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01:37:52

技术调查报告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考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兖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共3025人,其中高级工1161人,中级工813人,初级工792人,其他259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实干,轻学习。通过考核发现,相当一部分技工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认为,能干活就行,能考工就行,没有必要参加理论业务学习。他们考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工资,为增加工资考工,违背了技工考试的初衷。

2、缺乏应有的压力感和紧迫感。由于机关事业单位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严格考试、竞争上岗等工作制度尚不完善,从而导致工作没压力,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熬年限晋级也是技工队伍普遍存在的现象。

3、间断性、突击性的考工,社会效应欠佳。考工工作转入正常以后,再符合报考高一级考核条件时,尚需一段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由于间隔时间过长,多数工人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业务学习,容易造成前后理论知识的脱节;一旦到了考工年限,考工培训期又过于短暂,学员囫囵吞枣,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考工工作的几点思考

1、建立新的工人技术培训机制。培训作为提高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性质应从应试培训转变为岗位培训。在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等方面也要予以突破。我们应以“服务育人”的战略高度来提高培训质量,把业务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有计划的实施,打破时间界限,培训内容应突出重点,在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实用性原则,因材施教,做到年年有新学问,岁岁有新收获。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净化发展环境。一是定期考核,对机关事业单位技工的业务提高情况和实际工作表现实行定期考核、记录存档,并作为晋级的重要依据。二是有计划地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技能比赛活动,对成绩优异者给与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放宽年限,提前晋级的先决条件,充分调动其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三是打破能上不能下的束缚,制定真正让技术说话、凭本事晋级的相关政策,让那些业务强、素质高、贡献大的技工提前破格晋升,对不思进取或考核不称职的人员,或高职低聘,或予以解聘。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的检查的通知》(天政电[2010]52号)文件精神。我镇对本镇信息系统安全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一)安全制度落实情况

1、成立了安全小组。明确了信息安全的主管领导和具体负责管护人员,安全小组为管理机构。

2、建立了信息安全责任制。按责任规定:保密小组对信息安全负首责,主管领导负总责,具体管理人负主责。

3、制定了计算机及网络的保密管理制度。镇网站的信息管护人员负责保密管理,密码管理,对计算机享有独立使用权,计算机的用户名和开机密码为其专有,且规定严禁外泄。

(二)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1、计算机经过了保密技术检查,并安装了防火墙。同时配置安装了专业杀毒软件,加强了在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等方面有效性。

2、计算机都设有开机密码,由专人保管负责。同时,计算机相互共享之间没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3、网络终端没有违规上国际互联网及其他的信息网的现象,没有安装无线网络等。

4、安装了针对移动存储设备的专业杀毒软件。

(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情况

1、制定了初步应急预案,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深入,结合我镇实际,处于不断完善阶段。

2、坚持和计算机系统定点维修单位联系机关计算机维修事宜,并商定其给予镇应急技术以最大程度的支持。

3、严格文件的收发,完善了清点、修理、编号、签收制度,并要求信息管理员每天下班前进行系统备份。

(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国产化情况

1、终端计算机的保密系统和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皆为国产产品。

2、公文处理软件具体使用金山软件的wps系统。

3、工资系统、年报系统等皆为市政府、市委统一指定产品系统。

(五)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1、派专人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培训,并专门负责我镇的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工作。

2、安全小组组织了一次对基本的信息安全常识的学习活动。

二、自查中发现的不足和整改意见

根据《通知》中的具体要求,在自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同时结合我镇实际,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安全意识不够。要继续加强对机关干部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设备维护、更新及时。要加大对线路、系统等的及时维护和保养,同时,针对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的特点,要加大更新力度。

3、安全工作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信息安全的管护还处于初级水平,提高安全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防范和保密工作。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安全技术培训调查的背景和的现状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安全基础工作,搞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也是维护职工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强化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规定:“煤矿企业应当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也对煤矿企业提出了强制性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严格要求。对在新体制下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培训质量提出了新课题。这充分说明了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比其它行业显得更为重要。 据查阅资料统计,1981-1999年,全国煤矿职工死亡人数114878人,百万吨煤死亡率为5.94。而同期美国煤矿死亡人数仅为1261人,特别最近三年煤矿死亡人数每年均控制在40人以下,1994年以后百万吨煤矿死亡率一直保持在0.05以下。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如此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差、能力较低,构建和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加强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存在问题

从大量事故调查资料分析结果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说明,强化安全生产培训,提高人员安全素质是减少事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认识不深,理解片面,对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抱着敷衍了事和走过场的态度,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三、规划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杜绝“一劳永逸”的学习态度,树立不断培训和努力学习的思想。为使安全培训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注重培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同时考虑到煤矿行业的特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因人而宜、因地制宜,制订不同的培训规划措施如下:

1、 安全培训内容 (1)法律法规教育。主要有法律基础知识,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和《劳动法》等。 (2)煤矿安全基础知识。包括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性质和危害及防治办法;采、掘、机、运、通各个环节中的工作常识、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如采掘工作面的安全技术、爆破安全技术、“一通三防”安全技术、矿井提升运输安全技术、矿井电气安全技术、井下现场救护常识等。 (3)煤矿安全技术法规。主要包括《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规程执行说明》、《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一通三防”责任制和各种《操作规程》及《作业规程》等。 (4)煤矿事故分析和处理。主要是案例教育,包括煤矿各种事故产生的原因、特征、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技术方法的理论和防治对策等方面。 (5)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 在具体培训中,可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安排选用不同的内容。

