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4-03-12 10:02:47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1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见后)。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2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概念又是通过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同时,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为了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独立、完整而厚实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内涵的每一层含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层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分几层?哪几层?采取“剥笋子”的方法,一层一层地加以剖析,把每一层含义都讲清楚了,一个比较厚实的、富有“立体感”的概念也便呈现在学生面前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便更深刻了,运用也自如了。

带领学生认真研究概念的外延。外延是由内涵决定的。概念内涵确定后,就必须认真分析此概念与彼概念及他概念的不同,从而正确把握此概念的外延。这样,使学生正确地把握概念,不至使之与其他概念混淆起来。

把概念放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去讲解概念。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如初中政治课“刑罚”这一概念。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刑罚”概念,必须从刑罚的最初产生、到阶级社会的刑罚、社会主义国家刑罚存在的必要性等等方面的内容阐述,这样学生才能对刑罚这一概念有完整的理解,不至于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偏见。

总之,我们在每讲述一个概念之后,不论概念是大是小,都要使学生能掌握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为理解掌握系统的政治、经济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有普遍关联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错综复杂、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是同一政治理论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概念、其他知识点之间有种种联系,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认真分析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就必须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更大范围内更完整准确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概念教学中必须努力构成概念教学的立体框架。

我们根据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对思想政治课中基本概念的讲解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中心辐射法,在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时通过延伸、扩展等手段,努力构成这一概念立体化的框架结构,使之层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行一种多角度、发散式立体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要求学生从概念的定义中找出关键的字词,作为这一概念的中心,根据这一点,要求学生回忆出与此相近或有联系的一些其他概念,把它们进行比较。 转贴于

在新旧概念的比较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新概念的定义中提示新要领有哪些方面的本质特征即与其他概念的不同,进行逐层分析。

对每一层次进行分析时,在学生弄清这层含义内容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指出从这一层次角度上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便构筑出这一概念教学的立体化框架结构。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能理解新概念内涵和外延,又能理清楚新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既能把握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掌握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思想教育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一句话,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是概念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德育功能,挖掘德育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在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学生文明行为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的概括和总结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紧紧与实际联系,既要联系社会实际,又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这样也才能使学生感到所学概念和政治理论是有用的。同时,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我党历来倡导的工作作风,也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包括基本概念教学,如果离开现实实际,则就成了空洞的说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理论

一、实践概念的多维解读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改造自己,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而,实践一直是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实践活动,阐释其内涵,形成了诸多的实践哲学派别。

(一)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实践内涵

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许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实践概念。但由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实践活动的本质,未能从直接现实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内在统一中把握实践,最终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观。

1.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实践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从知行关系角度阐发对实践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国最早的知行学说“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尚书·说命中》)经过孟子的知先行后,到荀子的行先知后。第二阶段是,是从荀子的行先知后,经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再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第三个阶段,是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经过王夫之的“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发展到颜元的重习行、轻知识。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对实践即行的阐释,也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知”对实践的引导作用。但是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的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直观的、笼统阐释实践概念。中国传统哲学对实践概念的解释往往从直观出发,把实践看作或者是主观精神的活动,或者是人的道德行为,缺少对概念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实践的内涵往往是笼统的,不可能真正揭示实践的内涵。同时,由于没有逻系统辑的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也没有真正阐释实践的作用,特别是对“知”的决定作用,没有科学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西方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实践概念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内涵化,对实践概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德国古典哲学在继承古希腊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内涵的基础上,对实践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突出体现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中。

(1)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实践加以明确系统提出的思想家,他的实践哲学“把人的实践提升到一种独立的科学领域”。

