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测试范文

时间:2023-10-02 16:03:00

课外阅读测试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1篇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课外阅读收到实效。经过探索,我们采用电脑测试的办法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基本思路

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然后根据所选课外书在电脑里建立相应试题库,学生阅读完某书后进行电脑测试,电脑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所得分值记入该生档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感受到自己阅读课外书的点滴进步,使之能保持长久的兴趣;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软硬件配备

1.若干台电脑组建成局域网。局域网电脑台数由学生数确定,根据我校经验,千人规模的学校约需50台电脑。

2.学生课外阅读成绩测试软件一套。软件有以下相关内容及功能:(1)学生信息:学生档案、测试记录等。(2)试题库。(3)学生测试端,供学生登录后进行测试。(4)信息统计及查询。学生测试记录查询、学生阅读情况查询、阅读排行榜等。

3.图书配备。我校课外读物配备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书柜。每班配备相同的200册适合小学生的课外读物。200册读物基本能实现小学生对不同种类读物的需求。以班级为单位配备图书的目的是便于管理和方便学生借阅。

三、题库建设

学校将题库建设任务分解到教师,教师认真阅读后将图书内容出成试题,录入电脑。题库建设时将图书分类,以便于学生测试时查询。试题全为选择题,以便于学生作答和电脑评分。教师在出题时要根据不同读物确定不同的出题方式和试题难易程度。要求学生泛读的书主要考察故事情节,不出关于年代和数字的题目;要求精读的书目可以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和情感思想融入试题。在编制某图书的试题时应同时完成以下工作:

1.将不同读物赋予不同的积分。如《三国演义》,设置最高积分20分。出题时便设置学生答题正确率在80%以上可获得20积分,答题正确率在60%~80%之间可以获得最高积分的80%,也即16积分。正确率低于60%不通过测试,获O积分。其余图书类似,只是难度不同,要求不同,所给定的积分也不同。

2.设置测试时间。学生超时,试题自动关闭。软件可设置倒计时给予学生提醒。

3.测试题目数量。题库中关于某读物的试题量大于学生测试该读物时生成试卷的试题量。例如,题库中《三国演义》的试题共150道,若设置测试题量为50道,学生每次测试时。计算机会从150道题中随机选取50道题生成该次测试的试卷。因试卷生成是随机的,所以同一学生先后两次测试题目不完全相同,两个学生同时参加某本读物测试时试卷的题目也不完全相同。

四、学生测试

学生读完某册图书后便可上机进行测试。在学生测试前由管理员在系统中建立好学生基本信息。学生登录即可选择试题进行测试。在学生测试完成后电脑便会给出得分以及所获积分。学生积分可以累加,系统里可设定不同积分的学生属于哪个等级。我们设置为0~30分为学前儿童,30~70分为小学生,70-120分为初中生,依此类推。从实践来看,这一类似玩游戏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从学生登录后可查询历史测试记录,可查阅学校其他班级和其他学生的阅读情况。

五、电脑评估学生阅读情况的好处

首先。通过这种电脑测评方式,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并通过测试后可获得成就感。同时。因全校学生的阅读信息是公开的,所有师生可以很方便地查阅,会自然地形成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竞争。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学生便会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其次,所有数据均保留在电脑里,为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提供精确详尽的数据。

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学生有可能单纯追求积分和等级而忽略对读物内容的思考。为弥补这种不足,一是教师在出题时要多下功夫,力求通过试题考查学生对读物理解,促使学生思考。二是指导学生填写读书卡,通过填写读书卡,让学生写感想,概括读物的主要内容,积累好词好句。另外,各班可举行读书会、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并培养其表达能力。

2.此种方式无法考察和调动学生阅读欣赏古诗、散文等经典篇章。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引导,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阅读范围。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2篇

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能力,在遵循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我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组合、开展学生竞赛、改革考察方法等手段,在促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教学途径,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做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指导、有检查、有积累,根据课外阅读的需要,我对班级的课程设置作了小范围调整。具体做法是;规定每天晚上要有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四年级学生);每天早上课前10分钟,四人小组交流检查;每单周周二下午班队课改为“每周一背竞赛课”。

教师指导学生,学生也可自由选择,从《银梦.七色笔》中选择一段或一篇作为每周一背的内容,然后在每周的“每周一背竞赛课”上,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谈感想、谈受到的启发等等,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为学生创造了交流、展示的机会,达到以活动促进兴趣使课外阅读深入人心。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活动,要有具体的内容所向,并且只有当它形成一定的习惯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必须给予具体指导,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时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仿又适合各个层次学生阅读的作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银梦.七色笔》或其它作品中,向学生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仿,但艺术特色不同,有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作品,往往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选择《让爱走进心灵》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学习了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又分别选了其它几首送别诗等。另外,还向学生推荐“谚语集”和“歇后语集锦”等。

(二)建立阅读卡,帮助学生阅读。发给学生一些阅读卡片,旨在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孩子们使用卡片后,对语文的学习更感兴趣,常用的卡片有以下三种。

1.生词卡。先把课文中的生词挑出来,按阅读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在卡片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领会生词的意思,然后把它写在卡片上。(表如下)

2.句段卡。把文中的优美句段摘抄下来,写上背诵所花的时间,并简单注明自己对优美句段的理解。(表如下)

3.自由卡。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表如下)

(三)展示阅读积累,激励继续阅读。学生在小组中个人交流后,在“每周一背竞赛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积累成果,开展竞赛。评委评出“优胜小组”与“进步小组”若干,并发奖,每周一次。

