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药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01:27:38

早期药学论文

早期药学论文篇1

摘 要: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79- 2007年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早熟辨证以阴虚火旺型最多见,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复方的使用以知柏地黄丸为主。结论:辨证治疗性早熟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关键词:性早熟;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603-02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Compatibility Drug Law

YIN Wei-Ping1,XIA Jie2

(1.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200,Yunnan,China;

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literature review,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CM treatment of drug laws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precocious puberty. Methods:Search 1979-2007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related literature, extraction syndromes,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atabas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The Yin Huo-wang precocious differentiation to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reatment to Yin Jiang Huo-based, often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medicine, qi drugs, medicines and nourishing yin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of drug combinations; compound mainly used to Zhibai Dihuang Wan.Conclusion: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have certain rules to follow medication, more than in the main square, the main drugs on the basi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syndrome, due to compatibility of other drugs or both pathogenesis of more extensive, fully embodies the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ttention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Key words:precocious pubert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drug laws

收稿日期:2010-10-30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7)

作者简介:尹蔚萍(1975-),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讲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科临床和教学工作。

通过对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辨证治疗性早熟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方法

以“性早熟”加“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等为关键词,系统检索应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等数据库,收集国内1979年1月-2007年12月间发表的有关中药复方治疗性早熟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纳入标准

所选病案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以性早熟为第一诊断;国内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的中文文献;第一次文献;医案所涉及到的中药复方,要求药味完整、主治明确、疗效确切。

1.3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从纳入文献中提取辨证分型、各型用药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经整理、核对后录入SPSS 11. 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描述分析。

2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3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分布于26种杂志上。

2.1 证型分布与治法情况

2.1.1 证型分布情况 以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术语为标准,对证型进行统一规范统计。

表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例(%)]

2.1.2 治法情况 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滋阴降火法、疏肝泻火法、健脾化痰利湿法、软坚散结法、凉血止血法,其中以滋阴降火法为主。

2.2 具体药物的使用情况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中,使用药物81种,用药443次,使用药物基本为普通、常用中药。

2.2.1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见表2。

表2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2.2.2 分类及使用情况 对81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其主要使用次数和用药种类见表3。

表3 所用81种中药主要分类及使用情况

2.2.3 常用药对情况 使用频率使用次数/中药复方数(36首)。见表4。

表4 常用药对使用情况

2.2.4 复方的使用情况 从文献资料中分析得出,使用最多的复方是知柏地黄丸,其次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均体现了滋阴降火为主,兼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

3 讨 论

3.1 对证候的探讨

对文献的分析显示:36个临床研究共计辩证治疗1651例,分布于11个证型,证型多样化既反映了中医辩证灵活性的特点,也客观体现了病机的复杂性。从总体来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阴虚火旺型,占75.29%,其次是肝郁化火152型,占9.21%,这两个证型占总病例的84.5%,表明证型分布比较集中,目前中医儿科教材上基本以这两个证型作为分类。个人认为,随着本病发病率的增高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需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多样本的临床观察,深入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3.2 治法及用药规律的探讨

本次纳入研究的36首复方临床疗效确切,沉淀着中医对本病理法方药的应用,但多为个人及单位的临床经验总结,遣方组药带有较大的主观性。36首复方用药81种,可见临床用药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但同时体现了较难比较的问题。

3.2.1 滋阴降火是基本治则 本次研究发现,虽然治疗性早熟的中药种类丰富,药味繁多,但用药还是相对集中。从用药种类来看,清热药和补阴药使用最多,提示这两大类药构成治疗性早熟组方的主要药物,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复方中以知柏地黄丸的应用最广泛,提示滋阴降火法是基本治则。

3.2.2 多种治法体现治疗的多样性 从证型和用药分析中发现,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辅以疏肝泻火、健脾化痰利湿、软坚散结、凉血止血法等方法,达到共同的治疗作用,其中从单味药的分析上,夏枯草、柴胡、麦芽和理气药使用较多上得出,治疗本病尚注意疏肝理气散结和顾护脾胃化湿。

3.3 配伍规律探讨

配伍主要在清热药、理气药、疏肝药、健脾药之间以及同类药中两两配伍。分析使用最多的配伍黄柏和知母,二药皆苦寒之品,黄柏善伏龙雷之火,与滋阴润燥之知母相须为用,可平相火而保真阴。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黄柏+丹皮、生地黄+龟板等均体现了滋阴降火作用,丹皮+泽泻清热泻火滋肾,又取“三泻”之意,平其偏盛以治其标,柴胡+夏枯草、柴胡+白芍体现了清肝、疏肝、柔肝,散结之作用,同时运用较多茯苓等健脾药和陈皮、青皮等理气药体现了健脾理气之功效,同时在复方的使用中以知柏地黄丸为主,其次为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的使用为多,皆表明滋阴降火治其本,兼疏肝散结、理气健脾为中医治疗性早熟的主流方向。

