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08:39:14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1篇

会议一如既往地重视与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合作。经常务理事会讨论,下届会议将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承办。

一、论文主题与主要观点综述

本次会议提交论文主要涉及区域旅游开发理论与方法、区域旅游经济整合、国内外区域旅游开发案例、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区域旅游规划与市场开发、区域旅游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多个方面。

(1)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理论与方法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基石,本次会议此类论文数量较少,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李悦铮、李时以辽宁省为对象,按照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调查法、竞争力模拟法等对其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多层面的评价,并把辽宁与国内11个沿海省市进行对比,明确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邓屏以杭州休博会主园区全面引入民营资本案例为切入点,以产权国有化和产权民营化不同投资主体的不同经营目标为分析框架,建立了“投入一产出”内生机制模型,并运用模型比较昆明、沈阳世博会和杭州休博会,认为产权民营化能够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新阶段我国区域旅游开发的首选策略。此外,陈文君对乡村旅游、王忠丽对休闲产业、孙诗靓对社区旅游等进行了探讨。

(2)区域旅游经济整合研究。此类论文数量较多,主要是针对某一区域旅游经济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王三北从打造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提出西北五省区区域旅游产品框架结构的构建,必须遵循先进的理念、认真研究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综合考虑资源空间结构特点,树立大区域观念,形成区域聚集优势,把各省区纳入到大区、全国、国际旅游环线中,共同推出各具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徐德宽、康海钧研究了武汉实现“资源市场化、产业集团化、运营资本化和品牌多元化”的途径方法和影响;谢春山等讨论了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特征,并提出了区域整合的路径;王明星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资源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王伟伟认为整合沈阳世博会自身资源,与棋盘山旅游开发区联动发展,构建沈阳大旅游圈是增强沈阳世博会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3)国内外区域旅游开发案例研究。程道品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恭城县红岩村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乡村旅游发展历程,总结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四大特色和三条举措,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循环经济、旅游扶贫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的三大效应,并提出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丰富旅游活动项目、加强旅游管理、打造红岩品牌等5点建议。陆景武剖析了关岛区域旅游开发的国际经验;肖星等分析了海南省琼海市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战略思路等,认为其可以作为海滨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王跃伟等则以舟山为例,探讨了海岛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4)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研究。马波认为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持续转型的特点,中国主要的旅游城市或地区已开始进入目的地发展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互换、市场共享、要素协同和一体化发展4种基本模式,认为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和最终目标,并提出中日韩3国具有构建旅游合作体的基本条件,三方当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这个巨大工程;张文建、徐露农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与发展模式作了系统综述和比较,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未来的发展变化;杨振之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在竞争与合作中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对两地在旅游开发、投资等方面的影响;乌兰则提出在协调发展理念下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就必须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的协调机制,其中加强区域旅游规划、实现政府间合作、组建合作协调机构和构建信息网络平台是关键环节。此外,郑耀星对海峡合作背景下的福州旅游发展、李平生对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蒋长对行政边界地区的旅游整合等提出了新的见解。

(5)区域旅游规划与市场开发研究。德村志成通过对访中日本游客多年统计数据的分析,指出从市场规模和经济实力而言,实际到访的人数和市场的潜在及显在实力相比,不如预期的大,进而剖析原因、提出建议;罗浩结合江苏沿江旅游规划,提出了该项目的融资原则、渠道以及具体的融资政策建议;陈敬堂以广东怀集县为例,探讨了县域旅游规划如何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师守祥提出了旅游产业定位与开发的新思路;何雨基于客源市场调查结果,分析了上海城郊旅游的发展;张立生比较了旅游客源市场等级划分理论,对其应用提出了新看法。

(6)区域旅游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肖升设计和阐述了旅游产业驱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动力机制整合模型,并对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同企业的作用机制分类加以阐释;尹德涛则依据辽宁省自身的特点,提出其应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和设施,并指出在城市规划方面兼顾旅游景观布局,避免产业布局与建设对旅游景观的负面影响。

此外,吴必虎就最佳旅游城市标准及其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隋鑫对近年来国外有关区域气候变化及特殊天气事件对游客个体行为及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响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梳理;郑建瑜就世博会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的策划与管理方面做了初步研究;陈广万就赣州、汀洲、梅州客家文化的差异,提出了闽粤赣边区大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二、会议特点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展望

此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较之历次会议,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正在逐步走向细化、深化,二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实践导向明显。就前者而言,首先表现在对区域旅游产业经济整合的研究上,如对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特征与区域整合的研究、基于系统理论对行政边界地区旅游整合探索、对沈阳后世博会区域资源整合的研究等;其次,表现在对模式模型等理论与方法的总结上,如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旅游业驱动机制模型的研究、对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与发展模式的述评、对区域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等;再次,也表现在研究内容的宽泛上,如对辽宁旅游网站发展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对区域气候变迁与特殊天气事件对目的地旅游需求影响研究新进展等。

本次研讨会提交论文的另一大特点实践导向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占有相当数量,如以关岛为例对国际区域旅游开发的个案研究、对恭城县红岩村乡村旅游的评析、对海南琼海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范例的分析、对浙江舟山市海岛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等。其二,重视对实践中热点问题和特种现象的研究,如对最佳旅游城市标准及其对城市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对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讨的研究、从沈阳休闲旅游城市定位问题出发对休闲时代区域旅游开发的探讨、以杭州休博会主园区为例对区域旅游开发产权民营化的研究等。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2篇

“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村庄等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在欧洲,1993年,圣地亚哥・得・卡姆波斯特拉朝圣之路(西班牙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随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文化线路”概念,并在1998年成立了文化线路国际科技委员会(CIIC),召开一系列会议对文化线路进行系统研究。在美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廊道”是美国对于本土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提出的保护理念,1984年美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丰富的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使之形成了一些基于廊道管理实践的研究。21世纪初,我国学者把“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两种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引入国内,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其经济这一功能属性的主要方式。很多学者针对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基于这两种理念,通过对外文数据库所发表的关于“Heritage Corridor tourism”“Cultural Route tourism”的文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文化线路旅游”“遗产廊道旅游”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以期对现有研究做一阶段性的总结和归纳。

一、遗产廊道旅游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

1.遗产廊道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机构研究。由于遗产廊道的规划、开发、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地方性遗产管理局通常聘请旅游业的专家参与。如Harkness和Sinha受印度政府委托,对泰姬遗产廊道旅游者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遗产廊道的景观规划设计。Conzen和Wulfestieg评述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16年来的发展,其中管理机构遗产廊道会议与旅游局,该组织的目标是通过对廊道沿线商业、博物馆和休闲产业的准确营销,从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行业。

2.旅游产品和市场研究。Curt cottle介绍了南卡莱罗纳遗产廊道的解说系统,它是由三级解说结构、两个解说主题和四个副主题构成,文中还列举了旅游者的典型特征和旅游产品,如水域休闲、艺术与文物游、徒步游、观鸟、观野生动物游、自驾游及探险游等,指出网络将是遗产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

3.旅游影响研究。Daniel Stynes等对俄亥俄和伊利尔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游客进行调查,得出人口学特征、停留时间、住宿类型、花费情况等旅游者行为特征,并运用MGM2模型,从销售、个人收入、就业机会三个方面评析了遗产旅游对当地的经济影响。

(二)国内研究

2001年王志芳、孙鹏首次介绍了美国遗产廊道的概念、选择标准、保护管理方法及规划中着重强调的内容。随后国内学者以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丰富的遗产资源,进行了以遗产廊道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研究。

1.旅游价值评价研究。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是遗产廊道整体保护、整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前提。吕龙、黄震方基于遗产廊道的特点,尝试从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态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建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王金伟、韩宾娜考虑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发展环境三个综合层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熵技术构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系统,并以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和长城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杜忠潮、柳银花采用层次分析法,增加了评价项目指标,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朱尖、姜维公、霍雨佳、詹嘉和崔俊涛也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2.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遗产廊道跨区域、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旅游的合作开发。梁雪松认为,对于丝绸之路这样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线性遗产,“遗产廊道”保护理念和“增长级”理论及“点―轴”开发模式是较好的理论指导,文中对于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李创新初步研究了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模式战略,构建了空间结构分析、明确政府协作、推动产业合作、保障利益共享的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开发体系,并以丝绸之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敏、王龙提出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模式应选择“点―轴”开发与圈层开发相结合的梯级网络型结构模式。

3.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李小波指出三峡遗产廊道的旅游研究的三个层次:文化基因,人类迁移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旅游品牌的形成。施然尝试构建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时空模式,即空间的微观层次为设计游线,宏观层次则符合“点―轴”模式,时间上应遵从一定时序开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例做了具体研究。彭珊珊总结了遗产廊道旅游开发要素、定位、评价、空间格局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红军长征湖南段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初步构想。钟行明以山东运河遗产廊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政府为协作主体,重组运河遗产,构建主题性旅游联盟,创新旅游产品等旅游协作路径。

二、文化线路旅游的相关研究

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马德里召开了“线路――我们遗产的一部分”的专题会议,提出“文化线路”的概念,并对“文化线路”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必要的界定:文化线路是一条交流之路,可以是陆路、水路或其他形式,具有实体界限,以其特有的动态和历史功能特征,服务于特定、明确的目的。

国外对于文化线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线路精神及保护区域、方法等,由于旅游并不是文化线路的本质属性和天然使命,针对文化线路的旅游研究较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文化线路》中指出,文化线路与旅游活动的关系为可持续的利用,即在开展旅游活动前,要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估并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避免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线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而历史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又是文化线路传达给旅游者的关键要素。同时指出,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优先考虑当地社区的利益,禁止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或企业的垄断行为。2005年李伟、俞孔坚把文化线路理论引入我国,阐述了文化线路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并和遗产廊道理念进行了比较。刘小芳在其论文中初步构建了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旅游价值利用的机制。

三、我国学者的创新

(一)廊道遗产

李飞提出融合“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理念的“廊道遗产”概念,与发源于“尺度虽大,文化缺失”的美国的遗产廊道规划理念相比,此概念强调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属性,而与产生于“文化丰富,体量不足”的欧洲的文化线路相比,此概念从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展到文化、自然和非物质文化多种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二)线性旅游空间

汪芳、廉华提出“线型旅游空间”概念即依托于河流、山脉、古道、交通线、现状构筑物及主题性历史事件等文化线路的旅游吸引物空间类型。此概念是在“文化线路”这一遗产保护新思路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强调从旅游研究角度对空间实体、历史变迁、民俗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关注,而远非若干个景点简单串联起来的游览线路。

(三)文化廊道

陶犁提出“文化廊道”理念,指出“文化廊道”与“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核心理念相近,与前两者相比“文化廊道”则更强调基于廊道文化本身的影响及扩散的时空范围,并指出“文化线路”的旅游开发的创新性体现在:以线路为中心的开发模式,以文化为中心的规划重点,以线路文化品牌打造的营销模式,对旅游交通的理解,上升到动态的、活态的、强调交流互动的具有“线路精神”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王立国,陶犁等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进行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

四、结论与展望

发源于美国的遗产廊道保护和规划理念形成时间最早,现阶段主要是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等学者运用田野调查、景观分析、文献检索等定性方法对遗产廊道规划、开发、管理经验的总结,虽然有一定的积累,但缺乏系统的针对线性遗产旅游特征的旅游开发、遗产管理等理论研究。

