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范文

时间:2023-03-22 01:38:18

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范文第1篇

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独立运行性,但它反过来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金融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其阶段效应上,即不同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同的。根据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性表现在:

(一)初始阶段的“递增效应”。这一阶段,金融投资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社会对其功能认识不足,社会上部分闲置资金经金融体系中介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总的规模不大,且很少或基本没有资金从实体投资倒流入金融投资。金融资产价格温和上涨和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期发展阶段的“溢出效应”。在这一阶段,随着对金融投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金融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少部分资金从实体经济倒流回金融体系。这一阶段中,整个经济体系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实体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金融繁荣,反过来,金融投资的繁荣也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本迅速聚集到常规积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充足资本,并带动技术、劳动力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配置,通过产权重组和股权的置换、分割、减持、购并等虚拟资本的运作,优化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2、提高整个经济运行效率。对于一个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来说,交易和信息是两个发挥决定作用的经济因素。因此。金融资本为企业规模扩张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降低了人类社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3、分散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通过资本运营和企业产权制度多元化重组等,控股企业的资金会更加雄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伴随着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不断增强避险和抗险能力。

4、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行国债等金融资本,国家还可以筹集更多的生产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建设和经济布局,拉动实体经济和GDP的增长。

(三)成熟阶段的“异化效应”,即“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存,但基本上抵消了“溢出效应”。这一阶段,金融投资表面上高度繁荣,作为一种理财技术,赚钱变得似乎更容易,“暴利”驱使社会上大量资金加入所谓的“热钱”行列,追逐资本利得,其中既有社会闲置资金,也包括不少生产资金;作为融资一方的上市公司,其筹集资金相当一部分又重新流回金融系统,直接导致从事生产经营、研究发展的资金和社会资源减少。企业和上市公司不是关心生产的程度下降,而是抽出大量资金和人力从事“金融炼金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率赶不上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反过来更进一步助长了投机风气。股市已失去了国民经济晴雨表和价格信号的功能,整体上涨幅度远远脱离实际国民经济增长。在金融投资的表面繁荣下,实体投资有可能停滞甚至衰退。

(四)膨胀阶段的“挤出效应”甚至“破坏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金融投资过度膨胀和过分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本属于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排挤实体经济发展,结果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作用的情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在金融投资膨胀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高额回报率,大量资本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2、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金融投资膨胀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会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账、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的信用基础。虚拟货币的出现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但货币的过量发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之害。

二、对两者关系的理性定位

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状况被西方学者形象地描绘为“倒金字塔”型,即3%左右的实体经济支撑着97%左右的金融投资(图1)。

倒金字塔第

一、二层为实体经济,第

三、四层为金融方面的投资,尤其是第四层(顶层)是金融衍生工具等纯粹的虚拟资本。第

一、二层作为实体经济的世界生产总值平均增长近30年来不超过5%,国际贸易平均增长不超过10%,而第

三、四层却以加速度膨胀,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加25%,全球股票总价值增加250%,形成“纸面利润”与实物经济物质产品的巨大差距。金融投资的加速膨胀趋势,究其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种种矛盾的产物。具体来说,其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财产的矛盾。为改善这一矛盾,股份制这一制度创新应运而生,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更新和重组。这一过程必须以实物经济资源流动为基础,但实物资源的流动性远远低于虚拟资产的流动性,于是在资本追逐利润特性的前提下,通过信用创造使生产要素跨越时空而高速流动,因而使实物资源的调整过程大大加速。当然,金融资本脱离实物资本的运动固然可以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提供了资本脱离实物自身创造价值的手段,“挤出效应”就是这样产生的。其二,是实物资源的供给弹性与国际贸易变化的货币需求弹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实物资源的供给弹性不能满足货币需求弹性,这种状况决定了货币的信用化。在金本位制中可利用不足额的黄金铸币进行信用扩张,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权威的加强,利用实物对信用支撑的意义越来越小,因而信用货币成为取代金本位制的最佳选择。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信用货币脱离实物资源的膨胀。其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的矛盾。由于全球没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没有统一的货币,经济一体化无法与分割的货币协调发展,衍生工具的创造正是基于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诞生。然而,衍生工具不仅提供了规避投机风险的手段,也提供了投机手段。

金融投资范文第2篇

金融投资行为理论悄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方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金融投资行为理论以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其理论基础,并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的研究框架,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模型:

首先,BSV模型。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

其次,DHS模型。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

再次,统一理论模型。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

最后,羊群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个人行为分析

1.多为投机心理,短期行为严重

我国很多证券投资者入市并不是看重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而是企图从中获取超额回报。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为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这类人群多是为赚钱买卖差价进行短线操作;只有少数投资者进入股市是为了获得公司分红收益;38%的投资者因有闲置资金而,把股市看成是一个长期投资场所。高比例的企图赚取短期收益群体的存在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博取短线利润群体的过大是我国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幅度.惊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是造成证券市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投资者入市动机上分析,就已经预示着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短期行为比较明显。

我国个人投资者更多的是短线投资、投机,而没有把股票作为长期的投资。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诱发了一部分人的心理,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由于证券投资者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使这种市场短期行为具有很强的蔓延性,从而极大地加重了投资者孤注一掷的心理,一旦认为找到了机会,就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顾,冒险参与高风险的证券投资活动。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我国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特征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冒险心理和投机短期行为。

