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0:10:27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

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面向全球网络化应用的各类新型微机和信息终端产品将成为主要产品。便携计算机、数字基因计算机、移动手机和终端产品,以及各种手持式个人信息终端产品,将把移动计算与数字通信融合为一体,手机将被嵌入高性能芯片和软件,依据标准的无限通信协议(如蓝牙)上网,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在Internet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不会把汽车仅作为代步工具,汽车将向用户提供上网、办公、家庭娱乐等功能,成为车轮上的信息平台。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在经过凡年的努力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之后,我们也应当对最后的毕业论文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在课程学习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特将自己在撰写计算机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体会写成本文,供将要着手进行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的同学参考。

一、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着重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若按当前人才职位来讲,就是“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同学们对此应有准确的认识,和自己所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当符合这个角色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当适于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这与一些“纯”计算机专业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探讨研究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既关注组织机构,又研究计算机技术,是一个“管理”、“技术”两门包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中既有“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又有“管理经济学”的原因。所以我们选择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

一般的讲,计算机毕业论文要求同学们做的工作是:运用生命周期方法(sdlc)开发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选题可自主决定。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应满足这样的要求:

探讨管理信息系统(mis)学术领域内的课题

选题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展开论述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了解的内容,可以说是“了解什么就写什么”

尽量不要选择他人写过多次的题目

一般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是让同学们选择某一企业、机构等等,对其中的实际工作和业务进行分析,建设开发出一个适用于此单位的信息系统,由此生成的文档、程序就是你的计算机毕业论文。所以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上原则,选定适合自己的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与指导老师商讨后,最终确定选题。

二、计算机毕业论文所需资料

在确定了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了。此时收集相关的参考材料十分重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就是“分析单位、建设系统”。无论哪项工作,都离不开参考材料来提供信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系统分析”是绝对的重点,也可以说是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核心。既然本专业培养的是“系统分析师”,那么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怎么可以在论文的“系统分析”内容部分马马虎虎、漏洞百出呢?因此,为了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准确分析一个单位的工作与业务,就必须搜集该单位的相关工作资料,比如相关工作流程、制度、规章及单据、报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材料可以比较全面、详细地了解这个单位,准确做出分析。

由于“系统分析”是全文的重点,将来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时,系统分析部分也是评委们关注和考查的重点,因此这部分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资料收集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系统分析阶段。在后面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中,相关的资料也会为你的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在进行程序设计时,相关的参考书会成为重要的依据,书中汇集了众多程序方面的智慧成果,可以从中借鉴,丰富自己的信息系统。

三、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用词准确

计算机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文章应具备自己既定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这样便于统一交流。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包括内容提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在正文中,应注意一些公认的格式规范,比如“图”的名称要写在图的下方,“表”的名称要写在表的上方,即“图下表上”原则;应注意一张图或表与其名称不能分开在两页上,应当保证整张图、表及名称打印在同一页;注意各段落开头空两格,行距要适当等等。

计算机毕业论文的用语应当准确规范。例如“数据流图”(dfd)不要写成“数据流程图”,这样的“笔误”会暴露出你概念不清。在答辩评委审阅时,看到你在文中连基本的格式、概念都不懂,十有八九会影响成绩。因此请同学们记住:书写毕业论文,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咬文嚼字”的过程。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文档

“软件=文档+程序”——根据这个公式,同学们开发的信息系统——一个软件,包括文档和程序两个部分,那么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学来讲,应当重点着手准备哪一部分呢?综合本专业的特点,同学们应当着重书写文档部分。

如前所述,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系统的分析能力,分析的成果就是文件——分析报告。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图”,必须准确表达绘制出来,它们可以说是单位工作的“照片”,是下一段论文设计、实施的基础,也是最后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绘制得“天衣无缝”,确保图例符号正确、逐层分解准确、布局合理、命名规范。否则,对于你的毕业论文成绩来讲“后果是严重的”。对此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之所以要强调大家多多关注文档,是因为总有一些同学几乎是“出自本能地”想尽早尽快地着手进行最后的程序开发,不注意前面的文档撰写。对此必须明确:现代的软件开发是一个集体协作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两个人的作坊式生产(黑客除外)。而这个开发软件的集体,包括分析、设计、维护、管理等各方面的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所应当承担的角色是“分析人员”,即要分析出系统应当“做什么”( what to do),写出文档。至于“怎么做”(how to do)那是程序员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主要任务。明确了这一点,就对这里所说的“着重文档”有所理解了。

