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7 11:01:03

金融科技管理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技管理 基层央行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各界、企业和居民个人对金融科技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多,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增多、金融科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元给基层央行的科技管理带来众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在分析基层央行科技管理面临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思路和措施。

一、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基层央行科技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基层央行“科技保障业务”能力和保障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基层央行的金融科技保障工作量越来越大。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2012年底止,义乌市有银行业机构23家,机构数比2009年增加17家,增速35.3%。2012年底止,义乌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分别为1985.51亿元人民币和1514.3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2009年增加58.37%和74.62%。同时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快,对基层央行金融科技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从发展轨迹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先后历经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般称为业务电算化阶段,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十一五”规划中期的数据大集中阶段,第三阶段是“十一五”规划后期发展到至今的整合优化阶段,目前仍处于整合优化过程。信息化过程中,业务电算化阶段经历了30多年时间,数据大集中阶段大约经过了10年左右时间,发展阶段的时间间隔呈现越来越短的态势,科技信息系统建设从“以业务为中心”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使基层央行金融科技的保障、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现代社会生存模式的发展和转变,使得基层央行科技管理的服务职能履职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生存模式,正由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扩展,虚拟化、网络化的生存模式,对金融服务需求异常强烈,金融科技保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管理对网络和系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作为区域金融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维护者,基层央行为保障金融业的安全运行所提供安全、高效的科技信息化服务责任越发重大,降低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显现。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和基础金融服务的均等化、普惠性。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在支付、结算、转账、汇兑等方面的金融保障需求,已经成为基础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现实课题。

3、新时期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远景,对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众多新的挑战。根据“十二五”时期金融信息化的工作安排,人民银行将建设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第二代支付系统,统筹考虑支付服务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第二代支付系统将构建以大额支付系统为主渠道,小额支付系统、网银互联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为辅助渠道的支付体系,支持银行通过单一法人账户集中办理跨行资金结算等集约化经营的需要。目前,基层央行科技部门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人员素质离业务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科技管理的水平也还需提高和改善。因此,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除了要适应金融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外,还要做好央行自身各个业务系统的科技保障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4、科技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从外部环境看,许多金融机构科技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措施不够健全,更增加了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难度。这几年,随着新设立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再加上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保障业务运行的压力,使得信息安全和金融运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科技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1)信息安全与机构设置、业务发展不匹配,不相适应。部分银行机构存在“重业务发展,轻信息安全”思想。许多机构专职的科技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有的机构虽然配备了科技人员,但一人多岗,忽视了科技工作专业性,人力资源配备难以保障信息安全的需要。

(2)技术设施不尽完善。一是有的银行机构机房设计有待完善。如有个别机构将主机房与厨房相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有的银行机构供配电系统形同虚设。有的银行未按规定配置发电机或者是租用了发电机,但无法实现接入机房,使供配电保障系统难以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的信息安全要求,一旦发生意外,极易酿发金融风险。三是许多新设立的银行机构灾备系统不尽完善。有的银行机构未建立同城灾备中心,有的银行机构异地灾备中心设计在合理性、规范性上缺陷较多,给信息安全埋下众多隐患。

(3)制度执行不够到位。一是制度建立设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出现许多真空和盲点。有的银行机构未建立监测类科技管理内控制度。有的银行机构未能根据近几年信息安全出现的新情况和业务“扁平化”发展的现状及时地对本单位的信息安全制度进行修订。二是银行机构业务运行内网和外联网络管理比较宽松,漏洞多、隐患多。如有的银行外联单位线路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接入内部核心网络,如遇网络黑客攻击,极易造成网络运行出现故障,严重的会造成系统运行瘫痪。三是有的银行机构移动存储介质方面制度要求不严,管理宽松,容易诱发病毒感染,造成信息安全隐患,给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影响。

二、加强基层央行科技管理的思路和应对措施

1、统筹协调,增强科技管理的综合力。一是加强调研,根据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制定完善区域金融科技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基层央行金融科技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到业务发展中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在人民银行的主导下,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沟通交流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情况,探讨金融科技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法,促进金融信息化健康发展。三是适应金融信息化发展新要求,及时更新基层央行科技人员工作理念,适当增加科技人员配备,同时对现有科技人员采取外出学习、专题培训、课题攻关、自主自学等方式和途径,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

2、扎实工作,增强业务系统的建设力。基层央行自身业务系统的有效维护和保障,是做好科技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化网络有效运行的工作基础,因此,加强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加快自身各种系统应用工作的建设,保证高效、稳定运行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要做好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工作。根据安排,基层央行科技管理方面要开展业务网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及电子档案系统、金融业信息交换系统、ACS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同时要做好已经接入运行的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等系统的优化、完善工作。二是完善基层央行机房及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要认真实施辖区内人民银行县级支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建设工程,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机房建设,在规范县级支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科技常态化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完善提高。三是建立和实施计算机客户端信息安全检查制度。要指导各业务科室和人员,每月对计算机进行全盘病毒扫描和安全配置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积极有为,增强科技管理的创新力。实践证明,创新是科技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基层央行科技管理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创新工作:一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开展“勤思考、勇创新”活动,对科技管理提出“新点子”,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潜能和效率。二是创新服务方式。要针对县支行科技人员多为兼职、科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编写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手册,指导县支行提高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技能,规范金融科技管理。三是创新信息安全防范工具。根据计算机病毒多发、易发的情况,开发病毒防护辅助工具,指导和提醒用户定期扫描计算机,防止病毒扩散,有效地提升计算机病毒防护工作水平。

