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科技推广范文

时间:2024-03-05 11:36:24

农机科技推广

农机科技推广篇1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是将农机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推广农业机械科技,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业机械科技推广的重要性出发,针对推广农业机械科技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机科技;推广;重要性

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拉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购机用机不断高涨,农机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农机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力量,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越来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科研成果的发明代表生产力又前进一步,成果是否能发挥最大潜能和价值,推广工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农机科技推广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使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要靠正确的政策和增加投入外,还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能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地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的发展,农机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技术的推广。如果说农业机械科技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桥梁、纽带,那么农机技术推广就是农机化的助推器。农业机械科技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就是根据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传授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由点到面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活动和过程,并根据大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民生活的需要,示范和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为农民普及农机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他们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力,达到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量,不断满足人民生活及生产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因此,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在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成本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又称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推行的针对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职工等基层群众购买农业生产用具所实行经济补贴的一项惠民政策,旨在提高农村农业化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收益,致富于民。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被写入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中,随后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初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关于“三补贴”强农惠民政策中的一项具体举措,对于落后的农村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按照中央关于该项政策的具体部署,财政部与农业部从2004年正式开始共同联合推进该项政策的实施。首批在全国的66个县开展了补贴政策的实际行动,总共耗资7000万元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了经济补贴。随后,中央对这项政策投资力度逐渐加大,款项及时调动到位,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体实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农村经济补贴政策等各种各样的补贴方式力求从经济上支持农村农业的稳步发展,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农民对农机具购买的积极性,优化了农村机械化装备水平,同时为农业机械更好地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2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是执行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的主体,肩负着宣传农机科技知识及知识转化为成果的使命,也是制约和实现农机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机推广工作必须将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在稳定推广队伍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能敏锐捕捉适宜本地推广的农机装备的农机推广队伍,更好的为农机推广服务。农机推广人员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农机推广不仅是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符合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切实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基层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一定要改进推广方法、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1.3农机科技推广的作用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是指通过试验、鉴定、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因此,农机推广工作要立足农村,符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要求,提高生产率,达到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备的物质条件,而新的农机具和新技术的适时推广是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导力量。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产增收的目的。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5%,农机技术在推广的同时,劳动力也同时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其他劳动,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这样农民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增加了收入。因此,农业机械科技的推广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

2推广农机科技工作的建议

2.1推进农机化体系建设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部门和农机部门为实现农机的推广,通过制定方针、目标,各项策划,控制最后推广的效果和评估改进方案等来协调控制组织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体系。要更好地推广农业机械科技,在推广工作中保证质量,就必须要想到体系建设工作。事实上,无论哪个方面的工作,都要对体系建设问题充分重视。首先,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改革放在首位,加强农业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人员的素质选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其次,作为农机推广机构,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农村形势要求的农机推广新模式,做到农机推广部门积极扶持,充分发挥农机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做好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做到灵活多样,多方参与,服务方便。同时,在推进基层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适应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农机化服务的问题,将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最后,农机推广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涉及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与农业的经济体制,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经营情况及农村人口就业、农民习惯等息息相关。

2.2组建农机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目前,政府办的农机化专业技术推广机构有限,对于农机化技术高质量的推广工作还不够完善,还必须要依靠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和广大的农机户。在具体推广中,农机化推广应该是推广与开发并举,因为农机化推广技术在更新和改进,并注意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

2.3创新发展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传统推广手段,发挥示范宣传作用。创新推广模式,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远程教育等形式,推广高新技术及产品。整合各种农机技术推广资源,用好用活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技术推广平台。结合科研、示范、培训及推广等农机发展环节,全面促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中,想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应依据现实,运用各种合理措施,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组建农机合作社并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科技才能真正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德庆,刘江,单柏忠.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J].时代农机,2015,42(1):8-9.

[2]李茜.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J].北京农业,2015(20):125-126.

[3]包伟,苏艺,栾义法.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农机,2015(7):69-70.

[4]知钟书.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3,1(9):5-8.

[5]李敏.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3(24):44.