2.投资承受能力差

调查显示,我国个人投资者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主,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参与证券市场的时间普遍较短,证券投资意识很强,但投资经验相对缺乏,股市投入占家庭金融资产比例较大,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投资者对投资股市的“情感依托”强烈。

3.对股票专业知识了解不足

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知识来自于非正规教育,主要通过朋好友的介绍、股评专家的讲解以及报刊、杂志的文章等获得;在做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大多依据“股评推荐”、“亲友引荐”,以及“小道消息”;在投资决策的方法上,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决策几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凭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和深度挖掘。大多数投资者在评价投资失误时,往往将失误归咎于外界因素,如国家政策变化、上市公司造假,以及庄家操纵股价等,而只有少数个人投资者认为是自己的投资经验或投资知识不足;大部分投资者对新出现的金融品种如开放式投资基金的认知程度有限。

三、结语

金融投资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得外商投资的技术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溢出到我国经济中,成为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

资本作为国际要素流动的重要方式,将对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产生长远影响。从中国经济的实现背景来看,经济开放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外商投资作用举足轻重,而技术进步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技术进步既可以依赖于自身研究、开发,也可以借助于对外界的模仿、吸收、消化和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外资在东道国的经济促进力。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外溢金融业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最大受益者,利用外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跨国银行的进入和发展这一趋势将会在金融全球化和中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强化。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完全采用限制、抵制的措施是不可取的,它不仅违背了市场竞争规律,同时也必将为国际社会所诟病,加剧国际摩擦。为实现既减少摩擦,充分发挥跨国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又保护本国银行业这一看似矛盾的目标,政策组合和互补已成为重中之重,而只有充分掌握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寻得良方。

二、FDI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进步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潜在经济发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曾指出,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从哈罗德、索洛的外生技术进步、熊彼特与库兹涅兹的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到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内生技术进步,这些增长理论都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FDI影响技术进步的渠道分析

我们知道,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渠道:作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外溢效应”影响技术效率,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在这里,对于分析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渠道,我们可以分为通过直接效应影响技术进步、“外溢效应”影响技术进步以及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从而间接影响技术进步这三个渠道。若FDI仅仅是“投资”或者仅仅影响“国内资本积累”,从本质上说,它与国内资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人们不再认为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速度是外生的,在这个新的增长框架里,FDI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投资”,其影响也不再局限于“资本积累”,它还通过该过程影响我国的技术效率。

三、FDI进入我国金融业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FDI作为私人投资的一部分,会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根据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这种作用是短期的,吸收FDI的我国最终会向该经济体的长期稳态收敛,FDI对我国产出增长不会有持久影响。

(一)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背景

1.金融全球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金融活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其内容包括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流动、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金融市场的全球联动等,其主要表现有货币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全球化等。

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广泛扩展,不断改变着全球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从而对全球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强烈影响。金融全球化掀起了全球金融业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国跨国银行都希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单个银行的规模效益毕竟是有极限的,“超级寡头”之间的跨国并购成为了扩大银行规模的一条捷径。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创新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的刺激了金融创新。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也为银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所以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达到了空前规模。

2.经济开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已经依次开放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和先驱。

⑴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经济越开放,就有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投资。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更能受到投资者得青睐,因为它能给投资者带去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自由度。

⑵第二,一个开放的经济往往也是一个更加有效率的经济,快速的生产,迅速的物流以及快速的消费给外商带来极大利益,投资企业选择这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才更有利可图。这样,一个国家越开放的地区接受的外资以及由此产生的溢出就越大。

⑶经济开放的中东部地区,人民的思想和观念更接近全球化,更容易接受且愿意学习新鲜事物,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文化理念等等,并学以致用,用于自主创业以及创新之上,他们这无疑是一个新技术的良好孵化地。

⑷经济开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颇具全球化,更热衷于购买外商企业的产品。

⑸经济开放的地区政策比较明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商政关联比较紧密的国家,选择经济开放的东部和中部能够让外资企业更好的经营,安心透明的经营。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现状分析

1.外资银行重点发展高技术产品

诸如开展高技术含量的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等产品,这样既可以规避物理网点较少的劣势,又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资银行的长处不仅体现在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而且具有强大的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即发挥核心产品的优势为不同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终产品,这是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2.从竞争到强调合作

在大举扩张的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经营指导思想还是实际市场运作上,外资银行都强调同国内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然而,入世至今,外资银行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进行市场竞争时,在营业网点、客户资源和人文环境方面均存在劣势,因此现阶段外资银行的经营策略主要是强调同中资银行合作,以弥补其自身的劣势。

虽然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时间不短,但是他们对于本地客户的了解有限,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却拥有多年的客户交往关系和完备的客户信息。中国企业在与中资银行的长期合作中,已经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同中资银行合作,外资银行一方面可以分享中资银行的客户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打造“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

3.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外资银行的进入引入了新的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加了当地客户可获得的金融产品数量,因此外资银行的存在提高了效率并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优良的资产,还拥有发达的全球分支和客户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成熟的金融产品等。中间业务需要先进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作为技术保障,在技术支撑方面和全球覆盖面程度上,中资银行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具备灵活的风险控制方式、便捷快速的服务程序和较为宽松的担保条件。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优质服务外,还会大力推广和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服务。

(三)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分析

1.对中资银行客户营销模式的影响

尽管中资银行不断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不断改进客户营销及服务水平,但与外资银行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目前来看,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贯彻程度不够。

