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0:53:2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源头活水在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发展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思想素质开阔精神境界提升文化品位从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追求高雅的现代文明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门人刁一的重任.健康向上的校际}文化在新型人刁一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小可代替的作用。受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高校教育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选择.这小仅与高等学校所培养的日标小相适应.也直接影啊到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囚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政治思想}_作.正确引导时尚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索质

r为社会卞义价值观核心的爱困卞义和集体卞义.是现代苹命的产物.但是它的思想渊u}可以追溯到中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群体本献的思想大量出现我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庄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宣传真理.人的价值集中表现在为真理、道义而产}一必要时为道义而献身。于是.“杀身成仁”、“舍n=.取义”便成r中uu;代有识之十和志十仁人的信条。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精神.富于正义感.崇尚正气的民族。林则徐“虎门销烟”.仲张民族正义.小避个人祸侣;谭嗣同变法维新.以}}u头流血_唤醒困人;孙中山7卜致力于困民苹命.“一往无前.愈挫愈奋”.近代中困的JlJ史.是志十仁人献身社会的奋斗史。

社会卞义道德观从我困传统美德中也可以找到思想渊u}。例如.传统美德强调人们应当“闻过则喜”、“过则勿}h}改”。孔庄曾说过“过而小改.是谓过矣”.即有了过错还小改.那就是过错了。我困优秀传统文化小承认有天产卜的圣人.也小承认有绝对完美的人。孔庄很坦率地说“庄也丰.苟有过.人必知之”。承认自已有时有缺点和过错.别人指出.他能立即改正这才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实事求是的风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实践在深入.政治思想}_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手段也在发产卜着深刻的变化。囚循守川、半守成规、停滞小前.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新坛跃.采取新举措.实现}_作的新突破。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用宽j’一的眼界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困.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装各思想宣传阵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深入侧}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行为的特点.探索人的思想认识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善于把握时机.囚势利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高校学产卜的思想政治}_作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进行马克思卞义哲学的理论思维教育。而马克思卞义哲学可以从中困古典哲学中找到若}理论的渊u}。道家学派创始人老r.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事物对立面相勺_依存的观点.提出了美{王、难易,t短、高下、有无、损益、胜败、攻守、动静、荣辱等对立的概念。矛lH的一方面小存在.对立方面也小存在.这就叫做“有无相产}一难易相成.t<短相形.高下相倾.声介相和.前后相遇。”对立面相勺_依存、相勺_作用.刁一有事物的转化和发展。我困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事物的转变和发展的理论.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产卜观察所得经验的理论概括.山此引发出所谓“忧患意识”.也是极有价值的。《易经》中就有这样的话:“安而小忘危.有而小忘无.治而小忘乱”。一代贤相、北宋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厅阳楼览物抒怀.其“小以物喜.小以已悲”的崇高境界.完个超越了个人的一已名利.范仲淹产卜遭遇坎坷.忠直小阿.但心忧天下.留芳千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情怀.至今仍铮铮作啊.

