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政策汇总范文

时间:2024-02-08 17:45:27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1

中外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现状及比较

本文选取国际NGO对银行环境和社会表现评价(国际NGO有一系列针对银行环境和社会表现的评价指标,如银行监察组织开发的监测银行业的指标,涵盖了农业、林业、渔业、石油天然气、电力、采矿、军工等生产部门,以及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有毒物排放、土著权利和人权、劳工权益、缴税、透明和诚信等议题)的3个主要指标——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信贷专责机构设置以及绿色信贷理念倡导,比较分析中外资商业在推行绿色信贷方面的现状及差距。根据各银行的产权性质、品牌声誉及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本文拟选择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汇丰控股作为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国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知名国际银行的代表,根据上述3个评价指标对其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予以比较,结果见表1和表2。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虽然绿色信贷理念得到中外银行业的普遍重视,但中外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战略、政策和实践层面的差异依旧存在:一是信贷政策连贯性不够;二难以与国际准则接轨;三是不利于国内外分支机构政策导向的一致性。根据国家即期调控政策制定的年度操作指引往往不具连续性,而且可能部分与国际惯例不符,导致难以准确预测一些期限较长信贷项目的风险、丧失一些与国际同行的合作机会。此外,在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依国内即期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不一定适合境外机构经营环境,进而影响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策略的执行。

从绿色信贷专责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步伐较慢。作为首批接受《赤道原则》的跨国银行,汇丰和花旗、渣打三家大型知名国际银行都在决策层次设立了相应的绿色信贷专责机构,例如汇丰集团董事会专设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花旗集团设立了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会。相较之下,国内仅兴业银行成立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可持续金融室,并成立以行领导为首的赤道原则领导小组;招商银行成立了总行绿色信贷领导小组和绿色信贷工作小组,工行和交行由各部门相关人员负责绿色信贷相关工作,其他银行措施尚不明确。

从绿色信贷理念倡导的视角来看,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比较重视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和宣扬绿色信贷理念,但相对于国际银行,对外宣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例如汇丰中国通过开展富有新意的环保活动、资助多项研究和培训项目、积极组织和参与高层论坛,在社会各阶层宣传推广自身绿色信贷理念和政策,提高社会声誉和业界地位。

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制度环境

近年来,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既是金融机构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体现,同时也与这些国家支持节能环保的各项政策相互配套、落实到位,绿色金融创新的外部制度环境良好有着密切关系。相较于国际同行,中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制度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

中国现行法律政策框架对绿色信贷利益相关方的约束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污染企业是地方支柱产业,在没有硬约束的情况下,这些高污染企业通常并不会花费高成本治污;在监管部门未对商业银行采取“严格”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向高污染企业放贷是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甚至是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外部政策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各利益相关方缺乏改善环境的动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不免陷于“孤军奋战”的逆境。

中国现行法律政策框架对利益相关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于“两高”企业来说,在没有足够激励的前提下,无论是进行污染治理还是产能转换,短期看都是高成本、低收益投资,甚至给企业带来生存压力,因此,“两高”企业往往缺乏保护环境的动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面临绿色信贷政策操作性不强、人才和技术支持不足、缺乏风险规避工具等困境,放贷给低碳环保企业和项目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在没有相关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当前推行绿色信贷的动机往往只停留在履行社会责任阶段,没有积极开发新产品新业务的动机。

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当前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信息披露制度,在没有严厉的事后问责制度的前提下,污染企业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国内商业银行还没有使用环境信息后的反馈机制,以及环保部门间没有真正做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

绿色信贷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新技术的发展必然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在低碳技术尚未成熟的技术环境中,商业银行投资低碳环保项目往往面临较高的技术风险,在缺乏政府担保或者市场风险规避工具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理性的选择只能是不投资或少投资。

未建立杜绝“非绿色”融资的机制。倘若“绿色银行”从“两高”企业和项目撤出资本,留下的市场空白迅速被民间资本和其他非绿色银行占领,“绿色信贷”的“过滤器”作用就依旧会落空。因此,建立有效机制以杜绝民间资本和非“绿色银行”向高污染企业融资,是绿色信贷推行的另一个前提条件。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设计的构想

当前中国绿色信贷发展迟缓,既有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绿色信贷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制度设计,应分别从上述两个层面展开针对性探讨。

