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4-04-22 15:16:09

新技术的利与弊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考试 无线电设备 作弊 防治

引言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出来。在我国各类考试涉及千家万户,关乎考生前途与未来。创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这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随着科技的发展,考试作弊手段也日渐带有了高科技含量。近年来,在各类考试中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考试作弊手段也不断翻新,且屡禁不止,甚至发展到一些不法分子以此为职业,为一些考生提供有偿的信息服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已严重破坏了国家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如何预防遏制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制裁不法分子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的现状,提出治理作弊的各种相应措施,对当前各类考试的管理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情况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无线设备考试作弊现象屡见报端。据统计,自2008年起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在开展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行为的工作中,共发现作弊信号7000余个,配合相关部门查处考试作弊案件2000余起,采取有效措施阻断无线电作弊信号6000余次。媒体报道,2009年全国司法考试,北京在首场考试时,就查获一名利用无线电作弊的女考生及其同伙。2011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发了题为“考研作弊调查”的报道,反映四平市研究生考试利用通讯作弊的情况。广东江门市公安部门破获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机动车驾驶证学科考试作弊案。

要探讨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问题,首先应了解如何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具体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原因。

(一)如何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

1.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的操作流程。一般而言,利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作弊,大部分是有组织的团伙作弊形式。据历年来公安部门破获的此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交代,作弊大致流程是:首先由不法分子购买电子设备,安装调试,之后让个别考生带入考场,一般是开考后,利用佩戴的微型摄像机偷拍试题,将试卷扫描传输出去,外面一些专业“”在附近接收试题,迅速作出答案,再把答案通过无线发射器(如对讲机或手机等)发射信号传给作弊考生身上的微型接收器。

2.常用的无线电作弊设备。目前较普遍的利用无线电作弊设备有手表式、纽扣式、钢笔式微型摄像机;装有液晶显示屏的指针式手表、格尺、像皮,以及小豆粒大小、微型口腔骨传导耳机,直接放入口腔即可感知声音的无线隐形耳机等;手机、对讲机等发射设备。

(二)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的特征

1.作弊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方式多在场外使用小型对讲机发射考试作弊的内容,参与作弊的考生用接收器转音频转发器,隐形耳塞收听答案,所用的接收机有的外形似钱包,有的像眼镜盒,隐形耳塞仅有小豆粒大小,不易被直接发现。

2.作弊的区域具有分散性。传输信号使用的设备位置不固定,每一考场有时出现多个同时作弊信号源。作弊使用的无线电频率涵盖所有频段,多数使用非标准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发性。信号扫描难度大。

3.作弊时间短暂,作弊成功率比较高。发射作弊信号时间很短,一般间隔报送答案2次,每次发射时间不到1分钟。

4.作弊现场周边电磁环境复杂。高楼产生的电波反射,定向查找和压制干扰信号源难度大,给无线电测向、定位和查处增加了难度。

(三)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产生的原因

1.高校的逐年扩招,毕业生的日益增多,社会工作岗位的相对减少,使得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能拥有本科、研究生等文凭或各类高等级专业资格证书,则在社会竞聘中占有优势,于是一些投机取巧者,就会尝试用作弊的手段获取高等级的文凭或各类高等级专业资格证书。

2.在历年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有个别考生学习成绩不佳,或者严重偏科,凭真本事希望不大。只能采取作弊手段,侥幸过关。

3.近年来随着无线电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使得无线电发射设备、针孔摄像机、隐形耳机等本来只能在反特、侦探、间谍等影片中才能看到的东西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无线电作弊提供了技术手段。

4.网络迅速普及使作弊团伙能较轻易通过这些平台组织起一批“”为其答题。而作弊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与作弊团伙取得联系,购买其想要的答案。因此网络及家用电脑的普及为作弊团伙提供了组织及交易平台。

5.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各地催生出考试作弊团伙。一套简易的作弊设备价格从500元~1000元不等,单科答案收费从2000元~5000元不等,而作弊成本不过百元,如此高的暴利促使不发分子走上作弊团伙的道路。

二、现阶段在预防和制止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方面的缺陷

(一)无线电监测人员及设备严重不足。目前基层无线电监测人员不足,监测设备数量有限,在高考、司法考试等大型多考场考试中,难于同时对每个考场进行多个频段监测。

(二)无线电监测设备功能滞后,无法全频段对各类无线电作弊进行有效压制。作弊团伙使用的电子作弊器材改良升级换代迅速,出现很多新产品。考场内的电子狗几乎察觉不到一些改良的新型无线耳机。

(三)作弊者警惕性越来越高。一发现监测车及监测人员便马上停止发射,监测人员一离开作弊信号又开始出现。

(四)电子产品市场监管不力。无线电作弊设备大多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型号认证、生产和销售,属于“三无”产品,在电子产品市场及网上极易购到,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方便。