其哲人风范.令后人瞻仰小i}。在做好学''''I一的思想政治}_作中.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卞义哲学.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应紧密联系高校学产卜的实际。要切合当代大学产卜的思想实际.从现实''''I=.活中汲取新鲜营养.真实反映时代精神.使思想政治}_作更加富有活力。要深入学产陈认真了解学产陈满足学产卜要求.把思想政治}_作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学产}一引导教育学产}一帮助服务学产卜。要把引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战线必须t<期坚持的}_作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_作的各个方面.使高校思想政治}_作始终立足于学产卜的年龄、心理、思想实际.}_作视点始终对准改苹开放和现代建设的火热产卜活.}_作的落脚点始终放在学产卜的理想、前途、责任感教育上.把思想政治}_作做得更加具体实在.更加入情入理.更加亲切可信。这样既有利于对高校学''''I=.进行马克思卞义哲学教育.又有助于开I}}l学''''I一的精神境界。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定时期社会上或群众中普遍流行的某种产}一活方式或行为模式.是众多人相勺_影啊、迅速普及的结果。时尚具有流行性、通俗性、商品化的特点。高校学产卜偏爱流行文化.囚为他们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产卜机、最极苹新思想的社会力量。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追求时髦的心态.往往成为追逐时尚的卞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高校学产卜远离粗俗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品位。当代大学''''I一在改苹开放后出''''I一在社会转型中成民.是与时俱进、与时共舞的一代.他们追逐的时尚卞要集中在阅读时尚、网络信息时尚、影视娱乐时尚、恋爱婚姻时尚、校园经商时尚、西方哲学时尚、考}JI留学时尚等儿个方面。这此时尚已成为高校学产卜产卜活中小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渗透到高校产}一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代大学产}一群体中掀起了一阵阵的时尚热潮。时尚对高校学产卜的产卜活观念、价值取向产产卜了多方面的影啊.而这此影啊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高校德育}_作者应辩证地分析。一方面.追逐时尚加速了古年学产卜的社会化进程.开拓了知识面.培养了技能.拓展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陶冶了产卜活情趣。_另方面.时尚文化良隽小齐.难免带来负面影啊。众所周知.时尚文化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有此时尚文化小可避免地带有浮浅、庸俗、猎奇的特点.甚至有色情卞义、享乐卞义、拜金卞义、民族虚无卞义等颓废文化错误观念.对当代大学产卜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产卜观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对此.高校德育}_作者应该有一个洁醒的认识。

如何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大学''''I一的文化品位昵

1、对大学产卜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产卜观、世界观教育。对种种社会思潮.如西方哲学中萨特的存在卞义、尼采的唯意志论、叔木华的宿命论、马洛斯的人木卞义等进行言之有据的正确分析.以理服人.帮助他们提高市美鉴赏能力及分析、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带有理性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此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小应对“洋思想”、“洋学说”、“洋事物”盲日的崇拜。

z、充分利用传统教育资u}组织、开展有益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正确引导学校流行文化.又能满足高校学产卜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需要.让他们在事实面前受到熏陶、开阔视野、增t见识.在实践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能力.展露才华。同时能克服他们盲日地赶时髦随大流的心理倾向.促进他们的进一步成熟。

3、在大众传播、思想教育领域应该重视舆论导向.防}卜小良现象的流行和泛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要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思潮和西方文化进行分析、评述.以帮助高校学产卜认识各种“流行”和“时髦”背后的深层原囚和机制.便于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而小是盲日地从众。思想政治}_作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素材.以,i一动实际的事例来说明流行文化的利与弊.说明社会流行文化的得与失.使他们远离粗俗文化.脱离低级趣味.从而确立正确的时尚观.健康成to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四、举办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活动。道德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说教的方式,“道德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文化作品、精神产品和公共空间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4]而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较好方式就是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方式根据教育内容和特点采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演讲或征文比赛、开展社会调查、举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发出倡议等。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通过人人参与的活动,感悟国学、传承道德、提高认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卫东 “中华名城行”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

《小康》杂志上期刊发的“寻找文

>> 保护文化遗产的全球行动 故宫:需要被尊重的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这个时代更需要文化 文化遗产与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有滋长的土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在行动 许明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贵州行动 改革更需要“行动起来” 《锄禾》不只是诗,知辛苦,更需要行动!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应由政府主导 中韩文化遗产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动态浅析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建设传承体系 保护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情怀 更需要行动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情怀 更需要行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专家点评

卫东 “中华名城行”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

《小康》杂志上期刊发的“寻找文明密码”封面专题,让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本新闻期刊多年来坚持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媒体行动力。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联系我们最近联合举办的“中华名城行”大型公益活动,我觉得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仅需要一种人文情怀,更需要行动力,因为行动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传承和传播这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是快速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捷径。“中华名城行”活动将从文化遗产中寻找力量,扛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时代大旗,组织权威专家学者对百座中华历史名城进行深入发现研究、挖掘阐述,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密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明密码解读出来,以此凝聚全球华人力量,助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重塑“一带一路”的辉煌。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的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和呵护这些鲜活的素材,是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不竭的宝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借力中华传统文化让思想品德课堂大放异彩 让青春大放异彩 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让中考作文大放异彩 让美术教育大放异彩 让写字教学大放异彩 合作,让英语写作大放异彩 让农村的美丽大放异彩 让合作学放异彩 让阅读在小学大放异彩 改变,让“超市”游戏大放异彩 显亮大放异彩 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让生物文化大放异彩 让江苏文化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 在继承中追求创新/传统名剧大放异彩 让探究贯穿始终 让讨论大放异彩 让语文综合性学放异彩 情感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让吟诵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让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当今社会,优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成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 宣传 实践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中国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弘扬优秀文化,续写辉煌历史,完成民族复兴,实现中国崛起,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