[6]蒋欢,廉杨.新形势下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5):2-3

农机科技推广篇2

1 引言

 

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物[1]。没有农业机械化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因此也就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经济,增强不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将农业机械化科技进行推广能够发展科技兴农基本政策,科技兴农实质上指的是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变革。加强农业的相关措施最终还是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利用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技术提高农机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比较精要的战略任务。简而言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能够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高产以及稳产,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实现农机节能减排等目标需要广大农机工作人员推广专业技术,继而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来研究相关科技成果,尽最大努力发挥出经济效益[2]。

 

2 资源环境因素

 

从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农村田地间的主要装置是柴油发动机,由于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的柴油价格也出现供不应求情况。拖拉机在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成本费用,再加上农业生产所需要基本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价格一直在增长,所以相应加大了生产成本。另外,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政策的支持,农民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有诸多补贴政策。即使在柴油机的研发上面有新的突破,但是农机田间作业的耗油量仍然在不断增高,对石油也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更为重要的是柴油机所造成的污染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仅仅为了生产而去破坏环境显然是不可行的;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 以及化肥等化学物品限制了农产品高质量的生产,导致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我国使用化肥量已经达到5020万t,氮肥利用效率达 32%,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面积达到1.01亿hm2;农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更大的污染源,想要解决上述矛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积极研发混合动力型拖拉机,研制且推广生物柴油,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够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需求;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农家肥,较少化肥的使用,适当增加废旧农膜的回收率。

3 自然气候环境因素

 

自然气候环境因素中常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雪以及沙尘暴等,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脚步。上述常见自然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超标排放,继而出现土壤污染加重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目前来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缺水情况,农耕田应该采取精耕细作方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0 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0.68亿hm2,占总面积的45.5%左右,仍然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3]。即使有农机以及相关推广部门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保护耕作的新技术,但是遇到极端灾害性天气时农业的减产幅度仍然在增大,导致出现颗粒无收情况,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比较差,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加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教育

 

建议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尽快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 基于此,一方面不仅仅能够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农田机械作业率以及生产效率[4]。出台有利于农机购买的政策能够带动农机工业化的发展,连接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纽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尚未以法规的形式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而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有限,导致更换农机的欲望不强,现阶段所使用的相关农机用具已经陈旧和老化。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农田作业成本相应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安全事故等频发。

 

政府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能够购买高效节能的农机产品。另外,逐渐树立发展农机化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农机推广就是要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成为实施其他科学技术的载体,与生态措施相互有机结合,继而实现以下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①秸秆还田;②化肥深施;③地膜覆盖;④机械植保;⑤精少量播种。上述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均是在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之后才能够被大面积地使用,最终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取得综合化的效益。

 

4.2 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补贴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能、减排等新型农机具.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旧机具[5]。金融工作人员加大对农机大户的信贷支持,采取低息贷款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能够购买更为可靠、安全、环保的农机,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种植大户和农机经营服务组织能够享受到更为经济实惠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和农机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享受购机补贴政策的具体农业机械应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注重对节能型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提倡农民能够以股份制的形式来参与相关农机产品的购买,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加以技术指导,以期高效保障农民在购机之后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服务。

 

4.3 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在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中,实行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建立竞争上岗和淘汰制,急需要建立完善的一套符合现实情况以及新时期发展的用人机制,继而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此外,还需要规范农机监理机构人员的业务操作流程,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即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将明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责任,增强执法意识和廉政意识。充分发挥农机监理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防止和减少农机推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5 结语

 

农机科技推广与资源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了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机科技推广篇3

宗锦耀在讲话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培育以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依靠以生物技术和农机化技术为主导的多种技术集成化的农业科技进步才能解决好怎么种好地的问题。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开展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机化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有关科研院所和教学单位、农机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

