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控范文

时间:2023-08-14 10:45:42

金融风险管控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1篇

经济弱复苏继续,金融风险管控加强

2013年第二季度,经济复苏或者走弱的预期仍然影响市场的趋势。尽管改革进程、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依然无法离开市场的雷达屏幕,但最能左右市场预期的,是金融风险管控的进程以及对流动性的影响。据我们的观察,本届政府采取了更加务实的政策策略。在这种逻辑下,只要增长不穿透弱势民众生理与心理承受的底线,政府就不会打乱改革的步伐。2013年的工作重点确定为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与促转型,防风险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

我们认为二季度经济呈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长率可能较一季度略高,通胀仍不会成为政策的焦点。基本面的新情况,一是基础设施投资活动并未持续走强,在农历新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甚至有停滞的迹象;二是出口略显强劲,尽管对经济未有明显“拉动”。总的结果,是宏观面数据并未显示复苏动能变强,并体现在同比增速远低于年初预期、掉头向下的PPI等数据上。

政策面的新情况,是以“国五条”为代表的房地产政策。新领导对房地产中长期“机制”有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将市场和保障区别开。这会涉及到房产税出台等长期政策,但中长期机制的愿景可能也不会在今年出台。同时,正因为有个中长期机制的看法,现在的行政政策可能也略有三心二意的态势,这也给了地方政府空间。当前市场房价预期完全没有掉头的迹象,这意味着房价调控城市的全年房价涨幅很可能接近目标上限,刚需仍会陆续进场,开发商现金流、库存恶化概率不大,新开工、投资可能仅较年初略有调降。

流动性上看,由于至少在短期看不到物价指数的明显攀升,更谈不上接近3.5%的红线,大量产业完全没有过热的迹象,央行在二季度进行紧缩的概率很低;考虑到房价、海外央行持续宽松的因素,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可能也非常有限。我们预期在二季度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的概率较小,银行间市场利率或将保持在2.8%到3.3%的区间,额外的变动可能仅针对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上升与利率加成上升。

新政府对目前尚未廓清的金融风险高度担心,这一方面可能抑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将制约银行的盈利能力。而对于实体经济,可能起到风险归类与分流的作用,但考虑到今年“求稳”的大局,总体流动性不太可能因此剧烈紧缩。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两高一限”等信贷受限制行业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其将会因流动性结构趋紧而更难过。

关注内需和信息化 警惕信用债风险

一季度的经济与政策演变,降低了市场对二季度流动性和经济增长的预期,即便出现较好的经济数字,在二季度市场也不太可能大幅上调预期。总的来讲,权益类资产压力较大。二季度可以考虑低配股票,标配债券,超配现金。

我们认为在A股市场,金融风险管控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它的确存在影响流动性的可能;其次,由于“创新”日趋复杂,市场对金融风险管控认知偏少,但又心存恐惧;最后,它直接冲击的板块――金融――以及可能会发生间接冲击的板块――资本品和原材料――在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值。

对于二季度的行业配置,我们倾向于遵循稳定增长、改革预期以及信息化战略几条逻辑主线,关注电子、计算机、通信、国防军工、电力及公用事业(环保)、石油石化、传媒以及医药和汽车等板块的龙头类企业。内需和信息化可能会成为二季度的两个重要方向,一方面,十报告中指出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动向之一,就包括中国成为全球需求的重要来源,中国将从生产国的地位转型。内需的最终结果,是国人用国货,汽车、化妆品、电子元器件、金融机具、电力设备行业等可能是国货自强的代表。另一方面,信息化在“新型四化”中地位特殊,是提升效益、技术进步的主要引擎。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是增量的变革,不伤害既有的存量利益,反对者少;因此,信息化很可能成为“稳增长”的一大政策工具。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投资,或有相对较高的增速,但去产能与去杠杆的压力,会减弱盈利的弹性,因此我们将其归为标配偏积极的行业。而公务消费以及上游行业在弱复苏中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可以考虑继续低配食品饮料(主要是白酒子行业)、零售、餐饮、以及钢铁和煤炭。考虑影子银行治理的不确定性,我们将金融行业整体定位于标配偏负面的配置中。

在经济预期比较疲弱,通胀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债市可能相对股市机会较大,可以考虑回避中低等级品种,超配中长期的高评级品种。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金融监管;金融风险

近十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对消费者的金融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是近10年兴起的新型金融模式,其借助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实现资金融通业务,相比传统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这使得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互联网金融作为刚刚萌芽并快速崛起的金融模式,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的冲击以及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然而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崛起的同时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有效地规避和管控这些风险是互联网金融能否长足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解决好互联网金融如何监管的问题,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的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分类

当前各学者普遍承认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金融机构电子化,二是线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三是P2P网络贷款平台,四是刚刚起步的众筹模式。还可细化为8种新模式模式: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征信和网络贷款、基于大数据的保险、P2P、众筹、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等。而我国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大致分为五类:支付结算、网络融资、虚拟货币、渠道业务以及信息服务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1、“与生俱来”的不可见风险

①系统操作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需依赖于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其硬件配置不是密不透风的防护网,使互联网金融具的系统风险无孔不入。加之硬件操作存在操作风险,即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创新型产品,操作风险可能来自客户对这一事物不熟悉造成的疏忽大意,也可能来自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及其产品的设计缺陷,或是内部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

②外部支持风险。如使用外部技术支持的金融机构因遭遇财政困难而违背职业道德,就会导致该金融机构存在伪造电子货币进行金融欺诈可能的风险。

③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信息极易被泄露,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还处在缺位状态。比如目前非常普及的在线支付平台上,客户只需在网上输入支付帐号,支付密码,并获得校验码,就可进行资金的变得。而支付平台很难核实在线客户的真实身份,这导致盗窃和代付事故频发。因此,如何保障客户信息的绝对安全、如何确保用户隐私不被互联网金融机构为它利所图,是互联网金融长足健康发展中必须清楚的障碍

④洗钱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不可视性,线上交易常发生欺诈和套现洗钱事故。

2、“不对称”的市场选择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挤兑风险,从而使互联网金融从业者面临逆向选择和商业道德风险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服务是基于电子信息的虚拟世界进行商业活动的。办理业务时,客户可以伪造虚假信息,从而导致基于互联网的融服务供应商不能获取真实信息,然而成千上亿的客户信用水平参差不齐,极易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产生损失,导致坏贷、坏账数量居多。例如目前的P2P融资平台,客户群体为小型公司及个人客户,而有些客户而由于信用水平低、抵押物不足的原因,在线下他们大多难以在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加之目前我国没有完备的个人征信制度,更是增加了P2P寻找优质客户资源的难度。

