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税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0:56:05

跨境税务管理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1篇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云南作为国家向东南亚开放战略中的前沿和窗口,税源国际化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结果。面对跨境税源数据信息缺乏、分散,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难以采集、监控、分析等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减少“税源盲区”,加大税源管理力度,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还需要维护外向型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外向型经济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税收外部环境。

关键词:

一带一路;外向型经济;税收管理

一、加强税源管理

(一)强化跨境税源的风险监控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贯穿跨境税源管理的全过程,根据风险类别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强跨境税源分析监控,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建立国际税收信息分析平台,加强各类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形成境外信息、国内信息、典型案例和征管系统互为补充的信息集中管理机制。加快数据仓库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步伐,提高涉税信息分析应用能力。在分析涉税信息后,及时将有效的风险加以分析、总结,形成案例,完善风险模型,并就发现的问题与外汇管理部门定期交换意见和信息反馈,强化跨境税源风险应对。外汇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定期交换信息,制定跨境税源风险的应对策略。

(二)建立非居民税源管理系统。管理税源需要采集非居民税源数据,建立非居民税源管理系统。将国税局、商务局、外汇局等第三方非居民税源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部门间的对接和共享。非居民税源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需要及时识别并控制税收风险。加强对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受益所有人身份的判定,落实税收协定中财产转让收益特别是股权转让所得相关规定,防范非居民滥用税收协定。

二、加强国际税收信息化建设

(一)深化国际税收征管协作交流机制。完善情报交换和征管协作制度,推动建立征管、进出口、稽查等部门与国际税收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协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税收合作,识别和打击各类跨境恶意避税行为,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认真履行协作义务,按照税收协定、情报交换协定规定的义务,认真落实纳税人各类日常登记、报告、备案制度。

(二)信息互联共享。计算机技术为国际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国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加快国际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培养税务计算机、通信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综合规划人才,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对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际税收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强化数据信息电子化分类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国际税收管理实现低成本的税后评估,为税务部门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直接依据。两地税务部门都应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分类管理,夯实信息交流基础。对数量不断增加的国际税收管理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存储、筛选、调取和分析,使税务部门有效掌握管理对象的业务情况,提高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跨境经营税务风险服务体系

我国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建立跨境经营税务风险服务体系来应对反避税和打击偷逃税,避免重复交税,维护企业的利益。

(一)积极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我们需要积极的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同时规范一些关联交易行为。明确规定涉及海外投资的各项税收政策,确保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税收问题时有法可依。在最大限度的享受税收优惠,减缓税负的同时使我国的项目符合当地财税法规,努力做到利益最大,风险最小。

(二)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所管辖的纳税人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强化税收分析、风险分类应对、强化监督保障,避免国家税收流失,充分了解税务风险。

四、关注重点行业境外税收

(一)对进行外向型经济的行业进行分类管理将需要进行境外税收管理的企业分类,例如对外承包工程,对外直接投资等行业。按照企业对外投资筹划准备、投资运营、成长发展及利润分配等环节,系统梳理和归集存在的涉税问题,进行分类分重点监控、分析和管理。

(二)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跨境纳税服务。采取“点对点”工作模式,由专人全程协助重点企业办理税收服务。引导重点领域、特殊行业龙头企业正确纳税,考虑在符合一定前提下对需要扶持的特殊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三)构建两地电子商务税收管理体系。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两地税务部门应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合作,共同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理论、政策和原则,制定相应措施和工作方案,共同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打击利用电子商务的跨境偷税行为。两地税务部门可以签订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协议,明确管辖权、征税原则、常设机构等,广泛开展税收征管协调,两地税务部门可以对跨境电子商务纳税人进行登记及全程监控,防止利用避税地开设网站进行避税的行为。提高税收管理信息技术水平,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监控网络化,对跨境纳税人各项活动自动进行跟踪管理并及时相互通报。

五、跨境经营纳税便利化机制

(一)简化审批流程,切实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大力推进对现有审批权限的下放力度,实行纳税信息传递电子化。减少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办税环节、办税次数、办税时间。

(二)培养专业化税收管理人员。实行国际税收机专业化和国际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专业化、有经验的、业务水平高的、素质较高的国际税收管理队伍。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办税效率。开展云南省与“一带一路”辐射国税务局、税务人员业务交流与培训合作,增进对相互税制和征管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沟通平台。相互邀请对方的专家对税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举办税收业务特别是国际税收管理研讨会或交流会,定期互派税务人员挂职工作,为跨境经营纳税的便利化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斌.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与建议[J].全球化.2013(11).

[2]吴国才.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韩德麟等著.新疆开放与外向型经济发展[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2篇

一、企业出口申请算试点资格与银行开户的规定

(一)申请资格

有意向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算的企业应该首先获得试点企业的资格,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银行向人民银行等主管机构推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算试点企业”候选,待人民银行等机构核准后,取得资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当地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选择国际算业务经验丰富、遵守财税、商务、海关和外汇管理各项规定,资信良好的企业参加试点。

从具体操作来看,由于业务种类不同,涉及的环节不同,目前试点企业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出口货物贸易,即办理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算必须取得试点资格,但不涉及退税的企业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采用人民币算。对于进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算,所有企业均可直接采用人民币。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从事出口货物贸易被评审为试点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且未发生欠税的;(2)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2年以上,且日常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正常、规范,能按税务机关要求保管出口退税档案资料;(3)近二年未发现企业从事“四自三不见”等不规范业务;(4)近二年未发生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5)近二年未发现虚开发票(含农产品收购发票)和使用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出口退税等问题;(6)评审期间未涉及有关税务违法案件检查。

(二)选定银行

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算不需要开立专门的人民币账户,也没有额度限制,企业按规定开立多个人民币账户,也可在不同的银行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算业务。因此在获得试点资格之后,企业可以从已开立人民币账户的银行中选择其中一家作为信息主报告银行。所谓主报告银行,就是指负责提示企业履行相关信息报送和备案义务的境内算银行。原则上为试点企业首次办理人民币跨境贸易算的境内算银行。

试点企业在首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算业务时应向其主报告银行提供的材料包括:《企业信息情况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企业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进出口企业提供);《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有效身份证明。主报告银行将会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或其他有效方式,对试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受益人等自然人的身份进行核查,并填制《企业信息情况表》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

二、企业先进出口报关后算的办理规定

(一)企业报关时需要提供的资料

企业按合同规定及货物装船到(发)货的情况以人民币向海关报关,报关时需要向海关递交的资料包括:(1)发票;(2)装箱单;(3)报关预录单;(4)报关委托书。根据规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算业务在出口报关环节中,无需出示出口核销单。

(二)企业收、付款的相关规定

企业到银行办理付款或收款入账。收款时向银行递交的资料包括:(1)合同;(2)发票;(3)进(出)口报关单;(4)“跨境贸易人民币算进口付款说明” 或“跨境贸易人民币算出口收款说明”。

有关真实性审核,试点企业应当向其境内算银行提供进出口报关时间,如实填写并提交《跨境贸易人民币算收款说明》或《跨境贸易人民币算付款说明》,提交证明其贸易真实性背景的单证(合同、发票),配合境内算银行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人民币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银行将相关的收、付款信息及报关信息一一对应,通过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报送给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事后进行监督检查。收款环节货款不通过待核查账户直接进企业人民币账户。境外银行和境外企业已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中所存储的人民币资金也可用于跨境贸易支付。试点企业应当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算台账,准确记录进出口报关信息和人民币资金收付信息。

