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1:17:41

城乡发展规划

城乡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Guo Ling-ling

(Kuitun Nongqishi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Kuitun Xinjiang 833200)

【Abstract】ban planning is a 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n integrated control mean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needs to adhere to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focus shifted from simply better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d balances, shift from one-sided pursui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better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planning;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1. 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1)《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2.1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2 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3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1)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4.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4.1 以城带乡、以乡保城。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4.2 空间集聚、划定城乡。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4.3 设施先行、区域共享。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4 错位发展、尊重文化。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5.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5.1 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5.2 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1)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2)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5.3 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5.4 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1)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2)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 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3] 郭春丽.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M].今日中国论坛.2008.第6期.

城乡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乡镇;体系;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69-01

前言:为了扎实推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推进乡镇规划工作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乡镇规划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是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在城乡经济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乡镇面貌明显改善。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展乡镇经济,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只有在优良的规划条件下,才能发挥当地优势,再能走上经济建设的高速路。优良的乡镇规划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要求。只有改善居民的生活设施,提升乡镇的服务质量,才能让人们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科学规划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镇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加强乡镇规划,加速乡镇建设

二、目前我国乡镇规划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规划不科学

科学的乡镇规划是乡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但是我国部分乡镇在实际进行规划时缺乏远见,导致乡镇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致使具体建设时频频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给排水管道和雨水管网设置不合理方面,对乡镇整体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2、乡镇建设水平低

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规模也比较小,导致其建设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十分简陋,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给乡镇内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乡镇人口规模小、建设水平低使得乡镇发展空间狭小,统筹的资源也极其有限,乡镇想要良好、快速的发展可谓是难上加难。

3、地区分布不合理

我国乡镇地区的分布特点是西疏东密,然而很多乡镇规划的设计方案,没有做到差异化规划,使得规划相对统一,无地域差别,在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结合乡镇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统筹规划,致使乡镇规划建设在整体上存在严重的密、疏分明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乡镇集约作用的发挥。

三、乡镇统筹规划的几个重要措施

1、乡镇规划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市政工程

水、电、气、排污、绿化等功能都要统筹于乡镇规划大方案中。乡镇企业、服务市场及商业区、政府机关、学校及居民区合理布局,统筹资源利用。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避免在规划中出现不切实际的客观因素,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投资而使工程成为一个吸金的泥沼。同时注意与当地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突出当地特色、环境优先、规划先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房向居住区集中,禁止对分散建筑住宅基地的规划审批,同时加大对乡镇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力度。

2、规划城镇体系,设置功能分区

所谓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从而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镇区规划布局一定要坚持“功能分区明确、优化布局结构”的原则,处理好生产、生活、休憩、交通四大要素的关系, 各功能区要严格区分,避免混杂,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并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乡镇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改善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在乡镇的规划建设中,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文化毁损、交通恶化、社区干扰、景观杂乱等环境危害和破坏性危害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充分加以控制,并且要积极治理“三废”,防止环境负荷超过容量,实现乡镇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4、深化改革推进乡镇统筹发展

乡镇一方面可以制定激励政策,以鼓励乡镇企业开发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制定开放政策,从而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并可出台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向乡镇集中和就地就业的配套政策和鼓励乡镇镇发展的政策等。

5、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循环农业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物质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产出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

排放,使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使乡镇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不仅强调经济效益,还强调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主张与自然界和谐共赢,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农业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而且可以解决目前乡镇规划建设中面临的诸如村庄产业发展缺少支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态环境恶化、资环浪费严重等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推动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6、乡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使“人”成为乡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乡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乡镇规划的最基本点。而且,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实施,不能随着乡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7、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

乡镇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城镇居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必须确实尊重居民,尊重居民的根本利益,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乡镇发展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政府官员和城镇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乡镇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乡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乡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乡镇管理水平、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克海.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06:4+8.

城乡发展规划篇3

为全面推进全县城乡规划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和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着力抓好县城和村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刻分析和认真总结我县城镇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城镇发展目标,研究和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城乡建设工作任务。

这次会议是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召开的一次动员会,是加快全县城乡规划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次加温鼓劲会议,也是建县以来全县规格最高、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城乡建设已提到极高的重要议事日程,表明了县委、县人民政府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开创城乡发展新局面的决心和态度。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精心组织,多方筹资,我县城镇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低,带动力不强,一直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加快我县城镇建设,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城镇化步伐,在城乡规划、城市发展、小集镇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使我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镇面貌不断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城乡规划工作明显加强。城乡规划是政府管理城乡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县委、县人民政府将规划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来认识,规划投入不断加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县完成了第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年起开始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这些工作,对县城的先期开发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县城规划,20*年以来,在已经审定规划修编方案的基础上,我县专门邀请了市领导和市建设局领导对我们的规划修编进行指导;另外,还分别邀请了省建设厅和上海宝钢集团的规划设计专家多次到我县实地考察,领导和专家们对我县县城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县的县城规划修编更加完善。截止20*年,一个比较适合*县情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基本完成。它对我县新一轮城区的全面开发和建设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新的县城规划期限到2*0年,面积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可容纳3.5万人,控制区范围为20平方公里,为今后扩大边境贸易、建设工业园区留好空间、打好底。

