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5 10:16:03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合规管理 策略

合规管理指企业在公司所在地遵守法律法规和内部章程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合规管理制度,培养契合企业的文化氛围,建立和构建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管理体系。

一、国有企业合规管理的意义

首先,合规管理不仅能减少企业的成本,而且能增加经济收入。通过合规管理的执行,能够高效率地提升企业员工的法治观念,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安全操作。同时,合规管理能防止出现浪费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开支,还能转移、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经营风险。

其次,合规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就合规管理的本质而言,与企业处理风险的能力相挂钩,尤其是信誉方面的风险,之前各大媒体纷纷曝光了一些国有企业的违法现象,并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处理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然而,做好合规管理可以很好地化解风险,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所以,这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两点,进一步强化它的意义,一是要求国企的业务准则和管理制度符合法律法规;二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达到科学与实用相结合的程度,毕竟只有完善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企业经营活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热潮。

二、国有企业合规管理的现状

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具有很多不足和缺陷,需解决。

例如,管理制度不系统,领导层执行能力不强,甚至出现潜规则的不良现象。主要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合规管理的管理部门没有权威性。国企的领导干部没有足够的合规管理知识,意识不到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内部的会议只是单调地涉及业务发展,基本不探究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大多数国企单位,甚至存在名义上的管理教育,象征性地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只是出于应付的心态。而且企业考核的方式,普遍不齐全,不涉及任何的合规管理,即便有初步的知识涵盖,也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再而,企业各部门工作之间的配合度不够和谐,且积极性也不高,不利于合规部门积极有力地展开工作。

第二,缺少完善的企业合规管理框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遭遇风险的概率更是只增不减,要求国企不断提升化解风险的能力。但是国企没有过多地研究合规管理的系统框架,在风险面前不能化险为夷,造成企业跟不上国际化的趋势,甚至出现员工不清楚职责岗位、重复管理等诸多的不良状况。

第三,企业合规管理的资源不充足。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专门的合规管理团队,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中下级的工作人员,机械地照搬防范风险的知识,不能准确、合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物资这部分,更是缺少资源分享的平台,不能全面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导致难以建立合格的管理系统,不能保障合规管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国企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速度,不能实现动态式的管理,及时有效地分享。因此,国有企业在合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三、国有企业合规管理的策略

既然国企存在不足,就必须引起重视,进一步进行改革创新,做好国企的合规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培训。

第一,完善企业的合规管理制度。对于结构复杂、工作繁琐的国有企业来讲,科学、系统的合规管理制度,毋庸置疑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首先需要分建一个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有效地保证合规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明确企业的法律管理部门和审计等部门的职责所在,设置一个合规管理评价、监察等制度的完整体系。

第二,加强企业的合规管理,建立合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的合规管理必须要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当然也少不了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需要将合规管理下的文化融入每一个员工的内心,这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做到这一点,企业才能实现更长久的发展。其次,合规企业文化的打造,需要留意三个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企业着重从领导层抓起,形成基础的合规管理雏形,通过开展上行下效,达到企业合规管理应有的文化氛围;而且要求企业设立简短有力的口号,最好能高度概括合规管理的内涵和意义,这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热情。此外,要求企业单位加强宣传的力度,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对合规管理的重视和应用能力。

第三,树立正确的风险评估方式。首先必须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使整个企业的合规管理工作能得到顺利地进行,风险也能得到良好的防范。其次,要全面的开展制度的梳理工作,从事情发展的源头做好防腐工作也是关键的步骤。

第四,建立合规管理的动态管理体系。国际环境变化飞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合规管理的体系,促进企业合规管理动态化、持续化向前发展。企业需要定期开展风险的评估工作,针对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合规管理的教育培训。最关键的是,企业要做好违规的追究和惩罚工作。

第五,实施透明式的权力清单管理。全方位整理企业的权力清单,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利,再用清单的方式进行排列和公布,形成“权力制度化,重要事项合规审查”的现象,有效地防范职权交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第六,设置合规管理的明确规定,把合规管理纳入员工的考核范围。国有企业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并落实党的战略要求,把依法办事、遵守法规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对企业经营中的良好合规进行奖励,不好合规进行适当的惩罚,改变目前合规落实不到位的现状,进一步强化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结语

合规管理是企业在发展和前进路上的必然结果。作为国有企业,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做好合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时认识到合规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和研究,推进企业合规管理的良好建设,促进国企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装备服务处)

参考文献

[1] 郑小余.合规管理的效果分析[J].建筑知识,2016(05):118.

