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2-02 16:56:43

税收制度的作用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1

[关键词]财务税收制度;中小企业;扶植作用

[DOI]10.13939/ki.zgsc.2016.29.116

财政税收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国家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难以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国家财政部门需要根据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刺激国家经济增长。

1 中小型企业发展与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现状

1.1 中小型企业发展概况

近些年,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给出了新的财政标准,帮助人们加深对中小型企业的认识。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家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生存环境恶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明显的优势。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中小型企业无法进行一些高成本、大规模投资,难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生存状况堪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接近15%的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亏损,所以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比较艰难。

1.2 当前财政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政策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国家经济建设脚步十分迅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不断的调整财政税收政策,一些财政政策和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难以避免,例如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税收规定差异较大,缴纳税额额度不同,纳税额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国家为了扶植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效果有限。国家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的基准税率有27%和18%两个标准,这种基准税率只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经济压力,阻碍了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财政税收政策有待完善。国家现行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着一些缺陷,有些问题亟待完善。例如现阶段,因为财政税收政策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严格,导致偷税、逃税、漏税问题迟迟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税收都保留着开发票的缴税形式,很多企业都采用开发票的形式确定缴纳税率,但是因为政策有待完善,还存在一些漏洞被人利用,各种新的偷税漏税手段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给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中小型企业资金链条单一,规模有限,难以和大型企业形成有效竞争,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财政税收制度不符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化,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对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约束企业和市场行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出台的部分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与制度和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不符,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应有的扶植作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有限、盈利空间狭窄、资金链单一的情况,而同时又承担着比较重的税率,经济压力很大。中小企业商业税税率5%,工业税率7%,虽然都只是个位数,但是对于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的中小企业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 扶植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策略

2.1 财政税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而完善

财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应该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信息进行充分调查,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财政税收制度与法律法规,为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调查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了解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并寻求制度化的解决方法,使中小型企业能够获得财务税收制度与法规方面的优势,单独提出中小企业的纳税标准,将其视作现行财政税收政策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对国家财政税收工作形式进行创新,采用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来提高财政税收工作质量,消除漏洞,不给违法操作提供可乘之机。

2.2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财政税收管理队伍

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财政工作形势更加复杂,对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应该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财政税收的制度创新能够在税收工作实际中真正落实,从而将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税收管理队伍落后,不能真正理解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意图,将无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纳税负担,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财政部门应该加强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适应新时期财政税收工作对人才能力更高的要求。

2.3 税率的科学调整

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国家市场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特殊地位,为中小型企业减轻纳税负担是国家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开展财政税收制度创新,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规模的分布,调整中小型企业的税率,不仅仅要考察企业的规模、行业,通过对税率的适当调整,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企业融资、转型和规模扩展等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

3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扶植作用

3.1 有助于中小型企业经济增长

不同的国家对中小型企业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但是不可否认,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增长中强有力的动力来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有着自己的贡献。资本主义高度垄断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都来自中小企业,说明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探索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缓解中小企业的纳税压力,中小企业将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开拓市场、加快自身转型和扩大规模,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国民财富增加也有重要意义。

3.2 缓解国家就业压力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长期面临着就业压力,每年都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准备投入工作岗位,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妇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也比较突出。缓解国家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和税收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能够使更多的中小企业摆脱生存难题,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岗位。

3.3 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是生产力升级的动力来源,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自主创新。我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而国内的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院和大型国企,中小型企业忙于生产和市场竞争,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财政税收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策略,能够有效刺激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使中小企业更乐于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资本。

4 结 论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体中十分特殊的一部分,在社会财富创造中有着自己的特殊贡献,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化和市场竞争体制的逐渐完善,中小型企业在和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优势,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挽救中小型企业,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有必要积极探索财政税收的制度创新,扶植中小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正升.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8).

[3]赵茂林.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解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

[4]魏少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5(12).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2

【正文】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税收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税收管理经验,创造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理论成果。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当前研究税收管理员制度,不能割裂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理论总结是我们今天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探讨税收管理员制度之前,有必要对新中国税收管理思想的变迁和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历程做出简要的梳理。

一、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历史考察

建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税制经历了持续变革的过程,但税收专管员制度一直长期、稳定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今天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提供了历史借鉴。

(一)税收专管员制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税收专管员制度在我国税收历史上早已出现。新中国成立以后,税收专管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税收专管员制度的产生,有效加强了税源管理,增加了财政收入。

税收专管员制度始于50年代初期。当时百废待兴,中央政府急需筹资用于经济改造和恢复。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围绕《要则》精神,全国许多地方展开了税收专管工作,迅速查清了税源状况,切实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资金。

其次,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实行,使税收工作更好地协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复杂,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利用税收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是改造工作的重要部分。在税收专管员的努力下,税收工作配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此外,税收专管员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力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经济成分较为单一,税收政策法规和税收征管环节较少,这就为税收专管员制度提供了发挥特长的舞台。税收管理员制度行政动员能力强,税收征管效率高,便于税务部门快捷高效完成税收计划任务,因而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税收专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税收专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动态分类的税源普查办法。

对纳税户进行普查,按地段和行业归类整理纳税卡片,在此基础上建立专管户的征稽手册。对专管员的基本工作要求是:把辖区内纳税户的开业、歇业、迁移等情况和工商户的纳税情况记入稽征手册;对纳税户内部组织、经营方式和护税人员名单等资料,均分门别类登入稽征手册。除此之外,税务专管员还要传达税政法令,组织工商业者学习税法,教育财会人员忠实记帐与申报纳税,联系职工店员协助税收,帮助业户建帐、建票;组织领导纳税小组长审查申报表,督促工商业者按期缴税;搜集资料,掌握情况,检查业户,堵塞偷漏。对专管行业的人员还要求了解行业经营情况,掌握行业发展规律、营业利润情况、季节性变化等;组织与掌握所管行业的民主评议。

