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18 15:35:17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1

在电力网络中,网架结构是确保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而合理的网架结构,主要依托于科学的电网规划。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升,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电力的需求量都在持续增加,很多地区的电网都需要进行扩建以及改造。而电力系统与电网规划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构建电力网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电网规划的研究与分析,以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

一、电网规划概述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电网规划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如电源布局问题、扩网后的短路问题、建设环境问题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规划理念问题

在进行电网规划的过程中,虽然运用了先进的技术,但传统的规划理念却没有发生改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从事电网规划的相关人员虽然运用了很多方法力图使电网规划更加的科学与完善,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在电网规划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规划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用电量都在逐年提升,传统的规划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电网需求。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中欠缺先进的电网规划理念,相关设备的配备也并不全面,没有对全电压等级序列予以充分重视,这是当前电网规划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规划模式问题

现阶段我国电网规划工作的管理上分成了若干个部分,这些部分都分别负责各自区域的电网规划工作,虽然每一部分之间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行之有效的协调方式,从而使得电网规划过程中的工作混乱。每一部分各自为政虽然可以避免管理上的一些麻烦,但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电网规划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规划方法问题

电网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所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多。在规划过程中,电网信息的收集速度、信息收集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可靠性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电网规划工作产生影响。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电网规划信息的收集方式仍然依托于手工收集,这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很难适应发展需求。而在进行电网规划的过程中欠缺大量的相关信息,就无法对电力系统的当前情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出现电网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二、电网规划方法

针对上述电网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革新电网规划观念

在电网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以当前社会的供电需求为基础,在充分满足供电需求的基础上,与公司资产情况相结合,确保公司资产在电网规划过程中能够实现增值与创新。另外,在电网规划时还需要将社会经济效益考虑进来,依托于全电压等级序列,实现对资产的创新与改进,将资产管理理念传播到整个电网规划系统中,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确保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到最高。电网规划观念的革新与推广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且系统的进行,更需要相关规划人员的坚持,在革新观念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加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跟上发展局势的变化,从而对规划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逐渐形成科学完善的电网规划体系。

(二)优化电网规划机制

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电力网络等各安全运行,在进行电网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有针对性的优化电网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业务流程。在进行电网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一个交流平台,以便于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流,讨论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级别的规划需要在同一个平台中进行,以达到集中规划与集中指导的目的,实现电网规划的统一目标。另外,电网规划工作本身便是为了解决电网日后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电网规划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与针对性,不仅要适用于当前条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日后发展;不同地区的电网规划也需要有所差异,针对这一地区的电网可靠性与符合性,转变规划思维,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正常运行。

(三)提升电网规划质量

想要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发展水平,其前提便是要提升电网规划的质量,如尽可能减少大面积停电、确保用户供电及时安全等。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精细化是对电网规划工作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确保电网规划效果、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根本途径。在进行电网规划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供电需求为基础,全面科学的进行电网安全运行、配电网安全性、技术经济比较、用户端电能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以精细化为基础,年度电网规划除了要满足上述指标需求以外,还需要开展事故预案、敏感性分析、工程投入等相关工作,通过对电网规划工作的优化管理,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的灵活科学,进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四)确保电力系统安全

在传统的电网规划工程中,负责电网与电源规划工作的都是相关责任主体,但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与行政职能之间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想要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就一定要科学系统的对电网与电源进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为了使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充分重合,企业需要将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对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应该全面考虑,从而获得双赢局面。所以,在进行电网规划的过程中,要重视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同时,还要重视其效益性。

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安全稳定,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其不仅决定着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还是进行电网更新与改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不仅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因此,从事电网规划的相关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电网规划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陕西秦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59-08

1 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发展规划的兴起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紧密相联系,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为旅游规划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赋予规划权威性的过程,也是对旅游规划成果进行全方位质检和深加工,使其合格化进而合法化的核心环节,对于保障规划实施效果意义重大。

国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博德-波维(Baud-Boyy)、麦金托什(McIntosh)、爱德华・因斯克普(Edward Inskeep)等学者指出,旅游规划评审是旅游发展规划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霍尔(Hall)认为,对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评审将会是公众更好对旅游业发展创新支持和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皮尔斯(Pearce)通过参与国家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强调实践顾问和专家委员会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中的重要作用。杰瓦特、东升(Cevat Tosun)指出,土耳其的旅游发展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带来了深远影响。阿比(Abby)指出,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实施建立在政府部门干预和大型旅游规划机构基础上,其结果导致外部资金和势力处于支配地位,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边缘化状态。于克塞尔(Yuksel)以土耳其的世界遗产地棉花堡作实证研究,探讨了棉花堡旅游发展规化评审涉及的利益群体,通过公众会议(Public Meeting)对棉花堡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实施进程和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张广瑞、杨逸畴、王旭科等学者认为,国家对旅游规划成果鉴定和验收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权威机构,旅游规划评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系统,从而导致旅游评审环节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许韶立解析了中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章尚正揭示了旅游规划评审存在“潜规则”。李永文探讨了旅游规划评审非严肃性与旅游规划工作科学性存在矛盾。陆相林分析了旅游规划失灵的一般演进过程,提出了旅游规划评审听证办法,以期实现对旅游规划评审的监督作用。陈丽提出政府部门委托旅游规划的存在风险,建议将旅游规划评审实施自审、盲审和终审相结合。缪芳运认为旅游规划形成和实施前提是旅游规划委托方、编制方、评审方和管理方形成虚意相关者,呼吁建立旅游规划评审人员信用和评价体系。于定明认为应从明确评审法律地位、确定评审标准、制定评审人员行为规范和完善评审程序方面完善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研究对象仅局限环节研究,未能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内容维度与管理维度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定性语言对发展规划评审进行描述和批判,从系统的视角去研究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评价体系尚存空白。