[2] 宋宝平.国有企业合规管理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5(10):1.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2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依据。企业管理制度要体现经营观念和目的,更要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战略相契合,还应合理划定企业管理当局及各业务领域、具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越来越成为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员工所应遵守的企业规章制度和相关纪律等。

1.1建立合理、高效管理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前提。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合理、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员工有章可循。企业规章制度应当尽量对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均做出较为细致的概括,并且应以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及时修订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以使其更容易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对于没有商量余地的管理制度,应尽量使之标准化,因为只有标准化的制度才能使企业更好地融人到发展中的市场,也才能使员工认真遵循规章制度,适应社会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只有在制度面前让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实现人人平等,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推过去时,才能提高规范的实效性,也才能保证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管理细节的发展。

1.2合理、高效企业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良好执行力的支撑。

1.2.1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发挥作用。规章制度绝不仅仅是约束员工的,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发挥同样的作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为员工做好表率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细节,让自身行为与企业规章制度相切合,在潜移默化在影响企业普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对规章制度的认知度。不仅如此,企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做到更好,才能给员工树立榜样;要摆正姿态,深人员工内部,多与员工交流,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实际,也是提高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方法。

1.22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员工的积极配合不容忽视。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最大,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力量,员工的配合对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实施有决定性作用。员工是企业运行的具体操作人员,对于具体的工作步骤,员工甚至比领导更为熟悉,他们知道企业的症结所在,只有得到员工的配合,才能使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得以实施,使企业正常运行。因此,企业需要要求全体员工参与管理,从日常工作做起,提高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格自律,认识至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1.2.3奖罚分明是确保管理制度执行力根本保证。明确的奖惩制度是实施细节管理的辅助工具,对员工具有激励或者约束作用,企业要明确奖惩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员工在平时工作中表现良好,对事物观察人微,发现了很多大家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企业降低了损失,工作态度端正,那么就要给员工一些福利或奖励,这样又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员工因为自身原因,比如工作态度不认真、粗心大意、工作不严谨等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企业就要给予处罚,起到警示作用,督促员工认真工作。

二、新时期要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2.1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定位员工的重要作用。员工素质如何事关企业兴衰成败。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并尊重员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唯才是用,使企业员工各尽其能,使企业用人合理、高效。企业员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工作得到肯定,便会发挥最大的潜能,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在制定目标规划、做重大决策时,要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将企业整体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融于一体,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充分感受到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而奋斗。

2.2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企业要切实关注员工利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分配制度,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还应重视并努力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企业管理宽严相济,平等对待每个员工,营造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积极创新、团结和睦的企业环境与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行有效的激励奖励措施,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开展多姿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2.3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企业要重视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企业要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用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来影响和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应推动岗位培训、函授进修、互帮互学等素质培养形式,强化员工的学习意识,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企业还要重视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会陷人静态的被动的局面,很难取得发展和实现超越。员工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止步不前,就可能被竞争激烈的职场所淘汰,很难实现长远发展。

三、结语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制定和完善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有效管理制度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43-0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县级电力企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运行涉及很多程序,每个环节都独立存在,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提高整体效益,就必须将每一部分联系起来,即规章制度。相关数据表明,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顺应企业发展战略和需要而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进行最佳组合的一系列约束条件。晋江电力公司作为福建省大型县供电企业,自2007年股份制改革以来,以创一流为载体,狠抓标准化建设,建立起一套符合经营管理、电网发展的标准制度体系,涵盖技术、管理、工作三大体系,为企业发展奠定扎实的管理基础。总结多年的实践,深感规章制度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电力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

1.1 特点

①约束性。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为避免出现管理混乱,需要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让全体人员共同遵守,即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内容主要是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不该做什么等,通过对员工的约束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如有违背,则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②规范性。每个人的水平都有很大差异,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每一项工作,很难达到统一,在管理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势必会影响管理水平。规章制度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将员工的行为规范化,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③权威性。规章制度是全体人员都应遵守的,并非任何成员都可以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是领导层或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并经过法定程序认可而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④系统性。对电力企业而言,规章制度是经过对整体的认真考虑才制定的一套比较严密而且完整的一套程序,其内容或递进,或补充,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企业各方面的规定,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2 重要性

①顶层设计。多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必须按制度办事,对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保证企业的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电网事业的发展,电力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长,技术革新,经营管理的难度有所加大,必须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许多知名企业都逐渐走上了“法制”的轨道,通过规章制度使企业得以更好地运作。规章制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和电力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企业越是成功,其规章制度越是科学完善,而且能够落实,反之,规章制度也促进了企业的成功。

②基础保障。电力企业的管理包括大大小小每一个环节,作为企业内部的法律,规章制度是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管理遵循的一个标准,否则,各项活动难以开展,员工行为无法规范,引起管理上的混乱,很难实现经济效益。

③激励作用。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了统一规范,员工从中可以明确获知自己的权责义务,然后对自身的能力进行预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规章制度的制定其实就带有一定的竞争意义,给员工施加压力,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自己。

