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环境监测范文

时间:2024-01-30 17:19:44

农田环境监测

农田环境监测篇1

关键词:水稻田渗漏;养分流失;调控;农田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70-04

Abstract:Leakage of paddy field which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rice yield caused water pollution through soil nutrient leaching. Therefor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leakage of paddy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irst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paddies leakage in farmland ecosystems. Secondly,introduces the regulat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the commonly detection methods of paddies leakage. Finally,puts forward th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for impro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ddies leakage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improve yield,economize fertilizer,and decrease water pollution.

Key words:Paddy leakage;Nutrient leaching;Regulation control measures;Farmland ecosystems

水稻田土壤一般都具有渗漏特性,它主要受土壤条件、耕作施肥和田间管理措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1]。丰产水稻研究表明,适宜的渗漏量,为灌一次水能保持3~5d,这样不仅不会造成过多的养分流失,还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有效更新,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2]。此外,水稻田渗漏量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农田氮磷养分的淋溶损失[3]。因此,水稻田渗漏量的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监测水稻田的渗漏量,是制订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前提,对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和水体环境质量的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田渗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种水稻田渗漏量的测定方法及调控措施,以期对我国的水稻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 渗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渗漏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土壤Eh值是指土壤中物质之间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时所产生的电位值,可以作为水稻土壤通气性的衡量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水分状况及其肥力水平。适宜的Eh值表明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状态,土壤中氧含量适中,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周明耀[4]等研究表明,水稻田的渗漏作用可将水中的溶解氧带入土壤中,水稻田土壤的氧含量与其渗漏能力呈正相关,因此,水稻田渗漏量越大,其土壤Eh值越高。烤田是水稻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农业措施,通过烤田措施可使水稻田土壤通透性加强,增加水稻田的排水量,提高稻田土壤Eh值,有利于土壤中还原性物质的氧化,优化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4-6]。

1.2 渗漏对土壤肥力流失的影响 施用氮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我国水稻田的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一般仅为20%~40%[7]。施入农田的氮肥通过各种途径损失,其中氮素的渗漏淋失是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原因[8]。土壤无机态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其中铵态氮由于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不易向下层土壤迁移,而主要分布在0~30cm,在土壤底层渗漏水中浓度较低;而硝态氮易随土壤水淋溶,在土壤底层渗漏水中的浓度是铵态氮的3~6倍,是氮素渗漏淋失的主要形态[9-10]。金洁[11]等研究发现,土壤渗漏水中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过量氮肥可显著增加氮素的淋溶损失;氮素的渗漏高峰主要发生在每次施肥后的7d内,因此施肥期应避开暴雨期以减轻氮肥的淋溶损失。

1.3 渗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壤渗漏损失的氮是造成地下水氮素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土壤氮素,尤其是硝态氮容易随土壤水渗漏进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12]。金洁[13]研究发现,当季硝态氮的渗漏量虽然没有诱发当季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的超标,但氮素的淋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地下水的流动性较弱,容易导致地下水中氮素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累积,从而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标,引发肥料对地下水的污染。袁新民[14]等的研究也表明,过量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渗漏水中氮素的浓度,造成大量氮肥的淋溶损失,加剧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据张维理[15]等研究报道,我国京、津、唐半数以上地区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了饮用水标准(NO3--N≤10mg/L)。此外,如果水稻田灌溉量过大、灌溉方法和灌溉技术不当,同样会引起土壤灌溉水的大量渗漏,提高地下水位,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生态危害[16-17]。

1.4 渗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水稻田渗漏情况可以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状况。孟维忠[18]等研究发现,当水稻田的土壤渗漏量过大时,土壤就会发生漏水漏肥现象,使水稻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随渗漏水大量淋失,导致水稻营养不良继而影响水稻产量;而稻田土壤渗漏量过小则会导致土壤中还原性有毒物质的累积,导致土壤环境恶化,同样造成水稻减产。因此,水稻田土壤渗漏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作物生长,情况严重时可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太湖流域开展的丰产水稻研究表明,丰产的水稻田应该有一个适宜的渗漏量,适宜的稻田渗漏量可以为稻田土壤提供充足的氧含量,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促进水稻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19]。

2 渗漏量的有关调控措施

2.1 采用深松耕制度,增加稻田土壤渗漏量,改良土壤环境 长期进行麦、稻连作会导致土壤犁底层增厚、土壤板结等问题,从而导致土壤通气性变差,土壤的渗漏量减小,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针对这种板结的土壤,曹晓利[20]等认为可采用深松耕的方法改良土壤渗透性,增加稻田土壤的渗漏量,提高水稻根际土壤含氧量,从而为水稻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曹晓利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深松耕作比常规耕作水稻增产7.5%,因此,采用深松耕制度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渗漏量,改良土壤环境,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然而,李志芳[21]等研究认为,耕作制度的改良只能在短期内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因为土壤的渗漏量在作物生长期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只能依靠长期保护性耕作,同时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保护土壤生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通道,从而改善稻田土壤的渗漏性。

2.2 设置适宜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增加稻田渗漏量 土壤质地粘重的水稻田,其渗漏能力一般较差,导致排水不畅,稻田土壤长期处于淹水或过湿状态,容易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连形成内涝,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地下水位,增加水田的渗漏量,是改变这些地区内涝现状的根本措施。因此,在农田管理措施中,可以挖掘适宜的沟渠来降低水稻田地下水位,增加水稻田的渗漏量,改善水稻田土壤过湿状况。例如,孟维忠[18]等在辽宁东港市灌区水稻田上设置了不同沟距的排水沟渠,发现沟距为40m时,田块的土壤水分状况最佳,能充分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有毒物质的生成,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从而获得了最佳产量。

