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3 10:59:47

课外阅读教案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课程标准提出的总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时间少。农村中学有两类学生是比较典型的:一是基础差,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一是成绩较好,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学生缺少课外读物。大多数学生一本书一支笔听课,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看。少数学生除了一本作文书甚至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读物。

3.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的分析和提问所占有

4.阅读环境差。农村中学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有图书室、阅览室的不多,即使有,也不能很好的更新。

5.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导的单向性。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力,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才能融入学生的生活,他才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成功的。

2.创造阅读条件。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如安排好阅读所必须的时间,指导好阅读的方法和阅读书籍的购买等等。对于阅读材料的准备,可以让大家捐一点组成班级图书角,自己买一点互相交流着阅读,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等。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当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置图书等。

3.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第一,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阅读方法诸如精读、泛读、速读、浏览等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以运用。另外将课内阅读的内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一方面会使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阅读学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第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心记不如笔记,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读过的名言妙语和自己的感悟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印象,也有利于反思回顾。

4.给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籍。初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识别能力较差,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崇尚时髦,他们的阅读往往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趋时性。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指导,就会陷入误区,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迷住眼睛,从而会背离“好读书,读好书”的课外阅读的宗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小学阅读

一、理解阅读的意义

阅读,有的把它定义为“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也有定义为“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它们说明人类这种活动是由读者自身(主体)向信息载体的文字符号(客体)的一种探求。这种在阅读中对未知领域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是由阅读者自己对文字载体传输的或概念、语义,或人事、景物,或内容、材料,或传统、习俗,或理念、意义,或情感、态度等等的一种自然的、独立的理解摄取,就是本色阅读。

二、要注重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小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语文教学中,教学之前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课外阅读知识广泛,受益无穷。广泛的阅读,可让学生厚积薄发,扩展其视野,教师在抓好课堂学习这一主阵地的同时,还需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与课外相关内容比较阅读、摘抄、名著阅读、读书交流会等等。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 媒体渠道 课内外资源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加强课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课内阅读更重要。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同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阅读条件和课外阅读习惯,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加强课外阅读量。而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光靠指令性地去完成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阅读兴趣,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浅谈几点看法:

一、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可以设立“图书角”,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表彰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要进行若干次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我在班里还开展了“登书山”和“评选读书状元”活动。书山一周一上,即阅读量大,又复述得好,就可以把名字贴到“书山”上,成为登山英雄。“读书状元”一月一评,依据是家长写的学生平时在家读书情况,评上后发红星奖励,为了当上读书状元,学生更爱读书了。当上读书状元后的学生,为了保持这一光荣称号,他们更加不懈地读书。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可评为班里的“阅读小明星”,把该生照片贴在学习园地上,并写上她最喜欢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教师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兴趣高涨,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此外,教师要从我做起,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同时别忘了给孩子们介绍一些省时高效的读书方法,如向学生介绍精读法、略读法……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民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 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4篇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

1、重应试轻拓展。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忙于应试教育,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担心课外阅读浪费时间,分散精力,影响升学。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凡是不考的内容几乎不教不学。

学生自从进入中学大门,就挣扎于考试的沼泽中,教师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些老师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在分析具体文章时,完全是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讲解,并且教师还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量的练习和复习资料充塞着他们的阅读视野,使得他们没有空暇时间顾及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课外时间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而不是拓宽知识面。

2、重封闭轻广阔。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本是充满随机变化的课堂教学实际成了一场“教案剧本”的表演。中学生阅读只局限在教材上,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语言感受,从而弱化了阅读的功能,降低了阅读的品位。许多教师以教学参考的理解为出发点设计阅读教学,以给学生总结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写作特点为终结,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语文精神。这种封闭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保证教学的有序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封闭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排除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挥。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割断语文学习与语文应用的联系,限制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行为,限制了学生广阔无边的想象空间,限制了学生对文学的体验,限制了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会,限制了学生认识世界的广阔性。

3、重花巧轻实用。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学习,根本的目的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读理解文章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学生的阅读不求甚解,不注意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涵咏。往往追求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性刺激,注重武侠、言情、影视、漫画之类的娱乐消遣性的视觉满足,很少有学生阅读理论类、科普类图书和文学类著作以及政治历史文化等读物。对于多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可是中学生或者关注体育、娱乐,或者游戏、聊天,对国内国际新闻、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生活内容往往不够关心。这实质上是一种只注重花巧性的阅读,根本没有注重于实用性的阅读。很多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只能讲个故事梗概,体会不到内在的思想精华。