三、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一)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已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竞争,扰乱考试环境和考场秩序。

(二)严重影响考生的身心健康,即便考生通过作弊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这并不能衡量该生真实的知识水平,更不利于今后学习和工作。

(三)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为了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无线电监测部门购置了大量的设备,每年还要进行设备升级和业务培训;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为制止和打击非法制销作弊工具、散布广告信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存在安全隐患。擅自占用和非法使用无线信号发射装置,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电磁环境,干扰航空导航、公安、消防、护林防火等重要无线电通信业务,对无线电通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隐患。

四、预防和制止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措施探讨

只有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严肃考风考纪,特别是预防和杜绝高科技作弊,是一项全社会都要参与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防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问题,并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防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是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而当前有限的人力和设备等问题尚未解决,利用高科技作弊,仍然在各类考试中存在。在现行法律体制下,解决考试作弊问题还存在很多缺陷,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下面笔者根据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加大无线电监测部门的监控打压力度

1.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无线电监测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国家考试中无线电保障工作的认识,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根据电子产品市场升级换代状况及时升级更新现有监测设备,做好业务人员的培训,搞好经验交流,确保无线电监测在国家各类考试中发挥巨大作用。

2.全方位覆盖,全频段监测。要配齐配强监测设备及车辆,做到考场全方位覆盖。考前应对考点及周边进行全频段电磁环境监测,掌握考点周边区域内频谱占用情况、信号特征等参数;在考试期间对可疑信号进行比对排查。移动监测车与便携监测设备相互配合,搜寻可疑信号,及时锁定目标。对作弊信号进行大功率、全频段、强抑制, 震慑违法人员,迫使其终止作弊行为。

3.加强舆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无线电监测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全国考试的契机,通过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无线电监测的力度,曝光查处作弊案件,震慑舞弊的违法分子,减少和杜绝作弊行为发生。

(二)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考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考生的诚实守信及家长的道德水准是决定考风考纪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理高科技作弊的关键。应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守纪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荣辱观,从源头预防作弊的发生。

考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考风考纪工作的成败。一是要对考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之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克服麻痹大意、坚持原则、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发现情况及时制止,严把“监考关”。二是要对考务人员展演当前各类新型作弊电子产品,使其熟悉掌握其形态及作弊手段,准确判断作弊行为。

(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打击作弊行为

1.加强电子设备市场监管,杜绝作弊工具泛滥。无线电作弊设备大多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型号认证、生产和销售,属于违法生产流通。工商、公安、技术监督部门应联合执法,认真监管生产和销售环节,减少或杜绝这些设备流入市场,从源头予以根除。

2.借助外界力量,共同打击考试作弊。在考试期间,教育部门或考试承办单位要积极与公安、无线电监测等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及时通报情况,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查处各类无线电作弊案件。也可以探讨发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技术特长和人员众多的优势,组织参与防范无线电作弊。

总结

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是新形势下无线电监测部门面临的新课题,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掌握各种类型的无线电信息传输与监测最新技术,应用高科技反作弊监测手段,加强对考场周边各类传输信号的监测,严防高科技作弊现象发生,打造良好、公平的考试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婧.利用无线电监测手段查处考试作弊的几点心得.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6).

[2]孙宏志.无线电技术手段防止考试作弊的分析.中国科技博览,2010(30).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会计造假;内部控制;防治措施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 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 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购买后, 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 内部审计; 上市公司; 查错防弊

财务舞弊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家的监管部门和国内外企业的管理层,因此针对财务舞弊进行审计也就成为各国政府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公众信任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审计内容的第一条;而在2009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所提出的2010年审计工作“八项任务”中,就包括:“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由此可见,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结合我国的审计环境,加强我国查错防弊的审计工作力度仍然举足轻重。