宗锦耀要求,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要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要着力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着力培育基层推广机构、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三个主体,着力建设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着力完善联合协作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据了解,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投入1.3亿多元陆续启动华北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农艺技术研究与示范、植保机械关键技术优化提升与集成示范、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杂交制种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制与示范、作物品种小区精确种植与收获装备研发与示范、苜蓿饲草料生产机械化关键工艺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大宗果树田间机械化作业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适合西北非耕地园艺作物栽培的温室结构和建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8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在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方面,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在首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甘蔗、薯类6大作物54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基础上,引导各类科技项目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在示范区进行集成和示范。在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方面,积极推广2012年18项农机化主推技术,力争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免耕播种、秸秆还田面积分别比上年新增3000万亩和4000万亩;力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面积2000万亩以上;力争新增深松面积2000万亩、化肥深施1500万亩、精量播种2000万亩。在农机化实用人才培训方面,全年争取完成农机化技术人员培训80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机操作、维修等人员450万人次,其中培训新购机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农机化科技下乡入户,提升农机化质量,增强农机化科技支撑能力等活动也将全面展开。

启动仪式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主持,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技教育司、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的有关同志,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教学单位和农机企业的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此间,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组织专家对2010年保护性耕作创新项目进行验收,并开展了农机化技术咨询专家服务、农机作业现场演示、农机具观摩、春耕生产农机化技术培训暨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等系列活动。

农机科技推广篇4

关键词 长沙县 农民专业合作社 机制

众所周知,我国为农业大国,将近7亿人属于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水平高低等均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而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做好农村扶贫及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上发挥了独特的桥梁作用,及时地将国内外与当地的最新农业信息、农业新技术等进行传递,并为农村宣传相应的惠农政策,更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扶贫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一、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按照长沙县南工北农的规划布局,大量种植类合作社纷纷涌现,多数合作社的发展不约而同地都走向了“绿色、生态、有机”之路,也成为了带动长沙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军团。种植类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长沙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涉农项目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有效载体。

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植类合作社在数量上有一定增长。截至XX年底,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一共有XX个,参与农户达XX万户;第二,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的经营业务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入社社员数量也在稳步提高。第三,通过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示范社的带动,使得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运行相对规范。有些合作社成立了自己的种植网站,拥有农业科技科研团队,为日后多元化的农业生产发展指明方向。有些甚至聘请农业院校的专家进行实地指导,以确保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的技术指导。

二、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机制存在的问题

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在湖南省农业科技推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技术资源整合、技术需求培育、技术双方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推广、加快技术扩散、加速技术创新等方面。但是就当前长沙县的种植类合作社的机制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

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发展历程较短,合作社组成人员单一,大多数以农民为主,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泛滥,政府部门对合作社支持力度受限,发展资金基本用于少数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因此,资金缺乏等问题阻碍了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发展,削弱了其竞争力。

(二)利益保障缺失,分配不均

当前,绝大部分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因此在合作上仅仅起到了简单的契约制关系,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等解决入社农户技术缺乏和买卖难的问题,而二次返利、股利分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少,因此,合作社很难通过社员参与进行融资与发展,不能适应湖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1]

(三)社员素质低下,决策不公

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管理人员,即理事会与监事会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自农户,文化水平与专业水准较低,而合作社内部相对缺乏掌握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专业人士,因此,种植类合作社管理者受自身文化水平影响,对民主管理、农业发展技术、资金运行、产品销售、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相差甚远。

三、完善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推广增效机制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扶持

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先天性融资不足与内部融资结构不合理是阻碍其正常运行发展的主要障碍。合作社管理层面想要从源头上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找出突破困局的发展道路,就需要不断完善合作社的融资机制,合作社需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资金运行储备机制;政府部门为了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使种植类合作社资金来源从根源上得以改善。继续大力推广和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等服务种类和方式,充分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需求。允许民间金融主体的发展,赋予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合法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增加交易额返利,保证社员利益分配

在种植类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上,合作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合作社与社员交易量的返还不得低于合作社整体盈利水平的合作社只有真正将生产与加工增值部分的利润返还广大社员,才能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推动更多的社员进行参与。合作社的收入必须进行合理分配,应合理提取公积金、管理费用、扩大再生产资金等,并按合理比例对社员进行股金分红。合作社必须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使社员获取更大的收益。[2]

(三)加强对社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政府应尽快建立合作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体系,为长沙县种植类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和人才条件。首先,应采用多种形式,在农村开展种植类合作社的宣传活动,尽快提高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其次,应依托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定期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骨干分子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合作观念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合作活动的积极分子。

(作者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滢.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识别与治理机制――两种基本合作社组织模式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1(12):14-24.

