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范文

时间:2024-02-01 10:23:41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苏职称〔2013〕4号)和《江苏省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苏职称〔2013〕5号)(以下简称《资格条件》)文件精神,规范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和评审工作,现结合泰州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作为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申报和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依据。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申报对象要求

(一)申报对象须为我市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和教研室(教师研修中心)、教科所、少年宫、电化教育馆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国民教育学历并已获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职在岗教师。其中中小学、幼儿园自主聘用的教师,须实行人事并与单位签订正式聘用合同,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申报。

(二)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相应学科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

(三)35周岁(含)以下人员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申报人员本人或所带班集体获得市(区)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综合部门的表彰奖励。

2.四星级普通高中申报人员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

第四条 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以来,申报人员每年必须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并取得合格证。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泰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和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课程。

第五条 普通话要求

50周岁以下的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小学一二年级教师(除语文教师外)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第六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申报中小学、幼儿园一级及以下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凡男性55周岁以下、女性50周岁以下的,须取得全国或省职称计算机考核合格证。其他人员必须符合省《资格条件》规定要求。

第七条 教师交流(支教)要求

50周岁以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原则上要有2年以上校际交流工作经历,其中城镇学校45周岁以下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必须有2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或任教的经历。普通高中教师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工作经历的优先推荐。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教育工作要求

教育管理工作是指担任班主任或校团委(总支)书记、校少先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指导教师(需提供活动方案、教案或讲座稿等原始证明材料)等工作。教师担任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工作年限可计算为教育管理工作年限。

第九条 循环教学和教学工作量要求

小学教师的循环教学主要指完成低、中、高年级教学;初、高中教师的循环教学主要指完成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循环教学的学科科目按照课程计划确定。因课程计划、学校性质、规模原因而课时偏少的学科,任课教师须有其他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工作量作为补充,须提供相关佐证材料。

第十条 公开课教学要求

校级公开课教学是指在本校范围组织开设的各类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校际公开课教学指在两所学校以上范围组织开设的各类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申报时须提供活动通知、活动安排方案、公开课教案以及评课议课记录等详实的佐证材料原件,并经组织单位确认或市(区)以上教科研部门认可。

第十一条 教科研工作要求

1.教科研材料包括论文、专著、译著、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经验总结、教材、教参、课题研究报告和教改实验报告等材料,所有材料须提供原件。

2.获奖论文必须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以及教育学会组织评奖并发文公布的。教科研课题要求为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审批立项的课题。

3.相同内容的论文、教科研课题不重复计算,以发表或获奖级别最高的计算一次。

第十二条 破格评审条件中的表彰奖励要求

在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或政府综合部门的表彰奖励,主要包括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在教书育人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奖励或政府综合部门的表彰奖励,主要包括突贡专家、劳动模范、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名校长、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模范、师德标兵、师德模范或十佳青年教师。

第十三条 申报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的,需参加所申报学科合格学历段学历教育2门主干课程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申报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非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接受过市(区)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门性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第十四条 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要求

申报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须参加泰州市教育教学能力笔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审的依据。笔试考核对象包括下列两类人员:

1.男55周岁以下、女50周岁以下人员;

2.破格晋升人员;

申报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由各市(区)负责。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推荐程序要求

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单位推荐环节要坚持“四公开”原则,即单位向教师公开上级核准的本单位的岗位指标数,申报者公开述职,公开展出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实绩材料,公开单位的评审推荐上报人选。对不按程序进行推荐的,将不予接受申报材料或取消评审结果,直至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本细则中有效学历、任职年限、业绩成果和年龄等时间均截止到申报前一年年底。有“××以上”表述的,按含“××及以上”把握,有“××以下”表述的,按不含“××”把握。

第十七条 本细则未尽事宜,按《资格条件》规定执行。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2

一、科学推进专业调整与建设,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结构

1.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活动。2013年1月,我处利用寒假组织全院各系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赴娄底及长株潭地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开展专业市场调研,获取了大量客观的第一手人才市场资料与数据,为学院科学制定《2011-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把与学院核心能力和服务面向相符合的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主体的制造类和以煤矿开采技术为主体的资源类两个重点建设大类调整为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开采技术、畜牧兽医等三个专业及专业群。针对娄底提出的着力打造长株潭汽车制造和工程机械等产业的配套协作服务区的战略决策,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组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评审;停止表演艺术、国际贸易等与地方经济联系不紧密的专业招生。