大家知道,我县是云南省国境线最长的县(国境线长183公里,其中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也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通道。*少数民族众多,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民族、口岸和生态园林特色,精心规划县城。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20*年以来我县先后完成了东城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县城消防专业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和东城新区城市设计,充分满足未来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省、市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相关政策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乡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乡镇的规划建设迈开了步伐。截止20*年底,我县5乡2镇总体规划编制已先后完成。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会议,会上我县与市政府签订了《20*年城乡规划建设责任书》,要求我县完成1个乡(镇)规划修编和5个村庄规划编制及县城详规覆盖率必须达到总规的80%的要求。我县把*乡整康坝小集镇规划及*、*卡、*、*、*村庄整治规划和县城*至瓦洛的详规列为今年规划编制任务。

二是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由于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我县经济欠发展,市政建设一直滞后,县城小、人口少。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破旧的老街外,只有一条宽不到20米、长不过1500米的勐烈大街。为了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创设更好的人居环境,*年,我县启动了第一期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从*年至20*年的5年里,我县多方筹资,认真抓好道路建设,首先建设了滨河路、民族街、勐烈西路、勐烈东路等城市道路,修筑了占地8800平方米的世纪广场和滨河花园,投资修建了库容171.6万立方米的苘麻河水库,完成了县城居民引水工程,配置了相应公用设施,城市建设步伐开始有了明显进展。建成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从3.2千米增至7.2千米,环卫清扫保洁面积扩大到7.32万平方米,城市路灯从76盏增至141盏,一个较好的人居环境开始形成。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总结先期建设经验,20*年7月至20*年6月,我县再次进行了历时5年的第二轮市政建设。共投入资金3860万元,征地200余亩,修建了绿茵路、欣贸路、星欣路、滨河路延长线、民族街延长线、勐烈南路延长线等道路,新建了占地50余亩的综合体育运动场,完成了勐烈河道三面光工程。36米宽、760米长的绿茵路、标准的运动场及与之配套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品位。城市道路增至3街15路,道路总长增至9.73千米,道路清扫面积增至15.37万平方米,城市路灯增至382盏。公共休闲娱乐、运动等场所的更加完善,城市的整体功能明显增强,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整个第二轮开发期间所提供的建设用地被投资者争相抢购一空,城市建设再次掀起高潮,城市建设又前进了一大步。

为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20*年以来,我县着手开发建设了县城东城新区。本着“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步到位”的原则,一次性征用土地500亩。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东城新区路网、给排水管网和绿化、亮化工程建设。投资480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填土方65万立方米,现已达到土地招标出让条件。东城新区的开发建设树立了大区域、大市场、大发展的观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

为优化投资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县城品牌形象,20*年,我县全面启动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工作。按照科学、有序、规范、提高的原则,认真组织,精心实施,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面强化城市管理工作,我县荣获“省甲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称号。前不久,顺利迎接了“省甲级卫生县城”检查组的复查验收。各部门、各单位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县创建活动,巩固文明卫生县创建成果,保持荣誉称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规划意识淡薄,规划编制滞后于城乡建设,详细规划覆盖率偏低,导致建筑凌乱,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离省、市确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建设整体水平较低,缺乏上档次、有风格的建筑,就连标准的住宅小区也没有;四是管理水平偏低,违法违章建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制止;五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经营城市的方法、举措不多,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坚持规划先行,开拓思路,着眼长远,突出特色,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注重超前性和实际性、时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一个城市没有规划不行,没有好的规划也不行;有了好的规划,不按规划去执行,更是不行。有了规划,要有计划的推进。

一方面,要坚持规划为先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一是要树立科学理念,合理确定城乡的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正确认识需要和可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城市和农村、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真正使城乡规划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二是要树立人文理念,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村镇规划都要体现人文关怀,把能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衡量城镇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摆在优先位置;三是要树立生态理念,合理布局生产建设、生活居住、公共设施的生态建设,统筹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绿地等空间布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要树立特色理念,把文化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灵魂,深入挖掘和体现我县城乡在自然、历史、民族、建筑、地域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加快形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风格独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城市和特色乡镇;五是要树立集约理念,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最低的造价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六是要树立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县,尽快从粗放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法治化管理转变,不断提高城乡管理水平。要让规划真正成为城乡建设的龙头,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城乡的基本依据,真正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管理的综合调控作用,使规划成果真正变成造福人民的城市建设实践。

