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4-16 16:14:50

自由贸易的利弊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1

【关键词】关税;降低;利弊

或许有人担心,降低或取消关税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产生就业压力。激进的、被迫的或一步到位的降低关税行为当然会带来如此后果,但是只要宣布一个明确的时间表,逐步把关税降下来,就不会造成冲击。当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很多人就担心中国汽车业危机四伏,但事实证明,加入世贸反而给中国汽车业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整体来看,伴随着过去10年关税的降低,我国不但没有产生就业压力,反而转移吸收了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现实情况是,中国很多优势产业不是通过保护,而是经过激烈竞争才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高,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高?我们不应对这些经济事实视而不见,更不能宁肯迷信教条,也不相信活的事实。历史上,英国就是降关税、开放经济而取得成功的最好典范。17、18世纪的英国只是欧洲列强之一,在18世纪下半叶英国逐步认识到降低关税的好处,不管对方国家关税多高,都单方面降低关税,最终成为超级强国。

降低关税,国内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商人则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工业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打着保护幼稚产业的旗号违背全球化趋势,只会让我们失去参与全球生产链竞争的机会。

今天我们外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内有通货膨胀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降低关税无疑是一剂良方。

一、降低关税的重要性

历史发展到今天,关税已成为各国政府维护本国政治、经济权益,乃至进行国际经济斗争的一个重要武器。关税其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抵御外来竞争和保护国内产业。有以下观点:一种是与自由贸易相对的泛保护论;一种是有所限制的保护幼稚工业论;(幼稚产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关于这一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幼稚产业的“毕业”标准;具有动态内部经济效应,尤其是外部经济效应;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动态的;被保护的产业必须是适合于本国市场,前景较好,并且具有成本递减的趋势。)另一种是征收关税为本国产业结构调整赢得时间;最后是关税可以扩大和保护就业。

例如:美国抵挡手表零件的关税为151%,而烟草的进口关税高达453%。

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例外条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幼稚产业,据有关条款规定当一国的在国际收支中出现重大困难时,或者一国的幼稚产业在进口产品冲击下面面临重大困难时,缔约国一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关税手段对国内工业进行保护,关税被认为是合法的经济保护手段。当然根据幼稚产业的成熟程度,关税应随之调整。在利用关税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的同时,要控制在适当水平和恰当结构,防止过度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必须允许适度的竞争,以使这些行业努力改善其营管理、更新技术和设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应当将保护控制在定程度和其限内,严格限定保护的水平和期限,使受保护的行业始终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而且一旦条件成熟,就应当取消关税保护。

虽然通过关税保护可以维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但如果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则会使走私猖狂,无论运用何种关税手段都无法提高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避免这种缺陷制定了一系列关税政策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内技术水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关税总水平不断降底,以适应入世以来的贸易冲击,为国内幼稚产业创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对有先进技术水平的进口商品降低关税和减免关税,形成适度宽松的关税政策,引进技术,积累经验,合理的关税结构引导国内企业提高本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

关税作为调节国家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关税调节可以抵御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二、降低关税的利与弊

(一)降低关税的利

关税的降低不仅是中国为参加世界贸易组织而采取的行动,也符合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的是赶超型的战略,需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短缺的资源。中国希望通过降税这一措施降低进口成本以鼓励进口的发展。资本密集的外商投资项目进入中国,使企业通过进口获得国外先进设备、优质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强它们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降低关税使中国加快开放市场的实际行动,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从而推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进口的增加也有利于中国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际上,由于大量引进和利用外资,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与国际市场建立起越来越广泛和直接的联系。那些开放比较早,竞争比较充分的产业和部门,并未成为“洋货”的一统天下。相反,中国有些产业和产品,由于技术和档次不断提高,现在已经开始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二)降低关税的弊

1、降低关税不利于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关税政策,是实行自由贸易,还是采用保护关税政策,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国际贸易收支状况以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国际上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政策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这些国家为了顺利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必须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利用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促进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关税在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降低关税对本国的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我们以民营企业为多,大部分都为中小企业,一旦降低关税,打开国门,那必将使得国外大量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因此,必将对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中小企业本来就是实力比较单薄,资金有时也不能到位,这样的企业受不了国外大企业的打击。但对大企业来讲,目前看来影响并不大。

三、结论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2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中国 外贸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进入21世纪,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相互依存。对于经济全球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出自各自的利益有许多赞成或批评的意见;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规范和完善还有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也使我国更加充分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种多样的。2000年11月15日,同志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许多文献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口市场更加集中,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目标相矛盾。(2)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3)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目前,许多人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我国出口、外贸、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事实一定如此吗?