4、综合治理,增强行业管理的执行力。一是建立“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评价办法”,从人员组织、网络、机房、系统建设、灾难恢复、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科技管理,开展信息安全现场与非现场评价,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提高信息安全内部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做好外联机构的网络接入管理。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统筹规划、集中组织、电信汇聚、一口接入”的方式,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型金融机构的接入服务。三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等级保护工作。根据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系统安全等级定级和备案工作,同时将等保工作纳入安全评价范围,督促其做好三级及以上系统的测评和整改工作,确保系统达到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提高系统安全性。四是深入推进银行卡与电子支付管理工作。继续推动金融IC卡迁移,指导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及时总结有关商业银行的亮点经验和做法,加快金融IC卡系统的改造步伐。以行业合作模式促进金融IC卡多应用,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指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扩大金融社保卡的发卡地区和发行量,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工作协调机制。严把准入关,加强银行卡发卡和电子支付技术审核。

【参考文献】

[1]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2] 邢以群:管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科技管理;集中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1)-0094-03

随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两级数据中心部署工作的大步推进,地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等基层央行的科技管理工作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处于央行最基层的县支行,科技工作的主体、内容、形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科技管理水平和能力开始呈现弱化的苗头,与总行的《科技管理综合规范》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如何加强央行基层科技管理、有效保障基层央行业务顺利开展,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变化、切合实际的管理模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央行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

(一)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应用系统数据集中,只有应用没有数据。随着人民银行两级数据中心的确立和建设,目前业务系统中除ABS在地市中支有服务器和数据外,央行所有重要和基本业务系统都已实现数据的总行集中或省级行集中,县支行已经进入有应用无数据、有终端无服务器的信息系统应用新模式。

网络带宽不断增加,网速持续增大,基于网络的应用众多。随着基础电信技术的发展,人民银行内部网络持续增速扩容,省级行到地市行、地市行到县支行的网络全部实现高速光纤网络覆盖。而随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对业务支持力度的增加,大大小小的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

科技管理工作繁重而细微,涉及面广。人民银行近年来建设的很多业务系统都推广到县支行,从国库业务、央行会计业务到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不一而足,加之对机房、网络、保密工作的管理,使得县支行科技工作的内容繁多细小,涉及到基层央行的各类业务系统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科技管理工作面对新的挑战,科技风险呈现新的特点,尤其是网络安全风险、信息系统中的操作使用风险、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管控风险在县支行逐步积累。如何有效防范这些风险,对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级行(包括总行、分行、地市行)对科技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化,上级科技部门、审计部门、风险管控部门对县支行的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越来越多。如何达到上级行的管理标准对县支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际业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基层业务和基本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并且要求快速、全面、细致。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对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县支行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和基层科技管理规范化的提高,对于承担该项工作的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这些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术,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电路、电器、网络、保密知识以及文字组织、沟通协调和快速反应能力,对承担具体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二、探索管理新模式,达到新要求

如何应对目前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科技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达到科技保障业务、科技促进创新的目的,完善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标准化、集中化,是一种有效的值得尝试的新的管理模式。

(一)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标准化、集中化的有利条件。央行信息化架构和发展为标准化、集中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人民银行近年来积极推进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业务数据上收至总行和省级行,业务后台审核和处理也已经向地市行以上进行集中,县支行已经成为了一个“业务终端”,为科技管理工作的“两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

各个县支行的科技管理工作尤其是网络设备、业务用机等基本由上级行统一购置,统一安装系统和软件,为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现有的网络、通信等技术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两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目前,网络设备和通信线路的稳定性日益增强让远程网络维护、信息传递、视频交流等非常方便;近年来各地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县支行与地市行之间的行车时间大大缩短,这些都让集中化管理在技术实现上有了保障。

地市行设立有独立的科技科,人员相对比较专业,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够承担起集中管理网络系统以及某些应用系统的能力。实际上,目前许多地市行的网络管理员已经承担了所辖县支行网络设备的远程维护,包括日常的监控和配置。

(二)县支行科技管理集中化的主要内容。集中建设和购置。在集中化管理模式下,一个地市中支可以对其所管辖的所有县支行的机房设施进行集中设计和建设改造,对机房专用设备如UPS、灭火器材、门禁系统等进行集中购置和标准化配置,对网络主要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集中购置。对一些大的维保项目也以集中的模式进行招标和签订协议。

集中管理和维护。在集中化管理模式的思路下,对于不间断电源UPS、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视频会议终端、重要业务系统客户端的基本安装和配置都集中在地市中心支行一级来完成。实际上,在目前的县支行的科技管理中,集中管理和维护模式已经开始在很多单位摸索试验,尤其是对于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日常维护,逐渐向集中运维过渡。

应用系统的安装、配置和升级。目前县支行的业务系统的操作已完全通过浏览端或仿真终端来完成,业务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地市行以上机构,因此对于业务系统操作端的维护也能够进行标准化和集中化管理。地市中支通过安装和配置标准的操作系统和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浏览器配置项设置,达到维护应用系统的目的。