其次,社会化分工协作的税收管理体系。

税收专管员除了分区监管所有纳税户之外,还建立纳税小组,实行工商户集体报缴工商税的制度;另外,分区专责管理的基础上,还由专责区与有关区分局的专管人员组成专业小组,并由专责区专管人员担任组长。其任务是:代表专责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对工商界进行税务协商;系统汇集和研究行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总结交流管理经验,制订行业税收征管工作规划等。早期的这些措施,实现了对税源的有效控管。

第三,税收经济思想。

早期的税收专管员制度也提出了朴素的税收经济的思想,指出“从经济到财政”,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税务专管员把征管与促进生产相结合。由专业活动扩展到各项财税工作,包括税利检查和财务检查等工作,从供、产、销等各个环节上,抓住重点,帮助企业“比指标、找差距、挖潜力、赶先进”,以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

(三)对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历史评价

历史地看,税收专管员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税收管理办法。从建国之初开始,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造、恢复和重建时期,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国家动员能力强,使纳税人的纳税标准比较统一,纳税积极性和遵从度比较高,便于税务专管员集中、统一、高效征收税款。实践证明,税收专管员制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效率高,成本低的较好的选择。同时,政策法规比较简洁,使推行税务专管员制度成为一种好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几十年来,国家税收管理思路的变革始终以基层税收专管员制度为依托。每一次税制改革,无论是强调税收征管权的集中还是重视税收征管权的分散,最终都通过税收专管员制度得到落实。税收专管员制度能够长盛不衰固然与客观的历史条件有关,但也与它本身的运转高效的特点和优点分不开。其中最大的优点是对税源的管控直接有效。

但是,税务专管员制度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突出表现为缺乏有效自我约束机制。虽然,随着专管员制度的推行,不少地方都颁布了税务专管员纪律、工作条例和守则,但是这些条例和守则强制力不够,而且缺乏有效的贯彻落实机制,因而不能有效滥用权力的现象。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税收专管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引起了争议。

虽然,税收专管员制度因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落伍,但它遗留下来的税收分类管理思想和有效的税源监控办法,以及朴素的税收经济思想为今天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提供的宝贵的经验。在此种意义上可以说,税务专管员制度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前身。

二、税收管理制度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1978年(特别是1987年)以后,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对专管员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税收专管员的权力制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权力滥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并且被归咎于制度本身。税收专管员制度由此一度衰微,取而代之的是以职能划分为基础的、保证征、管、查相分离的集中征管模式。

以集中征收为特色的现行征管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以市县为单位建立办税服务厅,实行税收宣传与咨询、税务登记、票证发票、纳税申报、税款入库、资料存储等一条龙作业与服务,实现集中征收,在此基础上调整基层税务机构,转变职能,规范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应该说,现行征管模式较好地防止了专管员管户时的执法不严、为税不廉、责任不清等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管理也便利了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的成本,改善了税收服务。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固有的一些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重管事,轻管户”,税源不清。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将重点放在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上。税源管理的职能虽然落实在管理部门,各地也相应成立了各类管理机构,但由于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严重“缺位”,管户与管事相脱节。按照现行的征管流程,征收人员在办税服务厅只是就表审表,就票审票,不能自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未申报、非正常户、停歇业户、零散流动税源的管理更是鞭长莫及。税源管理也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方式,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对税源控管力度明显减弱,“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其次,体制僵化,被动管理,应变能力差。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管理的模式表现出了难以克服的制度惰性,跟不上征管改革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工商注册等制度的改革,一些必要的税源信息来源减少了。以前与工商部门协作,可以从工商部门获知纳税人的经营范围和应税税种。当前随着工商部门的工作改革,纳税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经营权,这就增加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税源监控的难度。

再次,偏重计划管理,基层管理税源的积极性受挫。在许多地方,税收计划的完成情况是考核基层税务机关的主要指标。税基较窄,税率相对较高的现实情况下,少数纳税大户对基层税务机关能否完成任务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吸引了税务机关主要的注意力。在许多情况下,基层税务组织并不需要清楚了解辖区的全部税源情况,就能够完成上级制定的计划收入任务。

以上种种问题造成了税收工作的停滞不前,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户数不清,缺少与纳税人的有效联系方式,对那些个体流动业户、专业市场经营者、新兴行业经营者,更显得鞭长莫及,使之成为漏管、漏征户。二是对纳税人的从业内容和和生产经营状况不了解或了解不清,造成征税对象不清。三是对纳税人的税源底子、税收潜力不清,心中无数。税收任务紧了,就反复对纳税人检查。四是对纳税人申报情况不清,造成部分纳税人申报纳税质量不高,不申报、不按期申报和虚假申报的问题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进一步确立,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税收管理工作既要为国聚财,还要为纳税人服务,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现有“征、管、查”三权分离的机构设置模式,和近似“足不出户”的管理办法,既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不同的税种要重复申报),也使税务机关远离了税源。而税源的管理状况,决定税收管理职能的发挥程度。当前的税源管理问题和税务机关的组织现状表明,我们必须探索一种既不同于税务专管员制度和“重管事、轻管户”的办法,又要吸收两者优势的新的税收管理制度。这就是税收管理员制度。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优点

当前,全国很多地方的税务机关都在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根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文件,税收管理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分片(行业)管理税源的工作人员。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保证税收管理员实现有效的分片管理,使税收管理达到“管理到户、责任到人、人户对应”目标的相关规章和管理体系。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实践中表现出了一些特点和优点。

1、借鉴税收专管员的经验,调动了税务人员税源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税务专管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调动了税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和责任感。长期以来,税务战线上出现许多优秀工作者的典型。他们既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也没有先进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支撑,仍然实现了对税源的较为有效的管理。其中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税源管理责任明确,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一点,正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着重借鉴和引进的。

当前的实践表明,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但不能自发调动人的积极性,相反会使人产生盲目的依赖。我国的许多透漏税现象,既不是因为法律的缺陷,也不是由于技术落后,而是税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够,对计算机和报表信息过于依赖致使工作出现了漏洞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透漏税的局面,就要充分调动税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借助专管的办法,税收管理员制度能使税收管理人员的责任与纳税人一一对应,推动税收管理员对税源的积极管理,采集全面的、动态的一手税源资料,减少了税源漏管的可能性。