2.3 采用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减少渗漏量及肥力流失 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稻苗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层水返青活苗,在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保留灌溉水层,具体灌水时间和灌溉定额由根层土壤的含水量决定[22]。此外,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还包括“薄、浅、湿、晒”灌溉技术、“浅湿”灌溉技术、“浅湿间歇”灌溉技术、“薄露”灌溉技术、间歇灌溉技术等[23]。相关研究发现,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合的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降低水稻田渗漏量,减少肥料和根层细颗粒土壤的流失,从而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并减少氮素对地下水的污染[24-25]。因此,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既有生态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灌溉技术。

2.4 采用优化施肥措施,降低肥料渗漏淋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但我国化肥利用率过低,大量的氮素在土壤中富集并随渗漏水淋失,引发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减量化施肥等优化施肥措施能有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减少肥料的淋失,减轻养分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例如,张刚[26]等在太湖地区进行了稻田化肥减量研究,结果发现氮肥用量减少22%时,可减少32.3%的氮素渗漏损失,并且不影响作物的产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施肥方式。此外,施用有机肥是一种重要的优化施肥措施。长期的土地耕作会大量分解土壤有机质,造成土地质量退化,影响耕作层“水-气”平衡,继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熊国华[27]等研究发现,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结构,提高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增强了土壤必需的渗水和保水保肥能力,能够有效降低肥料渗漏淋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 渗漏量的测定

3.1 应用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测定水田渗漏量 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稻田土壤水的渗漏模型有很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前者相对简单,后者较为复杂[3]。土壤中向上的水流和非饱和流在应用平衡模型测定土壤水渗漏量时一般不作考虑,而在动力学模型中则作为重要的模拟参数。平衡模型计算公式为:氮素淋失量=水分渗漏量×对应土层硝态氮浓度,这种方法一般用来验证动力学模型和估算农田氮素淋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稻田养分渗漏损失计算方法[28]。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相较平衡模型而言,虽然计算过程机理比较复杂,并且需要大量的田间实测数据验证分析,在实际中应用较为困难,但是动力学模型计算的氮素淋失和水分渗漏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它在定量评价水氮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水肥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29]。

3.2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时域反射仪和张力计测定水田渗漏量 田间蒸渗仪[30]是一种模拟大田生长环境的原位土壤渗漏量的大型测定装置,一般置于地下,它能够在给定三维边界的情况下测定土体的水分转化,用来测定正在生长着的作物的蒸发蒸腾量或裸土蒸发量(如图1)。田间蒸渗仪所测土体为原状土壤,土体的渗漏水经蒸渗仪下部承接,借助精确的称重设备来测定土体内含水量的变化,通过定期读取土体水分变化量、降水量及渗漏量等数据,即可获得该段时期内土壤水的渗漏量。

在蒸渗仪内置的土体内不同深度可以同时布设水银柱读数张力计和时域反射仪(TDR),用来每天定时测定1次各层土壤的土壤水吸力和体积含水量。这样就可以通过式(1)计算某土层在一个较短时段内的水分渗漏量。这种测定方法的主要问题是易受降雨的影响,但在降水次数少及降水量不大的情况下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监测数据[31]。

3.3 水田渗漏仪和测筒法测定水田渗漏量 土壤水的垂直渗漏可使用水田渗漏仪(如图2)进行测定[3]。该仪器的测定装置部分为一无底的圆筒,测定时将其垂直压入位于水面以下的土层,在不考虑侧渗的条件下,圆筒内水分垂直下渗,下渗的水量由浮在水面的测定管内的水分补给,因此测定管内水柱的移动量即等于圆筒内水分的垂直下渗量。测定过程中保持测定管水平浮在水面,且一端连通大气以保证圆筒外水层静水压与圆筒内静水压相等,排除圆筒内存在侧渗的可能。采用本方法测定水稻田渗漏量时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必须要进行多次的重复测定,并且观测点要均匀分布全田,一般667m2大小的田块重复次数不应低于12~16次。

测筒法[4],指将有底测筒与无底测筒同时垂直压入土层中,两者每天损耗水量之差值即为水稻田渗漏量。一般来讲,采用测筒法测定水稻田渗漏量时会发生破损现象,出现侧渗问题,导致所测得渗漏量普遍低于水田渗漏仪的测定值。因此,两者测定方法一般以水田渗漏仪的测定结果为准。

土壤水渗漏量除上文介绍的几种测定方法外,还有多种方法,如大型原状土柱渗漏计法、室内模拟法等,这些方法在监测土壤渗漏量时各具有优缺点,因此,在实际测定稻田土壤渗漏量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取最佳测定方法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4 结论

土壤肥力是土壤对作物生长的支持能力,土壤的渗水能力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土壤渗水能力较差时,稻田面水会在地面迅速积累并形成地表径流,导致径流损失,且容易引发涝害;当土壤渗水强烈时,土壤水渗漏加剧,既降低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又会造成土壤养分的淋溶损失,同时污染地下水资源;当土壤渗水能力适宜时,土壤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既可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又能够有效避免养分的渗漏损失,具有适宜的渗水能力,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最佳,是作物营养元素得到有效利用的保障。

综上所述,土壤渗漏水是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参数之一,渗漏水中的养分含量、养分迁移及养分滞留对水稻产量、肥料淋溶损失、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田间渗水能力受土壤表面植被、土壤耕作方式以及土壤质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是土壤肥力的一种重要构成和表现形式。在农业生产或相关研究中,根据土壤类型选取合适的调控措施调节水稻田的渗透特性,配合优化施肥,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148-149.

[2]杨国治,陈家坊.水稻土的渗漏性能对土壤环境更新的影响及其意义[J].土壤学报,1961,9(1-2):65-71.