整篇计算机毕业论文文档篇幅规模不能太低,基本上不能少于15000字,否则不容易将一个系统描述清楚,更不用说准确设计、实施了。这也是前文提到“计算机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定规模”的原因。

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络

在整个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毕业论文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及时与进行交流、探讨,按照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正、改进论文,确保文章的质量。

一些同学因为是业余学习,平日里工作繁忙,有时无法按时在约定的日期与指导教师见面,为此应采用其他方法与老师联络,如电话、传真、e-mail等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参加老师约定的见面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探讨,确保自己的毕业论文沿着合格正确的方向进行。

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论文成绩是很有发言权的,其中包括你平日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成绩。因此,不要给指导教师留下你对毕业论文漠不关心的印象。

比如个别学生只是在最后论文答辩的那一天才来见一见老师交毕业论文,这样的做法应当竭力避免。

六、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

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是面对面与评委们的交流,是评委们对同学们毕业论文的认定与评价,主要考核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说明能力。

同学们在参加答辩之前,应确保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按要求装订毕业论文、列写答辩提纲、制作展示挂图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参加答辩作好物质上的准备。

物质上进行了准备,对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的精神准备也要充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消除紧张心理。绝对不能一见到评委会的“阵势”就什么也不会说了。特别是一旦评委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就不知所措、无言以对。请同学们记住,在这种情况下,要稳住阵脚,继续着眼于问题本身,可以回答:“您指出的错误确实存在,因条件所限,未能及时发现与改正,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以改正,感谢您的提醒。”显得大方得体,有利于对问题的继续陈述。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

武汉科技大学在1999年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来,为了办好这个专业,首先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需求、人才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国内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分析,得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数学建模、系统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对以往的培养方案做了全面的修订,制订了符合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新培养方案。

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教育部精神,武汉科技大学在信计专业开办之初,对信计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理论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关讨论和研究。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基础知识不够夯实

在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同学反映在课程设计或者是上机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而不知道怎么开始动手做。

2、实验课程开设与实际需要有距离

学生反映现有实践教学与现实社会应用中的需要有一定的脱节,课程安排中针对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相结合的课程较少。

3、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

信计专业毕业实习去向包括省统计局或市统计局,以及部分企业单位,学生也可以选择自主实习。而自主实习缺乏有力的监管考核方法,这样让毕业实习的作用大打折扣。

4、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不尽人意

在选题上,部分选题不能紧密联系专业特色,纯数学理论课题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纯计算机软件开发课题无法提高学生学术水平,自拟研究题目有的与社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必要途径。我们在构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中注重以下原则: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加强数学基础教学,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实验教学内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改进以往的对理论教学非常关心,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的内容少、方式单一、效果不好的传统模式;在不同的课程实验之间形成合理的衔接,使实践内容更加优化,实践体系更加完备,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更加合理,经过完善的系列实践课程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竞争实力;实施过程中注重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流程,使实践教学的方案得以落实,保障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三、“二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包括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毕业论文(设计)两个方面。考虑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现状,以及应用计算机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综合考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构建了“二模块、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把专业课程设置为两个教学模块:“计算机技术类模块”和“经济管理类模块”,把实践教学渗透到教学模块课程中。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既不同于数学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应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武汉科技大学从以下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为基础构建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课程群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通识教育课程。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计算数学为基础,必须在低年级打下坚实的数学计算基础理论知识,为此,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相关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选择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特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如设置了信息处理中的数学基础、计算方法、数据结构、运筹学、专业实验与设计等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模块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两个方向的模块课。在科学设置适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实验内容根植于理论教学中,增加课程设计的学时,强化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2、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要求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业的高速成发展,电信部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通信网络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低效、繁琐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这时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就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称为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它能够处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数据信息,使你可以简单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关系,而不必不断地访问数据库。

在通信网络中,大量的设备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时,有大量的处理如果通过地图来进行,则会又方便又直观。因此在网管系统中,引入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基站、小区等各类通信网元的分布情况,并对网元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浏览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题背景出自项目“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该系统立足于tmn,以操作维护、环境监控工作为重点,实时监测全网的运行情况,快速响应网上的各种事件,提供性能分析报告,不仅为设备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而且为网络优化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理视图作为本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使用gis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将各类通信网元按地理位置显示成一个分布图。用户可以对图进行操作,也可以对网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进行查看和分析处理。地理视图是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前台界面,其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可见地理视图在此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还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软件开发中,因此,研究和开发gis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三、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毕业设计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库存、internet网络应用、mapinfo和asp技术。

