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4-03-30 10:14:18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1

一、早期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

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来认识早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儿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次会议充分重视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会长、日本立正大学松原达哉教授以第19次日本学术会议特别委员会的活动为背景,作了题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松原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些特征,如低出生率,核心家庭,母亲就业增加,离婚、分居增多,父亲参与育儿的缺乏,儿童独自呆在自己房间的时间和看电视时间的增加,等等。松原教授指出,这些社会特征引起了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如逃学,偏食,儿童虐待,亲子交流缺乏和校园暴力等。松原教授进而指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是家庭及社区等儿童成长的相关环境、价值观和欲望等众多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松原教授等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措施和建议,如慎重处理婴幼儿与电视和其他媒体的接触,以减少和消除儿童可能出现的言语、情绪发展迟滞以及犯罪;中止虐待;加强亲子的交流,鼓励成人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慷慨地给予孩子褒奖;让教科书成为有魅力的东西,减少每个班级的人数,配备优秀的教师,以抑制学生的逃学;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等等。最后,松原教授指出日本也必须出台保障儿童各项权利的相关法规。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方俊明教授从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出发,作了“大学将如何推进早期融合教育”的报告。方教授指出,早期融合教育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教育.它是融合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方教授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如何结合学科建设和学院的发展来研究和促进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在学院专业设置中渗透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把握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贯穿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早期融合教育的规律,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宣传和推行早期融合教育,等等。

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LindaSiegel教授作了题为“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与干预”的报告。Siegel教授就幼儿园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问题和促进他们进步的相关评估提出了一个模型,并以加拿大一个城市的儿童为大样本,考察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筛查和以班级为基础的干预,即使不进行标签性的测试或其他大量的测试,也可以预防儿童的阅读障碍,显示了该诊断与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与会代表围绕早期融合与特殊教育这一主题,从早期融合教育的政策、融合教育的实践比较、家长和家庭的参与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具体的特征等多种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台北的洪怡君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的苏雪云老师都以早期融合教育为研究对象,前者介绍了台北县幼儿园参与融合教育实验的情形,提出了在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建议;后者阐述了融合教育的意义,介绍了美国早期融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早期融合教育项目的实践,并对中国早期融合教育进行了反思。日本的稻川知保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慧老师、罗琳老师和昝飞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家长和家庭在早期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存在的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等等。日本宇都宫大学的保坂里绘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的刘春玲教授等则以幼儿园教育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融合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二、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和印度农村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她与Nirmala Rao教授合作进行的中国云南省和南印度某州农村和贫困社区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周教授介绍说,2004年世界上出生的每百名儿童就有40名在中国和印度。周教授等从中国云南和南印度某州的农村和贫困社区随机选择同等数量的男女儿童,从社会性、精细动作、语言和粗大动作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和印度的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周教授深入介绍了两个样本中各种家庭背景变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日本大阪国际教育大学的谷口正子教授从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子女入园的家长的心理分析人手,作了题为“日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子女养育”的发言。谷口教授在简单介绍日本社会外籍人士和儿童的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加的现状之后,探讨了日本学前教育界所面临的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保育与教育,重点介绍了他们为了解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父母与儿童所期望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方式所进行的名为“多元文化子女养育的调查”的研究。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国籍的家长对儿童在日本幼儿园的生活所担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在日本养育子女所担心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谷口教授在分析这些来自不同国籍的家长的意见和愿望的同时,介绍了日本仍在改善过程中的应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措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韩国大邱大学早期教育系郑锦子教授作了题为“韩国早期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言,介绍了韩国早期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并提出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与会者提供了在学前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新途径。

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围绕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也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如儿童的分享行为,亲子间的互动,幼儿的英语教育,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等。与会代表所呈现的研究提高了大家以多元文化的视点思考幼儿或幼儿教育的意识。

三、早期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此次会议除了上述两大主题,还涉及很多关乎早期教育的其他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蔡迎旗副教授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委托,作了题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的报告。报告宏观地勾画和剖析了中国现有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指出中国现有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不公平、责任不清等问题及当前面临的改革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力,并根据中国幼儿教育和社会现实状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重构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健全法规,以引导各级政府、幼儿家长及其工作单位、社区等共同承担幼儿教育的经济责任的建议。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宇都宫大学金崎芙美子教授作了题为“日本保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报告。金琦教授首先介绍了“二战”以后日本的儿童保育在两种制度影响下的变化以及国家开始将幼儿园和托儿所综合化的尝试,然后介绍了当前保育的现状和保育的内容。金琦教授指出,虽然日本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活动被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部分,但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由此造成了幼小衔接上的问题。最后,金琦教授介绍了日本障碍儿童保育的对策――融合保育,并介绍了应对低出生率、儿童虐待增加、饮食紊乱等相关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