2 、培训形式 (1)入矿培训。对象为新招收的工人,一般是脱产培训,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时间为2个月。但在实际中很多矿并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培训,内容简化,时间仅有一个星期左右,使得进矿的新工人刚一参加工作在安全方面的素质就先天不足,从而为以后的违章埋下隐患。 (2)现场培训。对象包括经过理论培训的新工人和对工艺、设备等不熟悉的所有各种工作人员,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也可能长达数月之久。内容包括手工操作过程、工艺设备流程、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等。 (3)脱产集中培训。对象为在煤炭企业工作的各类人员,根据工作岗位和性质,可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周期。对特殊工种和各级安全监察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上岗资格培训和定期安全培训,对其他工作人员也应进行定期安全培训。 (4)在职培训。对象为在煤炭企业工作,没有时间或不需要进行脱产培训的各类人员,如班前、班后安全培训,利用会议间隙培训,利用有关图书资料自学等。

3、安全技术培训措施

(1)对安全培训设备与教学管理要两手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有些单位要么只重视更新培训设备和教室的装修,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等一应俱全,但对培训具体计划和落实执行情况疏于管理,人员培训缺少明确目标;要么只注意落实计划和任务数,但由于设备陈旧,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室或专职教师不足,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2)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安全培训变成走过场。为不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许多单位也对 有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但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且只要参加学习就能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而且,由于生产比较紧张,全员培训经常得不到落实,生产能手、技术骨干和单位正职等人员需要参加培训时经常因为人手紧和工作繁忙无法参加,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指派他人参加。最后培训部门和接受培训单位的培训任务指标虽然完成了,双方皆大欢喜,但并未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

(3)增加安全培训投入。如在安全培训资金安排上,美国煤矿提取比例为0.02美元/t;文化程度方面,美国矿工高中以上占77%,其中大专以上占15%。相比之下,我国煤矿职工素质低,企业在安全培训方面的投入也较低。为提高本单位职工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大安全培训资金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的被动局面。

(4)加强和改进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作为安全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往往没有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课主要靠聘请生产技术人员来讲授。虽然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各种规章制度比较熟悉,但受时间和精力限制,难以保证培训内容的系统性。表现在教学上,对培训的具体方法研究较少,讲授时具体技术法规讲的多,理论和案例讲的少,而案例教学是培训中具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抽象,没有具体,讲授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使安全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四、体会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呈现投入增加,生产快速增长,技术开发不断加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不变价格,下同)38.61亿元,比上年同期28.60亿元增加10.01亿元,增长35.0%。从发展特点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市高技术产业的两大支柱。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共完成总产值30.8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3%;医药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

(二)产品销售收入攀升,行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6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3.77亿元增长32.9%。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24%。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53亿元,比上年的0.55亿元增长3.6倍,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扭亏为赢,利润总额由上年的亏损0.39亿元转变为当年赢利1.35亿元。

(三)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从统计结果看,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出货值1.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新产品出口0.17亿元,占出口产品比重达11.3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出货值增长较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5.0%和56.6%。

(四)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大基础得到夯实。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3%。其中新增固定资产21298万元比上年的7628万元增长1.79倍,高技术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年全市高技术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价达到36.75亿元,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达到1.53亿元。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为全市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五)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20*年,全市84家高技术产业企业共计筹集科技经费2.24亿元,实际支出1.62亿元,全年开展科技活动项目115项,其中新产品项目111项,创造新产品产值7.69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08亿元。20*年申请的专利有46件,拥有发明专利为12件。

二、存在的问题

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较小。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8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7%。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8.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2%,高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从经济类型看,三资高技术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从规模上看,大型高技术产业企业仅有1家,比重明显偏低。

(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我市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20*年全市医药制造业企业44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7家,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2.4%、20.2%;年平均从业人员分别为9593人、3031人,分别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的50.1%、15.8%;实现产值分别为15.06亿元、15.75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技术企业的39.01%、40.79%。信息化学品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大行业企业所占比重不高。核燃料加工在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为空白行业。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使高开区和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集群模式是被国际经验证明了的一种高技术产业化成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鲜明的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因此我市应充分利用两个部级开发区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实提高两个开发区向周边的辐射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马太效应”。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国外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大企业或大项目。自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面临这样的局面,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抓住国际制造业大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大企业纷纷向外转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机会,在政策上、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上层次、上水平,吸引他们投资办厂,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技术产业企业研发的投入水平,是实现高技术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经济发展中应选择那些能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技术行业或领域重点突破,加大改造和研发投入力度,真正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培育自主品牌,推进品牌经济自主创新发展

质监部门负责名牌的培育和发展的职责。

(一)市自主名牌培育的成效与比较差距。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现共有国家、省、市三级名牌产品126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4个,名牌产品45个,名牌产品77个。名牌产品集群已初步形成,并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水产品名牌规模全省第一。全市共有部级水产品名牌1个、省级25个、市级22个,是全省水产名牌最多的市,水产品中国名牌也是全省唯一的一个。二是名牌产品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07年全市38家省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数量仅占规模企业数(487家)的7.8%,而产值占规模企业的23.3%,销售额占23.3%,利润占22.5%,税收占35.4%。三是名牌产品企业的自主创新基础和能力不断强化。全市24.7%的名牌产品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全市36个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省、市企业技术中心,27个落户在各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占75%。

但是,我市还有较大一部分企业存在争取自主品牌的意识不强,不愿投入物力、精力去创牌。同其它发达地市相比,我市的名牌产品总量和名牌效应也处于相对落后位置。以中国名牌数为例,2007年底我省共有中国名牌290个。其中,61个,61,52个,38个,22个,20个,19个,8个,5个,4个,1个。我市处于倒数第二位,在全省的比率仅为1.72%。全市也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产品,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的声誉度是一个不足之处。