一、当前内部审计查错防弊的必要性

风险导向审计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查错防弊不可偏废,它依旧是当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尽管该职能是否仍然在内部审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争辩众说纷纭,但查错防弊审计在一系列审计标准规范的指导下,其在内部审计中所应具的充分性与客观性依然突出的事实不容置疑,它一直是我国内部审计中实施系统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夯实基础。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职能面临着转型与深化的转变过程,查错防弊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99年的Turnbull报告也指出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将内部审计职业定位于增值性审计遥相呼应。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督和复核”的销声匿迹,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大公司不断实施兼并、重组,并加强公司治理进程,企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面对企业的多样化经营所涉及的诸多新领域,面对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深入应用所带来的计算机犯罪激增的形势,面对诸如安然、世通和意大利的帕玛拉特等公司的财务丑闻的接踵而来,企业的控制链在不断延伸,财务舞弊审计作用再次引起学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与此同时,美国COSO委员会2010年所的《舞弊财务报告:1998―2007》,全面分析了这十年间美国证监会所查处的347个上市公司舞弊案例,揭示其财务报告舞弊的趋势和特征的同时,突出这一期间所查处舞弊公司数量较上一个十年(1987―1997)的294家呈明显增加的势头①。面对这一严峻的局面,内部审计师所承受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令人欣慰的是,安然公司内部审计师对账外负债业务的揭露,以及世通公司内部审计师对3 815亿美元费用违规列入资本支出项目的披露,又使内部审计师的重要地位更为世人所肯定。而世通公司的内部审计主任辛西・库珀在世通案件中的杰出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层和决策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同时,它也令广大审计师增添了查错舞弊的胆量与信心②。

IIA将内部审计的目标从查错纠弊上升到为组织增加价值,进而使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从组织的财务领域扩展到组织整体,内部审计业务也拓展到组织的关键领域,但这种拓展与提升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摈弃。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许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关键环节十分薄弱,致使违规违纪、财务报表粉饰等问题时常发生。作为公司约束机制的内部审计,首先要肩负起查错防弊的任务,这一重要职能无法实现,便难以进一步去探讨职能增值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查错防弊面临的新问题

(一)财务舞弊的手段日益增多

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所致,尽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对错报和舞弊的表现多有列举,诸如错报主要表现为编制财务报表发生收集和处理数据失误;由于疏忽和误解有关事实而作出不恰当的会计估计,以及在运用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相关的会计政策时发生失误。而财务报告舞弊则主要表现在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以及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但实际工作中,财务舞弊的手段和方法更为复杂多样。邹妍慧(2009)发现,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手段有未披露重大事项(占24.86%)、延迟披露报表(占15.61%)、违规担保、关联交易、调整收入和利润、调整债权性质账户等。在被处分的105家公司中,仍有25家公司进行了两次甚至两次以上的财务舞弊③,这充分说明内部审计师不能对被处分公司放松警惕,对有过舞弊记录的公司应当注意发现其舞弊的新手段。

(二)计算机舞弊愈演愈烈

计算机舞弊的手段变化多端,从目前所发生的案件分析,主要有系统人员采用篡改应用程序和非法修改机内的会计数据等手段。面对企业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缺陷与不足,面对异地会计系统的数据集中处理与输出的复杂性,仅仅依靠外部审计的短时间财务审计难以寻找信息化会计控制的缺漏。而借助于内部审计师的身临其境,对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业务流程的了如指掌,就可能从纷繁复杂的应用程序与数据文件之中及时发现蛛丝马迹,进而对财务错弊行为加以报告。正是考虑到内部审计师所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IIA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了12个全球技术审计指南,为内部审计师提供了一系列IT控制与IT审计的指导。应该看到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IT控制与先进国家比较起来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与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的《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BIT)中所提出的信息系统监管的评价体系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当前使用的ERP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隐患和风险。

(三)多元化审计对象加大查错防弊的难度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促使经济组织的经济关系和业务内容日益复杂化。许多企业由简单的经营模式发展成企业集团、股份公司、连锁经营和跨国公司等复杂而又庞大的组织模式,进而滋生了多种多样的错报和舞弊行为。公司的收购、兼并、租赁、重组、关联方交易等新型交易工具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舞弊手段与技术,某些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成本结构具有生产成本低、研发费用高,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低等特点,因而其收入、成本与利润的审计必将给查错防弊带来新的威胁。如果我们沿用传统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技术,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错误和舞弊的行为。

三、强化内部审计查错防弊职能的若干对策

(一)预防错弊财务信息的产生

错弊财务信息,总是发生于进入会计系统之后,而未经过会计确认的数据,也就不应作为财务信息,更不在财务错弊探讨之列。如前所述,内部审计师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内部控制环境等十分熟悉,因而使其更有条件对公司错弊财务信息及时报告。事实证明,在上市公司的错弊审计中,无论其财务舞弊的手段有多高,也无论公司经营模式的复杂性有多大,将财务错弊拒之于会计处理系统入口外,都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尽管原始凭证在记账之前已经过会计部门负责人审核,但由于审核人员的有意或无意,都可能导致错弊的原始凭证通过审核,内部审计师可同步设置一道防线,对审核通过的每一张原始凭证再作审查,使每一笔经济业务获得“二次认证”,无疑对错弊财务信息的预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完成这一过程除了要依靠内部审计师的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国内外正在采用的持续审计技术,就是一种将定期审计变为日常审计的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内部审计软件对原始凭证实施持续监控和持续审计,是上市公司亟需采用的技术方法,它不仅提升了内部审计师的威慑力,更主要的是能够及时将财务错弊扼杀于萌芽之际。

