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4:59:36

金融市场化论文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1篇

是衡量某一时点有限的金融资源在所有竞争者中分配的合理性以及有效程度的指标。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为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提高农户福利,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利率管制已成为一种常态。但是,在不同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下,利率管制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完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价格机制可以自动实现市场出清,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达到最大化,利率管制会造成资金供求不平衡、降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因此,若农村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此时利率管制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管制利率的高低。rL为农村金融市场贷款需求曲线(rL=rL(L)),MC为边际成本曲线,当边际收入(MI)与边际成本(MC)相等时,农村金融机构利润达到最大值,此时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量和贷款利率分别为L*和r*L。由于市场势力造成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为Δabc,即哈伯格三角,其面积为:为降低效率损失,对该市场实行管制,当管制利率(r1)低于市场均衡利率(MC)时,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存在资金短缺;当管制利率等于MC时,资金供给等于资金需求,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为零;当管制利率(r2)高于MC但低于r*L时,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为Δdec的面积;当管制利率大于或等于r*L时,利率管制无效,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为Δabc的面积。因此,当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时,实行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当管制利率高于市场均衡利率时,实行利率市场化则会使农村金融市场效率降低。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价格密切相关。由于不同市场结构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不同,其贷款定价能力存在差异,使得相同程度的利率管制引起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利率市场化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趋于市场均衡价格,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为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势力越强越易实施垄断定价,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而竞争度增强会降低其市场势力,促使其降低贷款价格,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减少。据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说:假说一: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价格,其上升幅度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势力有关。其市场势力越强,贷款价格上升幅度越大;反之,贷款价格上升幅度越小。假说二:不同市场结构下,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利率市场化会降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取决于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金融机构市场势力。金融市场竞争程度越弱,金融机构市场势力越强,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反之,效率损失越小。

二、市场势力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测度

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江苏省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各项改革措施和成效均在此得到较全面的反映。截至2013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560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贷款余额6183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此外,江苏省内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现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不同金融市场结构下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影响的内在差异。本文以江苏省33个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县域内33家农村信用社为样本,其中,苏南12家,苏中9家,苏北12家。研究数据来源于2000—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相关年度的各家农村信用社财务报表。

2.江苏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1)县域金融机构数县域金融机构数是指县域金融市场上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家数,该指标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2000—2011年江苏省县域金融机构数变化趋势考察期内,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区县域金融机构数平均依次为9家、8家和7家。2000—2007年,三地区县域金融机构数增长缓慢;2007—2011年,数量激增。其中,苏南县域金融机构数增幅最大,为66.7%;苏中次之,为57.1%,苏北最小,为50.0%。(2)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本文以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MS)来衡量其市场势力,计算公式为MS=Nit/Xit,其中Nit表示第i家农村信用社t时期的存、贷款规模,Xit表示第i个县域t时期的农村金融市场存、贷款总规模。2000—2011年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变化趋势。苏北地区农信社市场份额显著大于苏南和苏中地区,三地区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2008年,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升幅最大,苏中和苏南较为平缓;2008年以后,三地区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均显著下降,其中苏北降幅最大。

三、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影响因素实证及结果分析

1.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为进一步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说,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o-wayFixedEffectsModel)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可以有效消除普通模型存在的自相关问题,有效控制那些不随时间或不随截面变动的因素,在变量选择方面,本文选用县域金融机构数和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作为市场结构变量,分别衡量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势力。根据本文假说,农村金融市场机构数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具有负向影响,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具有正向影响。利率政策变量用政策允许的利率浮动上限来表示,利率浮动上限提高会提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价格,扩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利率政策变量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本文的风险变量主要指信用风险,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衡量,由于不良贷款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因此对不良贷款率取滞后项,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农村信用社的营运能力变量则通过权益比、存贷比、收入结构以及平均营业成本率表示。其中,权益比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化水平,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负相关;存贷比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其资金配置能力越强,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负相关;收入结构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和产品创新能力,该比值越高表示收入来源越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其与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平均营业成本率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该值越大说明金融机构的边际成本越大,但也会带来金融机构贷款价格的提高,因此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关系不确定。本文选用县域人均GDP和第一产业占比这两个指标作为宏观经济环境变量,其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检验。