2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构建

2.1理论应用

系统论思想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更为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基于系统论视角,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笔者认为它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个主体部分构成(见图1)。

首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要面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即谁(Who)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或者

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具有规划设计等级资质的单位才能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任务。然而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要素的审查,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其次,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它涉及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客源系统、吸引系统和支撑系统。在评审实践工作中,重点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各要素进行审查和评价。最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谁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主体?或者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同时涉及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果规范管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要素包括规划评审人员、组织形式、评审程序、规划鉴定和成果管理。

与此同时,结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旅游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见图2)。其中,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规划委托方、旅游规划编制主体、旅游规划评审专家、旅游规划管理者和相关行政管理者,这是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体系中处于技术审查和行政管理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区、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法律顾问。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与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在当前的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系中仍处于被动和边缘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议上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更难以听到他们对旅游发展规划的意见表达。

2.2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现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和技术规范要求,本文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选取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为主要根据,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旅游发展规划对象子系统指标选取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强调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重点内容,它涉及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成果技术合理性和操作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以及资质管理要求。同时,结合笔者亲身参加的旅游发展规

划实践课题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参与工作,对 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初次遴选,然后邀请来自陕西省旅游局、陕西安康市旅游局、陕西凤县旅游局、成都都江堰旅游管理局、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公司、深圳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多彩旅游策划顾问有限公司、陕西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西外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等部门的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景观生态、旅游经济、市场营销、园林设计等专业领域的长期从事旅游规划和参与规划评审工作的126名专家,对初步遴选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并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主要由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等4个指标层面组成。

2.2.1规范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性是评审工作的基础,它包括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两个层面,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的资质等级是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选择的重要根据,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审查旅游规划成果是否具有合法性和规范性的根本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涉及规划编制内容齐全、规划文本词语准确、规划图件要素规范和规划图文完整一致等内容。

2.2.2科学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性是评审工作的重点,它包括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和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规划编制主体人员组合是衡量发展规划科学性指标,为后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人员资质和管理提供依据。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的基础条件分析、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成为衡量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2.2.3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是评审工作的核心,它包括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和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是旅游业发展方向指南和目标导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等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

2.2.4创新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创新性是评审工作的亮点,它包括规划编制内容创新性和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性两个层面内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委托方、评审方非常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深度和广度进行审查,同时,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汇报成果内容展示、成果内容社会公众展示形式、规划成果内容解读、规划技术路线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关注的亮点指标。

2.3指标体系评价

在确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4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分别构建8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以主观性为主,且指标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故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借助软件Wolfram Mathematica7.0计算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可行性指标权重(0.341)最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指标在评审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群体利益密切相关,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实施保障和实现效益的决定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权重(0.279)居第二,说明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科学性指标成为评审重点,它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组成、客观分析和前瞻预测密切相关。创新性指标权重(0.231)居第三,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理论、理念、视野和技术等方面日益受到重视。规范性指标权重(0.149)最小,主要受旅游发展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它对旅游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细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素。

根据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合成权重系数计算结果,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项目层中8个指标排序次序结果(见图3),其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B6)最为重要,权重系数为0.22,第二位到第四位依次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内容成果科学性(B4)、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B7)、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B5)和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B3),它们权重系数均大于0.10,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可行性指标权重占到34.1%,科学性指标权重占到27.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62%。第五位到第八位依次为规划技术创新性(B8)、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B1)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B2)和它们权重系数处于0.05到0.10之间。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创新性指标权重仅为23.1%,规范性指标权重占到14.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38%。

依据数据点雷达图,以0.025为距离中心单位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核心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75和0.10之间,重要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5和0.075之间,一般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25和0.05之间,基础指标权重系数ω小于0.025,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指标3个,重要指标4个,一般指标12个,基础指标6个(见表2)。

3.1规范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层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权重为0.088,编制成果规范性权重为0.061,体现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规划编制主体单位规范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但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编制主体规范性审查和管理,而将重点放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规范性审查。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工作不仅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中的审查,更要注重对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审查和管理,尤其对规划编制单位成果形成环节审查,防止规划编制单位将旅游发展规划进行转包或分包等违反行业行为,确实保障旅游发展规划质量,维护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和社会公众利益。