2、吸取集中征收的教训,利用信息化网络,实现“管事”与“管户”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效力,改善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

税收管理工作既要重视管理的效率,这一点主要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也要重视管理的有效性或质量,这一点从根本上要有准确的税源信息来保障。

集中征收的办法在理论上是要调动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减轻税务机关“管户”的压力,使之集中精力“管事”,提高征管工作效率。由于种种原因,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虽然就票审票、就表审表的办法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efficiency),但是,税务机关管理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令人怀疑。纳税人提供的原始数据是有效管理的起点。在现实中,大量的纳税人或者有意(偷漏税)、或者无意(缺少相关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扭曲的涉税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计算机系统采用,就会得出错误的信息处理结果。计算机信息平台的使用,加剧了错误数据的影响。结果是数据处理的效率越高,税收预测和计划的盲目性越大,管理的有效性就越差。

税收管理员制度借助于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了涵盖广泛、反应灵敏的动态的税源管理体系。它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源管理制度,把管户与管事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并重。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按照规定与纳税人保持制度化的联系,提供专业的纳税服务和指导,帮助纳税人及时准确申报纳税,保证税务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管理员的实地调查报告,税务机关能够掌握税源户籍、财务核算、资金周转和流转额等关键的涉税信息,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税收管理,充分发挥税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需要厘清的两个认识

1、税收管理员制度是税收专管员制度的翻版。

从两者税源管理的内容对比,不难看出收管理员和税收专管员制度的雷同之处。但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了它与税收专管员制度的本质区别:

信息化背景税收专管员的工作主要靠手工完成,实行粗放式管理,效率较低,且管理质量难以保证,比较适合纳税户数少,税制简单,税收目标单一的情况。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化的今天,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着税收管理的方式。一是传统粗放式的税收管理体制和方式被信息和网络技术改造了,大大提高了税收管理效率,使税收管理员从大量重复性的人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使税源管理和精细化成为可能。二是利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强化了税收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使用,提高税收执法和税务行政管理的水平;三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使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国家税收的职能作用发挥得更充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步。

法制化背景税收专管员所遵循的政策法规在法律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约束力和稳定性都比较差,难以规范专管员权力的使用。目前,我国的税法体系正在完善,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初步建立起一个以法律、法规为主体,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相配套,实体与程序并重的税法框架,构成对行政权力有效制约,支持合法权力的行使,防止滥用权力的出现,既解决了税收工作面临的一些难题,也有力地支持了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法律和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措施已经构成了对税收管理员权力滥用的屏障,使税收管理员不致重蹈税收专管员的覆辙。

经济市场化背景所有制结构变化,非公有经济的位日益重要,而且有发展的趋势。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是影响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由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占99%。税制比较单一,税收在纳税人之间不会引起较大的利益分歧。相应地,专管员的税收工作以实现“照章纳税”为目标,能够做到“一人进厂,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既裁判,又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十五大以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成分。所有制结构调整,彻底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25%。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税收管理员,不但要掌握相关的税收实体法,对各个税种的征收管理标准有清楚的认识,而且还要按照程序法的要求,约束自身的行政行为,实现税收征管程序的正义,以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税源的急剧扩大和税源状况的复杂性,是专管员制度下的“单兵作战”无法胜任的。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建立在专业分工、集中管理、信息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的,它能有效发挥税务机关的整体优势,应对复杂的税源情势。

新征纳关系税收专管员时期的税款征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强制执行的行政行为,税收任务以政府的政策和指令性计划的方式下达。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的征收却是一种协作管理的行为。征纳双方都在法律的范围内履行自身的义务,合作促成税法的落实。因此,纳税人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观念增强了,较好地排除了税务人员个人意志的干扰,重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税务机关的服务观念增强了,以服务促征管。在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纳税服务是税收管理员的重要职责。

对比可见,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更加庞杂,目标更加明确,工作要求更加细致,工作手段更加先进,而权力的行使得到制约。面对新形势下复杂的税源管理要求,传统的专管员制度是无法满足需要的。这就表明了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区别。

2、税收管理员制度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我国征管工作经验继承和发展的成果,它不是教条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它本身尚在探索和发展,需要与实际相结合,虽然基本原则一致,但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模型非但不必要,而且不可行。实际上,任何一个论证完备的单一模式都很难解决税源流失问题。对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收管理员本身期望过高都是不科学的。

对待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正确态度应当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把税收管理员制度作为一个主体目标,同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它充实新的内容,辅助它的运行,使之得以完善;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脱离实际贸然前进,既要借鉴外国经脸,也要结合我国初级阶段和转轨时期的国情,对古今中外的征管经验,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完全照搬,而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抽取精华、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三是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税源管理作为检验具体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设计的标准,凡是有利于税源管理的措施都应当被吸收利用。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实际。专管员制度有可资借鉴之处。在专管员制度下,专管员管户,税务人员与税源直接结合,对税源进行动态管理。现行的集中征管模式也有不少优点,值得吸收。

【参考资料】

1.刘剑文:《税收征管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上海财政税务志编委会:《上海财政税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6月版。

3.张忠诚:《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04年第7期。

4.安体富等:《新一轮税制改革:性质、理论与政策(上、下)》,《税务研究》2004年第5期和第6期。

5.TaxationandTaxReformsinDevelopingCountries:IllustrationsfromSub-SaharanAfrica,Chr.MichelsenInstitute2003.

6.TaxAdministrationinOECDCountries:ComparativeInformationSeries,.