2 规章制度章存在的问题

①制定上的不足。通过多年系统内单位的交流与学习,我们发现,很多电力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都有盲目性,缺乏实际的调差,在还未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时就盲目制定,或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还有很多制定的过于笼统,与实际不符。规章制度是给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必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得到多数员工的认可才能延续下去。还有部分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重点,或没有涉及到关键问题,有些制定者水平较低,常出现重复现象,甚至会前后矛盾,加上审查机关的疏忽,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缺乏权威性和系统性,很容易引起管理混乱。

②执行时的不足。规章制度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执行落实,发挥其实际作用,实现企业的良性管理。因涉及诸多方面,在执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宣传力度不够,员工不配合,不少人认为制度是某个部门遵守的,与自己无关,这是错误的想法,规章制度是针对整个企业而设立的,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

3 做好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工作的方法

3.1 制定原则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有很多要求限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规章制度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因不同的电力企业在人员组织、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有差异性,制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其次是民主原则,规章制度根据员工的水平和素质而定,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可,才有可能执行落实。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实现民主化,多倾听员工的意见;此外,内容要详细,语言要简洁,规章制度涉及电力企业的各个方面,比较繁琐,为增强其实用性,制度内容务必要详细清晰,使全体员工明确各自的权责义务。因内容太多,为方便实行,语言一定要简洁易懂,若太专业或过于艰涩,会妨碍理解。最后,要注重制度后的宣贯。

3.2 全面执行

首先,领导者应做好带头作用,他们是企业的领头人,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负责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及工作方法的确定,坚决执行制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奇特员工。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必须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树立典范。其次,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考试、会议、教育等多种方式,使员工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将其投入实践。

3.3 执规检查

规章制度的管理有其规律性,必须严格执行PDCA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实践中,晋江电力公司不断探索规章制度执规检查方式,有效实现规章制度管理的持续提升。首先,建立规章制度受控体系,做到每一份制度有人监控、有人管理,明确责任归口。其次,建立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执规检查的机制,由企业规章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分专业抽检的形式,随机抽取若干份制度,以制度的有效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为审点,开展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反复检验与审查,实现以制度为线索,自上而下,全流程访谈、诊断,既检查基层制度掌握与执行情况,又综合诊断制度可执行性,推进专业管理的提升。

4 结 语

随着用电量的骤增以及用电客户对电力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县级电力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管理压力,为加强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内部不断优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静.县级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1,(27).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4

一、目前企业法律工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法律工作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走向规范,但仍有一些企业法律工作不到位,给企业带来经常性的法律风险,企业法律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法律工作认识不到位,企业法律工作严重滞后。

当前,我国正处在法制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企业管理者对法律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企业法律工作严重滞后。如合同签定前不进行法律风险评估、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制定没有专业法律人员参与把关、不认真履行已经生效的合同和法律裁定,给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第二,对法律工作的职责认识出现偏差。

随着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多数企业都设立了专(兼)职法律工作机构,聘用了专(兼)职法律工作人员,但有些企业对法律工作机构和人员的职责界定不清,认为法律工作完全由法律专(兼)职人员来完成,其他人员不用参与法律管理工作,使法律工作浮在表面,不能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造成了企业法律风险多发、常发的现象。

第三,法律专业知识匮乏,法律工作不能很好开展。

我国法制工作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很好的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深,甚至出现法律知识盲点,法律素养不高,法律工作水平较低,使法律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第四,企业法律专业人员配备数量不足。

企业法律工作虽然有很大加强,但仍有一些企业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法律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配备固定的或兼职的法律专业人员,或配备的人员数量不足,企业法律工作力量薄弱,专业性、系统性不强,法律工作没有牵头人或牵头部门,法律工作水平不高,造成法律纠纷不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企业法律纠纷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第五,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重心滞后。

根据调查发现,企业普遍存在着法律事务工作部门和人员参与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合同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的程度较低,直接导致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和企业法律管理工作滞后,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严重脱节。法律工作在企业中承担的“事前防范”的作用失去了时效性。

第六,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法律漏洞。

在诸多被调查企业中发现,很多企业制定的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缺乏法律支持,有些管理制度存在着明显的法律漏洞,没有可操作性,甚至违法,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埋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导致企业法律纠纷不断,制约了企业发展。

第七,企业缺少系统的法律工作规章制度。

企业法律工作是逐步融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由于一些企业对法律工作的认识不足,还没有制定或者正在完善法律工作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管理者在法律工作上无章可循。有的法律工作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形同虚设,使法律工作不能全面、系统的正常开展,不能起到法律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八,法律基础工作薄弱,法律工作成效不明显。