在旅游发展评审规范性三级指标中,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规范权重为0.069,远远大于旅游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权重(0.019),这与目前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密切相关,国家旅游局早在2005年8月就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但对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当前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队伍数量庞大,但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格认证、资质证书、资质管理办法等相应配套管理措施仍是空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同时,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中,规划编制文本内容齐全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26,充分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齐全是规划编制工作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范性的重要 指标;其次为旅游发展规划图件要素规范指标,权重为0.012,规划图件作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相应的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在图件中,要素齐全、技术规范、美观大方的图件规范性指标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审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的文本词语准确指标权重位居第三,权重为0.014,规划评审中对文本规范性审查集中在词语准确、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概念表达一致等方面;最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图文完整一致指标权重最小,权重为0.010,体现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和图文内容完整一致。

3.2科学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性指标层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权重与规划编制内容科学性指标权重相当,权重系数比为1:1.33。在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和规划评审工作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提交的规划成果内容科学性是规划评审重要指标,它既是对规划区旅游规划对象最本质、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内容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对规划区旅游发展最前沿、最完整和最具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析和定位。与此同时,由不同专业背景、知识构成和资质经验人员组合的旅游规划编制团队不仅将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注重的指标要素,而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的科学性关系到旅游规划的成果水平和质量。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结构重要程度最大,其次为团队人员资质经验,最小为团队人员专业背景,但三者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由规划项目主持人组织管理,因此,评审管理体系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作为衡量规划设计科学性指标的同时,更为从事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管理提供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指标中,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指标的科学性指标最为重要,其权重为0.058。这是由于规划区旅游发展最终要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对规划区现实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直接关系到旅游发展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和可行性。旅游行动计划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38,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中的行动计划中涉及旅游项目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市场营销等,与旅游规划评审相关群体利益直接相关,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政策倾斜、产业调整和项目投资计划的行动指南。旅游形象定位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37,该指标涉及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和旅游区市场影响力提高,但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软性评价和规划区旅游发展影响,具有可塑性和动态性。基础条件分析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6,但与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科学性的基础性指标。

3.3可行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可行性指标层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权重要大于旅游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82: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不仅注重规划发展方向和目标导向可行性,更注重在目标体系指导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精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等层面的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中,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指标权重系数要大于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67:1,充分说明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在规划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宏观导向作用,它决定规划区未来旅游发展的高度、精度和强度。相比较而言,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涉及的近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中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和远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同时涉及旅游发展相关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等指标因素,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重点关注指标。

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中,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87。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日益成熟,规划区发展需要依托旅游建设项目做支撑,旅游项目策划和运营可行性直接关系到规划区旅游发展前景,更为重要的旅游项目建设是实现规划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直接载体。因此,旅游项目建设指标可行性成为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核心相关者利益群体和边缘相关者利益群体的共同关注。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56。由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需要以客源市场分析为基础、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为导向,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因而设计完善、新颖和可行的旅游产品谱系,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水平的关键指标。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49。随着信息传播范围拓展,旅游市场营销指标可行性对规划区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和社会传媒企业利益联系密切。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8。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涉及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合理、重要功能区划分和重点区域发展等方面,但相对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而言,它仍是衡量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的空间基础性指标。

3.4创新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创新性指标层中,规划内容创新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技术创新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委托者、评审者和管理者更加注重对规划对象成果内容审查,同时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指标和应用关注程度不够。

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指标中,规划内容广度创新性指标权重(0.090)最大,规划内容深度创新指标权重(0.030)次之,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0.019)最小。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创新的重要作用,它对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规划设计调研工作深度、分析深度和研究对策深度提出新的要求,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指标。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广度主要为规划区旅游发展提供发展模式借鉴、战略思路参考和定位横向对比辅作用,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重点最终落实到内容深度维度方面。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指标权重较小,这与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评审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受众面小,展示渠道狭窄,社会公众认知度低,影响了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提升。

旅游发展规划技术创新性指标中,规划技术应用创新指标权重(0.043)最大,规划技术路线创新指标权重(0.033)次之,规划技术指标创新权重(0.016)最小,充分体现出新型技术创新应用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富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提供技术平台,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旅游发展技术路线指标涉及旅游发展规划编 制主体的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量、技术含量和成果质量的显性指标,它对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权重最小,由于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主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技术指标,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学科中的技术指标还处在探究阶段,它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低,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4 实证研究――陕西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笔者亲身参与了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在规划成果评审过程中,主要围绕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3个子系统展开,具体方法如下:

(1)规范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程序,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成果编制完成后,由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提出申请,2009年8月5日,由陕西省旅游局组织专家、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各地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等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同时邀请规划区内的社区代表、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等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举行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论证会,听取来自不同利益群体呼声,改变传统核心利益群体“一枝独秀”局面。通过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对规划编制主体提交成果提出新的质量要求和改进方向,同时公开旅游发展规划透明度,保障旅游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群体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可行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引入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权重,实行定性、定量和定级相结合的评审方式。设定N(N≥7)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各项评审指标最高分值为10,评审组人员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各项指标赋分值P,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数值E。同时设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定级参数,将E分为[85,100]、[70,84]、[60,69]和[0,59]4个等级,分别表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最终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结果E为82.16,属于良好级别。

(3)鉴于目前旅游规划评审会“走形式”或“走过场”的不规范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开发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TDPEAMS),包括旅游发展规划资质单位管理系统(TDPQUMS)、旅游发展规划行政部门管理系统(TDPADMS)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管理系统(TDPPMS)3个子系统,同时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论证会以会议形式进行,旅游发展规划最终成果评审借助网络平台匿名形式进行,实现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立足旅游发展规划课题实践和评审参与工作,分析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构建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部分构成。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

(2)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可行性指标权重最大,它受核心和边缘相关者利益群体共同关注,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性指标权重次之,成为评审工作重点审查对象。创新性指标权重居第三,旅游规划内容和技术创新占据重要地位。规范性指标权重最小,与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密切相关。

(3)依据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实行定性、定量和定级相结合的评审方式,开发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对象系统和评审管理系统3个层面提出规范评审规范化管理对策。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3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

(一)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遵循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注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注重发展需求与要素资源支撑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规划的应有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理清规划体系的功能分工。同一行政层次的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是根据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纲领性规划,在本级各类规划中具有统领地位,是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空间规划是根据区域内人口、资源等基本要素及相关功能区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开发秩序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是指导和约束基本要素配置及相关功能区的相对位置、组合状况、聚散程度等的依据。专项规划是根据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门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种行业规划、专题规划、建设规划等,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和政府调控行为的依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

为对象编制的区域规划已成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规划既有综合性的区域发展规划,也有区域空间规划、区域专项规划,是发展规划纲要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

(三)科学界定规划编制的领域。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向。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等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使之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财力的依据,并为企业决策、社会投资提供参考。在一定时期确需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产业,可根据全省战略需要编制专项规划。对市场机制已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领域,原则上不再编制规划。

(四)突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导向。发展规划纲要应抓住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切实增强战略性和宏观性,突出指导方针、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和重大举措。要改变规划内容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减少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充实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

(五)切实强化空间规划功能。空间规划着眼于把区域内的城镇体系布局、土地总体利用、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网络、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划定主要功能区且有一定约束力的“红线”。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确定区域内空间组织和具体布局的重要依据。空间规划要统筹考虑区域内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建设,努力提高空间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六)进一步明确专项规划定位。切实改变目前专项规划数量过多、内容空泛的状况,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使之成为本领域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审批项目和安排投资的依据。简化对竞争性产业发展方向、产品产量的描述,不应将扶持特定企业作为规划的内容。结合本领域的特点,着力研究政府如何通过完善体制、制定政策、合理布局、加强建设,切实提供良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七)注重研究编制区域规划。编制区域规划的主要区域是,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地区,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城镇密集地区,以及政府确定的重点开发或者保护地区等。综合性的区域发展规划一般包括: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要强化区域规划在相应特定区域的指导性、统筹性和约束性,增强编制工作中部门、地区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二、切实规范编制行为,将规划纳入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轨道

(八)加强规划综合协调。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研究确定规划内容,各类规划依据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遵循空间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所有规划都要相互协调。既努力防止规划部门化,又尽可能减少重复编制、内容交叉。在适当撤并有关规划工作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制度,由省长主持,有关副省长和省级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承担规划的综合协调和审议职能。设立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规划办),由省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经贸、海洋、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组成,负责开展规划协调会议日常工作。

(九)规范规划立项管理。按照以事权编制规划的原则,发展规划纲要、空间规划由各级政府提出并组织编制,其中,发展规划纲要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具体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城乡规划由同级城乡规划部门牵头具体组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具体组织,海洋功能区划由同级海洋主管部门牵头具体组织。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专项规划一般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经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后组织编制,其中重点专项规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其主管部门研究提出,报同级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综合性的区域发展规划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市(县)政府提出,报同级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

(十)深化规划研究工作。规划组织编制单位可采取自主编制、合作编制、委托编制和招标编制等方式,确定规划编制承担单位。规划编制承担单位要深入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努力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对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要认真研究,切实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提供依据和参考。规划应充分体现区域特色,避免简单重复国家和省级规划的内容。

(十一)扩大规划公众参与。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规划编制过程和了解规划内容的权利。发展规划纲要和其他重要规划正式送审前,应预先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并征询社会公众意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规划、专项规划,要妥善处理保密与提高透明度的关系,在草案初步形成后,可采取听证、公示等适当形式,为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