(二)我市自主名牌培育的政策支持。我市品牌培育的氛围较好,各级政府均制定有品牌建设的支持政策。今年起,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又分别设立了市长质量奖和县(区)长质量奖,对实施了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模式,品牌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有广泛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舟政发〔2008〕28号)也明确了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专项补助,促进了企业的创牌积极性。

(三)我市自主名牌培育的发展方向。随着我省从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目标的推进和我市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培育自主品牌,推进品牌经济自主创新发展,壮大区域品牌经济,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的品牌工作也将实行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质监部门新制定了《2008—2012年名牌培育规划》,围绕重点提升行业,突出本市高技术、高附加值、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二是从品牌分散经营向品牌整合发展转变。就是引导块状产业内的企业以委托加工、联合生产、收购兼并的方式实施品牌整合。如我市兴业集团、舟渔公司等水产龙头企业运用上述方式对小企业进行整合,将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纳入小企业的管理中,实行品牌覆盖和带动。三是从单个品牌培育向区域品牌培育转变。当前我们的重点是依托本市现有的水产中国名牌和黄鱼、带鱼、梭子蟹等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开展海鲜的区域名牌培育工作,提升水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做强自主创新的标准技术基础

技术标准战略核心内容:一是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简称采标),应对与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二是鼓励企业将创新成果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为标准,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并实现区域共享,带动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三是组织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标准话语权,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一)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基本成效。经过几年努力,全市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成效不断凸现:一是企业采标数量逐步增加。全市已有35家企业采标51项,出口企业实际采标不下百家。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通过采标提高技术能力,跨过了技术壁垒,如金鹰公司采用国际丝绸协会ISA标准,7412标准件厂采用美国SAE、日本JIS、德国DIN标准,输欧输日水产加工出口企业采用欧盟、日本氯霉素残留0.1PPM标准等。二是企业参与上级标准研制的积极性提高。金鹰、兴业、弘生、华源、舟渔等企业分别参与或主导了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弘生集团通过引进德国GROSSE纺织机械技术,研制了《CCJB电子提花机》企业标准,并实现技术吸收再创新,形成《电子提花机》行业标准初稿。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有所突破。弘生集团万针电子提花机关键技术和部件已获国家五项专利(其中二项为发明专利)和一项软件著作权,该公司将其转化为企业标准《CCJB电子提花机》;宏兴塑胶公司的空壁旋消音管专利转化为《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空壁螺旋消音管材》企业标准等。四是一些企业主动参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7412标准件厂是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和省标准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金鹰、华源等企业正在争取行业标技委单位委员;有近20位专家参加全国、省级水产品及海洋生物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五是技术标准研究不断拓展。2005年,海氏集团开展了国家试点的《水产品精深加工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市科委开展了《市水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研究》;2006年,舟渔公司开展了省级重要技术标准试点研究;2007年,我市研制了《冷库节能操作技术规范》市地方标准,今年上升为省地方标准;2008年,我局与舟渔公司合作研究“锅炉蒸汽冷凝水回收并循环利用”转化为标准。六是技术标准战略实施和推进平台不断构建。从2003年起,我局组织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认定,作为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载体,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全市已有10家企业通过认定;今年,我局建立了省海洋生物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技术标准研究提供平台。

(二)我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不足之处。由于经济、技术、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的技术标准战略实施和推进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从管理引导和企业推动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四个不”:一是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对技术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占领市场、推动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大多安于现状,存在被动采标、被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有些企业虽愿意参与各类标准化活动,但又不愿承担经费,意识没有完全到位。二是信息不畅。多数企业不了解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企业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行业标准、采标等活动的信息不够及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信息平台、标准化工作的交流平台还没有及时搭建完成,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较差。三是不敢参与。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外,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加上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的能力不适应,使企业不敢主动参与到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和上级标准的制修订活动中去。四是不愿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我市企业将科技成果、专利转化为标准的少之又少,并且企业的积极性相当较低。这主要是企业狭隘的商业秘密观念所使然,要转变这种观念还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

(三)各地对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政策比较。当前,技术标准战略已成为各地推进区域经济自主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分别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推动技术标准的实施。如市对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企业奖励50万元;为主起草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资助;对在部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承担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5-20万元的奖励。市对为主起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单位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补助;对承担组建各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或研究检测机构等单位,给予20-50万元的补助。市制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主要起草者分别参照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市对产品标准被认定为行业标准的企业,按制定标准的成本给予奖励。义乌市对企业产品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的,分别奖励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我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舟政发〔2008〕28号),对参与制定并完成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按照其参与程度重要性给予15-30万的奖励;同时,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质量技监局《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意见的通知》(舟政办发〔2008〕67号),鼓励企业强化标准化工作,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

三、加强品牌和技术标准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进一步促进自主品牌培育和发展。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品牌工作的支持和引导。一是强化对块状产业整合提升的政策引导,促进品牌整合集聚。对一些已经成熟的块状产业,如水产、船舶及配件等,可通过项目审批、产业准入、环保淘汰等手段,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集中优势品牌发展,打响和做强块状产业品牌。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建品牌工作的支持。可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予以推进,如设立市、县(区)级质量赶超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等,或加大对企业的技改支持,鼓励企业吸收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标准,促进自主品牌工作的不断开展。三是加大对区域品牌培育的领导和支持。区域品牌的培育,在当前还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我们建议政府将此列入全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中,由政府进行宏观规划和组织实施。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85%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处于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80%的农村家庭没有参加过农业类培训,75%的农村家庭有成员参加过非农业类技术培训。据了解,大多数家庭有意愿在近期内参加非农业类技术培训,但费用普遍控制在500到1000元内,培训时间也控制在1到2个月。家庭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是户主及其子女。绝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干部上门了解到技术培训项的目的的,广播宣传是另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得知农村家庭参加技术培训的态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主要劳动力对科技兴农的意识不强。现在农民对种植养殖方面的常规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应用,但对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大多数人安于现状,没有进一步提高技术与认识的意识。