欧洲文化线路旅游的研究多呈现于旅游影响方面,其线路精神的研究,整体形象的设计,游览路线的规划、整修,沿线村镇以住宿、餐饮等形式的社区参与等都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管理经验和研究空间。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近郊;温泉;旅游开发;临川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温泉旅游以健康养生为特色,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是当前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热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内容上也从传观光型向多样性、参与性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化。城市近郊人口密度低、环境质量高,加上近郊区基础设施良好、可达性强,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近年来,国内温泉旅游急剧升温,再加上近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使城市近郊温泉地日渐成为我国温泉旅游开发的热点地区。临川温泉位于抚州市区西北郊,温泉品质高、周边环境优良。自2012年以来,抚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临川温泉的开发,设立临川温泉景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将温泉景区打造成抚州旅游业的新亮点。基于此,本文以临川温泉为例,在分析城市近郊温泉地的特征与开发模式基础上,探讨临川温泉开发策略。

1 城市近郊温泉地特征及开发模式

1.1 城市近郊温泉地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者旅游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不断变化,使城市周边旅游景点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学术界对城市近郊出游现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如吴必虎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该理论对城市周边旅游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并初步建立起规范研究的框架。城市近郊旅游景区是指位于大城市建成区边缘地带的旅游景区,城市近郊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温泉是高于一定的温度,含有对人体有益矿物质成分的从地下涌出的天然水。近郊温泉地处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一般在1个小时车程以内,交通较为便利。这类温泉往往具有较好的潜在客源市场,但资源条件相对逊色,以建设大型的高档次温泉接待宾馆为主,同时营造人工露天温泉环境,提供高标准的旅游服务。近郊温泉地主要特点表现为:①以周边大中城市为依托;②塑造明确的主题和活动;③建设文化浓郁的特色露天温泉和高档度假酒店。

1.2 城市近郊温泉地开发模式

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决定了温泉地旅游开发的成败,它也是温泉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学者根据温泉旅游活动内容,将开发模式归纳为以下两种:“1+1”模式和“1+N”模式。“1+1”模式,如温泉+生态游,温泉+农家游,温泉+观光游,温泉+民俗游等。“1+N”模式,就是以温泉为依托,将健康、养生、休闲、会议、商务、度假等因素融入进去,推出综合旅游产品。另外,还有学者从区位角度将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为近郊休闲度假开发、远郊保养度假开发、间城市的观光度假开发及边远地区的“秘汤”开发等四大类型。

资源、区位、主题及产品组合是决定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的4个主要因素。温泉资源是温泉旅游地赖以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资源的质量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温泉旅游地的开发规模和消费层次;区位条件决定了景区的可进入性,进而影响温泉旅游地的开发效益;温泉产品主题与产品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吸引力的大小。本文在考虑影响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依据温泉旅游活动内容,将城市近郊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为四大类(见表1),每一种开发方式在目标市场、专项市场、产品与服务设施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侧重点。

2 临川温泉景区概况

临川温泉位于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6°04′至116°39′,北纬27°31′至28°14′。景区距抚州市区15千米,距南昌市中心城区80千米,处于南昌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温泉景区的地形为南北走向,西面为小山地,东面为平原和低丘,两山中间夹着一块山间盆地。景区中部有一条宽达400米的地热带,有泉水两处,分别为月泉、日泉。两泉相距3千米长,两泉之间有数条温泉水从断层通过,水温自北向南为60℃~40℃;日均涌水量为7 000吨,是国内日均涌出量最大的温泉之一。临川温泉为低矿化的优质淡水,水质非好,含有锰、铜、铅、锌、镉、锶、钡、硒、砷、汞与偏硅酸等20多种元素,对人体有益的锶、硫、偏硅酸等含量较高,适用于温泉沐浴和制作矿泉水。因水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通过饮用和沐浴,能治疗关节炎、皮肤病、动脉硬化及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

临川温泉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温泉早在宋代就得到开发,宋天禧五年(1021年)《抚州府志》记载“临川温泉开,民沐浴者,疾皆愈”,北宋著名文学家坡曾评价临川温泉“天下温泉有七,汝水其一也”。20世纪30年代,、宋美龄等曾到温泉沐浴过。解放后,邓小平、李井泉等中央领导也到此沐浴疗养,并留下“小平池”“经国亭”“经国书屋”等人文景观。2012年抚州市成立临川温泉景区管理委员会(副县级),辖温泉、桐山、六岭、翁坪、杨源、青莲山6个行政村,管辖面积32平方千米。管委会为临川区人民政府派出的副县级机构,为一级政府管理机构,具备政府应具备的所有职能。景区依托温泉资源、风景资源及临川文化和宗教文化特色,建设具有旅游观光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特色文化、戏剧展演与培训、风情餐饮与运动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

3 临川温泉旅游开发策略

3.1 采用主题式开发

从温泉形成的一般机理来看,其成因基本相同,但各温泉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在开发利用时,要注意扬长避短,突出温泉地的文化个性及景观的组合特点。临川温泉的开发应依托景区高品质的温泉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植被条件,通过挖掘抚州地区独特的本土人文民俗文化和风情。抚州的“临川文化”底蕴深厚,外延广阔,是赣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才子文化和戏曲文化则是临川文化的明珠。因此,临川温泉的开发应突出才子文化和戏曲文化,将文化融于形式多样、风格不一、功能各异的温泉浴池之中;对自然环境背景进行园林化改造,并以现代园林设计的理念为指导,形成人工主题公园式露天温泉。建造适度且精致的露天临川名人文化温泉(如安石泉、晏殊泉、曾巩泉与九渊泉等)和戏曲主题室内温泉馆(如牡丹馆、紫钗馆、邯郸馆与南柯馆等)。此外,融入临川文化风情,实现古镇通道,在古村中的独立老式庭院引入高端餐饮品牌,将古村内街道改造为中档美食街和民俗商业风情街。

3.2 完善会议度假设施

会议度假是城郊温泉地开发的主要功能之一,应建设度假酒店、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可利用度假地高档的会议接待设施、科学时尚的养生保健设备及贴心周到的人性化服务等优势来吸引高端旅游市场。目前,在临川温泉景区只有一家三星级宾馆,仅提供简单的住宿、沐浴和餐饮服务,温泉景区的休闲度假功能没有被充分发掘。在未来开发中,应规划独立的休闲度假区,建设园林集中式度假酒店、会议中心和餐饮中心,度假区主体建筑风格与地方整体的中式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建筑可使用现代简洁的徽派建筑风格。此外,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青莲山水库周围选择地块,以商务、修身、参禅、戏曲、藏书与诗词等元素打造高级私人酒店会所,重点放在温泉保健、SPA水疗按摩,提高温泉产品的多样性和温泉产品的档次。

3.3 打造温泉住宅地产

温泉住宅地产是以温泉资源为核心,形成大型温泉度假区、温泉小镇、温泉城区等项目,从而带动温泉区域的整体发展。地产与温泉旅游融合的特点在于它是温泉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温泉自然景观、建筑景观,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以“养生休闲”为特色,在地产市场形成巨大竞争力,吸引“高收入”、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前来消费投资。同时,地产温泉具有“投资+自用”两重功能,其投资者不仅可以在投资中获得保值、增值收益,更可以通过投资长期享受物业带来的空间享受和消费功能。在临川温泉开发中,可在青莲山南麓方圆1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建设成一个以“才子温泉”为特色的新型小城,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温泉度假旅游地。通过改造温泉疗养院,打造具有民国风情,突出“经国亭”“小平池”等文化遗产的临川温泉景区名片;打造面向大众的温泉养老社区项目,并建设非遗小镇、温泉民宿、农家乐与晨曦院子等。

3.4 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结合

抚州市农业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临川温泉开发可依托郊区优越的农业优势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温泉镇农业基础雄厚,栽培作物有甘蔗、西瓜、水稻、棉花、油菜花与板栗等多个品种,而且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果树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己形成一定规模,这些都为温泉地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利用温泉灌溉蔬菜水果、养殖动物,且出产的品质较高。可利用温泉灌溉农田,在每年春天插秧和秋天收割的季节,让旅游者去体验农民的生活,亲自品尝温泉灌溉的农作物。此外,也可利用温泉地的“西瓜园”“甘蔗园”“板栗”等项目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开发一定规模的果树园,让旅游者采摘、品尝和外购,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林,韩娅.文献综述视角下的国内温泉旅游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2]金丽,刘隽.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何小芊,刘宇.抚州市温泉旅游开发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4篇

1.相关研究进展

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于1908年提出,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5〕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强调研究社会互动意义之重要性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社会行动是一种有意以规则为取向的行动,而规则又是根据群体的预期行为而理性确立的,就行动者而言,这种有意义的取向实际上是工具理性的,〔6〕因此,在自我利益的追逐过程中,人们几乎总是被卷入到社会互动中,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主动或被动采取合作、强制、冲突、竞争、顺从等行为,最终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由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和村民之间普遍存在着利益失衡,二者都将采取行动,或者对另一方的行动做出回应,甚至出现像广西苍梧县、四川峨眉山那样因强行旅游征地导致的事件,社会互动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翁时秀,彭华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分别从权力关系对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和村民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增权进行了研究。〔7〕〔8〕两篇文章指出了当前旅游开发中政府与村民之间基于利益之争的社会互动现实,对其中的土地纠纷——卖滩林事件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但由于分析视角的不同,未能就政府和村民之间互动行为进行全面记述和分析。方碧姗、〔9〕徐洋〔10〕等学者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运用了国外共有资源管理领域的动态博弈模型〔11〕分析了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博弈行为,但只简单的假设由政府提出思路或方案,村民根据政府的决定进行决策,采取接受或不接受的决定,形成最终的零和博弈。但在当前,随着村民自治意识的提高,村民在和政府的互动行为中并不只是简单的采取接受或不接受,而是有条件的接受,并采取多种行为争取权益,最终对他们之间的权力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至今尚未有学者涉及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政府和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个案研究,基于此,笔者将运用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对中山市崖口村政府和村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决策行为进行理论解析。

2.研究案例及调研过程

(1)研究案例。崖口村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东南部,东临珠江口、伶仃洋,与香港、深圳和珠海一水之隔,西连五桂山,至今仍保持“集体所有,按劳分配”的经济体制,是国内唯一一个仍承袭着“”体制的村落。在崖口村围垦的将军下围、虎池围发现有日出水量超5000吨的海上温泉,在虎池围附近的内陆岛有80亩被喻为“活化石”的红树林;同时,崖口村自元朝至顺元年开村至今已有670多年的历史,拥有“崖溪飘色、布绣、麒麟舞”三绝的民间艺术,被誉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其中崖口飘色被评为部级非物质保护遗产。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来看,崖口具有打造珠江三角洲原生态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2008年,中山市政府提出了“从江到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南朗成为中山市未来经济的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发展创意文化和旅游经济,其中核心项目为以孙中山故居翠亨村为中心的翠亨滨海新城的建设。凭借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与孙中山故居不到10分钟车程的地理优势,崖口村成为翠亨滨海新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市政府计划在崖口村围垦滩涂开发五星级温泉酒店、湿地体育休闲公园、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以此提升中山市旅游业的产品档次,实现从观光旅游市场向休闲度假市场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对宁静的崖口村产生了较大影响,村民与政府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利益分歧,在达成利益一致的过程中,政府和村民之间进行了多种社会互动,最终使旅游开发能够顺利进行。