(十二)健全规划专家论证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规划咨询专家库,根据工作需要分类设立规划咨询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规划咨询、论证、评估等活动。发展规划纲要和重要规划在送审前应组织专家论证,其中省级重要规划由省规划办提请省咨询委主持论证并提出审议意见,努力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

(十三)注重规划相互衔接。各级各类规划之前,必须与相关规划进行衔接。省级规划和跨市的区域规划由省规划办负责协调衔接,重点是衔接宏观调控目标、区域发展方向、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重要资源开发、财政资金平衡等,切实避免规划内容自相矛盾、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省规划办协调衔接工作根据规划性质,确定具体的省级职能部门主持;出现较大分歧意见时,提交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决定。市、县(市、区)规划也要加强协调衔接。各部门组织编制规划,凡内容涉及其他主管部门的,应及时主动进行衔接。

(十四)完善规划审批制度。规划决策主体应与规划层次、效力相对应,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审批制度。省级发展规划纲要经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省级空间规划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审批。省级专项规划除少数重要规划由省政府审批外,原则上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主管部门联合审批,其中重点专项规划以“经省政府同意”的名义。跨市的区域规划由省政府审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之外,市、县(市、区)规划的审批,由同级政府作出决定。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努力健全规划组织实施的保障机制

(十五)健全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各级各类中长期规划都要有明确、具体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按照各地和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实监督检查力量,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

(十六)强化规划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切实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政策性金融以及国有土地资源、国有资产存量等公共资源。政府投资决策坚持“以规划带项目”的原则,逐步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转变,即能编制规划的领域,先编规划,后审项目,再安排投资;未列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在规划调整前原则上不予立项。通过体制创新和产业政策,为市场主体自觉遵循规划引导创造良好的环境。

(十七)认真落实规划的约束性内容。对各级各类规划规定的各项控制性、强制性指标以及禁止性、限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使之成为约束社会公众行为的准则。坚持空间均衡原则,注重经济分布、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用地预审等制度和实施过程管理制度。对必须由政府统一布局或在一定时期需要政府管制、调控的领域,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坚决服从规划的限定。对违反规划的,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十八)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各级各类规划在实施的中后期都应对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存在问题和发展的新要求,对规划实施和调整提出意见。省规划办可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省级重要规划进行评估。需要进行修订的规划,由原规划组织编制单位提出调整修订意见,按规定程序审批。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4

一、制定“两个规划”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制订发展战略规划就是要在科学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时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的长远的策划。其中,应集中体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举措等重要内容。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它反映出学校在一个时期所追求的事业发展宏观目标;战略思想是战略规划的灵魂,它系统概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战略举措是实现规划的重要保障,它是在战略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必须采取的根本性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好了,也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将发展战略规划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就能够保证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校园建设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各地政府都将高等学校的发展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把高等学校校园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发展尤其校园建设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校园空间得到拓展,校舍建设步伐加快。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须认真地制定校园建设规划,从全局上研究思考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单体设计、建设标准,努力建设极具品位、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于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成长的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环保化校园。

二、制定“两个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制定“两个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年一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省高教会议精神,遵循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坚持当前与长远、规模与质量、硬件与软件、重点与一般、需要与可能、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科学地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制定“两个规划”的主要原则是:

1、前瞻性原则。规划是面向未来的,必须高瞻远瞩,超前一些,预见性强一些。要描绘展现校园建设蓝图,展望学校事业发展前景。规划要从实际出发,但不是现实的拷贝,不能迁就现状,也不能摈弃现状,而是要在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

2、全局性原则。要把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和编排,要把校园建设规划放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尤其当地城市建设的全局中来审视和编排。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与国家和省的方针、政策、要求等相吻合,但不是国家和省的方针、政策、要求诸方面的校本化。要把学校的发展寓于全局发展之中,同时,要使学校的发展对全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协调性原则。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促使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协调、健康、快速进行。也就是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不能盲目片面、顾此失彼。要立足眼前,放眼长远;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要依据预测的条件,确定预期目标;要注重内部平衡,注意外部适应等。如规划学校事业发展要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相统一;规划校园建设要使建筑标准、建设质量、投资规模、生态环境等相协调等。

4、宏观性原则。“两个规划”均系长远规划,尤其校园建设规划更是百年大计。涉及问题多、影响因素多,必须把握宏观、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舍本求末。譬如,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要把学校功能定位、事业发展规模、学校整体建设等重大问题筹划好,校园建设规划要把新老校区整合、校园功能分区、重要单体建筑布局等重大问题筹划好。

5、特色性原则。学校规划要继承历史,立足现状,开创未来,彰显特色。不能千校一面,也不能贪大求全。譬如,关于学校定位问题,是办成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学校,是办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学校,是办成国内一流、全省一流、区域一流学校等要科学定位,给人以名副其实的“名片”;关于校园风格问题,是建成古典式、现代式校园,是建成欧式、中式校园,是建成园林式、组团式校园等,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给人以深刻鲜活的“面孔”。