外资银行成熟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机制与中资银行粗放的客户分类方式形成对比。无论是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还是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过程中,外资银行均十分重视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客户需求,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锁定相应的目标客户,对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的客户往往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对于不属于其目标客户的群体则设置相应的服务门槛。中资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虽然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客户基础,也开始着手搜集客户数据,但还缺乏一整套有效的客户细分和定位机制,导致对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没有到位。

目前中资银行客户经理制的推行主要集中在客户经理培育阶段,致力于提高客户经理素质、改善与客户的沟通及加强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等问题,而外资银行已经形成了客户经理培育的有效机制和运作体系,转而强调为客户经理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内部支持系统。

2.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

对国内企业来说,的确有些事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大家也许都习以为常了。但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们就更容易看清楚。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促使我们加强管理,加快改进不足之处。他举例讲,建行的许多机构和网点,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购置的,当时并不要求有完备的产权手续。但是,要股改,首先产权就必须明晰,就要求必须完全按法律制度办事,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并且经过中介机构的确认。特别是在外资战略投资者详尽严格的尽职调查面前,有任何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迫使你必须尽快完善手续,改进管理,此外别无选择。这样对我们工作的标准提高了很多,对管理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这正好促使我们朝国际水准的商业银行方向去努力。

3.国际性金融风险

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就意味着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那么中国原有的在1997年用以应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就要被动摇,金融发展中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加。二十多年来的金融改革,由于中国没有融入全球经济,我们的脚基本上还是踩在地上,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促使中国的银行彻底要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中国的银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的更强烈的影响,如果中国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地提高应付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在未来一定时间,很可能会触到金融危机的“地雷”。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南美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本国政府缺少应付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外国金融投资者也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四、提升外资银行对华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技术溢出效应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外资也加快了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本章以对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实证和政策分析为基础,提出新时期促进外资银行技术溢出的政策选择。

(一)政府方面

1.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力的素质,增强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

FDI在我国技术溢出的渠道有多种,但无论通过哪种渠道,人力资本的积累都能间接地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体现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讲,劳动力素质越高,其学习和模仿能力越强。一部分接受过跨国公司培训的员工后来为当地企业雇用或者自办企业时,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更有可能把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成为推动当地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的外溢性,非竞争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本国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吸收贸易溢出的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分享发达国家的R&D成果,间接地提升了本国的全要素生长率。忽略人力资本会高估进口贸易溢出的R&D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鼓励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企业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这是我国R&D活动结构能否得到改善的关键。政府应增加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内的企业)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和资助,注重提高和增强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能力,鼓励和促进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与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

2.完善金融服务

由于研发机构都是资金密集型的运作模式,因此良好的金融服务也是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的条件。第一,可由政府操作建立有关金融机构,以国有投资或股份制投资形式,直接对外资企业的经济运作提供金融支持;第二,尽快设立各科技园区科技研发基金,制定基金管理条理,以扶持各园区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外资项目的核心技术创新,可以在贷款利息、期限和还款方式上做一些优惠。第三,鼓励外资企业带动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湖北,一方面可提高湖北金融产业的外资利用水平,促进金融机构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为外资项目的增加了融资渠道。

3.改善招商投资软环境,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

在政府职能人员的任命上,要严格把好关,减少和杜绝人情关系的操作,任命真正具有公仆意识、市场观念和开拓进取思想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特别强化监督机制,规范行为,尽快从制度建设上把干部的局部利益引入全局利益中,从源头上转变观念,从机制上保证服务的到位,促其依法行政。

应尽快对外界树立投资环境有钱可赚、有章可循的新形象。可以建立专业化的招商网站,宣传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行业规划和发展战略,介绍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推介各地招商项目资源和招商重要活动,宣传成功的投资典型。

4.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体系

加强R&D投入,要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体系。改善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在现有的科技投入基础上拓宽渠道,逐步加大R&D投入。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不仅支持既D活动,而且也支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科技服务等非R&D性质的科技活动。显然,财政科技拨款的数量,尤其是用于R&D活动的比例,是影响R&D/GDP比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应保持稳定、持续增长。政府应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转化为生产技术所需资金的支持,并通过资金的引导,推动企业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自身研究开发的实力,从而使企业成长为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企业科技投入也是影响R&D/GDP比值大小的关键性因素,而这又是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的。

(二)金融业层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唯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资本市场在筹集生产资金、改善企业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税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发展资本市场应该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策略。

1.加强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人才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金融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人才,要制定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引进,从金融业层面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比如从薪资、福利方面,金融业可以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低薪+奖金”的模式,“奖金”的设定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从职位方面,金融业可以在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引进人才的方式可以在与科研部门或高校联系合作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也可以积极的从大企业挖掘人才。三是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只有整体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金融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人才是基础,吸引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关键。要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和各类教育事业,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合理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科技人才,加快推进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一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一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2.拓展各大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脚步

可以对资金实力雄厚的,重点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誉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跨国企业提供低息大额贷款,以满足资金流动的需要。银行还应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及特点,创新产品,整合产品组合,增强产品的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市场需求。要积极开展各种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引导企业由单纯贷款需求向综合金融服务需求转变,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矛盾,实现与中小企业共存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安排有潜力的跨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筹集资金,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

3.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发展金融创新。大力推广和发展基础产业债券,可转债,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作为企业融资的有效手段,解决企业从成立到生产,重研发投入到运用到生产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面临巨大的风险的大难题。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建立以金融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对我国金融业来说,来自FDI的技术溢出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一性质决定了FDI技术溢出的有限性。我国金融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技术溢出,必须有足够好的学习意识和技术能力,这通常来自自主研发和革新的经验积累。因此,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意识,是内资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根本。

