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管护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04 15:31:59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1

沈阳市农田水利设施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农田水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田水利设施,是指为防治农田旱、涝等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建设的灌溉、排水等工程设施(以下称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以及为上述工程设施配套的建筑物、构筑物、机电设备、监测设备等相关设施。

第三条 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应当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管并重、节水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为主、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事项。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农业、规划国土、建设、环境保护、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编制农田水利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目标、布局和规模、运行和维护、资金筹措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农田水利规划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依据,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修改。

编制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规划涉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应当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六条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当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田水利规划,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第七条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应当遵守国家、省规定的相关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规模、建设内容、施工单位等相关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条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应当根据运行、维护的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省有关农田水利标准;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达不到标准的,应当通过改造逐步达到标准。

第十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竣工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验收。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由投资者或者受益者组织竣工验收。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由市或者区、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投资者或者受益者共同组织竣工验收。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验收应当按照工程等级和相应的验收规程或者验收办法进行。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验收合格后,由市或者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造册存档,有关部门、投资者或者受益主体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章 运行与维护

第十一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下列农田水利设施,按照以下方式分级负责运行与维护:

(一)跨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的排灌沟渠及其配套设施由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二)跨村的排灌沟渠及其配套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负责;

(三)村内的排灌沟渠及其配套设施由村民委员会负责;

(四)排灌泵站由区、县(市)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或者其委托的机构负责。

其他农田水利设施应当依法明确运行与维护主体,落实相关责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的,应当同时明确该土地上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与维护主体。

第十二条 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实行灌区管理单位管理与受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等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管理办法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负责农田水利设施运行与维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健全运行维护制度,按照有关规范和规程进行维修养护,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

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周边,应当设立注明工程等级、管理单位、工程造价、管理和保护范围的标识牌。

第十四条 农田水利设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置,消除安全隐患,并将相关情况告知市或者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一)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

(二)灌溉排水功能基本丧失的;

(三)严重毁坏而无法继续使用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划定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第十六条 禁止危害农田水利设施的下列行为:

(一)侵占、损毁农田水利设施;

(二)危害农田水利设施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

(三)堆放阻碍蓄水、输水、排水的物体;

(四)建设妨碍蓄水、输水、排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五)向塘坝、沟渠排放污水、倾倒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农田水利设施。

建设产业园区,修建铁路、公路等建设工程确需占用农田水利设施的,应当依法与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人协商,并报经有管辖权的市或者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经同意占用的,占用者应当建设与被占用的农田水利设施效益和功能相当的替代工程;不具备建设替代工程条件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四章 保障与扶持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所需政府投入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或者截留。

第十九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按照财政奖补、民办公助等方式予以支持。

第二十条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员。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应当履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员负责农田水利设施养护工作,发现和制止危害农田水利设施安全的行为。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层水利服务人员和农民的培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市或者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占、损毁农田水利设施的;

(二)从事危害农田水利设施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项、第四项和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未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法强制执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堆放阻碍农田水利设施蓄水、输水、排水的物体的;

(二)建设妨碍农田水利设施蓄水、输水、排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

(三)擅自占用农田水利设施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五项规定,向塘坝、沟渠排放污水、倾倒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的,依照环境保护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其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监督职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农田水利的主要用途主要是灌溉和排水,兼及中小型河道整治,塘坝水库及圩垸建设,低产田水利土壤改良,农田水土保持、土地整治以及农牧供水等。由于各农业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千差万别,需要进行农业水利区划和相应的灌排系统规划。农田水利还包括一些具有明显地区特征的类型,如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圩区水利、牧区水利和垦荒水利等。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2

