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2-26 22:47:21

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2000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2010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扬国学。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2001年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邪路,理政全无方。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再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员巡回演讲。

横的方面,要按"让13亿人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精神,传承体系要坚持落实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并使社会分散人员、特殊人群也能受到教育。要使全社会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气氛和优良的环境;要明确传承的责任主体、传承人员、传承内容、弘扬措施,并加强检查督促,实行奖惩激励。

(四)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学校予以政策支持。帮助它们解决在发展中步履维艰的问题。

1、予以体制承认。该批准的为合法单位的及时批准,使民办的国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官方承认,办学名正言顺,学生有学籍,解决与体制内学校不相衔接的问题。应适当放手、放开,让民办国学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借鉴广东潮州的做法,批准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国学学校,使学习内容、学籍从纵向上衔接起来。这种体制承认要建立在评估之上,对有办学资格,有基本办学物质条件的、已办学校质量较好的优先批准。已办学校尚不合格的,在加强指导,限期达标后也可批准。废除个别地方有关民办国学幼儿园孩子不能上公办小学等不合理规定。

从长远看,国学教育必须深度进入现行教育体制,必须加大公办各级各类学校学国学的分量。各级教育部门要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并加大推进力度。要借鉴民办国学教育的成果和不足,审慎而积极地开放和改造现有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如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去中国化""去古典化""去乡土化";教学方式上,如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等等。

2、给民办国学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国学有不同于其他各具体学科教育的特点,民办也有不同于公办的优势,对教学各科目的目标、课程设置、老师资质认定、课材编选,教与学成绩的考核,应赋予其一定自。

3、给场地。民办国学学校急需办学场地,建议政府把关停工厂的场地和废弃学校的场地无偿借给或低价租给它们使用。确需批准用地时也要压低征地价格,放宽限制,简化审批手续。

4、坚持实行"民办公助".给国学学校以资金补助。从公办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块资助民办国学学校建校和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对困难较大的民办校予以教师工资补贴。

5、国家出资提高民办国学学校教师待遇。除工作补贴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资质认定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予以资助。

6、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培养国学师资人才。合格的国学师资是传承国学的中坚力量,是传承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当务之急,是选拔一批内外双修、德才兼备的热爱国学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取得资质,尽快上岗,解决国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各省应建立国学培训基地。名牌大学、各级党校要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作出培训规划,国家要提供培训经费。

(五)新闻媒体、社会各方给弘扬国学以舆论支持。媒体要加大直接宣传国学的内容,如举办电视直播的蒙学知识、"四书"知识竞赛等,推动国学普及工作。要及时传播弘扬国学的信息,总结和宣传典型经验。

(六)加强对国学的研究。

1、通过研究,弄清国学的本义,弄清传统文化的由来、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读通原著,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古圣先贤的思想。在诠释国学时,不能只抓只言片语,任意发挥。现在有些人不潜心研究,急于出名出彩,以至"戏说"四书五经,戏说传统文化,于人于己,有害无益。

2、分析好,大有益。在研究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辨别、界定国学中哪些是应当继承的精华和正确思想,哪些是受历史局限,现在不再适用的思想观念,哪些是该批判、舍弃的东西,以决定取舍。不能不加分析,简单地提"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对"古"和"今",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该"厚"则"厚"之,该"薄"则"薄"之。

3、研究如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和发展互相促进,适应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就要在研究传统文化、国学的同时,加强对当代文化、现实文化、时代文化趋向的研究,分清利弊,拨乱反正,找准其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结合部。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关键是要在结合、创新上下功夫。结合是为了创新,为了古为今用。要指导人们把传统文化在形成和传承发展的长河中升华而成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发扬光大,成为创建现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参照系、重要营养素。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百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些迷失。在此境况下,学术界人士普遍认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这一理念的提出也再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的重建。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研能力以及政治影响力的逐年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此时在国家文化部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下,我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在社会各界人士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的认识

