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对金融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2-08 16:16:10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1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金融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发展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不断的完善,金融创新应运而生,成为大环境下推动金融发展的内部力量。很多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不断出现各种新型理财品种,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和完善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品种单一,企业的融资结构不规范,金融产品的发展不完善,法律保护欠缺等问题仍然存在,那么,如何把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到最大?如何尽量消除制约金融创新的因素?确立中国未来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金融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照搬西方的金融创新理论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创新之路。

二、金融创新的内涵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对原有金融工具进行更新换代和改变原有的金融体制,以得到当前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还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它是一个缓慢推进、被盈利动机推动、持续不断的发展进程。

三、金融创新的方式

(一)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作为一国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受制于基本经济制度,所以金融制度创新也受制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框架。金融制度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调控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它对金融产权、信用制度、各金融主体的行为及金融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并决定着各方面的运作质量。

(二)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是指建立新型的金融机构,或者将原有金融机构加以重组或改造,是以金融创新经营的内容和特征为基础,为了创造出新型的经营机构,构建完善的机构体系,以适应当前的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产品的创新,它们是通过不断的演变和扩展各种信用形式顺应时代潮流产生的,如有价证券、汇票、金融期货等交易对象,它们在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流动性、利率、收益等方面具有新特征。金融创新的主体就是金融工具的创新,所以金融工具的创新至关重要,金融产品的核心是满足金融市场需求的,金融工具的是以客户所要求的产品种类、方式、特色、质量和信誉为形式,旨在客户提供安全、方便、盈利的金融模式。

(四)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创新指金融业通过金融工具创新而积极扩展金融业务范围所创造新的金融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随着证券交易的国际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业越来越多的从事跨越国境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甚至也可以在其他国家发行本国的债券与股票,全球性的证券市场从此形成。这种新的金融市场把信贷和债券流动结合起来,具有短期银行信贷和流动性有价证券的双重属性。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指的是微观经济主体开辟新的金融市场或宏观经济主体建立新型的金融市场。由于金融市场向更高级金融市场的过渡和转化,由封闭型金融市场向开放金融市场的进入和拓展。

(五)金融资源创新

金融资源,主要包括作为资金的货币和能够流通的证券,以及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接受的信用,具体是指人才、资金、财务、信息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而且能够带来增值。

(六)金融科技新

金融科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追求速度和效率的金融服务,以及在金融领域对科技的应用,对金融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使金融服务多元化、全球化,另一方面又缩小了金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缩。

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作为一次波及全球的金融改革浪潮的金融创新,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融造成深远的影响。各国也与时俱进的调整了相关政策和实际操作方法。新市场的产生,以及新的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金融创新增加了信用的多元化,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一)金融创新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挑战

从理论上,金融创新降低了货币需求,改变了货币结构和内涵,使得货币的计量更为复杂,更影响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加了货币供应主体,加大了货币乘数。上述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对货币政策中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相应的作用。总而言之,各国货币当局必然对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的深远影响予以高度重视。

从世界范围内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了许多影响,原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逐渐下降,各国为应对这一变化,相应的调整了货币政策。我国的金融创新,从改革开放起,历经从无到有,稳定成长,加速发展的各个阶段。时至今日,我国的金融创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为此调整了货币政策,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政策的具体方面

1.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1)金融创新改变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导致货币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交易性货币需求不断下降,投资性货币需求逐渐上升。由于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人们货币持有量不断减少,人们更愿意把货币作为投资手段,进行间接交易,或者说是由第三方委托交易。另外,支付结算系统也由于金融创新发生了变革,人们更热衷于在线支付,进而大大削弱了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的偏好,导致交易性货币,也就是现金的需求下降。

(2)金融创新导致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一般短期内国民收入是相对稳定的,而人们用来进行交易的货币又是由收入决定的,所以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应该是相对稳定并且可以预测的,但是,投资性货币需求受市场利率、机会成本、投资预期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则则呈现相对不稳定表现。再加上,人们的心理预期是无规律的,利率、汇率、股价也是经常变化的,人们的偏好也有一定的波动。投机性货币需求比重的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必然会削弱货币需求稳定性。

(3)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金融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方式等,使得交易更加快速便捷,大大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削弱了货币的可测性。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不但使高能货币不再只有存款和现金,而且使通货存款比例、非交易存款比率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得不稳定,这就大大影响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

(2)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货币供应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越来越受制于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支配。

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限制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

一是降低了实际提缴的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为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持续更新负债业务种类和方式来规避无息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二是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范围。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一些非存款工具如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的产生,使得大量银行资金流入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确保自己的负债规模的同时,又能避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

(2)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

一方面,金融创新减少了再贴现条件的规定约束,削弱了原有真实票据的影响力,使得一些刚产生的票据都能符合货币当局的要求。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使以往的调整再贴现作用力消失。

(3)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一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更加丰富的工具。首先,金融交易方式的创新使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买卖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另一方面,也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条件。

二是金融创新增强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公告作用。通过影响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来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调整一般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增减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指引Ч众和金融机构对经济前景的判断,使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刘欣然,碳金融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3-44.

[2]牛慧,碳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23.

