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2-21 15:35:46

新型农业的好处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1

文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市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针对资阳现状,就资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建成什么样的模式、重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建议意见。特别是在措施中提出:要培育新型农民;选择好建设模式;做到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次分明轻重有序等四个必须;处理好中心任务和农村发展、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及发挥政府支持作用与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等五个关系;抓好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等“五化”,促进“三农”的快速发展。最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坚信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市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就如何加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意见,仅供参考。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四是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五是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及我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资体实际,推进具有资阳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0%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院坝实现硬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7)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干部勤政廉洁,农民群众满意。

四、重点措施

(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农民素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选择好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好。根据我市农村现状,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供选择参考:1、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2、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3、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4、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点。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5、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

(三)做到四个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在宏观上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微观上更要处处体现科学思路、科学方法、科学手段。因此,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务必要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而不仅仅是官员干部的意愿。新农村是农民的新农村,这是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明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农民的所想、所盼、所需、所急、所好必须搞清楚,然后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进行提炼,制定符合农民需要的建设计划。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政府官员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搞政绩形象工程的旧思维。

2、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而不是好高骛远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工程,需要建设的内容及其丰富。因此各地要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状况、政府财政能力、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等等,充分掌握这些执政资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按照有多少力量办多少事情的原则,一步一步扎实推进。不要看到其他地方目标定得高就盲目跟风。既要有兔子的思维,又要有乌龟的心态。

3、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小而全大而全。新农村也是农村,农村有农村固有的特点、特色,在建设新农村时要遵循农村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点。比如,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要大力推进;但是发展二三产业,就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可以搞,没有条件的就要另劈他途。

4、必须主次分明轻重有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哄而上。新农村建设内容比较多,但要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先抓吃穿用,先生活后生产,先物质再精神,分步实施,分步推进。

(四)处理好五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资阳实际,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

1、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心任务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必须正确处理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三个理念”,抓好“三个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各地要把握好“三个理念”,抓好“三个建设”:一是用现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优化发展新产业的建设。要按照“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抓好整治营造新环境的建设。要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3、必须正确处理好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推进。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也是欠发达地区的事。毫无疑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领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力度,率先垂范;欠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尽最大努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4、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抓好两头,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整体推进,是农村工作行之有效的办法。新农村建设更需要抓试点起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以点连线,以线连片,点面结合,稳步推进。在典型引路中,一方面要向试点、示范村适度倾斜项目和资金,取得综合效益;同时也要防止把全部资源集中到示范点,从而造成“典型好却学不了推不开”的局面,从而放松对面上工作的全面落实与推进。要把示范的文明新村作为有效载体、抓手和突破口,而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一定要统筹安排,既典型示范,又整体推进,要让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

5、处理好发挥政府支持作用与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背景下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实施的战略决策,政府当然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应给予更大的投入。但另一方面,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而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围绕农民的需求和意愿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标准。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意愿,让农民受益、农民拥护;要引导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坚持村民自治,决策由农民讨论,实施由农民监督,结果由农民验收,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法制素质;各级党政要加强领导,又不强迫命令,既大力支持,又不包办代替,不急于求成,一切以农民的愿意出发。

(五)抓好“五化”促“三农”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2

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是在充分考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目标的“中心村建设”模式。重点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整合调整。目前,我县已完成54个居民点建设规划编制任务,有些新型农村居民点已经分期建设完成,为全面了解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情况,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当前新型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背景

村庄规模过小,人口少,公共设施投入效率低。

我县地域面积小,近年来财政不断加大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投入、但村庄规模过小,投入效率低,其固有的问题和矛盾仍不断显现,村庄道路不畅,村民出行不便,供气、供水等因成本过高无法通达,无序状态下建成村庄,满足不了居民点设计要求,有的甚至满足不了日照,通风等基本要求;幼儿教育几乎空白,小学规模小,教学资源分散,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村庄内文化、体育等设施几乎是空白。

部分村庄选址不合理,资源利用不集约

在缺乏规划引导的情况下,盲目自发建成的村庄在选址和建设上不完全具有科学合理性,有的村庄还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无序地占有空间资源,需要空间的优化整合,过大的人均宅基地面积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也不利于节约、集约化用地,村庄环境存在脏、乱、散、差现象,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以及禽畜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科学合理整合、减少农村数量、集中布局,规划建设新型农村居民点,才能便于基础、公共设施配套,提高基础、公共设施投入使用效率,提升空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局已经确定,规划建设开始启动,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全县54个居民点建设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有的已经启动建设,有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因方案设计粗糙,未通过专家评审,需要重新修改完善。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建设方案不科学

