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范文

时间:2024-03-07 10:21:10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1

2015年3月,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滕州市为试点城市之一。为做好试点工作,枣庄市编办专门组成改革试点调研组,认真研究探索滕州市试点方案,积极创新和实施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一、有关综合行政执法实践情况

市县跨部门综合执法情况。2003年12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在枣庄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2004年,市、区(市)据此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随后,枣庄市政府制订《枣庄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全面实行城市管理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2014年,县级整合工商局、质监局设立了市场监管局,实行部分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2015年3月,中编办确定滕州市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省编办于8月批复了《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市县专业领域综合执法情况。2010年改革,市、区(市)统一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2014年改革,市、区(市)统一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均实行专业领域综合执法。

镇域综合执法情况。2013年12月,为深化滕州市滨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设立了滕州市滨湖镇综合执法办公室,根据授权或委托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其他乡镇尚未单独设立综合执法机构。2015年9月,市编办向市编委建议在镇(街)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统计,目前市级共有事业执法机构37个、编制603名、人员556人;各区(市)共有事业执法机构143个、编制2395名、人员2895人(含编外583人),区(市)事业执法机构在编人员与同级党政机关公务员数量比为7:10;全市在镇域执法在编人员近2100人,其中乡镇在编人员占三分之一左右,每乡镇平均33人。另外,据市法制办统计,2014年全市共受理审查行政复议案件315件,办理行政应诉案件208件,参与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土地权属纠纷等协调会议130余次,处理各类涉法纠纷386起。

虽然通过多年改革和实施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在遏制执法队伍无序膨胀、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规章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现有执法机构队伍数量上分析得出,基层行政执法一些领域仍存在执法队伍过多,有的部门有多支执法队伍实行多头执法,不少部门普遍存在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执法工作中存在着“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应该管的不想管”等突出问题,主要因素有:

一是多数部门执法机构队伍不规范,人员身份情况复杂。比如:在名称上,有的叫大队、站、所、中心,有的叫局(分局)、科、室等;在身份上,有的是公务员、参公人员、事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是劳务派遣、工人、临时人员等;在人员编制上,有的使用行政编制、参公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有的没有编制;在财政经费形式上,有的是全额,有的是差额或经费自理;在执法资格上,有的是持证执法,有的是协助执法等。

二是市区执法事权不明确,执法主体不统一。多数法律法规界定的执法事权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分级职责不明确,比如:省市级政府部门应主要负责标准制订、指导协调及跨区域重大案件查处等,县级政府应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执法职责和执行能力。特别是市、区(市)两级政府部门的执法机构都有执法权,由于市区执法事权不明确,执法范围、形式不一,随意性大,重复执法时有发生。另外,县域综合行政执法权集中后,部门的监督、监察职责界定也很难明确。有的部门内设机构、事业机构都有检查、监察、处罚等执法职责,有的是行政机关委托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执法,多数部门行业领域也未实行综合执法。

三是执法机构队伍社会形象亟需提升。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简政放权、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但执法机构队伍仍然是社会关注焦点。从有关部门开展的年度行风政风评议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情况看,多数执法机构的评议和调查连年倒数,社会影响较大。

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情况

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座谈会后,编制部门联合有关执法部门组成专题改革工作组先后对滕州市28个执法部门(单位)和部分镇街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滕州市行政执法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又赴常熟、嘉善等地考察,学习借鉴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市一些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多次到省编办沟通汇报,不断完善方案。《方案》还先后征求枣庄市和滕州市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的意见。2015年7月,枣庄市编委向省编办呈报了《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8月底,省编办批复了该方案。2016年1月,滕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印发了《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意见》,配备了综合行政执法局领导班子,着手开始人员编制划转工作,试点改革工作启动运行。

(一)综合行政执法领域范围

1、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方案》明确在市城市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集中行使的5个领域基础上,将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国土资源、建筑业、人防、防震减灾、民政、文广新、旅游服务业、商务、粮食流通等11个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纳入综合执法。

2、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考虑到部门、行业和专业领域特点,《方案》明确保留了部分专业性强、技术支撑要求高的专业领域行政执法,分别是:市场监管执法、环境保护执法、安全生产执法、卫生计生执法、交通运输执法、农业执法,这些领域。

3、其他行政执法。《方案》明确对于暂未纳入市级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的部门,如社会保障、食品药品、水利渔业等,将其承担的行政执法权统一调整,归并到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执法机构,实现部门内部行政执法权集中,避免部门内部执法权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二)整合执法机构编制资源

《方案》明确将城市管理局的职责并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市城市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及国土资源、人防、文化市场、旅游、粮食流通等执法职责和机构,组建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市政府直属行政执法机构。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下设执法大队,内设22个执法中队派驻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开展综合执法,1个直属中队负责重大执法任务和跨镇(街)执法活动等。按照“编随事调、人随编走”原则,将人员编制相应划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及执法大队。

(三)推动执法重心下移

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向各镇(街)和经济开发区派驻执法中队。派驻执法中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日常管理以镇(街)和经济开发区为主。各镇(街)和经济开发区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与派驻执法中队联合办公。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做好执法信息事前预警、发现上报以及执法联络配合等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内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公安等部门派驻执法机构及镇(街)、经济开发区工作力量开展联合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既是中央和省里要求,也是下步工作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方案》还提出了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科学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市级、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职责关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监管和执法”长效措施。

三、下步对策建议

实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直接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对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城市治理、优化社会环境、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是政府部门实施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性调整,也是由“人治”转向“法治”的机制性改变。

(一)继续推进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打好基础

一是继续深化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要通过考核、评估、督查、审计等形式推进“大部制”体制改革落实,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防止“大部门”体制“虚化”,明合暗分,改革不到位。继续推进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大部门”体制改革,科学核定市县行政编制总量和工作部门限额,切实精兵简政,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梳理好机构编制资源,打好改革基础。

同时,按照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为统筹改进城市管理工作,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进一步理顺综合执法与城市管理体制,建议城市管理局与综合行政执法局合署办公,列入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综合执法大队为综合执法局附属机构,单独明确为执法专项编制,经费形式为财政拨款,人员工资标准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鲁办发〔2015〕9号)执行。整合后,执法机构中的公务员、参照公务员其人员身份不变,新进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规定实行凡进必考。

二是努力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行使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具有执法职能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和执法职能剥离,交由行政机关或执法机构行使,为整合执法机构创造条件。

三是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适时动态调整市县政府行政审批目录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制订执法权力目录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等,为综合执法机构提供执法职责依据。