美国埃里克森学院的校长Samuel Meisels从幼儿发展评估入手,作了题为“幼儿上学准备读的评估: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需知道的”的报告。Meisels教授提出了早期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儿童在学习吗?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了吗?并由此引出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对儿童进行早期测试的两个困惑:我们所使用的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儿童做好了入学准备的测试吗?如果高难度的测试对年龄稍大的儿童有意义的话,那么对小年龄的儿童也会起作用吗?而后,Meisels教授针对儿童入学准备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观察、记录和评估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现,并对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说明。Meisels教授还就如何进行观察性评估提出了建议。

作为2005年度学会获奖者,日本明星大学中坪史典教授作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方法中的教师”的专题报告。中坪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人们幼儿观的改变,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是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还是实行以尊重幼儿为主导的自由教育,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坪教授以直观的照片、生动的事例分析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教育法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为听众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问题解决机会的教师和边洞察幼儿的学习过程边“出借”知识或技术的教师,中坪教授形象地描绘了早教机构教师的新形象。

此外,与会者还围绕幼教师资培养、幼儿园课程及其管理、父母抚养与生活环境以及婴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进行了研讨。

四、实践之旅

来自日本的轮岛老师和石丸老师以代代相传的日本传统儿童游戏为媒介,向大家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儿童律动游戏。本游戏一为训练儿童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二为培养儿童的团结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三为训练儿童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运动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活动给了与会者深刻的启示,让大家在游戏的欢笑声中领悟到寓教于乐的理念。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上海市的四所幼儿园:兰溪路幼儿园、上海实验幼儿园、长宁实验幼儿园和上海浦东维多利亚幼儿园。这四所幼儿园各具特色,早期融合教育、国家公立、私立、环境和硬件设施突出等。通过现场观摩,与会代表对上海市的幼儿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2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选取了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西南部的一个景颇族载瓦支聚居村落的小学--营盘小学为田野点,通过对该校的现状进行调查,系统分析了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目前在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实施载汉双语教学①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景颇族载瓦支;营盘小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05JJD850139)、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重点项目(cun985-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营盘小学概况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载瓦是景颇族的一个支系,人口约占景颇族总人口的55%,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营盘村是景颇族载瓦支比较集中的村寨,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遮放坝西南部的西山乡,全村人口共有2973人,其中景颇族载瓦支占95%以上,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载瓦语,村寨中仍然保持着浓厚的载瓦传统文化。

全村设有一所完小——营盘小学,地处半山半坝区,距交通主干道约1.5公里,由于山路狭窄崎岖,路面多为土路,晴通雨堵,交通较为不便,上山只能通过步行或小型的车辆通过。从1956年建校到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校初期,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环境闭塞,在当年校长—赵发昌的带领下,于1966年搬迁至坝子(半山半坝区)——现在的校址,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先后建盖了土木结构、瓦顶的两幢教学楼。“文革”期间由于取消了当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倾斜政策,学生低学业成就现象严重。直到1978年,民族政策得到恢复落实,学校经重新的整顿,虽然师资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基于载瓦学校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再加上“文革”的影响,教育水平与当时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合格率低、升学率低等四低现象严重。营盘小学师生情况如下图:

营盘小学的师生民族成分及西山乡的语言使用情况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载瓦语是当地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在教师中出现载瓦语的使用少于德宏方言,原因是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地区调来的汉族教师,所以不使用载瓦语。

二、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闭塞

营盘村地处半山区,地理位置闭塞,境内群众居住村落分散,路面多为土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多为摩托车,遇到雨天,路面泥泞难行。现在由于集中办学而撤并校点,离家远的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只能选择寄宿,而学校寄宿的条件并不完备,学生生活没有保障。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累及教育;另一方面,封闭环境下遗留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仍然影响着当地的发展。诸如积累意识的淡漠,“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且家庭贫困

地方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地教育经费的90%来自县、乡。据笔者访谈了解到,西山乡全乡财政总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支付本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此外,由于直过区在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历史被后来的人们所忽视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影响,与外面的世界距离越拉越大。②

通过调查还发现,与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相似,营盘小学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诸如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辅助仪器以及乐器、球类等教学用具仍然缺乏,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教学的要求。

此外,营盘村载瓦农户家庭经济贫困,营盘村属少数民族“直过区”,③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群众生活仍是“靠山吃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出行难、用电难、喝水难、看电视难仍然是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学校每年都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支付学校的费用而辍学。在访谈中,校长石勒干告诉笔者,他本人也资助了四名学生继续读书,同时他也积极的寻求政府的帮扶,希望能给当地贫困失学的孩子带来希望,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小学毕业。因此可见,西山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和家庭都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权利,人才培养渠道资源有限,导致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滞后。

(三)语言障碍,双语教学名存实亡

通过笔者的调查和访谈,山区景颇族载瓦支学生入学前基本不通汉语,笔者认为语言障碍是导致学生成绩不佳的首要因素。目前,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认识欠统一。目前,景颇族载瓦支的干部、群众对载汉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性的认识欠统一,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2)管理不完善。目前,德宏州教育部门对载汉双语教学缺乏一套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载汉双语教学模式和管理呈现无序状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教材不适用。载瓦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现实脱节且普遍性不高,与新课改教材的差距更大,缺乏相应的课外辅助读物。(4)经费无保障。近几年来,载汉双语教学的推广使用经费随着有关部门对民族语文工作支持力度的变化,经费来源不稳定。(5)师资不合格。目前载汉双语师资培训薄弱,双语教师待遇较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上述语言障碍问题及目前载汉双语教育的落后成为影响载瓦支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首要因素。