三、增加考查方式,改变评价方法

在命题方面,既重视阅读积累的考核、词语积累的测试,又重视阅读能力的考核。增加默写、背诵、阅读短文等内容。改变评价方法,既进行书面测试,又进行口语表达测试。改变以往忽视语文整体评估的现象。

另外,教师经常为学生们树立一些坚持课外阅读的榜样,并对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给予表扬,也能成为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如果以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开始的第一次测试成绩作为起点,那么近半年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年级段参加课外阅读比赛,班级43人无一人不合格,和平行班相比,优秀率也是名列前茅。

(二)分类默写或背诵,随机分别抽取本班和平行班的五名学生,当场讲出所知道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结果,本班学生共讲出198个,平均每人40个;平行班学生共讲出130个,平均每人26个。

(三)讲解习作时,测试表达“看”这个意思所用的词汇的多少。结果,平行班为平均2个,而本班则平均达到6个。如:监视、眺望、观察、照看等。

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实现每周一背,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3篇

一、考查测试

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考查测试,我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另一种是书面测试。我们分低、中、高三个年段给实验班的学生发放课外阅读调查问卷并做好分析表。通过综合多个主体问卷的情况,较客观地了解学生阅读的内容与范围、兴趣与习惯、方法与途径等方面情况。以下是从学生问卷中选出的部分题目:1. 你最喜欢读哪一类型的课外书籍?(A. 童话故事;B. 历史故事;C. 科幻小说;D. 科普知识;E. 漫画卡通;F. 其他)2. 你一个学期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A. 1本;B. 2本;C. 3本;D. 4本;E. 5本或以上;F. 根本不读)3. 你习惯通过以下哪种媒体进行课外阅读?(A. 报纸;B. 杂志;C. 书籍;D. 上网)4. 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你是怎么做的?(A. 查字典;B. 查相关资料;C. 请教他人;D. 忽略,跳过去)5. 你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A. 专心阅读,不随意分散注意力;B. 边读边思考;C. 边读边做批注;D. 写读书笔记,收集资料)以上各题分别调查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

书面测试主要是结合课外读物内容设计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答题,以分数为依据,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每学期确定阅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高、中、低年段向小学生推荐书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75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还推荐了各种课外读物,我们把这些书目作为重点推荐书目。针对有的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平淡、缺乏真情实感和创新精神的现象,我们向他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和《哈里・波特》等读物。这样,选学生之所需,他们就会乐意认真研读。每学期中下旬,我们分年段以试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考核。试题形式多样,有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等,测试学生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了解,以及读后的感受。由于试题富有趣味性,测试后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了再次阅读的欲望。

二、活动展演

广泛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获取了许多信息,产生了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举行一次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读书成果交流、读书知识竞赛、故事大王评选活动等,为学生展示读书成果搭建平台。

如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说明性课文后,布置学生查阅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阅读一些说明性文章,在两周后开展的“走进‘说明性文章’”阅读展示活动中,我们以“玻璃展销会”“鲸的自述”“说明方法大比拼”三种形式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成果。在“玻璃展销会”上,有的学生创造性地介绍了课文中的五种玻璃,有的学生介绍了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玻璃,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在“鲸的自述”中,学生们从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繁殖、面临的危机等不同角度交流各自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关于鲸的知识。在“说明方法大比拼”中,学生们交流了许多“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并作了分析,有的还交流了自己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一事物的片段。由于学生课外认真阅读、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课前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又如五年级学生学习了《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读《三国演义》,过了一段日子,实验班教师上了一堂主题为“漫游‘三国’”的阅读展示课。通过“畅游知识园”“走进故事王国”“慧眼识英雄”“逛妙语佳句城”等环节检测学生对小说中主要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感受情况。由于学生认真读过《三国演义》,人人都有话可说,再加上展示课富有趣味性,学生更是兴致勃勃。实验班的学生排演的课本剧《草船借箭》还获得了镇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的一等奖。

三、作品展示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现个人阅读成果和独特感受的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手抄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学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后,让每个学生围绕“我爱读书”这一专题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对阅读或书籍的理解。经修改之后,布置学生以“阅读――言谈”为内容出一期黑板报,刊登每一个学生对阅读理解最经典的一句话。接着教师布置学生制作读书卡,经过评审,给优秀作品颁奖。六年级学生在假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诗歌集和优秀作文集,部分学生还运用电脑制作,三至六年级学生举行课外阅读手抄报比赛,五、六年级举行读后感比赛等。

四、评价记录

每学期我们都适当布置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名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家长参与评价检测,对学生阅读过程、读书质量的跟踪记录则显得更重要。

《课外阅读记录本》:学生每周选取两篇课外阅读文章,摘录在课外阅读记录本上。包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摘抄精彩词、句,读后感受。并摘抄一首课外古诗。学生完成后,让家长检查签名,并在家长面前背诵古诗。再交给老师按其完成情况评上“优、良、中、差”等次,并写上鼓励性评语,既有赏识也提出努力的方向。

《课外阅读评价表》:为了督促学生坚持有效的阅读,我校设计了《量化表》,根据阅读数量和质量,评出阅读之星,给予好书的奖励,并在结业典礼上给予表彰。《课外阅读评价表》中的评价内容共有十项:阅读时间、交流、摘录、体会、运用、方法、方式、地点、推荐等。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教师总评要根据学生四项评价所取得的星星数量来确定学生本学年课外阅读的成绩。总评设置五个等级:仍需努力、尚可、一般、良好、优秀。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可记为一般,否则为仍需努力。优秀与良好两个等级用作区别课外阅读质量。教师的评语以鼓励为主,优点肯定要充分,指出一两点不足,提出今后发展目标。学生通过自评,能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小组互评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教师点评,主要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补评包括评议和评语,主要引导家长主动、全面了解学生,辅导自己的孩子。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在线阅读评价;信息化;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13-02

