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4:10:02

金融学专科论文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2篇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关键。目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缺乏既有坚实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建设一支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要制定计划,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的金融机构定期挂职学习,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能容,培养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工作中提高实践技能以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使教师有动力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教研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三是积极引入具有丰富实际实践经验的金融机构高管和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授课,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3篇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王春明、董再平在《对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要从更新教育观念、修订人才陪养方案、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张旗在《台湾地区科技类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启示》中认为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这么几个特点: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法灵活、有效。这些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易自立、卢向阳等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条件和调控均属于体系的范畴。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5大部分:实践教学动力系统、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陈云棠、梅杓春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一文中以三江学院为例,提出了构建并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涵盖课程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地方输送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具体来说,在课程实训方面,以演示性实验为前提,综合性实验为主体,突出创新性实验,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实习方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到一些跟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在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学生紧扣专业方向选题,结合教师的科研或者生产的实际,真题真做。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系明确提出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教学,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为:支持金融学“双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消除金融学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缩短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目前已经完成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经过反复研讨,并结合校外专家的意见,对2013级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对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金融领域实践能力的课程,都安排了实践课时。

(二)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材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系对开设了实践课时的课程单独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实验项目的要求、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教学离不开教材。目前相关的实验教材比较缺乏,很难找到切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实验教材。我系组织部分专业教师编写了部分实验教学教材,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实验教材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实践条件的改善

从2007年至今,学校共投入147万余元创建和改造金融学专业实验室,添置和更换了部分仪器设备。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银行柜台业务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期货交易实训室、外汇交易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购买了商业银行、期货、外汇、证券交易等仿真交易软件,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目前本专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即2个校内综合实习基地,7个较高水平的校外专业综合实习基地,10个就业见习基地。今后3年根据各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将稳定实习和见习基地,选择高水平的省级以上合作教育基地2-3个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就业见习基地稳定在20个以上。

(四)实践课程过程管理、考核

过程管理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要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执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首先,每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实验报告。其次,教学督导随机听课,检查教师的实验教学是否符合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最后,将实验教学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按照学生的实验表现,结合理论教学考核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分数,以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其参与金融领域工作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方法,初步建立了实践技能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能够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践教学推行过程中,很多教师产生了一些想法,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院校,应该让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像高职院校那样强调实践教学,将自己降格为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的一个教育层次;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认为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应降低毕业论文要求或者取消毕业论文。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给实践教学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实验内容、实验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缺乏有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为主,大多数教师缺乏在金融实践部门工作的经历,对金融实践部门的流程、职责、运作等缺乏直观的体验,不能从金融实践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高度来设计、实施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使实验教学变成为了实验而实验,各实验项目缺乏目标指向性。

(三)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推行的是“3+1”教学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加1年的校外实习(含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不能采取放羊式的实习方式,将学生推出校门,随便找个岗位实习。金融实践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专业的学生很难进行集中实习。分散在不同金融部门的实习形式给校外实习管理提出了难题。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对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感知能力,除了金融实践部门本身对学生进行塑造之外,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解决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生活当中的问题以及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疑惑。一些独立院校不重视校外实习过程管理,没有明确的校外实习管理目标、措施。部分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校外实习过程没有进行全程跟踪,长时间与学生失去联系,变成一种形式上的实习,使实践教学目标大打折扣。

(四)各实践教学模块不成体系

现在有很多独立学院也开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开设实验课程,开展校外实习等。但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实验课程设置、实验项目开展围绕理论课程要求和教师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来进行,使各个实践教学模块呈现碎块化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些课程实验项目重复设置,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期货投资》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和《国际融资实务》,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重复的问题,如果不能站在“以金融人才需求为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就会出现某些实验项目应开未开、某些实验项目重复开的情况。校内的课程实验、专门的实践课程与校外实习的衔接、各实践模块所占比例、实验实践难度与要求等都应在金融功能观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研究确定下来。

四、完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金融学专业的重要性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齐头并进,共同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部门会议,统一了实践强校的办学思想;通过系部实践教学专题会议、教研室会议、实践课程认证等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理念,制定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考核标准。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做法是将实验教学工作纳入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范畴,鼓励教授和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鼓励现有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培训,激励教师在寒暑假去相关的金融机构实习;加大引进金融实践工作经历丰富的实验教师的力度。通过以上办法,逐步实现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三)突出校外实习管理

