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1:18

新农村建设发展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1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应认真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是这项事业的直接受益者。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另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是推动这一事业的主要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能否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支持和服务农民群众上,放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上;就是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农村内在发展动力,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成为适应时代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近年来,广东省在推进“三农”工作中,注重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如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扶持形式给予农民必要的资金、物资补助;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把培育“有自主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现代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支持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村发展模式;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新农村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氛围。

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20字总体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当完整地理解和把握“20字总体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理解得不深入、把握得不全面,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引入歧途,搞成所谓的“新村建设”,甚至导致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应当看到,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体要求”是对全国而言的,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应把它细化为符合本地实际的目标任务。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城乡关系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积极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条件下,不能单纯就“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而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关于“五个统筹”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跳出“三农”抓“三农”,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努力,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重点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使城乡共同增强发展能力,共同提高发展水平,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广东省于2004年提出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统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和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2005年,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要求从2006年9月新学年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从人均10元提高到25元。这些措施表明,广东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

着力建设和谐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建设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农村社会矛盾尤其突出,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农民上访和农村有所增加,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不断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建设新农村,应当高度重视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风险,着力构建经济繁荣、秩序良好、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新秩序,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为此,应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构建社会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做到对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好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建立预防和处置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一旦发生,能够及时掌握、妥善处理。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2

一、基本情况

育溪镇版图面积380平方公里,所辖23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1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万人。育溪镇区建设规划由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2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由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城市建设学院编制。镇域村镇结构由中心城镇、集镇(脚东、马店、月潭河)、中心村、基层村按一主两翼,一线串珠结构构成。育溪镇区为中心城镇,总框架为三横两竖,主要道路系统为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两条县道5条镇道。近几年来,全镇严格依据规划,加强了对集镇、村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了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村容镇貌逐步得到改善。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项目强镇、调整富镇、商贸活镇、城建美镇为发展战略。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加强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村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加强组织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整合资源,搞好服务,广泛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夯实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和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现状,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改造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4、试点示范,循序推进。坚持先易后难、抓好试点,总结经验,搞好以点带面,做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四、发展目标

全镇村镇建设发展的具体目标是:村镇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镇容村貌明显改观,村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村庄道路基本硬化,主次干道硬化率达60%,村庄饮水符合标准100%,污水、垃圾处理率达60%,绿化覆盖率达到60%。育溪中心集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五、工作重点

1、突出发展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加快育溪中心城镇建设,对于带动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中心城镇建设,不断拓展城镇骨架,引导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商贸物流发展,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能力,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育溪镇区为中心城镇,镇区规划范围东起胜利村委会,西至育溪河大桥,南抵皂当路,北起小河桥联合光明段。到20__年,人口规模达到20__0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80公顷,村镇建设以改变镇容,改善环境,塑造亮点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镇实施开发建设,实施居住、休闲、商贸、工业分区。20__年以完成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在镇区主干道实施改善镇容镇貌、道路维修、自来水改造、集镇垃圾处理场、联合住宅小区建设为重点,拉通方天路,拓展集镇骨架,完善集镇功能。适时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到20__年,完成皂当路以北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沿线布局3-5家骨干企业,打造镇域工业经济的支撑企业。

2、着力抓好文明新村建设。高标准建设好光明、胜利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镇范围内实施“五改”、“五通”工程,即(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房)、(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通宽带),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民风淳朴、文化活跃、社会稳定的新农村。

1)切实加强村庄整治。突出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大力实施以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环境美化。到20__年底,完成脚东至院院10个居民点村庄整治,形成刘河、胜利 、联合、光明、马店等样板区,到20__年底,完成50个居民点的整治,镇容村貌、卫生明显变化、改造农村危房100户,结合土地治理项目,通过迁村腾地,新增耕地300亩以上,修建示范性农民新居小区一个。

2)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建设通村道路,完善村内道路网,村庄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60%以上,通村主干公路达四级以上标准。

3)完善给排水系统。全镇农村村庄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村庄排水以明沟和暗渠为主,普遍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等简易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铺设排水管道,采用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集中式处理污水,大力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率达到60%。

4)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村委会、文化活动场所、商业服务等建筑结合公共活动场地统一建设。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文化活动场所、便民超市、村级卫生室等设施统一设置,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带头和辐射作用。