3、“姗姗来迟”的法律法规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刚刚兴,起我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金融法律的相对空白区,有关网络借贷、安全支付的法律都是基于传统金融活动制定,与现实金融环境相比严重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的脚步。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人员泄露客户有价值信息以图私利,互联网企业故意隐瞒理财产品的高风险等行为,这类风险类似于传统金融业务。其次,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准入、主体身份认证、支付安全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容易造成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当交易双方发生经济纠纷时,由于法官或仲裁必须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判断!可能引起有争议的判决,造成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我国没有关于网络信贷的法律,部分新兴的P2P、众筹、网络信贷往往利用法律漏洞,即使投资者及时出现损失也不需要赔偿。另外,互联网企业缺少风险准备制度,也没有像商业银行一样的“最后贷款人”保险机制,一旦发生互联网金融危机,没有后路可退,极有可能会迅速蔓延至整个网络,导致金融体系崩塌。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建议

互联网金融是将金融通过互联网普及化、大众化,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让曾经“神秘”的金融行业更加贴近人民大众。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趋势下,国民经济加深了对互联网的依赖,促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互联网高传染性的系统风险、难以控制的市场风险以及立法滞后的法律风险。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伴随着瑕疵的,不能因为互联网存在的风险因素而将之束之高阁。应该加紧研究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

1、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出台明确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制度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及措施。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条例。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防范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监管模式的制度性错配。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综合混业经营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现有监管体系则是分业监管模式,在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涉及多个分业领域时,监管缺陷、监管漏洞就可能出现,需强化功能监管。

2、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落脚点应该是消费者保护和信息安全。只有通过更为完善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才可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对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案例,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大打击力度,减少金融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3、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全面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监管机制和消费者保护机制等的完善。(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04):4-8.

[2] 罗明雄,唐颖.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3] 王曙光,孔新雅,徐余江.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J].金融监管评论,2014(05):67-76.

[4] 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02):56-59.

[5] 安邦坤,阮金阳.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法律准则[J].金融监管研究,2014(03):57-70.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风险管控 国家扶持

我国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众多的中小企业,正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命力才推动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但是随著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下,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金融风险上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规模小、资金以及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劣势,很难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金额风险。因此,在当下社会经营环境之下,如何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同时做好金融风险管控,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严峻、最现实的考验。本文将从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形成原因与表现、国家在做好金融风险管控上的策略以及中小企业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三方面,来具体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

一、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及表现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数量众多,比较分散;覆盖面广,涉及众多经济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同时在管理上也表现出不够专业化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和技术成本都相对比较低,多余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回笼慢、周转困难,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速度等问题,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首先,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成为中小企业面临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国家的金融政策、市场规律的作用、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等等,都是外部环境缩设计的内容。外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多变性,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相关财务决策,一旦没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则必然会引发金融风险,而且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很难做到了如指掌,出现金融风险的几率也就比较大。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起步上、规模上、管理上都具有一定的弱势,起步晚、规模小,自然承受风险的能力就弱;在管理上短时间内也很难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自然在财务管理系统上也不够优化,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也相抵薄弱,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上,这些都会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而且,这和中小企业自身所配备的人员也有密切的关系,从领导层面上来看,中小企业的领导大多不是科学的管理人出身;从财务管理人员来看,与大企业相比,人员的财务处理能力也有限,金融防御意识相对薄弱,这些都会导致在财务金融管理上出现混乱的状态,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其次,中小企业在金融风险上存在特殊性,只有系统了解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才能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第一,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从企业的外部融资上来看,由于受运行规模、投资有限等硬性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很淡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所发行的企业债券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外部融资上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融资上来看,中小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都比较短,自身的信用保证能力差,很难今早自身的仍唇行融资,导致中小企业本身在融资上就承受着巨大的风险。第二,中小企业在资金的运营管理上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的运用管理上相对自由,自由之下必定会带来不合理的表现,表现为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较低,资本运作不合理,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企业资金缺少使用计划、缺乏日常管理、流动周转率低、资金结构不合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第三,中小企业在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上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大型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将金融上的风险转化为机遇,而中小企业不同,一旦遭遇金融上的风险,中小企业更多地是承受损失。因此,中小企业在金融、财政的管理上,很好考虑对于金融风险的预测和利用,而更多的是回避,自然也就无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自我处理、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有限。

二、国家在做好金融风险管控上的策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上,还面临着保护性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众多外部因素,发生金融风险的几率比较大,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如何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同时做好金融风险的管控,成为当前国家、政府以及中小企业自身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尽可能的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给予中小企业更多金融上的扶持。融资渠道非常的关键,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只有掌握好的融资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活水”。国家也地方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选择上海、深圳等地区进行融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证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更加的规范化、现代化。此外,还可以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实现企业的债券由规模化管理向质量化管理转变,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取消对中小企业不利的规模的要求,这样便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来进行融资。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会试图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来进行容日,这也是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国家可以适当扩大贷款的抵押率,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来实行弹性的贷款抵押率。这样既能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带框,环节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不至于风险失控。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创新,也是合理管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在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国家可以有效地加大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例如,可以通过奖励资金的形式来刺激中小企业的创新,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形式的创新活动,来完善对于企业创新的奖励或扶持,保证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才是最根本的。

其次,国家要继续极大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尤其要增加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第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减少行政上的干预。一方面,要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动态上进行引导,例如国家有关企业的政策、发展规划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配套设施建设上的引导,如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家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体系相挂钩,减少企业金融风险给员工带来的危害。减少行政上的干预,旨在发挥市场的禁忌调节作用,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第二,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而且涉及面极广,甚至可以说已经覆盖了经济的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会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例如,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与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就面临不同的问题或者是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时,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保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的有效性,也对金融风险进行管控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众多的缺陷,无论是在进一步发展上,还是在应对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上,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国家应该将更多地精力放在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则是保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中小企业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金融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举措,笔者建议,要增强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外部环境有一全面的认识,提高企业群体成员的风险意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中小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然要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外部环境也是中小企业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银行的利率变化、外汇汇率的变化等相关内容,中小企业都要有一个全面、准确、及时的认识,这样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金融、财务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此外,在对外部环境有所关注的情况下,还要保持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样才能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企业成员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力量,企业成员的防范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切实的利益,而且对于企业在面临金融风险时的态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防范金融风险并非是企业财政部门、财政人员的责任,这关系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只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着强烈的风险意识,才能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做好防范工作;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E能够参与到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中,发挥团队的效应,才能将风险的防范机制做到最好。

其次,中小企业要积极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内部的管理机制,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减少金融风险出现的几率。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是保证企业管理有序开展的保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政策和管理能否得到落实、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得到实现,同时,也是合理控制企业财政状况的有效机制。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的问题,第一,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极大的缺陷,以至于在资金财政的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第二,管理层面的责任制不够完善,以至于企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引发风险问题;第三,无法形成健康、合理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实现上缺乏软实力的支持。这些内部管理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到企业对于财政、金融管理上的控制意识,而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保证企业财政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企业财政的管理,不可仅观众资金的输入和输出,还要对于财政上所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评估和预测,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金融风险出现的几率。从长远来看,风险评估机制至少应该包括风险预测和风险处理两大方面,对于企业所有的业务都要有一个全面的风险评估,这样才能既保证业务开展的效率,同时也能够防范风险的发生;在风险的处理上,要做到正确的区分风险的大小,对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试图将风险转化为机遇,或者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以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第二,要建立相应的财政监督体系。对企业内部的财政状况进行适当的监督,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能确保财政管理在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而且只有对企业内容的管理以及财政的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督,才能发挥评审和复核的作用,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正确性,当然,要对整个企业的内部运行有一个全面的监督,这样才能发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发生。第三,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对企业运营中发生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企业运营机制的开展,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上信息的流通性。对于企业的财政来说,一个健全信息系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同时还能够掌握资金的回流情况,以便及时作出相关的调整,这样才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可见,保障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管控风险的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需要国家、政府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金剑,姚正海,周文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21):52-53.

