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6:45:46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1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改革对策

abstract: in the worldwide basis tax reform policy and the domestic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s under the condi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ncome tax’s tax revenue collection system, is manifesting the tax revenue fairly with the efficiency, the display tax revenue to economic structure aspects and so on control action, tax revenue collection pattern and method, tax source monitoring and tax revenue services structure has many problems, adapte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bjective request not completely, must analyze the question which earnestly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collection aspect exists, and explores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 which positively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collection reforms. 

key word: enterprise income tax; collection management; reform countermeasure 

前 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指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此次税制改革内容之一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发挥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协调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性等方面,更具有积极意义。

1 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 的经济基础、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外资)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弊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性,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纳税调整繁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比较大,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

(2)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不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既有产业政策方面的,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既有内资企业方面的,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既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这种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不宜过多,其作用范围应当加以明确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助性的调节手段,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1].否则,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难度,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负债法)。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或者会计人员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人才数量太少。事实上,会计政策与税法政策差异性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纳税人的利益”[2],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因而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在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

(4)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综合管理基础薄弱,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确保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质量和科学规范,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素质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全面加强综合征管基础性建设工作,要加强税收征管信息资源优化和配置,及时保持国税、地税、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协调,以保持税收征管的信息畅通。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5)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合理配置税收资源结构。

(6)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税务资源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必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停业歇业及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信息可靠、真实及纳税人户籍管理规范化。

2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改革对策

(1)合并“两税”,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在税收政策的优惠、税前扣除范围标准及有关实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高于外资企业,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合并“两税”,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这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科学界定纳税人的需要,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法律依据不足,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界定清晰,对法人征收所得税,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两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税制结构”[3].(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国家为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在全面优惠的基础上,又在区域性方面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给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优惠方面,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性较大。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直接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实行产业政策为主,区域政策为辅,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优惠原则,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基本相同的优惠待遇”[4].

(3)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由于内外资企业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方面存在着:税前扣除标准及范围、资产的税务处理方法、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额的计算既不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必将引起内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的不公平性,使内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纳税信息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无法真实考核内外资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运营绩效,也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后,构建了统一的法人所得税体系,必须按照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世界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及计算有关规定。

(4)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建设,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税收资源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征管手段和方法,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根据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市场经济的需要,要采用先进的税收征管方法理念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依托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的两级集中处理,使信息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和部门,通过业务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大或根本改造,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5].

2优化税收资源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我国有些基层税务分局(所),税收征管支出与征收税收收入的总量不成比例,征收成本较高,或者随着ctais上线后,基层税务局(所)业务量大幅度减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税收资源配置不当,征管效率低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根据税收征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科学设置税务征收机构,重新界定职责范围,合理分流人员,使税务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和健全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促使税务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3切实做好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统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的程序、办法、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绩效的考评体系及考评量化指标内涵,合理界定税收征收方式及征收范围,以规范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确保税收征管工作效能的基础和条件。

(5)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提高征管水平,减少税收流失。

1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规范纳税服务工作行为,使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纳税服务水平低,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弱,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能,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税收征管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面对税收征管新的信息环境和条件,必须重新健全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规范税收服务工作行为。

第一,“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在纳税手段上,推行多元化的申报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网络建设,真正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服务,真正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共享”[7].

第二,“要完善税收服务的考评机制,将税收服务纳入征管质量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纳税服务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对税收服务考核和日常监控,量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税收服务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6].

第三,“提升税收服务的层次,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的方便,这只是税收服务的一个方面,税收服务还必须包括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税收帮助,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7].

2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减少税收流失。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税源监控的职责范围、办法、规程、内涵等基础性规范问题,应加强同工商、金融、外贸、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使税源信息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保证税源信息真实可靠,做到信息畅通,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税源监控信息化平台,不断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翟志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24~28

[2]柴秀英。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j].内蒙古统计,2003,(6):64~66

[3]中国税务学会《完善税制》课题组。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具体建议[j].税务研究,2004,(3):5~11

[4]赵景华,杜萌昆2003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税务研究,2004,(5):72~78

[5]吴俊红。探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途径[j].学习月刊,2003,(3):44

[6]郝东。对地方税收服务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4,(10):54~55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2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改革对策

Abstract:Intheworldwidebasistaxreformpolicyandthedomesticmacroeconomicenvironmentchangesunderthecondition,atpresentOurcountryEnterpriseincometax''''staxrevenuecollectionsystem,ismanifestingthetaxrevenuefairlywiththeefficiency,thedisplaytaxrevenuetoeconomicstructureaspectsandsooncontrolaction,taxrevenuecollectionpatternandmethod,taxsourcemonitoringandtaxrevenueservicesstructurehasmanyproblems,adapted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objectiverequestnotcompletely,mustanalyzethequestionwhichearnestlytheenterpriseincometaxcollectionaspectexists,andexplorestheconcretecountermeasurewhichpositivelytheenterpriseincometaxcollectionreforms.