7.PrinciplesofGoodTaxAdministration,.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3

【关键词】经济 税收 制度 改革

一、我国税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税收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经过多轮改革,逐步构建起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对内中央地方分别征收、进出口关税由海关辅助征收的税制体制。长期以来,各部门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各机构运转效率日渐提高。

2.税收结构日趋合理。首先,我国所得税比重持续提高,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日益平衡,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分配愈臻公平。其次,我国税收全面增长、尤其是西部地区税收增长较快,有利于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再次,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的成功,为“营业税改增值税”,促进我国税制公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消费税的消费引导作用逐渐显现。最后,环境资源税率的提升,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

3.税收收入连续大幅度增长,占GDP的比重日益提高。2006年,我国的税收收入较2002年翻了一番,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

二、我国税制改革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税制改革一直按照“简化税制,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加强征管”16字税制改革指导原则,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税制改革经验,进行分步改革,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税收制度中仍旧存在许多不足。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税收体系,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国家税制结构相比,财产税体系缺失,环境税、资源税仍存在缺陷,社会保障税制尚未建立。

我国税收渐渐走向履行筹集收入职能的单一方向,从而忽略发挥税收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无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收入分配、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阶段,货物与劳务税占据了税收的主导地位,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种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反,我国的所得税等直接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对贫富差距的调整。

我国税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我国税收制度目前多是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层次较低,无法从更高层次上约束征管工作,制约了我国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在税收征管上忽视了征管条件的匹配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征收时只强调税务机关内部的强化管理,而忽视了对纳税人遵守纳税法规的约束,忽视涉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税制改革无法有效推进。

三、制约我国税制改革进步的主要因素

税制改革涉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要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全盘考虑。虽然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我国税制改革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增加了分税制条件下税制改革的难度。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够清晰,地税体制的欠缺和主体税的缺失,造成各地争抢税源,阻碍了税制的调整和完善,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刚性更对税制改革进程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2.经济发展的转轨性特征也加大了税制改革的难度。新旧体制存在的冲突无法避免,而对旧体制的依赖和新体制的不适,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税制改革的难度。同时,与税制改革息息相关的其他制度并未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对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负面影响。

3.我国政府收入渠道多元化制约了税制改革的单一推进。我国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我国的纳税人除了显性的税收负担之外,还在购买商品以及消费服务的过程中承担许多隐形税收,此外还存在以费用形式出现的征收项目。税收制度缺乏明确性和确定性,无疑加重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4.财政的可承受能力影响了税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虽然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财政支持的需求不断加大,而我国目前的财政预算中尚未建立良好的税制改革成本预算,使得税制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难以合理估算,阻碍了税改进程。

四、个人对我国税改方向的看法

针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以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税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税收调控的核心原则。在我国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的情况下,税收在我国政府对收入分配调控的政策选择中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助长了收入分配的失衡。因此,重视税收调控作用,并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征收体制的完善,增强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2.制定税收基本法。我国目前在税收方面的立法层次较低,无法对公民形成良好的纳税约束。国家通过制定《税收基本法》作为其税收法律制度的“母法”,据以制定各项税收程序法、实体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同时,将税收制度改革的成本纳入预算体制内,从而在预算体制下支持税制改革的进步。

3.明确收入归属,完善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将收入稳定且潜力大的税种作为中央收入,而将流动性差、税基不容易产生地区间转移、易于地方征管的财产税、资源税等划为地方税种。短期内,将重点加强国、地税系统的协调作为过渡措施。长期来看,则应着眼于政税资源、征管体制的统一,减少税款流失、降低征税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4

一、税收管理风险的内涵

税收管理风险,是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税收管理上的具体反映,是税收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风险管理理论将风险界定为:在特定的客观情况和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变动程度;即,只要某项活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果,就存在风险。由此引伸而来,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由于制度方面的缺陷, 或政策、管理方面的失误,以及种种不可预知和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征收结果与预期征收结果出现变动,就形成了 “税收风险”。 税收风险主要包括自然性的税收风险、经济运行的税收风险、制度性的税收风险以及管理性的税收风险。对税务部门而言,其所面对的税收风险主要是管理性的税收风险,即税收管理风险,具体可分为税款流失风险、税收数据安全风险以及税收执法风险,等等。

二、税收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影响税收管理风险的因素

1.人的因素。在税收管理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每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每种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每个管理活动的计划和实施,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税务干部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税收管理风险。由此而引发税收政策执行不严,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方法和手段运用效果不好等问题,导致税收管理高风险。

2.税收政策因素。在税收管理中,税收政策是管理的依据,落实政策是管理的目标。因此,税收政策是否科学实用,决定着税收管理风险的大小。当前税收管理风险体现在税收政策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法律所占比例较少,规范性文件数量太多,变化也太快,使税收政策复杂多变,有些文件甚至相互矛盾,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冲突的现象。二是政策的制定常常忽视税收管理风险的控制,与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差距,政策执行难以到位。三是政策出台后,组织的专门学习力度不够,部分税务干部对政策的学习和理解效果不理想,执行起来出现偏差。

3.征收管理制度。在税收管理中,征收管理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税收收入、落实税收政策的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机构一般按行政体制设置,属于直线型和职能型结构,税收征管组织设置与纳税人税收活动轨迹不尽一致,不利于税源监管。

4.信息化征管手段。在税收管理中,税收征管信息化是税收征管改革的有力支撑,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税收综合征管软件等税收信息化各系统已经全面应用,但信息化数据应用分析的水平并不高,多数税务干部还不能适应数据应用分析的专业要求,这与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5.外部环境的制约。在税收管理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税收外部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广大纳税人对税收管理配合程度,间接影响着税收管理风险。

(二)影响税收管理风险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员素质、税收政策、征管制度、信息化手段和外部环境等各因素在税收管理中,并不是孤立地独自发挥作用,而是构成一个整体,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税收管理风险。也就是说,影响税收管理风险诸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补的,具有替代效应,可以根据本地税收管理实际通过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将税收管理风险控制到最小。

三、税收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提高对税收管理风险的认识。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引进风险意识,是近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在税收管理中,税收管理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直接制约着税收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各级税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引进风险意识,高度重视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工作,把控制税收管理风险作为一项常态工作贯穿于税收各项管理之中,制定风险控制标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管理风险控制在可控标准之内,为税务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确保税务干部的执法安全。

2.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二要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强化税收法律法规、税收业务知识、税收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和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现代化税收管理方法的学习培训,根据税收管理各个岗位编制有针对性的、可实际操作的岗位业务知识教材,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测试,稳步提高干部的整体业务素质。三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洁从政氛围,强化对税务干部的法治教育和警示教育,使税务干部逐步树立起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意识。