4.拓展业务领域,挖掘潜在市场和客户。

中小企业信贷和农村金融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由于信息披露、资产规模等因素达不到要求,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筹得资金,也不能发行债券,因此比大企业更需要银行信贷.而农村金融具有贷款额度较小,当地信用文化、社会关系等对贷款的安全性更重要等特点。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更方便地了解中小企业和当地农村的情况,为其提供童身定做金融服务,因而具有显著优势。

5.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机会改善银行经营。

国际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国际资本流入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这点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的长期资本流动,因此我们应鼓励、推动外国直接投资等中长期资本的流动。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限制,既是对WTO有关协定的遵守,也是基于外国直接投资与其它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较低,也有助于扩大资本输入国的就业机会和带来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即具有一定的正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中资企业的境外投资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首先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适当放松境外投资的限制然后再循序渐进的扩大开放范围。而对投机,套利等短期资本流动则应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就金融市场而言,国际资本流动促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使得各国银行间的资金往来、信息交往更为密切,对促进银行创新、完善自身经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引导下,银行金融资本的流动还将推进银行的重组,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我们在选择引入外资方式时,必须慎重。

在保证不丧失控股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战略引资都是以现金购买普通的股票股权方式实现的。但在国际上,大部分投资并不是普通股票,更多是债券,甚至是可转债等等。中国应增加投资工具种类,完善投资市场。另外,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服务对象以及国际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定位也需要区别对待,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6.利用监控功能对国家重点产业的进行融资支持

对某些产业实施适当的融资限制,避免重复建设。运用资本市场股票价格,各类分析报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则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公平交易和竞争,起到资源优化的作用,同时又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与自我鞭策。此外,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尽完善和规范。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供给,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增加信息透明度,构筑金融信用等级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和规范各类金融中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六、小结

对FDI技术转移动因的研究表明,技术差距的存在是引起技术从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始动力,而且在技术差距的作用下,FDI的技术转移会引发我国国内技术转移的连续进行。但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要求主体之间的技术差距必须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否则将会制约FDI技术转移效应的发挥。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来看,跨国公司利用FDI实行技术转移主要是基于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我国利用FDI获取技术主要源于FDI所具有的一揽子性质。

由人力资本流动所产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与我国人力资本在跨国公司质量优化的程度以及企业间人力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前者主要受跨国公司经营阶段和研发战略的影响,后者主要与跨国公司和我国企业在薪酬福利、培训、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别以及人力资本偏好有关。

由竞争所引发的FDI技术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战略跟随”行为以及优于当地竞争对手的有利因素影响我国市场结构而产生的,FDI通过竞争对我国技术的影响最终取决于技术示范、技术竞争和技术锁定效应的综合比较结果。

参考文献目录

余文娟FDI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月:10-11

陈璐FDI在中国银行业的技术外溢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11

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金融论坛.2006年第7期:8

付争光外资银行战略投资者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45

董博雅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35

崔秀丽科技因素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35

杨仙丽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DI对我国全要索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溢出效应的分析2008年1月:43-44

王满于润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现代商业:23

张实桐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46

金融投资范文第4篇

一、我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原因分析

1.国内相关观点概述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认为我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了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何自云等(2005)研究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以及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大量外来资本不断涌入。而通过对外金融投资,可以减少因贸易顺差,以及外来资本流入等原因增加的外汇占款,进而达到减少货币发行,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目的。其次,我国目前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为对外金融投资的资金保障。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外汇储备仅仅只有几十亿美元,不仅不足以干预外汇市场和抵御风险,更不可能用来投向国际市场。而截至2008年3月,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6821.77亿美元,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资金条件已经成熟,而且面临本币升值的压力和外汇缩水的风险。因此,让资本走出国门,寻找保值增值的机会已迫在眉睫。最后,发展对外金融投资可以使国内投资者分享到世界各地存在的投资机会,同时也为国内投资者实现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分散单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汇率风险的存在会影响到对外金融投资的实际收益率,因此国内有一部分人并不看好对外金融投资的前景。而且国外市场的突发风险也使人对对外金融投资叹为观止。特别是2007年以来受次债危机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低迷,我国近期的许多QDII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率和负收益率现象,不仅QDII基金未能幸免于难,包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中国机构投资者也多数被套,所以近期关于中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争议不绝于耳。但是从依靠出口导向型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当经济被出口带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过多的外汇储备后,都面临着货币升值和外汇管制放松的压力,以及由资本净流入向资本输出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都是这样,因此中国已经而且必须面对向外向型经济和对外金融投资转型的难题。而且由于国内企业的产能过剩,中国的实业投资已经很难充分地分散巨额的外汇储备,所以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应该稳步发展对外金融投资。