由于企业的法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法律工作的认识不充分,不重视法律的基础工作,导致企业法律基础工作薄弱,法律风险防范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如发生法律纠纷时,没有及时保全证据,使法律纠纷处于被动局面,给企业造成了损失;没有在规定的诉讼时效时间内进行维权,错失了维权的良好时机。

二、企业法律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法律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对法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律知识匮乏,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第一,管理者对企业法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制不健全,管理者用惯性思维来理解法律工作;企业在市场经济初期,经济结构简单,法律纠纷较少,法律风险较低;管理者法律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不足等。这些直接影响着管理者对法律工作的认识,使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法律工作的重要性,法律意识淡薄。不能自觉的把法律工作与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法律专业人员处于管理的从属地位;常常把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重点放在事后补救上。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还是企业外部经营都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风险。我们必须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法律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法律管理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企业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管理者和法律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法律工作的效率。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法律专业人员素质不高,法律基础理论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开展法律工作,制约着企业法律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三,依靠外援开展企业法律工作的思想亟待改正。

有些企业为了控制员工数量、减少管理成本,试图借助外力来满足企业法律工作的需求。然而,由于外聘的法律人员不是本企业员工,工作没有连续性,责任心不强,对企业的内部情况掌握不全面,了解不透彻,很难发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制定规章制度、合同签定的审核工作,提供的法律支持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利益。因此,依靠外援开展企业法律工作的思想亟待改正。

三、改进企业法律工作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法律工作,针对法律工作存在问题和原因,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改进企业的法律工作水平,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第一,提高对法律工作的认识,加强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深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无论在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经营,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的考验。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出发,高度重视企业法律工作,学习法律专业知识,提高法律工作水平,在抓好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抓好法律工作,把法律工作融入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去,增强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充分发挥法律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法律专业人员。

随着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对法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避法律风险,降低经济损失,是企业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保证法律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工作组织机构,如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成立法律专职管理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法律专业人员,全面负责公司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处理法律纠纷和日常法律事务;做好企业规章制度、合同审核;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等。

第三,明确法律工作责任目标,加强监督管理。

企业法律工作的目标,是防范法律风险,规范内部管理,避免经济损失,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促进企业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科学合理的明确法律专业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法律工作责任分工,把法律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使法律工作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其次,要加强对法律工作的监督管理,注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认真落实好法律专业人员参与重大决策、参与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参与签定合同的三项审核制度;再次,制定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法律制度,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企业人员涉及经济活动中的重大渎职事件,根据法律规定依法处理。

第四,加强法律知识和基础理论培训,提高法律工作水平。

为了提高法律工作水平,无论是企业专(兼)职法律专业人员还是企业高级管理者和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加强法律法知识和法律规章制度的学习。要求法律专业人员精通法律知识,熟练掌握法律事务处理方法;以专业法律工作人员为核心,对企业员工进行普法宣传;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员和骨干员工进行法律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法律工作水平和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为企业更好的开展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规范法律工作流程。

法律工作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法律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企业法律工作的行为准则。必须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企业法律行为。要将法律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考核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统一规范。要把法律工作嵌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流程之中,使法律工作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保证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好法律风险防范,规避企业法律风险。

第六,扎实有效推进三项审核制度。

法律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是无法回避的,正确的决策、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有效的化解法律风险。法律工作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发挥事前控制的积极作用。首先,法律专业人员要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探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法律风险,提出法律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其次,法律专业人员要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重要规章制度的审核制度,审核企业规章制度的合规性,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合规;再次,法律专业人员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企业拟签定的合同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完善合同管理,从源头上避免法律纠纷的产生。

第七,加强法律基础管理工作。

法律基础工作是法律工作的基本保障,没有夯实的基础工作,法律工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法律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收集整理法律管理工作的基础资料,保全各类法律文书、证据,完善法律档案管理。

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法管理、依法治企成为必然。企业必须从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法律工作,把法律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对外依法经营,对内依法管理,全面做好企业法律工作,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规章制度培训;思想政治工作;作用

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与此同时,这二者还是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提高员工思想认识,规范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这两项工作的良好开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思想保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企业规章制度培训。通常情况下,当企业纳入一批新员工之后,都会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非常之多,比如员工行为规范、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比如企业的奖惩制度、薪资)等,从而有效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它指的是企业管理人员,采用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宣传科学的道路),帮助员工解决思想上的各种疑惑、矛盾,促使员工转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以积极乐观地心态来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各种难题,有效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作用

在我国企业管理中,虽然都对员工进行了规章制度培训,也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但是,这两项工作基本都是孤立存在,没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空洞、培训成本增加等。因此,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非常必要。