(二)跟踪上市公司对关键会计事项的处理

在常规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师注重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容易产生错弊的账户发生额的审查,但与此同时,采用分析性复核的程序,更有利于发现各个会计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存货等账户的财务错弊。例如,对上市公司通过溢列存货价值而调减销货成本的分析,对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分析,都有利于审计师及时发现错弊财务记录。

我国上市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孙公司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某些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因而加大了内部审计师随时发现关联交易舞弊的难度。为此,内部审计师要紧密跟踪本公司关联交易的经济事项,一旦发现上市公司重大的关联方交易的条件或金额异常,或是违规占用经营资金等行为,都应通过调阅相关原始记录审查其会计处理的正确性。此外,内部审计师应当十分关注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迟延披露报表、未披露重大事项、调整收入和利润、调整债权性质账户等情况。尤其要注意漏列负债或隐瞒交易等信息的披露情况,检查期后入账的债务与货币资金的支付,细查期后入账的存货的原始单据的日期与记账日期是否一致,逐笔审查期后入账的大额费用。

(三)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提升内部审计师业务能力

上市公司均已使用适合本单位的管理软件或会计软件,因此,内部审计师及时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迫在眉睫。实践证明,绕过计算机系统的黑箱审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化、无纸化环境。当前,账簿登录、报表形成都已经实现自动化,只要所使用的会计软件通过评审,其账表的登录流程和形成结果基本都是可靠的。因此,内部审计师可将重心放在软件的输入口,即审查记账凭证填制的正确性,就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财务数据的可靠性。

2007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调查显示:我国56.55%的内部审计师具有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而其中57%的人每年参加少于2次的培训④。这一数据显示出内部审计师查错防弊水平的局限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师应具的职业怀疑精神,对管理层超越控制权限的实质性测试能力,以及应具有的追溯复核的审计水平。为了适应日趋复杂多变的财务舞弊现象,审计师应在熟练运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的基础上,掌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和应施行的舞弊审计技术,提高识别财务舞弊类型和舞弊行为的准确率,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恰当性。

总之,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目标重新界定,使内部审计部门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明显提升。从查错防弊上升到为组织增加价值,从企业的财务领域扩展到企业整体,从单纯的监督职能提升到监督、评价与服务三者并行不悖的多种职能。而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包含查错防弊在内的监督职能应贯穿于企业内部审计之始终,内部审计要想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首先必须立足于查错防弊的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造[J].审计研究,2006(6).

[2] 王光远,严晖.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

[3] IIA. Continuous Auditing:Implication for Assurance,Monitor-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4

一、外墙施工在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弊端

在建筑工程中,无论是对新建筑物还是旧建筑物实施外墙施工技术,都不可忽视外墙施工质量的弊端。如果对这些弊端处理不当,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下面将对外墙施工在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总结整理,为人们正确认识外墙施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一)粉化效应而导致建筑物外墙出现变色、褪色、起皮等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粉化是评价色漆涂膜户外老化性能好坏的主要指标。由于涂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受到阳光暴晒后,吸收紫外线而发生光氧老化,使颜料从涂膜表面析出成为细粉,进而导致建筑物外墙逐渐出现变色、褪色、起皮等问题。尽管抗粉化涂漆材料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粉化程度,但是从粉化效应产生的机理来看,在建筑工程中发生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建筑物外墙出现变色、褪色及起皮问题也有其必然性,使得这种问题成为外墙施工技术中不可避免的弊端。

(二)外墙墙面因开裂而导致出现渗漏问题。

建筑物外墙出现开裂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原因:一是建筑物主体砌筑原因,二是装修问题。为了更好地分析外墙施工技术的弊端,在这里将对装修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探明外墙开裂导致渗漏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建筑物外墙墙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建筑房屋的保温层有裂缝,导致墙面开裂;墙面开槽后涂刷工作实施不当,导致墙面出现收缩裂纹;水泥材料配比不准确,导致墙面开裂;水泥涂抹不均匀,容易导致墙面开裂。如果以上这些因素在外墙施工中不能有效地避免,极其容易引起墙面开裂而导致出现渗漏问题。一旦遇到下雨的天气或空气水分成分非常多的情况,建筑物就会出现渗水及潮湿的问题。

(三)外墙材料容易受到损坏而导致墙面出现问题。

外墙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其容易引起墙面出现起壳、局部脱落等问题。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外墙墙面,在温度和干湿交替变化的作用下,能够引起外墙基层和材料的收缩膨胀。以致于外墙长期处于收缩与膨胀状态,使其逐渐被损坏而导致墙面出现问题。因此,在外墙施工中外墙材料容易受到损害的问题,成为建筑工程的一大弊端。