2.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利用Stata12.0软件,对上述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论:第一,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价格。根据实证结果可知,三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均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正相关,即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价格、扩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据此,假说一成立。第二,利率市场化对不同市场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存在差异。苏南样本中,县域金融机构数与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两个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竞争性较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无显著影响;苏中样本中,县域金融机构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表明在竞争性稍弱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会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苏北样本中,县域金融机构数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负相关,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在10%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表明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会显著增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据此,假说二成立。第三,风险变量与营运能力变量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基本符合预期。苏南和苏中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正相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越多,风险溢价越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权益比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负相关,说明农村信用社资本化水平越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三地区存贷比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不相关;农村信用社收入结构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正相关,表明农村信用社业务形式越单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苏北与苏南地区平均营业成本率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在于营业成本增加引起贷款价格上升,但是贷款价格上升幅度小于营业成本上升幅度,由此造成贷款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减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减少。第四,衡量农村地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量中,苏南地区的人均GDP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村信用社边际成本降幅越大,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价格的降幅小于边际成本降低的幅度,造成两者的偏离水平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增大。此外,苏南和苏中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负相关,说明农业占比提高会降低农村信用社贷款价格,从而减少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这主要与我国对农业信贷的利率优惠政策相关。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以江苏省33个县域的农村金融市场以及33家农村信用社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势力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如下:第一,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价格,其上升幅度与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有关。垄断程度较高的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价格升幅最大,竞争性较强的苏南地区贷款价格升幅最小。考察期内,三地区农村金融市场贷款利率的上浮比例持续低于政府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因此,完全放开农村贷款利率管制并不会引起高利贷。第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密切相关。在竞争性较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不会造成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增加;在垄断性较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会增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第三,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和营运能力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水平越高,风险溢价越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小;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及贷款管理能力的增强会降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两个重要制度安排,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实现农村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增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此外,适度的外部竞争和利率市场化为农村金融机构定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正向的外部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应增强自身贷款定价能力,加强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提高自身经营效率,进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变革的历史表明,不论是八十年代初期进行的中央银行职能分离还是外汇体制改革,抑或是九十年代初分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等,中央政府一直都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主导者、发起者与组织者,而各级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国有金融机构都只是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二行动集团。作为中央政府分支机构的地方政府既是地方行政机关,又是中央的人,而地方官员是地方政府的人,因而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地方官员存在着多层级的委托关系。虽然地方官员是由各级人大选出的,但中央的意志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人事控制向下传递,进而对地方官员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与此同时,当前体制在经济上又高度分权,具有一定资源调控能力和配置权力的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政绩及分享财政税收增长的好处,有动机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这在中国实施财政体制分税制改革之后尤为突出。既然金融市场化会弱化政府部门对金融资源的掌控,地方政府阻碍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势必成为自发的逐利行为。另外,横向的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会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干预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另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人、财、物上与各级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不得不呈现出亲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本身就是由地方政府或地方国有企业出资组建的,其经营管理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各级地方政府的控制。有证据显示,中国有82.6%的城市商业银行是受地方政府控制的。事实上,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地方政府为了在政绩竞争中胜出,有动力通过其控制的城市商业银行向更能凸显政绩的项目发放贷款,这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还会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造成负面冲击。依据上述逻辑,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有动机也有能力干预地方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发展符合地方利益需求。因此,地方政府会成为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阻挠力量,干预商业银行的改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在当前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下,规模越大、对资源控制力越强的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干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不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结构,比如,在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东部地区私有经济比重较高。

众多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构成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包袱”,在地方财政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地方“包袱”越重的地区越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并且,地方国有企业作为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低成本的从商业银行借贷资金,会游说地方政府改变其经济政策,诱使地方政府阻挠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甚至会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去银行融资。在金融资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国有经济凭借强势地位抢占金融资源,其从银行获得的资金越多,对民营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就越严重,这不仅会阻碍金融市场化的进程,而且会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国有经济之于地方政府不仅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还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并且在稳定就业、弥补市场缺陷、落实地方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当国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地方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会帮助国有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甚至还会帮助争取上市指标。随着中国市场化过程的推进,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81.9%降到了2006年的30%。但最近几年出现了新的情况。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为尽快摆脱国外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投资振兴计划,其中,中央财政承担1.18万亿元,剩余的2.82万亿元则由地方财政承担。在此背景下,为落实中央政府的投资刺激计划,各级地方政府依托各种融资平台从商业银行大规模抽取信贷资金。问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催生的天量“地方债”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还延缓了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扭曲了“政银关系”。本来想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彻底斩断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不当关系,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崛起却拉近了地方行政权力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距离”。依据上述逻辑,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在政治地位上更接近行政权力的国有企业有较强的能力“俘获”地方政府,进而使地方政府有动机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所以国有经济占比越高的地区,其金融市场化进程越慢。市场经济的顺利转型依赖于可靠的法律体系。若没有可靠的法律体系,人们无法预期从交易中获得的利益属于自己。正像LaPorta等(1997)实证研究发现的那样,若一国投资者的财产权受到了法律强有力的保护,那么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往往较高。比如,德国银行体系的发达根源于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英国发达的证券市场源自英国政府给予了投资者较强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法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地区往往是官员腐败高发地区。

因此,我们可以将地区官员腐败与地区法治制度建设联系起来。在地区腐败较严重且缺乏高效的执法手段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银行家们越没有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或创新,其金融市场化进程往往较慢,此环境下的银行家行为多偏向于非生产性活动。进言之,在恶劣的法治环境下,以科层等级制为特征的国有商业银行晋升方式并非由银行家的个人经营业绩决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政治表现和人脉关系,结果使大量人力资本被浪费在向上级领导“寻租”上;当银行家们的异质性才能不是用于投融资制度创新而是用于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的寻租活动时,没有人在意金融机构的声誉,也没有人关注经济中的潜在利润机会。再加上,在国家政策严禁私人组建民营银行的背景下,业已进入该领域的金融机构会获得制度性垄断租金,这会使具有行政垄断特征的国有金融机构丧失自主创新的动力。那些掌握金融机构行政控制权的银行家为了保持其垄断地位不受潜在竞争的威胁,甚至会与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寡头金融资本进行联合以借助其政治影响力游说权力当局,这极有可能封杀促进金融市场化的措施,结果使低效率的金融制度长期延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3:官员腐败不利于金融市场化的推进。

二、研究设计

(一)估计方法

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存量改革为主、增量改革为辅,本文选择动态面板模型估计回归方程(1),这既有助于验证地区金融市场化的历史惯性和收敛性,也有助于克服内生性问题。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有比较严格的适用条件,一是要使用Sargan和Hensen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二是要检验模型的误差项是否存在二阶序列不相关性和一阶相关性。在估计回归方程(1)时,为了控制残差项序列相关,加入年度虚拟变量;在系统GMM估计时除了年份虚拟变量为外生变量外,其他所有自变量均被视作内生变量,这就大大削弱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所有的方程在估计时均考虑了组间异方差问题,使用怀特稳健标准误进行统计推断。