他对实践概念的本质规定主要在对人的活动的划分和学科分类中体现出来。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把人的活动划分为实践的、创制的与理论的三种。理论的活动为求知而求知,以探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原理为目标。创制活动以制造产品为目的,主要指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行为。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求知的基础上伦理的行为和政治行为。就个人而言,实践的目的是使人富有德性,获取幸福;就公共领域而言,人的实践是政治的实践,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应当过集体的生活即城邦的生活。但无论在个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无论是伦理道德的实践还是政治生活的实践均以善为终极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有难以掩盖其光辉的本质,尤其是其人之为自己好的行为,有了重大的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乃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养料。但是他的实践观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实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理论本身的产物。

第二,实践的划分是有其缺陷的,过于注重人,注重人关于人的“善”的目的实现的过程,而轻其存在的基础———物质世界的生产。

(2)黑格尔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德国古典哲学继续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哲学体系。实践是黑格尔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黑格尔对实践内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批判继承前人的认识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认识,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他认为实践是对客体的改造,而且是物质性、创造性的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认识是历史性的突破,超越了前人的认识。同时,黑格尔还注意到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并且详细论述了内涵。最重要是黑格尔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实践领域,用辩证法分析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科学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当然,黑格尔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尤其历史的局限性,表现为:

第一,黑格尔实践内涵本质上是唯心的。虽然他强调实践的物质性、目的性,但是仍然把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的活动,实践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此并没有彻底脱离唯心主义范畴。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4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交叉 分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Distinction and Cross between Civic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Yanna

(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In the long-term compari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civ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Western countries to achiev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both have a distinct ideology. In a wa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ivic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hina. Thu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civic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d their intersection with the dividing line is ought to move to promote Marxist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ing.

Key words civic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oss; distinction

新时期,为应对更为理性的融入国际社会所遇到的新机遇,正确的处理来自整个社会中人们因精神世界发生深刻变化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越发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公民教育的比较。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与实践意义上的混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源起及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及内涵、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等内容加以阐述,这是理解两者的前提,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的认识基础。

1 公民教育之源起与内涵

在公民教育中,公民是最核心的概念。要想领悟好公民教育的内涵及精神实质,首先要对公民的涵义及本质有着理性、深刻的理解。

“公民”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并为罗马所沿用。在雅典城邦国家所建立的奴隶民主制度下,“公民”也被称为“自由民”,原意是“属于城邦的人”,包括奴隶主和自由平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城邦的公民”。而古罗马时期,则突破了传统的城邦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的本质。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时期,在只有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的社会里,公民权利彻底被政治强制、等级关系和人身依附所取代。直到11世纪末,公民身份才回归政治舞台,并逐渐形成了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萌芽。17~18世纪,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卢梭分别提出了“天赋人权”、“在民”的思想,体现了公民平等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公民概念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从法律上的概念出发,所谓公民,一般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公民得以平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公民还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公民教育是汉语中的一个舶来品,与公民概念一样,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公民教育主要通过传播自由的理念和平等精神,培养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合格公民”;在古罗马共和国,公民教育的本质则是教育和铸造公民的民主共和精神。在经历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之后,民主与平等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至18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西方近代以来的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形成了,这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相契合的现代公民教育。但真实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教育却始于近代。

公民教育一般指的是培养公民行为,造就良好公民的教育,是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的。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教育的内涵的解释,公民教育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概念。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认为公民教育是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而培养合格的公民。他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公民教育”并论证公民教育理论的人。台湾学者张秀雄曾简要地揭示过公民教育的内涵:“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都是灌溉未来公民政治秩序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所以,培养未来公民养成一个国家政治价值的系统性教育,就是公民教育的意涵。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其任务就在于使未来公民能够产生维护政治秩序与社会现状的意识”。