keyword:Enterpriseincometax;Collectionmanagement;Reformcountermeasure

前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指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此次税制改革内容之一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发挥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协调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性等方面,更具有积极意义。

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经济基础、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外资)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弊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性,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纳税调整繁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比较大,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

(2)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不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既有产业政策方面的,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既有内资企业方面的,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既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这种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不宜过多,其作用范围应当加以明确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的调节手段,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1].否则,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难度,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负债法)。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或者会计人员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人才数量太少。事实上,会计政策与税法政策差异性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纳税人的利益”[2],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因而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在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

(4)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

一、手段落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综合管理基础薄弱,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确保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质量和科学规范,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素质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全面加强综合征管基础性建设工作,要加强税收征管信息资源优化和配置,及时保持国税、地税、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协调,以保持税收征管的信息畅通。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5)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合理配置税收资源结构。

(6)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税务资源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必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停业歇业及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信息可靠、真实及纳税人户籍管理规范化。

2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改革对策

(1)合并“两税”,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在税收政策的优惠、税前扣除范围标准及有关实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高于外资企业,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合并“两税”,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这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科学界定纳税人的需要,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法律依据不足,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界定清晰,对法人征收所得税,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两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税制结构”[3].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国家为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在全面优惠的基础上,又在区域性方面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给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优惠方面,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性较大。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直接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实行产业政策为主,区域政策为辅,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优惠原则,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基本相同的优惠待遇”[4].

(3)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由于内外资企业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方面存在着:税前扣除标准及范围、资产的税务处理方法、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额的计算既不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必将引起内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的不公平性,使内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纳税信息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无法真实考核内外资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运营绩效,也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后,构建了统一的法人所得税体系,必须按照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世界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及计算有关规定。

(4)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建设,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税收资源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征管手段和方法,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根据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市场经济的需要,要采用先进的税收征管方法理念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依托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的两级集中处理,使信息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和部门,通过业务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大或根本改造,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5].

2优化税收资源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我国有些基层税务分局(所),税收征管支出与征收税收收入的总量不成比例,征收成本较高,或者随着CTAIS上线后,基层税务局(所)业务量大幅度减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税收资源配置不当,征管效率低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根据税收征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科学设置税务征收机构,重新界定职责范围,合理分流人员,使税务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和健全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促使税务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3切实做好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统

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的程序、办法、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绩效的考评体系及考评量化指标内涵,合理界定税收征收方式及征收范围,以规范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确保税收征管工作效能的基础和条件。

(5)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提高征管水平,减少税收流失。

1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规范纳税服务工作行为,使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纳税服务水平低,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弱,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能,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税收征管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面对税收征管新的信息环境和条件,必须重新健全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规范税收服务工作行为。

第一,“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在纳税手段上,推行多元化的申报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网络建设,真正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服务,真正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共享”[7].

第二,“要完善税收服务的考评机制,将税收服务纳入征管质量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纳税服务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对税收服务考核和日常监控,量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税收服务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6].

第三,“提升税收服务的层次,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的方便,这只是税收服务的一个方面,税收服务还必须包括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税收帮助,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7].

2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减少税收流失。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税源监控的职责范围、办法、规程、内涵等基础性规范问题,应加强同工商、金融、外贸、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使税源信息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保证税源信息真实可靠,做到信息畅通,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税源监控信息化平台,不断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翟志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24~28

[2]柴秀英。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J].内蒙古统计,2003,(6):64~66

[3]中国税务学会《完善税制》课题组。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具体建议[J].税务研究,2004,(3):5~11

[4]赵景华,杜萌昆整理。2003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税务研究,2004,(5):72~78

[5]吴俊红。探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途径[J].学习月刊,2003,(3):44

[6]郝东。对地方税收服务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4,(10):54~55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3

关键词:“营改增”政策 离岸持牌银行业务 税负影响 建议

3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明确了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银行业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营改增”政策实施,对四大持牌离岸银行业务盈利影响较大,本文就“营改增”政策与离岸银行业务相关的政策进行解读、对离岸业务税负及利润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提出下一步离岸业务发展应对策略建议。

一、与离岸银行业务相关的“营改增”政策解读

(见表1)

二、“营改增”政策对离岸持牌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营改增”落地前后的离岸银行业务税负及利润影响

(1)税负总体变化情况。营改增后,离岸持牌银行业务税负大大增加。金融业营改增之前,离岸持牌银行业务遵照当地税务局特殊减免优惠,可免营业税,所得税合并到全行利润按规定税率纳税。营改增之后,之前营业税下的免税优惠一律取消,离岸贷款利息收入、中收收入等按6%征收增值税,且离岸业务中可抵扣的进项税项目极少,最终税负大大增加。