(二)变量界定

为了验证上述假说,本文将樊纲等(2011)所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金融业的市场化指数”作为中国各省区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衡量指标(f)。在稳健性检验时采用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指数(fc)作为被解释变量。事实上,尽管非国有经济已是中国经济总量的主体,但其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比重却与其地位不符,而国有经济仍与商业银行保持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超经济联系,故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越低,表明金融业市场化改革越滞后。在2011年的报告中,只汇报了各省区1999年~2009年的金融市场化指数(f),但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指数(fc)却是从1997~2009年,为了扩大样本量,我们假设2010年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与2009年相同,将时间延长到2010年。本文关注的核心自变量是国有经济占比(soe)、官员腐败指数(corrp)、政府规模(gov_con)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exp)。本文借鉴吴一平和芮萌(2010)等学者的做法,使用职务犯罪立案数占当地公职人员总数来衡量各地区官员腐败程度。

(三)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中国1997~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除了被解释变量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2011)》外,主要变量的原始数据取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各省份2009~2010年《统计公报》、《中国检察年鉴(1998-2011)》。其中,地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数额的原始数据单位为美元,通过各年中间汇率进行换算。样本包括31个省级单位,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省,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和云南等12省。

三、实证检验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模型1表明,政府规模(gov_con)变量的系数为负数且显著,并且在模型4和模型5中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城市化等控制变量后,政府消费对金融市场化进程仍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模型2中,引入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能力(exp),发现该变量的系数为负且显著;在模型3和模型6中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后,exp的系数仍为负且显著。值得强调的是,当在模型4中同时引入gov_con和exp后,发现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变量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已不显著,但政府消费对金融市场化具有负面影响,这表明,政府消费变量包括exp的信息,或者说政府对资源的控制通过政府消费对金融市场化产生负面影响。模型1和模型2还表明,国有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系数分别是-1.962和-1.69;在模型3中,引入国有经济与官员腐败的交乘项(soe_x_c),发现该变量的系数为负值且显著,说明在国有经济占比越高的地区,官员腐败对地区金融市场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在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分别引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后,发现国有经济仍然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上述分析初步验证了假说2。官员腐败变量对金融市场化具有负面影响,在模型5和模型6中分别引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后,结果显示官员腐败变量的负面作用依然存在。这初步验证了假说3。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模型中官员腐败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这似乎表明我们的结论并不具有稳健性;其实,这是由于官员腐败变量(corrp)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exp)变量在解释金融市场化时具有相同的效应,若同时引入这两个变量,必然引起多重共线性进而影响官员腐败变量的显著性;但这并不影响结论,仅表明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更有可能引致腐败,进而抑制金融的市场化推进。此外,从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较快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越快。外商直接投资(fdi)对金融市场化具有促进作用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城市化率和人力资本水平抑制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但在统计上不显著。

(二)分地区估计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的假说,将31省区分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分组检验。由于政府消费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这两个变量具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在表3的前3个模型中使用政府消费进行回归,而在后3个模型中使用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进行回归。由于分组检验的样本量偏小,在回归中并没有控制时间虚拟变量。

1.模型1和模型4的估计结果表明,在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对金融市场化具有高度显著的负影响,因此西部地区有必要降低国有经济占比以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模型2和模型5表明,中部地区国有经济对金融市场化的回归系数虽具有预期的符号但并不显著;模型3的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国有经济的增长对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尽管在模型6中该变量仅在13%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2.从模型1和模型3可知,政府消费对西部和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具有抑制作用,但只有西部地区通过了系数显著性检验;模型4、模型5和模型6表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在三大区域均抑制金融市场化推进但都不是很显著。

3.模型2和模型5表明,在中部地区,官员腐败严重抑制了金融市场化进程,但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官员腐败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虽具有理论预期的符号但并不显著。上述分析表明,主要核心解释变量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均符合理论预期,但显著性水平在三大区域存在差别,这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三个假说。

(三)稳健性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结论是否会因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不同而发生改变,将上文的金融市场化指数(f)替换成信贷资金分配指数(fc),估计结果表明,国有经济增长不利于地区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官员腐败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政府控制资源的能力对金融市场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与前文的分析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我们的假说。另外,本文还使用国有就业占比(soe_job)来衡量国有经济增长对金融市场化的影响,而被解释变量为金融市场化指数(f),仍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处不再赘述。

四、结论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梳理了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性因素,并系统研究了地方政府行为、国有经济、腐败等制度性变量对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背景下,规模越大、对资源控制力越强的地方政府越有可能干预当地金融市场化改革;在政治地位上更接近行政权力的国有企业有较强的能力“俘获”地方政府,倒逼地方政府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所以国有经济占比越高的地区,其金融市场化的进程越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金融市场化进程越快;官员腐败不利于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上述结论对今后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边界,纠正国有企业、政府与银行之间的不当关系,切实清除地方行政权力干预金融机构的渠道及机制。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机构,积极从发展型政府转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型政府,最大限度的消除行政管制,减少官员腐败的机会;正如十报告提出的那样,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界定好二者的边界。此外,还要积极完善和推进地区反腐败制度建设,减少官员腐败对金融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要素市场化;市场法制环境;区域创新绩效

1 引 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使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对“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以往思路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场也有自发性、盲目性,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发挥作用。政府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关键是做好“规则”的制定者,把该管的管好,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才能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完善市场法制环境,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制定科学的规则与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那么,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市场起决定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市场法制环境对于区域创新绩效有何影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把市场作用与经济法制建设有效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文献综述与假设

目前我国学者针对要素市场化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很少,且只是针对要素市场化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关于法制环境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以定性研究为主。田新民等人研究了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另外,李国锋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强调了基于人力资本水平调整的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素英等在把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研究了河北省高层次人才、一般人才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还有学者对金融市场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相互矛盾的。针对引进外资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江小涓等人认为,吸引外资能在多方面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而对于法制环境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多采用说理的方法,围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技术创新需要何种法制环境、法制环境如何完善等进行研究。纪晓丽实证考察了市场化进程、法制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但该研究是基于企业的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要素市场化、法制环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系统分析的文章还没有见到。