[3]胡跃飞.供应链金融一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 TianQiu,Bo Zheng,Guang Chen. Financial networks with static anddynamic thresholds,[J]. New Journal of Physics:2010(12).136-138.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2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政策、房价

房地产商品是家庭消费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房地产商品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一个国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提升人们对房地产投资的利润预期,从而导致房地产投资的过度膨胀。因此,合理制定金融政策,并有效利用其变化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升,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利率、首付比例和汇率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分析房地产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一、金融政策与房地产需求

1、利率与房地产市场需求

住宅是家庭最主要的资产,根据测算,住宅价格大约是一个家庭可支配收入的7倍左右,住宅的高昂价格使得家庭必须依靠银行贷款才能购买起住宅,而影响消费者贷款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贷款利率的高低。利率对居民的住宅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当利率降低时,会迫使人们降低储蓄而转向消费或进行其他投资,居民在寻找消费和投资出路时,可能会考虑购买或者扩大住宅的消费或投资。对于原来已计划扩大住宅消费或投资的居民来说,会加快他们购买速度,进而增加对住宅的现实需求;(2)在利率降低时,住宅抵押贷款的利率同时降低,这在实际上降低了居民进行住宅消费或投资的成本,也会刺激居民扩大住宅需求。提高利率必将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具有极大的抑制作用。而降低利率将会降低居民的月均还款额,减少居民的负担,从而增加对住宅的需求。

2、贷款首付比例与房地产市场需求

2000年以来,银行不断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首付比例,首付比例的降低,意味着许多家庭可以提前享受到住房需求,未来的房地产需求得以在短期内实现,降低了住房消费或投资的成本,大大刺激了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对银行来说,贷款首付比例的降低,一方面繁荣了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却也使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首付比例的增加,既会提高按揭贷款门槛,降低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也会加大投机活动所需的资金周转量,从而有效地抑制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活动。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政府进行金融政策调控的目的,不应当是限制居民的正常需求,而应该是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和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银行的资金大多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存款,因此一定要设立按揭贷款首付比例的门槛来保护储户的利益。当前在20%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首付比例虽然可以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同时会压缩房地产市场的正常消费需求,所以政府的落脚点应该是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

3、汇率、经济全球化与房地产需求

房地产商品具有投资需求的基本属性,目前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每年经济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同时中国处于城市化率快速推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房地产价格必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从汇率的角度分析,中国目前处于人民币升值的加速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必将刺激更多的国外资金涌入中国市场。因此在打击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需求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国外资金的涌入。

二、金融政策与房地产供给关系

影响房地产供给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市场价格预期、土地成本、税收政策和银行的贷款利率。从金融政策的角度,则主要是考虑银行利率的作用。开发商在开发楼盘的过程中,其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贷款利率的提高,将会增加开发商在取得土地、开发楼盘中的现金流支出,加大开发的成本也即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进入门槛。

房地产开发往往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因此,银行利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住宅市场的供应量。如果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减少对住宅开发商的贷款。提高市场利率,住宅开发的借贷成本提高,住宅供给往往会减少。另外,由于银行利率提高,人们储蓄意识增强,进而减少对房产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反,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扩大放款,市场利率下降,住宅开发成本降低,就会刺激住宅开发商增加市场供给。同时利率降低,人们的储蓄愿望随之下降,促使人们进行住宅投资。而住房抵押贷款利率较低,又会刺激人们使用消费信贷方式购房,增加住宅需求,推动住宅价格上涨,进而引起住宅供给的增加。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如果国家对于国外资本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没有任何限制,也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商品供给的增加。。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上所述可见,金融政策的变化是通过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此,合理利用金融政策调控房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制定金融政策并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也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

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住房贷款利率,或者抬高住房贷款门槛,都将抑制购房欲望和实际投资,从而抑制房价的无序上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出台金融政策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降低房价,而是使房地产价格充分反映供给和需求信息,降低房地产商品的投资和投机因素,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在使用金融政策调控房价时,必须同时考虑房地产投资的利润预期走向。因为一般情况下,投资与否或多少取决于预期利润和银行利率的比较。假如房地产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居高不下,而政府对非居住性购房又缺乏必要的限制。那么,即便降低了利率,投资仍然不会减少,从而使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抑制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

总之,金融政策可以在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有所作为,但是要使房地产价格真正得到控制,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并配合使用其他相关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1、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房地产金融。(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编写)。

2、房地产金融核心期刊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3

关键词 “营改增” 金融业

一、全面推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历程及意义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党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作出了营改增的重要决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部分行业,部分地区。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2012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拉开序幕。随后,2012年9月1日至年底,营改增试点逐步扩大至10省市。

第二阶段:部分行业,全国范围。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试点推广至全国,同时将广播影视服务纳入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在全国范围实施营改增试点;2014年6月1日,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实行差异化税率。

第三阶段:所有行业,全国范围。从2016年5月1日起,将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至此,营改增的税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营改增全面推开后,一是实现了货物和服务行业全覆盖,打通税收抵扣链条,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将最终确立;二是减轻企业税负,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必将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提供有力支持。

二、有关金融业营改增新政策解析

(一)税率和征收率

按照36号文件规定,金融业增值税税率为6%,较此前营业税税率5%略有上升。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是基于差额征税(销项减进项),而营业税是基于全额征税(仅销项),倒算出与营业税同口径的增值税率5.66%,直观上高出0.66%。

此外,小规模纳税人提供金融服务,以及特定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的部分金融服务,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率为3%。很明显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此次营改增是个利好,为企业降低了税负,增加小规模纳税人的生存机会。

(二)应税范围调整为四大类

金融业在营业税税目下的应税范围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业务、其他金融业务和保险。按照36号文件规定,在增值税税目下,调整为四大类,保留了贷款服务、金融商品转让和保险服务,将融资租赁、金融经济业务、其他金融业务归入了直接收费金融服务。

第一,贷款服务,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而取得利息收入的业务活动。各种占用、拆借资金的利息收入均按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以提供贷款服务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为销售额。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其他企业提供的贷款服务,都属于36号文件规定的贷款服务应税范围。

第二,直接收费金融服务,是指为货币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业务提供相关服务并且收取费用的业务活动。