(二)建立部门间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市县政府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试点城市要建立以市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区域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研究解决综合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要加强协同执法机制,实现跨部门综合执法、专业领域执法和其他行政执法力量机动调剂、优势互补,形成全市执法一盘棋格局。可采取由分管市县长兼任综合执法机构党委书记,加强对涉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统一领导,县级综合执法局局长可高配副县级。

二是坚持服务为先的原则,建立综合执法服务平台。综合执法要体现出不仅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也要提升并改变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队伍的形象。建议参照公安机关110服务平台模式,整合县域执法部门的举报电话、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实行网上运行,在县级政府建立综合执法和公共服务110或111平台,统一受理区域内所有违法和能力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全面梳理并公布综合执法和公共服务清单,加大宣传舆论,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派驻执法机构也可参照公安派出所、警务室的设置模式,推动执法力量下沉。

三是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为指导好市县政府有效开展综合执法工作,省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部门行业管理特点,把握好行政决策、执行执法和监管服务的关系,制订全省年度行政综合执法检查建议方案,确保行业法律法规在市县层面有效实施。在具体执法活动中,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执法活动中发现有重大治安、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或者向政府报告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执法工作中发现的重大案件线索,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可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案情,商讨对策,联合执法。

四是建立基层执法联动制度。乡镇统一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作为执法平台,承担乡镇区域内各类执法活动的综合协调、依法查处和管理服务等职责。按照“资源共享、就近支援、协同应对、求同存异”的原则,统筹组织领导,整合执法资源,完善运行机制,耦合监管盲区,协调解决执法难点,组织联合执法和协同执法行动。

(三)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行政执法,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快综合行政执法立法进程,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在试点成功基础上,省政府授权市县乡三级开展综合行政和分别集中行政处罚权,进一步界定各级政府执法事权目录,研究拟订地方政府综合执法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等形式,明确综合行政执法主体、执法目录权限,执法服装、装备、经费,人员队伍及执法资格等规定标准,保证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执法,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2

试点两年多来,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又获得了怎样的经验与启示?2017年1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社特邀中央编办、住建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三赴黄岛区进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践专题调研。

作为中央编办和山东省编办确定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城市,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以获批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为契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自2014年11月正式启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两年多来,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从机构组建到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从分散的六支专业执法队伍到打造作风过硬、一专多能的综合执法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黄岛模式”,并在成熟完善中向可复制、可推广的“黄岛范本”实现新的提升。

回顾两年多的改革试点实践,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王波感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复制,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勇担当、坚持法治思维敢作为、坚持为民理念尚实干,才能建设一流的执法队伍、提供一流的执法保障、营造一流的新区环境”。

改革举措:实现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全覆盖

综合执法改革试点以来,黄岛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确定综合执法范围,规范综合执法机构,归并执法职权,整合执法队伍。2014年11月,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实现联合执法模式向综合执法模式转变,确立综合执法主体资格。2015年3月,全面推行综合执法模式:“一综到底”,综合执法大队开展跨领域综合执法;“双重管理”,在26个镇街派驻综合执法中队,推进执法重心下移。2016年4月,山东省政府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开展综合执法,黄岛综合执法范围将环保执法划出、旅游执法纳入,调整为城管、文化、国土、海洋、交通、旅游等六大领域,执法权限增至1510项。试点以来,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直面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综合执法长效机制,具体如下:

“六个统一”,打造规范化执法队伍。围绕加快执法队伍融合、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目标,黄岛综合执法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加强统一管理、指挥和调度;建立了50余项涵盖行政管理、执法业务、监督考核、作风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统一了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等方面的执法标识与执法着装、车辆装备,统一了综合执法领域的法律文书规范;每年组织两期全员性的封闭军事训练和法律知识考试,举办两期全局中层以上干部赴重点高校培训,同时实地学习考察上海、杭州、苏州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同步学习,促进了综合执法队伍向复合型、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在青岛国际啤酒节黄岛主会场执法保障、党风政风社会评议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巡察队伍形象,赢得了党政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大片区”,优化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在机构设置上,设立17个专业执法中队和26个镇街派驻执法中队。将青岛西海岸新区全域划分为五大片区,由综合执法大队一分为五驻片区办公,实行专业执法中队以专业执法为主、以综合监管为辅和镇街派驻中队以简易事项综合执法为主、以属地监管为辅相结合,厘清了专业执法中队和镇街综合执法中队的职责,大力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形成了“指挥在机关,执法在大队,管理在镇街中队”的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提高科技化执法办案水平。按照“互联网+综合执法”思路,黄岛综合执法局研发推行“四位一体”的执法办案智能系统,该系统包括执法办案管理系统、案件审批手机APP终端、移动执法终端、移动执法箱。以科技化、智能化、快捷化的方式为优化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改进办案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方衔接”,建立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与公安、法院和检察院的衔接,设立公安派驻大队,派驻行政执法巡回法庭,派驻检察室。以派驻检察室为例,通过检察人员巡回办公,一方面加强了对综合执法局执法行为的监督监察,有效防范执法办案违法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执法办案中涉及相关部门党政干部失职渎职行为的防范处置力度。2016年3月,黄岛综合执法局突击开展“3・16”盗采海砂处置行动,一举查获进入新区琅琊海域盗采海砂的外地采砂船4艘,将7名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予以逮捕,由黄岛区法院从快审理判决,成为全国首例因盗采海砂以破坏环境资源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该案的办理,充分彰显了综合执法与公检法机关衔接机制的优势和实效。

改革成效:树立执法权威性,彰显专业性,提升执法效率

发挥综合执法队伍优势,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树立了执法的权威性。黄岛综合执法局共有近800名巡察人员,综合执法大队的一线执法人员占80%以上。2016年3月至5月,针对全国各地难以根治的非法洗砂场、采石场、石子加工场等问题,黄岛通过“拉网式”排查和“地毯式”清理,将全区151处非法洗砂场、采石场、石子加工场全部关停取缔,并全面清理拆除场地机械设备及其他构筑物,并持续保持“零容忍”“零懈怠”“零反弹”的高压态势。不仅有效解决了非法“三场”的大气扬尘、水源和噪声污染,而且还强化了国土资源安全和山体生态保护。