健全绿色信贷法律保障机制。为绿色信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不仅包括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要求和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也包括完善绿色信贷相关立法,对金融机构的环保义务提出更为严厉的要求与相应的监控惩罚措施,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2

一、充分认识建立完善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的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通畅的信息共享机制,是绿色信贷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建立绿色信贷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防范信贷风险,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对于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力度,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促进“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交换共享工作机制

(一)从年月起,将以下环保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1.企业环境违法类信息(见附件1表1);

2.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见附件1表2);

3.企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类信息(见附件1表3);

4.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信息(见附件1表4)。

各区县(自治县)环保局于每月日(第四类信息为每年月日。如遇法定假日顺延)将上月的有关环境信息(电子版)分别报送市环保局相关业务处室和市环境监察总队汇总(同时邮寄加盖公章的纸质件留存备查);市环保局有关业务处室(单位)于每月日前将汇总的信息(含市级审批、处罚信息)电子版送政策法规处汇总,政策法规处于每月日前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提供全市的有关环境信息。各单位应认真收集、掌握企业环境信息的情况,并按照企业环境信息数据项释义表(见附件1表7)的数据项描述要求逐项分别填入对应的表中。

(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负责将市企业环境信息报送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获取市环保局提供的全市企业环境信息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预校验,将通过校验的数据文件,定期上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由征信中心将相关环保信息加载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

(三)各级金融机构应在日常工作中,根据环保部门通报的企业环境信息,对照银行业机构使用环保信息情况反馈报表(见附件1表6),认真收集、准确掌握经确认的因企业环境信息而压缩、拒绝贷款的信息。全国性金融机构(市)分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于每半年后个工作日前将半年内本市各分支机构使用环保信息情况反馈报表收集汇总,以书面形式(加盖公章)向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报送(同时提供电子版)。

(四)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获取经全国性金融机构(市)分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盖章确认的使用环保信息情况反馈报表后,审核报表的合规性,将审核通过的报表于每半年后25个工作日前汇总并上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同时以书面形式通报至市环保局、全国性金融机构(市)分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

(五)建立信息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

1.信息更新。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整改信息和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信息要及时更新,应在信息变化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报送更改信息,即在原有报送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表”中,将“违法行业改正情况”一项补充完整;在原有报送的“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信息表”中,将“审核时间”和“审核结果”补充完整。

2.异议处理。当企业对在企业征信系统中的环保信息提出异议时,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应按照企业环保信息异议处理程序(见附件2)规定及时进行核查,确需更正的,原信息提供单位应及时对异议数据进行更新和修正。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各级支行、各级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同级环保部门开展异议处理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环保执法、审批等工作及数据报送工作,确保信息报送的畅通、及时、准确。对企业提出的异议要认真核实,如实提供相关证明并对提供的材料负责。

(二)各级金融机构向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时应在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中查询其信用情况,并将企业的环境守法和违法信息作为放贷的重要参考,防范信贷风险。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3

一、转换与调整的必要性

(一)外汇储备高,进出口结构失衡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仅次于日本,居全球第二位。以我国1997年和2005年外汇储备数据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记载,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为1398.90亿美元,外汇储备在9年期间持续高增长,截至2005年底,外汇储备量大约为1997年的6倍。

庞大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实力的增强。但同时还必须看到,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过多,不仅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还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适度调整外汇储备规模。

近几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年我国外贸顺差为167.0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外贸顺差高达1019亿美元,约为1995年外贸顺差的6.1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5年贸易与发展报告》,2000~2004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6%左右。巨额贸易顺差的负面影响逐步显露了出来,如贸易摩擦增多,进口资源依存度提高,贸易条件恶化等。其背后隐含的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数量扩张型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的外在表现,反映在国内经济运行与对外经济运行的关系上,是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调整进出口结构,改变结构失衡的现状,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高顺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非常必要的。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目前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

二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记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0~2004年分别是1.13,1.14,1.30,1.39,1.40。可见,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额有逐年上升趋势。

(三)经济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出口低技术附加值产品换取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粗放性严重,其增长主要依赖价格和数量推动,产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小。以纺织品、服装为例,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货物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金额却排在世界第四、五位。近年来我国每年出口服装件数达50亿件套左右,但平均出口服装的价格不到法国出口服装的1/10。

