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范文

时间:2023-11-03 17:13:32

李白行路难篇1

关键词:李白;行路难;人生悲剧

李白在《行路难》中这样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的时候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即将离开长安时,心中充满了苦闷。

从《行路难》整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在离别长安的时候,虽然有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但是这样丰富的盛宴不能够使得李白的心情变得舒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茫然,然而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以看出,虽然李白心怀伟大政治抱负,但是他的仕途道路却是艰难的。

李白在25岁的时候远离蜀,南至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在他漂泊的生活中,曾经写下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李白的一生放荡不羁,在他漂泊的生活中,他广交天下名士,并且多次拜谒社会名流。李白希望他这匹千里马能够得到伯乐的赏识,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在李白十年漂泊的生活中,他的生活贫困潦倒,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没有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

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在他追求一生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李白从小聪明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能赋相如,剑术自通达。”由于李白从小受到儒家、道家以及任侠等多方方面思想的影响,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李白年轻的时候,正是唐朝的开元盛世,此时唐朝的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比较快,并且思想文化已经达到了繁荣,这样的环境使得李白受到了鼓舞,所以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虽然在经历了多年的失败之后,李白已经遍体鳞伤,但是他得到了贺知章以及玉真公主的赏识,在他们的推荐下,李白被召入京。在被召入京时,李白曾经得意地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感叹。然而入京的生活并不是李白所想象的那样,在进京的那段时间里,李白看到了官场生活的黑暗。李白在京城生活期间,力士脱靴、贵妃研墨、天子引纸等都表现出李白恃才放旷,得意非凡。然而李白这样的举动使得高力士一直怀恨在心,因此高力士及杨国忠教唆唐玄宗,最终李白被赐金还山,被撵出了长安,李白通过自己的诗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离别长安表现出李白的政治理想开始破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道出李白的仕途艰难以及李白对自己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做了多年的准备,从小饱读经书,希望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通过吕尚以及伊尹的典故表明李白想被君主重用。虽然李白仕途坎坷,但是他一直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为了能够摆脱彷徨以及排除自己心中的苦闷,李白曾经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呼喊。

《行路难(一)》《行路难(二)》以及《行路难(三)》所表现的感情是不同的,《行路难(一)》主要描写了朋友为李白饯行,然而李白面对着美酒佳肴,心情始终是苦闷的。在李白的心中有太多的愤懑,李白感慨,虽然天下很大,但是哪里是他的容身之处呢?李白用姜太公以及伊尹的例子安慰自己,因此他坚信他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在自己的诗中具有愤懑之情,又寄予了一定的希望,表现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一直激励着后世的知识分子。《行路难(二)》开篇就阐述了世间的道路千千万万,却没有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将诗人的愤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接下来诗人将原因阐述出来,并且表明自己绝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尽管李白的仕途是坎坷的,但是李白仍然坚信自己会得到君主的赏识,最终能够实现为黎民苍生造福的政治理想。然而《行路难(三)》与《行路难(一)》和《行路难(二)》在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行路难(三)》中通过使用对比的手法将李白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通过李白的《行路难》可以看出,李白艰难的仕途生活以及在面对打击时,诗人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客观的心态,在面对困难时的永不言弃,值得我们学习及赞扬。

参考文献:

[1]牟张敏.深入解读文本拓展教学深度:李白《行路难》的解读及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2):22-23.

[2]高容.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从《行路难》看李白[J].学周刊,2012(11):45-46.

作者简介:白智童(197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和高等职业教育。

李白行路难篇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08年版)

诗的首四句,大意是:闪光的金杯装着名贵美酒,精美的玉盘盛着珍贵的菜肴,价值是那么的昂贵。诗人却放下酒杯扔下筷子,没有一点饮食的欲望,拔出宝剑环视四周,心里感到极其茫然惆怅。

读了这四句诗,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诗人为何心事重重,不愿享受这美酒佳肴?