3.加强专业制度建设。进一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的地位和作用,聘请区域内相关行业有影响的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切实施行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专业带头人会签培养制度。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依照各自特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三融合、三对接” (人才培养融合地方需求、专业紧密对接娄底主导产业;人才培养融合企业资源、课程紧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融合职业标准、教学紧密对接实际工作过程)为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行“前校后矿”的免费订单培养,学生学费全部由地方政府和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由学院提供场地、设备、师资及教学、生源等教学资源,由企业提供专业课程的设置方案、专业技能实训的部分师资,负责实践课程教学及合格专业生的安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娄底赛德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校中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开展基于工学依次交替的“工作学期”环节模式改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一接两融”的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改革;公共事务管理系酒店管理等专业初步探索出了企业、学院和学生三方共赢的“123160”订单培养新模式。实现“一批小订单、两年在校专业学习、三个月定向专业综合实习、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六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在企业零距离上岗”。

2.产学研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主动建设各类产学研基地,为学生零距离接受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平台。机电系与娄底赛德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年均加工能力为400台套,产值600万元,承担啤酒瓶贴标机、农机配件等产品的来料加工生产任务,既加强了以产品工艺路线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又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减轻了家庭负担;积极探索以“专业+系部+师生员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体的产学研实现形式,依托学院具备比较优势的会计专业,学院独资组建了娄底弘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大大改善了该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

3.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定于工学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机电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维修》、数控专业《数控编程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四门课程通过省教育厅、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等三条途径申报部级精品课程,其中《商务英语实用写作》立项为英语类教指委精品课程,《会计综合实训》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推荐,在全省排名第三,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严格执行实践性教学任务。期初制定《学院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表,通过实施抽查等督促手段,保证实践性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全年累计完成实验实训课时8000多节,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

2.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年来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为实习工厂三期安装起动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测量实训室、新闻编辑与制作实训室、数控加工车间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改造和扩建了计算机房、语音室等。进一步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调整力度,截止到2013年底,校外实习基地达199家。

3.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考核鉴定程序等举措,在全院各专业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全年共组织车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助理营销师、秘书、电子商务、网络编辑师等十多个工种鉴定15场次,共计鉴定3748人次,学生合格率为95.2%。由于组织工作得力,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新技术考试站被省劳动厅评为优秀等级。

4.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抽查。教务处牵头、组织相关系部制定了迎接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组织会计、财务管理、数控技术、动漫设计等四个专业08级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强化实训,并于12月中旬带队赴有关院校参加了此次专业技能抽查。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技能竞赛。全年共获部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5个。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申琼良、刘光祥作为湖南分赛区预赛选手入围“众友杯”、“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总决赛,分别获得“单片机设计与开发”总决赛一等奖、“电子组装与调试”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注重教研工作,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1.创新常规教研活动。本年度共立项156个院级专题教研活动,下学期出台新的资助标准,资助经费从300-500元提高到500-1000元,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涨。全年共组织院级学术讲座27个,系级讲座58个。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3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省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3年XX省职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易爱良、邓海燕等两位教师送评的论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一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湘方言地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语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荣获一等奖。

2.规范教研课题管理。组织了11年立项的4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接受省教科院专家组的中期检查,组织立项了15个院级教研课题,组织对06、07年教研课题的结题评审,共有14个课题结题。组织教师申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四项,徐元俊老师申报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李和平老师申报的《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等两个课题通过省职成教学会初评,呈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终审。

3.开展教学比武活动。组织4名教师参加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课说课竞赛。教务处承担了说课课件的审核、说课录像的制作及资料的上传。邱智鸿老师主讲的《导游实务》课程荣获旅游管理类二等奖;邹慧鹏老师主讲的《调酒技术》课程荣获旅游管理类三等奖。龙育才、梁艳丰两位老师主讲的《机械设计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在网络预赛中获得三等奖。成功组织学院2013年度说专业、说课程比赛暨第六届教师教学比武决赛。参加决赛的20个团队在“说”的形式与内容上有创新,“说”的内涵与效果有进步,每一个团队能自觉地把高职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建设,落实到课程层面,传递到教师实践,基本实现了诠释理念、探索规律、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推动改革、促进提高的活动预期。

4.教学简报发挥引导作用。本年度共编辑刊出7期简报,在宣传最新高职教育理论与政策,介绍人才培养经验,提炼教育教学特色,传播校内外教学新闻、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舆论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参与学院项目建设,提炼教育教学品牌

1.参与学院国家骨干职业院校申报工作。承担了骨干校申报材料中申报表、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报告中有关指标的材料撰写工作。具体指导六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和四个其他建设项目的论证与撰写。

2. 认真做好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按照我院省级示范校年度建设目标,稳步推进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承担省级示范校建设年度检查准备工作。负责14个二级指标(其中9个为关键指标)和2个主要建设项目年度发建设的综述材料撰写与佐证材料的装盒工作。