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这其中的奥妙,时常令我们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有优有劣,真伪参半。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纵观传统文化,我们发现,值得发扬的方面:

1.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精神境界。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好的方面:

1.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2.压制个性。用皇权思想压制自由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应该得到传承与弘扬。但是必须明白,我们宣传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味地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文化。

没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就没有昌盛的国家。因此,继承和发扬真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13亿中国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牢记历史使命,传承优秀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上文明富强的中国道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用红色文化激励学生

红色文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渐渐丧失主导地位,并正在被人们遗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了较大变化。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在政府指导及有志之士的影响下红色文化在中国逐渐红火起来。

红色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姿态,其精神文化主要指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聚而成的革命传统。

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文化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力量,结束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历史状况。在旧社会,中国人被称为一盘散沙,那时候人们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为人民的不团结,所以受到外国人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让人们有一种很强的向心力。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争先恐后杀敌人,前赴后继驱倭寇。新中国初期的《歌唱祖国》激励人们当家作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之中……

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沉淀。红色文化慷慨长歌,可以凝聚人心,激励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经典、发红色短信,让这种红色现象延续下去,并凝聚成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红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当然,传承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怀旧和简单的重复,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用红色文化激励人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红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种红色文化,把握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红色文化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红色文化的内涵很丰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坚定的信仰与美好的理想,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作为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有效载体和平台。通过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来感化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证明,诞生于血火之中的新中国,不仅不畏惧强加的战争,还敢于主动迎接合理合法的战争;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注定要与光荣为伴,每一份血染的风采都成为后世的珍藏。新时期的我们要站在国家的旗帜下,认准前进方向,重塑坚定信仰,创新发展模式,振兴民族经济,我们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融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学术、制度礼俗、科学技术、实物古迹、书法绘画、医学武术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之中不乏“追韩逐美”之辈,他们看韩剧、穿韩装、过圣诞节、学习国外礼仪……,对于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甚至鄙视,不知何谓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中庸贵和之道不明就里,对忠贞守信、仁义孝悌的典故更是难以言状,特别是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教学无可厚非地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涵了哲学思想、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等,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有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运作乏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以学制短、专业课程要求高、实践教学比重大等为由,挤占大学语文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它开设成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学时安排不固定,时开时停,随意性较大;在师资、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也较为混乱。由此,大学语文渐渐丧失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搁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尽快成“名”成“家”。要与时俱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的纯文本授课方式,选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分成“模块”,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教学本身的目标、任务和知识点以外,还可融入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地理人情、哲学思想等小的模块,组织设计好“每一次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项目或单元,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讨论、鉴赏、比较、研究、专题报告、讲座等方法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调动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

(二)编写适用教材和讲义,强化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要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编写讲义和教材时,要废除以选用教材为样本而编写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唯一依据的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讲义,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可融入演讲(辩论)技巧、口才训练、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鉴赏等技能培养的内容,增强文学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对应的专业人、岗位人,并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以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取缔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学生技能的掌握、兴趣的保护与激发、求知欲的满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化为评价标准,形成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价,体现过程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考查等形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现代文明同步,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人格尊严,确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怀庆 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吴晓燕 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3]乔守春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

[4]王蕴玉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学术论坛》.2012年5月

[5]马铁浩 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4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37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中学生从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自主性不断形成,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模式,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新途径,大胆尝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一、指导思想

致力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总体设计

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载体,在教学中不断采取方法和策略渗透中国文化元素为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三、意义

1. 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指出在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地理、数学、物理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2. 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与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二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 实施原则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采取方法和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后活动中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4. 实施目标、实施内容、实施重点

(1)实施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达到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文化渗透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