2.日本对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历史看,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股票市场牛气冲天,国民的乐观情绪高涨时,要特别警惕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经济和市场拐点,这通常意味着国内经济和市场的崩溃。而预防崩溃的方法之一就是疏导资金到全球金融市场。下面我们以日本在本币升值时的对外投资情况为例,来论证从长远角度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重大意义。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同样面临着本币升值的情况,日本从维护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稳定方面,以及从资本寻求更高回报方面考虑,大规模地发展了对外投资。然而日本在对外投资方面并没有将金融投资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产业投资作为其主要的部分,金融项目的投资仅占到对外投资总额的20%—25%。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股市正处于一个迅速膨胀的时期。日经指数在日元升值初期从10000点迅速上涨到40000点,所以投资者在国内行情尚好的情况下不愿意大幅度地投资到国际资本市场。加之以美国为主的世界股市在1987年经历了一场暴跌,所以日本的对外投资中,产业投资相对于金融投资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但是从长期看,日经指数在2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剧烈波动的状态,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日元的升值,日经指数有大幅的涨势,但是之后就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一泻千里。而相比之下,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增长就相对比较稳定,从1000多点持续上涨至今日的10000点左右,显现了成熟市场成长稳定性的优势。如果日本在当时的对外投资中增加金融部分投资的权重,即能选取恰当的组合或指数化产品跟踪道琼斯工业指数,就可以获得远比其对外产业投资高的收益,而这一收益足以弥补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带来的缩水损失。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情况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从2006年至2008年同样也上演了一场大涨大跌的景象。自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上证指数在2年多的时间内从1000点左右飙升至历史高位6124点。其中从2000点涨到6124点经历不到1年的时间,但随后又在10个月左右的时间跌回到2000点左右,巨额的市值在瞬间被蒸发掉,而众多的国内投资者被深套,我国金融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受到巨大的危害。虽然全球资本市场都遭遇了暴跌,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市场指数的跌幅位居前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否应该通过国际化的组合投资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系统性风险。

3.发展对外金融投资与防范“恶意”跨国套利行为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中国和美国利率差的存在,使得大量资本涌入中国进行“跨国套利”。如果只是从同一价格理论(Lawofoneprice)出发,为平抑汇率差或者利率差,而发生的跨国资本流动尚且属于正常套利行为范畴,但是有些“恶意”的跨国套利行为,却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为了动摇我国的经济金融根基。例如:国际炒家在国外市场上沽空A股指数期货,而在中国国内市场大肆抛售A股打压指数,利用杠杆倍率赚取暴利。而当中国股市因恐慌而发生惯性下跌时,再买入低价的A股以实现双重套利。这种“恶意”套利的做法势必造成我国国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使得国内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如果我们的金融投资仅限于国内资本市场,那么面对“恶意”的跨国套利行为我们就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对外金融投资,一方面可以分散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国际上相关的衍生产品来对冲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以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

二、中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关键所在

1.应重点控制汇率风险,寻找全球套利机会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汇率风险的存在显然会影响到我国对外金融投资的实际收益率。如果不能够有效地控制汇率风险,那么我国对外金融投资将会面临失败的结局。我国近期的许多QDII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率和负收益率的原因之一就是如此。以日本为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失败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美元进一步的升值导致对外投资实际收益率的下降。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相对于美元就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升值,而进入90年代,日元又步入了一个进一步升值的阶段。前后两次相对美元升值所累积的结果导致日本对外长期投资的收益大打折扣。对于我国来说,面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应避免本币的快速升值,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对本国经济的硬冲击,也可避免为再次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降息等政策。而且我们应当适当把握大幅升值的时机,在国内资产价格大幅飙升之后可以考虑幅度较大的本币升值,在海外热钱涌入抢购国内资产时再大规模卖出国内资产,回收流动性,并换汇投资全球资产组合,以实现套利。

金融投资范文第5篇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金融投资范文第6篇

一、金融投资概述

金融投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的市场化以及信用证券化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是信用制度与货币经济到达高度发达程度的产物。

(一)流动性高

金融投资需要以有价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单位,将债券与产权作为依据,通过有价证券的形式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风险性高

一方面,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抽象化,也如实物资产那样要面临着商品市场上的未知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还要承担着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其风险性可见一斑。

(三)收益性高

金融投资不仅能够在初始投资的基础上获得投资利润,还可以在金融市场运用投机和套现的手段,获得差价利润。

(四)“双刃剑”

金融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投资环境概述

金融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提供给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活动行为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投资所必需依赖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系统。按照投资理论所言,金融投资环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包含在投资环境中的金融环境;一为影响金融投资的诸多因素的总和,也就是金融产业中的投资环境。

三、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

对于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要把握住一条正确的主线,对来自各个方面因素全面分析,要综合分析整体,从多个方面共同进行构建。而正确的主线,应当是尽可能地为投资者服务,使得金融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构建,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虑本国国情,立足国内金融资本,出台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并要鼓励社会团体或者机构投资者进行参与,要吸引国外资金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体系构建的行列中,从而实现投资体系的主体多元化。

(2)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就要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尽可能实现金融创新。在目前,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于高新技术应当积极引进与采用,对金融基础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确保满足投资的需求,全方位为投资者服务,这样才能留得住投资者,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

(3)要根据当下国内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需求,实现中介机构的民营化,国家要制定规范的信用制度和自律制度,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以及会员的监督职责。

(4)为了尊重市场金融经济,国家作为经济调控的主体,应当逐渐避免直接对金融投资的过程和金融投资的活动进行干预,成为对整个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与调控者。

(5)要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从根本上满足金融投资者所需为服务宗旨。一方面,要对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复杂物质因素进行改善;另一方面,需灵活制定和使用相关政策方针,对金融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非物质因素进行改善。

四、金融投资环境的评估

对金融投资环境进行评估,主要考虑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所占比例进行判断。

(一)科技与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在现在社会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管理技巧。这也就意味着,在评估一个金融投资环境是否成熟或者良好的时候,是要优先考虑到的。

1.科技水平情况

在现代的证券交易场所和之外的金融投资市场中,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用电子交易系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系统技术的科技含量要高,确保投资者利益。

2.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水平越高,就越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金融投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少出差错;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改善投资金融投资空间,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二)金融企业环境系统

金融企业为金融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因而需要对其环境进行评定。

1.专业机构

从金融行业的专业机构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2.企业硬件条件

硬件设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金融投资环境的好与坏,是投资者最直观的感觉。

3.社会生活状况

这主要是指人们金融投资的观念情况、文化认识水平情况等,这些因素也会对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金融投资与现代经济相结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关于如何构建良好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评估金融投资环境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学佳.金融投资环境评估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11(14).