3.组织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教学团队申报2013年XX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团队。以吴莲贵教授为带头人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4. 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以湖南职教新干线建设为契机,组织教学信息、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料上传,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全年共编写校本教材6本,正式出版26本,发行量大28000册以上。

六、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1.组织学院首次系部教学工作评估。组织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于10月中旬对各系部2012-2013学年度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专家组通过看、查、访等方式,对系部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教学管理、教研科研、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按照评估工作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系获一等奖,机电工程系、建筑与艺术设计系获二等奖,财经贸易系、外语系获三等奖,以上五个系部荣获2012-2013学年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我处还组织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经验交流会。此举既是对各系部既往工作的检查,给各系部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对促进各系部进一步深化教学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范日常教务管理。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安排、教材征订等日常教务工作有序运行,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有序。每学期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深入系部进行三次教学常规检查。每逢期末,出台学院考风考纪建设工作方案,加大考风考纪与诚信考试教育。

3.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承担了全院专(兼)职教师2012-2013学年课堂(实践)教学工作量的统计与审核工作、组织全院学生于5月、12月开展两次集中网上评教、综合系部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给每位专(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定等,为学院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3

关键词:教师;法律地位;权利;救济

一、 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的法律地位是一个与教师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是法律所确认的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密切相关,不同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教师享有的不同的权利。因此,研究教师的法律地位,对于确定教师的法律权利及维权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关于教师法律地位的主流学说

理论界通过借鉴各国关于教师的立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下几种关于教师法律地位的学说。

公务员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国家交付的教学任务,教师的这一职务行为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并且,由于国家对教育仍实施严格的管理,学校在教师的任命方面仍然不享有完全的自,仍然要受到定编定岗的限制。因此,国家与教师的关系应属于国家公职关系,教师具有类似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日本、法国、德国在确定教师的法律地位时即采此说。日本有关法律的规定,国立学校的教员是国家公务员,公立学校的教员是地方公务员,私立学校的教员是民间劳动者。但是,由于所从事的是教育这种特殊职业,国立和公立学校教员是属于“教育公务员”。 在法国,中小学教师是国家支付工资的国家公职人员,享有国家文职人员的待遇。法国的《高等教育法案》把高等学校教师一律称为“教师―――研究人员”。法国的高等学校教师主要有三种,即教授、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和讲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德国,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的中小学教师都是各州的公务员,他们的任用都是由州文部大臣或文部大臣委托县学务局决定的。在高校中,教授是国家终身官员,大学讲师是短期的公职人员。

雇员说:这种观点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学校有权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并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因此,学校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应该是一种基于聘任制的雇佣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校同教师的权利义务完全由双方签订的合同确定,教师的地位同一般的雇员没有区别。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私立学校和某些国家的公立学校都采此说,在某些国家,因受雇主体的不同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雇员教师之分。前者一般由教育当局(大学除外)雇佣,后者由私立学校以学校法人身份雇佣。[1]

公务雇员说:这种学说认为,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的两重身份。这种学说主要由英、美两国采用。在英、美两国中,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由地方政府任用,教师同政府签订合同,由这个合同调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教师的公务员身份一般不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但当教师权利受到侵害时,教师既可以选择根据契约关系向法院,也可以选择适用公务员的权利救济途径。[2]

专业人员说:该说认为,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雇员,而是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专业人员。我国的《教师法》似乎即采此说。

2、 对主流学说的评析

上述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地位的特性,但各说似乎都有失偏颇,未能从总体上、全面地概括教师的法律地位。

就公务员说而言,该说一提出就受到了许多学者的置疑。反对者认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如《国家公务员法》等,均未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的行列,主张教师是公务员欠缺法定依据。除此之外,该说没有注意到公务员从事工作的特性与教师工作的差异:公务员要严格按照上级的指令从事,其任何职务行为都应有法律依据并严格遵照法定程序;而教师的工作特性要求有相当程度的自由发挥空间,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这一点对于高校尤为重要。很难想象如果教师也像公务员那样只完成其职务行为,怎么还会在工作中或学术领域有任何的创新与突破?