2 思想政治教育之源起与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有所差别,它是我们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我国从古至今都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并没有出现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逐步才形成和确立的。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门的术语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它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等概念开始演变,最终演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现在被指代或部分指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开始于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同盟的章程中提出“宣传工作”。1902年前后,在建立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时,列宁就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和“政治工作”这两个概念。到了1934年,在《在党的第十七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斯大林于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时,都用以上各种不一样的提法。当马克思主义刚在中国传播时,主要用“政治工作”以指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直到建国后,才改变了这一概念的使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标志是古田会议的召开,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清楚的提出要政治化和科学化中共党员的思想和生活。同志于1934年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 1949年钱俊瑞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 “根据各地经验,为了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第一,理论学习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即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正是刘少奇同志于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其他各个领域都交错使用或同时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 、“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等术语,只有军队使用“政治工作”。而 “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他特别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概念上更趋向科学性和规范性。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者们各抒己见。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政党或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张耀灿、郑永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各位学者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倾向于突出思想教育的政治性,又侧重于政治制约的思想,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交叉与分野

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涵义,并提高了其实效性。总揽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二者既有交叉、契合,又有分野、差异。

3.1 两者的教育性质一致,但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公民教育,其教育性质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是坚持用自己的意志去培养人,宣扬统治阶级所倡导的观念、理念,以期使教育对象认同其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两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所不同。公民教育产生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诞生导致了公民教育的产生。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民主政治相辅相成,以培养和塑造合格公民为主要目标。其最基本的体现是民主政治的倡导与实践、市场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国家的城市化、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方面。大力开展公民教育,以维持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良好运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各阶层的共识。

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在章程中“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就被提出了。这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雏形。当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时,在不同的时期所用的名称并不统一。到20世纪50年代时期,全国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 、“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等术语交替使用或并用的局面。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于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在概念上“政治思想工作”被“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

3.2 两者的微观环境都受到重视,但两者的教育方法不同

所有受教育的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主要受所处的微观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公民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很重视微观环境对其的影响,也都注意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两者合力涉及的范围和途径,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甚至终生都受到这种合力的影响。

在教育的方法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截然不同。特别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西方的很多国家主张价值澄清学派,强调人的道德和价值观的获得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教育者更加注重的是受教育者个体意识的发扬与独立个性的发挥,并且在培养公民参与能力时,总是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公民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把阶级性给隐藏起来,使公民毫无知觉的接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来迫使人们接受的。相反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长期坚持了列宁的“灌输理论”,主要以正面教育的方式为主,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外面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

3.3 两者的教育载体相似,但实施渠道与运作方式不同

无论是公民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个体的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

但是这两者所实施的渠道和运作方式却很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中的主要方式一直都是自上而下的正面教育和理论教育,这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基本规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背景而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包括:系统的理论学习、学先进、树榜样、典型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道理,因此,理论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公民教育更趋向于尊重公民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这就导致了在开展公民教育时,主要采用间接的、渗透的方式。具体表现在:实际的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学科渗透、模拟实践、专门的课程教学、各种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等,这些方式并用,在社会和学校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使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这就间接地培养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在实践中使公民从内心上把这种行为转化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了公民教育的目的。但公民教育的实践前提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因此,这就反应出了公民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最根本体现。

参考文献

[1] 秦树理.国外公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6.

[3] 法学词典(修订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42.

[4] 武东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09-113.

[5] 张秀雄.公民的理论与实践[M].台湾:台北师大书苑,1998:92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 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1952年)[A].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10]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11]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5.

[12] 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5

关键词:公正;社会主义法治;生命线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5-0005-0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以“法治”这一治国理政之重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深刻理解公正的理论内涵,充分认识公正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公正的法治生命线作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一、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的内涵解析