系统的gis软件平台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xxtreme。mapxtreme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地图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internet或企业内部的internet向用户地理信息。

该地理视图系统是浏览器/地图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需要windowsntserver。其中

地图服务器:windowsnt,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mapxtreme

客户机:windows95/98。

由于采用了maxxtreme,使系统在结构上成为浏览器/服务器的形式,顺应了企业内部网向intranetx演变的潮流。在服务器端是用微软的asp技术,需要用到其中的activex和vbscript技术。

地理视图子系统要通过socket通信方法从网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获得有关各种网元的数据流,对通信网中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分析与显示,并将处理所得数据传入数据库,以便进行信息查询,同时数据库要动态更新。可见,本次毕业设计既需要了解硬件知识,又需要有较熟练的软件编程能力,既需要计算知识,又需要通信知识,是我所学专业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本次设计具有较高难度,但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我一定能高质量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任务。

四、进度安排

3月20日-4月15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4月16日-5月10日

划分软件工能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5月11日-6月10日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实用性时效性

1引言:计算机英语教材现状

作为计算机及IT行业的行业性语言,英语有着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功能。目前,计算机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大部分都源自国外,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必须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英语[1]。这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所在。

然而,由于国内许多大学的计算机英语课程作为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晚,现有的计算机英语教材虽然多达30种,但大多内容陈旧,缺乏最新的科技动态和流行术语等,教材规划不够系统,编排也较为简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为了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往往选材广泛、内容多样,这固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也因此缺乏针对性。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与专业课程不同步,学生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学习起来也相对困难。再次,部分教材虽然以经典原版教材为基础,在语言表达和内容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课文中缺少规范性的学术文章,无法提高学生对专业学术论文的认识。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英语》为例,该书2008年更新至第三版,书中课文采用计算机领域英文时文和经典原版教材,但并未标注课文出处和作者。笔者以为,这并不是规范的做法。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无法对学术文献的规范性有初步认识。最后,大多数高校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驾驭能力,因此,教材也应更关注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多学习在其它专业课中涉及到的具体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以后从事IT行业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现有的计算机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教材内容较为全面,基本包括了计算机专业涉及的词语和知识,但时效性、实用性和规范性较差,不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实用工具软件。鉴于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相应的英文资料以及记载最新科技动态的学术论文进行讲授,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2 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议

教师选用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并且注重教材的易用性和体系结构。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12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三篇文章,其中,课程A为精读材料,课文B和课文C为泛读材料。考虑到课程的课时量(32课时)、课文的长度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要保质保量地讲授完整本教材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几年的教学也验证了这一点。为此,教师应大胆删减教材内容。同时,为了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对学术文献规范性的认识,需要补充适当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删减教材内容

删减教材内容不仅仅指删减教材中的某些章节,还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组,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必须掌握的内容。教材中的课文一般围绕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展开,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掌握必需的专业词汇,然后是用英语表达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语句。笔者建议重点讲解词汇以及与计算机理论相关的语句,在此过程中可适当穿插对语句格式和语法的总结性讲解,而将与实践操作相关的部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内容。

2.2 结合专业软件,引入英文技术文档作为补充教材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将其作为大学英语课的延伸,无法将其与其它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使用英文软件,但很多学生在使用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当软件出现错误提示时也不知其意,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教师授课时可结合学生正在使用的专业软件,通过对软件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词汇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软件相关的英文技术文档作为教材,讲解常见操作的英文表达方式,若课时允许,甚至可以向学生演示如何按照技术文档一步步操作软件。

2.3 结合专业特点,引入最新学术论文作为补充教材

目前本科院校学生在大学四年级都要完成毕业论文,但如何撰写规范的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而言仍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从笔者今年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撰写英文摘要和翻译外文文献时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英语表达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难以阅读。考虑到一般大学都没有开设学术论文写作尤其是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则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中有必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篇幅较短的学术论文作为教材的补充,以提高学生对学术论文规范性的认识,培养其撰写英文摘要的能力。此外,学科前沿一般都先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然后再引入教材,其时效性远高于传统教材,因此此举也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英语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引入相关英文资料和学术论文作为辅助教材,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并且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66-02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时刻了,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最后的一个教学项目――毕业设计,同时也再一次听到指导老师们的抱怨声。实际上,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基本上都是“2+1”式,即两年在校进行知识的学习,一年在企业或单位进行技术技能的实习,而进行毕业设计则是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和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检查,毕业设计的质量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最近几年,却出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下滑、设计题目过时、使用技术过时、指导教师工作量加大、毕业设计的成绩逐年降低的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带动了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要具有一定的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研究能力,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才能顺应时代的进步。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不重视。因为普遍高职院校采取“2+1”的教学模式,第三年的学习是由学生在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完成,而目前社会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学生在第三年忙于找工作、参加招聘会、参加面试,在毕业设计上投入时间与精力就相对减少。然而,很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认真进行毕业设计,既可以使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是刚进入实习,工作对他们来说要比毕业设计更重要,特别是刚步入社会、进行实习的学生,对社会的一切都很好奇,实习的这一年里,他们的好奇心还没有满足,就无暇顾及毕业设计了。

