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范文

时间:2024-04-17 15:23:53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1

[关键词]老年患者 跌倒风险评估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044-03

跌倒是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跌倒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有影响,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健康,预防跌倒的发生远较治疗为重要[1]。为了使老年患者认识到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预防跌倒的相关措施,提高防跌倒意识,笔者从2007年1月-2007年12月对516例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讨论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对象: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干部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9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做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选择200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干部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51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做为观察组。

1.1.2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估方法见表1

新病人入院或病情变化,及时认真评估填写跌倒评估表:如跌倒评估≥10分,立即汇报护士长,填写跌倒预报表,上交科护士长,报告护理部,进入监控系统。

跌倒预报病人护士长每周有监控记录,护士在护理录中有护理措施记录,科护士长每周一次跟踪监控,护理部每月一次监控。

护士长监控内容:护士评估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恰当,患者、家属是否知道跌倒风险,护理记录是否正确及时,护士长是否进行动态监控。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²检验。

2结果

两组发生跌倒情况

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为0.78%(4/516),对照组为2.4%(12/496),两组比较χ²=4.39,P

3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预见性护理

3.1与增龄有关的平衡障碍和步态异常

当年龄增大和疾病损害感觉输入,减弱身体纠正姿势摆动的能力时,跌倒变得更易发生,视觉、听觉、前庭功能和个体感觉随着增龄而敏感性降低,均可导致跌倒。

3.2与疾病相关的跌倒风险

当慢性疾病增加时,跌倒的风险亦增加;如直立性低血压、帕金森病,夜尿症等等。患者认知损害有增加跌倒的风险,如:神志模糊、判断力损害、躁动、和缺乏自知之明,使人暴露于危险的处境。

3.3与药物相关的跌倒风险

众多药物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如地西泮、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药物可降低机体敏感性,损害判断力,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头晕,进而导致跌倒。

3.4与环境相关的跌倒风险

如:病室光线不足、地面不平、湿滑的地面等,在医院内跌倒最常见的是上、下床和上厕所时。

3.5预见性护理

1)动态评估及分析跌倒的相关因素,患者入院时,或病情变化时,护士应从多方面收集以往有无跌倒的病史,本次患病或既往病史中是否有易引起跌倒的疾病,患者的视力情况,入院时或入院前用药是否有潜在跌倒的危机,步态及平衡能力,下肢能力,下肢肌肉骨骼是否有疾病,本身的肢体行动能力等,详细介绍病室环境,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场所,如厕所、浴室、楼梯等,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人建议24小时陪护。2)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老年人除加强肌力和平衡功能的锻炼外,心理护理更为重要[2]。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特点、家庭社会经历、经济状况等不同,其心理反应也不同,对防跌倒的认知,认同感也不同,对此,我们关心、尊重患者,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耐心疏导,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依从性。3)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我们因人施教,给患者、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其中也包括相关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员每天进行督察、评估。老年患者视力较差、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必须因人而异,如文化程度不高者,健康教育简单化,通俗易懂,采用示教授课形式,内容不宜多,反复多次;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多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4)制定和落实预防措施,预防跌倒远较治疗为重要,积极开展老年人跌倒的防治宣传,提高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意识;认真执行跌倒警示制度、跌倒告知制度、跌倒监控制度,能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必要的预防和处理,从而减少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5)健康教育效用评估,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制定防跌倒健康教育计划,如教育目标、内容、采取护理措施等。教会患者、家属掌握跌倒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跌倒的预防措施,如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器械、呼叫器等等。

4讨论

4.1跌倒属于突发事件,状况各种各样,无固定模式和地点,但只要有了防范意识,就可预先提示和预防[3]. 因而对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如对护士、病房的保洁工、患者以及家属等进行预防跌倒教育.

4.2护士长在病区的管理中渗透预防跌倒的意识,建立和完善跌倒警示制度、告知制度、监控制度;而护士是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对护士的防范安全意识教育,使每个护士自觉建立其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如关心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有需要给予及时帮助解决。在走廊或病区的其他地方,遇到老年患者,主动搀扶或问候患者是否需要帮助,做完治疗时,随手帮助患者整理衣服等用物,将患者的日常用品放置在随手可及的地方,避免患者因触摸不到,而伸手取物发生坠件等,对于有跌倒病史、糖尿病、贫血等患者在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宣教时,渗透相关因疾病而可能导致跌倒的预防措施的知识。

4.3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对每位住院老年患者,认真评价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安全教育,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估,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尤其是对高危患者,重点监控多巡视和多观察,尽力确保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惠华,方宁远,金玉华.实用老年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4~575

[2] Alan MA. Mel. 老年病学.邢华主译 步态与平衡障碍.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 林茵.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23.