(2)收入、支出端营改增前后税负对比。

(3)利润影响测算。以其中一家离岸持牌银行为例,2015年,某银行离岸业务营业收入合计40000万美元,折人民币26亿元,按照增值税税率,需缴纳增值税1.6亿元,而可抵扣的进项税几乎可忽略(差旅住宿费、广告费、咨询费等少量金额)。若2016年按照5亿美元营业收入测算,预计增加约1.9亿元的税收负担。

(二)对离岸业务盈利结构、产品及业务定价的影响

在产品定价上,增值税是价外税,与现行营业税的价内税不同,产品定价需要考虑增值税的影响,在产品说明书、业务合同中需明确交易价格是含税价或不含税价、发票开具事宜、明确税负能否转嫁给客户、客户能否接受。同时,要根据政策调整业务模式,降低增值税税负,为企业提供金融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减少支出、创造价值。

(三)对离岸业务相关系统及业务操作的影响

(1)运营流程系统方面。营改增后,运营部门需要参与到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和发票管理工作中,并将客户信息、交易信息、账务信息和开索票信息进行匹配,随后开具发票或协助获取发票。因此,运营流程、相关系统开发改造、科目改造等均需要提前调整和衔接到位,以满足价税分离的核算要求、发票管理各环节的内外部要求以及客户开票需求等。

(2)从信息管理上。为顺利实施营改增政策,运营部门需提前收集好客户涉税信息,记录客户涉税信息,包括是否是一般纳税人、国税税务登记证号、社会信用代码、是否非居民企业、国别等,全面掌握和涉税信息维护工作,保持客户信息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连续性。

(四)对合同条款方面的影响

营改增试点的实施对离岸授信类合同的内容无直接影响。

三、建议

(一)建议税务部门加以政策调整,实行离岸银行增值税零税率优惠

就增值税而言,国际上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三种主要模式,都对出口金融服务适用零税率。“两头在外”的离岸金融业务本|上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出口。此外,我国离岸银行的账户设置具备税收差异化实施的基础,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离岸银行业务与在岸银行业务应分账管理,这一规定为对离岸和在岸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打下了基础。同时,目前四大离岸持牌银行,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可以对离岸金融业务采取更有利的税收激励政策。因此,建议金融机构离岸金融业务的增值税税率可以采取零税率。

(二)建议离岸持牌银行以新的税务思维确定资产业务价格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4

6月29日,为落实《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工信部有关文件要求,重庆市经信委联合税务部门共同组织召开了2016年重庆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宣贯工作会,明确了相关所得税问题。

会议指出,各区县要通过联合当地税务部门,召开政策宣贯培训会等多种服务方式,及时将文件精神和要求告知未能参会的企业,切实发挥税收优惠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市国税局所得税处工作人员就《通知》文件进行了解读。《通知》进一步完善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体系,明确了取消资格认定管理后,企业自行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备案程序,以及由省级税务部门将企业备案资料转请省级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进行核查等后续管理程序,从而保证了既符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又能有效落实相关所得税优惠长效机制的建立。

北京:出台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税收支持政策

近日,北京市地税局联合北京市国税局制定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试行)》。从北京搬离的低端市场类、关停类以及迁出类企业,如符合政策规定可享受相应税收减免。据介绍,这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开始以来,力度最大的税收支持政策。

此次的税收支持政策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11种税费。汇总现行税收政策及办税流程26项,其中企业无需提交资料即可自行享受政策的就有13项。

例如,从北京搬离的低端市场类企业需要提前与承租商铺解除租赁合同,同时与原市场企业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关系,那么需要支付的合同违约补偿金、企业职工的安置费用、与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的补偿金等可以在当期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相应减少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对于关停类企业,经批准可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于迁出类企业,原有办公场所转让收入可以申请免征土地增值税。

另外,税收支持政策化繁为简,将原由政府或者各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统一为一张由各区人民政府为符合条件企业开具的确认函,企业即可办理土地增值税等减免税事项。

内蒙古包头:给予稀土企业税收优惠

日前,包头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延长稀土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将包头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稀土原材料、新材料及应用产品生产基地。

稀土高新区、相关旗县区政府给予采购稀土原料优惠政策,凡采购北方稀土集团镨钕类产品的企业优惠5%,镧、铈类产品的企业优惠10%,其余产品的企业以5%的价格补贴;市财政给予采购北方稀土集团原料企业2个月账期基准贷款利息补贴。

对在包头市注册、生产、销售并依法纳税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高端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生产企业,依据其实际销售额,按程序审核后,由市财政按季度给予2%的政策奖励,年终对全年销售量高于上年销售量的增量部分市财政再给予2%的政策奖励。

江西九江市:多项优惠政策助中小企业“减负”“增效”