另一方面,要严格规划的管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再好的规划,如果不强化管理,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落实、管理跟不上,也只能是一张废纸。一是要严格规范审批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对建设项目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间距、层高、外观等作出明确要求。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认真审查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确保方案精益求精。二是要把规划管理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建筑方案的审查、规划报建审批到规划放线,再到竣工验收,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城镇规划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办证;对规划审批后不按要求建设的,坚决不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用地许可证》。三是要加强规划管理。要加大对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强规划跟踪落实,及时发现违法违章建设的苗头,将违法违章建设控制在萌芽状态,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正常秩序。四是要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多在经营城市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资源,激活城市特许经营权制度。五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依法实施,切实解决“两张皮”问题,不能规划一套,实施一套,“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规划成了摆设,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三、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事关全局、影响重大,必须加强领导。县建设局要牵头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作用,关心和支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国土、财政、发改、供电、电信、水利、林业、卫生等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城市经营;政法部门要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宣传、广电等部门要组织、引导、扶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宣传,引导广大市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抓规划编制,发挥好规划的统领调控作用

规划是城乡建设管理的第一要务,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加大规划投入。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要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领导和指导好全县城乡规划工作。要强化规划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做到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配套,专项规划与专项规划相协调。要重点抓好县城*至瓦洛片区的控规编制和重点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今后,没有规划的地方,一律不准建设,新建、改建、拆建等各项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没有批准的规划没有法律效力,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程序尽快上报县人民政府已批准编制的集镇总体规划。为了解决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缺位的问题,县上已下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各乡(镇)要尽快落实,配齐、配强人员,全面开展工作。

(二)突出抓好东城新区开发建设

东城新区规划总面积54.12公顷,是未来城市的行政、商贸、居住综合区。规划中,抓住*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力图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同时保留*原有的文化脉络,体现居民空间认同感,创造新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集口岸、茶乡、民族文化为一体,“一眼望三国”的边境风情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定位,严格规划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高度、间距,优化建筑物之间的比例。举全县之力,要大手笔、宽眼观、大招商、大引资,高位谋划,高端打造东城新区,最终建成精致别雅、独具特色,成为镶嵌在边境线上的一座亮丽的边陲小城。民族文化广场以“鸡鸣三国”为主题,以圆形广场为构成要素,形成和谐统一的广场空间。三国贸易区在空间布局上以院落形式围合空间,形成中国、老挝、越南三个组团。在建筑上分别采取中、老、越三国的建筑形式,形成步行购物街。三国商贸城的建设,将形成体现“一眼望三国”的地方特色,以中、老、越三国的饮食、商品、文化吸引游客,将三国商贸城建设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起点。东城新区开发建设工程完成后,建成城区面积将达3.5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清扫面积增至22.12万平方米,城市路灯增至546盏,公共休闲娱乐、运动等场所更加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市资产日益增值,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将为*县扩大开放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机制,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并为进城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必要的配套政策和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下大力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多渠道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让他们在城市中安居乐业。可以说,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和质量。要做好这项工作,一要按时完成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目标。建立和实施廉租住房制度,把廉租住房建设作为关注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县廉租住房建设指标任务为2000平方米,建设项目地点位于县工商局职工宿舍区背后。共建设40套,每套建筑面积50平方米。县建设部门要抓紧抓好廉租房的建设,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二要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财政必须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要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三是要全面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县建设、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公开申报、审核程序和办理时限,落实工作责任,严把审核关,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租赁补贴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做到该发的一户不漏,不该发的一户不发。这些都是硬指标、硬任务,必须严格执行。

(四)全面推进县城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最具活力的先导性产业之一,具有关联性强、拉动力大的特点。要以东城新区建设为起点,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有实力、有良好信誉、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的外来房地产企业到我县投资房地产开发,提高全县房地产开发质量和水平。县城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律停止自建住房,严格限制个人自建住房,不再提供小宗土地使用权出让进行自建住房。依法利用县城规划区国有土地开发建设住宅的,必须符合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规定。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审批、新开工商品,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60%。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切实推动我县房地产业发展。

(五)切实抓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申报工作

加大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县没有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垃圾简单堆放、填埋,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按照省政府提出的2*2年前,县级以上城镇都要建成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目标要求,省财政从20*年起至2*2年,每年安排5亿元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做好两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认真编制好项目可研报告。项目涉及部门多,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为使申报工作顺利进行,县上已成立了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协调配合,牵头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涉项部门要积极主动办理相关手续,涉及上级部门办理的,要协调好关系,使申报项目及早列入省上盘子。

(六)加强建筑行业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很大,对劳动力基本素质的要求也不高。积极发展建筑业,是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做强做大建筑业,是我们的工作的努力方向。每个建设工程项目都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要严格工程许可管理,强化对合同履行的监管,遏制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进一步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规范工程招投标活动,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对于非国有资金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商品住宅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房地产开发的建设工程,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要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招标。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管,明确责任主体的各方责任,要强制办理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