“十一五”时期,市级财政安排资金约1.5亿元,支持区域防洪除涝工程和低洼圩区改造工程建设,提高“大包围”的外包能力,以及“小包围”除涝能力。郊区圩堤总长达到2300多公里,拥有排涝泵站1100多座,水闸1600多座,圩区除涝标准显著提高,65%的农村圩区达到“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郊区防洪除涝体系不断健全,圩区基本实现安全可控,做到“挡得住、排得出”,对农业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本市农田水利建设政策主要有差别补助政策、先建后补政策、定额补助政策。差别补助政策:市财政根据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实力和农业份额等因素,对本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行了差别化补助政策。先建后补政策:市财政对万河整治、村沟宅河整治行动,实行“先做后补、多做多补、不做不补”补贴政策。定额补助政策:市财政根据各区县中小河道养护设施量、养护成本等,对区县中小河道养护给予适当补助。健全农田水利长效管理机制。为加强河道养护管理,巩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成果,市财政局和市水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河道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小河道管理养护内容、标准、经费来源等,每年市级财力安排1.3亿元用于补贴中小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目前,市管河道保洁覆盖率为92%,区管河道保洁覆盖率为98%,镇管和村管河道保洁覆盖率接近100%。同时,还出台了《上海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暂行办法》,明确每年市区财政按13元/亩对农田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用于对灌溉泵站、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养护。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市财政局和水务局联合制定了《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项目的储备、申报、审批、实施、验收以及投入政策和资金管理的方法。同时,还出台了《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大纲、编制深度和设计标准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近年来,本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推进有序,成效显著,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力保障、资金引导、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发挥财力保障作用。“十一五”时期,本市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28亿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显著提升,确保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推进。二是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市级财政差别化补助政策促进了区县(单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序推进,调动了区县(单位)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规范资金管理。通过建章立制,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通过对区县(单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及项目后期绩效评价,堵塞资金管理漏洞、防范资金管理风险、规范专项资金运行,提高资金效益。

“十一五”时期,郊区县农田水利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需求矛盾还比较突出,建设任务还很重。据预测,本市“十二五”时期农田水利投入约96亿元,平均每年投入约19亿元,而2011年投入约10亿元,资金总量尚显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所在区域以农业为主,地方财政较弱,区县建设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因而区县资金配套不及时和不到位现象依然存在。面上农田水利建设、设施粮田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菜田农田水利配套三类项目的涉及农委、水务等不同主管部门,同类型、同区域的项目财政补助政策不相一致,政策有待进一步统一完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仍然存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养护经费落实不够到位,设施老化失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十一五”时期,虽对2万多公里的镇村级中小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但镇村级中小河道如毛细血管,多、广、杂,且泥沙淤积和污染等情况影响了河道汛蓄功能和水质质量。

国外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做法

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加大对农田水利公共投入,主导农田水利建设。以色列90%以上水资源纳入国家供水网络体系,实行统一的水管理政策,采取“用水配额”实行计划管水;日本政府自1965年起组织了4期土地改良计划,整治水系、建设灌排设施、填海造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现代化,98%的农田达到了旱涝保收的标准。

最为突出的是节水灌溉设施的精准化。以色列是世界节水灌溉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滴灌、微灌等许多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实现了定量定向滴灌、分时分段灌溉、限量灌溉以及水、肥合灌等高度精准化灌溉,单位农产品用水量只相当于正常耗水量的10-15%,创造了世界节约用水的奇迹。美国、日本都在平整土地中应用高精度的激光平地机械整地,平整度可达2.5厘米左右。

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以高科技为支撑,广泛应用电子信息、移动通讯等技术,开发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自动化运行,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不少发达国家水库及枢纽工程实现高度自动化,采取远程控制,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水文观测预警系统等广泛运用。

日本非常注重前期论证规划,项目计划内容须向社会公告,并征得2/3有资格参加项目农户的同意,经地方初审、国家审批、公示修改后,通过招标实施。水利设施建管并重,实行有效的管护制度,管护责任落实,制度健全,执行规范。台湾70%灌溉面积由农田水利会负责管理经营,农田水利会属于农民团体组织,对所辖灌区统一计划、统一配水、统一管理,实施补贴政策,开展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并积极研究推广有效的灌溉方法,不断提高合理用水水平。

农田水利功能多样性日益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在日本新一轮“十年土地改良计划”中,突出重视农业用水的合理化、取水条件的稳定、防治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各国也十分重视废劣水源的开发利用,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色列、美国等国家政府鼓励将排放的生活、工业污水净化处理后,用作农业灌溉用水,并积极研发推广微碱水在农业上的应用。