②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后活动中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运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2)实施内容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等。

(3)实施重点

本课题的实施重点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采取方法和策略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四、本课题的实施思路、实施方法、技术路线或实施步骤

1. 实施思路

本课题的基本实施思路是: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实验,促进学生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让英语充当加深中西文化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媒介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后的关系进行教与学的反思提出正确实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或策略。

2. 实施方法

本课题以经验总结法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及有效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同时在研究中辅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活动实践等方法,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有效实施。

(1)文献研究法:进行有关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内外文件检索,充分了解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水平,借鉴有价值的成果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使本研究有所创新和突破。

(2)调查研究法: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占有量。

(3)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把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班级发展前后变化作比较,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情况,收集研究数据,分析归纳,为课题结题提供依据。

(4)活动实践法:通过“英语角”、参观、游览、诵读等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传统文化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5)经验总结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逐步调整研究措施,保证研究内容的逐步深入。教师通过深入课堂的实践研究,及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记录下来。定期整理研究心得,将研究得到的经验以文字形式公开展示,为建立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3. 技术路线或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或实施步骤是:课题研究准备课题设计开题实验处理各个阶段总结结题报告。

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

课题申报、立项,理论学习,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实验处理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2月

①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进行实践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②第二阶段:2015年5月――2016年2月,实践研究,阶段总结、反思,撰写论文。

③第三阶段:2016年3月――2016年8月,进行实践研究,中期总结,形成中期实验报告及论文。

④第四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1月,实践研究,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终期总结。

⑤第五阶段:2016年12月,汇报研究结果,申请结题。

五、实施保证措施

1. 笔者所在学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是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先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学校图书馆有藏书9万余册,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微机室、视频教室、校园网等教学设施,班班装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领导以及相关人员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在时间上、经费上、技术上、资源上也给以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不断学习先进经验,调整方案,及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记录下来。定期整理研究心得,改进方法,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 陈 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2016年2月1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刊登了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方向。无论是其发言的身份,还是探讨的话题,堪称权威重磅。他强调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备考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

一、关注文化常识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Ⅱ卷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由于之前的关注度不够,导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认为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要加大对文化常识的关注。

文化常识比较零散,需要对其归纳。大致可以归纳为十一类: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军制。由于这块知识系统性不强,很多学生在记忆时都靠死记硬背,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认为可以在梳理的过程中寻找相关知识的逻辑性来满足学生对这块知识的期待。

以科举制度为例,可以将科举相关的知识按学生――学校――教师――学习内容――考试级别――录取这样的思路进行归纳整理。

如考试级别可以归纳如下:

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和联想的基础上来记忆,既省时又牢靠,可以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二、关注文化类人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2卷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几乎都是人物传记,进几年选择的人物涵盖了科技界、军事界、文化界。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在今年的模拟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界人物,如庞朴、汤一介、季羡林、朱自清、叶嘉莹、杨绛、阎肃等。首先,这些文化界的人物本身就是各类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传承的有传统诗词、有文艺散文、有音乐;其次,他们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如朱自清先生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叶嘉莹女士一生奔波体了对古典诗词的执着坚守,阎肃老人呕心创作体现了对音乐的痴爱。这些精神和品质对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中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精神之钙。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加大对文化类人物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写作部分积累写作素材。

在具体的积累过程中,又可以将这类人物进行分类。如下图所示:

积累了相关人物的素材文章后,可以利用时间集中阅读,寻找类文的规律,畅谈阅读启发。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应对12题的解答,又能为写作部分积累到写作素材,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三、关注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通过教化而培育人格健全和精神完善的人,然后让这些人走向社会,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旨在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完善。所以,关注人文精神意义重大。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卷和Ⅱ卷中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更高层面上考查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完善。Ⅰ卷中女儿检举揭发父亲的不当行为,意在引导学生在面对亲情和法律之间怎样抉择,Ⅱ卷中要求学生在三个风采人物中进行比较权衡,意在让学生对不同的精神品质进行评价。无论是Ⅰ卷还是Ⅱ卷,都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注人文精神,可以利用各类作文材料来实现。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大量作文材料的分析,既可以达到审题训练的作用,又可以丰富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其初衷是要选拔人格健全和精神完善的人才,而传统文化在发挥立德树人方面起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高考背景下关注传统文化、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其意义不言而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众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扬长避短,加以合理利用,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使其获得更加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息争,固然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但由于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无疑。“无欲无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能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3.2用优秀的古典文学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坚强、大度和乐观可以说是它的根本,也是历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诗词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欣赏古代优秀文人的诗词文,其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能够感染学生。同时,古典诗词文又可以使人以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导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此,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而开设古典诗词文的教育内容,并使之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