经过加入WTO后的这几年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非全部都是不利影响。主要有三点原因:(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会,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979-1982年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452.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化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扩大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某种程度上可对贸易保护主义起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贸易秩序。据世贸组织的一些专家估计,世界贸易量每年增长将达到2000亿美元。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遇到贸易争端时,企业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公平!合理地解决与其他世贸成员的经贸摩擦。

从上文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面的,有利也有弊,但是在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的时候,我们尽量将利益调整到最大化同时将弊端降低到最小化,从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时,我们做出的具体措施如下:(1)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一方面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通过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其升级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来,通过进一步发展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劳动力优势。(2)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促进和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3)将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以贸易为先导,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适用技术通过一定规模的境外投资和境外加工贸易,充分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获取最大规模的比较效益。尤其要重视与世界跨国公司的合作,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很大。这是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在,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发展有弊的同时也有利呢?我们有以下的数据支持(这里主要只介绍外贸方面):贸易额增长是对外贸易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二十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4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4.77%,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由第32位跃升为第10位。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服务贸易也有很快增长,1985-98年,服务贸易额以年均19.3%的速度增长,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由6.9%上升到13.74% 。

所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弊,同时也有利。只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方法降低风险,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完全可以通过经

济全球化这个契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松涛:《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历程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若干思考》.《1999年中国经济年鉴》.北京 中国经济年鉴社,1999年.第828-835页.

[2]黎孝先、刘舒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9-60页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3

关键词:商品;低价出口;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商品出口为了抢夺较多的市场经济份额,低价出口似乎已经成为了比较普遍的一种策略和方式。但这种策略造成的弊端却是比较大的,对于经济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下面就从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问题着手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解决对策。

一、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

(一)损害我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要想打开国际市场,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短时间的将价格降低,低价格出口产品,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市场份额。可是长此以往不免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的产品价低质劣,产生这种不良的影响对于我国的企业在世界经济当中立足是非常不利的。

(二)降低经济效益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有成本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利润的获取来进行成本的弥补,从而进行营利,获取经济效益。可是如果我们始终都对商品实行低价出口,那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容易被误认为“反倾销”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世界经济贸易和交流当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也正是如此,国外反倾销案件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我们一味的打价格牌,就非常容易被误认为是“反倾销”现象。这类案件对我国的企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巨大,许多企业虽然贸易额在不断的上升,可是实际的利润却停滞不前乃至亏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

(四)丧失价格调整的主动权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价格始终都很低,这就使得我们丧失了在经济贸易当中调整价格的主动权,我们长此以往的将价格压得很低,所以当我们没有利润获取,想要提升价格的时候,就变得没有可能。一旦进行价格调整必然会丧失更多的对外贸易客户,对我国外贸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

(五)误导国内生产

当出口产品的价格很低,我们加快了出口速度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出口产品在我国的影响。出口产品的增多就会误导国内的生产企业形成错误的判断,疯狂的进行产品生产。例如我国一些纺织类或者服装类企业,都属于廉价出口产业,由于出口产品的增多使得这类企业数量增加,产品数量也飞快增长,导致出口受限,大部分的产品都出现了滞留和积压,这对于我国国内的生产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六)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

一般实行低价出口商品的企业自身也都是实力和水平比较低,不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所以只能在价格上进行策略改革。长期的商品低价出口会使得我国的相关企业加大投资的风险。一些企业会利用多种借口和理由来向我国的出口企业提出各种要求,或许会以正常的签订价格进行签订,可是却以赔偿或者是其他理由赚取回扣,收回成本,造成我国出口企业自身的经济风险。

(七)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商品低价出口会造成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停滞不前,大多数的低廉企业都选择了大量生产商品以供出口,实际上这对于我国的民族工业是非常不利的。外国的一些企业通过低价进口大量商品,然后又以高价卖给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使用者,我国成为了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利益获取极少,还严重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商品出口低价形成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

我国的一些商品出口企业片面的认为商品低价出售可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却忽视了长期的商品低价出口对我国经济以及我国出口企业的冲击与挑战。长期的低价出口不仅仅会造成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利益获取带来冲击。低价销售不仅仅无法获取利益,甚至连成本也无法挽回,这种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偏差是我国出口低价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工业水平落后,产品有缺陷

我国的大多数低价出口企业都是自身水平较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所以他们的工业生产水平都比较落后,缺乏产品创新意识,对于一些产品的自主研发力度也不够,因此产品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就只能够生产一些要求低,产品质量一般,甚至有缺陷的产品进行销售。

(三)销售策略选用不当

由于企业自身产品质量不高,核心竞争能力较低,所以企业在进行销售的时候往往选择的策略都有失科学性,大多数都是低价销售,渴望通过数量优势获取市场份额,实际上这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企业自身出口贸易发展的。

(四)外贸体制不健全

外贸体制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原因主要是我国外贸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常薄弱,并且缺乏高水平的产业能力,对一些商品的生产并没有深入的科技投入,从而并不能生产出一些核心的关键部件,这是造成中国商品低价出口的最根本的体制因素。另外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相对长远的发展计划和规划蓝图,信息获取能力的有限,并不能够很好的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当中拥有主动权,在价格的定位上争取到满足自身利益的理想价格。

(五)投资过热,产能过剩

我国的企业在生产秩序保障方面还有所欠缺,市场秩序非常的混乱,这就导致了我国许多的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生产的时候出现了盲目的现象。一旦发现某一种商品具有商机,有着较强的发展空间,就全部盲目的投入生产,这就会造成产能过剩,使得许多的商品产生积压,最终不得不低价进行销售。例如我国的彩电生产,过多的产品造成了彩电数量暴增,只能低价出口,挤入世界市场,从而获得一些市场份额。同类企业的一拥而上,竞相削价虽然导致了出口量加大,但是出口激增,价格却大大下跌。

