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8:36:43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引起的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的一组肺部疾病。由于反复发作加重病情,给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痛苦,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和社会负担。为减少或防止该病急性发作,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从2004年5月~2005年5月对30例临床平稳期COPD病人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COPD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0~82岁,病程均在5年以上。入选病人均为临床平稳期,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及语言沟通障碍者除外。

1.2方法在第1周举办2次集体讲座,系统讲解COPD的有关知识及护理干预的内容,并进行一对一指导。干预后采用电话联系、随访了解病人对护理干预内容的掌握与实施情况,嘱病人有困难随时来院,护理人员帮助指导并纠正缺陷。比较干预前后病人对生活的自我评价、主诉症状的改善、肺功能测定值。

1.3护理干预内容

1.3.1呼吸体操锻炼即将腹式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每日2组。具体要领:平静呼吸4次~8次,立位吸气、前倾位呼气4次~8次,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4次~8次,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抱头吸气、转体呼气4次~8次,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4次~8次,腹式缩唇呼吸4次~8次,平静呼吸4次~8次。

1.3.2全身运动的耐力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踏车、登梯、游泳等运动。此项锻炼应从低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开始每次坚持5~10min,每日3次或4次,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min,每日2次。锻炼时监测心率,最高心率指标为170减去年龄。

1.3.3氧疗的指导告知氧疗最终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而不是仅用来改善症状。对那些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气促症状好转就减少吸氧时间者予以纠正,要求病人每日吸氧达1.5h、流量为1~2L/min。

1.3.4营养指导嘱病人掌握少食多餐、摄取适中能量的原则,并增加鱼类和水果摄取等。

二、结果

2.130例COPD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2.2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

2.330例COPD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三、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由于呼吸困难,往往引起运动受限,进而产生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由于活动减少,从而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感与压抑感,这些改变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恶性循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COPD由于肺泡过度膨胀,加之气促呼吸频率快,呼吸肌常处于疲劳状态。呼吸操锻炼可增强膈肌、腹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改善其收缩功能,减少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可使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缩唇呼吸能有效提高气道内压力,防止呼气时气道过早塌陷,利于减轻二氧化碳潴留,改善通气功能。全身运动可以增加病人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疾病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病人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增加运动耐力。长期氧疗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强氧弥散能力,提高动脉氧分压,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心、脑、肺、肾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力。COPD病人食欲低下,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能量消耗进一步增加,导致体重下降,因此,合理的营养指导利于病人预后。

表130例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略)

表230例病人干预前后主诉症状比较(略)

表330例病人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略)

通过对COPD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行为活动耐受、睡眠质量等生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在人际交往、家庭支持方面也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P均<0.01);第1秒用力呼出量、1秒率明显提高(P均<0.01)。与张建华报道的呼吸康复训练12个月后1秒率预计值较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病人的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相一致。由于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受益,主观运动意识增强,同时家庭、朋友、社会对COPD病人给予了帮助和支持,从而促使病人能长期坚持康复锻炼,达到康复治疗的目标,即减轻症状、增强体力、积极投入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2]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A):478-479.

[3]肖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疗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4A):68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ICU;下肢深静脉血栓

所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指的是患者的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非正常的凝结和阻塞的情况,血液的凝结和管腔的阻塞导致静脉回流存在障碍,这是一种ICU患者常见的急性病[1]。要防治下肢DVT,就要对ICU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在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一年内治疗的重症患者60例,其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39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4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意识清醒的患者有22例,意识模糊的患者有38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有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2例,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有13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大于0.05,没有对比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如下所示: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下肢DVT形成的危害,在ICU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指导和协助ICU患者翻身,变化患者的卧床,翻身的频率为每2个小时翻身一次。加强ICU患者的静脉输液通路的疏通管理,防止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保持患者输液通路的通畅。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如下所示:首先,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一样,进行上述常规ICU的护理,其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护理和治疗护理。

预防护理过程中,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护士要对患者进行下肢DVT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讲解,从而引起患者的重视,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ICU治疗护理。宣传ICU治疗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帮助和指导患者下肢进行活动,保证患者卧床时,抬高下肢,并与病床形成20到25度的角,保证下肢的温度,患者的室温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保护患者的静脉血管,对患者的静脉血管进行干预护理,避免进行有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避免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一旦出现穿刺情况,重新建立新的静脉通道。采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局部的湿敷,红外线照射静脉血管局部出现硬结的患者,照射的频率为每日3次,每次照射的时间持续30分钟[2]。