2016年6月,针对全国各地头痛难除的“代步车”顽疾,黄岛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由综合执法部门牵头开展三轮车、四轮“代步车”综合整治,面对整治范围广、难度大、时间长的三个制约难题,在新区范围实施全覆盖、多方位、立体化的全过程整治。同时针对把“代步车”作为谋生和出行工具的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扎实做好回购补偿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截至2016年底,共劝导上缴、查扣收缴、拆解报废“代步车”1万余辆,治理效果非常显著,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发挥综合执法职权优势,实现“集中职权破难题”,彰显了监管的专业性。改革以来,黄岛创新了综合领域执法职权的“组合执法”“连贯执法”等模式,彻底解决了以往的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等执法瓶颈。黄岛区将城管、国土和海监的执法事项集中行使,实现了陆海统筹执法,根除了以往部门执法边界模糊重叠、推诿扯皮的问题,同时,原有专业执法领域的执法功能得到了彰显。2016年3月,黄岛在全国率先启动“蓝色海湾整治三年行动”,组织相关镇街拆除存量违建28万平方米,清理胶州湾和唐岛湾海域非法养殖设施5000余亩,改善了海洋环境,保护了新区的“黄金岸线”。

发挥综合执法机制优势,实现“集中治理出合力”,提升了执法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通过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健全网格化巡查机制,加强了源头治理,消除了执法盲区,实现了无缝覆盖,提高了事中事后O管水平。针对夜间烧烤和夜间建设施工扰民这一全国性的“老大难”问题,黄岛组建夜间执法专项队伍,提前介入,主动出击,全面发力,采取无缝巡查、反复巡查、错时巡查等方式,严格“递进式执法”模式,做好教育引导、限期整改或依法查处。举报投诉量同比锐降90%,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启示

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在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来判断综合执法改革的成效:是否达成了改革初衷,是否获得了满意成效,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为此,黄岛区综合执法改革给出了如下富有成效的“范本”启示:

一是试点过程中应有效处理改革与管理的关系。综合执法改革的初衷是要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等一系列问题,一些试点将人员、组织编制、职责合起来,制定出台了一个文件,就算完成了改革。其实不然,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原先分设的执法队伍所面临的问题要通过改革得以解决。“黄岛模式”非常关键一点就是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和管理的关系。

黄岛综合执法改革试点中,科学的管理对改革形成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行动上的军事化、规范化,管理上的扁平化、素质化,指挥上的智能化、可视化,考核上的人性化、梯次化,办案上的法制化、程式化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考核培训体系使得原属不同领域的专业执法队员迅速成长为“全能型”综合执法人员,城管、海洋、文化等领域的执法功能进一步加强,彰显了监管的专业性,这一试点经验具有可复制的普遍意义。

二是主动开展执法规模化、规范化建设。之前,部门执法力量过于分散,部分人员实力相对薄弱的部门,仅能处理查处举报这类工作,规范化的、有规模的、全覆盖的监督机制难以建立起来,执法自由裁量权较大。“黄岛模式”综合执法改革,把分散的力量综合起来,形成有规模的、规范化的综合执法。黄岛综合执法局设计了一整套严密的考核机制、内部管理激励机制、考核监督机制,促使执法队员一直绷紧学习这根弦,执法自由裁量权、执法随意性都得到了非常严格的限制。队伍建设、法制建设不仅是“控制人”,更是控制权力。黄岛综合执法局通过“依法治队”,让执法人员的权力不敢乱用;“依纪治队”,按照党规党纪来治理队伍;“以学治队”,培养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

三是积极解决综合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实现执法权威与执法效率的有机结合。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执法工作中要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原则性较强,需要地方做出很多因地制宜的政策设计。黄岛综合执法局加强与公安、法院和检察院的衔接,形成了一套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的工作流程和模式。比如设立派驻行政执法巡回法庭,集中办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实现了行政处罚与强制执行、刑事处罚的无缝衔接,提高了执法效率。

四是坚持执法为民,关注执法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提高执法活动的有效性,显著增强执法公信力。综合行政执法大量的工作在街镇,在基层执法工作中跟老百姓打交道的频率非常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基层执法的体制机制。检察院派驻综合执法局的监察室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要监督基层执法,有效地保障了基层执法活动的合法性。黄岛综合执法改革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市民群众的理解支持――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把群众认为是问题的解决了,他们就会很满意,就会获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在这个层面上“黄岛模式”是成功的。与此同时,黄岛区也正在创设一种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了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维护了法律、地方性法规的权威,形成一种法律秩序。在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3

改革需要法治护航,发展需要法治保护。2018

12

5

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其核心在于解决行政执法信息公开不及时、不规范、不透明,执法行为不严格、不文明及执法过程记录不全面、不标准,法制审核机构不健全、审核力量不足、审核工作不规范等问题。2019年3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陕西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正式在我省拉开序幕。

下面是结合我县实际,对如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司法力度的粗浅思考。

一、强化制度建设是基础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坚实的基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的大厦就不可能永久屹立于世。“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不言而喻,法治政府要求有法可依,没有“法”,法治政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处的“法”应作广义解释,既包含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同时还包含国家为实现行政职能而根据现行有效的上位法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及有关制度等行政执法的依据。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传统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度亟待更新和完善,当然这也是受制于法的滞后性的原因,一些新领域目前尚缺乏科

学的法制来加以规范,即使有相应的制度规范,由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违法成本较低,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频发,加上行政执法人员对相应的法律制度等执法依据理解不深刻、不透彻、不全面,违法行政时有发生。如何让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我认为首先必须从完善制度这一基础性工作入手。一是完善与行政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等,从源头上实现依法行政有法可依。原有的法律制度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要及时清理、更新和废止;而诸如大数据等一些新的领域当前法律法规等制度规定处于缺位状态的,要及时结合实际开展立法等制度规范的建设,及时补位,让行政执法有法可执,让依法行政真正实现有法可依。二是完善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比如当前的工作推进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通报制度、问责制度等。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保驾护航,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就很可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不是落实在行动上;改革就可能只是改而不革,不彻底、不全面。

二、强化人才培养是核心

行政执法是由行政主体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较好发展,法学教育进步较快,高等院校培养出许多法学人才,但我们得清醒的认识到,我县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并不多,尤其在乡镇基层甚是缺乏,同时也是违法执法、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高发区。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行低进低出教育模式,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法学教育后专业素养偏低,教育质量不高;二是基于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法学毕业生为解决就业问题只能选择非行政执法的行政事业岗位或公司企业,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导致人才资源结构性流失;三是行政执法人员得到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的法学培训机会较少,继续教育和再教育缺乏有力保障,行政执法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四是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法治传统,一些执法人员往往只注重实体公正,忽略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公平正义的法治国家要求“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看得见的正义,即程序正义。