(四)基层地方政府的关注不足,扶持政策一波三折

基层地方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学校的关注,是抑制当地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载汉双语教学的扶持政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荣发展期,当时在云南省语委、德宏州教育局、潞西市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进行的载汉双语试验,不仅在资金投入、教师配置等方面取得优势,而且还得到了学生评价政策的支持,比如《开设民族语文课的小学毕业生升学考加试民族语文,并以30%计入总分》和《对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在本州招生、招干考试中加试民族语文》,因此载汉双语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基础教育成效可喜;以该校为例,在未实行双语文教学的1987年,毕业考的成绩(平均分)语文是6.9分,数学是11分,实行载汉双语教学的1992年,语文是70.4分,数学是71分,合格率100%,升学率达95.2%,名列全县前茅。④其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衰落期。载瓦支学校教育逐年滑坡。比如:2005年,从西山乡整体状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语文平均分不高于51分,及格率低于42%,数学的平均分都不高于40分,及格率20%以下。营盘小学当年春季学期期末毕业班考试成绩(平均分)语文是41.19分,数学是31.3分,⑤由此统计可见,当地基础教育的成效已经严重滞后于普通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再次,2006年后到现在的复兴期。2006下半年,德宏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指出:一是按照新课改标准编译出版“双语双文”教材,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从2006年9月起推行使用新课改“双语双文”教材;二是研究并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双语双文”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将“双语双文”作为德宏师专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经考核合格的学生,由州政府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金奖励,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教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各地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四是研究制定“双语双文”教学新的评价体系,“双语双文”教学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容;五是加强对“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领导,在师资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和支持。之后,州教科所于2010年11月1—4日,在营盘小学举行了2010年全州载汉双语教学“好课”评选活动。并从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州双语教师培训会,全州各语种(傣语、景颇语、载瓦语)教师共计290余人参加培训。由此开始,载汉双语教学进入复兴期。

总之,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对实施载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能统一,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给载瓦支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阻碍。

(五)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

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景颇族有史以来就具有饮酒的传统,酒文化已经渗透到景颇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嚼烟草也是景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随着境外的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变异”。目前,在营盘村时常可以看到男人精神上颓废,嗜酒成性,吸毒问题严重,社区中蔓延着不思进取、整体无所事事的风气,在村中无论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文化的人,都可能沾染上毒品,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求学意志,导致低学业成就。(2)载瓦村寨有早婚的传统,早婚的直接后果就是早育,载瓦青年在该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阶段过早的承担起了成人的责任,不仅不能给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早育易造成人口身体素质低下和智力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六)教学科研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教学研究机构是教学活动能够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力保证。目前,在德宏州有教育科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室和潞西市教育科研中心虽从2006年下半年设专人负责研究景颇族载瓦支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但人数有限,据调查仅为1人,机构人力资源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载瓦支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七)师资不足

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中教师“多面手”现象普遍,教学水平低导致当地多年无人考上师范学校,教师来源的形势严峻。(2)师资素质差距巨大。目前“骨干”教师都被抽调在乡中心校任教或者借调到州里参与调研,留下的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普遍偏低,且此现象长期存在。(3)教师缺乏培训。由于载瓦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人员设置长期不足,导致教师培训难以开展。师资不足且总体水平偏低是导致载瓦支学生低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省教育厅从2003年开始组织双语教师进行培训,一般一个地区(一般以县为单位)一个语种只选派2-3名教师到省里进行培训,数量有限,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课改以来,德宏州本地区开展的双语教师培训从2012年9月才开始举办,起步较晚。

(八)市场发育不足,就业困难

目前载瓦传统社区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缺乏商业观念,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私家商业也非常少,就业市场发育不足。由于教育质量低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但不能满足外界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在社区内部,就业渠道狭窄,造成载瓦学生的就业困难,使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低学业成就。

三、结语

笔者认为营盘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载瓦支传统社区,仍然带有浓厚景颇族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区文化生态,具有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的共性。面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到在保留和传递主流文化的同时发扬本民族文化,不仅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达到现代工业化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而且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能够满足变迁中的传统社区对发展该社区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开展载汉双语教学,为减少载瓦学生在入学前的语言障碍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教材本土化知识的建设,要有适合于社区文化发展的教育内容,为解决载瓦支群众的生计及发展当地的社区经济服务;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的设置兼具现代科学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促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爱乡情,从而为地方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注 释:

①本文所指的载汉双语教学是特指以景颇族载瓦支语言文字为主要互通手段的教学方式,即“载汉双语文”教学。

②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J].新西部,2006(5):33.