第三,保险服务,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包括人身保险服务和财产保险服务。

第四,金融商品转让,是指转让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和其他金融商品所有权的业务活动。其他金融商品转让包括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转让。

(三)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予以保留

第一,延续了原营业税下存款利息和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免税政策。根据36号文件,以下情况免征增值税:一是人民银行与银行间的资金往来;二是同一银行系统内联行往来业务;三是经人民银行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开展的短期(一年以下)无担保资金的融通行为;四是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转贴现业务。

第二,原则上延续了原营业税下对国债、地方政府债利息收入的免税规定。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逾期贷款是否缴税这一细节,36号文件规定,金融企业自发放贷款后,自结息日起90天内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按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自结息日起90天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暂不缴纳增值税,待实际收到利息后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第三,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委托境内公司在我国从事证券买卖业务、香港市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买卖上海证交所上市A股等在此次过渡政策中被列入免税的范围。

除了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延续之外,36号文件最大亮点是明确了固定资产抵税细则,规定一般纳税人在2016年5月1日后取得的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自取得之日起分2年按60%、40%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三、营改增新政策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对税负的影响

金融业原营业税税率为5%,营业税作为价内税,其计税依据却是其经营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全额。营改增后,金融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6%,因增值税为价外税,其计税依据首先得换算为不含税收入。因此,虽然利率上升了1%,但倒算出与营业税同口径的增值税率5.66%,直观上高出0.66%。同时,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如电子设备、办公设备及其房产等固定资产采购;信息技术系统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支出等。但在实际业务中,有更多的成本支出将因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不能抵扣,如利息费用以及与贷款业务直接相关的佣金与手续费支出,从业人员的人工支出等。因此,能否取得可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是金融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减的关键。

此外,金融业小规模纳税人提供金融服务,以及特定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的部分金融服务,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率为3%,税负下降幅度达40%左右。

(二)对业务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后,一方面,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需要充分考虑每项业务税负变化对价格与利润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出合适的服务价格,在增值税发票开具方面,应及时准确地收集客户的开票信息,做好增值税发票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进项税的抵扣对金融业税负的重要影响。因此,金融企业需要做好税务筹划,完善供应商管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采用不同的购买合同价格谈判办法,提升议价能力水平,同时对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中的涉税条款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阅和修订,并对采购流程、支付报销流程、增值税发票取得与认证流程、成本费用核算等环节的流程进行改造与优化。

(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后,金融企业一是需要结合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对信息技术进行更新改造,将业务系统与增值税开票系统进行有效衔接,避免出现硬件、软件不相容情况而带来的损失。二是需要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组织好财税岗位人员进行增值税培训,辅导相关人员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票证的业务处理流程,避免出现违法行为。三是需要加强税务方面的专职人员培养,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积极地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合理地进行税务筹划以应对营改增的顺利进行,切实提升金融业税务管理能力。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4

【关键词】 保证金存款; 准备金; 法人机构

一、政策出台背景

保证金存款指的是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具有结算功能的信用工具、资金融通以及承担第三方担保责任等业务时,按照约定要求客户存入的用作资金保证的存款。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受贷款规模控制影响,普遍加快了表外授信业务的发展,以满足市场客户的融资需要,保证金存款随之大幅增长。以江苏为例,2011年8月末全省保证金存款余额为8 336.97亿元,比年初增加2 071.24亿元,增幅为33.06%,远高于各项存款增幅24.32个百分点。在保证金不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情况下,银行不但借此创造出新的流动性工具,还可全部用来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使其成为银行存款竞争的重要手段,部分中小银行甚至不惜以高息为代价吸引客户提供全额保证金。保证金存款的快速增长造成表外业务的无序发展,如果不将其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必将影响存款准备金的调控功能,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2011年8月下旬,人民银行总行下发《关于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通知》(银发[2011]209号),要求金融机构将保证金存款分阶段、逐步纳入一般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由于全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实行资金集中配置,所有存款均集中到总行,准备金由总行统一交存,因此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对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分支机构的影响暂不明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则影响较大。

二、对江苏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影响分析

(一)保证金存款占比仍较大,但出现小幅下降趋势

截至2011年末,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122家,其中城市商行4家,农村金融机构63家,村镇银行42家,外资银行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12家。如图1所示,2011年8月末至2012年2月末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保证金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比重分别为13.91%、13.54%、13.18%、12.84%、13.08%、13.03%和13.08%,这一比重分别高于同期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1.34、1.47、1.62、1.43、1.65、1.43、1.31个百分点。此期间,江苏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保证金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除在2011年12月末有所上升外,基本维持小幅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在2011年存款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保证金存款仍备受青睐;二是政策调控的时滞性,效应还未完全显现。

(二)银行系统流动性收紧,部分小银行信贷投放压力激增

2011年9月15日至2012年2月15日,六次上调保证金存款交存比例,全省冻结资金平均分别为54.68亿元、104.31亿元、158.19亿元、216.36亿元、309.06亿元和395.03亿元,流动性进一步收紧。部分村镇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业务范围窄,保证金存款占各项存款比例过高,如常熟建信村镇银行、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兴化苏南村镇银行、铜山锡州村镇银行、宿豫东吴村镇银行、泗阳东吴村镇银行保证金存款占比基本都在50%以上,常熟建信村镇银行在9月份甚至平均高达70%,将保证金存款纳入交存范围后,必然会影响原定资金安排,减少可投放资金。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主要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无形中也加大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存款营销压力增大,结构面临进一步优化调整