6、可持续性原则。坚持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观,是学校发展应遵循的永恒理念。学校在发展中,既要用足、用好当前的资源,又要为未来发展留有后备资源与拓展空间。抓不住机遇、发展不到位不可取,过度发展导致后劲不足的短期行为更不可取。近期,要坚持加快发展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方针,扩张办学资源,挖掘办学潜力,改善办学环境,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为远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7、可操作性原则。“两个规划”方案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在可达到的条件下能够付诸实施,规划方案要成为行动方案,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既要有定性的指标,也要有定量的指标,要有最终的指标,也要有阶段性的指标。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三、制定“两个规划”的主要内容

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现状分析。就是要摸清家底,找准位置。要把学校现实的优势和劣势研究透,把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好,把握住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现状分析要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2、战略思想。就是要阐明学校在某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可以包括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的主要原则、发展道路的选择、办学理念等。战略思想要深思熟虑、高屋建瓴。

3、战略目标。就是要确定学校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要有总揽全局的总体目标,也要有某些方面的子目标。要有终极目标,也要有阶段性目标。目标要贴近实际、切实可行。表述要提纲挈领、催人奋进。

4、战略重点。就是要突出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发展重点确定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可以是强化优势的发展,可以是加强薄弱的发展,可以是填补空白的发展等。一般而言,应涉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重大校舍建设项目等。发展重点表述要简明扼要、凝聚人心。

5、战略举措。就是要明确为完成发展的目标任务所要采取的对策与措施。主要指人、财、物等必要资源及其相关制度的保障。其中,以人为本,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创新,筹措充足发展资金;市场调节,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面向就业,改革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等方面要探索新思路、出台新措施。

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可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l、校园建设总体规划说明。要阐明校园建设规划的背景、依据、思路、主要指标、校园风格与特色等。描述反映校园建设未来的宏观总体景像。

2、校园建设规划总平面图和模型。形象直观地展现校园规划的总体格局和规划效果。

3、校园功能分区规划。合理划分教学科研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发展区等功能区域。

4、交通组织规划。合理安排人车流线、出入口和道路系统,妥善考虑自行车、汽车停车场地和人群集散广场等。

5、环境与景观规划。精心设计安排校园绿化、美化、硬化、照明及景观,营造校园“美”的环境。

6、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科学布置校园内各种管线,包括水、电、暖、气以及各种智能化管线的铺设,既要满足现时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7、新老校区办学资源处置规划。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安排新老校区功能,合理处置新老校区办学资源,通过盘活资源,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四、制定“两个规划”的基本程序步骤

l、成立工作机构。省教育厅拟成立高校规划领导小组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专家咨询小组。各高校要成立“两个规划”的领导小组和分别承担“两个规划”的工作小组。

2、开展学习调研。各高校有关领导尤其“两个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要集中精力和时间,认真学习“两个规划”的有关文件和资料,深入校内校外、省内省外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熟悉、掌握有关政策和要求。

3、起草规划方案。各校在“两个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小组分别承担起草规划方案。其中,高校校园建设规划要在学校提出规划设计任务书的前提下,采取招标方式编制校园建设规划方案。原来已经省批复校园建设规划的高校,如果要对原规划进行重新修订需报原审批部门同意。

4、讨论修改规划方案。各校要把思考、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作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尤其在讨论修改规划阶段,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把大家的智慧和能量引导到谋划发展和规划未来上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讨论,不断完善,形成可供决策的方案。

5、确定规划方案。为了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修改后的规划方案要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并形成正式决议。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校园建设规划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五、基本要求

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同时,我厅也制订了《*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另外,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也对现有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进行了核定。这些都为各高等学校制订发展战略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本依据。各高等学校制订规划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意见》以及教育厅的《规划》等重要文件指导下进行。同时,还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另外,还要和本校过去的规划相衔接。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馆;普湾新区

1、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管理者、建设者、投资者、市民等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诠释和展示城市规划的成果,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型专业化场馆——城市规划展览馆。

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以及城市发展成果与总体趋向。它不仅为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政府规划决策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为国内外专家、城市投资、建设者提供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场所。也成为普通市民了解、参与、监督城市发展的最系统、直观、生动、快速的有效途径。

规划展览馆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规划的专业性,以直观生动的展示手法扩大规划公示参与的广泛性,以全面准确的规划成果丰富规划公示的内容,以公众互动参与提高规划公示的实效。

城市规划展览馆一般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益性设施,是实现“执政为民”、“阳光规划”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是市民与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公众咨询城乡规划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是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景点;是城市历史与未来、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和窗口;是展示城市精神气质、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自豪感、宣传城乡规划知识、增进政府亲民、互动、前瞻的“城市之窗”,是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重点展示历史文化、总体规划、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等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城市规划的“研究馆”,集中了大量规划素材,可以为研究制定城市规划提供重要遵循;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馆”,可以展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是城市规划的教育馆,可以普及规划知识,增强市民群众的规划意识,自觉遵守规划、支持规划。