【作者简介】刘淑晶,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广东深圳,518000),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暑期,我所工作的学校――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与中国第一在线阅读网――“悦读家园”网结缘,开启了我和学生进行网上在线阅读测评的全新天地。在“悦读家园”网的平台上,教师通过平台“小小图书馆”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图书后,只需轻点鼠标,阅读任务,学生就可以及时登录平台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每一本书阅读完成后即可挑战试题测评。学生的阅读进度和测评情况都会由平台自动累计积分,教师则通过平台的数据更新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阅读和测评情况。这种恰当的评价激励与反馈方式使学生很快地参与到在线测评中来,也让我从中领略到了科技改变阅读的魅力。

一、教师评价角色的改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量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应该成为一个必然。两年前,我们班开展了“海量阅读争章”的活动。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都要和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交流之后学生会得到一枚“阅读留念章”,这样定期总结评比,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交流时,我会根据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两个小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事实证明,阅读后的交流的确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赞誉。但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阅读书籍的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书是我不曾阅读过的,这让我和他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有难度。而我清楚地知道,课外阅读应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常态,这种推进课外阅读的方式要坚持做下去,那时的我辛苦又忙碌……

与“悦读家园”结缘后,我欣喜地看到:网上阅读任务、学生阅读后自主挑战测试题目、阅读与测评后的累积积分、等级评价……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坚持摸索努力想要实现的吗?尝试着使用网上在线阅读测试平台后,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相关的测评,试题库将随机为学生匹配一定量的测试题目,试题分别从认知力、理解力、分析力、应用力、评鉴与创造力等五个维度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测评结果及时反馈、更新。

学生个体五大维度测评结果分析表

此表不但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五大维度的测评情况,也能让每个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进程。随着阅读书籍的不断丰富,测评次数的不断增多,测评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等级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让我和学生感到欣喜和兴奋。

二、学生参与评价的习惯改变

阅读后的交流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班上几十个学生都要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的时间找我交流,而我呢,几乎所有的课间都要和学生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需要和我交流的时候,我能够和他们在一起。记得那时候,同事们经常会说:“刘老师是长在教室里了……”尽管如此,和学生进行阅读交流的时间还是远远不够。

网上在线阅读测评启动后,学生可以更及时地进行测评,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测评,在线测评还使那些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不再担心因紧张而影响了和教师交流的效果,这应该就是虚拟世界中人的心理和情绪都会比较放松的表现吧。测评结果的及时反馈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测评后各项指标的不断提高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班上有一个一直对课外阅读没兴趣的学生,我想了许多办法效果都不明显。网络在线测试平台启用后,一开始他的阅读速度也没什么改变,一次放学后,我问他:“浩浩,那本《窗边的小豆豆》你读完了吗?”“还差几页。”“那老师和你一起来挑战测试题好不好?”“那……好吧……”他有些迟疑。我们一起登录了“悦读家园”的阅读测试平台。题目出来了,浩浩有点紧张,握着鼠标的手微微发抖。测试结束了,10道题目做对了8道。“噢耶!”浩浩激动得跳了起来。“你真棒啊!第一次挑战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你看,那两道答错的题都是出自后面你还没有读完的部分,如果你全部读完了,就能拿满分喽!”我说,“我们来个约定,下一本书你读完了,我们还在这里进行挑战好不好?”“好!”浩浩的眼睛闪闪发亮。

一个星期后,浩浩在课间悄悄地和我说,他那本书读完了,想和我再次挑战测试题。

三、大数据背景下评价方式的改变

几年来,我坚持引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仍然缺少系统的、科学的、全方位的把握,我和学生的阅读交流也仅仅停留在初步感知的层面上,这对于继续行走在课外阅读道路上的学生来说,其科学指导意义已经不大。那时的我,纸上画满了各种符号、表格,记录了密密麻麻的分值,统计起来连自己都倍感头痛。我不断地在思索:如何突破课外阅读交流的瓶颈,如何更扎实有效地推进课外阅读,真正实现在大阅读观引领下的海量阅读……

现在网上在线阅读测试从几个不同的维度为学生设计了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问题,有对书籍内容的分析、理解;有对人物性格的思考、剖析;有对后续故事的想象、创造;也有对作品的鉴赏、评价。这些内容对学生今后的阅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多地开始思考、分析与鉴赏。而作为和学生共同走在课外阅读道路上的我,能够从数据中直观地了解全班每个学生阅读的进度、测评的情况、不同维度的指标提升情况……这些情况让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整体现状把握得更加准确,对采集数据的分析使我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变得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了。

班级整体测评情况分析表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高年级学生 课外阅读 有效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0万字的要求,许多教育部门、学校都收入了具有特色的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这表明相关部门、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仅仅是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数量上的要求,而实现学生课外阅读从量到质的提升,便成了我们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怎样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实现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由量到质的提升谈几点粗浅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教师不作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们误入歧途!笔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抛砖引玉,诱君深入。如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有趣的课文后,我想让孩子们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作了这样的描述:一个可爱、纯真的六、七岁的孩子,对什么都是这么的好奇,总是问,总是问,问得妈妈无言以对。那时,也正是小英子最享受童年美丽时光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小玩伴。想知道是谁吗?她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和她一起看小鸡啄米吃,那小鸡总是吃,总是吃,吃个没完;和她一起玩踢制钱,每一踢,两个制钱打在鞋帮上“嗒嗒”地响。她踢时腰一扭一扭的,显得那么娇。想知道她是谁吗?她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您快说,快说啊!”我岂能这么便宜了他们呢?我接着说: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可以找到答案,让我们也好好感受感受她的童年吧!这样就吊足了胃口,让学生马上购得此书,读不舍手直至解惑!