[3]张刚.太湖地区主要类型稻田氮磷面源污染通量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4]周明耀,陈朝如,毛春生,等.滨海盐土地区稻田渗漏试验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0,3(1):48-52.

[5]李青,鲍炳军,叶秀梅,等.淠史杭灌区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及节水、增产机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 6):740-741.

[6]王明,张晴雯,杨正礼,等.宁夏引黄灌区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Eh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J].灌溉排水学报,2014,33(3):46-51.

[7]江立庚,曹卫星.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3):261-264.

[8]杨林章,王德建,夏立忠.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途径[J].中国水利,2004,20:29-30.

[9]王家玉,王胜佳,陈义.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6,33(1):28-35.

[10]陈子明,袁锋明,姚造华,等.氮肥施用对土体中氮素移动利用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1995(4):36-42.

[11]金洁,杨京平.高肥力稻田分次施氮对氮素淋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98-101.

[12]串丽敏,赵同科,安志装,等.土壤硝态氮淋溶及氮素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200-205.

[13]金洁.分次施氮对稻田水层及渗漏水氮素影响动态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4]袁新民,杨学云,同延安,等.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19(1):7-13.

[15]张维理,田哲旭,张宁,等.我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2):80-87.

[16]王宏伟.试论白城地区水田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J].吉林地质,2002,21(1-2):89-91.

[17]白忠良,高中奎,宋立娟.浅析稻田次生盐渍化原因及其改良培肥途径[J].吉林农业,2009,10:41-42.

[18]孟维忠,那利,姜洋.东港地区稻田适宜排水沟距试验对比分析[J].节水灌溉,2003,6:7-8.

[1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熟工作组:水分管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其意义[J].土壤学报,1959,7(3-4):203-217.

[20]曹晓利,单金凤,马里超,等.深松耕在水稻上增产效果的初步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1,3:79-80.

[21]李志芳,刘小光,许琦.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渗水和保水能力[J].蔬菜,2012,12:44-45.

[22]夏庆玉,王云,杨建华.简析水稻控制灌溉技术[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4,3:130.

[23]魏铁军,刘福林,刘东.几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J].现在农业,2008,11:19-20.

[24]和玉璞,张展羽,徐俊增,等.控制地下水位减少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3):121-127.

[25]邵东国,乔欣,刘欢欢,等.不同灌排调控模式下水肥流失规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3(4):409-413,418.

[26]张刚,王德建,陈效民,稻田化肥减量施用的环境效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327-30.

[27]熊国华,林咸永,章永松,等.施用有机肥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5,21(1):84-90.

[28]Shih Kai Chen,Chen Wuing Liu,Han Chen Huang. Analysis of water movement in paddy fields(II)simulation studies [J]. 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68(1-4):259-271.

[29]Ramos C,Carbonel E A. Nitrate leaching and soil moisture prediction with the LEACHM model[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1991,27(2):171-1801.

[30]孙强,张建丰,张维娜,等.秤重式高精度土壤蒸渗仪的计算机检测与控制[J].水土保持学报,1998,S1:80-84.

[31]陈家宙,何圆球,陈明亮.用大型Lysimeter和TDR测算赣东北红壤农田的渗漏量[J].水土保持学保,2002,16(1):88-91.

农田环境监测篇2

关键词: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脱氮除磷

中图分类号:S68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多数湿地补水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有的湖泊以农田退水为补水源,造成部分湖泊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从目前情况分析,农村与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湖泊、河流、库塘等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面对这样的事实,如何治理农村与农业面源污染,需要进行认真地研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在自然或半自然湿地净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净化污染物效果好、运行费用低和易维护的特点,现已作为常规污水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下文简要总结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

1.研究方法

选取A河作为集沟道整治、防洪排水、城市景观、湿地保护、水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为一体的重点水利工程,据统计,该河2010年主要以排水沟补水为主,补水量达4046万m3。研究方法是沿水流方向在该河河首、无芦苇水域、有芦苇水域和湖溢流堰设四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从4月到12月每月中旬监测水质一次,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中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该河各监测点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现状评价。

选取为A河补水的甲沟作为天然排水沟自净能力的研究水体,甲沟总长度近40公里,该沟以接纳农田退水为主,接纳少量养鱼废水,沟中生长大量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和狐尾藻、大茨藻等沉水植物。本次监测选取排水沟上游海子湖为对照断面,汇入农田退水和养鱼废水后为控制断面,入A河前为削减断面,通过对不同断面水质进行监测,研究自然状态下水生植物对农田退水污染物处理能力即排水沟自净能力。

选取10亩鱼湖经改造、清淤后作为人工湿地修复工程,将周边耕地的农田退水引入,流量约0.2m3/s,流经人工栽植沉水植物苦草的处理塘后流入养鱼池,多余水分排入排水沟。选择农田退水入水口、湖中和出水口3个断面进行监测,研究人工种植苦草对农田退水中氮磷的削减能力,见图1。

图1人工湿地修复工程卫星影像图

2.结果及分析

2.1自然状态下排水沟自净能力分析

2.1.1排水沟水质现状

甲沟三个监测断面为支沟前、支购后和甲沟A河水闸,支沟接纳农田退水和养鱼池退水后汇入甲沟,在自然状态下,甲沟氨氮、总磷、COD等污染物在各监测时段的变化见图2、3、4。

图2氨氮年际变化

图3总磷年际变化

图4COD年际变化

可以看出,排水沟中氨氮随着农作物生长而增加,冬春季较低;总磷和COD浓度一年较平稳,在9月遇到鱼池清塘,导致浓度大幅上升。

2.1.2排水沟自净能力分析

选取甲沟三个断面进行监测,上游断面为农田退水,中断面位于甲沟汇入了农田退水和养鱼废水后,下游断面位于A河水闸处。对甲沟三个监测断面水质的监测结果。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中断面由于汇入农田退水和养鱼废水,各类污染物比上游断面高,尤其9月鱼池换水期间,BOD和COD异常高,经过排水沟自净后,下游断面对COD和BOD有一定削减,但是对氨氮和总磷削减效果不明显。