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特别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通过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方式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创举、是发展中华大繁荣的责任和义务。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希冀国际社会通过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了解中国,尊重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继而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纵观世界历史发展长河,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从这一角度讲,只有对其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理解其社会制度的选择。如今,虽然国际上对于中国的进步持认可态度,但是依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存有怀疑和诋毁。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社会大都对我国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不够了解,而是从主观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所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能够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我国文化的了解,然后透过文化的内涵解读中国人的价值观,消除彼此之间的偏见,从而理解和认同其制度的选择,最终让我国在国际上的分量不断加重。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首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源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修养,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经历了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和各个国家之间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尽量同化价值观的差异,尊重与每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其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根基。中华人民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人们不断向前的原动力,在世界多元化思想理论的冲击下培养以华夏民族的精神力来加速精神文明的建设,时刻确保华夏民族的饱满的状态。最后,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可以从外部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交流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勇于接纳的特性会让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使自身实力得到提升。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还存在不足。首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在弘扬传统文化时首先要充分挖掘其精髓,然后再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保护措施。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很多传统文化在我国逐渐消失殆尽,这对我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其次,思想认识的偏差。由于我国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因此部分人认为其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再加上传统文化的繁礼琐节使得在弘扬上增加了难度。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和排斥以及研究学者对于文化价值的挖掘不深入,也给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来了阻力。

弘扬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要想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和现实之间的相互融合,换而言之,即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和发展后能够将新时代的特征得以完整的展现。依照当下的环境,传统优秀文化就应和经济建设和提升综合国力等顺应时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性。受现代工业文明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社会的发展依然面临众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传统文化必须立足现实,以全球化和工业文明的进步眼光来看待历史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只有将传统优秀文化和现实需求进行结合,以现代的角度和时代特征去解读存留的问题,作为智慧结晶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创造和转化,在不断的传承中逐渐凝炼成超强的文化软实力,以蓬勃的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向前。

学会挖掘和保护传统优秀文化。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人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会挖掘其内涵并加以保护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充分挖掘其内涵,做好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影响千千万万中国人。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在发展自己文化产业方面不遗余力,美国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在发展自身文化产业方面处于世界前列。这是民族对自己文化自信和认可的体现,也是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弘扬和发展文化产业时不能一味守旧,需要了解我国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做到取舍有度,积极吸纳先进的文化因素,同时积极引导民众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其次,加强文化宣传力度。传统文化具备民族性、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特征,首先必须让全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然后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可以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为中国优秀文化发声,从而由点及面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传承历史悠久,理应给华夏民族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闭关锁国、战乱纷争让民众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得以建立和发展,从而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失掉自信力。如今重建文化自信成为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让民众意识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传统文化精髓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治世”的文化内涵推动着国家经济增长、政治的稳定。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解决西方发达国家尚不能很好解决的社会难题。如西方国家治国更加注重眼前价值巧用治国之术,而中国则更强求道义,遵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治国理念,所以在面对周围复杂的形势时能够游刃有余,国家长期处于平稳、安定的发展环境中。

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没有根便不会吸收养分获得繁荣;而一个无法和传统和解的民族甚至被形象地比喻为“漂泊的心灵、失根的兰花”。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有文化典籍、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等,因此,必须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保护、重点文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等工作,以及中华善本的再造等。政府可以带头组织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保护工程,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和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节庆的渊源,弘扬节庆文化的思想内涵,将每个传统节庆特有的含义作为主题举办文化活动。此外,可以向国际友邦宣传中国传统节日,让中国传统佳节可以像西方节日一样风靡世界,进而提升中国优秀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

①刘爱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8期。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吴潜涛教授在为参加“道德讲堂”培训行动的学员授课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祖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是一个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复杂的文化混合体。因此,全面认识、正确对待中华民族古代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正确方针,确立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的古为今用的原则,正确解决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反复强调,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种“批判继承”态度和方法,是对民族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发展民族文化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的统一。所谓弘扬,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逐渐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所谓培育,就是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特点,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不可思议的;培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不能及时不断地吸纳时代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坚持弘扬与培育相结合,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本道路。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两种错误思潮。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个别性、特殊性,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无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科学辨析,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副司长唐爱华、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山东省宗教局副局长刘爱民,泰安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朱志平;著名学者牟钟鉴、王卡、詹石窗、张广保、盖建民、吕锡琛、赵卫东;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丁常云、唐诚青、刘怀元、林舟、张凤林、孟崇然、黄至杰,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的会长、秘书长等参加座谈会。王哲一秘书长、林舟副会长分别主持了座谈会的上、下半场。

