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18 15:43:56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系统设计与研究

作者简介:张玲(1982-),女,山西太原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地域文化;侯炜征(198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以淮安市为例”(编号:2014SJB695),主持人:张玲;江苏省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淮安运河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编号:HAS2014020-4),主持人:赵仕奇、张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45-05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以本省生源为主,地缘关系亲近,地域文化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以地域文化为载体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程度。高职院校通过对地域文化开展研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地域文化遗址(遗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开展系统研究与设计。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文化始终被高等教育办学者所重视。在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熟。有研究者提出高等教育通过“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这“永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本身也是高等教育的活力所在”。[1]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承创新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依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大学被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文化传承创新。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个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处理好高等性与技术性的关系。高等性表现在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成为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技术性表现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了解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这些都对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文化提出了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关系研究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具有“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功能。“自我保存”功能指教育的“封闭性”与“保守性”。同时,教育还能使自己再现,也能使自己更新与完善[2]。文化传承(自我保存)功能是文化弘扬(自我更新)的基础,后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前者的内涵。高职院校通过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实现了教育的“重复”,是学校的自我保存。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地域文化进行弘扬和创新,就是自我更新。

二、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教育意义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就地取材,挖掘优秀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肩负起对所在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神圣使命,对于解决高职院校自身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水平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早期规模扩张、中期内涵发展之后,都在强化特色发展,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依托地方特色构建的专业结构和校园文化才具有长期的生命力。“所以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区域内的应有位置和作用,牢牢把握地方性特点,在文化自觉中突出个性追求,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寻找定位,形成、坚持并完善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3]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同时必然形成特色发展之路。

(二)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地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一个分支文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在办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应注意就其广泛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为儿童设计的专门课程中就包括社会经济研究和乡土历史探讨等课程。这就说明一个人所处地区的文化应该并且必然会对这个人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这个资源基础和实践载体,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

(三)有助于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3D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活态文化遗存、留住百姓城市记忆。因此,着眼于所在地域,从文化挖掘研究宣传入手,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保护地域文化遗址,也是高职院校承担地方社会建设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与不足

基于对在淮安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了解了目前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有许多优秀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主要举措

1.科学确定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主要分为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作品和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中必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元素,同时,也一定有一些封建、落后和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思想与习惯。因此,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之前,要善于找到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共同点,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择核心内容,才能使之相互认同。

例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规划设计中以地方文化为题材,构建了“一线”、“三区”、“八景”的基本建设构架,设计出以“湖畔八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化长廊”。在楼宇道路命名时融入地域色彩,在校园内的亭台广场以及石像雕塑上,铭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淮安名人名言,修建“翔宇广场”等。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都是文化系统下的亚文化,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地域文化影响,找到相融、相近的方面并非难事。高职院校应认真慎重地挖掘、选择地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地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载体,使地域文化变成校园文化的“有机土壤”。同时不断从地域文化中吸取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与内涵,使文化建设焕发出青春的生命力,实现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

2.建立地域文化教学和研究基地。通过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地域文化教学[5],“大学的特殊功能就在于把研究和教育相结合。”[6]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两课”、专业课,鼓励教师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及评价机制。

例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成立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将地域文化引入第二课堂,邀请专家学者作事迹专题讲座等活动。该校从2012年起系统开展地域文化研究,2014年获批省社科联淮安地域文化调研点,目前已立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2项,到账经费50万元左右,成立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配备专门的办公地点和设备,承办2015年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年会,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又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文化研究所”、“淮安商业文化研究所”、“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等六大文化研究所开展相关研究。

在教学方面,以专业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专门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将地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既不增加学时、课程,也不加重教师、学生负担,重点是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意识要被教师所认同并执行,这样才能主动并有效地开展地域文化教学和研究。

同时,高职院校地域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出智库作用。组织研究团队下大气力对优秀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加大对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力度,推出一批对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7]。另外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培育一支具有较高素养、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

3.拓展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多种渠道。首先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地域文化大数据库建设。目前科技与文化正在进行着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不断涌现,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引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构建地域文化大数据库,是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新途径之一。这种大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有许多不同,它基于云计算背景,多学科、跨部门共建共享、海量数据、虚实结合、开放互动,能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克服“碎片化”研究,能够提供智能分析的交互式人机界面。目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地域文化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出地域文化新的特质、特色和规律,较大程度上支撑和满足相关用户在科研、教学方面文献获取的需求。其次是加快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地域文化产业化。淮安拥有十分丰富多元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对这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大力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准确把握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从而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研发基于地域文化的虚拟现实产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活态文化遗存,留住百姓城市记忆。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并分析受众市场,开发群众感兴趣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和农村文化产业,规划和设计旅游线路等。目前淮安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二)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不足

虽然淮安各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涉及面较窄、融入教学过程不足以及制度文化、队伍建设较弱等不足。