(一)提高规章制度培训效率。在传统的规章制度培训中,没有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非常生硬地向员工灌输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的企业规章制度培训方法极易造成员工的抵触心理,而且员工没有深刻领悟规章制度背后所蕴藏的意义,没有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将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可以让员工在学习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等,有效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进而逐步增强企业认同感,从而有效提高规章制度培训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降低员工培训成本。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均属于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员工培训的“一条龙模式”,可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比如培训工作的人力、物力等),降低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从而可以让企业将资本运用在其他方面的运作中,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促使员工更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规章制度培训时,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降低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培训的抵触心理,员工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将企业规章制度与思想政治工作融会贯通,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员工履行劳动者的法定职责, 更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做好各项本职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同时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具体措施

在企业管理中,将规章制度培训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为了保障其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员队伍的结合。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基本都是互不干涉,各自为营。这样的企业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实效性。因此,企业需要将这二者的人员队伍有机结合起来。

(1)人员队伍的整合、重组。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培训人员队伍与政工队伍进行整合、重组,实现人员的优势互补,从而在企业中打造出一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一,做好人员队伍的沟通。企业在开展人员队伍的整合、重组时,势必会产生一些人事变动,可能之前的人员队伍对此不理解。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让被整合重组的员工了解其中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配合企业发展。第二,做好人员队伍的安置。企业要根据人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包括工作能力、性格特点等),做好人员队伍的安置,保证企业人员整合重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人员队伍的经验交流。为了有效实现人员队伍的良好结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需要加强人员队伍的经验交流,从而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一,培训心得体会的交流。企业要为企业人员队伍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比如会议室的面对面(定期交流)讨论、网上交流群的建立(不定期交流)等,将平时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实现工作能力的互相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二,培训材料的交流。由于企业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孤立存在,所以培训资料自然也就大有不同。在人员队伍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两组人员将培训资料拿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商讨后期工作的良好开展,比如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良好地渗透于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中,保障培训效果。

(3)培养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企业需站在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加大投资,在企业中培养出一支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即要求这个队伍既熟练掌握企业规章制度培训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又精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企业从现有人员出发,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人员和政工人员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两种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提高人才准入标准,优先选择那些复合型的人才,最终在企业中形成一支综合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为企业后期的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为企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二)内容的结合。将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最终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出工作行为、规范思想觉悟高的高素质员工,做好人才储备,从而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在传统企业管理中,规章制度培训重视员工行为规范、员工奖惩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强化员工责任感、提升员工忠诚度等方面的内容上,两项工作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导致效果不佳。这就要求企业将这两项工作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1)教材的修订、整合。为了实现两者的良好结合,企业需要对二者的培训内容(即教材)进行修订和整合,最终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从而有效提升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第一,教材的讨论和选编。企业应根据现有的教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协商,最终决定教材内容,主要是关于培训内容的重点,从而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二,教材的选编。第三,教材的执行。相关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执行教材内容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删改,从而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为后期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重要的前提。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两项内容结合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培训人员和被培训的员工,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一,站在企业员工角度出发,打动员工内心世界。在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内容中,应该让员工感同身受,即使是在迟到处罚方面,也可以制定出更人性化的制度来,比如结合员工平时表现(总迟到和从未迟到等),迟到原因(堵车、意外事故等),进而做出不同的惩罚制度,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人性化制度,从而促使员工认可并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第二,在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员工学会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3)顺应时展的需要。企业应该以发展地、长远的眼光来看到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时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从而与时代接轨,提升培训效果。第一,以员工手册方式将培训内容告知员工。企业应以提升员工思想认识,规范员工规范角度出发,将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内以及思想政治内容以员工手册的方式发放到员工手中,让他们自由选择时间进行阅读,体现人性化管理一面。第二,接受企业员工的合理建议。在内容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应允许员工提出的各项合理建议,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在企业中营造出民主、公平的良好氛围, 从而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三,培训人员要善于借鉴其他企业在这方面的培训内容,看看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然后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效果。

(三)方法的结合。企业将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还需要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方法的强制性和滞后性,促进企业的良好的发展。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良好结合和对接,提升员工培训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方法的生动化。在实行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时,应当最大程度上采用生动只管你地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培训效果。第一,采用多媒体培训。培训人员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现代化地培训手段,将培训内容通过多媒体丰富的图文资料、多样化的视频资料等媒介,最终呈现在员工面前,帮助促使员工理解各项内容。第二,运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在传统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生硬地灌输,采用“我(培训人员)讲你(企业员工)听”的模式,员工的参与性不强。这就要求企业采用游戏化的方法,比如有奖竞猜、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参与其中,从而增强培训效果。

(2)结合员工主体需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主体需求,降低甚至消除员工的抵触心理,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培训内容,从而提升培训效果。第一,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当企业实行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方式,当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之后,应该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从员工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员工,让培训人员从员工中得到直观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做出调整,让培训内容最大程度上与员工主体需求相结合。第二,培训人员要避免单方面地灌输。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人员要善于运用迂回方法,尽量避免采用生硬灌输的方法,以免引起员工的抵触心理。比如在培训某项规章制度时,采用相关的案例,让员工展开讨论并总结,让员工自己在讨论总结的过程中认识到企业实行这项规章制度的意义,这样既能消除员工的学习过程中的抵触心理,同时便于员工后期工作中的良好执行。