有关国际收支申报,跨境贸易人民币算虽然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但仍需要进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收到跨境人民币款项时,企业应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并于5个工作日内办理申报;对外支付人民币款项时,企业应在提交《境外汇款申请书》或《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的同时办理申报。

此外,至货物出口后210天时,试点企业仍未将人民币货款收回境内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其境内算银行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该笔货物的未收回货款的金额及对应的出口报关单号,并向其境内算银行提供相关资料。试点企业可以将出口人民币收入存放境外,但应当通过其主报告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提交包括存放境外的人民币资金金额、开户单位名称、开户银行、账号、用途及对应的出口报关单号等信息的书面情况说明。

(三)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的相关规定

企业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出口免抵退税的申报,申报出口退税时向税务部门提供的资料包括:(1)发票;(2)出口报关单退税联;(3)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企业申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算方式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不必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但应单独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如与其他出口货物一并申报的,应在申报表中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算出口货物报关单进行标注,如“KJMY”(跨境贸易缩写),如果税务机关有明确的规定,则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在备注栏设定标志。

外贸企业申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算方式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可单独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也可与其他出口货物一并申报。目前外贸企业退(免)税申报系统只能按照“美元离岸价”录入,试点企业在申报时,可直接输入人民币离岸价,核销单号不需录入,但是必须在备注栏标注“KJ”字样,否则系统审核无法通过。生产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算业务应与其他出口货物一并申报。申报时在系统的“出口货物明细申报录入”模块中,“原币代码”栏目必须填写“RMB”;“原币币别”栏目必须填写“人民币元”;“原币离岸价”栏目按照人民币离岸价的金额填写;“原币汇率”栏目填写“100”;“美元汇率”栏目按实际汇率填写;核销单号不需录入;“出口货物明细申报录入”模块中的“备注”栏目必须标注“KJ”字样,申报时单证不齐标志不能出现“H”。

三、企业先算后进出口报关的办理规定

对于先算后进(出)口报关的情况,企业首先要向银行提供合同、发票、进(出)口收(付)款说明以及预计报关时间,在银行办理付款或收款入账 (进口预付或出口预收);其次按合同规定及货物装船到(发)货的情况,企业向海关报关,企业实际报关时间与预计报关时间不一致时,应通知银行,由银行向管理系统报送相关更新信息;第三,凭出口发票、增值税发票和出口报关单退税联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出口免抵退税的申报。

试点企业预收、预付人民币资金实行比例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制定。试点企业预收、预付人民币资金超过合同金额25%的,应当向其境内算银行提供贸易合同,境内算银行应当将该合同的基本要素报送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在国际收支中,预收款作为一般贸易项下预收申报,编号为101010。同时,试点企业还要明确用人民币算与外币算在政策规定上的差别。如表1:

四 企业进出口中的其他特殊情况的规定

第一,针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算业务涉及进出口报关与算币种不一致的情况,目前不同地区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如山东省规定以外币报关以人民币算的情况下,在银行办理收(付)款时应在《跨境人民币算收款说明》或《跨境人民币算付款说明》中注明“外币报关人民币算”字样和相应的外币报关单号。再如广东省出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算项下进出口报关与算币种不一致问题处理操作指引》中对出口项下的规定总如表2:

第二、境内算银行可以向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融资金额以试点企业与境外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金额为限。

第三、试点企业可以在其他试点地区的境内算银行办理人民币算业务,也可以跨地区以人民币申报出口货物。

第四、试点企业来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收取人民币资金超过合同金额30%的,试点企业应当自收到境外人民币货款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其境内算银行补交下列资料及凭证:企业超比例情况说明;出口报关单(境内算银行审核原件后留存复印件);试点企业加工贸易合同或所在地商务部门出具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境内算银行审核原件后留存复印件)。

第五、跨境贸易项下涉及的居民对非居民的人民币负债,暂按外债统计监测的有关规定,由境内算银行、境内银行和试点企业登录现有系统办理登记,但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跨境交易; 关联方; 独立交易; 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1-0101-04

一、文献综述

回顾过去10年,国内学者、国外研究人员、全球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专业机构等对关联交易尤其是跨国企业关联交易的涉税(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下同)问题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常用的对关联交易转移定价分析方法有非可比受控法(CUP)、转售价格法(PRM)和成本加成法(CPM)等,这类分析法主要集中于税负和风险测试,但研究结果并不统一。

黄蓉(2013)通过对跨境交易各方所在国(地)不同的税率比较发现,由税率不同导致的税负差异会对企业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该影响效果可能是积极的;国外的专业机构如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DTT,2014)对2005―2014年共10年间全球范围内的109起重大跨国关联交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只有不到28%的交易可以在税负控制问题上达到所在国(地)税务机关的合格关联方(Qualified Related Party)要求而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国际顶级咨询集团麦肯锡(McKinsey,2014)在研究跨国关联交易的案例中发现,交易单方或多方如果单纯利用设计的转移定价方案而试图获得额外的节税成本,其结果可能因不能满足所在国(地)税务机关对境外关联方(Overseas Related Party)要求而对企业价值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

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不少学者就跨境关联交易行为深入分析了交易转移定价的税负变化,限于研究视角,在研究结论上对税务风险影响这部分尚有一定欠缺,而部分国外学者或研究机构对关联交易的研究过分着重所在国(地)的双边或多边税务协定对转移定价的影响,导致在税收负担和税务风险的平衡问题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涉及中国企业和境外企业产生的跨境关联交易,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研究样本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已发表的文献仅能依据已有的个别案例作出基础性探讨,缺乏能结合不断更新的税收政策而作出实质性和前瞻性的分析思维和分析方案,从而使得跨境交易关联方支付的涉税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因此,本文采用独立交易原则与特别纳税调整为基础的涉税归类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关联支付所得税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二、问题提出与背景简介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下供给侧改革和税制改革之年,大量涉及进出口贸易与其他各类跨境交易的发生,必定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转移定价,而转移定价中对关联方如何制定支付价格及如何确定相关的具体操作,必然牵扯到企业所得税的抵扣问题,交易各方均有可能存在涉税风险。随着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跨境交易越趋频繁,国税总局逐渐把监管重点放在跨境交易,尤其是跨境关联方的费用支付上。由此可见,“一带一路”下跨境交易涉及的关联方费用支付带来的企业所得税问题将日益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专业机构等研究的重点。而伴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在全世界深入开展,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税务工作也逐步为之分配越来越多的资源。

早在数年前,国家税务总局已经连同OECD组织、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就跨境交易支付金额和支付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过探讨。进入2014年后,这类探讨尤为密集,例如,201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表示,如果存在涉及跨境交易,如由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服务费的情形,税务机关将引入六项测试标准对该服务费进行测试,以严格的管理与系统的审查机制来决定是否有对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必要;2014年7月印发的税总办发〔2014〕146号《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外支付大额费用反避税调查的通知》是旨在推进跨境支付反避税工作的政策导向文件,其别强调要对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大额费用开展专题检查以及摸底排查。

以上前期工作是为定向针对性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费用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公告》(2015年第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作出的准备和铺垫,也是中国税务机关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落实BEPS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关联方交易涉税处理原则解读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要理解相关跨境交易的实质并对交易涉及的企业所得税涉税问题进行详细剖析以规避税务风险,必须清楚独立交易等基本的涉税处理原则。

所谓独立交易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解释,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遵循的原则[ 1 ]。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费用,应当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否则税务机关可以进行调整。因此,在开展相关讨论前,首先须了解涉及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特别纳税调整的范畴,即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费用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税务机关可以在该业务发生的纳税年度10年内,实施特别纳税调整[ 2 ]。

