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 对接 引领 弘扬

时间:2022-02-17 01:42:11

摘 要:京、津、冀三地发展共同体已达成共识,古城保定如何与首都北京对接成为当前最为热议的话题,其中文化的对接是不可忽视的。保定和北京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定是秉承直隶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区,同时又受到北京文化圈的交汇、连带和影响,文化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心灵的窗户,增进了民众之间相互了解和支持,也为千年以来的京、保对接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挖掘和研究直隶文化,对于促进京、冀文化一体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探源 ;对接 ;引领 ; 弘扬;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87-02

“直隶”二字最早见于宋朝,宋朝以州领县,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所谓直隶地区,在封建时代往往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直隶文化是以元、明、清、民国时代保定府为中心,享誉北方,辐射全国,其渊源与中华文明相伴生,其主干传承近千年的文化积累过程和文化遗存的总称,即直隶地区在近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笼统地说,直隶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华北先民们依从关照北京文化后自创和自省、长期谋求后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直隶文化是指以古城保定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综合体。

保定古为燕赵之地、畿辅之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中国历史上,保定在长期与北京文化上的无缝对接、协同发展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绝佳的区位条件,丰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人文资源,这都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京、保为主轴的京畿文化历史悠久,已有千年历史。早在元太祖时,汉人世侯张柔重建保州(今保定),确立了雄冠一时的文化布局,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汉人世侯群体的推动下,元统治者决定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即内地之意,这实际上开启了保定直属、对接大都(后来的京师、北京)的序幕。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保定府作为京师的南大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日趋显要。为了达到中央对华北地区的有效控制,明政府不仅将京畿腹地专设北直隶省,甚至多次设置“保定总督”,以达到中央政权的长治久安。

清朝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为巩固政权,清政府在直隶省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措施,整军力,固边防,兴农业,开贸易,建书院,移风俗,沟通了华北与全国的文化经济联系,使之逐渐成为畿辅重省。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设直隶总督,名列清朝八督之首,统领直隶、河南和山东军政要务。到了晚清,直隶总督更成为总领内政、外交的封疆大吏。保定因此成为全国仅有的督、省、府、道、县“五府合一”政权所在地,署衙文化的富集区,形成地域性政治中心,在清末各项改革新政中更是走在了前列,引领了时代风潮。清朝以保定府为中心的直隶地区,长期承担京畿的行政管理和补位服务功能,晚清直隶总督甚至主导清廷的内政外交,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清末民初的保定,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在服务北京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保定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内引北京,外连天津,辐射全国,多有创绩,京保对接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民国总统和政要都从古城保定“发迹起步”,将直隶文化推向了新高潮。新中国成立后保定曾为河北省省会,与天津互为犄角,曾同属一个行政区域。

保定与北京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互相交汇、生机勃勃、享誉华夏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成为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丰厚滋养。我们认为:“直隶文化”作为多元素的综合载体,伴生形成于元代大都北京奠基之时,它以畿辅首善之区――保定府为中心,在清代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定制后,形成文化高潮,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传承有序,到了晚清民国年间,更形成了京保对接、一脉相承、内外结合、中西结合、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结合体。

综合千年的直隶文化历史我们会发现:对于京、冀文化一体化,在以北京、保定为中心的华北冀中地区认知上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年形成的民俗民风中,人民群众主观上有一个先被动后主动、先接受后认同、先犹豫后支持、先效仿后创新的过程。最终,直隶文化――京保共同发展的纽带,作为一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耳濡目染、认同有加了;在华北人民群众的观念里,京、保作为历史上直隶的轴心地区,在文化上早就一体化了;千年来的京保对接已经成为华北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这个结论的得出,是我们经过长期多方调查研究的结果。元、明、清、民国时期,许多最高统治者在确立北京行政中心地位不足百年内,出于底定政权的需要,都在或迟或早、不约而同地实现着京、保对接的战略思考和实践。保定作为直隶文化的富集区,畿辅地区至为关键的节点城市,其地缘优势往往被最高统治者所看重。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保定与北京之间千丝万缕的文化关联。而对接北京,京保一体,则是千年来坐镇首都北京最高决策者百年内的明智首选。