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有关政策建议

明确责任,建立稳定的农田水利资金投入机制。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基础薄弱,单方面地依靠政府力量显然存在着困难,同时也容易产生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责、权、利划分不清,后继养护管理缺位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市实际,建议:一是明确农田水利资产属性,确定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按照农田水利资产属性,区分为公益性产品和非公益性产品项目。财政资金要对公益性项目进行投入,而非公益性项目则推向市场,由项目业主负担,财政提供一定的补助。二是理顺事权与财权关系,形成市与区县分级或分项目负责共同投入机制。要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益等原则,界定市与区县事权与支出责任,逐步形成市与区县分级或分项目负责共同投入机制,逐级分摊责任和投资义务。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水务、农委、财政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科学规范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流程,着力建立分工清晰、配合密切、运作高效的工作机制。

统筹平衡,建立统一农田水利补助政策体系。随着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职责分工的明确,同类型建设项目采取不同的财政补贴政策势必会影响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因此,需研究完善农田水利财政补助政策,逐步调整和统一现有补助政策,形成合理有效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本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同时,要按照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需求,综合考虑各区县计提土地出让收益规模、财力状况与建设任务等因素,完善投入政策,有效解决农业重点区县建设资金配套不及时和不到位的问题。

聚焦重点,确保完成本市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资金扶持结构,集中财力重点向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倾斜,向高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倾斜,并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齐全、旱涝保收、灌排通畅、安全高效的农田水利体系建设;在防洪除涝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标准适宜、设施完备、综合配套的防汛保安体系建设,农村圩区防洪除涝能力显著提升,基本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整合资金,发挥各渠道农田水利资金的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为平台,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等各部门、各渠道的“涉农”资金,促进各类涉农资金由“撒胡椒面”式的各自分散到“集沙成塔”式的相对集中,逐步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整体功能和规模效益,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建管并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资金投入。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在明确水利设施资产权属基础上,设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专项资金,加强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的监管,建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建成设施持续有效运行,推进本市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理工作。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3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局全面贯彻落实水利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和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提高认识,健全领导机构。我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所有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局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面深化水利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水利改革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二)围绕工作重点,有序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1、2015年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深化农村改革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了水利改革主要任务是: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理维护机制试点工作。我局高度重视,组织业务股室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市关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专题会议精神,要求做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摸底调查。为有序推进我县水利改革,一是制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申报管理规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管理细则》、《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细则》、《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检查验收暂行办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运行。二是不断完善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制定了《县集镇集中供水工作考核办法》,代拟了《县贯彻落实省村镇供水条例的实施意见》。

2、积极发展农业用水合作组织,共组建9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全面调动群众参与水利设施管护积极性。

3、按照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在全县16个乡镇均成立了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服务队,共有兼职人员120人。

4、每项水利工程均按照信息公开原则,在政务外网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5、严格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探索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组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组织形式,改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统揽包办、农民群众集资投劳的过时办法。

6、全面推进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做好上级简政放权的承接工作,做好“接、管”工作,做好减少和整合水利审批事项,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7、着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事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全面落实“三条红线”,提升全县水资源宏观管理水平。出台了《加强水利综合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努力推进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三项控制”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县建设快速推进。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运行经费缺乏,工程老化、效益滑坡直接影响到了改革的成效。二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群众对产权改革认识不够。三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点多面广,确权划界工作推进难度相当大。

建议尽快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规定每年提取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以协会为主体,实行以奖,定额补助,调动协会组织用水户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使水利工程健康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服务。

三、2016年工作打算

1、继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边界核实、产权确认,结合市上试点经验,选取部分乡镇开始试点。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4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相关概念的基本定义

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主要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1.2运行管护

用制定管道运行计划的方法,以及运用管道运行状况分析和调度等手段,充分发挥管道和设备的输送效率,实现管道安全、平稳、经济的最优化运行。

2工程运行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田水利

2.1设计方面

在国内很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偷工减料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现象,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这一问题的出现,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各方面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对设计人员具体的设计内容与环节进行更为详细的分解,帮助其他人员进行深入了解,还可以使农田工程自身得到更为深化的设计。