二、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对策

正视阅读现状,直面阅读原因,寻找阅读对策,回归阅读主体性、全面性、开放性、真实性、实践性,还原阅读的本色,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出路。

1、改变阅读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性。学生是阅读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老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活的“大语文”环境,还原阅读活动的真面目,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与积累。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了《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后,为了更好的体会的雄心壮志,我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关于的诗词,通过诗词的比较来体会诗歌的特点,领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写作,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像《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样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等。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进行认识体验。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扩大知识储备,发展思维能力。新课标体现了全新的阅读理念,要求我们回归阅读的全面性,这就是既注重课本的阅读,也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既注重课本的阅读,也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延伸作用;既注重人文性的阅读,也注意语言的感悟与熏陶作用。既要扩大知识储备,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这里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0万字。注重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言情、影视、漫画等消遣娱乐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过程,安排了“课本剧”这一个活动,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自觉组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寻找有关的影视,做好了准备后,并进行课堂上的演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收获,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倡阅读开放,提升语言素养。班级授课制,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回归阅读的开放性。在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这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征服太空方面的资料,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搜集了很多图片与资料,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这是课堂上没有的效果。

从课堂教室走向社会自然;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综合学科。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3、《语文周报》教师版(石家庄),《如何探究阅读的本原》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着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够让我们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语文阅读对小学生有着启蒙作用,可以让小学生感知美丽的大千世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应为开阔小学生的眼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是局限于传递基础知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仍存在一些弊端。

一、新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

目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教学缺乏表现力、生动性,教学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问题,我将在以下展开说明: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比较生硬,不够活泼

在上课之前,多数教师都只是认真地做好备课工作,写好教案,但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见很多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这就使得原先写好的教案无法顺利进行。这时候教师往往就会有些慌张,不能解决现场情况,无心顾及学生的真实感受,只是在努力的把教案讲完,疏忽了真实的课堂情况。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读课本”,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只是简单的完成教师教课任务,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活泼有趣的课堂,必然不会受到小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学生也会感到茫然,显然的阅读效率不会高。

2.小W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多彩

在传统的阅读新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教几遍,疏忽于纠正学生的读音,很多学生放学回家后读的一塌糊涂而家长又不能引导或不会引导,这样很有可能会让学生一错到底。在传统的文章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通读全文,进行分段,讲解段落大意,讲解中心思想,将文章拆分的四分五裂,整个课堂以老师为主体,这其实会使得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不清晰,学不到真正有效的阅读技巧,学不到自主阅读的真正秘诀,这种方法可能是老师讲课最省劲的,也是学生听课最轻松的,但这也可能是效率极低的。有时一些老师还有可能忽略“读”的重要性,不引导学生去朗读,学生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文章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甚至还有一些老师会为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不断做题不断讲解,学生也只会套着模板做题而不是真正的阅读,这不仅不能培养阅读兴趣,更不能提高阅读能力,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厌恶阅读,更谈不上去提高能力了。

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分工不够清晰

一些教师为了对之前传统沉闷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努力把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开放式,笼统的认为只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就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这种方式也是有一定漏洞的,会让小学生变成自由无纪律式的放羊状态,这种方式无法体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扮演的角色,教师和学生的定位都是很模糊的。小学生自己变成学习的主人,那教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呢?

二、新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应改进策略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其很大程度上是对小学生的一种审美的教育。基于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所用到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优的优美文章,同时,小学生具备比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带动着学生品读,感受文章的独到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阅读不仅只是单纯的读一读,而可能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长时间发展下去,将会养成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习惯。

2.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打造课外阅读文化

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使小学生过得更多更广的新知识,并且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书中得到证实,以了解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课外阅读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文化的熏陶,情趣的陶冶,这些都需要一定有利的环境,可以将教室进行装饰,比如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爱读书的故事,古今中外贤人读书的事迹等进行张贴,并标注一些激励读书的名人名言,也可在黑板报上经常画一些有关语文阅读的内容等,这些都有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展开自主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方式的阅读模式,通常对于小学生,他们多是迫切希望和他人进行分享交流他们自身的感受。为了使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教师就应当让学生自己选择沟通的对象,而不是只是师生一对一交流,应当让学生既能够和学生自由交流,也能和教师自主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画画等方式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认真的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表达方式,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课堂学习是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整理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读完后并写下一些感悟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交流。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有效的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教师对学生做一些相关阅读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小学生如何使用字典和词典,要注意平时阅读时训练指导小学生的精读、速读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培养小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的能力,以提高感悟联想能力等。

