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04 10:44:32

绿色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1篇

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的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相较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1综合效益更高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其发展目的主要是将地方农业经济水平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相结合,从而实现3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同时,绿色农业经济还能推进我国综合效益增长型农业建设的整体进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2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农业生态的发展规律,利用清洁、节约的新型农业技术,对多种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相较于传统农业发展而言,可以更高效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1.3产品成本较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降低农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理污染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产品的整体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由此可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有效降低农产品成本,间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绿色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其问题

2.1发展现状近几年,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可将其发展现状所表现出的特点总结为2个方面。

2.1.1实现规模化生产自2004年我国首个绿色农业经济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试点并取得良好成效后,各地相继在自身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主要依托,发展优势最为明显的绿色农业经济。目前,我国已有592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年收益超过2.5×107万元,且农民合作社已逐步成为近年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2.1.2品牌效应日益显著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我国绿色产品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有调查显示,我国的绿色产品不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品牌注册范围也已扩大至芬兰、英国等多个国家,全方位的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模式正逐步形成。

2.2存在问题

2.2.1市场体制落后由于有关经验的缺乏,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销售、流通渠道等市场制度均存在较明显缺陷,不同地区间的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差异显著,整个市场的发展水平低下。政府的有关监督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绿色农业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产品良莠不齐,容易出现未达标产品,给顾客造成较严重损失。

2.2.2后继动力不足资金和技术层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农业的整体发展。由于缺乏有利政策和充足资金的支持,造成不同地区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投资和综合技术水平出现明显偏差,从而导致我国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出现明显发展停滞现象。

2.2.3带头作用不明显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年限短,不同地区或企业间尚未形成较大差距,各绿色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基本相似,产业间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单位,使企业间的生产、经营过程缺乏规范性,进而导致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低下。此外,相关企业领导人缺乏较高的品牌意识水平,也是导致高实力龙头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3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绿色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有利改革的主要动力。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针对我国现阶段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归纳如下,以期实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整体腾飞。

3.1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科学的产业发展结构在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有:对农作物种植业、林木种植业及家禽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可扩大烟叶、药材等较高经济效益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加强生态林、经济林等林业种植模式建设,并在家禽畜牧业方面增大财政投入,提高水产品等农产品在整体农业产品中的比例,更显著地提高经济效益。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品一体化产业链,例如水果产业链、药材产业链等。产业链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的资金损耗,间接地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此外,产业链的成功构建还能显著提高整个生产销售过程的规范性操作,从源头上减轻环境污染,很好地实现绿色农业。

3.2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绿色农业技术是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根本保障,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势在必行。应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需要,构建全方位、层次化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和社会联合投资的方式加大技术科研投资规模,为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应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广新型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实践,可先将某一农业生产基地作为绿色农业技术的试点地区,取得良好效益后将这一试点地区作为农业发展范例,鼓励各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从而顺利实现区域绿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应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项目,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知识,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相关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过程更为顺畅。

3.3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确保整个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健康、正常运营的根本基础。因此,政府应针对当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相关政策,使绿色农业经济实现规范化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绿色农业经济法规,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渠道宣传方式,向农业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宣传绿色农业政策及相关技术知识,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

3.4提高产业集中效应龙头企业的带头效应可有效提高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度,实现各绿色农业相关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地方基层政府应鼓励农民形成合作社等组织,使地方绿色农业实现集中化发展,形成龙头产业,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地方农业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水平。龙头企业在发挥带头作用的过程中,也应严于律己,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确保各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售出要求,不仅可为农民提供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技术等资源,还能为农民提供更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农民自身利益提供更可靠保障,真正实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4结束语

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市场体制落后、后继动力不足、带头作用不明显3方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问题,给我国绿色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政府及有关工作人员应完善法规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使整个绿色农业的发展更具规范性;应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应提高产业集中效应,建立龙头企业并发挥其带头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更全面,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2篇

1、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2、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三、加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1、法律法规

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2、财政政策

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3、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3篇

杨唐盛等[3]阐述了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刘康婷[4]阐述了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从法律法规、财政政策、技术研发和教育培训4个方面提出支撑发展的政策建议。王绍凤[5]分析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要素功能,提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要素合理配置的建议。光[6]探析了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路径。邓春霞[7]提出“必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绿色农业经济也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因此,全面把握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找准存在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撑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省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国务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并把扩大绿色食品生产,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国务院2007年通过《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9年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2010年通过了《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河北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视和政策推动为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1.2市场需求旺盛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对安全、优质、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内,居民逐步倾向于将绿色农产品作为消费的首选;在国外,有机食品也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伴随国际“绿色壁垒”的日益强化,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现阶段,绿色食品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形势以及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显示出绿色农产品非常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1.3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突出,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这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007年国务院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方向。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要求;将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等作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改革中的重点工作。

2.1.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存在问题

2.2.1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8]。

2.2.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9]。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2.2.3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含量低,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AA级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偏小,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10-12]。

