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范文

时间:2023-09-21 08:03:20

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篇1

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有更多新型技术与设备被应用到实际中,以求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其中水利工程为影响农业发展效率的主要措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争取不断提高水利灌溉效果。本文对农田水利灌溉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现存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措施,争取提高水利灌溉水平。

[关键词]

农业;水利灌溉;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灌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发展效果,为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我国近年来提高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引入更多新型技术与设备,争取不断提高农业建设效果。其中水利工程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水利灌溉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针对水利灌溉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好专业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争取进一步提高水利灌溉水平。

1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水平必要性

农业生产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一直都是重点研究内容,虽然近年来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但是从细节来看,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有着关键性作用,怎样才能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水平,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应用新型技术与设备的同时,农民需要承担的经济负担更重,想要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此问题。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水平,建立透明化农业用水费用计收制度,避免出现多层收费、人为克扣以及收费不规范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还能够对用水秩序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现存的用水矛盾进行调节,提高水利灌溉制度的透明化、民主化,减少农田灌溉中常见的纠纷问题,并可以提高农民节约用水意识,从根本上来消除影响农田灌溉效果的各项影响因素,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农田水利灌溉现存问题

2.1水利灌溉管理制度缺失

虽然我国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对此方面的重视度也在提高,但是就整体农业经济生产现状来看,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受传统意识限制,灌溉用水管理政策与制度并不完善。水利灌溉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水利工程不断完善,水利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增大,技术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对应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同时得到更新,传统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水利灌溉的运行要求,例如灌溉区域不具备经营管理自,水资源收入完全依靠灌区水费,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反而提倡多用水理念,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农田水利灌溉综合效益低下。管理体制的缺失,导致现行灌溉模式与经济效益间矛盾不断增大,且无论是农民还是管理部门,针对农田灌溉作业节水意识较低,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2.2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城乡建设中也加大了对农业方面的投资力度,但是对于很多农村来说,受地理环境因素限制,水利工程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依然选择用早期的水井灌溉方法,水土流失严重,且水流量不均匀,存在上游水道溢水,下游水道水资源不充足,灌溉效果比较低,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大。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影响灌溉效果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时间久,后期管理不到位,导致其不能正常使用,存在串灌、漫灌问题,供水效果得不到保障,且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

2.3农民参与积极性较低

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国家逐渐提出一系列的种地补贴、废料补贴以及降低税收等政策,但是从整体收支上分析,农田土地产值偏低,农民实际收入不断减少。而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逐渐有更多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业种植人数锐减,严重滞后了农业总体水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积极性严重降低,想要提高水利灌溉水平越发困难。另外,大部分农村农田水利灌溉还是选择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农民间矛盾大,且灌溉实施难度大,同样会削弱农民积极性。农业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技术与管理更新速度降低,水利工程建设缺乏创新性,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田水利灌溉优化措施

3.1建立科学管理模式

想要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水平,首先需要建立对应的科学管理模式,消除存在的各种隐患,对整个农业灌溉体系进行优化。政府应提高对农田灌溉管理的重视,除了要加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应根据当地发展实际需求,建立对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初级阶段应确定以人为本管理模式,调动管理人员与农民参与积极性,消除灌溉系统管理与应用间的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推动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到达中期发展阶段后,便需要重点做好权责划分,赋予管理人员部分权利,促使其切实的参与到农田水利灌溉作业中去,在提高农田灌溉水平的同时,推动灌溉业务的发展。最后对于水利灌溉体系成熟阶段,应进行目标管理,即对整个灌溉体系应用现状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并提前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避免局限于一种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工作的灵活性,争取实现农田水利灌溉的持续发展。

3.2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水平,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应提高对此方面工作的重视。应对现有农田水利灌溉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以及能够发挥出实际应用效果,并基于此来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方案,有目的的对整个灌溉体系进行功能完善。为实现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建设,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持续,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强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拨出部分款项,作为建设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积极引入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提高项目技术水平。另外,还可以加大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放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带宽要求,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弥补工程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

3.3提高基础设施管理

现在大部分农业发展体系中,基本上都建设由相应的农田水利工程,但是因为后期管理不当,导致各类基础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使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水资源浪费,削弱灌溉效果。因此,想要提高农田灌溉水平,还应加强对各类基础设施的管理,安排专业队伍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其可以正常运行,满足农田灌溉基本要求。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各类新型技术与设备的引入,对农田水利灌溉体系进行优化,如滴灌、喷灌技术等,用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来提高农田灌溉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并搭配合理的管理体系,为农田种植提供完善的支持,可以降低农业种植与经济收入间的矛盾,缓解农业种植的压力,进而可以保证所需的基础劳动力。

4结语

对农田灌溉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农田灌溉水平,对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农田灌溉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发生原因以及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视度,加大经济与技术的投入,争取从根本上来提高灌溉水平,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胡祖锋 单位:上饶县水利局

[参考文献]

[1]郭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

[2]卢伟敏.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2(02).