2.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的培养方面来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然而,网络的优点之一就是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个有利条件,实习期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只将在网络上搜索到的论文稍做修改,或是将多篇论文重新组织,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更有甚者一字不改,原文直接发给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给“修改”。

3.设计题目不恰当。合适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在毕业设计前,指导教师拟定了若干个毕业设计的方向或题目,但仍有选题不当的情况发生,如:学生对指导教师给定的题目或范围不感兴趣、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指定的题目或方向不一致、论文题目过时过易、论文使用的技术过时等,这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帮助不大。

4.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毕业论文是体现毕业设计的书面形式,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格式给出要求,学生应该按照给定的格式要求进行设计与排版。但学生对论文排版非常不重视,特别是有抄袭现象的论文,从网上下载之后原封不动的就发给指导教师,这种情况下无形之中加大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审论文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指导论文所占用的时间与工作量。

(二)指导教师方面

1.毕业设计期间缺乏监督。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与学生应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设计的进展情况。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等情况的影响,学生的时间都被实习或工作占用,很难坚持下来。指导教师也很少主动与学生联系,而学生又缺乏主动性,很少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在这样的“双重主动”性的缺乏下,使得毕业设计的过程缺乏监督。

2.指导教师缺乏经验。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在应用系统的设计方面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十分少。随着计算机专业扩招,很多高职院校引入了大批的年轻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这些年轻教师从校门直接到校门,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就很难理解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不足。另外,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承担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教学任务又比较重,这些都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对应改革措施

(一)学生方面

1.认清形势,加强思想教育。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将毕业设计任务下发,要求学生在开题、设计中期、答辩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工作和毕业设计的关系,从制度上防止抄袭和网上下载的现象,使学生引起重视,原则上不允许多人做同一个项目,但如果项目较大,可允许两个学生做一个,但每个人要有独立完成部分。

2.严禁论文抄袭。学生一旦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则日后对己对人都贻害无穷,应在毕业论文的规范中加入“严禁毕业论文有抄袭现象”,一旦发现,严惩不贻,指导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耐心指导,同学生一起分析、理解设计要求,带动学生重视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题目的拟定应符合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方面的较大的提高,并鼓励学生创新,能够使学生通过设计过程中不断学习,还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建议与各个学科互相结合,整合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论文抄袭 面向对象 特征选择 相似度计算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63-03

引言

近年来,部分计算机学院大学毕业论文中总会出现全部或部分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受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大四毕业生于毕业设计期间在外实习工作,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活动指导教师不好控制,容易出现抄袭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生指导教师根据学校制度,以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形式指导、检查和监督学生的设计,在整个设计期间指导教师负责任地和毕业生保持紧密的联系,但以目前的工作方式并不能阻挡抄袭行为上升势头。

受经济利益驱使,网络上出现贩卖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网站,这使毕业生花钱能轻易获得论文。学校制定严格的惩处措施处理毕业论文抄袭的学生,指导教师只接触少量毕业生论文,因此发现论文抄袭的几率不高,大部分违纪学生还是逃脱了惩罚。

我们针对计算机专业,利用实验室设备组织了学生设计抄袭论文识别实验。教师提出论文相似性计算方法和编制实验方案,学生在理解论文相似性算法后,按照实验方案做信息分析和编写软件,并将完成的作品在网络上,初步使用在本院的毕业设计论文抄袭检查中。该实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论文抄袭行为,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一、论文相似性计算

相似的文本具有相似的关键词或相对词频,因此可以基于关键词向量或关键词相对词频向量来计算一组文本的相似度。文本与词的相关矩阵如图1所示,其中表示第i篇文本与第j个词的相关程度,取值范围为[0,1]。相关矩阵中的行描述一篇文本的特征,称之为文本特征向量,列表示每个特征项与文献集的相关程度。

文本相似性算法有多种,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接受能力,算法选择《数据挖掘》课程中教授的余弦算法。