1.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涉及面较窄。淮安地域文化主要分为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作品和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但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围绕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尤其是恩来精神进行传承和弘扬,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

2.地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度还不够深入。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地域文化相关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尤其是公共选修课为主,大多数还没有进入必修课的层面,并且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手段,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地域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较为单薄。制度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制定了计划、形成了制度,并将其贯彻下去,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做到了制度上的创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累的积分可以换算成学分。但其他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空间。只有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地域文化建设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否则难以实现其长远目标。

4.地域文化研究队伍等配套建设没有完全运作起来。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都成立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各类研究所,但研究所的运行、管理和保障令人堪忧,许多研究所并没有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有经费、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课题、有会议,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但还要进一步组建并培养更加优秀的研究队伍。

四、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

“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它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应该是怎样的。以这种方式,文化能够确立超出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定性)”。[8]因此,需要思考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应然状态是怎样的?

结合政策和制度分析,提出系统设计的对策与建议: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一)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开启地域文化传承之路

高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建筑文化、设施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应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楼宇道路命名时融入地域色彩,修建名人铜像及体现地域特色的专门场馆,在亭台广场以及石像雕塑上铭刻名人名言,使师生时刻感受到被充满地域特色的校园建筑文化所围绕;在院系的实训基地、图书馆、食堂等学生活动的场所,张贴地域文化标语,打造地域特色的设施文化;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宣传地域文化,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氛围,将地域文化以物化形态得以在师生中传承下来。

(二)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实施地域文化弘扬之道

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的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9],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10]。科学健康的精神文化与组织内成员是一种互生互动的关系,精神文化是由成员共同行为提炼总结而来,并被其接受和认可,同时精神文化又可以使成员间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因此,富含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能够扩大地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对于形成“文以育人、文以化人”的地域文化育人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以包含地域特色的校训、校歌等为统领融入师生的日常教学行为中。组织师生观看地方戏曲、参观名人展馆以及地方文化景观,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对组织内部成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以制度文化为抓手,筑牢地域文化保障之基

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否成为一种长期进行下去的事业,制度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社团活动方面出台了相关制度,通过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学生可以积累积分,积分和学分换算的比例是1:10,每学期和每学年各由校团委统一汇总一次,再报给院系进行核对,然后各院系根据积分情况进行学分转换,并报校教务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增强了学生参与地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系统思考与解决。例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平衡,活动系统性、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选修学分对学生约束性不强等。

建议进一步增加各种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必修的学分比例,从内外两方面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地域文化相关活动。

(四)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夯实地域文化建设之本

校园行为文化指广大师生在校园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对校园文明、文化以及学校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11],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等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它既是校园人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文化世界是一个以人为本体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意向性为动力和指向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活动为基本运动方式的世界”。[12]因此,行为文化是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精神面貌、办学理念、员工凝聚力等指标的元素。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最终还要通过行为文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地域文化对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具有天生的亲近感,用地域文化中精华、正能量的元素培育学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在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通过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涉及面较窄的问题,系统设计下的四维齐抓,牵动的必然是地域文化的多个方面。以制度文化为抓手,需要高职院校领导重视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学生素质的长远影响,在制度上给予设计与实施。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高职院校就会结合教学与科研给予地域文化必要的关注,将地域文化引入教学、课堂以及课外活动等,同时激励教师开展研究,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并配套一定经费,建设和壮大地域文化研究队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淮安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淮安人民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治淮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治淮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学习。淮安有许多名人,如汉赋大家枚乘与枚皋父子、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医学家吴鞠通、民族英雄关天培、大军事家韩信、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与宋长荣,还有开国总理等。每个人都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流传下来的著作、精神都值得后人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淮安还有鲜明的红色文化,比如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这种革命牺牲精神对大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总之,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通过文化传承和弘扬实现育人的目的,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教育价值建设,培育出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既是中国新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造者,进入社会后能对文化建设有所担当,成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因此,积极主动对高职学生开展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正当其时、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l995(l):2.

[2]陈桂生.“学校自我保存功能问题”的再认识[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10.

[3][5]李琳.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湘西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76.

[4][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4.

[6]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7]刘晓丽,孙爱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30.

[8]李伟胜.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5):46.

[9]薛永武.论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N].中国海洋大学校报,2012-05-10.

[10]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1-01-05.