早期药学论文篇2

关键词:妊娠期;用药咨询;中药;中成药;药学服务;药学门诊

妊娠期用药现象普遍存在,有44%~99%的孕妇使用过处方药[1],其中约有45%的孕妇使用过植物药[2]。20世纪60年代初因妊娠呕吐服用沙利度胺(反应停)导致数以万计“海豹儿”降生,引发全世界对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的关注。部分孕妇因对药品不良反应心存恐惧,患病后盲目拒绝治疗,致使病情加重或不必要地终止妊娠。以往妊娠期妇女碰到用药问题多咨询产科医师,而产科医师因门诊量巨大与专业局限性,可能无法及时有效解答。目前我国部分公立医院相继建立了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由专业药师向孕妇提供药学服务[3-4]。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药学门诊自2018年4月建立以来,积累了大量妊娠期用药的相关数据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就我院药学门诊妊娠期用药咨询内容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30日在我院药学门诊咨询的525例妊娠期妇女的咨询案例,根据用药人员、用药日期、用药类型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4。

3讨论

早期药学论文篇3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脏病早期防治的方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疗法。方法对我院内科2007年3月――2009年3月治疗的120例早期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三组进行分析。对各组的疗效、副作用、治疗时间及治疗后随访1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是目前防治早期心脏病的最佳疗法。

【关键词】心脏病早期 防治 体会 中西医结合

心脏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高发于中老年人。据资料统计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于心脏病,在我国,每年也有几十万人死于此病。现代医学对其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只停留在缓解症状的层面上,无法从根本上治愈。于是造成患者和家属的谈心脏病色变,对于疾病的治疗毫无信心。其实医学上对于早期心脏病的治疗,不仅能够预防其发展,部分患者完全可以治愈。我院内科2007年3月――2009年3月采用三种疗法对120例早期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简述如下:

1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1.1基本资料:

120例患者均经我院科室会诊确诊为早期心脏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在52――87岁之间,平均年龄68.4岁;38例症状明显直接确诊,82例结合超声心电图确诊;冠状动脉心脏病2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肺性心脏病 13例,心肌病19例 ,心脏肿瘤6例,血管病变15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1.2数据分析方法:

将研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l3.0和 SAS 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P

2 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

西医对于心脏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对于早期心脏疾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曲美他嗪、胺碘酮、β1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钙治、阿司匹林等通过抗感染、吸氧、利尿、强心、血管扩张等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2.2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心病从脾(胃)论治理论,使用方剂:炒黄土25克、神曲25克、炒麦芽25克、丹参12克、人参25克、贝母25克、枳壳12克、太子参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泡参25克、土茯苓 25克、白术25克、炒山楂25克、水菖卜5克、紫菀25克、冬花25克、枣皮18克、猪苓15克、白豆蔻5克、炒枣仁15克、三七55克,日一剂,分四次水煎服。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进行相关加减。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西药抗感染、吸氧、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在症状得到基本缓解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方法治疗,临床上使用艾灸、针刺、穴位按压、中药方剂等治疗。我院内科采取方剂配合治疗,使用加味参附龙牡汤:红花10克、紫苏子10 克、红参9克、白术12 克、生姜12克、制附子9克、黄芪25克、桂枝15克、茯苓25克、赤芍10 克、地龙9 克、橘红10 克、煅龙骨25 克、煅牡蛎25 克。每日1剂,水煎取分3次口服,15日一疗程。根据患者情况,结合我院自制的中西药复方口服液,处方为:肌甘片20片、复方丹参片60片、乳酶生片800片、肝泰乐片20片研碎,加入到10%葡萄糖液400ml,摇匀,日两次,每次100ml,五剂一疗程。

3 结果

经我院治疗,120例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除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5例患者病情加重,采取手术治疗外,89例患者康复,26例患者靠药物维持。随访一年无死亡病例,复发12例,加重3例。三组具体数据见下表:

4 讨论

近年来对心脏病的治疗采取西医治疗,虽然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但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等弊端使得治疗结果差强人意。中医治疗虽然能够从根本上治疗,但由于起效较慢,容易贻误病情。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上述来两种疗法的优点,即迅速缓解了症状又从根本上进行治疗,疗效高达96.4%,副作用出现率仅为3.8%,复发率仅为7.2%。而且中西医结合疗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偏远地区和医疗条件落后地区使用。综合上述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早期心脏病防治的有效方法进行推广。

心脏病并不可怕,尤其是早期心脏病只要诊断正确,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结合西医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证实中医药的疗效,发扬中医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我院内科治疗的120例早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方法、疗效、副作用、复发率等比较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是目前防治早期心脏病的最佳疗法。

参考文献

[1]张玲,赵金武.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内静脉血栓形成1 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8

[2]许兰兰;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缓解期的 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07

叶发东石阡县中医院 毕业于遵义医学院 本科

早期药学论文篇4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湖南常德41570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方法 选择该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37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致病菌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院诊断败血症病例中血培养阳性率为64.2%。革兰氏阳性菌占72.2%,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43.3%和15.6%,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8.7%、42.9%,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高于晚期,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葡萄球菌为该院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应做好孕期感染的防治,加强围产期及新生儿期保健,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可选抗生素少,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药敏合理用药。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35-03