2.2施工方面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施工的质量水平对其后期的使用寿命有着直接影响,对其安全问题与整体效益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要想使我国当前存在的施工质量水平低等多方面施工问题得到解决的话,就需要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整体的施工效率与质量进行提升,使其达到高目标高层次的质量水平。

2.3管理方面

管理工作是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的话,很容易就会让其整体的建设方式不到位,在日常使用过程当中的维护工作也很容易受到阻碍,不利于人们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或是生活用水需要。对于国家而言,即使在资金短暂周转不过来的情况下,也应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扶持,因为这一工程是属于国家向前发展的基础部分。在当前国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工作当中,管理部分缺乏的主要是没有明确的责任人,从而也就不能够明确工程具体的归属权,这也就对之后的许多管理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对策

3.1落实建设与管护人员

运用水利工程中同一水源的农户,构建农人用水统治组织,作为部分工程的申报和建造职责人,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当选用对技能指导和思维引导的办法,而不是直接运用“公办民助”的形式。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支撑农人用水统治组织能力建造,将管理运转费用列入用水本钱,团体获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可移送农人统治用水组织。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遵从“出资―收益―管理”的全线标准。“管理”不是指运营,而是指对工程运转办法和处置的最优化决议计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当让获益农户具有一起的所有权,其办法或许多种多样,比如用水统治组织的所有权、获益农户的共有权等。

3.2合理的水费计收和水价标准

水费应依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转管护本钱,充分发挥用水统治组织的效果,让获益农户一起商议决议,水费由用水统治组织计收和监察管理。跟着农人全体文明涵养的提高,其自我防护认识、民主认识也不断增强,以及农人用水统治组织的逐步完善,末级渠系有关的水费规范拟定和管理应当由农人用水统治组织自主决议,逐步完成农人用水自由化。在有条件的当地,应逐步构成灌区管理单位和农人用水统治组织的供用水联络,将国有水费归入农人用水统治组织运转本钱,构成“农户+用水统治组织+国家供水单位”的供水和收费形式,充分发挥农人用水统治组织在农户和国家供水单位之间的联络效果。

3.3联系地区树立不一样的用水计量规范

北方的干旱地区应大力推广计量到户的水价标准,实施了用量、单价、费用的公开化运转形式。现在此标准的实施主要是国家供水单位,今后应当充分发挥农人用水统治组织的效果,假设没有农人用水统治组织不实施此标准,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难以完成计量到户的。

南边大部分地区湿润多雨,因而根本水费能够归入到财务补贴中,仅收取农户计量水费。有必要加强国家供水单位和用水统治组织之间的计量,按水量收取水费的一起,应当要做到计量公正、公正,统筹全体的利益。关于一些施工条件较差,输水进程长,导致下流用水户按水量收费不利,这是能够考虑依据面积收费。

3.4坚持技能推广和人才培养

水利工程建造是具有长时间效益的工程,在陕西小型农田水利建造方面也要有久远的目光。因而,坚持技能推广和人才培养成为了建造计划中有必要予以注重的一大板块。作为西安市临潼区水利作业队,有必要具有一定的开展眼光,能够为作业队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当地水利部门能够采取大范围的技能推广,宣扬《水法》,增加短期培训数量等办法。

3.5树立健全的工程管护技能服务体系

当地水利部门能够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施短期培训等办法,做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一起要抓好工程建造中的新技能的推广应用作业,让农田水利建造与日益开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计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此外,及时高效地引入专业人才也是工程管护中的重要环节,这方面需求政府的资金投入。当今社会,农业的开展更需求技能,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也需求有关高素质人才,在及时有用地避免不合格工程呈现的一起,对已有的工程进行合理的管护,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效果。乡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应实施统治管理,合理计划计划,完善建造程序。此外也需求广泛宣扬,科学管理。提高广阔农人在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方面的素质,加快农田水利设备建造的管理标准改革,联系当地实践情况树立农人参加农田水利设备建造管理机制或形式,活跃倡议农户参加农田水利项目计划。使农人明白他们才是乡村水利工程建造与管理的主体,提高农人自觉管理水利工程的认识。只要树立合理高效的管护标准、清晰管护职责,才干完成乡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开展。