对目前居民点选址和方案,有的农民接受,有的农民不接受,其原因一是在居民点选址上,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很多居民点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导致居民点无法开工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点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使居民点难以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农庄,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当前生产的便捷,有的居民点距农田太远,农耕不便,二是在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上,不注意吸纳地域文化,建筑形式、风格没有特色,过分强调土地的节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居住习惯。

与相关规划工作未进行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县相继启动了“农村危改造”、“村庄整治”等项目建设,实施中没有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危房改造大都在原宅基地上翻新、重建、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村庄整治后村民因条件改善,更不愿意搬迁至新农村,其次,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型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存在矛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目前,新型农村居民点大都处于农田范围,导致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因土地问题难以启动建设。

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改善生活条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任务,生产发展好,群众生活才能富裕,再通过新型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因此,要结合农村建设,谋划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一区一品”。

二是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当前农村各项建设要与新型农村建设长远规划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农村建设资金的整体利用,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问题。

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县、镇政府是新型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要教育引导农民更新观念,自觉克服消极畏难等思想倾向;规划建设方案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要充分征求农民的意愿,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政府要积极协调,落实解决,尤其是重点抓好新型农村的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

四是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各镇要选择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点进行试点,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同时为整体推进提供经验和教训。

加快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构建特色鲜明生态田园农庄,一是尽快落实居民点规划选址,居民点规划选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充分考虑拟选点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拟选的点要尽可能坐落在撤并村庄的中心位置,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高水平编制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居民点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编制要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地域人文特色。房屋建筑层高、布局和户型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习惯,尊重农民工意愿,原则上对处于城区、镇区附近的新型农村居民点,住宅以多层为主,适当设置低层住宅,对远离城区、镇区的新型农村居民点,以低层住宅为主,适当设置多层住宅。

2、完善“两项政策”,推动农村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建立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政策,重点引导农民发展特色规模农业、休闲旅游农业、鼓励农民通过转让、流转、入股等方式,实现农民土地相对集中,走农村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之路。二是建立完善推动农村建设的政策。重点是鼓励农民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置换城镇、农村住房其目的就是解决危房改造及其拆旧建新等农户住房问题。总之就是鼓励引导农民走出村庄向城镇和农村集聚。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3

(一)新型职业农民。

美国学者沃尔夫对职业农民的经典定义是:职业农民应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主要工作进行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营规则获取利润,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经纪人。曾一春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拥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有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工作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生活来源以农业收入为主,居住地以农村或集镇为主的农业从业人员。胡小平认为从职业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核心工作;从素质来看,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从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上都具有一定水平。本文理解,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从事职业上看,产业化分工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把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作为经济主要来源,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报酬最大化决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意识,愿意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的职业;从新型来看,不在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运用新的农业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求最大效益的市场经济。

(二)经营管理能力。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用五年时间并从1882名成功的经理中总结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十种重要基本能力:注重的工作效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心,拥有准确的判断力,乐观进取,能帮助指导他人,主动果断客观,善于动员群众,会利用交流做工作并善于建立亲密关系,勤俭艰苦和具有灵活性。冯明侠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这样理解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处在农村的,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验的,通过自己的经营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组织起来,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对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做出贡献的一些人。本文认为,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能够运用现有的资源或者争取更大的资源基础上,面对市场竞争环境,做出远景规划与战略制定,制定发展方向,获取更大稳健的经济效益;在制定发展方向指引下,对组织的采购、生产、市场开拓、劳动力、资金和人力优化管理,使目标得以实现,具体包括:(1)能够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部门和制度,选择合适人员;(2)能够掌握经济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做好经营预测、经营目标;(3)能够对土地合理利用、整顿、开发;(4)能够最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5)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拥有良好的销售渠道;(6)能够很好进行机器设备、组织物质进行管理;(7)能够管理好产品质量;(8)能够运用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9)能够控制好财务、成本、效益,以及利润分配;(10)善于交流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现代农业具有资源配置高市场化与国际化、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发展深度开放等特征。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认为:美国的农业高速增长,其中的30%依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50%是农业技术与经营方式更新。这要求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和产品经营管理能力。

(一)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适应未来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了解农产品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改变原来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参与市场竞争。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独立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多渠道收集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够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分析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测。只有做出正确的预测,才能减少决策中的失误,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帮助决策目标更好实现。