2.2.4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少,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9],缺乏带动能力。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绿色农业经济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及投入资金大力扶持。各地区应继续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和示范区(基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求,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基础上,在绿色农业立项、技术和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加强在生产技术、物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组织协调农业、环保等部门力量,形成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合力。

3.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3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加大绿色农业经济科研投入,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技术方案,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示范推广,利用各种途径扩大绿色农业基地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可信度。

3.4培育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和经营,增强其内在活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大对规模大、带动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大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绿色农业企业集团。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4篇

1强化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是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引导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首先,根据现有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及政策,让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做到有法可依,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规范绿色农业经济市场,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绿色农业是农业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要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绿色农业经济持续长久发展。其次,加大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通过政府文件向下传达政府政策核心内容,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广告等模式大力宣传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和绿色农业知识,让大家认清建设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业收入的根本途径,并进一步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围绕国家政策开展工作,做到切实按照政策执行。最后,国家的财政支持。建立企业、政府、银行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视为农业投资的重点,调整投资政策,以各种优惠的投资政策刺激企业重视并加大科技创新的投资,将传统农业引导向绿色农业发展,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比如可以适当的减免部分税收,或者给予部分补贴、启动资金等等相关财政政策。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增加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拨款份额,加强科技创新。

2加快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要快速打开绿色农业经济市场,就要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三保证。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是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农产品的某些特性不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此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水稻而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但我们仍需根据水稻自身品质,完善水稻质与量的问题。根据不同区域水稻品种特性实验培育水稻苗,然后再移植到大田种植进行大田试验,并进行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通过多代如此的水稻杂交获得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稳定的杂交品种。再如,西红柿保鲜期不够长,所以研究保鲜期长的西红柿就很受欢迎,市场需求空间大。研究人员根据不同的西红柿品种特性,选择所需品种特性的西红柿进行杂交育种,再从培育出的优良品种中挑选优质、高产、安全、保鲜期长且稳定的西红柿品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引进,创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节水、节肥、省药技术、良种技术等[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研究,生产高效的农业机械设备,减少农作物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农田灌溉可以采用喷雾浇灌,节省浇灌时间,也能确保农作物浇灌均匀。稻田犁地可以采用机械犁地,速度快,效果好,减少人力成本。稻田收割采用收割机,一个人就能收割大田地的水稻,比以往人工收割水稻快很多,人力也减少,大大降低收割成本,提高收割效率。可见,大力研发新的农业基础设施,十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有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让绿色农业步入机械化时代。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将科研成果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质量,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扩大绿色农业的市场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将企业、农业示范区、农村合作社等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载体,积极扶持,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示范区、合作社等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科学技术培训,组织开展新型农业创业活动,提高操作人员的科技文化水平。

3小结

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是在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问题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是传统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转变。绿色农业既要求产品质量优质、产量高、食品安全,又要环保,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不仅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还要有自己创新的实践技术操作体系来指导农业生产。绿色农业经济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推广新产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研究新的农田管理方法提高农田利用率。科技创新的农业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更加先进、效率更快、农产品质量更优良、食品更加安全,使得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推进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绿色农业以科技为动力才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并发展壮大,才能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5篇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

1.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1.3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

1.4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

2.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6篇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3]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7篇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撑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省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国务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并把扩大绿色食品生产,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国务院2007年通过《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9年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2010年通过了《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河北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视和政策推动为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1.2市场需求旺盛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对安全、优质、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内,居民逐步倾向于将绿色农产品作为消费的首选;在国外,有机食品也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伴随国际“绿色壁垒”的日益强化,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现阶段,绿色食品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形势以及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显示出绿色农产品非常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1.3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突出,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这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007年国务院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方向。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要求;将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等作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改革中的重点工作。

2.1.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存在问题

2.2.1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8]。

2.2.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9]。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2.2.3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含量低,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AA级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偏小,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10-12]。

2.2.4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少,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9],缺乏带动能力。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绿色农业经济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及投入资金大力扶持。各地区应继续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和示范区(基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求,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基础上,在绿色农业立项、技术和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加强在生产技术、物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组织协调农业、环保等部门力量,形成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合力。

3.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3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加大绿色农业经济科研投入,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技术方案,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示范推广,利用各种途径扩大绿色农业基地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可信度。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8篇

1.1绿色食品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没有一定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在生产绿色食品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对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都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中滥用绿色食品的标志,假冒绿色食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不利于本企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绿色食品数量较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规模比较小、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2生产绿色食品成本过高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想生产绿色食品,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不使用农业化肥,对土壤、气温等各种要求比较严格。绿色食品的包装,必须要进行单独包装,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但是还要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需要花费过多的费用,就会造成了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

2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要想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1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无污染的区域内,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绿色食品。在绿色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今社会发展中,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现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是趋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能由传统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所以,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肯定是安全无公害的,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由于对生产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和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

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通过绿色食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对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能够使得绿色食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只有绿色食品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3加强政府的调控