二、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高新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运用能力差,影响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这是技术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家庭对于技术培训长远利益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农民不舍得眼前时间和经费的投资,不能认识到技术提高对长期利益的重要性。

四、农村科技培训缺少资金支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具有政府行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但这项工作在市场条件下运作,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也只能因陋就简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也就浮于表面,很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五、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不得力,缺少科技推广人员,科技培训工作没有专人具体管理。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绝大多数是通过干部上门以及广播宣传,部分村干部不能把培训内容及时传达给农民,影响到科技培训的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应做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科技培训教育程度,具体如下:

一、深入农村加强调研,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理清思路,找准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的切入点。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观念、竞争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产品质量意识等已不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要搞好农村科技工作,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农民科技文化的总体水平、开展科技培训的难点和热点,根据农民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足,接受、运用新技术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科技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项科普活动、送技术、送知识等活动需要积极开展。

三、提高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力度,加强乡村干部的文化、科学素养以及责任意识。培养、发展科技推广人员,建立健全科技培训工作的具体管理体制。切实组织、宣传好科技培训,让农民认识到科技培训的重要性,参加农村培训的必要性。

四、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有力地推动了“以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反,反陋习”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五、社会、政府应加大农村科技培训的资金的投入,促使科技培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培养出新型的农村科技型人才,不仅要“输血”更是要“造血”。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是开展好技术培训的重要保障,必不可少,马虎不得。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基本现状

(一)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止20*年7月30日统计,全市企事业单位,包括党组织关系在我市的部、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3169名,其中市直13532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6.3%;县区50856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1%;党组织关系在我市的部、省属企事业单位15638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8.8%;民营企业3143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8%;女性29740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8%;少数民族530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6%;中共党员21680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6.1%;派539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6%;全市现有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7名(不含部省属企事业单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7名(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20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名(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5名),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9名,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115名,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60名,市“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50名。

1、学历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38名,占总数的0.3%,其士15名(民营企业7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6名),硕士96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84名);大学学历的12291名,占总数的14.8%,其中第一学历的8145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4192名);大专学历的29026名,占总数的34.9%;中专学历的30275名,占总数的36.4%。

2、职称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12名,占总数的0.3%,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95名,市直60名,县区28名,民营企业29名;副高职称的2953名,占总数的3.6%,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1083名,市直606名,县区1177名,民营企业87名;中级职称的19320名,占总数的23.2%,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4572名,市直2710名,县区10829名,民营企业1209名;初级职称的46349名,占总数的55.7%,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6271名,市直5863名,县区32661名,民营企业1554名。

3、年龄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以下的36876名,36岁至45岁的23783名,46岁至55岁的17046名,55岁以上的5464名,分别占总数的44.3%、28.6%、20.5%和6.6%。

4、行业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

(1)教育系统35949名,占总数的43.2%,其中女性13574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1名,大学学历的5411名(第一学历的2935名),大专学历的14936名,中专学历的14166名;正高级职称的60名,副高级职称的1352名,中级职称的8405名,初级职称的21197名;35岁以下的16389名,36岁至45岁的88*名,46岁至55岁的7690名,55岁以上的3067名;

(2)卫生系统10255名,占总数的12.3%,其中女性5807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6名,大学学历的901名(第一学历的746名),大专学历的2632名,中专学历的5362名;正高级职称的68名,副高级职称的454名,中级职称的2361名,初级职称的6845名;35岁以下的5111名,36岁至45岁的2891名,46岁至55岁的1923名,55岁以上的330名;

(3)农林水系统4674名,占总数的5.6%,其中女性118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名,大学学历的672名(第一学历的458名),大专学历的1101名,中专学历的2615名;正高级职称的10名,副高级职称的183名,中级职称的1229名,初级职称的2764名;35岁以下的2211名,36岁至45岁的1306名,46岁至55岁的815名,55岁以上的342名;

(4)工商企业系统153*名,占总数的18.4%,其中女性4855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7名,大学学历的2816名(第一学历的2213名),大专学历的5272名,中专学历的4137名;正高级职称的13名,副高级职称的593名,中级职称的3480名,初级职称的8073名;35岁以下的6878名,36岁至45岁的5110名,46岁至55岁的2836名,55岁以上的479名;

(5)其它系统16988名,占总数的20.4%,其中女性396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3名,大学学历的3908名(第一学历的2650名),大专学历的6676名,中专学历的5422名;正高级职称的62名,副高级职称的714名,中级职称的5487名,初级职称的8132名;35岁以下的6298名,36岁至45岁的5285名,46岁至55岁的4000名,55岁以上的1405名。

(二)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各系统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男性需求居多,学历要求大学本科以上,中级以上职称,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教育系统:

全市应编制中小学教师38495名,其中高、职中教师6262名,初中教师13963名,小学教师18270名。目前,全市中小学教师实际缺编4179名,其中高、职中教师缺编1534名,初中教师缺编1569名,小学教师缺编1076名。高中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农村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及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教师比较紧缺。

2、林业系统:

主要缺乏林业工程勘察设计、林业工程监理、生物技术营销、旅游策划、园林花卉和林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缺口25人,经营管理人员5人;学历要求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16人,大专学历10人,年龄在25—40岁之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5人,中级以下职称的15人。

3、卫生系统:

需要懂业务、懂管理、有一定法律知识和企业营销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有专业特长和较高技术水平、在业务上富有创新的学科带头人。要求大学本科以上,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律、精神卫生等学科。

4、农业系统:

需要农业信息管理、植保、畜牧、农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

5、县区需求情况:

(1)、岐山县:熟悉林业技术规划、农业信息管理、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大学以上,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2)、陇县:英语3名、物理、化学、数学各2名,要求大学本科学历;外科2名、骨科、眼科、麻醉等需要6名,要求副高级职称或大学本科学历;市场营销10名,财务与金融10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3)、麟游县:需要城镇绿化、规划、临床医学、数理化、英语教师,要求大学以上学历,果树、蔬菜、植保、农产品加工、水利工程等专业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

(4)、眉县:需求林业设计、水利工程、水泥专业、西医临床、英语、生物、数理化教师等方面的大学本科学历,35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5)、扶风县:需求植物保护、园艺、临床医学、英语、中文、数理化教师等方面的大学本科学历,20—45岁之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6)、太白县:需求种植、临床医学、英语、数理化教师、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35岁左右,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7)、金台区:需求园林工程、建设规划、环卫工程、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大学本科学历,25—50岁之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8)、陈仓区:需要历史、物理、化学、地理、英语等专业教师,畜牧、农林、水电、医疗卫生和统计、会计、经济管理等领域中高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

1、切实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管理工作。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行了分级分类管理。1999年以来,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参训人员达6000多人。市教育系统以造就“名师”为目标,实施跨世纪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从1992年起,在全市教师中推行了“教育质量工程”,开展了“评教赛教、评优树模”活动,树立了一批学科骨干教师。目前,全市有在职特级教师25名,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560名,省、市级教学能手1211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136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75名。结合全市“三五人才工程”的实施,先后选派100多名专家赴港、澳和出国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以及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根据《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确定市级部门干部培训中心和15个专业技术学校为继续教育基地,设立了3个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为搞好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一是在用人制度上,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为目标,以职称聘约管理为切入点,按照因事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的步骤,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对全市4.68万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按岗位评聘了职称。认真落实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及省政府《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市的《实施意见》及六个配套政策,在全市卫生系统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指导意见》,在全市21个单位进行了试点。目前重点在扩大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范围上下功夫,计划年内力争市属事业单位扩大到80%,县(区)属事业单位扩大到50%。三是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开放了*市人才市场,形成了以中国西安人才市场为依托,市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为中心,12个县区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13个人才市场为分支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设立*人事人才网站,点击网站、收集信息15万条,在今年“非典”时期举办了为期一月的*市网上招聘会,100多个单位参加,7000多人求职,招聘人才500多人。每年举办两期大型人才交流大会,每月逢“6”举办中小型人才交流会,近两年交流人才3万多人,人事3000多人,人才测评4000多人,这些工作打造了各类人才自主择业、合理流动的平台,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凸现。

2、抓好有突出贡献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一是有计划地加大了有突出贡献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力度。99年,制订了《*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和《*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将评选周期由不定期改为两年评选一次;将评选范围扩大到驻宝部、省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评选种类由只评选拔尖人才,变为既评选拔尖人才,又评选中青年拔尖人才,从而使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明显增强。先后命名表彰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190名。二是对专家和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命名的省管专家和市管拔尖人才,分别实行五年期和四年期的动态管理,每年都给他们定目标任务,签订责任合同,年终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组织他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决策,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咨询论证,引导他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建功立业。三是建立并落实了市委常委及县区领导联系专家拔尖人才制度、专家拔尖人才体检、疗养、津贴发放等制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专家和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抓专家和拔尖人才这支骨干力量,带动和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3、加大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力度。制订了全市《实施“县、乡、村乡土人才工程”的规则》,提出从*年开始,在五年内全市培养800名县级乡土人才,8000名乡级乡土人才,8000名村级乡土人才的总体奋斗目标。12个县(区)均建立了乡土人才服务站。下发了《关于做好乡土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乡土人才的选拔标准。目前已建立了由33300名农村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先后两次对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90名优秀乡土人才进行了表彰。

4、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引才引智工作。先后引进了具有硕士学位、双学位和大学本科学历的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1680名。围绕引进国(境)外专家、引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和国内外培训四个重点,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引智项目57项,从德、法、美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专家44人(次)。分别开展了机床设计与工艺、航空仪表设计、农产品残留物鉴定、辣椒抗病毒育种、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组培、柳树组培、布尔羊胚胎移植、肉牛奶牛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术交流。2001年12月,国家外专局授予我市麟游县布尔羊繁育中心为全国引智示范基地,省外专局授予我市辣椒中心和苗木培育中心全省引智示范推广基地。