1.公正的基本内涵

公正是建构理想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关系状态。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了最原始朴素的公正思想,如《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分配思想,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的“兼爱”道德理想。在西方政治思想文明中,公正是政治与伦理生活的重要原则和规范。苏格拉底认为,公正是一种美德,源于知识和智慧;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心灵的德行,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①;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各种德行的总汇与总称。关于公正的基本内涵,从词源学的维度来看,“公正”(justice)一词源于古希腊正义女神狄刻,狄刻手持棒槌或宝剑的造型寓意其是正义的化身。在拉丁语中,“公正”一词包含了正直、无私、公平、公道等基本语义。从人类学的维度来看,公正范畴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及阶级产生以后形成的,虽然公正观念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阶级斗争的开展而不断发展演变,但是惩恶扬善、正直公道、利益平衡等基本语义始终蕴含于最原始朴素的公正思想之中。从政治学维度来看,公正是指一切社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通过发展民主政治实现对每个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平等保护。从经济学维度来看,公正是指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拥有平等机会支配社会资源,都要面对同等的竞争规则,实现对每个公民基本经济权利的平等保护。基于上述几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公正的基本内涵:一方面,公正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是人们构建理想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公正以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与正当划分的基本行为准则。

2.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的理论内涵

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价值目标,是正确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法治理念是人们在全面认识、整体把握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与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在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与借鉴世界法治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法治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正,在原始朴素的公正思想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人人平等、合法合理、及时高效、公开透明等法治建设的内容,强调在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实现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其中,人人平等是公正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合法合理是公正的内在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法治规范化的内在要求。及时高效是公正的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是社会主义法治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公开透明是公正的前提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开放性,是社会主义法治透明化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中,公正是贯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生命线。所谓“生命线”,是一个包含引导、保证、服务等多层含义的复合概念。关于“生命线”的概念,我们党在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首次提出“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用“生命线”来比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其他一切工作的重要作用。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的理论内涵,亦是用“生命线”来比喻公正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强调公正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强调公正理念中的人人平等、合法合理、及时高效、公开透明等丰富内涵,对于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所具有的导向、激励、保证、服务等多方面的动力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公正的法治生命线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因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保障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②。

二、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的作用体现

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公正是实现科学立法、高效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的重要推动力量。

1.公正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科学性

良法是社会主义法治之前提,是实现国家善治之基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其中,“有法可依”特别是“有良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保障。所谓良法是指能够获得社会公众普遍认同与服从的,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基本权益的法律规范体系。关于“良法”的制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可见,良法首先是公正之法,是以“立法公正”“立法为民”为重要价值取向、反映最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法律规范体系。以公正理念为价值引导,将公正理念充分体现在立法结果之中,全面渗透到各项具体的法律制度中,特别是渗透到重点领域的法律制度之中,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当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要将公正理念全面融入“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重点领域的立法之中。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领域,要以平等交换为基本导向,通过法律的形式保证各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二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要以政治公正为价值理念,通过法律的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三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领域,要以文化公平为价值导向,以法律法规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四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领域,要以社会公正为价值追求,通过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与法治化;五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以代际公正为价值引导,通过建立严格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因此,以公正理念为价值引导,将“立法公正”“立法为民”的理念融入立法建设之中,能够较好地反映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能够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性。

2.平等参与是关键环节

发挥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生命线作用,关键环节是要实现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平等参与,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民性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正式提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梭等人系统地阐述了“天赋人权”学说,认为自由与平等是人类天生的权利,这一理论为资本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原则依据。但是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其所谓的法律上平等,掩盖着实际存在的人们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⑧。在社会主义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之上,因而这种平等性原则是真实的,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在这种制度基础上的人人平等原则,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公民平等参与权的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生命线作用的关键。在利益多元的现代社会,建立起反映不同阶层群众的现实意愿与需求的利益表达与参与机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法治建设实践,当前我国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座谈。通过建立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专家顾问制度,以座谈会的方式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社会主义法治相关问题的审议发表意见,以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二是调查。通过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意见机制,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加强对基层的调查,及时听取基层的意见反馈,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细化与民主化。三是协商。健全政府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在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对社会主义法治中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问题进行论证咨询的机制。四是讨论。公众对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进行讨论,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五是听证会。在社会主义法治程序中给予公民、法人等权利主体提供对相关立法或执法发表意见、质证与辩驳的权利和机会,以此来增强程序的公正与民主。