日前,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增强小微企业的发展后劲,九江市认真落实中小企业减税政策,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同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

九江市财税部门通过走访企业、集中座谈等形式,不断强化对小微企业财税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将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视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和贷款贴息等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对符合政策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对符合政策的小型企业实体新增就业人员,按税法规定予以定额抵扣相关税费。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规定调整和减少收费基金项目。推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加大力度减轻企业负担。

同时,九江市财政局在政府采购的实际操作上,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资质要求和进入门槛,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享有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机会;对参与政府采购的本地中小企业组织培训指导,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提高本地中小企业积极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中标能力。此外,采取价格扣除、鼓励联合体投标和分包等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并通过计划管理、合同管理、报告和公开制度、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予以保障。

湖南:“营改增”试点税收政策出台

近日,湖南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举行全省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新闻通气会,公布了2016年湖南省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的主要政策安排。

征税范围和税率。试点一般纳税人,提供建筑、不动产租赁服务,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适用税率为11%;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适用税率为6%。不动产销售及经营租赁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5%,其他行业为3%。

增值税起征点政策。根据中央授权,并考虑到湖南省政策的延续性,湖南省试点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继续按照月销售额2万元、每次(日)销售额500元的标准确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中月销售额未达到2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免征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试点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向主管国税机关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其中,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纳税申报销售额、稽查查补销售额、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税务机关代开发票销售额、减免税销售额、提供境外服务销售额以及按规定已从销售额中扣除的差额部分。

在2017年12月31日前,对月销售额2万元(含本数)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继续免征增值税;申请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试点纳税人,应当于2016年5月底前或首次享受减免税的申报阶段,向主管国税机关申请办理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备案或审批手续。

河南:力争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200亿美元

河南省政府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动河南服务贸易发展。

《意见》首提河南服务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河南服务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服务贸易结构日趋优化,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比逐年提高,基本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服务贸易产业体系。

《意见》提出,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方面,将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加快金融服务发展,以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建设金融后台与金融外包服务产业园区,打造郑州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服务,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依托,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

在促进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方面,将积极探索“互联网+”下的智慧旅游发展,加快发展国际商务、度假等高附加值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与会展、文化、商业、餐饮联动发展。加快发展会展服务,积极引导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落户河南,培育郑州、洛阳国际性会展经济圈。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5

