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0:09:53

课外活动论文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1篇

2002年,我校作为全县重点教改实验学校,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课题“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湖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学校“二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科研项目。围绕这一科研课题,我们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效的尝试,在实验整体构思的“准备启动——全面推进——总结推广”三个阶段中,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去年,接受了市科院课题专项检查、考察,各位领导、专家给予了“机制全,特色明,工作实,效果好”的评价,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县教改先进单位”、“课题实验先进学校”。

在此,就前段课题实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实践活动目标

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目标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实践性特征。积极提倡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实践活动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评估的需要来确定。主要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因此,我校确定了如下实践活动目标:

学校研究目标: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探索出一套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教师目标: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相关理论,提高业务研究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把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内容、形式、结果总结形成实践指导经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反思型教师。

学生实践活动目标:

情意目标。情意目标是开展初中课外活动的主要目标,它包括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接触社会,了解我县的域情、人文地理、环境等,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感情,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知目标。包括调查、访谈、了解某些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用的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某些事物的探究能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操作技能目标。包括通过测量、识图、设计、科技制作、市场调查、上岗实践等活动,初步学会某些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对学科语言、符号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资料搜集、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上述目标分解为三个年级的阶段目标。

初一主要是培养以交往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的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合群性格、协作精神、开朗个性等社交能力及品质。

初二年级主要是培养以认识世界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重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科学,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选择、构建能力等,培养实际操作与科学实验能力。

初三年级主要是培养以改造世界及价值实现为主的实践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创造、发展,能运用它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实践活动模式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实践活动操作模式,根据本校实际,将模式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见表一)。

1、问题生成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二是学生自主发展并提出。无论哪一种方式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论证,形成活动主题,即“发现——论证——生成”。主题论证要注意三点:首先,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是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达到度;再就是主题切口要小,选题时应小而精,容易操作的,重在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掌握。

一般步骤a

一般步骤b

问题生成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

实践体验阶段

收集资料

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

提出论点或假说

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

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

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适用研究类别

社会科学研究(大文)

自然科学研究(大理)

表一

活动主题确定后,要指导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活动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步骤”、“预设成果”等几个方面。如丁志娟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我的家乡地方特产”的主题研究方案为(见表二):

创新教育课题实验活动指导方案

研究主题

红山地方特产

指导教师

丁志娟

课题组成员

初一⑺⑻班每班10人

组长

张金

班级

初一⑺⑻班

研究背景:红山地方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了解这些,对家乡的经济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活动中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语文课本中说明知识,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建设家乡的主人。

研究内容:1、特产品种及归类 2、特产的特征、制作方法 3、有关特产的传说、典故、目前状况 4、个人对特产的看法与建议

研究方法: 参观法、调查法、网络信息法、资料法

主要步骤:1、具体确定红山有哪些地方特产 2、从各种渠道了解已确定的地方特产 3、总结报告

预期成果:一份小报告:关于红山特产的调查报告。

表二

2,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收集分析信息、调查研究、初步交流,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必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只能给必要引导,引导的特点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心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一是资料式,即学生通过、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经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二是实验式,即针对课题动手做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课题是否成立、有效。在活动实施前,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

3、表达交流阶段即总结阶段。先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其表达方式有陈述式结论表达、辩论式结论表达、竞赛式结论表达、研讨式结论表达,以及个性化表达(即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或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结果的反思是问题解决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也是学习者常常感到困难的一个阶段。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急于求得答案,而忽略了这个阶段,但这却是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再走弯路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不容忽视的。

三、建立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其评价的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还有教师指导能力与反思能力等。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反馈形式的多元化。

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是采取多元评价,其依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学生,不是单一看学生是否将问题解决,而是看他怎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思维、创造能力及个性特征。同时,强调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和教师互评,学校与社会评价等等。

1、学生评价。我们采取问卷评价法、促进者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成果展示评价法、小组评价法和反思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主体。

问卷法评价:在实践活动后,教师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评价。

促进者评价法:促进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社会人员。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哪怕是送去一个微笑,伸出一个大拇指,爆出一个掌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设想,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允许学生做他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生的探求欲,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于平淡处寻精彩,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

实际操作评价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是活动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成果展示评价法:当一主题或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展示实践报告,可展示反思日记,可展示创作成果,通过展示,充分表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组评价法:即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便于集思广义,相互启发,同时培养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反思评价法:反思就是回顾已进行了的活动,把握既定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反思的起点是问题的生成。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二是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评价自己。三是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反思结果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获得结果的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应反思从该问题中可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以后借鉴。反思的有效方法有:(1)找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搞清楚自己是怎样寻找思路的。(2)对解题方法重新评价,找到最优解决方法。(3)思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种技巧在以后类似的场合用得上。(4)弄清楚从当前的问题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或吸取什么教训;概括出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总结出运用该问题解法的条件范围,以便把该问题的解法推广到同一类型的所有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研究的过程上,而不只是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按照他们所掌握的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评价自己的答案,评价自己操作方案的有效性,评价自己在问题解决中学到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及时性、阶段性的自我反思评价,“让每个人的头脑刮起风暴”,发现自己的心灵所需,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发展极限内达到卓越。

我们从袁盼同学关于《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的研究报告看到,他这样写道:“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滥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节约每一张纸,可以抑制自己家中要换家具的欲望,我可以爱护花草树木;我无法阻止人们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无论在哪里不乱扔废弃物。虽然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对活动研究的反思,袁盼同学向全校同学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响应。

2、教师评价。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而言,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一是从问题的生成到指导方案的撰写的评价,看是否科学、合理;看是否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社会科学原型;看是否研究了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已知经验、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否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并设计了应急预案。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着重评价三个方面:价值追求(即在价值取向上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过程特征(即在过程特征上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充分张扬为根本宗旨),模式选择(即在模式取向上应以构建高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着眼于“以生为本”的多样化的指导方法、途径和模式为根本追求)。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中反思不断贯穿整个活动进行的始终,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能更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的活动。设计了一张表格(见表三),让学生带着表格去调查。

序号

环境问题的现象

表三

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许多实地调查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了一下结果,便让他们给当地环保部门写一句话,当作建议提出来。后来经过教师的反思,认为此次探究活动的收获是肤浅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思考与研讨,只是一种单一的倾吐心声。后来他将表格重新设计成如下式样(见表四),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出原因、对策后再去设计建议。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问题

现象

污染源

污染区域

思考

对策

表四

四、形成实践活动体系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实践活动管理体系。

1.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教科处

教务处

指导组

教研组

课题组

考评组

年级组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

领 导 小 组

图一

2.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场地设施

阶段总结

研究对象

人员构成

职责分工

内容载体

信息收集

成果物化

程序进展

图二

3.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指导小组

学科组

评价小组

生成课题

实践活动

活动评价

实践目标

实践原则

实践方式

活动安排

活动组织

活动实施

课题评价

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图三

4.实践活动资源管理体系

学科教师

管理人员

社区部门

内容资源

校内资源

社区资源

生活经验

学科课程

科技前沿

各班教室

运动场区

社区合作

公共资源

社会实践

综合馆室

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图四

上述四个体系在实践活动实施中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实践活动研究处于规范运行。

五、提供实践活动保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按照“以‘名师工程’为动点,以‘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特色’为铺垫,以与新课改接轨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强化科研兴校理念。先期围绕准备、启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形成一致共识。为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全体教师参与实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给领导教师“充电,使“创新教育”在领导与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一是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二是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培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五是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对社会各单位、自然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信息。

通过给学校领导教师“洗脑”、“充电”,他们的观念变了,理论更新了,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必须转轨;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2.健全机制,形成一个定规。学校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在全县率先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教科处。就该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在科研处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落实规划;在指导小组的全面指导下寻求理论指导、专家点拔、学习研讨;在领导小组的保障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落实管理。”科研机构的设立,使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了管理的力度。尽管学校过去就教科研工作已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但考虑到“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既与它课题研究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各学科实验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总结创新去解读的专题,为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并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我们根据工作需要修订了“一个规划”、“两个办法”、“三个制度”、“四类职责”、“五类方案”。

一个规划:《红山中学教育科研二五规划》

两个办法:《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评办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

三个制度:《科研处管理制度》、《科研处课题实验教师学习制度》、《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及奖惩制度》

四类职责:《科研处主任职责》、《科研员工作职责》、《科研课题实验小组组长职责》、《课题实验教师职责》

五类方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方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案》、《实践活动课题组评价方案》、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案、各学科课题组制订了《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在实验工作中务求使“规划”成为贯穿此项工作的红线,“办法”成为规范工作的指南,“制度”成为推动工作的保证,“职责”成为评价工作的依据,这就使得实验工作行得实,走得稳。

3.范例引路,形成以点带面体系。我们重视理论的指导和专家、领导的点拨,更看重学科间、学科内教师之间的示范作用。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在“求稳、求实、求活、求效”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编制实验计划和推进程序上确保“三性”:可行性、针对性、适用性,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四个协调”:与整体工作协调,与其它课题实验协调,与教学内容协调,与两个特色学校(市“艺术教育试点学校”和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创建协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实验。在一阶段实验后,学校指导小组和教科处通过实验小组内教师间的活动课汇报展示和每学期全校常规的实验成果验收,从中推出精品。在实验教师中作示范推广展示,供作示范的有活动课的课型模式、活动课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构想、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评价方法和活动相关的档案记录样式等,让全体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有借鉴,在借鉴中有创新有提高。仅2003年春季,我们组织了活动课示范活动四次,推出优质示范课二十六节,档案(指导方案、记载、评价记录档案)展示四次,推出设计科学、有创意又适用的设计记录和指导方案四十余种,共三百多份。从2003年5月开始我们又挑选了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实践,现在实践教师已达到40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觉得全面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从2003年5月份开始,由实验转向实践,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至现在每个实验教师组织开展的实验活动频率相当高,其活动涉及到人物访谈、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科技实践等,学生活动的踪影由课堂到室外到社会的不同角落,七个月时间,他们从学生手中收集到的活动记录表或访谈记录、写实作文、活动报告、反思评价万余份,收到学生制作的工艺品、书画作品等近两千件。整个实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4.多方结合,形成纵横联动研究网络。为了使课题实验向纵伸发展,我们注重了多方结合,逐步形成了横纵交错、联动研究的网络结构。