治疗护理中,观察ICU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等基本的生命体征情况,对患者下肢在同一平面处进行每日至少2次的周径测量,观察患者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情况。观察患者下肢静脉出现凝血的趋向,给予下肢深静脉出现凝血倾向的患者服用溶栓药物和抗凝血药物,检测患者凝血的时间,对进行了导管溶栓手术的患者,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在进行溶栓手术之后下肢的温度、颜色,测量下肢的周径[3]。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并采用X2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用p值表示,当p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上述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形成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相比,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仅有2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与对照组形成了明显的差异,p值小于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3讨论

ICU,即重症监护室,在重症监护室诊治的患者,在治疗疾病和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疾病是ICU患者最常见的病发疾病之一,DVT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者的下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下肢皮肤温度升高等,DVT严重者会出现肢体苍白、发绀等情况,甚至是出现静脉性的肢体坏死[4]。

DVT的形成严重影响了ICU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对ICU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要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的恢复情况,就要预防好ICU患者下肢DVT,对ICU患者患者的护理就显得越发重要。

在治疗ICU患者下肢DVT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及早发现患者的DVT病情,只有及早发现病情才能及早治疗。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形成下肢DVT,出现下肢DVT疾病时,护理人员要给ICU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做好基础护理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早期系统护理干预,一方面,要做好DVT的预防,另一方面,也要做好DVT的相关治疗工作。护理干预在ICU患者的护理中,有效的防治了DVT,提高了ICU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段文超.术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心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1,14(10):17-18

[2]蒋珊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状态焦虑评定和护理干预[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19(17):7-9

[3]史忠岚;隋晓娜;唐静.防止重症脑出血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护理干预体会[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24(34):19-2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85-02

颅脑损伤是由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颅造成头部的损伤,其中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其病情变化快、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手术成功率较低 ,因此 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同时要准确判断病情发展,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治疗依据,对病人预后恢复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脑外科自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其中男3l例,女17例,年龄26~68岁,平均45.5±3.5岁 48例患者中,车祸外伤27例,高空坠落伤4例,重物撞击伤1l例,殴打致伤6例。人院时经CT扫描,损伤部位:脑干7例,丘脑下部3例,硬膜外l2例,脑内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7例,硬脑膜下血肿l2例,合并其他脏器受损17例,其中脊柱或脊髓损伤4例,胸部受损5例,腹部受损8例。入院时应用GOS评分指标分析, 良好(5分)18例、轻残(4分)13例,重残(3分)l7例。非手术治疗21例,手术27例。将4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时间、损伤程度、手术时机选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及对症治疗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的意识、瞳孔和神志变化等进行严密观察,注意患者昏迷程度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患者的辨识力、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以准确掌握病情进展,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变化( 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眼球活动情况。 严密观察病人神志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淡漠、收缩压下降 呼吸频率增快等症状,应考虑是否有休克或低氧血症发生。如出现躁动或突然嗜睡,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并结合瞳孔的变化,应注意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如患者血压突然下降、脉搏增快 心跳呼吸减弱,提示出现脑干功能衰竭。

护理干预措施:

(1)常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数处于深昏迷状态,要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减少人员走动,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在此同时,要配备气垫床,抬高头部30度作于,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床单应平整、干燥.松软。每两个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按摩受压和骨突部位,预防压疮。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外阴和,以减少局部刺激与感染。

(2)低温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缺氧,导致脑损害。早期采取采用冬眠法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病死率。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热,体温高于39度(或者是39度以上者可用冰帽、冰枕冷敷以及酒精擦浴等,昏迷病人使用冰帽、冰枕者要严防冻伤。

(3)感染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导尿时选择刺激性小的气囊导尿管;恢复期帮助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膀胱训练,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0.9%NS进行膀胱冲洗,防止尿路感染;留置脑室闭式引流者,引流管应高于切口平面1O一15era,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和量,做好记录。

(4)输液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监测中心静脉压;休克纠正后应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加重脑水肿或心肺负担;颅内高压时应给予高渗脱水药物,甘露醇应在3Omin内滴入,防止输入速度过快而一定程度的加重了肾脏负担。

