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2-27 05:30:31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角度;李白;诗歌意识;人格;美学欣赏

盛唐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始终充斥着儒家思想文化,而李白作为这一时代的士大夫,他的诗歌以及人格无不带有儒家文化的思想缩影。但纵观李白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求仙问道,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因此李白与道家思想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李白的诗歌当中,体现着李白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人格。

一、儒家文化对李白人格和诗歌的影响

儒家美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完美的人格,兼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在李白的身上体现着儒家文化人格的缩影,也是驱动李白整个诗歌创作和生命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对李白的人生进行了描述,用“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说明李白从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李白在人生历程中不断的通过学艺来提升自身的。在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在李白的诗歌《南陵别儿童入京》表明了李白在生命的过程中游历四方,不断的积累人生的经验,一旦有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就表现出一种快乐自由的心态。儒家文化中的孟子对李白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主题崇尚生命的力量。在李白的身上正是闪耀着道德人格的光彩。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通过“白…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 ”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抱负,并且具有坚定的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意识。李白的这种主体人格一旦显现,就爆发出对外界事物无限的道德力量,将自然万物的真善美看穿。在李白的诗歌中将黄河以及自然界万物的丑恶看的非常清楚“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二、道家文化对李白人格和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人格除了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受道家宇宙自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本体论。在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将天地万物比作虚无的道,说明天地之间充满着阴阳二气。这些都代表着李白对老庄思想的深刻领悟。李白的道家文化是在自然万物宇宙观念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他的许多诗歌都表现着宇宙的意识,如在《赠僧崖公》中“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能。”《赠僧朝美》中的“高价倾宇宙,余辉照江湖”都表明了李白站在宇宙的角度,表达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赞美。

在李白的文化人格中将道家的思想作为人格思想的基础,将庄子哲学中的逍遥精神作为自身追求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李白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庄子同样把道家思想作为基础,追求逍遥的思想境界。在李白的《金门答苏秀才》中追求时空上的生生不息,将自身的精神进入到空灵自由的境界当中。在《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追求摆脱人世间的人际关系,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这样的人格思想,才使得李白在现实中排除异己和世俗的牵绊,实现自我的超脱,追求自身的个性和理想。李白的一生也正是由于这种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才能勇于追求自身的理想抱负。在李白的诗歌中给人一种自由洒脱的气质,这也是李白的道家文化人格的体现。

三、李白的政治人格以及诗歌意识

政治理想是李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虽然向往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但也常常羡慕法家的治世之道。李白的政治理想表现的铺张扬厉,但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现实的合理性。在李白的《明堂赋》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政治图景,但与现实的实际不相符合,显得过于理想化。在李白的诗歌中不乏对当时政治的主张和见解,但历史观和政治观相对比较落后,与盛唐的经济状况相比,李白诗歌中的政治主张与盛唐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明显的不相符。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依据道家的庄子思想构建的个人政治理想图景,以自身假定的思想加以润色表现现实的政治。

李白的政治空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美学阐释,因此意义也会大不相同。虽然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一种空想,但却蕴含着当时那个时代特定的理想图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不乏有着自己政治抱负的天下名仕,但谁都不能否认空想的政治理想蕴含着无穷的思想资源。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思想的精华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多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下产生的,因此李白的空想政治也具有多样性和美学价值。与其说李白在展示一个空想的世界,不如说通过李白的空想政治透漏出李白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急于诉说现实的超越心情。

总之,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化人格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空想的政治理想抱负,表现出对现实理想的超越和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将自己对自由的追求转化成诗歌,以诗歌的无穷魅力展现对自由无限向往和追求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着无限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蕴。

参考文献:

[1]孟修祥.论李白诗歌的节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23-28

[2]朱谷强,刘筱华.埃兹拉・庞德对李白诗歌的西化[J]. 外国语文,2010,06:35-39

[3]房本文.唐人选唐诗中李白诗歌异文刍议[J].文学遗产,2012,03:59-67

作者简介: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丰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大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顾俊逸清新和雄伟壮阔。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使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搭配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够描绘出诗歌里独特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征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表现诗歌内涵和表达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诗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倾向,又兼具了诗人特定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够符合古典诗歌含蕴的表达方式,又能够利用意象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文化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长久的封建统治时期,诗人约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来含蓄的表达某种情感,既能够让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讳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是历代诗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丰富性特征。诗人的感受往往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诗人的笔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李白诗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三、结语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金

李白,中国文人骚客中最独具风格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中国古诗意象中最能体现诗人其人其性其情的载体。

提到李白及其诗歌中的意象,多数人会立刻想到“酒”“剑”“月”等。其实,在李白的诗歌中,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意象——金。通过“金”这一意象同样可以挖掘出李白诗歌的许多特点,也能窥探出李白情志的倾向所在。

在李白诗中所选用的色彩字眼中,毫无疑问“白”字独占鳌头,位居榜眼的则是“金”字。《李白诗全集》里所收录的25卷李白诗歌中,出现了371个“金”字,而在所有这371个“金”字中,作为独立意象出现的又占了大多数。

从“黄金”“千金”到“金棺”“金殿”“金壶”“金樽”“金鞭”“金甲”“金缸”“金窗”“金丹”“金丸”,再到“黄金药”“金剪刀”“金雀镜”“金光草”等等,使得李白的诗歌可谓是金光灿烂、富丽堂皇,“金”无处不在。

明丽爽朗是李白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如此李白之诗,又怎少得了“金”这一绚丽夺目的色彩?单就一“金”于此,就足以看到李白诗的瑰丽雄奇、流光溢彩。如:“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古风五十九首中第七首)又如:“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双燕离》)再如:“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如此“金”句,不胜枚举,使得李白本就瑰丽的诗歌更加绚烂。

李白生性潇洒豪迈、挥金如土,而金本就象征着财富、高贵,用金来彰显华贵的生活,用一掷千金来挥洒李白的豪迈狂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李白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挥金如土的场景,例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赠崔司户文昆季》)他饮“斗十千”的“金樽清酒”,食“值万钱”的“玉盘珍馐”,不时还“黄金白璧买歌笑”.这把把的一掷千金恰将李白狂放不羁、豪爽潇洒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李白锦衣玉食的生活展露无疑。

李白天性孤高自傲、志高意远,立下的志愿是“解世纷”“济沧海”“安黎元”,他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是诸葛亮、荆轲那样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武排难解纷、大济苍生的人物,而又不屑于与那些庸俗权贵同流合污,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固有的清高和志气,在他的诗歌中,他的傲骨大气重过千金,如:“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留别王司马嵩》)“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五十九首其十)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李白一生游历四方,交友甚广,其诗歌之中即有大量“金”言来表现他对亲情、友谊和爱情的执着。“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赠别从甥高五》)“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诗歌中运用了如此之多的“金”意象,绝非偶然,细细探来,自有一番道理可循。

李白笃信道教这是众人皆知,在他的诗歌中有大量赞美崇尚庄子思想的诗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然后便“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了。李白是诗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道教徒,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即成为其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吞金服丹是道教修炼的独特方式之一,李白作为一名虔诚的道教徒,当然也会追随这样的>,!

前文也已提到,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潇洒豪爽,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掷千金的豪言,挥金如土的姿态也是常理所在,这也恰好与他倜傥不羁好大言的性格相符合。他在《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中也说:“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夸诞”,即浮夸虚妄,言语不实在,也就是说大话。李白见人们嘲笑自己虚夸大言,就感叹知音何在。李白好大言的美学思想与庄子的美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渊源关系。庄周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而他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大的。李白作为庄子的忠实崇拜者,在诗歌中自然会表现出这样好大言的特点。如此好大言的李白,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诗歌中,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古代的金银器,发展至唐代才兴盛起来。唐代兼收并蓄,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的精髓,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贵族官僚们锦衣玉食也就更理所当然。身为翰林供奉的李白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自然也有这样的资本,生活中的华贵到了诗歌之中最直接的反映自然非“金银”莫属。什么“金壶”“金樽”“千金裘”“黄金盘”满目琳琅,金光灿灿。所以,李白诗歌中拥有如此之多的“金”意象,是以气吞山河的大唐盛世为依托的。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白;儒学思想;诗歌研究