5)引导规范村民建房。制定切实可行的居民点详细规划和整治方案,满足建设与管理需要。改建住宅的平面布局,尊重当地生活习俗,使用功能方便合理、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内设水冲式卫生间,逐步取消分散的户外厕所,改建住宅的设计,施工满足质量、安全要求,体现节地、节能、节水的方针。农村个人建房一是要严格审批程序,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当阳市村镇建设规划和用地管理办法》要求申报;二是要符合用地和建设规划,严禁分散建房,住宅层数2-3层为宜,屋高3米左右,坚持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模式、统一层数、统一层高);三是加大对未批先建和违规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

6)开展清洁镇村工程建设。对农村垃圾和坟墓实行集中管理,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60%以上。着力抓好“一建三清四改”(一建沼气池;清理各种垃圾杂物、清理柴草垛、清理路障;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善村庄环境,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每个自然组建1-2个垃圾收集点,配齐村级保洁员清运工具。到20__年村及村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7)加强绿化建设与生态保护。全镇绿化覆盖面达60%以上,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及宅间空地,种植常绿植物,利用再生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利用太阳能、沼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公用水池定期维护,及时清淤,保持水面洁净。保护植被,严禁乱砍乱伐,防止水土流失。

六、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管理。根据总体规划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修订和完善村镇发展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衔接配套的完整的规划体系。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即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和“一书一证”(即选址意见书、村镇房屋建设许可证)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工作机制。加大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权威性。对随意改变规划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是投入。广辟门路,建立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企业等共同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突出抓好以环卫、绿化、道路、给排水、小区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村镇环境,提升村镇品位,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3、坚持建管并重。村镇可持续发展一靠规划,二靠建设,三靠管理,强化建设管理是建设好村镇的重要环节。管理工作要突出三大内容,即规划管理、村容镇貌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完善村镇建设的成果。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3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服务业服务业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部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发展平稳。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增加,但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农村重点服务行业正在崛起。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牧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农村服务业,除环境因素以外,关键在于健全投入机制和畅通融资渠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分析,农户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为主;村级集体投资房产租赁业为主;工商资本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业为主;各级政府则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为:①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由于劳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③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④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在农”问题的瓶颈。

3.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4.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农村服务业已包含多个行业,但总体上看大多处于萌芽状态、分散状态,仍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多,现代的农村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给农村的生产业提供了空间: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

(二)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同时加大涉农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这无疑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就业的任务就更重,因此在新农村建高中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意义更大。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与先进的城市服务业之间、城区与农村之问、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商贸之间、繁荣的城区商贸与萧条落后的农村商贸形战鲜明对比。发展农村服务业能够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区之间商贸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入WTO为中国“三农”利用外资提供了广泛的机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可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有门类齐全的三大产业,因此,整个农村地区各行各业将有可能在入世后出现利用外资的新高潮,而农村服务业所面临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农村服务业方面看,我国土地使用、商业存在和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开放政策将根据入世承诺做出相应调整。对服务业九大部门的市场准入均直接促进农村服务业的进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农村服务业开放会直接受到影响。

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民用工业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址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升农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最。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

(二)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

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养何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如加强和改善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

(四)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农村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最缺的是融资渠道、风险防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才能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带动其整体水平提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外,还要重点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发展农村现代金融业主要是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和农村保险业。发展农村旅游业,主要发展旅游种植业、旅游林业、旅游牧业、旅游渔业、旅游副业和旅游生态农业等等。

(六)进一步扩大农村服务业对外开放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4

关键词: 农村图书馆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农村图书馆具有农业情报、信息服务和参考咨询等重要功能,加快新农村图书馆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建设好新农村图书馆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图书馆建设现状

1.图书馆数量少,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图书馆数量少,很多地方还没有农村图书馆。国际图联对公共图书馆设置的标准是“每五万人就应拥有一所图书馆”,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近7亿农村人口,而乡镇图书馆只有近7000个,村级图书室只有12万余个,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农村图书馆在农村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就整体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图书馆的普及率较高,中西部地区普及率较低。同时,区域内发展也呈现不均衡的态势,就江苏而言,苏南农村图书馆普及率基本达到100%,而苏北普及率则较低,甚至有的乡镇到目前还没有图书馆。