(5)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遭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咽喉呕吐物,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严防舌后坠,有活动假牙应取下,以防假牙脱落,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湿化气道。

(6)脑脊液漏护理

有脑脊液外漏者应抬高头部,用盐水清洗鼻前庭及外耳道,用酒精消毒。耳漏者采取患侧卧位,防止脑脊液逆流,引发颅内感染。嘱咐病人勿用力濞鼻涕,以减轻症状。

(7)安全护理

昏迷或躁动患者应在床边加防护栏,或适当约束患者肢体,以防止坠床或拔出治疗管。

(8)心理护理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尊重患者隐私及人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重拾信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患者亲属思想工作,减轻消极 焦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治疗信心。

(9)对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胃黏膜血管痉挛,胃酸分泌增多,造成缺血甚至坏死。

(10)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呼唤患者的名字,并压迫患者的眶上神经等方法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嘱患者家属经常同患者交流,消除其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变化。

(11)对脑疝及脑水肿的观察。在患者脑受损、受压及创伤的过程中会出现缺氧、休克等现象,可使患者迅速出现脑水肿,严重的脑水肿使颅内压急剧增高,形成脑疝导致死亡。护士应严密观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治疗。

2 结果

对照组24例患者康复出院7例,好转13例,生活自理2例,因呼吸、循环的衰竭死亡2例,观察组康复出院9例,好转13例,生活自理1例,因呼吸、循环的衰竭死亡1例。两组患者康复率和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综上所述,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实施严格的专业护理十分必要。颅脑损伤多由于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常引发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甚至发生脑损伤,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须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迅速处理,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必须了解颅脑损伤的基础知识及护理要点,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在密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并加强巡视的基础上,还应解决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颅脑损伤高热的患者,在给予降温的同时应加强营养,促进损伤的修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需加强营养。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合理营养的重要性。目前认为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为: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出现继发性损害,在无血肿的损伤后24~36h,会出现急性细胞毒性水肿,也有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这些都是导致颅脑损伤及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切实做好临床观察和专科护理工作,全面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预防感染和各种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江伟玲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干预 [期刊论文]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ISTIC PKU -2011年26期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4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7例,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2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为85.2%,两组比较存在明天统计学意义,(P

结论:加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临床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心理护理临床症状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8-02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临床较为少见的眼科疾病,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其发病率在1/3000至1/5000之间,临床主要表现为夜盲、视力减退、眼底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视野缩小等[1]。大量临床研究在治疗阶段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分析,证实对患者加强心理支持、安慰、疏导、劝解等,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加强临床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51岁,平均(35.21±2.06)岁;所有患者均给予中药配合穴位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临床护理方案,将54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初步分析,未见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流程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具体如下:①早期心理护理:随着患者视力的逐渐下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较大影响,很容易导致其发生紧张、恐慌等不良心理情况。治疗早期,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医院治疗环境,消除患者对医院治疗的陌生感。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使之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规律以及临床治疗方式,使患者了解临床治疗的效果,消除其恐慌心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注意言谈和举止,与患者沟通时要保持平视患者,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加其信任感。②中期心理护理: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其自觉症状不十分明显,经常会认为治疗无望,容易产生怀疑、烦躁心理,心理复杂,感情脆弱。这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耐心的疏导工作,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体特点和心理情况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情况。告知患者当前的症状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帮助患者恢复治疗信心。指导患者正确减轻心理压力的方式,例如环境改变发、放松法、教育法[2]等。

1.3统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采用院方满意度测评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满意度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之间为基本满意,

3讨论

视网膜色素性病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十分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消沉等,不配合治疗或持怀疑治疗态度的患者较多,对临床疗效具有较大影响。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加强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治疗和预后[4]。在治疗期间应针对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况,保持良好的治疗态度。护士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做到全面、耐心的为患者提供服务,不谈论患者的敏感话题[5]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旭,刘征.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病变[J].辽宁中医杂志,2011,18(07):109-110

[2]赵春,叶丽红,杨学文,陈云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各年龄段血流变的观察[J].中国微循环,2012,13(04):198-199

[3]丁珊,冯福娟,宋和琴,周静芳.浅谈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A].江苏省性学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15(14):106-107