[2]毕佳.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孙永芹.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4篇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要素配置系统。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低、风险水平高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深入研究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探讨农村金融微型服务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及其特征

1.1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界定

风险是由于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行为主体的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从而导致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可能性程度。按照风险的一般定义,可将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提供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时客观存在的风险,产生于农村微型金融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在微型金融服务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特征

农村金融业务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对于我国这样处于转轨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金融体系的发育整体上“先天不足”,在金融改革中又“后天失调”。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我国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高风险性。信息不对称性是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农村微型金融的参与主体由于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距,信息不对称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机构在完成正常的经营活动外,还要承担起大量的政策性业务;内部管理上仍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管理特点,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开展经营,缺少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导致了农村微型金融的高风险性。(2)扩散性。金融风险具有扩散性。农村地区由于重视地域关系、血缘关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传导不畅等因素影响,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诱发“羊群效应”,金融风险一旦产生,具有较强的扩散性。表现在存款业务方面是更容易产生挤兑,贷款业务方面表现为一户因故不能还贷款后,引来其他贷款户效仿,恶意不归还贷款。(3)隐蔽性。当风险带来实际损失后,必须及时弥补,否则风险就会在金融体系内部不断积累。当损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金融机构就面临破产清算或被兼并的危险。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农村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农村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风险绝对额相对较小,分布区域广阔,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往往被忽视。但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损失持续累积后,在某地区的风险积累超过临界值,遇外界突发事件诱导,潜在风险就会突变为现实风险,并向周边区域扩散,形成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

在农村整体金融环境未能有效改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个体可以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经营地域范围相对狭窄的合作性金融机构或民间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会导致金融机构整体风险迅速上升,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应该对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微型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机制。

2.1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互补需求

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出发,可以将金融机构分为不同层面。

2.1.1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的需求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银行属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在城市业务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农行抵御区域性经济条件变动带来的损失提供了内偿性补充机制。农行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资源重新分配或转移,为遭受损失的地区提供补偿,也可以由城市业务对农村业务提供支持。在资金层面上,农业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整体较大,资金流动性相对充足,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较高。农业银行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转移支付抵御区域性金融风险,但系统内风险互补的结果是整体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涉农业务中的高风险性和整体盈利水平较低降低了农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绩效,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3家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财务包袱最重。在农业银行改制成功后,农业银行将始终面临着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和经营弱势农业金融服务之间的冲突,如果不能建立起有效补偿机制,农业银行将存在着退出低效农村微型金融业务,转而投向城市业务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业务的激励。

2.1.2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需求区域性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包括办理涉农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与全国性金融机构相比,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发挥效用的范围狭窄。在县联社成为以县市为单位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下,省联社在内部转移支付上仍缺乏相应的调节手段。改革后的信用社体制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信用社抵御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能力,但仍面临着信用风险压力以及引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

2.1.3局部区域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的需求区域性金融机构另一个层面主要包括局部区域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分布在较小的区域,区域性经济条件的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直接,信用风险更容易转化为流动性风险,进而演化为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银行的经营区域越狭小,面临的整体性风险就越高,由于经营范围小,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也越小,救助的成本也较低。

2.2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剖析

建立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1)体现在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补偿。农村金融体系的经营目标与城市金融机构存在明显差异,经营中既不能等同于财政的支持,又不能完全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经营,而是需要在金融机构的经营中推动农村经济体系的金融深化进程,通过金融的力量促进农村经济体系的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具有的正外部性要求对涉农金融服务提供一定经济补偿和支持。(2)建立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支持机制。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元化结构,存在管理水平上及对风险的控制和识别能力的差异。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的辅导和支持,提高风险的防控能力。(3)对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事实风险进行补偿。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市场风险更多体现为“隐形风险”,信用风险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不足,缺少自我消化信用风险的能力,需要在财政上给予扶持。(4)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救援。对于区域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没有保险制度支持,信用风险存在转化为流动性风险的危险,导致挤兑等问题出现,需要政府、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的救援。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建立有效风险补偿机制。#p#分页标题#e#

2.2.1建立对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处置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单位,不良资产处置采取了集中处理方式,农村信用社由于多元主体特点,在风险表现上存在行际间明显的差距,没有采取财政注资或资产剥离形式,而是采取了由人民银行发行票据的方式减轻了不良资产对经营的压力。

2.2.2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风险定价是商业银行通过利率定价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利率市场改革进程中,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早于商业银行,初衷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减轻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在农村地区,由于金融供求关系的影响,投资机会较多,投资的边际效益高,提高利率不会减少太多的投资需求。农村地区提高利率有助于使资金从资本密集型投资转向劳动密集型投资,具有扩大就业的效应。在放宽信用社利率浮动范围后,信用社定价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内在的脆弱性决定了经营上的高风险性,与一般的工商企业贷款相比,农村经济产业的高风险性并不总是伴随着高收益,在高风险情况下的低收益水平,提高利率将增加贷款人的利息负担,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进程更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有效模式

从长期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长期存在,要求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与之相适应。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可大致分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中等发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3个层面。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丰富,对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着较大的吸引力,内部管理上,商业银行会选择将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经济水平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金融资源相对不足,金融机构整体面临较高的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撤并最多的地区,制约了农村金融信贷供给。在构建农村金融体系过程中,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微型金融服务。

3.1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作用

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决定了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来有效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地区,必须通过市场之外的力量发挥作用。在农村金融体系布局时,农业政策性金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在资金、风险管理、信贷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政策性银行为农业提供政策性支持。(1)广开资金来源,逐步拓宽融资渠道。农发行的业务发展缺少存款业务的支持,最初的资金来源是人民银行再贷款。由于人民银行再贷款直接关系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制约,发行金融债券筹资使农发行的信贷业务基本割断了与基础货币的联系。建立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对支持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经营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2)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增加政策性信贷投放的同时,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保证控制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3)政策性银行的信贷业务必须遵循信贷资金安全的原则,正确区分政策性信贷业务与财政扶贫业务。