许文彬认为,金融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杨志群的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化、金融业竞争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余静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通过改善外部融资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地区研发创新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1)H1a金融市场化与区域创新绩效正相关。

学者们基本上都把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看作是一种经济的外部性,其表现在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过程中,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及生产技术等通过一些非自愿的溢出渠道,传递给当地的其他企业,使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促进该国的内资部门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程度越高的地方,其FDI技术溢出程度会越高,进而会影响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2)H1b引进外资与区域创新绩效正相关。

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大多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GDP之比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程度(FDI/GDP)。因此,本文也使用该方法来衡量各地外商直接投资程度。我们使用各地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与地方经济规模(GDP)之比来测量引进外资的程度。

田新民等人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八个城市年度数据的面板分析,讨论了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到底是人力资本积累导致了创新,还是创新型区域吸引了人才?实际上,两种情况都会发生,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所以,本文提出假设:

(3)H1c劳动力流动性与区域创新绩效正相关。

科技创新不仅需要诞生的沃土和适合生长的环境,更需要完善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保障。在法制环境较好的地区,较强的法制意识与司法效力将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更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提高技术成果专利的预期收益。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4)H2法制环境与区域创新绩效正相关。

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衡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指标。黄丹旗等人把专利数、科技论文数、技术流动三个要素作为科技创新的产出指标。刘顺忠、官建成等人用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外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量、新产品产值率、亿元投资新增 GDP和万元GDP综合能耗作为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创新产出能力。为了更好地衡量区域创新绩效,本文用专利授权数量、论文数量和技术市场交易合同金额三个指标衡量区域创新绩效。

3 变量模型图

下图是本文的模型图(括号内的正负号表示正、负相关)。

模型图

4 结果和讨论

本文的数据主要出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市场化指数》,在用STATA软件做回归分析时,把因变量滞后一年,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VIF值都小于10,得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专利批准量和金融市场化负相关,与引进外资以及劳动力流动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这些要素的市场化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要实现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亟须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而中介组织和市场法制环境与专利批准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技术成果交易额和金融市场化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与市场法制环境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其他要素无关。说明,要素投入并不能带来很高的创新绩效产出,法制环境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至关重要。

论文数量与金融市场化负相关,与其他要素的市场化不相关,与法制环境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市场法制环境对于论文产出很重要,而要素市场化反而不起作用,甚至起阻碍作用。

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中国的市场发育程度很不完善,某些方面的市场化(如:要素市场化)不仅不能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反而会阻碍创新绩效的提升。从市场作用来看,因为中国的市场机制发育很不健全,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改进与提升而言,特定的市场的特征可能并非起着促进作用。

(2)从政府行为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引进外资对区域创新绩效没有影响,即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区域创新而言更重要。政府应进一步探索政府重视科技创新的方式,反思对区域创新主体的直接研发投入的规模与模式,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的积极作用。

5 政策建议

5.1 改变投入方式,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普惠性的税收优惠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引进外资和区域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政府的招商引资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有条件的直接投入不如无条件的普惠政策,招商引资不如普惠性的税收优惠。

5.2 政府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强化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化程度与区域创新绩效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就要求在今后的科技创新过程中,要纠正“市场失灵”现象,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完善立法,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强化金融监管。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5.3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快法治进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市场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市场法制环境还不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很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违法成本很低,而维权成本很高,有“杀敌一千,自损两千”之说,导致区域创新的缺失一个安全可靠的“软环境”。这就要求在以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政府做好规则的制定者,并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田新民,王立斌.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4)51.56.

[2]李国锋.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北京市的测算[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31.36.

[3]高素英,赵曙明,王雅洁.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相关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84.90.

[4]李贻宾.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5]纪晓丽.市场化进程、法制环境与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11(5):8.16.

[6]许文彬.我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7年数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5.42.

[7]余静文.金融市场化、配置效率与地区研发创新[J].产经评论,2014(2):37.46.

[8]杨志群.金融集聚、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9]田新民,王少斌.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2013(4):51.56.

[10]周莹.我国科技创新法律环境的反思及其完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5):59.60,212.

[11]黄丹旗.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评价与管理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5.29.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4篇

【本刊讯】(记者 刘文君)自从2009年1

>> 2013年全球金融市场展望 2013金融市场终结者谁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中)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上) 中国金融市场20年的独特规律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下) 金融市场假说:2013诺奖得主的分歧及其弥合 金融市场 锌期货首度登场上海期交所等 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的期证合作 链接: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2007年4月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六大趋势 2011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金融市场 2013年21期 金融市场 2013年21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房地产再融资政策扑朔迷离

【本刊讯】(记者 刘文君)自从2009年11月南国置业(002305,SZ)搭上房企IPO的末班车后,国内房地产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再融资、企业债以及相关的并购重组和借壳方案却一直步履艰难。

7月22日,铁岭新城(000809,SZ)正式公布了发行公司债方案的议案,该议案尚需股东大会通过和证监会批准。这一动作印证了监管层可能“放开房地产再融资”的市场传闻。

市场对房地产再融资政策的过度解读,使房企上市公司的股价一波三折,加剧了波动。

一位从事房地产咨询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房地产再融资政策放开”的传闻,源自今年3月15日,证监会公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其中指出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可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这种证券化产品针对的主要对象便是拥有大量商业物业的房地产公司。