2.2自然状态下人工水道水质现状

2.2.1A河水质现状

2009年4月—12月对A河河首三个断面和湖溢流堰进行监测,河首三个断面分别是A河河首、湖无芦苇处、湖芦苇荡后,各断面监测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排水沟补水进入A河后,河首采样点的各项监测指标基本为最高,其次为无芦苇的监测点,经过芦苇荡后的监测点绝大多数指标最低,与上游的无芦苇点位比较,除个别监测点的个别项目有增长外,多数明显削减,其中氨氮最多削减81%,总磷最多削减67%,BOD5最多削减63%。说明污染物被水中生长的芦苇等水生植物大量的消耗。

2.2.2A河各断面水质评价

对A河水质每月监测一次,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中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A河各监测点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现状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A河各监测点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从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是A河各断面水质已经处于轻度和中度富营养化,其次是富营养化程度是夏季最严重,春秋无农田退水补给时污染减轻,说明补水水质是影响A河水质的主要原因;三是富营养化程度在河流后段较前段轻,说明人工种植水生植物—芦苇对A河水质起到净化作用。

2.3人工湿地改善农田退水的作用

对改造后的人工湿地人工栽植1万株沉水植物苦草,加上原有自然生长的篦齿眼子菜、大茨藻等水生植物,形成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湿地接纳周边400余亩的农田退水,系统运行稳定后,对农田退水进口、湖中和出口三个断面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见表2。

表 2人工湿地各断面监测结果 单位mg/L

从表4可以看出,农田退水中氮的含量非常高,说明农田施用的氮肥流失严重,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处理后,减氮效果非常显著,总氮削减量在58%~78%之间,水中溶解氧也大幅度提高,说明农田退水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水质得到良好改善,按照进水口总氮平均为6.8mg/L计算,年排入湿地农田退水360万m3计算,排入人工湿地总氮的数量达24.5吨,相当于每亩氮素流失61公斤,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总氮浓度降至2.1mg/L,削减69%,处理效果显著。而由于农田退水中总磷的浓度不高,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选取的水生植物对脱磷效果不明显。

因此人工湿地必须采用复合式人工湿地,利用不同植物对水质净化效果的不同,合理的进行植物组合,在工程实际运用上才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4]。

3结论

3.1排水沟在自然状况下对农田退水中污染物有一定的消减能力,但是排水沟为了使其排水流畅,水生植物经常被清理,所以净化能力不明显。

3.2人工水道和改建的人工湿地对农田退水中氨氮去除率较高,对磷的去除能力较弱。

3.3 复合式人工湿地是吸取了不同水生植物的处理效果,才能在实际运用中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朝英.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J] .重庆环境科学,2000,22(6):40~42

[2] 徐丽花等. 不同填料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净化能力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0):603~605

[3] 刘育,夏北成. 不同植物构成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效应[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4):46~48

农田环境监测篇3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渤海之滨,地处东经121°33′~122°28′,北纬40°41′~41°28′,是辽河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地势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盘锦市辽东湾湿地属于低平湿地,由海退和河流冲积而成,表层由淤泥质亚黏土组成,质地黏重,湿地平原多属于间歇性积水沼泽[1]。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双台子河口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将其划分为3个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总体布局为保护区域和合理利用区域。辽河三角洲湿地总湿地面积为31.5万h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16.0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79%,芦苇湿地占总湿地面积的21.08%,滩涂湿地占总湿地面积的19.18%。人工湿地面积为15.5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1%,水田占总湿地面积的37.74%,占人工湿地的76.66%。

2盘锦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盘锦市有3处重要的湿地资源,分别为辽河湿地公园、红海滩风景区和鼎祥集团苇海蟹滩。2008年8月27—29日,盘锦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对这3处湿地的空气质量和景区水质进行监测。

2.1空气质量评价

3个区域SO2监测值范围0.014~0.017mg/m3,NO2监测值范围0.014~0.022mg/m3,2项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日平均浓度限值;TSP(总悬浮颗粒物)监测值范围0.176~0.202mg/m3,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2-3]。

2.2湿地水质评价

对3个区域水质进行监测,主要有7项指标。COD(化学需氧量)监测值范围35.9~39.8mg/L,氨氮监测值范围0.34~0.54mg/L,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值范围8.2~10.0mg/L,石油类为0.108~0.169mg/L,监测结果表明各点位各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质标准。

3影响盘锦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分析

3.1能源结构与环境空气质量

引起环境空气质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能源的利用如燃料煤和燃料油的燃烧是造成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4-5]。“十一五”期间,盘锦市环境属于煤烟、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混和型污染,能源结构以燃料煤为主,燃料油为辅。以燃料燃烧为主的能源结构,给盘锦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增加了难度。

3.2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必须的要素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人类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近几十年来,盘锦市大力发展经济,过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储量日益短缺[6]。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处理不彻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导致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降低。

3.3农村面源与环境质量

随着城市和工业环境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并日趋严重。农村地广人多,为求发展,最近几年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农村养殖,产生大量农村垃圾废弃物,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7-8]。

3.4人口与环境质量

在影响环境的诸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口增长必然会给资源造成压力。一方面,人口增长使经济再生产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环境系统的资源再生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另一方面,经济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排入环境的废弃物远远超出环境容量,造成生态严重失衡和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条件。

3.5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分析

(1)人为开发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一是占用土地,包括建筑道路、停车场、服务区及必要的房屋等;二是环境污染,包括交通尾气、游客消费的固体废弃物等。