二、外墙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外墙施工在建筑工程中弊端的论述,使我们了解到外墙施工技术对建筑物外墙质量及建筑工程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利于排水、保温和节能功能的实施。

对于房屋建筑而言,排水、保温和节能功能的设置必不可少。这些功能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水平,也是人们对建筑工程功能提出的具体要求。然而,如何在建筑工程中真正实现排水、保温和节能功能,一定程度上则要依赖于外墙施工技术。通过外墙施工技术,为这些功能的设置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创造科学的施工条件。因此,它有利于建筑物排水、保温和节能功能的实施。

(二)有利于保护建筑工程的内部结构。

外墙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建筑外墙的装饰效果及质量。外墙结构作为建筑物内部结构的重要保护层,它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内部结构的稳定与安全。倘若外墙的施工技术不能保证外墙质量,就很难实现对内部结构的保护效果。因此,外墙施工技术卓有成效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建筑工程的内部结构。

(三)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建筑工程最初的施工质量与档次多么的良好,经过时间的洗礼及各种破坏性因素的影响,都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需要翻修。那么,如何减缓建筑物的损坏进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使用期限的最大化,与外墙施工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优秀的外墙施工技术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保证它具有长时间的使用年限。

三、总结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5

【关键字】防作弊;远程计量

1引言

新疆某公司目前有5台汽车衡,负责厂区进出厂物资及厂内周转物资计量业务,用于对货物重量的称量,以进行精确的贸易结算.但是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管理员很多时候都忽略了电子汽车衡在使用中所存在的隐患。比如:每天大量的手工填单使计算工作极易发生错误;车辆在上秤的过程中不规则的上秤方法会改变称重数值;不同的车辆调换牌照或同一辆车重复上秤计量;更严重的还有内外勾结进行造假及使用地磅遥控器改变称重数值等等。对于这些存在的隐患很多领导者与管理员并不知道,有时即使知道也不易及时发现和控制,久而久之,无形中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电子汽车衡防作弊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远程无人值守存在的隐患问题。

2 远程计量的作弊现象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计量工作的经验,远程计量作弊现象层出不穷,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舞弊者也借助新技术从原始的作弊方式实现远程控制等,以下就将各种作弊行为现象简要阐述。

2.1司机舞弊现象

电子汽车衡在使用过程中,整个秤台处于自由状态,车辆上秤后只有处于秤台的有效称量区域才能进行计量,如果车辆偏离有效称量区域,如车轮压在护边框或引坡位置,必将减少车辆称重重量,这类现象常发生于进厂原燃料物资回皮计量或外发物资毛重计量过程中.通过车辆停靠位置的改变是常见的司机舞弊现象.

2.2 计量相关人员舞弊现象

司秤员是远程计量过程中的操作人员,由于管理或软件漏洞等因素,会出现司秤员舞弊行为发生,如司秤员在计量单据开具和传递过程中,对计量的物资重量进行修改,或是司秤员与司机相互勾结,在计量过程中共同舞弊。此外,计量数据的管理人员也会为牟取私利,对计量数据进行修改等。

3 防作弊方法的应用

针对目前存在的计量作弊现象,我们的远程计量防作弊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计量技术的改进和计量管理的完善。在计量技术的改进方面,采用集群轮询机制及红外检测等技术来预防外部人员的舞弊行为,对于厂内各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计量管理制度,包括权限管理及数据管理等。

3.1计量技术的全面改进

计量技术全面改进,颠覆以往的“一对一”“单对单”计量模式,采用集群轮询技术,实现 “一机多秤”,配合红外检测、视频监控等技术,从源头上堵住舞弊者的投机行为。

3.1.1 “一机多秤”技术

采用调度机集群轮巡技术,计量主机根据调度机自动分配任务进行计量,做到随机分配业务,杜绝计量人员与司机的串通舞弊行为。同时调度机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时时监测秤房称重仪表的数据变化,并提供语音播报,可以很好的预防对称重传感器及秤体的舞弊投机行为,如破坏传感器线路安装作弊器等。

3.1.2红外线检测和语音交互技术

针对过秤司机经常出现的舞弊行为,如车辆压秤或车辆未完全上秤等,我们有针对性地采用红外线检测和语音交互技术,具体做法如下:

汽车衡秤体两端安装红外对射光栅,红外线设备通过信号线连接到开关量IO卡。当光束被阻挡时,红外对射光栅将信号发送到开关量IO卡,计量软件从开关量输入卡提取信号,当检测到报警信号后,系统禁止计量系统数据保存,计量流程终止。车辆停稳后,系统通过红外自动检测车辆停放位置,停放位置正确,声音提示司机请刷卡计量,如停放不正确,系统通过声音提示司机调整车辆,车辆在系统中每经过一个环节,系统都会发出语音提示,当侦测到车辆有违规操作时,系统会及时发出警告,然后系统将告知来访车辆如何正确操作对其纠正,待系统确定没有问题后便通知车辆进入下一环节。

3.1.3 全面实现IC卡计量技术

计量车辆全部采用IC卡模式计量,进厂车辆制卡时必须输入随车单上的来车重量信息,包括毛重、皮重及净重,远程计量过程中通过调取IC卡信息,与计量重量作比对,同时皮重存入历史数据库中,以做备用。如果重量差值超过预设差值,司秤员停止计量,由专业维护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处理。

完善的IC卡计量模式,一车一卡,杜绝了司机套牌等舞弊行为的现象。

3.1.4 视频监控抓拍技术

计量过程全程进行视频监控,防止驾驶室多人、车厢留货,录像资料保存在计量点本地和中控室服务器上,监控画面嵌入到计量程序中,抓拍的照片与计量信息相关联,并一一对应。

3.1.5完善的数据采集技术和皮重合法性检测

系统采集称重仪表数据,按照设定的时间采集5个重量值,放入系统内存中,如果此组数据相同,则判断仪表稳定,可以认为此计量数据有效. 车辆计量皮重的时候,系统会查询一个阶段内的历史皮重做平均值,皮重与平均值的差值在允许范围内的,车辆允许计量,否则系统报警,暂停计量。通过完善的数据采集技术和皮重合法性检测,很好的解决了舞弊者对车辆重量的改变来获利的行为。

3.2 完善计量管理制度

完整的制度是远程计量的根本,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计量管理制度,如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等,才能保证计量工作的稳定运行。

3.2.1完善权限管理制度

根据业务种类对操作权限进行分级管理,每个用户只能操作授权的功能模块,每次登陆均记录登录设备地址、用户名、登陆时间、注销时间等。此外,设置计量系统管理员,对各用户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用户的权限控制,实现了计量操作人员的有效管理,杜绝计量人员的舞弊行为。

3.2.2 完善数据管理制度

计量数据的管理是计量工作的核心,对计量数据的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如实现数据的汇总、,数据的修改等。

对于更改或者删除数据,系统会将此条数据做作废处理,并没有真正删除,统计时不作为业务数据,但管理员可以查阅作废记录,包含原始信息,操作后信息,操作员、时间、IP地址等,实现数据的可追溯性,杜绝操作人员为牟取私利私自改动数据行为。

3.2.3完善计量单据管理制度

采用统一的单据打印格式,配以计量流水号,且只有车辆离开厂区才打印单据,单据打印完成后,根据流水号关闭该车再次打印功能,若需要进行补打单据,需要管理员权限人员操作,且补打单据上会标明补打单据人员及补打原因等信息,从而杜绝一车多单的现象发生。

对于厂内周转物资计量,不再打印单据,各相关单位可通过数据系统根据各单位权限查询,杜绝单据传递过程中的舞弊行为的发生。

3.2.4 “黑名单”管理制度

对于违规或者作弊车辆采用黑名单制,如果车辆被加入到黑名单中,则系统根据等级判断是否允许计量,并进行系统报警。

黑名单按照等级设置成3级,对于有一次违规或者违章操作的车辆,系统将车辆列入三级黑名单,车辆进厂、验配、计量时系统允许业务操作,数据进行颜色标示,提示门卫、计量员注意。如果车辆有两次违规或者违章记录,系统将车辆列入二级黑名单,进门、验配时由安保人员进行查验,计量时系统提示,不允许进行自动计量,只能进行远程计量,刷卡时系统自动转入远程计量序列,并通过颜色进行报警提示。对于有三次违规或违章车辆,系统列入一级黑名单,车辆不允许承担运输业务和进厂。

“黑名单”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扼制了投机行为,对于出现在“黑名单”的客户,进行严格查验,杜绝舞弊者的侥幸心理。

4结束语

电子汽车衡远程计量防作弊方法在新疆某公司的应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使需要贸易结算、车辆检测、货主管理工作的企业和单位能够准确、快捷的完成计量及车辆和货物取样及化验工作,将各物资计量点与集中计量监控中心有机联合,该系统的应用有效的防止了称重过程中的人为作弊行为,从而大大减少了企业资产的损失,这一技术在新疆某公司已经得到成功的应用,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张放,等.谈电子汽车衡的作弊与防作弊[J].衡器,2003,(4).

[2]刘景峰,佟仕忠,李晋,张忠洋,宋君祥.电子汽车衡防作弊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当代化工,2009,(9).

