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里踏访李白

时间:2022-08-31 02:24:21

陇西院,李白的第一声啼哭

传说公元701年,李客的家中发生了一件奇事:他的妻子在涪江畔“浣纱得鲤”,烹食后便珠胎暗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便生下了神童李白。我一直在想,李白在陇西院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天地间该是怎样一番情景?的他,第一声啼哭是否也催生出漫天的云蒸霞蔚。

寻访他,靠近他,这对于痴爱他的人们,此生必定要来一次陇西院。

“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品味着陇西院山门两侧的楹联,信步跨进游客寥寥的宅院。喜爱李白的人不经会问,这哪里还有昔日的读书声?

一枝一枝的腊梅安静地开着,精致的鹅黄花瓣在空气中弥散着馨香。多少年前,李白就在这里,坐在炭火炉旁,诵读着一册旧得发黄的线装诗集。这里就是李白出生的地方。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武周时期,一位名叫李客的胡商,因不堪边疆的动荡岁月,举家从西域迁至巴蜀腹地的青莲乡,在天宝山麓修造了大宅――陇西院。“陇西”二字无不表达着他对祖籍甘肃陇西的怀念。李客或许不会想到,整天环绕自己膝前的儿子将会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更不会想到,这座被他给予满满乡愁的“陇西院”会在滚滚红尘中历经世间沧桑,几度生死。李客建院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再建,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又得以重建。如今的陇西院,虽然历经多次维修,但仍然保留了清代风格,尤其是彩塑山门更是独具匠心:山门微呈“八字”,中部檐顶上塑有宝珠中花、鳌鱼,四角有卷草翼角。中门上端捶灰竖匾上用瓷片嵌塑“陇西院”三个大字,匾周塑有五条蟠龙,栩栩如生。三道门由石条砌造,两侧均刻对联。中门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右门是前文中提到过的“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左门是“太华直接青莲宅,天宝遥看粉竹楼”。

1961年,陇西院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江油市政府对故居旧宅进行了维修;2003年,陇西院又重建了陇风堂和序伦堂两处建筑。如今的陇西院逐步成为人们追忆诗仙李白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块陨石,让诗仙魂归故里

漫坡渡的古渡口,石牛沟出土的石牛,磨针溪畔的巨石,普照寺的题诗,月爱寺的七星井,小匡山的读书台,大匡山的书院,戴天山的道观,窦山的诗碑……这些星罗棋布的遗迹遗踪无声地告诉人们,李白曾在这里,却又离去。李白二十七岁那年,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诗句后,便只身离开了陇西院。

李白从长江夔门出川,开始了横跨大江南北的求索游历。一路上,迂回辗转,广结各路名流,从此这位佩剑爱酒的男人,因诗名满天下。得意时,唐玄宗召他进京,供奉翰林院;失意时,他遭“赐金放还”。无论得失,李白始终秉承着中国文人心中那个“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即便在晚年,李白依然雄心不死,盼望着从军打仗,结果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关于李白的去世,以他为荣的江油百姓始终相信“捉月骑鲸而终”的传说,因为他是“诗仙”。李白离开青莲后,至死也未曾再回故乡,他将自己的诗歌奉献给盛唐,带领盛唐诗歌登峰造极。他的胞妹李月圆为他思念成疾,最后香消魂断,空遗故乡“粉竹楼”。传说,在李白去世的那天晚上,一块陨石划过夜空,坠落在青莲乡的土地上。于是百姓们奔走相告,“诗仙”李白魂兮归来,更是在陇西院周遭陆续修造了衣冠墓、名贤、太白祠等等,用以纪念这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

新生,灾难,涅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纪念诗仙李白,弘扬李白文化,江油人前仆后继,不遗余力。江油市于1962年在市区昌明河畔兴建李白纪念馆,于1981年建成开馆;2000年在陇西院东侧,历时两年,巧妙利用天宝山,依山而建“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占地三百余亩,建造诗碑1500座。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 “清风明月园” “故园山水园” “磨针寻梦园” “诗仙醉酒园”五大部分。同时,他们恰到好处地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座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两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3年金秋,江油市又在天宝山之巅修建了仿唐古建筑群“太白楼”,与太白碑林有机地融为一体。太白楼是清风明月园的主体工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高33米,共三层。它的正面是郭沫若题写的“太白楼”,西面是谢无量的题匾。与太白楼一起竣工的还有清风明月园的大鹏亭和回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结构严谨,显得十分大气。 登上太白楼楼顶,临空远眺,诗仙故乡的山水、亲人、明月一览无余。