3.2发挥农业银行在微型金融服务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交叉,承担了扶贫贷款业务,这部分贷款中整体质量较差,影响了农业银行的自我发展和盈利能力。(2)“三农”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存在着经营风险向金融机构持续转移的趋势,制约了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投放。(3)农业保险、农村社保体系的缺失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4)农业银行的产品结构、服务体系与服务“三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5)涉农业务有效担保不足限制了县域金融市场中信贷业务的发展。(6)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健全。从农业银行在县域金融市场中的发展潜力看,农业银行具有横跨城乡、全国统一管理的优势,是农业银行持久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城区业务竞争激烈,业务拓展空间受到市场的限制。二是客户“脱媒”削弱了传统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减少了对银行产品的依赖程度,商业银行传统上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为农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3.3强化信用社的基础服务地位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范围比农业银行更加广泛。信用社改革应立足于当地经济,突出信用社的合作金融特点,办成真正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根据区域经济条件差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可采取不同的模式。(1)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城乡一体化城市郊区,继续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参照国际合作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将股份制和合作制相结合的信用社模式。(3)放松管制,允许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收购农村信用社。(4)对社员持股比例较高、经营效益较好的信用社可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成规范的合作制金融机构。(5)与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相结合,将某些信用社改组为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组织。

3.4合理引导、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民间金融发展快速。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长期以来,民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部分地区甚至在规模上与正规金融机构相当。民间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与正规金融互补余缺、培育良好的诚信文化等作用。从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浙江、江苏等地的情况看,民间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融资行为渐趋理性,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较强,违约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对民间金融的管理要做到,(1)通过完善立法制度,将民间金融从“地下”转为“地上”,转化为民间正规金融;(2)逐步完善民间金融的监管体系,赋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指定有关部门负责民间金融的监管工作;(3)完善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将民间金融业务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相结合。

3.5加快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创新

2006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这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新政策的核心是允许和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机构。适当降低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取消不合理限制。在投资人资格与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限制等的审批权限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也实行低门槛政策。#p#分页标题#e#

4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4.12种主要风险及其管理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应当在发展农村微型金融业务时着力于建设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个层面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城市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使对客户的“选择权”,以选择客户、行业、企业的形式回避高风险产业、行业和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农村微型金融市场,既有经营成本上的考虑,更是对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环境的否认,通过退出机制防范信用风险。从事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在面对农业这个高风险产业和农村客户高风险性的情况下,从稳定和保障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社会责任出发,不能采取退出策略。基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客户结构,信用风险仍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金融机构微型金融服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城乡经济交流的增加和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市场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将不断增加。

4.1.1信用风险及其管理信用风险是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微型金融服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范围涉及贷款、贴现、担保、押汇、信用证等业务。从构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出发,商业银行应建立起有效和完备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规模较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风险控制奠定组织基础。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方法简单,风险发现能力不足。国际上管理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采取了VAR等较高级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国内商业银行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全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尽管在基础数据和管理经验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上却有后发优势。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应立足于现有条件,逐步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1)需要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主经营的独立性,排除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影响。(2)管理技术上积极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重新设计微型信贷业务流程,建立与农村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3)建立以监督检查、责任追究为核心的制约机制。在监督流程上,建立对重点单位、重点岗位、重点责任人员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贷款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业务合规。(4)统一授信管理模式,建立客户资信评价体系,根据客户信用等级核定授信总额,在授信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审核环节,提高授信利用效率。(5)加强同业间信息沟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回避和减少因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6)在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内部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观、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将风险管理文化作为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高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适应风险管理发展的要求。建立与风险管理文化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各级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长效机制。

4.1.2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业务以人民币为主,汇率风险相对较小。在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表现不突出。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微型金融业务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在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经营中,利率风险既具有国内商业银行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因经营环境的差异带有自己的特点。农村微型金融服务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产期限错配风险。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或期限相同但数量不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使银行的资产收入和负债成本发生不均衡变动。在贷款计结息方式调整以前,1年期以内的贷款按合同利率计息,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每年调整1次;定期存款按存入日利率计息,活期存款按挂牌日利率计息。在利率下调过程中,由于期限错配和计结息等因素影响,存款成本下降速度小于贷款收益下降速度,造成农业银行系统大面积亏损。

(2)收益率曲线风险。利用短期负债支持中长期资产业务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由此带来资产负债结构的期限错配问题,收益率曲线过于扁平化,增加了潜在风险。

(3)基差风险。由于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一致导致的风险。如在近期的利率调整过程中,活期存款利率一直未作调整,活期存款在金融机构负债中占有较大比重,在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时会增加银行的收益水平,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4)选择权风险。在利率调整过程中,客户可以通过行使选择权回避利率风险。如在存款利率上调时,客户可以将近期存入的定期存款提取后重新办理存款;在贷款利率上调时,部分优质客户可以通过提前归还贷款在办理新的贷款手续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农村地区定期存款比例高于城区,在利率上调时客户行使存款选择权的行为更为明显。

(5)利率定价的逆向选择风险。在中央银行放宽利率浮动空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覆盖贷款的风险。农村经济整体收益水平较低,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面临两难选择:不提高利率无法覆盖整体风险;提高利率可以更好地覆盖风险,但同时提高了贷款的成本,达不到预期盈利目标的客户会放弃贷款,能够接受银行较高利率水平的客户往往是高风险客户,与银行的信贷要求不相符合。导致利率风险的另一因素是竞争程度的变化,金融产品趋同化加剧了金融机构低水平竞争。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总体数量较少,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较为简单,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机构产品趋同化趋势更为明显,贷款利率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农村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争夺对象,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水平迅速下降,部分优质客户甚至降低到了基准利率下浮10%的标准。国外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需要有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灵活的市场机制,国内商业银行缺少相应的操作工具,农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根据世界经济进入升息周期的特点,从2004年开始调整贷款定价方式,将原来的按照合同利率执行改为利率按月浮动。但总的来说,这种利率风险管理模式仍处于较低阶段,在利率上升过程中可获得收益,但在利率下降过程中仍没有有效回避利率风险的手段。

4.2改善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

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大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农业保险发育不完善是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高风险的重要内在原因。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体系保障体系,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隔离因金融财政不分导致的效率低下和道德风险问题。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p#分页标题#e#

4.2.1农村保障体系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保障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经济上己经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农民仍需要把土地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承担了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这种二元定位使得农村地区无法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形成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悖论”。农民的土地和自有住房既存在变现和处置的难度,事实上也缺乏变现和处置的可能性,缺少有效抵押物制约了农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经济发展难以得到金融体系的支持。

4.2.2农村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的需要对农村地区来说,推动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一是人口年龄结构自然变化;二是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向城市转移的人口以中青年为主,进而加速了农村的老龄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加快了收入水平的差异,由于收入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将长期存在,局部地区还有可能激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证低收入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缓解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全市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要求及上级单位的统一部署,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有效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全面改善我街金融生态环境。

二、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街道各部门作用,多方协调、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逐步完善提高街道对辖区金融风险的处置和统筹管理的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辖区内的金融业有序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及分工

街道成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村、社区、派出所、司法所及其他站办所,实现信息共享,纵向联动,横向协调,齐抓共管的格局,并明确了各站所的工作任务。

(一)由社区和村对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二)由街道文体站对辖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三)由街道民政办对辖区内的养老机构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四)由街道农机站对辖区内的农机合作社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五)由街道农经站对辖区内的养殖、种植合作社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六)由街道民营办对辖区内的小额贷款机构、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街道及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要严防发生金融风险。我街已经成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