一、初唐儒学思想发展状况

儒学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儒学,就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初唐时期,儒学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唐朝是一个盛产诗歌的时代,唐诗三百首的名号人尽皆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鼎盛的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尤其是初唐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统治者们吸取了前朝灭亡的经验教学,把国家治理得很稳定,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繁荣程度都是空前的。在政治上,唐朝的统治者们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在经济上,鼓励自由生产,开展多重买卖;在文化上,鼓励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不断诞生新的文化;在外交上,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迎来了大一统时期,并且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民族融合。正是得益于统治者们这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唐朝的文化璀璨无比,儒学思想广泛传播,唐朝人的胸襟也是格外宽广,诗人自信昂扬。

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统治者们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统治者们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任何思想学说的兴起也都与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统治者的爱好都能够影响社会思想的导向。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就曾经大力倡导儒学,从而确定了儒学的超然地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都在大力钻研儒学,一时间,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儒学之风,唐朝也是如此,由于统治者们偏爱儒学,儒学得以恢复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二、李白的儒学思想表现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李白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一泻千里,气势如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磅礴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语言风格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并且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然而,李白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歌风格的独树一帜,更是因为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的一种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思想。王运熙曾经说过,一个诗人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描写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深度,那么这种艺术就是虚伪的,不具备真正的价值。的确,李白就是这样以为充满艺术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之中充满了深刻的思想,给后世以启迪。

(一)积极入世的政治渴望。李白有着积极入世的渴望,李白曾经见过玉真公主,并为其写下《玉真仙人词》,从而寄希望于玉真公主,希望她能够为李白进行引荐,谋求官职,然而这次谒见并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之路。或许是上天对李白的眷顾,在天宝元年,玉真公主与吴均共同向统治者举荐李白,从而让李白被供奉为翰林,这次的经历对李白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然而,在这三年的翰林生涯中,李白并没有搞出什么大的动静,由于没有功成名就,他就被赐金放还了,这是李白人生的一处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的诗歌风格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李白离开了长安,创作了大量的游仙诗,以表达对于仙境和自然的追求,然而,通过对他的诗歌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李白内心之中的矛盾,他想游仙,但是有十分眷恋儒家世界,他之所以想游仙,就是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虽然李白一心求仙,但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是隐藏着一抹对于仕途的渴望。李白的游仙诗把虚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亦真亦幻,表达出来了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状态。

(二)李白对儒家伦理观的尊崇。伦理思想是儒家的一项最为基本的内容,“仁义礼智”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最为核心的观点,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李白自幼年时期就接受了儒家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儒家理论观点,主要是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事君荣亲”思想,“仁”字是维护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儒家大力倡导仁学,用仁字来处理人际关系。

(三)“事君荣亲”的伦理思想。在处理君臣父子关系问题上,儒家倡导事君要忠,由于李白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深,事君忠君就成为了李白一生的一个追求,这也是他积极入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白十分想要有所抱负,以天下为己任,在诗歌之中,李白曾经多次表达自己的这个想法,并且经常“献济时策,进兴亡言”,从而想要谋求实现抱负的途径。他始终怀着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的才华一定会被统治者所看到,一定会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因此,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奔走,李白满腹诗书,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曾经写到“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由此可见他对事君的渴望程度之高。