(二)决策能力。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摆脱从众心理,具有独到的慧眼来发现一些规律。在做出决策时,必须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决策,主动思考问题,拥有责任感和事业感,经常探索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指导自己做出决断。

(三)财务管理能力。

长期的家庭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融资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都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能根据自己的经营发展状况、资金情况,做出决定是否融资,保证生产正常运转。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应该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市场,运用产品和资产进行融资,保证正常发展。在财务方面,能够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计算,能对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管控。

(四)生产管理能力。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在经营决定目标下,根据农业规律与市场环境,依靠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好农业生产计划,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协调生产各方的问题,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机器、劳动工具的采购,到组织与控制生产,农产品的收割存储,做到科学管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农业分工,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农业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合理性、科学性。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设置好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并且能够制定有效的薪酬体系,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六)产品质量管控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提供市场满意的农产品、安全生态的农产品,防止产品不合格产生,浪费资源,因此必须做好农产品的质量控制。这需要产品质量管控意识,从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直至存储,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七)设备管理能力。

农业未来的发展是机械化、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运用大量农业机械,因此必须掌握些设备管理的知识,对设备的寿命过程中全面管理,从选取设备,安装设备、科学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改进设备等过程全面管理,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八)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好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农业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数据、信息的查询、咨询、决策和调制等服务技术的总称。新型的职业农民对大量的农业信息的获取后,需要进行大量处理,在未来的经营中,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九)参与农业保险意识和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中,农业会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为了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就产生农业保险。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能够发现农民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参与农业保险帮助转移和分散风险,利用保险赔偿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重要资源,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培训是多人参加的,这必须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制定因地制宜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课程与培训内容、安排培训的地点、时间、确定培训教师、制定和发放开课时间表、安排后勤保障,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登记。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现有文化水平以及基础,以及现在急需培训的要求,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二)调查培训需求。

现有的农民培训中,很多培训内容是基础的、太笼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农民的期望,即使农民参与培训,对其帮助不大反到让大家对培训失去信心,这样既浪费国家培训资金,也浪费农民的时间。因此,就必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尊重其意愿,也遵循了人才培训的规律。如果对某种产品市场比较感兴趣,就培训这方面知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培训那些就培训那些,什么能帮助农民致富就培训什么。

(三)制定培训内容。

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过程中,需要以农民及市场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例如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内容就必须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调查和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如何掌握农业市场行情中的有用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定价策略与技巧、农产品进超市流程与策略、监督保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训模式。

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上可以选择自选模式、示范引导模式、典型案例模式、模块式培训模式、五天培训模式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培训质量。

(五)培训师资。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否达到好的成果,关键要看有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教师培训队伍,这要求有一支知识实践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培训老师队伍中应该1/3是稳定的培训老师,1/3是全国各地优秀培训老师,1/3是成功农民企业家组成。要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第一,他是个对农业非常了解,从事农业经营有三年;第二、必须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授知识,指导学员的实践。

(六)培训资金。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靠政府拨款,很多培训机构要预先垫出进行培训,培训的设备比较成旧。这需要培训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联合政府和农业企业,保证资金充足,做到培训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七)培训质量保证。

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这需要国家制定科学、系统、严格的考核方案,制定严格的质量考核方案,使培训更有成效,使培训价值得到更大呈现。

四、建议与总结

(一)尽快立法,确保培训的实施。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是,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美国在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1887年的《哈奇法》,1914年的《馒密斯—利弗法案》,1929年的《乔治一里德法案》,1935年的《旺克黑德—琼斯法案》,为美国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法律保证。通过政府立法,完善培训法律体系,把提高新型职业农业的素质作为主要任务以法律的形式作为保证,纳入法治管理的体系中,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把现行的各种农业培训政策整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一些教育培训结构进行整合,比如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等,同步合作,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多元化。

(三)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训课程,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观念的农民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还必须认真学习关于创业理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四)加强农业培训人员的培育和建设。

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活动的教师,从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具有灵活的教学能力。在这个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做出相应规定,严格限制农业培训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具有相当的资格,才能从事相关方面的培训,建立专项基金对农业培训教师定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

(五)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

建立和完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监督控制体制。监督控制机制包括评价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评判等内容。确保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顺利开展,培训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农民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要获得进步,建设并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通过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途径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方法。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4