(七)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省政府计划从20*年起,用十年左右时间对全省三大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特别困难、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进行加固改造和重建,这是消除农村民居抗震安全隐患,提高抗震能力,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极好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区农村民房建设、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异地搬迁、水库水电工程移民搬迁、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科学选点、整体推进。

20*年省政府安排我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共1500户,省补资金450万元,省公益补助资金5万元。其中:拆除重建500户,包括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50户,省补助资金共计255万元;加固改造1000户,省补资金200万元。为使这项工作尽快组织实施,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会后县人民政府将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八)加快村庄和集镇建设步伐

要以建设公路经济带、口岸经济区和特色旅游为载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风格各异、层次鲜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抓好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建设。以“兴边富民”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各乡(镇)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各具魅力、内涵丰富的特色小集镇,不断扩大乡(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卫生乡(镇)工作,提升集镇环境和质量,吸引投资,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二是抓好公路沿线重点村庄建设。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住房建筑质量为重点,在政府引导与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村庄开展改水、改厕、改路等工作,着力解决村内乱搭乱建和脏、乱、差等问题,有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三是抓好口岸旅游小镇建设。以口岸和通道建设为契机,精心设计、认真建设,将勐康打造成省内极具影响力的边境口岸风情生态旅游小镇,以此提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超前谋划好龙富口岸前期各项工作。四是抓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于20*年9月1日起实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办法》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九)创新思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要实现城市的上档升位,就必须着力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整合城管、公安、交通、卫生力量,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二是强化宣传,在全县形成人人关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人爱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氛围。对城镇居民的不文明行为,电视台要进行曝光。三是要认真执行城市管理规定,落实好“门前五包、门内达标”等制度。四是加强县城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交通秩序混乱、噪音污染、粉尘污染问题。五是积极探索环卫设施、园林绿化经营管理和城市垃圾清运、垃圾处理管理、辖区清扫保洁市场运作新思路。六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执法队伍,文明执法,严格执法。通过这次会议,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全面推开我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使之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

城乡发展规划篇4

认真分析2009年我们面临的新形势,结合我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础条件,2009年全县工作的总体定位是: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构建两大平台,实现三大跨越。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围绕发展这条主线,继续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一切矛盾和问题。

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把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作为重点。之所以这样定位,就是要和全省、全市大的发展部署相一致。20*年,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大改革力度,研究实施省直管县有关问题,所以只有尽快把*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化城市,才能在全省范围内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处于许昌、漯河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间,处于郑州半小时核心经济圈边缘和新*产业带区域内,必须在全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中找准自身发展的位置。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作为加快“两个率先”的基本途径来谋划,确立了“一市两城十镇六线”的总体构想。“一市两城十镇六线”,就是着力推进市区建设,*、舞阳两个县城建设,市区周边的十个乡镇的镇区建设,以及国道107线、漯舞路六条市区辐射干道两侧的村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要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实施先行突破,进而带动其他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我们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作为重点与市委的要求是完全相吻合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也完全相一致。因此,2009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把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作为重点,而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突破点就在产业聚集区的大发展上。关于产业聚集区建设,刚从王县长已经做了大篇幅的阐述。省委、省政府2009年的工作重点已经明确,在全省范围内批了175个产业聚集区,确定了6个示范区,*县就是其中之一。省委、省政府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城一体;把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这几年,我们做了很多的规划,我们的工作是超前的。通过*产业集聚区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资源规划,我们已具备了产城结合的基础,所以,我们把2009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上,产业聚集区包括我们的工业园区、生态园区、行政区和服务区以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连接的片区。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一条主线”和“一个重点”。