Clinical Analysis of 137 Cases of Neonatal Septicemia

ZHU Yufang ZHANG Aizhen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de, Changde, Hunan Province, 41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al septicemia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neonatal septicemia and their antibiotic resistance so as to guid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ration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7 cases of neonates diagnosed with neonatal septicemia in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 and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 of the neonat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137 newborns with septicemia, the positive blood culture rate was 64.2%,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72.2%, of which, staphylococcus aureus accounted for 43.3%, and S. epidermidis accounted for 15.6%. The ratio of oxa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 epidermidis was 48.7% and 42.9%, respectively, and which had high resistant rates to penicillin and erythromycin, but had low resistant rates to meropenem, teicoplanin, vancomycin. Escherichia coli was in the first place among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the comparison of early neonatal septicemia and late neonatal species, the former had a higher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fection rate than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had a higher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fection rate than the form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taphylococcus is the main pathogen of neonatal septicemias in our hospital. Infection should be prevented and treated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health care in perinatal and neonatal perio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eonatal septicemia. Antibiotics for neonates are limited, so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Key words] Neonatal septicemia; Pathogen; Antibiotic resistance

[作者简介] 朱玉芳(1980.1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新生儿疾病,邮箱:yufang306@163.com。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为总结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该研究将该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NICU近4年来收治的137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对其临床表现及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本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共137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其中88例为血培养阳性确诊病例,49例为临床诊断病例。男85例,女52例;早产儿48例,足月儿89例。早期败血症45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26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0例,有胎膜早破15例,羊水污染5例。晚期败血症92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32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1例,有胎膜早破11例,羊水污染7例。

1.1.2 临床表现 病理性黄疸75例,发热或体温不升69例,少哭反应差65例,呼吸增快46例,呼吸暂停27例,面色发绀或苍灰21例,纳差腹胀呕吐41例,皮肤花斑纹15例,出血点、瘀斑6例,硬肿8例,抽搐7例,低血糖4例。

1.1.3 主要并发症 肺炎61例,脐炎27例,泌尿系感染15例,化脑11例,脓疱疹10例,感休7例,坏死性小肠炎5例,肠穿孔1例,DIC 2例,肺出血1例。

1.1.4 转归评价标准 无临床症状,炎性指标恢复正常,血培养转阴为治愈;临床症状好转未达治愈标准为好转;有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家属放弃治疗为放弃病例;院内治疗无效死亡为死亡病例。

1.2 血标本采集及培养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入院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经股静脉取血2~3 mL,注入小儿血培养专用瓶送检。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在24~48 h内一旦有细菌生长报警,继续用该公司的Phoenix TM 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做菌株鉴定。药敏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绿脓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4版药敏标准判断结果。

1.3 统计方法

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由spss 16.0统计软件完成数字统计,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培养结果

137例病例有88例血培养阳性,阳性培养率为64.2%,培养出菌株共90株。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9例,表皮葡萄球菌14例,藤黄微球菌2例,少酸链球菌2例,无乳链球菌、耳葡萄球菌各1例。有革兰氏阳性杆菌:棒状杆菌4例。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10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产气肠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球形芽孢杆菌、产碱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

2.2 早期败血症与晚期败血症菌种比较

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42.4%)高于晚期(19.3%),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80.7%)高于早期(5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主要致病球菌与杆菌耐药情况

分别见表3、表4。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株;杆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BSLs)5株。

2.4 治疗与转归

治愈97例,好转35例,放弃4例,死亡1例。培养前使用的抗生素与药敏符合例数为22例,其中2例无效;不符合66例,其中46例临床治疗有效未改抗生素而治愈,17例更换抗生素后好转,3例更换抗生素后仍无效。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2]。其发病率占活产婴的0.1%~0.8%,该病往往发展迅速,易导致化脑、感染性休克、DIC等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死亡率较高。但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白细胞、CRP、PCT等检查无特异性,血培养结果需要时间,因此早期症状的识别尤为重要。该资料中有黄疸、体温异常表现的达50%以上,呼吸增快、少哭反应差及消化道症状达30%以上,主要表现均无特异性,对有这些的患儿应积极查找感染病灶。在本资料中黄疸表现最多见,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因此对原因不明的黄疸应高度警惕败血症。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由于粘膜屏障功能差,病原菌易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脐残端侵入血液,易发生败血症。易感因素包括:围产期母亲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污染,多胎,早产,宫内窘迫,侵入性操作,皮肤、脐部感染等[2]。致病菌的构成存在地区差异。B链球菌( GBS)是目前美国新生儿最常见病原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两者约占60%~70%。国内的致病菌与国外并不一致,国内以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该研究的主要致病是革兰氏阳性菌,与国内有关报道[3-5]一致。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仍占首位(43.3%),其次为表葡(15.6%),第3位是大肠埃希菌(11.1%),与重庆市刘斌[6]的报道一致。但有关报道[4-5]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率增加,成为主要致病病菌,与我们的表皮葡萄球菌占第2位有差异。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CNS大量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由于新生儿免疫特点,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随着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增加了CNS的感染机会,成为院内感染的首位致病菌。但本研究中,早产儿比例较少,仅48例,易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比例较小,败血症患儿以社区获得性感染为主,可能是导致病原菌构成与有关报道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8]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葡萄球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该院资料在早期新生儿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中,早期革兰氏阴性感染率亦高于晚期,认为与母亲围产期感染、流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有关。该资料早期新生儿中母亲有流产史的占早期新生儿的56.5%,母亲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占21.7%,有胎膜早破32.6%,羊水污染10.9%,发生率比晚期新生儿的均高。因此应减少流产、做好孕期感染防治,以减少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晚期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可能与晚期新生儿皮肤、脐部感染、社区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因此应做好新生儿皮肤清洁、脐部护理、呼吸道感染防治等卫生护理。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致病菌的耐药性随着年代和地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使新生儿临床用药越来越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苯唑西林近半数耐药,对美罗培南、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二代、三代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亚胺培南相对较敏感。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新生儿可选用抗生素类较少,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在药敏结果之前,根据感染原因、临床表现,结合经验治疗,尽量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的杀菌药并兼顾另一种细菌的广谱抗生素,因血培养结果需3~5 d,而且体内与体外药敏有差异,如用药与体外药敏结果不一致,应根据疗效决定是否改用抗生素,避免造成多重耐药、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