(2)农业生产对湿地的影响。进行区域农业开发,导致一些自然湿地转化成人工湿地,使土壤脱盐、潜水淡化、土壤养分发生改变等[9]。

(3)苇田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苇田由自然生长向人工粗放管理转化,修建了水利工程、道路,实行了三灌三排,利用了收割机,使芦苇的生产和经营上了一个新台阶,芦苇收割面积总体上为不断增加的趋势。苇田灌溉、全部收割和春季烧荒等影响了鸟类的栖息繁衍。

(4)虾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虾田开发工程中排放的污染物造成严重的近海、浅海水环境污染。少部分岸段虾田过于集中,使排出的污染物超出海域的稀释自净能力,导致海洋水质富营养化[10]。同时,类似的开发活动破坏了野生动物资源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4对策

农田环境监测篇4

GIS技术在农田水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农情灾害预测及评估

GIS、RS和GPS三者统称“3S”技术,该技术可对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和评估,这对减灾、防灾及救灾等措施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论据,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稳定提供保障。经过对特定区域灾情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进而形成GIS数据库,在其灾情预测、监测和评估等信息的支持下,结合当地地理及水文信息,能实现汛前预测、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这对农业生产中的抗灾自救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GIS所固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建立流域地面数字模型,结合预测或实测的水文信息及地表渗透情况,经计算可模拟不同级别洪涝灾害所引发的农业损失。对于灾害频发区域,可根据GIS空间信息计算出大致受灾面积,进而估算该区域的经济损失。

2农田水土流失调查及预测

“3S”技术可对水蚀、风蚀等多类型的土壤侵蚀区面积、数量和强度变化进行监测。结合多年RS的影像数据和GIS中水土流失数据库可大致推断各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根据水土流失数据库可分析其所引发的因素,考虑到地球整体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在RS和GIS组合配套技术支持下,能做出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农田区域水土保持规划以利于农田区域水土流失的高效防治。

3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水利信息化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时动态掌握水资源的瞬时变化,这样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水资源的调配。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有助于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监督,就当前环境质量而言,由于污染源的区域性、污染物的流动性以及区域梯度变化,以GIS为支持系统可使得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直观、科学[3]。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RS进行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结合所估算的灌溉水资源分布及供求情况,采用水流演进和调度系统模型直观演示水流演进过程,充分模拟不同水量调配方案,为农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调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农田水利现代化及精准农业

农田环境监测篇5

【关键词】土壤中镉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99-02

1对象与方法

1.1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和黔东南州监测点介绍 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是从2011年开始由中央财政支持和全国爱卫办负责组织的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700个县14000个行政村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黔东南州是贵州省的一个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和15个县,有凯里市、麻江县、镇远县和丹寨县4个县列为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县。自2011年开始,每个监测县在本辖区东南西北中各抽取一个乡镇作为监测乡镇,城关镇不作为抽取对象;每个监测乡镇根据当地经济状况,按较好、好、一般和差进行分层,每层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共80个监测点(监测村)。每个监测县统一在7-8月开展监测工作。

1.2土壤采样方法 每个监测点采集村中农田土壤1份。在1平方米范围内,用5点采集法采集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取5cm-20cm的表层土壤,混合后四分法缩至1000g,采集中尽量用竹铲,竹片直接采集样品,或用铁铲挖掘后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集器接触部分,在用竹片采取样品,且制样所用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品后擦洗一次,严防交叉污染。

1.3土壤样品预处理及检测方法

按照《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对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和检测。

1.4统计分析方法 将调查检测结果录入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各监测点土壤镉含量不一,2011年各监测点土壤中镉含量在0.078 mg/kg~1.238 mg/kg,平均0.414 mg/kg;2012年各监测点土壤中镉含量在0.063 mg/kg~0.949 mg/kg,平均值为0.444 mg/kg,2次调查(间隔一年)各监测点土壤中镉含量水平变异相差不大,其变异系数分别为56%和58%;各监测点两次的监测结果也有升有降,各占50%,但镇远县的1个监测点在一年时间下降了82.4%,丹寨县的1个监测点增加了1005%,各监测点增值在-0.713 mg/kg~0.784 mg/kg之间。2011年与2012年黔东南州及各监测县市土壤镉水平比较见表1

总体来看,黔东南州2次土壤中镉含量调查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为F=0.631(v1=1,v2=158),P=0.428,与各监测点前后两次监测结果的配对比较T检验结果一致,T=1.096(v=79),P=0.276,差异无显著性。但各县市间土壤镉含量差异有显著性,但各县市间土壤含量差异有显著性,2011年和2012年各县市土壤镉含量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为:F2011=15.753(v1=3,v2=76),P=0.000和F2012=18.696(v1=3,v2=76),P=0.000。2次调查结果,镇远县土壤镉含量均较其他县高,由表2中95%CI(可信区间)可看出。

2.2 各监测点农田土壤镉水平评价

按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黔东南州各监测点土壤中镉含量达标情况分地区(县级)统计见表3。

3讨论

黔东南州土壤镉含量处于较高水平。两次调查,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的监测点比例分别达到16.3%和30%,且两次调查结果各监测点平均值分别为0.414mg/kg和0.444mg/kg,高于同期石家庄市土壤镉水平,其值为0.12±0.11 (mg/kg)[2]。我国西南地区是镉矿的主要分布区,其采出量占全国的59.4%[3]。由于镉在地壳中的高度分散性和低含量性,不易形成独立的镉矿藏,常呈类质同像形式共、伴生在锌矿、铅锌矿和铜铅锌矿石中,而黔东南州铅、锌、铜等矿藏也比较丰富。因此,黔东南州土壤镉含量较高可能与其地质环境较高的镉背景水平有关。同时,土壤中镉含量还与镉矿以及铅、锌等矿藏的采、选、冶活动、矿渣处理、污水灌溉等有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黔东南州下一步要加强镉污染的预防和环境治理,加强土壤等环境、粮食、蔬菜等植物和人群中镉中毒等健康损害的监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参考文献

[1] 程新伟.土壤铅污染研究进展.地下水.2011,33(1):65-68.