“有部分房企在两个多月前就已开始着手准备此事,但是融资募集的投向将不会是住宅类项目,多数是商业物业、保障房等受政策支持的项目。”该人士表示。

不过,官方口径却始终没有任何松动迹象。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多次重申,证监会对房企再融资政策的口径没有任何变化,“对存在闲置土地、炒地以及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暂停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对于房企是否存在违规的情形,证监会将依据国土资源部的意见进行认定。”

业内人士分析,房企再融资是否放开以及多大程度的放开,监管的口径非常大。

目前,房地产融资政策与2010年最严时确实有变化。

有多家房企已经向证监会递交了再融资方案,但何时获批仍不明朗。今年初,万科A(000002,SZ)公开了“B转H”方案后,万科虽积极配合,与监管层进行了多次沟通,但目前仍在审核中。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万科B转H方案的持续拖延,与监管层对房地产公司融资的态度有关。 声音 着力解决资金供求期限错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面对长期投融资问题时,要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解决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期限错配问题。应采取措施通过发展债券市场等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长期金融工具和合适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其承担长期投资的风险,从而化解资金期限错配问题。 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能力提升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许多银行面向小微企业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由传统单一贷款服务向融资、结算、资产管理和咨询顾问等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已具备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由针对小微企业发展某一阶段的服务,转为针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链式”服务。 保险业坚持市场化改革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保险业市场化改革,该放的要坚决放开,抓紧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运用机制、准入退出机制。在商业模式方面要加大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力度,跟上世界保险业发展的时代步伐。 快报 肖钢带队调研银河证券

7月19日上午,证监会主席肖钢带队赴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做专题调研,听取证券公司对证监会工作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肖钢表示,证监会将就大家发言中提出的证券行业发展、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信息科技建设等重点课题展开研究,力争尽早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成果。 银行业总资产增速创两年半最低

7月25日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41.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增速创下银监会2011年公开的月度统计信息以来最低。总负债131.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 工商银行让位全球市值第一头衔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应该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创新与发展并举,寻找一个适合我国大环境的结构发展模式。然而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远比他们所受到的损失重要得多。

一、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挑战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互联网对其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样也放大在其所存在的种种缺陷。首先,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管和法律法规方面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的内容,行业自律也不完善,显得极为松散,这就使得投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完全掌控风险,不能对潜在的风险制定完善的应对机制。再者,我国国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还不能享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只能单凭自身审核,风险性极大。最后,就互联网本身而言,我国互联网自身存在的技术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升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保证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的互联网技术在今后发展中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的金融网络也将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传到了我国。全球的经济网络是一个整体,美国的次级贷款带来的危机也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迅速的增加使商业银行的负担增大。同时,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美国出口最多的个人消费品的需求锐减,个人消费品支出增长放慢,使得中国的出口增幅呈现下滑的趋势,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像房地产等一些与经济增长联系密切的行业必定会受到影响,那么银行业对这些企业发放的贷款就有可能成为不良贷款,继而加大了银行业的贷款风险。

(二)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机遇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的状态和格局,不仅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还有中国平安、阿里、腾讯“三马”合作等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在金融改革的浪潮中,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动摇了传统银行业的根基,引起各大银行的竞争压力与极度恐慌。余额宝、P2P、微信支付、阿里贷等这些移动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都相继进入到金融领域,并推出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产品、新型支付手段、投资融资渠道。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来看,融通资金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功能。供求资金的双方可以通过两种金融中介来解决。第一种是商业银行,与之相对应的是间接融资模式。第二种是股票债券市场,与之相对应的是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种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金融结合了流程简单、操作便捷、融资成本低等优点吸引了广大客户,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金融危机爆发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随着摩根士丹利和美国高盛宣布成为商业银行,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就我国国内情况来看,银行业资金规模庞大,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经历过此次金融危机后,不少银行在全球的排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足以体现我国银行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大力发展银行业,与此同时加强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的综合发展,有益于加强我国金融体系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次贷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外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亟需资金,也正是由于上述我国银行业的优点,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

二、我国金融市场完善的思路

第一,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于促进金融机构的股权架构多元化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在改革中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并且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从政府角度来看,已有许多家民营银行的试点已经获准筹建,开始运作了。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筹办民营银行的申请日益增多。这些资料都表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逐步发展壮大。

第二,加速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了20年之久,越是发展到最后,阻力越大。利益格局和改革经验方面的不足都是影响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因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市场利率定价制度的健全。

第三,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报告提出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这是由于资本项目的开放是极具危险性的,应该给予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它丰富了人民币跨境产品和相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外资企业进入到我国,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推进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首先应该放松金融管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管制较为严格,大量资金无法进入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无法进一步开放,这对于其发展是极为不利。其次,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我国新型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避免一些不法机构趁机找寻监管方面的漏洞,危害到国际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完善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协助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最后,中国可以借鉴国外金融中心的一些先进监管方式,再结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状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

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危机尽管同时带来的除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敢于迎接挑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努力,只要金融市场的每一家参与机构和每一个参与者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操作,中国的金融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丁德圣.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3.