[3] 胡月圆,李贵南,杨慧,等. 新生儿败血症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3):195-196.

[4] 林森,饶荣.15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4):297-299.

[5] 郭艳梅,刘翠青.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5):2262-2264.

[6] 刘斌. 22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细菌感染血分离株及其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5):506-507.

[7] 王云峰,李绚,周忠蜀.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趋势及病原学和药敏的变迁[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7):5283-5285.

[8] 毛莉萍,林丽星.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336-1339.

(收稿日期:2014-01-03)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早期药学论文篇5

关键词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52-02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ANG Yi-cun LI Guo-ye PAN Shui-zhan

(Longnan Institu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ansu Province, Longnan Gansu 746005)

Abstract The early bolt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affecting the Angelica sinensis herbs production.The early bolting does not only reduce herbs production,but also affec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plants.The concept of early bolting,physiological theory,induce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medicin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bout the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ere integrative reviewed in the paper.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include genetic factor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nutrients,planting density,fertilizer and other productiong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he above occurring mechanism,the proposed prevention measures as follows: preferably good variety,greenhouse seedling,control graft union,cold storage,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other agronomic measures can reduce its bolting rate.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early bolting,vernalization gene,gene regulation of flowering early bolting,select bolting tolerance varie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Angelica sinensis high quality,high efficiency,stable yield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medical plants;Angelica sinensis;early bolting;research progress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Diels)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阴湿。始载于《神农本草金》,以干燥根入药,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润燥滑肠之功效,为临床常用药[1]。此外,当归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饮料、酒等制造原料中。全国有90%左右的当归产自甘肃[2]。当归生产上普遍存在早抽薹问题,早抽薹严重制约了产量潜力的发挥,对药材品质亦有较大的影响[3]。该问题不仅在当归上有,在其他家植药材如白芷、羌活等伞形科药用植物中普遍存在。因此,揭示当归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阐明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途径与技术,对于破解当归早期抽薹的难题,实现当归优质、高效、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当归早期抽薹的概念及发生情况

早期抽薹是指植株的营养体未充分长成即发生抽薹的现象。具体到当归即育苗移栽后第2年发生抽薹开花,导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商品药材。

近年来,抽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归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早抽薹当归根中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的比例减小,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木质化,生活的薄壁细胞和分泌道减少,影响次生产物的形成,导致肉质根木质化并空心,使得根部缺乏油气,变柴,失去药用价值。遗传因素、生长物质、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均影响当归早期抽薹[4]。岷县大田当归正常年份抽薹率10%~30%,严重时可达8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药农收入。

2 早期抽薹对当归产量、品质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王建华等[5]研究结果表明,抽薹对防风的药效有明显影响,抽薹防风的镇痛作用为未抽薹防风的70%~85%,解热作用为55%左右。陆则权等[6]研究表明,当归抽薹过程多个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当归的抽薹发育过程是由多因子参与、多步骤控制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7]。因此,研究当归在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可有望为进一步研究当归经济产量的形成、抽薹开花及预防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

3 当归早期抽薹机理研究进展

3.1 遗传因素

Le Cochec 等[8]观察到当年抽薹的甜菜其基因型具有杂种优势,是显性、上位性基因作用的结果。当归早抽薹苗所结种子俗称“火药籽” ,火药籽育成的当归苗移栽至大田比正常植株(第3年)抽薹所采种子育成的当归苗抽薹率约高30%,且提前抽薹10~15 d,这可能是因为控制当归抽薹开花的基因具有遗传保守性[9]。由此可知,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遗传特性及基因,有助于精确筛选抗早期抽薹品种。