校外实习时间长、实习地点分散是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特点。学生不在校内,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增多,如果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实施规范,则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学院提出宏观管理要求,系部制定实施细则,包括学生各种实习资料的提交、实习实地探访、实习过程控制等,都需要一整套的措施来规范。

(四)开展实践教学研究

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一贯要求。应积极引导、鼓励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加强省市级实验教学、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以省质量工程为依托,以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为支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探讨金融学实践教学模块在功能上的融合;开展“导师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实验教学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4篇

>>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如何开发课文的写作价值 工作价值观研究综述 新课改中随笔写作价值的探析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选题方向及其可行性研究 金融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写作中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开放本科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工作问题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研究 从研究设计看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写作的衔接和连贯研究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员工工作价值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价值观研究 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为谁而写作:写作价值的应然取向 本科实习护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 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对比探究 关于大学生写作价值观的心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

③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7.

④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14.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view/208414.htm,

2012.7.

[2]培根.何新,译.人生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4]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加入WTO以后,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高技术飞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财经类高等院校应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

近十多年来,工科院校经过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已经日益成熟,而财经类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为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山西财经类院校金融证券专业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与金融部门建立实习基地和人才基地为培养适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山西三立期货经纪公司共同组成了“人才基地培训中心”。三立期货公司每年向财经大学捐赠5~8万元,设立“三立期货教育基金”(自2001年第二学期开始,至2011年第一学期止,公司将向财大捐赠80~100万元人民币),每年捐赠款的40%做为奖学金(每年可评出10~20名优秀生获得该项奖励),其余30%用于做出特殊贡献的在校教师和毕业生,30%用于办学经费。学生毕业时,山西三立期货将选择优秀毕业生正式成为公司的聘用职员,并由公司办理聘用手续。“人才基地培训中心”的建立,一方面使山西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为财大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也使财经大学成为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人才培养基地。山西财税专科学校证券投资专业通过与山西证券和银河证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方法,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在两家证券公司的营业部挂牌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主动性实践和接近于未来工作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证券公司的运作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既能以证券公司从业人员的身份参与工作,又能以投资者的身份对大盘行情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投资组合,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山西财专证券投资专业也成为山西证券公司和银河证券公司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山西财经类院校广泛吸收期货、证券等公司的专家、学者和技术管理人员到高校讲课,指导毕业设计和论文,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如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聘请山西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两名资深期货专家到学院授课,每周安排2~4节选修课,选修《期货理论与实务》课的学生达到400人以上。此外,财政金融学院的部分教师也坚持听课。这样,就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山西财税专科学校证券投资专业聘请了中国证监会太原特派员办事处、银河证券等部门的专家作兼职教师。通过讲课或讲座形式,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等书本以外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教师到相关工作部门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山西财经类院校通过从事产学研活动,既可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又可提高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其科研能力。如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山西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共建人才基地以来,学院的科研课题和公开发表的论文明显增加。2001年,立项的科研课题43项,其中,部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9项,校级课题8项。部级课题中有2项为课题总负责人,以上课题基本上均通过了鉴定;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达75篇,其中,部级论文21篇,省级论文54篇;参与编写著作10部。教师通过完成这些科研任务,增长了社会实践经验,促使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另外,高校与企业部门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对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有益处。根据目前期货业纷纷开始网上交易,国内既无管理条例,又无法律约束的情况,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部分教授与山西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共同合作,承担了《网上交易的管理和安全性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对网上期货交易安全性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采取特殊措施加快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山西财专证券投资专业的主要任务。从2002年第二学期开始,系里安排证券投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分别到银河证券、山西证券、大同证券和三立期货等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践锻炼,以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水平,丰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学校为金融企业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目前,金融部门急需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各类高层次管理人才,为优化金融企业人才结构,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大批高学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从2002年始,为山西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培养金融专业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十名,极大地提高了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还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不断地拓宽、更新在职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以上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高校与金融企业“双赢”的新型教育模式,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财经类院校,经过产学研联合教育的探索后,取得的成绩斐然,但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行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观念陈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崇拜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前,还有许多财经院校未推行合作教育模式,只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也是从本本出发,只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必须尽快地更新教育观念。