三、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外贸体制,优化外贸企业结构

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尽快的拜托商品低价出口造成的恶劣影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加以解决。不断的优化和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对于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改进,这就促使我国的外贸出口由数量的不断增加转变为质量的不断优化,另外还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将粗放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发展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出口的商品质量有本质的提升。

(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经营秩序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执法能力

对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出口问题,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干预和帮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管理,运用法律的、强制的、行政的经济手段以及具体的行业自我完善能力进行全面的治理和管理。法律一向是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对于打击一味降低出口价格的企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有积极的影响。

2.借鉴国外相应经验和措施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当中的经验还不够充足,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才逐步开始了在世界经济浪潮当中的市场占有。因此在经验方面是非常不足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外国的经验来丰富自身,才能够有质的提升。例如哥伦比亚,土耳其等一些国家,在实行低价出口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制订了“最低价”公告,或者是实行“产品出口最低限价标准”来提升对外贸易安全。

(三)企业加强自律,更新营销观念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

与外商进行合作,遵守法律法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商品出口的时候应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劳动、社会保障以及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将最基本的法规最为开展一切商业工作的基础,并且要严格履行国际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与外商洽谈时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准则,保障自身利益得到保障。

2.提高生产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是我们改变商品核心价值力较低的有效手段,一般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硬性商品价值,另一类被称为软性商品价值。硬性商品价值主要就是一些生活必备品,例如服装、被褥等等,这些物品的存在可以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而软性商品价值则是提升我们自身生活水平的一种商品,例如香水。所以一定要提升生产技术,将科技元素融入其中,不断的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商品的整体价值。

3.重视营销手段

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营销策略,把握品牌的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内心诉求,刺激消费者进行购买,从而获取利益。这一整个的阶段实际上就是我么所说的营销手段问题,把握这一内容将有效的改变商品低价出口对我国贸易产生的冲击。

4.积极应对“反倾销”

抓住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优越的条件,积极应对“反倾销”的现象。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我国中小型对外出口企业的培训意识,通过培训,使得企业内部以及全体员工具备较强的“反倾销”意识。

四、结束语

我国的商品低价出口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所以我们一定要格外的重视这一举措对我国造成的恶劣影响,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影响,进行创新,突破和改革,将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廖雷.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J].企业经济,1996,05:39-40.

[2]郭荣普.我国出口商品低价竞销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2:221-222.

[3]涂珊.我国企业低价出口商品的利弊分析[J].中国商贸,2011,30:203-204.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4

关键词:“巨无霸汉堡包”指数 一价定律 汇率 弊端

1.引言

“巨无霸汉堡包”指数,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导,从1986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的一个衡量一国货币强弱程度的数据。这项指数是假定同样一美元在各国购买力相同,然后调查麦当劳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出售的巨无霸汉堡价格,并与美国本土的巨无霸汉堡价格比较,得出其它国家货币是高估还是低估。

“巨无霸汉堡包”指数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种运用。这种测量方法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该理论包含了两大前提:1、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其他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出售,按同一种货币计算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即一价定律成立;2、购买力平价适用于全部商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该理论的两大前提却有其不合理之处。如一价定律的基础是两国之间之间在自由贸易且忽略交易成本下的商品套购,而现实中不可能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而且并非所有商品都可以参与商品套购,要区别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此外,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国货币汇率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通过物价水平表现出来,所以衡量汇率时需要考虑到供求关系对物价的影响及其他影响汇率的变动因素。

本文尝试从绝对购买力理论的前提假设与现实不符之处和影响汇率的因素两方面分析“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衡量汇率的弊端。

2.“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衡量汇率的弊端

2.1一价定律前提与现实不符使汇率衡量有误差

1)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

“巨无霸汉堡包”指数建立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价定律假设下,要求各国商品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存在如关税壁垒、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和外汇管制等人为障碍,而且贸易本身也会涉及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麦当劳要在他国卖汉堡包,要先取得该国的经营许可权,这里存在一定的贸易成本。何况汉堡包的原料都是易变质的,不能在两国间自由贸易,所以无法很好地借助国际贸易促使其价格均等化。再者,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等不一致,生产要素禀赋不一样,那么会产生不同的劳动成本,这些都会反映在商品的价格上。故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到两国之间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比较,从而对其衡量实际汇率有误差。

2)非贸易品的存在

一价定律要求所有的商品必须都是国际贸易品,国际上的套购活动才会使各国的价格趋于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只能在国内交易而不能在国际间交易的商品是不参与商品套购的。因为贸易品价格更倾向于国际竞争来决定,而非贸易品则由国内供求关系决定。故购买力平价理论更适用于贸易品,而不是非贸易品。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解释了若将非贸易品价格换算成一种货币的话,那么其在富国比穷国更贵,而汉堡包作为一种非贸易品,用“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衡量汇率经常会低估穷国的货币。这样也是为什么根据“巨无霸汉堡包”指数得出人民币被低估那么多的原因。

2.2从供求关系分析“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衡量汇率过于片面

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价格应由市场供求决定。巨无霸汉堡包在两国的供求关系不同必然导致其价格存在不同差异,从而影响汇率。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有时候并不能全面地衡量两国汇率的差异。例如,在美国大多人把汉堡当普通食品,需求量较大;而中国人把它当成休闲食品,需求量较小。在两国供给相同情况下,中国的汉堡包价格必然会比美国的价格低。若简单地用两国价格比衡量汇率必然会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