三、结语

在新理念下,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教育的需求,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能发挥有利的作用,必须对其做出一些反思,并采取一些积极可取的策略来改善存在的弊端。总而言之,本文论述了基于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适时引导,需要教师认真把握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语文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3(12).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6篇

然而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现今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很多教师依然在上演“教案剧”,根据教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语文课成了问题的串联课,一问一答把课文这个“信息与美”的综合体肢解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堂上大量宝贵的时间,耗费在如庖丁解牛般的讲解上,有些学生只需读一读,品味一下就能理解的文字,被教师翻来覆去地讲解。在这样的讲解下语言已丧失了原有的美感,学生也失去了往下读的兴趣,苦不堪言。

语文课堂宝贵的时间与其这样白白耗费,不如交给学生畅快地阅读。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三百篇左右,只有三四十万字,是无法独立形成阅读能力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阅读内容,学生的阅读范围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生的阅读是需要指引的,阅读指导不仅是在课外,更有效率的应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的指导,创设阅读的氛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课上读出浓浓的文学味儿,给学生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效率的阅读课堂,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一种新的自觉的学习方式。

学生阅读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该如何进行,课本外的阅读材料该如何选择?笔者在教学时尝试采用了“1+N”的语文教学方式:课内精品阅读+课外推荐阅读,教学时间分配是各大约20分钟。以一篇教材内的文章为主体,拓展阅读数篇课外作品,“1”就是课文,“N”是推荐阅读的课外美文,两篇、三篇,乃至四篇,阅读篇数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制定。这种学习方式以精讲品读为主旨,重于方法牵引、感知理解、强化积累。

首先谈谈“1”即教材内课文的教学方式。在“1+N”阅读的语文课堂上,“1”,教材内的课文,是课堂教学之根本。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并根据小学生的接受水平精心编辑,都是经过锤炼的美文,遣词用句都堪称范本,因此教材中的课文值得好好品味。在教学课内精品时拒绝繁琐讲解,尽量做到精讲多读,教学流程如下:

1.览读课文,整体感知:感知课文的类型,抓住一条主线。

2.品读课文,深入感悟:挖掘课文内容,捕捉值得关注的点。

3.研读课文,深层体味:回味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感受。

再谈谈“N”即推荐阅读材料的教学方式。在推荐阅读教学部分,最重要的是阅读材料的选择。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以课文内容为原点,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阅读材料

从课文推荐名著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是从原著中节选改写而成,有些课文是介绍名著,那么推荐阅读的内容首选该名著。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推荐阅读《水浒传》,由《小草和大树》推荐阅读勃朗特三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等。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先介绍整部作品的背景、大致内容,再撷选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段拓展阅读。

从课文内容进行补充阅读。如《欢乐的泼水节》,学生读完课文,了解了很多傣家风情,仿佛和傣家人一起度过了欢乐的泼水节。我们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节日,还有什么少数民族有什么的节日?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好奇与兴趣点,教师可推荐阅读有关介绍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节日的文章,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读得兴致盎然。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生的阅读场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在选择阅读过程中的自主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小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班级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积极的语文阅读场,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机会。可通过同桌合作、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等方式去选择与课文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在课堂上与大家共读时产生阅读共鸣,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堂阅读氛围。

在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1)要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现在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健康地发展。(2)给学生以适当的阅读强制。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尽管学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的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查。这种“强制”,对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十分有用的。(3)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教师要教育学生坚持做到教师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明白“1+N”的语文阅读课堂,是我们班级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方向。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形成。

对“1+N”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效果检测,以便及时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检测手段要多样,并着重体现趣味性,要以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为主旨,千万不能以死板的检测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可用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读书沙龙、知识竞赛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1+N”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教师而言是全新的挑战。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喜爱阅读、坚持阅读,有良好的语文功底,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推荐阅读的材料,可为学生提供纸质阅读材料,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展台展示电子阅读文本、视频阅读资料。同时,建立班级图书架,为学生添置合适的书籍,同时让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这样家校合力,更坚实地培养好学生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通过阅读来丰富阅历,但只有有效的阅读才能带来知识面的增长,因此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它还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力相联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所在。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多表现出被动低效的状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教学主体不清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水平,这就导致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对象认识不够,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讲解详细,这不单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感悟过程;有的教师则只注重标准答案,阅读模式死板,为解题而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盲目根据教师自身喜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的现状。