[4] 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国外医学.护理学分,2002,21(8):347~349

[5] 李玉芬,张宝华.内科病人健康教育效果量化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15~16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2

2011年全国老龄办公布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多发的“心”与“身”俱病的棘手问题,情志因素对老年健康状况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严峻的挑战呼唤兼顾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4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的医学模式。本文从中医情志学说与老年病、“4P”医学模式的缘起与内涵以及两者融合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加以论述。

1基于中医情志学说阐释老年病诊治特点

1.1老病难分,易伤七情

著名医家蒲辅周[1]认为老年疾病是老不是病,又是病。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老年是人生中全方位的失落阶段”[2]。老年人的心理常呈现“性情不定、移情多变[3]”的特点。一方面,老年期的退行性改变易罹患各种疾病,进而容易产生疑惑、焦虑、抑郁、无用感、恐惧等不良情绪,加之离退休等心理社会刺激,常常加剧原有的疾病。另一方面,老年人又会面对精神上的压力、心理不平衡。如《千金翼方》说“人年五十以上,……损与日至,心理减退,……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瞋怒,性情变异。”大量的临床实践提示,情志因素是影响老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而异常的情志是加重或恶化病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历来高度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经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情志学说。情志因素是贯穿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转归预后和预防治疗的重要因素。如陈氏[4]系统总结了情志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指出情志为病的广泛性与情志致病的复杂性,情志应激同样能引起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导致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当然,情志变化不仅是一种“单独”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脏腑功能“整体”的外在表达。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来推测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态,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实现对情志的改变。同时不同情志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一种情志对另外一种情志因素产生克制和制约作用,即为“情志相胜”。

1.2见“情”知脏,重在预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所谓“七情”是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结果与外在表现,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五脏的功能异常则会有相应的情志改变,《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反之,情志的异常亦可引起脏腑病变。有调查显示[5]: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4.51%。情志因素与躯体因素兼挟交错,使得老年人罹患各种慢性疾病的情况更为复杂。为此,我们应综合治疗疾病,避免唯“治标”是从,注重人文关怀,提早做好疾病情绪干预与心理疏导,进行多渠道、个体化的交流,提高对抗挫折和逆境的能力,对老年疾病的转归预后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3重视情志治疗

在长期丰富的老年病临证实践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综合干预手段,并不单独依赖内服药物。《存存斋医话稿》中说得更为明白:“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以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而且“善用之者,常能愈其他医药所不能愈之疾而奏效甚奇”。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互相影响和制约,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所以,可以利用情志的互相制约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记载了明代医家徐迪的情志治病的案例:“一女伤于怒,内向卧不得转。迪诊之。因素花作妇人妆,且歌且笑,患者闻之,不觉回顾,大笑而愈。用相反的情志以笑制怒,疾病也随之而人愈。”当然,情志学说的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自发性、经验性的特点,缺乏系统的操作方法,但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宝贵探索,实践上还有很多合理的方面,我们应当进行挖掘和研究,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

2医学模式的缘起与内涵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和行动方式[6]。这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整合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使得人类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早期预防、早期干预,产生了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redictive)和个体化(personalized)的“3P”医学模式。这个模式开辟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新途径。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科技进步,医学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由“3P”逐渐发展为包括患者参与性(participation)在内的“4P”医学模式,即对生命与健康的认识趋向整体,疾病的控制策略趋向系统,认为消灭疾病不是主要目的,维护人类的健康才是关键。预测性,即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将重点放在进行疾病前的早期监测,及时预测健康状态的变化趋势。预防性,即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积极的干预,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而不是要等疾病已经发生或者发展才去进行治疗。个体化,包括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在共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个性。参与性,即个人并不仅仅是扮演被动的角色,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每个个体均应对自身健康尽责,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由此可见,“4P”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对个体生活行为的干预以达到预防疾病、控制发展的目标,意味着西医学已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7]。

3中医情志学说与“4P”医学模式的融合

中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是贯穿疾病过程的重要因素,并把这种意识应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的全过程。随着社会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情志学说正不断地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中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升华,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尽管中医学中某些理论和学说目前仍处于定性有余,定量不足的等实证缺乏状态,但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应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关注。笔者基于中医情志学说与“4P”医学模式融合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思考如下。#p#分页标题#e#