毫无疑问,是否向境外关联方支付费用,由企业本身的经营需要决定,与税务机关是否审核和批准无关,但根据相关规定,税务机关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与关联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或其他能证明交易是真实发生的相关资料,用于查证交易是否满足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独立交易原则。

由于以往非贸付汇和转移定价的关联度一直没有标准的流程和口径,而在16号文中,却出现了对转移定价的质疑或税收难点归到主管税务机关名下的情形。如此一来,相关交易的企业将面临日常对外支付中转移定价的难题。因为16号文尚未详尽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税务机关有必要提出质疑,即所谓的“门槛”标准,只是简单提及税务机关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资料证明如合同协议等用于查证交易是否满足独立交易原则,这个属于税务机关的交易性质“自由裁量权”同样对企业产生隐含的税务风险,这是涉税风险之一。

另外,根据之前转移定价的相关条款,一般贸易项下的“门槛”是两亿,非贸易项下服务类营业收入的“门槛”是四千万,由此可见,在“门槛”的问题上,税务机关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判定需要提交的资料文件及交易报告。然而在16号文中,这个“门槛”标准却非常含糊。根据处理惯例,税务机关只有在支付性质和支付标准两者都有怀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启动转移定价的调查程序,换言之,如果两者只有其一,并不会为该交易带来较大程度的税务风险。现在,各级税务机关在执行16号文时可能首先会强制企业先提供资料作报备,这样必然迫使企业增加额外和不必要的行政处理费,无论是企业自己的员工进行处理还是外包给第三方进行资料备案的处理,其花费的时间和成本都不容小视。无论如何,可以预计的是,由于没有设置确定的“门槛”标准,意味着税务机关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以提出质疑,要求企业提供转让定价的资料,这个属于税务机关交易数量的“自由裁量权”对企业产生隐含税务风险,这是涉税风险之二。

四、“一带一路”下的跨境关联方支付涉税归类分析和案例研究

(一)四种导致境内企业不得税前扣除的跨境关联方支付情况分析

由上述涉税风险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真实发生且被税务机关认定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跨境支付毫无疑问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但2016年作为税制改革的重要年份,跨境交易不仅预计在数量上相对于过往年份有增无减,对应的关联方支付情形也会越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可能造成实际操作中存在“极端情况”,即由于转让定价不符合规定而导致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金额为零。对于交易方企业而言,无论从风险角度还是从经济收益角度,都有必要清晰了解哪类情形将会造成此种“极端情况”。16号文中提及了四类跨境支付“不得税前扣除”的情形。

情形一:境外关联方未履行功能、承担风险,无实质性经营活动。非常简单的理解即什么功能都不需要履行、什么费用都不需要支付、涉及的金额也不要求匹配的经营活动。

情形二:六种无法使企业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劳务费用,按照对劳务费用六种测试要求,即劳务费用在不满足六种测试时,无法在国内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劳务费用要求必须同六项测试直接相关,这六种劳务费用不难发现恰恰对应了国税总局的六项测试。

(1)与企业承担功能或者经营无关的劳务活动,对应需求方测试。提供的服务完全不被需要,不在结算中扣除。

(2)关联方所作出的投资保障行为对应的收益测试,例如为了保证投资方的投资利益,而针对企业实施的包括所有董事会成员的活动在内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活动。受益方是投资方而不是子公司,因此不可以在子公司层面进行税前扣除[ 3 ]。

(3)关联方提供的对企业来说并非创新的劳务活动,则有可能做重复性测试。比如一项活动以往已经发生,现在提供方并无作任何实质性改进或变动而再为类似服务收费,这样一旦重复性测试不获通过,对应劳务支付的费用是不能在企业所得税中扣除的。

(4)企业虽由于附属于某个集团而获得额外收益,但并未接受集团内关联方实施的针对该企业的具体劳务活动,对应真实性测试。如果只是单纯享受收益而没实质性提供相应劳务的行为发生,即使该收益能被认定,从劳务费用的角度,也较难通过真实性测试[ 4 ]。

(5)已经在其他关联交易中获得补偿的劳务活动,对应补偿性测试。假定镜外关联方有贸易上的结算行为,并且是该结算行为获取足够的利益。当然,“足够”的标准自然由转移定价的细则进行判定。对此基本的原则是,按照转移定价的测试,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贸易类获取的关联方的转移价利润,不管怎样作出分摊,不应过分作出质疑;反之,如果已有足够利润作为保证,则不能再以其他任何理由下的费用支付行为作为获取更高利润的依据。

(6)其他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经济利益的劳务活动,对应价值创造测试。如某旅行公司,如果境外关联方公司突然花费巨额金钱用于装修该旅行公司,除了外观增值外,其他方面并没对整个旅游行业有相当的利益贡献或未来可预期的利益流入,则可以判定此种倩况下该行为对劳务公司来说基本没任何价值创造的意义,所以即使费用发生且实质发生支付也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情形三:向仅拥有无形资产法律所有权而未对其价值创造作出贡献的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这个问题既常见又容易产生疑惑,因为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牵涉到两个层面,其一是自身的授权使用协议,其二是确认特许权使用费所有权的法律文件,只有参照这两个层面才有可能考虑对使用费的转移定价,以及该定价的合理性问题。但如果境外关联方只是在法律形式上拥有该特许权使用费的所有权,实质上没有参与该特许权的形成和创造过程,对税务机关而言,可能不允许该种特权使用费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当然,如果真的发生上述假定的情形,显然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关联方自身要证明“形式重于实质”并非易事,对此可另行探讨。

情形四:因融资上市活动涉及的附属利益而需向境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这种情形通常在架构重组中发生较多,尤其是在海外的上市公司架构中,通过所谓的特别协约控制(SVIE)形式,即借助各种合同协议来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尽管附属利益可能属于投资方也可能属于被投资方,但在无法消除税务风险的情况下,即不能完全确定相关的特权使用费能在税前扣除的情况下,产生的所得税风险必然对未来境内企业赴海外上市造成不少非正面的影响。

(二)针对“带来经济利益”关联支付所得税风险的分析

“带来经济利益服务”尽管整体描述较为复杂,但可简单理解为如果服务可以给服务提供者预期带来经济和商业利益的增长,并能预期被服务的对方能充分改善经营状况,那么这项服务则属于此类。举例说明如下:

一海外公司关联方A、集团内的子公司B和母公司C,如果A提供的服务纯粹是B受益,则能证明B所出费用是合乎“合理解释”的目的;若A提供的服务受益方既是C又是B,则应根据各自所受益的比例和价值创造的程度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拆分,那么在此情形下,鉴于C和A本身已确定属于受益方,则无理由再向B进行加成收取。

由此可知,在讨论关于企业接受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劳务是否有必要向境外关联方支付服务费,且如果实际发生支付能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这类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届时对号入座即可:

(1)企业必须首先以劳务发生的结果作为判定标准,这个标准是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利益。满足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2)企业必须是遵守公平独立交易原则下对发生劳务产生的实际支付,该实际支付的费用才有可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如果是接受非受益性劳务而支付的费用,则不能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虽然上述结论不难得出,但现实是企业员工在该问题上并不具有完全发言权,往往境外总公司会直接以行政命令决定最终方案,特别是海外公司有费用需子公司代为支付的时候。所以从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角度看待该问题答案有可能是互斥的,特别是费用在没有达到受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即使该笔款项最终由母公司负担,对于境内公司而言,该笔费用仍有可能不得在所得税前抵扣,无疑重复纳税的后果肯定是公司管理层不愿见到的。