[2] 郭占景,曹丽玲,范尉尉,等.石家庄市农田土壤铅和镉污染调查.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12):1126.

农田环境监测篇6

关键词 烟田;监测网络;WSN;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21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39-01

WSN全称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环境监测、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工业控制、农业气象等领域已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将WSN应用于烟叶生产管理的报道[1-2]。许昌市是我国典型浓香型烟叶的主产区,近年来通过大力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叶生产水平和烟叶质量特色不断提高,但是在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方面,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加快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从2010年起,许昌市烟草公司以基地单元为平台,综合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计算机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WSN的烟田监测管理网络系统,通过实时地对烟田环境、烟叶生长、病虫害、烟叶质量等多种技术指标实时监测,实现了烟叶大田生产、烟田环境控制、水肥一体化控制、病虫害防治的精细化管理。

1 基于WSN的烟田监测的建立依据

1.1 烟田监测通信体制和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烟田监测通信的实现方式和网络结构,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和数据输出提供接口,使其与现有的有线网络并轨。烟田监测WSN的体系由1个完整的WSN由大量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传感器网络节点(以下简称Node)、1个或多个网关节点(以下简称SINK)及监控中心组成(图1)。Node通过其传感部件采集数据后,用其无线通信部件将处理后的数据经过一跳或多跳传送至SINK节点。SINK节点作为WSN内部网络与监控中心的接口,在对汇聚到接口的数据作简单必要的处理后,利用其与外部网络的接口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利用其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完成对数据分析和处理,并可以向SINK节点发出控制指令。这里的SINK节点可以看作是中继节点[3-4]。

1.2 烟田监测技术

烟田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获取烟田环境质量信息,监测对象是烟田土壤水分、盐分及小气候监测等。

1.3 烟田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和组网技术

传感网络中节点传来的数据是Zigbee帧格式,网关接收到数据后首先将其解析为原始数据,此时网关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根据网络协议格式将数据重新打包,通过以太网或CDMA2000网络传送至上位机或移动终端,实现数据传输,最终达到监测的目的。

1.4 优质烟的适宜生长环境质量标准研究

根据试验地基础数据,包括经纬度、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灌溉水质,以及种植品种、施肥时间、肥量种类、施肥数量、灌溉日期、灌水定额、降水量等参数,建立优质烟的适宜生长环境质量标准。

2 烟田监测网络的内容

2.1 组网模式

通过对许昌烟区历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借鉴大农业发展经验,依托“中华”品牌王洛烟叶基地单元,建立了烟田监测管理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研发、组网方式。

2.2 部署机制

综合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计算机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论证和设计了大规模烟叶种植田间监测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构建了一定规模的烟田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制出适合于烟田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实现了烟田环境及烟叶生长实时、实地监测。

2.3 技术支撑

研究开发多种无线传感器并实现组网,实时探测烟田间温湿度、土质变化、烟叶生长状况、病虫害密度等相关技术指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经数据融合后实时传输到系统管理中心,经过系统分析,整理出所需的各种生产技术信息,并自动将预警信息和工作重点、工作标准以语音或短信形式,快速地传导给烟技员及烟农,实现烟田精细化管理。

2.4 技术突破

一是取得了烟田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大节点数不小于1万个、最大覆盖范围不小于10 km的突破。二是取得了无线传感器节点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4 km、最高通信速率不低于96 kbps、工作时长不低于120 h、可测量物理参数类型不少于5种的突破。三是实现了中继节点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500 m、最高通信速率不低于192 kbps的突破。四是设计出了适合于烟草品质监测的传感器,可以根据烟叶颜色、光谱等特性进行成熟度和品质的远程实时监测,实现了烟叶成熟度自动监测预警的突破。五是构建了烟田监测通信的网络结构,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和数据输出提供接口;并与现有的有线网络并轨,实现了烟田实地传感器数据部署和采样的突破。

3 参考文献

[1] 崔学义.WSN的由来以及在国外的研究和发展[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9(5):17.

[2] 曹亚君,陈树宁.基于WSN的煤矿井下监控网络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3] 张兴伟.基于WSN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郑州:郑州大学,2013.

农田环境监测篇7

本次监管活动的工作要点包括: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试验全程监管

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要求,对经农业部批准在我省开展的转基因玉米、水稻安全评价试验进行全程、动态监管。督促研发单位做好自查的同时,在播种期、开花前、收获期和试验结束后进行现场检查,并按要求组织填报《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自查表》、《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工作表》和《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检查报告表》等材料,确保研发单位严格按照农业部的批复开展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并在试验结束后对转基因繁殖材料和残存物进行销毁,严防活体废弃物进入环境。