[4]李海珍,孙桂华.缓解小儿注射治疗前恐慌惧怕心理状态的措施[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2,20(17):120-121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腹部手术;寒战;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腹部手术发生寒战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10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2)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组(n=50)采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血压、心率、体温、氧饱和度、引流量、寒战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病人发生寒战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正常,引流量少,病人感觉舒适(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对腹部手术寒战病人实施护理干预,能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 腹部手术;寒战;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腹部手术病人寒战是指病人在术中、术后出现体温下降,不随意的强烈肌肉收缩,躯体明显颤抖的临床表现。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自2003年1月起,我们对腹部手术寒战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选择102例腹部手术寒战病人,均为女性。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2.6岁,手术时间1.8~4小时,术中输液800~1500 ml。干预组50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3.8岁,手术时间2~3.5小时,术中输液840~1380 ml。两组病人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两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体温正常,排除输液反应。

2.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低体温的倾向,体温过低病人首先感觉冷,进而表现为面、颈部肌肉轻度肌颤,进而肢体肌肉明显颤抖,直至整个躯体明显抖动。②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针对预防寒战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术前预调手术室室温至25℃,湿度40%~60%,病人送回病室途中加强保暖,病室温度调至28℃,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手术消毒完毕尽快铺单,减少病人热量散失;术中遮盖病人颈、胸、上下肢等部位,做好保暖工作;术中冲洗腹腔用与体温相同生理盐水冲洗,输入的液体、库血先置35℃~40℃水浴加温;吸氧时氧气用温蒸馏水湿化后吸入,减少呼吸道散热。心理干预:术前了解病人心理状态,介绍手术麻醉的方式及可靠性,针对性给予病人安慰和心理支持,增强病人应激能力,减轻其精神负担。

3.观察内容

自行设计特别护理记录单,分别对两组病人术前30分钟、麻醉后30分钟、60分钟、术后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体温、心率、呼吸、氧饱和度、24小时腹腔引流量进行连续监测。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心率、呼吸、氧饱和度、24小时腹腔引流量平均值比较

通过护理干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病人平均体温升高,呼吸、心率平稳,氧饱和度正常,腹腔引流量显著减少(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病人术后各项指标平均值的比较(略)

2.两组病人术后寒战及其持续时间

通过护理干预,干预组病人术后发生寒战时间延长,寒战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表2 两组术后发生寒战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比较(略)

讨论

手术室、大厅、通道及病室的低温环境会造成病人体温下降。护理干预过程中,通过调节手术室、病室室温,运送病人过程中注重保暖,减少病人体温散失。面对手术,病人精神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大,易产生应激。表现为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和免疫功能降低[1]。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给予心理干预能提高病人应对能力。手术准备工作中,消毒暴露手术部位皮肤,由于蒸发作用可丢失一部分热量;术中脏器暴露时间过长,腹腔冲洗液温度低,致热量丢失;术中、术后大量输入低温液体、库血都可致体温下降。以上各项是护理容易忽视的环节,通过干预措施一方面减少热量丢失,另一方面术中输入的液体、库血先置35~40℃水浴加温,可为病人提供8 kcal/l的热量。通过护理观察,我们认为低体温是诱发寒战的主要原因[2],它可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增加[3],还可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外周循环阻力增加,易引起肺血管阻力加大,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等并发症[4]。早期对腹部手术病人寒战原因进行预见性分析,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病人舒适度,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

[2]王明山,王世端 王爱娟,等.不同温度静脉液体对术中体温及热量的影响[j].临床麻醉杂志,2000,16(9):461.

[3]童幼良,京 量.手术病人体温对麻醉后苏醒的影响[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2,9(1):41.

[4]蔡文训,董振明,康荣田,等.低温对麻醉术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5):286-288.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 临床护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68-02

脊柱脊髓损伤,往往发生于意外灾害、交通事故与工地事故中,由于受到强烈外力冲击而致使脊柱脊髓以及有关功能结构受到损伤。脊柱脊髓损伤往往具有严重复杂的病情,并伴有诸多的并发症,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还是一种具有很高致残率的外伤科疾病[1]。及时地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有效的使损伤对脊髓产生的压迫得以接除,则有利于患者脊柱脊髓功能的有效恢复。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专业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干预具备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并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本研究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治疗的48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以及有效护理,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治疗的48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2例,其年龄为16~70岁,平均为(38.2±3.16)岁。出现损伤的原因主要为:工地坠落事故13例,交通事故26例,其他一些激烈碰撞事故9例。所有患者中,包括了3例脊髓损伤兼并截瘫患者,31例腰椎损伤患者,5例颈椎损伤患者,2例尾椎损伤患者,12例胸椎损伤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基础护理