(二)夯实工作责任。街道及各部门要承担起金融风险防范职责,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6篇

一、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特征

依照我国银监会机构下发的《商业性银行金融创新指导》,金融创新工作的基本宗旨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依托新技术的运用、新手段的采取、新市场的拓展、新职能机构的设置等,在发展战略拟定、管理制度建立、职能机构配置、业务人员安排、管控模式构建、业务程序运作及服务产品开发等各项工作上所增设的一些新内容。如今,我国的金融产业已经进入整体性业务开放的状态,金融产业增加了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且创新趋势强劲,进而使金融创新业务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财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金融方面的投资业务产生兴趣,为了适应金融市场中新兴业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金融经营单位都开始在其金融业务范畴中增设了新的理财产品。此种服务产品的融入,促使了当今总体金融行业面貌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使得当今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吐故纳新式的变革,且提升了金融产业的发展速度。从相关的调查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金融经营单位都相继推出了理财产品,开展了各种相异类型的理财服务业务多达60余种,由此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产业正处在持续的产品创新之中。

(二)服务业务范畴

自从理财业务成为金融产业服务创新的重点突破口之后,金融产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开始走向持续的拓宽和扩展,一些金融经营单位已经逐步脱离了有史以来即连续开展着的存款、信贷和汇兑等原始业务模式,而是更侧重转向于居民家庭理财、电子型支付银行等业务。依照粗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有数十家金融经营单位设置了金融证券业务品种及保险服务品类,而且其业务运作期限已经扩展到最低一个月,最长不做上限。基于此,金融产业的业务范畴也变成了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范畴。

(三)金融业户大幅度拓展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取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升。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前3季度,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66050亿元,和201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51元,排除价格波动因素,其实际上升为13.5%,所增加幅度高于2012年同期指标3.5个百分点。

(四)金融职能同质化

因为金融职能机构在其业务运作形式及组织架构上的持续革新,导致银行企业和保险机构、信托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变得越来越不明朗,整个世界上的金融服务单位也正在由分行业经营模式转向联合化经营的综合型模式。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

二、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管控面临的问题

(一)未建立完整的创新机制

就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过去的金融业务考评过程均是依据金融单位的经营规模来实施的,并未关注金融经营单位的职能性业务创新情况。这样必然使金融经营单位服务产品及经营业务的创新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由于此种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过去我国金融产业金融风险时常出现和不可避免性。

(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偏低

我国金融管理业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偏低,并且不具备现代化的金融更新观念,由此导致其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运作的风险,然而其还不能正视金融风险的存在。过去在实施金融风险防控时,其重点是以防范金融产业的信用风险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过程中,大部分金融部门业务人员并未深刻认识到金融产品创新在整个金融创新工作中的价值性,也就不可能将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应用到金融产品更新过程中。

(三)金融风险防控模式单一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而言,管控模式古板单调为其金融创新过程中不能轻视的一种问题。过去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一般都属于风险评定的运作模式,然而将此类运作模式运用到现实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不可能达到与国际运作规则完整接轨。所以,在每次国家颁布和金融行业运作相关的管理政策,均必引发金融行业震荡及业务开展规模的下跌,导致总体金融交易市场中暗藏一种走向不规范的资金流,最终引发整体金融产业中各类企业获利不平衡的情况。

(四)风险评估模式落后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风险评估模式的落后也很不利于总体金融风险防控的实际效果。比如,其时常表现出金融讯息沟通跟不上具体的运作节奏、金融政策调整滞后、考评过程控制不严谨等缺陷问题,如果在此阶段中有某些不法金融单位借机对金融交易市场搞一些小动作,就不能够快速圆满地将其平衡处置好。基于此,金融风险评估机制的落后也必然会严重影响金融风险的防控效果。

(五)缺乏诚信交流

“诚信”的信誉是任何一家金融经营单位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一般在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因为金融部门业务人员侧重追求经济利润而淡漠了彼此之间的诚信交流,金融企业所实施的诚信交流重点是针对于本企业上报的经营数据是否客观属实。由于在原先的金融交易市场上,常常暴露出金融经营单位造假上报材料的问题,由此造成我国金融交易市场中严重存在业务信息不属实、各个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互信任的问题。

三、国外金融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在规范化的市场监理、大量新开发金融业务的支撑下,金融经营风险及金融产业危机几乎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失去了缘分。不论是1997年泛滥亚洲的金融产业危机,还是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拉美型”金融危机,那时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组织都能做到独善其身。然而,2008年,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金融振荡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产业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且巴基斯坦等欠发达国家几乎陷入了国家破产的境地。审视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应对过程,可以总结得出:完善科学的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是有效抵御金融风险来袭的“金钥匙”,故针对金融创新风险实施防控管理极为必要。在此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依托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体制创新方面,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相关经验做法。

(一)美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及体制创新

美国选用渐进型的金融敞开政策,其开放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在20世纪前半叶,美国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在其金融领域内推行分业式经营及金融利率管控制度,为了让美元变成国际市场的通用货币,美国拟建了“布雷顿森林金融管理体系”,且颁布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20世纪60年代,为了严格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美国在金融领域内强化了对资本运作的管制,对外籍人贷款、商业投资及本国公民购买他国金融证券实施政策限制。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步入了金融产业开放的辉煌十年,先后完成了金融利率市场调节及汇率市场调节的业务模式变革。在金融汇率的市场调节方面,1974年,美国实施了开放的资本账户管理政策,废除了资本管控限制。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特征体现在:扎实推行金融利率、汇率市场运作,以防严重冲击现行金融体制;遵从金融业务支撑于现实经济发展的行业准则,加大金融职能对经济发展的推进功能;强化拓展金融市场及完善金融机构职能,提升金融企业本身的竞争实力及风险抗衡能力。

(二)新加坡的金融产业开放及体制创新

作为经济发达国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它的金融产业变革在当今的东盟国家中是仅有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其全面防控了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他国造成的冲击,其如此成功的秘诀即在于本国内大力实施了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严厉的处罚手段。其一是在金融业建立了专属的账户,细致划分出涉外金融业务及国内金融业务,构建出本国银行及境外银行两大金融范畴。其后者是专营涉外的外汇金融业务,由此助推了新加坡这一国际金融平台的构建进程。其二是奉行对本国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开展严格化管理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虽然新加坡完全取消了对金融外汇的管制措施,然而其对本国的金融业务运作方式一直实行十分严格的管制模式。譬如,金融机构向非本地居民业户贷款或是把资金贷给国外的居民业户,其借贷额度达到500万新元之上的规模,一定要提前申请本地政府审核批准。其三是强化商业型银行内部的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其中涵盖控制贷款数额、提高非利息收益所占比率,最大限度的削弱金融资产风险水平等。