(三)关于境外关联支付涉及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税扣除分析

根据相关文件和法规的条款,企业需向境外关联方支付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的,应当判别关联各方对该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以确定各自应当享有的经济利益,并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企业是否应当向境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以及应当支付多少特许权使用费[ 5 ]。

举例说明。A和B分别代表境内的子公司和境外的关联方,根据已订立的特许权使用费负担合约,交易各方在处理形成的无形资产品牌推广费时,各自应分摊的特许权使用费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即使是合约订明特许权使用费主要由A产生,除推广费外剩余的部分也并非完全由A承担而向B支付,反过来也有可能出现B向A补价的情况(如A代垫了全部推广费而B却享有部分品牌收益),从而体现了境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另一种思路。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满足企业所得税扣除条件下的费用支付对境外关联方来说肯定是有明确要求的,特别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伴随跨境关联交易数量和复杂程度的增加,针对相关交易产生实际支付行为的,需严格根据16号文的界定标准,分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和界定。

首先,理论层面上,如果企业向未具有履行功能或承担风险或者无实质性经营活动的境外关联方支付的费用,可以清晰界定该费用不能在企业应纳税税前扣除。

其次,在实务层面上,任何鉴定方式在内的税务机关处理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指引,这些指引包括以下三类:

(1)关于境外关联方营运的所有基本信息且信息应尽可能详细,包括第三方鉴证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2)关于提供服务的交易方明细资料且包括参与交易相关的讨论过程资料。

(3)功能及风险平衡分析表,要求关联交易的境外双方提供服务功能的细分,并要基于详细的分析测算以确定该境外方是否存在未履行功能、不承担风险且无实质性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建议

根据国税函〔2009〕69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中关于股权交易层面的规定,其中也涉及“实质性”的概念,如文中提及境外关联公司参与某项交易时需不存在实质性经营活动等。对于类似“实质性”的理解,引申到16号文中也一样,如果确实判定是不具备实质性经营活动标准的,毫无疑问其具体经营情况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就本文研究的问题,建议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的诸多跨境交易行为,需清晰界定是否属于关联方交易,如果涉及关联方的,则需按上述两个层面的结论拆分讨论。

另外特别要留意的是,本文所讨论的境外关联方支付如果触及一定的金额,从转移定价的角度判断金额合理性的举措则显得尤为关键,而非以公式或固定的标准就能作出简单的结论。只有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并且充分满足现行法规下针对特别情形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相关交易方(关联方)才能最大限度规避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黄永江.关于构建支付业务管理体系的所得税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12):27-28.

[2] 淮建军.跨境交易与我国所得税政策的关系[J].财贸经济,2014(8):31-32.

[3] 厉无畏.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跨境交易关联方所得税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4(5):19-20.

[4] 黄媛媛.新关联方披露准则中关联方的界定及其完善[J].会计之友,2012(11):29-31.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4篇

一、跨境租赁增值税重复征收的政策现状

目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上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存在较大需求,跨境动产租赁就是主要形式之一,跨境租赁发生最多的是航空公司的飞机境外租赁,这是我国民航业引进飞机的主要方式之一,飞机跨境租赁税收制度对民航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外建筑机械、石油勘探、医疗器械等机器设备也是跨境租赁主要标的物。我国企业主要是承租人角色,本文的研究重点也集中在境内承租人的税收分析方面。

通常一项跨境贸易,不论货物购销还是服务提供,企业要么在海关缴纳关税和增值税,要么在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不会同时在两个征税机关就同业务缴纳相应的税金。不过境外租赁在业务方面存在双重征收增值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境内承租方在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既要向海关缴纳进口关税又要缴纳增值税,如目前对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飞机优惠5%的优惠税率。

其次,租赁设备进口到国内被认定为国外租赁公司在中国境内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按营改增政策规定要向国税局缴纳17%的增值税,由航空公司代扣代缴。在国际设备租赁领域的出租人有着较高的权利和地位,在租赁合同中会规定涉及中国政府征收的税款由承租人承担,所以这方面的增值税实质是由国内承租人自己承担。

海关对进口货物征收的增值税主要是根据税务条例《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规定要执行的,该条例中的第一条提到,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是加工、修理及进口货物等由个人或是单位缴纳的税收称为增值税的缴纳人,条例中的第二十条也说明“增值税由税务机关征收,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由海关”。根据这一条例,说明海关有权力对租赁进口设备的货物收取增值税。

国家机关对此税务的征收主要依据2016年财政部国家总局的《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其附件中说到:“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实施方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在国内没有经营机构的,国境外由单位或是个人发生的应税行为,要以购买方为增值税扣缴,”也就是应征收增值税。第十二条中提及境内销售、不动产和无形资产方面,这主要指的是无形动产的一方在境内,不论是销售方还是购买方;第十三条对无形资产和境内销售服务做了规定,境外单位或是个人在境外向境内单位或是个人发生的服务不属于境内销售服务,同时也不属于境内无形资产。如果国内的公司承租国外设备在境内中使用的话,其符合第十二条的规定,但不符合第十三条的规定。再加上国外出租方一般不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或是办公场所,这样从第六条的规定看来,会由承租人在国内的公司代扣增值税。另外,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办法中还规定,不管是哪一类增值税,都准予作为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据以上可看出,各地国家税务局对租赁进口增值税的征收也不是完全合理,依旧还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二、合理性分析

在税款的征收方面,海关主要是对国内进口方征收,也就是承租的一方。税务机关主要对国外出租方征收,在国内承租的一方只是代扣代缴义务人,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说好像没有重复征税,但实质则不是,海关与国家税务局两方面的征收增值税使纳税人多缴了一回,因为有着明文法律规定,所以海关与国家税务局并没有觉得不合理。然而任何其他跨境贸易都不会同时向海关及税务机关缴纳税款。企业跨境租赁业务显然承担了相比其他跨境业务更多的税负成本,构成了境外租赁的重复征税。

笔者认为,重复征收源于职能部门对跨境租赁这一特殊贸易形式的性质,从本部门角度各自认定,从而产生了多重征税,从非居民税收管理角度,认为跨境租赁是资本项目(存在融资性质),对租金会征收预提所得税;但在海关的管理方面,则会认为是货物贸易,因此又会对此租金征收增值税与进口环节关税;从而造成纳税人的负担,产生多重纳税。

从对外付汇管理及流转税管理角度,又认为跨境租赁是服务贸易(在营改增办法中,动产租赁同样被认定为现代服务业),对租金征收代扣代缴增值税。

国际租赁是一种贸易服务,虽然以货物形式进关,但主要以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来经营,所以属于服务贸易。在这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融通设备的使用权来达到融资目的。这些现象在其服务贸易中,出租人会以商品出租的方式,向承租人提供融通资金,取得资金后,承租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租金的方式来取得租赁物或是场地的使用权,从而达到购买租赁物融资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服务方式中,人们可以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由于在此环节中,出租人直接喂承租人提供货物,而不是单纯的通过货币借贷,所以它也是一种贸易行为;另外,出租人又具有商品最终的所有权,不完全属于买卖交易,因此它也是一种相结合的服务方式。

于国际租赁的服务贸易中,所租赁物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是分开的,承租人不享有所有权,只持有使用权,最终的所有权在出租人的手中。以传统的商品贸易来看,买卖之间的交易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商品的买卖权及使用权等会由卖方转到买方的手中。但随着贸易服务的变化,承租人仅在租赁期间内享有使用权,而出租人持有所有权。