相关技术文档的标准化。科技技术文档的制订和完善,以及县支行本地化维护资料的记录都可以通过集中制订模板来实现。这些模板包括规章制度、操作指南、监控指标以及日常运维观测记录登记等各个层面。对于总行《科技管理综合规范》中要求的规章制度,地市中支可以根据辖内县支行的实际情况,统一起草和下发制度模板,各个县支行根据模板进行一定的本地化处理,对于科技日常运维所需要登记的各类指标和事项,可以统一制作和下发各类表格如机房巡检登记表、机房外来人员登记表、网络设备运行表等来规范科技技术文档。

科技人员基本工作的标准化管理。目前县支行科技人员非专职、非专业的情况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但可以通过标准化管理来弥补人员数量和能力的不足。对人员的标准化管理内容包括知识培训、能力培养、任务清晰、目标明确等多个方面。地市中支和省级行可以根据当前人民银行信息化发展实际和县支行业务开展情况,对县支行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的知识培训和能力培养,以达到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最少知识和最低技能;对县支行技术人员的任务进行明晰,以表格、报表等方式,将县支行的科技管理的日常工作尤其是监控、检测、检查、巡查、登记等工作进行标准化,使兼职科技人员对自己每日的、每月的工作有非常清晰、明确的了解,既能够督促基层科技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避免了为了应付检查突击补填记录的问题。

计算机系统应急体系的统一管理。通过集中管理应急体系,可以有效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等多方面的准备,并能够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剂使用,避免“遍散胡椒粉”的做法。应急体系集中管理强调全盘化、系统化,放眼于整个辖区应急体系的统筹和全面,包括起草和下发应急预案的模板化文档,应急物资的集中管理(包括网络设备的全中支统一配备和调配;备用机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应急演练的统一规划和实施。

三、县支行科技工作标准化、集中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县支行科技工作标准化和集中化管理,将规划、购置、配置、维保、应急计划、人员培训等管理事项集中于地市中心支行,而将日常巡检、检查、登记、操作等具体事项由县支行来完成。这样将充分发挥地市中心支行科技部门的力量,统筹整个辖内的科技资源调配,在清晰、明确界定出各级行科技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理清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边界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新模式。

渐进式开展标准化和集中化工作模式。由于工作模式的变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因此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应该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再以地市中心支行为单位进行推行。试点可以是某一个县在科技管理工作全面的集中和标准化,也可以通过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来进行。

标准化和集中化模式下各级行的工作要界定清楚。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这种工作模式的优势,清楚界定地市中支和县支行的工作范围非常重要。地市中支应在规划设计、建设配置、指导协调和指挥调度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而县支行应该在配合实施、监控检查、操作登记和情况反馈等方面应该做到主动细致。

基层科技人员是实现这种工作模式的关键。人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非常重要。比起旧模式,县支行科技人员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主要是程式化、操作性的事务要熟悉,能完成日常的巡查、登记和操作任务,能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但这种模式对地市中支科技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是这种模式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加强地市中支科技人员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和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莉.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补缺与完善:一种基层视角[J].西南金融,2007,(3):55-56。

[2]韩志雄,云影.对推进基层央行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南金融电脑,2010,(11):85-86。

[3]侯加林.人民银行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建设研究[J].武汉金融,2010,(2):37-38。

[4]王永红.发展赖于安全―切实加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提升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水平[J].中国信息安全,2013,(4):26-32。

[5]文四立.新形势下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途径[J].中国金融,2008,(5):63-64。

The Exploration on the Cent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Grassroots Central Banks

WANG Boxi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The county branch is the grassroots unit of PBC, and is the terminal point and the nerve ending of all kind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The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roots central banks’ busine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county branche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working modes which is the cent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resolve the dilemma which the county branches are facing in thei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quirement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e for the business and lead the innovation.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防范

一、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都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利率市场全面放开、“互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和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倒逼着农村商业银行抓紧推进综合化经营、加快业务转型、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多地向管理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和向风险防控要效益,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建设和科技管理也因此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除了具有危害性大、波及面广、突发性强、隐秘性高等特点外,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防范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网点覆盖面广,科技管理半径长

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数量不仅居各金融机构首位,而且覆盖面广,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全地区共有144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从远离大陆的海岛到偏远山区都有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机构,物理网点覆盖了市区主要街道和全部乡镇,以电话POS机为终端的助农取款点覆盖了全部行政村,管理半径长,数据传输距离远,科技人员相对不足,风险点众多,设备和线路遭受地震、雷击、海啸、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机率更高,科技风险隐患排查和故障排除的困难更大,周期更长。

(二)客户群体庞大,设备故障率更高

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也同样居各金融机构首位,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国家粮食直补、燃油补贴等业务以及陆续开办代收取暖费、水费、燃气费等业务,与大量市内个人客户和几乎每个农村个人客户都建立了直接的业务关联。在对公客户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以广大小微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紧密结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服务和营销,这些小微企业或个体商户的信贷业务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间业务以结算汇兑业务为主。总之,无论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还是小微企业客户,这两大客户群体不仅具有数量庞大的特点,而且单笔交易额较小且交易频繁,有时交易时间也相对集中,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终端设备和科技网络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承载着更多、更大、更集中的业务量和数据量,折旧更快,故障率更高。