要破解这些疑惑,我们需从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处境入手。李白因受当时“假借隐居学道作为进身之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时已染上求仙学道风气,他历访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美景色,访问许多著名道观。长期的漫游生活,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他高远的报国志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到浙江嵊县跟进士吴筠一起作隐士。同年,吴筠获得唐玄宗赏识,召赴京城长安。李白因受吴筠举荐,也获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随驾出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大意是: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得笑开颜)一身长满傲骨、胸中充满傲气、如此藐视权贵且濯足自清的李白,因不愿和权贵们同流合污,故遭到权贵们的谗毁、排挤、打击。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于是借李白“上书”之机,以“赐金还山”之名,撵李白远离长安。至此,疑惑就破解了:首先,这首诗就写于李白即将离京远去的时候。此时,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花费重金,摆下了如此丰盛而华贵的宴席为李白饯行。其次,一向喜欢饮酒的李白,要在平时,自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然而,遭受排挤打击而即将离京远去的李白,此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苦闷抑郁的。面对朋友的盛情,他更知道“举杯销愁愁更愁”(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因此,盛情难却之下,诗人只有借助“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把“自然的苦闷”这一内在的感情激荡的变化,巧妙而形象地展示在朋友面前。正是这“自然的苦闷”,更引发了诗人之朋友及后来的我们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欲渡”两句,紧承“心茫然”而写“行路难”。巧妙点题且寄寓深刻意义。诗人巧妙地采用一语双关(或比兴)的手法,一方面是写自然的“行路难”:“我想渡过黄河,但冰封河面,难以横渡;我想登上太行山,又遭到纷飞的大雪掩埋了路途。”另一方面是写人生的“行路难”:自己虽胸怀大志,但遭到权贵们的诋毁、打击,被皇帝撵出京城长安。“冰塞川”、“雪满山”,不正是权贵们设置在诗人面前的人生道路上的无法逾越的重重障碍吗?的确是的!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书。”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见《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身陷如此境地的诗仙,对迎面而来的重重障碍,并没有妥协,也不甘沉沦,而是理想犹在:“闲时,我在碧溪上垂钓,似乎像吕尚那样遇到了周文王,忽然又梦见乘船驶到了太阳边,像伊尹一样遇到商汤王。”想起姜太公能被周文王重用、伊尹能被商汤王器重的历史典故,诗人定然增加了有朝一日重返京城被皇帝重用的自信心。对于一身长满傲骨、心中充满傲气、才华横溢的诗仙而言,这种自信心的增强,是必然而坚定的。

然而,面对“即将离京远去”的现实,诗人是无法回避的,也不能回避,只能客观而认真地去对待。于是,诗人的情感再次激荡起来,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愤懑的呼声与质问:“行路难啊行路难!那么多四通八达的道路,今天在什么地方?”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见《江夏赠韦南陵冰》)情感的激荡变化,催生澎湃的思索波涛;波涛的强烈冲击,坚定顽强的人生志向。襟怀旷达的诗仙,十分自信地高呼:“我坚信乘风破浪的那一天终会来到,那时,我要扬起高大的船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样的高呼,是何等的豪放,何等的激越!

总之,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倍感:苦闷,是李白“自然”心态的展示;豪放,是诗仙李白“自信”理想的迸发。

参考文献:

①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版

②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0月版

③肖毅《中学生古体诗词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④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李白行路难篇3

类别:诗歌

内容梗概

李白留下的诗近千首。在各体诗歌中,他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25岁离开蜀地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人,乍离故土,难免产生依依的眷恋和淡淡的惆怅,但诗人此行是去寻找实现远大抱负的机会,因此虽然别情依依,却并无愁苦的感觉。诗人写道:曾在峨眉山下看见半轮秋月的娟娟倩影,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那明净的美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夜就要离开西蜀,很想再欣赏一下那特有的美景,可惜船行至此,已不可能了,只好怀着浓厚的惜别之情远去了。短短一首小诗,既有记行成分,又有写景成分,还有抒情,如水融,浑然一体;而四句之中连用五个地名,竟能不露痕迹,不觉重复,也是一绝。

《长干行》《横江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丁都护歌》是李白写于第一次漫游时期的佳作。《长干行》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借一位少女的口吻,讲述了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从“青梅竹马”的源头开始,经历了天真、羞涩、炽热、痛苦、兴奋等阶段,将他们的感情写得纯真而深沉。由于诗的全部内容是通过一位少女的心理活动来展现的,因而显得柔肠百转,委婉动人。《横江词》共有六处,描绘了一幅长江天险图,这里有“吹倒山”的狂风,也有“似连山喷雪来”的怒涛,诗连续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造成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行诗中的名篇,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被李白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丁都护歌》描写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痛苦情状,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这首诗写得很沉痛,体现出作为“谪仙”诗人的李白思想感情的另一面。