蒋坚永副局长在座谈会上讲话。他说,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道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理应走在其他宗教前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做出更大贡献。他希望道教界积极响应的号召,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把握机遇,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增强自觉,勇于担当,真正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蒋坚永认为,道教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要找准几个着力点:第一,要善于挖掘整理道教教理教义中的优秀资源,并把它传承好、发挥好。长远来说,要加强道教思想建设,创新教义教理,逐步建立起中国道学的思想体系。第二,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积极探索有效的举措。深入开展玄门讲经活动;进一步增强宫观文化功能;立足服务社会,将养生、武术、音乐、医学等道教特色文化向社会传播;加强道教文化建设工程;探索道教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第三,要坚持正信正行,发挥正能量,要对传统的教理教义进行梳理,把古老道教思想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道教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丁常云副会长、牟钟鉴教授、张凤林副会长、王卡研究员、吴诚真道长和詹石窗教授在座谈会上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们对道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丁常云副会长的发言题目是《道教要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正能量》,他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道教传统美德、发挥道教和谐思想、倡导道教生态智慧等方面论述了道教义理可以发挥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牟钟鉴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道教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他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继续高举老子思想旗帜,坚持弘道明德的正确方向,全面提升道教的素质;大力开发道教传统中养生文化的丰富资源,为促进中华民族身心健康作贡献;礼敬先贤大德,褒扬文化名人,振奋民族精神。张凤林副会长的发言题目是《去伪存真继承传统,与时俱进革新教义》,他认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加区别地加以继承,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对于道教的传统教义,应该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王卡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多族群国家的均衡化》,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文化因素、是界定文明的重要因素、天道信仰是中国宗教的核心理念、关于宗教平衡与失衡的思考、中国本土宗教在接引、转化外来宗教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吴诚真道长的发言题目是《弘扬道教文化、坚持正己化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她表达了道教界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弘扬道教优秀文化的心愿;同时以武汉长春观为例,介绍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和经验。詹石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魅力无穷的管理哲学――谈谈引述(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感想》,主要从《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话,引出了对道家管理哲学的思考:引用《道德经》中的这句名言不是偶然的,历史典籍对于这句名言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句名言隐藏了主语――圣人。

在下午的自由发言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对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研讨。道教界的发言大多侧重于联系道教发展的实际,学者的发言大多理论性较强,并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紧密结合。

加润国副主任认为,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文化性最强,对待道教要更多采用文化政策;建议道教界着手编写一部自己的历史,把对道教的信仰写入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因为身体原因没能亲临会场,但他专门为这次座谈会撰写了文章《道教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担当》,从道教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主要承载者、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象征、道教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道教文化是新的中华文化的生长点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文化定位与文化担当。上海道协会长吉宏忠强调了道教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以弘扬道教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呼吁组织各方面力量编写一部新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道教史。重庆道协会长邓信德提出加强道教的文化建构,大力开展以宫观为主体的讲经活动。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泰山碧霞祠住持张诚达道长以泰山道教的发展为例,提出了几点想法:转变思想理念;由香火庙转型为修行的庙、信仰的庙;加强道风建设,更好地向信众展示道教文化;建立泰山道教档案室;成立泰山道教文化研究院;开展道教文化宣讲活动,传播正能量。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认为,养生文化应成为道教弘扬传统文化的抓手和突破口。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提出关于传播道学和平文化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赵卫东教授针对道教界弘扬传统文化,建议建立弘道机制,让书院精神进入道观;向港台佛道教界学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弘道;进行教理教义的创新。

黄至安副会长在座谈会上总结了本次座谈会大致达成的几点共识:一是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重要贡献。二是道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找好定位,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三是道教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只有固本培元,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最后,由孟崇然副会长了《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见》,提出:践行道教尊道贵德的核心教义,传承道教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彰显道教抱朴守真的心灵品质,发扬道教珍爱生命的养生传统,光大道教济世利人的慈爱情怀。此外,《意见》还倡议全国道教界:充分认识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宗教素养,提高服务信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方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信众和社会民众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文化自信,并且在生活中笃信、力行,培育向上、向善的力量。

本次座谈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主席对中华传统文化所作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既表明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为道教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国家宗教局对本次座谈会的大力支持,蒋坚永副局长莅会指导并讲话。三是与会专家学者在道教研究方面学养深厚,长期以来一直十分关注道教的发展,对道教文化的定位和担当进行过深入思考。四是道教界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视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愿意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2000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2010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扬国学。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2001年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邪路,理政全无方。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再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员巡回演讲。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6篇

一是提升领导干部人文素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员领导干部更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要带头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作表率,引导和带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把学习国学经典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通过举办专家报告会、自学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二要学精髓。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世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三要重实践。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领导干部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广泛深入开展经典国学经典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要因材施教。针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主要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中华经典,学习诗经、楚辞等文学艺术作品,开展诗词、书法等方面的兴趣活动。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的作用,坚持积极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有形学习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三要强化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三个方面保障,把国学经典教育情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考核、学校德育工作考核。