(三)起步时间较晚,经验不够丰富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及其前身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工作起步较晚,在科技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还略显不足,特别是在遭遇各类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经验还不够丰富。

二、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工作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几乎所有专业、所有岗位、所有流程都与信息科技密切相关,失去了信息科技的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将无法开展任何业务。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科技工作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和科技风险防范的严峻性、特殊性,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确立全面防范、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科技风险防控机制和防控体系,才能在未来科技建设及各项业务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有效地管理和防范科技风险。

(一)全员认识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客户众多,一旦发生科技风险不仅严重影响正常营业,危及客户的资金信息安全,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舆情和声誉风险。因此要自上而下地在各级高管和广大员工中全面树立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改变以往科技工作“硬件重建设、轻管理,软件重推广、轻维护”的错误认识,把科技风险管理作为金融风险防范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常工作来抓,不断前移科技风险的控制关口。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科技工作起步较晚,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以来运行也较为平稳,在对广大干部员工的科技风险培训和教育活动中要多引用和剖析其他商业银行的反面案例,加强科技风险防范理念的传导,要让全体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到科技风险带来的严重危害和后果,根除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麻痹大意思想,对科技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二)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落实领导班子责任,各级“一把手”是本机构科技风险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科技工作的副行长作为直接责任人,各级机构要与案防、安保等专业一样层层签订科技风险防范工作责任状,形成逐级落实、分级负责的良好局面;二是落实部门责任,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防范不能只依靠科技管理部门,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科技风险防范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特别是稽核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要放到与科技管理部门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构建监管机构要求的科技风险“三道防线”;三是落实各岗位责任,除了科技专业员工外,各专业员工都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实际承担一定的科技风险防范工作责任,营造科技风险防范人人有责、全员参与的氛围。

(三)制度完善到位

一是要注重时效性,与信贷、负债等农村商业银行的传统专业相比,科技专业是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为频繁的专业,因此科技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要积极顺应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既要及时查缺补遗,覆盖新产品和新业务,避免出现风险盲区,又要及时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避免做无用功;二是要注重全面性,在制订专门的科技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各专业的内控制度都要包含或涉及相关的科技风险防范的内容,要确立全面、系统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三是要注重操作性,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管理制度要更接地气,要与各法人机构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监督检查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安保、稽核、风险、负债等各专业要密切配合、互相联动,通过飞行检查、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科技专业安全检查和风险排查,督促各级营业机构切实抓好相关科技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建立健全科技风险的排查、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深层次查找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的顽固性、隐蔽性和苗头性问题。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风险点和风险隐患要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或部门并督促其进行有效整改。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操作规程、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各级责任人给予处罚,尤其是造成生产事故的要严厉问责,全辖通报,树立反面典型。

(五)队伍建设到位

一是建立农村商业银行自己的开发队伍,能够深入地与各专业员工沟通交互,熟悉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流程,能够开发出运行效率较高、占有资源较少、符合农村商业银行实际的各类业务系统,并做好后续的系统维护和升级工作,避免因系统核心代码外包而产生风险;二是打造一支技术精湛、业务熟练的科技管理队伍,能够较好地履行硬件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推广等工作,及时排除设备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故障;三是培养各机构的兼职科技人员,抓好全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弥补农村商业银行科技管理半径过长的缺陷。

(六)设施配备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广泛,数据传输距离远,遭遇各类自然灾害的机率大,这些都为科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大各级中心机房、综合布线、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防震、防潮、防火、防鼠等各类防护设施配备到位;二是严格按照科技管理制度,对各类硬件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并做好相关记录,对已过保修期或达到使用年限的硬件设施要及时更换与登记;三是发电机、路由器、网线等各类备用设施和物质不仅要储备充足,而且要定期检测,确保其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七)应急演练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科技工作起步较晚,亟需通过加强应急演练等途径进一步积累在应对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方面的经验。首先要做全应急预案,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各类科技风险应急预案既包括软件数据移植,又包括硬件设施故障,既包括各类自然灾害,又包括人为网络入侵,既包括科技专业人员,又包括广大一线员工,既包括总行机关,又包括各营业机构,总之要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覆盖的应急管理机制;其次要做实应急演练,紧密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特点,各类应急演练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在演练过程中要全面模拟实战环境,随机设置各种突发状况,要通过应急演练真正达到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检验科技管理工作成效,暴露科技风险隐患等目的,充分发挥应急演练预防风险和应对风险的双重作用。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4篇

中国的科技管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科技事业,二是科技市场。尽管科技体制向市场化方向努力改革,但是政府依然全程参与科技市场中的技术创新、技术转换,参与企业、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等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一方面,科技事业管理中事业管理与市场采购关系模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科技计划向有关研究机构和企业非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打乱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与机制。