2.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由于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制约,在场馆、藏书、人员等方面无法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甚至有的地方还将农村图书馆经费挪着他用,导致农村图书馆内容贫乏,图书品种单一,书籍得不到及时地补充,农民想看、急需的书没有,严重影响了农民读书的积极性,其发展不能适应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据调查,2005年全国乡镇文化站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有1.27元。具体到农村和乡镇图书室的经费,人均则不足0.5元。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3.体制不清,管理混乱。

农村图书馆在发展中长期面临着体制不清,管理混乱的窘状。就全国而言,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由文化部门来管,高校的图书馆由教育部门来管,但是农村图书馆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地方将其归于文化部门,有的归于教育部门,有的直接归于行政部门,甚至还有的将其归于后勤部门,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缺乏一条清晰明确的主导思路。而在农村图书馆内部,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村民借阅随意性强,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而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又离不开图书资料信息工作。农村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农村图书馆建设可以有力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随着国家“科教兴农,信息富农”的大力实施和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渴望改变农业生产水平低,技术落后,信息闭塞,农产品缺乏市场的情况。农村图书馆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信息和适时的市场信息。农民可以根据农村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和科学技术资源,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图书馆建设可以有力地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理应在农村。图书馆的主要社会职能是教育职能,农村图书馆建设对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重要载体。当前,农民文化生活普遍比较单调落后,一些农民精神空虚,聚众赌博,利用低俗的东西来寻求刺激。农村图书馆可以利用报刊、图书、网络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给农民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陶冶、美化农民群众的心灵,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道德情操,有效抵制社会丑恶思想,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农村图书馆建设有利于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当前,在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农村的这一部分儿童进行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应该成为社会的责任。农村建立图书馆在引导农民积极读书、寻找致富的方法、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应当给农村儿童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阅读的刊物,使更多的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能够走进图书馆,通过知识来安慰他们孤独的心灵,使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下健康成长。

三、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缩小城乡差别,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把农村图书馆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中,多途径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

1.制定法律法规。

立法是一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公共图书馆(包括农村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得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靠政府买单,没有有效的法律保障,只凭地方官员对图书馆的喜好,难以保障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缺乏基本的法律遵循,使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管理服务等方面没有法律保障。现代民主国家的法治实践证明,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中,公民的合法权利(包括文化权利)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尽快制定《图书馆法》,将其地位、作用、建筑面积、资金投入、从业人员的资质等写入法律条文,才能从根本上使公共图书馆建设走出困境。

2.加大资金投入。

推动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广大群众充分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首先应保证财政投入到位。根据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更多考虑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农村图书馆建设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例如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从主要由农民负担转变为由公共财政承担,倡导社会和个人捐款捐书,争取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成立文化图书基金,等等。政府要利用现有文化经济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支持农村图书馆建设。

3.培养专业图书管理人员。

农村图书馆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农村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农村图书馆馆员应具备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在职业理念上应具备创新、协作和奉献等精神;在职业技能上应担当“信息挖掘”者的责任,协助广大农民建立个人知识库和提高知识素养,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合格的专业管理人员是办好乡镇图书馆的有力保障。

4.建设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

目前,农村地域广、人口数量多、经济底子差,农村图书馆建设中重点建立县级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图书分馆主要是指以省级、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在所辖区域各县(区)、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农村乡(镇)设立的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与以往一次性的“送书下乡”和传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的“流动车船”不同的是,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将有限的图书资源无限流动起来,盘活公共文化资源,使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实质性共享,达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段颖.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2):16-18.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 农村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比土地、资本、劳动力数量等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远大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首先,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其次,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经济的增长都十分强调人力资本的更新与进步,人力资本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先导;再次,人力资本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自然资源的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都要有人的聪明才智来完成。因此,资本积累应从物力资本积累转向人力资本积累。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首先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增长,人才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人力资本与教育都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从现阶段的国情来说,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相对物力资本稀缺。生产要素的不平衡必然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 农村教育对农民增收有明显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根本。按照持久性收入假说,人力资本状况对预期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然具有稳定的和较高的预期收入。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对1997年农村住户调查的分户资料研究表明,家庭常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各种形式的收入水平都高。在其他各种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小学提高到初中,这些家庭的现金收入比以前平均增加6%;若提高到高中,增加11%;提高到中专,增加15%;提高到大专,增加19%。由此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从而相应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文盲半文盲率从1983年的35.5%下降到2002年的7.59%,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也有所上升,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3年的5.26年提高到2002年的7.87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民收入也相应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309.8元提高到2002年的2 475.6元。