(3)注重员工发展。在企业规章制度培训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员工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培训效果。第一,以发展员工的方法来开展培训工作。企业在将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时,既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员工自身的发展,让员工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严于律己、爱岗敬业的好员工。从而为后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将“塑造员工”与“教育员工”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还要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实现塑造员工和教育员工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将企业规章制度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提高规章制度培训效率,降低员工培训成本,促使员工更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在人员队伍的结合方面,需要采取人员队伍的整合和重组、进一步加强人员队伍的经验交流、培养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三种措施;在内容的结合方面,需对教材进行修订和整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时展;在方法的结合方面,需注重方法的生动化、结合员工主体需要、注重员工发展。只有实现这三方面的良好结合,才能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胜威.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8-9.

[2] 王新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行政管理的统一性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22):31-32.

[3] 吴翎.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规章制度培训的结合[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11):313.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6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必须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才能在紧张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可以是企业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转,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的压力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大发展挑战,所以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规范化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经济管理制度其实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但是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太过空洞,不切合实际,都是从别的经济管理制度上进行生搬硬套,并不适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缺乏实用性,而且这些制度只注重形式,对于真正需要实施的行为却只是构建了一个框架,实践经验缺乏,又加上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没有发挥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

2.落后的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企业都注意到了技术的革新,但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却停滞不前。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过于泛泛而谈,没有注意到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企业在市场的定位不明确,市场调查也没有彻底进行,对企业本身建设也没有明确的方向,造成企业发展的阻扰,导致企业发展也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3.管理人才的缺乏

管理人才一直是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但是企业对培养人才的观念却不够强,在企业中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高,造成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情况很混乱,而且企业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也导致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在本来专业人员就少的情况下,人员流动频繁,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不高,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经济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中的规范化措施

1.完善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制度

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制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结合以往的相关经验,在实际过程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制度。不能只注重形式建设,还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扩充和改进,首先,要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规划,对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运行评定制度,对企业所做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定,能够根据评定结果及时改正,让企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范问题,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要注重企业人员的管理制度,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也是对企业发展有着一定作用的,定期对人员进行评价,合理的使用“奖惩制度”,激励工作人员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可以有效的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规划。企业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从企业外引进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同时,也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工作人员选拔,对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在人员管理制度上进行完善,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高效率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犯错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奖惩并用”的原则可以有效的防止人才的流失,而且在制度上可以规定责任承担形式,责任制的实施,能够有效的针对问题的责任承担,责任层层落实,一方面可以让工作人员有紧张感,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做到补救措施,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的展开。

3.完善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相关基础工作

首先,要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在相关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建立合理合法有效的组织结构,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健全和完善,通过对上下层级沟通方式的建立,对组织体系进行完善;其次,要对脱离模式及时进行处理,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审核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脱离经济管理模式的时间繁盛,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应该及时做好处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查明原因之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还要总结出相关方法,来预防以后这种问题的出现;最后,要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不断的消除工作过程中,内部审核中出现的不安因素,完善工作的实施,使得企业工作更加完善,不会出现对企业不利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企业各个部门的特性,采取改善改善措施,而且在招标时要加强资质审核,制定严格的评价准则,利用信息化管理,做好评价记录,更加完善经济管理模式,促使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四、结语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7

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工业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对会计工作进行强化和监督,核算更加规范化,对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运营管理中,会计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企业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规范化是核心的环节,是会计管理的基础。规范化主要体现在行为上,淖罨础的本质着手来规范日常的工作,会计工作规范化是将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核算工作想结合,对会计相关机构以及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电算化运营,从而强化工作的规范性。对于工业企业来讲,只有将会计工作扎扎实实的做好,才能够将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核算工作做好,使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会计的基础工作更加完善、健全,财务工作秩序更加规范、有序,促进企业财务工作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对于工业企业来讲,因为一些历史性原因,企业单位的会计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秩序也较为混乱,在管理方面权限失控,经常出现会计信息虚假等问题,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效益提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违法违纪现象助长,一些不正之风在逐步侵蚀着国家的收入,国家财产以及单位企业的财产在遭受损失,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抑制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企业会计工作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可以抑制一些违法违纪现象的产生,有效治理企业会计信息虚假等现象,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强企业管理,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完善市场经济、巩固市场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工业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企业的会计工作基础较薄弱,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一些工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执行,会计机构在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够全面,对会计人员的分配和岗位分工不明确、不合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企业对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并没有严格的把关,会计工作交接的手续尚不健全、不够规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素质不高,对工作的责任高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管理效果。