一是注重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初一数学课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一(5)班兰智老师在课堂上就为学生们准备了一袋大小均匀颜色为青、黄两色混合的豆子5公斤,怎样估计它们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多少公斤。学生们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讨论方案,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研究成果。它们的研究方法令看课的教师们大开眼界。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最为准确的是将青豆与黄豆全部一一分开,要是人工分检则废时废力,没长眼睛的淘沙机能分离普通沙子和铁沙,我们今后能否发明一种能识别颜色的机器,将它们分开不就行了。但现在我们只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办法,看样本中青豆与黄豆各占的比例,然后再计算总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的重量。”你看多好的想法,联想多丰富,思维多开阔,今后教师若再重视引导,说不一定明天就是一个发明家。

二是平常研究与假期研究相结合。我们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平常上课期间,在假期同样没有放松创新研究活动。去年寒假,学校教科处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各组织若干个小组开展一至两个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如以三(8)班袁盼同学为组长的五人小组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他们调查了四个乡镇、16个村组、5个厂矿企业,访谈了上至乡镇长,环保局长下至小学生,近300人,撰写题为“农村环保不容乐观”的调查报告,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向有关部还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经过反思,还向全校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

三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结合。在课题研究时有些涉及到高年级理化等理论知识的课题,低年级学生就无法开展研究,这样共同一起开展创新研究,就弥补了相互的不足,实现突破。比如:去年十二月以三(3)班王定周同学为组长,由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各三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参加了“学校锅炉烟囱有多重”的主题活动,初三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地测量烟囱的高度,初一年级学生计算它的圆管的体积,初二年级学生计算铁的质量,他们组成一起就完成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这样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还向大哥大姐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是学校基地创新与校外基地创新相结合。校内有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音乐室、微机室,光这些还不够。在校外,我们的基地有乌云山、屏峰两个生态茶园,有溪坪良种场,有毕升森林公园,有自来水厂,这些都是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空间,他们的知识领域就在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们的能力就在这些地方得到创新。

五是教师创新与学生创新相结合。和在课堂内一样,课题研究中教师是促进者,研究的主体仍是学生。例如:李定章老师设计的“炒菜”活动指导方案,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联系起来,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运用与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个活动过程按“清洗——准备——制作——收束——解说——自我评价——整体评价”的思路展开,特别是让学生在说明炒菜程序要求,火候掌握,生熟程度上,都由学生用知识作解说,让观摩活动课的专家无不惊叹,专家的评价是这堂课“融知识性、常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此类打破传统上“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的活动课,可谓形式各样,自成特色。

六是把特长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一方面狠抓常规教学规范,促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同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学生的特长培养,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活动传统。办好“三节两刊”。“三节”:一是集音乐、美术、书法为一体的艺术节,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举行。艺术节期间,常常是学生自编自导的文娱节目,精彩纷呈,学生自己设计,亲手举办的手抄报花样翻新,通过书画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新人;二是五月、十二月举行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已确定为学校体育节,它一直延续着红中展示学生运动素质,大力弘扬奥运精神、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节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学知识,举行手工制作比赛,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节的主旋律。

“两刊”: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每月一期的校报《映山红》,它是育人的摇篮,创新的网站;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每学期教研一刊《创新之窗》,它是教师交流的园地,成果展示的空间。

正象我们的校长丁新权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六、实践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由于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机制激励教师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群体协作实验精神。多形式、多特色的课外活动精彩纷呈。在实验中,我们也深感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活了教师的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也活了校园。”

1.挣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与校园。课题实验让一些长期习惯于三尺讲台的教师惊奇地发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书匠”永远教不出那设计精巧、想象奇特的“未来太阳能家用供电设备”,教不出“叙写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山乡札记,那些关在教室里的孩子,他们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是无法激发出来的。

肖军老师结合初三数学课中有关“利率、利息”知识的教学安排了一次活动课,变抽象的灌输说教为由学生调查询问,得到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银行、信用社和农户,带回了有关知识的领悟,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一个学生在调查汇报后这样总结:“从存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通过这一方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贷款利率的下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是为了方便群众从事经济投资,搞建设,最终刺激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经济调控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又如姜涛老师在英语活动课中,以一次“生日集会”为主题,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现出“亲情、友情”,让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课堂的占有者是学生,从主持人、小寿星扮演者,前来祝福的同窗好友全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一员。沈小亚老师的一堂“家乡情怀”活动课,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英山的风土人情,物产风貌,地方特产,名人轶事,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优美清新的文章,教师的精力主要用在指导方案的设计上,课堂则成了学生活动的空间。这些活动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作了更为具体、实在的诠释。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提高。通过以“发展”为主线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改变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能力提高了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芮小满老师的一堂“应聘”模拟活动课,将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面超前引入课堂,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参与意识、责任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活动课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地,也是他们陶冶情操,增长见闻、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乐园。

3.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近年来的科研活动,培养了一支科研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本上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学校有一人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十一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被评为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十五人被评为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在撰写论文、优秀教案、优质课等方面,先后有二十多人次获部级奖,获省、市、县级奖达壹百多人次。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学成绩也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中考成绩年年攀升,学科竞赛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我校2001年中考考取黄高5人,一中50人。2002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45人。2003年考取黄高 1人,一中50人。2004年考取黄高1人,一中51人,在全县引起轰动效应。学校多次在省市级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2004年5月学校评为全省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12月评为黄冈市办学水平先进单位,同时高标准、高规格通过市级示范学校验收。

4.丰富和完善了教学评价。通过课题实验活动,师生关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老师不再是评价的权威,而是评价中的一员。评价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检查与被检查,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而是平等、互惠的伙伴,整个活动过程在人文精神的关照下,充满了民主与温情,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广泛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更加关注学生的现状、个性发展和发展趋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认为课外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研究总结的课外活动评价标准突出“三全”“两导”加“绩效”。“三全”是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身心参与”;“两导”是指教师在活动前所设计的“指导方案”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绩效”是指活动的完成情况,预期效果的达到度。其中“三全”是评价的重点(见表五)。

英山县红山中学实践活动课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

评分

a级指标

b级指标

c级指标

学生的

参与

全员参与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参与人员达100%

明确活动目标并认同活动目标

学生在活动时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全程参与

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占80%以上

自始至终普遍具有质疑、探究意识

全身心

参与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猜测,能创新地提出问题

通过调查、交流、验证、推理主动获取知识,能灵活地、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能独立或进行小组活动,小组合作目的明确,团结协作、分工合理、有秩序、有交流、有碰撞、有统一

能搜集、整理与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

指导方案

活动主题有创意,制订了情意、认知、操作、能力目标,这些目标与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是可以达成的。

阐述了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活动的过程,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材料

活动形式设计合理,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活动内容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处理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动内容

组织引导

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充分展示的机会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面向全体,充分保障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三全”原则

鼓励质疑,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其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活动过程、适当调整,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灵活把握活动全过程

活动的

绩效

活动的

绩效

完成了活动设计任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活动活跃、有序,交流主动、平等、和谐,学生人格得到尊重,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书面表达对活动的理解

5.问题与思考

一是安全隐患。课外活动课有时是在校外进行,甚至是单独进行,学生的安全隐患增多,给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是实验活动人数。开展活动时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织报名,总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加,也就是兴趣的广泛性和相对统一的矛盾如何处理?

三是教师的指导。在某一段时间内班级研究课题往往不只一个,同一课题的参与学生少则五六个,多则二、三十,一人无法及时准确而又全面地把对学生的评价记录下来。

当然,前一阶段的课题实验让我们看到创新教育的冰山一角,随着对实验的深入、认知,也带给我们一些深层次思考,正如市教科院领导提出的:“要将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特色化,要将实验与课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将创新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建设、开发联系起来”。因而,我们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任重而道远。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外活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4

1概述

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在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活动教学,从而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它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和观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从而逐步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极强的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它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因此,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离开了实践,等于空谈。所以,地理教学必须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外实践活动同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目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能使学生巩固、理解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己周围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发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气象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气温的观察,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午后14时左右达最大,这和自己主观意识上“中午最热”不相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白了地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2.2开阔眼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地理课外活动一般都以室外活动为主,身体力行,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刚开始学生兴趣很大,但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一些艰辛。比如,早出晚归、攀山采石、顶风冒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材料整理等,学生并不是一下就能适应,但在不懈的坚持下,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心志变得坚定,行动变得切实,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整体素质,又体验了“学以致用”的知识价值。此外,学习还从活动论文和调查报告的撰写中体验了成功的欢乐,增强了自信心,摒弃了自卑的心理,提高了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3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课外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技能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制作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定向使用经纬仪、平板仪、罗盘等仪器测绘学校平面图,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巩固和加深了课内学到的知识,同时还学到了与生产和生活有联系的一些技能。

3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几点建议

3.1精心设计课外活动

由于地理课外活动不受学大纲、教材的限制,因而形式上灵活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地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组织,认真设计。如果学生和班级较多,应组织普及性强、重视听感觉的活动,如地理知识系统讲座、竞赛、科技活动、野外考察等。如果学生和班级人数较少,则可组织相对灵活、时间相对固定的活动,如天好小组、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小组、地理仪器小制作小组、各类地图制作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组织这类活动的学生要有始有终,长期坚持,教师要加强指导,经常总结,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3.2认真选择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引人入胜的地理书刊,讲述生动的地理故事,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教具、模型,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和实验,等等。但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内容都要符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同时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因为恰当的选择活动内容才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此外,选择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还应根据季节、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典型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与学习单元的内容等实,也就是说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时,必须贴近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即参加活动的学生)。

3.3加强组织,确保活动安全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得当,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安全知识教育,确保活动安全健康进行。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积极参加保险,并制定意外伤害应急预案。如果在活动中发生意外,第一时间要抢救学生,并及时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妥善处理现场意外事故,事后由保险公司、家长和学校合理地解决事情。其次,学校要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制度上给予保障。最后,地理老师要多做调查研究、集体讨论,精心组织,以确保地理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