二、目前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城市中心”取向,为农服务的自觉意识不强。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农村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在客观上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挫伤了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如何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中,在城市化的背景中认识农村教育,仍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2 “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虽初步建立,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村教育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的展开将会陷入更大的困境。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把农村基础教育的事权由乡级政府提升到“以县为主”,有利于县域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从实际的效果看,“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县级财政能力与其所担负的责任不相称。因此,“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仍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3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至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六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 000万平方米。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再加上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中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4 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协调不够

近年来,中国农村和农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农村面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应该加快改革。应当说,中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远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弱化的趋势。有的学校以职业教育的名义行普通教育之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现象。因此,认真总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三教统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已刻不容缓。

5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中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整体数量和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代课教师还普遍存在。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较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各地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家规定标准工资共134.41亿元。2003年1月,有11个省(区)新欠农村教职工工资2.59亿元。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条件差,其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缺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6 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初中辍学问题严重,义务教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东、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已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中、西部地区普及初等教育仍困难重重,学生的辍学率还比较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初中阶段男童失学率为8.5%、女童失学率为12.4%。此外,同一地区农村教育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县镇的教育明显优于农村。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县域内,农村与县镇相比,辍学率明显偏高,大大高于“普九”将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建议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课程教材、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政策导向的转变。

1 继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端正农村教育的服务方向。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

农村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当为谁服务?这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教育就不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弱化了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中国新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教育应牢固确立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一方面,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大批的农村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目前,中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展。

3 积极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要转变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取向,关键在于加强农村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问题既是困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的难点。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从实际出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关注农村并结合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来,发挥农村学校课程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作用。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产品加工、温室栽培、机电维修、市场营销、美容理发、烹饪、驾驶、建筑、家政、农业环保、美术摄影、农业经营管理等,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加快培养和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在广大农村,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且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但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当前突出的问题。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质量。具体而言,要做到:继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依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教师职业准入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加大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的力度;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对口支援工作。

5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原因,其根本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和农村在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差别很大。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具体的措施可考虑:第一,在城市的中小学应不加歧视的接纳农村的孩子入学。笔者调查,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但苦于找不到愿意接纳的学校或为在城市入学收取高昂的择校费等附加费而苦恼。第二,城市的大、中专学校应对进城打工的农民在打工所在地的城市进行职业培训工作,并在农村设教学点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第三,城市大、专院校应考虑农村教育的具体情况多吸纳农村生源地学生入学,对定向农村合同招生或读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可降低分数录取。

6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结构,逐步建立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中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继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扶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业就业必需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转移两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也要逐步提升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当地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又要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职业分流的需要。总之,要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融合,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6

发展农业保险,可以有效抵御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和正常的生产经营。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农业保险赔款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90%。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群众抗御农业自然风险设立一条“保障线”,在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保单质押贷款,解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人寿保险大都具有储蓄性质,通过保单抵押提供小额贷款,能够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解决好逐步发展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使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就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消除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较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返贫、致贫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经常大面积发生。由于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差,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地方病发病率较高,使本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贫困中去,对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在经济上使这些家庭致贫,而且会造成家庭邻里、亲友不睦,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和子女的教育、就业,形成社会问题。而商业保险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政府的补贴基础上,只需很少一部分资金投入就能解决后顾之忧。

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业务的赔款与给付支出108亿元。中国人寿的“两康”产品自开办以来累计赔付约42亿元,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2006年上半年,5家商业保险公司在8个省(区)的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加农合农民1874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6%。发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在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分类逐步建立广大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农村寿险工作。以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为例,截止2005年底,农村寿险业务员已发展到3万多人,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服务做了大量工作,为稳定农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利用其自身独特的行业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包括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养老、医疗、意外风险、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保险保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

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

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以河南省为例,城市每百人拥有4张寿险保单,而农村每百人还不到1张保单。其覆盖面很低。各家保险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重城轻乡、重效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是造成农村保险市场竞争乏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保险产品缺少个性,基本没有针对农民研发的险种,买难卖难,成为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在人身保险险种方面,近几年各家公司主要打城市牌、打富人战,忽略了农村广大农民的保障需求,没有开发针对农民的保费低廉、保障全面的产品。