2.3其他影响汇率的因素增加了“巨无霸汉堡包”指数的衡量偏差度

在实际当中,影响汇率的因素还包括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差异、宏观政策等。而使用“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衡量汇率时只考虑到单纯的价格决定汇率,却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当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程度很大时,用该指数衡量的汇率将会出现严重的偏离甚至导出相反的结论。例如,当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同时,若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直接使用两国汉堡包的价格对比的话会得出偏离实际情况的汇率。

3.结论

综上述利弊分析可知,“巨无霸汉堡包”指数并不能很好地衡量汇率。巨无霸汉堡包在各国之间的价格差异可能跟贸易壁垒、交易成本、非贸易品存在、供求关系和通货膨胀情况等因素有关,进而造成汇率衡量的偏差。所以,我们应结合多种因素衡量汇率变动,“巨无霸汉堡包”指数只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种有趣运用,不能准确地衡量汇率。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张伯伟.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吕随启、王曙光、宋芳秀.国际金融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彩虹.“巨无霸”和“巨无霸”思维方式.金融视窗[J].2005(11)

[4]“巨无霸”指数能否说明汇率.中国城乡金融报[N].2010-4-20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5

关键字 农贸市场;计量器具;检定

中图分类号TH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073-02

农贸市场是指一定区域内从事瓜果、蔬菜、粮油等农副食品的交易市场。在市场中往往要用到秤做计重量具,秤的准确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保证其准确性是质监部门的责任。

1农贸市场计量器具检定中的问题和现状

人民群众对消费的基本需求是价格公道,秤准量足,农贸市场的计量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农贸市场的计量器具由于其流动性比较大、使用率较高以及存在高科技作弊等问题,成为了检定中的难点。从对农贸市场的计量器具检定的实际情况看,合格率比较高,但是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农贸市场的公平秤配置不符合相关要求。公平秤作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因为商品称量问题发生的纠纷而裁决的衡器,农贸市场在对公平秤上的使用上往往不够重视,要么是在消费者遇到问题时难以用到,要么是公平秤自己也不够“公平”。

作弊方法越来越高科技化而且比较隐蔽。例如对于有些电子称,只要输入密码就可以控制键盘,输入数字“8”可以让8两的商品变成9两,同时可以通过任何键恢复到原状,这种作弊手段非常隐蔽,往往逃过检查人员的法眼。

农贸市场的计量器具检定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在计量法中规定,农贸市场上的计量器具都必须进行强制检定,并且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市场的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实际的经济原因,这部分费用往往难以收取,造成了部分计量器具的漏检,而且经营者新购置的计量器具也常常会漏检。

还有就是农贸市场的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部分农贸市场没有主办者,或者管理水平不能达到要求,不能有效的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经营者的管理也不到位。

尽管对计量器具的检定中还有其他的问题,但是我国的计量工作依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某地农贸市场的检定结果如下:发现经营者违规度盘秤735台,杆秤25支,计量器具的一次性检定的合格率由过去的76%,上升到这次的82%,检定的覆盖率由过去的82%提高到了95%。说明了我国的计量器具检定工作仍旧在不断的进步,值得人民的信赖。

农贸市场是活跃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贸市场的计量工作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需要质检部门的高度重视。

2 农贸市场计量器具检定中的整改措施

对于计量器具检定中的问题和不足,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市场主办者要提高对计量法律的认识,加强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市场主办者要加强在计量器具上的管理,建立计量器具台账等信息,充分掌握好经营者新购置的计量器具,严格要求新计量器具在投入使用前的检定;

2)定期定点进行计量器具的检定,不留死角,做好农贸市场的定期定点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申报、登记工作,对于一些比较固定的摊位的计量器具,要按照摊主的姓名、编号进行登记,并且发放“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确认登记证”方便日常的检定工作;(2)制定强制检定周期和计划表,农贸市场由于计量器具的使用频率高的特点,检定周期需要相应的缩短;对于一些经常用于腐蚀性和容易生锈的产品,计量器具容易生锈、失准,检定的周期要相应的缩短;(3)制定检定计划,按时到农贸市场进行检定,在检定的过程中要全面检查;

3)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在重大节假日做好农贸市场的计量检查工作,在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等重大节假日是农贸市场人流量比较大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计量纠纷,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注意组织力量加强对农贸市场的计量检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做好投诉和举报检查工作,在农贸市场的明显地方设立投诉和举报电话,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投诉和举报电话时要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调解、处理计量纠纷;

4)严禁“阴阳秤”、“不合格秤”、“劣质秤”进入农贸市场和使用,严格加强对电子称的“身份证”、“防作弊封缄”、“强检合格标记”管理。要求业主要诚信合法经营,不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不允许进行计量作弊行为;严格监管,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寻访机制,落实检定、使用方面的责任,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使监管部门的监管到位,检测机构的检定管理责任到位,市场主体责任到位,经营者诚信经营到位,市民参与到位的计量监管体系;

5)统一工作经验,统一布局,设立计量服务站,各服务站要直接服从质监局,实行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工作程序,解决计量器具维修检定困难的问题。计量服务站要提供高效、低价、优质的服务,同时也避免了不法商贩在维修环节私自改装、作弊电子称的问题。要大力推行《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建立一支懂业务的计量队伍,在选、购、检、用等环节注重秤准、量足的诚信经营理念,加强市场的管理。

争取社会的支持,建立由政府推动、市场主动、百姓互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推动计量器具的“统一检定”、“统一管理”、“统一公平秤”的模式,从源头上掐断“问题秤”,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计量器具检定的公示制度和相应的信息通报制度,定期监管信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震慑缺斤短两的违法行为。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状态,在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有力配合下,农贸市场的计量管理工作一定会取得显著的进步,给人民创造一个满意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杜杰.县级农贸市场计量器具检定研究[J].中国计量,2009(2):22-23.