构建两大平台:第一,在继续解放思想中构建*科学发展的平台。在2009年我们的目标任务很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去,需要构建一个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平台。一是要继续解放思想。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两个再造”用了三年时间,颍北新区形成了一个雏形;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也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需要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锲而不舍地抓下去,这一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今年要继续围绕我们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方式,查找问题,寻找不足,将思想大解放的活力转化为经济大发展的动力。今天会议上,受到表彰的乡镇和没有受到表彰的乡镇,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些是基础比较差,虽然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上了大的台阶,仍然没有进入先进行列,主要是对工作重点没有把握好,眉毛胡子一把抓,说明没有深刻理解县委、县政府的意图,没有把握好政策导向。县委、县政府研究,会议以后,由刘部长、荣主任负责将各乡镇、县直部门和驻临单位考核情况逐个反馈给每个乡镇、县直部门和驻临单位,指出工作亮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每个乡镇、县直部门和驻临单位要结合反馈意见,认真思考研究,拿出2009年工作意见,以书面形式报县督查办公室。通过思想解放、问题整改使我们的同志能够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2009年的工作。二是把资源整合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转化为发展的能量。包括全县的行政资源、经济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的全面整合,集聚全县之力打造*产业集聚区,使经济的爆发点真正爆发出来。三是要继续强化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在20*年,各级党组织在学习*之后,在整合资源、推动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继续学习*经验。*经验就是“四位一体”的推进模式。所谓“四位一体”的推进模式,就是县委、县政府决策,指挥部推进,城司市场化运作,人民办事中心服务。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投资环境对于加快发展至关重要。*模式在我县有了雏形,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我们继续开展“学*、比贡献、促发展”活动,靠创新实践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2009年,各单位要研究制定发展计划,并认真把握在决策层面是否达到了科学决策;在指挥部推进层面还有哪些需要加强、需要完善;在市场化运作层面面对新的形势该怎么办。去年我们靠市场化运作融资将近2个亿的资金,我们的工业区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目前,国家政策正在调整,通过土地收益加大投资的渠道正在弱化,整个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能否适应我们高树目标的发展,还需要认真研究。人民办事中心今年一定要下功夫建成,以此打造环境优化的窗口。纪检监察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都要针对这些要求,围绕如何科学发展,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来研究问题,开展活动,推动发展。凡是偏离这个主题、不结合*实际,偏离了我们大发展方向的活动都不要搞。会后,关于党建工作,县委各部位要研究出台一些意见。第二,在继续创新工作中构建干部成长的平台。今年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干部成长平台,建立完善三个机制。一个是乡镇和部门争先创优的考核机制;另一个是“一线选拔,火线选将”的机制。三是完善三大指挥部选人用人机制。赋予指挥部更大人事权,既要选干部,也要用干部,又要培养干部,还要推荐干部。通过完善这些机制,真正能够使我们的干部在一线锻炼、在一线选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鼓励干部上到工作第一线去。

实现三大跨越:一是实现“活力*”建设大跨越。要采取多项措施,使县域经济由中小企业群体支撑层面向大企业带动跨越。20*年,一些中型企业已经脱颖而出,全县纳税2千万以上的工业企业有4家,这是非常可喜的局面。烟草公司纳税总额达到3400万,估计明年有可能达到4千万。纳税总额达到100万以上的企业有25家,整体的发展形势是好的。2009年,要把握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发挥好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扶持培育更多规模企业,使更多的规模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要持之以恒地抓好企业战略重组,全面提升企业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引导帮助南街、龙云、北徐、新瑞、郑煤颍青等重点企业,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实施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展区域性、国际化合作,重振三村雄风,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实现“生态*”建设大跨越。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要突出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在抓好内涵发展的同时,实施城市北扩战略,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抓好颍北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老城区建设,打造宜居生态城区,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联动跨越。三是实现“和谐*”建设大跨越。20*年,我们通过示范创建活动,形成了集体经济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特色农业带动型、文化旅游促进型等一批示范村的典型。今年,新农村的示范创建要向全面推进、全面跨越这个层次发展。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方面的投入政策机遇,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示范村进行重点倾斜,重点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事业方面先行突破,形成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城乡发展规划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着力健全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六大规划机制,逐步实现规划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静态蓝图向动态引导、从空间管制向空间与公共政策调控有机结合的转变,有效发挥规划协调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尊重人的多样性选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人的生活情趣、行为习惯和多元文化需求,构建人性化和谐空间,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根据城市、镇和村庄发展的不同要求,发挥城乡规划在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调控导向作用,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空间布局、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布局。

——坚持民主公开。倡导公众参与,推行规划评估、听证制度,使城乡规划从过去的专家规划逐步走向市民广泛深度参与的规划,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全过程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提高规划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规划决策的民主科学。

——坚持与时俱进。在保持规划理念和总体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阶段城乡建设的主要矛盾和法定程序,适时进行检讨评估、动态修编和滚动更新,使得规划编制更加精细化、成果更具可操作性。

——坚持优化发展。正视区域资源支撑不足、环境容量超载的压力,加强城乡空间管控,用规划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531”行动性规划的编制、实施,发挥规划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更好地推动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集中统一性

3、建立市政府城乡规划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市政府建立城乡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吸收若干专家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公众代表参加,主要职责是审大城乡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对规划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解决,指导、监督城乡规划的实施。市政府城乡规划联席会议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技术咨询委员会,就区域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4、实行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各地区重大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特别是未行使规划管理权集中的地区,必须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根据当前实际需要,对新城开发地区,经市政府同意,规划行政部门可设置独立派出机构、增设办公室或联络点、派驻固定人员等,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既保持规划管理的集中统一,又为地区和基层提供高效服务;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功能板块,可以采用设立非常设性规划工作办事机构或增挂牌子等方式,承担具体规划建设事务。

5、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管理网络。根据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管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锡山区、惠山区各镇(街道)及滨湖区、新区部分镇(街道)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加快建立村镇规划管理机构,接受规划行政部门业务领导和指导,负责城乡规划和规划法律法规宣传、村镇规划业务培训、村镇规划编制协调、村镇建设工程规划报建以及规划监察日常巡察等工作。村镇规划管理必须配备专职人员,工作经费由区政府统筹安排。

