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7 15:29:13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1

《会计法》颁布以来,关于会计监督职能的话题不断升级,社会经济体制进化下,会计监督不再是单纯的遏制违法违纪行为的初级阶段,而是全面覆盖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从会计监督的基础作用到会计监督与上市集团全面预算、内部控制、业绩评价的综合作用,分析会计监督对企业发展的绝对引导作用,建立一套上市集团的会计监督的管理体系。

二、上市集团企业会计监督的意义

上市集团企业在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制下,基础性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监督体制下所反映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对社会大众披露的?稻菸抟徊徽孟宰牌笠祷峒萍喽降闹匾?意义。

(一)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高质量

上市集团企业基础数据的稳定性决定着企业长期的发展前景,而数据真实可靠、完整有效是所有管理指导的基础,会计监督对企业整体的预算、审核、审计、分析、考核、报表的编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会计监督的有效性为企业决策、企业发展带来了可靠的信息数据,与此同时准确的基础数据反映的实际问题也为会计监督带来了指导性建议,会计监督与企业信息数据质量是密不可分的。

(二)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相辅相成

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存在一致性和互补性,会计监督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对内部控制是一种拉动和促进,会计监督的不断升级最终将反馈在内部控制的评价上,内控体系的建立需要会计监督不断的给予建议和约束性管理制度的供应。

(三)会计监督对企业资产、资金流失的控制

会计监督核心的职能最终反应的成果是对企业资产、资金的管控,防止资产私有化、防止资产管理不当的流失,有效的保持资产稳定、持久、保值增值,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资产、资金的管理牵涉企业的多方面管理,会计监督的职能在资产、资金方面的管理最为重要。

(四)规范企业的市场发展体系

上市集团企业的发展最终都需要市场的检验和监督,因此拥有规范的市场发展体系是决定企业能否长远得到社会认可,是否拥有社会效应的根本,“三位一体”能否都得到优良的评价,是决定企业健康的标尺,企业能否做到社会效益和企业价值双赢的最大化,其中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无需论证。

三、上市集团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监督的重视不够,监督体系的建设不完整

在上市集团企业的运营中,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计监督体系建立的优越性逐渐显露,企业中所有经营业绩及数据的流转最终都汇集到财务部门并经过财务核算得到量化,会计监督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审核、汇总、平衡的作用,多数上市集团企业不重视、未建立会计监督体制和相应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脱节,甚至出现业务、财务数据的偏差,不断进步的企业发展中必须同时配备相应的会计部门的监督和审核,企业发展有动力源的同时还需要有润滑作用的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

(二)会计监督与法律体制不融合

市场总是在不断的变革中成长的,企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生活在真空中,上市集团企业在时机、时势的造就下往往有突飞猛进的业务拓展,多元化的运营环境使企业在跨越发展的步伐中会出现一些新事件不受旧法律制度的约束的情形,会计监督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发挥其监督方面的特长,企业在“灰色地带”的“游刃有余”往往带来巨大的后续问题,如会计信息不实,单纯依靠财务来规避风险,将完全与法律体制脱节;为营造巨大的利润空间的违规操作,账务处理脱离实际业务造假等等,可以看到的是会计监督是法律之外的监督屏障,同时又是先行于法律一步的先锋兵,会计监督与法律存在很大融合性和共通性。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与会计监督脱节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对会计监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上市集团企业在会计监督方面因为规模问题往往需要分立会计监督岗位,在这个环节中内部控制将发挥促进作用;很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的脱节问题不重视,往往会导致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存在问题,内部控制失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出现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同时内部控制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会导致资产流失、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企业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失去应有的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四)会计监督外部环境作用缺失,无法起到促进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

上市集团企业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是指政府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社会大众及媒体的监督,其中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税、审计、市场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目前我国政府监督机制在市场环境下正在日趋走向成熟,但政府监督始终与企业的内部监督无法达到共鸣,无法实现相互促进的监督执行作用;注册会计师监督,在市场化的运作中已经存在多年,但趋于企业对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存在往往的无法保持绝对的客观性,从一定视角上讲对会计内部监督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另外,社会大众和媒体受限于专业技能及对基础数据的阅读能力,往往监督浮于表面,不存在实质性的监督,与内部会计监督更是互不相关。

(五)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不足,往往导致会计监督实效

上市集团企业中的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绝对执行人,因此会计人员的能力往往在很大程度决定了监督执行的力度,监督制度决定了企业会计监督的方向性而会计人员的能力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实效性,我国会计人员的选拨机制比较宽松,进入会计行业人员的学历、知识结构、实践能力都参差不齐,导致会计机构实践执行会计监督时人员能力受限,执行力出现偏差。

四、影响上市集团企业会计监督的因素分析

(一)会计监督的意识问题

在上市集团企业的发展中,管理层对会计监督的意识往往决定着会计监督的成败,很多上市集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视业绩的取得,而忽视会计监督的决定作用,久而久之在会计反映实质上出现弊端,因此,会计监督应该从培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识做起。

(二)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

监督制度的建立是上市集团规模企业会计监督的利刃,没有相关监督及内控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的方向感就会迷失,特别是管理能力较弱的上市集团公司往往需要严格的制度匹配才能保证企业整体运营的有序性,会计监督是制度建立下执行的突破口。

(三)会计监督方法的选择

传统的会计监督只局限在对原始数据及核算的监督,在新的社会体制下,监督机制不断转型,会计监督由原始的事后监督,演变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一体化,同时配备预算、内控、考核、评价等方法,多样监督机制的培育为上市集团企业的监督工作充实了理论操作性。

(四)会计监督人员的配备

在上市集团企业规模化建设的基础下,企业各部门组织架构的建设和财务内部岗位责任制的配套建设,决定了会计人员的配备,同时最终企业的设置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监督工作的落实情况,总体流程的运转都是有人的因素组成并最终实施,配备优良的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五、改进上市集团企业会计监督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本文认为改进上市集团企业会计监督现实情况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在上市集团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同时配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创新性的企业运营机制,从管理流程入手,与业务拓展相融合,建立适用企业行业特点的“会计监督内控体系”。

(一)正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提高企业高层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管理,而趋向于整体管理和业财融合管理,跟随时代潮流和市场化升级的步伐,企业高层在正视业务发展的同时应该适当加入会计监督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到会计监督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业财融合的大环境下,做好业务拓展的情形下做好监督、监控才能使企业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二)内控制度与会计监督融合,发挥内控管理的最大效能

内部控制制度与全面预算、业绩考核的融合,需要以会计监督为基础,在企业的管理进程中,内控制度做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其核心是会计控制系统,由此,会计监督控制系统执行力如何,将直接反作用于内部控制,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得力的第一有效手段。

(三)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企业会计监督要求

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仅要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还应该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集团内定期组织相应的专业培训和道德素质培养,在工作中给予会计人员工作思路引导和指导性建议,特别加强在内部会计监督方面的不断提高,使之能胜任企业发展的高水准要求。

(四)企业内部实行委派制度,实现会计监督的升级再造

在?模化的上市集团企业体制下,集团母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或其他财务人员到子公司实行财务管理,在薪酬机制与监督机制分离的情况下,能极大的推动整个集团内部的会计监督工作,从不同的视角拉动企业的内控管理,委派制度是对会计监督机制的升级。

(五)会计监督与法律制度匹配,提高会计监督的执行力度

目前我国的法律机制,对会计监督的重视程度逐步升级,同时相关法律文件对会计法的支持也在不断改进,完善的法律机制使会计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同时与相关经济法、税法的结合使会计监督工作落地有声,“监督”与“被监督”法律地位的确认逐步得到落实,从法律层面上讲,会计监督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法制化和专业化,有效拉动企业监督的进步和改造。