农田水利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新形势;问题;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进入城乡统筹发展、“三化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城乡关系、产业联系、农村形势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从以从事农业为主转向以从事其他非农产业为主,农村劳动力过剩正向农村劳动力数量下降、结构老龄化转变,家庭分散经营出现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相结合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农村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广泛而复杂的变革,使农田水利发展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对农田水利发展机制产生巨大挑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农田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亟待研究确定农田水利发展的关键问题,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

一、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农田水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乡经济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加深加重,农田水利薄弱环节更加凸显。

1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优先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要求在18亿亩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t以上,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水利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要把现代化作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新标准,用现代的思想观念指导农田水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农田水利,用先进设备装备农田水利,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农田水利。

二、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全方位多层次影响农田水利发展

1城市化率即将过半,统筹发展农田水利的需求增加

城乡一体化发展出现逐步打破相互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趋势,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进行优化配置,使城乡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联系日趋紧密、劳动力等要素流动速度加快。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9.68%,接近50%,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城乡格局、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明显加快,劳动力的跨区域、跨行业配置更为灵活,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松动趋势;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农业增产、农产品价格波动将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经济波动产生显著影响,农业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

2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农田水利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从1990年的20.22%上升至2009年的40%,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而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50.21%下降至2009年的29.07%(见表2),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降至30%以下,其中种植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更低。此外,工资性收入全部为现金收入,是真金白银;而农业收入更多具有统计意义,现金收入比例约80%,含金量不高。收入结构的变化、加上农产品价格波动,使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幅下降,灌与不灌、灌多灌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明显减弱。

注: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农业收入包括种植业收入与其他收入,但不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收入。

3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现流转,对农田水利发展的影响或将显现

在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下降和外出务工数量增多的同时,农村内部的农业经营方式也在发生微调原有的土地细碎化经营方式已经与新的农村形势不相适应,出现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农户开始积极通过代耕、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一些民间资本开始准备进入或已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资本化、规模化经营。尤其是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使农村土地使用逐步由原有的细碎化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增多,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趋势日趋明显。据农业部调查,截至2008年8月底,全国上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06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

三、农田水利薄弱环节依然突出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田水利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局部出现改观,但伤情病情尚未得到根本好转,最薄弱环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程老化不配套。全国仍有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60%的大型灌排泵站、50%~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功能衰减、效益降低。二是末级渠系产权不清、管理缺位。原来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末级渠系管理体制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而消失,末级渠系失去管理主体,产权虚置。近年来,有关部门推动建立用水户合作组织。从调研来看,用水户合作组织组建和运行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能力不足,尚不能完全解决末级渠系管理问题。

四、农田水利发展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各项措施推动农田水利发展。

1责任主体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农田水利发展的正外部效应明显加大、公益性特征明显加强,农田水利发展成为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地位更加重要。但是,传统责任主体之一的农民对种地不积极,撂荒弃耕、“水改旱”、“双(季稻)改单”现象比较普遍,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更低,有可能动摇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新形势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亟待回答谁主导、谁负责、谁实施等问题,重点是重新界定农民的责任。

2建设投入与运行经费保障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运行经费保障问题,是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根本问题。在新形势下,解决此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一是建设投入保障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投入特别是农田水利投入制定了许多有力的政策,特别是要求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应当说,这些政策如果落实到位,必将大力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些政策出台的前提是农民要在自愿情况下投工投劳。如果农民自愿程度较低,投工投劳很少,由此形成的投入缺口由谁承担、如何保障?足是老大难问题,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解决问题的思路存在严重分歧。目前,提高农业水费基本不具可行性,水费征收难度加大,通过水费能够补偿的运行经费十分有限;灌区是水管体制改革的明显短板,分类定性政策缺位,财政补偿“两费”落实不理想。新形势下,水价如何改革、定额内用水如何优惠、如何促进节水与保障水管单位良性运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新时期农田水利发展的思路

针对农田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新目标,我们应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发展的公益性属性,加强政府主导,在总结“民办公助”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义务全民化、责任政府化、建设社会化、管理物业化”的农田水利发展新机制。

1义务全民化

从受益程度看,农民只是农田水利受益群体之一,随着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农田水利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下降,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把发展农田水利的重任继续系到农民身上,不可靠、不现实。与此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城镇居民、不同产业等都会从农田水利发展及农业发展中获益,受益程度甚至可能超过农民,农田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对全社会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建立全民参与和支持农田水利发展的新局面。因此,要逐步改变传统认识,赋予农民作为一个普遍公民从事农田水利的自,今后农民像种地一样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同时,按照“义务全民化”的新理念,引导包括农民在内的全社会公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为农田水利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责任政府化

农田水利对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在义务全民化的背景下,应当更加突出强调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农村义务教育的做法与经验。自建国初期至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一直强调农民义务,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办”的思路,通过“三提留五统筹”、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费等形式筹集资金,筹办农村义务教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外出就业与农民子女的区域流动使农村义务教育表现出显著的公益性特征,为此,政府不断强化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最终实行免费农村义务教育。从公益性属性来看,尽管农民子女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直接参加者和受益者,但义务教育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公益性。按照公益性属性,政府主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关职责。农田水利发展与义务教育极为相似,尽管农民是农田水利的直接使用者,但农田水利发展对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农田水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相关责任。