农机科技推广篇5

[摘 要]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形势,农机技术推广必须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拓宽大领域、实施大推广、服务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机技术推广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关键词]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加快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是做好推广工作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文化层次仍较低。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脱产深造、在职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农机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使更多的科技人员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三是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企业家队伍。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逐步通过示范、指导,提高广大农民的群体科技素质,捉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问

加快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是做好推广工作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文化层次仍较低。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脱产深造、在职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农机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使更多的科技人员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三是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企业家队伍。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逐步通过示范、指导,提高广大农民的群体科技素质,捉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问

农机科技推广篇6

1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3835.16亿元,居全国第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农民收人实现稳中有增,2014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490.5万t,居全国第五,实现了“十一连增”,11a累计增产粮食1020万t;粮食单产6493.5kg/hm2, 位居全国稻麦两熟地区的第一,连续9a稳定在6000kg/hm2以上;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到16.5%;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继续稳步攀升,2014年农林牧渔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5万元,达到5.0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比上年增长10.6%。这些成就的取得,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个比较健全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传统的一元化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以公益性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多种新型的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适应江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为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江苏省共有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含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机推广机构)4565个,其中,乡镇农技推广机构3929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公益性职能明确。县乡两级拥有3.2万农业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201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2%,居全国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百分点;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55%。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巳成为农技推广的生力军。近年来,江苏各地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调动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扶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化涉农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目前,江苏全省各类社会化涉农专业服务组织突破1万个,粮棉油专业化服务组织超过6000个,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4380个。培育并认定涉农类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农业科技型企业501家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7家。

2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模式

江苏各地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许多符合江苏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农技推广创新模式,为丰富农技推广形式,提升农技推广效能注入了强大活力,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科技需求,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分析总结当前江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创新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0多种模式。

2.1公益机构主导型

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农技推广的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为农技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广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统一选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成果,采用行政手段,统筹推广组织、人员、资金和项目,普及农业科技的运行机制。主要方式是组织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发放技术资料或明白纸,进行媒体宣传,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等。其特点是农技推广体系上下联动,推广力度大、普及面广、速度快,效果明显。其不足是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民的技术需求脱节,农科教分离’产学研脱节,缺乏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其他经营主体的参与。

2010年以来,江苏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原农技站、综合站(水产、林业、蚕桑)、农机站合并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和经费由县级农业部门统一管理,并建立了村级兽医防疫员制度。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由县、乡镇财政予以保障。2011年起组织实施了“五有”(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当年省农委批复80个县(市、区)1041个乡镇实施“五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到2012年12月底共有80个县(市、区)的1015个乡镇完成建设任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现全覆盖,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素质和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十二五”以来,全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800多项,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42.7万人、农民创业培训61.57万人、职业农民培训15.7万人,开展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1.5万人。到2013年,全省持有涉农专业学历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例达19%。

2.2科技项目带动型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或有关团体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出资并组织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的。这类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入户、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科技服务超市、科技特派员、三电合一、农民培训工程等。

2.2.1农业科技人户农业部于2004年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构想,同年出台了《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自2005年起在全国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江苏省从2006年起实施农业科技人户工程,经过不断深化完善’目前全省实现一村一名指导员,培育20万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300万户,为每个村培育5个科技示范带头人。农业科技入户就是以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为核心,将其定位为进步农民,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直接面对面服务的对象,其他农户不作为直接服务的对象,而由科技示范户去辐射影响或带动。这种模式在服务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技术传输,更强调了农技推广人员的人户指导和与农户的双向交流。在组织方式上,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整合农技服务资源为基础’以“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为路径,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M。这个模式符合江苏农技推广人手少、服务半径大、农户分散及服务要求高的特点,是现阶段农技推广模式与机制的创新。

2.2.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及社会资本投人,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据最新统计,江苏省52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已建立各级各类创新平台588个,公共服务平台181个。2013年全省52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达554.4亿元M。