3.权力监督是基本保障

发挥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生命线作用,基本保障是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有效的权力监督能够通过各种监督制度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使权力的行使者自觉地依法行使职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在有效的权力监督保障下,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正如指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⑨。可见,有效的权力监督是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生命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要按照权力监督的主体及其功能,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功能,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监督网络。一是党内监督。加强对权力机关与领导干部的重点监督,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对领导干部行使决策、人事等权力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二是层级监督。合理配置权力,积极探索实行垂直领导体制,进一步增强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监督,实现上下级之间双向监督的良性互动。对于一些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按照事权、岗位和级别进行不同的授权,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防止权力滥用。三是专门监督。强化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专门监督的效能。通过建立人大专门监督机构、建立人大监督的保障制度等方式,充分发挥人大的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制约效能。通过保障审计监督权的依法独立行使,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与职业化发展,增强其专门监督的效能。四是外部监督。通过积极探索网络监督,完善政务公开、举报、特邀监察员、公开听证等相关制度,不断拓展公民依法监督的渠道。总之,坚持以权力监督为基本保障,将有效监督理念渗透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公正的价值理念,才能切实发挥公正的法治生命线作用。

综上所述,公正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积极推动公正生命线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成果,能够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法治的公正性与人民性。

注释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6

关键词:生态本位  行政法  基本理念  重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必须走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其内涵价值之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行政法的现代性转型也应该同样适用这一原理。但是从目前学界所认为的法律现代性转型所应有的内涵来看,在这一方面有着明显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只注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协同性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在行政法的现代性转型的进程中很有必要强调这一法律的生态文明特性。本文从行政法的传统理念及其局限性分析着手,指出行政行为及行政法生态化的基本内涵及路径. 

一  

法律的理念是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具有综合稳定性特点的原理和准则。法律理念作为法律制度内在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法律条文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某一事实的价值态度,是法律制度和人们的道德价值的桥梁,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典论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和作用因素对法律的影响的直接反映”。法律理念始终体现着法律的本质和根本价值.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构成了法律体系的灵魂,决定着法律的价值趋向;而且法律理念是法律创制的指导理念,是法律体系统一的重要保证。所以每一部单行法律都有其基本理念,其所有的法律条文都是在这一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展开的。当然行政法也不例外。 

    行政法的基本理念是指导行政法制定、执行、遵守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准则,对行政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监督都具有指导作用的原理。国内外学者对行政法的基本理念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大多数把行政法的基本理念归结到法治行政,如德国的行政法学创始人Otta Mayer在《行政法》中认为,依权力分立的理念,国家应“依法而治”,即国家的行政行为都应该在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即在行政与法律的关系之间法律具有优先、原发和保留的理念;日本的法律优先理念、法律保留理念和司法审查的理念我国对行政法的理念的主要观念如‘·我国的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主要理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国家行政机关的效能;人民群众管理国家;民主集中制;各民族权利平等;国家实行计划化管理”,我国行政法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纳为两个:行政合法性理念、行政合理性理念”“行政法的重要理念主要有两个:行政法治理念或称依法行政、民主与效率相协调的理念”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主要有:行政合法性理念、行政合理性理念、行政公正性、行政应变性理念、行政负责的理念”等等。近年来学者对行政法的基本理念的表述有了一个基本的认同趋势,大多数学者在著书立说时把行政法的基本理念概括为行政合法性理念、行政合理性理念两大理念,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提出和实施以后,行政法的基本理念更倾向于行政法治的理念。 