3.强化税收管理风险的监督控制。一要强化税收管理行为的事前监督。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要统一把关,避免与税收法律冲突,避免与基层实际相脱节,避免引发税收执法风险。二要强化税收管理行为的事中监督。认真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审批制度,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税务干部和广大纳税人的监督。三要加强税收管理行为的事后监督,开展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的监督,防范和制止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建立税收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对税收管理形成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与标准进行比对,通过异常指标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检查核实,认真加以解决。

4.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制度建设。围绕税收管理风险,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都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运行,避免决策时拍脑袋、执行时想当然,出事时拍大腿。围绕税收管理的三种主要风险,应当重点建立完善强化税源监管、税收预警分析、开展纳税评估、提高稽查质量和办案速度、严格行政处罚等各项工作制度,引导纳税遵从,防范税款流失风险;建立完善税收执法各环节的工作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避听证、复议、诉讼过程中的征管风险;建立完善信息数据采集制度和信息系统安全制度,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安全,防范征管信息系统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风险。同时,加强上下级沟通,注意多向上级汇报,切实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确保政令畅通,积极控制税收管理风险,及时解决发现的风险问题。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5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税收征收管理模式

2005年3月,家税务总局下发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正式走到了税收管理的前台。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加强税收征管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是强化税源管理的关键昕在。本文拟从税收管理员制度历史发展沿革、运行现状透视的角度,对该制度提出一点建设性的思考。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提及税收管理员,不可避免地就使人联想起税收专管员.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但更多的是前者对后者的扬弃。

1.“一员到户,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的征管模式与税收专管员制度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新中国的建没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按照《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的精神,我国实行的是税收专管员制,其征管模式可概括为“一员到户,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体现了便利、节约、经济的原则,在短时问内聚集大量财力,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强有力地推动作用相应的,在这个征管模式下,产生了税收专管员制度:专管员对纳税人分地区地段或行业性质进行普,建立纳税人的信启、片,对纳税人的各项税收进行征收、管理和稽查。专管员还要辅导企业加强会计核算、了解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对工商界进行税务协商等等当时,企业性质单纯,纳税人数量有限,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高,国家税制简,税收法规简洁,税收专管员制度能对税源进行有效地符理,能高效征收悦款,节约了征税成本,是适应当时背景的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税收专管员制度税收分类观点、协护税络建没、说源监控办法以及朴素的税收绛济思想等为后来的税收收管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与税收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公民法制观念的步步加强,税收专管员滥用权力、粗放管理与我国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税收原则越来越冲突,“一员到户,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征管模式的弊病一步步地暴露出来。随着1994年税制改革的逐步到位,I997年,“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新的征管模式取代了旧的征管模式,税收征管由“管户”向“管事”转变,很长一段时间,“专管员”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有些地方,比如无锡,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一定地探索,实行了税收稽核员制度或者相类似的制度,税收管理的重心由“在外跑企业”转移到“在家看报表”。

2004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于意见》中在原先“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中加入一点“强化管理”,并正式提出“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自此,税收管理员制取代原先的税收专管员制亮相。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税收专管员制度的对比分析

1.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对传统的税收专管员制度的扬弃

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对传统的税收专管员制度的扬弃,体现了“革除弊端、发挥优势、明确职责、提高水平”的原则和“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对于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强化税源管理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列管理原则的扬弃。《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中规定:“税收管理员制度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税务人员行为,促进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工作制度。”“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应懑循臂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专管员制度中重管户轻管事、重管轻服务的缺陷得到了纠正,另一方面,专管员制腹中分类管删、税源监控的优点得到了发扬。

二是对工作职责的扬弃。税收管理员制度将征、管、查职能分解,其主要工作职责为税源监控、税政管理、发票核查、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但税收管理员“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等工作”。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了原来专管员制度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比较了解以及税源管理责任明确的优点。

2.税收管理员与税收专管员的本质区别

一是制良背景不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在我国税收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依法治税成为我国治税思想和税收工作的首要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税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细则的颁布,实体法和程序法共同对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和强有力的保障;“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的指导思想为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制定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宣传,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普及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建立了新型税收征纳关系,这对税收管理员实施了外部的监督,税收管理员不可能再像专管员那样权力失控。

二是经济背景不同。经济成分多样化和经济利益复杂化是影响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税源的急剧扩大和税源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管理员不可能像专管员那样各税统管,而必须有分工有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强化税源管理的一项举措。同时,面对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税收的公平、效率和稳定原则显得尤为重要,税收管理员不但要依法办税,要实现实体法上的公平效率和稳定,还要在履行程序上体现公平效率和稳定,正确处理好各方关系,协调各方利益。

三是技术背景不同。以前,专管员只要带几张卡片,一支笔就能采集到纳税人的各项资料,税源信息的整理通过手工也大都能够完成,而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把税收管理员从大量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资源共享、数据分析提高了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使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三、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制度作用,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1.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监控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涉税信息的准确性

税收管理员制度根本上的优越性在于能对税源进行有效地控目前,税务部门所采集到的纳税人的各类涉税信息火多为纳税人动I}1报,或者是由于纳税人对涉税信扈、慨念把握准,或者由于纳税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类信息任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及时性上部难以保证。这些错误信息但降低了税收管理效率,更严重的是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税收管理员掌握着纳税人的第一手资料信启、,了解税务臀记事项的真实性和涉税信息的变化,在人机结合的税源监控体系下,把最真的、最全的、最新的、最有用的信,自、录入电脑州络,为以后各项税收工作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

2.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监控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依法治税的科学性

依法治税是我国税收工作的灵魂,依法治税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仍然是依据征收if~fJ征收,根据收入完成情况对税务干部的工作进行考核。税收计划直与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啦在相应的税基和既定的税制下,对税收收入作出科学的顶测,下达指导性的税收计划。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有专人负责税源的监控,为改变以往税源监控以采集静态信息为主,以监控票单为主转为以分析动态信息为主,以深入分析、综合分析为主。税收管理员在充分了解税源信息和税基状况下,可以对税收收入进行科学的预测,为税收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得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监控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纳税服务的层次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6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 问题 构想 手段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2008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结合税源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不够深入