保证金存款占比过高,不利于银行存款稳定。在各项存款增长趋缓的背景下,部分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保证金存款业务增加存款规模,但保证金存款期限通常为3月或6月期,陆续到期的保证金存款将会导致银行各项存款出现较大波动。此外,部分银行受短期利益驱使,与企业联手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拓展业务,从而拉动存款规模快速扩张,造成存款虚假繁荣,引发信用膨胀风险。此次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保证金存款的快速增长,有利于银行机构加大对银行存款结构的调整,为银行机构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约束表外信用业务,控制金融风险

在货币政策持续稳健的背景下,银行承兑汇票等保证金都属于表外业务,不直接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更多企业将承兑汇票和信用证等作为短期融资的重要工具,这也导致银行表外业务的激增,且之前保证金存款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且可纳入存贷比考核,因此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动力较大。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交存范围之后,银行的表外业务被纳入了监管范围,这有利于控制表外业务过快发展,同时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五)融资成本上升,削弱了银行机构盈利能力

中间业务利润已成为商业银行总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调整涉及大量资金,减弱了表外业务的发展动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一是表外敞口授信增幅放缓。二是保证金存款收益率降低减少银行利润。银行吸收的保证金存款一般按相同期限存款利率付息,多为3月或6月期,而央行仅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按1.62%计息,远远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利率和同期的同业拆借利率。以江苏银行为例,2011年末保证金存款交存法定存款准备金数为66.11亿元,如果以三个月同业拆借利率(7.2%)计算,该行将因此损失3.69亿元,相当于2011年全年净利润的2.46%。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负债结构,增强存款稳定性

第一,主动调控资金业务期限和投资结构,逐步回收活期同业存放资金,减持现券、买入返售票据等储备资产,并适度缩短后续资金业务的期限,确保自身流动性安全;第二,放慢资产扩张步伐,控制高资本消耗业务的发展,降低对外部不稳定资金的依赖;第三,在加大对核心客户拓展力度的同时,拓宽资源客户群体,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并进一步提高中长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的占比;第四,适度减少银票签发规模,加强对票据业务的管理。各家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健全完善表外业务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严密监控保证金存款的来源、承兑款项的来源和贴现资金的去向。

(二)增强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灵活性

一是政策调控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虽然存款准备金和信贷规模控制能够较快地降低市场流动性,平抑通货膨胀预期,但是,由于上述两项政策并没有考虑到地区、行业的差异性,而是简单地进行“一刀切”,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的合理贷款需求受到抑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为防范租赁业务风险收取的租赁保证金,不具备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扩张效应,即使纳入交存范围,也不能起到限制信贷扩张的作用。再如,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可以进行政策优惠,引导其合理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二是政策工具选择应更加科学、灵活。央行应该在对宏观形势及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各种政策工具的利弊,借鉴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经验,合理选择政策调控工具,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同时促进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运行。

(三)银监部门应强化监管,约束银行不审慎行为

一是监管部门应强化对银行业机构特别是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测力度,督促受此次货币政策影响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力度,做好压力测试工作。二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经营和竞争行为的引导,指导各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对违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三是转变经营理念,完善存款考核机制。各家金融机构应改变员工个人绩效过多与存款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规范不审慎揽储行为,防止通过送礼品或给佣金变相提高存款利率。

【参考文献】

[1] 周景彤,姚田芝.中国:保证金计提存准政策影响几何?[J]. 国际金融,2011(9):27-29.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5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货币政策;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6.42.097

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创新和变革,也就是在金融领域中能够对每一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性的组合。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使用一些观念以及技术或者相应的管理方法对金融体系中的每一种要素进行搭配和组合,以此形成一种新的机构、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以此提升金融资产在流动方面的基本效率,让风险化解到最小,也让盈利达到高度统一。近年来,金融行业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产品的创新对于货币政策产生一定制约作用,以下就对这些影响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1 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性工具的作用影响

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工具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金融工具中创新对于币政策的工具性影响最大。若是使用一般性的工具,实施的对象存在一定的广泛性,使用更加频繁,能够对经济的运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有一些起到了弱化性的作用,有一些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1.1 金融的创新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弱化作用

金融的创新让金融证券也走向了逐步增强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呈现:一方面,因为大量的资金从银行中流动出来,走向金融市场或者是没有存款性质的金融机构,这样就减少了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束缚。另一方面,创新对于金融市场中的负债比率有改变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商业性质的银行中,因为存款的负债比率在下降,一般是通过国内外市场中的同业性拆借以及回购协议和短期款项的借入等让金融债券的数量稳定地增加。这样的方式让银行体系中的存款数量有所减少,由此在法定存款上准备金的利率就大大地降低了。国家在货币对于金融创新进行鼓励,以此希望能够获得在金融技术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对于准备金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逐步地降低了存款的准备金利率,这也是一种大的趋势。因为网络信息的发达,因此网络银行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网络银行有迁移性特点,那么客户和传统银行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分就是,客户不会跟随网络银行的迁移而出现流失的现象,网络银行转移过程中的费用相对来讲也比较低,这样很多网络银行就开始避开国家的准备金要求,导致准备金率在国际竞争上更加激烈,因此可以说金融的创新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弱化作用。[1]

1.2 金融创新减弱了再贴现的政策性效果

第一,金融的创新对于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具有削弱性的作用。再贴现率的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上,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这种被动性更加明显。中央银行对于再贴现率的调整,一般是通过金融机构的补贴申请实现的,这样就能够看到金融机构对于再贴现有很大的依赖性,若是金融机构再贴现的程度不断地增加,那么中央银行再贴现的作用也会随之加大。在金融机构中,证券的出售以及贷款的证券化过程中都会发行一些短期的存单,其中也包含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多方面借款,让资金能够达到优化的目的。这样借入途径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拓展。此外,金融的创新能够减少成本的付出,也能够提升款项借入的便捷性,最后的结果就是金融机构再贴现依赖性程度的逐步降低。中央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减少了再贴现窗口的重要程度,再贴现率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本身的作用。[2]