1.科技事业管理运行机制紊乱

政府对科技事业的管理,主要是在基础学科研究、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科技普及推广等方面进行组织领导。在我国科研机构市场化改革以后,科技经费分类管理,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政府资源配置主要通过部分事业性拨款和合同采购等形式,由此形成科技事业发展中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但是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被扭曲,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双机制混合运行。政府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基础性事业单位采取全额或部分拨款,其他经费则通过科技研究项目招标、科技成果采购等方式进行分配,即市场化配置资源。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较多应用最低成本招标原则,另一方面继续采用三公经费审核制度,形成了科研经费双机制混合运行状态,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路径被扭曲。二是科技资源配置流程的大数据管理和市场化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一方面,在没有科技管理大数据支持的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局部性公开或信息向部分对象公开)以及科技信息公开流程断裂或立项程序倒置(因人立项),科技管理在严格的行政监督下同样可以导致不公平。另一方面,立项栏目中关于科研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价值部分均由科研工作者或科研组织提出,科技研究价值没有评价标准,也没有社会参与的评价程序,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科技资源配置难免无效。另外,政府用于科技支持的金融资金市场化运行,成为科技部门体外资源,资金的配置缺乏公平保障。三是政府在科技成果采购中形成主体缺位。政府因科技投入而成为科研成果购买者,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后逐渐形成了“政府放弃知识产权,将其全部交给科技研究机构(或部分奖励给个人)”的状态。政府退出科技成果的直接购买角色,也淡化了其在基础科学、公共技术等成果推广和科技普及的角色,科技的事业性因此模糊;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成为科研市场的主角,技术研究与社会需求逐步脱节(程志波,2013)。四是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价值异化。政府管理部门依托科技人员评职称、年终考核等需要省部级科技成果的实用需求,将科研成果价值异化,科研人员被迫应标。有的管理部门无止境地要求系列成果,如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管理中要求课题成果报告、署名资金方的论文、具有领导批示的决策建议等成果,科研人员苦不堪言;有的部门不重成果,社会科学项目“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自然科学项目虚拟实验数据;成果鉴定程序化倾向严重,激励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灰色交易。科研生态日益恶化。

2.政府在科技市场管理中参与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完成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将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机构、人才等科技资源转出事业体制,成为市场化的资源,按照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需求进行配置利用。政府将相关资源按照市场方式配置给科研机构、企业,同时也组织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近十年来一直提倡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配置科研资源,政府在资金资源、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等方面给予协助。但是,首先政府配置资金倾向于科研院所的情况并没有逆转;其次即使资金配置的方式采取了招标方式,实现了市场化,但科技知识产权归属企业,是无偿配置,造成政府在科技市场中配置资源的非市场性(事业性)和不公平性;最后,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配置众多公共资源的效率不高(王枫云,2013)。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地区市场对科技需求不足和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市场需求不符。根据有关研究,大多数地区处于市场对科技内在需求较发达地区滞后的状态;科技创新计划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编制、执行,多年来科技管理部门将科技计划项目编制内置于科技管理部门内部,市场机制无法参与到科技立项的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对行业技术体系了解不够全面,对国际技术当前和未来走向、行业技术发展生态不够了解,导致政府投入的应用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转换率偏低。二是政府对科技资源的事业性配置扭曲科技市场机制。目前科技资源不论配置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是无偿配置的,科技成果要么归宿单位,要么奖励科研工作者个人。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投资公共平台的市场针对性差、利用效率低(魏龙,2008)。在科技市场管理中,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服务性的创新能力平台包括公共设备平台、行业及企业工程技术平台、技术检验检测平台、行业生产力促进基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各层级的实验室等,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推动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等。但是,这些平台对行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普遍较弱,综合利用价值偏低,导致一方面重点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创新资源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建设的平台(或机构)普遍不能实现自收自支,维持其运行的压力巨大。

3.应用科技市场中的市场化机制本身不完善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应用科技的市场化改革是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市场经济要素的知识产权却没有纳入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管理中,一方面不认可知识产权的无形价值,在会计核算中资产权益的形态只有现金和实物两类,没有知识产权。目前,知识产权权益是通过其他资本权益并以隐形赠送方式得以实现的,或者可描述为:资金方先购买技术使用权,技术方用所得资金与资金方形成共同投资,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参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价值得不到认可,科技投入又作为费用进行管理,再加上创新的风险性和科技创新形成生产经营收益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业科技创新欲望。二是尽管国家定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因为国民经济核算管理不认可知识产权,因此在金融制度上也无法确立知识产权的信用能力,进而不能给予资金资源的配置(吴翌琳等,2013;永胜,2013)前与知识产权相匹配的金融资本都被称为是“天使资金”,资金方无偿地让渡部分资产权益,等到知识产权创造收益以后再溢价退出股权获取利益。由于投入一方面要承担技术风险和资产信用风险,因此多以基金方式运行,也被称为“天使基金”。三是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的流动性差。这主要是由于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风险、资金方在与知识产权的配置中必须让渡资产权益、购买主体必须整体购买(知识产权没有进行市场化的价值分割)三方面原因所致。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制与制度,其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科技事业管理与和应用技术市场双轨运行体制。在科技事业管理中,重点推进事业拨款和合同采购双轨并行机制,纠正合同采购的事业经费审核制度;在应用科技市场中,确立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关键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是:优化事业性科技管理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调整政府对应用技术创新转换的促进方式,提高政府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在现有核算体系下,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流动性,提高知识产权与其他资源的对接能力;逐步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核算制度,并建立金融对知识产权的服务制度;最终形成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系统改革,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