出口的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收入需求弹性小,出口规模难以扩大。再加上产品附加值低,以致抗汇率风险能力差,易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我国外贸保持适度增长,还有利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我国外贸出口向集约、高效的转变。

二、转换与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一)保持经济的内外平衡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既有内部平衡目标,也有外部平衡目标。内部平衡目标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外部平衡目标可分解为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其中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还可进一步分解为贸易收支平衡和资本流动稳定。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越来越高,外部平衡在政策目标中的地位也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国际收支差额很大,国内经济的平衡就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则可能造成国内经济衰退。此外,随着一国经济开放的增大,汇率水平变动的其他经济效应如财富效应、收入分配效应、投资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资本流动效应、货币效应等都会得到强化,这使得汇率变动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全局性的复杂影响。这时,宏观调控就不仅需要关注经济的内部平衡,也要同时注重经济的外部平衡,因此,内外平衡的协调成为宏观政策当局的最终政策目标。

(二)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

我国是能源和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经济是资源消耗型经济,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低,单位资源消耗量产出低。经济增长是许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样,减少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虽然占用了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得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也只有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前提下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提高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

(三)提高外汇效益

高额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表明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如果这种势头不断持续下去,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高居世界首位的外汇储备,其使用效益仍有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用好适度外汇储备,尽可能提高投资收益。一方面要鼓励国内实力企业走出去,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来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成果,以调整虚拟资产和实物资产结构;另一方面要适当考虑增加权益类资产比重,以调整债权资产和所有权资产结构。提高外汇使用效率,对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调整的对策措施

(一)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1.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关键是建立起我国的绿色产品生产在引导、扶持和规范绿色产业上,国家可运用的政策手段有:(1)投资融资政策。目前,绿色产业已成为国际金融业贷款和融资优先考虑的重点,我国也应建立政府长期支持绿色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并运用财政手段影响投资方向,给予绿色产业信贷优惠,促使绿色产业的优先发展。(2)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可在绿色产业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引进和应用先进设备的税收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体系。(3)激励引进创新的科技政策。目前,绿色产业的规模还处于小型试验阶段,国家应增加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以降低成本,节约社会劳动。

2.进口结构的调整

“绿色”进口结构的实现,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含量高的设备,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性循环的可能。“绿色”进口结构的调整可通过政府的激励措施和强制措施两方面实现。政府可积极鼓励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给予进口信贷的优惠和融资上的便利,减免关税,从而达到调整进口结构实现“绿色”进口结构。此外,国家可以通过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和进口技术标准制度。

(二)调整外资利用政策

一是调整方向。从过去注重以外资投入拉动经济总量增长,向着重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促进自主产业升级转变,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提高利用外资促进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是优化结构。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吸收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和服务业等产业,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优先鼓励外资与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三)鼓励走出去

一是逐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加工装配。在进一步加强与各国、各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的同时,努力增加当地就业,增强当地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探索跨国并购等投资方式。

二是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讯信息、物流航运和中介服务,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交流,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便利化创造条件。

(四)加强资源、能源、环保等控制

建立外贸发展与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和考核外贸效益,不应只考虑外贸自身的规模效应和外汇收入及外贸顺差的大小,应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节能效率以及环境成本等因素同时纳入。在以综合竞争优势为基本目标的前提下,逐步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不利局面,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消耗的集约发展之路。同时积极推进绿色贸易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利用绿色税收、绿色标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贸易保障等制度使外贸发展与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目标、环境保护与生态维护以及消费者健康安全目标相协调统一,破除中国能源、环境。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4

“主要目标”和“着力点”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完成,《规划》提出了政策着力点:

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突出和重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丰富金融宏观调控工具和手段。

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支持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节能减排。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低碳金融发展。

着力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发挥利率、汇率和外汇管理等金融政策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支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逐步改变贸易不平衡状况。完善资本流出入均衡管理,便利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

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逐步解决阻碍金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着力促进金融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根本目的,鼓励和加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调整监管者功能定位、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动态把握金融创新的界限,把防范风险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