第二,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放宽了对再贴现票据的要求程度。很多国家银行不再对再贴现进行严格的要求,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大量发展,都是以政府债券做抵押的,这种借入准备金的方式让再贴现的业务越来越多,不再受到再贴现条件的相关约束力。

1.3 金融创新强化了市场业务的作用能力

中央银行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证券买卖,这种活动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货币的供应量也在调节,因此金融创新让证券和金融市场更加发达,中央银行在这两方面的相关业务开展也更加便利,让货币的政策性工具很好地发挥了作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促使中央银行对于市场的嗅觉更加敏锐,给政府的融资开辟了道路,给公平的市场环境创建了条件,中央银行的操作性手段也更加多样化,货币吞吐量增加。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创新,例如相关的配伍安排以及回购协议等让买卖方式更加规范,改变了以前直截了当的购买方式,因此中央银行在市场中的相关业务操作就会更加的灵活多样。[3]

2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

2.1 金融创新扮演着导体角色

中央银行的主要意图就是将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传达到经济社会中,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让商业银行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一些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极大地发展起来,并且也向着一些非中介化的方向演变,传统化的贷款业务也在向着多样化程度发展,增加了一些证券业务以及其他服务性业务。在商业银行中,正是这种业务的增加、活动的变化等,让货币的政策导体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化的政策性操作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中介性质越来越明显。

2.2 金融创新让货币的政策传导时滞不确定性增加

传导时滞主要是一些货币政策所能够发挥作用过程中所耗用的时间,因为货币政策在执行以后要经历金融机构的导体性作用才能有反应,最后对经济的变量产生影响,因此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传导,每一个环节中还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样传导时滞就有了不确定性。金融的创新正在急剧的涌现,也在不断地扩散,这些都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的公众行为有极大的改变性作用,让货币的需求以及资产结构出现复杂性和多变性,传导的过程存在很多风险和易变性,货币政策的判断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可以说金融创新不仅仅对于传统货币具有传导机制的效用,而且还削弱了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些目标和能力。从上述的研究中能够看到,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于货币的决策和操作以及传导有一定的改变性作用。要想对金融创新对货币的影响进行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就需要对金融创新进行全面的认识,充分考虑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其中央银行对货币调整的政策进行研究,以此减少决策上的失误。

3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金融产品创新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性工具的作用影响,其中包含金融的创新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弱化作用、金融创新减弱了再贴现的政策性效果、金融创新强化了市场业务的作用能力。第二部分是对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其中包含金融创新扮演着导体角色、金融创新让货币的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增加。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也能够让其对货币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邹兴军.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安全研究[J].财经界,2015,11(6):5,11.

[2]蔡璐.“余额宝”对银行产品创新的启示[J].经济视野,2014,22(5):296.

[3]王国刚.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路径选择和应对之策[J].金融评论,2014,14(2):1-18.

[4]于慧玲,成榕,徐海,等.中国银行黑河分行对俄贸易结算发展现状及现阶段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0):195-197.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6

【关键词】财税;政策;策略

1.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的迅猛腾飞、持续增长主体依靠对外贸易,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则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目标,较多国家采用贸易保护策略,进而令我国变为反倾销进程中的主体受害对象。在我国,出口的传统商品多为劳动密集类,由于技术水平影响,其质量以及科技含量较难快速的上升。而欧盟发达地区,则通过提升商品的准入要求进而对我国商品输入进行抑制,对国际贸易的拓展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向欧盟进行出口的相关产品还需取得检测合格凭证,进行必要的回应以及产品的整改。尤其对五金电动商品的出口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出口方需要明确工具相关出口标准,掌握安全、规划设计、生产质量的相关要求。同时,需要进行满足新规定相关产品的创新研究。该类问题均会对出口方的成本形成影响,令企业面临较大的负担。

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扩充,进一步令传统贸易手段应用越来越少。当前,较多国际领域的贸易均利用网络订货、谈判以及营销模式,通过电子报关、保险管理、商检操作、运输调配以及结汇管理等,可有效的节约贸易开支,提升人力物力资源的应用效益,以及实践工作效率。网络平台对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形成了积极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贸易合作日渐紧密,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市场交易总量则迅猛增长。

相应的,各类传统贸易手段则不能全面满足国际领域的贸易发展需求。基于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令进口商资金链较易形成不良问题,欠款问题日益显著,进一步令坏账率有所提升。爆发金融危机后,沿海城市出口单位均面临出口坏账率增加的窘境,一些中小企业则会不堪压力,并欠缺短期之中的更新转型潜能,因此需要出口单位应用更为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经营贸易手段,方能摆脱困境。

2012年,欧洲危机对其银行体系形成了不良影响,银根的紧张,对贸易融资形成了负面作用。行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借助短期信贷的融资方法,令进出口单位获取短期融资存在更大的难度。由此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影响令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面临较大考验以及挑战,企业出口不但需要通过技术更新优化产品质量,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创新性贸易模式探索,有效的缓和融资压力。

2.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行财税金融实践策略

2.1外汇管制日渐放宽

随着现行财税金融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业务资格的影响限定标准逐步放宽,同时进一步制定了境内资金业务的实践原则,明确业务体系结构,规范了审核管理流程,并要求受托财务单位实施申请以及统计报备工作。同时令政审批复流程实现了有效简化,各类外汇管理的核准事项通过外汇局进行管控办理。财税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规范外汇资金的一体化运营管控方案,将即期结售汇相关业务问题囊括入制度框架之内,并持续开展外汇管理制度法规的完善以及清理。令相关外汇业务程序持续的清晰简化,外汇资金进行业务账户设立的集中管控,做好划转协调把握,受托单位则可凭借资格文件进行相关办理服务。