摘要:“营改增”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从而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调动企业快速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营改增”税收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分析了“营改增”对信息技术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为信息技术企业充分利用“营改增”政策提出一定的建议意见。关键词:营改增;信息技术企业;影响;应对策略一、“营改增”政策实行的背景及意义全面实行“营改增”是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重要手段。“营改增”在全国的全面铺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试点推行,第二个阶段是部分行业全国范围试点推行,第三个阶段是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2016年5月1日营业税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截至2015年底,营改增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营改增”的实行有利于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从整体而言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全面实行“营改增”不仅畅通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加速了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大大激发了企业的经营活力。改革后,原来需要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改交增值税,信息技术企业的增值税增加两档低税率6%。二、“营改增”政策对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影响分析“营改增”政策对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营改增后,连接二、三产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得以打通,增值税纳税人购买服务、货物都可以抵扣进项,消除了企业多环节经营中遇到的重复征税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率,理顺了增值税抵扣链条,有利于吸引下游企业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应税服务,带动服务业发展。(一)“营改增”政策对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税负影响“营改增”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等,“营改增”对企业的税负影响也不尽相同。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影响分析。“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征税采用的是简易征税的方法。之前实行营业税时,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实行的税率为5%,“营改增”后降低为3%的价外增值税,实际税负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金融背景下,小规模企业发展十分艰难,“营改增”的实行通过减轻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据统计,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降低40%左右,财税政策的改革大大推动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影响分析。信息技术企业属于高科技服务型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人工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比很重,也是利润产生的主要来源。对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一般纳税人而言,税率由5%提高到6%,税率水平提高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一般纳税人,在购买材料和设备以及上游企业的服务时,如果能取得增值税发票,进项税额就可以享受抵扣,避免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之间的重复征税,增值税抵扣链条上的科技服务业上下游总体上实现了减税。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一般纳税人来说,税负高低的关键是是否能更多的取得增值税发票来抵扣进项税额。(二)“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型企业经营效益产生的影响“营改增”减少了企业税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营业税主要是按照企业经营净收入的金额来征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则要按照全部的营业额来征收。此外,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税收负担越来越重,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营改增”政策实行后,消除了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复征税,使产业链条中的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加完整,从总体上看,将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我国税制同世界接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际市场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行“营改增”后,企业在开展进出口贸易时可享受到增值税出口退税的优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营改增”增加了计税难度,要求企业提供财务管理水平。营业税征收时,根据企业的营业额和税率,相乘即可得出企业的营业税税额。但在实行“营改增”后,税额的计算方式也随之变化,需要综合计算进项税和销项税等项目,才能得出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额度。为了配合税额计算方式的变化,企业的记账方式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要加强对企业的进销项计算和发票的管理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三、信息技术服务型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要仔细研究“营改增”后对企业纳税的影响,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的要求,采取合理的手段,通过利用增值税发票的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税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一)加强发票管理能力在“营改增”政策下,服务型企业的税收缴纳计算中,增值税发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增值税发票是抵扣进项税款的具体凭证。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来说,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销项税额,同时也间接影响到企业的采购商品、设备、购买服务等所项目的进项税额,最终对企业需缴纳的税额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必须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管理的能力,避免因管理不当引起纳税风险。首先要完善增值税发票的管理细则和制度。对发票的领用、核销等要专人负责,明确管理。其次,要加强增值税账务管理。要运用准确的增值税记账规则,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一般纳税人应建立三级明细账目,明确记录相关信息。在需要购买方提供增值税发票时,要仔细比对相关的开票方信息,保证信息的合法性和票据的真实性。(二)合理进行税务筹划“营改增”的直接好处是为企业降低了税收负担,同时,也通过政策调整来加快企业的结构性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因此,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应合理进行税务筹划,优化企业发展方向。首先要合理选择供应商。由于增值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一般纳税人购进的材料、设备或服务渠道不同,抵扣的金额也不会不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应尽量选择能开具增值税发票,财务核算制度健全,财务管理完善的纳税人作为供应商。其次要合理扩大外包业务。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可以将售后维护、软件开发等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技术公司,外包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增值税发票的抵扣来降低外包企业的提供服务的成本,畅通行业链条。再次要合理购置固定资产。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可以在增值税销项额度较高时购入,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全额抵扣。(三)加强企业员工培训“营改增”的变化要求企业要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计税标准和税率的不同适时的做出调整。“营改增”后的纳税业务比之前的营业税的缴纳要复杂,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和会计人员的培训,使专业的财会人员了解“营改增”政策的背景及税收要求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增值税知识培训,转变观念,强化增值税的抵扣概念,把握好抵扣政策,增强获取发票的意识,避免出现因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未及时认证所导致的管理风险,并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增值税账务及税收申报缴纳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会计人员快速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可以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水平,防止企业在政策变化中遭受不必要的税收方面的损失。“营改增”不仅降低了信息技术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加快了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结构的优化。信息技术企业要充分利用“营改增”的改革时机,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合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黄莺.“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08-211.[2] 黄宝翠.“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型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5(2):249-249.(作者单位:四川文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中心)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6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涉外税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这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竞争有直接关系。在此环境下,我国如何在涉外税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国际税收竞争对我国涉外税制的影响,规划和制定合乎国际规范、充满竞争力的涉外税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必然在税收政策上开展国际竞争,从而吸引国际资本或经营活动,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税收竞争。从根本上说,国际税收竞争就是通过良好的税制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运用适当的税收优惠措施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

1.简化、公平和透明的税制是进行税收竞争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简化、公平、合理和透明的税制下,纳税人才易理解税务部门的要求,才能很好地预测自己的税收成本,才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同时,税制的合理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及是否对它们有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基调就是简化税制、公平税负。

2.总体税负水平是决定税收竞争的关键因素。国际税收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引导能力上,而低税负无疑对国际生产要素更具吸引力。如,从1996年到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最高公司所得税率平均下调6个百分点,由37.6%下降到31.4%,而这些地区的吸引外资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

3.税收优惠措施是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税收减免的多少、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利润或实际收益。因此,税收优惠程度越大,税制越有竞争力。为吸引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资源流入本国(地区),近2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调整法律制度,实施特别政策。同时,各国为保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往往对出口货物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已成为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国际税收竞争手段。

4.税收管理水平、国际税收协调能力成为提高国际税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是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管理对象是跨国纳税人,它是一国维护和行使税收管辖权、参与国际税收分配的重要体现。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咨询辅导、联合税务审计、反避税、非居民管理、税收情报交换、税收协定执行等工作,可促进跨国公司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则,更好地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收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的高低及国际税收的协调水平对遏止有害税收竞争,真正提高本国国际税收竞争力起到关键的制度保障作用。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正负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各国主动减少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已成为一国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此外,适度的国际税收竞争也有利于贯彻税收中性原则。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成为各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

国际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恶性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何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造成全球性财政功能弱化,使各国公共需要得不到满足;优惠税收措施的泛滥,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扭曲国际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国际或区域性不公平;税收的恶性竞争,导致税收功能扭曲,破坏税收中性、增加税收成本,不利于公平和就业及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升级改造。