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国内企业对外支付购付汇业务的监管要求看,境外租赁的对外支付,可以为货物贸易形式,以对境外租金凭海关进口报关单为依据对外付汇,也可为服务贸易形式,根据2013年的国税总局及外汇管理局的《关于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有关问题的公告》中做了相关要求,在备案表中要提供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才可购付汇。这一事实也证明了跨境租赁业务性质的多重认定。

三、跨境租赁业务增值税重复征收造成的影响

虽然营改增后国内承租方缴纳的海关进口增值税和代扣代缴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抵扣,较营改增前,就以租赁环节来说,税负就有所下降。但先交纳后抵扣的方式占用资金,增加了公司的资金成本,例如航空公司的增值税申报周期按季度,缴纳的进口增值税最久在三个月后才能抵扣。另对于出口免抵退税业务较多,或主营利润较低毛利率较低的国内公司,它的期销项税额会比进项税要小很多,要是在出口时期销项税不够抵扣的话,会有一笔较大的出口退税,但出口退税办理的时间会比较长,同样造成资金占用增加资金成本,相应减少公司利润。此外,海关进口环节关税、预提所得税、代扣代缴城建税及附加的存在,使跨境租赁税负成本仍大大高于国外购买、国内租赁等其他引进方式。

跨境租赁在融通资金、更新设备技术,以及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本外币结构的调整优化方面,具有其他经营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重复征税造成的税收负担,同时会造成跨境租赁交易的成本比贸易的成本高,就会对市场造成干扰,这样的话就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和中性的原则,极大的妨碍跨境租赁服务的发展。近年来跨境租赁贸易的增幅远远小于同期一般贸易的增幅,租赁贸易总量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

此外,目前代扣代缴增值税先交税后抵扣的管理方式,税务机关想要征收非居民企业流转税的话要付出相对高的成本,且对此管理也相对困难,消耗人力物力多,而企业对此需要履行对外支付备案、代扣代缴税款缴纳、申报进项抵扣等多个额外环节,也大大增加了办税负担,而国家并未增加财政收入,加上征收的过程中会花费一定的成本,因此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这既不符合税收财政原则,也不符合税收效率原则,也与当前简政放权为纳税人减负的精神相悖。

四、对策建议

跨境租赁的征税问题涉及海关、国税两个征税机关,可见,重复征收税的现象明显,因此导致我国境内承租人一直以来承担较高的租赁贸易成本,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探究租金的本质属性,寻求科学有效的征管办法。建议海关总署与国税总局进行协调沟通,解决重复征税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税收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同时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意识;另一方面维护税收的严肃性,降低执法过程中的侵权。对于海关来说,在进口租赁货物的监管方面较为便利,在征收税务时产生的成本低,所以符合税收效率的原则。因此取消代扣代缴增值税、保留海关进口环节增值税应该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在当前推动税收法定、增值税立法的形势下,对现行增值税不合理问题的修改修订已势在必行,我们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关注和解决跨境租赁双重征收增值税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相关规定,以政策助推有租赁进口需求的国内企业降本增效,以及跨境设备租赁行业的恢复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5篇

为了建立适当、高效的税务策略,中国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针对对外投资的跨境税务筹划和持续的税务合规与报告。从笔者的经验来看,许多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存在一些常见误区。

海外税务合规管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5年中,许多国家一直忙于缩小其预算赤字。这些国家的政府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税务部门。但与此同时,为了吸引和鼓励投资,这些政府纷纷通过不同的财政措施来保持其竞争力。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就是许多国家开始降低所得税率。然而,这项举措与平衡财政预算的目标背道而驰。鉴于这些全球性趋势,世界各地的税务机关已经加快保护自身税收的步伐,具体措施包括对激进的税务筹划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以及对税务不合规行为处以更高的罚金。

今年年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报告(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以及相关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用以应对激进的税务筹划。上述变化似乎已经成为国际税收领域历史上的转折点,使得海外税务合规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

多年来,为降低海外税务负担,跨国企业一直在设立复杂的海外控股架构与跨境关联企业间协议安排。这些复杂架构与安排通常是出于节税目的而设计。然而,在当前的全球税务环境中,世界各地的税务机关正致力于处理那些没有实质性或者没有足够的业务与运营实质的控股架构与跨境关联企业间协议安排。因此,在控股企业架构中设立中间控股公司的做法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 。

中国企业在设计对外投资控股架构时,不能仅关注潜在的税收利益;建议企业还应就按照拟议控股企业架构所在辖区税务机关要求,开展运营实质性活动,以实现预期的税收利益。另外,在设计跨境关联企业间协议安排的架构时,相关的应税收入不应人为地与产生该收入的运营活动割裂开来。

中国企业的常见误区

虽然许多中国企业进行的交易规模巨大,但并没有很多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项目中有经验丰富的国际税务人员参与。多数时候,海外投资团队会负责对外投资项目的跨境税务规划,而企业总部任命的同一投资项目的海外财务(或者有时候是业务)团队也会承担负责交易后税务整合与持续的税务合规工作的职责。然而,这样的安排很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不利税务后果。

例如,许多对外投资项目的交易完成周期很长,比如18到24个月或者更久。由于全球税务环境持续快速的发展变化,收购时设计的税务规划在两年后可能不再合适,或者需要进行不同层级的调整。

此外,并购后的整合通常也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再融资计划、资产处置或者转移定价策略的调整以将新公司整合进集团,所有这些都与税务相关。这些拟议计划的税务影响应该加以考量,以形成最高效与最有效的税务战略,同时也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然而,海外财务团队(他们甚至没有参与税务规划)很难具备足够的国际税务知识,从而恰当地执行原定的税务架构。他们更是难以跟上不断变化的税务规定与监管的发展,以关注持续的税务合规状况。因此,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税务合规方面存在薄弱点。

税务管理人士不应只专注于交易

多年来,跨国企业纷纷制定战略,合理配置其业务团队和税务团队,以进行全球扩展,这样的任务通常被认为仅仅是从属于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执行官的税务管理人士,他们会负责在适当的地点建立起更为有效的税务流程,将其整合入业务。税务团队可在总部和区域层面建立起拥有明确报告线的全球框架,以利于集团税务政策支持全球税务治理和风险管理。

在当今严峻的税务环境下,税务管理人士应不再只专注于交易,而是做好与管理层和业务领导层共商大计的准备,因为税务管理人士是就企业课税情况向各利益相关方和税务机关提供支持的第一线。跨国企业希望其税务管理人士能够应对以下因素带来的挑战:对透明度的更高需求,以及对企业税务工作进行管理以提高或至少不损害企业国内外声誉。

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议在总部层面配置更多资源以应对他们对外投资的税务工作。税务职能正经历一次代际更替,董事会应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因其对对外投资项目的审计、财务预测、整体战略和风险管理都有较大影响。考虑到税务职能的传统角色主要关注国内,建议中国企业寻求具备国际视野及丰富国际工作经验的外部税务资源,以支持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的商业交易。税务是一项长期工作。由于税法在根本上的发展,税务工作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要求对税收协定拥有更全面的理解,与当地税务机关建立起更为稳固的关系。企业希望降低不确定性、合规成本以及减少与税务机关的纠纷。税务风险管理应从这一角度出发。人们希望税务顾问能够参与其中,以确保将意外事件降至最低程度。鉴于大多数中国企业希望进行长期发展,因而持续的税务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6篇

1.1营业税和增值税方面

按照《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和《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也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1.2契税方面

按照《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对企业公司制改造、公司股权(股份)转让、公司合并、公司分立、债转股和同一投资主体之间的资产划转等过程中,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企业破产和国有、集体企业整体出售,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按不同的条件免征或减半征收契税。