重视程度偏低,政策扶持缺失,农村保险市场开发举步维艰。商业保险公司尽管在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赔钱经营,企业积极性不高。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进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要高度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农合医疗、农民工保险等等。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开办农民养老保险中采取国家补一点,家庭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使其尽快开办起来。在农民医疗方面,政府既要鼓励保险公司的参与,又要在费用上给予补贴,使其在微利情况下健康经营。对农村业务员可以采取减免营业税的办法,维护其在农村销售人身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兼顾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农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保险监管部门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优化农村保险的发展环境。要利用各种会议宣导和主动上门沟通的方法,避免地方有关部门干预保险经营。积极与工商物价部门联系,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现象的发生。制定发展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和补偿体制。确保农村保险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发展农村保险提供支撑。创新监管思路,促进对农村保险机构的审慎性监管和预警监管,及时扼制恶性竞争和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做到关注而不干预,既有灵活性,又有市场监管的政策性。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监管部门要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的支持。要完善农村机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时效,对农村网点机构要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业一个,规范一个。建议对农村业务员实行资格授予制,使那些热爱农业保险,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业务员得到展业资格,保证农村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险公司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还应服务、服从于国家,肩负起振兴经济的使命。因此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要在对农民的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力争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就目前来讲,农村保险成本高,费用大,见效慢。从长远看,农村保险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潜力巨大。农村保险既是保险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急需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的保险保障,这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一定要站在大局谋划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一方面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抢抓机遇,建站设点、扩大队伍,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和理念,增强认同度,为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仅为20%。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在宣传中要针对农村农民的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断地宣导。利用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村委喇叭等向群众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充分利用墙体广告,流动宣传车、诗歌比赛、运动会、保险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农民接受保险知识。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保险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农民认识保险,了解保险,主动购买保险。

宣传内容要通俗化。要把保险知识和保险理念编成故事、写成歌、绘成画,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唱,展览给农民看。突出重点,要彰显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宣导理念,使其潜移默化于农民大脑里;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利用一些赔案,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

宣传范围要广泛化。在农村进行保险宣传,范围一定要大,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人群要包括,农村干部和教师、中小学生、乡镇企业的老板和外出打工者。

保险公司要加快调研步伐,研发适销对路产品。调查研究要分别不同类型进行,量体设计地为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保障水平地区开发适合的产品。加快产品创新、产品改造。要加大险种开发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突出保障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乡镇企业年金及农民养老保险产品;适合农民购买的一张保单保全家,一笔保费多保障等方面的产品;适合农民外出打工的高危人群人身意外险等等。条款要通俗化。要让农民一看就明白,做到投保简单,手续简便,理赔快捷方便,有利于农村业务员宣讲和推销。

加强农村保险的渠道构建,进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分布和传递不平衡、不充分,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可谓是新生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银行、信用社、邮局、农机站、计生办等代办机构网点,不断丰富农村保险营销渠道。

“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农村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保险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措施、组织体系、调控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农村保险新体系。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指出:要充分重视商业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7

一、客运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它的意义和作用>!生活。怎么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怎么把农村家园建设好,让他们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发展农村客运则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我区的客运现状

(一)通达状况,我区现有12个乡镇(街办),222个行政村(居委会),3400多平方公里,5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0%。现有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班车营运线路58条,营运里程2250公里。这58条线路中有10条的终点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有46条线路终点到村,贯穿了157个村(居委会),占行政村总数的71%。还有65个行政村未有通客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

(二)运力状况,现有客运公司12家,客车378台,其中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运车辆310台,5846座.日发班次758个,日发送客运量4万人次。

(三)站场建设状况,现有二级客运站2个(夷陵客运站和太平溪港水陆客运站各一个),乡镇五级客运站现有2个(雾渡河、黄花),在建的2个(下堡坪、分乡),拟建的1个(邓村)。现有招呼站5个,拟建75个。现有候车棚27个,拟建50个。原有2个五级客运站(鸦雀岭、土门)因为种种原因闲置。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线路开不通。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维护不够、通车数量少,有将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无法投放客运车辆,当地村民无车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难。原因很直接,就是资金不足。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五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经营者开不起。一是经营者投入大、效益低。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呈周期性变化,农民以自然村庄散居,又受季节影响,实载率低。加上高额的税费、油料和修理费用,使经营难于维系。曾有牛坪的杨柳池、梅子垭、下坪太阳山等数条线路开班以后又停下来。二是有的乡村线路开班以后,双排小货车、“面的”、摩托车等充斥其间,原本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客源被低票价的非法营运车辆所截走。雾渡河至樟村坪线路上就有100多台“小面的”和“皮卡”以假亲戚、货主的名誉等方式进行非法载客营运,长期以往,已开通的客运班车就自然而然地开不下去了。