三、强化观念转变是关键

观念即想法、思想,思想决定一个人行动的方向、方式和方寸,一个人的思想即是其行动指南。作为行政执法人员,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决定其执法行为合法合理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尽管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等,但仍然有一些传统思想观念的糟粕根植于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心中。一是官本位观念。官本位是与民本位相对立的为政观念,民本位也即是权利本位,强调民贵君轻,民为国家的根本,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人民将权利授予国家机关,由国家机关代为行使,为民服务;官本位强调官的至高无上,官贵民贱,民为官用。官本位观念容易助长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忽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不符合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人治观念。人治与法治相对。法治,顾名思义,依法治理之意,即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应当依据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开展行政工作,尤其是行政执法工作更应如此;人治强调依靠人而不是依靠规则制度来开展行政工作,将法律制度抛诸脑后,行政决策由个人意志决定,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与法治政府的建设背道而驰,是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之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必须彻底清除方能确保改革一路顺风。三是管理观念。所谓管理观念,是与服务观念相对应的行政观念。就行政执法而言,服务观念注重柔性执法,更加强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更倾向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平等性与和谐性,站在为民服务的角度开展执法。而管理观念则注重刚性执法,过于强调行政执法的法律效果,忽略执法的社会效果,忽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平等性,站在管理或控制的角度来开展执法,缺少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缺乏人文关怀,容易产生不和谐因数,引发执法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诸如复议与诉讼等一些列的行政争议。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建设至关重要。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的内容,势必要求我们要迅速转变为政观念,摒弃官本位思想,抛却人治观念,消除管理的理念,重新树立符合法治政府建设的法治观念、民本观念和服务型政府观念,从源头上根治违法执法的乱象。我想,站在人民合法合理利益的立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执法、同时秉持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合法行政才能形成常态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才不至于是吹一阵风,完整的全面的法治政府才能真正实现。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4

一、以服务型政府为改革战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

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与国家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作,改革时间十分漫长。国家的形势永远在变,市场也永远在变,而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也会随之改变,是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改革。将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改革战略,能够为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更宽广的改革平台,从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以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策略需从服务型政府传统的改革管理理念开始进行。理念是政府执行一切活动前的指导,只有政府的管理理念实现了创新,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才会有所收获。失去创新理念的行政管理改革体制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改革点,也无法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框架当中走出。转变行政管理体制首先需改变政府的传统理念,将传统的强制型管理理念转变为引导型管理理念,将暗箱式管理理念转变为透明式管理理念,将其构建成服务型政府,重新塑造新的行政管理理念,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行政管理前提,以人为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核心,将人民百姓的利益放于首位,满足人民老百姓的物质需求,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全面完善,促进我国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将行政管理体制转型为公共行政体制

1.公共行政权利的完善。

政府的一切管理手段都是跟随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状况来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完善的。当我国的市场经济出现变动时,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也会随之出现变动,最终形成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则要求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和观念,根据国际市场的经济需求来形势一切的政府公共权、事务管理权、产品提供权、社会服务权等权利,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主要管理方式,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组织以及市场组织的所需,这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管理形式的根本所在。在面临新的改革要求下,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无法应对如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将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公共行政的管理体制成为了政府当前首要任务。在改革内容上,政府需从六个方向进行相应改革,一是完善公共管理体系,使公共管理职能能够做到全面落实。二是根据公共管理内容制定相应公共监督权,三是将公共管理组织进行良好优化,四是根据公共管理范围及领域建立相应的公共财产管理制度,第五是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健全相应的公共管理结构,六是将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工作全面落实,并提高管理效率。根据公共管理范围及领域建立相应的公共财产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共服务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也是提高政府实施公共服务工作能力的重点。在公共服务行政管理体制的财政管理上,其主要包括对公共服务行政财产的预算管理、公共服务行政的财产收入管理、公共服务行政的支出管理,这三个管理决定着政府的公共服务执行效率。根据我国目前的部分地方政府在公共财产上的管理状况来看,许多地方政府在管理时时常会面临社会对政府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的在增涨,而政府的公共财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政府在财政的支出与收入上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建立公共财产管理制度对政府的工作执行力度有着直接关联,政府可利用改革分税制来扩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税收渠道,并建立相应的支付转移制度,使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够与国家中央形成流通的运输渠道。

2.行政管理体制权利结构的完善。

政府所执行的一切行政管理工作都是权利所赋予的能力,权利是政府履行国家义务与管理职能的前提,也是执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工具。行政管理的权利是以法律为执行方式,以国家为权利后盾,以政府机构的工作组织来完成社会的活动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当中的管理体制需根据行政管理的根本权利来进行建设以及执行,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权利结构以及体制的执行渠道都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重点。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权利结构的构建上必须遵循国家对政府行政管理所赋予的权利重量、权利的分配以及权利的执行方式等多个要求,行政管理的执行权利需要具备基本的公共服务精神,着重加强为人民服务的管理方式,使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执行方式

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执行方式决定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执行效率,也关系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政府作为与人民老百姓接触时间最长的部门,其行政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便是老百姓,这也是公共管理体制实施的主要途径。在行政管理体制正式改革为服务型管理体制后,其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需由管理主体来进行检验,因为人民老百姓是接受政府一切改革制度的对象,也是政府体制改革的执行对象,因此人民老百姓能够更直接的感受到行政管理的改革成效。基于此可看出,政府的行政管理方法是决定着政府服务型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决策方,也是受到人民老百姓认可的重要环节。首先,政府需改变以往的行政管理方式,将统治形式的管理方式彻底废除,并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改变行政垄断式管理,将行政管理改革为社会管理,将死板的管理方式改革为多元化管理,使其从单一走向多渠道,并根据不同的市场领域建设不同的社会管理组织,政府也需加强对组织人员的培养与监督,使社会组织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物质所需。另外,在我国社会经济愈来愈开放和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社会的结构正在变得复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社会矛盾,而传统单一的政府管理方式已无法应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因此,政府需将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建设灵活式管理制度,使政府的管理方式不再单一,而是向更多元和复合的方向去发展,多元的政府管理方式具体可包括法律管理方式、社会经济调节方式、政府政策制定、社会管理与疏导方式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至今其社会发展方向已不再统一化,而是向着更宽广和更丰富的世界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虽然能够促进我国整体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许多压力,因此,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加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可.以服务型政府为改革战略、将行政管理体制转型为公共行政体制、完善公共行政权利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权利结构,并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执行方式,通过不断的完善与创新改革,能够使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更符合社会的发展,也更符合人民的需求,从而加快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进度。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5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文件都使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标题,并把职能转变放在机构改革的前面,这在历次改革意见中是第一次,充分说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视。政府职能转变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各地要牢牢把握这根主线,把上级的总体要求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提出3到5年职能转变总体安排和工作规划,制定具体的措施办法,加快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首先,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去年以来,省编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本届政府省级审批事项削减二分之一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已减少下放省级行政审批权262项;基本完成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编制工作,近期将在网上公示,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今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改革任务。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11号文件要求,与省里搞好衔接、同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承接落实好上级政府取消、转移、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后的审批事项原则上都要纳入同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要抓紧对本级审批权限进行全面清理,年底前编制完成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未列入目录的审批事项一律不得实施。要集中清理以“红头文件”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彻底消除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今后严禁以“红头文件”等方式设定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要作为一条红线,防止行政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除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外,政府职能转变还包括改革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工商登记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内容,这些工作虽然不是编办的职责,但我们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好改革任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效。