(二)产学研教育中校方“一头热”的现象极为普遍从我省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开展这项工作的热情都高于企业,而极少见到企业或产业组织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系统的建议、要求。我省目前许多金融企业,如证券、期货等公司,大部分还没有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这些金融公司还没有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作层次较低从我们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情况来看,运作层次较低,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企业部门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四)现行法规条例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项新型的教育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现行的人事、劳动就业和财务等法规条例还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投身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如目前高校内教师职称的晋升只重视学术水平,根本不管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对工作的贡献;学生就业只看文凭不看其实际工作能力;金融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员不会因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而取得相应的报酬等。

三、搞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的对策

针对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搞好对策研究。

(一)构建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当务之急是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财经类院校金融证券专业走产学研联合教育道路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那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是不应该提倡的。二十一世纪,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善于整体优化,综合应用,并有组织管理、运作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必须构建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时,必须兼顾用人单位需求的现实性。

(二)加大宣传力度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究其原因,一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二是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因此,应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产学研实践活动,主动到证券、期货公司等金融部门了解市场信息,熟悉这些部门的业务流程和基本业务内容,真正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找准位置,把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结合点金融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是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而金融部门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他们发展所带来的真实利益。因此,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便成了合作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目前,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区域化,大多数高校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主,密切与地方、行业的横向联系与合作,这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合作教育的战略性措施之一。财经类院校金融证券专业必须找准位置,与金融企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给金融企业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激发金融企业对高校的“依靠”性,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服务对象与合作伙伴,并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有效服务,才能有利于产学研教育的发展。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6篇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关键。目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缺乏既有坚实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建设一支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要制定计划,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的金融机构定期挂职学习,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能容,培养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工作中提高实践技能以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使教师有动力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教研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三是积极引入具有丰富实际实践经验的金融机构高管和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授课,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金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77-02

一、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是大势所趋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关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即科学家素质的塑造,也为学生未来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突出表现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

现代金融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社会对这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现有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提高对金融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金融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在多样性、可选择性课程设置以及专业之间的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实践教学恰恰是其薄弱环节。

二、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其成功的主要秘诀在于对学生实行创新能力的强化训练。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习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三、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金融学发展的趋势;二是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要求。

金融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一是金融研究内容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转变。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金融、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变得非常强烈。二是数量化方法在金融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金融业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的运行方式。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被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取代。三是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由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紧密联系的交叉性学科,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使得在教学中更应强调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今天,金融学本科教育应放弃已被证明脱离现实状况的“培养相关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社会各种金融组织不同层次需要的实践型专门人才,并为更高阶段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体现就是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金融通才。

(二)应用型金融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见表1。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目前金融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时间较短且时有重叠,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基本没有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专项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

专项实践是针对金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开展的实验类课程实践,主要包括针对金融基础理论开展的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针对金融技术开展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针对金融专业技能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创新性实验。此类型的大部分实践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全方位仿真模拟软件完成,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等。

综合实践是整合金融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具体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社会实践[2]是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环节,而社会调查是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实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鼓励学生参与金融行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金融行业的情况、金融行业的价值观与行业操守等。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建设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3]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加之高校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不足,对实践教学的师资培养不够,使得实践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理论教学学时和科研水平,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导致了实践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循环的局面。

为此,应该将学生培养和教师培养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派出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参观访问、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可以要求教师定期到金融机构业务部门工作和进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金融部门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领导及专家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还可以录用一些有一定金融从业经历的人员组建专职的金融实验教师队伍。

3.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衔接性,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制订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大纲。实践课程大纲应包括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实践教学地点、实践资料来源、实践教学内容与步骤、考核要点及学生实践必要说明等内容。其次应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特别是对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很大。因此,应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体、结合结果评价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不仅要看结果文件,更重要的是看过程文件,如实验设计、实验模拟情况、社会调查过程等。考核内容既包括对学生实践的考核,还包括对老师指导的考核,形成完善评价与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峻.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30-230.