3.1利用情志相胜法,积极干预疾病

通过发现疾病和临证的规律,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疾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老年人的特殊症状,尤其关注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实施“积极”的干预。情志因素不仅是病因,也是重要的病机和病情波动的诱因,适时做好疾病预防至关重要。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多强调“既病”和药物干预,而忽视日常生活行为、尤其是情志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临床实践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古代医家提出的情志相胜法,即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互相影响和制约,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更适合于疾病发生、发展的预防。临床实践中常见急躁易怒易患高血压;孤独和压抑易患癌症;过度紧张、焦虑易患溃疡病等等,情志相胜法的尝试可获得药物,或单独药物干预难以达到的效果。《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曾写信怒骂一位思虑过度而病的郡守,使其大怒呕出“恶血”而愈。《冷庐医话》载,清代医家徐洄溪曾经以死诈状元,江南一考生得中状元过喜而狂,徐告以逾十天将亡,书生受恐吓病愈,前者是“怒胜思”,后者是“恐胜喜”[8]。

3.2医患共同参与,注重健康教育

患者不仅仅是扮演被动的角色,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中医学很早就发现并高度重视情志因素和患者参与性。《灵枢•师传》中“临病人问所便”,特别强调“便”的重要性,“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讲的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疏导病人心理,树立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健康教育作为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有效方式,我国的老年医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重视医患共同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调畅情志,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这才是收获宝贵的依从性、实施医学生物学干预手段、并获得疗效的前提和基础。

3.3重视情志变化,早期预测疾病

预测性即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老年医学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为了延长老年人的寿命,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我们需要把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防病、治病转到关注健康,具体而言,关注情志因素上来。情志因素作为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情志的变化在预测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国内有研究表明,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抑郁的发生率为24.51%。临床上[10-11]对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调查也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前,有部分患者确实存在应激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障碍的表现。由于目前很多非专科临床医师对抑郁症及焦虑症了解不足,故许多病人未得到及时的诊治。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营养。加强体力和脑力锻炼,防止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这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重要环节,通过社区服务对老年人群实行疾病监测和一级预防将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情志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做好心身疾病的情绪调整,进行行为干预,需要患者、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3.4针对情志因素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3