[11]农克锋,郭薇薇.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2(11):111.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2

1.1文献资料法

认真研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武术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著十余部;通过CNKI网查阅有关武术教学模式、武术文化等文献资料120余篇,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1.2访谈法

走访享有丰富经验的从事武术课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教授、学者共计8人,就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1.3实验法

1.3.1实验对象

以泰山学院2011级240名学生的武术选项课教学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各为120人。

1.3.2实验周期

第一阶段从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第二阶段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实验为期32周。

1.3.3实验方法

(1)实验形式:对照班学生使用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采用弘扬传统文化的武术教学模式;(2)干预时间: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武术课干预时间上都是两个学期32周,每周两节武术课,时间为90分钟;(3)实验结束后一周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以获取实验数据。

1.3.4实验器材

武术教学场地、武术教学器械、武术服装、多媒体器材、国旗、武术配乐等。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100%。其中实验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对照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95%。

1.5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观察教学实验效果的差异。

2研究结果

2.1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依据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也是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威武不屈、宽容、礼让的品质,还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范围之内。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时展的要求为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2.1.2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

2.1.2.1指导思想

构建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要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紧紧围绕《全国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入手,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坚持把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念,通过教育渗透和切身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奠定基础。

2.1.2.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武术的基本技击方法;理解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了解习练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2)技能目标: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和基本的攻防技法;初步掌握攻防格斗技术,提高武术基本运动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1.2.3操作程序

(1)课程内容

根据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时间安排,设计武术课教学内容主要以踢、打、摔、拿等基本技法、攻防动作、组合动作以及武术理论等为教学内容。每一学期设置理论课4个学时,技术实践课28学时。第一学期的理论课主要讲解武术概论、武德与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等内容;技术实践课以武术基本功、基本步法、手法、腿法、腰法、肩法以及攻防动作、组合动作等为主要内容。第二学期理论课主要讲授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技击方法、武术欣赏等内容。技术课主要是在复习巩固第一学期学习的技术动作基础上,再学习基本摔法、擒拿与解脱和太极功法等内容,并逐步过渡到双人攻防对抗、多人攻防对抗性练习,最后再辅之以器械基本技法的介绍。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2)授课方式

武术课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分组练习和小组讨论等组织形式。首先,武术教学要从武术礼节入手,如授课前行“抱拳礼”,持器械时行“持器械礼”,递接器械时行“器械递接礼”,在教学顺序上不仅先教礼节后教技术,而且要将礼节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体现于武术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自觉感受到中国武术“重德崇礼”的文化特点。其次,在武术一招一式的动作教学过程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例如,在练习武术技式“大鹏展翅”、“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等动作时,指出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形象体现;在传授长拳技法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时,强调练习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神统一观;在讲授太极拳贯穿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等技术动作时,指出传统武术所蕴含的“阴阳相合”的辩证统一思想;在讲解太极、八卦、形意等拳种强调的“内外三合”、“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等动作特点时,指出它们所蕴含的“和谐”的文化特色等,让学生通过表层的技术动作体会到深层次的武术文化内涵。最后,通过组织“练打结合”、“分组对抗”、“武术游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实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理论课上,结合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拳理与技法的讲解,进一步阐述传统武术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军事、宗教的相互渗透及影响,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武术,认识到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现实意义。

(3)课程评价

在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既要根据学生独立完成攻防技术(或组合动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格、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给予评定,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进步幅度、情意表现等方面给予评定。新模式将两项考核得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0%。

2.1.2.4实现条件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之一,亦是武术大省,武术文化底蕴丰厚,传承历史悠久。由问卷调查可知,有66.7%的武术教师都是专业教师,有82%的领导表现为非常支持或支持武术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方面,有18%的学生非常喜欢武术,有36%的学生喜欢武术。在学习武术的目的方面,有26%的学生想通过武术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都为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1.2.5教学评价

该模式采用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和武德表现;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等。在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同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与不合格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再按上,中,下三个等级进行细化。这种方式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程度,又便于得分换算,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武术文化的目的。

2.2实施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武术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针对新教学模式,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三个方面做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内容上,实验班满意度为65.5%,一般为26%,对照班的满意度为31%,一般为44.6%。在教学方法上,实验班满意度为68%,一般为26.2%,对照班的满意度为25%,一般为38.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表现差异显著。只有在考核形式上,实验班的满意度为61%与对照班57%的满意度略有接近。在各项不满意类别中,对照班比实验班均表现出较高的百分比。由此可知,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是乐意接受的,在实施课程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2对学生掌握武术动作技能水平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武术课技能成绩“优秀”占20%,“良好”占49.2%,中等占25%,“合格”占5.8%,没有不及格的学生;对照班武术技能成绩“优秀”占19%,“良好”占41.4%,“中等”占30.9%,“合格”占8.7%,没有不及格的学生。由此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优秀成绩所占的比例相当,但良好成绩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

2.2.3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情况

实验班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优于对照班,并且差异显著。说明在该模式下进行武术教学,符合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显著提高。

2.2.4新教学模式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实验班有87.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7.5%的学生回答不清楚,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而对照班5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33%的学生回答不清楚,1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通过上课时观察也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厚,班级凝聚力大大提升。