(四)“济世爱民”的仁爱思想。孔子曾经说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李白的仁爱思想就表现在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反对统治者们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喜好而发动战争,因为无论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受苦的总是人民,社会上的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数不胜数。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这首诗中,李白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借宿农家的经历,“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体现出了农家百姓生活的艰难,表现出了他对于民间疾苦的关注。在《丁督护歌》中,“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写出了人民的饮食之差,短短几句话,描绘出了工作条件的恶劣和阶级剥削的无情,令人深感悲痛。

(五)“重义轻利“的义信思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儒家十分讲究重情义,李白在他的是各种对此深有体现,在《上安州裴长史》中,李白记载了自己与蜀中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详述了自己的重情重义,后来,有人客死他乡,李白痛苦不能自己,面临猛虎也丝毫不离开友人的尸体,对友人不离不弃。李白不但描写自己的重情重义,也在诗歌中描写他人的重情重义,在《陌上桑》这首诗歌中,“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体现了忠贞女子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

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作品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这些作品不但具有着艺术价值,还具有着历史价值,通过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历史,深入了解儒学思想,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赵朝芳.儒学思想与诗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马茂军.王禹儒学思想与诗歌创作[J].北方论丛,1996,06:72-77.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5篇

距离我们1300多年的李白,仿佛就在身边,清晰可见,用手去抓,却飘逸而去,只留下“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生动鲜活,像邻居二大爷;李白内涵丰富,像中国版的贝多芬。

太白举北斗、挹酒浆、邀明月、对饮七星;行路何难,直挂云帆;一生豪放,满腹尘缘;也曾在官场战场约束自我,空有浮华诗篇;但终究,太白逃离枷锁,体归碧水,魂向青山,得以自我灵魂之发展,卒为一代诗仙。

李白,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这期间他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刚开始,李白也未能免俗。他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本想做官光宗耀祖,无奈皇上看中的是他能作曲填词的本事,只封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自然无法实现。每每歌舞起时,便召唤李白:“来来来,让李诗人填个新曲。”其中,奚落和调侃怎么是骄傲的李白能容忍的。于是狂放桀骜的性格便泄露了出来,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不论你是谁,我就是李白,诗人李白!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实际上,从现代交际学看李白,他是很失败的,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惯有思维模式和别人交往,不知道当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时去适应环境。媚俗的交往方式最让他看不起,在他眼中,甚至是肮脏的。但官场险恶尔虞我诈,完全不是文学造诣所能全部解决的。他最终失落地离开了仕途,可以说,心中也是充满了悲愤。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谁也看不上,背后说什么的就都有了,不久便被贬出京,开始神游各地。安史乱起,为了平叛,他入永王李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长流夜郎,遇赦又东归,往依族叔当涂(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以诗名于当世,为时人所赞赏,谓其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从历史的眼光看,也许正是做官不成,才促成了一代诗仙。如果他官做得很顺,很可能历史上就是多了一位清官而少了一位诗人。恰似瀑布,从高处跌落,便产生了神采飞扬的姿态,倘若是流淌在地面,一样的水量,至多是涓涓小溪。

是浪漫成就了李白,李白也因浪漫而更是李白。行走在天地间,敢仗剑问天,敢笔指山峰,敢邀月做伴,敢泼酒问地,集大豪放大写意于一身,和布衣一起接受自然的洗礼,心胸陶冶荡涤在村头的绿叶上,在后花园的凉亭角落里,这时的李白,又完全没有文人的矫情,和乡间俚人模样动作毫无二致。这正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精髓所在。

李白是中国的,可又有谁能说,李白不是世界的。一百多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等充满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广受黄头发蓝眼睛们推崇。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当外国人沉浸在李白的诗歌中的那片刻,诗人在上天怕又要笑着饮酒了,说不定他还会说几句thankyou 呢。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巨人成功地站在顶峰,一定有点高处不胜寒,但不惧寒冷的李白,站得很稳。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为豪的符号,同时又是超脱传统思维的异类,很多身份集合在一起,简直匪夷所思。他经历坎坷,思想纷繁,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皆有完美的体现。

一千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的广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