(六)建立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使企业走向大众市场化

“三位一体”体制是对企业监督机制的延伸,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是对企业发展的高要求和强推动,完全使企业走向市场化、大众化,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可信度,逐步提升企业披露和社会大众认可的一致性,将是企业长期稳固发展的目标。

六、结束语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2

【关键词】 集团企业 集中核算 业务驱动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范围的企业重组和兼并浪潮汹涌发展,席卷全球,尤其是1994年以来,被称为“第四次兼并浪潮”的运动催生了更多的“巨无霸”企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国企改制的深化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大量的资产重组、跨行业兼并等企业扩张行为,涌现出众多的集团企业。集团企业往往拥有众多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如何对集团企业内部实施集约化、信息化、统一化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调控,使得集团企业经营决策及时准确形成并有效贯彻实施,成为各集团企业乃至企业管理学面对的一个共同的课题。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财务集中管理又是这一课题的重点难点。

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一级核算,既是在企业操作和实务层面推进会计改革的成功尝试,又是在加强企业内控、推进会计工作现代化和繁荣会计理论研究等战略方面的有益探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是企业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创举。

1. 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必要性

会计集中核算,即在不改变所属单位资金所有权、财务自、支出审批权的前提下对会计核算、资金结算、银行账户、财务收支等实行集中管理的办法,是一种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模式。目前,在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十分必要:

1.1有效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集团企业旗下拥有成员公司众多,多为法人派生的独立会计实体,管理级次深,业务链条长。整个财务报告编制的时间和流程冗长,这给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带来很大难度,在企业内部交易合并、抵销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反映尤为突出。另外,这也给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对财务信息透明度和数据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能够为最终建立集团一体化的会计核算信息平台奠定坚实的基础。依托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独立编制与披露的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1.2实现集团企业协同管理的要求

在集团企业离散的财务运行模式下,资产之间的有机联系少,资产流转不畅,资产权属和管理的分散使资金、采购、销售等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业务事项难以发挥齐聚效应,相当的资产在内部盘滞,难以产生应有的效益。为了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快速决策能力,企业对财务信息实行集中管理也就成为趋势。

统一规范会计核算,建立统一的核算标准,有利于集团所属同类企业之间生产经营指标的对比,通过对标,寻找差距,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业务标准、规范,有利于财务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提高集团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1.3有效控制风险、加大财务监控的要求

分散的会计核算主体,分散的会计核算系统,使集团企业总部无法直接获得所属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手资料,依靠会计报表获取的信息在可靠性上打了折扣,这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提出挑战,另一方面分散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同样无益于公司集团企业总部层面进行控制,无益于有效规避内控风险。通过财务业务流程的优化、简化和规范化,会计核算标准的统一规范和系统化,把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流程、业务流程的相关控制嵌入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系统自动控制,自动监督,从而实现从事后获取静态数据到实时获取动态账务信息,达到实时分析监控目标。

2. 集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实施效果

第一,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集中管理。集团企业分部通过本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处理并将财务数据以凭证的方式传递到集团企业总部集中系统中,在集团企业总部实现了所有会计核算信息的集中管理。在集团企业总部通过数据的重新组织可以清晰的看到分布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家分部的每一笔交易和事项,实现了集团企业总部实时监控,实现了对分部的透明化管理,在规范业务、规范核算、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实现内部交易的自动记录和抵销。集团企业下属分部多,会计实体多,业务类型多,内部产品互供、资金往来业务量巨大,内部收入占抵销前收入的比例较大,交易的抵销一直是集团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后,集团全部分部之间的内部购销交易纳入到交易平台系统,集中由集团企业总部管理。集团企业总部可以查到分部间的每一笔交易、每一张单据、每一张单据对应的交易双方的凭证,并能够通过系统自动生成交易抵销凭证,实现了交易的实时逐笔确认、实时逐笔抵销,改变了以往购销签认难、往来对账难、抵销处理难的局面。同时实现了抵销业务处理由“表抵”到“账抵”的转变,使内部交易抵销变得更加清晰和真实,为集团企业总部基于账务出具财务报表奠定了基础。

第三,实现集团企业直接出具主要财务报表。实现了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分部财务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分部间抵销业务集中统一管理,至此在集团企业总部的集中核算系统中包含了集团范围内完整的、统一规范的账务信息,由集团企业基于账务出具财务报表已经具备条件。集团企业的报表编制不再依赖分部报表进行“表级”合并,可以直接基于账务编制各口径报表。报表编制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有业务说服力。

2.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核算统一的难度较大。集团涵盖上、中、下游企业,交易类型复杂,内部购销频繁,统一核算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在一套会计核算体系中满足如此复杂的业务核算,执行难度很大,特别是在行业间会计政策或管理需求出现交叉重叠的地方,在会计核算体系的使用时容易产生混乱。另外,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中采用统一的业务流程、标准化体系,而这些流程、标准是综合了集团大部分业务制定出来的,比起分部级集中核算时各家量身定制的精简的流程和标准,显得过于臃肿。

第二,信息传递准确的难度较大。会计一级集中核算涵盖业务主体管理级次深,管理幅度广,管理形式多样,由于会计一级集中核算是一个一体化工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必须准确把握信息的内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下一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另一方面,由于会计机构设置的不统一,存在信息传递错位的现象,必然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影响执行效果。

第三,分部协同工作难度较大。在内部交易处理上,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与分部级集中核算模式不同,分部级集中核算模式下各分部业务处理完全独立,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后,分部间的交易集中在交易平台上管理,各分部间产生一定了联动性,交易双方需协同工作。在交易处理时交易双方必须按照约定的方式进行,任何单方的改变都将造成交易处理结果的偏差,影响交易双方乃至集团企业总部抵销业务的核算结果。如果分部系统建设起点不同或项目建设进度不一致将导致内部交易无法处理。

3. 集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完善措施及发展方向

3.1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完善措施

第一,规范业务处理,统一核算标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的实施过程中,业务处理不规范、执行标准不统一造成了报表错报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财务信息质量,这就要求在实行一级核算之前要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对集团企业所有业务类型进行摸底,对现有核算情况进行统一归类,结合具体业务类型制定规范的处理原则,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财务管理规章、规范、标准,使任何类型的会计核算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统一会计处理方法,建立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会计核算体系。

第二,降低核算体系复杂度,减少信息传递层级。由于缺少业务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和与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共享,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一般除了全面反映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外,多还较为详细具体的反映了业务信息,造成了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庞杂、臃肿,增加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的实施难度和数据出错的可能。因此应加强信息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实行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业务数据由业务系统反映并提供,财务系统负责数据归集和提供数据追溯入口,分流财务信息,为现有会计核算体系瘦身,从而降低会计核算体系复杂度,减少信息传递层级。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协调能力。无论多么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多么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人的因素是影响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培训是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集团企业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切实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体系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系统的驾驭能力,使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真正为管理所用,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

3.2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发展方向

未来的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应该向业务驱动型和国际化发展型转变。一方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应逐步向“业务驱动型”财务管理方向发展。在现有的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体系当中,因为缺少相应业务系统的支持,过多的反映了业务的信息,使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过于庞杂,即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又使会计信息质量难于保证,导致财务信息对业务说服力不强。在“业务驱动型”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信息由业务直接驱动,通过财务信息可以直接追溯到业务细节,这样,可以对财务上现有的核算体系进行精简,业务数据可以通过追溯直接获得,既简化了会计核算,又有利于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对标,提高财务信息的业务说服力和业务追溯能力,使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真正成为财务管理人员实现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管理和资产管理延伸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应该符合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要求。随着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海外业务不断扩展,如何在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全面反映海外业务,建立符合不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的会计核算体系,既满足集团企业集中管理的需求,又满足海外业务的核算要求,是会计一级集中核算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诚然,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向“业务驱动型”和“国际化发展型”财务管理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信息链的贯通,需要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一致,需要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更需要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卢秀云.会计一级核算体制下如何加强财务基础工作[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22-23.