4结语

总之,地理教学必须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覃佩琼,兰伟仕.地理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2001

[2]罗飞龙.地理课外活动之我见[J].零陵学院学报,2003

[3]刘秀华.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3篇

课外活动 研究现状 理论建构

大学生课外活动指在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由大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总称。不论是在高校内还是在高校外进行的对大学生有教育义的课余活动,都可称为大学生课外活动。

大学生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他们好奇,好动,好胜,情感丰富,渴望交流和相互理解,具有表现欲、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周围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活动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专业学习上,而是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大学课程安排灵活性的特点也为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创造基本的时空条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以全日制本科为例)低年级学生一般每周上课20~26小时不等,而主修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生,每周上课时数约为20个小时,主修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学生,则会多花些时间在实验室,每周总时数高达26小时。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周约14~20小时,高年级学生可自主支配时间更多。由此可见,学生将近一半的生活都是在课外度过的。课外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探索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的天地,是印证课堂所学的试验场所,是生活教育实践的具体表現,是参与社会的引导活动,是塑造和谐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1999年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指出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2012年2月,教育部又下文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央《意见》和决定下发后,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其作用不仅丰富课余生活,而且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教育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地位和内涵,拓展大学生课外活动在全人教育中的功能,构建活动育人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各高校都有一些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等活动,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理论界对此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大陆第一本课外活动专著的出版,即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局出版由李相勖、徐君梅、徐君藩主编的《课外活动》一书。该书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对中外课外活动进行了梳理与比较,并总结了课外活动管理的策略,但是该书也只是对课外活动作综合描述,没有专项谈及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此后,有对课外活动的含义、过程、源流、意义、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问题进行论述的专著。如冯克诚主编的《课外活动的基本原理》《课外活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活动的整体设计与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机构与课外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的内容与管理》《课外活动组织方法》等;连瑞庆主编的《课外活动与人才培养》;舒乡、孙梅主编的《学校课外活动指导全书》;王希俊编著的《新时期大学生管理》;温迎军主编的《新编学校规范管理制度大全》等。但是这些研究还主要侧重在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对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关涉的不是很多。在论文方面,1999年~2011年间,中国期刊网上能搜索到以“大学生课外活动”为主题词的文章只有64篇,其研究内容也主集中在分析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开展的现状及组织管理等,国内外比较分析和有关课外活动经验总结的不多。

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一直以来是课外活动比较成熟的国家,我国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就是从模仿美国大学生课外活动开始。而今“课外活动”已成美国大学招生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很注重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及实际成绩,大学的申请表格上往往有“课外活动”一栏。美国大学有专门的人事协会和学生事务行政人员全国协会,对大学生课外活动进行指导。新加坡则是课外活动也算学分,通过学分给予,来激励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

综上,有关课外活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有关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与引导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1.在理论建构方面,大学生课外活动在教育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准备上尚有不足;模仿活动论、课程论等教育理论和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痕迹严重,尚未形成独特的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理论。

2.在研究主体方面,实践者居多,教育理论界的关涉不多,容易造成研究的抽象化程度不高。

3.研究内容方面:

(1)在层次上,多注重体育运动和社团活动,对关注学生能力提升的社会活动总结不多;(2)在参照上,多为国内研究,较少国际比较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在时间跨度上,重视现代研究,欠缺历史研究和未来预测,对大学产生以来课外活动的一些基本问题和若干重大活动还缺乏系统研究并达成共识;对有代表性的高校和人物的典型经验还缺乏系统的资料积累和科学的总结;对活动的史料挖掘不足,尤其是对重大课外活动产生的过程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重大影响等动态性资料掌握不够,虽然有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但尚待进一步整理;(3)在范围上,强调基本概念、原则和原理研究,缺少对课外活动方法和程序以及管理的系统研究。

4.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个案研究,对大学生课外活动及其管理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尚未总结。

以上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由于研究从起步不断向纵深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有的则是由于对课外活动重视不足造成的。不管原因如何,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大学生课外活动,重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相勖,徐君梅,徐君藩.课外活动[M].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性;中职地理;课外活动;策略

作者简介:梁洁仪(1977-),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讲师。(广东广州5108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113-03

中职地理学科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地理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不仅能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有效开展中职地理课外活动的意义和策略。

一、有效开展中职地理课外活动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目前,中职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己周围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发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气象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气温的观察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午后2时左右达最大,这和自己主观意识上“中午最热”不相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想知道原因。参观从化北回归线塔时,学生看到附近大片的荔枝林,有人提出“北回归线的荔枝最好吃”,大家在开心之余都希望弄清楚北回归线和荔枝的关系。如此种种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明确了地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爱学、乐学。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有着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实践内容。通过开展地质地貌的野外考察、人文地理资料调查、环境监测、气象观测等活动,在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动手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到芙蓉嶂水库参观考察。针对学生认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观察不够细致深入,易出现走马观花等缺点,笔者事先把要观察的内容具体分解成一系列问题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在观察时要做好记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对水库大坝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特点、河谷地形和水文水系特征等进行认真细致观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眼、手、脑、耳等主要感官都行动起来,气氛活跃,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学生接触大量的观察对象,可以感受到形式多样的大千世界,在达成既定的活动目标之余会有更多新奇的东西或者更多的问题出现,引起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地理课外活动着重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感受、自己总结,教师只作前期的策划和适当的引导。参与活动的学生思维没有受到过多的约束,容易激发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团队合作的课外活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总会有独特的见解。经过对活动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收集、梳理、对比、分析、总结,会让学生找到很多新的东西,再加以思考和提炼,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火花。经过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地理课外活动反而让学生主动复习了解课本的知识,但又会积极地拓展一些更细致更新鲜的知识。这就是创新的方向――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拓展,而不是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

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进行“机场商圈模拟规划”,有学生提出了在飞机跑道外建造落地玻璃全景休闲餐饮店,专门观看飞机升降;也有提出使用废旧飞机建造飞机餐厅、飞机旅馆;也有提出就近建造航天博物馆;但是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机场的人货分流系统与商圈、绿化充分结合起来设计,从俯瞰图、物流动线、植物种类、政府机构设置、商业机构布局等都各有特色,很有创新的锐意。

该创意是由物流班的同学集体分析讨论,并委派人员上网搜集资料、现场勘察、美术设计、疑点论证、整理、总结所得。此提案后经送交机场也获得了好评。

(3)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近几年,笔者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地质地貌野外考察、镇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调查、地理模型制作、校园气象观测等一系列活动,熟悉地理调查的基本手段和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而且学生根据野外活动的体会撰写出《分析芙蓉嶂水库坝址选择及综合效益》等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挥,初步掌握地理野外考察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地理学科融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在野外活动中要注意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地震监测、星空探究、气象观测等活动,使学生对自然界中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有较深刻的了解,激发了他们探索大自然神奇和奥秘的热情,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经常地进行数据观测和记录,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又如通过对狮岭、梯面、花东等地的社会调查,学生亲身目睹了家乡各项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了爱国爱乡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调查中,学生还了解到,该地区人口增长也很快;而且随着人口过快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小电镀等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不经处理无节制地向河流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引起了河水水质不断下降;河流沿岸由于不合理毁林开荒和在河床中随意乱采砂石造成了河岸崩塌、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人口过快增长和不合理活动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必须一起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道理,从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增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徜佯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不但增强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4.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地理课外活动一般都以室外活动为主,身体力行,可极大地提升动手、动脑能力。课外活动需要投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兴趣很大。但随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一些艰辛,比如早出晚归、攀山采石、顶风冒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材料整理等,学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但是,在不懈的坚持下,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心志变得坚定,行动变得切实,提高了整体素质,体验了“学以致用”的知识价值。从活动论文和调查报告的撰写中体验了成功的欢乐,增强了自信心,摒弃了自卑的心理,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有效开展中职地理课外活动的策略

1.结合教学灵活选择活动类型

一般的地理课外活动宜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如下述的8种形式开展。

(1)游览名胜,旅行学习。地理课外活动大部分都需要利用课余的时间,从而在放假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旅游观光的活动。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古今名胜的典故中,让学生放松身心之余直观地接触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如山脉河流的形貌、天气气象的变化、植被的分布、动物的活动等自然地理,如古迹的形态和来历、民间故事的品味、人类社会活动的形成和原因等人文地理。旅游这种课外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游玩当中丰富知识,了解地理内涵,最容易培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审美观,热爱自然,珍惜能源,树立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2)观察天文,测量地理。这种课外活动需要结合课本上自然地理的知识,通过简易的方法和工具来观察、测量、采集、记录地理现象,从而重现或印证地理学知识。观察测量的重点在于操作,并且是系统科学的操作。一般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篇章来分类,分为天体运动观测、大气气候观测、海洋与陆地观测、自然灾害观测、动植物观测、环境污染观测等内容。经过观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养成客观求证的好习惯。自然地理的观测比较直观,容易操作,往往由几个学生自行组织就可以达成,但是很有专业感,说服力强,能够令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自信。大部分地理课外活动都属于这个类型。详细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曾举办的就有:

1)天体运动观测:看繁星,认星座;观测月蚀;观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观测彗星;观测流星雨。

2)大气气候观测:测量天气数据,如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量、风向;观测蔬菜的成长。

3)海洋与陆地观测:观测岩土;测绘山脉等高线;测量河流水位。

4)自然灾害观测:测量台风期间的气象数值;观测红火蚁灾害。

5)动植物观测:观测亚热带森林植被的分层;观测桃花水母的繁殖期地理因素。

6)环境污染观测:观测生活区噪音;测量汽车废气的分层分布;测量酸雨的PH值。

(3)深入浅出,动手制作。地理制作包括了制作地理图表、模型、标本、游戏道具、资料纪录等。这其实是学生对课本抽象的知识以各种易懂直观的手法表现出来。首先,学生要对书面的知识和数据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其次,要结合受众的需求,经过谋划、设计、制作、修改等步骤来完成。对于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结合、理解表达结合的能力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从动脑到动手,从吸收到展示,这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利用能力和系统表达能力,避免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空谈陋习。