李白被召入长安后政治理想破灭,感到极度失望,所以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不少诗都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流露出苦闷的情绪,代表作有《蜀道难》《燕昭延郭隗》《大车扬飞尘》《一百四十年》《行路难》等。《燕昭延郭隗》《大车扬飞尘》与《一百四十年》是李白的组诗《古风》50首中的三首。《大车扬飞尘》尖锐地揭露和指斥了唐玄宗宠信宦官,爱好斗鸡等耽于享乐的行为,也对骄奢淫逸的社会风尚表示了不满。《一百四十年》既渲染了经过140年发展后唐王朝的强盛,又讽刺了得势小人,最后感叹有才能的人不得重用,慨叹中透出忧虑。《燕昭延郭隗》赞美古代燕昭王能尊重贤能之士,对比讽刺当前政治的黑暗,并对“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现象表示愤慨。《蜀道难》是李白久负盛名的作品,它以雄健奔放的语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险壮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突出的艺术技巧。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行路难》共三首:第一首写诗人功业未遂,被迫离开长安的悲愤心情,但对未来还存着希望。第二首表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的性格,叙述在长安受讥笑、被谗毁的遭遇。第三首列举伍子胥等古人的悲惨结局,表现对当时黑暗政治的反感。《行路难》是诗人敞开胸襟,对现实的大声呐喊。

李白被逐出长安后,开始了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以《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为代表,表现了诗人梦醒后的痛苦和痛定思定后的清醒和决绝。《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诗中表现了对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失意时追求个人解脱的苦闷心情。全诗想像丰富,描写生动,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具有鲜明的反抗性。《将进酒》写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醉酒尽欢,并对功名富贵表示轻视,反映出诗人当时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绪。这首诗气概豪迈,语言奔放,有很高的艺术性。

《永王东巡歌》《万愤词投魏郎中》和《临路歌》是李白生活的最后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永王东巡歌》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李白正在永王李军中做幕僚,幻想依靠李实现建功立业的思想。诗共11首,主要是赞美李和他的军队,希望他重用自己,诗的风格很轻松。《万愤词投魏郎中》写于浔阳狱中,当时李被杀,李白亦被囚禁。此诗交织着诗人对国家的关怀,对统治者的愤怒,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哀和对亲属的怀念。《临路歌》是诗人临终前所作,是一位英雄的末路悲歌,诗人以大鹏自比,慨叹自己的生不逢时,不遇知音,笼罩着悲壮的情调。

精彩语言辑录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关键知识点

1.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他们两位都位列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行列。

2.李白诗歌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飘逸浪漫的诗风和个性张扬的精神,因此他被称为“诗仙”。

李白行路难篇4

停杯投箸不能食③,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④。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

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⑦。

【注释】

①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②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③箸(zhù):筷子。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⑤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 ⑥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⑦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品赏】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这首诗失望与希望并存,抒发了诗人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反映了其身处逆境时的苦闷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诗中矗立着这位胸怀大志而命运不济的诗人的形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其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受到重用,反而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他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考点预测】

1.品味词语: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2.分析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体味情感: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分析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真题链接】

1.(2011沈阳卷)《行路难》中表明诗人想要施展政治抱负,相信自己必有远大前程的句子是: ,

2.(2011河南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3.(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 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李白行路难篇5

关键词: 李白诗歌 豪放飘逸 浪漫主义 风格成因

李白历来被称为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把儒家“兼善天下”、“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道家“遗世独立”蔑视世间一切的思想,以及反抗、济若扶贫的侠客思想结合起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恨,对权贵的蔑视。他的诗,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浪漫主义的特色。苏教版教材以“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做了专章教学。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李白那近乎与生俱来的才华横溢,还有那深入骨髓的浪漫潇洒。