[2]朱燕.企业实施会计一级核算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4):92-94.

[3]李红丽.实施会计一级核算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2009(5):128-129.

[4]陈明跃.会计一级核算、ERP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8):89-90.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强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3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集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实力,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必须抓紧发展资本雄厚、竞争力强大、跨越行业和地区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也是我国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主要目标。从法律地位上看,集团下属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不利于企业集团之间的融合,因此非常有必要实施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从而促进企业集团内部的融合。财务控制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企业集团进行控制不仅包括基于产品和销售的生产、经营控制,还应该包括基于资本运动的过程控制,这就涉及到财务控制。其次,企业集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管理层次众多,集团成员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金往来和资本联结,有很多手段可以实施管理控制(比如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财务控制是这些手段中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贯穿于企业集团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主体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主体首先是集团公司董事会。根据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实证分析表明,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因为由众多的股东们直接参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生产控制的成本是惊人的。但是,关系的确立又必然招致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最终由股东承担,而且它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

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董事会由创立大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从董事会的职权来看,我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结论: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首先决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客体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客体首先是人(经营者、财务经理等管理者、员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外部财务关系,其次才应该是各种不同的企业财务资源(资金、技术、人力、信息)或现金流转。

3.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目标

效率是企业集团生命之根本,因此财务控制也必须以效率为着眼点。然而,效率并非直接产生于控制,而首先是源自于激励机制以及由此而激发的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离开了对激励的充分依托,单纯地控制势必损害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造成控制的低效率性。当然,没有控制的规范与压力,单纯的激励机制将会诱发成员企业及其员工利益目标的逆向选择倾向,导致企业集团资源配置次序的紊乱,结果同样也将是低效率的。激励与控制的互动关系还表现为:激励程度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发挥控制的功能效应;反之,只有通过控制的有效跟进,才能更好地保障预期激励目的的达成。

由上得出的结论是:实施财务控制的宗旨首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的功能效应,决不应纯粹地为了控制而控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与控制措施有效与否,判断的基本标准就是―是否有助于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的增强,并因此在集团整体上带来更高的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二、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意义

1.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对企业集团的意义

(1)实现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有筹资协同效应、投资协同效应等。筹资协同效应指企业集团的筹资能力远大于成员企业筹资能力的总和,表现为兼并后单个企业的财务杠有显着提高,单个成员企业筹资能力增强。同样,兼并后的企业投资能力也明显提高。

(2)节约交易费用。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资金的筹集与投放进行统一控制,按照统一的资金计划筹集资金,调剂成员企业资金的安排计划,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3)增强财务风险抵抗能力。集团公司通过层层财务控制,控制着比单个企业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金,集团可以迅速调动集团资金,使单个企业脱离险境。

2.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对其他利益集团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企业集团上市子公司的健康发展,可显现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夯实资本市场的基础;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建设有利于完善财务控制系统,完善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是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和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企业集团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有利于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3)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不完善很容易使集团内上市子公司的小股东利益收到侵害。完善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可以规范企业集团成员间的关联交易,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存问题

1.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财务控制未得到有效贯彻

有些企业集团并没有形成人格化的股权,董事会没有发挥起应有的作用,这使得内部人控制有机可乘,弱化了基于股权的财务控制。综观西方的企业集团,大都是母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投资、并购等行为构建起来的,而我国的很多企业集团却是基于政策优惠、行政命令等方式联结在一起,产权关系不明晰,财务关系比较混乱,因此难以根据产权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

2.财务运作水平低下

当前很多企业集团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缺陷,财务部门的职能未得到清晰定位,做的主要是会计工作,而忽略了在财务上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集团缺乏系统的财务战略、预算以及定量的指标,集团运作未能形成没有统一的财会制度,各下属单位还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企业集团未能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各下属单位只是象征性地上交财务报表,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绩效,在企业决策的过程中也不重视财务分析、评价的重要性,而是由领导凭“拍脑袋”做决策,因此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财务信息不可靠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它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据以正确评估经营绩效,预测发展前景。由于企业集团具有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组织,因此需要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从而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然而许多下属企业并未将财务状况如实上报,而且企业集团的财会制度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缺乏统一,导致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集团的实际财务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夸大资产规模,更加扭曲了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4.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

我国当前的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会计信息造假、财务乱收滥支、资产流失的现象。这三方面都与财务具有密切的关联,其中财务上的乱收滥支是原因,资产流失是结果,而会计信息造假则是表面现象。这说明在现实当中,我国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的监督非常薄弱,内部会计缺乏监督动力,内部审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外部的经济监控也形同虚设,国家、社会审计效果有限。除此之外,企业集团实施的主要是事后控制,而缺少更为重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5.激励机制过于简单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解决多重委托-问题,进行健全财务控制,但我国由于历史及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据了解,大部分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并没有得到与足够的报酬,也很少有实行年薪制的。由于经营管理者的切身利益还和企业经济效益并没有有效结合,因此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预想中的效果。

四、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从总体上看,企业集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其财务控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控制的主体应该是公司的董事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的职权。财务控制从机制而言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全面地管理企业财务,因此,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就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表现。企业集团应该以专业化、独立性为基础来构建董事会,有力地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判断一个董事会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董事会的人员组成,只有专业化、独立性的董事会才能发挥出作用,为此应该积极聘请独立董事、组建专业委员会。

2.授权给下属企业进行控制

为了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效率,可以把某些权限授予下属企业,具体而言应该明确授权事项和资金使用的额度范围,尤其应该明确规定那些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项目,从而使下属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例如,集团总部集中管理资金,而将授权下属企业以投资、融资权限,从而下属企业有一定的权力来制定额度范围内的投融资计划。与此同时,集团总部应该建立健全这些项目的审核、批复和控制制度,加强对这些项目的跟踪,从而规范下属企业的财务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下属企业的授权原则上应该是权限范围内的要给予充分信任,权限范围外的则严加管控。企业集团应该规范授权行为,除了下发通知书给下属企业,还应该传达给相关部门,据以严格执行授权的业务。

3.加强预算控制,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在财务控制和目标管理中,预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制定预算应该基于财务目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规划,通过财务预算,企业集团可以系统完整地反映所拥有的资源和目前的配置情况。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将集团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并以此作为对各下属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企业集团应该从自身的组织结构、公司规模及财务控制的特点出发,从而实施预算控制:首先,从下到上编制预算;其次,考虑到预算的整体、全面性,应该使各下属企业在执行时注重配合;再次,应该根据集团整体的发展来制定预算;最后,构建统一计算机系统来管理、组织财务信息。

4.健全对下属企业的考核制度

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下属企业从集团获取资金,进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保证资金的完整、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追求盈利,完成企业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为了确保投资收益的实现,企业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集团可以参考下属企业历年来的盈利能力,结合下属企业的状况,合理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中所能够取得的业绩,从而确定各下属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促进各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构建有效衡量财务指标实施情况的考核体系,推进考核和监控体系的完善。应该全面评价企业绩效,从企业目标、财务指标、评估标准和检查报告四个方面来综合评定。

5.强化审计职能,加强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控制

在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中,审计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营成果,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应该注意的是,审计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种,内部审计由集团总部的审计部门进行,而外部审计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下属企业的财务报表。应该充分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它不仅能够监督下属企业财务工作,也能够检查并评估内控制度,从而改善各企业、各部门履行各管理职能的效率。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集团应该做到:首先,建立起强有力的审计系统,实行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企业进行审计的措施,从而强化集团整体的资产管理工作。其次,设立集团层面上的审计委员会,把审计主管和各职能部门纳入其中,以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从而确保下属企业的业务、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最后,不定期地评估下属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其不断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强化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不仅在于从规范、有效性上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财务控制应该强化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价值,从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企业集团的持续发展。

总之,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财务控制系统是企业集团控制的核心。因为对企业集团来说首要的是控制权,其次才是控制收益权,这两者的结合就是财务控制。企业集团一定要正视集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找出症结,建立健全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孟祥秀。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施财务控制[J].公用事业财会,2009(2).