其次,要发挥市县政府贴近基层和群众、就近管理的优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政放权不能一放了之,必须正确处理“放”和“管”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放给市场和社会的事项,要从严管理、监管到位。要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推动政府部门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真正把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避免管理缺位,防止“一放就乱”。要强化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调整充实人员力量,推动监管重心下移,逐步建立功能完善、防控严密、执行高效的监管体系。要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一些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要严加监管、严厉惩处,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制定“两个清单”,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政府权力清单。对企业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也是规范权力运行的过程。各地要抓紧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前段时间,省编办专门到安徽、湖北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总的看,这项工作繁重而艰巨,各地要结合审批制度改革和部门“三定”,在全面梳理政府部门行政职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要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规范行政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保证权力不被寻租、不被滥用。

二、积极推进大部门体制

推进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省在探索实行大部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济和信息化、文化等领域实现了大部制,在优化职能配置、减少职责交叉、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次改革,省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在农业、城市管理、文化等领域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

一是农业领域。从全省涉农机构设置情况看,大部分地方设有农业局、畜牧兽医局、农机局、扶贫办、农业开发办,还有的地方设有经管办、蔬菜办、水产办等,机构设置分散、分工过细的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机监理等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相关涉农部门执法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为统筹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次改革市县要将畜牧兽医、农机管理机构由政府直属调整为农业部门管理,其他如经管、蔬菜、水产等涉农机构全部整合到农业部门,不再单独设置;同时相应整合农业、畜牧兽医、农机等涉农领域执法队伍,充实加强监管力量,实行农业综合执法。

二是城市管理领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各地情况看,一些地方城市管理领域设置了城市管理、城管执法、公用事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管理等机构,这些机构职责划分不清,既有交叉又有空白,城市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城市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推进,其中理顺体制机制是一个重要方面。省委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体制”。这次改革,各地要将分散在相关部门的市容环卫、园林、市政管理等相关机构、职责整合到城市管理部门,充实完善城市管理职能,理顺城市管理与城管执法机构关系,寓管理、执法、服务于一体,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由于各地机构设置、编制性质不尽相同,各地可结合实际,提出具体整合方案,与省里沟通后确定。

三是文化领域。上次改革多数地方在组建文广新局时,又单独设立了文化市场执法局。从几年来的运转情况看,普遍存在职责关系不顺、配合不畅、衔接不到位等问题,县级文化市场执法局至今未经授权,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从大的概念上讲,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现行体制下,管理机构与执法机构分设,必然造成管理执法脱节、增加工作协调难度。这次改革,省里要求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统一由文化行政部门管理。

这三个领域的大部制改革,是省里确定的规定动作,必须认真实施,落实到位。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

三、规范机构设置

省委、省政府11号文件,在机构设置上既体现了中央严控的精神,也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

一是政府机构限额。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比较关心。中央规定,这次改革大城市政府工作部门不超过40个,中等城市不超过32个,县级政府14至22个左右。我省在研究机构限额时,充分考虑了市县政府机构设置的现状,基本按中央规定限额的高限确定的。上次改革,我省在大城市(42个)和中等城市(32个)之间,将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5个市单列一个层次,机构限额为36个。这次改革,如统一按中等城市不超过32个执行,就要比其他中等城市多压减4个,难度非常大。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省编办多次向中央编办汇报,中央编办原则同意这5个市工作部门仍按不超过36个掌握,其他市和县(市、区)严格按中央规定限额执行。既然限额已经明确,就是一条硬杠杠,必须严格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是机构设置。多年来,各地在政府机构限额外还设立了一些行政机构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体外循环的状况不同程度存在。这次改革,各地要对此类机构认真进行清理,限额外的行政机构原则上予以撤销或转为部门内设机构,少数确需保留的要纳入改革方案一并报批。今后不得在机构限额外自行设立行政机构,不得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规范机构层级管理。长期以来,一些市县管理不够严格,机构层级比较混乱。比如市级部门规格为正处级,但一些内设、派出、直属机构或所属事业单位也为正处级,这样设机构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工作,这种现象必须纠正。这次改革明确规定,部门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等机构的规格要低于其主管部门。现有与主管部门规格相同的机构,要结合推进大部门体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清理规范。另外,派出机构、挂牌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设置也要从严控制,不能用挂牌子、合署等形式变相设置机构。

三是领导职数。考虑当前市县政府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实行大部制改革后干部安置压力较大,这次改革对市县政府部门领导职数有所放宽,比上次改革增加了1职,即设区的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数按3-4名配备,县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数按2-3名配备,工作任务重业务面宽的综合管理部门可增配1名副职,但必须从严控制,增配副职的部门数量不得超过机构限额的三分之一。关于部门党组(党委)书记配备问题,中央和省里早就有明确规定,政府工作部门除非党干部担任正职外,不配备专职党组(党委)书记。

四、完善执法体制机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量的工作在基层,重点是县乡两级。目前,市县政府执法队伍设置过细、执法责任不清、监管力量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加强监管就是一句空话,就难以落实到位。

一是积极探索推进综合执法。各地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凡实行大部门体制的领域,相关执法队伍必须相应整合。同时,在看得准、条件成熟的领域推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尤其是县级,要最大限度整合县直部门的执法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胶州市已先行开展综合执法试点,省编办和青岛市编办要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力争探索一条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的新途径。

二是完善基层执法机制。要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在乡镇搭建综合监管执法平台,把县直派驻机构执法优势和乡镇日常监管优势结合起来,建立指挥统一、运转协调的综合执法新机制。要挖掘现有编制资源,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农业、国土、文化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防止“以罚代管”,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是做好部分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调整工作。目前,淄博、日照、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县级公安机关权责不一致,体系不完整,工作协调难度大,队伍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次改革,省里确定将这些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由市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市县政府分级管理体制。有关市编办要会同市直有关部门,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切实做好干部安置、人员编制、资产划转等具体工作,注意衔接好干警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确保体制调整平稳有序。今后除中央和省有明确要求以外,市县政府不得自行确定垂直管理体制。