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的分类管理不够细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经验特长、专业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做得还不到位。

(三)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

目前,在税源管理一线执法的税务人员较少,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的总纳税人有2800多户,但税收管理员仅30多人,平均每人分管近100户,若要管好,难度显而易见。从征税成本看,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几乎是美国的l0倍。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需要增加税收管理员的数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而这显然与国家实现征管目标的前提相悖。

(四)保姆式管理并未废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对纳税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管理、催报催缴、纳税辅导等多项职责,并且还要对所管理的事及管户负全责。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与专管员制度下的保姆式管理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没有设立相应的奖优惩劣机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风险加大

税收管理员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出具税务文书。这种税务文书导致税收管理员要承担纳税人管理方面的责任。假如纳税人在其财务、纳税等方面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那么税收管理员出具的文书则存在不真实等问题,税收管理员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也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建立在对企业直接“管”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的概念

税收管理员应扩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方面不仅仅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是管理工作员,每一层级的税务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内涵方面不仅是管理,而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这里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让纳税人遵从税收法规的服务。按照税收风险理念,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每个人都有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职责,真正形成税收管理团队去应对纳税人群体;让一些管理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去处理复杂税收事项,将无差别的对纳税人平均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定的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明确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依托税收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层级和岗位之间的考核评价体系、管事和管户相结合的执法与服务并行,形成“全员管理、专业评估、重点稽查”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员从层级上应分为总局、省、市、县、基层五级;从每个层级的岗位分工上应细化为:风险采集、纳税服务、税源调查、综合管理、稽查监督等岗位。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人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人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税收管理员,由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人员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权分成若干个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岗位,通过流程控制,建立起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其核心为权力的分解、过程的控制和岗位的制约。分解权力并不等同于弱化责任,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户和管事的责任,明晰哪些事情是以管户的形式出现的,哪些是以管事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强化责任,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源管理能力、遵从服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这在基层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坚持规避风险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等执法风险的事项,同时在管户上采取集体履职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方式,弱化个人管户的概念,在管事上采取交叉执法等方式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手段

(一)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合理划分管户制税收管理员与管事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事项分类。管户制,指税收管理员以划定的特定纳税户为管辖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为主要职责。管事制,指税收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而是以不特定纳税人的特定涉税事项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主要职责。管事与管户结合制,指纳税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中的日常涉税事项由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承担,纳税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专业涉税事项由管事的税收管理员承担。

2.按级别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省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省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市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市区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县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全县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基层税收管理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税源监控及一般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

3.按岗位分类。风险采集岗,负责日常管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在发现纳税人有涉及税收风险的可能而计算机又不能自动提取该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录入异常信息的内容并提交给纳税人所在税务机关综合管理岗审核。风险采集为全员采集,对一些特殊任务的风险采集由特定人员采集。纳税服务岗,负责向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解读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另有明确规定外,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理、传递与反馈。税源调查岗,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的核实、优惠、认定信息的核查、一般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税收政策和宣传解读。综合管理岗,负责特定纳税人、特定事项的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监控和缩小纳税人纳税遵从偏离度。稽查监督岗,负责追补没有遵从税收法规的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提出税收管理建议,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方面实施监督。

(二)合理优化税收管理员人力资源配备

税收管理员可按“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类型配置,也可按行业、产业类型、规模配置,还可聘请“院校管理学者、行业管理大师、标准认证专家”或其他有效方式成立管理员专业管理团队。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结构应为:行政机关20%左右,税收服务厅15%左右,税收管理员65%左右,其中,调查核查人员为30%,纳税评估人员为20%,税收稽查人员为15%。

(三)逐步建立以流程管理制度为主线的考核机制

依据税收业务前后流程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协作机制,以岗位工作量及质量完成程度为评价主要依据,并实时监控其运行过程,努力做到过程监控,而非事后监督,秋后算账。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规范岗责体系,建立合理的考核途径和科学的考核指标,将征管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强征管基础建设,加强税源管理,强化动态控管上来。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7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做好2009年税源调查,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政策变动对税收的影响,做好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研究地税收入中税种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类型结构等变动趋势,全面分析税收工作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遵循税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制定2009年各级税收收入目标。

二是严格依法征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日常检查、监督,严格责任考核。加大对预收税款、混税种、混级混库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审查力度,对违规征收税款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是加强收入分析调度。严格税收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加强收入调度,确保均衡入库。不断改进税收分析方法,切实提高日常收入分析质量,重点做好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税收结构变动趋势和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发展和政策效应分析,新兴、重点行业专题分析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税收分析制度,加大收入预测考核力度,提高税收分析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和税收预测水平。

(二)税收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重点行业税收管理。结合平度税源实际,重点加强对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税源行业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制造业的核算管理。从制造业庞大的经济总量中挖掘税收。强化对建筑业的源头管理。注重加强投资拨付环节的源头控制,采取、代扣和项目明细申报等多项措施,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加强对房地产业的项目过程管理。以项目为核心,收入源头控制,成本关联审核,完工全面清算,保证各项税收的足额入库。同时,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继续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增加“三产”税源。

二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税源经营发展和税收变动情况,搞好重点税源的数据分析和综合测算,并与税负警戒线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应变措施,切实提高重点企业的税收拉动作用。结合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税收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建设项目地方税收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从税务登记到项目结束实行多环节、多税种、多纳税人的动态监控,定期进行建设项目的投资情况和税收入库情况的对比分析,把潜在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甲方供料、异地施工等建筑业地方税收管理,争取做好做细,力求实效。