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同时也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具有现代感的李白,《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情感释放。我们看到,李白正骑着自由的云朵,向我们飘来。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李白的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形成神采飞扬、瑰丽灵动的意境。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关注自然和生活是李白对于现代的重大贡献,李白的诗简约、自然,三岁孩童就能熟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才是厚重历史在今天的积极意义,从简单而凝练的词句中,在培养下一代文学素养的同时,为大家能够在身边寻找美、发现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白留给我们的诗歌,不断向我们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情感体验和信息,同时也从让现代人从多角度对李白的思考、发问,对自我的评价。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恒的。“昔人虽乘黄鹤去”,但是李白却留了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他的位置。激荡民族魂魄,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少不了李白的参与。

和谐的社会,关注人的精神层面是最终的境界,只有精神富有了,关系才能变得默契。李白留给我们普通人的思索,正在于其朴实与真诚。

握手李白,握手诗歌,少些浮躁,生活无限美好。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6篇

李白出生在碎叶,幼年时从碎叶到了四川,在四川读书并和四川的道士们学道。杜甫说过:“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里的匡山就应该指的是四川江油的匡山,也正是李白幼年读书的地方。

李白和一般迂腐文弱如病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嘲笑过这种人:“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头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李白绝不是这类人,李白自已说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还在《侠客行》中对侠客的赞美:“赵客漫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由此可见,李白是具有侠义精神的。李白的诗杜甫写不出来,白居易等人也写不出来,因为只有了解侠客行径的李白才能活灵活现地写出侠客的风采。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他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评论家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而李白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不成熟和不懂官场规则。李白一生徒有治国安邦的抱负,而缺乏建功立业头脑;徒有疾恶如仇的良心,而缺乏斗争策略。别的不说,单是那自视清高的作派就足以让权臣贵威恼恨的了,还谈什么被提携受眷顾呢?想在官场上混,总得罪领导是不行的。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2)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是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在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3)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出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李白夜生活多而早起少,在生活作风上散漫得很。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诗酒夜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他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我们现在再从李白诗歌中来看看其孤独意识。

李白诗歌中的孤独意识主要体现在“孤”“愁”“悲”三字上。

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其诗歌创作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他的诗歌在语言上具有自然明快、飘逸豪放的特色,这不仅源于他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和语言积累,更得益于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李白诗歌中清新与醇美的和谐统一、数量词的使用与大胆夸张的统一、语言的豪放与不拘格律的统一、语言中“孤”“愁”“悲”的应用与孤傲心态的统一”,以及使用频率较高的排比语言、一意多句语言和比兴语言,不仅丰富了内容、加大了夸张、充满了激情、升华了寓意,而且形成了诗歌在语言上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现在我们就李白诗歌中“孤”“愁”“悲”三字的运用作一个李白诗歌的“悲”的表现,还是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报负不能实现而来的。例如,他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的疑问,也会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的感慨。即使在《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不是只写山水风景,而也倾入了作者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情绪。