实现京保文化繁荣,应以探索本源,谋划对接,引领内涵,弘扬外延为创新突破。对于文化遗留的充分自信,使我们坚定了探索京、冀直隶文化记忆亮点的决心,并使挖掘、整理、展示、弘扬直隶文化成为可能。而展示、弘扬直隶文化,就要大张旗鼓地综合整理以北京、保定为中心的本源历史文化,并向游客展示京、保对接为主旨的直隶文化人文层面的丰硕果实,呈现文化艺术发展的辉煌成就,为京、保对接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我们要建立相关的“直隶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结合高校,建议政府,引导企业,集纳协会社团,做系统精密的研究出版工程。我们要把古城保定打造成“直隶文化展示中心”,结合古城内一切可以修缮调动的文化遗存,搜集整理、妥善保存有关反映直隶文化的文物精品,建立自己独有的博物馆文化、剧场剧院文化、体育运动文化、古玩古物文化、寺庙宫观文化等等,做异彩纷呈的大文化产业。作为文物景点,保定直隶总督署、保定莲池博物馆、大慈阁、保定军校纪念馆、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直隶审判厅等古建筑全部修缮完成后,将成为我市综合展示直隶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使保定成为国内独有的全面保护直隶文化的中心。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曾是直隶省最高军政机关。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直到清朝灭亡后废止,历经182年,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74人99任,如李卫、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可谓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誉。民国年间这里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如能东、中、西三路并举,扩大展馆面积,深挖衙署内涵,弘扬直隶文化,最终成为古城保定的历史文化窗口,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于1227年至1234年开辟,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清代乾隆、嘉庆、光绪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荟萃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园林古建筑的精华,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莲池博物馆作为享誉北方的“中国十大园林”之一,与直隶总督的倡导提掖相终始,是萃集园林文化、书院文化、北派桐城文化、碑碣经幢法帖翰墨文化、名人文化的精致馆舍,收存保定文脉的最佳去处。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将弁学堂、陆军军官学堂等。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然从北洋军事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两千人获得将军的头衔。保定军校中外闻名,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毕业生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或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或成为北洋军阀的政要,或成为阵营的高级将领。然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保定军校代表的直隶军事教育,是晚清直隶总督、民国总统直接干预下京保对接的军教新生儿,是盛开于华夏的人文奇葩。淮军公所坐落在保定旧城区西南隅环城西路220号,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经专折奏准,为纪念在对内对外战争中阵亡淮军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功能。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具有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在中国北方尤为珍贵独特。1991年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定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淮军公所自创建至今,虽仅有百年历史,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了解和研究近代历史、建筑史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乃至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保定淮军公所不仅是晚清淮军祭祀亡灵的祠堂,更是淮军在北方重要的驻防机关,如今则应评估为中国近代淮军与晚清历史的国史展示基地、古城保定以戏曲、音乐为主的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光园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路中段,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清康熙二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到保定后,巡道司狱署住此。雍正二年(1724)又改为按察使司狱署。1916年,曹锟任直隶督军时,在光园大兴土木,进行大规模改建、装饰,成为曹锟的公馆。因曹锟非常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将此处改为光园。光园不仅是民国初年直系北洋军阀曹锟的公馆,更是直系军阀在北方重要的驻防机关,如今则应评估为“民国总统与保定”的国史展示基地、古城保定近代百年历史的市史展示基地。

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兴华路3号,曾是清河道台办公的衙门。清河道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始设于雍正四年(1726),管理京南水利(直隶境内的苑家口以西、北京以南诸河),兼管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州、赵州、深州、冀州、定州五直隶州。后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清河道署分东、中、西三路,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现存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仍保留着清末官衙的特色。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清河道署保存非常完整,国内唯一,里面涉及到清代道台衙署文化、清河道职官设置、直隶河道水利史、保定白洋淀府河文化、保定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民国年间军阀官僚资本家王占元故居、保定近代工商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维修项目完成后,可使该组文物建筑得以长久保存,作为中国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道台衙门对外开放。

如今,京、冀一体化已被关联了更多现代化的内容,实现的途径也更为丰富宽广,远非昔日的“直隶文化”可比,京、保对接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共同行动。面对“最不能错失的历史性机遇”,对接北京的保定市,看到了重塑往日雄风的契机。而在这道“北京做减法,保定做加法”的综合题目中,文化层面尚有未知的函数待解。毫无疑问的是,在如今京、冀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大背景下,让有着辉煌历史地位的古城保定站在大发展的路口,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文化上立足古城,谋求全局战略,冷静思考,心无旁骛,探索本源,用理论增强自信心,用精品占领制高点,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人精我奇,人奇我新,将成为弘扬直隶文化的、绝非一厢情愿的大道。

上一篇:县级文化馆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下一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