[2]王芳.如何更好地开展农贸市场计量器具检定[J].衡器,2009(4):12-13.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6

论文关键词 注册资本 公司法 适应性品格

从2013年3月深圳商事登记改革2013年10月国务院制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内的相关规定,再到2014年3月全国普适性法律的修改并施行,最后2014年8月《上海自贸区条例》的制定。取消最低资本限制的确立与发展,对于投资来说是改革释放的红利,然而一项制度的改革因触及各方利益而兼有利弊,值得深入探究。从公司法适应性品格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便会有更为辨证的利弊衡量。

一、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在我国的发展

(一)深圳商事登记改革:初见端倪

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的最初实验并不是在上海自贸区,早在2009年之2010年间,深圳地区就开始了改革的探索,酝酿三年后,深圳的商事登记改革因《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的颁布尘埃落定,其中便明确了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规定》 要求:“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申请人申请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需登记实收资本,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该规定将登记机关的权力和责任限制在形式审查范围内,提高了商事登记效率。

(二)国务院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深化

国务院总理10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上海自贸区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会议明确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会议明确: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与深圳商事登记改革相比,此次改革在上海自贸区把取消最低资本限制扩展到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一体适用,无疑是一次深入性的实验。

(三)公司法修订:全国性普遍适用

公司法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方便投资者设立公司,提高效率。 公司法最新修正案于2013年12月28日颁布并自2014年3月1日施行。对比新旧法条,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共修改了公司法条文12处,包括将第七条的实收资本删除以简化登记事项、取消对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实现一元也能办公司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公司法的修订,实现了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自贸区的地区性试验辐射到全国普遍适用。至此,我国公司设立制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四)上海自贸区条例:区域性合法适用

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自贸区条例的制定便成为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7月25日通过并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中也最终确认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条例》规定:“自贸试验区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制度便利化,依法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条例的明文规定在公司法修改之后便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二、从公司法适应性品格角度分析利弊

取消最低资本限制的举措具有创新意义,显示改革者对于中国现行的法定资本制的修缮与放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向授权资本之过渡的大胆尝试之举,对于投资来说是改革释放的红利,然而一项制度的改革因为触及各方利益而兼有利弊,值得深入探究。如果从公司法适应性品格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便会有更为辨证的利弊衡量。

(一)我国资本制度之定性:法定资本制

取消最低资本限制后,我国依旧是法定资本制还是已经过渡到授权资本制的探讨必不可少,厘清其性质是首要任务,只有在定性正确后,才会有符合逻辑的利弊考量。

法定资本制于授权资本制是相互矛盾的,两者利弊互补。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法定资本制仅要求股东实缴法律规定的最低资本,不要求股东一次性缴纳所有认缴(购)的资本,只需在一定时间内补足认缴(购)资本即可;而授权资本制不仅不要求股东一次性缴纳所有认缴(购)资本,而且不要求股东在公司成立之后补足认缴(购)而未实缴的资本,是否认缴仅看股东个人意愿。 简言之,法定资本制下,只要认就一定要缴,只是时间有所宽限。而授权资本制下,即使认也不一定要缴。

解读新修订的公司法相关条文 ,笔者仅可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首次出资额(实缴)不受限制,第二,公司设立后,补足认缴(购)资本的期限不受限制。而在公司设立之后,认缴的资本是否仍需缴纳并未提及,既未提及,也就意味着依然要缴,股东在公司设立后,依旧负有充实资本的义务,只是不再受到《公司法》所规定的期限的限制。赵旭东教授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得说道:“认缴资本不是永远无需兑现的空人物头支票,公司注册资本也不是可以漫天设定、随意玩弄的儿戏。” 而恰恰相反的是,授权资本制并不要求股东实际履行认缴的资本。因此,实质上取消最低资本限制并没有让我国的公司资本制度由法定资本制向授权资本制转变,本质上仍然是法定资本制。

(二)何谓公司法的适应性品格

在理解公司法时,不能忽视市场对规则的检验和评估机制。绝大多数公司法规则的生发契机都在于市场的变化。 公司法的适应性品格就在于是市场的需求反映到立法的修缮。法律的出台本意并非管制,而是适应市场。

立法改革的初衷和根因是什么?是市场有呼声,是实践有空白。如果市场没有呼声,实践中也没有空白,恐怕立法者的改革便有做秀之嫌。市场有需求,法律便适应市场应运而生、顺势而变。这才体现了取消最低资本限制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三)从公司法适应性品格探究其进步意义