[2]沈炳熙.金融市场改革创新于金融宏观调控[B].《南方金融》期刊.中国人民银行,2005.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风险;防范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with the working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with the financial market risk mainly carries on the simple analysis, and proposed the related preventive 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的腾飞一方面促进了国际间商品经济的融合和提高,另一方面更繁荣了国际间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作为一项对国家实体经济具有直接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其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方向、货币兑换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在现阶段金融资本的集中度日趋加大的今天,使金融逐步打破了实体经济的束缚而成为一项独立的经济产品,广泛的涵盖于各个经济发展环节中,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注意到金融行业其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也随之而逐步的加重,一旦发生严重的金融风险,势必将会迅速的扩散到各国经济环节的方方面面,为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严重干扰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一、现阶段金融经济风险之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环节是整体金融经济环节中的一项关键点,一旦在会计核算中楚翔一定的失误,就会影响到整体财务经济的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例如,会计在进行现金业务处理的时候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来进行,从而导致短款,以及会计信息失真,银行利润不实等。

2.会计监督风险。当前我国对于金融会计没有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相关规范的缺乏使得金融会计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很多金融机构的会计只是负责记账,对于会计的监督也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的基础之上,导致违规甚至是违法的情况时有发生。

3.会计人员风险。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自身没有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在工作的过程当中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从而导致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出现各种失误。或者是由于会计自身专业素质低下而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错误导致的相应的风险。

二、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由于金融会计对于金融风险具有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做好其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打破传统的金融会计监督和管理工作中的事后监督,更多的注重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事前监督就市制定相应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确定相应的指标,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尽可能的减少会计风险的发生。事中监督则是对银行经营的情况进行监督。银行应该将相应的金融风险控制指标具体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及时的对相应的风险进行处理。对于各个环节的原始的单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有效的防治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金融创新的经营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的繁荣,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大量的金融产品被推向市场,满足人们对相应产品的需求。这样在繁荣了金融市场的通视也使得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1.信用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户,获得利益,而不断地推出新的业务,这些业务对于客户的信用度的要求在不断地降低,这就使得银行面临着极大的信用风险。

2.利率风险。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地金融创新在吸引大量的客户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负债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造成利率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增大,这就使得金融机构随着利率的波动而受到较大的风险。

3.汇率风险。由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各国汇率波动的风险也日益增大。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拓展将使其更直接、更深入地融人国际金融市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在国际业务的操作中只注重市场的拓展,被纯数量上的业绩所吸引,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有可能导致资本损失。

4.资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尤其在快速发展时期。在竞争的压力下,金融创新有可能成为放松资产投放条件的借口,在目前传统贷款授权管理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承兑、贴现、保证、信用证、委托、贷款出售、银证银保银企合作等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首选,导致银行业务交叉加剧、业务功能综合化、同质化。

四、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改革中化解风险

一是进一步简化贷款利率的管理档次和种类,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权;二是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形式,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整个利率市场化的攻坚问题,是金融机构运用价格手段主动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条件,要加快研究协议存款的标准化和流动性问题,放宽起存金额限制,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三是调整利率结构和水平,理顺利率关系,改革计结息方式,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四是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高效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育不平衡且相互割裂,导致利率功能扭曲,生成的市场利率缺乏代表性,急需做一些链接,把各个市场分割的利率连通成一个整体,这样利率信号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五是大力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在利率互换等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利率互换市场,放宽市场准入,让承担利率风险的市场主体都有适合的手段和方式来管理风险,增强市场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

五、营造诚信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金融企业的负责人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政治素质。金融会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新锐的思想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二是提高文化素质。利用薪酬激励、素质考核等手段,鼓励会计人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重视知识复合。三是提高业务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组织能力。

六、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风险提供财力保障

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孙景兵;汪平臻;;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孙景兵;汪平臻;;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范献亮;;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改革建议[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9年“防控风险・化危为机・实现保险强省新跨越”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4]刘广波.浅谈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9,(18).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思路 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金融创新的思路

1.组织体系方面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的实现,同时也使得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机制建立起来;其次,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银行全方位的市场竞争格局形成;再次,努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使得民营金融机构稳步的发展,完善民间信用;最后,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证券公司兼并和资产重组,形成中国的投资银行业。

2.金融市场方面

建立优质服务观念和科学的市场营销观念,进行经营策略创新。规范证券市场秩序,使得资本市场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推进利润市场化改革过程,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间接调市场利率。

3.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方面

各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利用先进的手段,开发出金融新业务和新工具。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保持常规金融业务外,还要大力开发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推行电话银行、信用借记卡、代客理财等业务。金融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要进行大力促进,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高新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提高金融生产力。有机地结合科技和金融工具、产品创新,从而使得金融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得以提高。除此之外,金融服务以往的柜面服务这方面要得以突破,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

4.金触监管方面

金融体系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就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能使得广大投资人权益得到维护以及能够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得以增强。创新需要监管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且能够且其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平台,同时还要使得金融创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得以保证。首先,要按照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业统一监管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分业监管体制和相应的制度规范;其次,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要进行改进,把合规监管为主转变成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相结合,把“分割式”监管转变成法人整体风险监管,把“一次性”监管转变成持续性监管,把具体业务监管转变成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把监管方式从定性监管为主转变成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再次,要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理机制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最后,实现与国际监管接轨,从而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

二、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1.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坚持以原创性为主

鉴于我国市场环境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吸纳型创新上,还存在一定地局限性。在外资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前提下,我国金融机构如果只是走吸纳型创新的道路,一旦允许外资机构涌入,那么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着很好的冲击。因此,我国金融创新还必须以我国市场的实际环境为基础,实现原创性。

2.坚持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从本质上讲,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中用权利交易代替实物交易,以便降低实物交易成本的一系列规则、方法和场所的总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是金融市场赖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得以展开的保证。金融工具由于具有虚拟特征,很容易被人为操纵,从而脱离实体经济。因此,金融市场必须坚持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健康道路。

3.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信用制度创新

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石,没有公信力的市场必然会抑制交易和投资人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公信力的市场事实上根本就不会存在下去。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这样几个渠道来完成:一是以市场化手段发展中介机构,市场竞争使中介机构在生产中介产品时投人足够的资源,同时市场秩序的维持成本(法律成本)也会较低;二是引进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降低信息成本;三是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避免管的过多过死,要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4.高度注重金融创新的安全性