3建设社会化

为引导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建立社会化的建设管理机制。建设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先干先补、多干多补、产权划拨等措施,鼓励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二是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田水利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向用水协会、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主体公布,公开选择建设单位,由其负责工程建设管理。为扶持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可以在其管理范围内,授予其建设工程的权利。

农田水利篇3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 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事关乎民,水事大于天,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刻不容缓。虽然,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损害严重,设施破损,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配套不完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缺少维护和修建,一些农田水利设施现在已无法发挥应有的抗旱、排洪和灌溉功能。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每年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

2.田间灌溉管理方式和灌区工程管理设施落后,灌溉水损失大,水资源浪费严重,不适应发展需要。据统计,我国灌溉水损失总量的3/4发生在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过程中。明渠输水的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75%以上,约300多万公里的输水渠道中只有1/5进行了防渗。13.3万公里斗渠以上渠道中仅4.5万公里进行了初步防渗。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很低。

3.农田水分利用率低,现代节水灌溉工程占有率严重不足。全国耕地中一半以上无灌溉条件,节水灌溉面积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1/2,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仅占灌溉总面积的2.6%左右。据专家对全国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我国灌溉水利用系数大约为0.4―0.5,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0.7―0.8的水平。

4.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续建配套缓慢。

一是农田建设投资占水利投资中的比重偏低。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0―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只占水利基本建设平均比重的6%,全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二是各级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到位。2005年以来,中央逐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投入政策与减负政策相矛盾,投入缺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三是水利工程立项艰难,水利项目申报前期费用惊人,专家评审、设计和相关费用基层无力负担。

5.农田水利建设相关规划不完善

虽然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的意见》,但许多乡镇、村没有水利规划或规划不全,很多措施无法得到实施。

二、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建议

鉴于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调整未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

1.要充分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各级领导要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切实做到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二是抓好责任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责任制落实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具体人、具体工程。三是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列入各乡镇、各有关单位的责任目标,严格考核。四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关的各单位、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帮助和指导服务。

2.加强农田水利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要优化乡镇水管站、水库、灌区管理所等基层农田水利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快站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体制,保证必要的管护经费。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比重和素质,提高基层水利管理队伍的待遇,将他们纳入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制。

3.大力发展田间农业节水技术,实现农业灌溉现代化;提高灌溉水管理水平,宏观有效调控和微观自动化管理;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与装备,加大对节水技术的相关研究与推广,全面降低作物耗水,实现真实节水。严格执行《水法》和国家的综合水价,规范计量,节约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用水适时、适量、适价。

4.加大资金投入,多途径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是资金不足仍是制约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的瓶颈。应逐步扩大财政补助资金及投资规模,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渠道汇集资金,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统筹规划:明确要求在各级农村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并逐年提高;适当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对现有水利设施运营机构实行税费优惠,鼓励农民组建用水组织;深化农业用水价格改革,鼓励农户或农业组织对农田水利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提高贫困地区的财政补助标准。

5.完善水利建设相关制度

国家要制定完善水利相关制度,并且督促基层机关完善水利规划。制定支持农村水利发展的专门政策,落实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从节约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出发,规划设计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推进农田水利法建设,明确各级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制定农田水利法,以国家意志确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团体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责权关系。依法引导和促进农田水利建设,既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的必然要求。

农田水利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取水设计;灌溉渠系布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我国幅员辽阔,然而人均水资源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开拓农业市场、促进农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1.1继承性原则。基于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对现有系统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继承,对以往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改进与调整,建立功能优化与结构合理性相关目标,确保农田水利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稳定性特征。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要充分把握现状结构及整体布局,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新的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的规划方案。1.2整体性原则。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生长状况,其具备生态服务与隔离建设用地的双重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注重农田水利工程在布局与数量上的统筹兼顾,做好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及生产安全的协调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1.3动态性原则。农田水利工程是生态与经济的综合体,其设计与规划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其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实际生产的需要作出动态调整与优化,确保生态综合体与经济综合体能够处于相对优化状态。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其协调性与保护性,以动态的眼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