(郴州市桂阳县中医院湖南桂阳424400)【摘要】老年病人的手术护理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手术护理主要包括手术前的心理疏导和疾病预防,手术后的全面细致护理以及手术病情稳定后的心理护理。【关键词】老年病人;手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10-01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脏器已开始萎缩退化,免疫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疾病,如肿瘤 高血压与冠心病 慢性支气管炎与肺炎 胆囊病 前列腺肥大 股骨骨折与糖尿病等等。伴随着身体健康状况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心理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出现心理问题。老年患病者,经过手术、麻醉等创伤后,体质更为虚弱。在护理老年病人时,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对老年病人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护理,以提高老年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谈谈提高老年病人外科手术治疗护理体会,供护理工作参考。一、 老年病人外科手术前的心理疏导及疾病预防1、 外科手术前的心理疏导。首先,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大多数老年人生病怕拖累别人,对手术存在着恐惧和紧张心理,同时术后切口疼痛、排尿困难、手术创伤也将影响病人的情绪。其次,有效的沟通是了解病人的重要途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外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决定了在病人及家属心目中的威信,这种内在号召力容易使病人产信赖感和服从感,故特别重视责任护士的嘱咐和要求,这就给护患交流,相互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当一癌症患者术前对护士说:“我很害怕,我疑自己好不了了。”如护士回答:“做手术对身体没有什么损害,过几天你就会恢复了”。这种不切实际的保证对已知道自己疾病真相和目睹接受手术而产生剧烈反应的病人是没有积极意义的。手术前护士应向病人解释清楚手术的目的、意义和配合事项,并告之手术后的反应情况,但语气要轻松、亲切、有说服力,将关怀、鼓励和信心传递给对方,使病人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念,调整紧张忧虑的情绪,坦然接受手术。2、 外科手术前的疾病预防。老年人机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逐渐发生衰退,因此必须做好老年人的疾病预防。第一,预防疾病的多发性。多数老年人自身患有至少两种以上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因为某一脏器发生病变,株连其他脏器发生病变。在手术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殃及其他脏器发生反应,危及生命。第二,疾病的速发性。老年人脏器功能低下,应急能力减弱,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原来处于勉强平衡状态的某些脏器功能,容易在手术时迅速衰竭。由于手术前老年人因各重要脏器趋于老化,修复能力低,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给手术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因此,应全面检查各脏器功能,处理合并症,做好手术前的预防工作。二、 老年病人外科手术后的护理1、密切观察老年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术醒后,老年病人更要注意呼吸情况。老年病人肺储备功能低下,肺合并症多,处理好老年病人呼吸系统合并症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手术后应观察皮肤、口唇和指甲颜色,常做肺部听诊,必要时进行胸透及查血气。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分泌物聚积,定时翻身,吸痰,辅助病人呼吸。有阻塞者立即吸引,必要时做支气管镜吸痰,但应考虑老年人的耐受能力。气管切开对解决气道阻塞、排痰、减低肺内压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对非常衰弱的病人要慎重应用。2、 鼓励病人不间断地有意识排尿。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手术后更易发生排尿障碍。早期离床和立位有助于排尿。若有尿路梗阻使尿量记录不准确时,应立即置导尿管,用昧喃坦丁、磺胺或抗菌素控制感染。3、促进老年病人肠蠕动的恢复。老年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慢,易产生腹胀和排气困难,因此应根据观察情况,采用护理措施。结肠胀气可行肛管排气,病情许可者可行低压灌肠鼓励并帮助病人床上活动,争取术后早期下床促进肠蠕动恢复。4、预防老年病人的切口裂开。老年人全身状况差、组织愈合难,易并发切口裂开,而手术后合并持续咳嗽、呢逆、呕吐、切口感染、腹胀和腹水是切口裂开的诱因,因此手术后应注意预防这些。平时注意保护切口,用胸腹带包扎,当病人咳嗽时要以双手按压切口,并应早期加强营养、早期活动来促使切口愈合。创口愈合及感染的处理。老年人耐受不了感染的侵袭,因感染加重心、肺、肾的负担。在处理上不要滥用抗菌素,滥用抗菌素使抗药菌株过度生长,治疗困难。要加强 无菌技术,避免交叉感染。6.加强老年病人手术后的饮食护理。手术后禁食阶段要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及能量供应。胃肠功能恢复后,饮食应从小量流质开始,逐渐改为半流,少给产气食品。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应该从富含营养、易消化、高维生素的食品考虑选择,因为老年人的牙齿脱落,咀嚼功能降低,且消化功能减退,胃肠蠕动减慢,在饮食方面要选择多流质和软食品,并且考虑食品的成份,既要有热量,又要高维生素。牛奶是老年病人的首选饮料,蔬菜选择有土豆、洋葱、白萝卜等,黑木耳、虾皮能够预防老年人贫血、低钙等疾病的发生,水果类应选择香蕉、橘子、西红柿等,这样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电解质和维生素C。三、老年病人病情稳定后的心理护理老年病人手术后,还会出现情绪抑郁、营养不良及其它情况。这一阶段护理工作仍十分重要。首先,要向老年病人讲明白此阶段应注意的问题,让老年病人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逐渐消除顾虑,平稳度过长时间的恢复期。其次,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护理,用科学知识进行疏导和解释。如对一些有惧怕心理,病情持续无好转者要耐心说服;对无好转趋势而一时又不可能正常生活,焦虑不安者,要让其了解疾病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及规律。再次,要引导老年患者,治病先养心,要清除顾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按时服药与治疗,就可以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早日康复。总之,作为一名外科护理人员,不仅掌握要病人的身体状况,而且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才能确保老年病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后的及时康复。参考文献[1]樊晋,石敏. 外科护理发展趋势及管理的新思路[J]. 西南国防医药, 2010,(01) [2]徐宏. 整体护理中与老年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01) [3]曹秋生,李振明. 老年患者的外科护理[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01) . [4]胡大兰. 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J]. 家庭护士, 2008,(16)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4

1 病情观察及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等。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能受到破坏,引起病理变化,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的组织器官连锁性病变,如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因此,要多巡视患者,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且操作时动作轻柔,给患者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协助抢救。

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1 防上便秘的发生

由于活动受限,肠道蠕动减弱,排便姿势、习惯、环境的改变,易并发便秘。便秘对冠心病、高血压病人将带来危险后果,因此护士应指导病入合理膳食,并注意病人饮食的质和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保持情绪舒畅,做好病人的安慰和解释工作,去除病人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以利大便通畅,并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2 加强病情观察

由于老年人反应差,发病前症状不明显,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前驱症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2.3 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

鼓励患者咳漱,咳痰,深呼吸,多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在协助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痰液粘稠时可给予雾化吸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注意保暖,以防感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空气新鲜。