三是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建设道德讲堂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新平台,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流程包括“唱歌曲”、“学模范”、“谈感悟”、“诵经典”、“习礼仪”、“送吉祥”。一要广覆盖。分类施教,建设机关、行业、学校、社区、村镇、新市民等六类道德讲堂,建立“QQ群道德讲堂”、“手机报道德讲堂”等形式多样的载体,分批分类分次组织群众参加。二要建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道德讲堂所需费用要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宣传推广机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道德讲堂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身边好人,引导每位市民经常走进道德讲堂;建立考核考评机制,将道德讲堂建设纳入到文明城区的考核,做到“一堂一档”,实行定量考核,促进活动常态长效。三要求创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全市道德讲堂网络故事库。根据受众特点,精心设计宣讲主题和形式,促进道德讲堂常讲常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运行模式。

四是保护好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保护,确保城市文化留存和历史文脉延续。加强地域文化资源的研究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理出版地方文化典籍。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7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文化的生长点。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废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是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大惠发起的,从2008年创办到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已达30多场。陈大惠团队所到之处全部是公益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团队所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忏悔自己的过错,以独特。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每场论坛多达4000人,少则500人,很多观众因一场论坛改变自己的人生,反响强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是一个以致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志愿者团体。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专家学者、影视明星、企业家、官员、农民、普通市民等,他们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践行道德,和谐了身心、和谐了家庭,提升了生活和生命质量,获得了美满幸福的人生。如今,他们奉献社会,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目前他们已在全国各地以论坛形式做过30多场专题报告,受到各地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使数以千万个观众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8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自古至今,她一直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鉴于此,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学校德育的绝妙资源,借鉴和利用传统文化在学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改革创新德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学校德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为传统文化进入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能与条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团结、环保、热爱生命、感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道家思想、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等方面。学校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完全相符的。

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体会到: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班主任大有可为。班主任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课前歌、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班级及校园文化等多个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思想渗透到德育过程中,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避免德育教育中过多的枯燥说教,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瞢用网络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学的复兴,使得传统文化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多,我们只需“放开眼光,自己来拿”,可以信手拈来,随处可得。例如,一首《跪羊图》歌曲便把感恩父母、崇尚孝道的教育发挥到了极致。“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多少浮云游子梦,奔波前程远乡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风霜的堆积,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圆满生命,尽孝无愧意。儿女心,无论在何地,给双亲,一声感恩您。”这些歌词如语重心长的教诲,唤醒和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再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画面,更完美地展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功能。

去年五月份,母亲节前夕,我在班级开展了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当我在多媒体放出这首歌给学生听的时候,孩子们无一人在说笑,我不需要去讲什么,每个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思考、体验、感悟并相互分享着自己的感动。后来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将《跪羊图》做为课前歌来唱,而且他们还将这首歌推荐给学校广播站。这首歌也掀起了学生们学习孝道、感恩父母的热潮,家长们也因惊讶于孩子的变化而向我询问和致谢。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个歌曲和视频的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如此好的德育材料。

二、校园文化传统化

德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所以从班级黑板报、墙报到校园的宣传牌、学校广播站,都可以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阵地,将德育工作深化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我在班级教室的黑板上方先后贴上“学海无涯”、“温故知新”等标语;每周一期黑板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校园草坪上挂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标志牌;另外我还建议在教学楼走廊挂上了本校教师的书法作品,如“法喜充满,学乐融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经典名句;学校广播站播放传统文化歌曲、讲座等,让整个校园成为浸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园地,真正做到了耳濡目染,文化育人。校园文化传统化提升了校园文化魅力,彰显了学校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实现了学校德育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以及教育性的有机融合。

三、传统文化进课堂

课堂永远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天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的课前歌,我请学生们自己选择传播传统文化的歌曲,学生们选择了《感恩一切》、《感恩的心》、《跪羊图》等歌曲。每天晚自习的课前十分钟是国学经典诵读,我帮学生选的第一篇诵读的经典是《弟子规》,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这正是我们的学生迫切需要的养成教育的最佳材料。另外,我鼓励学生们读《道德经》、《论语》等传统经典,举行“课堂分享三分钟”活动,学生们轻松愉快地接收着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是提高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网络资源,用心创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课堂主阵地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知道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性情,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指导生活、完美人格的活水源头。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9篇

一、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有做正气的中国人

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冲击,让有的孩子对祖国母亲的感情淡薄了,对民族的土壤厌弃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做一身正气的人,做自力更生的人,做勤劳勇敢的人的血性和气概都缺失了。本人从事德育特色研究多年,希望能够淘取民族精神的金钥匙,打开学生心灵。