二、我国现行涉外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采取全面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国家之一,优惠之多,范围之广,鲜有国家能比。在所得税方面,内外资企业名义法定税率都是33%,但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仅为8%左右,而内资企业为28%;在流转税方面,内资企业进口机器设备要缴纳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外资企业则可减税或免税。但上述税收优惠的政策效益并不理想,我国以牺牲租金和税收为代价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严重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加剧了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加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另外,总体上外资的财务效益并不如内资企业。如,2001年外资工业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所交增值税为3.37元,而同期国内工业企业则为4.64元。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关联交易多,常使用内部转让定价手段避税。2004年,我国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面达51%至55%.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合理的亏损,而同期美国企业盈利面高达90%至95%,平均亏损面10%.据专家估计,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避税高达300亿元以上。

2.税收优惠层次多,内容庞杂,税制缺乏透明度。我国现行涉外税收的主体税种虽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但大量的税收政策却主要体现在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实施细则、决定、通知中,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弹性大、可操作性差、透明度不高。这些问题造成我国涉外税制税收优惠过多,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税收(不含关税和农业税)的减免额为901亿元。其中,涉外企业的减免额高达357亿元。除此以外,还存在下述问题:部分优惠政策有失公平,妨碍内资企业竞争力;税收的产业导向不合理,涉外税收产业导向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水平低的行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3.税务信息的交换不畅,涉外税收征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各级税务部门近年来实施金税工程,税务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国税、地税系统工作协调制度,包括税收法规政策实施协调制度、税收征管工作联系制度、税务信息交流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税收工作仲裁制度等还没有正式建立;税务机关同海关、工商、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很畅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国际税务信息的收集、分析体系还没有建立,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及离岸中心的税务信息交流协定还没有签订,影响国际税务信息交流的畅通和涉外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三、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的着力点

1.建立统一规范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提高涉外税收政策的透明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已取得重大进展,企业都应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发展。规范现行涉外税收政策,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增加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已势在必行。在近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讨论中,为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对特定技术、特定产业给予外商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是必要的,但同时在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应适当注重对我国战略产业的保护,增强其竞争力。为此,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都应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在税法中确定下来,严禁“法外有法”。与此同时,要不断增强涉外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透明度;建立定期涉外税收政策和税收案件的公报制度;提供网上税务信息查询平台,以满足广大纳税人对税务信息的需求。

2.规范和优化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涉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我国现阶段外商投资已初具规模,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在不断加大。因此,在下一步涉外税制改革中,一定要体现税收对国家产业的导向作用。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我们应对能源、交通、通信、基础产业和设施,对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等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项目,保持或提高税收优惠措施。同时,取消现行的不分产业、行业、规模而仅凭外资身份就能获得税收优惠的税收政策。

3.加强涉外税收管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务机关要结合国际税收管理的特点和涉外企业税源管理的需要,遵循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属地化与专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要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对涉外企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税务、工商、海关、银行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互换涉税信息;规范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减少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政策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建立高水平的涉外税收征管队伍,加强税收征管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税收征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及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房地产税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情况通报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房地产税收征管,并主动与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取得联系;房地产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

二、2005年5月31日以前,各地要根据国办发[2005]26号文件规定,公布本地区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标准(以下简称普通住房)。其中,住房平均交易价格,是指报告期内同级别土地上住房交易的平均价格,经加权平均后形成的住房综合平均价格。由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测算,报当地人民政府确定,每半年公布一次。各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的测算,依据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生成数据;没有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依据房地产交易登记管理系统生成数据。

对单位或个人将购买住房对外销售的,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的当月,向同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提供权属登记房屋的坐落、产权人、房屋面积、成交价格等信息。

市、县规划管理部门要将已批准的容积率在1.0以下的住宅项目清单,一次性提供给同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新批住宅项目中容积率在1.0以下的,按月提供。

地方税务、财政部门要将当月房地产税收征管的有关信息向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

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从房地产管理部门获得的房地产交易登记资料,只能用于征税之目的,并有责任予以保密。违反规定的,要追究责任。

三、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个人住房管业税税收政策。

(一)2005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应全额征收营业税。

(二)2005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符合当地公布的普通住房标准的住房对外销售,应持该住房的坐落、容积率、房屋面积、成交价格等证明材料及地方税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向地方税务部门申请办理免征营业税手续。地方税务部门应根据当地公布的普通住房标准,利用房地产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对纳税人申请免税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凡符合规定条件的,给予免征营业税。

(三)2005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不能提供属于普通住房的证明材料或经审核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一律按非普通住房的有关营业税政策征收营业税。

(四)个人购买住房以取得的房屋产权证或契税完税证明上注明的时间作为其购买房屋的时间。

(五)个人对外销售住房,应持依法取得的房屋权属证书,并到地方税务部门申请开具发票。

(六)对个人购买的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对外销售的,在向地方税务部门申请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买房屋价款后的差额缴纳营业税时,需提供购买房屋时取得的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作为差额征税的扣除凭证。