2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策略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把当地的国土整治山、水、田、林、路的规划密切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用水部门如发电、航运、人畜饮水的需要,统筹兼顾。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明确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关键,掌握其设计要领,促进工程设计质量的提升。2.1水源工程设计。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南北水资源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水源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现有的常规灌溉水源要实施进一步挖潜与改造,做到合理利用,在水源工程设计过程中要融入节水灌溉措施,确保农业生产需求。其次,在设计水源工程过程中,要根据地区差异给予不同的设计策略,因地制宜,建设多功能小型水源工程,对于山区、山前冲击区以及小型的河网区等,要利用河床渗渠,充分利用调蓄水池,加强对调蓄水池的开发。若处于机井区,则要利用地下水实施人工回灌补源,涵养水源,建立地下水库。平原地区的水源工程设计则要注重对雨洪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水资源充足期间储蓄一定的水源,供枯旱季节用。与此同时要大力兴建平原水库,通过江水调蓄,确保农田灌溉用水。水源工程设计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常年存在严重旱情的地区,要注重人工及气象灾害的影响,必要时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补充水利工程水量,当旱情发生时,能够为农田生产提供水资源,降低旱情对农田生产的影响。对于水土严重流失区域,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质、土壤结构及气候条件等,通过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等缓解水土流失,在地势较高地区建立森林水库,确保自流灌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费用。在降水充足的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可以建立小面积灌溉区,在水源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洪水、暴雨等外界因素影响。2.2输、排水工程设计。在引水设计方面,首先要明确引水流量,尤其是对于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在输水工程设计时要与当地用水高峰相结合,根据最大灌水定额与延续时间明确渠道引水流量,渠道横断面的设计要根据水力均匀流进行确定,对于变化较大的水位渠道,可建立挡水墙与水闸,有效设计自流灌溉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排水设计方面要明确排水沟流量,并结合地形条件、旱地、水田的特点,设计排涝模数,可采用引水渠道设计。在排水方面首先需要明确排水沟的流量,严格按照地形特点对暴雨标准进行设计,依据水田滞蓄水深、渗漏量等对水田排涝模式予以设计,在渠道横断面设计方面,可以借鉴引水渠道的设计方法。2.3田间工程设计。田间工程主要包括灌排合区与渠道衬砌两个方面。如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一共需要对三处灌区进行改造,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新建4座放水闸门,新建100处集雨水窖,其中集雨水窖的容积一共达到了0.5万m3。分别整治塘坝以及引水堰闸1处,其中塘坝的蓄水量达到了7万m3,新建12眼机电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一共700亩;另外节水灌溉引水渠道一共21km。。在渠道横断面衬砌处理过程中采用U型预制硂板,圆弧半径设定为0.5m,渠道深度、板厚分别为0.8~2m、0.045m。田间工程要注重对灌排合区的布置,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依据其田块形状划分,一般选择相对规整的条带状田块,其能够促进田间灌溉串排问题的有效解决,避免出现水淹灾害。其次,在水利条件好的地区可采用预制混凝土U型槽渠,减少土方开挖与回填的工作量。另外要对田间作业面及渠道进行合理化的安排与设计,其纵剖图如图1所示。若条件允许,可以布置灌排合区,为田间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力的生长环境与条件。

3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新农村建设、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均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把握农田特点,因地制宜,科学管理、使用水资源,建设合理化的水利工程,确保水利运行体制的合理高效运行,确保农田生产需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崔世彬,马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研究[J].水利经济,2011,29(4):1-5.

[2]王秀丽,张凤荣,王跃朋,等.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0):82-88.

[3]周慷慨,罗海波,赵晨晨,等.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216-221.

[4]黄彬彬,胡振鹏,刘青,等.农户选择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行为的博弈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35(4):1-4.

农田水利篇5

    1.1粮食安全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联系

    保证粮食的安全,不但要满足我国目前将近14亿人口生存所需,同时要满足这14亿人口在当前生活水平条件下对于农业产品的更高需求。但是,国内粮食生产出现水资源不足、人口压力过大、农业收益低与耕地逐渐减少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国内减少耕地的速度要远远高于新增耕地的速度。而增加粮食的产量就只能依靠提升粮食产物单产与复种指数,但是这两个方面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国内耕地有超过六成位于北方,而北方的水资源占有量连全国的两成都不到,特别是黄淮海流域生产基地,占有38%的耕地面积,而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全国的7.6%。相对来说,南方的低产田拥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然后南方的水利建设不足,洪涝灾害发生较多。所以,要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国家必须将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1.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而建设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才可以使农业的成本有所降低、提升农业生产的利润。调整农业的结构是提升农业收入与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方针。而当前时期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要将农业走向市场,偏重提升效益和质量,同时改变增长方式的基本调整,这些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2.1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否放在首要位置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否可以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看地方政府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认知程度及其投资力度。

    2.2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主题问题

    目前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难点在于怎么完善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制度,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要以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的相关功能为基础,将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管护主体细分下去,将责任落实到各个主体中去。而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其功能可以划分为生产性工程、公益性工程以及经营性工程。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主体为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与生产性工程是息息相关的,要从农民或者相应的经济组织来作为建设主体,而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基本等同于从事农业的投资成本;政府则是作为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主体,公益性工程所供应的服务拥有非排他性及公众性的特点,而受益者不但包含农业与农民,还包括了社会大众,而作为公益性工程建设的主体,政府在其中发挥着矛盾协调、行政组织及资金引导的作用;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则为经营者,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被认定为经营性的行为,而农田水利工程则属于进行性的工程,这就要求由经营者来建设及管理。

    2.3健全多种方式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制度

农田水利篇6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政府在修建农田水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与乡村景观相结合,通过探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有利于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主要从农田水利的概述、乡村景观的介绍、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有哪些融合方式及对两者融合的未来展望加以展开。

【关键词】

农田水利;乡村景观;融合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国有着深厚的农业文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如今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面积已经是世界首位。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导致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在修建农田水利的时,大量的植被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乡村景观也遭到严重的破坏。虽然,我国在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也注重到了环境的维护,但是对于环境的维护更多的是考虑到减少环境污染上,设计者们很少将眼光放在水利工程的外观上。而有些农田水利修建在乡村景观当中,对乡村景观的视觉效果产生了很大的不协调性。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进步,游客对于乡村景观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也就迫切地需要探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农田水利的概述主要包括它的组成、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乡村景观的介绍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含义及乡村景观研究的现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主要分为两种:①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②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在第一种方式中,又分了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进行融合。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农田水利的概述