(三)农民坐不起。乡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山区农民收入少,往往为节省五毛一块钱而改乘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黑车”,甚至绕“山间小道”步行赶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从事乡村的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行驶不安全;二是从事乡村线路的车辆大多技术状况差,有的车辆尽管通过了车辆技术检测,但长期行驶“山间小道”,维修保养跟不上,车况令人担忧;三是部分驾驶员驾驶技术和经验不足,随时可能出现事故。四是司乘人员服务质量较低,坑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难。一是客运站场设施薄弱,候车条件差。全区等级客运站数量少,大多数乡镇无等级站,只有简易停车场,行政村基本没有停车场,沿线居民点也没有候车棚,村民只好在路边候车,见到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顾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现有的客运班车,不适应村民随时出行和携带农副产品的需要。

(六)黑车打不死。乡村客运线路上的“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农闲时节非法载客,有生意的时候就捞一把,没有生意或遇有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在家“休整”,灵活机动、随叫随走。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乡里乡亲的)百般抵赖,造成取证难,执行难,受到处罚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

四、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发展运输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使我区通车里程、通车质量和候车条件大大改善。但是,与“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当地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一是要认真制定农村道路、客运站(场)、候车亭(棚)等方面的详细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二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加大资金的筹集力度。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加快乡村公路和乡镇等级客运站、候车棚建设步伐,延伸农村公路里程,开辟新线路,拓展农村客运市场,逐步实现村村通班车、各个乡镇有车站、每条线路上有候车棚。

(二)加强客运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农村客运健康有序

农村客运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决定了农村客运市场发展前途,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管理切忌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针对我区的实际,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线路实行分级分工。

把区内农村客运线路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线路为城关至乡镇政府所在地,负责承运主干道上的旅客;二级线路为乡镇所在地至各村组,负责承运乡村线路上的乘客。

一级线路严格路牌制,依线营运,公车公营。实行“三定三统一”,即定线路、定班次、定票价,统一车型、统一进站、统一售票。按照区情,线路里程60公里以下的,可以采取不定班次,实行滚动发班。

二级线路严格片区制,按区域营运,实行“四制”管理,即一车一线制、一车多线制、一线多车制和循环线路制。按照实际情况,营运里程在25公里以上的,可实行一线一车或一线多车制;25~10公里的可实行一线一车制;10公里以下的实行一 车多线制。

2、运力配置实行因地制宜

营运车辆的车型选配既要与公路等级相匹配,又要考虑车辆良好的技术性能和农村客运的实际需求,确保安全。一级线路以19座以上高中级客车为主,普通客车为辅。二级线路以9座以下小客为主,客货两用车为辅。在运力分布上,要按照运行线路的运量适度控制,适应小客车通行的线路尽量投入小客车。

3、从业人员实行考核审查

从事乡村客运的驾驶员除具备良好的驾驶技术、行车经验、取得《从业资格》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本线路上的村民,一方面他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村民具有深厚的感情,容易化解一些矛盾纠纷,在不知不觉中会显现较好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他可以夜宿农村,“村口始发”,方便村民起早赶集、当天返回。再一方面,非法营运的车辆碍于情面,也不好去与老乡“分粥”。

二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要有热爱乡村客运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要有甘愿为当地父老乡亲服务的忠诚。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人员审核上可以由本人申请、当地村民委员会推荐、运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考察确定。

4、营运管理推行大众参与

乡村客运线路点多面广,大多“山高皇帝远”,仅靠运管人员鞭长莫及。如果开通后而疏于管理,就会出现新的“乘车难”,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者共同参与管理不失为一个可以探索的新途径。