利用文本与词的相关矩阵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的大小可以用相关系数S来度量,第i篇文本与第j篇文本的相关系数可以表示为Sij。

文档向量之间的关系用余弦法表示为:

S■=■

二、设计方案

学院共有3台供教学实验用的SUN品牌服务器和四个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务科存储有历年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光盘(估计有11000张左右),每个实验室有学生实验用的计算机50台左右,均网络连接。从实际情况出发,实验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1.建设网络平台。四个计算机实验室通过交换机级联能互相访问,其中的信息控制实验室有一条专用线路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主路由器连接,理论上此链路能到达全校网络上开放的每个计算机。3台SUN品牌服务器中,2台作为应用服务器,1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实验室内计算机实验室网络连接拓扑结构如图2。

应用服务器1安装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IIS服务,应用服务器2安装linux操作系统+Tomcat服务,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

2.建论文信息库。如果用常用的汉语词典的词表示文本特征的词汇,则因为词汇数量大,造成相应词频矩阵的维度过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低。为此首先应建立能表示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特征的低维词汇库。初步从大量论文中提取2000个左右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库,利用编制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库建立论文的特征向量矩阵,即建立教务科存储的光盘中每篇论文的特征向量矩阵,存储到已建好的数据库服务器中。

3.开发应用软件。应用服务器1中的应用程序用开发,应用服务器2中的信息处理应用Jsp+Ajax开发。软件开发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系统中完成一定功能的核心代码中封装为Activex组件,java环境中封装为类库,使用CSS美化页面。

微软公司提供了office产品外部访问的com接口。C++访问接口主要代码如下:

CoInitialize(NULL);//com环境初始化

Application wordApp;//word实例

Documents wordDocs;//所有文档

_Document wordDoc;//一个文档

Range aRange;//辑对象

….

docs=wordApp.GetDocuments();

doc=docs.Open(COleVariant(filename...),…);

aRange=doc.Range(vOpt,vOpt);

string str(aRange.GetText());//读取文本内容

….

教师用c++开发工具设计了获取word文件中文本的COM组件,即为学生开发的软件提供访问word文档的接口。

学生开发web应用软件实现如下功能:①获取word文件中文本,根据计算机专业词汇集合建立论文特征向量矩阵,将向量矩阵存入到paper数据库中;②假设有n个论文,应用余弦算法后台计算n个论文之间的相似度,得到n×n的数据表格存入paper数据库中;③从paper数据库中排序读取相似度表格,根据相似度识别出抄袭的论文。

三、实验

从学院各班级中选拔出优秀学生10名,按上述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1.网络环境搭建。首先在实验室中三台服务器中分别安装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并配置相应Web服务,新建名为paper的数据库。经过测试检查确认实验室网络运行正常。

2.信息分析。从教务科调出有代表性的100篇电子版毕业论文,每个学生分配10篇论文,安排他们从各自论文集中挖掘出2000个计算机专业词汇,按规定格式保存在Excel文件中。教师对收集的Excel文件中词汇集进行比对筛选,最终选出2015个计算机专业词汇,并将这2015个词汇导入到已建好的paper数据库中。

3.软件开发。5个学生一组用开发运行在IIS服务环境下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他5个学生用java开发运行在tomcat服务环境下的应用。经过35天开发,学生开发的应用软件在服务器调试运行。两组学生使用了一致的算法,将100篇论文进行了比对,得出论文之间相似度矩阵,将结论以行列100×100关系型数据表格形式显示。对数据按相似度排序,有2篇论文之间的明显相似度数值大,相似度为0.891,可认为是抄袭的论文。经人工判断,2篇论文内容大部分相似,计算机自动判断结论正确。

四、改进系统

虽然已完成的论文抄袭识别系统能初步满足要求,但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改进。主要改进的方面有:提炼计算机专业词库;提高算法精度;加快识别速度。

1.提炼计算机专业词库。编制的计算机专业词库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在学院保存11000篇论文进行识别过程中,进一步迭代整理词库,使之能精确反映计算机专业(下转第267页)(上接第264页)论文特征。

2.提高算法精度。没有考虑词的权重,也没考虑词与词之间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确度,需要改进算法。

3.加快识别速度。由于在论文相似性比对过程中,处理的信息量巨大,仅依靠实验室中两台服务器处理,运行时间慢长、效率低。计划将实验室中计算机(大约200台)参与到分布式计算中,期待提高论文相似度计算速度。