会计工作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够真实、可靠。一些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在会计核算方面缺少独立能力。核算的手续比较简单、随意,导致企业的财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出现违法违规等现象,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会计信息不够真实,缺少可靠性,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扰乱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职能不能够有效发挥。

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力度需加强。在工业企业中,会计人员并不在少数,但是专业、真正懂得管理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多,会计队伍普遍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一些工业企业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很难胜任本职的工作,一些财务人员只会做一些简单的报表、记账等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财务活动很难能够做到科学的管理、控制、预测、检查、监督以及评价等,企业会计工作并不能有效发挥出其真正的管理职能。

工业企业会计工作出现不规范现象的原因

企业高管法律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不强。一些工业企业单位的高管法律意识不强,对财务制度的认识不足,忽视财务纪律的强制性以及严肃性。很多高管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步入违法单位的后尘,试图逃避法律,打“球”。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礼仪,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能做到诚实守信,暗地里命令会计人员对财务相关信息进行造假。甚至一些企业的高管只注重业绩,对财务工作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将短期利润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忽视了企业长久发展的需求。一些企业将财务工作“精简化”,制作简单的记账、报账工作。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甚至出现公款私用等违法现象,敢于财务工作的进行。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将强,专业知识及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工业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工作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为了降低成本招聘一些业务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工作人员,或者在财务相关岗位上安排亲信人员管理,但是这些人大部分并不具备相关的财务知识,对财务工作并不了解,基本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工业企业没有晚上的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财务人员通过实践取得更多的资格和成就之后就丧失了进取心,选择跳槽或者安于现状,这些问题致使企业才会计人员流动性较大,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升,工作方法不够科学,业务处理能力不强,不够连贯。

企业缺少合理的组织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认识模糊。现阶段,工业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所有权结构有以下两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种是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人是同一个,管理模式较为集中,权利管理集中,企业管理中的很多事物由一个人决定。另一种是俗称的“后台老板”,股东不懂得经营,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不合理的干涉。

增强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的相关措施

企业领导提升对会计工作的重视度,明确分工。新阶段,工业企业需要设立一套健全的财务管理模式,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应当将思想统一化,提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将会计工作规范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企业管理层亲自领导管理,分层领导全力配合监督,将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落实在实际的运营中,加强企业的管理质量,将会计工作作为企业运行的核心,持之以恒,保证工作质量。会计工作规范化作为一项业务量大、涉及方面教官的工作,需要企业管理层统一领导,以独立法人的身份管理公司,并进行统一的考核验收。

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业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素质,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把好关口,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更新会计人员的观念及知识,提升其整体的素质,加强其业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整体提升财会队伍的综合素质。

不断完善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近年来,财务部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条文,工业企业应当仔细学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多体系、多层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经营者及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控制,对财务总监以及较为重大的经济事务进行控制,对会计人员及重要经济事务进行控制。除此之外,对财务预算、授权批准、内部报告以及计算机信息等进行控制。

工业企业制定统一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业务的性质,制定出可行具体的制度,与此同时简化操作,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在内部实施控制体制,更加直观的体现会计的控制职能。

内外结合,加强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工业企业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现阶段的工业企业情况,单单依靠企业自身进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是不太现实的,应当结合外部的监管制度,内外结合,协助工业企业逐步实现会计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我国,会计监督主要实行国家、社会及企业内部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管理,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都属于企业的外部监督,其中国家监督指的是工商、税务、财政、银行托各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对工业企I进行监督,社会监督指的是将会计中介作为主体,通过企业的委托,以第三方的身份审核企业的财务工作。

实事求是开展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进程。对会计工作规范化进行定期的考核和验收,对耽误基础性和规范化的建设采取相应合理有效的措施。通过对考核和验收工作的开展,提升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视度,促进会计人员提升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保障企业会计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应当在企业内部成立考验验收小组,企业领导作为组员,进一步加强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推进。一方面加强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规范程序,加强管理力度,以严格的标准考核验收,对后续事务的发展进行跟踪检查,巩固成果。

进一步改革管理制度,采用会计委派制管理方式。在企业先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下,会计人员一般是由企业领导任命或者选的,和企业领导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有时候财务人员会处于较为难的位置,甚至一些财务人员放弃原则,听从领导的不合理安排。如果企业采用会计委派制的方式管理,那么会计人员可以以更加客观合理的视角看待事情,公平公正的记录企业的经营情况,反应真实的经营成果。

工业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环境

一、引言

一直以来,内部控制都是会计和审计行业研究的重点,也是近年来企业管理关心的热门话题,其作为运行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管理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重视。但是,由于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同时产生一定的风险,也可以说在当前企业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规避企业风险产生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要点。