患者应平卧硬板床,以此使脊柱保持平直,避免进一步出现损伤,而颈髓损伤者,需要保持头颈平直位或者中立位;其中行头颅牵引的患者,需要使其维持头高较低的状态;而胸腰段出现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在其腰下垫不超过5厘米的薄枕,从而对脊柱的生理弧度进行保持,避免出现畸形[2]。

1.2.2心理护理

脊柱脊髓损失患者普遍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痛折磨,其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较低,医护人员需要充分的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存在的特殊心理状态进行重视,加强医患间的交流沟通,并充分的了解患者的想法,及时的对心理干预手段进行调整,采用不同形式的手段鼓励患者采取乐观放松的心态来面对手术以及恢复情况。在进行护理时,始终保持语言亲切,且态度和蔼,并耐心的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宣教,从而构建出良好医患关系[3]。

1.2.3康复护理

脊柱脊髓损失患者术后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与康复护理,则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并使患者脊柱脊髓康复效果得到提升。早期康复训练一般都是在病床上实施,医护人员需要按照患者脊柱的实际损失程度,引导患者进行变换,呼吸肌训练以及膀胱功能训练等,从而使患者的脊柱脊髓损失得到有效的恢复。

1.3护理效果观察指标

显效:经过有效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其脊柱脊髓损伤没有明显的加重,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的降低;

有效:经过有效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其脊柱脊髓损伤加重情况有所变化,但不产生影响,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有效的降低;

无效:经过有效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其脊柱脊髓损伤明显的加重,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没有明显的降低。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并且计算患者康复情况的百分比,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其中有40例患者获得显著恢复效果,6例患者获得有效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95.8%,显效率为83.3%。如表1:

脊柱脊髓损失患者普遍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痛折磨,其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较低。如果医护人员不能有效的对脊柱脊髓损失患者实施护理,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并发症,严重的话还会使脊柱脊髓损伤加重,使患者身心更加痛苦[4]。

医护人员需要充分的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存在的特殊心理状态进行重视,加强医患间的交流沟通,并充分的了解患者的想法,及时的对心理干预手段进行调整,采用不同形式的手段鼓励患者采取乐观放松的心态来面对手术以及恢复情况。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专业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干预具备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并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结语:

科学合理的专业康复护理、临床护理与心理护理等,能够有效的使由于方法不恰当而导致的脊柱脊髓损伤加重的现象得到避免,从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方菊飞,何晓红,刘燕芳,杨梅,马月新.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A].全国第10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24(6):103-105

[2]林海燕,郑余银,蒋松鹤,赵晓君,李莎莎,卢君艳,陈海丽,屠文展,Joseph Tu.撑开支具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作用的影像学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8(8):112-115

[3]王翔,王彤,万里.减重平板训练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13(l):32-3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60-03

脑卒中患者中约有4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抑郁的发生率也有21%~47%[2]。我们研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接受的影响,从而排除不良因素,提高康复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1月-2012年7月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为样本源,选择1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平均年龄(65.88±3.2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3.26±4.68)岁。纳入标准:①首发脑卒中患者;②年龄在45~85岁;③仅有肢体障碍无认知障碍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有智力和认知障碍者;②有精神病家族史者;③失语失认及不能配合调查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和康复师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第一步在患者首次入院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评估,采用问卷方式掌握患者卒中后的主要心理问题,和有可能影响康复的潜在因素。第二步在每次康复的过程中纠正不良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将患者心理向积极方向引导。

1.3 评估工具

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康复训练疗程结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进行评估。

1.3.1 心理状况评估

抑郁自评量表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SDS把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粗分(raw score),通过公式转换Y=int (1.25 X),即用粗分X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既得标准分(index score Y)。该量表的Pearson相关法相关系数为0.78,Spearman氏相关法相关系数为0.78,证明了SDS的临床有效性[3]。