五、结束语

互联网上提供的大量计算机专业论文资料,使毕业生能轻易抄袭他人论文。目前仅靠学校严格的管理手段和指导教师的认真负责并不能完全杜绝论文抄袭现象,而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识别论文抄袭,在技术上高效地打消了毕业生侥幸心理。

组织学生实现的论文抄袭识别系统实验作品,经进一步改进后可以实际使用在计算机教学管理工作中。通过本项目实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网络、程序开发、信息整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教育了大学生努力学习、拒绝抄袭。

参考文献:

[1] 于守健,夏小玲,乐嘉锦.基于语义描述的分布式Web服务与发现[J].计算机工程,2007

[2] 于守健,朱勤,乐嘉锦.一种基于分布式哈希表的Web服务目录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7

[3] 李晓晖等.基于Oracle的文献资料库全文检索技术[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3

[4] 闵小玲.Web应用系统设计的JSP技术方法[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

[5] 陈治纲,何丕廉,孙越恒.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中文信息学报,2005

[6] 王秀娟.文本检索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7] 刘群,李素建.基于“知网”的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C].第三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2002

[8] R.Yangaber,R.Grishman,P.Tapainen.Unsupervised Discovery of Scenario LevelPatterns for Information Extrac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pplied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 Conference,Seattle A,2000,282-289

[9] Zhang YiQi,Zhou Qiang.The auto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base phrase[J].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03,16(3):1-8

[10] 刘群,张华平,张浩.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ersion3.0[Z].2004

[11] Roger Levy and Christopher D. Manning.Is it harderto parse Chinese or the Chinese Treebank?[A].In:proceedings of the 4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200

[12] Daniel M.Bikel and David Chiang.Two statisticalparsing models applied to the Chinese Tree-bank[ A ]. In::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hineseLanguage Processing Workshop,ACL [C],2000

[13] 张浩,刘群,白硕等.结构上下文相关的概率句法分析[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2002

[14] Zhengping Jiang.Statistical Chinese parsing [ Z]. Honours thesis, 2004,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5] Michael Conllins.Head-Driven Statistical Models for Natural Language Parsing [ 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9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业的高速成发展,电信部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通信网络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低效、繁琐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这时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就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它能够处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数据信息,使你可以简单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关系,而不必不断地访问数据库。

在通信网络中,大量的设备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时,有大量的处理如果通过地图来进行,则会又方便又直观。因此在网管系统中,引入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基站、小区等各类通信网元的分布情况,并对网元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浏览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题背景出自项目“移动通信网本地网管系统”。该系统立足于tmn,以操作维护、环境监控工作为重点,实时监测全网的运行情况,快速响应网上的各种事件,提供性能分析报告,不仅为设备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而且为网络优化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理视图作为本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使用gis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将各类通信网元按地理位置显示成一个分布图。用户可以对图进行操作,也可以对网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进行查看和分析处理。地理视图是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前台界面,其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可见地理视图在此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还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软件开发中,因此,研究和开发gis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三、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毕业设计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库存、internet网络应用、mapinfo和asp技术。

系统的gis软件平台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xxtreme。mapxtreme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地图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internet或企业内部的internet向用户地理信息。

该地理视图系统是浏览器/地图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需要windows nt server。其中

地图服务器:windows nt,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mapxtreme

客户机:windows 95/98。

由于采用了maxxtreme,使系统在结构上成为浏览器/服务器的形式,顺应了企业内部网向intranetx演变的潮流。在服务器端是用微软的asp技术,需要用到其中的activex和vbscript技术。

地理视图子系统要通过socket通信方法从网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获得有关各种网元的数据流,对通信网中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分析与显示,并将处理所得数据传入数据库,以便进行信息查询,同时数据库要动态更新。可见,本次毕业设计既需要了解硬件知识,又需要有较熟练的软件编程能力,既需要计算知识,又需要通信知识,是我所学专业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本次设计具有较高难度,但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努力,我一定能高质量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任务。

四、进度安排

3月20日-4月15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4月16日-5月10日

划分软件工能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5月11日-6月10日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7-03

0 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过去我院除了计算机专业外,其余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或完全依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进行的,这造成了计算机教学过于偏重知识点,与学生渴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有所违背。

据此,我们课程组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字录入能力、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网络应用和信息检索能力等这样的培养目标,以更好地面向就业,并修改实施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新的教学大纲,随之,一本新的教材呼之欲出。

1 传统教材的局限性

1.1 知识体系结构的教材已落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以往的教材均是从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解,这在当初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有些内容学生进大学时都已掌握了。如再按老套的知识结构来讲述过于简单的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2]。