2.2.3三电合一模式它是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模式,即通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借助电话、电脑、电视等现代信息载体,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涉及到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服务。2014年,江苏省重点加强各类农业网站、“12316”惠农短信、“三农”热线及各类新媒体等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全省96.1%的县(市、区)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门户网站,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信息;建立了84个“12316”惠农短信平台,短信用户达255万户,日均发送短信88万条次;《农家致富》手机报覆盖73个涉农县(市、区),读者20万人;84.4%的市、县(市、区)建立了农业热线服务,利用“12316”平台提供人工咨询服务或自动语音服务;76.4%的市、县(市、区)开设农业电视频道或栏目[12]。该模式手段新、领域广、运行成本低,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较方便地获得农业技术指导和各类致富信息,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现代化的信息载体。2.2.4科技服务超市该模式是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理念,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六有”(店面、队伍、网络、基地、成果、品牌)等为主要特征,建设集各类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科技分店、便利店超市建设,运用项目资金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建设科技超市,构建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网络体系,目前,已实现了13个地级市的全覆盖。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这一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被写入2013年中央1号文件。2014年江苏科技超市总数达到220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对接及科技服务活动,全年累计组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活动1400余场,转化示范新成果2169项,开展咨询培训活动3560多场次,直接培训农民11.74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数达41.80万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总额达48.72亿元。同时还探索开展了金融贷款、农产品种植保险、农产品出口质量检测、农资农机经营租赁服务等一系列新型农业科技服务。

2.3市场引导型

其作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市场经营主体(如农业企业),是通过一定的利益连接,参与农技推广活动的一种类型。主要是农业企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

2.3.1农业企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农业企业从实现利润的角度,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优惠供应农资和吸弓I农户人股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即“公司+农户”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为农民开展无偿的技术服务,以保证企业原料供应和产品质量。企业依托自身原料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户就业和增产增收。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企业和农民的联系,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11\到2011年,全省94%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固定的生产基地,近2/3都自建了原料基地,累计向基地投入资金超过35亿元,用于基地基础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838万农户增收致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企业通过向基地农户提供品种、技术、信息、农资等多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系列难题。到2011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农业科技人员3.74万人,其中,农技推广人员2.52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7.3%,企业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投人6.4亿元专门用于对基地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各地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2013年,全省50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建成各级研发机构403个,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48项,获得授权专利910件。

2.3.2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主要有农技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专业户等。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其特征具有内部性和统一性,合作社根据其产业特点,聘请专家或推广人员,统一向社员樹胜产技术服务,严格规范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据统计,2013年全省297家农业科技型专业合作社共引进新品种545个,推广新品种457个,引进和推广新技术378项,拥有专利数196件,实施各级各类计划项目239项,合作社依靠科技带动促进自身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

2.4产学研结合型

这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联合开展农技推广活动的一种创新模式。

2.4.1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为了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从2009年起实施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依托江苏省内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资源,围绕所挂钩对接的县(市、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特色和科技需求,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推进科教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驻村专家与示范户的“三个对接”:一是组织34家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38个县(市、区)挂钩对接,帮助对接县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为对接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服务,并在对接县每个产业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对接县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推进“一县一业”发展。二是科技专家与派驻村“一对一”的产业对接,每个科研教学推广单位选派5名相关产业专家,每名专家挂钩对接一个特色专业村,为每村培养4名村级农技员,将该村20%的农户培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村发展。三是驻村专家与示范户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服务,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12年,34家省级农业科教单位向38个县(市、区)派出驻村专家300名、±音育科技示范户2.5万户,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村或村级农技服务站250个,建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124个,开展各类培训980多场次,培训农民11万多人,帮助项目实施县科技示范户户均增收3600元,工程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2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2007年以来,为探索农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集成创新和技术物化推广的新机制,江苏省在不同生态农区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到2013年,全省共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70个,其中,稻麦科技综合展示基地40个,园艺科技综合展示基地30个。全年共示范农业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和新模式700多项次,创新了全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机制,提髙了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水平,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中展示的“超市”、农业新技术组装集成的平台、农技人员培训的现场和农民“临摹”应用新成果的田间课堂。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它通过集中分类展示江苏各农业皖校、科研单位研发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让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在基地上同台竞技,比产量、比效益,共同切磋,共同提高,并以“技术超市”的形式,进行现场观摩并辅以相应技术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