(2)研究方法及过程。为了深入了解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崖口村村民与各级政府之间的互动行为,笔者和几位同事自2009年7月、2010年7月和8月、2011年4月对崖口村进行了4次田野考察,选择性地对当地镇政府官员、村委干部、村民及外来养殖户共87人进行了调查访谈。访谈方法使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从主观认知开始,层层递进,深度了解了政府和村民对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原因,主要问题为:政府对崖口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意见、村民对旅游开发的了解程度、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态度、居民在旅游开发中采取的行动及各级政府的应对措施等,从谈话内容中寻找政府和村民互动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原因。同时,笔者还进行了二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告、研究报告,并阅读了近10年崖口村所有发生的事件资料,包括与崖口村旅游开发相关的会议记录、合同、函件、政府批文等,这为研究崖口村旅游开发中政府和村民的行为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3.崖口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与村民的社会互动表现

(1)政府与村民之间因强制性旅游开发导致的社会互动主要表现在:①政府的强制性旅游开发。通常认为,尚处于开发初期的旅游目的地,一般更多地依赖政府为其提供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政府由此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强势力量。崖口村在《中山市旅游发展规划》和《南朗镇旅游发展规划》中都成为中山市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和亮点,〔12〕对此,中山市有关领导对崖口村旅游开发明确表示:“锦绣温泉旅游度假项目符合中山‘大项目带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提升中山旅游国际形象”。中山市政府出于全市经济发展需要而在崖口村开发旅游业,未征求崖口村民甚至村委的任何意见,也没有考虑旅游开发对崖口村未来的各种影响,表现出了较强的行政强制。②部分村民的抗议到全体村民的顺从。崖口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纯朴而性格温和的农民,他们最初对旅游开发并无多少概念,但基于土地将被大量征用及旅游开发的模式仍遭到了两部分村民的反对:一是年长者(55岁以上,其中包括崖口村村委)。崖口村长期坚持“绝不卖地”的土地政策,土地的保持不仅维护了崖口村的“体制”,而且进一步增加了因土地增值而带来的经济利益,〔13〕但旅游开发即意味着大量土地将被占用,这对于将土地视为生命的年长者是无法接受的。笔者调研到的17位长者都明确表示“不赞成开发旅游”,如一村委干部对旅游未来发展表示了担心,“来的人多了,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我们的生产生活将受到很大影响”。二是部分对崖口村开发模式持反对意见的中青年。他们多数对崖口村的旅游开发是持支持态度,认为“这将完善崖口村的基础设施,增加我们的就业机会”,但“实质是以村里十公里海岸线和内陆岛的红树林来开发高档生活小区,这是我们绝不同意的。”对旅游持反对意见的村民最初向崖口村村委提出意见,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所有权应该永远是崖口村的;二是崖口村只能开发旅游,不能涉及房地产建设。村委相关人员对此表示,“当时部分村民找到我们,提出反对意见,我们村委其实大部分也是不支持的,但上面的政策我们都不清楚,只能让他们向上反映问题”。对此,部分村民向镇政府提出反对意见,镇里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道:“镇里也是政策的执行者,不是制定者”。当时在任的中山市市长、副市长等领导专程前往崖口村调研,向村民解释开发政策。经过村民和各级政府的逐级沟通后,中山市政府对崖口村的旅游开发政策进行了调整,将崖口村的旅游开发定位为“水上度假为主体的休闲旅游乐园”,在招标中要求竞买方必须首期开发建设湿地体育休闲公园、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及五星级温泉旅游酒店,并在这些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才可以进行配套的房地产项目建设。崖口村村民对旅游开发的反对主要原因来自对全村公共利益的担心,在政府与村民的互动中双方保持了克制的理性,最终政府政策的调整消除了村民对开发模式的担忧,而对于前面提过的部分反对者,他们最终理解了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认识到微观主体的利益需服从政府的利益,从而达成了崖口村的旅游开发。

(2)政府与村民之间因土地流转导致的社会互动主要表现在:①7•23事件:因租地还是征地之争导致的社会冲突。2008年6月23日,中山市建委派出人员、南朗镇有关领导及全村68名党员在崖口村村委会议室举行会议,村委会书记正式向全体成员宣布中山市政府将开发东部沿海,对崖口村的虎池围、将军下围、翠亨联围、红树林地带、黄泥涌部分共13000多亩地进行旅游开发。有关镇领导还告知全体成员,关于开发土地,“市委、镇委、镇政府和崖口村的干部达成了一个共识,崖口村将这一片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投入,每年固定获得应有的收益,且不承担任何的亏损,这样就能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崖口村提供的土地每年每亩收回600斤大米,收益为13000(亩)乘以600(斤)再乘以大米的价格,另外每亩再增加50斤大米,用于一次性支付社保。崖口村的旅游征地最初实为租地,相对于原来100元/亩的养殖出租,村民每年收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需全体村民的三分之二同意才能通过,且付诸实施。但当村干部向村民解释政府征地政策,并下发咨询意见书时,随即遭到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一名被调研的谭姓村民对此表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什么不征求我们的意见?协议书究竟是怎么签的?现在将土地出售给政府,再将它出售给开发商,那开发商倒闭了,我们应该找谁要租金?”另有村民表达了对村委管理的不满,“崖口村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收入情况在南朗是最低的,为什么崖口有这么多土地,我们还这么穷?”2008年7月23日,在卖地可能每人都将获得15万元的诱惑之下,全村有1100多名村民聚集到村委会,①其中,60多人冲进了村委办公室,开始漫骂,并强烈要求村委书记进行对话,要求被征地,一次性获得土地补偿,以解决子女读书、生活困难等问题。镇政府领导和部分村委随即赶到现场逐一解释,但仍遭到拒绝。随后数天都有群众在村委会聚集,对意见书提出了各种质疑。②村、镇、市三级政府的协同处理及对民意的妥协。2008年7月26日,南朗镇政府管理人员和崖口村两委在崖口村召集了紧急会议,另有300多名村民在会议室外旁听,镇政府领导就对在村里流传的“杨西八条”进行全面解释,但村民与村镇领导据理相争,村民代表要求政府征求村民意见。同天下午,中山市土地管理局相关领导、南朗镇政府负责人及崖口村两委在镇政府召开崖口村旅游开发问题的协调会,由村委会总结了此次土地流转中政府部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沟通问题,并表示崖口村的土地问题如果处置不当,旅游开发将难以为继,决定由中山市维稳办牵头,协同驻崖口村工作组,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之后数天内,市、镇、村三级政府人员陆续到崖口,对村民进行说服、解释、引导和教育工作。最终关于虎池围、将军下围等地的征地方案,由全体村民表决,结果为3272人同意征地,仅有28人反对,征地方案结束。中山市政府遵循了村民的决定,每位村民因此获得14万2千元,旅游开发得以继续。

4.崖口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与村民互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崖口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实质是政府主导建设和村民自治之争,从中可以看出,在旅游开发所需的相关资源的支配中,村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基本是冲突的,这在一定程度反应了当代农村经济建设中农村社会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1)旅游开发中权力网络“控制-稳定”的行动逻辑。秩序是把人们联系起来并组织生活的基础,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对个体或组织行动进行控制和统一。崖口村旅游开发中控制和统一村民的行为主体是中山市政府、南朗镇政府和崖口村村委形成的权力网络,其中中山市市政府作为中山市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在旅游开发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制定各种政策;而市镇权力要将政策意志贯彻到基层村民,必须通过与村民关系最为接近的村委会来传递或执行,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由于面临中山市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政治任务,南朗镇政府和崖口村村委都面临较大的压力,基于自身政绩偏好,形成了“控制-稳定”的行动逻辑,通过对“强力控制”和“妥协”两种手段的运用,〔14〕以非问题化的策略来应对村民在旅游开发的利益表达。在崖口村的旅游开发中,中山市政府通过与基层行政权力(镇村级政府)之间的合作,有效地实现了国家权力向村庄的逐步渗透,并采取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方式对村民实行行为控制:首先对旅游开发所需的土地及相关资源的国有性对村民的行为进行内部控制。此次崖口村旅游开发利用的土地是崖口村村民经过30年的围垦造田土地的一部分,关于围垦土地性质,南朗镇领导解释到:“崖口村的土地都是我们集体所有的,但所有的海面、河涌、滩涂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的国有性质使政府具有强行征用的权力,即使有部分村民完全不同意征地,反对旅游开发,但在政府以发展地方经济的名义下,最终只能牺牲微观利益,服从政府安排,且只能在土地及其资源利用和保护以及土地补偿与政府之间进行博弈。其次是协同各种政府力量对村民的行为进行外部控制。在2008年7月21日的关于土地征用的首次会议中,村镇领导明确要求各组组长及村民代表对所有村民就关于土地使用、分配方式的征询意见书进行解释工作,“一定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释工作是要负责任的”,但部分村民代表工作中明显利用了政府权力要求村民服从政府的安排,让很多村民误认为签名同意就有钱收,不同意就将受到排斥。在村民进行抗议后,中山市维稳办、中山市各级规划建设部门、驻崖口村工作组及南朗镇政府人员开始进村入户,进行全面的意见收集和解释,但实际仍是向村民灌输政府政策,让村民接受和服从,表现出较强的政府意志。经过各级政府的各种协调和解释工作之后,崖口村村民并未向政府的行政安排屈服,表现出较强的村民自治愿望,并要求政府服从村民的征地意见。为稳定崖口村的社会秩序,避免崖口村因为旅游开发而再次发生冲突事件,南朗镇相关领导明确表示崖口的旅游开发应该“确保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最终政府采取了妥协策略,对旅游发展定位进行了调整,同时在土地流转中尊重了主流民意,一次性给予崖口村征地费用6亿元人民币。

(2)旅游开发中村民委员会面临公共性和自治性的两难境地。村民自治是一种乡村管理制度,其理想状态是村民不受国家及上级政府的干涉,能够自主地管理和决定村内的事物。由于农民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较欠缺,当前我国的村民自治途径是由村民委托其直接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并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家主导;二是程序的民主化。〔15〕崖口村这个村庄公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崖口村领导人的信念和执政能力十分关键,崖口村村委基本都是村中的长者,其中村支书已经执政30余年,且每次都高票获得竞选,说明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绝大部分村民对其理念是信服的,并相信其在处理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能保障村民的利益。但在此次旅游开发中,作为国家和农民的中介或人,〔16〕崖口村村委在上级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追逐中面临着公共性和自治性的两难境地,其权力面临边缘化的趋势。在对旅游开发策略的认同中,虽然多数村委由于征地原因并不赞同发展旅游,但他们并未对镇级和市级相关领导表达这种想法,在被调研中仍表示“听从上级政府安排,这毕竟对崖口的长远发展带来些机会”。由于自身对旅游开发疑虑重重,在管理中对部分村民反对旅游开发的意见并未和上级政府及全体村民进行全面沟通,在勉强服从国家公共利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村民的利益要求,这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行政力量的渗透使得村委会成了镇政府的下属机构,在组织上必须听从上级的指示,按照上级精神办事,因此,村委的态度与立场和镇政府是一致的。在最终的投票中可以看出,98.3%的村民(包括村委会、村党组织)是同意征地获得一次性分配的,但在2008年7月26日的南朗镇政府会议中,虽然大部分参会的崖口村两委内心支持征地,但在意见表述中只有7个村民小组长明确表态应该征地,其余都表示愿意租地。村委会虽然是崖口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人,但并未充分考虑全村人的意见和利益,因此,在土地纠纷与冲突中,村民与村委的矛盾是最大的,也是最激烈的。由此可见,崖口村村委在旅游开发的公共事务决策中面临着公共性和自治性的两难境地,其行为角色与村民所期望的组织功能之间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公正性受到了一定挑战。