五、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层级,直接面对群众百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政权建设,今年以来,郭树清省长在不同会议多次提到加强乡镇机构设置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当前,随着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乡镇政府承担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抓工作落实的责任和压力不断加大,权责不对等、事财不匹配、素质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乡镇发展的活力动力,让乡镇政府有权管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可以说是各级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1号文件对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各级编办从多个方面深入思考、认真研究。一是在完善乡镇政府功能、明确履职重点方面,就是要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理顺县乡层级关系,按照乡镇承担的职责任务,把该放的权放给乡镇,把该给的钱交给乡镇,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统筹发展的能力。二是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方面,乡镇不可能与县直部门一一对应设置机构,在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可针对不同类型乡镇特点,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不搞“一刀切”。要挖掘现有编制资源,推动编制向乡镇倾斜,以县为单位,乡镇总体空编的要及时招录急需管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缓解基层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实际困难。三是在完善运行机制方面,探索以便民服务平台、社会治理平台、综合执法平台和社区管理服务平台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合理设置岗位,统筹安排力量,确保涉及社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在乡镇有机构承担,有专人负责。各地要结合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从试点镇入手,打破传统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大胆创新,探索建立与乡镇管理服务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当前,改革政策已经确定,具体任务也很明确,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最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专门强调工作落实问题,指出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具体任务要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这次改革,省里要求市县改革方案分别于7月底、9月底前报省里审核备案,11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其他各项改革管理工作也都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时间非常紧,任务很艰巨。各级编办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对各项任务倒排工期,强化措施,合理调配工作力量,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编办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责任,认真学习领会改革精神,向党委、政府和编委汇报好改革政策、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特别是对政府职能转变、大部门体制、综合执法、严控机构编制等重点问题,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调研、摸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要严格按照省里确定的时间节点,做好改革方案拟定、报备和“三定”规定修订等组织实施工作。要及时分解工作任务,与组织、纪检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搞好协调配合,落实部门责任,切实形成改革合力。

二要统筹抓好组织实施。各级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下设计和安排,统筹兼顾、协调配套,扎实推进。要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紧密结合,联动集成式推进,大力简政放权,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各市在做好本级改革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县级工作督查指导。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的措施办法;对涉及的政策性问题,要及时与省编办沟通,提前做好预案,防止扩大矛盾、出现大的问题。

三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目前,市县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改革结合起来,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真正把活动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改革新风,做到守土有责、奋发有为,坚决杜绝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和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的庸政懒政行为。要适应推进改革工作需要,进一步充实加强人员力量。总的看,去年以来各级编办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员配备有所加强,市级平均达到了30人,县级10人,但还有个别市和一些县(市区)人员较少,力量薄弱。现在各级编办承担的任务很重,没有必要的力量只能疲于应付,无法深入扎实地推进工作。希望各地采取措施,继续充实加强工作力量,提高队伍能力素质,为完成改革任务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要强化督查考核。要严格执行政策,严格工作纪律,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凡中央和省里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必须坚决执行,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将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列入本系统年度考核内容,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督办催办,确保改革任务逐项落实。省编办正在研究制定机构编制工作绩效管理办法,调整对市级编办的考核方式,将年终一次性考核改为日常绩效管理,建立工作台账制度,采取定期调度、实地调研等办法,对各市落实重点任务情况跟踪了解掌握。省编办对考核是动真格的,凡未能按时完成重点任务的,一律不得评为优秀。根据刘星泰同志在全省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讲话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加,未经本人审阅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6

【关键词】十 行政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

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行政法建设,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都为党的十之后的行政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行政法治建设具有辐射各区域、影响全局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了使政治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党的十报告仍把其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大力推进行政法治建设,深化行政法制改革。同时,对深入推进党的“四个分开”政策,“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实行了新部署。因此,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对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我们党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十之后的行政法治建设范围将更加广泛,我们必须利用科学的、民主的、透明的行政手段来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化,对我国法学而言意义重大,它使我国行政法治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局面。面对这个新阶段,坚决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大力加强我国行政法治建设,是一项重要且急迫的任务。因此,十之后,必须以加强行政改革为契机,在逐步完善我国法律体制的前提之下,重点抓好我国行政执法及监督、救济、立法等方面的建设。具体来说,结合党的十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善行政法治建设体系,构建人民满意的政府

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立法原则是我国行政立法科学性的精髓,在行政法立法之前,进行法治的可行性认证、成本效益的分析、必要性等方面的研究,立法时实行调查研究策略,立法后坚持严格审查、严格备案的制度,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我国行政立法的质量水平。立法公开、扩大人民参与度是我国行政立法民主性的主要表现方面。具体来讲,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的民主性及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开立法。它既对科学性具有保障功能,又是民主性的集中表现。在一些法律草案中我国部门痕迹较为明显,管理事项涉及到两个及以上部委时,就不方便协调,这是目前我国行政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我国行政立法必须加强完善立法过程中的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等制度,确定的行政规章及法规要及时公开。

第二,规范立法,建立以我国公民广泛参与为核心的立法程序。解决公民利益纠纷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正当程序,尽快建立规范的程序制度。这里所讲的程序,其实质就是要把社会组织、普通公民监督同我国违法立法程序进行激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自主性,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是我国行政立法目前亟待改进的重要环节,特别在对于有关“人”的行政立法时,更需扩大其听证会的参与范围,同时,要实行对不同意见进行不同处理的科学机制。以各方辩论及意见为基础,经过民主程序进行决策。特别是和“相对人”利益有关的法律规章及制度,必须用公众熟悉的手段进行公布。

我国的行政立法不仅要符合民主与科学的原则,而且还要落实全面协调这一政策,其基本要求如下:一是行政法治制度、实践、观念三方面要同步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互相掣肘情形。二是各部门的行政法规与政府的行政规章、法规统一协调,以免发生行政效力互相抵消的情况。三是全面保障及维护不同类型、不同阶层公民的权利,确保公民立法的参与度。四是努力做到与国际行政法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确保我国行政法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结构合理