二、保证孩子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寄宿制学校的孩子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时间充裕。我们如何借势造势来确保孩子们充足的课外读书时间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安排一节学生自主课外阅读课,一个晚自修到阅览室遨游书海;每日不少于1个小时晨诵、午读、暮赏。当然,底线规定外,那些爱读书的孩子无时不徜徉于书海中寻求乐趣!

三、授之以渔――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

1.借助课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读书方法。例如学习了《走遍天下书为侣》,让学生掌握怎样反复精读一本好书;学习单元中的略读课文时,借助“阅读提示”等向学生讲授略读、浏览、跳读、速读等方法;在新授课前运用“猜读法”猜猜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还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默读、朗读及运用摘抄、批注等各项能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上好导读课。一般地说,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必读和选读两大类。为了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把每个学期的必读书目和一些经典的选读书目在学期初由备课组长安排好组里教师的导读任务,教师精心备课,以走读的方式为其他班级上好导读课。

3.班级读书会。学生阅读完一本必读书目后,老师和学生乃至家长在班级中讨论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感想、收获等,并利用手抄报、优秀读书笔记等形式展示读书心得。

四、搭建平台,充分展示阅读成果

1.课前3分钟演讲。语文课铃声一响,由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或讲故事,或朗读美文,或背诵精彩语段。

2.课外阅读考级。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标准》等相关要求,编写了学生课外阅读考级校本课程――《溪之韵》,一共分为十二级,学生背诵相应级别的古诗文和阅读相应的书目后,即可参加级别测试,测试通过后颁发相应级别的证书。

3.抓好每学年一次的阅读竞赛。学校定于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竞赛,竞赛内容为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和必背古诗文。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探寻出提升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更加有效的策略,真正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由量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课程 教学模式 考试方式 教学活动 课外阅读

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凸显、社会信息化提高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开通,对外语人才,特别是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大学生通过阅读去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越发显得重要。英语阅读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增加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阅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引起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教的发展、良好的学术环境的营造,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领域一方面是思想活跃、异彩纷呈,研究工作步步深入,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方面又存在诸多的不足。现就该课程教改研究的成果和盲点及笔者对该课程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做以下阐述。

一、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

1.教学材料改革研究

许多教师以教材的改革做为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出目前阅读教材的选择偏于单一性,其中以文学题材及科普题材为主,其后果是造成了学生的厌读情绪,效果不理想。他们指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注意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同时注重广泛性、知识性、文学性、合理性的练习。大多数教材虽做到了前者,但练习体系却少有突破,一般都只在内容和词汇两个层次上做文章,而体裁框架、篇章结构等语篇知识基本上还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根据阅读课的特点,练习形式应当主要采用选择题、图表等,不宜过多使用问答题。

2.教学策略改革研究

在阅读教学策略改革上,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普遍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即给学生分析文章长句难句,翻译个别难懂的句子,然后带领做题。他们提出了改革的两个亮点:篇章教学法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语篇知识如宏观的组篇模式、微观的篇章结构――信息流程、衔接手段、语义连贯等,是读者进行预测、推理的重要依据。它们与读者头脑中的背景图式相互作用,构建语篇意义。学生通过练习在长时记忆里建立起有关的相对稳定的联络结构,会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3.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目前这个方面的改革突出表现在提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阅读教学。如北京张华(2001)提出“基于网络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江苏杨春艳(2002)提出“多媒体技术在阅读课堂中的合理运用”等。

二、针对教改研究的盲点对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1.在教材改革上,应将课外阅读材料纳入课堂教学材料中来。

课本是目前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中心,每周两节课,教师对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时间长了,学习者觉得单调枯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虽然在教材改革的过程中已更新了教材的版本与内容,但相对来讲它们的素材往往更新缓慢、阅读量不足、题材拓展的面也较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

笔者认为在教改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教材(课本)本身的改革,而应把课外阅读材料,如英语报刊、杂志、名著、互联网文章等也纳入到课堂教学材料中来。在每周两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授课本知识,另一节课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下指导学生学习课外阅读材料。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阅读材料的选用是阅读课教师首先必须面对,且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之关键。在选材过程中要力求兼顾可读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经典与现代并重。其内容可以是名篇、名著、诗歌、戏剧的背景分析、内容赏析和人物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可是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科学常识的文章,使学生接触不同的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应加强课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往对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课文的讲解方法、课文练习题的设置、教学观念的更新、文化教育的渗透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较少关注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阅读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二级要求课内阅读量为25万词,课外阅读量为50万词;四级要求课内阅读量为37.5万词,课外阅读量为62.5万词。”单单每学期三十几个课时的阅读课教学显然无法完成大纲规定的课内阅读量,课外阅读量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没有可靠保证。