3制约江苏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3.1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

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完全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是承担整个推广工作的主体,所有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方针都是沿着上下行政关系层层下达落实,基层部门的能动性比较低’而作为推广服务对象的农户只能被动地去接受上级传达的信息和新技术新产品,至于这些服务是否符合农业实际生产需要并不是农技推广部门所关注的,从而造成农业技术的供需脱节,农户也因为现实中缺乏反馈渠道而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和农业功能的拓展,农技推广服务的内容、领域不断扩大,方式更加灵活,原有以政府行为的单向性、被动式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明显存在机制不灵活、职能不清晰、观念不超前等问题。加之目前农技推广服务仍以政府公益性为主,各类涉农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技推广服务创新的动力不足,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满足多种经营主体科技需求、承担更多服务职能、体制新、机制活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3.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保陣不足

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人在逐年增加,但对农技推广服务方面的投人仍然不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仍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的保障情况直接影响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由于地区财力差异带来了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保障的不平衡,苏南、苏中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状况较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经费尚能得到保障;苏中、苏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财力不足,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还未纳人年度财政预算,有的基层农技人员工资等正常生活待遇还未得到保障,只能依靠实体创收等经营性服务收入解决工资待遇,弥补推广经费不足。目前,江苏省通过“五有”建设标准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兽医站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有所改观,但后续配套经费仍然不够,导致部分基层推广机构现代化办公、检测设施成为摆设。

3.3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矛盾突出,配置不合理,主要存在年龄老化、技术职称较低、技术人员数量偏少等等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现有农技推广人员3151人,50岁以上的就有994人,占比达31.5%,35岁以下的只有452人,占比仅为14.3%。地处苏中地区的泰州市姜堰区乡镇在编农技人员307人,50岁以上的112人,占比达36.5%,30岁以下的只有3人,占比不到1%。二是专业技术职称偏低。江苏省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普遍偏低,在全省3.9万名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初级职称有2.43万人,占61.9%;中级职称1.11万人,占28.3%;具有高级职称农技人员0.39万人,仅占全省农技人员的9.8%'三是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偏少。由于受编制及待遇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招聘农业院校毕业生困难,留住优秀人才更难。乡镇基层站所改革后,部分乡镇将农技人员抽调到其他岗位上工作,大多数乡镇真正从事农技推广的只剩2~3名老同志。加之乡镇撤并后农技服务范围扩大,造成农技人员数量相对减少,而村级以下几乎没有农技人员,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更难逾越。

3.4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离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和推广方式。传统的农技推广习惯于开展单项的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将产业链各环节所需的各种技术集成后再进行推广的新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诸如农业信息交流、农业科技普及、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网上营销、农民在线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较少。二是应对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农业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限,难以建立有效的应急预警机制,组织有力的救灾复产技术力量不足。三是传统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的主体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农户,不能适应当前大量涌现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四是农民对农技服务质量、频度的期盼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不适应。受基层推广经费的限制,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不到位,农业试验研究难以开展,为农服务的设施装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同时由于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劳动力中老龄化现象严重,文盲和半文盲仍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有限,也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

3.5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不规范

近年来,社会化农技推广机构和服务组织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整体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盈利性农技推广服务的趋利性使得其在向农民提供服务时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主要存在利用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提供虚假信息,夸大自有产品效果等问题;一些地方假种子、假农资、虚假广告事件禁而不止等,就是由盈利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按自身需求开展农技推广活动,难免存在服务内容的片面性和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对于经营性的农技推广工作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和统一规范的管理,导致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技推广活动产生了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破坏了农技推广服务的整体环境,增加了先进农业技术普及推广的难度,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长久发展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