2.2.5新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情况

为了解该教学模式实施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情况,我们提出问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有22%的学生选择会主动继续学习,58%的学生选择若有机会还会进一步学习,20%的学生选择了兴趣不大。而对照班只有10%的学生选择会主动继续学习,26%的学生选择若有机会还会进一步学习,64%的学生选择了兴趣不大。在今后是否会以武术为手段进行身体锻炼时,实验班32.5%的学生选择了“是”,而对照班仅有10.5%的学生选择了“是”。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班在进一步学习武术文化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上明显优于对照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原则,既遵循了武术运动规律,又体现了武术的文化特色。

2)实施该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评价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3)采用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度以及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优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4.采用该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继续学习武术文化的能力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等方面优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3.2建议

1)由于“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涉及武术基本技法、攻防对抗以及传统文化等多项学习内容,因此,各项内容在教学时间上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需进一步探讨。

2)目前,还没有适用于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材,给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指导思想编写一套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武术教材,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3)在当前武术师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竞技武术教育模式中培育、成长起来的,存在武术技能水平高、文化水平低的现象。因此,要想把武术教学由单纯的技能练习引入到“文化的传承”上来,加强武术教师的传统文化修为刻不容缓。

4)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受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教师采用时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视实际情况采用。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3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O)01-0042―01

我对乡土教材没有研究,主要向大家学习。这次会议非常有意义。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各民族的教育是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因此。要研究各民族的教育就必须与研究各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有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但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是民族文化传统。即使是汉族,因为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地的地域文化也不相同。因此不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就不可能了解那里的教育。所以开展人类学研究,深入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了解那里的文化传统和族群心理,是教育研究最科学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化对研究者来说,有研究主体了解研究客体的真实情况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该民族或该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让当地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乡土知识。

正像会议通知中所讲到的,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的浸入,使得各国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尤为重要。我国的孩子现在只知道麦当劳,生活在“三片”(薯片、芯片、大片)中,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传承本土知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但是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当前功利主义盛行,许多所谓国学活动,其实并非真正弘扬民族文化,而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切为了金钱,把传统文化庸俗化。另外一种误区就是走形式主义,让孩子穿上官袍,戴上官帽,摇头摆尾地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这传递给孩子一种什么信息?这不是弘扬国学,而是宣扬一种封建的意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从小做起,在教育中增加中华文化的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记忆力强,在小学生中普及一些中华文化的典籍,背诵一些经典的名句名篇,同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是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但要避免走形式,更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精华。教育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应该发挥选择的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世代相传。

同时我们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样式,不同的民族或族群有不同的生活样式,因此文化必然具有民族性。但是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变化。同时随着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各民族文化也会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因而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丰富。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4

小学校长寄语

我叫XXX,现任XXX小学校长。我们圣井小学现有在职教师18人,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3人。在莱城区教育局和镇学区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校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以“仁爱”为校魂,以“诚朴、刚毅、乐观”为校训,以“激发潜能、张扬个性、健全人格、追求成功”为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富有爱心、气质高雅、习惯良好、兴趣广泛、发展全面”为目标,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抓质量、创特色、树形象、促发展”为基本思路,积极塑造“崇真、向善、尚美”的校园风尚,努力建设儒雅校园,培养现代少年君子。在中央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学生高尚品格、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助力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学校高雅品牌、充实师生精神生活、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让优秀文化渗透到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二是用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关爱的局面,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包容理解,相互关爱、互帮互助;三是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人格修养,提升个人品德情操,让人人懂礼仪、知廉耻、泛爱众、讲仁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践行,要让书本典籍中的内容变成人的意识,让经典浸润人的心灵,内化成人的行为习惯。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传统文化一是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二是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三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四是融入学校文化管理。五是融入教育工作计划。今后,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一是要把优秀优统文化利用好、发挥好,真正培育人;二是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把书中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做知行合一;三是传统文化教育要贴近学生,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教育;四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校园,发挥学校的影响作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群体,进而影响社会,变成大众文化的一种新的补充。

通过本次节目录制活动,必将进一步激发全体师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有力推动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最后,衷心感谢莱芜电视台《炫彩少年》栏目录制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我校提供的这个宝贵的展示机会。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5

尊老敬老倡议书(一)

敬老孝老倡议书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家庭和睦的根本,更是社会文明的支柱。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浓厚氛围,助力脱贫攻坚、共建全面小康,特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养老敬老,人人尽好孝行本分。要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常在父母身边陪伴,多嘘寒问暖,及时替父母排忧解难。在外打工的子女,要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时刻把父母牵挂在心头。父母在世时多关心、常尽孝。丧葬祭祀不大操大办,不修大墓、豪华墓,着力培育厚养薄葬新风尚。

感恩父母,人人弘扬孝道家风。要共同弘扬孝道文化,用传统美德完善我们的人格,以实际行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要坚决摒弃子女住楼房,父母住危房的不孝行为。针对身边一些不赡养老人、不尊敬老人的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劝导,传播孝道文化,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家庭和谐,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让德孝之风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尊老爱老,人人助力孝老社会。各级党组织要对那些存孝心、尽孝道的孝子家庭给予崇高社会礼遇。执法部门要对遗弃、虐待、不赡养老人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有关部门要将那些不孝子孙列入黑名单,让不孝之人寸步难行。全县中小学校要开展小手拉大手,传承孝家风活动,在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孝老、养老、敬老、爱老文化,带动构建孝道家风。