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在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上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每周选取一篇长度适中、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意义、欣赏价值高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展开师生课堂集体主题讨论,不要求提交读书报告,讨论中学生发言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其次,为了确保高效地实施课外阅读和监控阅读量,教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了分级(初、中、高)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每学期指定必读书目为2本,要求撰写读书报告,纳入平时成绩,优秀作业给予荣誉奖励,并于期中和期末时分别做以评讲。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模仿语言的使用,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把显性语言知识转变成隐性的语言知识,促进语言使用的自动化。此外,本次改革探索和尝试的另一个亮点是每学期在各年级展开一次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前,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课外阅读情况提供10道阅读知识题目,形式为选择、填空和简答,内容为阅读技巧的运用、文学名著的赏析、时尚新词的理解等等;然后,每班由班委和学习较优秀的学生整理挑选出质量较高的100道题提交给阅读课教师,教师再在各班提交的题目中筛选出适量做为全年级共同的竞赛题目。以本学期竞赛活动的结果为例,一年级合格率为76.3%,二年级合格率为81.9%,成绩较为理想。此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检验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3.在考试方式改革上,应将对课外阅读书目阅读情况的考察纳入测试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把课外阅读作为阅读课的一部分来进行的。但实际情况是,除少数优秀学生外,在缺乏有效的检查机制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认真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也无从了解他们的阅读效果。

有教学必有测试,测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而目前的阅读课考试基本采用的是一次性的“知识”性试题,不能精确客观地反馈教学信息,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英语阅读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应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测试方法,在不同学习阶段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首先,将课堂讨论、口头表达、撰写读书报告、查阅收集资料等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其次,将对课外必读书目阅读情况的考察纳入期末的书面测试成绩;再将平时成绩和书面测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一并记入学生总成绩,以此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大纲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并将课外阅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结语

国家教育全面改革与21世纪对外语教育的要求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和通用化的需要;阅读课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宽口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完善考试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思、用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实施课内、外阅读,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2] 张英.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模型化[J].外语教学,2000,(4).

[3] 陈晓湘.主体认知中介系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 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 杨梅珍.论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育[M].外语界,1997,(5).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7篇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如今网络游戏和电视占据了学生课余大部分时间,甚至有些不健康的书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学业负担重,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没有相应的具体评价方式,这些因素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无法提高。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课外阅读的评价方式上想办法,寻策略。

一、 以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因。高中学生虽然将要步入成年,但是心智尚不成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所以奖励学生阅读的最好办法就是真诚的评价语,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能让学生感受到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语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走进书香弥漫的世界,与名师对话,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做到想读书、乐读书。

“评价”如今已经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词。同样,“激励”也会让教师的评价更加丰满。因为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激励,会始终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的学习状态。在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中,“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课外阅读被安排在课后独立支配的时间里进行,这个特点使得学生在读书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有效评价。对此,笔者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引用新颖的课外阅读素材或内容时,会把文章制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展示或者印刷成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生都很期待自己的名字登上“光荣榜”,这无疑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好的激励。当然,得到这种待遇的只有少数学生,对大多数学生,笔者采用交流互动的激励方法,也就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反馈表或者摘录本后面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如有一次,一学生摘抄了一则舒婷的《落叶》片段:“树却应当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为向天空自由伸展/我们绝不离开大地。”笔者写了这样的评语:“能摘下这么美的诗句,说明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能不能动动脑,想想它的意蕴是什么,或者想想可以用到哪些话题当中去。”学生在评语之后又附言:“可用于《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的话题。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一种为目标而奋斗的执著精神。”这样一个书面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敢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他们就会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饶有兴致地去学习了。

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偶尔会提及一些课外阅读涉及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能及时发现、及时鼓励,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补充与拓展,不仅能够肯定该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加该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拓展全班同学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有一次在上诗歌赏析之炼字课的时候,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了苏轼的诗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句诗中的两个字“扶”和“失”,于是笔者就借此机会,一方面肯定了该学生的阅读面广泛,另一方面把有关此诗句的典故介绍给了全班同学,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炼字的趣味,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以导向性评价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益,必须先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很多教师认为课外阅读的过程是不需要教师干预的,而且也无法干预。事实上,这样放任学生去阅读,效率非常低。所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笔者在每个学期之初都会为学生开一张书目单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并在期中、期末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或者在每次放假前,确定一个课外阅读的主题,比如在2010年暑假,笔者就确定了世博主题。

为让课外阅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笔者制订了《课外有效阅读手册》,表1所示为手册中需要学生完成的部分。

“主题”主要是根据每周的阅读教学内容制订的。如在上食指的《相信未来》时,笔者确定了该周假日的阅读主题为“中国近代诗歌欣赏”。学生摘录了舒婷、海子等诗人的诗作,丰富了阅读视野,提高了诗歌感悟能力。

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之中,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引导。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并给予恰当的引导与评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次,课外阅读主题是“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内容,一学生在笔记本上摘了一份只有寥寥数语的菜谱。笔者课后找到该生谈话,发现她喜爱烹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其兴趣爱好的衔接点,引导她把对烹饪的热爱和写作结合起来。结果,该生写出的文章比她以前任何一篇文章的水平都要高。如果那时没有正确的导向性评价,只是简单粗暴地写上“不认真”的评语,不仅会打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三、 以形成性评价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课外阅读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内容和水平限制的阅读方式,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参与意识与参与程度,阅读过程中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及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是无法通过定量的方式测定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后给予一定的形成性评价。平时批到一些学生写的优秀的作文,笔者便会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张贴,然后让学生学习借鉴。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笔者会让学生翻出自己的摘抄本,试着把自己的摘抄或者感悟应用上去。如有一学生非常喜欢史铁生,笔者便指导该生把这一熟悉的素材用到不同题目的作文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该生不仅能自如地运用这一素材,而且会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 以学业终结性评价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学业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测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新的评价理念下,评价工具应该是形式多样、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并且能够有效地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词汇附带习得;初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48-03