1.3.2 生活能力评估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两部分组成,评分为1~4分4级,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14个项目得分范围是14~56分,14分为完全正常,>14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5~10分钟完成测试,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重测信度为0.87,敏感性81.80%,特异性74.50%[4]。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评分比较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无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但实验组评分降低更明显(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有关研究表明康复的介入可以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5-6],其功能恢复是基于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的重组等可塑性原理,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达到最大的功能恢复[7-8]。然而脑卒中带来的是身心方面的疾病,其发生和康复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身体上受到巨大的创伤,精神上也有沉重的压力。脑部部分皮质紊乱,情绪释放不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表现出抑郁、焦虑、行为功能退化等。由于部分患者对康复的不了解会产生敷衍,反抗,抵制等情绪,使得康复收效甚微。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反应比其他疾病的心理反应更为严重,因为其它疾病造成肢体上的损害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但脑卒中的肢体障碍是突然发生的,缺乏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地打击使患者很容易心理上的抑郁[9]。而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的康复密切相关[10]。目前的心理护理已经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其交谈,降低患者的心理防御,从而积极配合,完成既定的康复方案。心理干预现已作为现代康复训练的重要的一部分,可使残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研究面对面的进行心理护理,结对双向交流,个体化的进行心理干预,收到了效果。干预的重点是掌握患者心理问题,和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诱因。目前学界对心理因素在康复训练中的影响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康复护理研究还不多,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戢秋明, 谢良平, 程五福.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因素研究[J].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6, 3(4): 333-335.

[2] 霍焱, 张莉琴, 张永文.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03, 18(12): 944-946.

[3] 王征宇, 迟玉芬. 焦虑自评量表(SAS)[J]. 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1): 73.

[4] 陈冬青.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03, 18(1): 45-46.

[5] 钟琴书, 陈兰, 蔡伟良, 等. 早期功能锻炼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10): 90-92.

[6] 蔡雁飞, 梁继娟. 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5): 24-26, 30.

[7] 高聪, 蒲蜀湘, 仪.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16(1): 27-29.

[8] 南登, 缪鸿石. 康复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08-212.

[9] 张庆元, 李辰佳, 林一均, 等. 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9):701-702.

[10] 曾巧美.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C]//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北京:中华护理学会, 2006: 980-981.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血管病(IVCD)是一组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成血管痉挛、狭窄和闭塞而引起的脑血管病总称,是脑血管疾病中主要的病种之一[1]。我国每年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例超过150万,死亡人数达100万,总患患者数在600万以上,其中约3/4的幸存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度致残者在40%以上[2]。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肿瘤、心血管病并称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3]。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治疗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本身因疾病的治愈率低,遗留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承受躯体不适的痛苦和精神折磨,因病残丧失了自理能力,医疗保险每年要支付数额很大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政府同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4]。研究表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会使患者的疗效得到提高,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因此研究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3.7±4.6)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2.8±5.6)岁。对照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4.1±4.9)岁。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知识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护理干预小组,采用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

1.3护理干预内容

1.3.1饮食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要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少吃或不吃肥肉、蛋类、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较多食物,适量吃一些蔬菜、水果、瘦肉、豆制品等[6]。每餐饭前护理人员和患者均要洗净双手。在患者胸前应铺上毛巾,然后按患者平时吃饭的习惯,有顺序的喂饭。由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假性患者进食易呛咳,嘱患者取健侧卧位,由健侧口角缓缓给予流质饮食,可减轻呛咳,防止吸入性肺炎。鼻饲患者给予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高蛋白饮食,保证每日足够热量。同时注意鼻饲管的护理。面舌瘫患者,喂食时态度要和蔼、耐心,每次喂食量要少,饭后清洁口腔。

1.3.2皮肤压疮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瘫痪肢体受压,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易发生缺血缺氧而坏死形成褥疮,应进行必要的皮肤压疮护理,每2 h对患者定时翻身,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勤洗澡、勤更衣,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的发生,严重偏瘫者及早使用气垫床。

1.3.3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及早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先进行日常生活训练,鼓励患者自己进食、洗漱、穿衣、梳头、写字等,依靠健肢帮助患肢,暗示患者能独立完成。协助患者经常变换,采取按摩、推拿、搓、摇等手法,刺激关节运动,协助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运动,使患者逐渐从被动过度到主动运动。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恢复肌力和功能的目的。此外,在康复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小渐大,时间由短到长,被动与主动运动,床上与床下运动相结合。