着力发挥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优化投融资结构,实现社会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丰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投资工具,推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疏通投资渠道,提高金融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着力提升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建立和完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防止风险跨业传染。规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行为,避免因过度发展造成“大而不能倒”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深化监管合作,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抑制监管套利行为,持续改进监管工具和方法,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接受公众监督。

着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保护广大存款人、投资人、被保险人等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宣传教育和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识别相应风险,严肃查处金融机构损害存款人、投资人、被保险人等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金融业改革的总量目标与结构目标

(一)总量目标:《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金融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面发展金融服务业,“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

自2005年以来,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金融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2009~2011年金融业占GDP比重一直维持在5%以上。在“十二五”期间,维持和提高金融服务业在GDP中比重5%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假设“十二五”期间,名义经济规模每年增长15%,则至2015年底,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可达42万亿元以上。

(二)结构目标:《规划》另一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分为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过去十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的增长是非常迅猛的,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社会融资在持续增长,2011年该比例达到14%,2012年前7个月这一比例就已经超过了15%,达到15.3%。事实上,在信贷增速放缓而债券融资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达到甚至超过15%应该也是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完成的目标。

制定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的意义在于,明确金融业将保持高于整体GDP增速增长、直接融资规模地位将继续提升。未来我国信贷增长有可能持续放缓,股市相对低迷也将限制企业股权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其重要性将逐渐超过信贷和股权融资。

货币政策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货币政策:此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贷款和M2转为社会融资总量,政策工具从以数量为主转为价格为主,明确提出建立公开市场引导货币市场的能力,这意味着两方面转变:

一方面是从物价与增长并重转为更加关注价格,这表明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的责任,弱化货币政策对增长的影响,这样总体上货币政策的效果会逐步增强,并且从政策上来讲也比较超脱。

另一方面是把物价变成价格,反映出不只关注物价曲线,而是关注更广泛的价格体系,包括CPI、PPI、价格指数等,更科学地设定调控目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规划》强调“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健全中长期市场收益率曲线”等。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展开,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对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的上浮,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预计未来我国利率工具将比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额度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宏观审慎监管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划》提出将依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具体路径为:“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以便利跨境融资为重点,加快改革信贷业务外汇管理;以扩大个人用汇自为着力点,进一步放开个人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

这是对“人民币基本可兑换”目标的细化。不过,对资本项目放开至关重要的汇率市场化改革,《规划》仅提出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时间表。

(二)宏观审慎监管:《规划》强调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等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存款保险制度与微观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援助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体系的主要内容。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金融创新

一、低碳经济与金融工程

(一)低碳经济背景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矛盾突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环保和节能的需要,也是经济振兴的需要,因为低碳经济将会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能够推动我们中国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低碳经济将成为我们中国经济振兴的一个新引擎。

(二)碳金融的产生及涵义

碳金融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不仅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并且以法规的形式有力地限制了相关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了良好的法律基础,碳排放权随之而来,并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其为核心的碳金融工程应运而生。

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目前,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碳金融工程已经渗透到世界范围碳市场的各个环节,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如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都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创新。

(三)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工程创新的支持

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一方面为金融这个经济核心地位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是金融业的创新,顺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产业发展也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工程的创新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成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低碳经济催生了碳金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单位碳排放量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用于平衡企业因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成本差异,因此碳交易就具有了交换和价值功能,进一步就有了货币的功能,从性质上讲碳交易就是一种碳货币。这样一方面使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可以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标准的金融工具可以在碳货币的实施过程开发,也包括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

2.碳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通过拒绝向超量排放的项目放贷,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定向募集等融资方式具有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耗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促使经济发展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变。

二、目前我国创新碳金融工程的局限性

为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与金融业联手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项绿色环保政策,使“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出现端倪。尽管如此,我国的金融体系尚没有充分发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发展碳金融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低

碳金融在世界范围内才刚刚兴起,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还不够了解,相关业务人才也极为缺失,导致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驱动力。

(二)碳金融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经济利润存在矛盾

目前碳金融业务已具备社会效益,但由于欠缺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发展碳转型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缺乏经济效益,这直接导致融资机构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还无力分担应社会成本,风险性大,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融资环境较为严苛。

(三)中介市场不健全

开发碳金融业务往往涉及风险因素较多,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碳金融相关业务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是由专业中介机构完成,而国内相关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难以开发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