(4)融入社会,调查研究。该类型的活动和身边的人、事联系密切,更有实用性,目标明确,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际调查数据,经过逻辑系统的分析得出调查结果,并作出分析,最后还要给出解决方案。

调查的内容一般都与人文地理有关,如人口分布调查、旅游资源开发调查、工业、农业、商业布局调查、环境污染调查、交通线路调查等。调查的手段可以是问卷调查、资料搜索调查、实地调查等。由时事发起,加强认识时事,可以令参与活动的学生摆正社会视角,善用知识,理据说明,增强社会参与度。

(5)参观了解,学习专家。以上4种地理课外活动都是围绕课本知识为中心,稍作拓展的范畴,然而,让知识成为生产力才是教育的目的。中职学生更需要掌握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专业组织单位、展览会等进行参观学习是重要的课外活动。

直接关联地理的单位有天文台、气象站、科技馆、地质勘探中心、水族馆、宝石园、植物园(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水力发电站、规划局、环卫局、旅游局、博物馆、港口、矿山、林场、车站、机场等;间接关联的单位有水泥厂、车辆厂、机械厂、特产商店等。

上述单位开展的专题宣传、展览会最具有行业代表性,内容丰富,资讯新鲜准确。参加过的师生均感到受益匪浅。

另外,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是最好的榜样和导师,如上述单位的岗位杰出人员、劳动模范,地质、环保、勘探、海洋、极地工作等的领先者们。向他们进行拜访或者听取报告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踏实认真地学习。

(6)交流竞技,取长补短。交流会主要有几种形式:举办座谈会、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组织展览会。这些课外活动的参与性很高,既可以本校自行举办,也可以和其他学校联办,甚至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学校曾举办和联办过地震知识讲座、环境保护讲座、耕地和粮食讲座、芙蓉嶂水库环境保护报告会、花都人口分布与构成讲座、花都皮革业商圈的发展展览会等。

日常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采用此种类型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各人均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资源共享,促进团队精神。竞技主要有观测比赛、知识竞赛、征稿比赛等。

(7)模拟规划,小试牛刀。把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是进行模拟规划的前提,因为进行城市规划需要具备良好的地理综合素质,从城市功能出发,工业、农业、商业、居住区既要互相联系、创造便利,又要相对独立、避免污染。

根据资源的既定条件来合理配置,如根据当地的地形和土壤、河流的走向、四季气候的影响,优先将耕地保护;根据气候和交通道路,规划适宜居住和交流的居住区;根据人口的分布和构成规划功能建筑:医院、学校、银行、市场、公园、游乐场、道路、公交线路、供水供电系统、派出所等等;根据预期的污染影响来合理设置工业园区;全局考虑,保障生态、平衡发展,追求低碳生活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

规划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预见性。立足于未来的因素来考虑的规划方案才能更适应届时的需求。

组织该类课外活动,让学生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整合。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过全局的模拟规划,但也顺应广州举办亚运会、创文明城市等时机,举办过一些局部的模拟规划。如城市绿化规划设计、垃圾回收站设置规划、旧市区塞车解决方案、梯面镇红山村生态农业及生态商圈规划等。

(8)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在应用中学习,总结后优化应用。课外活动的主旨就是把知识和生活应用结合起来,不断互相良性促进。作为中职学生,在地理方面进行的社会活动有:

1)整理地理课外活动的数据、资料,提交给相关的政府部门,以供参考。如将收集到的民间典故和相关照片、视频提供给文化局和旅游局;将观测的数据资料提交给气象部门和环境监测部门等。

2)配合居委会和服务中心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举办展览。如举办气象日、环境日、地球日等科普知识的宣传。

3)以身作则,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或成立绿色环保小组,进行宣传。

以上地理课外活动总体上是随着学生的知识根底不断加强而开展。然而,这并非是严格的实施流程。地理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有限的教学指导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现实教学中应综合考虑学生素质、周边环境、教学资源、时机把握等因素将各种活动类型有机地进行选择和组合。务求实事求是地做到因应时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因地制宜确定活动内容

笔者居住和工作的广州市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毗邻港澳。花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既是珠江三角洲交通交汇之地,也是沟通珠三角与内地的桥梁和枢纽,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106、107国道和机场高速、广清高速、京珠高速、广州北二环、北三环高速五条高速公路交汇之处。京广铁路线穿境而过,广州火车北站就位于花都。中国最现代化的航空枢纽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也座落在花都。

花都区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花都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粘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库17座。芙蓉嶂水库发现有活化石之称的桃花水母,区内还有省级自然资源保护区王子山,山上有禾雀花等珍稀植物。莲塘镇还有驰名中外的特产京塘莲藕。

花都的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是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已建成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圣庙、资政大夫祠、广州宝巾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圆玄道观等多个旅游景点。

花都属于十分适合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地区,所以笔者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带领学生一年四季穿梭于花都的各个乡镇、各个角落。如去实地考察芙蓉嶂水库、王子山、白云机场等;调查狮岭镇皮革工业的发展、梯面镇旅游资源的开发、新华工业区的规划和发展;研究京塘莲藕、禾雀花、桃花水母等物种生长的环境因素等。

3.因材施教做好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指导与课外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课外活动基本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偏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知识实践知识”的主动推进;课外教学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偏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仅是“参与实践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首次开展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办。

教师指导的内容主要有:

(1)课外活动的背景知识介绍。按照活动的类型需要准备的各有不同,主要以突出专题即可。应当注意的是抓大放小,不用过分详尽,有一个大概的介绍即可,只须突出逻辑性和关键点。甚至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进行自行查找答案,弄清原因,并留待在课外活动中经过实践将细节或者原因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兴趣,也更有利于记忆。可以把曾有的活动资料给学生浏览,但不予参照,待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取长补短。

(2)流程指导。对于地理课外活动的指导,流程最重要,内容反而是其次。这是“授之以渔”。首先应要求订立主题:根据活动时间、地域、时事形势、基础知识、社会资源去订立,务必要清晰、简单、能够达成,不宜内容太多,难度太高。主题的订立是教师指导的重要环节。其次就是订立阶段日程,将人员分工、装备筹措、资料准备、活动步骤、加工整理等重要事项的时间进行安排。再次就是活动过程的必要记录,包括了书写、拍摄、录音等手段。

最后就是整理总结,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把资料、记录进行分析和整理,围绕主题,求证原理,探求答案。事后整理的总结报告是整个课外活动的价值体现。教师指导的内容主要是报告的格式,笔者要求按照“目录-内容展开”两部分整理。并加入文案记录格式,把主题、时间、参与者、日程等按固定格式列出,方便管理和查阅。报告的主体内容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阐述课外活动的对象描述、原因分析、对策或收获。此外,还可以围绕活动的报告撰写论文。

(3)各种实践方法的指导。这是地理课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的基础技能。一般在课堂上就会有所教授,但是不够直观和详尽。每次活动之前,应根据主题和活动类型的需要对学生全体或学生代表(组长)进行专门指导,以便使活动更准确、方便地进行。各种指导包括有野外安全和简单救援、标本制作、各种测绘仪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图表制作、调查问卷设置和统计、参观拜访礼仪等。笔者更愿意仅指导学生代表,但要求随身携带详尽的资料说明。这可以使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方法,比全体培训更有效果。

当然,以上所述都没有准则来衡量,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新生对此类活动比较陌生,则教师指导以案例借鉴、范例学习、协助规划、现场指导为主;而多次参与的学生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逐步放宽,多听取、少干涉,充分给予学生自。而且,地理课外活动多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让学生适应合作、施展才能、提升综合素质,这需要适度的决策权力。团队决策权也应根据学生的经验逐步累积而放宽。

4.课外活动的评价

地理课外活动的成果是直观的报告或作品,可以作对比、评优劣。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远比报告或作品重要。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对活动成果的评价应关注“提升能力”和“鼓励创新”。

地理课外活动不应该只进行事后的评价,而应进行全程的跟进反馈和指导。学生提高的是实施活动的策划和实践能力,这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而不是在活动的总结中获得。许多学生都有体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地理活动,课本上的知识就变得真实了,变得简单了。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变得认真、变得细致、变得坚持,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让笔者喜欢地理,喜欢动手,喜欢分析,并成为习惯。

笔者就着重注意的几点进行评价:不以最后结果为重,以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不以面面俱到为重,以进步、突破、创新为重;不以个人评价为重,以团队合作为重;不以教师评价为重,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重。

地理课外活动的报告格式相对统一,但内容却呈现出自主和个性的特点。操作标准应该严格要求,但选择主题和进行实践却要勇于尝试。笔者更喜欢“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而不是思维的格式化。

以上就是笔者在开展中职地理课外活动时的一些实践体会,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中职地理课外活动,相信还有很大的探索进步的空间。作为一名中职地理教师,为了热爱的事业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对中学地理学科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OL]..