3.3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具有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因此,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能够确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古往今来,美术在人类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是包括文化、思想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进步的体现。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美术教育应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构建保护传统艺术文化的平台,在美术课堂中传承传统艺术文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传统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传统艺术 传承与发展 研究

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产物。美术作品集文化、道德、生活等因素于一身,在无文字时代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美术作品是文化的结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目前,社会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对传统艺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自身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这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建与复兴。

一、美术教育中传统艺术文化讲解的意义

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视觉、精神的享受。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中的传统艺术,并与学生交流,学生会被眼前的真迹感染,为之赞叹。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如视频演示、幻灯片等,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更丰富的传统艺术作品。教师可将我国各个朝代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如瓷器、玉器、古画等。经过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并且能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从而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热爱与保护。

二、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民间工艺教学

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多种渠道,组织民间工艺人员进课堂,向学生传授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的传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中包括民间工艺知识基础,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参观,了解了景泰蓝的历史以及纯手工制作工艺的流程,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景泰蓝的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最终创作景泰蓝作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认识与实践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效结合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艺术审美方向的把握。目前最为提倡的应是将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绘画,当今世界现代艺术以传统艺术为参考的例子十分常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如薄胎瓷与雕刻艺术结合制成的瓷器工艺品等。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分享给学生,从而带给学生传统文化的审美享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四、美术教育传统艺术文化教学应坚持选择、包容及创新的原则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文化种类丰富多样。由于我国文化种类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教师应坚持包容的原则,以宽容的心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尊重艺术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积极承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坚持选择性原则,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事实上,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其进行思考和选择,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华。美术教学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气息。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其文化地位也受到影响。为使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渗入美术教育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美术教育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民间工艺大师教授学生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坚持包容、选择的原则,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之花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杨仁毐.如何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2]王世霞.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李梦雷.高等美术教育中的教与学——写生采风与创造性思维培养.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及其原由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家园失落的痛苦,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理想缺失、信仰模糊、对未来充满疑虑,对社会和生活缺乏热情,生命活力难以彰显。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精神的缺失。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以物化成果评价人,轻过程评价;二是在长期有受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三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错误。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有高职院校被严惩淡化。殊不知,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必须要借助人文教育来实现,因此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第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现实意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心、变化气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爱国助益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整体—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感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代代相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得起任何狂风恶浪的袭击,能够始终昂首向前、奋勇前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第三,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诚实守信的品质作为君子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无处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部分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诚信缺失的现象。

诚信的缺失。1)当代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四大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职业”比比皆是。2)贷款信用危机。助学贷款出台以后,很多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可还款却成了问题。“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贫困生贷款,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的学生进入还款期,但迄今仍有119人未还钱,占近10%";“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有20%. 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其中90多人没有适当理由,有恶意逃债倾向”。如此等等,都表明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3)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据悉,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越来越多,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4)制造虚假履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竟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

三、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设立道德修养与“孝”文化,现代法律思想一与古代法家思想等专题;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立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奥运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等专题,采取互动式授课方式,既拓宽了课程内容,又活泼了课堂气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在高层次上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将优秀文化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在加浑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第二,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性。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引导好学生阅读经典,向学生推荐百本(部)好书,百首好诗(词),百首好歌。结合“世界读书日”,“孔子诞辰”,“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重要人物的生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假期中精读一至两本书、泛读二至三本书,书写读书笔记,把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纳入学年综合素质测评中,与评奖评优挂钩。通过开展优秀读书笔记评选、组织读书报告会、每月推荐读书书目,开展导读、书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明德”、“亲(新)民”、“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传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和培养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上一篇:水利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华为企业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