[2]孙凤霞。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公司事业财务,2004(3).

[3]陈建明。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0(5).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4

关键词:企业 会计 集中核算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有关财政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代化的会计集中核算打破了传统意义的会计核算的职能,有了统一的核算标准,提高核算效率,使会计核算行为得到了规范,并发挥财务监控,使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企业集团值得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 会计责任不明确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出现使得许多企业取消了原来的会计岗位,一般情况下,企业不再对会计集中核算履行相应的义务,企业核算主体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法》中内容是不协调的。当会计集中核算出现问题时,不知道该由谁负责。虽然一些企业集团下属企业有自己的专项资金,但是核算中心的人并不能准确的把握下属企业的具体状况并将资金用到刀刃上,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资金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会计中心的核算人员即使对下属企业有一些了解,但受条件的限制并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会使一些账目停留在原始状态,无法进行核实,造成企业大量财产流失。

2.属企业缺乏相应的权力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下属企业的权力,下属企业资金使用要经过审批才能使用,经济上的限制,使得一些下属企业对财务管理失去信心,影响了情况也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也影响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企业集团的业务扩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客户流失或人才的流失。

3.财务管理不能和会计核算有效的结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工作由企业转向会计核算中心,但是一些财务资产方面还需要下属企业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开后,必然导致财务资产管理问题的出现。必须及时解决财务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否则会使企业出现新的财务危机。

二、解决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策略

1.划分明确的会计责任

    企业集团要严格的按照《会计法》中的内容明确的划分会计核算中心和下属企业,在会计处理和会计监督方面的相关责任,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承担本职责任。下属企业要承担起本企业的财务资产管理责任,要协调会计集中核算人员做好企业日常的结报工作和日常的管理工作。除此外,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内部牵制制度,使下属企业内部审核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承担起下相关财务审核工作。 

2.企业集团要授权给下属相应的权力

针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企业集团应改授予下属企业相应的权力,使下属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并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入到本企业发展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使企业利益得到最大化实现。同时企业集团也会对下属集团的核算进行集中控制,有利于企业集团更好的掌握下属企业的发展,加强与下属企业的联系,使下属企业可以沿着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运行,使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企业集团除了将经营战略规划、重大投资项目决策以及强化对下属企业运行的信息监控等方面交给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外,应该把其他权力交给下属企业,使企业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权利,进而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使下属企业的人员能够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除此以外,企业应该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建立奖励机制,激起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会计集中核算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首先建立奖惩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制度,并制定相关的奖惩方法,使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和下属财务报账人员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岗位责任制的前提下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约束,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对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跟踪调查,使会计人员能够得到相应保障。除此以外,还应对下属报账人员进行培训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提高其薪资待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要负责单位日常经费收支的报销任务外, 还要承担起管理会计的职能, 相应提高待遇也是应该的, 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的责、权、利相统一。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 对跨级核算人员和下属报账人员进行培训

要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的运用财会软件和相应的财经法规,增强其业务素质。使会计人员的对属下企业进行会计核查时,能够有效的掌握下属企业的具体状况,更好的对下属企业的专用资金进行分配,将资金用到刀刃上,避免下属企业将部分收入纳入体外循环;要对下属企业报账人员进行培训,使报账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由于对下属报账人员经常会与核算中心的会计进行账务核算。因此,要对下属报账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和专题培训。

4. 加强审计工作并对有关的授权制度进行审批

要加强对才财务核算的审计,对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重点审计,并对不适合的方法进行改进,不仅要对核算中心提供的报表、账册进行审计,也要对实物进行清查、对进行调查,使其结果更加精确;要想使会计集中核算顺利里进行,就要不断的完善授权审批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可以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筹资制度,规定审批人的权限,制定相关的业务流程,明确相应的责任人,要加强对才财务核算的审计,对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重点审计,并对不适合的方法进行改进,不仅要对核算中心提供的报表、账册进行审计,也要对实物进行清查、对进行调查,使其结果更加精确。

结束语:

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擦破了原有的会计模式,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要想使企业会计集中制更好的实现,解决会计集中核算实行过程中的缺陷,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和模式,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企业效益,使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婧.财务集中核算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0.(01)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5

关键词:企业集团;会计问题;管理会计;企业所得税

经济发展迅速,国际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跨国,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占据了经济市场。企业集团具有中小型企业不具有的资金和技术管理优势,但同时也给企业集团会计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我国企业集团会计概述

对于企业会计来说,原有的孤立僵化,单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并不能适应企业集团,因而新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式因运而生。

(一)我国企业集团会计基本特征

由于企业集团是由若干个法人企业组成的经济组织,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在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投资与被投资,利益分配,纳税等问题都需要专门的会计进行处理,这就形成了一门专门会计一一企业集团会计。对企业集团会计的基本特征侧重表现在会计主体和会计目的两个方面。

企业集团会计主体的特点可以概况为:

1.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企业集团会计中可以不一致。

2.企业集团会计主体要依据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来确定。

3.报表合并遵循法律法规。

(二)我国企业集团会计制度设置特点

企业集团会计制度不同于单一行业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集团会计科目设置不仅要有普通企业常用的通用科目设置,还要设置一定量反映企业集团特点的会计科目。

2.为了适应集团的多层及特点,集团的制度也呈现多元化。

3.企业集团会计报表特点,资产负债表要注意对集团内部及内部投资关系的填列,也可在收支中按行业划分,以体现企业集团整体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4.在企业集团会计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在新经济现状下的企业集团的经营规模、投资方式、股权结构、融资方法等方面。

二、我国企业集团会计处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企业集团会计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运行起着积极的预测推动作用,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更是各个企业联系的重要依据,但现在企业集团会计信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我国企业集团诸如海尔,联想等同跨国企业集团相比仍存在着规模偏小,素质较差,会计工作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目标的缺点。

2.会计信息含量不够。现有的企业集团会计通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表等会计信息是不能充分评价责任人业绩,进而不能表明潜在的未来增长,导致追求短期利润。

3.会计信息时效性偏低。传统会计信息立足于历史交易的发生,不适应于当今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导致企业集团不能迅速地做出反应,错失良机。

4.会计信息的披露难以满足企业集团管理者决策的需要。我国有关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并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局限,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简单,笼统,缺少重点分析,难以给予总部对于战略规划的信息支持。

(二)企业集团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集中核算后,有些企业集团会出现上下级之间的管理监督断层,上下级不能明确责任,难以协调沟通实行的问题。上级审核不严格,下级变为单纯的接受记账。会计核算缺失整体性原则,工作单一,分散,导致工作不能协调统一。

(三)企业集团会计内部控制问题

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侧重于事后,对于财务管理研究缺少决策的具体化,导致了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控制比较薄弱。内部控制体系中,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监管力度不够,事中监督不够及时,出现问题的概率变大。