社会发展需要道德力量推动,时代前进需要文明风尚引领。大力培育和弘扬敬老孝老传统美德,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风尚,是每一个洛南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孝老敬老的文明使者,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孝老、养老、敬老、爱老之风吹遍洛南大地,让孝道家风世代传承。

中共洛南县委文明办

尊老敬老倡议书(二)

在20xx年重阳节来临之际,为增强积极健康的老龄意识,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长治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出倡议书,全文如下:

今年是全国敬老月活动开展9周年。根据全国老龄委《关于深入开展20xx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经长治市老龄委研究决定,将于10月1日至31日开展以 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敬老月活动。

为认真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老龄委有关工作部署和指示,广泛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健康的老龄意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和宣传氛围,在重阳节来临之际,长治市老龄委特向社会各界发出如下倡议:

争做新时代敬老助老模范

尊重、关爱和帮助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大力弘扬敬老文化,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在公共场合礼让老人,当老人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以真心敬老,以行动助老,争做新时代敬老助老模范。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新时代敬老助老模范事迹,弘扬敬老文化,传播正能量。

争做新时代志愿服务模范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长治市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并呈现出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为老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关爱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孤寡、贫困、残疾、失能和空巢老年人等老年弱势群体,针对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健康保健、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应急救助、心理抚慰、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帮贫助老、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鼓励和扶持社区、农村、企业、社会团体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为老服务内容,创新为老服务模式,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为老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争做新时代孝老爱亲模范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与道德核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长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们用宝贵的青春和汗水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为人子女的我们,却常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奔波而忽略了从小养育我们的父母。赡养父母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定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子女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因此,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及时行孝,争做新时代孝老爱亲模范。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忙碌的工作中抽时间打电话、发微信问候老人,常回家看望老人,倾听老人的心声,用真心体会老人的甘苦,用真情化解老人的烦闷;关心老人的健康状况,定期陪老人做健康检查,在老人生病时要悉心护理,尽心侍奉;陪老人到公园、景区散散心,让老人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以实际行动让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孝心和爱意,践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敬老爱老的文明使者,以真心尊老,以诚心敬老,以热心孝老,以行动助老,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长治市老龄事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长治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尊老敬老倡议书(三)

倡议书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敬老、爱老、孝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传承社会责任,传播社会文明,翠峦区妇联向全区人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做敬老爱老美德的积极宣传者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一个个孝子,一次次孝行,在历史长河中汇聚、升华,化作文化的力量,融入民族的基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作为新时期的公民,我们要继承、发扬和宣传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利用各种时机、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人口老龄化形势,宣传弘扬敬老美德,宣传敬老助老的好典型、好事迹、好思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敬老文化的熏陶,筑牢孝亲敬老思想根基,让敬老美德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二、做敬老爱老美德的模范实践者

关爱老年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常回家看看,常关怀社会上的老年人。让我们用一封家书、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次让座、一次帮扶、一件礼物,把亲情关爱传递给我们的父母长辈,传递给社会上每一位老人,让老人家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病有所医、情有所寄,每天都生活得舒心、充实,用开心的笑、甜蜜的爱绘出晚霞的灿烂,以滴水之聚、跬步之积,共同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大氛围,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三、做敬老爱老美德的大力推动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敬老爱老社会风气的形成,要靠社会的关注、要靠全民的推动。要强化敬老爱老人人有责,人人有为的意识,让敬老爱老的美德在我们身边蔚然成风,用我们的灿烂笑容感染老人,与老人同乐。让我们以自己的模范思想和行动、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关心、关爱每一位老人,带动周围的人孝亲敬老,共同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我们伸出关爱的手,献出炽热的心,用真情、真心、真爱,为老年人撑起一片爱的绿荫,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峦城大地劲吹敬老爱老之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峦城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积极的贡献!

尊老敬老倡议书(四)

各企业、社会各界人士: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老年人曾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为祖国昌盛、家乡的繁荣、家庭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与汗水。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它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在水口村第29届敬老节来临之际,为使社会各界能够踊跃参与到敬老爱老助老中,让中华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为此,我们倡议: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

一、敬老从心开始。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经营;从前,老人们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操劳奔波,如今,我们事业有成,应该为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而努力。我们应当时刻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真心敬老,用心助老。

二、助老从我做起。百善孝为先,父母有养育之恩,长辈有关爱之恩,通过与他们聊聊家常,为他们做做家务,陪他们散散步等多种方式,常回家看看,自觉做到思想、行动上尊敬老人,不要淡漠老人,不要淡忘老人,不要冷落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从我做起,做敬老爱老助老的好事、实事。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不仅仅是我们应该尽到的责任,更是衡量一个人良心品德的标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是温暖的家庭。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是文明向上的社会。为了人间的温暖、为了老人的微笑,为开创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美好社会,让我们携手共同参与水口村第29届敬老节!