(四)政策法律风险较大

首先,碳金融相关优惠政策缺失,政府关于支持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没有出台,财政税收没有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同时,减排认证的相关规定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因为,减排单位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由于技术发展局限性和领导主观性,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缺乏稳定性。因此,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着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工程创新

(一)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二)设立碳交易市场

碳市场是碳金融活动的重要平台,发展低碳金融,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碳交易市场:一是按省或区域进行划分,合理确定各区域的排放总量;二是初始配额的分配方式可考虑招标、拍卖或行政分配等方法,兼顾公平与效率;三是排放权初始价格的确定应以排放的平均治理成本为基准。四是应建立碳市场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碳交易市场,形成碳交易,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减排的真实成本。这样,计算用于减排的国家财政投入量也就有了一个参照标准,行政手段的效率也就有了保证。

(三)创新碳金融产品

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支持节能减排,就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碳金融业务处在起步阶段,业务内容还比较单一,明显落后于国际银行同行。但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空间大,发展低碳金融,有着广阔的前景,还需要更多碳金融产品以及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典型的碳金融产品包括:

1.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银行可以通过绿色信贷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比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几年前就加入了支持低碳经济的行列,发放可再生能源贷款,向节能减排实行倾斜贷款,重点扶持环保项目。

2.低碳信用卡

低碳信用卡体现低碳和环保的理念,采用可降解的绿色材质制成,具备各具特色的绿色交易功能,如个人绿色档案、碳排放量计算器、购买定额的碳排量等,低碳信用卡不仅可以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更鼓励广大信用卡客户参与绿色消费,畅享“低碳”生活。

3.碳排放信用

碳排放信用是环保衍生品,也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即排放到大气中的每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个“份额”,即为一个“碳信用”单位,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可获得等量排放权。如果企业没有用完分配给它们的“碳信用”,就可把剩余的额度卖给需要更多“碳信用”的企业。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些企业卖出的“碳信用”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等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这些投资于“减排权”转让的基金可以从中赚取利润差价。

4.能效融资

能效融资指针对国内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提高能源效率,利用清洁能源及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中小项目而设计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风险分担机制,并且在风险评估方面给予技术协助。以兴业银行创新的能效融资业务为例,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一旦贷款发生不良,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从而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了一个样板。

5.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双赢”机制: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

6.碳金融衍生产品

碳金融衍生产品包括碳期权和碳期货,碳期权合约的基础资产是碳期货合约,碳信用期货合约价格对期权价格以及期权合约中交割价格的确定均具有重要影响。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其中,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

(四)完善碳金融相关制度建设

一要完善环保标准,加强信息沟通。定期通报环保政策法规、企业执行环保政策情况、企业节能减排责任考核情况等,加快“绿色信贷”项目信息库建设,提高绿色金融创新的服务效率。二要加强金融政策引导与激励。对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能够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对于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给予政策支持;对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政策扶持。三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创业板发行和监管制度,推动低碳、绿色、环保、新能源等行业发展,鼓励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改造产能,加强跨部门监管和协调,严厉打击违规证券活动,严惩内幕交易等行为。四要充分运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政策,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开展低碳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四、低碳经济下金融创新案例

(一)案例背景

鹰鹏化工公司在生产F22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副产品F23,其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1.17万倍。鹰鹏化工利用独特工艺将F23分解为二氧化碳、氟化氢和盐酸,从而大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2009年4月通过联合国CDM执行委员会的审核,成功注册为CDM项目。此后,鹰鹏化工与意大利及爱尔兰的两家大型公司开展了CDM项目合作,向上述合作方转让该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从上述项目中,鹰鹏化工每年可得收入数千万美元。

(二)中国银行金融创新方式

由于通过CDM项目下CER交易获得收益的收汇期较长,鹰鹏化工希望中行能给收汇1年期的融资,以缓解资金需求压力,同时规避美元汇率风险。考虑到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该项目前期已顺利获得CER,中国银行对传统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进行了大胆创新,根据客户需求将融资期限确定为1年,融资金额298万美元,并落实不低于298万美元的掉期协议。

(三)案例评价

中国银行积极推行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创新,为鹰鹏化工有限公司办理的CDM项目碳交易融资业务,既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又为企业规避了美元远期汇率风险,值得金融机构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建萍.“低碳经济”,金融何为[J].西部论丛,2010;1