笔者认为这样一种按知识点先后顺序来架构的教材,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认知理念还停留在以前的年代,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以能力为主”的就业观念并不相符。

1.2 高职教育特色难以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时期的普及,会带来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与中学有着较为严重的重叠现象[3]。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材不能照搬普通本科类和中职类教材,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都要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也就是说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3]。

1.3 配套实训教材作为支撑

目前市场上还有一类教材,用于学习的教材还是知识体系型的,同时又配套了一本用于实训的教材供实践环节使用。但笔者以为,该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较突出的实用操作性技能课程,如果把实训教材分开编写就会出现重复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好的做法是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的一体化,也就是说用一本教材涵盖这些内容,便于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会思考。

1.4 项目化教材项目孤立

随着各高校对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领会,对于完全知识体系型的教材已逐步被抛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代之的是更多的项目化教材。但我们发现,这类教材是从项目出发来贯彻知识点的,但往往一本教材中所涉及的项目太多,如在Word章节,文本排版与表格制作或者是图形操作内容方面,都是取自不同的项目,更不要说不同章节依据的项目更是毫无关联性了,项目之间太孤立,缺乏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关联度。表面上看学生能完成一个个项目,但真正在实际中要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却会不知所措。

2 工作过程的基本理念

工作过程这一概念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其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应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这样的模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种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6]。在此情形下,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职业工作的整体性,而不是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能力点;强调的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的完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反馈与修正过程,其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3 新型教材的建设开发

3.1 教材项目的确定

课程开发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那么与之对应的教材开发模式也应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来搜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增强学生对信息意识处理的能力与水平,使得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时能独立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为以后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4]。因此教材的编写就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

从这点出发,编写内容的选取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为准则,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尽量选择与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相关的素材[5]。选择或编写的案例不仅要照顾实用性,还要注意案例的趣味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去努力学习。

为了能使教材选用的案例更贴进学生、更实用,我们课程组经过反复调研、集体协商,最后确定了以就业为主题的毕业论文这样一个综合项目。该综合项目基本仿照了学生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环节,包括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论文的撰写、论文的答辩等各个工作过程。因此确定教材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3.2 工作过程任务的设计

工作过程任务的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教材开发的关键环节。根据确定的毕业论文这个项目,我们课程组开始着手进行工作过程中各阶段任务的设计,选择或撰写一篇合适的毕业论文是所有工作的重点所在。经过对Word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在选择的毕业论文基础上,进行反复斟酌、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教材编写所需的项目。

论文确定后,课程组又从中提取了论文中所涉及的就业数据来作为Excel章节的基础数据。随后,以该篇论文为核心,在对各章节基本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内容最终设计形成,可以说各章节任务的设计自始至终都是紧扣着毕业论文撰写各个工作过程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3 教材的开发设计

项目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确认后,开始进行教材的设计。从一开始,我们就有这样的思想:教材在结构上的编排力求有新意,要遵循学生对于这一工作过程的认知规律,特别是要能勇于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

⑴ 教材的结构体系

根据毕业论文项目这条主线,结合整个工作过程,设计了这样几个模块: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运用搜索引擎收集就业信息、运用工具软件处理论文素材、运用Excel管理分析论文数据、运用Word编辑排版毕业论文、运用PowerPoint制作论文答辩演示文稿等,这几个模块也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各个阶段,教材的各个主要章节内容也基于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先Excel后Word”这一特点是没有一本教材这样做的。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各个模块(也就是各章节内容)中,又分别将其分解为相应的几个任务来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⑵ 各项任务的组成结构

为更好体现教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主旨,各项任务的编写结构又由“任务描述”、“任务实施”、“相关知识点”、“任务拓展”等几个部分组成。“任务描述”部分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得更加接近普通的工作过程,以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也直接指明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后实现的效果;“任务实施”部分说明了完成本任务的详细步骤;“相关知识点”部分则根据“必需、够用”原则仅介绍任务中涉及的有关重要知识点;“任务拓展”部分则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用于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

教材中有的任务还附有“注意事项”、“补充说明”这样的内容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延伸,在项目化的基础上保证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同时,该教材的设计在知识点的编排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也能满足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证需求。教材中每项工作任务都是按照如图4所示的结构来进行设计和编写的。

4 新型教材的特色

基于工作过程思想开发的教材,各章节内容的组织是以就业论文这样一个综合项目为主线、关键知识点由相应的各过程任务模块来支撑的,从文件的管理、EXCEL数据的分析、Word文档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的应用等无一不围绕着这一主线,这样的教材体系设计是至今为止任何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没能做到的,它可用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满足其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教材一改以往各章节较独立的面貌,在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有着较鲜明的定位与特色。