问题原因

近年来,全市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挑战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有与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观念需要创新,人才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我市在选人用人上表现得观念比较陈旧,发现人才的视野不够开阔,尚未形成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互相配套的用人机制,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的人并不多,当前发展经济的重点是吸引外来投资,大多只是把资金、项目放在第一位,引进人才和技术往往被忽视。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观念滞后,思想不解放,对人才的认识不够”的占76%;认为“缺乏有力的政策倾斜,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占100%;认为“轻人才的培养,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占32%;有的单位把人才当“花瓶”,引进人才是为了单位上等级、评资质,引进前是人才,引进后就成为“虚”才,束之高阁,埋没人才;有的单位在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居住等环境方面投资少,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人才便往其他条件好、环境优越、待遇高的地区流走。在调查中发现,某县去年给一单位引进3名大学生,用人单位仅给予引进的大学生本单位职工子弟的待遇,3名大学生工作不到半年,就都走了;某医院从西安交大引进一名本地医科本科生,每月只发给600元工资,到医院只两星期,就被河南一家医院以每月*元聘走了;人才观念、政策、机制的相对滞后,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十分紧缺。从区域分布看,市区及县城地区人才比较集中,山区、基层人才严重不足。非公有单位人才拥有量与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规模不相称。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中,一般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大,而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以及科技带头人、专利发明人比重偏低,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有287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121名),大学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仅占1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3.7%;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仅占4.4%,初级职称的占68.8%;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教育和卫生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59.3%,而直接从事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人才相对不足。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生产领域,经营管理、科研创新、市场营销等高级专家人才十分缺乏,严重制约*新型工业化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近三年,我市考入各类高等院校的本科生高达19678人,但回*工作的本科生仅863人,且多为文科专业的学生。大学本科生来宝工作人数呈下降趋势,急需的本科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引进十分困难,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人才使用效益不高,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在使用方面,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突出,重资历,轻能力,照顾平衡的多,而破格提拔优秀人才少;考核机制不完善,年终考核缺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成份多,“优秀”轮流当,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才调配、流动机制不完善,有的企业停产、倒闭后,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只是重视有形资产的盘算,而不重视包括人才在内的无形资产的重新配置,任其自生自灭,大量流失。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才流失给我市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单位对流失人才培养的投入无法收回;另一方面,流失的人才可能成为新的竞争对手。特别是掌握着单位关键技术、主要客户或商业机密人员的流失对单位的损失和打击是无法估量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我市仅拔尖人才就有9名调往外省或外地,还有2名自行离职出走;97年以来,全市骨干教师共流失409名;某部、省属企业,近五年外流的专业技术人才达140多人。在人才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情况下,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法规缺乏研究。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市在吸引人才、重视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停留在口号层面的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虽然政策的制订也不比一些地区迟,但真正的实施却阻碍重重。一是人才引进还存在领导人说了算的现状,领导不表态,人才就引不进,既使引进了,政策也兑现不了,结果造成人才再度流失,增加了人才引进成本;二是就业政策缺少透明度,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分配制度不灵活,大锅饭现象依然严重,想留的留不住,想进的进不来;四是人才的有效流动机制还没有形成,大材小用、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长、闲置和半闲置等现象比较普遍;我市人才开发建设意识和人才观念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智力引进和流动渠道不畅,人才政策上,大多也是停留在农转非、工资升级等方面的内容多,而市场化配置效能不高;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存在着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择业观念、用人机制、收入分配、人才环境等因素对人才总量扩张、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发形成制约;同时,*地处西北内陆,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与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各级政府用于高级人才的开发、引进、奖励、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财力有限,这是我市对高级人才缺乏吸引力的最直接的根本性原因。

对策建议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结合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升人才素质为主题,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以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培养适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创建“四市”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1、领导重视,广泛宣传、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1)强化措施,建立联系专业技术人才长效机制。一是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制度,在县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联系一名科技专家,每人联系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每人抓一个科研项目;二是每年定期召开两次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不断收集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建议,归口办理,及时解决;三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检查总结,每年组织人力对全市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导已有的政策全面落实,对政策落实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2)加强制度建设,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健全现有人才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首先,完善专家和拔尖人才体检、疗养、津贴发放等制度;其次,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5部门《关于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尽快拿出我市贯彻意见。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成果转化的收入分配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功臣奖励政策、住房和子女就业等优惠政策,努力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第三,建立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凡市府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前召集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准确性。

(3)加强宣传,不断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一是组建科技人才宣讲团,充分利用每年开展的科技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继续在市属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常年开展科技人才典型宣传,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

(4)营造公开规范的执法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政府各部门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增强服务意识,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切实为人才排忧解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年有计划的为人才办一两件实事,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聚才、爱才、惜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2、提高待遇,稳定队伍,切实转变用人机制。

(1)优化配置,调整结构。围绕总量优化、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目标,改革现有学历、职称待遇政策,提高事业单位、企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鼓励大专以上毕业生到科研单位、企业去工作,改变非生产性单位占有人才比例高的局面;对于使用不当,用非所长或专业不对口的科技人员打破工人、干部身份,在个人提出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到新的适合其特长的岗位,对优化组合下来的富余人员,按照用其所学的原则,进行对口调整,达到人事相称,职才相称。

(2)进一步加强引人机制。一是出台《*市高级人才管理办法》,认真研究区域优势及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课题、重点行业的紧缺人才,在引进各类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等高级人才时,允许突破编制限额、学历限制、户籍、地域和所有制身份限制,迅速改变目前我市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二是加强引智力度,坚持“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所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条件,从部、省属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国家科研机构“借脑引智”,在项目引进、嫁接、合作等过程中吸引“候鸟式”人才,形成人才共享,让人才以兼职、短期职务、承担委托项目、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本地经济建设。

(3)改进措施,稳定人才队伍。要做到引得进、留的住、用得好,一是对引进的高级人才,要解放思想,唯才是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把他们放在关键岗位去锻炼、去使用,对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发展,对政治素质好、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要大胆提选拔使用,在重大决策的咨询和论证中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要避免束之高阁、埋没人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二是以情聚心。领导要关心和信任人才,采取定期探访,主动沟通的方式,增强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建设,在科技人才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热爱*,奉献*的主人翁意识。