③德宏州民族“直过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德宏边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以景颇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对属于半部落、半封建社会的景颇、傈僳、德昂等族和部分阿昌、傣、汉等族居住的约12万人,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既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长期的工作方针,使其直接的但却是逐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跨越。

④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德宏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内部资料.75.

⑤何璇.景颇族新创载瓦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7.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德宏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内部资料.75.

〔2〕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J].新西部,2006(5):33.

〔3〕滕星.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2(2):58~63.

〔4〕滕星,杨红.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6(3):2~16.

〔5〕何璇.景颇族新创载瓦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7.

〔6〕祁德川.景颇族支系语言文字[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236.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3

“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之今昔

在代表当年全儿教育学会立场的这份声明中,“发展适宜性”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二是教育要适合儿童的个体差异。针对当时美国各种早期教育机构中出现的“越来越强调用正规的方式传授学习技能”的倾向,全儿教育学会发言人提出了代表该组织立场的观点:“在早期教育中,儿童通过具体的、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早期教育方案应当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应该要求儿童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某种特定的教育方案的要求。”全儿教育学会在其声明中明确表示,建构主义理论是“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在该组织的各种表述和行动中,建构主义理论几乎成了串联“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方方面面的一条主线。

也许当初全儿教育学会在陈述其立场和理念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预料到将当时被人们十分看好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其倡导的早期教育实践的主要理论基础会引来如此众多的批评。由“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1)建构主义理论是属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对于学前教育而言,这样的理论主要被用于解决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换言之,建构主义理论能为教师如何实施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但是不可能解决“为什么要教学”和“教些什么”的问题。

(2)全儿教育学会倡导“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本意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而非论证理论的正确性。但是,该组织过分追求与理论一致的教育实践的完美性,并以很高的标准作为评价和认证质量的依据,这样的做法是脱离实际的,特别是在强调文化多元性的背景下,在面对贫困、种族问题和弱势群体的情景中,如此理想化的教育实践并非作为公益事业的学前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建构主义理论只是众多理论中的一种。每种理论多少会有其高明之处,但也多少会有其局限性;每种理论也许会对有些实践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不会对所有实践问题或对实践问题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事实上,要解决学前教育的实践问题,只有建构主义一种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4)建构主义理论并非在任何文化和政治背景下都具有普遍适用性。全儿教育学会在其早年的声明中没有有关“文化适宜性”的陈述,在受到各方质疑后添加了“文化适宜性”的内容,却又产生了与“发展适宜性”体系不协调的问题。

2009年,全儿教育学会了第三版的《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这是该组织的全新声明。与该组织前两次的声明相比,这次声明的内容似乎越来越贴近美国政府历来对学前教育以社会为导向的声音和行动。应该说,这是该组织在与美国政府数十年来博弈的过程中,接纳了学界和实践者各种批评后所作出的务实的调整和修正。全儿教育学会在这一版本的声明别指出了在新形势下三个方面的挑战:要减少学习差距,提高所有儿童的学业成绩;要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建立起较为理想的连接;要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和决策对于有效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新版的声明中,该组织开始认同了以往并不认同甚至反对的观点,尽管文本中尚能依稀看到一些来自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的痕迹,但是这一来源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了。

推行“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时呈现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在对教育价值的重新认定以及对当时幼儿园课程存在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的反思中提出的。那时,西方的各种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理论被引介,并逐渐被我国学前教育界熟悉;那时,全儿教育学会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也成了支持这场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个阶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要适合儿童发展”“让儿童在主动的活动中去学习”“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以及“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多功能的材料”等,都与建构主义理论有密切关联。平心而论,在当时,这些理念对于冲击和改变我国学前教育中将儿童看成被动的接受体等状况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人们的主要关注点还在于从众多的理论中寻找支撑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和理念,用以解决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弊端,那么,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阶段,人们则会更多地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一些学者的极力倡导,行政部门的积极推行,加上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当时学前教育实践状况的不满和对改革的需求,以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之一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很快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主流”理念。

然而,教育理念并不等于教育实践,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中国的社会现状下,“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曾高度重视“发展”的概念,力求使教师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改变幼儿园教育中“标准化生产人”的状况。然而,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人们实际上并不懂得或并不会使教育适合儿童的发展。例如,“教育应当适合儿童逻辑发展水平的建议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建议,但是付诸实践却很困难,因为教师往往并不清楚儿童现有的逻辑结构是什么,即便教师弄清楚了,以怎样的教育去适合儿童的逻辑结构也还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教育应当能够促进儿童的自我调节或建构过程的建议又是一个诱人的建议,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并不了解儿童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些什么。即便教师了解了,以什么方法去激发儿童主动地活动,让儿童在认知冲突中通过自我调节而趋于平衡也还是需要花费心思解决的问题。”又如,在设计和编制幼儿园课程时,有人误将儿童发展当作课程,将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认知、情感、人格、动作

等)当作课程的各个领域,将儿童的发展水平当作教育目标。这种将儿童发展与教育混为一谈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歪曲了课程设计和编制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也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完全丢弃了。