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政府要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通过一定手段来加强环保管理,能够把环保责任制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绿色基地,能够保证绿色食品产业良好地发展。还要加强环保意识,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消费。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的优点,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宣传,这样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市场营销力度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要越来越高,大多数的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渠道进入市场。需要拓宽市场,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市场,能够有效保证绿色食品流动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流通率,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质量等,同时还要杜绝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构建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平台,能够极大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进而能够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9篇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安全、卫生、营养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增长。原国家农业部农垦司司长、原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先生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持召开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绿色农业”理念。同时,国家回良玉副总理进行了批复,并且拨款3500万进行示范基地建设。对于绿色农业这一概念,国内学者早期观点在于着重强调绿色农业应是一个“大农业”概念,即“绿色农业”应涵盖“农、林、牧、渔、工(加工)”五大方面,是实现这几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施行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也有学者指出绿色农业的目标是通过“实现生物资源的整体利用”,亦即通过“实现微生物--植物--动物的良性生态循环”,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综合利用的水平

和经济效益”,同时指出,鉴于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粮食产量产生越来越大的要求,绿色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审视并面对”能否利用“有益基因”,“使之有益于人类”这一问题。也有学者从消费者需求、社会福利、农业技术改进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析绿色农业的发展问题,探讨绿色农业的成因和对策。国内从事实践管理部门的专家指出,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的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达成了共识,认为绿色农业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绿色农业及与其伴随的绿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2.绿色农业是受到保护的农业绿色农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环保产业,同时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护的弱质产业。3.绿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4.绿色农业是多元结合的综合性农业。5.绿色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绿色消费在世界许多国家正蓬勃兴起,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爱护,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在我国、在全球已经呈现出无限的商机.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我国的西部恰恰又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部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充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环境资源

西部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环境资源,那里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有着以山脉和丘陵为主体的地形地貌,并有着按照经度与纬度划分的不同地理气候带,以及由每个山谷形成类型繁多的地理--气候--生物群落组成的生物谷,生产力布局的空间很大。耕地面积虽然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1.6%,但非耕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西部有林地面积约7亿亩,约占全国总量的37%,森林蓄积量64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60%。此外,我国草地放牧业几乎全部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98%的可利用天然草场和50%的草山草坡。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资源都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例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广西大部分地区,有着天然、纯净的水源,宜人的气候,多样化的土壤,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生物资源

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经济利用价值高,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最宝贵的基础条件和最丰厚的资本。以西南地区为例,其拥有大面积高山区和草场,常年生长着林木和牧草,无霜期长,是我国发展橡胶、甘蔗、茶叶等南亚热带和热带特有经济作物不可多得的宝贵地区。比如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差6000多米,形成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囊括了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省的各种气候带,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造就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成为举世瞩目的生物资源宝库,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复杂和丰富的地区之一。西北的汉中盆地、关中平原、宁夏平原、陕甘黄土高原、青海湟水谷地、河西走廊及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边缘绿洲等地,是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地区。

(三)劳动力资源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需要各层次的劳动力,尤其是大量的普通劳动者,西部地区则天然地具备这一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从人口结构来看,西部大多数省份出生率都接近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西部地区劳动力供应将较为充足;从年龄结构来看,中国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不但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拥有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在绝对值上显然低于东部地区价格。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外部环境对于学者的诱惑较少,学术氛围较浓,这有利于培养尖端的绿农业色经济研发人才,加之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深化和发展,更有利于东部地区以及外资企业投资于西部地区,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三、西部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绿色农业经济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形式,它要求人们要有持续的发展观、市场观、竞争观和创新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绿色农业生产实力;以西部丰富的绿色农业资源为依托,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为途径,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一)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全力提高绿色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属于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政府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绿色农业推进组织。各个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不断加大绿色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加强绿色农业环境管理,为绿色农业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制定政府产业政策时,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不同的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区域特色,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通过政府补贴、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的方式,在发展初期给予从事绿色农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绿色溢价补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也要充分发挥的作用,在技术推广、绿色认证和开拓绿色市场方面给予帮助和辅导,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规划,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加强绿色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逐步推行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将政府官员特别是县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与绿色农业经济效果挂钩。

(二)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绿色农业是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发展是成熟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向农业的全面推广和示范的一种精英平民化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重点是引进和培养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知识产权,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合作研究、开发,鼓励知识产权的西部转移和合作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应形成以大学科技园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组织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传播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信息,开展试验示范工作。成立绿色农业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或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发、集成和示范一批绿色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并围绕产业链进行技术开发与推广,使绿色农业发展始终同最先进的科技,如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等紧密结合,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从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利用多种技术和系统开发工具开发农产品网络平台。农业网站是农业科技信息化、科教兴农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农业相关部门拥有的信息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的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形成面向农村和农民,面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快速、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及时市场价格信息、未来行市分析、农业技术指导等,为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提供指导和服务。要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人才是关键因素,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保障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第10篇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条件

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三、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1、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2、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教育培训

上一篇:少儿音乐教学范文 下一篇:库存管理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