(4)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实行市场化、多样化的分配激励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分档次提高科技人才的工资水平,对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拉开档次,实行一定的补贴;企业和自收自支单位,实行谈判工资制、合同工资制、年薪制,允许科技干部以技术和专利入股,参与分配,政府给政策,单位具体落实。其次改革我市职称评审办法,适当放宽中级以上的评审条件,实行地方评审证书,在人才具备国家、省评审条件后,再予换证。同时提高企业、事业单位中青年科技人才破格评审比例,在科研单位,企业推行评(审)聘(任)分离的办法。第三由政府牵头,将在技术岗位上的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及拔尖人才,纳入市级经济实用住房系列,享受优惠政策,同时提高拔尖人才的津贴,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我市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评选出3名给予重奖,如配专车、奖住房、给荣誉等。

3、强化培训,狠抓落实,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

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德才兼备原则,不断加大科技人员和专业技术再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好全市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建立公益性政府培训指导中心。挂靠在市委知识分子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宏观调控与管理协调作用,具体负责人才教育的机构落实,平衡生源、培训师资、各部门职能发挥作用等问题。同时,以市级部门干部培训中心和15个专业技术学校为继续教育基地,发挥市级以上专家和拔尖人才优势,组建培训讲师团,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详尽的人才培养规划,切实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2)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修制度。在已进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和教师系列教育质量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三年内力争对全市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分学科、有计划的进行一次全面培训,重点是向我市目前急需紧缺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弥补人才结构缺陷;结合全市“三五人才工程”的实施,每年组织安排一批素质好、有能力、有成果的科技人才到高等院校或国外学习深造;鼓励和提倡专业技术人才对口自学或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

(3)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考核和择优奖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登记,完成教育任务的统一发给教育证书,作为职称晋升、评聘和今后择优奖励和提拔的重要依据,激活内因,不断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提高的积极性。

(4)建立用于人才培养开发的专项教育基金。经费来源:一是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列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人力资源的培训;二是每年收取培训对象一小部分继续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三是社会筹集,用课题或项目带动培训,使受益单位出资赞助培训。资金也可用于科研启动、出版学术著作、扶植企业骨干人才等。

4、加强领导,改革体制,保障人才资源的健康运行。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尽快成立市委知识分子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知识分子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和精神;负责做好市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和推选省管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工作;组织市管拔尖人才外出考察学习、疗养及身体检查,做好发放津贴、接待知识分子来信来访、落实各项待遇等工作;引进外地人才质量的审查工作;解决专业人才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为人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目标管理,使之有较饱满的科研项目,并把目标责任与工资挂钩。二是继续对科技骨干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对已选拔命名的省管专家及市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都要确定目标任务,签订责任合同,年终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加大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管理力度,对在农村经济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土专家”、“田秀才”进行表彰和重奖。三是改革专业技术人才人事管理制度,认真贯彻《陕西省人才条例》,加快*市人才市场软、硬件建设,所有非国有单位的人事管理交各级人才交流机构管理,国有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实行人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行为,放活单位人事自,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进入人才市场,通过有偿使用、平等协商、利益驱动、市场定位、政府引导,使人才的流动合理化、有序化。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放假开始的前十天,我并没有立刻返家,而是在市区找了几个家教工作,为我的调查做了铺垫,于是对家教的几个孩子进行了访谈,回家后借助走亲访友之际,又对很多孩子进行了访谈,综合所有谈话内容,得出以下结果:

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及支持,几乎中小学的全部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是运用情况各有不同。

从小学来看,城市中的实验小学比农村中的普通小学应用情况要好,私立学校为提高招生率,多媒体应用情况较公办学校要好,在部分学校中多媒体只是摆设,并无对教学产生作用。据学生所说,很多教师也接受了如何使用设备的培训,但都比较习惯原来的授课方式,不愿使用多媒体。在条件较好的实验小学中,在音乐、美术等这些艺术课中,多媒体的应用还算广泛,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放音乐及美术作品,这比较吸引小学生的眼睛,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相对省了些力气,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对于语文数学等被认为是主课的课程依旧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电脑被当成万能工具箱使用,如学生理解我好容易才过河和我不好容易才过河是一个意思,学生产生疑问,教师通过电脑在网络中查询,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虽然多媒体也表现出了它的作用,但应用还不是很广泛,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对于计算机开设情况,条件好一点的实验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就把课本发下来,在三年级左右就开设,从Windows的最基本操作开始学习,而农村小学则从五年级才上计算机课,城市农村依然有很大差距。

从初高中来看,文科类做题海战术经常使用多媒体,它是个强大的工具,对于理科类完全可以应用几何画板、概念图等软件进行教学,但使用率基本为0,值得我们考虑为什么。计算机课程一般被看为是副课,每当快考试或是期中末考试来临时,计算机课就被作为自习课而停课。总体来看,初高中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并不是很高,从学生的谈话中感觉电脑还是很远。

在中小学中,为了保证升学率,资历深的教师都被到高年级教学,而今年轻教师偏多。纵观学生对教师的反映,学生非常喜欢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最讨厌那些满口大道理的教师,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我们,又如何面对形形的学生呢?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1引言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安全卫生距离不断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部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理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们,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城市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基于上述情况,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延续项目“中小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技术集成”的支持下,通过调查和分析广州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本研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建设基于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如图1)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如图3)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更具有空[5]间分布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地图和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以其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等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隔离区设置(以传染病为例)、疫区定位、疫情显示、空问传播分析等方面,为管理部门迅速了解疫情传播态势,进行应急预案生成、卫生资源配置等提供实施平台。