1.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集中开展民族教育

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从未断绝;我们炎黄子孙,一身正气。于是,我校将每年的11月定为“弘扬民族精神月”。在这个月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例如:举办民族文化文艺汇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革命故地重游。从“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到“爱国如饥渴”的班固;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

2.日常活动不放松,点滴落实更见功

除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之外,我们也非常重视日常民族精神教育,例如:升旗仪式检阅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逐步使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铁一小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以及每周一都会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表达爱国热忱,使学生了解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学生也愿意做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的人——中国的脊梁。

二、弘扬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国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身为中国人感到悲哀。甚至有的学生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津津乐道,反而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植文化根,铸中华魂,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1.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传统文化自豪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孩子的传承。我们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开展“忆传统、学先烈、爱学习、做先锋”主题教育,到烈士陵园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号召学生学习先烈们胸怀大志,为理想奋斗的气概;又如三八节、教师节,组织学生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向教师表达节日的问候等,借助节日的契机,让学生充分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2.亲自实践学传承,感受文化精髓

我们熟悉的古代文物玉如意,常见装饰中国结,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结发源于旧石器时代,历经十万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精致、精美、优雅、对称,极具视觉冲击力,代表着无私、友谊、真诚、平安、吉祥、和谐。我们尝试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中国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结的发展变化,去体味中国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粹、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不仅滋润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提高了其作为祖国儿女的荣誉感。

类似的还有,举行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的比赛,吟咏言志、对仗和谐的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三、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自私任性,堕落懒散,缺乏基本的文明规范,与人交往,从不相让,生活因此失去了快乐。为此,我们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1.培养尊老爱幼,体会付出的快乐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倡导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在校帮学弟学妹干活;坐在公共汽车上,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

2.提倡尊师重道,体会感恩的快乐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我们贴出“程门立雪”等尊师重道的故事;规定学生见到师长主动问好等日常行为。

3.号召团结友爱,体会互助的快乐

学习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得道多助”等思想。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打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快乐不在于得到的多少,而在于心理的满足。

四、展望未来工作 ,德育教育任重远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第10篇

一、古典诗词是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理解古诗词活动中,首先要了解“文化背景”。这就是不仅要了解诗人的文化常识,而且要了解作者所写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1. 了解诗人

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1]因而在创作中也就形成的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这些独具风格的诗歌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于是,鉴赏古诗词时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主要风格来进行。比如,王维不仅诗作得好,而且也很精通书画和音乐,因此,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从而因山水田园诗出名。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一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2. 了解诗的创作背景

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一是要依赖于对作家的熟悉,二是要依赖于诗词前的序言,三是要依赖于诗词语句所透露的信息,四是要依赖于诗词后的注释。注释也叫隐含信息,往往为我们所忽略。其次,和历代“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学生们懂得“天下为公”的理念;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可以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成为先贤的知己;知道唐宋元明各朝代,了解了历史变迁;体会蜀道之难,泰山之险,初步学习地理知识;感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触辩证法常识。

二、儒家道家禅宗是古诗词的文化底蕴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和主干,不少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在于儒家文化。最突出的典型是“诗圣”杜甫的作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和关心着社会,尤其是他晚年的诗作,更体现出强烈的对社会政治、对苦难人生的无尽感慨。如杜诗中的典范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写他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道家文化以“道”为本体,道家从“道”出发,从自然本体出发,强调“天人合一”,以天为主,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回归自然。陶渊明的诗篇《归园田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陶渊明诗歌如《饮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晚唐后期,参禅悟道被作为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以禅喻诗,诗禅结合,在诗词中表现禅趣是文人共同的审美爱好。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等都是为历代所推重的深得禅理禅趣的名句。

在古诗词理解中,了解儒家道家禅宗相关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古诗词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文化爱国与文化乡愁的高尚情感培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2]。初中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词蕴涵的文化氛围之中。初中古诗词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

1. 文化爱国

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内涵,它表现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进取、敢于奉献的乐观精神。例如,文天祥生活在南宋即将灭亡的时代,元军大量入侵,文天祥誓死都不向元军投降,在《过零丁洋》中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山河沦丧的悲痛之情。不少作者留下了浸透着爱国之情的诗词作品,成为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2. 文化乡愁

古代诗人因为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常会背井离乡,到外地发展。因交通不便,他们一离家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马致远古典诗《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表现漂泊在外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千古佳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不朽之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这种饱含哲理的语句是更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理解。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诗词中的真、善、美弘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懂得摈弃假、丑、恶。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更为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智俊.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4).

上一篇:酒桌文化范文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