[2]王家华,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1):289-89.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金融学专业 实践教学 松田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70-03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片面地强调理论学习,对实践教育教学的认识与开展都比较滞后。即使部分学校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教学的改革,但都停留在局部的、碎块化的阶段。因此,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几年以来,我国学者也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杨慧、杨向英在《构建以校外实践教学为主导的金融实践教学探究》一文中指出:当前各高校开展的金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校外实践3个方面,但存在案例陈旧、实验室功能不全、实验教材缺乏、校外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了政府应加快实践教学立法、学校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等对策。王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指出:金融专业高等教育应该确立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提出文科教育工程化、师资队伍实践化、拓宽校外实习渠道等理念。谢太峰在《金融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了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应用人才体系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王春明、董再平在《对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要从更新教育观念、修订人才陪养方案、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张旗在《台湾地区科技类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启示》中认为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这么几个特点: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法灵活、有效。这些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易自立、卢向阳等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条件和调控均属于体系的范畴。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5大部分:实践教学动力系统、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陈云棠、梅杓春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一文中以三江学院为例,提出了构建并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涵盖课程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地方输送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具体来说,在课程实训方面,以演示性实验为前提,综合性实验为主体,突出创新性实验,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实习方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到一些跟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在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学生紧扣专业方向选题,结合教师的科研或者生产的实际,真题真做。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系明确提出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教学,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为:支持金融学“双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消除金融学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缩短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目前已经完成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经过反复研讨,并结合校外专家的意见,对2013级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对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金融领域实践能力的课程,都安排了实践课时。

(二)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材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系对开设了实践课时的课程单独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实验项目的要求、实验内容的安排。

实验教学离不开教材。目前相关的实验教材比较缺乏,很难找到切合实践教学要求的实验教材。我系组织部分专业教师编写了部分实验教学教材,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实验教材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实践条件的改善

从2007年至今,学校共投入147万余元创建和改造金融学专业实验室,添置和更换了部分仪器设备。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银行柜台业务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期货交易实训室、外汇交易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购买了商业银行、期货、外汇、证券交易等仿真交易软件,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软硬件保障。

目前本专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即2个校内综合实习基地,7个较高水平的校外专业综合实习基地,10个就业见习基地。今后3年根据各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将稳定实习和见习基地,选择高水平的省级以上合作教育基地2-3个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就业见习基地稳定在20个以上。

(四)实践课程过程管理、考核

过程管理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要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执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首先,每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实验报告。其次,教学督导随机听课,检查教师的实验教学是否符合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最后,将实验教学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按照学生的实验表现,结合理论教学考核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分数,以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其参与金融领域工作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方法,初步建立了实践技能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能够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践教学推行过程中,很多教师产生了一些想法,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院校,应该让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像高职院校那样强调实践教学,将自己降格为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的一个教育层次;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认为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应降低毕业论文要求或者取消毕业论文。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给实践教学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实验内容、实验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缺乏有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为主,大多数教师缺乏在金融实践部门工作的经历,对金融实践部门的流程、职责、运作等缺乏直观的体验,不能从金融实践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高度来设计、实施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使实验教学变成为了实验而实验,各实验项目缺乏目标指向性。

(三)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推行的是“3+1”教学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加1年的校外实习(含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不能采取放羊式的实习方式,将学生推出校门,随便找个岗位实习。金融实践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专业的学生很难进行集中实习。分散在不同金融部门的实习形式给校外实习管理提出了难题。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对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感知能力,除了金融实践部门本身对学生进行塑造之外,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解决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生活当中的问题以及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疑惑。一些独立院校不重视校外实习过程管理,没有明确的校外实习管理目标、措施。部分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校外实习过程没有进行全程跟踪,长时间与学生失去联系,变成一种形式上的实习,使实践教学目标大打折扣。

(四)各实践教学模块不成体系

现在有很多独立学院也开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开设实验课程,开展校外实习等。但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实验课程设置、实验项目开展围绕理论课程要求和教师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来进行,使各个实践教学模块呈现碎块化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些课程实验项目重复设置,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期货投资》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和《国际融资实务》,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重复的问题,如果不能站在“以金融人才需求为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就会出现某些实验项目应开未开、某些实验项目重复开的情况。校内的课程实验、专门的实践课程与校外实习的衔接、各实践模块所占比例、实验实践难度与要求等都应在金融功能观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研究确定下来。