一、*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一)突出示范作用树典型。*镇*村是我区今年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部门单位的支持下,村班子强劲,村民积极参与,措施有力,大明村的新农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领导重视。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就大明村新农村建设作了具体安排布署,并提出了“部门配合、镇上支持、村上投入、企业分摊”的总体要求。二是招商盘活。在原有*家企业进驻并发展的基础上,新引进*有限公司等*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拆迁用地工作,进入实质性的动工建设之中;同时督促进园企业完善了相关的用地手续。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规划新建两条交通次干道,路幅宽*米,硬化*米,其中一条*路*路全长*公里,另一条北接自*接*大道全长*公里,基本完工;同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在*大道南侧修建一座占地*亩的污水处理站,选址、规划、拆迁、设计工作全部完成,进入紧张施工;居民安置小区也正在建设当中。四是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利用宣传栏、科技下乡、放电影、宣传队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组织了村民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了*人治安巡防队;开展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为村民排忧解难,提供各种服务。

(二)突出新型工业促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城郊快速发展,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行,霞凝巷口二期和长沙火车货运总站建设加速推进,大汉、恩瑞、粮批、长重等大型物流配套产业项目已启动建设,金霞开发区已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现代物流核心基地;青竹湖会展中心建成运营,并成功举办了第23届房地产交易会。这些大型项目的启动和运行,都在我区农村,对我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力促进了我区农村的发展,加速我区城市化进程。

(三)突出基础产业抓增收。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内五区逐步退出种养业的精神,全区农村面积正在逐年缩小,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愈来愈多。一是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现在全区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家,今年金霞开发建设总公司顺利通过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推荐*有限公司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例行监测,龙头企业整体运行正常。二是传统种养业虽下降较大,但优质无公害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呈稳定趋势,新建了*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产品实现了由单纯数量向追求质量方向发展。三是良种补贴。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水稻种植面积和良种补贴。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了种养业农产品安全,对全区经营农资、畜药门店进行了检查和整治,从源头上进行了封堵;同时我区蔬菜基地顺利通过了例行检测、省检和国检。五是农村旅游。全区*家农家乐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产值1*亿元,其中“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产值*万元。

(四)突出基础设施优环境。着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去冬今春,全区多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亿元,启动实施水利工程*多处,移动土石方*多万方,完成劳动工日*多万个,拆迁房屋*栋*平方米,启动并完成市级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个,区级重点工程*个。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今年又投入资金*多万元,硬化村级公路*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三是生态建设。*二期工程建设投入资金*万元,已完成游道硬化*米,营造*亩等公园景观设施,观景凉亭正在紧张建设中;投资*万元在*镇*村栽植*以上的*、*、*余株,绿化村级公路*公里。

(五)突出基础工作强服务。强化基础性工作,充分调动农民新农村建设积极性,逐步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村干部管理。实行村级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制和积分管理制,激发了农村工作活力,完成了*个农村社区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了“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民,服务农民。二是健全服务机制。开展了文化下乡、科技下乡、送书、送戏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开展了农民就业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一费制”政策,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全免,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三是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已动员企业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余人。四是学习外地经验。组织捞刀河镇部分村干部赴成都参观“五朵金花”,学习成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二、*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总揽,以实现农村小康为目标,以工业化发展农村为理念,以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重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推进农村城市化),实现两个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完善三级服务(增强区、镇、村及部门单位和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抓住四个重点(新型工业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举全力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

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单位坚持以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动力,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农民为主,政府指导为辅,全面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

2、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农村道路、水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公路路网,实现村级公路全部硬化,城乡路网全面对接;对全区今冬明春水利建设进行早计划、早部署、早安排,对汛期出现的险工险段加强治理,继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

3、正确处理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要同步进行,正确处理好规划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基础上先进行全盘科学规划,尽量避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中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4、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密切关注的中心问题,特别在城市的农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农村征收项目多,农村土地被征收的面积大,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农民;坚持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增加透明度。

5、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

近两年,我区新农村建设中示范村的典型示范,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拓展示范村,更大更强地发挥示范优势,带动全区的新农村建设。

6、落实好农村各项基础性工作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5

【关键词】新型农民工;新特点;新举措

农民工是伴随城镇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2010年1月公布的20世纪第7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意味着中央开始高度关切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的农民工。一般来说,新型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村籍人口。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既有传统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又有一些新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

1.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位。目前,政府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设置,宣传部门、分管农业的相关部门好象都与此有关,但又都责任不明确。这导致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不明确,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企业对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制订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把员工的生活、工作模式化,要求员工不知疲卷的工作,却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情感诉求。企业的工会组织依附于党委,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能。近年来,类似于富士康坠楼事件的农民工自杀事件的发生为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敲响了警钟。