⑴ 应用为主、能力为本

教材的编写自始至终紧扣“应用为主旨、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综合项目“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知识综合体系进行了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的Office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

⑵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以综合项目为主线贯串整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各个关键知识点由相应的任务模块来支撑,处处体现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⑶ 理实一体、兼顾考证

依托综合项目,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每个任务设计有任务描述、任务实施、相关知识点、任务拓展等,“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在知识点的编排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兼顾了考证的需要。

⑷ 项目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教材所用的综合项目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学生在第三年都要涉及到毕业论文环节,因此这一项目也是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首先接触到的实际应用。论文以就业为主题,符合学生心理,也能更好吸引学生。

⑸ 教材结构体系设计的引领作用

以上所述的教材结构体系设计无论是从教学还是学习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这样的一种体系设计可以对课程建设的其他方面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起到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也可作为其他教材的借鉴。

5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思想编写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已正式出版。我们在应用该教材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这得益于教材所引用的项目更贴近于学生;部分学生不用听教师讲授就能直接根据教材完成任务,这与教材体系设计合理是分不开的。从近二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合格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这样一种教材体系设计正越来越多地被其他课程所效仿,可以说我院教材建设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课程组今后将进一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材等学习资源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推进该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洪达,吴振明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J].科学时代,2009.1:184

[2] 赵兮.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河南科技,2012(6):67

[3] 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6.5:147-148

[4] 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4:244

[5] 马睿.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材的教学引入案例评析[J].新课程研究,2013.2:68

计算机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问题 改革措施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计算机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操作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之一,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几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落后于时代,应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点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技术采取差别式教学。我国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可实行“1+X体系”,“1”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模块,“X”为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模块(可以是计算机组装维护、程序设计、多媒体应用、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这种体系结构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需求,同时也能解决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可以作为基础部分,“X”可以作为提高部分。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可采用“面向专业式教学”,即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过去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特点,选取在专业课程中所需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文字、表格、图片等,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化工专业要求学生会设计和处理各种数据表格,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将刀具、夹具图与说明文字图文混排,财会类要求学生熟练应用Excel设计和处理各种台帐,等等,所有学生都要学会个人简历的制作和毕业论文图文表混排等公共项目。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教中练,练中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机房里安装的投影仪或电子教室软件,直接在机房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如果教学条件有限,可以采取4节连上的教学方法,即前2节在多媒体教室学习,后2节在机房练习,连贯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在上课听懂了,过一两天上机时却又全忘了的问题,而且与全部都在机房上课相比,也能缓解计算机机房资源的压力。

(二)教学内容与技能考试相结合

近几年来,计算机类各种技能认证层出不穷,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水平考试、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和各种国外著名大计算机公司组织的计算机证书考试等,面对这些认证,学生报考时非常盲目。计算机教师对此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介绍各种考试的特点,对就业的作用和社会的认可度,等等,使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愿望参加相应的考试,而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重复的考证上。

教师在教学中和上机练习时选择一些认证考试的历年真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认证的通过率。

五、课程规范化改革

(一)课时规范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到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在教学组织上,大部分院校都采用学期学时制,该课程一般开设于第1学期,在此学期里新生军训2―3周,国庆、中秋节放假1周多,某些专业还有实习实训专用周等,使得该课程一般只有40课时左右,很难满足课程需要。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课内+课外”的教学方法,即将一些综合性的上机题目,作为大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其主动学习,课时分配办法如表1所示。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办法,保证了约共60课时的总量,基本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有些专业还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实训周,实训周不应当成为作业周或上课内容的复习周,而应按上述“面向专业式教学”来设计实训内容,采用项目组的方式将学生编组,完成一个或几个比较大的Word、Excel综合性题目,然后各项目组用PPT来汇报自己的工作作为总结,完成考核。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规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需要进行改进,新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当根据课程的特点,实现任务驱动,成为学生的“好老师”,教师的“好帮手”。目前多媒体课件大多只是板书的转换,由黑板到投影仪,没有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最大化。多媒体课件应该做到简捷易懂、活泼生动,多加入一些动态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多媒体教室光线昏暗,课件枯燥无味,学生一上课就想睡觉,教学效果反而不如在普通教室的课程。但开发出一套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整个教学团队合力协作,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完成。针对此,学校和系部应当出台一些鼓励措施,促进教师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六、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求职简历制作、毕业论文排版,甚至工作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对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起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软件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