3.2 生境因子

当归苗贮藏期环境温度对当归抽薹影响显著[9],贮藏期温度在-10~-7 ℃时,抽薹率19.6%,且阴地贮藏的苗比阳地贮藏的苗早抽薹率降低约 50%。这可能是由于冷冻贮藏抑制了贮苗体内硝酸还原酶和淀粉水解酶的活性[10]。可见冷冻贮藏是解决当归早抽薹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可在生产中尽量使用大苗子,从而进一步发挥大苗子的丰产优势。李成东等[11]调查发现,当归在海拔1 000~1 200 m范围内,抽薹率为30%~50%,1 800 m以上地区生长良好,抽薹率仅10%。干旱、高温、缺肥、缺水等也会对当归的生长有一定的胁迫,导致当归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早期抽薹率明显提高。

3.3 营养条件

植物体营养水平是抽薹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营养物质积累是成花的基础,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合成其他物质的碳源和能源。王兴政等[12]发现种苗大小对当归抽薹率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种苗越大抽薹率越高。张恩和等[13]发现当归的早抽薹与种苗重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8~0.99。这可能是由于当归苗龄过大,在第1个越冬期就具备了接受低温春化的条件,有关苗龄大小对早期抽薹影响的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栽培管理措施

良种配良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物产量潜力已得到农学家们的共识。移栽时间、栽植密度、肥水管理均能影响当归的生长发育,任何一项措施管理不到位皆可引起当归的早期抽薹。研究表明,P肥对当归抽薹率的影响作用极显著,施用N、P化肥都会加速抽薹进程。但在一定施N 量的基础上增施P肥则可降低早薹率[14]。

4 当归早期抽薹的主要调控途径

4.1 选育耐抽薹品种

品种( cultivar) 指经人工选择,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加强系统选育,定向培育高产、优质和不易早抽薹的品种是稳定药材质量的基础[15]。当归新品系90-01h和岷归4号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抽薹率低、抗病性强[16-17]。由此可见,定向培育耐抽薹、丰产性好、品质优的新品种可有效解决当归药材生产中早抽薹造成的减产、减质问题。

4.2 科学育苗

优选种子是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一条重要调控途径。生产中选三年生当归繁种,去除主茎,选留侧茎上的种子。控制种子成熟度,在果翅由淡紫红色变为粉白色,果翅张开呈椭圆形时采收,以千粒重

4.3 合理密植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有效减轻当归早薹率。一年生云当归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75万株/hm2,适宜基肥用量为40 t/hm2左右,最佳移栽期为5 月下旬。李应东等[18]研究发现采用每穴栽两苗,行株距40 cm ×20 cm,栽植9.0万~10.5万穴/hm2,既能保证基本苗数,也可防止出现早期抽薹。

4.4 激素处理

鱼亚琼等[19]研究表明,NAA抑制早期抽薹,单施GA3或者配施GA3与其他外源激素组合明显提高当归的抽薹率,且GA3浓度越大,抽薹株占的比率越高。青鲜素、矮壮素、丁酰肼、甲哌f、多效唑等在苗期喷施可有效控制当归抽薹,其中青鲜素1.700 g/L 在当归苗期进行喷雾处理不但可有效降低当归抽薹率,且对当归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并增加当归单根鲜重、提高当归产量。大多数激素处理(除GA3外)有效抑制了当归早期抽薹可能是由于激素在当归花芽分化和抽薹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有关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5 其他农艺措施

覆膜、覆草、施农家肥不仅可以抗当归早抽薹,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姚兰[20]研究发现,当归育苗期遮光40%、50%处理的1~2级种苗的早期抽薹率最低。归栽培宜选用苗重0.88 g/株、侧根数1 .1条/株、主根长14.5 cm左右的中种苗。

5 建议

5.1 开展当归耐早抽薹品种选育

优良的种子、种苗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基础。目前,栽培当归优良品种匮乏,整齐度高、高产、优质、高抗的新品种不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品种更少。应该深入挖掘当归种质资源,研究遗传参数、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特征、药材质量、药效等。以“选择育种”为主要育种手段,以优质、高产、抗抽薹等为育种目标,选育出可以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优良当归新品种。

5.2 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机理机制

包括当归在内的所有伞型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问题是一个科学难题。目前,对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蓝、洋葱、白菜等大宗蔬菜作物,而药用植物当归早抽薹的机理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分子生药学与中药资源生态学[21]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应用到药用植物当归抽薹的研究,揭示其早期抽薹基因和关键生态因子。研究当归抽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差异性基因的表达,明确调控早期抽薹的基因、春花基因等,将为调控药用植物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也为选育抗早薹品种的选育指明了方向。

6 参考文献

[1] 汤飞宇,郭玉海,马永良,等.当归[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9-26.

[2] 赵杨景,陈四保,高光耀,等.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9-22.

[3] 康军.当归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药产业资讯,2005 (23):120.

[4] 徐继振,刘效瑞,荆彦民,等.甘肃当归提前抽薹的防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11):660-662.

[5] 王建华,崔景荣,朱燕,等.防风及其地区习用品解热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20.