李白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孤”“愁”“悲”三字渲染孤寂的气氛和愁苦的心情。例如,在《长相思》中李白写道:“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一个“孤”字便形象地刻画出了秋灯的凄清孤寂,进而表现了诗人独自痛苦地怀念远方亲人的情景。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用一个“孤”字来形容载孟浩然东游的船帆。表面上看似形容船帆,实则形容人的孤独,这也与诗人怀才不遇、孟浩然应试落第的现实相吻合,道出了当时文人的寂寞与无奈。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更是诗人心灵孤独和寂寞的表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诗人孤独之感的真实写照。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空阔的长空中只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读来使人感到世界万物对诗人的厌弃,一种孤独之感跃然纸上。后面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更是诗人独自久坐产生的遐想,细细品味前后四句,让人感到诗人孤得寂寞,孤得悲凉,在诗人的世界中只有敬亭山和诗人,与《月下独酌》诗中“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整首诗用一个“孤”字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李白的诗除了用“孤”字抒发内心的孤寂外,还用“愁”字表达诗人愁苦的心情。例如,他在《将进酒》里写道:“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愁”字里饱含着他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以及有志难酬的郁闷,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世俗的憎恶,对丑恶现实的愤懑。又如《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为什么这样长呢?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仅用一个“愁”字便点出了忧愁的烦多和白发极长的原因。再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句用三个“愁”字抒写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冷遇后的忧愤,使诗人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个比喻是多么的奇特,又多么的贴切,而“断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的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不尽的忧愁。还有《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中也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仍然关心现实的李白,从六朝的金陵看到唐朝都城长安,末尾一个“愁”字寓意深远,暗示奸邪包围了皇帝,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愁”字的运用使整首诗含蓄中透着深意,美景中交织着情感,意旨深远。李白诗歌中的“悲”的表现,还是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报负不能实现而来的。例如,他会有《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疑问,也会有《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慨。即使在《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不是只写山水风景,而也倾入了作者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情绪。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中“孤”“愁”“悲”三字的大量运用,使其语言特色独具匠心。同时,“孤”“愁”“悲”的运用也折射出李白的孤傲、惆怅、反抗权贵的精神。语言中的孤傲、惆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反权贵的局限和弱点。除了“孤”“愁”“悲”之外,“独”“空”等字的运用,同样表达了诗人“孤”“愁”“悲”的心情和悲极生乐的心态,形成了他喜酒、饮酒、陶醉于酒的“孤”、“愁”、“悲”、“独”、“空”的个性。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7篇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8篇

摘 要: 李白的诗歌高度统一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生活的“盛唐时期”空前强盛繁荣,同时危机四伏,各种矛盾纠结。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加之李白自身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精力,才造就了他诗风中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风格。基于此,本文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写作手法、形成原因及李白诗歌伟大艺术成就等方面,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

关键词: 艺术特色 李白 浪漫主义诗风

作为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李白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的一面猎猎旗帜。他通^创造性地吸收前人的艺术成果,腾挪变幻、纵横驰骋。前所未有地统一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全面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在他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渗透了浪漫主义精神,有着奋发向上、激越昂扬的基调。他以无可比拟的手笔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对诗歌的表现视野进行了丰富,并使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中国艺术宝库中永载史册,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一样,照耀千古。

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在盛唐诗人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作品更是呈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歌偏重于抒写内心的感受,豪放率真,拥有充沛的感情。在他的诗歌中,任何一种题材,主观抒彩都非常浓郁,由此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山呼海啸。可谓一泻千里,表达了一种喷薄而出的情怀。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奇瑰而丰富的想象力,雄奇奔放,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精神世界,寄托了诗人浪漫的情感意蕴。李白诗歌既清新飘逸又奔放豪迈,音律和谐多变,既语言轻快又想象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为“气象雄浑,豪放飘逸”。在李白的诗中,全面表现了其英雄性格、反抗精神和理想主义,并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程度,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诗歌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完美地结合了作品的意境、气象与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使之浑然一体,成为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

二、浪漫主义诗风的写作手法

李白的诗作感染力强烈,浪漫主义精神浓郁,同时还对一切浪漫主义手法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二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统一,其浪漫主义诗风主要从以下方面呈现:

1.主观色彩强烈、形象鲜明有个性。

李白一生具有狂放不羁的强烈个性和复杂而丰富的生活经历,其浓郁的自我表现手法是在他的各种生活感受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入京求官时的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则表现他政治上失意、落寞不得志的失落。“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是他内心悲伤情绪自然而然的流露。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诗歌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气势磅礴,具有排山倒海之势。李白在写景和叙事的诗篇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彩,使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以《蜀道难》为例,全诗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凭空起势,拥有着神奇莫测之笔,首先运用了各种夸张的点缀,如黄鹤、猿猱、悲鸟、子规等,最后才对正题进行叙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体现,回旋往复,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李白激昂的感彩和豪放的性格孕育在整首诗中,使人读后精神振奋,展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想象力丰富,极度夸张和比喻。