[2]邹亚生.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碳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10;4

[3]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10;4

[4]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6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其中谈生态保护建设和节能减排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严格保护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速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和公正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政协加大工作力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发言、建议、提案逐年增多,这一议题给政协开拓了一个很宽阔、很有前景的议政建言平台和领域,建议今后要一如既往地继续呼吁,持之以恒地把这个议题坚持下去。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指导思想”里明确指出,今后5年的工作,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而转变发展方式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体会是政协组织、派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要与时代主题、主线和内蒙古的实际密切结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议政建言的议题。这些年我根据分管的工作,与政协以及民盟的同志们和政协委员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展开多个议题的调研,在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发言和提案,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

(一)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

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国务院去年21号文件“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文件中,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首先是“生态安全保障线”,建国以来国家对内蒙古还是第一次这样定位。

在生态问题上,我们要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巩固国家的生态安全放在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富强至高无上的位置。根据新形势,这次政协会上委员们呼吁修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

生态保护最迫切的是湿地,但我国的“湿地保护法”至今还未出台,成为本次会议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按照世界湿地公约,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等都是湿地,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2010年我与人资环委、政协委员到东部盟市进行了湿地调研,感到我国北方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特别是我区没有雪山,水资源的涵养全靠湿地。湿地还调节着气候,栖息着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最高,是生态家族的“大家闺秀”,须格外呵护。湿地与草原森林相互依从,草原森林的退化都是从湿地开始的,我国应该抓紧制定 “湿地保护法”。

这些年,我国对森林和草原的保护明显加大。根据内蒙古政协、人大和一些政协委员的提案,全国政协多次组团赴草原地区调研“保护草原”议题,我两次陪同调研。在多方努力下,国务院在2010年出台了“草原保护奖补政策”,去年全面落实了这个政策,地方也予以配套资金,广大牧民受益。我区得到国家补贴40亿元,自治区配套10多亿,共50多亿提高了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可见,在保护草原的同时也可惠及民生。今后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一步细化、坚持和完善奖补机制。

(二)推进节能减排和碳交易步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比较慢,转变的效果也不如人意。转变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推进节能减排,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去年工作的问题和不足时说“节能减排任务没有完成”,可见确实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一是工业减排,二是充分发挥森林、草原固碳增汇的作用。国家今年1月出台了“碳交易”的试点方案,定了7个省做试点,但没有我区。我在会上写提案建议在西部草原、森林、地区建立固碳增汇示范基地,我们要积极争取。

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加紧了绿色碳汇技术的创新,将碳汇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将碳汇产业化、市场化,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趋势,抢占先机,会很被动。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特别加强相关的立法和政策的出台。我区一方面是碳汇大区,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区。可以自行交易,可以先行先试。要发挥市场作用,健全碳汇机制,加快碳排放交易的步伐,促进生物固碳增汇减排步伐,因为生物固碳增汇减排要比工业减排成本小30倍。

科学研究证明,植树造林、保护建设草原、治理沙漠,就是创造碳汇,创造绿色新财源。绿色植被增加后,可以计算出创造的碳汇数量。在会上我建议尽快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排放权交易,实现碳平衡。

因此,应改善我区资源配置方式,以绿色产业换资源,以地上碳汇换取地下矿产资源,把沙漠、荒漠的绿化工程配置给煤电企业和能源资源性企业,把真金白银送到农牧民手中,对沙漠、荒漠进行绿化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配置方式。煤电企业在沙漠创造的碳汇可以与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交易,实现自身碳平衡,同时也为农牧民致富提供了机会。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议提出“壮大实体经济”是对的,但要与转变发展方式密切地结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实体经济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象我区这样的资源富集区有双重的压力:一方面国家要提高供电能力,另一方面要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这次政协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建议要明确节能减排的责任主体,呼吁能源企业要积极参与自愿碳减排,同时积极参与碳汇交易,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各项指标。

(三)高度重视我区生态原产地产品的保护与评定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2]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