2.新型农民工所处环境新特点。新型农民工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大环境,处于城镇化轰轰烈烈、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国内大环境,但他们从事的行业大都是建筑业、物流业、服务业等技术要求、知识要求不太高的行业。因此,他们处在开放、复杂、多样化、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但所处的小环境却相对封闭、简单,处于职业隔离、居住隔离、与大城市生活相对隔离状态。有的工作、生活环境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大环境给予新型农民工未来的希望,而小环境又让他们对现实充满失望,希望与失望总是在他们心中不断交错,导致新型农民工思想观念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3.新型农民工思想观念新特点。由于新型农民工大都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生活条件普遍较好,经济压力较少,又正值青春年少,因而与父辈相比,思想状况呈现一些新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思想开放,想法较多,对人生期待较高;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想扎根于城市,落叶归根思想较淡,但他们既不想当农民又不是城镇居民,身份尴尬,对城市的归属感也不强;面临个人情感问题,思想复杂;怕吃苦,爱面子。总之,他们的想法已经不是他们父辈的想法。传统农民工与新型农民工的明显区别见下表

二、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新举措

1.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农民工自组织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主体网络。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专项管理,把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部门日常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如规定一年内必须开展关于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行动的次数,对工作进行量化,年终进行考核。用人单位是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主体。目前,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普遍较为松散与紧张。农民工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民工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三低”与“三多”问题的解决,法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使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增强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农民工思想政工作做出明确要求。企业建立一支以工会干部为主体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把新型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工会的日常工作与考核。政府引导鼓励如农民工志愿者同盟、农民工维权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沿海有些地区农民工自发成立了农民工工会,这是农民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同时,要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与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地位。只有明确了主体和责任,才能结束当前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无人管的状态。

2.优化工作、生活环境。好的环境可以让新型农民工心情愉悦地投入工作、生活,减少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缓解他们焦虑、苦闷的心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对新型农民工实行人性化管理,考虑员工的实际困难,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使企业成为员工坚强的后盾。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挖掘各方人才,给他们以展示的平台。对农民工聚居的社区,要优化社区环境,拓展农民工社交范围,丰富业余爱生活,解决情感孤独的问题。社会要解决农民工各种社会保险及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创造一种宽容的社会大环境,给予农民工以城镇居民同等国民待遇,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

3.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内容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内容选择是增强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针对新型农民工思想状况实际,应实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避免出现假、大、空现象。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主体意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除了在环境上要增强新型农民工的城市主体意识,在宣传上,也是加强主体意识教育,让他们接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积极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社会公德应重点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农民工由于城市主体意识不强,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包括公共秩序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法律法规意识等,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与卫生。因此要重点改造他们长期养成的一些生活陋习,教会他们要衣着整洁、注意公共礼仪与卫生,不随便打扰与防碍别人的正常生活、遵守公共场所各种规定;以城市主人翁态度爱惜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绿化;树立法制意识,加强普法教育,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当前的社会环境弥漫着一种社会信用严重缺失的气息,新型农民工来自于农村,本来很单纯善良,但周围的一些欺诈行为,往往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巨大的心理撞击,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以外,也要让他们坚信老实人不会吃亏的道理。家庭美德应重点培养家庭责任感。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往往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导致离婚率上升、留守儿童教育等重大社会问题。因此,除了要创设有利于农民工稳定、家庭团聚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上也要加强家庭责任感教育。

二是增强岗位培训力度。由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定,2006—2010年,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对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实践证明,农民工岗位培训的需求远比规划设计的培训数量要高。只有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岗位培训力度,才能适应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是学历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学历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新型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人生未来期待较高,通过提升学历来提高自己在城市的竞争力与社会地位已成为很多有志青年农民工的首选。政府应构建起更为发达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培训机构承办,社会运作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自考、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区学校等资源,拓宽农民工求知渠道。对于有职业资格证和学历提升需求的农民工,政府应出资,加大培训费减免额度,帮助他们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4.加强载体建设。主要是加强实体载体公共图书馆建设和虚拟载体互联网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建设数量,提高质量。在农民工集居的社区、地区应配套建设相应的图书馆,开设适合他们阅读的专栏。在内容上应选择突出职业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市场动态等新型农民工感兴趣的书籍。在阅读层次上应选择通俗易懂、适合农民工认识水平的书籍。发挥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中心功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强化教育的辐射功能。如定期开展文化讲座、组织如棋艺俱乐部、电脑爱好者俱乐部、英语学习者俱乐部等,提供一个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学习交流、融入城市生活的平台。