三、深化规划导向引领机制,增强规划动态前瞻性

6、加强城乡发展综合集成研究。强化城乡规划发展研究工作,构建规划发展改革综合研究平台,对城乡规划发展战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产业布局优化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积极研究制订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政策意见,为城乡规划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改进研究方式,采用开门研究、合作研究、引进智力等形式,提高规划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为规划编制提供创新亮点、思路引导和决策参考。各地区、各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以城乡规划建设为主题的专题学习、考察和培训,感受和体验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区的规划建设成就,汲取和借鉴成功经验,指导我市的城乡规划实践。各地区、各部门要保证规划研究经费来源和投入,确保城乡规划研究培训顺利进行。

7、建立“531”行动规划的编制实施机制。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基础上,与政府任期目标相结合,形成滚动编制五年期的城乡近期建设规划、三年期的城乡建设行动纲要和年度城乡建设规划的机制。五年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城乡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统筹各项建设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三年行动纲要系统安排各类城乡建设计划,细化各项重点建设工程;年度建设规划为政府协调各类建设项目、安排年度公共财政、调控年度土地投放强度提供支持,与投资主管部门的年度建设项目计划有效衔接,具体落实城乡建设工程,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8、健全控制性详规的动态滚动修编机制。以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为基本框架,适时编制完善各类城乡规划,既保持各层次规划的连续和衔接,又不留规划编制的空白和盲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变化,在法定规划大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建立控制性详规“一张图”的动态滚动修编机制,在保障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适时修正调整规划,动态编制城市设计等精细化规划,使规划保持适应城市动态发展的必要弹性。研究制定规划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法定程序调整、修改、重新审批城乡规划。

四、健全规划管控机制,强化规划约束刚性

9、实施区域发展“三区”管理。根据区域生态容量、人文环境和环境资源承载力情况,科学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明确不同行政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开发导则,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和空间管制。制定土地开发权补偿、转移的管理规定,对历史文化街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范围内不能实现的土地开发权,通过规划指标转移等手段进行开发权的补偿。

10、严格城乡规划“6+2”强制性控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突出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橙线六类控制线和社会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两类设施的“6+2”强制性内容。对控规中已经确定的“6+2”必须实行刚性化管理,不得随意变更。相关专业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统一标准,切实加强建设实施监控和使用过程监管。社会建设单位不得侵占或随意改变以上设施的使用性质。

11、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城市发展的人口规模,确定对应的城市建设规模总量,控制城市的增长边界。合理制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建设标准,优化城市用地的结构比例和空间投放。根据土地用途、地块区位、交通条件和城市设计的综合影响,合理确定具体地块的开发强度,规定不同性质建设用地的最大合理容积率,发挥单块土地的最大开发价值。经营性用地出让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和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在综合考虑地面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建筑功能前提下,鼓励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五、完善规划联动机制,提升规划编制协同性

12、推动“三规”的有机融合。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城乡建设近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协调,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在空间上得到落实,又保障空间规划在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体现,实现“三规”的有机融合。以城乡规划建设用地“一张图”为平台,按照功能定位导向、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的思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的“空间叠合”工作,保证发展“目标”、国土“指标”与规划“坐标”的相互衔接,做到规划目标、空间管制、空间数据的“三统一”。

13、强化专项规划编制的部门联动。打破规划编制中的条线分割、部门垄断和体内循环,实现各部门多元目标在空间上的叠加与整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专项规划,细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的有关要求。各类专项规划必须遵循空间规划,明确、细化和落实城乡空间布局的目标、内容和规模。专项规划编制部门应会同市规划部门组织专项规划的编制、评审、论证和报批工作。

14、加强镇村规划的编制管理。进一步完善镇村布局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村镇撤并方案,促进居住向中心村和新市镇聚集。凡涉及规划保留村庄的镇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并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在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人民政府审查后上报市政府审批。在村镇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以及镇村土地资源的置换工作,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一张图”。各类村镇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15、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思路,将文、教、体、卫、社区配套、水电气市政设施及公交等各类专项规划向广大乡村地区的规划保留村庄延伸和覆盖,推动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7个主要方面的职能整合。进一步明确在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落实机制,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增强规划决策民主性

16、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公开与反馈制度。做好规划草案的公示工作,依法保障各类规划编制和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坚持让广大市民、社会团体特别是受规划内容影响的市民参与讨论,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对各个阶段规划公示收集到的公众意见,合理的要采纳到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加强建设工程规划审批管理公开,按照规定进行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和规划设计方案的批中公示。加强规划批后公布,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公示牌制度。