[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绿色金融政策汇总篇8

关键词:跨境电商;外汇管理;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日渐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以来,海西州外汇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外汇管理局青海省分局关于支持青海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外汇服务,大力支持海西州特色农牧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带动了海西州电子商务初步的发展。许多企业为克服地理环境、企业成本、信息、市场等发展瓶颈,自发地探索电子商务应用,取得成效。

一、海西州跨境电子商务建设情况

(一)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前景乐观

2015年“双十一”,海西州在淘宝天猫平台消费2201万元人民币,省内排名第二,成交额同比增长38%;同一天,卖出产品金额为169万元,省内排名第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387%。卖出的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如枸杞、藏红花、牛羊肉、花草茶等,从数据上看,全州的农产品正在加速其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的进程,潜力可观。

为了给电商企业发展创造平台,促进海西电子商务迈出实质性步伐,2015年7月1日海西州挂牌成立并成功运行了中国青海柴达木电商绿洲。这是由海西州商务局、电信公司、德令哈林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全省首个地区专业化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是带动、引领、示范全州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海西州引导企业探索和搭建了自己的电商应用平台,如海西百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1号店・中国柴达木馆”、伊合山公司联合广州东海科技公司打造的“柴达木特色会馆”云卖店、格尔木海都公众服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的“95606生活服务平台”等共7家。同时,源鑫堂、大漠红等企业依托淘宝、天猫、1号店等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网络零售。在全州电商发展氛围的影响下,海西州在淘宝和天猫注册的个体经营店有近70家,截至2015年底,电商交易额已达8000多万元。

在柴达木电商绿洲示范基地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州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陆续建成或正在建设本地区的电子商务平台,乌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开园,这是海西州乃至全省首个县市级成立的第一家电商平台,目前其他地区正在筹备建设中。

2015年11月,根据电商发展的实际需要,海西州与杭州网农科技通过策划和设计,经过3个月联合打造了集监管、宣传、推介、批发、零售兼移动端为一体的柴达木电商绿洲网络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录入企业100多家,上传商品49种,确定首批供应商家13家,前三个月试运营期间销售额达980多万元,成效显著。

同时,海西州还利用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加强电商务实应用。“清食展”期间,海西州各参展单位和企业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翼支付、信息化应用等体验活动,通过网络商品订购、下单、配送等一体化交易流程,实现网络销售各类产品11万余元。引导电商企业线上推介订购和线下展览交易互为补充,融合发展。在柴达木电商绿洲举办了首届柴达木“互联网+”枸杞洽谈订货会,广州等5省区88家采购商同44家州内供货商签订了红枸杞意向协议4.3亿元、黑枸杞意向协议282万元,实际落地1亿元。

(二)跨境电子商务止步不前,发展缓慢

目前,海西州多数电商采用线上联系、下单,线下交易、支付,外贸企业也均采用传统贸易交易方式,选择跨境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意愿不强;同时海西地区也没有业务和技术条件成熟的非金融支付机构申请试点业务,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虽然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尚处于空白阶段,但在电子商务的逐步带动下,前景看好。

二、外汇管理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举措

(一)领会精神、统一思想,认真研究落实措施

2015年以来,外汇局青海省分局先后出台《关于支持青海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外汇管理支持青海省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2016年外汇管理支持全省涉外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工作要求,海西州外汇局及时组织全局人员、由主管副局长亲自带头进行学习讨论,结合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思路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力促涉外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勤沟通、强宣传、优服务、抓落实”的工作目标,力争从政策储备、沟通协调、政策宣传、指导服务四个层面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沟通协调、掌握情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结合辖区实际更好地落实《指导意见》,海西州外汇局积极与州商务、发改委、金融机构沟通,就全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瓶颈、发展需求、互联网及移动金融结算平台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掌握海西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并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建立信息与数据共享的平台,及时向有关部门推送外汇局总局、省分局相关政策、收集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最新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传及业务指导。

(三)强化宣传、优化服务,积极鼓励电子商务发展

为了积极营造外汇改革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氛围,海西州外汇局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分别对政府相关部门、银行、企业、个人多层次宣讲、解读三项《指导意见》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是积极与海西州商务局、发改委联系沟通,及时推送总局、省分局关于外汇管理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通过商务部门举办的全州企业电子商务培训会宣传各项政策,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二是深入全州金融机构,了解外汇结算、移动金融、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情况,在政策宣传的同时,鼓励外汇指定银行参与海西州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全州跨境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供外汇融资和外汇服务。