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与监测

玉米商品种子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与监测。组织开展2013年玉米种子市场转基因成分抽查和检测监测。选择长春绿园区、四平公主岭市、通化梅河口市等3个重要的玉米商品种子集散地作为监测区域,以我省2013年主推(栽)玉米品种为重点监测对象,每个县(市)采集不少于15份样品,样品总量不少于50份,每份样品抽取量不少于500 克; 主要农作物生产试验品种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与监测。组织开展2013年玉米和水稻品种审定环节的转基因成分抽查和检测监测。为加强源头监管,对参加2013年吉林省农作物生产试验的全部玉米和水稻品种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严防转基因玉米和水稻品种冒充非转基因品种进行审定。在取样方式上,通过与省种子管理总站协调,直接从研发单位提交给省种子管理总站的生产试验材料中抽样,确保用于转基因成分检测的样品与用作生产试验的材料保持一致;农产品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与监测。组织开展2013年玉米和水稻农产品市场转基因成分抽查和检测监测。选择长春、四平、吉林、通化、延吉5个市作为监测区域,以粮油专业市场和集散地、大型生活超市为抽样点,以玉米粉、玉米碴、玉米油、稻米、米制品等产品为重点监测对象,每个区域抽检不少于30份样品,样品总量不少于200份。除了例行监测,还要进一步组织和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积极明察暗访,努力发现非法扩散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新线索,并将线索指向多、有转基因水稻或玉米非法扩散嫌疑的县(市)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靠前指挥,坐镇指导,坚决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行为。

转基因生物研发单位监督检查

对从事转基因生物研发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教育、引导转基因研发单位切实担负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通过主动约谈相关专家,告诫其依法开展转基因生物研发工作,保管好转基因材料,严防出现新的扩散源。走访和检查从事常规作物育种的企事业单位,宣传和强调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督促其提高转基因生物安全意识,加强在材料引进时开展转基因成分筛查,避免在常规作物育种过程中引入转基因材料。

本次监管活动要求,3月10日前,制定吉林省2013年转基因玉米和水稻执法监管实施方案。开展玉米商品种子和玉米、水稻生产试验品种的抽样工作。 4月30日前,完成商品种子和生产试验品种的转基因成分检测工作。5月1日~9月30日,玉米和水稻农产品抽样及转基因成分检测工作;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现场检查;转基因生物和常规作物育种单位走访及检查。10月31日前,做好转基因玉米和水稻执法监管总结,提交总结报告。

农田环境监测篇8

安徽省亳州市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和谯城区“三县一区”,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属黄淮海平原地带,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国土总面积8521平方千米,耕地899.3万亩,土壤主要是砂姜黑土,主要骨干河流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芡河、北淝河等。亳州市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4.7℃、日照2320小时、无霜期达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水资源量24.9亿立方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亳州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设施蔬菜优势产区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原优质肉牛、肉羊、生猪和国家第一批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优势区。为整建制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三县一区”均为全国粮食调出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常年粮食生产面积和粮食总产分别稳定在1300万亩、500万吨左右,常年畜禽养殖量在7100万头(只)左右,其中生猪饲养量428万头、牛羊饲养量326万只、家禽饲养量6367万只。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三县均承担部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谯城区承担省级统筹中央资金实施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目前,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等“两县一区”项目正在进行验收,涡阳县项目正在推进中,2021年年底可以完工。