2.阅读教学教案形式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案和实际教学过程无法达成一致。教案的撰写设计通常完美详细、考虑周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生搬硬套、忽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和课堂与教案间的差异性,把整个课堂变成对教案的完全复制,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由思考发挥的时间;二是教案完全得不到实施,或者说只进行一部分之后就出现整个课堂节奏失控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实际教学目标偏离教案教学目的。两种阅读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手段花哨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方法自动化趋势明显。诚然,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教学参与度等方面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却容易本末倒置,造成过于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不利局面。同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想象能力的过程,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虽然能在感官上带来直接印象,但却把学生的想象范围禁锢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对阅读教学的顺利高效实施带来阻碍。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1.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学习创造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顺利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保证。初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对各种课内外书籍材料的阅读。对于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在原有标准上适当增加应熟练掌握的词汇句式数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积极思考,“读”“思”结合,才能积少成多,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3.情境模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代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对祥林嫂等角色的扮演后,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面对偏情感表达的课文,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等进行形象表达诠释,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的心境,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总之,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4.教案设计层次化、系统化

教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教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过于细节化的教案,很容易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营造一种死板的气氛。而太过概括的教案设计,也会导致整个课堂节奏失控,一个良好的初中语文读教案应该具有结构明朗、层次分明的特征。从认读课文到全文鉴赏,再到评价创新,各个部分的教案设计应在表现其独有特点的同时相互联系,与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相对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案设计的层次化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度的整体把握,帮助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活跃度。

毫无疑问,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阅读教学具有更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设计选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部分相结合,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整体提升,进一步促进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史振泉.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31):90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作为农村的一名语文老师,我真切感受着乡村小学在开展课外阅读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崭新地位——课外阅读赋予了语文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学习教科书和开展课外阅读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活动中爱上文字,爱上语文,爱上表达。

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每学期,我们学校各个年级的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课外书籍,也荣获了“书香校园”的称号。但是关于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没有明确的课程,因此,我只是把书目推荐给学生,却没有展开具体的指导活动。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活动,课外阅读指导则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课堂是语文老师履行课外阅读指导责任的重要场所,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一、重视读书推荐课

不管大人或小孩,看书是因为喜欢阅读,不是因为看书对我们有好处。以前我在推荐书籍时,只考虑到书的内容是否经典,例如我曾推荐学生读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中国的四大名著等,我觉得经典的书籍会比较有教育意义,会比较感人,但我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是否感兴趣。乐趣来自于我们阅读的方式和内容使我们思考与感受,如果我们要为学生推荐作品,相信我们应该基于阅读的层面而推荐学生想要阅读的或喜欢阅读的作品。让学生能应付考试,或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所进行的灌输性阅读,往往成为阻碍儿童阅读的最大障碍。课外阅读是个,课外阅读指导推荐不能也不应该要求学生读相同的书。课外阅读推荐就是把儿童带进浩大的宝库,打开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宝盒,带学生经历一段段神奇的感受,因此,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那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优秀作品应该是阅读推荐的首选,《小猪唏哩呼噜》《乌丢丢奇遇》《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浪漫鼠德佩罗》《喜乐和我》《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不胜枚举。这些好书从儿童的视角呈现儿童的生活,于是儿童的生命里多了许多“爱、承担、理解、包容、勇敢”等丰富和积极的情感,有了更多“想象、幽默、理性、规则”等感性、具体的生活智慧,儿童的生命因此生动起来。

二、重视儿童阅读回应

儿童对阅读作品的回应反应了儿童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学生对作品的回应需要与人交流,需要得到重视与反馈,并因此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乐趣。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的重视,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的抓手。因此,在课外阅读交流课中,给学生最大的自主表达空间是最重要的。其实在交流时老师真的不应该用过多的问题牵制学生,应该让学生将阅读中的感受真实地与同学交流,和老师交流,让他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如果老师还是像平时的阅读课一样,一板一眼、一句一段来分析讲解,恐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随着老师的讲解分析消失殆尽。的确,我曾经也上过多次阅读“读中交流课”,一切都按照我设计的教案进行,却忽略了学生阅读中真实的回应。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淘气包马小跳》的时候,有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马小跳,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反面,应该让学生多去认识书中的其他优秀的同学,从而向他们学习,但是每当学生交流到马小跳的时候却总是津津有味地说着他干的坏事,我总是在想:我的引导是不是有问题?其实不是,是因为学生读进去了,读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某种联系,从而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说出了自己读的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我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减少以教师的所谓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来替代、淹没学生阅读的真实回应过程,剥夺学生阅读的乐趣。比如教学《雨啊,请你到非洲》时,让学生在黑板上自由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写下了诸如“痛心、幸福、害怕、难过、珍惜”等近二十个关键词。教师进而请写下这些关键词的学生采用“读读议议”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过程。交流过程非常简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读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断,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回应别人的想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阅读指导课应该着力于不断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窗,指点一处处风景。一位教师如果只能教会学生写几个字,读懂几篇课文,根本算不上履行了全部的职责。一个乐于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分享感悟,一起寻找下一本好书的老师更加容易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教学相长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如果因为我的努力,学生喜欢看书了,这就是我一个大大的成就。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9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树立一个长远的观点。不仅是让学生读的书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方法得当,就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可以使学生抓住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当然,阅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以积累法为主,讲一讲在语文阅读中如何积累。