尊老敬老倡议书(五)

城关二小发出以下倡议:

全体家长及教师

一、常回家看看,安下心来好好倾听父母的诉说;

二、定期打电话,一声问候,疏散父母的忧愁;

三、亲手为老人做份他们爱吃的食物,让爱反哺;

四、整理自己的亲情档案,与老人共同回味那些年、那些事。也许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剪过的火车票、一份大学时的汇款单、一封尘封的家书......都能勾起你对父母浓浓的思念,小小旧物却承载着父母为你倾注的深厚的爱。让历史重现,让爱延续。

全体队员

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

洗一次脚

捶一次背

说一句贴心问候的话

送一件礼物

做一次家务劳动

表演一个节目,等等

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为了影响更多的人爱老敬老,请家长将孩子孝老敬亲的行动拍成照片或视频,并把视频或者照片发到各班级群和朋友圈,让爱传播、延续。可编辑以下文字:大家好,我是城关二小X年级X班的XX,敬老爱老 从我做起,我给爷爷/奶奶......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希望家长朋友们能积极参与这次倡议,老师们会在重阳节当天在班上分享每一个同学的爱心行动。让我们一起响应倡议,携手度过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重阳节。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6

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是集中全市wj系统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思考wj精神内涵的一次契机,是提升wj形象、扩大wj影响、展示行业风采的有效载体,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增进团结,促进wj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wj精神作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支撑。城市精神大讨论活动是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期城市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泛深入开展行业精神与城市精神大讨论活动,既是培育行业精神、打造行业文明和加快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不断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建设城市文明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各单位、各处室要从加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大讨论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总体要求

大讨论活动以“弘扬‘三创’精神,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立足于城市加快发展和wj行业发展的实践,围绕什么是城市和wj行业优秀的传统精神以及城市发展、wj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展开,大力宣传体现城市精神和行业精神的人和事,深入剖析和纠正不符合“三创”精神、不利于改革开放、阻碍城市和wj事业发展的行为意识,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形成并大力弘扬干部职工普遍认同的行业精神,同时提出城市精神表述内容的建议方案。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8月下旬)。各单位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文件精神,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干部职工明确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调动干部职工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大讨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实施大讨论阶段(9-10月)。

1、9月上旬,各单位通过召开学习讨论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讨论,引导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畅所欲言,研究探讨行业精神与城市精神的内涵。

2、9月中旬,市局开展“佳作欣赏”读书会活动,由各处室选派代表,诵读名家名作,在促进干部职工学习的同时,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提升干部职工的气韵涵养和精神境界。

3、9月下旬,结合《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举办《公务员法》讲座,培养和增强公务员勤政廉政、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的法制意识。

4、9月下旬,在全市wj系统中开展“行业精神大家谈”活动,并举办“弘扬wj精神,创建文明行业”演讲会,市局及各市(县)、区wj局各选派一名代表演讲,推进大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

5、为迎接在城市举办的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组织市局干部职工参加太极拳培训,通过培训强身健体,修生养息。

6、辑选“wj处(科)长展风采”、“青春杯”征文活动中的精华文章,编撰《感悟wj》的书籍,集中反映城市wj人的风采和发生在wj系统的先进事迹,作为弘扬wj文化和wj精神的教材。

(三)形成行业精神阶段(10月上中旬)。在干部职工广泛讨论并形成行业精神书面表述的基础上,市局各处室及各市(县)、区wj局将个人表述汇总提炼,提出最具代表性的行业精神的表述,并分别将个人表述及代表性表述于10月8日前报市局人教处。按照“根植历史、体现现代、面向未来”的原则,由市局党组鳞选出若干条wj精神的表述用语,发动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讨论评议,并确定行业精神的具体表述,形成干部职工普遍认同的行业精神。

(四)提出城市精神表述内容建议方案及宣传学习阶段(10月下旬—12月)。利用书信、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形式,充分征集干部职工对城市精神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形成若干个城市精神表述内容建议方案,同时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全市性有奖投票评选等活动。各单位通过印发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宣传牌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行业精神与城市精神,使干部职工熟练掌握。号召干部职工立足本职,践行和弘扬行业精神与城市精神,推动城市wj事业的新发展。

四、组织领导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相处,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人和自然的相处这四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从这四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影响国民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文化形态虽然多样化,但是阐述的主要内容具有一致性,即应该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正是现代建设和谐社会对国人应当具备素质的要求。中华文化真正的核心则是如何做人,即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2 国民素质现状

2.1 对国家和社会缺少责任感 国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始终不强,通常情况下,国人只会关心自己的亲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不闻不问。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做事。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应当为国家和社会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国家和社会只有索取,没有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国民素质面临的严重问题。