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曾高度重视游戏,甚至以否定教学的做法突出游戏的重要性。在皮亚杰看来,涉及整个发展与整个学习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同化,同化是儿童学习的根本,因此,将建构主义理论演绎为幼儿园活动,游戏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然而,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时,教师们慢慢地发现这样的想法成了他们在实施课程和活动时经常产生问题和困惑的根源。例如。由于缺少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的真正理解,又不敢抛弃教学,在操作层面上教师往往泛化甚至异化游戏,模糊儿童自己生成的活动与教师预定的活动之间的界线,结果使不少幼儿园的“儿童游戏”演变成了“游戏儿童”。又如。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强调了幼儿园游戏的重要性,幼儿园的教学被弱化了,其结果,或导致“教师不敢去教幼儿了”,或导致“会教的教师不会教了,不会教的教师更逍遥了”,甚至“由于过分关注幼儿生成的活动,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缺少教育价值,甚至成为对幼儿、对社会有害的活动了”。教师不再去思考“什么才是最值得教以及幼儿最值得学习的东西”等问题了,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幼儿园课程必须涉及的。

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曾高度重视活动的过程,以纠正以往过分注重活动结果的弊端。在皮亚杰看来,学习首先有赖于成熟。其次有赖于由环境提供机会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是儿童力求使自己已有的模式与任务或环境相匹配的过程,因此,教育是一个渐进生长的过程。从建构主义理论演绎而来,“教育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就成为必然。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不仅发现注重过程的教育并不容易实施,而且难以被家长和社会认同。例如,由于习惯于实施以“目标模式”为取向的课程,许多教师不懂得如何设计和实施以“过程模式”为取向的课程,对低结构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也不甚理解,却依然将预设细化的、特定的活动目标作为他们首先关注的问题,结果导致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都被弱化。

在推行“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的理念时所呈现的问题还远不止以上这些,尽管学前教育工作者们花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收效甚微。

新背景下对“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的思考

如果说,在数年前人们主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去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那么,当人们一且更多地关注社会文化,一旦发现自己所处的生态背景发生了变化,例如政治和社会的主要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他们就会更理智地去思考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问题。自本世纪初起,不仅在国际上,而且在国内,人们对“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进行了反思,包括当年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全儿教育学会也在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里虽然仍有影响,但是已经风光不再,还常常受到质疑。

在我国,对“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的反思和质疑不仅来自理论界,更多的是来自教育实践工作者,这样的声音虽然有点无奈,有点隐性,却十分强烈。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究竟有多少?建构主义理论能否作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如何有限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

在这一阶段,人们关注、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前两个阶段显然有所不同。

例如,在设计和实施以适合儿童发展为导向的、以过程模式为取向的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的问题,人们就从“提高教9币的专业化水平”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去思考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出路问题。问题是,在大范围内通过这样的路径去推行改革是否可行?究竟该如何去做?

又如。在主张传承中国文化和倡导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人们又从课程的社会和文化适合性等方面去思考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出路问题。问题是,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思考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问题,什么是适合当今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

“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意味着课程要富有弹性,意味着教师要认识儿童及其发展水平,能把握课程,即教师要根据活动室内特定的情景设计和实施自己的课程。其实,这样做是极为困难的,即使建构主义的名家们也早已认识到“建构主义教育目标的一般性已经导致它与建构活动缺乏一致性”。“为了儿童的发展”这类一般化的目标对区分教学活动的相对价值以及教学方法缺乏指导性。建构主义的学者们提出了“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这类口号,旨在让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解读、对话、意义生成等过程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给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事实已经证明,能够这样做的教师是不多的,少量的教师能这样做当然不错,大规模地推行这样的做法难以见效。

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也曾倡导过课程实施的实践模式,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课程审议方式,提高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性,试图从盲目追求理论转向对实践情景的关注,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视角提出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沟壑问题。但是,随着这些研究的推进,人们开始发现问题,特别是这些想法和做法在宏观上与中国文化存在冲突,在微观上与教师的实际状况存在很大距离。

例如,在幼儿园以“园本教研”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中,由于缺乏专家的引领,或者由于专家的引领不切教育实际,教师们付出大量的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经常处于“原地打转”的状态。

又如,在幼儿园,“教师最初以极大的热情自己创编课程,自己设计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感力不从心,心力交瘁,产生了职业倦怠”。㈣

再如,在幼儿园,“教师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不经意间,有的在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有的在倡导尔虞我诈,有的在传播错误的概念,有的在散布离奇的幻想,有的在褒扬与我国国情格格不入的西方文化的糟粕,还有的在贬低我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这些没有经过严格审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界限已经没有了。在幼儿园中,这种状况不能不让人担忧”。

二三十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以及一些西方国家走过的路程告诉我们,在我国大规模地推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幼儿园课程,固然会获取一定的教育价值,但是也一定会产生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4

关键词: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指导策略

随着阅读理念的逐渐加深,众多的教育界人士也逐渐关注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是孩子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的思维认知,在这个阶段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对孩子们人格的塑造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的动机及其意义