[2]山区中学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OL]..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5篇

一、因地制宜,创造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孩子外表健康高雅

品德教育首先要从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着手。农村的小学生从外表上就不难看出他们的脏、乱、差,他们受教育程度远远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方面更是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为了改变农村学生的外表,我们深入实施"333"工程,创造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1节体育课外活动。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由于具有本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江苏教育电视台专程到校采风,予以高度评价。

(一)开展好阳光长跑活动。学校没有操场,为了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到实处,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自主与规定相结合,贯彻安全第一原则,跑前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跑完带领学生做整理放松,多采用自然地形跑,螺旋形跑,往返接力跑等形式,校长、分管校长带头跑,中层干部分到各级部,师生参与率达100%,使"健康第一"落实处。

(二)开展好大课间和体育课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的民间体育内容,如:滚铁环、胶圈、掷沙包等,充实和丰富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每天安排两次,分别是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下午两节课后30分钟,合计60分钟。上午的大课间活动采用先集中做广播操(希望风帆),再按项目分块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活动项目设置上,既安排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有关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喜欢的、活泼多样的游戏.下午的大课间先做一套自编特色绳操,动作富有童趣,旋律轻松活泼,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立足农村,扎实开展"五好"活动,让孩子言行文明礼貌。

学校是一个学知识,讲文明,树新风的地方,应该具备有十分优良的品德教育环境,在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的过程中,坚持以"八荣八耻"为做人标准。从细节入手,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五好"入手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要做"五好学生"即写好字、唱好歌、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

(一)"走好路"带动"做好操"。我校学生原来做操进退场都是便步走,进场地的队列也不统一,看上去学生没精神,也不整齐。本学期刚开学,学校先从"走好路"入手,用了四周时间专项练习踏步进退场,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的踏步走路姿势,并将走路姿势编成童谣,让学生熟记。经过两周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进退场路队便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精神振奋,队列整齐。在"走好路"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教授新广播操。校长和体育老师先学,再教其他老师,最后教学生,所有老师参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每每遇到看图解有争议的时候,还要看录像。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校的新操教学任务便顺利完成。同学们的广播体操做得整齐、规范、到位,同时一排女教师站在队前领操成了学校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唱好歌"规范升旗仪式。我校学生由于之前未能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国歌唱得既不整齐也不雄壮。升国旗唱国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契机,唱好国歌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特别是国歌中的附点音符节奏学生不容易唱准确。学校请音乐教师先分班级教,然后集体练习,要求唱准节奏、音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同学们的唱国歌有很大的起色。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学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教育。以此为突破口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每周的升旗仪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基于校情,有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情感纯洁高尚

教育向来是以关注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加大人文主义关怀的一项重大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习惯的培养就要从活动入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几乎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这就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确立一个实施模式。为了便于课程的有效实施,确立"长线为主,短线穿插,长短结合,促进发展"的实施模式,遵循"集中安排和分散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将两节综合实践课连排在周二下午,另外一节灵活安排在其他时间。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思考,学校上、下学期分别以"种大蒜"和"孝敬教育"长线活动为主,同时穿插"叶贴画、制作书签、手工制作、编织、十字绣"几个短线活动,通过长短结合的形式推动课程向常态化发展。

(二)建立一种实施制度。为了帮助教师们克服畏难情绪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疑难困惑,学校建立"教师帮扶激励制度",对综合实践老师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学习,引导教师熟悉课程性质,提高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并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师自学等手段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良性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搭建一个成长平台。每学期学校组织两次阶段性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实践经验和体会并提出实践中的疑难困惑,同时展示各班的实践成果,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教师在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同时,多学习,多研究,多笔耕,每个月写一篇综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每学期写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或高质量的活动案例。今年我校的赵士凤和姜洪琴老师的论文就分别获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一、二等奖。

四、追求实效,用心开展"孝敬教育"活动,让孩子道德高尚文明。

"孝"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孝敬文化是学校德育的根基,孝敬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孝敬文化贯穿孝敬教育,孝敬教育依托孝敬文化。孝敬教育实践操作旨在知行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挖掘古代、现代身边的"孝敬"教育资源,确立教育目标及行为规范准则,不断实践,营造良好的"孝敬"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从小培养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道德情操的新一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凸显实效性和针对性,寓教育于活动开展之中。2009年9月29日我校以"孝行天下,爱满校园"为题成功举办了新浦区中小学生"成长体验"暨"三养成教育"系列主题活动,连云港市教育局基教处杨庆真处长、新浦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王宏新局长亲临会场并作重要讲话,现场以"真实、鲜活、有特色"受到与会代表一致好评;2009年10月22日,我校以"孝敬教育"为载体为抓手,成功创建"新浦区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顺利通过验收,受到乔月亮书记、燕书记等领导充分肯定。继而又成功创建"连云港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作为新浦区唯一学校推荐参加省级验收。"孝敬教育"逐渐成为林场小学的德育特色。

除了平时,我们特别利用寒暑假,以"孝敬教育,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主题,要求孩子们在假期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请家长督促和指导孩子写下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请家长协助填写"家长感言"。家长非常支持。学校发放的表格在开学报名时如数收回,并在开学典礼上作了全面的总结,达成预期目标。

活动成效:

1.学生方面,由传承孝心走向播洒爱心取得初步成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了明显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的转变,尤其是毕业年级的孩子更是自觉勤奋,对知识如饥似渴。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取得好成绩,就是孝敬父母这个朴素的道理。孩子遵章守纪,以前那种追打皮闹、满口脏话,做操、跑操嘈杂无序的现象得到根本好转。劳动的时候更能表现出农村孩子的那种不怕脏不怕苦的淳朴。

2.教师方面,由学生的孝敬教育走向教师自觉地敬业爱岗取得初步成效。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抓住师德建设不放松,要求老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由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转化为自身的爱岗敬业。

3.家长方面,由家长的"被动抵抗"走向家长的"主动配合"取得初步成效。我们这里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得不够全面,对学校的工作不够关心,甚至冷漠,比如开家长会的时候都来不了几个人,通过开展孝敬教育,看到自己的孩子变了,家长对学校的看法也变了。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6篇

一、更新教师观念,创新英语教学。

1、 大胆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努力做到“三创新”--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全组英语教师的素质,我们组织了全组老师赴北京参加了北师大组织的全国中小学英语特色教学与技能提升培训,让每一位英语老师对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了解,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从而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2、大胆尝试。“先学后教、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义乌所有教师的关注。我们学校也积极组织老师学习、实践。英语教研组依然走在了前列。“五月风”英语周活动中开展的“先学后教、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得到了教研员谭老师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的肯定。五月底,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比武更是让组内每位老师都有了实践这种新模式的尝试,通过这样的活动和实践,相信每位老师对“先学后教”都有了初步的理解,也必然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体现这种教学理念。

活动后全组老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网上发贴讨论,让每一位老师对“先学后教”这一新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抓好教学业务工作,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加强备课的规范性,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我们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集体备课主要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由各个备课组长负责,每周至少有一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每次备课由教师轮流主讲,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习题,教法等。然后,同年级备课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之后形成电子教案和学案,并制作授课课件,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真正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效率。事实证明,在多次与兄弟学校联合作业检测当中,我校英语教学成绩占有一定的优势。

2、校本研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也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教研活动的重要价值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在教研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学期我们每二周都会有一次校本研训。所有老师轮流作专题发言,针对前一阶段的教研情况,提炼共性问题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对策建议,使广大英语教师对一些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3、承担市、校际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英语组共有6位老师承担了市级教研活动。刘坚红、方德政承担了市“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公开课;诸葛胜花老师承担了市“九年级英语教学研讨暨学业考试复习”研讨公开课。陈玲俊、陈青燕、洪艳老师承担了义乌市英语“基于校园网的语言学习与评价研讨”公开课;方丽贞、任春玲老师承担了校际“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研讨公开课。洪庆东老师作了“英语教学中的先学后教”主题讲座。得到了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大大地提高我们学校和英语组的知名度。

不仅如此,英语组教师多次参加了由省、市级各类新课程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受益匪浅。3月份方丽贞、洪庆东老师参加了省“导师制班主任”研讨会。刘坚红、方丽贞老师参加义乌市第一届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方丽贞老师获市农村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三等奖。洪庆东老师被评为义乌市第八届教坛新秀。英语组全体英语老师参加了市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及考试。

三、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开发校本资源,有效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后进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为学生更好地搭建学习英语的平台。同时有效地落实“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兄弟学校老师探讨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突出英语教学特色:多维合作、资源共享、增进友谊、共同进步。英语组举行5月22--26日为期一周的第二届“五月风”英语周活动。

本次活动有三个板块组成:1、英语能力展示台,通过竞赛的形式,展现后中学生在编抄报、单词竞赛、综合知识竞赛等方面的英语能力,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2、英语电影欣赏屋,在阶梯教室,连续三晚播放深受学生喜爱的《鲨鱼故事》、《泰坦尼克号》、《恐龙》等英语大片,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3、“先学后教,自主学习”课堂艺术探讨,并邀请全市各兄弟学校的英语骨干教师及教研员来校指导,一起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为期一周的英语周活动,节目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学生积极参与。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又一良好平台,同时也为五月美丽的后宅中学增添了光彩。

四、积极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

一学期来,英语组教师在努力工作的同时,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并多次获奖。4月份义乌市教学案例评比中英语组共有9人次获奖,占全市总获奖数的47.7%。其中陈旭英老师《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有效调控》、陈青燕老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合作学习 》获一等奖;陈玲俊老师《 新型的新课导入语——心与心的交流 》、任春玲老师《从自主合作中走向成功》、刘坚红老师《换班上课中的思考和感悟》获二等奖;何春霞老师《如何在英语课中渗透德育》、洪庆东老师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刘文英老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德政老师《合作互动 别开生面》获三等奖。

诸葛胜花老师《用好“压岁钱” 》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方德政老师〈〈新课程实施后中考英语命题改革趋势〉〉在省级刊物《新

课程·综合刊(中考版)》上发表。

在5月份义乌市电子教案评比中,陈青燕  洪庆东的《i am watching tv》、刘坚红老师《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获二等奖;方丽贞老师的《lesson19》获三等奖

6月份的义乌市“课程开发与研究”教学论文评比中,刘坚红老师的论文 《浅谈博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方德政老师《谈谈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获三等奖。

义乌市专题教育活动论文评比中,朱群花老师《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弱点的帮导策略》获一等奖;何红心老师《浅谈教师职业和心理健康教育》获三等奖。

五、注重对学校和教研组的宣传

一直以来,英语组十分注重对学校和教研组的宣传工作,多次在义乌英语教学网、义乌教育网、义乌小商品世界报、义乌教育、义乌电视台对学校和教研组进行了宣传,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研组特别是我校的知名度,在兄弟学校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件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强检查和督促。

2、教师、学生的口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一学期以来,英语组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深深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以及学校其他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取得的。我们还知道,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把学校英语教学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而奋斗。

英语教研组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题研究;综合素养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4)7C0026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2年年初,笔者指导高一年级12位学生,以“油”为主题开展了“地沟油的制取与检测”等三个化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后来又指导这些学生参与“硫酸铜大晶体的制作”活动。笔者通过历时两年的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化学新授课教学还是在高三复习中,参加过课题研究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能力、思维的严密性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要优于其他学生。可见,开展化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对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1 课题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验条件与活动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课题的针对性与适宜性则成了课题选择的首要因素。在选择课题时,指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方向、方法与成果等要进行预测和评估,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也便于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1.1 选题要贴近生活