【作者简介】汪磊,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副校长,高级教师。

词汇是“语言技能得以表现出来的先决条件”。对词汇的学习可以是刻意学习,也可以是附带学习。目前,我国初中生英语词汇习得主要是通过基于教材文本的精读课的刻意学习来实现的,如通过背诵和默写词汇表,或完成词汇练习来记忆单词。然而,一方面教材文本在词汇输入数量、范围和产出机会上都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词汇的刻意学习较枯燥,学习者需要有较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力,才能有较好的词汇习得效果。而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习者可不受时间、地点、选材等的限制,阅读状态较放松,所读语篇的语境更为完整,最能充分达成“语境化习得”。2011年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五级水平的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对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附带习得”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研究文献中。之后Nagy,Herman和Anderson(1987)提出了“附带词汇学习假说”。该假说认为:如果学习者进行广泛的、以获取意义为目的的阅读,在语境中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则不需要直接词汇教学,就能自然习得其所需要的大多数词汇。此后,Laufer(1998)提出“词汇附带习得”是相对于学习者的“刻意学习”而言的,“词汇附带习得”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并非在背记单词上,他们是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无意中附带习得了词汇,词汇知识是作为一种副产品被学习者所习得的(Hulstijn,2001)。

阅读又可分为单纯阅读和有任务的阅读。根据Craik和Lockhart(1972)的“加工层次理论”,认知加工有两个层次即形式加工和语义加工。前者为浅层次加工,后者为深层次加工。学习者加工层次越深,对新信息的记忆效果越好。在此基础上,Laufer和Hulstijn(2001)运用三个因素(需要、搜寻、评估)的强弱来对学习者在任务中投入的努力程度进行量化,并提出了“投入量假设”。该假设假定“词汇习得”的量与任务的“投入量”有关,即完成不同的学习活动时,学习者努力程度不同,由此造成习得结果的不同,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并判定“附带习得”中各种学习活动在词汇习得上的成效。

那么,在课外阅读中,伴以适当任务的阅读是否比单纯阅读对词汇习得所产生的效果好?学习者是否更容易附带学习到用于完成具体阅读任务的词汇?不同的阅读任务是否会促成不同程度的词汇习得?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以期能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阅读任务对初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部分规律。

一、实证研究

笔者以初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所使用的阅读材料趣味性强,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语言表达均在学生现有认知和语法水平范围内,文中的生词量低于5%。

在实验之初,笔者用词汇测试表对640名学生进行了词汇量调查。从中确定了264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这些学生分成三个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学生的英语词汇水平无显著差异(P=0.910),符合后一阶段实验要求。

笔者在阅读材料中选定了10个目标词并给出中文词义注释。所有目标词对被试学生来说均是生词;所有目标词均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些目标词含义明确且易与上下文语境发生联系,有助于附带习得。

实验时,首先将选定的三个实验组进行任务划分:一组为单纯阅读,无具体阅读任务组;一组为阅读后完成和目标词有关任务组(用目标词回答问题);一组为阅读后完成和目标词无关任务组(用非目标词回答问题)。阅读任务的完成均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随后,向实验对象发放阅读材料,所有实验组的阅读时间均为10分钟。阅读前不告知实验对象阅读后有词汇测试;整个过程中有专人管理,不允许实验对象查字典或讨论,也不回答任何与实验有关的问题。10分钟后,回收阅读材料后分发词汇测试卷,要求写出10个目标词的中文意思。测试时间均为5分钟。一周后,再次测试实验对象对10个目标词的保持量,此次测试的目标词相同,但顺序有所调整,测试时长5分钟。最后,利用SPSS Statistics 19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学生访谈。

二、结果分析

1.通过对三个实验组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数据的分析,有如下发现。

第一,阅读后完成和目标词有关任务组的词汇附带习得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均最多;单纯阅读组无论在即时测试还是延时测试中词汇附带习得均最少。这说明在词汇附带习得效果上,投入量较多的实验组比投入量较小的实验组好得多。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在无增强手段的单纯阅读中显得很微弱。(梁端俊,2005)这是因为在单纯阅读活动中,学习者的阅读动机主要依赖学习者的“内在需要”。当阅读主要以理解语篇意义为目的时,学习者对生词意义就不够敏感,从而大大降低了词汇附带习得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仅仅凭阅读而没有教学指导或相应的词汇练习(外在需要),很难自然习得词汇知识。(段士平,严辰松,2004)

第二,三个实验组在延时测试中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词汇巩固率的衰退。正如Hulstijn所说,习得的词汇知识在缺少复习和多次接触的情况下将会渐渐损耗。Laufer和Hill也指出,在只接触一次单词的情况下,不管对该词的初加工有多深入,都不可能带来长期的记忆保持效果。

第三,单纯阅读组在延时测试中看似词汇损失最小,但不意味着投入量最小的阅读任务能促成最高的词汇保持量。正如Keating、黄燕和李燕所发现的那样,任务所促成的即时词汇习得率越高,可遗忘的词汇数量相对就越多,词汇损失就越严重。

2.通过对三个实验组之间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的单因素方差数据的分析,有如下发现。

第一,阅读后完成和目标词有关任务组与单纯阅读组的词汇附带习得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有着显著差异(P=0.000),说明学习者的投入程度越高,其词汇的记忆与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二,阅读后完成和目标词有关任务组与阅读后完成和目标词无关任务组的词汇附带习得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有着显著差异(P=0.000),这一结果说明阅读后完成的任务是否涉及目标词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很大,学习者更容易附带学习到用于完成阅读任务的词汇。(Zimmerman,2001)