加强我国政府结构的优化及建设是十报告一再强调的问题之一,也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之一。在现阶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与我国国情及世界趋势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架构。以这个目标为起点,多角度、多典型、多国度地考察各国政府的组成部门、办事机构、决策中枢、执行机构等方面;及时、准确了解各国政府先进的改革范例与政府结构变革方向,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深入探讨行政法治建设的实质,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国外优化模式范例。其次,将国内改革、调整的实例予以总结。尤其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改革措施进行全程跟踪式的整理,全方位总结历年改革、创新之经验,准确评价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差距,掌握我国行政法治改革成功的决定因素,推动我国大部门制发展改革及继续优化我国政府结构。最后,以国内外众多改革方法策略及范例为基础,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发展战略,准确把握我国大部门制度的方向。从我国政府的职能配置及结构框架方面对我国行政改革方法加以量制优选、评估制定,确定改革的措施与时序,确保“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规范行政执法,严格依法行政

行政执法对我国公民、其他组织、法人等具体的行政行为产生直接性影响。十强调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当然也包括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为了增强我国行政法的规范性、严格性,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和政绩观的指导作用,健全我国行政规划、行政协助、行政执法、行政奖励等措施,实行统筹兼顾、各司其职,全方位、多角度地实行依法行政。

第一,为了规范和减少我国的行政审批,必须加大我国行政机构整合的力度,积极实行统一和谐的大部门体制。全面落实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制度及行政处罚权制度。大力开展行政执法试点,加强行为规范、保障有力、权责明确等方面的实效发挥,从根本上解决相互扯皮、执法扰民、多头执法等不利因素。由于政府的具体职能是在不断转变的,目前我国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方向应该由传统的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控制;从注重审批转向注重监管。

第二,为了保障我国行政机关的执法权限及程序合法,必须加快制订行政执法评议的考核方法。我国《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中有关于考核方面的内容,就是强调依法行政,即实现内容、程序、形式、主体等方面的合法。要考核这几个指标,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我国的行政法治评议的考核应实现民主评议与量化考核、专门部门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行政执法的量化考核指标予以科学设置、分解。

第三,实行有错必责,追究到个人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和执法过程中出现行政过错的行为给予追究是我国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它是对我国行政执法人员、主体在行政执法状况方面的个案评价,是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的根本保障。使我国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是建立我国行政执法追究制度的根本目的所在。将行政执法人员及主体与执法责任制度相联系,并且直接与执法主体利益相挂钩,是我国实行干部降职、撤职及其他行政惩罚的手段之一,是确保“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的关键所在。①

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里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当然包括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对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制建设而言,实现求真务实与改革创新两方面的结合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建设及改革的可行性与风险性必须充分考量,必须防止出现过激的建设措施、过高的理想目标。

最后,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使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政府,满意政府的服务是我国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而且还是其显著特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各级政府要将为人民服务列为其神圣职责,全体公务员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准则,要把为人民服务列为一切活动的落脚点与出发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十对于行政法治建设改革提出了比较具体的任务,例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等等,这些措施都将有力地加快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

(作者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注释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7

一、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改革试点

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潍坊市在高新区进行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以及企业简易注销三项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一是按照“简化程序、缩短时限、激发活力”的原则,研发建设了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报系统。设立企业或变更名称,通过网上服务平台就可以进行申报,不需再到行政审批大厅办理。系统上线以来,已核准企业名称6600个,相当于过去6名工作人员同期的工作量,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提升了服务效能,还为全程电子化实施奠定了基础。二是根据省工商局授权,积极推进全流程网上登记及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借助公安系统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及银行U盾,对申请人进行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探索实行网上登记、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网上存档的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目前,已开始试运行。三是对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实施简易注销登记。制定出台了《潍坊高新区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实施方案》,简化注销手续,缩短退出周期,降低退出成本,努力构建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目前,已为59户企业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

二、依法依规,严肃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围绕做好事中事后监管,潍坊市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完善监管机制。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任务分工表》,明确了监管把握的原则和方向,确定了重点任务、责任体系和工作分工等,初步构建起了较为统一规范的监管政策体系。今年围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研究制定了一个工作机制性的贯彻落实意见,主要有三个:①责任落实机制。涉及的各个监管部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主动认领监管责任,明确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分管责任、承接科室、具体流程和办理时限等,统一报市政府备案。②调度通报机制。“双告知”制度是实现登记与监管有序衔接的重要举措。由商事制度改革办公室负责,定期对“双告知”运行情况进行调度、汇总,形成专题报告,报市委、市政府,同时在全市进行通报。③责任追究机制。对不履行监管职责、工作不积极、推诿扯皮的,由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自动启动督查、问责程序。二是厘清监管责任。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重新对部门主要职责进行了梳理,明确事中事后监管责任457项,进一步厘清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的职责关系,有效解决了权责不对等、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把各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落实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及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去年以来,先后对14个部门的22名责任人进行了问责。三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围绕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三大领域,在研究制定全程监管办法的基础上,充实并合理调配一线执法检查力量。以高密市作为全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行政执法试点为契机,组建了300余人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把城管、国土、文化等行政处罚权集中统一,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有效堵塞了监管漏洞。按照“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业务向办事窗口集中、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 的原则,积极推进审批权与监管权分离。通过调整理顺,市级行政审批职能承办科室由81个减少到37个,审批服务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四是强化社会监督。借助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曝光典型案件,形成舆论压力,震慑违法行为。潍坊市食药局开通了“潍坊食药”官方微信,开设了《打开舌尖上的问号》、《诚信企业家访谈》等专栏,广泛宣传食安常识,通报各类违法案件20余起。健全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潍坊市环保局出台了《环境保护举报奖励办法(试行)》,举报查证属实的最高奖励30万元。针对有的领域监管专业性比较强的特点,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聘请专家参与监管。寿光市在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过程中,聘请3名省级安全专家,提供安全生产现场检查、专业技术研讨、危险源评估等服务,深入企业检查80余次,检查出各类隐患180余个,现场解决90余个。

三、深化改革,提升监管质量和水平

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力抓手,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努力实现精准监管、高效监管和科学监管。一是强化信用监管。以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目前,潍坊市发改、编办、公安、工商等40多个部门正在进行数据对接,即将试运行。平台运行之前,利用政府政务平台等渠道,定期推送、及时公示新登记市场主体信息,各部门确定专人负责信息查阅认领,保障“双告知”制度落实。加强经营异常名录管理,采取“双随机”抽查方式,对市场主体公示信息进行抽查。去年以来,先后将未按规定报送年报以及抽查中发现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18960户企业、77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73455户个体工商户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二是推进执法改革。今年5月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范执法主体、优化执法力量配置为重点,探索建立市、县、镇三级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今年计划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国土资源和劳动保障监察等领域进行试点,逐步实现部门一支队伍执法、市区一支执法队伍。时间节点上,明年6月底前完成市级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改革,明年年底前完成市级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和县市区、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三是创新智慧监管。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监管手段,把智慧化建设渗透到监管工作中,强化工作的流程化、透明度和可控性,促进监管效率的提升。安丘市试点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办公室,组建了综合执法大队,研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对农产品实行“数字化”“身份证”式标识管理,初步构建起了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监管体系。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重点篇8