互联网是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主阵地。80后、90后的农民工生活中离不开网络。因此,互联网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应多建设适合农民工浏览的网页,如设立农民工国家教育服务中心,实现联网,开发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料,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各种休闲娱乐平台,使农民工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与休闲娱乐。鼓励农民工健康上网,对于通过网络成功的农民工加强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在厦门打工的农民工王子群,利用出租屋内一台破旧电脑,半个月内创作出21万字的小说《临时夫妻》,结果50天后其粉丝就突破了100万,对于这种农民工典型应多加宣传与扶持。

5.更新方法、手段。针对新型农民工面临的新问题、所处的新环境,应适时的更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创新工作手段与方法。如采取寓教于乐、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选择能真实反映农民工现状的题材、能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的内容。如通过拍摄反映农民工追求梦想题材的电视、微电影,大力宣传成功的典型,每年进行优秀农民工评选项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三、小结

城镇化实质上就是人的城镇化,就是新型农民工的城镇化、现代化。新型农民工的城市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民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体不缺失、内容与时俱进、环境不断优化、载体不断丰富、手段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实现他们的城市梦。

参考文献:

[1]程启军,曾小龙.新生存主义——新型农民工的生存之道.青年研究,2006,11:27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6

一、新型团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兵团新型团场建设除受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制约外,主要受以下体制、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1.土地产权制度模糊。与地方农村相比,兵团土地属国家所有,承包制的弊端无法克服,虽然兵团党委出台了“1+3”文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职工的生产经营自并没有完全落实,加之团场除“屯垦”外,还承担“戍边”任务,所需费用逐年增加,导致承包土地费用逐年提高,造成土地无法长期固定、土地细碎化趋势加重、耕地保护积极性下降,与兵团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目标相背离。

2.团场职能定位模糊。兵团团场的主要职能定位并不清晰,团场作为企业要上缴利润,无法进行自我积累;作为政府,在政府职能缺失和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要承担社会职能,造成团场包袱越来越重,在新型团场建设中作用难以发挥。

3.委托链冗长,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兵团作为企业,从兵团到连队逐级进行委托,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中,师、团、连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制度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

二、新型团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规划作为新型团场建设的指导,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处理好当前发展现状和长远建设目标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新型团场建设要结合团场实际和承受力、职工参与能力等。在新型团场的建设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型团场建设运动化;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兵团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此,一要转变职能;二要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引入股份制、合作制等,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团场建设,以形成“国家和兵团主导,市场化运作,团场和职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团场建设运行机制。

2.科学合理规划、分类指导、重新进行职能定位。新型团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加之兵团团场所处的地域分散,自然、社会环境和资源禀赋差异很大。为此,必须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和职能定位。对地处边境的团场应加大基础设施、卫生、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边境团场的“政治戍边”职能;让地处中心腹地团场发挥“经济戍边”职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兵地融合经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兵地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快速壮大团场经济实力,为新型团场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道路不动摇,统筹城乡和兵地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新型团场建设的目标。新型团场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没有未来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无从谈起新型团场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道路不动摇,以兵团特色产业为支撑,构建兵团新型工业化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对兵团的倾斜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探索出适合于兵团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型团场建设的道路。

4.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支撑新型团场建设。在新型团场建设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产业结构调整,各产业项目选择、开发和建设,产品开发等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标准化、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要加大新型职工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职工队伍,为新型团场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7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工作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三大示范片建设和脱贫攻坚为重点,加快推动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全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93.03亿元,粮食总产51.9万吨,新增规模化经营面积0.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年提水保灌面积22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30%,建设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1.5万亩,主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30%。主要畜禽适度规模养殖面提高1%,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8个,农民人均畜牧业可支配收入增加50元,畜禽屠宰规范化管理率达到80%,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有效抗体合格率达到70%,兽药规范化管理率达到90%,动物卫生及兽药监督执法违法案件查处结案率达到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农机合作社达到15个,作业面积达到7万亩;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结算率达到90%;拖拉机年检率达到70%。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岗位落实情况达到100%,新型职业农民达到任务的100%。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2个,实施追溯管理的生产经营主体累计达到20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个,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90%,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98%。新建沼气集中供气项目2处、208户,化肥使用量年度增长量控制比例?0.8,秸秆资源化利用率82%,农药使用量增长率?1.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1286吨,鱼种投放量达到1474吨,渔政执法案件办结率达到90%,渔业船舶登记、检验率90%,农业产业扶贫责任落实率100%,技术扶贫科技人员到位率100%,农业综合执法案件办结数18件。全年不发生较大以上农机事故、违规上牌和发证情况,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全年不发生渔业船舶较大安全事故。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