三是加强重点税种管理。做好营业税及地方税税源分析及预测工作,按月分行业、分重点户、分税目搞好营业税及地方税税源监控分析。加强交通运输业自开、代开发票的监控,积极与国税联系,实行发票开具、抵扣情况定期对比,强化管理。强化企业所得税基础性管理。认真落实“抓大控中定小”的工作思路,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加强企业所得税户籍、税前扣除、核定征收的管理;因企制宜,加强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企业的不同事项的特点,科学分类,合理配置征管力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突出重点,整治难点和弱点,提高征管质效。在夯实税源管理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重点加强纳税人设立登记、变更、注销、收入确认、税前扣除、关联交易和企业清算等方面的管理,确保企业所得税税基真实、完整和准确。按照“依托信息化,人机结合,指标分析,数据比对,全面评估,重点检查,先评后查”的原则积极开展企业所得税汇缴评估检查工作,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其他地方税种管理。继续做好12万元年所得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工作。针对自行申报中重点和难点,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全员明细申报信息分析比对个人所得税扣缴情况、建立高收入者信息综合监控等措施,积极推进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工作的开展。做好全员全额明细申报工作,确保个人明细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强化基础申报资料的可比性。加强与涉外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情报交换,借助外籍个人管理软件,加强外籍个人登记信息、出、入境、以及注销等信息管理,完善外籍个人一人一档管理,做好外籍个人税收约谈工作。在建立自然人转让股权征管档案的基础上,加强自然人股东个人所得税动态管理。继续做好土地使用税税源清查和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结合2008年开展的土地使用税专项清理活动,建立健全应税土地户籍档案,夯实管理基础,构建长效征管模式和管理机制。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全面调查全市房地产开开发项目和已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依法清算税款。深入落实《车船税暂行条例》,规范完善保险部门办法,加强与保险部门和车辆管理部门的信息比对,做到信息交流、征收、监督三到位,切实堵漏增收。推行黄金矿业资源税管理预警软件,加强资源税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个体业户定税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定税依据,简化定税程序,实现个体双定征收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五是加强基础管理。发挥“大集中”系统平台作用,健全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具体税收业务的探索和应用,对大集中上线后的基本业务及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全面做好税收数据清理整改工作,提高省级大集中核心征管系统的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发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发票领购、开具、保管、检查、违章处理等各环节的具体规定。通过机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发票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发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积极稳妥地推行税控收款机,扩大税控机打发票使用面,认真做好新版货运发票税控系统的推行工作,加强以票控税。强化税务登记管理,规范纳税人开户、变更等各类登记信息采集,加强户源监控和户籍信息的动态管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作用,不断完善综合治税信息的传递、分析、利用、反馈机制,充分利用涉税信息,确保信息变税源,税源变为实实在在的税收。

(三)税收执法工作

1、规范执法行为。抓好税收执法的培训教育工作,健全执法工作规程、岗责体系和执法评议考核、责任追究办法,规范执法文书、执法程序,加大计算机自动监控考核软件应用力度。严格落实税收执法制、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强化监督制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2、加大执法力度。继续开展欠税清缴活动,建立欠税档案,加大清欠力度。对拒不履行纳税义务的不法业户,依法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对性质恶劣的重大涉税违法行为,依法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稽查威慑力,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偷、逃、欠税行为。同时严格规范减免税审批,严厉打击骗取减免退税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3、大力开展税务稽查。认真组织开展税收专项检查。通过宏观税负分析选案系统、纳税评估、调查研究等方式,科学选取案,对发案率高或案件线索指向较为集中、涉税违法活动频繁、整体税负明显偏低的地区或行业,集中力量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整治,整顿和规范行业税收秩序。进一步完善稽查工作制度。结合稽查工作实际,继续推进分级分类稽查、延伸稽查,探索研究稽查宏观分析机制、个案分析机制、稽查建议机制等工作制度,使其更有效地为税务稽查工作服务。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认真研究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新特点、新趋势,重点查处大案、要案、难案和新兴行业偷税案件,发挥税务稽查打击偷逃税的作用。

(四)税收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一桌全能”服务模式。优化组合办税服务厅单一性的服务岗位,在办税服务厅设立多个综合服务单元,实行首办问责、一桌办结、诚信执法、高效服务,做到“一桌式办公、流程化作业、限时性办结、全能化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方便、快捷、高效的纳税服务。

二是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认真落实纳税服务联系点和纳税服务质效回访制度,及时了解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加强税收网站、短信平台、“12366”服务热线管理,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涉税服务。继续推行以“同样的承诺、同一标准、同城通办”为主要内容的“三同”服务,完善首问责任制度、承诺服务制度、纳税提醒制度、涉税事项预约制度和援助制度,提高服务效能,方便纳税人。

三是不断提升服务层次。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提升服务经济建设能力和水平。加强税收新政策实施后对地方经济影响的调研分析,搞好重大项目税收评估,深化宏观税负分析,从经济税收角度为地方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是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在政治上,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在业务上,继续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以需求为导向,分岗位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强化税收征管、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税收服务、促进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税收各项工作的有效融合,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二是健全完善干部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竞争上岗、干部交流、能级管理等工作,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活力。

三是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全国税务系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健全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党政、纪检监督网络,不断完善“权力制衡”机制。继续落实离任审计、个人重大生活事项申报、礼品登记申报等制度加强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营造清廉、向上、健康、正气的良好氛围,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的基础上,在全系统开展一线人员“述勤述廉”活动,从工作上、生活上强化监督,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管理。切实加强举报和案件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案件和投诉多发部门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严肃查处在税收执法过程中贪赃枉法、以税谋私等违法违纪案件,严肃查办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的案件和司法、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同时深入剖析典型案件,从中发现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制度,构筑廉政防线。

税收制度的作用篇8

论文摘要: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下发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国税发〔2005〕40号),标志着我国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正式运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税务人员行为,促进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工作制度。本文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由来谈起,结合实际工作,针对目前税收管理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税源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提出了建议。使税收管理员在“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实践中,把“ 科学 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实现管事与和管户的协调统一。