[2] 王培宏,刘卓军,唐志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风险投资环境有效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7,4(5) .

[3] 沈丽普.金融投资如选美[N].中国图书商报,2004,7(23) .

金融投资范文第7篇

企业投资按照其性质通常分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两类。实业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或技术设备等直接投放于本企业或合资、合作的关联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营业利润的投资,即将资金直接投放于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等。金融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投放于金融资本市场,通过对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进行买卖活动获取股利或利息的投资,即将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的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实业投资具有投入资金多、回收慢、影响时间长的特征,是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投资可以拓展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金融投资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投机性的特征,它与实业投资之间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如何协调好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发挥它们提高企业绩效的“双轮驱动”效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互作用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对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JosephA.Schumpeter(1934)认为,银行非常信用的变化会对实物资本创新及供求产生重要影响。JamesTobin(1969)将不确定性和风险投资概念引入到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对价值的分析中。①Levine(1997)分析了现代金融及其流动性对实物资本发展的影响。②不过,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揭示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的研究也是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及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刘金全(2004)、刘骏民、伍超明(2004)、赵春学、黄建军(2000)等人的研究。从微观方面探讨企业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如阎春宁、王晶晶、张怡(2001)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双寡头竞争环境下企业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比例关系,推导出最佳投资比例的纳什均衡点;③李琪琦、张杰平、向锐(2004)对实业投资与虚拟投资的统一性、背离性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④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伊•弗瑞斯特教授创立系统动力学以来,系统动力学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系统动力学的一大功能就是能通过建立反馈环因果关系图清晰地反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反馈基模提出管理对策。本文以彼得•圣吉的反馈动态复杂理论为指导,从微观角度构建一套反映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包括绩效互动基模和资源合理配置基模,并据此提出消除负反馈制约以协调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关系的管理对策。

二、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统一性分析

投资是企业实现盈利和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是企业投资的两种形式,它们投资效率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不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绩效,而且还相互依赖。一方面实业投资是金融投资的前提和基础。实业投资状况良好,则金融投资的运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企业的实业投资不稳固,就很难抵御金融投资的高风险,暂时的繁荣也只能是泡沫。另一方面,金融投资可以提高实业投资效率。由于金融投资的回收速度比较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满足实业投资的资金需要,而且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流通,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实业投资的资金融通能力,所以金融投资有助于企业实业投资资本的快速形成和融资成本的降低。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实业投资的稳定性来弥补金融投资所带来的高风险,用金融投资的快速收益来弥补实业投资回收期过长的缺陷,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

(二)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绩效互动的基模分析

根据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统一性,本文构建了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绩效互动基模(见图1)。模型中涉及到的变量有:实业投资规模V1(t)、金融投资规模V2(t)、实业投资收益V3(t)、金融投资收益V4(t)、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V5(t)、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V6(t)和企业绩效V7(t)。在模型中全部是正因果链,刻画了变量之间的同向性,如V1(t)+V3(t)正因果链表示,实业投资规模相对增加,则实业投资收益也相对增加。其它基模的正因果链分析同理。模型中有三个反馈环,全部是正反馈环。第一个正反馈环V6(t)+V1(t)+V3(t)+V6(t)刻画了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收益的促进作用,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越大,实业投资规模越大、收益越多,就会要求金融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只不过,由于实业投资收益实现的速度较慢,所以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到实业投资收益的增加存在延迟效应。第二个正反馈环V5(t)+V2(t)+V4(t)+V5(t)刻画了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促进作用,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越大,金融投资规模越大、收益越多,就会要求实业投资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第三个正反馈环V3(t)+V5(t)+V2(t)+V4(t)+V6(t)+V1(t)+V3(t)刻画了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相互依赖性和绩效互动关系,实业投资收益增加了,则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就会加大,从而促进金融投资规模和收益的增加;反过来,金融投资收益提高了,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就会加大,又促进了实业投资规模和收益的增加。因此,这个模型说明了企业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绩效是互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双轮驱动”共同促进企业绩效V7(t)的提高。

三、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合理配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企业的资源和投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上的资源配置必然会此消彼长。由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以较低的投资风险和资金投放取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而且在不同时期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和风险会有所不同,所以为了保证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和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比例就成了企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如果某段时间内金融市场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对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企业决策者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转向投资金融市场。这样将造成产品实业投资萎缩,市场上产品供给量会随之下降,在市场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必然会上涨,实业投资利润会回升;并且在众多企业都加大金融投资的情况下,市场系统风险会迅速上升,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回报率会迅速下降。因此,在实业投资回报率上升、金融投资回报率下降、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企业资金又会被吸引到产品生产领域。而当众多企业转向实业投资领域后,实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和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又会导致产品价格和实业投资利润下降,从而诱使企业决策者考虑转向加大对金融领域的投资。由此可见,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同类企业投资行为所导致的市场波动会影响企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最佳比例的确定。