取消最低资本限制制度得以最终合法而正当的确立根源在于市场的呼唤,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普通大众的积极投资与充分就业。就目前而言,中国的GDP大多依靠投资拉动,可以预想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依旧大部分依靠投资拉动,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积极投资,就业市场的萧条呼唤大量就业岗位的生成。

取消最低资本限制意味着门槛的放低,这将充分激发普通公众的投资热情,激励公众创业,并由此拉动就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刘俊海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采访时称,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对想创业的大学生、蓝领有利,降低了他们创业的门槛。过去开公司是“白富美”、“高富帅”们的事,以后草根、穷人也能开公司了。

(四)从公司法适应性品格窥看其弊病缺漏

该项制度改革同样会降低投资者的警惕性,走向两种极端结果,并由此进一步侵蚀债权人的利益。而这两种极端正是违背市场正常运行轨道、偏离市场规则的,在这个意义上,亦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也存在非市场性、非适应性的一面。

其一,注册资本极低的公司大量设立实属浪费资源。理论上的一元公司已经成为可能,因此又极可能吸引“中国大妈”们的“设立公司热”,然而其是否真正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效益恐怕值得商榷。事实上,任何一个严谨的、想从事交易的人都会投资足够启动运营的成本以保证公司的严肃性以及公司的正常运作。启动资金实属必须,例如场地、设施、人员开销等。

其二,大额注册资本的公司设立后反使股东负债累累。很多股东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他们极可能没有意识到,取消最低资本限制后我国仍然是法定资本制,绝非授权资本制,其投机心理可能反而会使其背负巨额债务。原因在于,公司设立时并不要求股东实际出资,股东也可能随意报价,但在公司设立之后仍然要承担出资义务,一旦经营不善,随意报价形成的债务最终需要股东承担。

其三,两种极端结果更进一步减轻了公正天平上代表债权人利益的砝码。任何一项立法都是各方利益的平衡,立法以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各方利益,但总是不可避免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向某一方做出一定倾斜。取消最低资本限制,无疑是倾向了投资者,而原本股东便拥有购买公司有限责任的特权,现在都无需购买,接近无偿赠送。在此情况下极易发生“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会进一步助长股东进行风险投资,而风险的移转无异于股东用借来的钱进行。

三、从公司法适应性品格角度谈相关建议

一种制度的设定必然会引起利益冲突并带来不同的利弊结果。然而何一项立法都是各方利益的博弈与利弊考量。只要该制度利大于弊,那么就值得推行并被市场所接受和肯定,这就体现了公司法对市场的适应。而从公司法适应性品格角度出发所提及的弊端与漏洞,便需要得到补正以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投资人需提升法律意识,对公司的设立与经营有审慎长远的考虑。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立法修改的用意与内涵,必要时向相关服务机构咨询。经过审慎考量之后,明确自己设立公司并不是为了身份地位、名誉声望等因素,而是真实的希望通过投资经营获取利润。此外,投资人在公司设立之初便要有理性的出资计划、长久的经营方案与风险控制对策。形象的说,即做一个顺应市场需要的投资人,设立一个适用市场需求的公司。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7

[关键词] 贸易术语FCACIPFOBCIF风险

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签署时,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使用贸易术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买卖当事人在货物交接过程中的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贸易术语选择得正确与否,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实践中,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最常用的贸易术语仍属FOB、CFR以及CIF三种传统的贸易术语,这三种贸易术语无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运输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的迅速发展,传统贸易术语FOB、CFR和CIF的弊端显现,因为它只适用于海上及水路运输,不适用于陆上及航空运输,更不适用于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方式。

为使贸易术语适应国际贸易的新环境,ICC(国际商会)大约每间隔10年便对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进行一次修改和完善。制订了与传统贸易术语FOB、CFR以及CIF相应的适用于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方式的三种贸易术语,即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PT和CIP。

ICC不仅在Incoterms1990当中,而且在Incoterms2000修改时反复强调货物若不采取“越过船舷(across the ship’srail)”交付方式,则不能使用FOB、CFR以及CIF,一定要使用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PT或CIP。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PT、CIP的制订虽已20年有余,但在我国的贸易实践中却很少有人问津。假如是地处沿海地区距港口较近的出口贸易公司,采用FOB、CFR 、CIF三种传统的贸易术语未尝不可;但如果是在内陆地区距港口较远的出口公司,照搬老一套就欠恰当了。因为要将货物运至装运港口,需经过相当长的一段陆路运输,在此期间发生的一切风险、费用和责任,都要由出口方承担,以至于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下面就适用于海上运输的FOB、CIF两种贸易术语和适用于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方式的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FCA、CIP做详尽的比较分析,以指导出口贸易实践。

一、FOB、CIF和FCA、CIP贸易术语的异同

1.FOB和FCA的异同

FOB贸易术语原意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英文为Free On Board (…named port of shipment), 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义务。买方从该时起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FCA贸易术语原意是“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英文为Free Carrier(……named place),是指卖方只要将货物在指定的地点交给由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即完成交货义务。从此时起买方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FOB和FCA同属于F组贸易术语,由卖方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办理出口许可证、提供相应的单据并通知买方;由买方支付货款、办理运输和保险、收取货物等方面责任大致相同。两种贸易术语具有的本质性区别源于运输方式。FCA是从FOB贸易术语发展起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需求,它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包括多式联运在内的任何运输方式。因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FOB术语只适用于海上运输或水路运输,运输的交通工具是船舶;而FCA可适用于包括集装箱、多式联运方式在内的任何运输方式,运输交通工具可以是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等。