三、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实现方式具体地

一是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信息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价值评价制度、知识产权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设,为政府市场化配置资源和其他市场经济要素与知识产权对接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在科技事业管理中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运行机制,以政府招标方式市场化采购基础研究和公共技术研究,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由政府投资向政府采购的制度转换;三是政府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以贷款贴息、政府担保、成果奖励、科技投入抵扣税收、科技产业减免税收等多方式,分层次推进关键应用技术和一般应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四是建立和完善应用技术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环境,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流动制度、知识产权贷款金融许可制度、科技创新转化风险担保管理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与其他经济要素的结合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流动能力。最终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科技管理体制大格局。

1.建立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条件

(1)建立科技创新价值及科技创新风险的专业化、市场化评估机制。一是确立评估对象和环节,重点包括科技立项的技术及市场价值评估,科技结项的技术与市场价值评估,以及社会科技创新技术、设备、产品的市场价值及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完善评估机构组织体系。当前技术评估机构职业素质和规模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因此要采取鼓励政策,吸引国外机构,加强专业技术经济评级的专业培训,激励评估机构发展,形成科学的评估机构组织体系。(2)建立科技资产化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对企业的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创新服务建设以及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对最终创新价值进行认定,并进入企业资产报表,纳入企业资产管理,扩大企业资产总量,提升企业的资产信用。(3)建立科技资产化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制度。建立专业银行、专业信托、专业基金、专业担保等金融及非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消除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及转化的风险排斥。

2.建立政府在科技管理中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运行机制

(1)明确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责内容。明确科技管理部门对基础研究、公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职责,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分类管理职责,对应用技术市场的计划指导、发展鼓励职责。(2)建立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研究市场化采购机制。在坚持现有政府科技采购“价格总量包干、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合理预算项目成本和预测科技创新价值,确定合理的价格总量与结构,结余归己,不再按照三公经费进行全额审计,并严格科技成果质量验收程序;建立政府采购的风险分担机制,实施科技经费分段拨付制度,项目预算费用定期拨付,项目创新收益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具体处理,不合格项目不支付创新收益;同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奖励科技人员部分占有知识产权。(3)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应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建设、社会化采购服务以及政府补贴配套。所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工程中心、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尽可能依托服务需求最大的企业或社会资本投资,对社会有偿服务,同时,政府采用合理的模式对供需双方进行财政补贴。(4)建立应用技术创新的鼓励和奖励机制。主要包括:对应用技术创新中的银行贷款进行贴息及风险担保,对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对科技投入实施税收抵扣,对科技产业减免税收等,支持鼓励应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本文来自于《西部论坛》杂志。西部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3.建立应用技术创新与转化的市场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无形资产市场化流动机制。以科技无形资产评估机制为基础,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场体系,确立无形资产市场化流动机制。通过证券市场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创造知识产权流动场所;二是实现知识产权的单元化,增强其流动能力;三是增加知识产权与金融资产匹配的机会,促进知识产权从无形资产向资金的转换,为知识产权与社会资金结合形成投资、推进知识产权生产力转化与利用奠定基础;四是完成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转化的核心资源配置过程;五是在政府担保、基金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科技专业银行,推进科技市场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证券化是突破无形资产统计和核算制度障碍,拉动知识产权价值市场化评估,进而打通资本与科技对接的路径,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路径。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41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 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 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 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 合理配置技g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 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 结 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2]顾国爱.企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2]顾国爱.企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7篇

科学技术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大发展时期,要想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就必须不断的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加强对各种新型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因此,科技培训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据科技创新当前的发展状况,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进行科技创新法规和相关政策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依据

当前,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为发展新型科技,国家制定了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的发展规划、投入政策、专项科技活动、税收鼓励、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等。国家出台的这些法规和优惠政策,为开展创新科技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产学研、金融、财税的有机结合。由于其内容相对复杂,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培训,才能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信息,进而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实现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对科技培训的认识,并鼓励相关企业培训科技创新法规和相关政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有效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相关部门注重加强对企业的科技培训,让企业在认识各项科技创新政策作用的基础上,也能够将科技政策作为一种可用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这种资源的力量,加快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和相关企业应该对创新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以政策为指导,为自身创造出更适宜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并加大宣传创新政策以及培训力度,进而使创新政策能够深入到每个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心里,为实现高品质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三、进行科技创新的科学管理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我国当前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稳定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创新科技管理,具体的操作过程为:结合科技活动特征,把握科技活动具有的规律性,认识外界环境的变化情况,采用相关措施完善科学技术的管理体系,进而使创新科技管理有利于推动科技活动的不断发展。[2]因此,为实现科技管理的全面创新,一方面,需要提高相关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之具有先进的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管理工作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优化科技管理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为催生创新型科技管理意识奠定基础。这里所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要是指:洞察新事物的能力、把握科研活动规律的能力、收集分析与科技相关学科发展信息的能力、协调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科学预测未来科研发展趋势的能力等。科技管理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上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有可能在进行科技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有效解决创新科技管理的问题,进而增加实现科技创新的可能性。