寻着李白来到江油的人们,无不感慨江油已然融入李白浪漫之源。人们在惊叹李白与诗月酒剑的不解之缘时,也深深感受到其瑰丽篇章的万丈光焰,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憾。

谁也未曾料到,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竟然将以陇西院、太白祠、名贤为主体的李白故居毁于一旦!然而,正是这场灾难,让诗圣杜甫的家乡人与诗仙李白的家乡人迅速汇聚成为手足兄弟。中原地区的河南人民举全省之力对口支援李白故里,加速重建。

在李白故居恢复重建中,援建队以“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让李白故居重现昔日风采。“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今天的李白故居,让盛唐时代阴差阳错的两位诗人在天之灵永不分离,让川豫两地的援建友谊源远流长!

名贤祠,蕴藏心底的陨石

经过几年艰难恢复重建,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向游客撩开了她惊艳的盖头。步入青莲古镇,行走在游客稀少的名贤路上,脚下依旧是青石板街道,两旁是修旧如旧的川西民居,从中依旧可以感知昔日的市井繁华和风韵。

游览名贤路,少不了进入陕西会馆瞅瞅。陕西会馆雄踞名贤路的东段,是青莲古镇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会馆,它见证了李白故里的沧桑变化。地震发生后,破败不堪的陕西会馆,其穿木主体结构依旧矗立。在名贤路的规划设计中,陕西会馆的原址重建也被纳入其中。几经修缮、扩建,到2012年底,陕西会馆重现昔日恢宏的风采。尤其是会馆里那高大雕花戏台,此时虽然没有上演戏剧,但置身于大戏台,依然能够遥想到昔日的精彩纷呈,耳边仿佛响起了铿锵的川剧锣鼓声,仿佛在走马灯似的扮演着生、旦、净、末、丑。矗立其上,恍如隔世,戏台两侧的耳楼上,台下院子里不时响起的喝彩声和哄笑声,萦绕耳边。

名贤路因“名贤祠”而得名,所以进名贤祠凭吊诗仙李白才不枉此行。名贤祠坐落于名贤路中段,现青莲初中旁边。据《彰明县志》载:名贤祠建于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供奉有青莲先生神位,是青莲后人祭祀李白及历代名贤的场所。名贤祠为一进二四合院,全穿逗木结构,上覆小青瓦的建筑。进门有一株百年桂花树。名贤祠正中柱上,有一副对联云:“抚谈士两言,毕竟荆州犹俗眼;惜夜郎一去,后来才子共寒心。”这副联语以李白生平文章、遭遇入时,十分贴切。

在名贤祠南侧,有李白衣冠墓一座。在后来的修缮中,名贤祠与李白衣冠墓连为一体,与李白其他遗迹一样丰富着李白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相传,早在唐末宋初开始,每逢李白及其胞妹李月圆的诞辰,青莲古镇都要在名贤祠衣冠墓前举办祭祀活动。2003年 6月,李白衣冠墓和名贤祠被公布为江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2”地震中,名贤祠损毁严重,后于2009年由河南省文物局对口援建,经过一年半的精雕细琢,极具唐代建筑风格的名贤祠终于重放异彩。

信步名贤祠庭院,我似乎听见李白带着酒香的呼吸。从隔壁校园传来的朗朗书声里,我触摸到唐诗的脉搏依然在经久不息地跳动。

“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回”,回想每年的清明佳节,江油市作家协会都要邀约文朋诗友前来祭祀李白。“我相信这不是传统意义的扫墓,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江油文人明确传承李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让李白的精神薪火相传。”这不是一句说来好听的话,而是活动组织者的用心,也是江油儿女的用心。

曾在李白故居,我好几次遭到外地游客质问:真有那块象征李白灵魂的陨石回归故里吗?那么,那块陨石究竟在哪里呢?我拍着自己的胸口说,其实真的有这样一块陨石,它就深藏在我们每个江油人的心底,而且一直温暖着我们的灵魂!

上一篇:小学英语 Unit 4 Time(E) 下一篇:传统武侯新年俗 时尚锦里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