1.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实施“藏粮于地”,整合国土局国土整治项目与农发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南津镇、伍隍镇、中和镇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实施“藏粮于技”,在资乐路、资资路沿线等产粮大镇建设8个粮油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全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增加5%以上。

2.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继续与省农科院园艺所、省蔬菜创新团队深化合作,延续茄子嫁接试验、扩大瓜类双断根嫁接示范,积极探索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等高效栽培;继续实施蜜柑“八改”3万亩,引进柑桔优良新品种,改良老果园1万亩。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围绕“三线三片”沿线,深度培植三大蔬菜基地,协调推进保和金竹湾、丹山“川中莲藕基地”、中大路农业综合示范片三大片区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建成丹山“川中莲藕基地”达5000亩,新增蔬菜基地10000亩,建成优质水果基地12000亩。

3.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好市科辉牧业有限公司大屋堰猪场、市区诗明家庭农场(肉羊场)标准化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我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进程;增加能繁母猪数量,巩固我区生猪的主导地位;利用肉羊基地县建设项目,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指导金旺达、双胞胎和嘉好完成饲料生产标准化示范厂的创建工作。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严格打击非法添加和使用“两精一红”(瘦肉精、蛋白精、苏丹红)等违禁药品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在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非法和使用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

4.推进渔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以鲫鱼、泥鳅、小龙虾等为代表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突显优势品种和品牌;在保和镇马蹄湾村开展220亩水产智能化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大力推广微生物制剂调水防病技术、底质改良技术、微孔增氧技术等在生产中的应用;以保增项目、菜篮子项目、合作社示范项目、水产发展项目等项目为带动,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改造。

5.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引领作用。会同农经等部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积极打造“蜜柑”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会同旅游局等部门,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为主的休闲农业,争取2016年培育规模旅游点6个。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

(二)落实惠民政策和产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6.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严格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采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形式,将政策宣传到村到户,让农民充分了解政策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同时加强培训,明确补贴对象、申请条件和操作方式等,确保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7.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脱贫。强力推进我局联系的4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整合涉农项目,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谋划具体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农业行业优势,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积极推进村企对接。安排科技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扶贫“五个一”行动:协助贫困村编制一个农业产业扶贫规划,积极推广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帮助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指导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发展一个主导产业。

(三)强化农业技术装备和条件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8.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结合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县级专家组向农民遴选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以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为主要对象,遴选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业务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从区、乡两级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技术指导员;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9.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真编制实施方案,择优确定培训基地,科学分解培训任务,组织培训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

10.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努力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重点补充耕种收作业机械数量,着力农机专合社建设,?力组织跨区机械化作业;引进推广新型节能提水抗旱设备,广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电灌站建设改造的技术进步,在全区建成5处无人值守、人工智能控制、实现遥控兼具防盗守护功能的智能化提灌站。

(四)加强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实施2015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做好全区62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控制点的样品采集与日常维护,建设标识柱;严格实行休渔禁渔制度,加强辖区内渔业船舶管理;

12.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在新场乡油草堰、皂角、楠木等村发展稻鳅种养模式,通过进一步的试验示范,找到适宜区生态环境的稻鳅种养技术。

13.继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我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技术推广、农企合作、采样化验与田间试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万亩;紧紧围绕全区农业中心工作,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大力推广病虫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等技术;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对24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依托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设新村集中供气208户。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水平

14.完成生猪定点屠宰场资格审核清理。继续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进行全面清理,严格准入管理,依据审核清理标准进行审核清理。加强对全区生猪定点屠宰专项清理工作的督促检查,严厉查处并纠正违规做法,确保清理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15.全力推进依法治种。加大打假护权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跨区域销售、包装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行为,尤其是大小春在种子生产、销售、使用高峰期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

16.加强和规范动物检疫工作。重点对26个规模猪场实施强制免疫疫苗现金补贴深化试点,与试点猪场签订疫病防控责任书。扎实开展了以强制免疫为主的集中防疫、仔猪骟割的基础免疫和常态化的补免工作。区、镇(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逐步健全,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偿机制、畜禽免疫反应补贴机制、免疫抗体监测机制和信息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加强重大疑似疫病的诊断与处置工作,强化猪链球菌病防控技术示范,开展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保障全区清洁无疫。

17.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能。重点整治上市销售的假冒、伪造、超期及超范围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等违法行为。对不符合“三品一标”标准的企业及产品,及时坚决退出,督促生产企业依法正确使用“三品一标”标识和农业生产投入品。