农田水利主要有排水灌溉等建设组成,农田水利的优势有调节水资源,改善农业产量等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修建农业水利不仅有它的现实意义,还有它的历史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农田水利也与农业文明一起被流传下来。最早记载农田水利一词的是在北宋年间,在《史记》中也透漏了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进行农业灌溉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知识,所以探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因素。

2乡村景观的介绍

乡村景观是以人类为核心,以淳朴的自然风光为组成部分,是人类与自然风光不断融合下的产物。人类是乡村景观的核心,人类在乡村中生产、生活,所以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不断作用下的结果。而从人类的生产、生活角度又可以将乡村景观分为生产景观、生活景观等。生产景观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自然的作用的一种景观内型。生活景观是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对自然进行作用的一种景观内型。这些景观中又以农田水利景观作为主线。我国从至今都注重农业的发展,每一个年代都会建造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时代建造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有的农业水利工程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而且对预防旱灾洪涝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我国对乡村景观研究的比较晚,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才提出两者融合的设想。国内相关学者对乡村景观的探究上,主要集中在乡村的人居环境等,很少涉及到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融合的方式上来。

3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有哪些融合方式

3.1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

农田水利工程景观是生产景观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灌溉的景观及排水景观等方面。农田水利工程本身就代表了我国最先进的水利技术手段,所以游客通过工程景观来了解我国的水利技术手段。一般情况下,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周围会有石碑,石碑上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当时工程时间,具体步骤等。这些都是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有采用过将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在一起的方式,比如现在见到的苏堤,就是运用工程景观融合方式的例子。农田水利工程的主体是水,利用和规划好水的走向,也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景观的人文与自然内涵。一般情况下,会从动和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从静的方面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筑坝来形成一片静水的景观。在静水的表面倒影着树影,房屋,这些都给人以静态的欣赏美。这种方式主要是不改变水的原有形态,以其固有的姿态来感染游客,游客通过驻足,留影的方式来传递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的美。从动的方面,施工人员通过建设一些喷灌等水利工程来使水动起来。农田水利工程通过修建河道等方式来形成流水的景观。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还包括落水的景观和喷水的景观。落水的景观指的是通过修筑大型的水库,水库的水在泄洪的时形成落水的景观。通过落水景观的修建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利用落水的势能进行发电等其他的功效。喷水的景观指的是喷灌的时候产生的景观,主要指的是农民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水体喷灌的美感。这是农田水利工程所特有的景观,具有动态美。

3.2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还包括通过文化景观来加以融合。这里的文化景观包括工程项目本身的文化内涵,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及水资源文化内涵。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人文内涵主要体现在修建农田水利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农田水利在建筑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技术,不同知识的理论框架。农田水利工程是否先进、是否具有科技性是人们旅游观光所要观赏的重点。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旁边,还应该放置石碑,石碑上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施工的时间等。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进行发展。水资源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描写水的诗句,水利设施的文化传统以及水蕴含的人文内涵等。我国先秦智者老子就对水的评价很高,写下了很多有关水的诗句。另外,我国古代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利用水来提高农业的产量。比如,在秦朝时,秦始皇就修建灵渠,用来灌溉和抵御洪水。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现在依旧完好地保存着。1960年前后,河南省修筑红旗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而且增加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人文内涵。这些水资源的文化内涵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到这些地方旅游,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也有利于我国乡村景观的保留与发展。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乡村景观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景观特色中又蕴含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例如,人们常说的江南水乡,巴山蜀水等都是不同的景观蕴含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不同的地域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有所不同,乡村景观也不同,两者在融合时呈现给游客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例如江南水乡是能够带给人宁静的美,委婉的美,而巴山蜀水则是能够带给游客豪放的美。这些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不同的融合形态,带给游客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乡村地域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景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带动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完美融合,而且弘扬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4两者融合的未来展望

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设计的领域很广,所以各个学科的人员应该都参与进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两者的融合,提高乡村景观和农田水利的融合度,并且增加两者的人文内涵,促进我国乡村景观和谐、健康的发展。各个学科的人员相互借鉴交流,设计出吸引人的乡村景观,以此来带动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的相互融合其实本质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农田水利代表了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乡村景观则是代表了人文艺术的呈现。两者的相互交融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是有远大前景的。

5结语

农田水利的概述主要包括它的组成、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乡村景观的介绍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含义及乡村景观研究的现状。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融合方式主要分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景观融合的方式和通过文化景观加以融合的方式。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融合的方式在未来是有远大前景的。

作者:何培兰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王钊,卓美行,陶洪波,等.农田水利与乡村景观融合方式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04:14~17.

[2]丁玮,李莉萍.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J].江西科学,2012,02:157~163.

[3]蒋锐.试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J].低碳世界,2016,06:95~96.

[4]张勇,汪应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乡村生态文明的审视[J].中州学刊,2013,04:29~34.

[5]李慧,孟德明.试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J].农民致富之友,2013,16:225+229.

