的默契与共识。每次迎来初一新学生,我们都会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莎士比亚等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并附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及今后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

2.创建属于自己的“大图书馆”。健全图书馆制度,全面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借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自带五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更换交流。这样,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学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

3.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他学生评议。此举一举两得,既可以校正学生名著阅读中的理解错误,借学生的口扩大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胆量。

4.设立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课型有方法指导、名著推荐、阅读欣赏、读写互动、阅读汇报等。课后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包中有杂志,床头有名著,培养他们“见缝插针读杂志,加班加点看长篇”的良好阅读习惯。

5.打造快乐阅读季。每次的寒暑作业应以阅读为核心,精心制订阅读计划,从杂志类型到长篇篇目,从圈点批注到阅读心得,从阅读笔记到读书征文,从篇幅规模到质量要求,细细罗列,让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照落实,从而把每一个假期打造成属于学生的快乐阅读季。

6.营造读书交流的快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喜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交流心得、分享快乐、展示才华的平台。如名著推荐会、故事大王赛、朗诵会、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地编印了名著阅读读书笔记本。读书笔记本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我思我得”、“每周一记”、“我的地盘”等部分组成。另外,我们还举行一学期一度的优秀读书笔记展。

8.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效。名著阅读评价,我们坚持注重评价多样化、过程评价、评价激励三原则。让学生做整个评价过程的主人,倾向于对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绝不以阅读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开展了“最佳问题奖”、“最具探索奖”、“最有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课外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补充和提高,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出谋划策、拓宽渠道、保驾护航,以便学生在书海中更自由地徜徉、更尽情地获取知识。

注释:

①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

②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5:342-344.

③孙绍振.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语文世界,2001,5.

④钟启泉.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课程·教材·教法,2002.4.

⑤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11:45.

⑥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1.

名著推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阅读 名著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27

阅读影响人的精神成长。名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有形象的说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

我们学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学生平时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作业做完后便无所事事。于是,我建议学生读一些课外书,举办故事会。通过故事会,我了解到学生所读的课外书一般是漫画书和作文选,范围太狭窄。根据此情况,我向学生推荐名著。比如,学完《三顾茅庐》后,推荐名著《三国演义》;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推荐名著《水浒传》;学完《三打白骨精》后,推荐名著《西游记》……我还经常利用晨周会的时间,给学生讲中外名人的读书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名著有了浓厚的兴趣,会利用课余时间迫不及待地读。

二、让学生读名著有方法

学生对名著有了兴趣,教师还要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曾国藩说过:“读书之法,不同之书,该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名著中比较经典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优美语段等要慢慢“煮熟”,应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我教学生在这些地方圈圈点点,作批注,写心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轻易放过,还要做个记号,然后查阅工具书或向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这就是精读。精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增强阅读能力。

三、让学生形成读名著的能力

读一千本书,不等于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前能思能疑,在阅读中能圈能点,在阅读后能说能写,提高阅读能力。

1.质疑能力

我侧重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学会提出问题。每天我都安排十几分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先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内交流,在阅读中提出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如一位学生读了《西游记》后提出:“白骨精为什么第一次变成美丽的村姑,第二次变成老妇人,第三次变成老爷爷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是值得表扬的。于是我买了这一学生梦寐以求的书作为奖品送给他,当时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高兴得又蹦又跳,我发现全班学生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从那以后,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语文课上掀起了质疑的热潮。这一措施大大地鼓励了学生,使阅读活动更深入、更广泛,达到培养学生读书生疑的能力的目的。

2.解疑能力

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例如,学生阅读《西游记》后提出几个很好的问题:唐僧经常念紧箍咒,孙悟空为什么还不离开他,一直陪伴他到最后?唐僧最喜欢哪一位徒弟?从哪一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我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讨论,再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种讨论可以让学生把名著读“厚”。

3.写作能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我都让学生把名著中经典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等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例如,有一次我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时,发现一学生把《红楼梦》中一段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说的一些话和贾府中的妇人都被她逗得笑起来的片段摘抄下来,看到此片段,我眼前一亮:让学生仿写。于是,我就让班上的“故事大王”给大家讲笑话,让别的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看周围的同学是如何笑的,接着让他们把看到的情景都写下来。写好后,我找几位学生上台交流。我发现学生都能活学活用,且写得妙趣横生。于是,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都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这时,我们应该像保尔一样毫不畏惧,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这样才能战胜它。”是啊,我们不要惧怕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要努力战胜它们,因为它们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们就会弱,你弱它们就会强。

四、让学生对名著有渴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阅读之后,学生都喜爱看名著了。班上几个十分喜欢语文、精力充沛的学生还不满足我指定的作品,经常提前阅读或者让我推荐其他名著,于是班上渐渐形成了“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风气。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师范文 下一篇:名著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