1.3.4言语障碍康复护理 约2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言语障碍,言语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言语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重要[7]。在训练的早期,应与患者加强非语言沟通,讲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使患者有讲话的欲望。鼓励指导患者用非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及情感,如让患者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在训练过程中,应与家属配合指导患者反复练习发音。能发音的患者,应反复练习听读,强化刺激,直到患者理解为止。

1.3.5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护理措施中的重要环节[8]。患者由于肢体瘫痪,活动受限,语言表达困难,常出现消沉、易怒、焦虑情绪,有的对生活失去信心,不配合治疗。针对患者心理,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生活上给予周密照顾,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各项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切忌暴怒、焦虑、忧郁和悲观恐惧。

1.4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率,并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等级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相应的统计分析,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对比 经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1.1%,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6.7%,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系列严重的不利影响,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表明,经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饮食护理、皮肤压疮护理、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言语障碍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实验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治疗依从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总结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病率高的特点,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仅危害着患者本身,且会引发的一系列恶性循环也危害着家庭和社会。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护理干预,可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稳定,使患者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依从率,提高治疗患者的疗效,使患者的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尽快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乔日丽.脑血管疾病致偏瘫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5):1337.

[2]黄如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型分期治疗[J].新医学,1998,29(2):107.

[3]魏岗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4):240.

[4]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393.

[5]王月英.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J].中华医学论坛(护理分册)2003,11:2.

[6]王俏芝,黄锦玲.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3):170-171.

[7]高丽珍,邢宝丽,贺树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21):38-4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脑梗塞;肢体功能;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11-02

脑梗塞是临床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08年,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200/100万,每年死于脑梗死的患者则高达130万[1]。存活者中,也有70%以上的患者存在各种残疾[2]。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3]。为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意味着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发生的早期,就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条件,抓住早期可塑性强的特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可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存在着脑梗塞患者及家属对肢体功能锻炼缺乏正确认知,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直接影响康复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能否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神志清楚的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表示愿意参加本论文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5±11.6岁;对照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8±11.8岁。两组病例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只做早期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接受早期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科学的认知行为干预。

1.2.1 干预方法

1.2.1.1 认知行为干预

1.2.1.1.1 认知干预 ①个体心理教育: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倾听患者诉说其痛苦和委屈,了解患者在学习、工作、恋爱及婚姻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冲突、应对方式、情绪反应以及对本病的感受和认识,同患者一起讨论症状与自己认识之间的关系,让患者逐步找出自己错误的认知,并布置家庭作业,以强化认知概念,最终达到正确认知的重建。②团体心理教育:给患者讲解脑梗塞相关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让患者互相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1.2 行为干预

1.2.1.1.2.1 肢体功能锻炼早期进行,以防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脑梗塞患者若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变不再进展,则在发病后24h就开始进行肢体按摩和关节活动,病情严重者可选择在患者渡过危险期后的1周进行。①翻身、按摩:指导并督促患者家属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变换为仰卧位侧卧位半俯卧位,交替更换。在变动后,应及时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同时用足托防止足下垂。并做好家属的交接班。给患侧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使其放松,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压疮。②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操作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瘫痪肢体的肌肉,防止关节肌肉废用性萎缩。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运动的幅度从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包括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0min。帮助患者做患肢肘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旋,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及内旋,注意动作强度,切忌粗暴,同时教患者将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③在床上活动瘫痪肢体: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鼓励其锻炼患肢,如把手挪到胸前,用手擦脸,反复屈伸肘关节。用健身球练手指的屈伸关节,恢复手指的肌力、灵活度、协调性。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

1.2.1.1.2.2 床旁肢体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①自我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或协助患肢被动活动;患肢主动运动是用意志支配发生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助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翻身或移动身体时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②坐起训练:由于病人长期卧位全身状态不佳,突然坐起可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为避免上述症状发生,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床头角度由30°开始,每天增加5°-10°到80°为止,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③立位训练:先使患者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并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时,起立时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两下肢分开先健侧后患侧轮流支持体重,基本稳定后,即可转入步行训练。④行走训练:患腿肌力已达IV级时,可开始用步行辅助器训练步行,护理人员训练患者站立行走时要站在其的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并可用绷带系于患者足部用健手将患肢前拉。

1.2.1.2 发放宣传资料 包括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诱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治疗方法、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手法、护理要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等内容。