17、建立公众深度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通过网上公示、媒体公告、模型展览、公共咨询、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完善规划听证制度,对于重大规划调整、规划许可事项,要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聘请市民担任城乡规划社会监督员,探索召开访谈会、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等举措,听取公众意见,完善规划决策,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18、完善规划知识的宣传普及方式。通过电视节目、互联网、公示通报等形式,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对社区居民进行问答讲解,促进规划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城乡规划展示馆、规划网站等载体,及时报道城乡规划编制的最新成果、规划实施管理的最新动态、城乡规划建设的最新成就,加强规划宣传。分期分批组织开展大型规划宣传咨询、规划下基层、规划进社区等“规划零距离”活动,让市民更好的了解规划,更好的参与规划,增强规划透明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七、健全规划主体责任机制,确保城乡规划严肃性

19、明确城乡规划编制责任。各地区政府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以法定组织编制单位为主体,构建条块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城乡规划编制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根据规划编制计划和规划编制任务书要求,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各类规划,执行规划审批程序,确保编制规划的法律效力。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或者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要对有关人民政府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对有关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应投尽投”的投入保障制度。

20、严格城乡规划实施责任。各地区政府是城乡规划的实施主体,必须严格执行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乡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落地转化力。执行“六线”管理规定,严格非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在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大型公共绿地、风景名胜区和历史保护街区等用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功能和布局要求。加强对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规划统一管理,严格实行规划管理“一书三证”制度,保障城乡建设活动顺利进行。严格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提高建设工程实施组织程度,增强各级各类开发建设实施主体职能。各地区、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坚决遏制辖区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八、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提高规划执行力

21、建立规划实施联合监管机制。将城乡规划监督检查贯穿于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密切协同,防止和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房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房屋使用性质及规划部门出具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核发房屋产权证明。工商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批准注册场所的工商登记及相关许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必须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违法建设,并立即责成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建立违法建设每月通报制度,并将各区、乡镇(街道)的违法建设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做好土地使用的监管工作。

22、建立规划评估报告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前瞻性、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公共政策属性进行客观评估,对规划内容、规划成果、规划实施绩效等进行评估,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进行动态评估,适时调整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和规划措施,实现规划实施管理的引导调控功能。完善规划报告制度。各地区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对同级人大关于城乡规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人大或其常委会。

23、健全规划督查考核制度。将市政府下达的年度规划工作任务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认真组织实施。以督查督办为主要方式,按照“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督查落实、绩效考核”的要求,加强对各市(县)区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项规划任务的完成。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专项督查,对不按照规划实施的工程项目或规划执行不到位的地区部门,及时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对不能完成年度任务的地区部门,要根据相关文件、制度、规定进行惩处和责任追究。

城乡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城郊型农村;农业;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河南考察期间,对“三农”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在城郊型乡村的产业发展之中也应当认真贯彻的重要指示,以农业为根本,以旅游为突破,走特色生产之路、走结构创新之路、走市场经济之路、走科技发展之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与坚守,才能促进我国城郊型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郊型乡村的概述

改革开放前的3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扭曲了经济建设中城乡、工农等关系,城乡结合部的城市郊区是城乡二元矛盾的焦点。实行土地承包和家庭经营后,城郊农民依托城市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与传统派购制度形成冲突。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为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分化出以鲜活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其理论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城郊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起点,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转变的目标。通常而言,城郊型乡村主要是指大中城市郊区,其有着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地关系危机日趋严峻,乡村在快速城镇化发展之下面临着乡村人员流失、土地资源流失及农业产业无突破等困境,尤其是城郊型乡村长期处于一种突变、混沌、无序和转型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郊型乡村农业的发展

从传统意义上讲,城郊型农业就是指位于城市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鲜活农副产品需求为目的的生产供应型农业。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交通通信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的改变,城郊型农业已突破了传统概念的局限。在外延上,由城市所属的近郊区向行政区划以外的远郊发展,由面向一个城市扩展到面向周边多个城市。在内涵上,不仅单一地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也为城市提供工业原料和劳务服务,还包括通过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农业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依托城市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即城郊型农业的规模优势更加突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城市辐射不断加强。因此,现代城郊型农业是指位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城市为依托、以鲜活农副产品和副食品生产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市场和生态环境需求,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的一种区域性高效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另外,其着地域位置好,与市场联接紧,集的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1.城郊型农业的基本功能发展的概况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型农业功能不断深化。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注重农村与城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近(城)郊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开发,实现城市与郊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体化发展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宗旨。该宗旨决定了现代城郊型农业不仅应具备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功能,还应包含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

2.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划

城郊型农业近年因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步伐加快,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农产品结构单一,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米袋子、菜篮子”需求量更大,标准更高。因此,可以说抓好城郊型农业是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客观要求。

(1)从地域特征及周边发展环境考虑,走特色化生产之路。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必须紧紧按照“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的要求,以服务城市、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核心,努力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

(2)全面推进农业建设园区化、产业化、生态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走创新化之路。全面的促进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3)强化服务市场功能,走市场化之路。努力向效益、生态、休闲农业拓展,使农业向绿色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成为具有生产、观光、旅游、休闲等多项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