四、完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金融学专业的重要性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齐头并进,共同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部门会议,统一了实践强校的办学思想;通过系部实践教学专题会议、教研室会议、实践课程认证等办法落实实践教学理念,制定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考核标准。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做法是将实验教学工作纳入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范畴,鼓励教授和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鼓励现有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培训,激励教师在寒暑假去相关的金融机构实习;加大引进金融实践工作经历丰富的实验教师的力度。通过以上办法,逐步实现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三)突出校外实习管理

校外实习时间长、实习地点分散是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特点。学生不在校内,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增多,如果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实施规范,则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学院提出宏观管理要求,系部制定实施细则,包括学生各种实习资料的提交、实习实地探访、实习过程控制等,都需要一整套的措施来规范。

(四)开展实践教学研究

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一贯要求。应积极引导、鼓励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加强省市级实验教学、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以省质量工程为依托,以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为支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探讨金融学实践教学模块在功能上的融合;开展“导师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实验教学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慧,杨向英.构建以校外实践教学为主导的金融实践教学探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

[2] 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

[3] 谢太峰.金融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5).

[4] 王春明,董再平.对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3).

[5] 张旗.台湾地区科技类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Proceedings of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E-Business,EnterpriseInformation Systems,and E-Government (EEEE 2010),2010(2).

[6] 易自立,卢向阳,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实用指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 陈云棠,梅杓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三江学院学报,2011(1).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9篇

Abstract: Taking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applied research",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applied research"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in constructing "applied researc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road suitab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关键词:应用型科研;新建本科院校;河北金融学院

Key words: applied research;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05-04

0 引言

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高层次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独立或与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达725所(含民办),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203所的52.3%,已占领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国内众多学者也对高校科研建设作了有益探索,李琪(2014)以武夷学院为例,提出开展应用型科研是促进学科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纽带,徐燕刚(2011)、张宝秀(2010)等人从科研评价考核、科研途径措施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王宗篪(2009)提出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定位。

梳理各学者对高校科研的研究可以发现,部分学者对高校实施“应用型科研”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定位问题也有了一些探索,但是针对何为“应用性科研”尚无定论,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特点提出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体系性实施措施,还存在研究上的空白。本文力求探索“应用型科研”的内涵,并以金融学院为例,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新建本科“应用型科研”发展路径。

1 “应用型科研”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地方性专科院校演变而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建制时代“不讲科研”到新建本科时代“初识科研”,对科研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如何精准定位,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无我有的科研发展之路,对新建本科院校加快发展、树立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有较大不同,如果照搬这类院校的科研发展模式,只能是亦步亦趋、做“跟随式科研”,不可能体现出后发优势;如果仍然沿用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发展模式,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做科研,永远在较低层次做重复性研究。既不能没有科研,也不能像老牌大学一样搞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发展之路在哪里?经过八年的探索,河北金融学院走出了一条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之路。

2 “应用型科研”的内涵剖析

“应用型科研”的题中之意应包括:“应用性”、“行业性”和“地方性”。

“应用性”,指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的,科研方向是与特色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致力于为行业、为地方、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创新+应用”。

“行业性”,指新建本科院校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展科研,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以解决行业、企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通过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多赢局面。

“地方性”,指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走“行业+地方”的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3 新建本科院校现有科研与“应用型科研”的差距

新建本科院要想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就必须具体分析自身发展情况和科研特点,发展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科研”。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现状距离“应用型科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3.1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积极性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角色转换时间不长,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专科院校阶段,没有科研意识,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低、科研意识差、科研热情不高等现象。很多教师认为科研仅仅是职称评聘的工具,没有自发的科研动力和热情;有意向进行科研的教师对科研了解不够深入,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明确,对科研方法和技巧不了解,无法将所在专业和自身特点统一到科研工作中来。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科研产出与行业和地方需求脱节

由于起步较晚、合作双方地位差异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不畅通,同时存在合作形式单一,重形式、轻成果转化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外科研项目和成果从立项、研究到结项整个过程没有从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这样就导致科研工作缺少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科研成果数量很多,但大多束之高阁,成果难以转化、更不用说产业化,造成了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

3.3 科研政策导向模糊,科研制度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与传统综合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如出一辙,以在SCI、核心期刊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必然导致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发论文上。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较弱,无法短时期内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这种没有面向市场和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势必导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短期性投机行为。