[6] 陆则权,张金文,任丽蓉,等.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中草药,2011,42(11):2326-2329.

[7] RUIZ G L,MADUENO F, WILKINSON M.Different roles of flowering-time ge-nes in the activation of floral Initiation genes in Arabidopsis[J].Plant Cell,1997,9: 1921-1934.

[8] LE C F.Investigation of Sugar boulting genetic factors[J].Agronomic,1989,9(6): 585-590.

[9] 王文杰,张正民.当归的抽薹特性和控制途径[J].西北植物研究,1982,2(2):95-104.

[10] 王文杰.当归冷冻贮苗技术和原理[J].中药材科技,1979 (3):1-5.

[11] 李成东,黄葵,陈正权.当归抽薹调查报告[J].中草药,1994,25(8):445.

[12] 王兴政,蔺海明,刘学周.种苗大小对当归综合农艺性状及抽苔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5):59-63.

[13] 张恩和,黄鹏.春化处理对当归苗生理活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33(3):240-243.

[14] 马占川,张恩和,张金文,等.氮磷配施对当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7(4): 32-33.

[15] 华国栋,郭兰萍,黄璐琦,等.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特殊性及其对策措施[J].资源科学,2008,30(5):754-758.

[16] 贾婕楠.当归新品系90-01选育报告[J].中药材,2005,28(8):649-650.

[17] 程,刘效瑞.当归新品种岷归4 号选育及优化种植技术研究[J].中药材,2011,34(7):1017-1019.

[18] 李应东,刘佛珍,陈垣,等.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1):23-26.

[19] 鱼亚琼,邱黛玉,蔺海明,等.外源激素和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生理变化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9):41-44.

[20] 姚兰.当归育苗期遮光对成药期抽薹率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05(10): 54.

早期药学论文篇6

[关键词] 静脉注射丙戊酸钠;开颅术;早期癫痫;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42.1;R97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6-58-02

System Review of Sodium Valproate Prophylactic on Early Post-craniotomy Epilepsy

ZHUO Shuangta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Second Hospital of Xiamen C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odium valproate on prophylactic post-craniotomy epilepsy through system review. Methods Using“sodium valproate” and “postoperative epilepsy”as key words search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s from 1989 to 2009 year from CNKI database or references and finally select the literatures which clarified the efficacy. Results The 10 of 89 records was analyzed and showed sodium valproate could significant control the early seizure incidence after pre/postoperative prophylactic treatment. 2 records were analyzed by fixed effects mode and suggested prophylactic decreased the rate of early seizure(OR=0.27; 95%CI,0.12-0.58). Conclusion Sodium valproate may be good for preventing early post-craniotomy epilepsy,but need large clinical control trials to prove.

[Key words] Intravenous sodium valproate;Craniotomy;Early epilepsy;System review

开颅术后易发生癫痫已得到肯定,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的问题虽仍有争论,但多数意见认为这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价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预防性治疗是否有减少开颅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的作用。

1 方法

1.1 文献检索

采用中文关键词(丙戊酸钠)与(术后癫痫),收集国内(1989~2009年)公开发表的、内容为丙戊酸钠预防开颅术后早期癫痫的临床文献[1-10]。

1.2 文献选择

纳入标准:①阐明癫痫发生率在治疗后是否得到改善;②病例诊断为脑肿瘤、脑损伤等需开颅手术的患者;③入选患者年龄及性别不限。

1.3 数据提取

从入选文献提取下面数据:患者治疗前特征(年龄、性别、疾病),试验设计,治疗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参加试验的患者人数,治疗效果,治疗后早期癫痫发生率及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Cochrone协作网的Revman4.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比值比OR表示及95%置信区间(95%CI)评估药效。使用χ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经检验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进行数据合并分析,计算总的OR值和95%CI。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如果P值小于0.1,则存在异质性。OR小于1表明通过丙戊酸钠治疗发生早期癫痫的机会减少。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或质量相关的问题。

2 结果

我们通过对CNKI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得到89篇文献。最后,根据纳入标准,挑选出10篇文献[1-10]。10篇中试验均在术前或术中和术后给予了丙戊酸钠,术前一般口服3d左右,剂量(15~30)mg/kg,手术结束前和术后1~4d给予静脉注射丙戊酸钠15/20mg/kg,患者能口服用药后,转换成口服剂型。6篇开放性试验结果表明预防性应用丙戊酸钠能控制术后早期癫痫,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钠都能减少开颅术后癫痫发生率,副作用明显小于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钠。

有2篇进行Meta分析,因研究结果无异质性,采用Mantel-Haenszel6法计算OR值,OR为0.27(95%CI为0.12~0.58;图1)。这个结果表明,该治疗药物显著优于对照组。我们将每一次试验的效应尺度对其标准误差的倒数作图(倒漏斗图;图2),未见显著的不对称。因样本量小,我们不能排除存在发表偏倚或质量有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抗癫痫药丙戊酸钠预防脑肿瘤术后早期癫痫的疗效可能被高估。