农田水利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地位措施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农田水利篇8

入夏时节,各地陆续采取行动,推进新一轮农田水利集中建设。《财经》记者赴广西、云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深入调研,观察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反思过去改革成败得失,试图寻求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途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水利改革发展进入加速期。国家副主席3月在湖南调研时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重大水利枢纽和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水资源调配能力。根据相关部门测算,未来十年各方投入资金将达4万亿元之巨。

但随着各地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围绕农田水利建设的一系列悬念仍待解。

其一,投入政策如何落实尚未明晰。粗略统计,各级政府用于农田水利的财政资金不足700亿元,“一号文件”虽然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由于东西部土地出让收益差距巨大,意在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措施――统筹使用部分土地出让收益,面临重重阻力。

其二,灌排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重构尚待破题。2002年启动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因为人员社会保障和工程维护经费未落实等原因遗留了诸多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绝非财政资金补上就能了事,需要把重点放在基层水管单位能力建设上,而与之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养护、农业水费征收等“老大难”问题,亦需在政策层面予以明确。

其三,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上,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厘清,尚待明确。在这轮政府主导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如何让农民真正参与其中,享受知情、监督、参与等各种权利至关重要。

20世纪60年代,政府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举国修水利,这成为之后五六十年中国维系农业生产的“老本”。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退出,农田水利交予市场,交予基层和农民,但相关管理体系的垮塌再次证明,纯市场手段难解农田水利等公共或准公共产品运转之困。

当下农田水利窘境颇多,设施失修良久,功能大多退化,政府投入不足已成多方共识。农业用水粗放,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体系脆弱,亦为业界所担忧。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和冬麦区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央政府在2011年出手解决拖延多年的农田水利困境。

观变迁,品兴衰,方能鉴未来。如今我们既无法重拾20世纪60年代集权式的动员模式,亦不可能再走失灵的纯市场化之路。重建农田水利,应当创新投入机制,革新灌排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介入不可或缺,但不可包办一切,而应与民协商,共塑集体行动能力。

――编者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作为水资源缺乏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姚安县政府一直重视水利的修建。当地人曾豪言:“大旱三年,饿不死姚安(人)。”

然而,当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大旱来临时,姚安却像其他旱区一样,水库见底、土地干裂、庄稼枯死,人畜饮水困难。曾经的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在遇到真正考验时显得极其脆弱。

“大旱”暴露出当地水利设施面临的困境。当地水利部门认为,大多数水利工程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运行50余年。

由于受当时技术、施工、投资等诸多条件限制,水库病险、老化问题突出。全县有52个小(二)型水库,两个小(一)型水库,急需除险加固。

和水库一样,全县445条引水干渠也是同时期修建,多数渗漏严重,输水损失高达30%,利用率极低。

近年,姚安年修水泥干渠超过150公里,占总长度的35.3%。这一标准在云南省已算得上先进,但《财经》记者在姚安调查时依然发现,水泥硬化,设施大多已经陈旧,在一些关键的枢纽位置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

姚安县是全国农田水利脆弱现状的一个缩影,再不重建,后患无穷。

基层困局

在2011年3月28日召开的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坦承,目前农村水利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其列举的诸多问题中,第一条便是水利工程的老化失修。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下称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对《财经》记者表示,农田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兴建,这些工程是在财政少量补助的情况下,农民投资投劳(力)完成的,建设标准比较低,配套也不完善。经过50多年的运转,老化、破损现象严重。

1980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在村集体组织衰落并逐步淡出农田水利兴建、管理后,灌溉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为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取消了“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进一步冲击了农田水利建设。

与此同时,全国一些省份开始对农村水利设施进行拍卖、承包、租赁,这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被认为是政府在“甩包袱”。但由于其公益性、基础性特征明显,农田水利设施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

来自水利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尚有一半以上耕地是“望天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全国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

同时,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单方水粮食产出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很多地方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还有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些农民不愿意在收益较低的农田上投资,认为兴修水利乃国家之责,投资投劳修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不高,大旱来临之时急切灌溉的心情也不同以往。

倪文进算了一笔账: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近9亿亩,7亿农民,人均1.3亩,按照平均每亩500元的纯收益计算,人均收入650元。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接近6000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已不到一半,而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还不是来自种植业。因此,有些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而不是从事农业生产。

在倪文进看来,农民要的是保证口粮,国家要的是保证粮食安全,二者目标不完全一致。对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政府积极性大于农民,中央政府积极性大于地方政府。

在农业节水上,国家强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民的理性选择也不一致。“现在农业用水5分钱一方,即使省了100方也就5块钱,不够农民一包烟钱,你说农民有多少节水积极性?”水利部门一位官员如是反问。

与农民一样,基层水利管理人员亦不够积极。

2002年9月,国办下发红头文件(国办【2002】45号),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通过“两定”(定岗、定编)、“两费”(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维修养护费)方案把水管单位的债务、人员等下放至地方,即“谁的孩子谁抱”,“两费”也由工程所在地政府负责。

倪文进认为,这项政策在当时的财政状况下无可厚非,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困难。因为一般来说农业大县(市)水利工程多、管理任务重、改革成本高,但往往财政困难,导致“两费”落不到实处。据介绍,中央限定在三年至五年内完成改革,最后造成“白纸黑字都有,真金白银落实的不多”。