2.2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

财税金融策略的管理支持主体体现为财政、信贷、税收优惠、以及保险支持等。非公有制单位可获取境外加工的贴息贷款经费,规模有限企业则可享有开拓与援外合作支持以及风险基金等。可对非公有制单位的国际发展、对外合作投资形成优质作用。现行财税金融策略还明确了融资对外担保进行盈余管控,进而提升了操作便利性,无需逐笔的进行审核分析。信贷策略层面则令民营单位逐步享受到等同国有机构的优质待遇。并明确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管理、财税策略需给予必要的扶植。契合信用担保经费管理要求的单位,可积极拓展中小型单位的相关担保管理业务,给予定额补助。

税收优惠层面,进一步令企业位于境外税收减免制度进一步健全,可引入间接抵免方式进行处理。并积极的引导企业走出去,对满足标准的小型单位,可减免一定税收。商贸以及服务单位、相关加工单位等,对新增再就业员工,满足一定标准条件,可依据用工人数进行定量的税收扣减,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对于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则给予一定的税率减免优惠,对于无法自主生产设施,相应范畴中则减免关税以及增值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扩充经营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持。

为保障企业走出去获取丰富利益,财税金融政策履行双边税收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通过专项保险策略的制定,为我国非公有制单位实现走出去的发展,创设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保障。

3.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3.1现行财税金融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影响

基于现行财税金融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以及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实现了快速、高效的增长发展。到2012年上半年,外汇储备金额高于三点二万亿美元。由通行的国际行业标准审视,当前我国总体外汇储备可满足近两年的进口额需求。其总量的扩充可提升宏观协调管控水平,对保障国家以及企业享有的信誉极为有利,并可实现国际贸易的全面拓展,不断的吸引扩充多方投资,节约国内单位融资所用成本,良好的消除与预防金融风险。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持续推进企业开展走出去战略,可有效的强化国际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充出口,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持续增强,并可促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优质协调发展。依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研究,汇总分析相关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实现了稳步持续的增长,由此可见走出去战略的科学履行体现了显著实效性。

3.2财税金融政策落实包含的不足问题

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政策落实没有全面到位、服务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由于对外投资各类经营项目的审核批复流程仍旧相对繁琐复杂,因而对工作效率形成了负面影响。当前,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包括地方审批以及商务机构审批等类别。前类项目的管理审批程序为,企业首先需要进入外经贸委相关网络系统,并点击审批专栏,完成企业的登记注册,而后需要进行境外管理投资项目具体明细表格的填写。接下来,企业需要进行申报材料的全面准备,应制定对外项目的事项申请材料,由上级机构进行把关,同时应出具外汇资金投入来源的风险因素评审意见,外管局应实施协调管理。另外,应准备必要的境外单位合同管理章程、投资方营业管理执照。我方投资高于一百万美元各类非贸易经营项目还应准备相关机构立项批复材料,外经处则应依据企业相关申报项目材料,在规定期限内征询管理意见。当外经处接受企业方上交的全部材料后并完成合格验审后,则进入受理环节流程,并应在受理之后十个工作日期限内进行批复。完成上述工作流程后,外经处将会通过网络公布相关办理的结果,并发出批复至申报企业。

由商务部进行项目审批管理的具体流程为,首先企业应进入外经贸委的网站并登陆审批管理系统,进行自主的注册登记,完成境外投资管理项目具体事项表格的填写上传。而后进入申报材料的流程环节,前期的流程同地方审批相同,待进入正式受理环节后,于十个工作日期限之内报告至商务部门,并于网络平台进行事态进展的跟进公布。待审批完成后进行网络信息公布,并由外经处将商务部门出具的批复进行转发。再者,投资额高于一百万美元的相关对外投资经营项目,则需要企业首先上报可行性分析报告至发改委,而后再行进行逐级层次的批复审核。

同时,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令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履行需要办理较为复杂的出入境手续。对外投资经营项目从事的各类实践活动,例如技术处理、经营投标、应急状况应对等,均需要国内员工快速的派出处理。然而基于当前国内针对国有单位商务出行、因公管理审核、一事一报体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频繁的出入境签证管控较为严格,进而令企业走出去管理面临较大的困难。

财税金融政策影响下,需要持续的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当前,由于融资成本较高,即便政策性的银行融资,其利率水平仍旧居高不下。贷款阶段中需要强制的执行出口信贷相关保险,通常该类政策保险的缴费水平较高。上述高成本的投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走出去的科学对外经营管理形成了负面影响,基础服务系统层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公共信息体系的应用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不均衡性,不同国家投资管理环境履行的政策法规体制较难科学获取,进而令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受到了不良阻碍。同时,一些专业服务单位组织的欠缺,企业走出去实践进程中,需要获取国际经验的有效辅助支持,并应赢得语言、技能优势,扩充文化建设,优化法律制度规范。

4.结束语

针对现行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走出去策略产生的不足影响,我们则应细化探究,有效的简化申报项目办理流程、实施严格管控的同时,把握平衡适度的原则,给予具备竞争优势企业一定的辅助支持,实现管理政策的有效倾斜,完善公共信息体系建设,持续优化服务管理水平,简化出入境办理手续、降低融资成本,适度缩减强制保险额度,方能真正为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创优质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显著效益,真正令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持续、全面、优质、健康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JTS257-2008.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JTJ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7

关键词:信贷政策调整;小微企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45-04

本文将银行机构分为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中小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四类,分别研究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各类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影响,针对不同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促进银行类机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良性开展。