金融创新真正能够实现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的前提就是能够保证创新活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借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仅靠微观主义的自觉是不能够实现金融创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的,必须从宏观上明确指导和有效监管才能够实现。而且我国现阶段的市场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市场不稳定、不能很好的排斥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和严密的防范措施,可能会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因此,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控制金融风险,从而保证金融创新的安全性。

三、总结

金融创新是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创新,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是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全球金融业走进了后危机时代,国内金融业也迎来新发展。在后危机时代金融业还将继续创新,但加强金融创新迫在眉睫。金融创新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切实面向我们的市场,了解我们的市场需求,面向我们的民众,面向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深入研究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既要研究他们成功的方面,也要研究他们的失误。金融创新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在创新过程中要宽容失误,同时也要控制风险,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否则就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凯膺:论国际金融创新与借鉴[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2)

[2] 杨青芬: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12)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一、2014年至今的一系列政策

(一)存贷款利率限额逐渐放宽

放宽存贷款利率的限额的范围包括普通居民的存贷、私人投资者的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等等。

(二)民营银行逐步设立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民间资产设立商业银行虽然是金融市场化很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民营银行要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本、人员、制度等等,其发展将面临许多困难。同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存款保险制度逐步确立

存款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意味着之前政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隐性保险不再存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当然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传统银行的存贷息差收入占比将不断下降,而提高非贷款利息收入占比将是必然选择,中间业务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点。

(四)深港通即将启动

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交所和港交所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深港通的启动,不仅对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加速A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自从2014年底沪港通启动以来,深港通何时开通备受各界关注。

(五)设立更多自贸区

自上海自贸区的成功建立之后,天津自贸区、广州自贸区、厦门自贸区等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作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闪亮点,自贸区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的领头者。

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改革原因)

(一)金融主体市场化尚不完善

相比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我国市场发展仍有很大潜力。政府在金融市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央行独立性较差,过多地与政府(主要是财政部)联系,导致其对整个宏观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不够。

(二)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的方式。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占据着金融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因为其在政府的隐性保护之下,商业化转型并不彻底。破产压力、竞争压力很小,成为金融创新不足的直接原因之一。各类信用工具不足,使市场流动性较差,市场活力较差,这极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以其政策优势欺压中小金融机构,取得竞争优势。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诸多漏洞,以获得利益的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同时,相较于大型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这就直接将投资者置于较大风险。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7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从长远来看,实现金融稳定根本上还要靠发展改革”。从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市场改革确是当走之路。

(一)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金融市场的改革,让市场的无形的手变得更加有力,价格对各类信息能够做出及时反应,提高了其合理性,更加接近于有效市场。其次,市场活力增强,金融创新逐渐增多,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多,直接有利于投资者以及融资者的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金融改革,使金融机构集聚资金的能力增加,同时其资金使用的效率增大,同时新的市场环境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直接导致金融机构调整其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以上种种改变,均使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整个金融市场的活力增加与金融机构的效率增加相互补充,成为良性循环。

(三)金融市场活力增强

存贷款利率限额逐渐放宽、民营银行的逐步建立等改革,使各类投融资限制逐渐被消除,便利了整个市场的资金融通。同时金融创新使得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多。金融改革使市场的投融资活动更加灵活,满足了各类投融资者。同时资金运用效率增大,较少的货币即可满足货币需求量。

(四)金融改革的弊端

任何改革是有风险的,金融改革也不例外。举例来讲,除去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金融市场活力增大,很有可能导致过度投机活动。金融创新带来的新奇,有时会蒙蔽投资者的双眼。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有着极大风险的金融创新方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由此吹出了大量的泡沫,产生过度投机,并引发严重后果。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9篇

【本刊讯】近日,国务院同意建立由中

>> 2013年全球金融市场展望 2013金融市场终结者谁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中)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上) 中国金融市场20年的独特规律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下) 金融市场假说:2013诺奖得主的分歧及其弥合 金融市场 锌期货首度登场上海期交所等 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的期证合作 链接: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2007年4月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六大趋势 2011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金融市场 2013年24期 金融市场 2013年24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

【本刊讯】近日,国务院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地位。

据悉,催生这一制度设计出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趋势明显,金融混业迅速发展。近年来,包括信托、理财、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新金融的发展模糊了各行业间的界限,国内机构的综合经营、交叉经营在扩大,对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造成冲击。

根据国务院的批示,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有六项,分别是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此次批复还确立了央行牵头地位,联席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必要时可邀请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与其他部门相互支持,加强沟通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运转。

在这一机制下,联席会议重点围绕金融监管开展工作,不改变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不替代、不削弱有关部门现行职责分工,不替代国务院决策,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联席会议通过季度例会或临时会议等方式开展工作,落实国务院交办事项,履行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建立简报制度,及时汇报、通报金融监管协调信息和工作进展情况。

联席协调机制是在现有金融监管体制下较为现实的选择。也有分析认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由于缺乏立法程序和实施细则,纯粹的制度安排使其发挥作用有限,运行效果仍待观察。 声音 下半年货币政策或有微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还是很强的,不会出现所谓连续性下滑的方式。中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即货币政策需要照顾到经济增长、就业状况、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今年下半年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有需要会做出微调。 监管重心转到加强稽查执法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证券期货稽查执法不能根据市场指数的涨跌来调整执法力度,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把监管重心转到加强稽查执法工作上来;建立相互衔接、逻辑严密的执法标准体系,明确认定标准的核心原则,明确量罚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掌握原则以及与立案有关的行政许可与监管措施适用标准。 近期保险监管五项重点工作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近期保险监管的五项重点工作:坚决守住风险底线,维护行业安全稳健运行;抓好保险业创新发展,全力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保险业竞争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找准监管着力点,推进监管现代化建设。 快报 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具体包括: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措施。 银行将严格区分自有和代销产品