2.4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做好会阴部的清洗工作。多饮水增加尿量,及时排空尿液。行导尿术的病人,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2.5 防止心衰的发生

注意静脉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心衰早期症状及体征,如听诊肺部有细小水泡音,应严密控制入量与出量的平衡,注意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回报医生给予处理。

2.6 压疮的护理(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加为之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长期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机能易发褥疮)仔细观察身体受压部位皮肤情况,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并在易患压疮部位给予气垫床,海绵垫或垫海绵圈。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回液循环。

2.7 骨延迟愈合的预防

骨折后,老年人需要补充钙质,家属可以给老人添加牛奶,虾米,鱼,骨头汤,芝麻等含钙较多食物,让他们多晒太阳。(给予患者高钙饮食)可同时应用适量维生素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3 功能练习

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可活动健康肢体,伤肢肌肉作等长收缩运动以及足趾的收缩运动.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以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变形,在指导老年人做康复运动时需有耐心,循序渐进,感觉疼痛和疲劳时,及时调整休息.离床活动时要有专人扶助,注意安全,防止跌倒,保证功能锻炼顺利进行。

4 心理护理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文化修养及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存在差异.老年卧床病人常出现孤独,疑心重重,焦虑,恐惧等,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式。

4.1 一些老年卧床病人由于生活单调,枯燥,子女工作繁忙或远离,身体等因素而感到孤独,不安,作为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接触,交谈,交谈语调要轻而柔和,语速要慢,使病人感到温暖,以消除其不安和孤独感。

4.2 老年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对吃药,打针及各种检查疑心重重担心吃错药,打错针,所以在给病人做治疗时,有必要做一些解释工作,减少病人猜疑,赢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

4.3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卧床,大多对自己的疾病报悲观失望的心情,这时就要鼓励病人正确的对待疾病,认识疾病,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疾病常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消除心理负担,保持乐观的态度,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促进身体早日健康。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5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疗效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血管(微血管、静脉、动脉)、心脏,又可细分为慢性与急性,发病通常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之间都有着相似的病人、病发过程,治疗方式也较为相似。冠心病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现将我院收治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诱因分析以及内科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00例,女性80例,男性1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30例伴有糖尿病,60例有过心肌梗塞病史,95例有过心绞痛病史,200例患者都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

1.2 方法

事先对200例冠心病患者实行问卷调查,了解冠心病的诱发原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合理用药知识、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疾病知识、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对冠心病患者实行系统的内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

2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患者的各种健康常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给予的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及实行的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及内科护理干预,较好的控制了患者冠心病的复发率,也最大限度上的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

3 讨论

3.1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疲劳、眩晕、心悸、晕厥、呼吸困难、紫绀等。很多人都认为,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已经达到8%以上。因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不容忽视[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诱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胆固醇升高所致,饱和脂肪酸的增多会加速血小板的活性与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诱发心血管疾病。第二,情绪的大波动或者是突然增加的运动量有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问卷调查中,有42%(84/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而35%(70/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急速的运动。第三,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在天气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天气回暖时,很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会有所增加,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关系,运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万不可突然增加运动量,打破由静到动的平衡点。问卷调查显示,有18%(36/200)的老年患者是由于在天气回暖的春季突然增加的运动量而诱发心血管疾病[2]。

3.2 针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性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一,对于胆固醇较高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他们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第二,经由对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介绍,尽量使老年人患者尽量将运动控制在自己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活动量的增加也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量力而行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三,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把他们的日常活动量控制在他们的身体可承受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上避免有大量的运动或者突然增加运动量,同时也要避免突然产生激烈的情绪,以免加速疾病进程。

3.3 内科护理

3.3.1 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依照规律的周期进行观察与统计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为医生诊断病情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3.3.2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用最亲切温柔的态度与最关切贴心的语言去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心里疑虑,让患者自觉自愿的、以最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治疗,树立起对抗病魔的自信心,增加或者的康复率。

3.3.3 要密切关注患者钠盐的摄入量,尽可能给他们选择低钠、无盐或者是少盐的饮食,防止增加高血压等病的发病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健康常识,帮助患者改善原本不良的饮食习惯,适量控制他们的活动量,增加他们的休息时间,纠正他们作息规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帮助他们增加睡眠。

3.3.4 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保持患者病房的干燥与空气流通,时常给患者换洗床单等床上物品,确保病房空气清新,使患者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情与心态去接受康复治疗[3]。

3.3.5 通过给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增加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了解,熟知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诱发病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自我护理方式等,使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护理甚至自我救治,降低患者的并发率与死亡率,最大限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4-5]。

3.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给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行相应的内科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较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21-22.