2.2 国民缺乏精神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民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相对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方面竞争都很剧烈,由于国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下,不免产生精神虚脱,心理焦躁的问题,这就给国民带来精神压力。其次,国民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也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发展,当前国民大多具有自我观念,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将他人和社会利益抛置一旁。最后,没有积极的精神层面引导。文化具有双面性,它可以从正反两面影响人的行为,由于国民精神文化的匮乏,导致在精神层面并没有精神文化进行积极引导,普遍缺乏精神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自然相处缺乏协调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国民并没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民在从自然之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时,并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国民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主要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人生价值观理念进行。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做人做事原则和精神文化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1 弘扬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为人的优秀理念,强调人格在 提高人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历来肯定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价值,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国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严于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闯红灯现象就会大量下降,也不会出现当下社会热议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是提升国人品格的良药,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人的品格。

3.2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国人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他人的关怀和义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人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下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与国家的优秀理念,对于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加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着国家形象,做到严于律己,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3.3 弘扬和谐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优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与自然发展相违背的现象,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当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也是现代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低碳型经济与国人素质息息相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帮助国人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的行为对自然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过度浪费资源危害环境的现象就会大幅减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合理思想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国民的行为,可以使国民在生活中做到礼让为先、平等有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素质,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丰厚精神遗产。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实,2013(9).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3]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4).

[4]许青春.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4(4).

[5]杨绍霞.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看国民素质的提高[J].北方经贸,2012(8).

课题项目:

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GJ008,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扩大现代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

2015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辽宁医学院学生工作科研项目,201601020010,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篇8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倡议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倡议书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文明安全过春节倡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文明安全过春节倡议书1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欢声笑语辞旧岁,文明新风暖人心。在中华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度一个“文明和美平安健康”的美好春节,展现现代化国际城区的良好风采,我们向大家作如下倡议:

1、过移风易俗的“文明”年。

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理念,做到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不沉迷、不攀比炫富,倡导婚事新办、节庆俭办,文文明明过大年。

2、过孝老爱亲的“和美”年。

积极弘扬孝老爱亲、敦亲睦邻的传统美德,传承好家风家训、陪伴好长辈孩子、建设好文明家庭。广泛参加贴春联、送福字、搡年糕、扎龙灯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和美美过大年。

3、过遵章守礼的“平安”年。

自觉遵守交规,践行文明礼让,做到不乱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车窗抛物,不随意停车,不酒后驾驶。积极倡导公共文明,做到遛狗要牵绳、乘车要排队、娱乐要有度,平平安安过大年。

4、过绿色节俭的“健康”年。

爱护城市环境,做到不在禁止区域燃放烟花,积极投身“清洁大行动”,主动扮靓家园。遵守“文明餐桌”规定,推进“光盘行动”,做到不浪费粮食,节俭惜福,健健康康过大年。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每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亲爱的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文明点亮我们的春节、扮靓我们的城市、照亮我们的未来!

最后衷心祝广大市民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萧山区文明办

20__年1月31日

文明安全过春节倡议书2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在鸡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弘扬文明新风,建设文明石家庄,营造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共建文明和谐宜居上栗。县文明办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文明庆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给亲朋好友拜年、送祝福,不编发、转发不良和不健康短信。给孩子压岁钱要适度、不攀比,崇尚节俭。注重绿色环保,燃放烟花爆竹时,遵守有关规定。倡导健康娱乐方式,不酗酒、不、不沉迷网络、不搞封建迷信。

文明出行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行文明路,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护栏、有序通行;开文明车,慢行礼让、不酒后驾驶、不超速行驶、不疲劳驾驶、不超员超载、车辆不乱停乱放。

文明用餐

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文明餐桌行动,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光盘行动,不剩菜、不剩饭。亲朋好友聚会,不贪杯斗酒,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做到不食用过期、有毒食品。

文明游园

维护公园广场环境,不践踏花草,不攀爬树枝,不采摘花朵,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注意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崇尚绿色低碳,讲究与人为善。

文明祭扫

崇尚科学,摒弃封建陋习的祭奠方式,提倡祭悼不携带火源上山,不在上坟时烧纸、烧香、放鞭炮、放孔明灯,不在在林区吸烟,不在林区烤火取暖、生火野炊。如确需在坟地烧香、烧纸,请自觉做到未开好防火线不烧,未备好打火工具不烧,刮风、高温、干旱天气不烧,无人看守不烧。遇到森林火灾时,积极扑救并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当地村委会,以便及时组织人员扑灭。

广大市民朋友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树文明新风,过平安新年。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新春快乐!