(二)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模分析

1.实业投资成长上限的基模分析。根据彼得•圣吉的成长上限基模,本研究构建了实业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模型中,V8(t)表示产品供应量、V9(t)表示产品市场需求量。在这个模型中有三个反馈环,第一和第二个反馈环都是正反馈环,第一个正反馈V1(t)+V3(t)+V1(t)刻画了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实业投资收益的增加,不过从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到实业投资收益的增加存在延迟效应,反过来,实业投资收益的提高又会诱使企业进一步扩大实业投资规模去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二个正反馈环V1(t)+V8(t)+V3(t)+V1(t)刻画了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企业产品供应量的增加,进而获得更高的实业投资收益;反过来,如果实业投资收益比较高,企业就会加大实业投资规模和产品供应量。第三个负反馈环V1(t)+V8(t)+V9(t)+V3(t)+V1(t)刻画了随着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产品供应量的增加,产品的相对市场需求量就会下降,当产品市场趋于饱和时,企业往往通过降价来扩大销售,结果实业投资收益就会下降,因此,企业为了保证实业投资收益,就会剥离不良资产,缩减实业投资的规模。也就是说,实业投资规模不会无限制增长,它必然会受到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影响。

2.金融投资成长上限的基模分析。根据彼得•圣吉的成长上限基模,本研究还构建了金融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模型中,V10(t)表示社会金融资本量、V11(t)表示市场风险、V12(t)表示企业投资风险。模型中有两个反馈环,第一个正反馈环V4(t)+V2(t)+V4(t)刻画了金融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金融投资收益的增加;反过来,如果金融投资收益比较高,企业就会扩大金融投资规模。第二个负反馈环V4(t)+V10(t)+V11(t)+V12(t)+V4(t)刻画了企业金融投资规模的扩大会增加社会金融资本量,从而加大市场风险和企业投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加大必须会制约金融投资规模的增长。

3.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模分析。根据彼得•圣吉的富者愈富基模,利用变量“金融投资相对于实业投资的比例V13(t)”,将实业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和金融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联系起来,就可以构建出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资源合理配置基模。该模型刻画了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两者之间的背离性。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企业资源一定时,就必须在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如果金融投资资源配置过多,即金融投资相对实业投资比例V13(t)过高,就会引起企业实业投资规模V1(t)萎缩,实业投资收益V3(t)下降,投资风险V12(t)加大。如果实业投资资源配置过多,即V13(t)过低,不仅金融投资收益V4(t)会下降,而且在产品供应量极度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相对市场需求量下降的影响,实业投资收益V3(t)也会下降,这时虽然投资风险V12(t)降低了,但由于实业投资收益实现的速度比金融投资要慢,整个企业资金回流的速度也会放慢。因此,企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之间应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既要保证投资绩效,又要控制投资风险和考虑资金的回流速度,使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能协调发展。

四、协调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关系的具体对策

(一)实现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企业绩效提高

根据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绩效互动基模,可知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具有“双轮驱动”效应,而且它们之间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所以,企业应有效地利用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充分发挥它们对企业绩效的基础性作用和经济杠杆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企业应科学地分析实业投资项目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效益如何、能否筹集到全部资金、人力物力能否得到保证等,加强对实业投资运行过程的监控,提高实业投资的效率,为金融投资提供充足资金来源和可靠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依托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等金融商品及衍生金融商品进行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扩充企业资本规模,增强资本势力,提高企业绩效。与此同时,政府应改善金融投资环境,正确引导企业金融投资方向,以提高企业金融投资收益,扩大资本营运,满足实业投资发展的需求。

(二)确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合理比例,避免相互侵蚀

根据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资源合理配置基模,可知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无论是实业投资占用资金过多,还是金融投资占用资金过多,都会影响企业总的投资效率和效果。由于影响最佳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比例的因素有很多,如企业的实业投资报酬率和回收期、金融投资报酬率和风险、融资能力、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战略、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等。因此,为了提高总的投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条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因素来确定企业资金的具体投向和投量,合理确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比例,避免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相互排斥和侵蚀。企业应构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协调发展的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资本长期增值和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加强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资源合理配置基模中,第3个反馈环是负反馈环,说明产品市场需求量的下降是制约实业投资增长的一个因素。所以,为了消除负反馈制约,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或实现产品功能的差异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实业投资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品的寿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技术创新。企业只有按消费者需求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从而在市场上长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强化金融投资的风险意识,防止过度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2007年7月,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关注,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放缓,全球经济受到波及。本文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从我国金融投资环境的现状出发,探讨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方向。认为我们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2]王寅.美国房货风险警报[j].百胜,2007,(5):11-13

金融投资范文第9篇

近年来,股市一路震荡下行,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在此背景下,居民股票、基金投资趋于谨慎。加之,央行通过多次提高存款基准利率,使储蓄存款特别是定期储蓄对居民的吸引力增强,资金出现明显回流。居民投资股市、基金意愿明显下降。问卷调查显示,调查的居民中分别有15.88%和24%的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比去年同期下降1.25和4.15个百分点。与股票、基金投资相对比的是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的比例明显增加,比例为22.15%,比同期增加8个百分点。在居民各类金融投资选择中理财产品的占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金融资产增长速度,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居民储蓄存在由货币性储蓄向保值性和资本性储蓄演变的趋势。收入差距扩大直接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经济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收入风险的增加会使得投资者降低对风险资产的需求,预期未来流动性的约束减少投资者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即收入的不确定性,会促使人们选择更加稳健的投资方式。问卷调查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决定居民金融投资选择,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内的居民,其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占到了八成以上,而中等收入居民家庭股票、基金等浮动收益类金融资产占比相对较高,高收入家庭也以储蓄、国债为主,表明当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中等收入家庭。