1.3土地增值税方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93]第13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第048号),企业吸收合并过程中土地所有权转移到合并企业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企业分立过程中土地所有权转移到新成立企业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1.4所得税方面

按照《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和《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企业发生满足一定条件下的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可适用特殊税务处理规定,债务重组所得可在5年期限内均匀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可不改变计税基础,暂不确认所得;按照《关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16号),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可在5年期限内均匀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上述税务减免或优惠政策中,其他税种的规定相对简单明了,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尤其复杂多样。实际操作中,涉税风险主要有:一是重组业务只涉及资产转移,没有一并转让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但未缴纳相关的营业税和增值税;二是不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利用重组业务规避缴纳相关税款;三是重组业务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款,却未缴纳相关税款;四是特殊性重组业务未按要求向税务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五是实际情况变化导致不再符合特殊性重组的条件,但未及时补缴相关税款。为规避上述税务风险,建议:一是将税费作为重组业务的重要考虑因素,在重组业务操作前针对税收法规政策分析涉税金额及风险,选择涉税金额较小、风险较低的操作方案;二是与税务机关进行积极沟通,使其了解企业重组的合理商业目的,同时加强对减免优惠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三是严格按照税收法规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跟进重组业务的进展情况,在实际情况变化导致不再符合特殊性重组的条件时,应及时进行税务处理,避免迟缴、漏缴税款。

2关联交易定价

随着企业集团纵向扩张战略的实施,关联交易是企业集团为提高整体竞争力而必然发生的产物。近年来,为了规避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平衡税负,关联交易已被税务机关作为填报和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关联企业的认定,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税发[2009]2号)有明确规定。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该遵循独立交易原则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否则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关联交易双方在不同主管税务机关时,关联交易定价调整风险尤其突出。为规避上述风险,建议:一是企业主动向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标准,达成预约定价安排,在操作前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二是与关联方共同受让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的,先签署成本分摊协议,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备案;三是向税务机关合理提供可比的产品或劳务的独立交易价格和市场价格。

3跨境业务

随着经济加速全球化,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形势下,企业开展跨境投资、贸易、服务等业务增多,跨境税源随之也成为税务机关加强管理的主要领域。企业在开展跨境业务过程中,主要面临的税务风险:一是对海外税收环境和政策不了解,或受到海外税务机关不公正税收处理;二是国际税收协定缔约国居民税收待遇难以得到落实,或海外利润汇回国内时已在国外缴纳的税款未按规定抵免;三是跨境关联交易,通过转让定价、资本弱化、滥用协定等方式规避纳税;四是境外投资方之间转让居民企业股权未按规定缴纳税款;五是支付境外劳务、佣金、利息等未履行代扣代缴税款义务,或化整为零(3万美元以下)规避外汇资金税务监管;六是境外投资取得分红后未按税负查补缴税款;七是将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减少了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的计征基数,导致少交相关税费。为规避上述税务风险,建议:一是在开展海外投资前,寻求国际化中介机构进行调查,对海外税收环境和税收制度进行充分了解后进行投资决策;二是借助当地人员和中介机构关系,与当地税务机关做好沟通,如有争端可寻求国内税务机关的帮助;三是熟悉和了解跨境业务税收规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避免无意漏缴或有意规避税款。税务管理将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集团涉及业务越多越复杂,需要研究和熟悉的税收法律法规越多。建议设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和税务筹划,如人手或专业能力不足时,应聘请专业的税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7篇

在线专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跨境应税服务增值税免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52号)第一条规定,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跨境应税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规定,下列跨境服务免征增值税:

(九)向境外单位提供的下列应税服务

1.研发和技术服务(研发服务和工程勘察勘探服务除外)、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广告服务和会议展览服务除外)、物流辅助服务(仓储服务除外)、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制作服务、远洋运输期租服务、远洋运输程租服务、航空运输湿租服务。

第四条规定,纳税人提供本办法第二条所列跨境服务,必须与服务接受方签订跨境服务书面合同。否则,不予免征增值税。

第五条规定,纳税人向境外单位有偿提供跨境服务,该服务的全部收入应从境外取得。否则,不予免征增值税。

第七条规定,纳税人提供跨境服务申请免税的,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三)提供本办法第二条第(一)项至第(五)项以及第(九)项第2目跨境服务,应提交服务地点在境外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五)向境外单位提供跨境服务,应提交服务接受方机构所在地在境外的证明材料;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避税法律规制

电子商务属于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方式,具有无国界性、虚拟性、电子性以及自由便捷性等特点,其以互联网的发展为依托,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模式变化而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但因这个交易过程比较快速且隐蔽,为贸易商避税投机制造了相应的条件。因而,本文针对于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的法律规制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原因与表现形式

1.1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原因

基于对跨境电子商务特点的分析,采用以往的贸易监管方式已经不能与之不断发展的步伐相适应,再加上国际联机在线支付服务与电子商务参与者对交易对象的不捕捉、自由议价与交易充满自由性,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时有发生。

1.1.1贸易纳税人的主观原因

企业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均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动机,因而大部分企业出于增加收益目的,产生避税的心理动机,且大部分贸易纳税人主要客观上存在避税机会,会因利益的驱使而利用可能的机会来避税。

1.1.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跨境电子商务场所采用的网上交易方式具有隐秘性、高速快捷性以及数字性等特点,贸易纳税人很容易让自己的交易逃过征税机关的监管,且商务主体遍布世界各地,在纳税对象与征税主体的确定上存在较大的难度;第二,网上银行、e-bay、支付宝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促使网上交易资金流转变得无纸质化,导致税务机关在获取资金流信息方面并不能顺利进展;第三,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往的财务管理方式跟不上其发展的节奏,且现有的财务管理对象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资金运动主实体,是对物质变活动为特征的资金运动实体,是对物质变换活动为特征的实体运动管理,但在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企业并不是以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存在的,且缺乏一定的边界对其进行确定,成为传统财务管理不能与企业及其交易虚拟化相适应的原因所在,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导致信息技术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与交易中的比率日渐上升,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由“资金运动论”转向“经济信息体”;第四,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来对电子商务征税进行规定,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避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与美国1996年11月美国财务部公布的《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征政策》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1.2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表现

就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表现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首先为利用电子商务本身的特性来进行的避税,一方面为对有形商品与劳务的电子商务避税,其并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为对电影、音乐、数字化书籍以及软件等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避税;其次为利用不确定的管辖权进行的避税,任何人均可利用网络或服务器来进入到电子商务领域,为税务机关常设机构等的确定造成困难,因而以属地管辖权开展的税收制度为避税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再次为定价转移避税,该种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完成交易与关联企业的成本,利于避税目的满足;最后为利用国际避税地进行的避税,企业多在避税地服务器上建立网站来达到避税目的。

2、法律规制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手段

2.1将税收公平原则作为依据,以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人作为平等纳税主体

第一,政府部门应制定必要的法令或政策来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第二,应注重国际间合作,制定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来加强国际间网络交易;第三,对于非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交易功能相同的纳税人应保持公平,征纳税收不能因交易形态差别而不同。

2.2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税收主体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我国应借鉴OECD、新加坡的做法来对纳税义务主体进行确定,在常设机构概念上,可采用OECD中不以网址作为经营地的方式,而是将电子商务贸易的终端来作为固定经营地,进而控制服务器终端且核心业务为电子商务企业,以对所得税进行缴纳。

2.3革新财务管理技术,确立电子单据法律效力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电子商务中的自由定价现象进行控制,以防止定价转移避税现象的出现,因而应对财务管理技术进行更新,使其与财务申报制度相适应,进而对电子单据的法律效力进行确立。

2.4强化征税机关与其他组织的联系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便是电子化货币与国际联机银行的世界合作性,因而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跨境电子商务资金流动信息,进而保护好对国际电子商务税收征税权。2.5做好国家间反跨境电子商务避税的合作工作不同国家对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所制定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税收征纳问题上会造成国家间的摩擦,因而各国有必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对避税问题做好监管,可建立起反跨境电子商务避税机制,来对跨境电子商务征税问题进行统一的规范。

结语:

由上观之,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现象时有发生,有必要对该种不良行为进行打击,国家税务机关应加大对其的关注力度,并与海关、工商管理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实现信息互通,以及时有效地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资金在我国的流动进行控制,保护好我国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纳权。

参考文献:

[1]李文宁.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的法律规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4):300-301.