中国大多数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征收水费。在实际运行中,水费征收困难重重,一部分农民对征收水费出现抵制情绪甚至出现拒交的现象。

倪文进坦承,推进农业水价改革阻力很大,现在水价实际不到成本价的30%-50%,且实收率不足。在国家全面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后,实收率继续下降,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转而实行农业水费由县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六蓝水库管理所原所长黄家励介绍说,现在当地财政给水利职工每个月500元,其他的工资部分靠收水费解决。“水费收又收不上来,大家基本上是本着一份责任心在干。”黄家励说。至2010年底,六蓝水库管理所共欠发工资157.08万元。

据介绍,一部分基层水管单位尝试管养分离,但由于工程维护经费财政补助不落实、水费实收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少数地区还因此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将加快构建财政主导、规划制约的农田水利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目前,新一轮农田水利集中建设正逐步展开。目前来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实质建立,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的关系尚需厘清,相关制度和机制亟须重构。

政策进退

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蓄水工程(小型水库、池塘等)、输水工程(灌溉水渠、排水渠等)和配水工程(水坝、水闸、泵站等),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但在过去50余年里,相关部门对其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政策摇摆不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8年“”时,举国修水利的热情高涨。当时提出了有名的“三主”方针,即“以蓄水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群众自办为主”,与之相反的“排水、大型、国家为主”的思路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专家”的路线,在被批判之列。

20世纪50年代末的“”以及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这段时期,是国内农田水利建设最为集中的阶段,当年所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影响至今。

云南姚安县下口坝水库的建设即是当时响应国家号召,群众自发建设。1957年下口坝水库建成,当时总库容为724.8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3.4平方千米,灌溉面积达8530亩。该水库是姚安县两大水库之一,至今仍在为姚安坝区供水。

1978年之后的十年,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停滞,当时有人提出水利是“左”的产物,要肃清。

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中,水利项目下马,投入资金被大幅削减,农田水利资金更是挪作他用。这是历史上增长最慢的时期,全国灌溉面积年均增长仅为0.5%。

从1978年开始即在原水电部农水司工作的冯广志见证了农田水利的变迁,熟知当年一些决策过程。

据他介绍,1979年以前,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是地方收取后上交中央,由中央统一分配。1980年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后,国家把这部分经费(23亿元)切到地方,资金使用方向由地方决定,“地方怎么安排是地方的事情,你干小型农田水利也行,不干也行。”

冯广志告诉《财经》记者,1980年至1998年,中央安排的资金里基本上没有小型农田水利资金。

这段时期,全国未再大规模建设农田水利,就连改革开放前集中建设的水库,也不愿再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姚安县下口坝水库正是在此时第一次错失扩容的机会。

1989年,已运行30年的下口坝水库急需扩容,当时云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要求姚安县政府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上报水利厅。据了解,当时已经确定了三个方向,但由于资金缺口大等原因一直未立项,下口坝水库第二次错失扩容机会。

在水利史上,199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水利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同时恰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危机冲击,国家大量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此时在国债资金中才有了农田水利的位置,中央安排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新灌区建设。

冯广志回忆说,之前中央未投入资金的一个依据是“中央的钱办中央的事,地方的钱办地方的事,农田水利是地方和农民的事”。1998年后,不再强调这点,但当时资金规模较小,仅为几个专项。

此后,中央财政对整个水利的投资逐渐增长,但仍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地方水利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上,农田水利投资状况并未改观。

1998年-2002年,姚安县先后三次被淹。近几年降水偏少,下口坝水库又不能在雨季足量储水,导致农业用水时常紧张。随着姚安坝区和县城人口剧增,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

2003年,水库扩容一事再次被提出。姚安县专门委托楚雄州水文局对下口坝水库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并为此建了下口坝水库水文站,每天专人进行记录。“五年后,下口坝水库水资源综合评估完成时,记录的资料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当地媒体报道称。

2005年后,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从最初的1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26亿元。另外,从2009年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集中力量支持粮食生产大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水利部一位官员介绍说,“十一五”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865亿元,投入劳动工日143.2亿个。

2009年,姚安县连续几个月无有效降雨,后演变成百年一遇的干旱,损失惨重。

2010年,在修修补补半个多世纪后,姚安人终于在上一年大旱的逼迫下开始下口坝水库大修和扩容。目前,此项工程已开始施工。

改革反思

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广开来,在其影响下,陷入停滞地步的农田水利也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尤为突出的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山东费县是率先在全国探索这项改革的县。当地水利部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改革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关,例如水利工程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权责不明确,工程老化、退化、毁坏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跑冒滴漏导致水利用率不足30%;农民没有树立起水是商品的观念,收取水费困难。

费县一些村集体组织农民,将原有的小型水利工程拍卖给各家各户。这一做法后来得到认可。1996年,山东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总结乡镇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民营水利发展政策――《关于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使用制度的意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当地产权改革的思路是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根据费县水利局一份关于费县民营水利的调查研究材料显示:在随后的改革中,全县集体所有的4326处小型水利工程全部一次性拍卖到户,共收回资金1200万元。