中国银监会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严格区分自有产品和代销产品性质,不得混淆、模糊两者性质并误导销售金融产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不得在推销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以任何方式隐瞒风险、夸大收益,进行强制易。 保险专业中介业务风险排查启动

金融市场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学教学也面临挑战。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诚信危机、风险恐惧,是将来从事金融工作的学生必须要克服的。信用是金融市场运作的根本,一定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的培养是为了防范区域风险的聚集效应;还要坚持创新,创新理念是确保金融创新步伐与市场变革相适应的前提;更要培养所有主体要遵法守法,金融人才的法治理念是规范金融市场与维护国家金融利益的根基。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在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理念培养上,应着重树立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诚信理念、风险理念、创新理念和法治理念。

一、诚信理念的培养

2008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是信用关系中“伦理责任”缺失的后果。在现实金融活动中,诚信就是遵守承诺契约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即包括各种形式的诚信。一般来讲,培养诚信理念包括下述这样三种形式。

1.培养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所谓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就是金融活动中应该信守自己的承诺,按照自己的承诺办事。承诺实际上就是当事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因而任何参与主体都必须遵守。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已经和客户拥有了各种形式的契约,那么就应该全方位地自觉地遵守这些契约,而不是去设法逃避契约的约束,更不能曲解和修改契约的内容,甚至于去毁约。 培养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所谓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就是指有的当事者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上的阻滞性原因而无法清楚地把握信息中的全部内容,从而不能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的情况;而另外的当事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能够全面地拥有信息,从而可以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状况。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更多地拥有信息的一方处于交易的优势地位,可以说,那种较多掌握信息的当事者,可以借助信息拥有的优势地位而欺骗信息不全的当事者,但是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却并没有去这样干,而是诚信地对待信息不全的一方,这种状况就是信息非对称下的诚信。 培养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也就是说,一方当事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并没有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当事者的另一方的利益,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利益才最大。这种考虑对方当事者利益的诚信,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诚信。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这种诚信,往往是当事者从对方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这种诚信可以说是一种很高形式的诚信。

二、风险理念的培养

金融是资金的聚集地,也是风险的集合体,金融创新和发展总是伴随着风险。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金融风险具有可测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受益对称性等特征,是客观的、现实的存在,这是由金融过程内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针对金融学学习,必须培养金融运行的风险理念。

1.培养认识风险的能力。广义的金融风险指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决策事物或其他原因导致金融资产价值、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则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其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金融过程的网络化和金融关系的多样化,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联动性、广泛的渗透性和自我增强的传播特性。如果金融风险超过了承受能力,局部、个别的风险就会蔓延、传播开来,从而影响到区域、国家甚至国际范围,形成金融危机,给经济运行和社会福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范围广,影响大,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危机和动荡不但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培养防范风险的能力。目前,就国内金融市场而言,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各类资金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资金回报率高的区域会吸引其他地区资金的流入。如果该区域的资金高回报是源于投机性的泡沫化,那么该区域会很快成为金融高风险区。我们要加大了对金融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力度,并重视金融风险的评估、预警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设,着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创新理念的培养

1.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的本质。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产生或引进的新事物,从而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金融创新的内容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包括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转移风险的创新、增加流动性的创新、信用创造的创新、股权创造型创新、运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规避金融管制的创新。 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全面而辩证地看待金融创新效应。通过对金融工程学等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既要培养金融创新思维、掌握金融创新的技巧和方法,又要把握金融创新的路径和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关系。金融创新既具有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丰富金融交易品种、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增强经济主体应对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以及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等积极作用,也具有增大金融系统风险、降低金融体系稳定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削弱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等负面影响。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便是美国金融创新过度,以至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滥,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次贷衍生品业务及其交易的放任自流,助长了衍生品风险的积聚和爆发。 创新需要监管,强化金融监管理念。对中国而言,既不能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而视金融创新为洪水猛兽,抵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对金融创新监管过死。明智的策略应该是:一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中国现阶段由于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应完善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大力鼓励和推动金融创新,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途径。二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金融监管机构应切实加强跨市场、跨境风险的监管,确保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创新步伐和市场变革相适应。同时,要弄清楚金融创新中的产品结构、层次和风险特征,研究金融创新规律,适时、适度地引导金融创新活动,把握监管力度,避免监管过度和监管缺位,探索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由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由封闭性监管向开放性监管等转变的途径。

四、法治理念的培养

1.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法律知识。在依法治国及法律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必须确立法治理念。在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风险加大的形势下,政府的“政策规制”只能发挥短期效应,只有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安全的长效机制。无论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序衔接,必须有金融法律制度加以有效调整。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挑战,二是金融业发展国际化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为立法滞后,特别是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金融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流动性不强,以及金融交易的不规范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导向”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法律调整”相冲突,这也是西方国家以 国际贸易平衡为由干涉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定借口”。因此,无论是金融专业或任何一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掌握国内金融立法的动态与金融法律制度,熟悉国际金融体制、规则及其相关法律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运用法律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中国正处于金融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完善金融立法,健全金融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其一,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市场的过度自由化和自主创新会使风险叠加,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甚至是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只能应对而不能消除。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对安全金融创新、加强系统性风险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制度的确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与根本。其二,有利于维护中国的金融利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在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干涉下,人民币处于缓慢升值状况中。境外短期投机资金乘机而入,如果没有很好地运用法律来防范金融风险,势必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充分运用好各种法律切实维护中国金融利益。

参考文献:

[1]郭建新.论金融信用与伦理责任[J].财贸经济,2010,(8).

曹廷贵.对于金融及金融教育理念的一点看法[J].财经科学,2002,(增刊).

刘舒.论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学习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

上一篇:规范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专题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