(3)旅游开发中村民的政治参与困境。行为主义者的政治学倾向认为农民甚少介入政治,他们要么承受这一切现实,要么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起来反抗或参加革命,但从崖口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从宏观和微观利益的追逐中都希望全面参与社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表现出“投票者”的政治诉求,他们已经属于关心自己利益并积极表达利益的、有政治参与意识的公民,〔17〕这和珀普金“农民在政治方面,也进行着理性的投入”〔18〕的观点一致。在政治参与要求的过程中,崖口村村民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选择多种渠道进行意志表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为争取权益和收益分别采取了到村委反映意见、联名写信到南朗镇政府、到中山市政府上访、与村镇政府进行冲突对抗和占领海上温泉资源等行为进行意志表达,表现出了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强烈诉求。二是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行动方案。在土地流转中,个别村民(村干部)专门聘请了律师对协议进行分析,从法理角度对协议书进行了质疑,并向村民相关质疑问题,最终形成了以部分村干部领导绝大部分村民的统一行动,以对抗政府的寻租行为,试图最大限度的争夺和分享土地租金。虽然崖口村村民对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决策都试图参与,并争取到了一定权益,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资源的国有性使村民难以真正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崖口村此次旅游开发中涉及的土地、温泉资源以及红树林都是国家所有,村民缺乏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权,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就有明确规定:“建设征用土地,被征地单位应该服从国家需要,不得阻扰”,这就导致资源所有权的转移是单向的,村民在争取权益中仍处于被动地位。二是市镇级政府的阻碍。政治参与的过程就意味着村民不断寻求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但通过调研发现,中山市各级政府尚难接受村民的政治参与以及对现有利益格局的再分配和再调整,这就导致村民的政治参与直接面临挤压,政府在面对村民的参与诉求时采取了多种手段,迫使村民接受政府发展决策,只有在可能影响政治前途的民事事件发生时,才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三是村民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限制了自身全面的政治参与。虽然村民鉴于自身长短期利益而具有政治参与的热情,但由于所具备的科学知识较为贫乏、对方案的区别能力有限、信息和心智成本在行为决策中成本太高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原因,〔19〕政治参与只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一种生态环境中所采取的掠夺策略和自卫策略,因此,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村民真正的全面参与,还有待于其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

5.结论与讨论

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农村时发现,在土地占有方面存在着不断增长的不平等,导致了对土地的控制成了权力的关键基础。〔20〕笔者通过对崖口村旅游开发的调研发现,我国当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类似的问题。政府在崖口村土地、温泉资源及红树林的征用过程中利用国家权力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强力控制,表现出较强的行政强制和社会安排,这些行为都直接影响了村民参与旅游决策和利益分配,最终影响到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行为表达。在利益追逐过程中,政府决策和村民期望通常存在差距,形成了较强的矛盾和冲突,二者之间产生了各种社会互动行为,但村民在此过程中并非简单的选择合作或不合作的决定与政府不断博弈,也不是被动的等待政府政策的调整,而是提出了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这种意志,与政府之间发生了强制、反对、顺从、冲突、妥协等多种社会互动行为,最终迫使政府改变了旅游发展策略和土地流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村民自治的意愿。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村落;古村落开发;旅游发展

一、古村落开发资源和现状

(一)古村落

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我国现在总共有的村庄是230万。

古村落是指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古村落是传统村落的习惯称谓,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中国传统村落

2012年9月成立了专门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组。当年12月份对传统村落评定后公布了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共646个。2013年8月公布了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单,共915个。2014年公布这些了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单,共994个。到目前为止,共有2555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的古村落是发展古村落旅游最基本的资源,在古村落的排名中云南省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浙江。

(三)城镇化发展迅速

中国城镇化脚步越来越快,发展过程见下表:

年代1949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3年

城镇化率10.64%17.92%25.81%33.35%46.99%53.7%

中国三十年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城镇化快速发展加速了古村落的快速灭亡。2005年,数据统计显示保存比较完整、建筑风格比较经典、保留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有5000个。2013年,据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建筑风格比较经典、保留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有2000多个。古村落的减少引发了社会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

二、古村落发展旅游业模式

古村落发展阶段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历程,总共经历了三展阶段,因此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分为三种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观光型旅游开发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主要以观光型为主,以江南古镇、西塘等为代表。这一类的古镇主要强调古镇本身的价值,强调人文建筑。这一时期主要以静态欣赏,观光为主。因为这一时期主要重视古城的文化价值,所以形式上比较的单一,只能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需求,主要收入是靠门票,游客基本不过夜。

(二)休闲度假型旅游开发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休闲度假型,以云南丽江古镇,贵州苗族为主。这一时期的古镇不再是单纯的以欣赏为主,开始融入商业。开始形成食、住、行、游、购、娱营销氛围。这类游客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需求,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在古镇和商业相结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仅仅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大力发展商业化古镇旅游,会使古镇旅游事业原真性,商业化气息浓重。这一时期的文化缺乏创新,很多村镇类型都是相同的。

(三)亲身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亲身体验型,以奥地利小镇、印度巴厘岛、安徽碧山村等为主。这一时期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意性,主要发扬当地传统文化。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时期古镇发展充分的考虑到生态环境,注重对自然换进搞得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留很多传统、原生态的东西。这一时期古村落的开发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吸引游客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需求进行开发。这一时期文化特点是游客长期居住增多。大部分古村落还不被大家所熟知。

三、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不利因素

(一)交通不便利,达到目的地成本高

古村落处于比较偏僻的地理位置,偏僻的地理位置让古村落得以保存,却也使的游客到古村落旅游非常不方便,需要在路途上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打消前来参观的念头,因此前来参观的游客并不多。

(二)古村落开发、经营资金压力大

很多的村落因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没有得到修建。对古村落的开发、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大量的资金超出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例如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古建筑投入保护资金。古村落的开发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开发成功的古村落因为有足够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业,这样旅游开发的基础比较好,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市场,这样的开发能够带来好的收益。

(三)缺少专业旅游人才

旅游人员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的开发需要专业的旅游人员,主要是当地的村镇成立公司对村落进行开发,而成立的公司对于专业旅游人员方面不购重视,专业的人才比较少,导致对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特别慢,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没有能够根据游客需要开发旅游产品,导致古村落旅游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权益者利益冲突

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过程中,设计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由于对公共产权不好区分,所在在开发的过程中利益方会发生纠纷,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去协调,需要资金去补偿,古村落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古村落的开发。

四、古村落旅游开发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2015年的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接下来的三年发展乡村旅游业。响应国家的号召,在第二年3月份颁布主要是当地的村镇成立公司对村落进行开发,公布327个传统村落为第一批国家资金扶持的村落,增强投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认识共同参与保护。

(二)国内市场发展的前景和游客需求

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仅仅是之前的旅游六大要素,还有注重新奇性、探险性养生性等其他需要的出现,游客需求的增加将促进开发更新的旅游产品。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保存良好,游客到当地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人文。具有很高的参与性、休闲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成为出游选择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体会古村落旅游,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思想意识的转变

当地旅游企业开始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专业的旅游人才,促进对古城镇旅游的开发。很多人村乡村走到城市促进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而现在开始有些人思想意识开始发生转变,想回归传统村落生活,体会古村落文化,大力促进古村落保护和开发。

五、 古村落旅游未来开发的方向

(一)注重古村落旅游产品的体验性

现在很多古村落的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够,实际的开发和当初的规划不一致,现在很多古村落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体验性,要继续挖掘古村落体验旅游产品,注重游客的体验性,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实际情况,开发创新性、特色性的旅游产品。

(二)古村落旅游真实性的“度”

古村落和遗址遗迹不一样,它是“活着的古村落”。现在不能够完成正确的理解古村落旅游的保护和开发,有时候盲目的开发,导致现在古村落原生态气息开始减少,在以后研究古村落真实程度的时候,要加强对古村落真实度的研究,把握好原生态古村落和旅游形象古村落中间的度。

(三)借鉴国外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古村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和国外的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总结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经典案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道路。

(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不能一味的进行开发,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既包括有形的传统文化,如建筑、房屋等等,又包括无形的传统文化,如手工制作、传统习俗等等。这些文化都是宝贵的财富。

(五)接受先进文化

在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新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新的,对带来资金、技术的人给予尊重。在生活方式上将古村落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化、休闲化得生活方式很好的进行结合。对于文化要有选择性,要有自,对市场的类型进行选择,对于前来的游客数量进行有效控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古村落遍布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分布在各地,古村落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村落的资源还没有被旅游市场高度重视。在对古村落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手段对古村落进行开发,通过对古村落的开发体现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实现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古村落旅游未来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和关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晓翔.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

[2] 王惠琴. 中国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 邓梅娥,镇威,王倩. 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08,04:100-103.