1 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税收管理员是随着我国税制改革和 经济 的 发展 ,由税收专管员演化而来的,但不是过去税收专管员的简单回归,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它是对专管员的扬弃。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多样化和经济利益复杂化,税源的急剧扩大和税源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管理员不可能像专管员那样各税统管,必须有分工有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强化税源管理的一项举措。以前,专管员只要带几张卡片,一支笔就能采集到纳税人的各项资料,税源信息的整理通过手工也大都能够完成,而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信息技术和 网络 技术的广泛运用,把税收管理员从大量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资源共享、数据分析提高了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使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其次,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税源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专管员制度条件下,专管员所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掌握着纳税人的第一手资料信息,了解税务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和涉税信息的变化,在人机结合的税源管理体系下,把最真的、最全的、最新的、最有用的信息录入电脑网络,为以后各项税收工作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涉税信息的准确性。

2 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管理员是联系征纳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抓好税源管理的关键。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增加税收收入、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优化纳税环境、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管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发挥税收管理员主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制约。

2.1 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束缚了税收管理员的手脚

税收管理员制度属于部门规章,而且在制定上,缺乏可靠的 法律 依据。作为制定依据之一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 108号),本身属于部门规章,在立法层次上不能作为《制度》的制定依据。另一制定依据《税收征管法》符合立法层次的制定依据要求,但从内容上没有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相关条款。也没有对税收管理员纳税辅导、评估、咨询等活动性质的界定,不能确定税收管理员工作的行政执法活动的性质,不符合法定主义的原则。另外,《制度》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的规定不尽合理,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规定过于僵化,过分地限制了税收管理员的权力,束缚了管理员的手脚,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对于税收管理员在税收日常纳税服务、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下户调查等管理活动中,如何行使《税收征管法》及《行政处罚法》,以至于如何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实施当场处罚等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使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活动税收执法的刚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税收征收模式与税收管理员制度之间的矛盾,造成岗位间衔接不畅,挫伤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实行的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这与《税收征管法》第十一条关于“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规定相符,目的就是实现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分工,形成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工作各干各的,但岗位之间衔接却跟不上,在内部工作衔接上缺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衔接制度,降低了征管工作效率。在需要工作衔接或稍有职责交叉,往往互相推诿,严重时就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受责任追究的往往是税收管理员,既影响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和工作效率,又挫伤了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2.3 税收管理员力量薄弱、素质不高,影响税源管理质量 税收管理员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员的事务性工作太多,不能以全部精力履行强化税源管理的职责。一是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工作量大,难以在税源管理这一项工作上集中太多精力。二是受传统的“保姆”式的专管员制度的影响,纳税人问及涉税事宜,都直接找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来处理,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税收管理尤其是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没有落实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造成税源监控上的空档。影响了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税收管理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税收管理员队伍中,60%以上的税务人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尤其是45岁以上的老税务,其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新招录进地税系统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接受能力,但实践经验缺乏,要将其培养成税收管理员队伍中的主力军还有待时日。因此,既懂税收业务知识,又懂经济管理、财会知识,同时熟练掌握 计算 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式高技能人才,往往仅在35至40岁这个年龄段,占全部税收管理员的比例较低。造成在实际税源监控管理中信息采集质量不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税源监控效能低下等实际问题,直接影响税源管理质量。

2.4 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形成“鞭打快牛”的现象,不能使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制度仅对税收管理员考核的量化标准和激励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差。如何各地都缺少系统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如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如何与税源分类监控有机结合,如何根据税收管理员的能级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体系,如何量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指标如何界定等问题都没有形成 科学 的系统的有效激励和考核监督体系,导致“鞭打快牛”的现象产生,难以实现税收管理员职责规范化、配置最优化、考核系统化和效率高效化。

3 发挥税收管理员在强化税源监控管理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3.1 加强税收法制化建设进程,提高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立法层次,明确税收管理员管理工作的 法律 性质。首先制定我国的《税收基本法》,以此为基础,提升税收行政法规及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法律地位,使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执法活动时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其次,以法律的形式将税收管理员的各项管理工作定性为行政执法活动。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实施税收管理能够增强管理的力度,提高管理的效率,使税收管理员工作起来能放开束缚,更能体现依法行政。

3.2 建立合理机制,保证税收管理员与岗位之间工作上的衔接顺畅。税收岗位的专业化分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征、管、查”岗位与机构三分离,也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税收管理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必然增加工作环节,从而增加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反而影响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协调机制,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征收、管理、稽查等各职能部门应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全局意识、协作意识、配合意识、服从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工作上不缺位、不越位,分工不分家,保证税源管理的这一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各岗位人员的流动机制,适时实行轮岗。特别是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要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实行末位淘汰制,将业务精、 计算 机操作熟练、责任心强税务干部,从征收、稽查岗位充实到税收管理员岗位上来,保证每一名税收管理员都能胜任本职工作,保证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顺畅。从整体上将税收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3 充实税收管理力量与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并举,确保税收管理员工作质量

首先是充实税收管理员力量。针对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多的现状,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征、管、查人员配备, 特别是随着网上申报的实行,征收分局工作量大大减轻,可以将征收分局部分年轻、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税收管理员队伍,提高税收管理员占一线征管人员比重,降低人均管户数。

其次,抓好提高人员素质技能培训。除了对新招录人员严格 考试 选拔,从源头上保证税收管理员队伍的高素质外,主要还是对在岗人员加强 教育 培训,把对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应把对基层管理分局干部培训的重点来抓,通过省、市局集中举办税收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和税源监控管理的理论水平。

3.4 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首先,推行能级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根据基层税收管理员队伍的实际状况,按照人力资源配置最优最大化原则,建立一套全面规范的能级管理办法,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从理论水平、实际工作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多方面考察,通过考试等形式,确定每名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能级。岗位能级定期调整,能上能下,并以此做为竞争上岗的主要依据,调动广大干部和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管理力量和税收收入相匹配,实现税源监控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其次,建立责任落实、监督有力的税收管理员考评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建立精细化的考核管理责任制度,根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分类设计考核指标,按工作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确定权重,建立以工作事项分类打分、计算机自动汇总统计,人工检查与计算机自动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具体到每一户纳税人、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责任分工,有效防止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全面促进税源监控管理工作效能的实现。

上一篇:固废垃圾处理方法范文 下一篇: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