1.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涵义。幼儿园早期阅读是指孩子在幼儿园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将他们区分开来,给予孩子们适合的读物,采取看、讲、画等多种方式开展阅读活动,使孩子们能够初步体会阅读,了解阅读内容,培养阅读能力。2.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意义。第一,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期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在此期间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不仅能够刺激幼儿脑神经组织的发育还能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想象力,加强幼儿的世界认知能力。第二,早期阅读活动能够加强幼儿的阅读能力。8岁以前是孩子获取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为孩子今后的阅读能力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现状

1.思想上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误解。大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学习的重点是口语,阅读是小学之后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园期间就开设阅读活动会使孩子产生压力,从而“怕”上学。部分家长将文字与阅读相联系,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不识字,缺乏阅读的能力。2.对幼儿早期阅读缺乏引导。目前的教育体制,多数幼儿园教师还是停留在幼儿口语教育上忽略阅读的教学。大多幼儿园虽有早期阅读活动,但老师缺乏引导,只注重孩子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阅读活动中的体会,从而使得早期阅读活动失去其本身的意义。3.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条件受限。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阅读文本,但大多幼儿园没有充足的阅读文本,新书的上架速度也较慢,导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书资力量不够。在家庭中孩子没有阅读的氛围也缺少孩子阅读的场所,导致孩子阅读兴趣急剧下降。

三.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策略

1.创设优良的阅读活动环境及配套设施。在幼儿园中创设优良的阅读活动区,在走廊或拐角出张贴阅读资料,使幼儿在幼儿园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对阅读文本的要求度极高,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及生理年龄,选取适宜的读物,并且提高书的更新速度,使幼儿园的图书储备率能够满足阅读活动的开展。2.将游戏及情景融入阅读中,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根据阅读书本的故事设置相应情境或相关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阅读的魅力。例如,小红帽的故事,可以选取三个孩子分别扮演小红帽、外婆及狼三个角色,教师对孩子进行引导,指导孩子们如何表演,让演出者及观看者都能更充分的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3.视听说等多种方式结合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播放机播放故事、多媒体放映片段、口语讲故事等多种手段阅读活动,也可以让孩子们根据阅读读本用手绘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类似童话故事的城堡的阅读时,可以在孩子周边摆放水彩笔、蜡笔、白纸等绘画工具,也可以向孩子们提供橡皮泥、树枝等工具,让孩子们描绘出他们想象中城堡的样子,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能力。4.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家长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导向作用,家长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了解阅读活动的流程,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便幼儿园改进,同时又能将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方式转移到家中,使幼儿在幼儿园和家中都能得到阅读的指引。

四.结语

本文围绕幼儿园教育的相关背景,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进行了研究并给予了发展策略。早期阅读是教师、家长不可小视的部分,它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思维、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孩子今后的个人发展。不仅幼儿园能够为早期阅读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给予幼儿阅读的环境、图书及各方面硬件设施,家长在家中也能为孩子创造早期阅读的环境,望各个幼儿园、教师、家长能够在充分重视早期阅读,将孩子培养成全方面优秀的人才。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宫颈癌前病变;心理状况;护理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妇女癌瘤中居第2位,随着宫颈癌筛查技术的普及使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宫颈癌前病变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宫颈癌前病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患者缺乏宫颈疾病相关知识或错误理解,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担忧、恐惧、羞耻等心理反应[2]。为提高患者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认知水平,本院妇产科对出现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开展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89例符合纳入条件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8~65(53.8±6.2)岁;病程为2.8-5.6年,平均病4.1±1.1年。①纳入标准:诊断明确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患者意识清楚并能以文字或语言与研究者沟通者,同意参与者;②排除标准:有精神科病史的患者;持续使用抗焦虑剂者(近三个月连续使用安定类、β受体阻滞剂或其他抗焦虑药一周以上[3]。

1.2 研究方法 ①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对疾病的认识、社会支持系统等诸多因素。②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王征宇译稿的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九个因子,共90个条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由1至5逐渐加重。量表中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0.001)表明该量表是行之有效的。在发放问卷调查表时,于患者入院次日由专人发放,采用统一的语言进行解释,由患者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89份,收回89份。

1.3 健康教育内容 护理的主要内容还有:①定期体检: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凡35岁以上妇女,每隔3-5年进行1次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对高危人群每隔1-2年检查1次[4];②宫颈癌的预防:关键在于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现宫颈炎症,宫颈癌前病变,及时治疗;③开展讲卫生和保持正当教育:避免早婚早育、多产及婚外要注意会清洁,应用干净、消毒的卫生巾;④男性应注意包皮的清洁:包皮过长者应进行手术治疗,性生活前应注意清洗干净。对临床异常患者进行随访[5];⑤预防癌变原则:由于早期宫颈癌多无症状,往往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关键在于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积极治疗宫颈炎症,及时发现从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资料数据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P

2 结果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CL-90评分比较(N=89)

3 讨论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心理变化主要由于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对宫颈癌前病变不够了解,误以为宫颈癌病变就是宫颈癌,担心无法治愈,临床上表现为紧张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血压升高、食欲下降、心率加快等,有的患者甚至产生消极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甚至出现自杀等不良行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耐心细致的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背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护理。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菊,侯建民.52455例已婚妇女阴道镜普查宫颈病变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041-2042.