[4] 潘彩霞. 苏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岛旅游;经验启示;实证分析;巴利阿里群岛

中图分类号:K9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4.014

1 海岛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旅游是前景远大的海洋产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群岛旅游则是海洋旅游“皇冠”上的“明珠”。海岛作为特殊的旅游目的地,其开发对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促进海岛地区文化景观升级,研究海岛旅游开发意义重大。

国外有诸多学者对海岛旅游发展进行研究,Abeyratne RIR认为小岛屿发展中地区必须充分考虑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以及海洋科技应用、区域合作等诸多问题,保证旅游业的适度开发和持续发展[1];Schittone研究佛罗里达Key West和Stock Island旅游业和渔业的空间竞争关系,发现由于垄断集团干涉和政府偏好,增强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导致渔业从Key West向Stock Island转移[2];Riaz Shareef通过对比20个小岛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数据,发现旅游发展速度与发生经济风险概率成正比[3];Eugeni Aguilo认为,巴利阿里群岛正处于产品重组和革新阶段,通过调整传统的“沙滩和阳光”模式,满足新的旅游市场需求[4];Kirstie Meheux以瓦努阿图的塔纳岛为例,认为危机处理能力取决于旅游管理者对自然灾害的认知程度,并提出自然灾害应对模式、程序、策略等,这些问题的分析对其他地区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

国内也有诸多学者对海岛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曲凌雁根据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情况,归纳分析其功能层次、发展理念、组织形式等方面经验,并就其对我国滨海海岛旅游开发的借鉴意义做一定探讨[6];马晓龙,赵荣在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提出五点建议[7];任淑华,王胜针对舟山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舟山的特色与机遇,对舟山海岛旅游进行功能分区,并提出海岛旅游开发策略的建议[8];徐海军等通过分析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来探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启示[9];江海旭,李悦铮采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浙江省舟山群岛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提出舟山群岛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以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0]。

2 地中海海岛旅游的经验

地中海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东西长约4000km,南北最宽处大约1800km,面积(包括马尔马拉海,但不包括黑海)约251.2万km2,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平均深度1450m,最深处5121m。地中海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大岛屿有马略卡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等。地中海沿岸主要是南欧和北非沿海地区,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地貌类型多山地丘陵和半岛、岛屿,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历史悠久,很早就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世界海岛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故选其为本文的研究区域。总体而言,地中海海岛旅游主要有以下经验:

2.1 交通设施完善

高效、直达、便捷是海岛休闲度假的首要条件,任何一个好去处,必须保证进得去,出得来,才有吸引力。地中海著名的海岛休闲度假区,基本上都有大飞机起落的空港和固定航班,如希腊克里特岛、马耳他岛等。海岛港口码头也很完善,万吨级的邮轮随处可见,许多游客乐于在海上航行时到邮轮娱乐、休息;靠码头时登陆观光游玩,邮轮经济已发展到十分成熟阶段。没有航空设施的小岛,大都以空港作依托,有固定的游船或邮轮航班。如巴利阿里群岛各岛之间邮轮可达航程与到空港距离都在半小时之内,基克拉泽群岛各小岛均通有各类游船,包括大型豪华邮轮。这些游船或邮轮稳定性和舒适性都很好,速度也很快。

2.2 各岛特色突出

散落在爱琴海上的众多岛屿各有特色。伊德拉岛是一座原生态的“天堂小岛”,被称作是希腊最美的海岛小镇。游客和驴子作伴,一路骑来别有情调,让人恍若进入神话世界;港口两旁是画廊和艺术工作室。波罗斯岛是风光秀美的岛上山城,建筑以白色为主,式样古拙,在白墙的氛围中不时透出烂漫的花丛。以风车作标志的米克诺斯岛,拥有窄巷、小白屋、或红或绿或蓝的门窗、小白教堂、风车磨坊等。海岛上高档豪华度假酒店却竭尽奢华,是休闲度假的仙境。克里特岛东北角的米诺斯海滨度假区,面临浩瀚湛蓝的地中海,依山就势建造27栋豪华别墅,美仑美奂,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

2.3 建筑文化各异

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成为北非的旅游名城,最具有吸引力的是1993年落成的庞大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高高耸立在大西洋边。这座清真寺出自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的创意和设计,已成为摩洛哥的标志—古典与现代的交汇,信仰与科技、艺术的结合。突尼斯城(突尼斯)阿拉伯建筑与现代建筑艺术相融合。旧城墙虽已不存在,但有近10座城门保存尚好,其中有新旧城相接的海门以及旧城与郊区相接的苏卡门等;新城中心繁华热闹的街道是布尔吉巴大街,街道东头是共和国广场,矗立着布尔吉巴总统的铜像,西头为独立广场,有古代历史学家卡尔敦的铜像。

2.4 会展弥补旅游

即使在冬季气候温和的地中海地区,旅游淡季也很明显。当地有关部门也很关注此类问题,期望通过会议、展览等方式来弥补。例如,巴塞罗那在冬季举办世界“3G”产品博览会。希腊旅游部正在制订8个宣传推广规划,大力发展会议旅游,把希腊变成一个适合召开各类国际会议的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别具一格的会议旅游产品,并按照国际标准在雅典建设一个大型会议中心,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戛纳、巴塞罗那和米兰等欧洲著名会议场所竞争。据统计,全球国际会议旅游在过去10年增长迅猛,营业总额达到35亿欧元,会议活动达到3.5万次,其中60%以上在欧洲国家举行。

3 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的案例分析

巴利阿里群岛地处西地中海,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法国南部和北非之间,是西班牙17个自治区之一。旅游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由马略卡岛、梅诺卡岛和伊维萨与福门特拉岛这三座大岛和许多小岛屿组成,总面积4992km2,海岸线长1239km。三大岛屿之间的交通由飞机和轮船承担,三大岛屿机场均有为数众多的直航班机往来,并连接主要的欧洲机场。各个岛屿的长途汽车网都很发达,使游客可以借助公共交通工具到达任何角落。巴利阿里群岛海湾和海滩相辅相成,形成许多迷人的度假中心,而分布在各岛屿内陆地区的景点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大量游客;温和的气候、美丽的海滩以及明媚的阳光使许多作家、画家和艺术家选择在这宁静祥和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鉴于此,本文以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作为案例,对地中海海岛旅游开发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3.1 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

地中海地区是世界旅游“3S”产品(阳光、海水、沙滩)的发源地,依托宜人的气候与迷人的海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巴利阿里群岛游客以国外游客为主,国外游客总量占其游客总量的78.4%(表1),其中马略卡岛是巴利阿里群岛中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岛屿,是大多数国外游客来巴利阿里群岛的必到之地,国外游客比例高达82.1%;通过表2可以看出:到巴利阿里群岛的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保持在10天左右,时间比较长,休闲特征尤为明显;通过表3可以看出:到巴利阿里群岛的游客旅游动机中,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游客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胜地的特征。

3.2 以航海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

航海旅游是地中海地区海岛旅游的主打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成为地中海地区航海旅游的基础。巴利阿里群岛航海旅游是其主要旅游产品之一,那里分布着一连串的运动码头,有近20000个游艇泊位,从水深7m到水深超过24m的深水泊位一应俱全。

由表4可知,巴利阿里群岛航海旅游发展迅猛,旅游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从2003年至2008年,航海旅游者人次年均增长4.08%,旅游者平均停留的天数年平均增长0.77%,在巴利阿里群岛的平均消费年平均增长5.58%,航海旅游者的总消费年平均增长5.0%,巴利阿里群岛航海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7.15%。2008年巴利阿里群岛航海旅游总收入达5.37亿欧元。

邮轮旅游是海岛旅游的主要旅游产品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邮轮旅游主要有五大旅游线路:东南亚、加勒比海、地中海、北欧和阿拉斯加。巴利阿里群岛是地中海的重要邮轮旅游航线,邮轮旅游是其重要的旅游内容。

巴利阿里群岛邮轮旅游发展较早,是世界邮轮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邮轮旅游就已经发展起来。巴利阿里群岛邮轮旅游发展稳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3—1990年),是稳定发展阶段,年乘客数量在6—10万人次左右;第二个阶段(1991—2004年),是加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年乘客数量已由初期的近20万人次发展到90万人次左右;第三个阶段(2005—至今),是迅速发展阶段,年乘客数量已突破百万人次大关并迅速递增。长期以来,巴利阿里群岛邮轮旅游经济已成为其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巴利阿里群岛邮轮旅游总收入达9135万欧元。

3.3 平衡旅游淡旺季,发展多种旅游

地中海地区海岛旅游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旅游淡旺季。旺季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9月。为更好地平衡旅游淡旺季,在旅游淡季,大力发展高尔夫旅游、自行车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巴利阿里群岛高尔夫旅游作为其主要旅游产品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通过表5可以看出:巴利阿里群岛高尔夫球场众多,达22个,高尔夫旅游发展快速,旅游人次及收入逐年递增。从2003年至2008年,高尔夫旅游者人次年平均增长2.13%,高尔夫旅游每人每天的消费年平均增长1.38%,在巴利阿里群岛的平均消费年平均增长1.01%,高尔夫旅游者的总消费年平均增长3.44%,巴利阿里群岛高尔夫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3.54%。2008年巴利阿里群岛中来自高尔夫旅游的总收入达1.83亿欧元。

巴利阿里群岛自行车旅游盛行,自行车旅游线路众多(有39条线路),游客选择的余地很大,既有山地自行车旅游线路,又有观光游览自行车旅游线路,而且线路长度不等,最长的达93.6km,最短的仅有2.5km,适合各种年龄段的游客。每年自行车旅游总人数达8万人以上,旅游收入比较可观,2008年巴利阿里群岛中来自自行车旅游的总收入达6604万欧元。

会展旅游具有涉及相关服务行业多、客人档次和消费额高、成本低、利润丰、组团规模大、停留时间长等特点[11]。巴利阿里群岛注重发展会展旅游,拥有国会大厅和会议中心,正在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专门服务于会展旅游的58家酒店等。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会议酒店,符合国际标准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会展旅游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览会场、多功能大厅、天文馆等既气派又豪华,彰显巴利阿里群岛会展旅游的蓬勃发展之势。

3.4 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发展文化旅游

西班牙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共43处历史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访古”。巴利阿里群岛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博物馆、展览中心、文化中心、风格迥异的建筑物等随处可见;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层出不穷,民俗文化活动备受关注;在购物中心有出售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和美食;马略卡岛的夜晚激情广场内容丰富多彩,让游客流连忘返。

4 总结与讨论

地中海海岛旅游的经验对于其他海岛旅游有着重要的启示,其他海岛旅游起步较晚,受旅游开发政策、资金、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与地中海海岛旅游开发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有些海岛至今仍处在原始状态,旅游开发尚处在资源驱动阶段[12]。鉴于此,本文总结出发展海岛旅游需采取的措施如下:

首先,高度重视旅游业,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在理念上要认识到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更多是体现在增强城市功能、推进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体现在就业和富民方面,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方面。同时,旅游业发展必须融入社会经济之中,要形成多种产业与旅游合作、和谐发展的机制。

其次,科学缜密制定和严格实施旅游规划。地中海地区之所以在旅游度假方面成就斐然,离不开各海岛在开发建设前所进行的详细规划。具体来讲,这些规划具有如下特点[13]:一是创意性;二是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超前性;四是风格定位。

第三,旅游资源固然重要,但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更为重要。度假区必须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有文化内涵,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是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基于海岛优越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大气始终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远离光污染的客观优势,可以选择开发高端会议、海上高尔夫、生态体验、特色购物、保健养生、文化科普、生育度假、海上赛事等现代旅游项目。

第四,旅游既要有实体性产品,也要有概念性产品,创意与宣传推介很重要。在发展海岛旅游时,要在原有民俗节日的基础上,策划具有海岛特色并有浓郁文化内涵,具有广泛参与性和娱乐性的地方性节庆活动。伊德拉岛“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应该在度假区建设中引入这一新概念,在强调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更多融入创新元素。地区标志性建筑不可或缺,比如哈桑二世清真寺、五世广场等地标性建筑,在带动和促进当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发展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俗文化艺术包装尤为重要。比如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屋就是靠好莱坞在二战期间拍摄的最卖座影片之一《北非谍影》而发展起来,令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第五,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海岛可进入性问题。海岛地域分隔性决定交通条件、交通方式、交通时间等因素对于海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成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就必须建机场,实现航班直达国内外大的门户机场。依托海岛空港,各国之间必须有较高标准、稳定性好的定期游船或环岛邮轮,保证出入海岛通畅便捷。加快构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陆岛交通运输体系,使游客能随时随地方便进出海岛。

参考文献:

[1] Abeyratne RIR.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ourism and air transport on small developing state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1999, 5(1): 31-37.