[3]张放,高晏波,李明.谈电子汽车衡的作弊和防作弊[J].科技应用,2003,(7).

【作者简介】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6

上市公司 会计舞弊 新动向

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上市公司相继曝出会计造假和舞弊丑闻,使得人们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独立性产生了质疑,严重破坏了企业的诚信和社会道德,同时也使得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害。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的远去不代表中国财务舞弊的终结,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的频频发生表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离我们并不遥远。随着会计舞弊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等各方面人士的强烈关注,使其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法规不够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合理,部分上市公司为满足其股票发行、配股或避免连续亏损的需要,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舞弊操作。为了能有的放矢地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法的发展趋势及其控制对策进行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传统形式会计舞弊是指财务舞弊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上市公司典型的财务舞弊手法有以下几种:(一)自我交易:不少上市公司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主体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二)循环交易:一些上市公司经常通过多方交易进行循环交易,如上市公司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B,B又卖给C,C再卖回到上市公司。这样的财务安排,既可以增加营收规模,又可以节税。(三)现金陷阱:目前,一些上市公司隐瞒借款、隐瞒出具发票、隐瞒担保现象还很严重,这是危害上市公司质量的最大祸患之一。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形式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形式变化的原因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传统的舞弊手法受到遏制,衍化出新动向。(1)公允价值的运用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际运用的情况下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真正公平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依然难以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关联方的交易方面,经过关联交易的过程,上市公司可以“轻易的”完成利润的操纵。(2)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且对摊销年限不再作具体规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调整摊销的方法和年限来进行盈余操纵。(3)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需要同时满足规定的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是对于两个阶段的界定,公司拥有较大的自,这就为公司进行舞弊创造了条件。(4)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给上市公司进行借款费用利润操纵指引了道路。(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银广厦、达尔曼、丰乐种业、华源制药等近二十家国内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延伸会计舞弊的手法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多变。尽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从以上环节有力地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对防范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新准则某些方面的缺陷使得企业依旧能从中找到漏洞,这些漏洞将成为下一步会计舞弊的平台,成为舞弊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观察分析,我们会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大部分企业都会通过伪造有关交易的相关文件及凭证、虚构信息流、编造有关会计交易的记录和财务报告等,虚增利润粉饰报表。第二,舞弊手法从单一的虚增收入转变为虚增收入,虚增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虚构在建工程,阴阳合同等多方式的并存,舞弊形式越来越复杂了。第三,同样为虚增收入,简单的利用空壳公司,虚构信息流等手法越来越不被上市公司接受。而利用隐瞒炒股,增加其他业务收入,变投资收益为主营收入等较为复杂的方式开始流行起来。第四,各种舞弊手法中,通过虚增收入舞弊的金额在舞弊总金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通过其他舞弊形式舞弊的金额在舞弊总金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舞弊的总金额不断的上升。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的过程。

四、对上市公司的舞弊新形式我们的应对策略探究1.转变审计思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需要改变审计思路,由传统的账项审查拓展至资产评估、风险分析领域。为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审计师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职业判断水平。2.提高和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由于现在的会计舞弊科技含量高,并具有隐蔽性,所以必须不断提高和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比如,增加对审计科研的投入,借鉴发达国家的审计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审计技。

参考文献:

[1]Accounting Fraud and Its Control in China: An Enterprise Culture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5.

[2]田光伟.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发展趋势

[D].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

[3]施金龙,万东敏.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识别

[J].价值工程,2011.

[4]孙建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治理对策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5]颜永廷.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段剖析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会计造假;内部控制;防治措施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新技术的利与弊篇8

一、引言

高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当前与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和智能教育平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上,已经遍及国内所有教育体系;网络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上。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该类平台是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智能教育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关于学习的App应用上。国内最深入人心的案例是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点读机”,国外当属荷兰的“乔布斯学校”, 学生和老师以iPad平板电脑作为其唯一的学习和教学工具。这三类技术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

本文研究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之弊端是为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把握它们,从而寻找更有效、更简捷的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途径。笔者下面将从技术、使用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对三类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探讨。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弊端分析

最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制作教学课件,可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其中PowerPoint因为简单易用而最常用。

下面笔者将对PowerPoint用于课件制作的弊端进行分析:

1.技术上的最大弊端是缺乏互动性

如果不用触发器或是VBA编程,一切都是按既定的顺序播放,这必然会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解决方法是提高互动性。触发器是动画效果中的一种播放技术,专为互动性设计,简单易学,是教师提高课件互动性的首选。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用VBA编程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要使用VBA编程提高互动性,就必须请专业团队与教师商讨,共同制作课件,然而这样时间和成本耗费较大,不过随着组件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支持,此举在不久的将来亦或可行。毕竟由专业团队制作的课件无论是美观、动画还是互动性上都会有大幅提升,而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几年之类不会有大的更改。