[2]王存花,戴永兰.对育龄妇女实施宫颈相关知识健康教育[J].疾病监控与控制杂志,2011,5(5):320-322.

[3]黄慧英.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6):90.

[4]李艳霞.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及其健康教育[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2):93-94.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6

1开展幼童性及生殖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教育的必要性

1.1背景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拓展,不仅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即:①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

1.2教育的必要性 早期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时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一生的有关性的一切特征、特点和方面,影响到他们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性目标的选择[2]。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协会马丽考尔德伦博士强调:"儿童阶段,特别是5岁以前性教育特别有效。"可见,5岁以前是性教育的关键期。我国的幼童性教育在绝大部分地方还处于空白状态[3]。早期的性教育有助于解除幼童对性的疑惑和误解,有助于今后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健康发展。既弥补了幼儿园缺乏直观的情景教学环境,幼儿园老师对性及生殖生育健康知识了解的不足;同时,对家长不能正确或者正面回答幼儿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以科学、形象生动的专业支持。

2学院产科实验室在性及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2.1实验设备条件 学院产科实验室是针对临床医学及护理和助产专业共建共享的教学实验实训场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产科相关的临床操作,实验室的环境、设备、器材及用物等配置模拟临床,大量的胚胎胎盘等标本,分娩模型人高仿真度及高智能化,加之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为幼童提供相关的解剖、生殖生育及生命现象的教学,达到科学直观、具体真实的教学效果。

2.2教师优势 承担讲解的老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具有多年的临床及教学经验,熟悉幼童生理、心理及行为能力的发育特征,同时生活体验及育儿知识丰富,能生动形象地将相关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专递给幼童,满足幼童对性的探索以及回答幼童对生殖生育现象的疑问。

3组织实施及教学过程

3.1协调沟通 在充分了解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各园所分次分批来院。其次,学院方有序安排接待,制定参观学习的教学内容和讲解老师日程安排,避免与正常行课冲突。另外,学院与来院的幼儿教师加强幼童来院后的组织、引导及现场控制等,避免影响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

3.2教学步骤

3.2.1前期准备 讲解老师首先要了解来院幼童的年龄层次,即原有的认知水平,找准幼儿最近学习发展区,确定幼童入实验室的适宜人数;事先拟定好讲解思路、顺序、时间控制及应对幼童可能的提问等。要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特别要注意对玻璃橱窗、电源插头、摆放高处的模型及机械转动设备等的安全检查,预防好动好奇的幼童在观看过程中发生意外。幼童进入实验室之前一定要讲解观看注意事项,要求小朋友两人一组手牵手进入,以游戏化的口吻及游戏规则限制其活动范围。事先要与园方教师的沟通,做到相互协调配合维持好现场秩序。

3.2.2教学手段 主要是通过模型演示、观察标本、图片展示、观看多媒体等手段完成教学任务。讲解老师生动形象地讲解,将幼童已有的生活体验及认知水平与幼童好动好模仿的特点相结合,进行现场角色游戏及互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3.2.3教学内容 首先到人体解剖模型展示区,了解男女外生殖器官的不同,学会正确名称,知道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健康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担负着重要的生殖生育功能,有责任好好对待和保护。然后让幼童观察不同妊娠阶段的剖面子宫及胚胎胎儿模型和标本,知道生命的起源,观察胎儿在子宫内不断发育及脐带胎盘的情况,并观看孕妇模型。最后观察分娩过程及新生儿的处理,在模型上演示分娩全过程,同时让其观看分娩录像,让幼童惊喜地看到自已生出来时的状况。结束前让幼童观察生命周期中男女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图片,了解生命从出生到老年这个逐进变化的过程,理解生命从诞生到衰老的经历。将性教育与生殖生育及生命现象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3.3沟通技巧及情感教育的渗透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进行模拟演示和指导中,创设丰富的情景教学环境[2]。因此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互动,比如通过观察解剖模型进行性别教育,知道自已是小男生还是小女生,长大后会分别当爸爸和妈妈;看到孕妇模型后,很多小朋友会学孕妇走路的模样,这时问你们从哪里来的?让其知道妈妈的艰辛和分娩的不易,知道孕妇在生活中的不方便,懂得爱父母和尊重女性。在讲解时将关爱与严肃渗透在语气、眼神和表情中,让幼童察觉并知道其重要性。这样既解答了"我从哪里来的",又懂得爱自已爱父母和尊重生命。

4结论

目前,学前教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政府对学前教育科学保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开放学院产科实验室,对幼童进行性及生殖生育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起到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大学校园资源与社会共享,同时也是学院服务地方及提升服务能力的是举措之一。