[2] Schittone J. Tourism vs. Commercial fishers: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use of Key West and Stock Island, Florida[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1, 44(1): 15-37.

[3] Riaz Shareef. Small island tourism economies and country risk ratings[J].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5, 38(4): 557-570.

[4] Eugeni Aguilo.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un and sand tourism model[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2): 219-231.

[5] Kristie Meheux. Tourist sector perceptions of natural hazards in Vanuatu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1): 69-85.

[6] 曲凌雁. 世界滨海海岛地区旅游开发经验借鉴[J]. 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80-85.

[7] 马晓龙,赵荣. 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3):92-97.

[8] 任淑华,王胜. 舟山海岛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2011,31(2):322-326,345.

[9] 徐海军,黄震方,侯兵. 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J]. 旅游学刊,2011,26(4):36-43.

[10] 江海旭,李悦铮. 舟山群岛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82-83.

[11] 杨洁,李悦铮. 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38-43.

[12] 陈业芬.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势及市场开拓研究—以山东省重点入境旅游城市为例[D]. 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4.

[13] 高建.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 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0.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Island Tourism in Mediterranean Region

—A Case Study of Balearic Islands in Spain

JIANG Hai-xu1, LI Yue-zheng1, 2, WANG Heng3

(1.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2.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Universities-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3.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Island tourism, especially islands tourism is the “pearl” on the “crown” of the marine tourism. Islands have become the tourist hot spots in the world. The islands are admired because they bring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 to the tourist, which lets the tourist away from the blatant city and completely back to nature.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is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 of tourism in the world. Many islands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have become the famous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First of all,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experience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Secondly, through tourism case of Balearic Islands in Spain, this paper analyzes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feature: with leisure holiday tourism as main island leisure tourism holiday destination; with sailing tourism as main tourism product system; balance tourism in the rush season and the off-season, developing diverse tourism; rely on centuries-old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Finall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island tourism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upplying other islands for reference.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7篇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海拔从沟谷的940米至1324米,距遵义市中心14km,与黔北佛教名山――金鼎山、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一线,包含在娄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遵义府志》中这样记载海龙屯:“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原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官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保垒,始建于宋宝v五年(公园1257年)。其因山而建,规模宏大,包括沿自然天险建造的城墙、关口等和山顶平坦处的土司行政、生活建筑。整个城堡被众山簇拥,山涧峡谷中有方圆约5公里的白沙水,壁垒森严,形成一派军事要塞。 现存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三十六步天梯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还有“新王宫”与“老王宫”2处衙署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也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对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有效保护的作用

随着“申遗”的成功,海龙屯遗址历经了七百多年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重生。对海龙屯遗产地的保护作用不只是让少数专家、学者做有限的欣赏和研究,遗产地真正有效的保护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使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丰富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发展,遗产地才能持续发展,否者只能封闭不前。

(二)通过发展旅游可增加遗产地的保护费用

目前海龙屯土司遗址已经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修缮,但是因为时间较久远,很多建筑和挖掘出的文物都需要精心的保护,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可增加收入,用于文物的保管和遗产地景区运作的开支。同时,随着海龙屯知名度的提高,旅游的发展对遗产地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带动社区其他产业的兴起。这种带动效应能提高社区的地位,使资金投入渠道增加,从而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三)有助于解决遗产地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遗产地旅游的开发需要将当地的居民经济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通过发展当地餐饮、住宿等农家乐的形式,为当地社区居民增加就业和提供创收机会,以补偿景区开发给当地社区带来的不便。同时也缓解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对景区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缓解遗产地当地居民和景区的关系,形成新的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海龙屯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囤旅游发展的硬件,对于游客的招揽,旅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海龙囤旅游资源丰富, 包括森林、峡谷、溪流、瀑布等景观,虽然在“申遗”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打造,旅游业已有初步的发展,但是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依然不完善,旅游容纳量还比较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完善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对于提升景区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不仅可以使海龙屯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二)旅游业人才缺乏

旅游开发首要的条件之一是有技术人才的支持,海龙屯地处遵义偏僻山区,旅游业人才及其缺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着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是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旅游业人才的缺乏对于海龙囤旅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和开发本身是矛盾的。世界遗产的提出的初衷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而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做铺垫。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申遗”,遗产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使得“申遗”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旅游发展的战略手段。“重申遗”而“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因为自然风化原因或者人类难以抵挡的问题造成的建筑的破坏或文化的丢失,我们可以借助人为的力量尽力补救,但是如果因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或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破坏则是我们难以原谅的。四百多年前海龙屯在历时一百多天的“平播战役”中,被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的关隘、城墙、屯道和出土上万件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是异常珍贵的。随着海龙屯进入世界视野,更多游客会慕名而来的,需要修建大量的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旅游交通线路等,如何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将是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三、海龙屯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遗产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是景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快景区的综合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加大遗产地旅游建设资金的比重和额度。应积极引入外来资金,对旅游开发商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合理的降低旅游开发项目的税收。相关部门应对开发项目严格管控,避免胡乱开发以及项目开发中的可能会产生的腐败问题。旅游开发商在海龙屯内景区项目开发前应该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深度调研,同时也要避免酒店、餐馆等制造的生活垃圾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考虑景区现在和未来的接待量时,还应该合理布局使景区做到合理开发,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容量合理,既要满足景区的接待量又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避免大量项目开发了却闲置的风险。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海龙囤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旅游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应该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海龙囤旅游发展乃至整个遵义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要靠政府的政策,还需要旅游经营商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遵义经济的腾飞,所以从财政收入、旅游营业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是合理可行的。同时旅游经营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应该合理考量,目前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难题,就遵义本土来说,旅游专业的学校有遵义师范学院、航天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就业负担。合理的薪资结构是解决旅游人才流入其他行业的重要保障,所以旅游经营商应该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能力层次来划分薪资等级,同时应考虑行业淡旺季薪资的差距,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稳定。

(三)引导社区居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投身旅游开发事业

社区居民是遗产地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有了社区的积极参与,部分旅游收入就可以成为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收益,这不仅会改善遗产地周边环境、加强对遗产的保护而且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海龙屯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较差,对于旅游参与的意识不强,总是持有等政府、等开发的观望态度,不能积极的展开旅游新产业的建设。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改变以往光靠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单一经济模式。当地居民的思想转变对遗产地旅游的开发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当地居民自己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自身的意义,才能使旅游业真正的被搞活,发挥旅游的重要意义,才能起到对世界遗产形象的树立和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海龙屯可以结合遵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发展。海龙屯周边的景区如娄山关、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在打造海龙屯遗产地旅游的同时应当结合流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突出遗产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红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些的精品旅游线路。使游客即能饱览山川秀美,历史遗留,又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将遗产地旅游和红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旅游种类、又深化了旅游内涵。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举

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丰富,合理的开发是在有效地保护机制下完成的,始终坚持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的原则,所以应当建立法制保障体系,对旅游的开发和保护进行严格的管控。在开发前应该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调研,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不能盲目开发、过渡开发。当地居民既是旅游开发的受益者,更应当是旅游开发的监督者,应该树立起遗产地环境是自己吃饭的工具,没有了好的环境,自然生计难保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坚持下去,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未来长远发展。同时,游客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文明参观,这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8篇

Abstract: Shanxi Province have tri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s committed to transform tourism become the emerging pillar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and make it become the breach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hanxi Province, and then build a cultural tourism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has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also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ause of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starts late and gets low awareness, there is a degree of shortcom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xi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uses the method of network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tourists cognition, and argue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ourists cognition and feedback, improve tourist identi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hanxi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山西省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hanx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122;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45-05

0 引言

根据2017年全国工作旅游会议的报告,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继2015年突破四十亿以后,2016年旅游人数趋于稳定并逐步增加,旅游消费额连年提高。2017年,山西省委书记、省长等人多次在政府会议上,不断强调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淡化“煤炭色彩”。与此同时,旅游者不再满足单纯的观光旅游,旅游结构开始向文化型旅游过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作槲幕旅游的重中之重,其前景被各界看好。

自18世纪起,非遗保护的理念在世界各国开始纷纷盛行,保护非遗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理想效果[1]。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并颁布了相关法令法规。韩国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颁布《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作为章程统领。自2003年来,国内对非遗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对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涉及非物质文化旅游122664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05852篇,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42951篇。以对非遗概念的研究,对人类口头和非遗的特征与价值以及功能、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的研究为主[2]。本文将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分析游客感知,再从非遗开发模式的角度,阐述山西非遗旅游未来发展道路。

1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根据前三批山西省非遗名录统计,山西共有部级非遗105项,省级非遗368项,详见表1、表2。

由表格可以得出,山西省虽然没有世界级的非遗,但是部级非遗种类繁多,可开发的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非遗旅游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是山西省旅游开发的重点组成部分。

1.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通过分析山西非遗名录,可以得知山西省的非遗在11个地市均有分布,为了进行直观展示,本文对山西省内部级和省级非遗进行了数量统计,如图1,2,3所示。

根据图1-图3可以得知,山西省非遗数量在省内分布不平衡,运城、临汾分布较多,而阳泉、朔州分布较少。

综上所述,山西非遗主要分布在临汾、运城、长治等晋中南地区,且从北往南逐渐增多。由于晋南地区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朝代更替,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人文底蕴厚重,各类非遗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与历史背景。

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感知分析

游客作为旅游业的主体,其情感态度是对旅游质量最直观的反应,游客的反馈对旅游业改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游客进行感知分析可以为山西非遗旅游开发模式提供一些思路与方向。[1]

2.1 基于网络文本的感知分析

网络文本分析法是运用ROST内容挖掘系统,对网络信息,例如论坛、微博、博客等,进行分词、词频统计、情感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等,实现内容挖掘、文本分析等目的的新型方法[3]。由于山西的非遗旅游开发多与周边景区相结合,所以单纯关于非遗旅游的文章较少。本文主要对搜集到的22篇游记、攻略、微博、日志等及23篇关于山西非遗的研究共45篇文章进行词频分析和情感分析,分析显示如图4所示。

由共词矩阵生成的语义网络结构图,互相联系的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短,代表二者关联性越强[4]。从图中看出文化、表演、景区、艺术、历史、民俗、遗产等联系紧密,不难得出山西非遗旅游大多与景区结合在一起,而且民俗与艺术类较多,文化历史性较强,形式多以表演为主,万荣与洪洞地区较为出名。

据图5所知,与单纯的游客感受分析相比较,调查研究的内容更为集中。文化、发展、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旅游、开发等都反映出对山西非遗研究的方向与侧重点。

据表3结果显示,到访山西旅游的游客对山西省非遗旅游活动的积极情绪占结果的71%,中性情绪占20%,消极情绪占9%,说明游客对非遗旅游满意度较高,表示心理感受的一系列词组,其中,开心、魅力、壮丽、惊喜等词组均属于积极情绪表现。与此同时消极情绪虽然只有两条但是占整个统计结果的9%,而且积极情绪中一般和中度情绪所占比例大,表明即使游客整体满意度较高,但还有满意度提升的空间。