从发展趋势而言,规划馆已跳脱一般意义上的展览建筑,形成全新理念导向下的独立的建筑类型。它不仅仅是承载着城市演变历史的物质容器,也不再局限于成为支撑城市精神的纪念碑。它以更为公共与开放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的公共生活,以更为多样性与复合性的展示方式诠释人与城市的深层关系,以更为特征性与关联性的语言智慧地体现城市的内在性格与精神特质,从而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栖息之所。

规划展览馆的建设不仅有利于集中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规划公示工作,强化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遵守规划、支持规划的良好氛围,是依法行政、推行“阳光规划”的需要,使城市的发展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2、主要功能分析

随着人们对城市规划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随着各界人士对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重视与向往不断加强,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针对受众人群参观规划展览馆的动因、兴趣及目的,应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城市展览功能。应体现及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使市民更多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投资者更多了解成好似历史、城市发展的信息。

规划公示功能。展示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地块详细规划等城市规划内容:通过公示征求市民建议,增进政府与市民的相互沟通与了解,是城市规划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可行性。

咨询交流功能。举办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专业场所,为专家与建设者提供一个小型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宣传教育功能。宣传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关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

3、展示方式

在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的推动下,现代规划馆早已摆脱了传统的展览方式,图片展示、模型展示、普通的多媒体展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展示的需求,高科技支持下的多种展示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数码电影系统、幻影成像系统、大型宽幕影视观摩系统、思维动画立体影视系统、360度三维虚拟影视演示系统、虚拟驾驶系统、人景合成系统、表面声波触摸系统、游客查询系统以及多媒体系统的整合运用等。 现代展示手段要求城市规划展示馆的设计必须打破以往标准式展览空间的单一性,突出人性化设计,展馆对人性化的关注要体现在各个方面:要有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无障碍通道、专用卫生间;注重人流的科学设计,注重参观者的参与互动,让参观者在轻松的心情下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参与规划。

规划展览馆设计同样要考虑后期扩建和提升的重要性,要为以后的提升和扩建留有空间,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城市也在发展,规划展览馆的建设也要随着诚实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提升,其中的展览展示内容也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因此,规划展览馆的设计也要考虑展示内容的可控性、可调性及可变性,从而避免重复施工,多次修整,做到真正绿色、环保、可持续。

4、普湾新区规划展厅

大连普湾新区规划展览厅位于普湾新区内湾核心区的公共服务组团,周边规划有大连市新建图书馆、大连市博物馆、大连市科技馆、普湾新区检察院、等行政、文化设施,同时避开了交通量较大的商业金融中心。规划展览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部分二层,首层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置有南北两个序厅及主展览大厅三个空间部分,主展览大厅通过总体展区、公共服务展区、市政基础设施展区、综合交通展区、新区掠影、招商专区、重点区域规划、内湾核心区展区布展;用大型LED显示屏配合灯光音响设备、声光电一体演示;配合750平方米主体沙盘的模型空间,全面、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普湾新区的城市建设规划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利华,李洋. 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状况浅析. 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6

“十二五”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市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市“十二五”规划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市政府成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胡东胜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市直各相关单位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发改委主任彭海涛兼任),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我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城市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视,针对城市实施城市规划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科学化这一理念。城市规划化科学化这一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的综合效益。

一、城市规划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也随之不断的扩大,因此,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城市规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对城市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实施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城市规划的规范性没有得到实现,导致一些城市的城市呈畸形化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者或实施者并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有些城市规划者不遵循客观规律,完全凭照自己的主观意识随意的进行城市规划,没有将城市的实际情况与相关的城市规划规范合理结合起来,致使很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没有得到实施,严重浪费了规划资源,最终导致城市规划进展缓慢。

(二)城市规划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目前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缺乏对城市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而这些不足将影响城市规划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城市规划决策的失误会限制城市的发展,与我国实施城市规划的初衷相违背,“千面一城”现象的说明城市的特色正在逐渐的消逝;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城市的发展缺少保障,不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而在城市规划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对未来城市的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城市规划缺乏必要的管理

城市规划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城市规划缺乏必要的管理也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城市的规划决策者受政绩和利益的驱使,根据领导的喜好及个人的业绩建立所谓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阻碍,城市规划决策与城市实际情况的脱节,给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实施加大了难度。

(四)城市规划缺乏专业性

城市规划作为支撑城市科学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学科,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指导城市规划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层次上还没有形成专用的模型,只能慢慢通过实践摸索;而在实践层次上看,城市规划在实践过程中,很多的既有规定没有的得到执行甚至被修改,受主观能动性影响过大,城市规划发展和专业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二、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

城市规划科学化是针对我国目前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的。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因地适宜,在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明确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强化城市的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定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确保人、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城市规划的观念