3 讨论

颅脑幕上手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在4%~20%,而66.7%发生早期癫痫,可能与病例选择和统计方法不同有关。病理类型影响术后癫痫的发生率。手术中脑压板对脑皮层的过度持续的牵拉,引起脑挫伤甚至术后脑出血也会引发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丙戊酸钠在临床抗癫痫治疗中广泛应用。其抗癫痫机制目前主要有:①提高γ-水平;②可以对神经细胞突触后GABA亲和力进行强化,增强GABA通道;③门冬氨酸等兴奋介质含量也因丙戊酸钠而得到减少;④能对琥珀酸半醛还原酶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或病理原因不能口服或禁服,静脉注射丙戊酸钠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避免了首过效应,减小了副作用。而传统抗癫痫药如地西泮、苯妥英钠等苯巴比妥类药在预防癫痫治疗过程中有明显的缺点,已逐渐不作为预防用药。

通过以上系统性分析,表明预防性应用丙戊酸钠能显著降低脑肿瘤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相比,丙戊酸钠的副作用较它们少。由于此类试验较少,样本量也小,今后有必要进行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来验证丙戊酸钠预防早期癫痫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秀英,俞美定. 德巴金预防脑肿瘤术后癫痫的护理体会[J]. 实用护理体会,2000,16(7):25.

[2] 漆松涛,欧阳辉,邱炳辉,等. 德巴金在神经外科术后应用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2):1040-1041.

[3] 张义,周良辅,社固宏,等. 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预防术后癫痫的对照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31-233.

[4] 耿飞,郭小武,王开磊,等. 德巴金在颅脑损伤的应用[J]. 实用新医学,2002,4(2):123-124.

[5] 邱炳辉,欧阳辉,漆松涛,等. 丙戊酸钠在脑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4):205-207.

[6] 陈丽,耿飞,郭小武,等. 丙戊酸钠对颅内肿瘤术后癫痫发生的预防作用[J]. 实用医药杂志,2003,20(2):103.

[7] 王永刚,赵继宗,张懋植,等. 围手术期应用丙戊酸钠防治神经外科手术后早期癫痫的临床研究[J]. 北京医学,2004,26(5):291-293.

[8] 陈平,史小鹏,符长标,等. 丙戊酸钠和苯巴比妥钠预防开颅术后癫痫的对照研究[J]. 实用医药杂志,2005,9(7):76-77.

[9] 公方和,漆松涛,刘承勇,等. 抗癫痫药对神经外科手术后癫痫的预防作用[J]. 临床用药研究,2006,27(2):268-269.

[10] 郑康,吴刚,王硕,等. 神经外科术后早期癫痫的治疗及病因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73-75.

早期药学论文篇7

【关键词】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宫内膜癌;保守治疗;孕激素;宫腔镜

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EINⅢ级)及早期宫内膜癌(指Ⅰa期G1子宫内膜样腺癌)均属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年轻未育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如处理不好,病情易加重或复发,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本文通过对我院就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INⅢ级及早期宫内膜癌的保守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0年1月~2006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经宫腔镜病理确诊为EINⅢ级及早期宫内膜癌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共8例,年龄23~32岁,平均28.8岁。其中EINⅢ级4例,早期宫内膜癌4例,有5例合并不孕;2例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因青春期功血予雌孕激素多次序贯治疗。病程3个月~6年,平均3.17年。所有患者自愿接受药物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宫腔镜检及病理检查确诊。详见表1。 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

1.2 治疗方法 EINⅢ级患者,口服醋酸甲地孕酮片(梅格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德国分公司生产)160 mg/d,持续用药3个月为一疗程。早期内膜癌患者,口服醋酸甲地孕酮160 mg,3次/d口服;每疗程结束,停药半月后经宫腔镜和彩超及CT检查评估疗效,宫腔镜下直视宫腔情况并采取标本行病理检查,严格观察子宫内膜反应,如内膜转化好,腺体有分泌或萎缩、无增生现象,即停药观察;内膜增生情况不变或有好转,但并未完全恢复正常者,继续用药。其疗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用药前、用药后每个月复查肝功能,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及时应用护肝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病变逆转情况 药物治疗3个月后,所有病例均行宫腔镜及病检,未好转者继续用药3个月,再次宫腔镜检及病理检查。药物治疗3个月后,EINⅢ级好转率为75%(3/4),早期宫内膜癌好转率为50%(2/4)详见表2。药物治疗6个月后,EINⅢ级好转率为100%(4/4),早期宫内膜癌好转率为75%(3/4)详见表3。药物治疗2年后,EINⅢ级好转率为75%(3/4),早期宫内膜癌好转率为50%(2/4)详见表4 。其中1例由EINⅢ级转化为EINⅡ级的病例复发,1例早期宫内膜癌连续用药2年后病情加重,此2例患者转为手术治疗。

2.2 不良反应 用药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无一例肝肾功能异常,2例用药6个月后肝功能轻度异常,给予口服护肝药物治疗恢复正常。2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恶心,无呕吐,3例有体重增加,伴轻微水肿。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表2 治疗后3个月病变病检逆转情况 表3 治疗后6个月病变病检逆转情况表4 治疗后2年病变病检逆转情况