[2]罗玉辉.论我国关联企业避税法律规制的完善[J].湘潭大学学报,2011,10(02):114-116.

[3]肖婷云.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规制[J].长沙大学学报,2015,15(03):70-71+87.

[4]游玲.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问题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16(05):241-243.

[5]聂振缨.跨国电子商务下国际避税的法律对策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6(10):190-191+195.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跨境电子商务指的是电子商务中较为特殊的模式,不同的国家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并通过跨境物流发运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行为,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顺畅的营销系统。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电子化的、新型的跨境进出口贸易模式,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他的出现不仅对传统贸易进出口和实体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有三个特征:一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有的份额日趋提高;二是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业务为主,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延续快速发展态势;三是跨境电商以B2B业务为主,B2C跨境模式逐渐兴起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2016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披露内容,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26%。如此规模的扩张,也滋生了偷税、漏税等税收风险。为了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给予法律约束,保证我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规范行业发展、市场稳定需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向健康方向发展,我国正在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据调查2010年电子商务商家主动到地方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基本没有,大多数电商从业者对此保持沉默。2013年8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税收征管政策,委托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了行邮税相关实施细则。行邮税是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环节消费税的一种综合,对个人非贸易性入境物品征收。行邮税按照从价计征方式征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完税价格×行邮税税率。行邮税税率共设10%、20%、30%、50%四档。行邮税是进口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在海关规定数额和金额以内的个人自用进境过关物品,免征行邮税;超过规定数额但仍在合理数量以内的个人自用进境过关物品,纳税义务人在进境物品通行前按照规定缴纳该货物的行邮税。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新政

从2013年开始,我国按照《海关法》来实施对跨境物品征税,规定由海关进行征税,但并未涵盖跨境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贸易方式的税收征管问题,法律的滞后给税收征管带来诸多困难。从征税对象的角度看,我国《海关法》虽然对传统货物贸易的征税方法做了相关规定,但是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跨境贸易有着质的区别,利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法规上的空白,逃避海关手续与相关税负就在所难免。个别企业将货物化整为零,划割成单件物品,通过物流公司转交给客户,将货物包装成物品或者将货物变成货样和广告品,利用货物、物品、货样、广告品的税率差异,最终实现了逃避税款的目的。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3月24日《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2016年4月8日起,跨境电商进口物品取消按邮寄物品征收行邮税纳税方式,改为按货物征收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跨境电子商务彻底告别“免税时代”,使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税”代替了行邮税。最新政策规定,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的临界值为人民币2 000元,个人一年的交易临界值为人民币20 000元。在规定的金额以内,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暂设为0%;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超过单次规定的金额、累加后超过个人年度规定的金额的交易,以及完税价格超过2 000元限值的单个不可分割商品,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而按之前的行邮税标准,对低于1 000元人民币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征收行邮税,根据进口物品种类,分别征收10%、20%、30%、50%的行邮税,大多数商品的行邮税在10%,且税额不超过50元时,海关还免征相关税费。虽然限制每笔1 000元,但是对消费笔数并无限制。

按照调整后计税方式,不同产品税率有升有降。以化妆品为例,增值税税率的70%是11.9%,再加上消费税税率的70%是21%,新税制之后,税率就比之前50%的行邮税税率要低。但食品、母婴类产品的税率就都提高了。因为按照现在行邮税的计税方式,因有50元的免税额度,这些产品基本都不用交税。但对100元钱以上化妆品,需要交50%的行邮税,执行新政之后就小于50%,消费者承担的税收成本其实是下降的。

下面用算例进行说明:

一款税前售价为120元人民币的纸尿裤,如果按行邮税征收,税费是12元(120×10%),50元内免征,实际税费为0元;如果按照综合税征收,税费是14.28元(120×11.9%),即税改后贵了14.28元。而低单价的进口化妆品以及服饰轻奢等商品还将承担更高的税费。

一款税前价格为99元的化妆水,如果按照行邮税征收,税费是49.5元(99×50%),符合50元内免征规定;如果按综合税征收,税费是32.57元(99×32.9%),即税改后贵了32.57元。但是,一款税前价格为200元的化妆水,如果按照行邮税征收,税费是100元(200×50%);如果按照综合税征收,税费是65.8元(200×32.9%),税改后反而是便宜34.2元。

若个人单次购买跨境商品价格超过限额2 000元,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例如,一款15000元的经典手包为例,按照旧政策,其需要的行邮税为10%,为1 500元;新政实施后则和普通过关商品相同,需缴纳的增值税为15 000×1.13×0.17=2 881.5元,税负增加。

三、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旧政策和新政策的影响

(一)行邮税的弊端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行邮税的漏洞日趋显现出来,其影响到了国家税收及财政收入。“拆单”、“分包”等方式是规避正常税负的常用手段。以进口零食为例,假如进口零食金额为500元,按照旧政策的行邮税10%的税率需缴纳50元的税额,如果将订单化整为零如499元,就可以全额免税了。这时候行邮税的税收政策漏洞就显而易见了,部分外贸企业会利用这样的政策漏洞将一般货物贸易转移到网上交易,并按照规定限额进行分割、化整为零以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

另外行邮税也具有不公平性。一是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所负担的税收成本要低于传统货物贸易,导致其在价格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样一般货物贸易就处于劣势,跨境电子商务成未来跨境贸易的必然趋势。二是销售商品受到增值税的影响,国内商品要交17%的增值税,而跨境电子商务却不用考虑这些。三是受到行邮税试点城市政策的影响,只有部分城市享受行邮税试点政策,使得地区间不公平竞争,从试点城市到非试点城市的物流调运往往增加了物流成本,使其价格上的竞争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二)税收新政带来的影响

此次税收新政策对处于免征税额内的单价500元以下的商品影响最大,增加相关税负后这些商品的购物成本上升。对于一般贸易进口商来说,其缴纳的绝大部分进口环节增值税通过抵扣实现了税负转嫁。税收新政中明确个人作为纳税义务人,而又规定了电子商务企业、平台或者物流企业可以代扣代缴相关税费。税收新政虽然在短时间内对跨境电子商务造成一定影响,主要会在价格方面丧失部分吸引力,缩短了与传统贸易形式的竞争力。但对跨境电子商务的中长期发展是绝对利好的。这次税改明确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属性,不断引导该行业进入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另外,税收新政的实施,使得之前行邮税的整体低税负水平变成了税负水平较高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税,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另外取消500元免征额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原先税收漏洞,使传统贸易方式与跨境电子商务方式之间、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之间的税负水平在同一起跑线上,更显公平性。使得由于行邮税政策漏洞产生的“拆单”“分包”等常用逃税手段难以实现,极大程度地减少国家在跨境电子商务上的税收流失。另外,此次税收新政取消了在试点城市的税收优惠,改为在全国范围内试用。这一举措,国内各城市又趋于回归同一起点。