    我们认为行政合法性理念、行政合理性理念成为行政法的基本理念是勿用置疑的,但是当我们面对大自然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我们预料的影响,常常才巴第一次结果又取消了。因为以往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基础之上,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人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主体,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因此包括行政法也不会考虑法律所应该具有的生态特性,不能从法律上确认大自然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其结果往往会导致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急剧恶化、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现象,而且最不可思议的是许多人却认为人类正在利用自然时对自然的破坏是正常现象,从而使生态自然应有的权利因法律的非生态化而得不到保护。所以笔者曾强调指出:‘·以往人们注意到法的形式和架构以及突出人与人、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公平、效率及正义等价值理念方面的现代化,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法的生态文明评判标准。其结果是法律虽然在当今社会增强了人文关怀的程度和力度.但在许多方面却是建立在对生态和自然伤害的基础上。这对于生态领域而言是及其不公平的。’因此本文认为对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也必须进行重新建构,在以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行政合法性理念、行政合理性理念的基础上增加行政生态性理念,而且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行政行为的生态化是必然趋势。  

二 

行政法的生态性理念是指在行政立法、处罚、行政复议、诉讼和行政监督等方面都必须贯彻行政行为应该热爱、保护、尊重、合理开发、可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行政行为中的原理。这一理念的内涵要求行政法及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必须考虑到行政法所应该具有的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是否会影响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自然利益、是否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和不必要的伤害,也就是要求行政法的立法宗旨在保护自然人和法人利益时也必须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利益。泰勒在《尊重自然》中指出‘·生命中心主义的观点是以自然的尊重思想为基础的,它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以与其他生物在同一意义上相一致的条件为本,人类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人类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的生物更优越。”我们在此试图对行政法的生态性理念的应有内涵进行尝试性建构。 

(一)生态本位成为行政法的基本理念的法理意义 

    “和谐就是一种美德”,行政法只有把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行政法的内在美德.行政法作为一种制度理性. “不仅要调整物与物的关系(真),还要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善),更要调整人与物的关系(美)。所以行政法要成为一部具有内在和谐、真善美辩证统一的现代型法律,就必须在法治行政理念的基础上积极的吸纳生态性理念,使行政法生态化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7

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经验,合理借鉴中外法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的,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内容(五个理念)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3、五个理念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4、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尊严;严格依法办事

5、依法治国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提高法律素质;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纪律;自觉接受监督

6、政法干警执法为民的体现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和保护人权

7、执法为民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勤政守法;甘当公仆;文明执法;清正廉洁

8、公平正义理念的内涵

合理合法;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

9、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坚持秉公执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10、服务大局的内涵

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1、服务大局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12、党的领导理念内涵

自觉的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13、党的领导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意义

1、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2、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

3、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解决政法工作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客观需要;

4、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5、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要求

1、执法思想进一步端正;

2、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3、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4、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

5、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四、怎样才能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1、要把提高认识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要坚持领导带头,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3、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解决认识上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4、要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5、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制度化。

五、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2、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必须首先维护宪法的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即执法和司法权威。

3、严格依法办事: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所有执法结果都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必须做到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六、执法为民理念的现实意义:

解决了政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基本问题,确保了政法工作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七、如何践行执法为民的理念:

严格执法、求真务实;立足本职、当好公仆;端正态度、文明执法;执法为民、清正廉洁。

八、树立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意义: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方向;

3、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强烈要求。

九、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合理合法问题;

2、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平等对待问题;

3、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及时高效问题;

4、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解决程序公正问题。

十、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

坚持秉公执法,坚持高效执法,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廉洁执法。

十一、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理念的重要意义:

1、确定了法治实践和政法公正的方向;

2、要求政法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大局和战略思维能力;

3、成为检验法治实践和政法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

十二、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必须解决把握方向的政治问题;

2、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必须解决维护大局的环境问题;

3、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必须解决改革创新的认识问题;

4、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必须解决政法队伍的建设问题。

十三、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理念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

1、确立大局意识:打牢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澄清模糊认识。

2、摆正自身位置: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党全国的整体利益。

3、正确履行职责:努力创新提高工作质量,真抓实干体现工作效果。

十四、树立党的领导理念的重要意义:

1、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十五、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必须解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问题;

2、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必须解决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执行国家法律的内在统一问题;