(四)企业集团会计监督系统问题

在企业集团内部监督体系中,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维护集团利益的意识薄弱,监督执行者对不合理违纪现象放任不理,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总体来说,这个问题间接或者直接导致了上述各种问题的发生。而对于企业集团会计监督弱化的产生是有着各种方面的原因,例如利益驱动,会计监督法律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手段滞后力度较弱,都导致了会计监督弱化的问题产生。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集团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集团在应用管理会计上存在的问题

1.对于管理会计缺少完整,严谨,有效的理论保障体系。现今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上缺少完整的理论基础,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都处于众说纷纭的情况下,而且管理会计的处理方法冗杂,缺少特殊的处理方法。

2.重视眼前短期利益,缺少战略管理意识。大多数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注重对于内部环境及产品降低成本与扩大经营等方面,多关注于眼前短期利益,企业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缺少对于产品质量等企业生命线的关注,影响企业集团在经营中的后续发展。

3.对于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在职能与内容上划分不清。偏重于财务会计的企业记录与计算,对于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很多企业缺少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和专职人员,现有的管理会计工作上也缺少统筹,分散任务处理,降低了各个职能部门应有的效果。

4.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不能满足管理会计的要求。会计人员决定着管理会计的处理效果,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并不能较好的适应管理会计的要求,存在着会计专业知识低或者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二)管理会计对于企业集团的意义

管理会计要管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并且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集团在多个组成企业的统筹经济运行中可以由管理会计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从会计工作提升企业集团未来能够达到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管理会计首先会加强风险管理,企业集团的资金投资中通常会进行组合式投资以分担风险,在最高报酬的目标下管理会计能够提供企业集团更好的选择投资方式的分析;其次可以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集团经营活动的重要问题,也是管理会计的重点任务,通过管理会计的合理规划实现最小成本支出,避免不必要的生产投入和机会成本,还可以对于产品的调查剔除无用功能,实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最后管理会计可以加强人才管理,现代企业集团应该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会计亦能实现对企业集团不同人才的深入研究,给管理者与经营人以最准确的人才信息,让企业集团实现人力物力的优化配置,提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效果。

(三)解决企业集团管理会计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企业集团管理会计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这些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第一,要开展对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研究,逐步建立起来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对管理会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探讨其他会计理论的基础。应密切注意我国企业集团现状,对现有理论体系不断进行评价,与时俱进,抛弃生硬的理论,应该选择适宜的方法便于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操作运用。第二,运用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子系统,侧重于对于经营管理所需的预测决策信息的提出。加大力度开发专门的管理会计软件,通过对于企业集团的多年度数据分析比较等方法实现量化的科学预测与分析。第三,管理会计应逐步建立专业组织来实现其职业化,充分发挥各专业组织的作用,由专业组织来引领管理会计逐步发展,完善其管理制度,认证制度,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集团中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的应用。第四,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集团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必须转换思想,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我国企业集团的积极意义,以会计决策产业经营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对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其专业教育,完善合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运用鼓励等方式加强其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

(四)企业集团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1. 从传统管理会计转变为战略性管理会计

对传统管理会计进行发展,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产生了战略性管理会计,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注重短期效应的缺点,符合企业集团长远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战略规模要比单独的企业要大,在跨企业的过程中,企业战略的协调尤为重要,战略性管理会计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企业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集团管理会计的方法选择和标准必须以跨组织的协调为出发点,以适应企业集团多个成员企业,业务联系紧密的特点。对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成员,只能运用总体宏观利润来进行衡量。

企业集团具有大量的资源,对于成本管理上可以实行共享,各个部门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成本分析和目标成本管理,将成本分摊时实现成员企业间的合理转移分配。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的实施提供帮助的会计,不是对于传统管理会计的全盘取代,传统管理会计对企业集团的影响无可取代,但同时转向战略性管理会计更有助于企业集团取得长期的竞争力,持续实现企业集团的良性发展。

2. 从侧重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

对于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应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这三者中尤为以预算为重心。为了实现决策目标,需要预算目标具体化,并且以量化的形式落实在企业集团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形成预算的层层控制,提供经验过程中的控制标准,进而才能实现合理的事后管理。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影响着管理会计的事情管理的成功进行。结合管理会计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原则,必须确定责任主体,确定各个责任体的预算目标,进而编制预算。

以预算为主线,推进责任管理的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集团会计管理流程的完善,实现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对企业集团进行长远的规划,具有发展的高度。

(1)企业集团合并纳税问题研究

对于企业集团合并纳税的认定,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母公司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公司,对于子公司持股100%时享受合并纳税。对母公司处于低税率地区,子公司处于较高税率地区的情况,均不可并入母公司实行统一纳税,以防止企业集团利用合并纳税政策逃避纳税。同时对于参与合并纳税的企业成员,在企业发生改组,资产重组的情况下,因为企业股权发生变化企业集团母公司必须及时将此情况向当地税务机关进行报备。另外在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因经营范围变化,或者变更企业信息如名称地址和调整企业预交税款比例也应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申请。

对于实行合并纳税的企业集团应该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所以母公司在企业成员所得税纳税申报基础上合并计算年度应纳所得税,由母公司逐级上报汇总成员企业的纳税申报表,并统一报送当地税务机关。核算结束后,成员企业将反馈单报送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备案,由此作为税务机关监察的依据。

(2)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所得税问题研究

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是能够反映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在子母公司的分别会计报表的列示的基础上,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相互经济业务中抵消能够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的项目进而编制成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在我国现今对于所得税的处理方法下,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不考虑所得税处理的会计处理,但在子公司或者母公司内部交易时候,其所产生的内部收益或费用对于整个集团并未实现,但内部交易中双方已经将其作为应纳税额进行调整反映在各种的会计报表中。

企业集团在我国仍然有许多亟待发展的方面,使得企业集团会计在不断发展的新的经济社会中需要去不断去适应,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推进作用,促进良性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颖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问题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8).

[2]李真.企业集团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

[3]杨平波.对企业集团合并纳税有关税务与会计处理问题的研究[J].商业会计,2007(09).

[4]彭守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初探[J].商业经济,2006(06).

[5]高娜.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业务往来的会计处理研究[J].时代金融,2009(05).

[6]杨丽红.企业集团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探析[J].财经界,201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172120)。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6

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格局的制度创新,公司制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于几项基本特征之中:

1.公司制企业是建立于法人财产权制度上的法人主体。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包括3项内容:①法人财产形成制度。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与企业的举债筹资及生产经营过程所形成的盈利,构成企业的法人财产;②企业对法人财产依法享有经营、支配、使用权,并以之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拥有对法人财产的收益权、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择权、重大决策权等制约权。法人财产权制度赋予现代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主体地位。

2.公司制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司产权的双重结构及法人产权的进一步分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机构设置来实现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履行以上职能,保证企业高效运作的一项制度安排,它是一套多层次的体制,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行使财产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是执行机构,接受股东委托,决定公司的大政方针、战略决策;经理层是管理机构,受聘于董事会,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日常经营管理;另外还设有监事会,监督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向全体股东负责。以上各层次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制约,通过一套分工合理、目标明确、激励充分、约束有效、信息沟通充分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了各产权主体的利益,保障了公司制企业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高效率运作。

3.公司制企业经营目标多元化。在公司制企业出现以前,业主制、合伙制企业的经营周期有限,所有者拥有全部产权,所以这类古典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注重短期内的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而公司制企业由于实现了初始所有者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提供了永续生存的可行性,在分散经营风险、多渠道筹集资本的同时,形成了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多个利益集团,因而企业经营目标更为长远且多元化。追求近期利润与远期收益的均衡,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所有者与利益集团权益的均衡,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建立在法人财产权制度基础之上,通过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治理运作的公司制企业,凭借合理的产权结构、雄厚的经营资本及先进的经营方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会计作为服务于经济管理、生产经营的信息系统,必然深受公司制的影响。