(2)交货地点不同:在FOB术语项下,卖方须在买卖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货物交到买方指定的船上,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便完成其交货义务;而在FCA术语项下,卖方在合同规定的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卖方便完成其交货义务。

(3)货物风险及费用转移的时间不同:在FOB术语项下,当货物越过船舷时,有关货物的风险与费用便由卖方转移到买方;而在FCA术语项下,卖方在合同规定的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时,有关货物的风险与费用便转移到买方。

2.CIF和CIP贸易术语的异同

CIF贸易术语原意是“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英文为Cost, Insurance, Freight(…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 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买方从该时起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CIP贸易术语原意是“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英文为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是指卖方在装运地将货物交给其指定的承运人时即完成交货。买方从此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

CIP是为了适应集装箱及国际多式联运运输方式于1980年增补制订的,CIP和CIF同属于C组贸易术语,两者都是由卖方签订运输合同、保险合同,向买方提供象征货物的单据来完成交货义务的装运地贸易术语。由卖方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办理出口许可证、提供相应的单据并通知买方;由买方支付货款、收取货物等方面两者责任亦大体相同。然而两者在运输方式、交货的风险界线、保险的区间以及应该提供的运输单据方面却完全不同。由于CIF术语与CIP术语适用的运输方式有别,所以在CIF术语下,严格要求卖方提供海上运输单据,如提单;而在CIP项下,由于可采用的运输方式灵活,因而卖方则可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提供相应运输单据。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CIP贸易术语适用于包括多式联运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

综上所述,在FCA和CIP贸易术语项下,买卖双方的风险都是以货物交给承运人接管时为界的,而FOB和CIF贸易术语都是以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来划分买卖双方的风险。基于上述不同因素,选择使用何种贸易术语出口,会给身居内陆的贸易公司带来不同的利益和风险。

二、传统贸易术语在内陆地区出口贸易中的弊端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实践中,不论是沿海地区的贸易公司,还是内陆地区的贸易公司,不考虑实际情况,一概采用“老三样”贸易术语,即FOB、CIF和CFR,这样会对出口方不利,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卖方的风险范围扩大

内陆的出口公司,如果采用海上运输贸易术语FOB、CIF或CFR,首先要将货物经陆路长途跋涉地运往港口,路途上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一旦发生事故,给卖方带来的经济损失便是惨重的。因为出口一单货物,少则几万美金,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金。这样的金额对于出口公司来讲,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当今外贸出口利润微薄。采用FOB、CIF或CFR术语,卖方要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风险。距港口越远的公司,风险指数越大。因交通事故、恶劣的天气等而造成的损失已屡见不鲜。

2.卖方的费用负担增多

内陆公司若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卖方应负担的费用增多。尤其是采用FOB出口时,卖方不仅要负担将货物运至港口的陆上运输费,而且还要负担货物在港口附近存放货物的仓储费等等。如果与买方指定的船舶衔接不当,所要支付的费用就更多了。

3.拖延收汇时间

当内陆公司以集装箱或者多式联运方式运输,并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时,运输单据在货物上船后才能得到,这样势必会拖延出口结汇的时间,影响资金周转。特别是在国际市场汇率变动起伏比较大时,更容易因收汇不及时而蒙受损失。

三、货交承运人贸易术语在内陆地区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FCA、CIP和CPT贸易术语是为了满足集装箱多式联运方式而制订的,三种贸易术语都是以出口国货交承运人作为划分买卖双方风险的界线。当出口方把货物交到承运人掌管之下,便完成了卖方的交货义务。在FCA贸易术语下,是由买方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而在CPT和CIP贸易术语下,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契约的是卖方,虽然签订运输合同的人不同,但是划分风险的界线却是相同的。

目前,我国的集装箱运输业已比较发达,进出口货物的绝大多数都是采用集装箱来运输的。当装运整箱货(FCL)时,一般由承运人到出口商的工厂或存货仓库来接货,再运往集装箱货场(CY)。当出口散货(LCL)时,一般要由卖方自行将货物运至承运人指定的货物运输站(CFS),然后再由承运人分类拼箱。不论是整箱货,还是拼箱货,只要卖方安全地将货物交于承运人,便完成了交货义务。这两种情况下,如果使用FOB、CIF或CFR贸易术语,卖方不仅无法控制已交到CY或CFS的货物安全,而且还要承担直到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风险与费用,这样也加重了卖方的负担。

内陆出口公司采用货交承运人术语出口,所具优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运输方式灵活方便

出口贸易的运输,一般都是经由陆运,最终通过海运运往世界各地,因为与我国陆路接壤的国家毕竟是少数。内陆出口公司须根据地处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来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如果所处地区的铁路运输方便快捷,即可选择铁路与海运相结合的多式联运方式;如果当地的公路交通比较发达,亦可选择公路与海运相结合的多式联运方式。不论是怎样的组合,所采用的贸易术语都应是适用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FCA、CIP或CPT。不论是由卖方还是买方来签订运输合同,都要慎重地选择一家综合物流系统比较发达、信誉良好的承运人,采用FCA、CIP或CPT贸易术语的关键就在于承运人的综合物流能力与信誉。这样,只要签订一张运输合同、计算一次费用、取得一份运输单证,便可将货物运至买方所在地。