3.6多方面保证乡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足够

国家应当从小型农田水利设备的特殊性和粮食安全的视点动身,加大财务搬运支付力度。这方面,国家和省财务除了持续对大中型水利设备投入以外,应划拨出一定专项资金对乡村的水坝、水沟、自来水体系等进行建筑计划,保证有一定的份额资金用于改建农田小型水利设备建造。各级当地政府应从实践动身,列出重点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有重点、分进程地处理乡村水利设备建造的杰出疑问,保证本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备配套条件有新的改进。增加对小型田水利工程建造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此外,关于群管水费疑问,一定要落到实处。按水量收取水费,有必要要做到计量公正,统筹上下流的利益。是不是按水量收费,有必要要考虑工程条件。假如工程条件较差,输水进程又长,计量口以下至下流用水户的水损过大,按水量收费对下流用水户不利,这种情况下按面积收费更能被大众承受。此外在例如自来水收费疑问上,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规、私自改造线路的偷水漏水疑问,另一方面保证收费及时、有用。把取之于民的钱敏捷投入到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作业中,构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工作,主要是从管理方面的工作来进行加强,需要的是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管理者应当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小型水利管理工作,多做调查研究,更多的关注民情民生,从而为现代化社会中农田的建设工作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和维护管理的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2(20).

[2]徐成波,王薇,温立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的主要问题和建议[J].中国水利,2011,(07):23-25.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5

【关键词】东平县农田水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做法

1.“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部署。按照上级要求,东平县把2011-2012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小麦产业等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建成了“农田成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技术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定、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劳力113.5万个;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铺设压力管道327公里,建设桥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沟182公里,新打维修机井510眼,新修生产路110公里,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4700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万亩。

通过7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235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田间斗农渠的节水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及水土流失面积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做法

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平县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2.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东平县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整体上看,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农田水利“最后1公里”问题比较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快转变传统的水利建管模式,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传统向现代先进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刻不容缓。为此,东平县紧密结合本县水土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基础上,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原则,相继编制完成了《2010-2020年东平县农田水利规划》、《东平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平县现代水网规划》、《东平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水利建设规划。计划2012-2020年,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3.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3万亩,提升灌溉面积30.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新增节水能力3073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6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量478.9万元。通过集中资金投入,相对集中连片建设、配套改造,形成规模,发挥工程总体效益,彻底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加强管理、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县委、县政府对“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经研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农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项目列入了县委年度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严格按程序组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长期发挥效益,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县水利、发改、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联合成立“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同时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农民受益。

2.3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管协调发展

为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我们狠抓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采用“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2010年以来全县所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后全部移交给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有效确保了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讨论、征求群众意见,物价、水利两部门有关专家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共同编制了水价改革方案,核定了项目区终端水价。在项目区全面推行“以水养水”的建后管护新机制,使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2.4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办好项目建设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6

武夷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近年来武夷山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蔬菜、烤烟、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进程中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以粮食、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格局,蔬菜、烤烟、茶叶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在产业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因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

截止2010年底,全市1万亩以下小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466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06万亩,全市已建成小型水源工程861处,其中:塘坝181处,设计库容711万m3,控制灌溉面积3.84万亩,工程完好率75%;引水堰闸477处,控制灌溉面积15.26万亩,工程完好率45%;小型灌溉泵站28处,装机588kw,工程完好率55%;灌溉机井37处,工程完好率81%;蓄水池(水窖、水池)138处,容积2.75万m3,供水能力82.56万m3,补灌面积1.62万亩,工程完好率72%。全市建成排涝沟道181.573km,工程完好率80%,配套建筑物81处,工程完好率80%。