二、公司制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现代公司制度(以下简称公司制)是在业主制、合伙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企业制度。产权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相对于其他企业制度形式,公司制最本质的变化在于产权结构的变化。无论业主制还是合伙制企业,都是一种产权高度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于业主或合伙人手中的自然人产权结构。公司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则显著不同,首先是产权分散、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法人主体。公司制的法人产权结构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及企业规模扩张的需要,能有效地集合资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

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格局的制度创新,公司制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于几项基本特征之中:

1.公司制企业是建立于法人财产权制度上的法人主体。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包括3项内容:①法人财产形成制度。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与企业的举债筹资及生产经营过程所形成的盈利,构成企业的法人财产;②企业对法人财产依法享有经营、支配、使用权,并以之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拥有对法人财产的收益权、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择权、重大决策权等制约权。法人财产权制度赋予现代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主体地位。

2.公司制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司产权的双重结构及法人产权的进一步分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机构设置来实现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履行以上职能,保证企业高效运作的一项制度安排,它是一套多层次的体制,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行使财产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是执行机构,接受股东委托,决定公司的大政方针、战略决策;经理层是管理机构,受聘于董事会,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日常经营管理;另外还设有监事会,监督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向全体股东负责。以上各层次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制约,通过一套分工合理、目标明确、激励充分、约束有效、信息沟通充分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了各产权主体的利益,保障了公司制企业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高效率运作。

3.公司制企业经营目标多元化。在公司制企业出现以前,业主制、合伙制企业的经营周期有限,所有者拥有全部产权,所以这类古典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注重短期内的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而公司制企业由于实现了初始所有者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提供了永续生存的可行性,在分散经营风险、多渠道筹集资本的同时,形成了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多个利益集团,因而企业经营目标更为长远且多元化。追求近期利润与远期收益的均衡,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所有者与利益集团权益的均衡,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建立在法人财产权制度基础之上,通过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治理运作的公司制企业,凭借合理的产权结构、雄厚的经营资本及先进的经营方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会计作为服务于经济管理、生产经营的信息系统,必然深受公司制的影响。

二、公司制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公司制的产生与发展,对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公司制与会计主体及主体权益理论。

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基本理论概念之一,它的形成与经济组织的演进直接相关。会计主体作为确定特定经营主体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及从事经济业务的基础,它要求所依托的经营主体必须拥有自己的财产,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核算经营主体的经济业务时,要求将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及其他主体区分开来,以准确计量、反映主体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公司制企业的特性恰好满足了以上要求,公司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法人财产权,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民事责任。可以说,公司制赋予了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实现了法人实体与会计主体在微观层面的最佳结合。

随着公司制的发展壮大,原来与独资、合伙企业相适应的业主权益理论逐渐为主体权益理论所取代。公司制企业的发展刺激了资本市场的发育,融资渠道多元化,利益集团多元化,使得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加深了。在主体权益理论下,所有者不再是企业经营和权益的中心,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其他长期债权人的关系,股东仅是公司财产的最终拥有者,不得直接干预生产经营,财务报表从着重披露所有者权益转向各相关主体利益并重。

2.公司制下信息失衡与会计目标的规范。

新制度学派认为,现代公司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点。与公司制产权分离相伴而来的是“信息失衡”,即由于契约关系各方所处位置不同,作为人的管理当局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情况有较详细的了解,而股东、债权人等利益集团则处于信息劣势,在契约各方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时,信息失衡将导致管理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作出一些于己有利而损害其他利益集团的决策,从而加剧经营方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失衡,增加公司制的运行成本,削弱经营的效率,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建立以信息充分沟通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股东、债权人等利益集团能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以作出相应的决策。在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一系列信息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无疑是信息使用者的主要决策依据。作为收集、加工、输送财务信息的会计系统,尽可能为各类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充分、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以满足决策的需要,就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他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点不同,在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的总目标下,会计信息系统就必须兼顾各方使用者的要求。公司制下利益集团多元化与经济事项复杂化,推动了会计的全面发展:为满足内部、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使用者需求的增加及经济业务的多样性,使得会计确认、计量的对象与方法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财务报告揭示的信息不断扩展延伸。

公司制下多元化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使得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不同使用者的利益需要平衡,这两大因素,促成了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兴起。会计准则通过规范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报告等程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维护且平衡各利益团体的权益;注册会计师则以独立客观的第三者身份,验证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会计准则,鉴证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维护契约关系各方的利益。公司制成为公认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产生的特定背景,而后两者又为公司制高效有序地运作,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公司制的产生与发展,对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公司制与会计主体及主体权益理论。

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基本理论概念之一,它的形成与经济组织的演进直接相关。会计主体作为确定特定经营主体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及从事经济业务的基础,它要求所依托的经营主体必须拥有自己的财产,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核算经营主体的经济业务时,要求将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及其他主体区分开来,以准确计量、反映主体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公司制企业的特性恰好满足了以上要求,公司制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法人财产权,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民事责任。可以说,公司制赋予了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实现了法人实体与会计主体在微观层面的最佳结合。

随着公司制的发展壮大,原来与独资、合伙企业相适应的业主权益理论逐渐为主体权益理论所取代。公司制企业的发展刺激了资本市场的发育,融资渠道多元化,利益集团多元化,使得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加深了。在主体权益理论下,所有者不再是企业经营和权益的中心,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其他长期债权人的关系,股东仅是公司财产的最终拥有者,不得直接干预生产经营,财务报表从着重披露所有者权益转向各相关主体利益并重。

2.公司制下信息失衡与会计目标的规范。

新制度学派认为,现代公司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点。与公司制产权分离相伴而来的是“信息失衡”,即由于契约关系各方所处位置不同,作为人的管理当局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情况有较详细的了解,而股东、债权人等利益集团则处于信息劣势,在契约各方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时,信息失衡将导致管理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作出一些于己有利而损害其他利益集团的决策,从而加剧经营方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失衡,增加公司制的运行成本,削弱经营的效率,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建立以信息充分沟通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股东、债权人等利益集团能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以作出相应的决策。在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一系列信息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无疑是信息使用者的主要决策依据。作为收集、加工、输送财务信息的会计系统,尽可能为各类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充分、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以满足决策的需要,就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他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点不同,在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的总目标下,会计信息系统就必须兼顾各方使用者的要求。公司制下利益集团多元化与经济事项复杂化,推动了会计的全面发展:为满足内部、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使用者需求的增加及经济业务的多样性,使得会计确认、计量的对象与方法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财务报告揭示的信息不断扩展延伸。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7

【关键词】 企业集团 母子公司 财务控制 财务管理体制

一、引言

集团公司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一般地,集团公司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实力强大、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若干个在资产、资本、产品、技术等作为联结纽带,由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并在某种程度上受核心企业影响的多个企业联合组成的稳定的、多层次的、产权网络化的法人联合体。现代企业集团采用定制技术进行灵捷生产经营,内部采用偏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网络化的信息结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冲击是根本性的。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必须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改革现有企业制度。其中,加强集团内部财务监管,特别是加强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控制问题,亟待研究。另外,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是在出资者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为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手段。这种财务控制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功能效应。构建一个规范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是有效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的前提和基础。该体系是由母子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控制方式所组成。财务控制的关键是解决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二、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的体制特征