18.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责任,落实企业经营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平安农能”建设,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健全完善农业应急体系,加快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新型农业的好处篇8

一、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思路与途径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赋权、放活、统筹、建制,目的是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建立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的农地制度,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我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关键是要把握四个重点。

1.确权颁证。确权颁证是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调查登记。在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做到承包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登记薄、经营权证书四相符,以及承包地分配、承包地四至边界测绘登记、承包合同签订、承包经营权发放、基本农田标注五到户。二是张榜核审。将初步登记确权的情况张榜公示,并组织专人上门逐户复核审定。三是颁证建档。确无异议,农民签字认可,方可颁发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证书,并由县统一按乡(镇)分村归类建档。

2.有序流转。有序流转是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路径。据统计,目前我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98万亩。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必须坚持四个原则,把握四种方式,防止三个误区。四个原则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行推行;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不得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利益;坚持“公开、透明、信息对称”,通过投标竞拍等形式,让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四种方式是:以土地入股方式促进土地流转,按股分红,实现农业合作经营;以土地互换方式促进土地流转,利益共赢,实现集中连片经营;以土地委托方式促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土地招标、拍卖等方式促进土地流转,整体开发,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三个误区是:土地流转期限越长越好的误区;土地流转经营规模越大越好的误区;农民承包权越大越好的误区。

3.培育主体。培育主体是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目前,农村劳力普遍老龄化,迫切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大部分是由承包乡村集体荒滩荒地起家,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靠规模获取。农民合作社,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但农民仍束缚在“一亩三分地”上。农业企业,一般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但投入大,全面推广有难度。家庭农场,面积适度,较为适应我省丘陵地形多的特点,加上家庭自主经营,比较效益较高,是今后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重点和方向。

4.配套服务。配套服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力保障。一是政策扶持。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放宽购置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的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新增补贴重点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二是金融支持。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用足现行政策,允许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现有土地经营权向银行抵押贷款。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配套机制,提高政府对农业保险支付的比例,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保费予以减免。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并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入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通过奖补贴息、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和税费减免等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三是技术支撑。要加大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通过2-3年努力,使家庭农场至少有1名劳力会管理、懂技术,逐步建立农业职业资格认可制度。建立联系帮扶制度,县农业专家每人至少要联系帮扶1个合作社、1个农业企业、10个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乡镇技术人员每人至少要联系10个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并将其与科技进村入户和科技示范户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方法与举措

1.广泛宣传,形成共识,使改革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是改革的主体,要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改革政策编成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下乡巡回演出;要发挥乡镇干部蹲点包村和农技人员联系科技示范户的机制作用,将改革政策印成“明白纸”,通过进村到组宣讲等方式为农民释疑。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农民自觉融入和投身改革。

2.抓点带面,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改革的整体进程。在改革实际中,要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开,以典型示范引路。全省重点抓好20个县(市、区)的改革试点。省农业厅可采取驻县蹲点式的方法,与设区市联合抓好1-3个县(市、区)的试点;各设区市可重点抓好1-2个县(市、区)的试点;各县(市、区)可重点抓好1个乡镇的试点。确权颁证要把握三个要点,坚持三个先行。三个要点是:土地确权工作,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办事公道、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组织开展;土地确权模式,应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在积极引导、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由村民小组自主决定;土地登记颁证,应以户为单位,用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和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基础,按户确权登记颁证。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现有耕地,按承包关系进行确权确地,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确权确股不确地。三个先行是:党委政府重视且已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县(市、区)先行;地处城郊和工业园且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占村民比例高的乡镇先行;现有耕地对外承包面积大且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村组先行。对试点先进县(市、区),要加大以奖代扶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农业项目。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改革中创出特色和亮点。我省农村现状千差万别,各地在制定方案和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实施中不断规范,为全省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典型和经验。

4.落实责任,精心实施,切实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改革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来,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应落实市、县、乡党委政府改革的主体责任,形成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确权、四套班子齐上阵、整体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针对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出现的疑难问题,要因人因事做好疏导工作,创造性地化解改革中的难题。农业部门要主动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主动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主动参与,发挥“领而引之”的作用。省农业厅应以“百名处长联系百县”为抓手,组织处级干部深系县(市、区),调查研究,宣讲指导,督促落实。当前,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将改革任务分解到县乡,落实到村组,包干到具体人员,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要确保土地确权颁证落到实处,引导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上一篇:交通运输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消费市场的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