(三)韩国的金融开放及体制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启动金融市场化变革,刚一开始的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以给国内金融产业经营过程放宽运作空间为主。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削减政府对金融产业运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商业金融机构的自主运作活力,在国家金融机构中融进私有资本,持续减轻对金融利率的管控。在国有银行竞争实力逐渐强化之后,推进本国银行企业开辟境外市场,加入到国际金融竞争的行列中去,而且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选择性的开放本国的金融交易市场。历史跨入20世纪末期,韩国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依托“先期贷款而后存款、先长期业务后短期业务”的程序推行了金融利率市场化运作。之后又依托拟建对美元货币的平均汇率管理模式,持续展示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汇率机制构建中的促进作用。为了有效管控短期型资金外流,韩国推行并落实了更为全面的金融开放及运作市场化,推行浮动式汇率管理体系,减轻对金融资本的流动形态管制。

四、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风险防控问题的处置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由金融风险防控问题去观察,为了达到总体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给金融经营单位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外界环境。就实际而言,即是指依托金融监管的职能来对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过程实施相关限制,在给金融经营单位预留出相应的发展余地的同时,还需给金融经营公司所从事的某些业务实施严格化管控,特别是严格约束企业的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故此在当今的金融创新模式下给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方可切实达到金融企业的稳健发展目标。

(二)强化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金融企业的内部运作管理,长期以来始终是其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企业具体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时常会由于某些内部管理问题的出现,引发整体金融单位发生金融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就此种情况来说,可以选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风险防控,依托内控制度的实施来防范金融风险危害的发生,特别是指企业内部某些金融产品的盲目开发和推广问题,只要先由其企业内部开始防范此类问题的出现,就可以给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良机。

(三)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水平

在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中,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也决定整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带领金融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其次,为其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培训,如AMA、RAROC等。最后,要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控模式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管控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可以更完整地增加整个金融公司的经营收益。第一是适于选取复合型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此类风险防控机制可以整体地把市场交易风险、金融信贷风险等问题整合到一块展开风险测评过程。第二是应针对业户信用风险拟定出一个单体的风险管控模式,这样才能圆满处置业户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三须注意咨询金融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士的一些相关看法,对其实施整体风险性的综合评判,进而达到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实现金融企业在创新模式下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语

在任何阶段,金融风险是每个金融企业在其具体经营过程中都无法彻底避免的。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分析金融风险在表现形态上发生的新变化,在整体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各项管理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能使金融企业平稳向前发展的保障型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减低金融行业经营风险问题发生的概率。开展金融创新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即指金融产品、机构和制度创新。由此来防控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的方向转化。由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角度去观察,需要以优良资产来开发出新产品,其他资产仅可作为补充资源。在此基础上,处于创新初期的我国,更不能追逐超常复杂的金融技艺,而须先创新出各类债权及股权类的基础型产品。由金融职能机构的创新去观察,其核心问题是着眼混业经营的风险。混业经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只能遵循渐近式的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作为金融业的微观主体,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服务机构。由金融管理制度创新去观察,最基本的即为监管制度和创新激励约束制度。政府对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政策,须关注经济周期性风险。产品创新本质上是对未来前景的看好。针对我国来说,就是在需要控制市场流动性时,不要鼓励推出增加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管控

金融工程是西方社会提出,主要指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的开发、设计和实施,以解决金融问题为主要目的。在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有着较多的风险因素,金融工程事项需要面临金融安全风险、金融法律风险和网络信任风险等各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十分重视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的管控,积极探索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风险

1.金融安全风险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和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安全信息,导致金融工程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安全风险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支付主要表现为交易关系或债券关系。为网络中的违法行为都是通过网络支付机构进行的,例如,网络支付机构中的网上洗钱、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都会严重增加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的安全性。并且,网络安全隐患对导致网络交易管理失控,使金融交易在没有授权和报告的情况下进行。同时,网络支付会受到网络攻击等的影响,导致交易信息被篡改或泄露,增大了网络支付的风险。另外,在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还存在着网络支付外部诈骗的现象,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非法获取交易信息,并转移金融交易双方的交易金额,增大网络金融交易的风险。

2.网络信任风险

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与传统金融工程市场不同,网络环境下,金融市场的网络技术应用较多,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金融业务,金融交易更加便捷,能够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但是,网络环境虚拟性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网络信任问题,增大了网络环境下金融市场的信任风险。具体来讲,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只能够通过用户体验来实现金融交易,金融交而用户体验难度较大,增大了金融交易的难度。并且,金融工程市场在网络环境下一线上交易为主,线上交易需要面对网络的安全风险。同时,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的产品种类较多,产品形式多样,加之用户很难实际体验产品的功能,金融市场网络信任面临较大风险。

3.法律风险

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需要法律规定来对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秩序、金融市场标准等进行强制性规定,以确保金融工程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金融工程市场法律规定跟不上金融政策的变化,金融工程市场相关法律比较滞后。并且,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必须面对互联网风险和网络风险,而法律缺乏对网络环境的有效监管,很多不法人员可以在网络上窃取他人信息或转移金融交易金额而不受法律制裁,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面临着较大的法律风险。

二、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管控策略

1.法律风险管控机制

针对金融工程市场面临的法律风险,我国应积极完善金融工程市场法律规定,为金融工程市场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为此,我国应积极构建完善的金融工程投资者风险防御体系,积极完善金融工程投资者培育体系和金融工程法律体系,加强对P2P网贷客户的权利维护,运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网络环境中窃取金融工程交易双方信息及转移金融交易金额的现象。并且,我国应积极完善P2P运行平台风险防御体系,积极推行P2P平台作保形式,加强我国相关部门与网贷机构的而合作,共同抵御网贷风险。同时,我国应积极推行P2P网贷电子签名,确保电子签名的准确性和独特性,保证申请者信息的可靠性。

2.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应积极重视金融工程市场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完善金融风险防御机制。为此,我国应积极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互联网信贷系统,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并且,我国应积极制定互联网业务的统一规定,适当共享金融工程市场信息,促进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的长远发展。同时,我国应积极成立金融工程行业协会,建立金融工程共同担保机构,充分发挥金额工程行业协会的管理作用,完善金融工程担保制度,促进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的发展。另外,我国应积极培育创业投资机构,以调整互联网金融制度规定,优化网络环境下的金融发展。

3.安全技术管理

安全技术是加强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管控的有效措施,优化安全技术管理。为此,我国应积极应用网络金融加密技术,对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交易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避免不法分子对金融信息的盗取,增强网络金融交易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并且,我国应积极应用网络金融认证技术,在网络金融工程市场交易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金融交易双方的身份,对交易身份进行认证,确保交易身份信息的正确性,有效降低金融市场交易风险。同时,我国金融工程市场交易应积极应用安全电子交易协议,对网络金融工程市场交易进行约束,确保网络金融工程交易的安全性。

4.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网络环境下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管控的前提,因此,我国金融工程市场的发展应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的管理。为此,我国应积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工程企业的风险管理,对金融工程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管理,找出金融工程中的潜在风险,增强金融工程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并且,我国应积极建立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网络风险组织管理、网络金融组织机构管理,建立网络金融风险管理部门,积极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孔新雅,徐余江.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J].金融监管研究,2014(05)