二、进展情况

近年来,亳州市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废弃物逐年增长,亳州市每年畜禽粪污产生量约460万吨。虽然处理后的畜禽废弃物是优质肥源,但未经处理的畜禽废弃物,被当作“废水”“废物”处理,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造成资源与利用没有很好地“熔合”在一起,形成“花钱浪费资源”困境。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存在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致使农产品固有的原生态风味口感变差的现象,亟需补充有机肥。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门,整合了畜牧、农技、农发等多部门资源,为综合解决畜禽废弃物利用、化肥减量使用压力大、农作物品质降低等诸多难题提供了组织基础。2019年以来,亳州市农业农村局整合畜牧、农发、农技等多部门资源优势,发挥“1+1+1>3”的效应,在亳州市全区域实行畜禽肥水还田,摸索出“整合资源、就近还田、量化指标、加强监测”的种养结合有效方式,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化肥减量、农作物增产增效、土壤肥力提升有机结合。目前,亳州市有73家规模养殖场实施肥水管网还田,其中生猪养殖场70家、奶牛场2家、蛋鸡场1家,覆盖土地14.6万亩,涉及种植主体75家。1.建立机制。(1)强化组织。亳州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科学技术、市场监督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试验工作,实现多家职能部门合力办好一件事。市、县区农业农村局均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试验领导小组,统一负责试验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协调等。(2)激励奖补。按照资金奖补规定,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从国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资金中,切块资金对试验实施主体予以奖补(各类奖补资金占比目前尚未统计),激发实施主体积极性。市级制定《关于养殖场肥水管网进田项目实施“先建后补”的通知》,按照“项目资金补一点,企业自筹添一点”原则,对参与试验养殖场铺设的管网,按照90毫米、110毫米、160毫米、200毫米的不同型号,每建设1米,分别给予45元、60元、75元不等的补贴;各县区结合实际,从国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中切块,按照30%~50%不同资金比例,对参与试验养殖场的加压泵和厌氧池建设进行补贴。2.政策扶持。(1)调动养殖方和种植方积极性。通过大规模示范和宣传教育,引导养殖场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体责任、找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出路,提高养殖方肥水还田积极性;引导种植业新型经营主体认识到施用畜禽养殖肥水可以节约化肥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农作物品质,进一步可以进行绿色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收益,提高种植方肥水还田积极性。(2)破解土地不连片难题。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土地承包主体作用,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对于部分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将其土地调整到交通便利、土地较肥沃的地块,引导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把地块调整到一起,破解土地不连片难题。(3)提高粪肥种植农作物价值。依托实施肥水还田地块实现化肥减量优势,优先对实施畜禽养殖场肥水管网还田的区域开展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帮助开展绿色农产品等认证,促进种植作物等产品市场价值提升。(4)补贴管网铺设及施粪肥机械购置费用。积极落实施粪肥机械农机购置补贴,同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用项目资金购置适当数量的发酵粪肥抛撒机,项目验收后移交给项目所在地使用和管理,目前,正在调研具体费用使用情况。(5)改进粪污收集和处理方式。把规模养殖场原有的通过厌氧池、储存池串联(靠溢流方式)处理粪污模式,改进为建设两个厌氧发酵池,交替使用,由原先的“串联”模式改进为现在的“并联”模式,以保障畜禽粪水能够充分腐熟,更加彻底降解抗生素,降低肥水还田的风险。3.责任落实。(1)评估工作成效。定期监测试验地块土壤和农产品,逐场对畜禽养殖肥水管网还田地块取土壤样品送检;在小麦生长期内,分别于秋种(10月初)、小麦抽齐穗(5月初)、小麦成熟(5月底)三次采样,对比分析施用肥水小麦各阶段的营养需求变化。6月中下旬检测数据全部出来后,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评价畜禽养殖肥水还田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目前,通过已经进行的检测比对发现:一是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畜禽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减少了畜禽粪污直排风险和臭味异味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二是种植业生产提高了质量。根据5月19~20日,对4个同品种、同播期、同播量的试验地块小麦生长情况实地监测结果显示,试验田块中肥水替代部分化肥区小麦平均亩穗数为41.9万穗、比全量施用化肥区多2.6万穗、提高6.6%;平均穗粒数为36.8粒、比全量施用化肥区多1.7粒、提高4.8%。在今春大风雷雨自然环境条件下,经实地观察,施用肥水小麦秸秆粗壮,倒伏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量施用化肥的小麦。三是农户实现“减投增效”。经检测比对,试验地块实现减少化肥施用量为:纯氮8.25千克/亩、纯钾5千克/亩,实现了“减投增效”。(2)督促各方同向发力。在秋种、夏种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现场观摩调度活动,推动种植方和养殖方对接,共同做好畜禽养殖肥水还田工作。对养殖方采取约束性政策,要求其作为产生粪污的主体,负有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体责任,积极配合处理粪污;对种植方采取激励政策,优先申报绿色农产品认证和融入长三角供货企业、使用有机肥补贴等。(3)防范粪污资源化利用环境风险隐患。一是加强监测。农业农村部门派出2人以上专班,到试验场进行肥水、土壤取样,采取盲样形式送检,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测,密切关注土壤重金属和总含盐量变化趋势,肥水检测结果符合还田条件后方可施用。二是总量控制。种植农作物前,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作物需肥量和畜禽养殖肥水养分含量,逐场为每个实行管网还田的畜牧养殖场制定畜禽养殖肥水还田量,实现“一场一配方”,进行总量控制,避免过度消纳。三是充分腐熟。按照夏季4个月(6~9月)、冬季8个月(10月至次年5月)的标准,采取双膜厌氧发酵模式,对粪水进行充分腐熟,实现粪水变肥水。4.支持保障。(1)形成合力。一是成立试验小组。成立以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试验参与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利用试验小组,试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对各自负责的试验环节的数据负责。二是整合资源。市农业农村局整合畜牧、农技、农发三个中心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三合一工程”。其中畜牧部门指导规模养殖场粪污规范化处置,测算每万头猪当量的养殖场建设厌氧发酵池和肥水储存池总容积量、配套消纳土地面积;开展还田前肥水pH、盐分、养分、重金属、卫生学指标含量检测。农技部门负责土壤和农产品采集检测,并依据肥水和土壤检测的氮、磷、钾含量,按照肥水替代25%、50%的基肥氮素,计算化肥减量和肥水还田量;开展肥水还田效果田间对比试验示范和效果评价等。农发部门开展市场调查,确定90毫米、110毫米、160毫米、200毫米的不同型号管材铺设要求和使用年限;核算管网建设成本,制定奖补政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管网进田建设。(2)技术指导。一是强化指导。市、县区两级主管部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建立双包保责任制,实施网格化管理;指导养殖场对产生“废气”进行合理利用,消解沼气,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种植户组织技术培训,并定期逐场现场指导种植户按规范应用畜禽养殖肥水田技术。二是制定标准。通过对肥水还田配套设施建、畜禽肥水还田规范处理、肥水还田管网设计与建设、肥水还田前检测、耕地土壤监测、肥水基肥还田施用、厌氧发酵产生的气体利用等7个方面的技术环节的实地指导,测算出每万头猪当量的养殖场,需建设厌氧发酵池和肥水储存池总容积不少于7000立方米、配套消纳土地面积不少于1300亩;肥水pH在5.5~8.5之间,指标符合要求后方可还田。2019年9月审定编发了《亳州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提标升级技术指南(试行)》;2021年4月审定编发了《亳州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肥水还田技术指南(试行)》,被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地方标准制定计划。三是现场推动。依托南京农业大等科研机构,邀请杨兴明教授等专家对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讨论问题、现场解决问题。(3)总结宣传。采取行政发动、示范带动、现场推动等方法,通过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方式推动工作开展。2019年8月份以来,坚持利用周末时间,不间断地召开观摩会,组织市县(区)农业农村、畜牧、农技(土肥)、农发等部门以及有意愿的养殖场负责人,逐个试点场现场观摩、现场培训、现场研讨、现场解决问题,示范带动工作开展。

三、进一步工作计划

1.实施畜禽粪污全量还田。在推进畜禽肥水还田基础上,谋划实施固态粪污发酵还田技术方案,推进畜禽粪污全量还田。2.丰富“三合一工程”内涵。在立足肥水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基础上,加入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中心的部门资源,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进一步丰富“三合一工程”内涵。3.强化对比检测、监管。建立基础数据库,强化检查数据应用。通过3~5年的土壤监测和数据分析对比,总结梳理畜禽养殖肥水还田地块土壤结构和环境质量安全性等变化趋势,为畜禽养殖肥水还田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上一篇:白色污染现状范文 下一篇:乡村振兴工作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