3.4 科研与教学分离,教学型科研能力欠缺

大学教学与科研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有力支撑,教学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教学型大学,教师往往只重教学、不看科研,即使硬着头皮做点科研,也是为了评聘职称,根本谈不上在研中教、在教中研、教研相长。

4 河北金融学院在“应用型科研”之路上的有益探索

河北金融学院前身是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创办的保定银行学校,2007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学校升本后,在探索建立“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应用型科研为主,涵盖教学科研、学生科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大科研”格局。

4.1 优化科研制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增强科研动力,制度建设是基础。学校根据“大金融”财经学科群和“应用型科研”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额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一是出台针对教学科研单位业务负责人和引进人才的科研考核办法。对教学科研单位业务负责人的科研考核,侧重点放在落实学校科研政策的能力、建立本部门科研发展战略的能力等方面,形成多层次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对引进人才的科研考核,侧重点放在协调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方面,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二是建立分类考评体系。根据教学学术、专业学术、学生学术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的不同特征和规律,建立分类考评体系,不单纯把论文、纵向课题的数量作为科研考核标准,强调成果转化、强调服务教学,从而能够保证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随着学校科研政策导向的明晰化、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工作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课题立项级别、成果发表级别、获奖级别和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目前,我校承担部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74项、市厅级课题1111项、横向课题8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9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0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3项。(如图1、图2所示)

4.2 构建“大科研”体系,联通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大科研”格局是指定位于应用型科研,打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固有框架,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以双向协同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建立涵盖教学学术、专业学术、学生学术在内的、整合国际和国内、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的、上可为国家决策提供咨政建言、下可为行业企业出谋划策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格局。河北金融学院为此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包括多层次的学生培养和多学科交叉的青年教师的培养),落脚点是产学研用,抓手是教学和科研。通过大学联盟、校企联盟的建设,提升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形成网格化协同创新新机制。

4.3 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释放青年教师科研潜力

河北金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0%以上,且这些教师大都毕业于985、211院校并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激发这样一个高知群体的创新活力和科研热情,对学校“科研强校”战略的落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这一工程包括科研骨干甄选计划、科研精英培育计划、咨政精英培育计划等。科研骨干甄选计划定位于为团队、平台甄选人才,从每年新进教师中选拔有科研兴趣、科研潜力的教师,采取“老带新”的方法,促成青年科研骨干的尽快成长;科研精英培育计划瞄准省级、部级科研人才项目,主要面向已经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承担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设立,每年选派青年教师赴海外或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研修;咨政精英培育计划定位于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高水平咨政建言,主要面向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熟悉政策环境的青年教师设立,为智库建设储备校内人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的启动,不仅培养了青年科研人才,而且形成了团队科研的良好态势。

4.4 立足地方和行业需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方面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体系。河北金融学院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民生银行总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地、校企、行校、校校等多维、立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而且也为学校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途径,为学生实习实践和教师挂职锻炼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服务地方、合作共赢”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学校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硕导评选等方面对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师和团队给予倾斜和照顾,从而激发全校师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和激情,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专业课教师走向社会、深入行业和企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如图3、图4所示)

4.5 打造多层次科研平台体系,提升科研支撑能力

平台,特别是高层次科研平台在集聚人才、项目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河北金融学院升本以来,在平台培育和建设方面下足了力气。2013年,河北金融学院申报的“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立项,并成为河北省唯一一个经济类协同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学校拥有河北省唯一社科类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金融研究中心”等3个市级科研平台、“河北省民营企业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校级科研平台,平台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同时,学校在平台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建立平台协同创新的机制,打破平台各自为政、闷头建设的现状,打造开放式平台体系,建立平台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主管科研相关领导、相关行政处室负责人、平台主任、协同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协调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平台考评机制,建立平台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激发平台创新活力和创新热情,提升平台建设质量。三是建立平台培育机制。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定向遴选校级科研平台进行培育,为申报更高层次科研平台奠定基础。