李白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使感情一泻千里、喷薄而出。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其无形的忧愁用有形的白发呈现。

《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景象,既通过夸张的比喻的运用,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又对诗人气概和胸襟的无比开阔进行了很好的展现。除了惊人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外,李白的诗歌还让人回味无穷,留下充分的想象。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一个“高”字蕴含在整个诗作中,让作者充分想象到底有多高。正是因为艺术手法独特,才使李白的诗歌特色瞬息万变,表现了极其充沛的情感。以《行路难》为例,诗人内心矛盾纠结的思想,用高昂的气势、跳跃式的思维和跌宕起伏的感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诗人对仕途的悲愤和艰难之情,用一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进行了体现。同时,对前途感到渺茫无措:“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结尾一句神来之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豪情万丈的情怀。在《行路难》整个这首诗中,各种情感交集,茫然、悲愤、自信,表现了诗人感情的瞬息万变。其个性的自强不息、豪放不羁及内心深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深刻矛盾,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运用灵活洒脱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内心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3.语言清新质朴、不拘于规律。

李白对自己的诗歌用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进行了形象的概括形容。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绘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场景,运用普通的场景做比喻,对李白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进行了表现。其自然而真挚的语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亲切之然、直抒胸臆。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盛唐时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安定,孕育了众多杰出优秀的诗人,这一时代特点结合李白自身豪放、张扬的思想性格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1.社会因素――“时势造英雄”。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9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精神;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28-01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深受“儒”、“道”、“侠”等思想的影响,

生性豪放不羁,故而诗歌形成了飘逸豪放的浪漫风格。

一、李白诗歌体现的浪漫精神

在中国文学浪漫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独树一帜。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他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浪漫特征的最好概括。李白的诗歌,从思想内容上看,浪漫精神时时流露;从形象塑造、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看,浪漫特征处处彰显。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诗歌浪漫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深受儒家“达则济天下“思想的熏陶,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等待皇帝“赤车蜀道迎相如。”他说“申官晏之谈,谋帝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是李白诗歌浪漫精神的重要特色。当政治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于是诗人郁结胸中的怀才不遇、英雄失意的情绪,随时在笔下喷出来:“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所追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从思想(诗歌内容)到行动都表现出对权贵的极端蔑视与傲慢。

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更加向往访道求仙、游山玩水的自由生活。李白有时自称儒生,然而却不甘做一个皓首穷经而缺乏能力的儒生,他对儒生拘泥守常的生活尤其鄙视。他倾慕的是古代侠士们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态度和他们所奉行的游侠精神,所以他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和礼教,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嘲鲁儒,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向往自由与反抗、救弱扶贫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的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二、李白的诗歌体现的浪漫特征

意象的壮美是李白诗歌浪漫特征之一。与诗人宏大的气魄和丰富的想象力相关联,李白的诗中常抒写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海茫茫去不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等等。

李白对于夸张、比喻、想象等浪漫手法是驾轻就熟的,他诗歌所体现的抒情更是独特的。适应壮大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基调,他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一气直下,惊涛千里。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诗人从“高堂明镜悲白发”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从“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再到“与尔同销万古愁”,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有志难展的李白心中的悲欢、寂寞、忧愁。

李白还善于把各种手法巧妙结合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如“闻道春还来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诗人把自己对王汉阳的牵挂,移情于春对寒梅访的思念、造访,以物之情比人之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把恋人之间不忍离别之苦,化为春风对柳条的不弃不离。以水喻情,如“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以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比喻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把拟人和比喻结合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为可见、可感、可闻的事物。