三是针对今年辖区枸杞外贸企业激增的现状,对地区绿色生态产业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先生态产业加入贸易外汇收支名录。利用窗口“面对面”指导企业外汇业务办理,对具备条件的企业解读电商政策、发放服务指南,引导企业积极尝试跨境电子商务,以新型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四是以4月8日全国跨境电商税改政策出台为契机,组织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全体职工开展了以“跨境电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活动从跨境电商的概念、发展模式、税收政策、发展瓶颈以及外汇局对跨境电商发展政策支持的角度,采用PPT方式详细讲解了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进程,使广大干部职工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有了整体的了解,激发个人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

(四)深入农村、便民惠民,支持农牧区跨境电商平台建设

参与搭建农村地区便民、惠民服务平台,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撑保障。一是满足农村居民汇款、转账、缴费、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二是与格尔木市政府发行邮政储蓄金融联名卡,将该卡打造成集消费、、网上支付等于一体的电商“一卡通”,实现消费“电子化”,使之成为格尔木市电商名片。三是加快电子银行业务普及,满足农村客户网购及网络支付需求,提供安全、易用的便利性支付结算手段。

(五)拓宽渠道,引导预期,扶持绿色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深刻理解全口径跨境融资的政策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中资企业融资渠道,针对企业普遍反映对此项政策不了解的情况,甄选辖区有真实贸易背景、且有融资需求的生态产业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确保企业有条件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二是积极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做好银行与涉外企业的政策传导工作,引导企业理性认识人民币汇率波动,鼓励企业在跨境贸易、利润汇出中使用跨境人民币,在帮助企业管理跨境交易中汇率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海西州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意识还不够浓

目前,大多数企业、合作社习惯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销售产品,对新型电子商务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全州跨境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海西州电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部分电商企业抓紧机遇自发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但与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成效甚微,特别是企业在物流配送、信息共享、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规范、成熟、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等方面明显不足,难以承担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正常运转,对全州发展电子商务示范带动效应不够明显。

(三)受交通条件制约,特别是物流成本高、网络覆盖低,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海西州的物流活动还处于低水平,粗放的阶段,难以适应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中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方式的变化,其功能、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跨境电商发展的需要。

(四)大多数企业、合作社缺乏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

全州也缺乏指导地区电子商务整体运营发展及开展前端操作应用和网络营销等实用性技能专业人才,致使电子商务应用效率不高、发展层次较低。

(五)电商销售产品多为枸杞、牛羊肉等特色农牧产品

此类产品的跨境销售需要得到相关国际食品标准认证,州内电商及外贸企业通过认证率普遍较低,牛羊肉的销售还需考虑肉质的保鲜因素,以目前的物流能力只会增加企业运输成本,因此多数企业希望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这使我州电商、实体外贸企业通过“互联网+外贸”的新型交易方式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受到了限制。

四、相关建议

(一)加快推进我州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提高农村电商应用能力

鼓励农村种养大户、经纪人、合作社开展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多种形式交易,支持涉农流通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牧区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向流动,探索农牧区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外汇产品服务。

(二)加强偏远地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鼓励物流(快递)企业发展“仓配一体化”服务

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在乡镇设立网点,延伸到乡村、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充分调动流通、物流、邮政、通信,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站,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三)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省州的优惠政策

以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业电商应用为重点,力争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企业。引进优秀电商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网络平台、信息处理、系统应用和软件运营等技术服务,形成集商品交易、物流快递、研发设计、信息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的电子商务聚集区。

(四)加强跨境支付的合作与联合监管机制

包括国内与国际的监管合作、国内多部门之间的监管合作和不同地域之间的监管合作,推动建立合作监管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工商、海关、税务、商务及外汇管理多个部门,跨境支付机构管理又打破了外汇支付地域的限制,在对跨境外汇资金流动制定监管措施时,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不断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全方位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方式,有效整合培训资源

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和创业技能,同时组织电商人员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和学习交流,进一步拓宽思路,增长见识,提高农村电商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充分动员和利用好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州内各主要媒体要关注和重视电子商务,宣传普及电子商务的知识、政策等,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会计专业大专实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现代金融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