2.使用上的最大弊端是易导致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的原因是每年同一门课程针对同一专业、年级的学生,知识点的改动一般不会很大,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然后根据学生差异、环境差异稍作修改即可,但事实是大部分教师会一成不变地使用原课件。而对属于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 这种课件使用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导致很多教师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不是自己制作的) ,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上述情况都是课件使用上出现的一成不变性。依赖性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 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设备出现问题或是停电, 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 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1]解决之道应该从始作俑者——教师下手。

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2][3]: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y for Teachers,简称ICT-CST), 于2008 年1 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在ICT-CST 文本的概述部分提到并强调了这四种素养与能力,并且明确指出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达到这样的目标:能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学方式相融合, 从而形成既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又便于学习群体开展协作交流、小组活动的社会化互动课堂。[4]具备构建学习环境能力的教师肯定不会在课件使用上产生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3.效果上的最大弊端是与实物操作相比,缺乏真实性和可触摸性

能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的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因为安全性(化学实验)、方便性(物理实验)等等原因,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两点:一是哪种效果更好,二是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能用实物进行操作的应该坚决用实物操作,有需要的再配以动画演示,让学生在真实感中构建知识,触发创造力,这个“麻烦”教师应该担当。

三、网络教学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站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流媒体技术搭建一个让教师上传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课后点播或下载的资源平台以及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主要两种:一种是贴吧和论坛形式的文字、图片或视音频的非即时互动;一种是视频、音频、文字即时互动。

笔者曾为某高校搭建过此类网络平台并参与后期的维护工作,对该类平台的制作和使用深有体会,下面是笔者对该类平台的弊端分析:

1.技术上很难保证网络的畅通

通常好的多媒体课件富含图片、动画,2课时的课件平均可达到5M,教学视频就更不用说了。在校园服务器上很难保证多人在外网(校园网外)同时下载畅通,完全比不上百度、google、优酷等大型网站。如果不能保证网络的畅通,与其耗资打造资源平台,不如借助已有的大型专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百度文库、google学术、优酷视频等。非即时互动平台也可以使用百度贴吧和各种专业的学术论坛。

2.使用上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不通就会全面瘫痪;网络上的娱乐资源容易让人分心,缺乏好的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打造校园网内 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有利的;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因为想看什么都可以从网上下载。

3.效果上缺乏即时和真实反馈

资源平台只能提供课件、习题等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无法答疑。非即时互动平台不能即时答疑,而且也有表述不清的潜在阻碍。目前没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即时互动平台,因为它的应用涉及具体的时间和特定的人物,主要用于网络实时教学。该方式虽然解决了地域问题,但教师看不到学生,无法得到真实的课堂反馈,不适合普通教学。

四、智能教育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5]将500门课程的近2000套教学参考资料放入“智慧泛在课堂”中,并且学校图书馆针对每位学生所选修的课程主动推送对应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学参考资料。只需手持一台电子教学参考的移动阅读器,老师便可随时随地查阅或是增删课程相关参考书籍,刷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则可阅读所选课程任课教师推荐的和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碰到困惑的问题,也只需手指轻松一点,便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这在很多方面可让学生和教师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网络环境的制约,其优势如同iphone、ipad一样明显,智能平台在教育界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

智能平台技术在全球的关注下飞速发展,其优势就是使用方便舒适,笔者认为最大的弊端在于投入大、效果未知。移动阅读器是电子产品,耗损大、更新快,基本使用寿命为4年,也就是必须每个学生人手一台。如果学校负担这笔设备费用,无疑是很大的投入;如果是学生负担费用,短期看似乎更经济,因为四年的书费不会少于一台移动阅读器的费用,但长期看学生最终只留有一台老旧的电子阅读器,再加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遗失、损坏等,其实是不划算的。而大投入下的效果并不见得有保证,因为不能在电子书上自由地做笔记,留下学习时思考的印迹,这种印迹是自我知识构建的重要线索。

五、总结

从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三类信息技术的弊端研究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是单纯地在教学中使用好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笔者在高校小班(40人左右)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报告式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给学生一个主题任务,例如“介绍PowerPoint的触发器”,让每位学生课后通过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准备报告(PPT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将报告提交给教师,教师查阅后,根据报告内容按照相异性分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协作学习,上台作报告;

最后,进行综合点评。该模式类似于欧美国家本科教学中推崇的JiTT教学模式,[6]利用课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以及表达知识,然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扬信息技术之长避其短。

上一篇:国际工程商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基层工会收支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