3、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必须解决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内在统一问题;

4、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必须解决对党委政法委工作职能的认可问题。

十六、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

1、在执法实践中要坚持把党的领导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2、在执法实践中要切实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1、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内容(五个理念)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2、对照检查阶段检查8个方面重点是什么

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具体要求,认真查找法律监督意识不强、执法宗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不强、党性意识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和执法作风不端正、理想信念淡薄等八个方面问题。

3、对照检查阶段检查的重点部门重点内容是什么

七个重点业务部门,从发生的无罪案件、涉检涉诉上访问题、赔偿案件、干警违法违纪案件中,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深挖思想根源。4、对照检查阶段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采取自查;采取互查;采取上下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开展案件评析活动。

一、社会主义以法治的核心内容(a)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e、党的领导

二、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a)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中e党的领导

三、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abc)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c、严格依法办事d、坚持秉公执法

四、对于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有几方面含义(abcd)

a、职权有法定b、有权必有责

c、用权受监督d、违法受追究

五、依法治国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abcd)

a、提高法律素养b、坚持严格执法

c、模范遵守法律d、自觉接受监督

六、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一、什么是党和人民对政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b)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e、党的领导

二、政法机关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abc)

a、一切为了人民b、走群众路线

c、尊重和保障人权d、甘当公仆

三、政法机关全面践行执法为民理念,重点实现几个方面的要求(abcd)

a、求真务实b、甘当公仆

c、文明执法d、清正廉洁

四、执法为民的现实意义?

答:执法为民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

执法为民是执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一、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c)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e、党的领导

二、对于广大政法干警树立公平正义理念,需要准确把握几个方面的内容(abc)

a、合理合法b、平等对待c、反对特权

d、及时高效e、程序公正三、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

2、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3、公正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4、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

四、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具体要求?

答:1、坚持秉公执法;

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4、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

5、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d)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e、党的领导

二、各级政法部门和广大政法干警怎样为大局服好务(abc)

a、胸怀大局是前提b、立足本职是基础c、正确履职是关键d、及时高效三、为什么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

答: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2、是政治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和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

3、是解决政法工作中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四、服务大局的内涵是什么?

答:1、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3、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服务大局的重要意义?

答:1、它规定了法治实践和政法工作的方向;

2、它要求政法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大局和战略思维能力;

3、它成为检验法治实践和政法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e)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e、党的领导

二、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abd):

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工作领导

d、组织领导三、政法干警和政法机关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应该怎样做?

答:1、要切实增强党性观念;

2、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3、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常委的重大决策部署;

4、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作用;

5、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法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和领导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领导和推动政法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

2、加强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的统筹协调;

3、指导和推动政法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4、强化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的监督;

5、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6、建设高素质的政法干部队伍;

7、为政法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篇8

近一时期以来,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我在执法观念上有了很大改变和提高。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根据院里统一部署,我对自己在工作、思想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并制定了整改措施。现将查摆出来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报告如下:

一、查摆出来的问题

1、法律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在工作中还我存在着一些等靠思想,深入社区宣传法律知识做得不好,有时工作一忙就把这项工作拖延了。

2、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本质要求认识得还不够深刻,在工作中践行得不够好。

3、因为办公室工作比较繁杂,我忽视了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法律专业素养不足,一些业务问题掌握不深不透,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时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况,

二、整改措施

针对自查出来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思想抓起,从自身做起,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明确自身工作责任,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或大或小的每一项工作,并在服务过程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站在群众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实保护好群众合法权益。

二是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余,多钻研法律业务知识,学习创新性的执法理念,把握新时期检察工作的要求,既要把握法律概念的基本内涵,也要在实际工作中拓展法律内涵在应用中的外延。

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多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避免拖拖拉拉和推委扯皮现象的发生,能在当天解决的事情决不推迟到第二天。

上一篇:景区旅游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战略分析的基本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