由于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的联合体,同时通过层层控股与参股,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主体不仅是多个,而且是多层级的,因此无论是从集团组建的宗旨,即谋求资源一体化整合效应,还是发挥母公司的资本杠杆效应出发,都决定了母公司在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必然要居于一元核心领导地位。子公司的行为规范必须同时纳入母公司一体化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基本财务制度的领导下的多层级复合结构特征范畴之中,服从母公司对财务资源的整合重组。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的基础,大致可分为三类,即集权制、分权制、相融制。财务决策管理权限的划分,是整个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集权制与分权制之差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的“集中”或“分散”的概念,而在于“权”的界限及其所体现的层次结构特征。

1、集权制

集权制是集团母公司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对子公司的所有经营管理决策进行集中统一,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它的优点在于集团内部各项决策均由母公司制定或部署,集团内部可充分展现其规模与效益,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风险损失。同时也可充分利用母公司的人才、智力、信息资源,达到机构健全、内部目标控制完善,使决策的统一化、制度化得到有力的保障。但采用集权制,不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可能误入“吃大锅饭”的老路。

2、分权制

分权制是指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决策权完全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需对一些决策结果报请母公司备案即可。它的优点是:由于子公司负责人有权对影响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控制,加之身在基层,了解情况,有利于针对问题及时做出有效决策,因时制宜地搞好各项业务,也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促进子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成长。但如果各子公司都从本单位利益出发安排财务活动,容易造成资金管理分散、资金成本增大、费用失控、利润分配无序等不良后果。

3、相融制

相融制是集权制与分权制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简单讲,就是集权下的分权。母公司统一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各子公司应遵照执行,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以补充;母公司对管理上的部分权限集中管理,但允许子公司自主制定生产经营各项决策,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积极性。

三、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的方式

一个完整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式主要由财务组织形式控制、财务人员控制、财务制度控制、财务预算控制等。

1、财务组织形式控制

企业集团是庞大的企业组织,而最高层的管理幅度是有限的,因而就产生了分权。权力分散可能带来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不一致,分权的企业集团需要适当的控制,而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设置特定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局部与整体目标不一致的矛盾。组织形式控制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企业集团在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设置为融资部、投资部、结算部、综合部等。

2、财务人员控制

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是财务控制的直接主体和受体。在企业集团中,一方面由于集团成员众多,组织结构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加强财务控制的需要,财务人员的层次性更加增强了。因此,合理配置集团财务人员资源,尤其是企业集团内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中高级财务人员的职能安排是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关键。财务总监委派制是跨国公司进行财务集权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因具有事前控制性、审计经常性、反馈及时性、高度专业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可帮助企业集团进行有效的财务集中控制。由委派单位明确所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和权限。委派财务总监的职责应包括:负责组织、领导派驻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参与派驻单位重要经济业务活动的分析和决策;负责组织编制和执行派驻单位各类预算和信贷计划等。为了切实发挥委派财务总监的作用,委派财务总监还必须要具有制止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违规行为及制止无效时向总部汇报的权力。

3、财务预算控制

集团总部通过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分项预算和总预算明晰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细化落实集团总部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细心组织、预算的编制要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为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并且预算的编制须有重点,不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重点。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计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预算强制性地确定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一个阶段的经营目标,建立了实现目标的企业运行和资源分配的框架。不过,集团公司的预算要服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从维护和增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扩大支柱产业的市场优势的立场出发。

4、财务制度控制

财务制度控制是通过统一制定集团内的财务会计制度,核算软件来规范成员单位的财务行为,统一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以实现对成员单位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依据国家统一财务制度,以及优化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制定的,用于规范公司各级财务主体财务行为的准则体系。具体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存货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分析、考核制度,财务检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监测及规避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等若干规章制度。

四、完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议

针对上述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运行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改进政策与建议。

1、提高集团公司总部的控制能力

财务控制首先决不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建立一个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层三权分立的集体决策机制,互相补充、互相独立又互相制衡,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素质的不足,是企业规模扩大后的正确选择。总之,如果总部适应市场的能力十分健全,财务控制可以实现“管而不死”,反之,控制过度难免形成“一管就死”。

2、积极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公司财务控制重要性的态度,是一种氛围。它可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还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内控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3、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系统

一般而言,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财务控制除了需要财务信息系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还需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更多非财务的信息。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

4、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

在集团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由董事会直接领导,提高审计人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人员的配备要注意选拔人品正直、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好的人员。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坚持审计制度化、规范化,集团对审计结果的处理要严肃、有示范意义。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集团公司内各个企业应当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企业文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企业集团精心的策划和贯彻,使它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只有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目标明确,观念趋同,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和监管才更有实效。

6、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母子公司结构下,母公司投出资本,目的是想通过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谋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这同子公司的利益往往存在矛盾。因而,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凡是子公司的经营行为有可能损害、减少资本权益时,都应该得到必要的约束;凡是子公司的经营行为有可能维护、增加资本权益时,都应该得到必要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董丽红:谈谈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J].财务与会计,2012(8).

[2] 麦锦学:浅谈国企集团的内部财务集中监控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1(2).

[3] 吴旺盛:论网络时代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会计研究,2010(6).

[4] 张坤堂:企业集团财务监控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3).

[5] 王斌、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篇8

一、企业集团财务领导体制的选择

1.企业财务领导体制的一般形式。企业集团的财务领导体制同单一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有着内在联系,但不能把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企业的财务活动,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财务活动。但研究单一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是确立企业集团财务领导体制的基础。

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因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实现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典型企业中,财务领导体制一般有三种类型:

(1)财务总监负责制,即由董事会授权,由董事长直接委派财务总监,在财务总监指导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优点是直接体现董事会的授权,代表着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缺憾是财务总监直接插手企业财务工作,容易造成新的所有者代表和经营者权责不清,同时权力过于集中财务总监,也容易影响经营者特别是财务经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总会计师负责制。即在总经理下设置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分管企业财务工作,在总会计师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优点是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专业性与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是我国国有企业特有的组织形式。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明确在职权上总会计师与副总经理平行,但客观上给人以“专家”之衔而非职位之感,因而其实际享有的职权容易因总经理的意愿而定,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受到影响。

(3)财务经理负责制。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在财务经理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特点是财务经理具有和其他副总经理平行的、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对上直接向总经理负责,直接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对下直接向财务会计机构,从而组成了由总经理挂帅的企业资产运营和内部经营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经营者实现其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的保证,从机制上明确区分了与董事长领导的产权管理系统的权责界限,同时又便于企业内部实行分工负责的经济责任制,因而这种财务管理领导体制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一种较好选择。

2.集团核心企业财务领导体制的选择。从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团是围绕核心企业组成的,由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关联层企业和松散层企业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企业群体,其中核心企业即集团公司在企业集团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核心企业的领导机构就是企业集团的领导机构,因此,确立企业集团的财务领导体制,实质上就是确立核心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

如果核心企业已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化改造,建立了公司法人制度,其财务领导体制则宜采取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财务经理负责制。因为这符合在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法人企业中,企业法人主体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企业法人主体在企业法人财产权限范围内,自主行使其对法人财产占用、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息我发展”的经营约束机制进行自主理财。而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的财务总监负责制则容易混淆出资者的产权管理职能与企业法人主体财务管理职能的界限,造成新的出资者代表与经营者权贵不清。至于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总会计师负责制,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与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财务经理负责制仅仅是形式上的差别,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已势在必然,因此,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后,是否还需保留这一形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集团紧密层企业财务领导体制的选择。企业集团的紧密层企业即核心企业的子公司,尽管从法律观点看,它们不是核心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宁个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但由于它们在人事、计划、财务等方面皆受制于核心企业,因此紧密层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采取何种形式,是由核心企业决定的。