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倾向组合模型及配置预期

(一)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对股票、储蓄、基金占金融资产比重变化与GDP增长率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取滞后阶数n=1,n=2,3,并利用样本数据得到以下结果。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Δxt}是{Δyt}变化的原因是假设在显著性水平0.10下都被严格拒绝;相比之下,虽然{Δyt}是{Δxt}变化原因的假设也被拒绝,但检验结果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较大,因此可以说股票、基金占金融资产比重的变化不是GDP增长的原因,储蓄增长可能会推动经济增长,而GDP的变化则有可能对股票、基金及储蓄比重的变化产生轻微影响。从理论上讲,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最终会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转换为投资,通过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投资作为居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中介,其效率的高低起着重要的影响,居民金融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投资效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增加,更多的居民收入用于储蓄。居民必然增加对金融产品持有量。居民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金融市场的规模的扩大,能增强金融市场聚集资本的能力,提升资本积累率,充分利用闲散资金,促进经济增长。其次,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使得资金融通更加便利,这样就会降低金融系统风险,这也会促进经济增长。再次,金融市场的扩大会拉动投资增长,通过增加实物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配置预期

选择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储蓄存款占比及浮动收益类金融资产股票占比,使用ARIMA模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数据基本先行于调查数据,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储蓄存款占比将趋于平稳微降。而浮动收益类金融资产—股票占比受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影响,可能进一步出现减少趋势。总体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中,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配置份额可能仍会保持平稳,浮动收益类金融资产由于股市震荡,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配置份额可能减少。

居民金融投资选择效应分析

居民金融投资选择的变化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其负债结构。居民对证券投资的选择,会使部分储蓄存款转化为企业存款,可以减轻银行对储蓄存款的过度依赖和非必要性存差的利息支出负担。居民对国债的踊跃购买,对于增加政府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居民手持现金的增加与储蓄存款期限结构的变化,增强了货币的流动性。

(一)居民金融投资选择的多元化,促使金融部门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具体来看,主要表现是银行存款占社会货币流通量的比重下降。虽然银行存款、债券、股票三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增长,但三者毕竟是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的函数,在居民节余购买力的潜力被挖掘到一定限度时,三者之间会出现明显的竞争关系。由于短期内使企业直接融资现象增多,对银行储蓄存款会造成很大冲击,银行存款出现大幅波动,储蓄存款增速减缓居民金融资产的多元化,使原有的银行储源产生大量分流,传统业务的吸储力逐渐减弱,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适应当前金融投资需求多元化形势的要求。

(二)资本市场的非理性调整,会使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缩水,财富效应被大大削弱。居民金融投资中股票资产增多是市场快速下跌导致居民资金被套的结果。由于本轮股市下跌较猛,由于投资经验不足,股市投资缺乏理性,许多投资者还来不及反应已经形成账面亏损30%甚至更多,大多数投资者资金被“套牢”,因此形成大量股票资产沉淀,使居民的主要金融资产形式选择中形成股票资产增多,而其他资产形式减少。在股市下跌过程中,资金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导致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便已消失殆尽。

(三)居民投资选择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会驱动或抑制居民消费冲动。目前居民投资意愿所反映出的最显著特征是家庭理财理念从保值向增值型转变。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金融投资的基本原则,当居民金融投资重心从浮动收益类转向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平均收益,金融投资的财富效应被大大降低,居民消费动力被减弱。而当居民金融投资从浮动收益中获得高收益时,居民消费则会增加。

(四)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收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受地域、行业等收入水平影响,发达地区和高收入家庭的金融资产组合抗风险能力较强,投资收益较高,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的收益差距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在世界范围内来讲相对较高,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政策建议

(一)增强城镇居民的理财意识,提高居民理财水平。当前,许多居民缺乏理财的观念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在投资金融资产时往往抱有严重的投机心理,风险意识淡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问题,对国家、居民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投资者的非理将严重制约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政府应当建立一些相关的机构来宣传投资理财知识,引导居民进行理性投资,抵御市场风险,这是优化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深化金融创新,提高合理预期,努力推动居民金融投资多元化发展。居民金融投资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居民预期收入,引导消费、投资需求,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影响深远。目前证券市场持续低迷,股票、基金市值大幅缩水,居民选择浮动收益类金融产品意愿明显下降。因此,建议尽快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完善新股发行机制,防止收益类金融资产配置份额继续下滑。

(三)维护金融稳定,完善监测体系,密切关注居民金融投资资产的价格变动情况。居民金融投资价格变动情况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应加强对居民金融投资结构信息、变化情况的统计与监测,全面了解居民金融投资选择变化情况对于下一阶段制定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影响。建议在现有储蓄问卷系统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设计推广“居民金融资产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情况和配置情况,及时了解居民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情况,将其逐步纳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观测性指标,为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金融投资范文第10篇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2]王寅.美国房货风险警报[J].百胜,2007,(5):11-13

[3]张红梅.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次级债次级债危机金融投资

上一篇:工程进度管理范文 下一篇:隧道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