一是事后监督可委托班线终点地村民委员会,对乡村班线的运行情况实行报班制,经营者必须每天向当地村委会报告运行和经营情况,确保班车准时、准班、安全运行。

二是运管部门在农村客运班线上聘请线路管理信息员,将该线路上的驾驶员确定为各自线路上的信息员,他们的职责是及时报告各自线路上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监督和举报各自线路上的违法、违规行为,每月书面报告各自线路上的安全生产、道路状况和经营情况,随时报告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运管所客运管理员也应随时抽查各班线的运行情况,使其成为运管部门的“千里眼”。

三是发挥运政投诉中心的作用,完善举报热线机制,加大查处力度。

5、客运站管理实行社会化

一是客运站建设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按照规划面向社会招标,以加快客运站建设的步伐。

二是实行站运分离,最大限度地发挥客运站功能。一家公司既搞班线经营又从事客运站管理,就不可能做到公平排班、按规定结算运费、保证客运站内外的良好秩序。乡镇客运站的管理也不例外。本人觉得客运站管理应当向社会招标或由运管部门直接管理为宜。

(三)加大政策扶持>,!

目前,农村客运市场很脆弱,一是客源不充足,运营收入低,二是折旧、税费相对较高,入不敷出,三是油料飙涨,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出台优惠政策迫在眉睫,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扶持:

1、准入实行核准制度。一级线路现已基本饱和,以新增、报废更新车辆为主。对二级线路的审批要打破现行“公司制、5台以上规模”的准入门槛,只要经营者申请的二级线路符合区域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拟投入的车辆符合客车技术标准、聘用的驾驶员经过了从业资格培训并经审核合格、道路状况具备通行条件的,一律简化程序给予许可。

2、税费实行减免政策。

由于通村客车运距短、客源少、票价低、成本高,特别是山区运行燃油消耗高,对于服务乡村的客运车辆,各级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或减免或优惠车辆的客运附加费、工商管理费、公安交警的年检费、税务部门的运输税、保险费等。

(四)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农村建设发展篇8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为传承的农业大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和农村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在那时,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农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同样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是我们农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回看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国家和农村劳动者都重视农业的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千多年。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第五.需要注意的是;1.短期不打算入住村居民点的农户,集体可视情况,将该农户应有的承包地,尽量全部划到该农户的房前屋后。2.有村民土地抛荒时,集体除通过土地调整将抛荒地转给村农场承包外,集体也可考虑将村承包地让给其它村民承包3.村水库以及一些水塘周围水田,一律应当村农场用地优先一下性划出来,以便建设村的水库农场,这对水库的立体开发,水库的扩容,水库堤坝加固都有好处,另外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农田水利工作。4..每个农户承包地按面积,尽量只分四块地。5.这些年有的农家人口增加,有的农家人口减少,集体应一并清算,但前提是,这些数目应按原规矩先在各自的生产队算好,摊匀。6.非本村居民入住村居民点,在有村民抛荒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承包村的近地,但必须交纳相应的承包费(农民自己承包却有补贴)。7.在村居民点外,村集体应划出若干土地供村老人协会使用。8.村民在村居民点的建房面积和公摊面积都按水田面积来冲抵村民的承包权。但这些面积可完全市场化,私有化。9.村民土地抛荒一律交集体处置。

当我们把农村土地规划承包好后,那现在我们回看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村,绝大多数的村民在村居民点外都会有自已的菜园,而在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侧另有承包地和田。但在离村居民点最远受村民关注较少的地方却有村的农场。另外村的山林和水库也被改造开发成集体农场。而这些农场也被公平承包给了部份村民。这样一来,承包农场的村民就会主动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主动购买农机产品,主动联系或组建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即“公司加农场加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与此同时,农场主动将技术传授给村民,会出租机械设备给村民,会(按公司要求)以比较公平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而这同时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生产风险和减轻自己的生产成本,而与此同时,农场主还可以增加自己农业生产之外额外的服务性收入。至于分散的农户,他们减少了承包地,但却有机会承包村农场和在村农场打工,而减少的那份地也有承包费补偿,另外,这还不影响农业补贴(但那时国家农业补贴对象可能只限农场,而分散农户只有多交地给集体,才能多得农业补贴,多收土地补偿金。另有的农民为了这两金,他们可能会多退承包地给集体。而集体侧又将地转包给村农场,这样,村的农场就会越办越大。而这一土地变化过程也是基本符合市场规则的)。

上一篇:市场经济活动范文 下一篇:临床实习工作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