1.2.1.3 家庭成员的教育 在康复治疗当中,我们要关注家庭的心理康复。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看法及行为则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理解,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主要要素。因此,家庭成员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当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家人对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并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尽情倾诉,暴露出心理矛盾和冲突,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痛苦和症状的所在,另一方面使患者体会到家人的关心,使其感觉每交流一次就多一个精神支柱。②家人对患者要适当给予帮助如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等,在这些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患者感到不孤单,有继续生活的勇气。③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避免养成患者依赖心理,重塑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并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家属,使其帮助患者遵从教育计划,协助患者做好早期的康复训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配合,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1.3 评价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评分方法。②肌力:每日观察记录患者的肌力并记录。肌力评定采用0-5六级肌力评定法。③功能独立性评定:功能独立分级标准为:108-126分为独立,54-107分为部分依赖,18-53分为完全依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肌力和功能独立性的比较采用行乘列联表的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干预组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24,标准差为8.01,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83,标准差为7.59,两组患者的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以往大多数教育只局限在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指导,而忽略对患者认知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患者在功能锻炼中存在的错误认知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就不能主动而有序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影响康复效果。

3.1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脑梗塞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主动配合肢体功能锻炼 在日常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加强认知行为干预,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有关疾病知识的讲授使患者了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护理人员的演示使患者知道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明确了康复训练目的,所以患者及家属能早期、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知识宣教使患者知道如何变换;行为演示与强化策略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正确率,即讲授后要求患者反复演示学到的康复训练的方法,并且不定时的进行检查,予以正性鼓励,不断强化,从而确保了患者康复训练的正确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帮助减轻患者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自卑、自责和内疚等对待疾病的不良态度,主动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3.2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认知行为干预能满足患者对病情的信息需求,消除患者对病情的不确定感,帮助减轻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恐惧、焦虑和悲观情绪。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入手,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之充分认识到过度的恐惧、焦虑、悲观对患者的预后是没有帮助的,使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实践证明,脑梗塞在发病的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切不可忽视,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脑梗塞的肢体功能锻炼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5]。康复治疗在脑梗塞发病后前3个月效果最显著,如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肢体的运动可呈现异常行走模式,即误用综合征或废用综合征的形成,出院后再进行康复,常常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肌力和功能独立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9-10.

[2] 石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84-85.

[3] 南登昆,缪鸿石,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212.

[4] 李艳,聂远,潘晓辉,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瘘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74-276.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10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措施,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3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社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社区综合干预 慢阻肺患者 症状情况 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2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气流受阻,不完全逆转所致。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和大气污染的逐渐严重,慢阻肺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且反复发作。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咯痰等,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的措施和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56.34±2.07)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例,肺气肿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肺心病患者6例。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干预流程按照标准护理程序进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社区干预:①建立档案:在社区中为每位患者建立社区档案,落实好社区医生联系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并做好患者的相关随访记录;在社区中开展病友联谊会,动员患者及家属参加,提高社区中对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效果。②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正确的身体摆放姿势,帮采用缩唇呼吸[2]的方式防止患者气道早期闭合,帮助改善患者的换气和通气功能。为患者建立腹式呼吸模式,帮助其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肺泡通气量。③运动训练:注意观察患者的个性身体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要求患者每周进行3-4次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以运动期间不存在不适感为标准。④健康指导:为患者发放关于慢阻肺的知识手册,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告诫患者戒烟,并指导患者或家属做好家庭氧疗的工作。⑤饮食指导: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体特点帮助制定其膳食处方,保证患者患者的营养摄入。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每日的饮水量>1500毫升[3],以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⑥心理指导: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要求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帮助减少长时间的治疗为患者带来的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采用SGRO量表评估患者的社交活动、日常生活、焦虑情况、抑郁情况等,记录患者的症状特点。

1.4 统计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焦虑和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3 讨论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及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慢阻肺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但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也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当前,临床中尚不存在治疗慢阻肺的有效方式,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对慢阻肺患者做好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活动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做好有氧运动的指导,帮助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强生活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不良情绪等得到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路海云,王鲁霞,赵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8(07):109-110

[2] 费文芳.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A].2012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13(04):198-199

[3] 张赐龄,张森泉.呼吸系疾病国内研究进展(介绍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呼吸专业学术论文及讨论主要内容)[J].新医学,2012,15(14):106-107

上一篇:护理体会论文范文 下一篇:后勤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