[2] 肖艳,苏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和节气规律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8):89.

[3] 曹渺平.提升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42-43.

[4] 梁敏.在实施健康教育中护士长如何发挥作用[J].价值工程,2011(31):57-58.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6

我国现有很多省市的城市中设置了家庭病床,使一些不能去医院问诊或住不进医院的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特别是那些病程长、行动不便的老年病人在家庭中得到了良好的治疗,这其中大量的工作就是家庭护理。

一、 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少疾病经治疗后,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病人,虽然能够继续生存,却遗留慢障碍或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措施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部分是老年人。例如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瘫失语,经过手术或仍在进行化疗的癌症病人,心肌梗塞病人(尤其是使用起搏器者),人工术后的病人,需要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晚期肝硬化、糖尿病等,都需要不断的观察治疗。疾病的转归已不能简单地分成痊愈与死亡,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类中间状态的老年病人不可能无限期地住院医疗,但却需要在家庭中继续得到医疗照顾。也有一些老人虽然急性病已彻底治愈,但因代偿和修复能力降低,身体功能受到限制;还有高龄老人,虽然没有疾病,但衰老带来了功能减退,也需要护理照料。进入八十年代后家庭康复护理已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类在家庭中的老年病人,大部是从疾病和残疾过度的病人,只有通过医师和护士的指导,在家属积极配合下,做好家庭护理,才能使老年病人有可残疾,减少痛苦,逐步恢复健康,重新走向社会。

治疗老人的疾病不仅需手术和药物,更重要的是护理。护理不仅是执行各项医疗措施,还有病人的生活护理和精神护理;不但在病人的患病期需要密切照料,即使在疾病缓解或痊愈后,往往或心理上不能适应社会,甚至留下残缺,依然需要细心的照料。

二、 家庭护理的要求

家庭护理不仅要求治疗好老人的疾病,更应保持或恢复老人的健康作为目标。因此要从病人的整体出发,既针对病人患病的器官,也要保护健康的器官;既为了身体健康,也要照顾心理健康;既照料疾病,又照料生活;不但通过护理手段去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要使病人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在对家庭内老人护理时要求做到几点:

1 要耐心对老人

老人由于耳聋、记忆力差,高龄老人还因伴有脑动脉硬化而理解力减退,常不能确切地回答问题,因而耐心对待老人,使病人感到安全放心,并获得病人的信任。在和病人谈话时,应该正面对着他,或倾身向前以手倚床对着他,坐在他视线所及之处,面部应流露自然的表情和亲切的态度,如握住老人的手,更会使他产生强烈的舒适和安全感。说话要平稳缓慢,音调不高不低,如病人不能听清,决不能因要重复而显出不耐烦。老人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少,进行生活护理要有耐心,翻身或其他接触病人的动作都要轻柔。

2、 要减轻病人痛苦

很多老年病人不能治愈,故怎样对疾病终末期或晚期癌症的老人进行积极医疗护理来减轻以疼痛为主的上环。依法尽最大努力减少老年病人的痛苦,将病人的自觉症状控制在最低限度。过去对濒死的患者处理放在延长生命上,在而忽视了病人残存生命的存活质量和濒死前老人精神上的期望和要求。故不仅要使用药物和其他对症疗法,以缓和濒死患者的痛苦,还应通过心理治疗给予定神上的安慰。

3、 要善于观察病情

老年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老人不能清晰地诉说自己症状,老人的病情有时会突然恶化,所以应经常对病人进行观察,不但要环绕原来疾病的症状观察,还要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特征的变化,甚至细小的面部表情。对老人一般的主诉,如怕冷、疲倦、头晕、腹胀、胸部闷胀都不应疏忽,要弄清楚老人抽诉说不适的确切含意。如老人说消化不良,可能包括很多意义,从胃口不好、便秘、腹胀、上腹不适,一直到胸部闷胀。特别要注意勿把发生的新情况与原来疾病混淆起来,因而在对老年病人的护理中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新的情况是极为重要的。

4、 要重视预防护理

要随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开展预防性护理可从病人健康及后活、环境的各个方面观察分析,找出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考虑预防护理的内容。例如中风病人若肢体瘫痪,卧床时间久,没有注意睡时的姿势,有可能引起肢体畸形,影响日后功能,因此要使病人肢体处于最佳功能位置。应从病人的居住环境、卫生习惯、营养状况、睡眠、活动等方面观察可能出现的潜在威胁。例如老人的意外死亡中,主要是摔倒,其中一半发生在家里,故要注意楼梯、过道的光线。老人经常行走处不宜放置易绊跌的物件,更不宜让老人穿塑料拖鞋。在护理老年病人时预防中极这重要的。