李白的诗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李白 布莱克 浪漫主义 诗歌比较

1.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中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出身贵族,父亲是富商,李白从小没有受到太多正规的儒家文化教育,但博学广览,学百家杂家、六甲、奇书和文学,还学击剑骑马(黄建华,2007:46)。李白的诗至今还存有九百多首,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生的理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政治面貌,他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并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白的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名篇。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英国18世纪后期到19 世纪初期杰出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起点诗人,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六位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威廉・布莱克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英国最有个性、最复杂的诗人之一。威廉・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教育,一生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威廉・布莱克的代表作有《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可见,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比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早了约1000年,两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均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经典诗篇。两人在生平上,李白出身贵族,而布莱克出身贫寒,所以李白的出生条件要比布莱克的出生条件优越。在受教育程度上,李白从小没有收到太多正规的儒家文化教育,而布莱克由于家境贫寒,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在受教育方面,二人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位诗人都有富于幻想、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这对二人之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2.诗歌主题内容

李白一生写过很多首诗,其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他写的诗歌不仅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也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且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李白诗歌的主题内容具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的黑暗,体现出李白愤世嫉俗、正直孤傲的精神。第二,表现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心情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第三,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和绝佳的审美能力。第四,关心祖国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第五,吟咏伟大的友情。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表面上看来似乎确实比较简单,但这种简单决非一种空洞无物,而是在简单的外装下隐藏着诗人深邃的思想。布莱克的过人之处正是在于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他深邃而复杂的思想。他的诗充满了神秘的幻影,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严重问题,同时也展示了理想社会的美好境界。布莱克写的诗歌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热烈同情资产阶级革命,尖锐地批评英国现状。第二、强烈要求解放个性,提倡人道主义,衷心向往大同世界。第三,积极讴歌劳动、艺术、和平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元素。第四,称颂美丽的大自然,赞叹四季。第五,充满宗教和文化色彩。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白和布莱克二者的诗歌在主题内容上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诗歌都曾歌颂生活中的快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诗歌也曾暴露批评了社会的阴暗面。此外,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内容也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李白前期乃大唐盛世,李白的诗歌大多都是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可谓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后期遭遇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常年征战,李白的诗歌就尖锐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可谓消极的浪漫主义诗歌。布莱克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这也与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不无关系,随着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突出和激化,下层劳苦大众因剥削和压迫而倍受磨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诗歌体裁

在诗歌体裁方面,李白写过乐府诗、古风组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歌行、绝句和律诗。李白擅长创作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他还写有六十多篇散文。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的作品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布莱克前期的诗作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易懂,文字上全是基本~汇,形式上不是儿歌便是歌谣,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布莱克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由于两国文化差异,诗歌体裁不尽相同,两人的诗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李白和布莱克在诗歌体裁方面仍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短,尤其是诗节较短,充分体现了两位诗人诗歌优美简短、清晰明了的特点。

4.诗歌风格

李白写的诗歌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理想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李白的诗歌中也不乏丰富瑰丽的想象、生动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引用、栩栩如生的拟人、清新自然和各体皆工的诗风。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其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则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而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其中以想象和神话最为突出。布莱克的诗蕴蓄了巨大力量,充满着革命性,从其作品内容看,前期我们看到的是布莱克对革命的热情讴歌,而后期则沉湎于想象并蒙着浓浓的宗教面纱。布莱克还擅长运用形象来营造特别的艺术氛围。如在《伦敦》一诗中,他刻画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这正准确而入神地描绘了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在对形象的对比和叠嵌上,布莱克甚至比后世的现代主义诗人还要大胆。

可见,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风格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李白在诗歌中喜欢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和比喻等,而布莱克则是比较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太多的修辞手法。但相似的是两位诗人的诗歌里都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表现了两位诗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正应了“诗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5.结语

伟大的诗歌可以穿越历史和空间,李白和布莱克作为中英两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两人在人类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白和布莱克的诗歌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两人的生活环境都在他们的诗歌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意象壮丽,布莱克的诗歌欢快明了、想象丰富,从浪漫主义角度看,两人虽然隔了近1000年,但是作品异曲同工,各自都在中英诗歌领域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上一篇:我和我的祖国诗歌范文 下一篇:外国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