适宜地开展早期性教育,通过教学满足幼童的求知欲,消除神秘感,以自然平常心面对性、生殖生育及生命现象。

由于教学对象是幼童,受限于幼童的感知觉发育、心理活动及行为发展能力的影响。必须要遵循幼童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营造情景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 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4]。故沟通技巧非常重要,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要遵循直观真实、生动形象的施教原则,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此外,幼童性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的教育过程,不是单靠本课程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机构、家长及社会在同一目标下的长期协同努力[5]。最终达到使幼童敬畏生命、爱护身体、注重安全、关爱健康、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尊重父母及热爱家庭的教育目的。幼儿园性教育的需求与大学教学优势的整合,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7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想象力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故事,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篇8

【关键词】 多类英语;综合式教学;发展背景;教育现状;建议

一、多类英语的发展背景

据统计,在世界上最广泛被说的语言是英语,它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作为母语。此外,世界上许多的商业信件是用英语写的,世界上有一半的电话是用英语打的,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书和报纸是用英语印刷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正进入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各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融合得更加紧密。外资企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放宽、旅游业的开放等一系列经济领域的发展都向英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层次、宽范围、高水平地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是关系到提高总体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事。因此学习多类英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很多高校纷纷开始实行应用型英语教程,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多类英语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及现状

在我国申奥成功以后,我国为了拓展国际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在教育方面正开始走出工业文明的教育模式,迈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新阶段——英国剑桥大学在全球推广的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风靡我国,最近每年有数十万考生参考;国际导游证、工程英语证书、酒店英语证书也是越来越受欢迎。 “多类英语”顾名思义,使英语成为促进各行业交流发展的媒介,而这并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应是相互融合。从整体上来说,现在的多类英语正在改变:除了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的学习还容纳了政治,经济,文化,还有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礼节以及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合作等内容,所以我们要求从事英语外事的人员,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够熟悉语言在不同场合的实际运用,灵活应对各种商务信函、合同、接待,熟知英语国家的民族礼仪、文化背景,同时还要适当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的管理能力。

三、对多类式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组织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材

目前,国内的多类英语用书非常有限,版本单一,市面上的书籍也是普通的过于简单,远远达不到使用的目的;复杂的过于晦涩难懂,更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此种情况,组织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我国学生大众水平、包容各种相关英语知识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多类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强、内容灵活广泛、对口语及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英语课程,它应融合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广告英语等内容来促进谈判、交易,要贯彻先进思想道德教育和基本人文科学素质,摆脱应试目标和普教模式,注重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突出文化课,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近年来,该课程除在高职高专商务旅游与酒店管理等专业开设外,在许多本科院校也作为选修课对学生开放,所以要选择一双合脚的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多类英语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在多类英语的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模拟会堂等,培养学习者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介绍目前国际国内商业状况,让他们在学校就能了解更多的商业信息,同时利用纪实片、文化片等代替简单枯燥的情景对话,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意境,营造轻松愉快和适度紧张的课堂氛围,把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将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自然的交流活动,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电影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都有助于学生直接了解文化、比较文化差异,增强其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练就完美的听说能力长期还能成就流利的口语。而在老师讲解时,介绍故事的背景会使学生对西方历史,文化,习俗等有感性的认识。那么学生在短时间里,就可以接受到最直观,最生动的文化教育。

3、多种文化的了解和不同岗位的实习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即邀请成功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讲演、与学生进行交流,请已经从业并取得进步的英语人才给在校学生介绍经验,或组织学生到外企、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内某些成功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参加社会实践,以便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方向,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学习,为将来完全踏入社会、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我是学商务英语和英语教育的,在大学期间,学校就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课,老师也时常讲关于我国现在的经济现状,有时间还会进行情景模拟和岗位实习。2012年的盛夏,本文作者去无锡酒店实习,在那掌握了西餐的餐桌礼仪,刀叉的摆放位置,点菜落单的技巧。刚开始我很不习惯与外国人交流,但他们礼貌的话语和动作都令我有所改观。我也渐渐了解各国存在着的鲜明的文化差异,例如:日本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早上6点钟就会下来用餐,而且吃的很快,不少欧美人早上会需要叫醒服务,早餐会边吃边聊;来这里的日本人都很积极的学习汉语,当然少不了跟我们来两句,但像印尼人却还坚持用不地道的英语跟我们交谈,有时还真是对牛弹琴。秋季交易会期间,来了很多外国商人,我的外语进步的很快,对酒类、食物和用餐礼节也就更熟悉了,而且在酒店实习后我体会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立场,待人接物的态度,必要时我会主动充当导游为外国人介绍这附近的景区或商业区,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这社会大学里林林总总的形形的书本没有的知识都经我过滤后而吸收了其中精华。

综上所述,通过对目前多类英语从业人员的就业状况结合目前各高校教学情况所做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只有我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英语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Adelaide Preface; David Nunan.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2001.

[2] 毕玉敏.论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学研究,1987.7.

[3] 栾玉芹.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总结范文 下一篇:建构主义研究范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