树立科学发展城市规划的观念,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三者和谐健康的发展,结合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根据我国经济、政策的变化适时的做出科学合理的改动,不生搬硬套,勇于创新,合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合理布局城市的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三)不断加强对城市规划决策队伍的教育

加强对城市规划决策者及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城市规划决策队伍的人员选用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这一学科也不断得到完善,同时对决策队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作为城市规划决策的相关人员,必须能够熟练的掌握城市建设的有关规律,能够及时了解城市的发展动态,并且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规划决策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决策者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对城市规划规范性的建设,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性,吸收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及意见,对城市规划方案进行民主探讨和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决策,公开城市规划的进展,坚持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透明度。

(四)对城市规划实行民主化监督

在城市规划进程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规划监管,确保规划的合理发展也是一大问题,规划制定的再详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人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实行民主化监督迫在眉睫,因为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状况、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情况都有着非常详细的了解,能够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好的建议,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关注对城市规划专业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在我国设立的较晚,在师资力量和课堂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利用前辈们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来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只有尽快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才能为培养出全方位的城市规划建设者,促进城市的发展。

总结:

城市规划在本质上来说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人员应该紧随时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它会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产生不同的问题,但是应该怎么样才能把这件利国惠民的大事踏踏实实的落实好,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责任,应该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规划会越来越科学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为邦.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9(6).

[3]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J].城市规划学刊,2008(2).

[4]吴人坚.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兼析上海市的现状和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篇8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坚持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之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着力实现改革开放由相对封闭、较低层次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转变,着力实现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着力实现民族、区域由发展不平衡向共同繁荣进步的转变。同时,要把握以下要求:

(一)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战略性思路和对策措施。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各级各类规划都要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规划编制单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要妥善处理保密与提高透明度的关系,为社会公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吸收不同观点。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要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要进一步充实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各级各类规划,都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弊病。要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使规划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要有指标和项目做支撑,要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并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研究提出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规划的保障措施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规划在实现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各有关方面关系、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在规划编制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探索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系统;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实行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省级规划、州(地、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省级、州(地、市)级、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州(地、市)级、县级规划可根据需要进行编制。

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调整

的布局、任务和重大工程,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改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他需要纳入规划的事项。州(地、市)级及县级规划要更多地述与本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由于州(地、市)及县辖区较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因此,“十二五”规划不需要搞成一个庞大的规划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和县,可以把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融为一体,编制一个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政府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结合我省的情况,在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组织编制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矿产、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等公共事业,以及战略性产业和一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布局的产业等专项规划。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初步考虑编制以下重点专项规划:(省略)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主要作用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要着眼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根据我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特点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区自行安排编制区域规划,促进全省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前期研究、起草、衔接、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等各环节的工作。

(一)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内容。根据以往的做法,在规划纲要框架形成之前,应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趋势预测、重点工程论证等前期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前期研究将采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力量研究、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或著名专家研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研究等三种方式,同时将委托课题和招标研究课题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以增强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感,提高前期研究水平。

按照超前研究问题、充分分析形势、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与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开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8方面计30个专题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及

负责单位:

发展环境:(省略)

产业发展:(省略)

城乡区域:(省略)

科教文化:(省略)

改革开放:(省略)

人民生活:(省略)

资源环境:(省略)

(二)起草工作

1、原则

起草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立项

编制规划必须进行立项。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由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除同级政府统一安排外,其它规划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报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立项报告要说明立项的理由、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提纲、组织形式、工作进度安排等内容。

3、内容

总体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目标;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原则;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任务;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扩大开放的总体布署等。

专项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建设项目及其布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规划包括内容有: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发展轴、中心区等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及其功能定位;产业聚集区等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统筹建设的重大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三)衔接工作

各级各类规划之间必须进行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总体规划的衔接:省级总体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与相邻省区规划进行衔接,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规划进行衔接。州(地、市)和县级规划按上述原则进行衔接。

专项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与上一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区域规划的衔接: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区域规划草案送同级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四)论证工作

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省规划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州(地、市)级规划可以委托省规划咨询委员会或其它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论证。

(五)批准和公布

总体规划草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公布。

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四、总体进度安排

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规划草案几个阶段。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按照20xx年1月规划纲要提请省人大审议批准的时间要求,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为前期研究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前期研究课题进行听议;组织开展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培训;完成前期研究课题;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初步筛选重大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形成阶段,从20xx年11月—20xx年3月。主要任务是: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完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省委、省政府。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搞好规划衔接和论证,组织在北京召开高规格论证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衔接我省“十二五”规划。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形成和审议、宣传阶段,从20xx年“十二五”规划建议形成后—20xx年1月。主要任务是,在省政府领导下,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省委和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五、组织领导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由宋秀岩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任副组长的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并设立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展规划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另行文)。

各州(地、市)、省政府各有关厅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班子,并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六、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扩大民主参与度,充实完善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主要任务是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规划咨询委员会章程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负责。

七、规划编制经费

上一篇:县域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年级德育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