家庭中的老年病人每天还有大量护理工作要做,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消毒隔离和并发症的预防(如褥疮护理),这些工作都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指导,逐步使家属掌握。由于平均寿命的延长,慢性病成为危害老人晚年健康和幸福的主要问题,而且这些病人多半留在家庭中治疗,要恢复健康,三分是用药,七分是护理。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7

【关键词】 社区护理; 骨质疏松症; 生活质量; 预后

骨质疏松症是危害老人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了解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已被人们逐步认识。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无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生骨折后才被发现,故正确评价高危人群并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格外重要。本研究就社区护理健康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为患者进行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这一疾病的认识,掌握一定的防治知识,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66~75岁,均符合骨质疏松症中重度诊断标准[1],病程3~15年。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20例,高中18例,大学14例。经济状况;主要来源为退休金,每月最高3000元,最低850元,平均1210元。均居住在社区中,排除理解能力、语言能力障碍及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疾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社区健康干预

由2名社区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社区护理老师、5名志愿者组成健康干预小组,对干预组实施社区健康干预,时间共6个月。每周2次定期上门服务,每次30min左右,同时患者可根据需求随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家床组(健康干预小组)联系。①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向患者传授关于骨质疏松的防治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以及正确服药四方面的知识。②指导其合理运用卫生保健资源介绍与就医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与老年人权益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解决健康问题的途径。③自我保健训练,腰背肌、股四头肌、肩带肌功能锻炼等。适度户外运动、日光浴。④志愿者与患者对对患者提供帮助,由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督促与帮助,采取讲解并发放小册子、讨论、示教、训练及参观等方式。为巩固老年人的健康行与知识,以完善的组织机构开展社区健康干预活动,要求社区医生、护士为患者建立家庭病案,按健康干预的项目,以集中及分管相结合的原则,全程负责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做好各项记录。对照组处在原来的自我管理状态,未采取社区健康干预措施。

1.2.2 评价方法

6个月后,对遵医率(包括正确服药等4项内容)、骨折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进行采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ving,QOL)测评表[2]评估两组骨质疏松症独居患者的生活质量。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洗澡、排便、饮食、上楼、提拎物品、娱乐等13项),社会活动能力(与朋友交流、对新闻事件的关心和兴趣、乐意帮助别人、父母职能履行等7项),抑郁心理状态(做事思想不集中、责备自己、对治疗疾病的信心、感到孤独等8项),焦虑心理状态(感到陈发性心慌、手脚发麻或发抖、无故发脾气、做恶梦等7项)。通过询问计分,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1分为最好,4分为最差。按要求逐项打分,分数越高,QOL越差,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几方面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2 两组观察患者遵医率及骨折发生率比较

通过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升高及住院和医疗保险费用高。疾病的长期压力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如果缺乏相应的保健知识,不进行自我预防与康复训练,不正确服药,病情会加重并产生并发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一直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而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其中, 社区护理服务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护理服务是医院护理和社区健康护理并举的服务体系[3], 社区护理服务供给正在由医院内向医院外拓展[4],研究和关注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将成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已建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在摸索与探讨中,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为骨质疏松症进行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教会、督促、巩固其功能康复的训练,以稳定与逆转病情的病理生理变化与病理心理改变。改善其生活质量。由于此前未见专门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QOL测评表,而许多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相近,故本观察选用了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定表,来进行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测评。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组行社区健康干预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和QOL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智海,沈建雄,刘忠厚.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回顾性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3):255~262.

2 方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生存质量测评表及应用.现代康复,2001,5(1):7~9.

3 刘创杨,社区护理供给现状与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 护理学杂志,2002,17(7);550~551.