[2]刘瑜洁.浅谈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比较优势[J].时代金融,2015(27)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我国金融体制 潜在风险 管理对策

一、潜藏着的体制风险

(一)旧有体制潜藏着的风险

从现状看,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历经着转轨;新旧两个类别的体制,凸显了交错态势。新颖的管控体制,脱离于惯用体制,因此,它还没能发觉到可用的运行路径。在惯用体制下,经由直接路径或间接路径的政府干预,银行能维护好稳固运行。然而,这一干预主体,并没有担负特有的经济责任。

经由这样的行政干预,各类别的银行,很难依循固有的信贷规则,以及固有的价值规律,去决定应有的运行路径。资金没能被适宜配置,资金结构还凸显了劣势。在惯用的规制框架下,企业能否经由信贷,获取到足量的贷款,取决于这一企业获取到的政府支撑。国有属性的那些商业银行,没能提升原有的防控认识,也缺失了管控必备的知识。

(二)缺失必备需求

我国现有的金融改革,把国家当成主体,归属于整体情形下的、强制变迁的特有模式;这样的改造,也带有边际性,归属于渐进的更替。在这样的状态下,若要维护好改造的顺畅,就应供应各类别的补贴,包括隐性的那种补贴。这样做,才可弥补耗费掉的偏多成本。

银行产出的部分风险,经由政府,予以化解。因此,现有的管理体制,缺失了必备的建构动力。这是因为,只有把国家看成外部情形下的强制力,以此来担负偏多的成本,才能助推现有金融体制的渐渐改造。在这一机制状态下,现有的管控机制,没能与整体情形下的改造契合;也没能发觉到足量的需求,去促动新颖机制的创设。

(三)缺失可用资源

若缺失了可用的金融资源,那么建构出来的管控机制,就缺失了管控根基。从现状看,我国现有的产权制度,缺失了必备供给。产权制度没能全面去发育,因此,很难辨识出银行与各类别企业的清晰关系。那些效率偏低的企业,占压了数目偏多的信贷金额,这造成不佳的贷款膨胀,累积了金融层级内的风险。

金融机制现有的信用资源,也不足量。存款带有硬约束这样的特性,到期时,银行要去偿付本金,并偿付特定数额下的利息。然而,对各类别企业的现有约束,却归属于软约束;即便届期,企业也存留着不偿还的潜藏危险。这一非均衡情形下的机制,添加了存贷领域带有的道德风险。银行现有的不良债权,会凸显递增态势,这也增添了担负着的风险,关涉到总体情形下的金融安全。

(四)技术层级内的风险

伴随金融市场延展,各类别的衍生工具,正在不断产出;在现有的银行业务以内,创新类的业务,占到了偏多的比值。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带有不确定的特性,这样的状态,也增添了管控难度。国有银行潜藏着的管控技术,没能与市场更替相契合。查验风险的那些手段,也偏落后,缺失精准的量化路径。损失率偏高、没能抵挡住多样风险,这些弊病,限缩了风险管控的进步速度。

金融体制带有的潜藏矛盾,若在很长时段内,没能予以化解,会干扰到这一机制运转,缩减消费者应得的那些福利,并缩减应有的管控收益。这就表征出:完善现有的管控机制,应被着力强调。

二、管理对策的探讨

(一)创设出优良环境

管控机制带有的供给制度,会依赖现有的制度架构,在这样的根基上,寻找到可用的目标,以及管控用到的知识。由此可见,要利用好现有的机制环境,整合起财政类、货币类的多样政策,建构出市场机制。要让风险管控的现有水准,与机构带有的管控水准相契合,创设出最佳情形下的制度环境。

建构出来的金融机制,应涵盖着特有的金融部门、金融活动能用到的工具、特有的监管主体。在这之中,各类别的金融机构,能为市场现有的、非金融特性的那些主体,供应可用服务。企业特有的融资行为,要接纳融资工具,以便调和参与者的现有利益。建构出来的金融机制,不是单一路径下的累加,而要凸显出协调关系。这样的关系,关涉到管控路径、管控手段,也约束着现有的管理范围、管理程式。

要许可多样化路径下的所有制,接纳成熟的管控经验。要着力去完善现有的货币市场,延展现有的资本市场,建构出实效凸显的、统一情形下的完备体系。创设出新颖的调控规制,制备出科学及前瞻的新机制,助推利率这一领域内的市场改造。总量调和,应当整合起构架的调和,接纳间接路径下的体制规制。汇率这一层面内,要建构出自由兑换这样的新机制,培育起汇率带有的市场框架。

(二)修补现有漏洞

修补现有的体制弊病,就应着力去创设信贷责任,提升现有的风险管控水准。要接纳新颖的组织架构,凸显各类别的管控职责;创设出风险评判用到的办法,管控好经营程序内的信用风险,以及特有的市场风险。在信贷这一层面内,应凸显台账体系带有的价值;创设出客户经理这一新机制。经由信贷责任的安设,去提升原有的资产质量。

金融管控用到的规则,应被完善。严格执行好现有的规制,以便防控潜藏着的危险。不断延展盈利空间,从而累积足量的风险储备。

(三)凸显出创新特性

凸显这一体制带有的创新特性,就应依循协议,去增添这种机制带有的全面性。创设新颖的交易工具,以及关联着的衍生产品,回避掉新交易潜藏着的风险。监管类的主体,应把足量的空间,还给交易者。动态情形下的审慎监管,要侧重查验银行配有的风险管理;对各类别的风险,在很短时段内,测定并管控。

三、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金融管理,信息还没能对称,也存留着监管不适宜的弊病。伴随国际层级内的风险递增,以及潜藏着的危险延展,我国应着力去改造惯用的、带有封闭特性的管理路径。只有这样,才可衔接起国际金融。要接纳金融体系的固有规则,在现有协议的根基上,防控多层级的金融风险,修补潜藏着的体制漏洞,供应可用的监管办法。

参考文献

[1]张淑艳.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0(04).