四、进行科技创新的实现策略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路径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进步,采用传统模式的创新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因此,从事科技创新的相关单位应该培训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策略,进而为创新科技提供路径。例如陕西省目前正在推广的创新方法,就是一种被称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的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方法,即TRIZ理论。该理论能够体现出创造发明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具有找出矛盾、解决矛盾的作用,最终取得满意的应用效果,是一种最具先进性的创新技术方法。实践表明,合理使用TRIZ理论,确实对创造发明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创新出高品质的新型产品。TRIZ理论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同时,也具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优势,因此,为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与时俱进发展,加大对TRIZ理论的培训和推广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在学习TRIZ理论时,充分抓住该项理论系统分析问题情境的作用,如何发现问题本质,如何准确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等,突破传统的思维障碍,学会依据科学技术在进化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对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研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五、进行科技创新的新型人才培训,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创新科技,需要坚持人才为本。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由时代赋予给每个行业的重要管理原则。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和谐发展,就需要相关单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策略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另外,同志也曾做过相关指示:人才是建设和发展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来说,不断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是全面提升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的必然条件。因此,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要积极培养、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当前,采用科技培训,是有效把握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特征和成长规律,全面提升该种人才各项能力及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重视科技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原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培训的作用。[5]一方面,相关单位应该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构建一个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科技培训体系,该体系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主,并具备多技能性和多知识性,进而适应我国当前科技发展实际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开展科技培训的实践活动中,要树立具有改革开放的培训理念,充分吸收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的培训经验及创新人才培训经验,摒弃过去陈旧的体制和方法,综合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在研发新型科学技术方面的能力,并保证科技培训工作能够按照计划、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进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全体科技创新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之更好的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事业服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是实现我国科技不断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实践证明,采用科学的培训方法,介绍与时俱进的科技信息,不仅可以使受训者及时了解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新法规、新政策,使受训者树立科技创新的新观念,同时,也可以帮助受训者学习创新科技的要领和方法,最终为创新科技提供更为全面和可靠的支持,促使创新型科技的和谐、健康发展。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5

信息科技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各项业务对科技支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科技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和发展的支柱。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对信息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科技风险的难测性和隐蔽性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信息科技风险潜存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科技风险,使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已经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

1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被农村金融机构运用过程中,由于技术漏洞、管理缺陷、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问题或危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机构对信息科技的风险认识不足,对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信息管理水平较低,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高,且一旦发生危机,难以拿出强有力的应急处置措施。具体来说,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尤其明显:

1.1 对信息科技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普遍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如下普遍问题:重信息科技建设,轻信息科技管理;重提升信息科技建设的档次,轻信息科技风险的防范;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轻风险管理和长期规划。这与他们对信息科技管理知识的缺乏有关。二是从业人员方面。信息科技管理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内所有人员的参与,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员工,乃至一线操作人员,目前都没有形成人人有责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2 缺乏必要的应急机制保障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都会制定系统应急预案,但往往忽略配套的应急培训,缺乏有效的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一旦紧急事故发生,对问题的及时完满处理就得不到保障。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系统应急预案存在着涵盖面过于笼统,在针对性和可操纵性方面存在着不足,这又直接关系着问题的处理效果。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连续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只局限在网络及数据的备份层次,没有灾备,再者管理组织不够完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就难以完成应急的有效性。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应急执行效果,对风险的有效排除和危机的处理难以保障。

1.3 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科技部门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科技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一个科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在重要岗位经常发生AB岗位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虽然有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但该部门一般只发挥管控资产、负债类业务风险的作用,不涉及信息科技风险职能。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工作,设置更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不能让科技部门既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又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者,因为这样会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有效识别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存在着不足。

1.4 科技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科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现有的从业人员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日常基础性设备和网络工作的维护,更多掌握的是系统设备维护、机房管理等常规性工作,忽视了专业化的信息科技风险培训,因而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信息科技管理、规避科技风险等管理性工作涉及较少,很难有效及时认识到各项系统存在的漏洞,更别提全面隐患的排查和消除。

1.5 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存在隐患

基础设施安全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机房管理不善;二是网络运行安全性不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机房普遍存在着防火、防水、供电等不达标的现象,没有设置相应的防雷系统,门禁系统缺失、监控盲区的存在等等,这都是机房管理安全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网络运行方面,由于数据的大集中,对农村基层网络的稳定性和通畅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未按监管要求配置主备通讯线路现象,这样导致基层网点出现不能正常办理业务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不良的影响。

1.6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不到位

信息科技的出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丰富和高效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在各个业务领域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呈现飞速增长趋势,尤其是信息科技的优势体现――电子银行的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重心都放在了传统业务发展方面,疏于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虽然制定了电子银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到位情况,加上人员配置的不够,最终直接导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缺失。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的电子银行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

2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2.1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大风险管理投入

信息科技工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起着重要基础和保障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在金融机构监管中的重要性。农村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必须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思想认识,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加深了解,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的管理工作,最终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经营中去。同时,要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及时消除信息科技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隐患,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和连续性运行。

2.2 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农村金融机构要细化危机场景,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对信息科技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做到“责任明确、流程明确、预案明确、报告明确、联络明确”,并确保预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业人员在不断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信息系统业务的连续性,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加强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