核心企业在确定紧密层企业财务领导体制时要着重考虑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的集权与公权关系。严格地说,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中,不存在绝对的集权型管理,也不存在绝对的分权型管理,而是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办法。不过在实践中,有的企业集团偏重于集权型管理,有的偏重于分权型管理。一般地,如果集团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偏重于集权型管理,则对紧密层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应选择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的财务总监负责制;反之,如果集团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偏重于分权型管理,则对紧密层企业的财务领导体制则应选择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财务经理负责制。至于核心企业对哪些紧密层企业应偏重于集权,对哪些应偏重于分权,则受许多具体因素影响,如紧密层企业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种类、业务范围、分布状况等,其中核心企业持有紧密层企业的股份比例是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核心企业对全资子公司一般不设董事会,对财务主管人员也是采取直接委派的做法,以实现其财务控制;而对于控股子公司特别是相对控股的情况下,核心企业只能通过董事会操纵经理人员来实现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活动施加影响。

二、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的设计

1.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的特点。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法人企业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企业联合组织,这决定了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理财主体的多元性。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成员分业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其中每个成员企业皆因是独立法人而成为理财主体,这些不同的理财主体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组织,②财务管理权责的差异性。尽管企业集团内部存在众多的理财主体及相应的财务管理组织,但它们所享有的财务管理权限与承担的责任却是不同的,其中集团公司及其财务总部享有居于支配地位的财务管理权限,同时也承担着与其职权相对应的责任;③财务组织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财务组织层次结构:一是由集团公司财务总部与基层单位如分公司、事业部等的财务部门构成的层次结构,从业务上它们是上下级关系,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是集团公司财务总部与控股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构成的层次结构,从业务上它们不是上下级关系,但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后者是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所特有的;④财务组织机构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在集团内部,由于核心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一般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不属于上下级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建立在行政命令基础上的,而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人事参与及利用各种财务调控手段等形式。

2.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的目标。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配置组织要素,使组织运行得更有效率,这是任何组织设计的共同要求。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既有利益一致性又有利益独立性的成员企业构成的企业群体,如何协调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利益关系,统一各成员企业的财务行为,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整体优势,这就是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的目标。

在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中为体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①集权、分权适度原则。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权过多,会影响子公司的理财积极性,但分权过度,也容易出现失控现象。通常的选择是首先保证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中必要的财务管理权限,特别是重大财务决策权,花此基础上实行适度的分权;②权责利均衡原则。分权能否达到目的,与权责利关系处理密切相关。给予子公司、分公司的权限大但承担的责任小,就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反之,给予的权限小但承担的责任大,则不利于调动子公司、分公司的积极性,因此权责应是对称的、均衡的。同样道理,责任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应是对称的、均衡的;③机构的设置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哪些职能部门,应与享有的财务管理职权和承担的责任相适应,这也是财务部门履行好职责的重要保证。

3.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及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的特点,一个理想的企业集团财务组织应该是集权分权适度、权贡利均衡、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所谓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从纵向看,在成员企业间存在着“集团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的多级控制关系,而在每个成员企业内部存在着“公司总部+分公司(或事业部)——分厂(或车间)”的分层控制关系 (这种分层幅度因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经营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横向看,在每一控制层级中又按其职责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资金、成本的归口管理和控制。

具体地讲,第一层级控制设在集团公司财务经理直接领导下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负责整个集团的资源分配、资金运用、投资管理等总体计划的安排。财务总部为履行职责至少要设置如下职能部门:①投融资筹划部。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策划企业集团的筹资方式、筹资渠道、投资方向、投资方式等战略问题和重大财务决策问题,它仅在一级控制中设置,即为企业集团的投融资中心;②成本策划部。负责集团战略性成本管理、主导产品的成本策划工作、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同时对分工协作单位(子公司、分公司、关联公司等)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③财务预算部。负责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与分析,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等,其日常工作的重点是对下属单位(分公司、事业部)及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④营运资金管理部。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与外部及内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集团公司与一般成员企业间的往来结算、存贷款事项及运营资金收支平衡的管理等。资金运营管理部同时还兼有对分公司、子公司资金运营的财务监督和业务指导责任,具有纵向控制职能。

二级控制一般设在集团公司的有独立对外经营权的分公司(或事业部)及控股子公司,它们属于企业集团的利润中心,在集团公司总体计划内安排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构。在机构上主要设置有财务预算部、销售结算部、成本控制部、日常运营资金管理部等。

第三控制层级级在作为生产单位的分厂、车间或站队及其他费用单位,它们一般属于成本控制中心,对本单位的责任成员负责。通常在此控制层级不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但可设置专职的会计人员如成本核算员负责目标责任成本的分解、控制、核算、分析等。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l.授权任免制度。授权任免制度是实现财务管理决策机制的保证和基础。企业集团一般是由若干公司系统组成的,通常这些公司系统分别采取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和关联公司等组织形式。我国《公司法》明确董事会行使的职权有:“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具体的权责分工制度应由各个企业结合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定,从而形成一个财务经理挂帅,主计长(会计主管)和财务主任辅助的权责明确、财务关系清楚的财务会计运行系统。

当然,企业集团是一个由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企业联合体,要建立高效运行的企业集团的财务运行机制,不但要使每个成员企业形成一个权责明确、财务关系清楚的财务会计运行系统,更重要的是,要使整个集团形成一个权责明确、财务关系清楚的财务会计运行系统。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集团公司及其财务总部处于支配地位,子公司的财务领导体制采取何种形式,子公司的财务领导采取何种方式任免,哪些财务管理权限集中于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哪些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都应通过授权任免制度作出明确规定。

2.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是在《企业财务通则》和各行业财务制度的统驭和指导下,结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特点与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它是规范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财务行为的准绳。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具体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存货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分析、考核制度,财务检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监测及规避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等若干规章制度。对这厂制度的更深层次划分,应该既有锌一环节的筹划决策制度,又有具体操作运行制度,还应有跟踪反馈制度。作好上述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财务管理实现其自我决策机制、自我调节机制、风险防范及规避机制等的重要保证。

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群体,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离开了整体性,企业集团并无优势可言。因此,企业集团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时,要对资金融通、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利润分配等作出统筹安排,根据分级、分权原则,明确规定各成员企业财务管理权限、范围及责任,以确保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

3.激励约束制度。企业集团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要使企此集团的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集团核心企业对一般成员企业的吸引力问题,二是核心企业对一般成员企业的控制力问题,而这两方面的问题又是统一的。因为控制力体现的是一种管理行为机制,而吸引力反映的却是一种对客观的认识并相应采取某种行动的行为机制。有效的管理行为机制可以提高生产率,而生产率的提高又促进了企业集团的发展,进而为满足成员企业的利益及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加大了吸引力。而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来实现。

企业集团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通过上述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体现出来,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约束、一种督促、一种压力。但在具体制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时往往强调制度的约束功能而忽视制度的激励功能,为了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上的最佳激励效果,在制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就应突出激励内容,如把经营目标和预算约束与成员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奖罚分明的业绩考评制度等。

4.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成员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组织,为了发挥集团的整体组合优势,统一各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应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如财务报告制度、重大财务情况通报制度、内部授权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设立财务总监制度等。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一方面,能够使集团公司总部得到全面、及时的财务成本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各成员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作为集团的一般成员企业,由于它们与整个集团存在利害关系,也需要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集团公司要通过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它们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接受它们的监督。可以在集团公司总部设立一个内部监控和信息跟踪系统,直接对总经理负责,随时向总经理反映财务管理各项制度以及其他制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上一篇:生态保护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班级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