第三,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阅读后完成和目标词无关任务组与单纯阅读组的词汇附带习得有差异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96,P=0.098)。这说明阅读任务是否对目标词进行深层次加工,对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影响重大。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本次测试结果的分析中发现,学生在用目标词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有大量的语言错误(如词类误用、搭配错误、词形变化错误、母语迁徙错误等)。这说明在以阅读为主的词汇附带习得过程中,所习得的词汇知识是不系统、不全面的,词汇的各层面的完整知识很难通过阅读在短期甚至是较长时间内习得。正如Krashen(1989)在总结阅读与词汇习得的研究时所指出的那样:阅读习得词汇是个渐进过程,习得的往往是词汇的部分知识。

三、对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启示

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Krashen(1981)提出了通过阅读使词汇附带习得得以发生的三个条件:学习者应对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感兴趣,这样能激发学习者的主观需要,有助于词汇的附带习得;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必须包含稍强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词汇项目;阅读信息必须是可理解性输入。Nation(2004)还提出,生词率低于5%对词汇的附带习得有益。

因此,一方面教师在选取课外阅读材料时要从学生兴趣出发。所选的语篇要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能激发其学习动力和热情,以提高他们学习生词的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选取主题关联的语篇(theme-related texts),且要避免生词量过多。这样,学生可以借助语境提高猜词悟意的能力,无论在单纯阅读还是伴有任务的阅读中,都不会出现由于缺乏语境线索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推测词义或推出的词义不准确甚至错误,从而导致词汇附带习得的最终结果不理想的情况。

2.附带习得与刻意学习结合。

众多研究都认为通过大量的阅读附带习得词汇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但是,输入的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学生习得的语言知识,这些输入的语言知识只有被学生消化吸收才有可能进入大脑的长期记忆,最终导致习得的发生。学生对生词意义的拓展深度和注意力分配的多少,是影响其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吸收的两个要素,也是影响课外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更要提高学生对生词的注意,加强生词的“凸显性”。教师可以预先设定一些目标词,这些目标词在语篇中应有较强的联结能力和可利用性,如高频词、帮助理解语篇的关键词、具有定义或替换其他词功能的词等。当这些目标词有足够的凸显性时,学生对其关注度就会增加,并在语境中建立有效的联想,推进词汇的深层次加工,从而提高对该词的记忆效果。所以,对初中生来说,词汇附带习得辅之以刻意学习是完全有必要的。

3.精心设计阅读任务。

有关研究表明,只接触过一次的词汇,其被记住的概率不超过10%,只有通过多次接触才有可能完全理解它的意义和掌握它的用法。(陈光伟,2003)

鉴于词汇记忆明显受到重复率的影响,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并认为这样就能理所当然地促成有效的词汇习得。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主动复习,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增加重复接触同一生词的机会,如开展对同类话题不同阅读材料的系列阅读等。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不同的阅读任务对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不同影响,有针对性地设计使学生得以对词汇进行深层次加工的阅读任务,如复述段意、用目标词填空或造句、写文章等,促使学生在完成对词汇意义的阅读后对语言再次进行深加工。教师还可以提供机会督促学生巩固已学过的词汇,如定期进行词汇测试等。这样能够克服在单纯阅读中,学生对词汇处理力度不够,记忆效果差等问题。可以说,教师的指导作用为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外语学习中,广泛的阅读能促成词汇的附带习得已成为研究界的共识。研究在课外阅读中阅读任务对初中生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规律,并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AUFER B. 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second language: same or different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

[2] HULSTIJN J H. Intentional and Incidental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A Reappraisal of Elaboration, Rehearsal and Automaticity[M]// ROBINSON P.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梁端俊. L2/FL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综观[J]. 国外外语教学,2005(04).

[4]翟丽霞. 伴随性习得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02).

[5]KEATING G D. Task effectiveness and word 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Th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on trial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8,12(03).

[6]黄燕.检验“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阅读任务对中国词汇记忆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4(04).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57-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可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有些举步维艰了。要完成阅读任务,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势在必行。“滴水石穿”,只要学生有了习惯,达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是并非难事。更何况,学生一但爱上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颇有收效,也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现归纳如下,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开设阅读课,利用好《自读课本》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学生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开设阅读课对七年级学生最合适有益。七年级科目开设少,课程难度也小,在校的自习课时间充裕,每周一节阅读课用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自读课本》对应教材的单元设置,每一主题都有两、三个专题课外辅读材料,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阅读。这种阅读既与课内教学紧密联系,大量扩充教学单元有关主题的素材积累,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这种阅读指向性明确,学生很少有课外阅读困惑,免去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对课上不能及时完成的阅读任务,可以布置成周日的阅读作业,且可以在每周阅读课上利用少许时间对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提问,问题设置成关于文章细节的内容,课上的提问是督促学生通读文章,防止个别因看文后概要而敷衍阅读。

二、分解阅读量,做好检测,促进名著阅读

对于七到九年级每册推荐的名著,可以在每学期中利用节假日分时段阅读。比如八年级上册《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的阅读,可安排每两月读完一本;根据男女的特征,教师可以让男生前两月读故事情节性强,篇幅短小,易于产生阅读兴趣的书籍,女生阅读篇幅较长,主题深刻,有一定阅读困难的书籍。阅读时限到期,根据阅读内容分卷进行测试,检测学生阅读情况。测试成绩公布后,男女生互换阅读任务,再次以上述方式检测。用分解阅读任务的方式,既避免学生扎堆找书难,无书可读而借口不读书,又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资源节约,书可以少买互借。还有,阅读测试也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有利于学生解决试卷中相关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