2.3 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位管理

针对高素质专业从业人员不足和岗位配置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投入,引入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员,同时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增加管理、运行、维护等岗位人员的配置,关键岗位设置有效的AB岗位,满足岗位需求。最后,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完善相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最终形成人员控制、制度保障、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式。

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重点加强机房电力、UPS、消防系统等关键机房环境设备安全的保障,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保障业务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实时监控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有效预测和报警。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风险排查,检验基础设施相关的安全、流程和管理措施漏洞,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有效性

2.5 加强电子银行风险防范

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必要手段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网上银行、ATM、POS等金融机具实施的不法活动。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网络安全、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等级、合理制定POS、ATM和网上银行的交易限额等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另一方面可借助通过公众金融服务教育和柜面宣传增强风险防范合力,加强审查力度,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

2.6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要树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意识,大力塑造与培育浓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同时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并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转化为广大员工自觉的行动与共同的认知。加强员工信息安全教育及法律素质教育,增强法律观念和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人人正确树立信息科技风险意识,人人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2009-12-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2009-3-3.

[3]张泽虹,赵冬梅.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层科技;科技管理;科技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也已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逐步实现基层科技工作的均衡发展。

1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存在重叠与缺失问题。其中机构重叠主要主要体现在个别政府部门之间。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主管全县的科技工作,而其他局也设有涉及科技的股室。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还容易诱发推诿扯皮现象。第二,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职能交叉和定位不准。这种交叉主要体现在基层县市的科技局与其他局有关科技的部门之间。例如,例如部分县的科技局农村股与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之间就存在职能交叉,并诱发多头管理问题,需要进行整合。第三,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不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我国基层县市区,只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构建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数地区的科技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仍然由政府作为主要的管理和经费来源,专业化程度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2科技管理运行制度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我国地方政府在基层科技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上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存在认识不足和认识不全面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视,没有科技管理概念。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已经取消,或挂靠发改委、经济局,不利于基层科技管理的开展。第二,我国基层科技机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基层县市区的科技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差别极为显著,多的可达二三十人甚至更多,少的则只有两三人,显然不能承受愈加繁重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任务。此外,基层科技机构的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与岗位不一致,人员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足等。第三,科技政策不完善,执行能力略显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的基层科技机构往往构建起自己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但是往往不够完善和系统化。在科技政策的实施方面往往力度不足,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2.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的改革建议

第一,健全科技管理机构。针对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的重叠问题,建议由基层县市区政府政府作为指导,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机构的合并和重组,以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建议我国基层县市区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科技咨询机构,为当地的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机构职能。本文认为,我国基层科技机构的智能建设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科技发展要使用市场变化,科技机构对域内科技工作的指导不仅限于宏观指导,还要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二是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域内产业科技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要改革科技中介机构。面对我国基层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相关科技政策,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健全各个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使科技服务更为合理高效。

2.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一,地方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的观念,提高对基层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视角认识和重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基层县市政府必须要成立一科技局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并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的重视程度。第二,变革基层科技人员的任用和培养制度。面对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优化科技人员配备,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科技管理队伍。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基层科技管理政策。针对我国基层科技政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积极采纳他们的有益建议;二是积极拓展科技政策的视野,政策的指定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科技政策向地区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第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建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保证科技技术供需双方的正常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第五,基层县市政府要要从大局出发,不断加大对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增速高于当地的财政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要以政府牵头,形成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后盾、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基层作为科技应用的主阵地,在地区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基层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崔红斌 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第10篇

经过改革发展30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国家包办科技转化为政府指导、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作机制;科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分析。

1.1科技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管理过程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长期体制制约,管理模式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制度过于死板,等等原因都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自主创新造成了障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报喜不报忧,通过这种不当的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然而把心思都放到争取项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却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引进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却没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配套方面,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围绕市场经济来展开。然而现状却是科研工作与经济生活脱离,科技管理落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对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1.3科技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一方面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不能放开思路大胆的搞科研工作。过渡的行政干预使得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评比、奖惩方面体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够的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科技管理工作应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内因分析

①管理体制不到位目前我国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门较多,使得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管理工作有重叠,工作关系则是相互独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上很难形成统一领导。②公共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9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加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基础建设。由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机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国家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的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创新,管理方法都沿用传统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属于经验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进我国的科技管理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政策过分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很少考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装备,而不是鼓励我国的科技创新。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得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主要进口国外技术以及设备,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跟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抗争。②国家计划项目分散国家目前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就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众多机构,各部门通过各自计划安排科技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统筹协调,使得部分科技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同一项目多个机构同时申请,同时得到了几个部门的立项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个部门的不合理现象。此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复申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严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组织利用科技资源,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优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

3.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拨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对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对偏于开发业务的科研机构,逐步减少事业费;对侧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机构则实行事业费包干;对基础型的研究机构采取基金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至国家下至科研人员,整体的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研机构,以往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在自己的独立范围内自成一体,现在应结合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是的科研工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3微观结构以及活动本身的变化

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个基础,科研部门内部的管理已经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研究室为核算单位,对其进行了“不完全的成本核算”,研究所的部分费用由研究机构承担,人员进行了分流。国家的拨款制度也随经济环境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采取定额包干,使得围观的科技管理不断得到改进。

4小结

上一篇:数字教学范文 下一篇:广告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