这些设施提高了基本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是武夷山市大、中、小相结合,防、排、灌相补充的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为武夷山市区抗旱夺丰收、防汛保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高度出发,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抓好各项农田水利工作。为规范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工作,解决长期以来农田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的现状,促进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农田基础设施运行发挥长期效益,武夷山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12月制定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采取三项措施管护好农田基础设施:一是成立农田基础设施管护领导机构,加强对工程管护工作的领导。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财政、农委、农业等相关单位有关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管护内容包括渠道、水库、塘坝、泵站、水厂、堤防、田间道路、简易桥梁等。具体管护范围为:沟渠沿边线以外0.5米范围内,排洪渠沿渠边线以外1米范围内;田间道路以外1.5米范围内;水坝和泄水道等建筑物轮廓线外1.5米;管网线周围0.25米范围内。二是制定管护制度和责任。健全项目管护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各项目设施管护主体要坚持做到“三管”,即管人、管车、管牲畜;“四护”,即护路、护渠、护桥、护坝;“一查巡”,即定期查巡。保证做到沟渠不堵塞、杂草无遮掩、饮用水卫生达标、路面无坑凹、耕地不侵占、桥坝等农田基础设施不损坏。管护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和养护。乡村两级管护协会要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管护人员,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责任,并制定明确的管护规范和考核办法,落实包括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报酬、定奖惩的“五定”责任制。三是确保管护经费来源。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基金从财政、水利等部门向上争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田间道路)工程项目,在招投标合同中明确约定按投资总额的1%-1.5%提取)。烟基项目从烟叶税中提取2%作为管护基金,在每年烟叶收购税收结算时,由市财政局一次性拨入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基金账户。管护经费采取“市留乡管村用”的办法,主要用于项目建设地的农田基础设施小型工程(主要是指总投资3万元以下工程)的维修及管护人员的管护费用开支。对总投资在3万元以上的工程及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损毁需修复的工程,仍按以往项目申报方式向相关部门申报项目专项补助。管护经费不得用于购置车辆、发放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及招待等行政事业费用开支,确保专款专用。

近几年来全市全面加快小型水源、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步伐,取得明显成效,为武夷山市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⑴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截止2010年底,武夷山市拥有1466km灌溉渠道(其中已衬砌510km),456座渠系建筑物,增强了灌溉工程的安全性能与渠道输水能力,减少了水量损失,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受益区农业的灌溉保障程度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改善武夷山市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获得新提高。武夷山市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水利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范”的要求,增加投入加快实施节水增效项目、初级水利化县、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工程,田间节水灌溉措施面积达8.99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37%,极大地改善提高了耕地质量与产出率,促进了当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受益区在项目实施后与实施前相比亩均产量平均提高20~2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⑶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实现新发展。武夷山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一是大力推广高效输配水技术,对输水损失大、输水效率低的支渠及其以上渠道优先防渗,推广混凝土等经济适用的防渗材料。二是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应用喷灌微灌技术。三是以高效、节水为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农艺、生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确定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效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为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⑷灌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近几年来,武夷山市根据省政府转发的《关于福建省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紧紧抓住体制创新这个关键,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按照“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包则包”的原则,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做到“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逐步建立符合武夷山市实际的农村水利建管体制。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各种产权制度改革焕发了活力,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7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安徽界首

1界首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年代久远,自然毁损情况严重

界首市各灌区部分已配套的田间工程由于兴建年代较远且缺乏必要的资金维修养护,导致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比较容易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灌溉时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等问题非常突出。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灌区的灌溉效率和经济效益。

1.2重建轻管,管护体制不到位

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灌区斗渠以下田间配套工程由受益村组进行日常的管护,但由于农民群众对工程的管护意识不强,在思想上不重视,一方面不愿意投资对田间工程进行日常的维修养护,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管理落后,致使在以前所建的大部分农渠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渠道破损严重,部分已无法正常使用。

1.3“一事一议”实行难度大

由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低、议事过程不规范等原因,“一事一议”在现实中很难操作,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事一议”缺乏表决和强制执行的约束机制,少数人不同意则会造成事难办或办不成,即使议成,大部分农民也不愿出资投劳;二是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缺乏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造成村内议事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三是农田灌溉工程受益范围一般涉及多个村组,如果不能同步议成,工程就不能建成并及时发挥效益;四是有些农田灌溉工程投资大、收益低,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往往议事不成。

2建议与对策

2.1出台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农田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1]。在政策性银行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优惠贷款,以解决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通过建立农田水利发展基金,可解决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