(七)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对外销售住房,不得减免营业税,确保调整后的营业税政策落实到位;对个人承受不享受优惠政策的住房。不得减免契税。对擅自变通政策、违反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住房给予税收优惠,影响调整后的税收政策落实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有关情况,应及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四、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信息,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要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收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税源登记档案和税源数据库的信息;要定期将从房地产管理部门取得的权属登记资料等信息,与房地产税收征管信息进行比对,查找漏征税款,建立催缴制度,及时查补税款。

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在房地产税收征管工作中,如发现纳税人未进行权属登记的,应及时将有关信息告知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以便房地产管理部门加强房地产权属管理。

五、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要积极协商,创造条件,在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等场所,设立房地产税收征收窗口,方便纳税人。

六、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在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要求出具完税(或减免)凭证;对于未出具完税(或减免)凭证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权属登记。

七、各级地方税务、财政部门应努力改进征缴税款的办法,减少现金收取,逐步实现税银联网、划卡缴税。由于种种原因,仍需收取现金税款的,应规范解缴程序,加强安全管理。

八、对于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合税收管理增加的支出,地方财税部门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九、各省级地方税务部门要积极参与本地区房地产市场分析监测工作,密切关注营业税税收政策调整后的政策执行效果,及时做出营业税政策调整对本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的评估报告,并将分析评估报告按季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信息产业税收政策篇8

关键词:物业税;博弈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3-0026-04

一、物业税开征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价持续飙升。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总体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防止房地产业过度扩张和无序增长,有效发挥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出现了“物业税”的概念。

物业税也叫不动产税,它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不动产税是拥有房屋所要缴纳的税,属于持有税。业内人士认为,开征物业税直接增加了需求持有方持有房地产的成本,对投资和投资性需求的抑制作用较大。开征物业税将有利于减少市场上大量存在的闲置房,也有利于减少奢侈品的需求,还将使政府有了稳定的税源,避免“土地财政”。

二、税权的划分及其在我国的现状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承载体,分税制的基本内涵是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结合和兼顾利益关系的原则,以法律法规形式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支出范围和收入范围,并通过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来协调政府间的收支往来关系,从而规范各级政府的责、权、利,使各级财政都能在法律法规的体制框架内行使其职责。

1994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对税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大、程度较深的改革,即税制及分税制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当时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税权的划分有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的区别。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同级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机构之间的划分。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其中,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海关的部分),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按60%与40%的比例分享;个人所得税,除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外,其余部分的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同;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94%归中央政府,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政府。

三、我国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中的博弈模型分析

由于我国有着自身独特的国情,将要开征的物业税,面临着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问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物业税集权与分权的博弈行为当中,由于中央政府的特殊地位,其在博弈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对于物业税政策的选择及这种政策的执行直接影响着财政集权分权的效果。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性,地方政府在这场博弈当中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手中的政策工具,选择减少由于地方对中央行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采取偏离中央目标的行为从而导致的额外的效率损失。本文将通过一个简单的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模型,对我国将要开征的物业税进行分析。本文在对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博弈的分析过程中,借鉴了尚铁力等学者对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博弈分析的一些理论,并对尚铁力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模型假定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物业税财政分权模型的基本内容如下:

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简单模型中的局中人:由一国的中央政府和一个地方政府二方构成。

假定1:假设中央是从整体出发且目光长远,而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且注重眼前利益。中央是政策制定者,对方是政策执行者且地方根据地方利益实际权衡执行中央制定的政策;

假定2:中央相对于地方,对物业税的信息并不充分,并且获得信息的成本很高,但可以通过财政法规制度约束或激励地方政府的行为;

假定3:地方政府只对于本级政府人民负责,即中央政府并无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

一国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既要对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注意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消除地方差距。对于将要开征的物业税,中央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两条:将物业税划归中央税和将物业税划归地方税。物业税划归中央税的方式是将物业税收入和支出的权利上交中央,然后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支付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支付模型

图1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局中人地方政府的支付,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局中人中央政府的支付。

根据模型的描述,并假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时对于物业税的开征做出反应(在时间上并不要求一致,只要双方不知道对方的决策就可以),那么,可以得出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中央税,隐藏),(地方税,显示)。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中,在凸性和约束的条件下,我们能得到唯一的解。而在纳什均衡的情况下,我们碰到的问题不是解的存在性,而是解的唯一性。

四、物业税财政分权的混合纳什均衡

就本模型而言却还存在一个混合纳什均衡,相对于这种不完全确定性结果的出现,物业税财政分权模型的混合纳什均衡的确更加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常关注的类型的策略称为纯策略(pure strategy),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每一个给定的信息情况下只选择一种特定的行动,称该策略为纯策略。相反,如果一个战略规定参与人在给定信息情况下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地选择不同的行动,则称该战略为混合战略。在博弈的战略式表述中,混合战略可以定义为在纯战略空间上的概率分布。