县文明办

20__年1月21日

文明安全过春节倡议书3全县广大市民:

值此辞旧迎新、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为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平安的节日,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倡议,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市民、过文明春节。

一、节俭过春节。

弘扬勤俭节约中华美德,自觉参与“文明餐桌行动”,倡导文明、理性、科学健康的就餐生活方式,摒弃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杜绝中国式的“剩宴”,反对挥霍浪费以及奢侈享乐之风,过一个风气向上的“节俭年”。

二、平安过春节。

增强安全意识,在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氛里,做到安全驾车,文明出行。注意防火、防盗、防爆,文明燃放烟花爆竹,共同营造“平安是福”的良好氛围,过一个安康幸福的“平安年”。

三、健康过春节。

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从自己做起,自觉加入“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自觉抵制黄、赌、毒,不酗酒,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过一个朝气蓬勃的“健康年”。

四、祥和过春节。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尊老之事,树孝敬之风,做睦邻之事,树和谐之风,利用春节,主动增进亲情、友情、乡情,积极参与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过一个团结友爱的“祥和年”。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风尚。相信,新的一年,有你有我有他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从“做文明市民、过文明春节”做起,未来一个更加文明的余庆、美丽的余庆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欢乐!

倡议人:___

20__年_月_日

文明安全过春节倡议书4广大人民群众: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改变日常生活陋习,弘扬向善正能量,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平安、文明的节日,值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太和县文明办谨向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致以新春祝福,并提出如下倡议:

一、美化环境,干干净净过春节。

巩固提升我县“三治三增三提升”“三大战役”“六项行动”和“三线三边”暨城乡环境治理成果,在城区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单位庭院和农村村居内外、道路沟塘继续开展大扫除活动,向脏乱差宣战,建设清洁家园,干干净净过年。

二、少放烟花,清清爽爽过春节。

春节期间,尽量少放烟花爆竹,商铺、酒店和经营户要逐步改变放“开门炮”、烧“开门香”的陋习,使城乡减少烟尘弥漫,让清新空气相伴。

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过春节。

弘扬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学法用法,坚决反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文明祭扫,提倡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科学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多参加科普活动,增强辨别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四、“光盘”行动,勤俭节约过春节。

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倡导“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兜着走”,反对红白事大操大办,摒弃搞攀比、讲排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培育“节俭养德、全民节约”新风尚。

五、文明出行,安全和谐过春节。

自觉践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太和市民文明公约》,遵守交通法规,自觉排队,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护栏,不超载超速,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车,不车窗抛物,做文明有礼太和人。

六、微笑服务,文明诚信过春节。

诚实守信、文明服务,让广大群众买得放心、用得安心、走得舒心。公安、消防、医院、银行、交通、供水、供电、商场、超市等窗口单位,要开展好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七、关爱互助,传递爱心过春节。

多陪伴父母、探望师长、看望乡亲,多参加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鼓励多做修桥铺路、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善行义举,让社会大家庭更温暖。

一言一行塑造形象,一举一动彰显文明。让我们携手同心,为实现大开放、大投入、大创新、大发展,皖北领先、安徽争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大两先一全面”“皖北排头兵,安徽十强县”总目标和打造“医药高地、诗画太和”品牌而共同努力!

祝全县人民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___

20__年__月__日

文明安全过春节倡议书5全旗广大城乡居民:

笑语欢歌除旧岁,文明新风暖万家。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和谐文明新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为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做出贡献,旗文明办特向广大城乡居民发出文明过春节倡议。

一、倡导新风,节俭过年。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摒弃大吃大喝、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奢侈风气,力戒大操大办红白公事,提倡喜事新办。文明购物,理性消费,绿色拜年,要自觉抵制“黄赌毒”,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多以文艺演出、字谜灯会、书画摄影、经典诵读等积极健康的活动来丰富节日生活。

二、尊老爱亲,和谐过年。

要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利用春节假期多陪伴父母,真心关爱老人,主动承担家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争做敬老孝老的好公民。同时,探望师长、走亲访友,积极营造上慈下孝,和和美美的良好生活氛围,让亲朋好友过一个身心愉悦的新春佳节。

三、弘扬公德,文明过年。

要大力弘扬社会公德,遵守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维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不在公众场所随意燃放烟花爆竹。上街入市文明礼让,谦逊待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拜年走访,慰问交流活动,传递亲情友情共享幸福生活。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送温暖、献爱心”,展示中华民族崇德向善,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

四、低碳环保,绿色过年。

过节不忘环境保护,自觉维护生态文明。节制燃放烟花爆竹、不焚香烧纸或少焚香烧纸,提倡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卫生环保、与时俱进的祭祀方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培育勤俭、文明用餐新风尚。

五、消除隐患,平安过年。

陋习是隐患,平安是幸福。要增强安全意识,燃放烟花爆竹注意人身、财产安全。要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驶,不乱停乱放车辆。注意防火、防盗、防爆,共同营造平安祥和的良好春节氛围。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风尚。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展风采,为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城增光添彩,打造魅力四射的美好家园!

察右中旗文明办

上一篇:春节景区安全生产预案范文 下一篇:传统文化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