3 讨论

3.1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特点 相较于西方仅5%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国内子宫内膜癌有年轻化趋势[1]。是否和妇女的卫生、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条件有关,值得今后做更多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以月经失调、不孕者及PCOS占比例甚高。PCOS患者长期不排卵,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形成闭经或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并可能发展成子宫内膜癌。如何保留这些患者的生育功能,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

3.2 诊断方法 常用的分段刮宫术,是诊断或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但有文献报道,单纯诊刮约有10%~35%的宫腔病变被遗漏[2]。当子宫内膜癌碎片脱落或不按常规操作分段刮宫时,可误诊为宫颈管受侵,造成“超诊断”,相应的造成“过治”,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与宫腔镜下定位活检相比,对子宫内膜的损伤更大,同时也不利于生育功能的保护。宫腔镜检查配合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宫内病变的金标准,配合多点活检基本可达到无漏诊。虽然宫腔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引起癌细胞经输卵管向腹腔扩散,但研究表明这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3];另外,术中膨宫压力控制在60~90 mm Hg,尽可能减少了癌细胞的扩散;因此,在临床上,对于子宫异常出血的妇女,应先行超声检查,了解盆腔子宫情况,再在宫腔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避免遗漏、误诊。

3.3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预后 对40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保留生育功能,存在着不同意见。近年来,高效孕激素治疗年轻患者早期宫内膜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孕激素对子宫内膜有直接作用,可减少子宫内膜ER水平,抑制子宫内膜DNA合成,使增生的内膜腺体发生分泌反应或萎缩性改变,间质发生蜕膜样变,以达到治疗目的。且孕激素通过与其特异性靶细胞受体(PR)结合刺激分化,促使非典型性增生细胞发生凋亡,而抑制其癌变。孕激素也是目前治疗EIN最常用的、疗效较好的药物[4]。本研究选用大剂量孕激素持续性治疗,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药物治疗3个月后,EINⅢ级好转率为75%(3/4),早期宫内膜癌好转率为50%(2/4)。药物治疗6个月后,EINⅢ级好转率为100%(4/4),早期宫内膜癌好转率为75%(3/4)。药物治疗2年后,EINⅢ级好转率为75%(3/4),早期宫内膜癌好转率为50%(2/4)。但停药后随着时间延长,病变复发或加重的可能性也增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对高效孕激素无反应,以致治疗失败;另有一些患者在治疗后复发[5]。因此,对于EINⅢ级只要严密随访,及早发现癌变,及早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但早期宫内膜癌保守治疗是有风险的,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要严密检测,及时准确了解疗效和复发。因本研究样本数少,所得结论还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8.

2 Gimpelson RJ,Rappold HO.A comparative stady between panoramichystaroscopywith direct biop sies and curettage.Am J Obstet Gynecol,1988,158:489.

3 Sainz de la CuestaR,Espinosa JA,CrespoE,et al.Does fluid hys-teroscopy increase the stage or worsen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endometrial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4,115(2):211-215.

4 曹斌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诊断和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4):203.

早期药学论文篇8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肿胀 中药涂擦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8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软组织损伤患并骨折损伤患者84例,上肢骨折40例,下肢骨折4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采用中药涂擦配合传统的红外线灯照射、药物消肿、患肢抬高的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红外线灯照射、药物消肿、患肢抬高的方法。比较骨折1周消肿情况。

中药涂擦方法:中药方药组成:红花15g,紫草9g,赤芍12g,当归12g。用药方法:将上述中药放入50%~60%的酒精500ml,浸泡1~2周,然后用药液浸湿棉球反复涂擦患肢肿胀部位,避开皮肤破损的部位,涂擦2次/日,配合红外线照射20分钟。

临床观察[1]:①1度:患肢皮肤较正常皮肤紧张,但皮纹存在;②2度:患肢皮肤较正常皮肤紧张,且皮纹消失;皮温较高,但无张力性水疱;③3度:患肢皮肤紧张发亮,皮纹消失,皮温明显增高,且出现张力性水疱。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数资料的X2检验,P

结 果

两组肿胀程度比较,见表1。

讨 论

软组织早期机体全身或局部的因素导致血管内外,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失调,使过多液体在肢体组织间隙积聚,最终肢体肿胀,如不能及时清除则不利于肢体血液循环,营养物质的供给和骨折的愈合[2],严重者引起皮肤青紫,皮温升高,形成张力性水疱,伴有肌肉牵拉时剧烈疼痛,发展至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怎样消除肿胀是骨科医生护士长期面临的难题,传统消肿药品、抬高患肢等治疗方法,消肿慢,效果不明显。药理研究证实,中药活血化瘀能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组织的有氧代谢,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而中药涂擦更是将中药直接作用于患肢肿胀的部位,药力经毛窍而入,从皮到肉,从筋到骨,温经活络、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更好地发挥了消肿止痛的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手术日期,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王澍寰,侍德.手外科手术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79-390.

上一篇:药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学学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