“风格即人”,诗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创作风格。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之,非促然诗人之作也。”这里所说的气,就是浪漫主义的精神和气质。正由于李白胸怀“高出六合之气”,其诗歌才能“神识超迈”,“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赵翼,《瓯北诗话》)。李白这种“气”的成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人的天赋是形成李白狂放不羁性格(表现在作品创作上就是高度的浪漫主义)的原因之一。据李白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天才的智慧是形成其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先决条件。

李白从小就受到侠士的影响,是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游侠生活充满浪漫色彩,诗人逐渐形成一种豪放无畏、急公好义的性格,一种高度浪漫的精神和气质。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业钦英风。”又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他的任侠行为减少了,但其游侠生活培养出来的正义感和热情慷慨的性格却一直伴随他走完人生的路程。可以说,李白一生都带有几分“侠气”,这种“侠气”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

据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凉国创建人李的九世孙,其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其父李客才携家族重返内地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显贵的身世不仅赋予了李白与生俱来的社会优越感,使他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看待社会,追求理想,而且这种家世也让李白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为而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巨商家庭又不像一般士大夫家庭那么严格,李白幼年所受教育,“除了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这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说为李白“狂放不羁”个性的养成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李白曾经自言:“一生好入名山游。”观其一生经历,此言不虚。李白出蜀前就曾漫游蜀中名山,登峨嵋,涉剑门,隐岷山。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以“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遍涉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毫无疑问,山水风光极大地陶冶了诗人的性灵,影响了其风格的形成。诗人酝酿出“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异彩纷呈诗句,刻画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正如陆游所云:“挥笔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又如黄仲则诗云:“自怜诗少幽燕气,姑向冰天跃马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为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途径。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形成其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道教超凡脱俗的仙人气派、神思万逸的精神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白。二十岁之前,诗人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有过密切交往,并拜隐士赵蕤为师,在岷山隐居,修炼道术,甚至“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漫游中原时,“五岳寻仙不辞远”,结识了道隐之士元丹丘、吴筠,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手持一枝菊,调笑二钱石”,表现了坚持独立人格的可贵精神。他一生好以大鹏自比,显然有庄子《逍遥游》的影子,其《大鹏赋》中的大鹏,具有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是精神自由的象征,表现了作者热烈追求精神解放的浪漫气质。甚至诗人临终前,回顾一生,留下了绝笔:“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诗人又一次以大鹏自比:高飞五万里的大鹏从高空摧落了,孔子已死,更有谁为大鹏的摧落而流泪呢?这是诗人壮志难酬的长长叹息,也是对自己悲剧一生的沉痛惋惜。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更是其独特个性的一个重要成因。盛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常常很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在诗人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李白就曾想师法管仲晏子,“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但李白踏进政治舞台的时候,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而唐玄宗宠幸杨玉环,沉迷酒色,官场日趋腐败,政治日益黑暗,因此,时代使拥有“兼善天下”儒家思想的李白对前途充满金色的理想,又从根本上堵塞了他实现理想的道路。而李白的人生态度又是那样乐观积极:“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能发微深省地从他的哀叹中捕捉到他自哀自怜间潜流着以“天将降大任”的“王者师”自居的丝丝情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遥望长安月,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是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尚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严酷的现实无法改变他的志向,他便继续奋斗,继续前进,正是这种顽强的搏击精神,成就了他作品中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其《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道路的障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面对美酒珍馐,嗜酒的“诗仙”都停杯投箸。然而,李白仍然无法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且说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言壮语。总之,诗人命运之艰难,苦闷之深重,理想之执著,信念之坚定,都带有时代的特点,是他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撞击而迸发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火花。

李白行路难篇6

走在荷塘边,看到水面上泛起的波纹,捧起诗集的词本,细细一品: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出了将士的浓浓爱国情;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达了李白的豪放。古人的情感,需要用心聆听,你在我心中……

辛弃疾,你的爱国情,使我震撼,“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已发生。”你的文学情,使我难忘,“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你在我心中。

李清照,我记住了你的愁,“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的愁使我难忘,这是对丈夫的思念,还是对国家的愁啊?