2.2 分析总结

通过对网络文本的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游客对山西非遗旅游整体感受良好,但是由于山西非遗旅游的开发深度浅、知名度较低,游客参与方式单一,山西非遗旅游无法满足游客的体验性要求[5]。因此山西非遗旅游在今后的开发中需要加大宣传与开发,且模式要多考虑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而且通过分析得出的游客与研究的侧重点与关注点,可以分析出山西非遗旅游的薄弱处,针对短板进行改进,能够整体提高非遗旅游的质量。

因此,关注游客与外界的反馈对推进山西非遗旅游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要对游客反馈多加关注,了解游客需求与旅游后的评价,才能对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与加强,进而带动山西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

3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原则

3.1 原真性原则

山西非遗旅游的魅力在于其独特而鲜活的原生地域文化[6],但是出于经济与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在开发过程中会掺杂大量现代元素。所以在开发中要注意维持非遗展现形式与内涵价值的深层统一,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根据相关申明,遗产地旅游的发展不应只追求经济效益,而肆意破坏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非遗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顾及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及游客的旅游需求,也要强调资源的有限性与代际的公平性,要求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需首先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从而将开发对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达到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的目的[7]。

3.3 保护性原则

非遗的保护是其开发利用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开发仅仅是作为保护的手段之一,最大限度的传承才是最终目标[8]。以保护为基础,才能进行旅游开发和其他途径的价值挖掘,增强旅游地吸引力,增加经济效益收入。

3.4 参与性原则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动态参与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具有过程体验的旅游产品更具活力也更能吸引游客,山西非遗旅游的参与性较弱,所以非遗旅游的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舞台表演、节庆活动或其他动态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吸引游客,让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感受非遗旅游项目的参与性、趣味感和其本身的独特魅力。

3.5 综合效益原则

非遗旅游开发的文化含量极高,这使其能够成为与自然风景开发区别开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为了实现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在不破坏其文化空间环境的基础上,统一协调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效益,使非遗旅游不必局限在个别角度而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

4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4.1 现有开发模式分析

4.1.1 文化博览园模式

文化博览园是一种以固定文化为核心,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主题园区。

万荣笑话博览园位于运城市万荣县,是国内第一家以笑文化为载体的娱乐园,是中国笑文化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的产学研基地。万荣县拥有万荣笑话、万荣抬阁、万荣花鼓和董永传说四项部级非遗以及历史悠久的后土文化、介子推传说、万荣面塑等九项省级非遗[9],万荣笑话流传甚广,知名度高,且笑博园与4A级景区李家大院相邻,以万荣县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为依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①开发程度浅。根据前文网络文本分析关于笑博园的分析,笑博园只是单纯地作为笑话展览馆,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程度低。笑博园应该围绕“万荣笑话”这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吸引游客。

②利用率较低。万荣县拥有着独特地方色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因其历史文化底蕴的衬托,有着独特的地域魅力。但是景点与非遗旅游资源关联性极弱,未能充分利用周边的设施资源与周边的景区组合形成一体化的旅游路线。

③宣传力薄弱。笑博园本身足够成为宣传亮点,吸引游客前来,但是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笑博园只在山西一带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未打响名号。

4.1.2 旅游商品开发模式

旅游商品因其具有纪念性和工艺性等特点,而与其他商品加以区分开来[10],其开发模式就是将非遗的“无形化”转换成 “有形化”,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进行销售[11]。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是部级非遗,依托5A级景区平遥古城与其他7个4A级景区,极大地促进了该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平遥推光漆器作为旅游商品受到了游客由衷的喜爱,销量可喜。旅游商品开l要充分利用周边优势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但同时要注意规范市场,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还要注意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要与开发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

4.1.3 文化旅游景区模式

文化旅游景区是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展旅游活动的景区,山西省最典型的景区就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旅游景区。洪洞大槐树文化景区以寻根祭祖为主,周边辅以多个旅游景点如洪洞大槐树、广胜寺、苏三监狱等形成一条较为完善的旅游路线,而且这里开发早、宣传力度大、知名度高,在同类型旅游景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美中不足的是寻根祭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且该景区市场化程度不够,景区整体组织不够规范,宣传方式也过于老套,需要在不断的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4.2 开发模式构想

4.2.1 民俗节庆旅游模式

山西文化历史悠久,民俗节庆众多,如云丘山中和节、洪洞走亲习俗、岚城面塑供会、忻州挠羊赛等。由于宣传力度不足,规模不够盛大,政府重视程度低,本身开展模式单一而且不规范,所以未能成为旅游热门。因此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要在充分挖掘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山西的民俗节庆活动进行集体规划,使其能够形成足够规模,并且要丰富活动内容与内涵,加强游客体验性,同时要对各活动进行整顿,能够规范化。

4.2.2 游客感知模式

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游客的参与度对旅游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现在的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侧重静态模式,动态模式大多也只是让游客参观游览,观看表演,而无法让游客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游客感知模式主要强调游客在非遗旅游中的参与性,比如关于部级非遗“汾酒酿制技艺”的旅游开发,建立游客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到汾酒酿制过程中,增强了非遗旅游的趣味性。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景区的公共服务质量,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信任感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呈正相关的关系。[12]

4.2.3 景区与非遗旅游共同开发

山西省共有5A级景区6处,4A级景区65处,而山西省的非遗主要分布在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临汾等地,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出发,两者基本一致,十分有利于组合开发。景区与非遗旅游共同开发既能弥补景区文化内涵不足,模式静态单一的缺点,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实体承载,易于保护与传承。例如平遥古城与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组合开发,平遥古城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提供展示与保存的平台,而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制作出的商品又可以作为纪念品给平遥古城进行宣传与推广,两者互惠互利,共同开发有利于长远发展。

5 总结

山西省拥有着众多依托文化历史底蕴浓厚的旅游资源,有待探索和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仅从山西省非遗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阐述与研究,很多地方研究不够深入,网络文本分析的样本选取数量不够多,仅作参考。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在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研究更丰富,更充实。

⒖嘉南祝

[1]张欢.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4.

[2]王琪,陈柳汐.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205.

[3]苗红,马金涛,张欢.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嘉峪关市游客感知形象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99-104,120.

[4]暴海龙,李金林.专利技术关联性分析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4(S1):3-8.

[5]袁玉辉,甘瑁琴.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旅游景区营销思路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58-60.

[6]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罗知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初探――桂林文化旅游新产品开发案例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

[8]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9):84-93.

[9]王震.万荣县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10]张春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承德市为例[J].江苏商论,2009(05):64-66.

[11]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7):210-216.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旅游;红色旅游;旅游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红色旅游在中国大陆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作为红色旅游年,把红色旅游的发展推到一个高峰。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它不仅是思想教育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还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贵州省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之地,早在红军长征时期长征队伍就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流传着很多革命佳话,留下了很多革命遗址。黔西南红色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成果,但也存在着开发不足,开发不合理等问题。从全国及贵州省红色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发展态势来看,红色旅游开发将在较长时期内对贵州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十分深远地影响。因而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统筹全局,理清发展思路,对贵州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黔西南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红军长征时期,历经艰难险阻,在贵州行军长达6月之久。其中,在黔西南就留下了很多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有贞丰平街的花江铁索桥,当年红军就是经过这里进入黔西南。威舍猪场村是当年红军长征西出贵州途经之地,在这里红军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猪场村红军洞外,贺子珍同志为拯救已受伤的钟赤兵团长而光荣负伤,这一历史事件在猪场人民心中永远的流传了下来,在这里流下了眼泪,这也是他一生中三次流泪的一次。在望谟,有着中国共产党在连队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中共黔西南第一个党支部的遗址――卡法,还有当时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活动的主要地点――板陈。在册亨,有着当年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站――洛央天主堂。在安龙,有着中共云南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的遗址。在晴隆,有抗日战争时期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抵御外来入侵者的标志――二十四道拐。

二、黔西南红色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州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深开发,黔西南红色旅游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一,旅游开发必须要有其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旅游资源。在现在旅游开发主导思想中,保护重于开发的思想占据主流。近年来,黔西南加强了对红色遗址的管理,修复了一批红色遗址,一部分的红色遗址还纳入了风景名胜区管理中,使仅存的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完善了红色旅游资源周边的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开发。

第二,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景点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特别是发展红色旅游,本身就是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所以,挖掘、整理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一大重点。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一批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黔西南的红色文化,挖掘黔西南的红色文化,使黔西南红色文化的发掘得到了一定的进展,这有助于黔西南红色旅游开发增加其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开发档次,打造属于自己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第三,红色旅游开发初见成效,黔西南近年来开发了几个红色旅游景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威舍猪场村,共投入资金80万余元完成了村寨道路改造工程、亮化绿化工程和房屋的穿衣戴帽工程,并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在红军广场塑立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建设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红军文化长廊”。猪场红色旅游村建成后,被兴义市授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7年,猪场红色旅游村共接待来宾1200余人次,接待团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余次。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推动了猪场村的经济发展,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同比增长10%。

三、黔西南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虽然红色旅游开发在近年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开发规划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整体空间布局没有形成

由于黔西南红色旅游开饭刚起步,没有形成统一的红色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以致红色旅游发展缺乏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旅游产品,发展散乱。

(二)红色旅游开发缺乏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已经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强调区域合作。黔西南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之地,应该要树立区域联动的理念,本着“优势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交通联动,通过整合区域红色资源,加强与广西百色、云南富源的联系,但在黔西南红色旅游发展中,并没有出现与广西、云南等地携手开发旅游产品。这势必造成红色资源单一,竞争力不强,形不成独特的红色旅游产品。

(三)已开发的旅游产品种类少,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

红色旅游是在游乐中进行红色教育,首先要符合旅游的本质和目的,其次增加红色要素在游乐中,但在已开发的旅游各要素中,没有红色购物、红色餐饮、红色体验,这样就达不到开发、发展红色旅游的目的。应加大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的力度,以红色作为特色,完善相关的旅游设施。将平面的、单调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传统融入到游客的参与体验活动中,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黔西南红色旅游开发建议

(一)深挖红色旅游内涵

一方面要加强原有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如对猪场村“红色旅游村”的深度开发就不再只停留在参观游览的旅游要素上,而是要开发出一些具有体验性的旅游产品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可以开发出“重走红军路”等体验性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对未开发的具有红色旅游要素的旅游区的开发。

(二)拓展红色旅游开发形式,采用“红古结合”、“红绿结合”、“红体结合”的组合开发方式

“红古结合”即是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整合开发。红色旅游点与周围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古建筑和民俗风情结合开发,如贞丰白层古渡口,花江铁索桥,晴隆的北盘江铁索桥,望谟的布依族风情,贞丰布依族风情等;“红绿结合”即是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农村旅游的整合开发,这主要是针对分布在各县农村地区的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把红色旅游点与“农家乐”捆绑起来开发,把红色旅游点与“度假村”捆绑起来开发,把红色旅游点与自然景观捆绑起来开发,如猪场村的红色旅游村,贞丰三岔河景区,安龙招堤等;“红体结合”即是红色旅游与体育竞技,民间体育整合开发,这主要针对具备举办一定体育赛事周边的红色旅游点,如晴隆二十四道拐的汽车拉力赛,三望坪景区的攀岩比赛,民间的抢花炮等。

(三)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增强市场吸引力

体验性旅游产品是红色旅游发挥经济效益的一个突破口,它不但扩展了客源,带动了经济,还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黔西南如何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建设红军长征旅游体验区。以红军长征时期长征为背景,以贞丰三岔河景区为场地,主要是给游客提供体验红军长征时期艰苦奋斗感人场景。二是开发抗日战争体验区。以滇缅公路后勤运输线为背景,以晴隆三望坪景区为场地,主要针对自驾车游客,让游客体验当年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抗日精神。三是开发红色餐饮体验。红色餐饮主要是开发红色旅游中“吃”的旅游要素。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游客品尝革命年代前辈们所食用的简朴菜肴。

(四)加强区域合作,协作开发旅游产品

区域经济协作是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黔西南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也决定了红色旅游开发必须走区域合作的道路,黔西南红色旅游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走开发型旅游发展的路子,加强与其他旅游区的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共谋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把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成具有优势的旅游产品,全方位地提升黔西南红色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与黔西南红色旅游资源相密切联系广西百色、云南富源及罗平开展协作,重现当年的滇黔桂革命根据地,罗盘区地委时的革命关系,共同壮大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黔西南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特别是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结合开发,将会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强黔西南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全州旅游业的发展。现阶段由于红色旅游开发不够深入,发展形势单一,没有形成全州各旅游资源之间的糅合与互补,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显得无足轻重。本文通过对黔西南红色旅游的开发方式进行探讨,旨在全面科学地开发黔西南的“红色资源”,增加黔西南旅游亮点,推动全州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远征,卢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2、中共黔西南州委党史征集办公室.黔西南州党史[Z].