语文阅读的积累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记、摘、剪、标、理、用”法。 记, 也就是背诵。阅读不仅仅包括读,还包括背诵,而且背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要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背诵篇目,**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我在教学中围绕着“小中生必读书目”指导学生背诵,效果不错。许多作家都很重视背诵。背诵时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记忆之后要注意巩固,每隔 一段时间再复习一下,便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摘,就是摘抄,择要记录。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动人的章节,就把它摘抄下来,益处很多,为广大语好者所采用。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学生做的都很认真,好多学生的“摘抄本”都可以拿去展览了。 剪,是剪辑,一些废旧的报刊和书籍,上面有某些好的内容,便可剪下来。这样做,省时省力,但要破坏资料,所以不宜过分提倡。 标,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评注。这种“标”的方法适合于泛读的文章。通过“标”,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强印象。在求学时代便对众多文章进行评点标注。 理和编,即梳理和编辑,是对所记所抄所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编辑,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库。具体做法是将资料分类,标上页码,再制定一个总目录,目录要留有余地,以便及时补充。

用,就是实验、运用,用是积累的目的。充分运用自己所学,进行各种演说、写作、出墙报、办小报等,这方方面面的运用又反过来巩固自己的所学。

(二)加强阅读训练

练习可算是能力之母。要想提高能力,重点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把阅读训练放在重要位置。怎样进行阅读训练呢?首先,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便使学生有基本的语文能力。此外,在讲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章中一些重点段落分离出来,设计题目供学生练习,九年义务教材中的语文均是一些典范的文章,可供学生分析的内容很多。第三,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多下功夫,自己设计题目,自己练习。第四,教师要编写练习教案,使训练系统化。第五,要鼓励课外阅读,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与课文相似语段编写练习,目前学生手中资料很多,每人拿出一个语段集少成多,可使练习多样化,又可补充教师练习教案的不足。第六,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要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材仅仅是例子”,通过“例子”的阅读教学,同类辐射,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在课内“例子”、“举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去“反三”,养成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习惯。

(三)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1、 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2、积累整理的习惯。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积月累。3、 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懂不识的字、词,要求学生要自觉翻检工具书,并结合该字词的语境定其音义。这实际是一个分析、判断、筛选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在判断筛选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该字词所有的音项、义项,有利于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4、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进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5、 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知识的联想思考以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课外阅读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99-01

1 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可能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接下来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真正让小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至于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生硬化,比较死板,缺少灵活度。课前,不少教师都是非常认真地备课,用心设计教案。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问题,无法按照业已设计好的教案来上课。这个时候教师则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不管课堂的实际情况,只会赶进度,把教案在课堂一读就完事了。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有点照本宣科的意味,不以小学生为本,不以实际情况为依归,脱离实际,自然不受小学生欢迎,小学生的活跃度自然不够,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第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含糊,教学质量不高。有一些教师为了改变沉闷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把封闭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式,简单地认为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由学习。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仿佛由“满堂灌”变成“满堂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的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变成任由小学生自由放羊的教学无纪律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还是缺少明确性,有点含糊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地位是什么?小学生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呢?

面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责怪小学生,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驾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3.1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3.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感情丰沛的美文,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这些课文以及讲授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带动学生细细品味,感受文章当中蕴藏的优美意境。这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文本阅读,而是一种人生体悟、生活情感的阅读,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感受美,长此下去,小学生必然会提高语文阅读兴趣。

3.3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广阔视野能够让小学生对各学科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在课外书中得到印证和补充,使小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识。因此,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可以利用教室的墙面进行设计和创意,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贤人爱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上,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小学生想读、乐读、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的事迹和感言贴上墙感召小学生。

为使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如教会小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上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泛读、精读、速读等常用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指导;注意让小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起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3).

[2]逯宝和,汤.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 中小学电教(下), 2011,(09).

[3]张明林.走向生本,走向生活,走向创新——从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8).

[4]倪道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教研), 2010,(02).

上一篇:儿童识字教育范文 下一篇:土地资源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