4.6 打造高端金融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一重大举措。早在2012年,学校就启动了“高端金融智库”建设工程。一是人才集聚工程。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一个涵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智库在内的多源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库。学校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汉唐教育集团联合成立了国际金融研究院,通过整合校内外金融资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研究支持。二是金融咨政工程。联合省委政策研究室成立咨政选题委员会,定期咨政选题,并创办了《金融咨政》,开辟为省委、省政府咨政建言的“绿色通道”;依托科研团队的建设,建立了5支咨政团队,面向河北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河北省经济建设发展特点,重点开展应用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为保定咨政建言,成功完成了《承德市金融业2010-2020年发展规划》、《保定市金融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和《邢台市金融业2016-2030年发展规划》。三是服务行业、企业工程。河北金融学院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依托民营企业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攻关,为河北省金融行业和各类民营企业提供研究咨询。学校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完成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系统性融资规划》、《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系统性融资规划》和《河北省旅游业系统性融资规划》等三个系统性融资规划,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的充分认可并鉴定为优秀。

学校升本以来,为实现“建设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目标,围绕“应用型科研”定位,以“科研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为宗旨,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强化特色,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着力点,以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科研人才的培养为抓手,打造“大金融”学科群,全面提升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和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之路。

参考文献:

[1]鞠铭.应用型科研院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工作活力和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汤蕴懿.在“营利”和“公益”之间――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路径再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0(10):74-80.

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司金融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73-02

一、学科建设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重点大学先后建立国际金融学专业;在90年代初,把国际金融进一步细化成国际经济学下的国际金融、金融与投资、保险学、国际财税等相关专业方向;到90年代中后期,基本模式确定为国际金融、投资学和保险学三大专业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公司金融也在这个时间段被确认为本科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

公司金融学由英文Corporate Finance翻译而来,又译为公司理财、公司财务管理等。主要由于对finance而言,中文翻译有财经、财务、金融等。大多数院校课程名称为公司金融学,但是教科书名字不统一。教学内容按现代公司金融体系主要分三大部分:公司投融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相关技术工具。内容繁杂,涉及理论和实践皆非常强。是金融类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

二、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重复

按学科设置,公司金融一般放在大二下或者大三上,甚至于在大三下。在这门课程之前,学生通常已经修完了经济学中的基础课程:宏微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及其专业课程中的保险学原理、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等课程。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原理、金融学的框架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公司金融主要研究的是公司资金的流动和运作,涉及面广。以复旦大学出版社朱叶编著的《公司金融》和西安交大出版社李忠民编著的《公司金融学》为例,前者的课程结构主要时间价值、投资三大基本理论、资本预算和长期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短期财务计划和短期融资管理、兼并和收购。后者的结构类似,删除了三大投资理论、添加风险管理及其行为、公司金融前沿理论探讨。其他国内教材的主体结构也大致如此。

就此分析,时间价值在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已学习过,是金融专业学生对货币价值的基本思考,早在搭建金融知识构架的最初,就已经被灌输。有的学校投资学安排较前,更以反复深入运用过。投资理论则是金融市场、投资学中的重点、难点。资本预算在《投资项目评估》整个课程中详细学习,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普通股、优先股、公司债券,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工具。短期财务计划和短期融资管理中的很多内容和基础会计学及其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内容有一定重叠。

学生在拿到教材时很难发现新的知识点,对系统知识的把握将失去兴趣和动力。学生听课时,一旦发现这部分内容是已经学习过的,听课效率将明显降低,甚至出现到课率下降。

2.课程定位模糊

如上分析,公司金融学与很多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的重叠,有时甚至连教师也觉得公司金融的教学内容凌乱和难以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偏重融资工具分析,在股票、期权、认股权证等上案例频出;有的偏重财务分析,流动性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试图揭示公司运作的情况;也有的直接按项目投资分析,如何做现金流、找贴现率,洋洋洒洒大半个学期就过去了。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体系来选择课程重点。但是公司金融到底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是什么?是项目分析还是金融工具还是财务分析,或者都是?课程定位模糊,由于内容过多变成了介绍性课程、或者变成了投资学、财务管理、项目分析等的替代课程。