化学课题研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并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宜选择学生身边的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化学,并用化学视角来审视身边的世界。

化学课题也要突出化学学科特点,既可以是物质的制取,如“利用烟油制取家用洗涤膏”;也可以是物质性质的探究或物质检测,如“纯碱清洗厨房烟油的最佳条件”;还可以是有关STS问题,如“环保袋真的环保吗”。当然,将上述选题思路综合起来,也可以作为课题的选项。

1.2 课题要紧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

化学课题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进行探究,但又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新知识、新方法,“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果课题的内容和研究手段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觉得困难重重,其探究的积极性和课题研究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1.3 课题要与研究条件相匹配

课题实验中用到的实验装置和基本操作都是中学常用的,并尽可能在实验室里完成,以增加实验探究的可操作性。例如,将混合油水经过“用纱布过滤分液漂白去色用餐巾纸过滤”制取地沟油,实验过程中用到加热、过滤、分液、吸附漂白等都是中学阶段常用的实验基本操作,在实验室里能够顺利完成。

囿于学校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资源所限,有时需要借助于其他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资源。为确保研究活动的顺利推进,要为课题小组提供必要的书籍资料和上网便利,并开放实验室。

1.4 研究活动要突出综合性

当然,选择课题除注重实用性之外,还要注重研究活动的综合性。课题的综合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研究活动教育影响的最大化。

2 课题培训

课题选定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开展课题的研究模式、方法手段以及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新知识进行必要的培训辅导,以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2.1 研究模式与实验原则

首先向学生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和研究方法,让学生知道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在化学课题研究过程中要用事实、数据去说明,通过定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才会严谨、逻辑。比如,控制变量法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即将影响实验结果的诸多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以此来探寻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

2.2 新的知识内容

在探究化学问题时,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学生尚未学习的知识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前辅导。比如,高一学生在还没有学习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开展“地沟油的制取与检测”课题研究,就要首先指导学生自学相关内容,然后讲解油脂(酯类)的水溶性、密度与熔点等。

2.3 新的技术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会用到一些中学阶段尚未接触到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有必要结合原理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向学生拓展一些前沿的化学探究技术,如手持技术等。

3 课题研究

为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具体落实小组成员的职责,并由一位组长负责召集协调。

3.1 理论研究先行

化学课题研究,采取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方式。小组成员在已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中心,利用书籍和网络资源,对研究对象进行检索、筛选、分类、鉴别和处理,并设计出研究方案和实验步骤。对于资料中有争议、有出入的内容,则要用实验进行验证,以确定最佳方案。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小组讨论后交由指导教师审核。只有在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在实践中才有可能成功。

案例1 地沟油的检测方法

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了解到地沟油与食用油的组成性质差异,并设计出三种对比检测方法:

(1)食物经高温熬煮后,部分有机物分解成可电离物质;同时,食物在烹调过程中添加了食盐等调味剂,在水相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导电性。因此,可以用检测水相电导率的方法鉴别地沟油与食用油;

(2)食用油在烹调之后,再与水、金属、微生物等作用,酸败程度高,导致地沟油的pH较低。因此,可以用检测水相pH的方法鉴别地沟油与食用油;

(3)由于地沟油是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混合物,其中动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和凝固点都较高。因此,可以用凝固法鉴别地沟油与食用油。

3.2 对问题给予方向性指导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虽然知道改进措施,但也不宜直接告知。而应当只是提出改进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艰辛和乐趣。否则,只是简单“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其探究价值得不到体现,其课题研究意义也大打折扣。

案例2 制冷剂的选择

用化学方法让地沟油降温凝固,学生首先想到要选择溶解时吸热的物质作为制冷剂,经查找发现实验室里只有KNO3和NH4Cl两种能降温的物质。这两种物质中哪种物质的降温效果更强一些?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呢?

此时指导老师进行引导:当比较两种物质性质上的差异时,只能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照实验,首先要分析影响这两种物质降温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加以控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严谨。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KNO3和NH4Cl降温效果的对比实验:用2支试管各取10 mL水(16.3℃),分别加入1.0 g KNO3和1.0 g NH4Cl,然后迅速振荡使KNO3和NH4Cl全部溶解,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可以发现,同质量的NH4Cl比KNO3的制冷效果更好些,于是最终选择了NH4Cl作为制冷剂。

3.3 鼓励学生创新实验

由于中学生的化学知识有限,而要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只能靠方法的创新去弥补知识的不足,这在客观上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土壤。

案例3 自制热过滤装置

学生在模拟制取地沟油的过滤环节遇到了问题,常常只过滤了一小部分油就已经凝固了(室温16.3℃),此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改进过滤装置。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到如图2装置,但考虑到实验室没有此装置,因此课题小组就对该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出如图3装置,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可在一定时间内使过滤顺利完成[2]。

4 课题报告

将实验过程和研究结论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论文答辩进一步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课题研究的严谨性和论文书写的规范性。记录研究过程的所想、所感与所悟,加强自我反思改进,从而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

4.1 依照格式撰写论文

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既是梳理研究活动的过程,更是科研思维的逻辑化、条理化和科学化过程。通过撰写论文,让学生初步掌握论文的写作模式,对学生以后从事课题研究起到了规范化作用。

案例4 论文的书写格式

“地沟油的制取与检测”的论文书写格式: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说明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这个课题要研究什么,研究这个课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二、实验过程。包括地沟油的制取与地沟油的检测。需要说明在哪里取餐饮废油水(制取地沟油的原料)更有代表性,模拟制取地沟油有哪些操作步骤,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制取的地沟油与食用油在外观上有何差异;地沟油与食用油的组成性质有何差异,如何利用性质差异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何。

三、实验结论。分析实验事实与实验数据,提炼得出实验结论。

四、建议与体会。根据“实验结论”指导人们如何使用简易方法区分地沟油,怎样回收餐饮废油水,如何加以利用。

汇集整理小组成员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感想、感悟与收获。

指导学生按照论文的书写格式将实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完善。论文经课题小组讨论修改后再交由指导老师审阅。

学生的研究论文不仅要强调研究的过程、结论和活动收获,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和数据也要进行分析与讨论。

4.2 模拟答辩

课题小组就研究成果进行论文答辩,一方面,保障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胜任答辩,可召集课题组成员和班级其他学生进行模拟答辩。首先由课题组中心发言人阐述课题的概况,然后其他学生进行提问,该课题组成员集体进行释疑。这样通过一问一答,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原理、过程和结论有了系统、深入的掌握。在答辩过程中出现的疑惑,课题小组再进行理论修补和实验完善,这样课题的研究不再是想当然,而是有理有据,并且更加全面、逻辑与严密,小组成员的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训练与提升。

案例5 为什么选择沸石漂白地沟油

在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为什么选择沸石漂白地沟油”时,课题组成员讲述了实验的探索过程:课题小组首先考虑到选择SO2、氯水和活性炭进行漂白,但SO2的漂白性是暂时性的;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地沟油,并会对后续地沟油的检测产生干扰;而用活性炭进行实验后,发现活性炭的细颗粒残留物导致地沟油的颜色更深,无法起到漂白作用。后经过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最终选择了沸石。

4.3 评价反思

无论是研究日记、活动感悟,还是答辩时评委老师与其他学校学生的提问,以及研究成果的获奖等,这些以促使学生反思改进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实现了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最大化。

在研究活动和成果展示中,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有了深度和广度。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结成的互助关系与友谊,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仍然延续着。

案例6 活动感想

有一位学生在答辩时感叹说:这种比赛不仅需要参赛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求参赛者具有缜密的思维和准确的口头表达。每当我们表达得不够严谨,或者表达得不够准确时,别的同学就会揪住这一点,不断地向我们提问。而且,一旦我们的回答不够完整或详细,又会引起别的同学的提问。

还有一位学生在活动总结时说:我爱化学,我爱实验,我爱答辩。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比赛,我还要参加,并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5 课题影响

参加课题研究活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明显增强,这种影响在后续的化学学习过程中表露无疑。这些学生在以后课堂上的提问更多了,问题也更有了深度。在这些“领头羊”的带领下,班级的学生不再“乖乖”地去听了,而是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会带着质疑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当他们遇到疑惑时,首先想到是设计实验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从理论上进行逻辑推导,这种依据实验的思维方式是学生化学素养提升的明显标志。

无论是实验条件的设定,还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都要从“量”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从定性到定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跨越,学生体会到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其严谨、规范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学生,其相对丰富的直接经验对于化学间接知识的建构,也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学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他们会在后续的化学学习别留意和关注,这也是引领他们探索化学知识的引擎。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1~163.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8篇

一、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2]。首先,培育学生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局面,让学生主动求知。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本色是天真、积极、向上和好学的,学生有权将自己的生命本色展现出来,有权自主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语文课堂不但要把自主还给学生,还要引领学生释放生命的本色和光芒。其次,分层分类指导。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施“倾斜政策”,多示范、多辅导,低起点,小坡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对其自身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创造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活其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再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打开知识大门、开发文化宝藏,从而获取新知识,生成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活力,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二、合作,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是多人(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配合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多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帮助,通力合作达成学习目标,最后获得共同的奖励。就像篮球或足球比赛一样,只有全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场比赛,结果如何取决于每个队员的水平和努力情况,以及队员们相互合作的程度,最后全队共享一个成绩。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和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进行动态分组。小组成员定期分工,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力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前,教师可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在讨论问题前,各小组先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和一名点评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学生全面负责,记录的学生负责记录、归纳,点评的学生负责总结讨论结果。小组轮流选派发言人上台进行交流。合作学习能创设学生参与合作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课前就会主动搜索甄别资料,开动脑筋,并且在合作参与的情境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不仅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相互监督,而且小组之间也有合作竞争,这样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三、探究,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3]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探究,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个性体验出发,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位学生,给学生以开放的心理、学习的空间和思维的天地。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敢问、敢探索,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引导、保护、激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探究效果。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使其学会自学并且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性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种。(1)自读自悟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借助“画、批、注”的方法读出个人的理解、感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用画“结构图”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出问题的能力。(2)朗读默读的能力。朗读,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默读,一边读一边想,逐渐提高读的速度与质量。(3)略读浏览的能力。略读,粗知大意。浏览,能根据需要迅速捕捉到有用信息。(4)综合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5)迁移运用的能力,自觉积累升华学习方法,养成良好阅读的品质。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如《时钟的启示》探究学习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见仁见智,启示多多。有的认为要珍惜时间;有的认为要给时钟上发条,给予适度压力,保持前进的动力;有言时针、分针、秒针运转起来方向明确,各司其职,步调一致,说明大家应有集体主义精神,要团结协作;还有的认为要脚踏实地、关注社会底层及弱势群体等等,大有百家争鸣之势。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尊重学生的选择、体验、发现、创造,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力