一、信贷政策调整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行为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容易受到行为环境、行为成本和最终行为效用等变量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有关变量进行调整,进而校正和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这种调整实际上构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组成部分。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就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来说,目前存在三种观点,也代表了三条渠道,即“利率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其中,利率渠道强调,由于存在一定的价格刚性,短期名义利率的变化通过预期机制引起长期名义利率的变化和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长期投资成本(及其耐用品消费投资等),最终影响总需求。货币渠道强调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操作来影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引导人们进行资产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到总需求。而信贷渠道则强调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操作,影响信贷供给并进一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由于我国信用制度不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这一特征决定了银行系统在全社会的资金配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获取投资所需资金。因此,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进行传导。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的传导过程,上游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下游则由金融中介机构传导到厂商的行为。其中,货币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导致贷款减少;而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与此同时,利率、资产价格等其他变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使得银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带动银行信贷行为发生相应变化。

(二)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差异性

经过一定的传导渠道,货币政策调整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方向、程度大小与效果如何,一方面,取决于货币政策走向(紧缩还是扩张),以及央行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时间把握,另一方面,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受体,即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性也会导致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各异。根据资产规模、资本实力、流动性、盈利能力、市场地位、客户群体等因素的不同,不同类型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意愿、能力以及最终效果必然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某一区域内的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其信贷决策缺乏自主性,信贷资金的运用受到其总行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的影响,势必导致其受到调控的影响、信贷行为发生的变化与地方性法人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例如,区域内的国有大型银行,由于其信贷资金调用、收益水平、业务风险都将受到其总行的制约,同时其相对其他银行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或者垄断机构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型企业贷款势必会成为其市场重点,在信贷政策调整时,特别是流动性收紧时,其大型企业贷款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将会受到较大冲击。而地方法人机构相对大型机构或者全国性机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当市场面趋紧,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出于资产安全考虑时会加大对大中型企业的营销力度,此时会侵蚀法人机构的大中型企业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小微企业会面临国有大型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收缩,使得法人机构面临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上升,收益水平提高,使得法人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相对增长较快。

二、信贷政策调整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设计

1、因变量(CLP)。为了充分反映各类银行在信贷政策调整情况下的小微企业信贷决策的调整,本文以小微企业贷款相对占比,即以某银行小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除以其各项贷款的市场占有率作为反映各类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变化的指标,通过小微企业贷款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反映银行支持力度的变化:

其中:CLP为t季度末第i类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相对占比;分子为t季度末第i类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同一时点上所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百分比;分母为t季度末第i类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占同一时点上所有银行各项贷款的百分比。

2、自变量。考虑到各类银行的信贷行为除会受到信贷政策调整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银行家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如下指标进行考察:

贷款增速(LR)。一般以货币投放量指标来反映货币信贷政策的调整,经常选用M2作为考察指标,但考虑西安区域的M2获取存在较大难度,且容易造成偏差,因此本文选取西安市全部金融机构每季度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速作为M2的替代指标。

扶持政策的虚拟变量指标(D)。本指标主要反映考察期内有关小微企业扶持的政策变化,此虚拟变量取0,1两个值,国务院提出金融和财税方面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举措以及人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实施之前(2011年10月12日)取0值,之后取1。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GDP)。GDP被经常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但本文考察的是季度变化,而若选择GDP规模作为考察指标,其季度变化特征明显,会受到季度因素的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各季度的GDP同比增速,由此避免季度因素的影响。

银行家心理预期指标(BI)。本文关于银行家心理预期方面的指标借鉴人民银行银行家调查问卷的成果,选取各季度的银行家信心指标作为考察指标。

(二)样本及考察期限

根据信贷调整周期的变化及数据的可获性,本文考察期为2009年1季度到2012年2季度,考察样本为国有大型银行(SOB)、全国性中小银行(NWB)、地方法人金融机构(LB)及外资银行(FB)四类银行机构的相关情况。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1、数据的季节因素调整。考虑到银行贷款投放量及GDP指标会受季节因素影响,为了剔除季节波动对结果的影响,利用Eviews软件对自变量里的各项贷款增速及GDP增速做了季节调整。同时,考虑到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相对于预期通常反应滞后,我们将模型中银行家信心指数滞后一期来观察结果。

2、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选择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考虑到各类银行由于银行规模、贷款结构和市场定位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别,其小微企业信贷行为及决策也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本文选择变截距变系数模型。但在数据处理之前需要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判定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孰优孰劣,取决于Hausman检验结果。Eviews进行的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在1%的置信水平上拒绝零假设,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比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更适合于检验信贷政策调整对各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行为的影响。

3、固定效应结果及分析。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得到估计结果:模型F检验的P值为0,说明在1%的置信区间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且R平方接近1,说明样本模型拟合度较高,模型成立。分析单个自变量系数,可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信贷政策调整对不同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差异明显。从结果来看,信贷政策调整对地方法人机构和外资银行小微信贷投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由于地方法人机构和外资银行主要企业客户群体为中小企业,所以当信贷政策宽松时,其信贷投放增加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领域,而当信贷政策收紧时,这一领域的贷款投放受到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而信贷政策调整对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具有较弱的负向作用,这与前面的假设是相吻合的,即随着信贷政策放松,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中小银行也会增加信贷投放力度,而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投放更多是集中于大型企业或优质的中型企业,全国性中小银行的投放则集中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虽然小微企业信贷也会有所增加,但相对增速却比较低,所以其小微企业信贷相对比例反而会呈现走低的现象。