一、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部门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大部制改革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大部门体制改革是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涉及到政府部门的组织形式、协调机制、领导层级、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等问题。大部门设立之后,部委的内部组织形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在现有的以部-司-处为主要层级形式的模式之外,将出现部-管理局-处、部-执行局等层级形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大部门的组织形式问题。大部门之中,原来由独立部门合并进来的内部管理局或执行局将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这些相对独立的管理局或执行局之间,如何建立起协调和内部沟通的机制,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部门体制下,部长管理的下级机构增多,管理幅度变大,原有的行政首长一分管领导一司长一处长的管理层级在大部门体制下显得链条过长,也需要平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大部门体制下,部长如何对下辖的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机构实施有效管理,这就涉及到管理机制的变革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大部门体制下,部门职能领域变大,权力与职责相应增多,如何对部门实施有效监督,也是一个难点。

第二,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逐步深入到了政府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与服务机制领域的改革,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从发达国家实施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大部门体制改革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自由市场经济时期,西方国家政府部门普遍较少。20世纪4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国家福利国家的进程,政府从事公共服务的机构剧增,为解决部门过多、协调困难、成本较大的弊端,西方国家普遍开始整合公共服务部门,实施“大部门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对公众的回应性,西方国家又开始对大部门的运作机制进行深刻变革,采取了决策与执行分开、公共服务、问责等等方式,从而最终形成了现代政府大部门体制。因而,大部门体制不是单纯的机构整合,而是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服务机制、监督机制的综合变革。

第三,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在我国现行政治与行政体制框架内进行的,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还涉及部门之间党组的合并问题、人员结构的调整问题、领导职数减少的问题,涉及到政府与部门之间关系的问题,涉及到深刻的体制与利益格局的变动,需要慎重处理。

第四,从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内在规律来看,什么样的职能整合进哪一个大部门中,也是一个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政府职能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如二战后,英国认为卫生部作用不大,其承担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住房与地方政府部、社会保障部承担;1970年的重组中,卫生部和社会保障部被合并为一个大部;1988年,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再次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部。1997年,英国交通部与环境部合并形成了环境、交通与地区部;2002年5月,交通与环境部门又分设,环境、交通与地区部改为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新成立交通、地方政府与地区部。

二、推行大部门体制要坚持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系统设计的策略

为更好地推进大部门体制,要先行试点,进行系统的实践探索。在试点成熟之后,才可全面推行。

1 试点先行。大部门体制改革因为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设计,而就需要先行试点。可以先在公共服务部门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试点。要通过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积累改革经验,以便全面推广。试点要重点抓好如下工作:如何确定大部门下属机构的组织形式,如何确定大部门体制中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如何强化大部门的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如何推进部门合并中的党组整合、领导职数精简等问题。

2 分步实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客观进程,可考虑经过15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基本实现完善大部门体制的目标。2008~2012年,主要进行2~3个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试点。2013~2017年,将大部门体制改革扩展到大约一半的政府部门。2018~2022年,将大部门体制改革扩展到全部政府部门。

3 系统设计。主要是统筹考虑机构合并、职能整合、人员优化与领导安排,统筹考虑部门组织结构、协调机制与监督机制,统筹考虑大部制改革、决策与执行分开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科学地设计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方案。

三、系统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我国实施大部门体制改革,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改革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政府部门体制,要在对政府机构实行职能有机整合和机构有机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政府部门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建立起适应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要求的现代政府大部门体制。

我国的大部门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职能整合与机构整合。以职能整合为重点带动机构整合,将一些相关的政府职能整合进大部门之中,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机协同。

2 大部门体制下的内部协调机制建设。我国传统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是部长负责制、部务会议制度或党委会议制度。在设立大部门之后,为更好地兼顾管理局或执行局的相对自力,可在部长负责制与部长办公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类似于理事会制的协调机制,由部长、决策司负责人、管理局与执行局负责人共同组成大部门的议事协调中枢。

3 大部门体制下的执行制度改革。大部门体制下,推行决策与执行分离,改革政策执行机制,是一条重要经验。目前,英国约有131个执行机构;美国约有56个独立机构和4个半官方机构;德国约有56个政府各部门直属的联邦高级机构与部门;新西兰共设立了79个独立皇家实体。我国传统政府部门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不分,行政决策的主体同时也是行政执行的主体,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由同一个机关、同一批公务员来完成。在实践中,公务员在进行决策时,容易受到本部门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干扰,导致部门间协调困难,使需要多部门决策的事务决策缓慢、效率不高,一些经济调节与社会调控急需的政策不能及时出台,导致屡屡错过进行经济社会调节的最佳时机。推行大部门体制,就要同时推进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开,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种权力的适度分离与相互制约。可将部门的决策权相对集中,成立核心的政策司,专司决策;将执行事务从部门中适度分离出来,设立专司执行的执行局,从而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决策与执行分开后,部长对相对独立的管理局或执行局的管理,要建立在设定绩效指标、确定预算规模、签订服务合同的基础之上,以绩效要求、服务要求作为大部制管理的基础。在这方面,我国审计署对下属特派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绩效评估的经验值得借鉴。

4 大部门体制下的服务机制改革。我国在实施大部门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撤销综合管理部门中具体履行微观审批职能的相应机构,同时对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服务事项,都应采取“一站式”办公的方式,集中办理,并实行电子系统监察。在这方面,我国农业部成立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室,把原来分散在有关司局和部属事业单位的各项行政许可事项集中起来,统一办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5 大部门体制下的监督机制建设。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大部门的监督主要是靠完善政治问责制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的方式来实现的。如英国议会于1979年改革了专门委员会制度,设立了部专门委员会,专门监督政府各部;2001年至2005年间,英国下议院共设18个部专门委员会,如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专门监督政府的文化、媒体与体育部,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委员会专门监督政府的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委员会。大部制下的部长应明确实行部长责任制,部长应对部门各机构、各公务员的政策、行为及其后果向人大、政府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我国全面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就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改革。同时,要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务院部门组织法,将组成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运作制度、领导方式在部门组织法中规定下来,改变目前依靠“三定”方案和部门博弈进行粗线条的职能、机构与编制管理的局面,最终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与法制化。

上一篇:街道扫黄打非自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电线常规检测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