3、马勇,李玺.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本文系黔西南州自筹经费科研项目,编号(01),项目名称:黔西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

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海岛旅游;资源开发;西海岸新区

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龙头和部级新区,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青岛西海岸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海岛旅游得到了较快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我国第九个部级新区, 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全面发展海岛旅游是新形势下西海岸重要的海洋经济建设内容之一,也是西海岸新区建设世界级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青岛西海岸海岛旅游资源

青岛西海岸新区,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约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1.5公里,沿线两侧还有众多的山峰山峦景观和丰富的海岛景观,构成了独特的山海岛旅游资源格局,拥有凤凰岛部级旅游度假区和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等自然岛屿42座,海洋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一)灵山岛。灵山岛是即台湾岛、海南岛之后,以海拔 513.6米的高度,位居中国第三高岛,也是中国北方的第一高岛,总面积7.66平方公里。位于黄岛区东南的黄海之中,距最近的陆地大珠山5.3海里,距积米涯9海里,距青岛市22海里。为典型的火山岛,火山喷发降落之角。岛上有大小山头56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灵山、歪头山等。而岛屿东南受到海水侵蚀,形成造型奇特的海蚀地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如老虎嘴、象鼻山、石秀才等。灵山岛常住人口2700余人,有12个自然村。

(二)竹岔岛。又名鸡鸣岛,由火山喷发形成,至今还有保留比较完整的火山口一座。岛上的岩石上至今还留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气泡和自然形成的硅洞。岛上有100多户人家,560多人口,是一处未经人工雕琢、民风纯朴、风景原始的小岛。

(三)沐官岛。海岛系大陆岛,因大陆部分下陷,海水隔断而成。岛呈南北走向,长约1.2公里,宽约0.3公里,面积约0.36平方公里。岛上有一自然村,共50户,173口人。海岸线长约2.8公里,海拔12.1米。岛上有淡水井三眼,岛东及东南距岛0.3公里处各有一浅水点,岛上建有码头,有渡船往来,大潮退时,可徒步出入。

(四)斋堂岛。面积0.46平方公里,分为南岛和北岛,南岛高69.6米,北岛高27米,两岛之间有一狭长堤坝连接,距陆最近点处约0.7公里。周围面积1平方公里的浅海域适于海参、鲍鱼、石花菜生长。它因当年秦始皇在攀登琅琊的时候,有侍从斋戒于此,所以得名为“斋堂岛”。

(五)牛岛。牛岛位于唐岛湾内,岛屿面积0.1km2,海拔16m。岛上地势平坦,基岩为紫红色安山岩,灰白色火山凝灰岩,岛上第四系沉积物较厚。岸线全岛为基岩岸线,全长1435.0m,岸滩全部为沙滩,低潮时与陆地相连。

(六)三连岛。三连岛位于凤凰岛金沙滩、银沙滩的西南方向,因三个依水相连的小岛而得名。周边海滩是一片正待开发处女地,与游人如织的金沙滩相比显得冷清了许多。

二、青岛西海岸海岛旅游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山东省海岛旅游业总体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一些海岛已放弃原有的大众旅游定位,开始向休闲度假游和会议接待旅游等发展。西海岸新区海岛与省内其他海岛之间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异,海岛旅游地则主要依托优良的海岛环境质量和相对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这些海岛不仅在产业规模上发展不平衡,在旅游发展特色上也有所不同。部分靠近城市的渔村型海岛尽管已有数年的海岛旅游开发历史,但游客数量有限,有待进一步发展;其他一些相对偏远的渔村型海岛则仍处在海岛旅游起步阶段,旅游发展模式有待创新。

(一)面积普遍偏小,不宜大规模旅游开发

青岛西海岸各海岛面积普遍较小, 只有少数面积较大的海岛有常住居民,且人口较多。绝大多数岛屿面积在0.1km2左右,山东沿海海岛平均面积只有0.417km2。多数海岛土地空间有限,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海岛都有居民居住,且海岛人口平均密度接近800人/km2,高于山东省597人/km2的平均人口密度。在海岛淡水和土地空间都有限的前提下,已经面临很大的开发压力。除了灵山岛等有一定的土地空间可进行一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其他各岛均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天气影响较大,海岛旅游开发受限

由于海岛旅游属于海上旅游,多数旅游活动离不开海滩和海上空间, 受近海及海岛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岛近海气候条件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西海岸沿海海岛旅游高峰在春夏两季,而此时沿海地区盛行东南风,沿海各岛屿均处在开放海域,受海上风浪影响较大,再加上海雾天气多,海上能见度低,而且潮差较大,对海岛旅游交通安全有相当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远离海岸,缺乏基本的码头靠泊条件或码头设施简陋的小型岛屿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岛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海岛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青岛沿海岛屿多为基岩岛,土层薄 ,空间有限。大部分小型岛屿缺乏林木覆盖,除了少量茅草灌丛外,没有土壤和植被,大部分基岩。如果开发不当的话,会造成现有的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增加海岛自然环境的脆弱性。此外, 海岛面积普遍小,多无河川湖泊,拦蓄能力差,绝大部分降水直流入海,地表水利用率极低。多数面积较大的基岩海岛有地下水资源分布,但资源相对贫乏。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以井水或雨水为主,只有少数几个海岛从陆地输入淡水或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海水淡化,但多数海岛不能满足大众旅游度假开发的需求。从海岛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灵山岛等都建有交通码头,少数几个海岛还有专门的旅游码头。但限于船舶条件有限,受天气影响较大,海岛旅游的进出性受到很大制约。从海岛旅游接待设施来看, 除了灵山岛少数几个海岛建有专业的旅游景点和接待设施外,其他一些海岛主要依靠渔村渔舍来进行渔家乐等休闲渔业开发,难以满足大量游客上岛的需求。另外各海岛都缺乏垃圾及污水处理能力,普遍缺乏有效的废物及废水处理设施,各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海岛周边海域。

(四)特色旅游资源欠缺,海岛旅游规模有限

青岛沿海气候条件单一,各海岛地质、地貌类型类似,多数海岛以气候与地质地貌景观为特色。主要旅游吸引力为基岩岛的海蚀地貌,但多数海岛岸线为平直的岩礁海岸,缺乏优质的度假沙滩和海湾景观。在海岛生物多样性方面,多种优质海洋生物资源近年来明显衰退,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显著地减少了海岛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在人文景观方面,海岛社区则以传统渔村为主,多数海岛普遍缺乏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没有形成独具海岛特色的渔村文化习俗。从海岛旅游开发规模来看,只有灵山岛的年进岛游客数量达到数万人次,依托青岛旅游市场实现了初步的大众旅游度假开发,其他各海岛游客数量有限,多数海岛还不具备游客上岛条件,更谈不上旅游开发。

三、青岛西海岸海岛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科学制定海岛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规范海岛旅游开发行为

确立海岛旅游业作为海岛地方经济主导产业的战略地位,采取政府主导型战略,由主管部门牵头,立足于青岛海岛旅游开发实际,结合青岛海洋功能区划、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编制青岛西海岸重点海岛旅游开发规划。权衡不同的海岛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进行整合协调,将海岛旅游开发纳入地方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法规条例来确保海岛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对准备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岛屿的社会文化效应及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将海岛环境保护规划纳入海岛旅游开发规划中,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来缓解海岛旅游开发的不良影响,还要保证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对海岛自然文化遗产和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维护。

(二)综合评估海岛环境承载力, 建立海岛旅游开发监测体系

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入手对重点旅游开发岛屿的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从水电能源保障、海岛可建设空间、海岛垃圾及污水可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确定一个合理的海岛旅游发展承载指标体系,以确保海岛旅游开发与现有环境条件、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之间的平衡,防止发生不可弥补的海岛国土损失及环境破坏。依据各海岛不同的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选择适当的海岛旅游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式,全面协调各海岛旅游地的相互促进与竞争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海岛环境监测体系。

(三)推动海岛特别保护区建设,切实保护海岛自然及文化遗产

海岛生态旅游开发战略对于海岛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陆地上大众化的旅游开发,优良的海岛生态环境是保障海岛旅游稳定发展的基础,而海岛特别保护区就是这样一种双赢的选择。针对青岛西海岸不同的海岛属性,建立具有不同保护目标和旅游开发定位的海岛特别保护区,包括针对特定的海洋生物资源、岛屿地理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各有侧重,有代表性的青岛西海岸近海海岛特别保护区网络。充分借鉴国内外海岛型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合理设计海岛特别保护区的定位与功能区划, 尽力减少不同海岛利用者之间的各种冲突,实现海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合理开发海岛资源,推动海岛环境可持续发展

海岛资源与空间的不足是限制海岛大规模开发的主要因素,突破传统思维,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海岛资源利用效率,突破海岛资源与环境瓶颈是确保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海岛能源开发上,要充分利用海岛本地的风能、 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确定最适合海岛开发的能源类型,减少海岛对外来能源的依赖,使海岛旅游开发中的能源消耗实现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在淡水供给上,要科学设计与规划海岛水资源供给体系,建立水资源再利用系统和海水淡化及直接利用系统,引导游客节水行为,并推动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垃圾处理上,要提高海岛游客的消费意识,使游客认识到海岛与大陆在垃圾处理上的差异。采用环保的海岛产品采购、生产与服务体系,从源头阻止固体废物的产生,提高产品的再利用、循环利用与回收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固体废物生产,减缓海岛垃圾总量快速增长的势头,阻止不合理的垃圾填埋与堆放对海岛景观及稀缺的土地空间产生的不良影响,避免对脆弱的海岛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影响的永久污染源的产生。

(五)建立海岛社区参与机制,减少海岛开发冲突

上一篇:家庭教育会议总结范文 下一篇:家长会会议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