二、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专业概念,在目前主要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通过各部门生产经营和执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优化,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方式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职能等内容,旨在实现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把全面风险管理而言,其实质就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具体包含了五个关键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正确、科学地识别和收集企业各种风险信息的真实性和潜在影响,通过合理的方法制定管理策略,进而有计划地进行应对。在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定环节中,每个关键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都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进行深化和细分。比如在风险评估环节,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科学,对其流程可进一步细化,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进行上述风险管理的时候,企业管理层需要自上而下设置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并且根据业务性质和风险发生的种类有计划地配备风险管理工作人员。

三、内部控制概述

通常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对偏离预定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当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实际与计划不符的时候,领导的责任就是立即对企业具体经营状况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分析产生不符现象的原因,确定责任和归属。第二层含义就是对偏离计划的行为进行纠正,也就是根据检查结果,针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归属,提出科学有效的纠正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调整或者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确保企业活动处于既定计划之内,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1.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主要包含了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整体性和准确性、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优化内部环境、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监督管理活动、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管。2.内部控制的实施国有企业在经营中按照现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规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梳理、调整,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发展需要,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同时展开梳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些方法形成一系列基本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并且以员工手册的形式发放给基层员工,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

四、从实践角度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的必要性

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出,虽然两者出发点和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是两者的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都是为了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服务的,因此不能将其视为独立的管理体系,而需要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包含了以下方面。1.构建目标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全面风险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者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也即是两者在开展和应用的时候都是以维护投资者利益为基础,保全企业资产、创新企业价值为核心的,因此构成了两者之间融合构建的基础。2.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从管理效率的角度进行分析,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协助完成的,因此在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不能采用两套管理小组。为此,在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责分配方面,必须要将两者要求融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职责分配要求,让执行人员的岗位职责至少符合企业发展及三大类要求,也就是专业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3.管理的角度分析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必须要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风险问题,才需要内部控制规范作为保障依据;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时候,则需要重视企业管理流程和规范,科学防范企业风险的发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科学有效。因此,在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管理职能执行过程中需要两者的有机融合,一旦两者出现各行其是的现象,很容易引起管理权限混乱、降低管理效率,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混乱。

五、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相互共用成果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重点强调方法,而内控规范建设的融入重点在于制度和规则。两者在共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出发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内部控制工作是站在监督者的角度,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落实而采取的监督和控制制度制定行为。而风险管理则基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风险控制的,但是两者在具体应用的时候都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形成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两者的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管理,降低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内部控制更加的具体,其强调有章可循,是通过各项制度来优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的过程。而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纠正工作人员行为来实现规避风险发生的现象。为此,只有将两者密切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2.减少企业管理成本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科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梳理企业的基础岗位。在具体工作中,利用内部控制规范为基础框架,以风险管理相关方法为核心,测试企业各部门经营管理工作中是否存在风险,针对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评估,有计划地制定风险应对和处理措施,并形成相应的规避制度,其中包含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以及审批体系等。按照国有企业内控各项业务规范的指导,及时梳理企业业务流程,以风险管理为技术指标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进行规避和纠正。在具体操作中,采用设置岗位手册、员工手册的方式来让基层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保证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在了解内部管理规范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自觉遵守和落实。另外,根据岗位性质、岗位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策略,制定出各种产品的消耗定额,完成科学的风险管控流程,进而保证内控规范建设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3.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要点(1)指导思想围绕国有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通过企业管理各环节、各部门在执行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抗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现最终规避风险的目标。在国有企业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体系,让企业经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构建方案首先,利用企业内部外部信息,通过辨识、分析和评价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和管理策略,确定风险管理环节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后科学进行资源配置;根据资源配置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采用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全方位管控。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措施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和监督目的,根据风险监督结果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取得成果。国有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建设,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取得了如下工作成果。建立了科学的风险信息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考核方法等。最后,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使得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与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并处于可承受范围内;保证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真实可靠,传递合理;确保了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科学性;减少了因重大风险而引起的企业社会经济损失。

六、结语

总之,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国有企业落实现代管理观念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两者都属于动态行为,因此在具体应用的时候经常会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异变,而将两者融合开展,能有效发挥彼此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使其更符合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文幸.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31):2.

[2]樊玉雯.国有控股股东如何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促进信托公司稳健发展[J].国有资产管理,2020(08):4.

[3]方漪,刘新华,周运强,等.航天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探索与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0(15):5.

[4]居仁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实践要点分析[J].房地产导刊,2020(05):148.

[5]钟李芬.从内控五要素看国有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建设——以L市国有企业货币资金内控建设为例[J].现代商业,2020(07):2.

[6]樊玉雯.国有控股股东如何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信托公司稳健发展[J].国有资产管理,2020(08):4.

上一篇:招商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县司法局平安建设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