现在,分析图1中描述的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支付模型,看能否作出该博弈模型的相对最优混合策略。

图2 中央与地方政府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概率模型

如图2所示,假定中央政府采用中央税的概率为L,则地方税的概率为1-L;地方政府采用隐瞒的策略概率为H,则显示的概率为1-H。

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位局中人的随机选择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得到,当中央政府采用中央税,地方政府采用隐瞒策略的概率是LH;当中央政府采用中央税,地方政府采用显示策略的概率是L(1-H):当中央政府采用地方税,地方政府采用隐瞒策略的概率是(1-L)H;当中央政府采用地方税,地方政府采用显示策略的概率是(1-L)(1-H)。

根据混合策略的定义可知,开征物业税,中央政府的最佳混合策略是使得地方政府无论采用何种纯策略,其期望支付是一样的,当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同样有相同的混合策略的选择。据此,可以得到:

中央政府的期望支付为E(a 1),它等于:

E( a 1)= L (1-H)+ 2LH+3 (1-L)( 1-H)+(1-L)H

=( 3- 2H )+ ( 3H -2 )L (1)

地方政府的期望支付,定义为E(a 2),它等于:

E( a 2 )= L (1- H)+ 4LH+4 (1-L)( 1-H)+(1-L)H

=( 4- 3L )+ (6 L- 3 )H (2)

对于物业税,中央政府为了确定最好的策略,首先必须使地方政府相信其将要采取的策略。假设中央政府相信地方政府相信它以概率Le选择中央税,如果Le

五、物业税财政分权的准完全信息动态模型

对于上述的物业税财政分权模型,去掉假设3,据此,中央政府在对于全国资源的调配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又由于假设1,假设2的存在,中央政府做出的决策必定是从长远利益出发,并兼顾效率和公平。由于假定3的取消,地方政府在中央――地方的博弈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大为削弱,但由于信息成本的高昂,地方政府仍有动机偏离中央决策。与之前的假设相比较而言,中央政府的作用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它在整个博弈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应的,其目标也不再是寻找一个最优的反应策略,而是利用中央政府的特殊地位作出某一决策去尽量消除中央――地方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成本。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并不完全是一种静态博弈的过程,而是中央政府先做出决策,然后地方政府再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过程。中央政府也知道其决策过程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中央政府可以不断对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据此,准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如图3。

图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物业税财政分权博弈的准完全信息动态模型

无论中央政府对物业税采用何种形式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最好的办法都是采用隐藏的策略。从图3可以看到,当中央政府对物业税选择地方税的策略时,最后的中央――地方支付向量的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政府并不能确定这种地方税一定能带来好处,即不能判断L的概率,不能判断中央政府是否是打着地方税的名义进行了集权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更为被动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会挫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全局的发展。于是得到了一个并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中央税,隐藏)。对于这个结果,我们仍有改进方式,即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订立一个物业税收合同,中央政府必须允诺保持物业税财政分权制度的稳定性和彻底性,并将违约成本定价高于由于违约所带来的收益,从而确保地方政府的支付中有个额外的补偿。根据假定1,中央政府是乐于看到这种结果的出现以实现总支付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六、结论

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体制的核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物业税将是市场经济国家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经济杠杆,物业税改革意义重大。将要开征的物业税应为中央税、地方税、还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双方在房地产税的财政分权问题上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但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税政策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而若没有有效地处理好这种不对称性,其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会使房地产税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据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我国开征物业税应该实行收入适当集权、支出分权的财政体制,而不应该盲目照搬国外的理论。由于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中央政府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与中央政策偏离所带来的效率的损失。现在看来,对于我国政府而言,无论将来物业税的财政体制取向何方,中央政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尽量减少由于地方对于中央政府信息不充分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物业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模型,寻求模型中的局中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即相对最优策略的分析,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双方在将要开征的物业税财政分权上的关系,并结合我国以前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对物业税应选择中央税、地方税,还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才是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的关键。而物业税基本功能的定位应是:对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调节。

参考文献:

[1] 甘泉等.市场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5).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 王文华.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J ]. 社会科学研究,1999,(2).

[5] 许善达等. 中国税权研究[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1).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XIAO Jing,KONG Liu-liu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The property tax which also called the real estate tax or the personal property tax, mainly aims at the house, real estate and so on. It requests its tenant or holder pays certain tax money every year by the appraised property value.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gambling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beginning property tax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local authority finance decentralization. And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because information is asymmetrical, it is unavoidable to bring efficiency loss when property tax begins levying, and that the key also lies in making clear the finance and taxa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local authority.

上一篇:县妇联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监理进度计划审批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