4创新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要求,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加快构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体制要求,合理划分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在管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的职能,合理调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布局,按乡镇或区域设置农技推广机构。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按照“五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标准,实现“五有”建设全覆盖。建立健全严格的公益性服务岗位农技推广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量化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实现在岗人员收人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聘用人员的工资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按岗定酬、以绩付酬。各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要以科技示范园、农业试验基地等为基础,加快农业新技术示范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村有科技示范场、乡有示范基地和县有示范园区的格局。建设和完善省、市、县级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健全完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和基层服务站点等,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4.2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公共技术服务的供给主体,应在加快构建体系健全、各具特色、覆盖全程、高效运行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资经营、种子种苗、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社会化、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补充要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涉农服务组织依法进人农技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技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推广服务,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参与重大农科推广项目、科技示范园建设、技物结合经营、技术承包与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活动。规范引导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有偿服务,推广经费可采取一次性收取或按新增效益比例提取等方式。

    4.3完善筹资渠道,加大政府农技推广投入

在全面落实中央和江苏省已经出台的对农技推广的投人和激励政策的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费财政预算额度,全额负担农技推广在编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仪器设备经费和专项经费,切实解决农技人员后顾之忧,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助推基金,专门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农业开发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并在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采取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的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与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速度。

4.4完善机制,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涉及的部门和学科比较多,要科学制订规划,强化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和教育部门的紧密合作,防止科研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要建立按社会需求征题、生产部门命题、科研部门集成攻关、成果转化市场用户评价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采用招投标、政府认购、委托服务等方式,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参与重大农技推广计划;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对接,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等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咨询、转让等活动,实现科技成果供需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扶持科技服务类涉农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扶持农业科技人员采用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5培养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

制定高层次农技推广人员培养计划,采取定向委培方式,探索由高校联合县(市、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免除学费等方式培养农技推广人才的模式。对于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采取吸弓I与培养并重的方法,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对攻读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者给予报销学费及相关费用。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吸引各类涉农专业高层次人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为契机,以省内外农业院校和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村以下兼职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等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养,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示范推广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杜华章,赵桂平,严桂珠

农机科技推广篇7

一、抓住新机遇,创新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将主题锁定在农业科技进步,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性、指导性强的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新政策、新举措。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一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在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上,界定了农业科技的“三性”: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低、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的问题。为快速推进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把握体系建设正确方向提供了最新指针,必将对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和推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产生现实和深远影响。国家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2012年,在上年150亿元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支持本地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普及的优惠政策,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问题,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节地、节水、节能、节药和节肥农机化技术。广大农民群众、农机合作社、农机生产和营销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关注和期望越来越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机遇来临,各级农业部门必须积极行动,把中央关于农业科技的新思路、新措施融入到农机推广实践和具体工作中,以改革创新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感,下十二分的气力,努力开创农机化技术推广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二、以“科技年”活动为载体,推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决定2012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分四个步骤,开展24项标志性活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自主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强化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和服务的热情为重点任务,力求通过大联合、大协作,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到场、到田,全力支撑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

在全国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是农机化司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重要部署。要充分运用“创新与推广行动”的平台,组织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协调行动,整体推进。2012年,要重点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力争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免耕播种、秸秆还田面积分别比上年新增3000万亩和4000万亩,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开展喷滴灌农业装备选型鉴定工作,完善不同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扩大喷滴灌农业装备补贴种类和范围,力争2012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增面积2000万亩以上。重点抓好“两深一精”技术。加快推广普及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技术,新增深松面积2000万亩、化肥深施1500万亩、精量播种2000万亩,努力提高小麦、玉米、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重点抓好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重点推进棉花、甘蔗、茶叶、设施农业和养殖业机械化。开展重要农时农机化技术推广行动,举办全国春耕、“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举办农机化科技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机化科研开发成果,大力宣传我国农机化科研取得的突出成就和成功模式。促进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与制造企业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宣传引导激发广大农机科技人员创新和服务的热情,全力促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明显突破,促进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明显增加,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应用范围明显扩大,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促进农机推广人员和农机实用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为2015年之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农机科技推广篇8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3.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上一篇:新能源宏观环境范文 下一篇:工程质量管理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