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业务特点,gis平台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c/s架构侧重多角度空间数据分析,包括各种专题图展示、路径分析、缓冲区分析、插值分析等。b/s架构除支持矢量地图基本操作(如放大、缩小、平移、量测、图元选择、图元查询等)以外,还强调对地理相关业务数据分析功能的支持,并能提供直观和实时的数据展示。b/s架构采用面向接口的设计风格,无缝集成数据提取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可方便扩展到其他、务应用系统。

技术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一、战略起点

工业园区自2002年6月成立,2006年5月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后,经过近八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税金6000万元,与2005年相比,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税金分别增长了4.3倍和21倍,年均增幅分别为87.4%和412%。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来源于工业园区。豫华公司硅锰铝远销东南亚,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填补了我县出口创汇的空白。二是集聚效应显著增强。2005年以来,园区入驻企业23户,共实施各类项目18个,总投资48.5亿元,完成投资35.6亿元。投资35亿元的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产。投资24亿元的20万吨聚丙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在项目建设的强力带动下,目前有1000多人在园区从事企业务工、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园区支撑工业、承载项目、带动三产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三是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向上争取、企业支持、银行借贷等多种方式,累计投资2亿多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及110千伏变电站、水库,拓宽改造主干道路3条10.5公里,实现了水、电、路、有线电视、网络等“七通”。累计储备土地1300亩,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8.2公顷。随着铁路、甲醇项目铁路专用线的建设,以及330千伏变电站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园区承载带动和自我发展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四是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和装备制造业上寻求突破。投资2500万元的兰煤公司矿用机械加工制造项目即将建成投产。20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降低5.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9.5%,万元工业总产值电耗同比降低5.7%。

二、战略机遇与形势

1、战略机遇:今后一段时期,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优惠。国务院批复了《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基础设施、能源基地、特色优势产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意见,明确加快推进陇东煤电化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重点能源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省上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集聚发展的战略布局,使在省市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高新区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发展环境优越。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东南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重组和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相当一部分企业投资重心“西移”。另一方面,省上规划建设陇东部级能源化工基地,配套实施高速平天段、高速、高速、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将成为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必将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是发展前景看好。60万吨煤制甲醇、20万吨聚丙烯等煤化工及下游产品和电厂二期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和投资高峰期,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现实问题:创建高新区既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核心竞争力问题。缺乏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撑,没有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煤化工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境内企业大多数从事煤炭开采和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层次不高。经济总量小,2009年工业园区产值和税收仅为5.2亿元和6000万元,仅为全省工业园区平均值的1/3。二是资源瓶颈问题。资金方面:在园区开发和企业发展两个层面上的资金瓶颈问题都亟待解决。人才方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缺乏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和有效载体。土地方面: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和我县“九山一川”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建设用地更加稀缺。三是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镇拓展和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带来的农民失地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劳动者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

三、战略构想

今后5至10年是推进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挑战,如何明确思路目标,制定措施,高位启动“二次创业”,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全省高新区行列,成为当前和今后全县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县份为统揽,以推动发展转型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培育产业集群、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打造煤电化、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四大产业基地为支撑,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西部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核心基地。

(二)目标定位

到2015年,通过积极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二次创业”的高位启动,把高新区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规模宏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乐土,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孵化区。

(三)空间布局

总体上按“一区四园”(高新区,科技园、安口科技园、策底科技园、城区科技园)的空间布局,形成各园既突出特色,又优势互补,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格局。总规面积约58.5平方公里。

1、科技园:按照“转型、优化、提升、创新”的思路,以精细煤化工为主导产业,力争打造成全省一流的、西北重要的和全国有影响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控规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2、安口科技园:以装备制造和陶瓷工业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安口镇区及省道304线安口段沿线区域,控规面积约8平方公里。

3、策底科技园:以煤电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策底镇区及平华路策底段沿线区域,控规面积约4平方公里。

4、城区科技园:以城市化为核心,以煤电、旅游、会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食品加工、酒店餐饮等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城区及304线沿线(县城至西华镇红崖河村以东)区域,控规面积约26.7平方公里。

(四)发展步骤

总体按照“两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

1、两年打基础:今年先行制定总体规划和各园区配套规划,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审批挂牌。

2、五年上台阶:到2015年,高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创新创业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优势。

3、十年大发展:力争通过十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翻,达到200亿元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真正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

四、战略举措

1、突出政府引导,确保措施落实。成立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统筹做好高新区总体规划、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技术引进发展规划,对高新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建立评估机制和指标考核体系,进行定期考评。

2、突出基础配套,完善发展要素。一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对现有路网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全力支持甲醇项目铁路专用线、、、高速等项目建设,实现铁路和高等级公路通达目标。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积极推动水源地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三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加快33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进度,实施110千伏变电站扩容工程,改造完善乐华、福华、豫华35千伏变电站,不断完善园区输变电网络。四是合理调剂工业用地。大力实施治河增地工程,有计划的收购储备土地,满足大型企业建设需求。

3、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产业集群。科技园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坚持以煤炭就地转化增值为方向,加快60万吨煤制甲醇和20万吨聚丙烯前期项目进度,加快烯烃、聚乙烯、醋酸等甲醇下游产品开发,到2015年煤化工产品总量达到150万吨以上。安口和策底科技园要积极储备和建设一批陶瓷、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城区科技园要以引进大型商贸、物流、旅游、餐饮、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完善生活设施配套。整体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区产业格局。

4、突出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协助企业解决融资、立项、用地等方面的问题,扶持园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地共建,努力改善园区发展硬环境。不断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等制度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机构,为入园企业和单位提供管理、技术、人才、金融、保安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提升园区发展软实力。

上一篇:读书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基坑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