3.课程预计达到目标模糊

不同于宏微观西方经济学,其引入教学很早,各方面研究已比较透彻,从广度学习内容到深度学习难度,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相比之下,公司金融学在每个阶段,学生将达到什么水平鲜有相对统一的认识。教学中,有的偏重理论,研究投资学三大理论和资本结构中的MM理论、股利理论或是短期财务计划中关于现金、应收帐款最优配置理论研究;有的偏重技巧和实践,如何在现实中寻找项目的价值、股利分配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和兼并收购中的企业价值判断等。当然也有广谱介绍,一般教材都有十多章,每章一至两周,点到即止。

从本科生考虑,前者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国内进一步深造研究生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国外金融投资研究生主攻方向;但是由于涉及内容较多,以一个学期周课时3课时的安排很难全部完成。最后一种则是完成学分要求是最简单的做法,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难以保证。

4.教学方法陈旧

公司金融伴随着公司日新月异及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应该是一门充满新颖和活力的课程。但是目前来看,大多数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室。教师播放投影并讲解,学生坐在下面听讲并记录。教材中引用实际案例,特别是中国公司案例分析非常少甚至不涉及。考核手段通常依靠传统考试,也有通过案例分析(课业论文)对考核进行补充的。

三、公司金融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1.课程定位

课程基本定位是熟悉公司资金运作流程,融资投资分配。主要围绕四大方面如何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为可行的项目融资、项目运行后如何考虑风险和如何回报投资者。学生学习完成后,对公司整体的运作有全面的认识。然后根据每个学校设置学科不同,公司金融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全面的框架不可缺少,而且将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提示每一个具体篇章对整体运作的不同作用。

2.教学层次设计

对于本科生而言,从目前国内顶级学术型高校来看,还是应该以运用实践为主导。但是由于本科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公司金融有的理论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例如MM理论。以上段介绍的四大方面来看,可行性分析、融资、风险和回报都是先相关理论后运用的基本模块设计。理论学习以理解为主,推导和深入学习可以依照每个学校学生层次来区别要求。运用以案例分析为主,贯穿整个知识构架的大型案例全程一至两个即可。点面结合,学生能对公司金融的构架和基础理论有所了解,方便日后深入学习。同时又具备具体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3.教材及其教学内容选择

好的教材对课程体系把握将有极大帮助。目前世界主流的公司金融教材一本是英国伦敦商学院财务金融教授理查德•A•布雷利和斯图尔特•C•迈尔斯主编的《Corporate Finance》,原书翻译版到第九版。另外一本是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主编,目前译本也到第九版。及其围绕原书,中国学者进一步出的各种精要版、双语教材和习题集等。两本原著各自章节数都在30以上,加之案例都取自英美,信息量大,通常也作为欧美研究生学习书目,再考虑到价格,并不适合直接做中国本科学习教材。但是取两本教材之精髓,确定课程内容是适用的。

例如以18周每周3课时的教学内容来安排,第一周为学科介绍和绪论,两周课时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债券和股票的定价。四至五周课时介绍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其中详细说明NPV中现金流和贴现率的实际研究及其项目风险分析。接下来三周左右为最优资本结构及其股利政策。两周介绍长期融资,包括股权债权和租赁。两周介绍短期财务计划。两周为兼并收购中公司价值。

4.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改进

现在投影已基本普及,很多学校还成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中心或是经管类计算机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推荐引入少量实验教学。

最优资本结构中MM理论和最优债务额及公司价值,教学方式为讲授,仍然以课堂加投影的方式,这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以实战为主,例如债券和股票的估值,如何寻找企业的ß,如何利用雅虎财经、新浪财经搜集信息资料;如何寻找及利用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这些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第4周左右可以安排实验设计为债券和股票的估值,第11周为WACC的取值。需要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完成后提交电子表格结果,用于评定作业成绩。考核除出席率和上机作业以外,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传统考试,用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运算的掌握。另一部分是课业论文,基本设计是要求学生按小组完成,论文选题多样,但以实际公司案例分析为主导,例如分析公司的资本成本、股利政策、公司价值等。选题之下有3~6个需要完成的问题,按组别每位同学完成一个部分。这样可以有效规避分工不明和浑水摸鱼。

公司金融学内容博大精深,公司金融教学改革也非朝夕可促成,需要教师下大力气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塑造社会真正可用之材,还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教学改革前进。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罗斯.公司理财(原书第六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2 理查德•A•布雷利等著、王化成编审.公司理财(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3 李忠民.公司金融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

上一篇:如何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司金融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