2.2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把农田工程的使用和管理交给协会,赋予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的权利。同时,在协会内部实行责任管理,明确责、权、利,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农民自觉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和维修,并保证工程处于良好状态。

2.3推进产权改革,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以水权水价改革和水费计收机制,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2]。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对一些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新建工程,要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达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在政策、信贷、税收、土地征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更多的支持。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集体经济压力、减少水事矛盾和水事纠纷。

2.4逐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按 “一事一议专项使用、群众受益、民主管理、控制标准、积累使用”的原则实行。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力度,乡镇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乡镇政府和灌区水管单位要加强筹资筹劳管理,对出资出工情况要登记造册,年终做出决算。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2.5增加小型农田水利专项投入,选定扶持项目和范围

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3-5]。在积极争取中央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地方财政应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对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对防洪工程进行修建和维修。

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3小结

总之,改革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进一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尽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6]。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4参考文献

[1] 徐满杰.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对策[j].科学之友:下旬刊,2010(5):61-62.

[2] 赵占洲.彭阳县新农村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几个水利问题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105,122.

[3] 尹利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85.

[4] 邓彦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77-78.

[5] 熊晓珍.关于福建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 206-208,211.

农田水利管护办法篇8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机制

Abstract: The abunda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based firmly, producing abundance of the rich farmers.Loop i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irrigation Wulateqianqi is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water conservancy irrigation Loop worst areas.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s the curr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work Wulateqianqi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Is how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Wulateqianqi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mechanisms

一、建立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增大资金投入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建立健全长效的投入和增长机制。一是要使我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二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三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织利用好群众的“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吸纳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多层次增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四是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等激励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乡镇、村、社及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和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二、建立激励机制,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借助国家拉动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之机,立足全旗发展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建立激励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继续推行项目争取与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三、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工程建后管护责任

要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和管理关系,明确各类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权根和管护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解决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问题,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成一处、管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护机构

为了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问题,要把管护工作纳入强农惠农的重要举措来抓,把健全管护机构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专门成立由分管副旗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管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管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做到层层交责任,层层抓落实。同时,要求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水管机构,各水利工程项目村用水户协会直接参与管护。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管护氛围

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工程使用效益,必须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只建不管的工程,其使用寿命将缩短一半以上,极易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管护更是发展”的新理念,把工程管护工作作为看得见的政绩。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等多种形式在项目实施乡镇、村对项目管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营造良好的项目管护氛围,为管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三)落实资金来源,规范资金用途

一是全面落实终端水价,建立合理的水价形式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群管工程维护和协会的运行经费筹措等问题。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对协会的投资、旗财政匹配、总局水费中列支、群管水费按一定比例列支、协会自筹等,加快协会基础设施建设。

管护经费的用途大致分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管护人员日常的工资支出,并提取一部分资金对其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是用于一些小工程的维修。

(四)坚持五项制度,实现有效管护

一是建立协会《章程》,做到有章可循。为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会员的利益,充分发挥和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工程良性运行,各用水户协会都要制订《协会章程》,对协会的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以及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等都作相应的规定。

二是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职责。水利工程建成以后,由协会与受益农户签订《管护协议》,共同做好管护工作。按照“谁建谁有、谁有谁管”的原则,分类别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管理责任,单户工程归农户所有,由农户自行管理维修;多户受益的工程,移交镇水管站或用水户协会统一管理,承担管理维修责任,落实专人总负责,水务局提供相关的行政与技术服务。

三是建立《保护公约》,规范日常行为。各村都要根据实际建立《水利工程保护公约》。防止人、车、牲畜等对工程的破坏,明确对破坏行为要进行制止及追究,并处以相应处罚,确保水利工程设施长久运行,发挥其最大功能和效益。

四是制订《管护办法》,提高管护质量。各用水户协会对不同项目工程均要制订《管护办法》。要求各乡镇、村对近几年新建的水利设施进行记录归档,建立起详细的资料库,统一编号。针对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类型,规定不同的管护范围和标准。

五是制订《工程管理制度》,明确村组责任。各用水户协会及村工程管理实行分级划片管理责任制。

作者简介:

上一篇:工厂创新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药销售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