2.提早转移风险

采用适用于集装箱、多式联运的FCA、CIP或CPT贸易术语,可以减轻内陆出口公司对货物的风险负担。无论是哪种联运方式,只要将货物交与第一承运人掌管之下便完成了卖方的交货义务。免除了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时,卖方要承担的货物在陆运过程中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风险、货到码头仓储过程中的风险,直至货物安全越过船舷。

3.风险界线明确

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出口时,买卖双方的风险界线以装运港船舷为准。“船舷原则”产生于19世纪,适合于从前的散装散运方式。即在装运过程当中,货物在越过船舷之前,落水或损毁时,责任在卖方;而货物越过船舷之后,落在甲板上发生的破损,责任在于买方。这种划分风险的原则,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然而今非昔比,绝大多数件杂货都用集装箱进行了“单位化”,装船的方式与设备已与从前大有不同。比如集装箱内货物发生损毁,很难辨别它是发生在越过船舷之前还是之后,从而造成买卖双方的贸易纠纷。但是采用FCA、CIP或CPT贸易术语出口时,只要卖方将货物安全地交到承运人掌管之下,卖方的交货义务便完成。当出口整箱货时,承运人可在出口商的工厂或存货仓库,确认装入集装箱的货物是否完好无损;当出口散货时,承运人可在其指定的货物运输站,对货物的状态进行验收,在此之后货物发生的损毁,由买方负责。很显然,以货交承运人来划分责任和风险的界线,要比以船舷为界明确得多。

4.出口结汇时间快捷

内陆出口公司采用FCA、CIP或CPT贸易术语出口时,能迅速地从承运人手里取得运输单据,无须等到货物上船。如果采用FOB、CIF或CFR出口时,货物装出后,虽然根据内陆公司与港口的距离的不同,收单时间略有差异,但大凡要等到三到五天才能得到装船单据,有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样不仅耽误了结汇时间,影响资金周转,有时还会因汇率变动而受损失。

自由贸易的利弊篇8

【论文摘要】 民族贸易能够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民族贸易政策 和谐社会 弊端 调整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民族贸易现行政策的弊端 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改制后,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2.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 3.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对策 1.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民族贸易政策的调整,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民族地区商品流通顺畅,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特殊需求得到满足。另外,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 我国民族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一是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以“物”为中心,实行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 其经济增长的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旨在消除人类贫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政策上, 必须转变对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 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 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建立完善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综合运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后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尽量弥补民族地区的先天不足。 三是民族政策向法律、法规的形式转变。为保障民族政策的有效执行,避免各级政府执行的随意性,民族政策应向法律、法规的方式转变。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法制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 四是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 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的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取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3.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对策 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的民族贸易政策及其操作实施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我国的宪法已明确规定,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享有同等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务院核定的民族贸易县境内,不论国营、集体、私营、合资、股份合作等何种所有制性质、何种经营形式,凡具备税务机关核定的“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以上的独立核算、依法经营的公司、企业,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购销和民族特需商品经营的业务部分,经当地民族事务局、审计、行业管理协会及市场监督检查等政府授权部门审查确认后,均应列入享受民族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范畴,以鼓励它们为经营民族贸易事业的积极性,稳定物价,并鼓励社会各界向民族地区投资,开发实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2)进一步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主体。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民委、财政、人行、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合作社要加大协调衔接力度,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要切实抓住国家开始实施“十一五”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优惠政策(简称“两民政策”)的机遇,狠抓政策的到位。提高优惠政策的到位率,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3)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严格遵守法律化的民族贸易政策。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 国家要将切实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民族政策上升为法律。将现行的政策措施同《自治法》中自治权的有关条款协调与配套。不仅要宪法、基本法和若干单行法相配套, 而且各层次的一系列民族法规与基本法、单行法也要互相配套。 (4)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民族法的贯彻实施, 要采取措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中惟独民族法缺少“法律责任”一章。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 (5)在信贷和财政方面给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 ①信贷方面。现在是市场经济,一是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贴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比财政直接补贴而言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更大,应该继续推行目前的贴息政策模式。二是针对定点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难度较大的现状, 建议进一步扩大承贷金融机构范围。三是允许利率适当上浮,允许金融机构对优惠利率“先收后返”。 ②财政方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民族贸易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政支出向民贸企业倾斜。其次,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投入政策,吸收社会资本。一是通过补助方式。二是完善货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大贴息力度,将贴息政策面向所有金融企业。三是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其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作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民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曾经历了以财政优惠形式出现的宽泛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方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在总量、结构、分配办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再次,税收方面。针对目前税负不公平、财税不合理、政策倾斜不明显、地方税不完善,笔者认为一是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是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在将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划归地方,使地方有充分的资金满足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其次,是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使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二是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三是构建有利于刺激投资增长的税收制度。四是完善地方税收制。合并某些重复设置或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如将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与印花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分别合并为一;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向绪爱: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06) 王兆峰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旅游市场特征范文 下一篇: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