李清照,你在我心中。

李白,你的豪迈奔放让后人把你刻在了心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行路难,行路难,多其路,今安在。”人生坎坷,可你却充满自信。纵情山水,诗歌流传千古,成为了自然之子。

李白,你在我心中。

遥望明月,古人的情感,需要用心聆听。

你在我心中……

李白行路难篇7

关键词:李白;诗歌;独特风格;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08-01

诗歌在唐朝达到了繁盛的顶峰。大唐的诸多文化当中,唐诗无疑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而如果把唐诗比作古代文化平原上的一座山峰,那么李白就是那个把这座山峰踩在脚下的人。如果说有什么能为李白其人其诗写照传神的,那么唯有他自己的这两句诗:“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如同黄河一般,李白以他海涵地负般开阔的胸襟,吸纳了百川千流――先辈的思想、人格,诗骚以来诗歌史上的各种营养,盛唐时代的宏盛气象――而当这一切从他胸中流出时,已不再为任何一条原先的川流,而是汇为黄河本身,咆哮奔腾,东走入海。如果说他有所执着,那么唯一的是执着于他为自身设定的迥异于时人的人生道路:不屈己,不干人,不赴举,一鸣惊人。他的诗歌反复歌咏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这样一个大写的自我。

一、诗歌的独特风格

(一)明亮恢宏的色调

明亮光鲜与恢宏博大两种色调,形成了李白诗歌意向的总的感觉基调。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以不同的组合形态与色调变化,形成了他个性鲜明又富于变化的诗歌意象。对光明晶亮事物的不懈追求,是李白一生创作中最个性的特征。《登峨眉山》是李白可考见确切写作年代的第一首游仙式登览诗。开元八年(720),李白年二十,客游成都,登山抒怀。这首习学之作,可以初见李白的性格。“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是典型的李白笔法。在写出少年慕仙者初登名山真实感受的同时,也透视了李白特有的扫空六合的气势与对明亮境界的憧憬。他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其中,金秋、金井、竹席、孤灯、明月、青天、渌水,组成了全诗“清”的基调,同样是以白色晶亮的意向相叠加,形成清澄的诗境。

(二)豪迈奔放的侠气

唐朝时侠气盛行,从“侠”这一思想来看,它以外在的指向性为基本特征,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蔑视他人制定的规矩准则,经常出以积极主动的精神,以扶危济贫、慷慨行义为己任。李白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那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侠气。也许正是基于他的这种豪气与侠气,即使李白在遭遇“不遇”时,也有一份“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次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即使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长声叹息之后,仍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铺张扬厉的夸谈

李白的家乡四川,是文人辈出的地方。他不仅凭吊过这位乡贤的遗踪,效法过他求官入仕的门径,还屡屡不无自得的谈到,某贵官某前辈将他比作了司马相如。所谓“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正说明他存在有“相如情结”。这种情结形成他日后创作中色调上的一种张力。大家都知道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故事也许出于虚构,但李白折节向学的精神却见诸记载,他曾三拟《文选》,不如意尽焚之。三拟是习作传承,起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不如意而尽焚之是企望新变,超越规矩,自成一家。

二、形成其独特诗风的原因

李白生活在一个大时代,一个类似于百家争鸣时期空前隆盛的时代。经过贞观之治,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学在这个时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大唐帝国辉煌强盛的国力、开阔的胸襟、蓬勃的生机,激发起诗人们无愧于时代的昂扬奋发、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并塑造了唐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自信心。

李白的一生从“蜀中初学与辞亲远游”、“初游东南与回向江汉”,到“酒隐安陆与初入长安”、“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再到“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至最后“报国蒙冤与流寓客死”,经历了诸多坎坷与起伏。读李白诗,如果只注意鲍照七古的影响,只赏其天马行空,至多读懂了一半,唯有了解以二谢为代表的五言“选体” 诗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才能对这位谪仙人的创作深刻地理解。

辉煌的大唐朝曾经造就了一大批才俊之士,而就个人气质而言,李白无疑是盛唐诗坛主力中最有代表性的第一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同样充满了传奇与浪漫。除了留给后人的九百多篇诗歌,他为我们留下的还有很多。虽然他去了一千三百多年了,但时至今日,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才气、那豪迈英逸的侠气仍给予后人以典范与激励,他那李白式的歌唱仍在人们耳边久久回荡……

参考文献:

[1]赵昌平.李白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白行路难篇8

1、李白生日:701年。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4、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写给闺蜜的话范文 下一篇:百爪挠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