(2)经济发展有助于法人机构和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投入。从结果来看,经济发展对各类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从影响的方向来看,经济发展对地方法人机构和全国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起到正向的作用,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向好时,小微企业的经营形式趋好,其信贷需求增加,满足银行信贷条件的企业数量增加,有效需求提高,再加之中小企业信贷在这两类银行信贷中的比重较大,因此其相对占比会略有上升,反之亦反。而经济发展对国有大型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表现出较弱的反向作用。其中对于国有大型银行来说,与信贷政策变化的影响相类似,随着经济发展向好,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信贷需求会明显增加,国有大型银行会重点满足大型和中型企业的信贷需求,使得小微企业信贷相对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尽管这种趋势可能并不明显。而外资银行客户重点虽然在中小企业,但由于这类银行的客户管理较为成熟,其客户更多是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这类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受到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从近年来外资银行的客户变化趋势来看,外资银行的客户群体有向中型企业集中的特点,所以经济发展对其小微企业信贷相对占比呈现较弱的负向作用。

(3)银行家信心变化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起到正向作用。从结果来看,银行家信心指数对国有大型银行、全国中小型银行和地方人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现出正向作用,尽管不是非常明显。说明当银行家对未来发展的判断乐观时,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而对未来发展的判断趋于悲观时,出于风险控制等原因,会收缩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从结果来看,银行家信心指数对地方法人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的影响相对最大(系数和显著性均支持),这与法人机构信贷结构中小微企业贷款比重较大有直接的关系。而在外资银行方面,银行家信心指数对其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影响却呈现出负向作用,这主要与考察期内,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由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变化相关。

(4)优惠政策的出台促使国有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加大了小微企业信贷的投放力度。从实证检测结果来看,国务院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央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的实施促使国有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加大了小微企业信贷的投放力度。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其中也包括考察期内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同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并没有增加,反而是下降的,其中对于地方法人机构来说,随着国有大型和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对其优质客户的侵蚀现象逐步显现,其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风险性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而外资银行的原因与前面所述原因相同,但其逐步降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趋势应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需要加大对外资银行的信贷决策引导力度,避免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下滑。

综合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证明贷款增速、GDP增速、银行家信心指数对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是有影响的,但不同类型银行对三种因素的反应及反应度是不相同的。

三、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向着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方向调整

次贷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银行机构在信贷业务调整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作为基层人民银行,需要进一步密切监测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变化情况,加强信息沟通,及时货币政策走势、金融市场发展态势的相关信息,包括新的政策导向及市场预期变化情况等,并将各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及时反馈,引导商业银行结合自身业务特色,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确保各机构的信贷行为趋于理性,朝着宏观政策调控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与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惩戒约束机制,督促、推动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信贷审批等方面积极进行流程再造,不断强化经营管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与支持作用。基层人民银行要在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方向,针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行为特征,加强分类指导,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额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等政策工具,实施差别化的调控与指导,引导辖内商业银行加大对地区优势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继续改善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民生领域的融资服务,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起到区别对待、有所侧重的实质作用,最终达到有效引导商业银行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基层人民银行要积极关注地区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动态变化,不断推动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运用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商业承兑汇票融资、信托投资、融资租赁、风险投资等方式,弱化区域内企业、个人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拓展其他融资渠道,做大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地方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适时向上争取或出台财政、税收、重点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区域尤其是县域范围内的投融资环境,引导信贷资金在本地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何双喜.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基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刘亮.商业银行信贷亲周期性及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刘涛.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比较:1996-2002[J].经济科学,2003,(6):65-72。

[4]潘敏,夏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金融研究,2002,(6):63-73。

政策对金融的影响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影响;应对政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金融环境急剧恶化,投资者恐慌抛售股票,股价房价大幅度跌价,金融企业亏损、破产或处于破产边沿,大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降低,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经济当然也在这样一场力量强大的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和影响,我们将用IS-LM曲线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且利用这一模型研究我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哪些政策及其意义。

一、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和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而这次危机对我国的间接影响表现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上,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化成一场恶劣的美国经济危机,而美国经济的恶化将直接导致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尤其对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并且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出现下滑,国际需求大幅下降,将导致我国的出口量达达减少。而且,我国经济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出口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我国国内投资步伐放缓。

1.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投资减少

金融危机使美国货币供给量减少,美国以及其他我国主要出口过对于我国而言国外的进口需求大大减少,出口企业的投资边际效率减小,因而多数我国出口企业减少投资。投资减少,意味着边际投资效率的减少。我们知道,投资减少将引起产值减少和利率降低。

2.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储蓄增加

金融危机引起股票市场等投资领域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此时由于投资收益较小,风险比较大,因此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在这一阶段放弃投资,将资金储蓄起来。由于储蓄量的增大将导致产值减小,利率下降。

3.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

由于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环境恶化,世界的股票市场急剧下跌,其他投资领域仍旧不容乐观。因而投资者趋向于需要更少的交易余额,预防余额和投机余额。因此货币需求量大大减少,由于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的均衡条件,货币供给量大大减少。

二、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我国政府各部门针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为扩张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改革步伐,从而改善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宽松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变为宽松,主要表现为降低税收和扩大政府指出。降低税收表现在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购房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同时,为拉动内需,改府扩大支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拉动内需十项措施和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包括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税收的降低和四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将促进投资者增大投资和消费,从而使投资增加,储蓄减少,货币供给量增大。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货币政策由应对通货膨胀的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的政策表现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以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央行连续多次次宣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使人们趋向于减少银行存款增加贷款进行投资,从而投资增加,储蓄减少。

此外,我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证经济的增长,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出口退税;调整劳动法,减少企业负担;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扶持股市稳定;允许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刺激楼市,以支持税收和就业;从税收层面全面给企业减负,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推动成品油改革,变相降低油价和养车费用,刺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支出,让农民增收,增加农村购买力。

上一篇:金融科技相关政策范文 下一篇:招商引资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