三、举办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精读习惯

当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还需指导学生精读作品。针对作品主题,选择精读的内容,教师为其设置阅读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寻求结果,适时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报告会为部分学生的阅读收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一个强大的冲击,促使他们发生阅读兴趣,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很有发表自主意见的愿望。在读书报告会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从理性材料到感性材料的梳理,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精读的训练,这对已有阅读体悟的学生是方法提升的过程,而对未始读者是一次方法指导,所以,举办读书报告会就给全体学生提供了阅读帮助。

四、动之以情,培养阅读习惯

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适时引导,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名曲,并且在课外涉猎关于音乐的知识;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欣赏罗中立名画《父亲》,教师可以做名画欣赏的引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课外阅读的功用,动之以情,激发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给学生奖励时,把书籍作为奖品,既然书被誉为“人类精神的食量”,那么赠人书籍也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高尚之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读书人的文化气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终生教育思想,应该给我们自觉实施以阅读为基础的语文人文教育以有益的启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人实现毕业后的“自我”教育。因此,为了实施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在任何时候,语文教师都应该坚信: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培养阅读习惯是保证课外阅读的关键。

课外阅读测试范文第10篇

课外阅读评价卡由四部分组成:阅读态度、阅读数量、阅读方法、阅读收获。

一、家长参与进行阅读态度的评价

好的阅读态度是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的阅读任务的前提和基础。课外阅读又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课外阅读的初期阶段,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帮助,使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该评价内容采取三星制,每月由家长参与完成。阅读态度自觉认真可以得三颗星;有时需要提醒,比较认真可以得两颗星;经常需要提醒,阅读态度一般就只得一个星。这样累计出本月的阅读态度之星的数量。通过阅读态度的评价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自我监督进行阅读数量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数量有着明确的要求,完成这个阅读数量是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目标之一。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的形式,以多读者多得星的原则,填写评价卡。

在每学期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然后以此标准下细化,建立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月课外阅读计划》。所读的书目分为指定书目和非指定书目。

该计划的制定,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可以按照班级学生阅读能力制定每月阅读数量的最低标准。初期阶段,阅读数量不要制定过高,以免制约学生征服欲望。随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渐进的提高阅读数量。五、六年级学生每月阅读字数可在2-3万字左右,读什么书、分几次完成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数量达到标准的打3颗星,每增加5000字就多的一颗星。这样累计出每月的阅读数量之星的数量。

三、组内交流进行阅读方法的评价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掌握正确方法,在阅读中努力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学会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字词写出批注,重点句段能写出自己的感悟、评析。

可以每月举行一次组内交流,以检阅学生对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采用三星制,小组互评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监督。能在书中勾勾画画者得一颗星;能勾画,对不理解得字词写出批注者得2颗星;能勾画,对不理解的字词写批注,能对某段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悟、评析者得3颗星。这样累计出每月的阅读方法之星的数量。

四、多种渠道进行阅读质量的评价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这种收获应该是多方位的,所以可以不同的渠道来检测学生阅读的能力,如:课外阅读测试卷、个性化作业、开展各项活动等等。

渠道一:用测试卷考核学生阅读能力

为了考核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每学期不定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测试。考核内容重在检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评赏能力……如:找出特别喜爱、特别感动的部分,并说出理由;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段,并发表见解;可以对文章内容、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补充、修正……能对提供的文章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等等。

渠道二:用个性化作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

每位学生每周要完成两篇日记。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对其中一篇日记完全命题,另外的内容则布置个性化作业。这项作业倡导学生的写作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生可以为储存资料,积累素材,做一些阅读摘抄,把阅读中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语段摘抄下来;也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感受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由教师给出星级评价。感悟、评析类,每次最佳3颗星,一般为2颗星,完成为1颗星;摘抄类每次最佳2颗星,以此类推。对写作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适当自主增加日记的数量。

渠道三:开展活动展示学生阅读能力

创造各种活动平台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如:利用学校校本课程――秀我风采(每日早晨学生15分钟口语交际)这个平台,每日由2-3名学生展示,采取复述、讲演、朗读等形式向同学们轮流介绍读到的精彩文章。同学们根据表述同学的表现,举手表决评出介绍人的阐述等级,最佳阐述者得3颗星。同学介绍文章后,由同学们自由表达对该文章的感悟和评析,以此培养学生评析、感悟、组织语言、乐于表达的能力。并根据评析者的表现,评出每日最佳评论员,能得到3颗星。

此外还可以根据语文教学中每单元的主题,设置一些阅读任务。然后根据阅读内容,搜集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最后由教师根据手抄报的质量,评出手抄报的等级,最佳的得3颗星,以此类推。

到每学期末,根据每月的课外阅读评价卡,核算综合阅读之星的数量,评出阅读等级,在期末颁发阅读段级证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养成了较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阅读量也明显上升了。随着阅读习惯逐步养成,阅读量的提升,阅读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在阅读时自觉做摘抄、背诵,并与同学作交流。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了,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水涨船高。

课外阅读评价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工作,也需要各科老师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阅读的时间相对比较少,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因为整日困在作业堆里,没有阅读的时间。缺乏阅读又导致他们的学业落后,陷入恶性的循环,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上一篇:公司文化塑造范文 下一篇:环卫卫生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