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篇8

[关键词] 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156-03

伴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上升,对老年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极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对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存在恶劣影响[1]。因此如何对患者的低血糖并发症进行预防成为临床中的重要课题。老年糖尿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情具有隐匿性,临床可将该并发症误诊为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未给予适当的治疗,极易对患者的脑细胞造成损害,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该院为探究护理干预对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应用效果,特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60例进行简单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为61~80岁,平均年龄为(65.13±4.26)岁;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为(5.73±0.82)年。观察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为(65.07±3.92)岁;病程为3~9年,平均病程为(5.80±0.64)年。观察组与对照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线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将医院的环境向患者介绍,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将其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遵照医嘱按时安排患者用药等[3]。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实施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其主要护理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临床护理的关键在于对患者低血糖症状进一步恶化进行早期抑制。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时症状呈多样化,且无显著表现,同时可能因其他并发症致使疾病漏诊,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一旦患者发生意识模糊及偏瘫症等情况时,不仅需给予患者进行脑血管检查,同时还应检查患者的头颅[4]。若患者出现低血糖,护理人员应立即应用降糖药物,每1~2小时检测一次血糖,同时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调整补液速度,避免急性心肺功能不全的情况发生。②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保持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准确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便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将内心的恐惧向家属及医护人员表达,通过交流及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善其不良心理状况。③为患者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可以借助发放健康宣传卡片及布置教育走廊等形式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行提升,护理人员着重将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方法及目的、预防低血糖并发症的方法等向患者介绍。必要时可以为患者实施一对一的健康宣教[5]。④提醒患者随身携带小食品或糖水,若感受异常时可以立即进食,避免血糖水平下降幅度过大。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为其制定饮食管理计划,患者日常的饮食需以高维生素、低脂为主,避免为患者摄入辛辣、油腻及含糖量过高的食物。除此之外,将饮食护理的目的及对其病情控制的意义告知患者,使患者明白按时、按量用餐是对维持营养均衡及预防并发症的保证。⑤引导患者开展有氧运动,尤其对于身材肥胖的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慢走及太极拳等运动。告知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计划运动时间及强度,避免运动强度过大诱发心血管疾病,每周指导患者最少进行3次运动。⑥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的监测,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与护理。对患者用药后夜间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加强监测,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对其剂量与剂型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为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水平[6]。及时将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告知医生,便于医生调整患者的使用药物(低血糖发生可通过使用提升血糖的药物进行治疗),为患者使用降脂与降血压药物过程中,应对其是否存在并发症进行观察与判断;若患者因并发低血糖而昏迷时,护理人员需将其调整为平卧位,⒒颊叩耐凡科向一侧,以确保呼吸通畅,对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密切观察患者24 h内液体的出入量,避免其发生并发症[7]。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该次研究中通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涉及心理功能、行为能力、社会功能及生理功能4个维度,分值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8]。

1.4 统计方法

上述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其生活质量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若对比中存在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经检验,其χ2=10.76,P

2.2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行为能力、社会功能及生理功能等评分

均较对照组高,P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血糖水平持续上升。近几年来,伴随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该疾病的发生概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9]。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若未给予患者及时的补救,极易导致其发生死亡。相关研究表明[10],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快速对低血糖的发生进行识别,同时可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降低其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护理实施过程中,患者可快速熟悉医院的环境,护理人员可对患者的疾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虽可及时发现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异常情况[11]。但是护理人员未针对患者的用药及并发症进行护理,患者极易因用药不规范或饮食不规范而出现并发症或病情控制难度大等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具有负面影响,因此该项护理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欠佳。

护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其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病情监督、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及运动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该项护理措施可以对患者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行消除,调整患者面对疾病的心态;通过健康宣教,可以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的自我管理及护理能力得以加强,对低血糖的发生进行积极的预防,绝大程度上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记忆力减退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定时定量安排患者用药,同时通过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所使用药物的剂型与剂量的调控,从根本上对药物使用不当所引发的低血糖进行消除。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其低血糖发生率为6.67%,明显较经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低,P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冬. 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7):226-227.

[2] 张彦. 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7(9):210-211.

[3] 姜浩威. 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并发低血糖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3):349-350.

[4] Dang Huifang. Study on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hypoglycem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uring hypoglycemic therapy[J]. Chinese Community Physicians: Medical Science, 2012, 14 (28): 290.

[5] 黎丹. 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糖症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月刊, 2012, 22(6):1554-1555.

[6] 王一霞. 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糖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8):136-137.

[7] 王蕾. 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效果分析[J]. 现代妇女:医学前沿, 2014,8(9):219.

[8] 谭俊英. 综合护理干A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7):917-919.

[9] 郑补兰. 浅谈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临床实践[J]. 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5,20(12):131-132.

[10] 李艳. 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干预[J]. 中国医学工程, 2015,23(2):143.

[11] 邓飞, 穆爱霞, 李静.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和护理干预[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33):269.

[12] 赵爱学. 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效果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5):157-158.

上一篇:医疗巡诊方案范文 下一篇:网络数字化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