教师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让学生乐学、高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质疑探讨交流中,就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孔雀东南飞》学习任务之一:探讨刘兰芝被遣之缘由。学生进行资料搜集、甄别、研讨、归纳,其中一小组打破“无子说”、“婆媳失和说”、“媳妇难为说”等传统说法,大胆提出婆婆“心理变态说”(恋子情结)。该小组代表用课件介绍:焦母由于早年丧夫,与儿子焦仲卿相依为命,儿子就是她的命根子,视儿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母子之情不可分割。毋庸置疑,儿子对她的爱,别人(特别是女性)是不能分享的,焦母患上了“恋子癖”。而自从媳妇刘兰芝过门后,小俩口卿卿我我,恩恩爱爱,焦母的“醋坛子”被打翻了,儿子成亲后对母亲的感情疏远了,焦母就认为是兰芝将爱夺走了,因而迁怒于兰芝,产生了变态心理,无中生有地找兰芝的“茬”,蛮横献策责令儿子休妻。最终,兰芝成了焦母狭隘、自私的牺牲品。当然,焦母不但害死兰芝夫妇,而且也害了自己。学生还谈及,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母亲与焦母同样患“恋子癖”,心理变态,如出一辙,陆游与唐婉这对情投意合的伉俪活活被拆散,并且还列举了现实版的三则案例。立意新颖,有自己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

五、延伸,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课堂教学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的内容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延伸方法,提供延伸材料,建立延伸机制。课外拓展延伸能使深化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域面,生成学习能力,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延伸拓展方向。

作者评价延伸。即以所学的某一篇课文为契机,要求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实现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全面感知作者生平和艺术特色的目标。每一位作者,尤其是名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这种人生经历铸成了作家为人为文的思想基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思考,往往都渗透在其作品之中。

对比阅读延伸。即要求学生阅读作者其他阶段的作品,或同一主题的相关作品,并对比作品在结构、手法、主旨等方面的异同。这就要求教师有广阔的阅读视野,能够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对比阅读材料。

合作探究延伸。即对课文中某一个学术界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大胆探究,师生共同研究,力求有新的突破或提出新的见解。

习作训练延伸。即仿文、缩写、扩写、改写和续写,或者进行想象性创作。

感悟升华延伸。即抓住作品的情感主旨,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和熏陶。

警句激励延伸。教师应充分利用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熏陶学生,日积月累,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外活动延伸。利用社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地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笔者所在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这里悠久历史,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风景宜人,忠烈流芳。教师可引导学生游览参观瘦西湖、平山堂、史可法纪念馆、八怪纪念馆、朱自清故居、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等名胜,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度思考,从而确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活动载体延伸。创设语文学习载体,开展诗文诵读比赛、读书比赛、征文比赛、小品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课本剧比赛等活动;开展文学讲座、影视片欣赏、课堂3分钟演讲等活动;开展市场调研报告评比、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评选、班级文化名片和个人文化名片评比;借助春节等传统节日,撰写拜年短信;开通班级博客(微博),并公开交流。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探究发现,共同交流,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5]。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由“学会”变成“会学”,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高,奠定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杰洛姆・希摩尔・布鲁纳(J・s・Bruner).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45

[2] (美)卡尔・R・罗杰斯(Carl.R.Rogers) . 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4

[3]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 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05

[4]陈晓晖 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1-102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活动;二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14―04

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它强调学习与活动的同一性,提倡“以活动促发展”。与其它教育主张不同,它将人的活动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教材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必然也参与活动。而既有教材更多关注知识结构,学生实质上被知识“主宰”,被告知干什么,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将活动引入教材。

一 活动是信息技术教材的灵魂

哲学界认为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学生是生活在学校这个“准社会”中的“准社会成员”,他必然也通过活动与周围的现实世界进行双向建构,这种活动方式被我们称之“学习”。心理学界也从各个角度对活动进行了论述。如,列昂节夫认为,“通过活动,便在人和他的周围世界之间建立现实的联系。”杜威认为,“教育是通过活动形成和发展的。”[1] 可以看出,活动是学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使学生和他周围的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学生和教材间发生的交互作用就是活动。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材设计时,要尊重活动的特点。

1 对象性与建构性

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它表明任何活动都指向一定对象,人也受作用于对象。因此,学生和教材是活动的双向对象。活动在本质上又是一种指向活动对象的合目的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又具有建构性。因此,活动使学生与教材互为对象、双向建构,我们不仅要把学生作为建构对象,使他们占有活动,也应把教材作为建构对象,支持学生对教材的主动建构。

2 整体性与阶段性

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看,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感知、操作、言语等)和内部活动(知、情、意)两部分构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外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活动的对象,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而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小学高年级的活动应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提高活动内容的概括化水平,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3 开放性与实践性

开放性是针对传统学习的封闭性而言的,它表现在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过程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活动结果的开放。教材在选取内容、组织活动时应打破传统教材长期维持的封闭状态,扩展到学习视域之外,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活动的过程中塑造其人格品质和创造能力,促进主体能力的发展。

二 既有信息技术教材缺失“活动”

笔者随机抽取了新课改前后出版的31套信息技术教材(课改前教材共18套,小学4套,初中5套,高中9套,课改后教材共13套,小学4套,初中4套,高中5套)。通过对其分析,并结合师生访谈,我们发现既有教材过多关注学科逻辑,较少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活动,其知识本位、活动缺失导致学生应有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得不到发展。

1 内容相对封闭:属“物”而非“人”

新课改前的教材有两大倾向,一是编写成类似软件说明书(见教材示例1),详细介绍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忽视学生的活动,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往往陷入会使用工具却不知工具所为何用的窘境;一是编写成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式教材(见教材示例2),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所谓的任务和主题内容相对封闭,只是为了“知识”而“活动”,对暗含的隐性知识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新课改后,有了高中新课标做参照,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有了一定提高,不再把关注点集中于“物”化的工具上,而是把更多内容聚焦于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如,通过教育部评审的五套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版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版本)都基本体现了这一思想。教材已经开始关注人,但仍不到位,对学生的技术应用活动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对活动的过程与活动规律关注缺失。

教材示例1(软件说明书式)

第3章PowerPoint 2000

3.2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

3.2.1PowerPoint的启动

3.2.2选自幻灯片版式

3.2.3PowerPoint的窗口

3.2.4PowerPoint的视图方式

选自××出版社《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程》第二册目录

教材示例2(主题活动式)

1 我与“信息”

2 动手一试

3 名画“保”库

4 命运交响曲

5 红心网战

6 高中的我

7 我替老师排课表

8 《开天辟地》学外语

9 走上学术会议讲台

10 窥视股市风云

选自××出版社《高中主题信息技术课本》目录

2 组织形式单一:重活动形式而非本质

既有教材在组织形式上进行了众多尝试,其中不乏可借鉴的经验。如:按照信息活动的线索安排教材内容;按照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层级,螺旋上升;对技术工具的讲解进行聚类和迁移等。但在实践过程中,即便按照以上编排方式组织教材,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一是割裂活动的二元形态,或信息活动或技术工具的组织方式,往往容易使人陷入重理论轻技术或重技术轻理论的误区;二是所谓的螺旋上升并没有切实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内外活动不统一;三是内容模块的逻辑不清(见教材示例3),为了罗列知识点而强加活动的方式不可取;四是教材微观组织形式单调,活动形态单一,部分教材采用的主题活动只是形式上的主题活动,或是为系列知识点起了“活动”的别名,或是忽略活动的群体性及人际交互,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动辄提主题活动的盲目跟风现象,一度被大家认为主题活动泛滥,呼吁暂时冰冻主题活动。[2]

教材示例3(逻辑不清):

第1课图形的旋转或翻转

第2课图形的放缩

第3课绘画

第4课阴影及三维效果

第5课对象的组合作用和层级关系

第6课绘画笔的使用

第7课剪贴画

第8课插入图片

选自××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第六册目录

3 形态表达静止:学生游离于教材之外

综观已有教材,在语言的使用上,其生动性、启发性、倾听性不够(见教材示例4),学生与教材的地位不平等,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难以与教材进行交互。图表已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图表表征仍然停留在静态阶段,其丰富性和动态性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具体表现在:(1)在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中,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图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之意(见教材示例5);(2)即便使用了图表,图表内容的多样性、意义的多层次性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图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3)图表群组合的多样性及动态性没有得到重视,图表群所特有的对活动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发挥;(4)图表基本上作为文字的衍生物出现,教材的形态表达进入思维定势,没有认识到图表本身也可独立作为内容参与活动建构。

教材示例4(文字表征欠启发性):

利用表格来组织网页中的元素,是制作网页常用的方法。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很多网页都用到了表格。

选自××出版社《信息技术》六年级上

教材示例5(图表表征缺乏):

Windows 98把计算机硬盘里的各种文件根据不同的用途,分门别类地存放在类似文件柜的抽屉里,这些“抽屉”,就是文件夹。一般文件夹的图标是。

――选自××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

三 信息技术教材需要“活动” 建构

由于对活动的关注不足,既有教材较少考虑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社会间的双向建构,造成教材与学生相孤立。事实上,由于信息技术独特的课程性质和发展特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活动表现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元形态。以活动来建构教材,必须关注活动的二元形态,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赋予信息技术教材活动的精神。