税收新政实施所引发的部分进境货物成本上涨,对大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总体影响不大,但对中小跨境进口电商则影响较大,可能致使他们退出市场。新的税收政策出台后他们要经过一个整合期,过去行邮税时代已经过去,跨境电子商务将进入另一个税制改革的发展轨道。

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之完善

(一)我国对待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方面应该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不再对其征收新税或者附加的税种,尽量把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范围约束在现有的税收体制内。只有让跨境电子商务这一贸易形式更好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扩大税基,否则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将会变成无源之水。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存在加大了税务机关对于居民企业和居民自然人的监控难度,无论是纳税义务人还是征税对象,都更容易逃避。因此,需要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系统。由于在税务登记时就可以对居民企业涉及税种、税率等进行统计,对居民企业的征管较为容易。但对于居民自然人,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等,个人转账行为与贸易之间转账行为很难识别,所以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税收征管系统,对居民自然人加以管控,防止税收流失。

(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再加上各国税收制度和税负的差异,纳税人利用税收法律漏洞进行逃税、避税,尤其是电子商务新形势带来的新漏洞,使得各国税务机关更加难以监控和防范发生在其领土之外的逃税、避税问题。因此,各国税务机关更需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税务合作交流,通过分享最新税务政策,尽可能多地规避逃税、避税的行为。基于此,我国应结合国情,在尊重国际税收管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调,协助相关组织制定出符合税收公平、效率、中性原则的国际税收协定,以此来维护国家,在全球税收协调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五、结束语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在全球已经高速发展,不仅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也成为未来跨境贸易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急需转型的外贸企业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但也充满了挑战。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法律制度的挑战和影响也会是人们未来持续关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6]18号).

跨境税务管理范文第10篇

纳税服务由“小时”向“分钟”转变

“原先纳税人要到税务局才能了解到的信息,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很快查询到。还可以通过点对点查询,减少纠纷。以前小微企业经常会出现逾期申报、发票丢失等问题,如今通过这款手机软件就可以便利解决。”青岛市保税区国税局纳税服务科科长王金峰向记者介绍的这款软件,就是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手机税税通(保税版)”。

这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自行开发的技术最先进的移动办税软件之一。纳税人通过它可以知晓税收新闻热点、办理税收业务、了解青岛保税区、与税务部门在线互动;可以查询各类最新税收政策,智能咨询税收业务问题,免去查找政策文件的麻烦,实现随问随答释疑解惑;可以查询纳税信用级别、涉税办理业务、发票认证等15项内容;可以通过“二维码”精准定位,了解业务办理流程,轻松查找每项业务操作指南……

据青岛市保税区国家税务局局长王少宇介绍,该软件通过与各类税务后台软件互联互通,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了办税的各个环节,共涉及9大类80余项办税功能,基本涵盖了纳税人日常办税的所有业务,这也对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互联网+税务”起到了一种引领和示范作用。

对企业而言,最大的好处是便捷。“以前办税要跑很远的路到办事服务厅,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几下,就可以随时随地从系统里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办理各种涉税业务。有些业务通过手机预约以后,本来要排两三个小时的队,现在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青岛松下电子部品保税区有限公司财务科长纪思杰对此体会深刻,“我们从去年4月份开始使用‘手机税税通’以后,办税比以前更加省时省力。”

该软件在充分发挥移动办税的时间和空间优势的同时,也将更细致、更灵活、更便利、更优质的纳税服务送到了纳税人身边,使纳税服务由“小时”向“分钟”转变。所以,有人将其形象地称之为“指尖上的办税厅”和“口袋里的咨询台”。

据王金峰介绍,目前该区内约有4500家企业,成功注册“手机税税通”的企业就达到了3655家,普及率达81%,居青岛市首位。“测试版自上线以来,获得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和好评。”

手机税税通(保税版)开启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税收业务预约、发票领购等办税新模式,已经可以满足纳税人“随学、随问、随约、随办”的新需求。即使是个财会新手,只要点点屏幕进行线上线下纳税人互动培训,也能很快熟练办理涉税业务。动一动手指,点一点屏幕,无论是办公,还是出差,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即时办税。

青岛鑫三利冷箱技术有限公司财务主管刘先生告诉记者,几天前他在济南出差,接到公司总经理的电话,因为要与客户洽谈合作事宜,而急需了解公司纳税信用等级以及当月已认证发票份数和金额。事情紧急,但他用“手机税税通”只花费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查询到了总经理需要的所有数据,传送到了领导手里,这让他体会到了手机办税的带来的便利。“手机办税,是税务部门给我们纳税人最大的福音,以前的很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在分分钟就能搞定的事儿。”

手机办税不仅便利了纳税企业,也方便了税务部门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借助手机税税通,税务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反馈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即时意见,实现纳税人维权的随时谁地进行和税收服务举措的随时改进。在提升办税体验的同时,让税务工作步入了移动化时代。

港区加速“互联网+”探索

手机税税通(保税版)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税务工作领域的应用,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怀岳看来,这是港区紧扣“互联网+”要求,以保税港区纳税人的需求为根本,以适应未来自贸港区需要切入点,对“互联网+”进行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青岛市保税区国税局正是依靠信息化手段,积极引入“O2O”管理模式,借助网上办税厅、手机税税通实现了网上申报、涉税文书预申请、网上缴销和领用普通发票、涉税查询等相关业务的线上办理,并通过定点联系纳税人技术支持服务热线、定点联系纳税人QQ群、定点联系纳税人微信群扩大办税服务面,及时提供各类税控软件平台的技术服务,逐步实现了实体办税向移动互联办税的转变,让“微平台”成为了线下办税服务的前台。

据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建设了“青岛市保税区国家税务局”微信公众平台,随时向保税港区纳税人宣传税法知识,尤其是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特殊政策,为将来向“自贸国税”微信公众平台升级打下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不断,也开发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新模式。正如王怀岳所说:“‘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保税港区急需考虑的问题。”

除了通过“互联网+税务”打造“电子税务局”,作为承接国家重大改革举措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创新区的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还在试点整车进口新模式、搭建跨境电商平台等方面做了许多突破。

“上网买汽车,送到家门口”,这在几年前还不是人们易于接受的交易方式,而在如今的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却已是现实。正是通过与中国平行进口车电子商务平台“海淘车网”的合作,他们成功打造了国内首家汽车口岸电商平台。

而自口岸电商平台上线以来,通过电商平台订购的汽车从最初的几十辆已增至月最多销售约400辆,线下体验店也扩展到了北京、上海、沈阳、成都、重庆和昆明等地。通过高效整合口岸资源,为青岛乃至全国提供了买进口车的便捷途径。

在搭建跨境电商平台的探索方面,今年上半年,国内首家大型B2B跨境电商平台一一日日顺跨境电商平台落户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根据与海尔集团的协议,双方将打造省内首家跨境电商大型公共服务平台和一个大型B2B跨境电商平台,即“日日顺跨境电商平台”。

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将以推行公益服务为目标,打通海关、国税、外汇和商检四大环节,免费提供给广大中小企业使用。据悉,该平台可兼容和接入各类各具特色的商业交易平台和第三方中间服务商,将包涵并延伸出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中小微企业外贸综合服务系统、跨境电商孵化平台、外贸综合支付服务平台等垂直服务平台。

自今年初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社会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上一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下一篇:员工工作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