产权制度改革后,由个人兴建的水利设施,产权归兴建人所有。涉及原有集体兴建、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时,仅将管理权、经营权转让。“拍卖的只是水库水面的经营权,真正的水库坝体仍属于集体所有。”费县水利局副局长范钟山告诉《财经》记者。

在拍卖中,经营期限为15年-30年,有的长达50年,并且允许继承和转让给其他人。在当时,费县的做法略显大胆。

1997年,临沂市政府出台《关于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随后在1999年,山东省水利厅下发了类似文件,两级政府高度评价费县的产权试验,费县因此成为全国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典范。

此后,全国其他地方纷纷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方式变更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或使用权,改革解决了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同时盘活了水利资产,更缓解了因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水利经费紧张局面。

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并不成功,所有权改革并不能包治百病,一些地方在承包、租赁之后出现种种矛盾,部分承包户甚至主动交出承包权。

小型水利设施的经营权承包给个人后,出现学者所担忧的状况:因为个人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水利设施在抗旱和灌溉时存在管不了的情况。《财经》记者在费县调查时发现,同样的情况也曾出现过,当地政府部门最后只好将出问题的水库承包权收回。

当地村民称,归集体所有时,水利设施如果出现损坏,村集体可以动员村民对其进行维修,但在承包给个人后,就只能依靠承包户自己修缮。

倪文进认为,这项改革未成大气候的原因在于,农村水利工程公益性太强,直接经济效益只有水费,而水费收入又不足以弥补运行成本。一些有水面经营条件的塘坝,在承包后虽有水面养殖收入,但并不高,无法承担工程维护任务,而且用水紧张时还容易与其他村民发生矛盾。

此外,这些水利设施还承担着防汛责任,收入甚少的承包户难担如此重任。同时水利部门从保护水源出发,反对肥水养鱼,也会影响承包户收入。

据了解,近年水利部门已不再强调承包、租赁。

这轮市场化改革暗含了政府责任在农田水利上的淡出,由于其公益性属性和准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市场化的改革只能以失败告终,农田水利由政府主导的思路渐被认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让共识达到顶峰。

重建悬念

这份名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晰了水利的地位、作用、基本属性,更明确了政府的投入责任,中央决策层试图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和调整现行管理、运行机制,重建农田水利。

“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含金量极高。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2.9万亿元,其中收益约8000亿元,依此推算,可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将达800亿元,这将是农田水利建设新增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

但这项政策落实难度极大。目前约75%的土地出让金收益集中在东部,但很多东部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并不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业大县,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多,建设任务重,而土地出让金收益往往很少。

为此,相关部门提出了统筹使用部分土地出让收益,加强跨区域的转移支付。但这可能会面临来自部分发达省份的阻力,水利部门一位人士估计,最多可落实500亿元。

倪文进告诉《财经》记者,财政部、水利部正在积极研究具体的落实政策。水利部建议中央和省统筹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亚华建议,在加强跨区域的转移支付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允许东部地区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非农田水利的水利建设项目。

增加政府投入应是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第一要务,但在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益方案悬而未决的情况下,难言已经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财政预算内资金规模较小,从规模来看,2010年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投资不足7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58.9亿元,各地投资307.4亿元)。《财经》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1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加大投入,小型农田水利资金将由去年的78亿元增加到126亿元。基本建设资金规模目前大致维持在2010年水平,但国债资金取消后,占整个资金比重有所增加。

涉农资金历来分散,农田水利也不例外。

全国人大2009年的一份专题调研报告指出,农田水利建设直接投入项目有九项,涉及国家七八个部门和更多的运行环节。

其中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负责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改造等项目;财政部和水利部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负责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国土部和财政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负责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产业工程项目等。

由于涉及部门较多,所以资金整合难度大,这势必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且项目监督评估难度大。目前各地通行的做法是在县级层面以规划为依托,对上述资金进行整合。

节水灌溉贷款贴息是另一个重要渠道,每年中央财政补助5000万元,预计可以撬动商业贷款60亿元。目前含信贷资金在内的水利社会投入约600亿元,王亚华估计,未来十年年均需要增加至少500亿元,需要建立各种机制吸引社会投入,包括增加信贷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增加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目前信贷资金占水利投资的比例尚不到10%,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据悉,水利部正积极争取延长贴息贷款年限,农业银行等大银行正在跟水利部积极协调政策。

但这些仍然无法弥补“两工”取消以后的资金缺口。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推开后,各地陆续取消了“两工”制度,以往兴修水利是村干部“派工”,现在变成了支付报酬的雇工。按照水利部测算,全国平均每年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工投劳约75亿个工日,如按每个工日50元算,缺口为3750多亿元。

此外,一些县市财政困难,要求配套的资金往往难以完全落实。《财经》记者在多省采访了解到,县市预算内资金往往用于项目的前期规划,中央投入多少、地方配套多少的“钓鱼政策”,演变成了地方的“反钓鱼政策”,即在中央投资到位后,地方承诺的配套资金并未到位。

冯广志认为,目前一些政策尚不完善,比如以中央投入为主,究竟是80%还是90%,应该量化,否则一到操作层面就会出问题。冯广志建议下一步要明确事权,中央、省、市、县、乡镇、村以及农民的各自职责应该明确。

上一篇:水利市场范文 下一篇:市场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