1 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使活动表现出课程特有的二元形态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因而,一方面,技术学习活动以设计、制作等外显形式鲜活的表现出来,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且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情感体验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更注重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等环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又往往表现为信息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两种特有的表现形态,二者通常以明暗交织不可分离的姿态表现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本文把它们称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二元。

从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到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信息技术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明确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转型。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方面计算机教育时期遗留下来的技能化倾向使一部分教师仍然过多的注重技术操作,忽略信息过程;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教师盲目的跟从信息素养的培养,片面的认为信息素养即重信息处理轻技术应用。这两种观念的对立导致了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二元的对立,使我们一直难以摆脱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困境。事实上,二元是活动这一本体的两种不同映射姿态,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一体两面”。信息活动包含技术应用但又并非完全包含技术应用,是指参与信息过程的活动,即通过参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评价等活动,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伦理道德。同样,技术应用也不完全包含信息活动,它是指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技术的思想、原理、方法、文化价值,获取驾驭技术的技能。

2 “活动”化教材需要二元及各种形态的活动共同建构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于信息素养,国内外很多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普遍达成共识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3]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本身就蕴含了参与技术应用进行技能训练、参与信息活动提高信息能力两种形式的二元活动。以二元来建构教材,能兼顾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在活动作用于信息技术教材的过程中,除了具有课程属性的活动“二元”外,活动还有多种一般性表现形态(见表1)。二元与其它形态的活动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信息技术教材:从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形态来看,活动有实物活动、交往活动、精神活动三种基本类型;从人的活动的指向来看,活动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两类;从人的活动的社会化和“类化”的程度看,活动可分为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4] 上述对活动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第一种划分方式是实体性划分,其它角度的划分属于特性划分,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主体从事实体活动的特性。其中,信息活动、技术应用、主题活动属于实体性活动,但后者与前两者有所区别,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是从课程角度界定的,主题活动是从内容的功能模块化角度界定的,二元可以与主题相关,表现为可大可小的主题活动,也可以与主题无关,表现更上位的活动特性。

要建构“活动”化教材,关键是寻求合乎学生发展的活动逻辑,将各种形态的活动融入到教材中。在进行教材设计时,可以分别从教材的内容选择、组织编排、形态表达三个主要维度加以考虑:在内容选择上,以活动二元为线索,把相对抽象简略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明确学科知识体系(见图1)。而后,再分析各种形态的活动与学科知识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教材中,选取相应的活动主题,充实教材的活动内容,确立二元整合的内容结构;在组织编排上,以活动二元统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呈现多样化的活动形态。宏观层面,以学段为单位,寻找课程体系与学生活动间的平衡点,以活动二元为线索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教材,以达成课程逻辑与学生活动逻辑相统一,教材结构与学生认知发展相统一(见图2)。中观层面,关注内容模块,挖掘其内在活动逻辑,从学科主题和生活主题两个方面来考察各种形态的活动在教材中如何组织。微观层面,具体到课,关照活动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带动活动的全面展开;在形态表达上,按照活动的流程进行图文表征,变晦涩生硬的陈述性语言为“倾听性引导”式语言或生动形象的图表、变单一表征的静态图表为多维表征的动态图表或图表群、变生硬的图文搭配为二者的有意义结合,从而使教材在形态上更具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建构中。

四 结束语

用活动建构信息技术教材,将突破信息技术教材的原有框架,以活动统一学生与教材的关系,革新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教材设计模式,对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乃至课程建设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当然,从活动的视野建构教材,并非要一味追求活动的形式,把教材做成活动课程教材或课外活动教材。“活动”化教材并不排斥学科知识,相反,学科知识是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建构教材时,既不提倡不考虑学科知识体系、把教材内容完全生活化,也不提倡抛弃生活经验,完全学科化。既要立足于学科知识体系,又要关注生活,这才是正确的建构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

[2] 李艺.主题活动有泛滥之势,暂时冰冻一下它怎么样, 请讨论.大路论坛. [DB/OL].

[3]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5.

课外活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我与化学 课外活动 家庭小实验

广州市中学化学教研会开展“我与化学”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已十多年了,活动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支持,在广州市中学化学中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也一直坚持组织学生参与这项活动,把活动看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性实践。实践表明,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各种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养成团结互助的优良品格、不怕挫折的坚强毅力、勇于求索创新的意识以及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主人翁精神,最终达到促进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我与化学”的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图表、课件,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笔者结合个人开展活动的经验谈开展“我与化学”活动的策略。

1 选题的策略

要开展好“活动”,选择适合的课题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笔者认为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的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选题要考虑以下2点:一是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声音代表着他们自己的学习实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二是选择课题,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课题将难以开展下去。

1.1 钻研教材。挖掘研究课题

1.1.1 挖掘“调查与研究”栏目资源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立足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中栏目编排丰富多彩,版面设计活泼新颖。其中“调查与研究”栏目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若能重视该栏目的特点和作用,积极发现和挖掘该栏目的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则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以下是笔者认为可以挖掘的课题。

[案例1]在学完“水资源的保护”这一课题后,教材“调查与研究”栏目给出的内容为: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并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作分类整理,与同学进行交流。笔者号召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水资源污染的情况,通过报纸、网络收集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一些知识,并把活动过程及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写成小论文,然后与同学交流。另外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社会小实验和社会调查。如“自来水的硬度检测”,“空气污染”与“酸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2]在学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后,教材“调查与研究”栏目给出的内容为: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3]在学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后,课本给出的“调查与研究”内容为:调查你家及你生活的社区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情况和回收价值等,对今后如何回收费弃物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此,笔者把学生随机按每组8人分成6个小组,先让他们围绕此栏目内容每组确定一个调查与研究的课题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每组成员就此课题内容明确分工,通过教师指导、实地调查、参观访问、查阅书刊、上网搜查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与研究。一个月后,“生活中常见金属废弃物的分类调查”、“金属废弃物回收的价值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防腐的常见方法”、“常见大气污染气体对金属铜、铁的腐蚀”、“金属腐蚀对工业的危害”、“金属文物的病害及其防治研究”等凝聚学生汗水和心血的调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呈现在教师的面前。

[案例4]“有机合成材料”后的“调查与研究”栏目的内容为:调查你周围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及形成的原因。用照片、漫画或板报的形式来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建议,呼吁大家都来为减少“白色污染”而共同努力。笔者让学生组成课题组,课题组的同学在校内每班放一个“丢弃的塑料瓶回收箱”,课题组的同学每周收集一次进行统计,课题组的同学统计每周学校起码回收1000个塑料瓶,也就是说有1000个塑料瓶被废弃,课题组同学再到垃圾回收站作调查,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广州市一年要丢弃30多亿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于是课题组的同学倡议“减少使用塑料瓶饮料,提倡使用玻璃瓶饮料”。

1.1.2 挖掘“家庭小实验”资源

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教材中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家庭小实验”资源。

[案例1]在学完“水的净化”这一课题后,教材中“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笔者每年都会叫学生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领悟每一层的作用以及各层的净化程度。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并在单元复习时进行净水器净化程度的比赛,比比看谁的净水器净水效果好,谁的有创意。

[案例2]在学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题后,教材中“家庭小实验”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试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个小实验其实很容易做也蛮有趣,笔者把它放到学习碳酸根的检验时让学生回家做,考虑到学生家里没有石灰水,就叫学生自找容器,教师发石灰水让他们回家做。

[案例3]在讲完“测定溶液的pH”后,学生一方面将其扩展到测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用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H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案例4]教材中的一些“活动与探究”也可以变成“家庭小实验”,如“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就可以在学习金属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完成。

挖掘教材中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利用“活动”掌握和巩固课内知识,一举多得。学生完成“调查与研究”和“家庭小实验”后必有所得,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收获记录下来就是一份很好的“我与化学”作品。

1.2 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不能限于由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师还要善于将提出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大胆地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其实,学生有好多有价值的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做有心人,不仅要善于积累学生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激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例如:在初中化学第六单元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有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水滴到炽热的炭块上会冒烟和发出“哧哧”声的现象感兴趣和不解。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学生分为2组进行实验设计。

1.3 学习交流,搜集课题

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搜集整理成研究课题,再结合自己、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笔者从一些化学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它们充实到“活动”中,扩大了选题的范围,开阔了思路。另外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论文选编也是很好的课题参考资料。

1.4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研究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与化学学习相关,可以把这些问题积累起来,然后设计成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在学习了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之后,激励学生用生活中易得的塑料制品或其他器具,来制作简易启普发生器等等。从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开始便启发和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多留意身边的化学现象,做个有心人去思考有关的一些现象。如切开的苹果为什么变黄,对豆浆“假沸”现象的探究等。

2 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

课题选好后,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活动”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1 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当师生共同确定好课题以后,就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

(1)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

(2)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4)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2.2 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有些课题,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的参与者,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太会合作,或者说合作意识比较淡漠,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参与。因此,要在这方面加以指导。

2.2.1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活动,学生都应参与其中,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主动参与研究目标的确定,共同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与老师、同学热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那么他对问题的理解就会和小组的其他人员一样,是深刻的、全面的,他就对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会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个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2.2.2 让全体学生参与

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对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实,应该特别注意鼓励那些成绩和能力落后的学生,激励他们进步。

3 对“我与化学”活动开展的一些想法

“我与化学”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在广州市鲜有学科能开展参与面如此广的“活动”,“活动”给师生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笔者曾2次获得“优秀园丁”的称号。“活动”日渐成熟和完善,近年还开设“答辩”环节,让更多的师生得到交流和学习,笔者是和“活动”一起成长的教师,因为开展第一届恰好就是本人成为人民教师的第一年,故而对“活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开设网站让更多学生、教师甚至家长对“活动”有所认识。并且可以让师生在网站上得到交流。

(2)在每校聘用专门的“辅导员”保证“活动”有专人负责,免得一些学校的教师青黄不接或者是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专门的“辅导员”也利于教师对“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和开展专门的研究。

上一篇:内容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分析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