三、城郊型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于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乡村休闲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与此同时,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不能够脱离生产,应围绕生产组织相关旅游方式;应建立地方特色,并通过分析未来旅游人群构成,从而设置与其相关的设施。其次,也须注重乡村原有的风貌景观元素,进而培养城郊型乡村的核心竞争力。

1.合理制定城郊型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城郊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合理制定城郊土地利用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促进城郊地区城市用地和农用地的节约化利用,整治其他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确保城郊农用地的数量和规模,维护乡村性旅游资源滋生的土壤,为城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赢得资源载体和空间场所。

2.科学制定城郊旅游发展规划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所划定的农用地红线范围,考虑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动向,对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和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依据,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合理规划旅游接待设施、服务设施、游憩设施,并保护城郊乡村实体景观、文化资源及自然环境,实现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3.空间上区别开发,按圈层分层次发展

以近郊、中郊、远郊为空间范围划分3个圈层,分层次地对各圈层的乡村旅游产品区别开发。在近郊区宜开发对城镇化适应性较强的休闲、娱乐、健身等参与性旅游产品;中郊区宜开发乡村实体景观、乡村文化等乡村性强的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乡村民俗和生活体验、乡村聚落参观等;远郊区则适宜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郊型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其农业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规划,走村民自发、政府引导、外部资金适当扶持的建设之路,通过科学及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布局,进一步确保城郊型乡村的快速发展,从而为当地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晋.信阳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

城乡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总体规划;思考

城乡矛盾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各学科长期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一)、对象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其不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小城镇范围的理解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有两方面:①是否包括小城市;②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本文将小城镇界定为: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不包括小城市及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

(二)、范围

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乡村人口非农化和乡村地域综合化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生态化和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城市与农村的分界日趋模糊,城镇和农村地域相互渗透的作用增强,形成了连片的城市化区域,即城镇密集区。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乡村相对比较贫困。

二、传统规划思路

(一)、规划特征

目前,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总体规划侧重于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总体结构的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市政公共设施的安排等方面,涉及面比较广。总的来说,现行小城镇总体规划具有几个特点:突出镇区规划,弱化镇域规划;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二)、规划动因

1 理论意识

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现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主要建立在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关于空间集聚的内核基础上。

(1)城市化集聚观。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测度指标上都可以看出,城市化普遍被理解为要素在城镇空间的集聚,且城镇规模越大,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

(2)增长极理论。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Boudeville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极”概念引入地理空间,他把增长极与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镇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将原来为某种推动型工业的“极”与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这个“增长中心”相结合,提出投资应集中于增长中心,进而通过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的理论。

2 政绩驱使

依照我国《城市规划法》,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于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一些基层官员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3 后果与弊端

由于空间所“关心”的主体为镇区,这就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而农村地区则相对不景气,城镇经济发展以牺牲农村经济增长为代价等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的造城运动,镇区脱离实际,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大量占地较多的公用设施、超规模的基础设施(如宽马路、大广场)及大型工业园区,进而导致了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二元化仍然突出,小城镇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这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

三、规划新思路

(一)理念转变

目前,规划理念已从关注“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从城乡发展为线性因果发展理念转到城乡网络化协调发展理念。将小城镇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化发展作为一个地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城乡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二)内容完善

1 产业空间统筹发展

(1)根据小城镇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城乡空间产业的合理布局。

2 地域空间统筹管治

3 交通统筹协调

城乡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统筹城乡 路桥城市 城乡发展

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1994年11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余平方公里。共投入16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30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69.6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0.2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646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10万元,新改建市场25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07.67公顷,总投资达82.1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10多幢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建成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万吨;建成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2座,主变容量达31.9万KVA。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166.27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80.4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104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开建,致使

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10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5—6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2002-2008)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2008—201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60%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2010—202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2%,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104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

代居住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转贴于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CBD)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

发(请登陆这个网址浏览更多文章6636.bak.cn)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5-6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四)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上,采取政府(财政)合理的介入方式。新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的先期战役,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也不高,但却是城市空间开发的首要任务。如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规模巨大,资金需要也巨大,仅靠财政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财政无力包揽全部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难免身陷微观经济事务之中,影响其基本职能的履行。所以政府应让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我区已有很多成功的偿试。建区以来,我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作为商品,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动机,以小量国家投资带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因此,我区应继续走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重做好三方面事情。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并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计划,消除市场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二要对垄断的基础设施公司实施管制,防止其滥用垄断权利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和损害消费者权益。三要在一些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的自然垄断领域,政府与其管制垄断,不如为行业间竞争提供方便,用市场机制限制垄断。在具体操作中,更应注意避免以下三种失误:一是注意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政府与企业之间契约的严肃性,避免出尔反尔,丧失信用。二是政府不必参股每一项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应该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民营企业提高效率,而不能承诺固定回报。

上一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地常见安全隐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