[2]吴晓雄.金融风险管理基础与前沿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任伟,唐丽丽.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2).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 关系探究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通过对引入技术、构建新组织、采用新方式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创造和变革。

一、分析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关系

(一)既有矛盾又有统一

一方面,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着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的目的是风险进行转移与分散,是为了提供给商业银行相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技术,进而让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风险,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一种金融风险转化成另外一种金融风险,让一种产品风险逐渐演化为整个行业的风险,在加剧了金融体系的动荡的同时也严重削弱了风险管控体系的能力。此外,风险管控体系的规制作用也能够对金融创新的效率产生一定的抑制。

(二)动态博弈

商业银行要想发展,一方面要依靠金融创新当做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风险管控来确保其安全,因此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看很像一对双生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总是依靠金融创新来避免风险管控对其进行规制,因而便有可能造成原有的风险管控体系失去作用,所以商业银行与监管当局只好采用新的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政策来调控。

(三)体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究其本质就是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彼此替代与彼此补充的不可分割性。

彼此替代,主要侧重于表现在对金融效率的提高,一旦放松看对金融风险的管控,极有可能给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若是侧重于金融安全,那么过度的风险管控常常又会降低金融的效率。

彼此补充,既表现在金融效率的基础是金融安全这一方面,又表现在金融效率的提高将会增强金融的安全性。由此可见,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能够促使信息传递得更快、更充分,能够让市场结构更加合理、科学。

二、当前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项目比较普遍,剖其本质大多是对传统业务进行了改进与组合,而真正针对中国金融消费者特点的创新产品鲜有问世。此外,金融创新产品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当一家银行自主研发新产品之后马上就会有其他银行跟风而上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因为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又受到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肘,导致了中国的金融创新领域缺少高技术含量以及高附加值的业务开发。

(二)欠缺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能力

当下,不少中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在大量模仿和引进国外的金融创新模式,因此都非常关注短期的规模效应,反而对金融创新背后隐藏的风险定价机制以及管理措施缺乏足够的分析,特别是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等方面与国际的先进银行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缺乏强有力的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体系。

(三)金融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

1、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

现阶段,针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规范的法律,主要还是依靠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可见国内对新产品、新工具、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所带来的法律责任界定以及对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缺乏重视。

2、严格的金融管制现状

目前,中国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从而束缚了金融创新的步伐。

3、较低的信息技术水平

从目前看来,中国的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融合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

4、过分倚重传统业务与传统市场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显然缺乏长远眼光以及对市场的洞察能力,更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对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金融创新机制

1、加大对组织机构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创新建议、创新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防范并控制潜在的风险。

2、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找寻智力支持

商业银行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资源投入力度,培养和锻炼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金融创新团队,不断巩固其研发基础,快速推进金融创新工作。

3、加大对奖惩体系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打造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

应当通过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完整健全的组织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避免和减少盲目的金融创新,让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市场,适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

在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必须确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着眼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保证金融创新有序进行。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确保内控机制权责明确、运作有序。此外,还要积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运用信息在商业银行内部以及和客户之间的高效传递,由此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 区域金融风险 内涵 风险控制 对策

在本世纪初期,伴随着第一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上证50ETF)审批通过,代表着我国金融创新产品种类又有所增加,“金融创新”在国内实现了从概念时段到实务时段的转型。基于创新与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这一实况,所以区域金融风险管理顺利的演变成区域金融甚至是区域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做出如下论述。

一、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内涵

(一)区域金融创新

为金融创新的中观层次。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响应某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创设最大的收益商机,该区域的经济要素以某一方式整合的金融产业革新。区域金融创新多数以某区域中金融服务业较为领先的区段首先进行的,创新效果慢慢向边界地段靠拢,最后构建区域金融产业的最优组织。

(二)区域金融风险

其多数是由单一或一些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中传导、拓展组建,扩散构成,也可能是他类与本地域经济相关联的金融风险引发的关联性风险,也可能是宏观风险在本区域传播的效果。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所关联的非传统信贷融资规模大约为27万亿元,在银行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为19%,这就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概率,2013年6月银行出现的“钱荒”事件可以被称之为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

二、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目前的问题

金融活动在运行的过程中,多样化类型风险衍生出来在所难免,此时个体总会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去规避风险,推动金融活动运行进程,但是若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风险规避环节上,其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环节上就会遇到瓶颈。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风险的出现对金融创新目标的达成起到限制作用。

例如2013年支付宝公司和天弘基金合力推出的余额宝的网上投资模式,其借用比银行利息高的利润激发支付宝用户投资念想,得到了用户的肯定与好评。但是其面临的余额宝自体运行风险是巨大的,若余额宝不能使支付宝用户获利,那么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上将会存在较大难度,银行业对其限制的风险由此也衍生出来,余额宝在运行过程中将会遇到重重阻碍。由此可见,区域金融创新发展进程也会有他类新兴风险衍生出来。

三、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相关策略建议

(一)做好区域内金融机构与他类经济实体自体风险管控

一是化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观念。创新主体立足现实,以经济市场为指导方针,综合考评创新成本、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预设效益。企业内部有必要构建风险和效益对应的激励体制,对国外成功运转的项目经理制进行借鉴,此时项目经理对创新项目全权负责。这一管理对策的制定与实施,在调和权利、责任、利益三者关系,强化区域风险管理有效性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同时其也为表外业务报表体制、表外业务稽核体制建设健全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此时企业外部业务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模拟对策。

二是构建并优化金融机构内邵风险控制体系。具体是对业务风险管理体制中风险度量、风险限额与资讯系统等多样化内容进行深度解析,继而推行全面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对于管理信用风险而言,多数情况是依赖信用限额与内部评级两种模式。内部评级要整体分析评级、交易时间性与数额、第三方担保、抵钾品等要素。以整合多样化流动性投资的方式达到管控流动性风险的目标。

(二)强调区域内金融监管机构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控作用

一是在区域中构建可行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金融风险预警体制与金融风险处理流程。分层次的构建有效型金融风险监管体系,金融风险严重性的测算与实际经济、金融指标参数和区域金融风险监测系统指标相关联。可依照国际上的较完善的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例如20世纪末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内关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评估项目。但是绝不可以采取照搬对策,以区域经济发展实况为依托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金融风险初期的预警以实际经济、金融参数和风险预警标准对照测算出来的。在对经济、金融指标参数和预警标准进行科学调整以及强化区域经济风险处理流程有序性的基础上,预警系统的实效性才会切实的发挥出来。在信息时代中,以符合金融经济市场发展现状为依托,参照传递预警信号,构建处理小组,凭借可信性承诺保护债权债务的完整性与拓展性编制风险处理规划,从而确保相关对策应用的时效性,此时单一或各种金融机构财务运行实况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水平得到有效的监测,区域风险也得到切实处理的目标。

二是借助对金融创新主体资历、经营行为的体制化考评的方式,达到压缩金融风险出现率的目标。具体是指区域中的金融监管邵门应用资信认证方式,在多样化金融创新领域推行形式各异的资信评级管理,对部分高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资历、信用级别进行约束,不仅仅能够减缩区域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率,对信用风险与经营风险也起到了管治作用。

(三)强化行业内部,构建行会自律机制

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行政监管功能产生对照的另一类监督体制为同业行会的自律体制。一个组织完善的金融创新行业协会,多数是由从事金融创新工具理论研究的学者、交易者与政府管理者构成的。基于金融市场中违规操作行为与道德层面、技术层面相牵连这一实况,所以用一个非政府的机构对其进行管束是一个有效对策。行会自律借助行会内部已达成共识的监控体制与行为约束条例将自体实效性发挥出来,其是借助社会信用体系的外部管束作用达成相关目标。

四、结束语

由全文论述的内容,可见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现阶段金融创新已经演变成金融产业转型与深化的手段,金融创新活力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正视金融风险,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解析,施以管控与创新对策,这是推动区域金融经济与社会经济平稳、长久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孙刚.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与上市企业创新研究[J].投资研究,2015.

上一篇:传统统计学范文 下一篇:九年级语文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