就雇员说而言,似乎很符合当今政策的走向和立法精神。《教育法》和《教师法》都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问题在于,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合同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合同。有的观点认为,聘任合同就是劳动合同,学校与教师之间适用《劳动法》。事实上,《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并未将教师包含在内。《劳动法》第2条指出,该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但是,此处所说的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应指那些不属于上述单位正式编制内的、从事一些服务性和辅工作的人员,如清洁工、保安人员等后勤服务人员。因此,虽然公立学校属于事业单位,但教师和学校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尚存在疑问。[3]

就专业人员说而言,其问题在与此说并不能揭示教师的法律地位,而只能称得上是教师职业特征的一种描述而已。因此,这种学说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太多的价值。

二、 本文对教师法律地位的观点

了解了以上几种观点以后,本文认为,在探讨教师的法律地位的时候,有必要将不同的教师团体区分出来,赋予不同的地位。本文认为,首先应当按照教师区分为公立学校的教师和私立学校的教师,其次应该把教师区分为基础教育类学校的教师和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类学校的教师。对于私立学校的教师而言,其权利义务按照教师同学校签订的合同来确定,因此其地位当属雇员,其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及救济可以参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确定。本文主要探讨公立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问题。

基础教育类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基础教育类学校包括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类教师的法律地位应当参照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加以确定。这是因为:首先,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教育体制之内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领域,因而需要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指导。其次,该类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一般都是根据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都不大。职业技术类和高等教育类教师的法律地位

与基础教育类学校的教师不同,职业技术类和高等教育类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应属雇员。这是因为:对于职业技术类学校而言,其市场化程度较高,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这就要求学校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决定教师的聘任、解聘和续聘方面有较大的自。

三、 教师的法律权利

明确了教师的法律地位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教师的法律权利问题。根据上文的论述,不同类的教师应当享有不同的法律权利。但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群体的权利,不同类的教师因为同属这一群体而共有这类权利。这就是教师的基本权利。

1、 教育教学权

《教师法》第7条第1项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我们把它称为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因而该权利当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与专业创新、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考试评价与能力培养、校园文化与课外活动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传授知识的重要主体。因此,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学校的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

2、 学术研究权

《教师法》第7条第2项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我们把该项权利成为学术研究权。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编撰学术论著;有权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入各类学术团体;有权自由发表学术观点,表达研究意见。总之,教师有权从事各种与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创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进步,而且对促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也很关键。这一点对于高校尤为突出。

3、 督导权

《教师法》第7条第3项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我们称该项权利为督导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活动,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作为教师,有权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权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有权对受教育者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行为进行纠正。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受教育者,即学生的学习避免反复探索的曲折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成果。

4、 获取报酬待遇权

《教师法》第七条第4项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我们称之为获取报酬待遇权。这是教师的基本物质保障权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就是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单位根据教师根据相关规定,按时、足额地支付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奖金、津贴在内的各项工资性收入。“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主要指教师享有包括在医疗保健、住房、退休等方面依照教师法及国家相关规定而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和优惠措施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5、 民主管理权

《教师法》第七条第5项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我们称之为民主管理权。这是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民利,有利于调动教师对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强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监督。教师可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参与民主管理。在行使这项权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且把握好参与的“度”的问题,不能因此荒废了教学本职工作。

6、 接受继续教育权

《教师法》第七条第6项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我们称之为接受继续教育权。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因而,教师有权参加进修或其他各种形式的培训,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为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行使这一权利,必须保证完成本职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5]

四、 教师权利的法律救济

虽然实体法对教师权利有明确的列举,但是基于“无救济即无权利”这一基本法谚,只有为教师提供权利救济手段,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师权利的实现。现行立法对于教师的维权途径有所规定,但还存在不足。

1、现行立法的规定

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由于其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不同,因而其救济途径也有所差异。对于基础类学校的教师具有类似公务员的法律地位,所以其救济方式应当包括申诉权、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这里的申诉权是指公务员对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而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的一种救济途径。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则是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或者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向复议机关提起复议或想人民法院提讼。[6]《教师法》第39条亦规定了教师的申诉制度。该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2、 缺陷及建议

尽管现行法律对教师权利的救济提供专门的救济途径――教师申诉制度,但这种规定并未能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这种制度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申诉机关不明确。现在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即使有此类机构,也没有明确它们的地位及做出决定的效力,这导致教师申诉在很多情况下被搁置,难以得到解决。

申诉的处理方式不明确。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教师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申诉。行政主管部门有可能因此逃避不作为的责任,或故意拖延或不履行职责, 这与行政救济的目的相悖。[7]

缺乏公信力。申诉由受理机关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处理,缺乏社会监督,难以保证其处理的公正性与公信力。

缺乏补救措施。在教师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情况下,没有明确其他救济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申诉后的处理决定如不服,最多申请复核。而这种复核同申诉一样,没有法定的程序,如得不到答复,就很可能成为死案。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申诉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明确申诉机关。应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设置专门受理教师申诉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它们的地位和做出决定的效力。

明确申诉处理的方式。应该以法律或法规的方式明确申诉处理的方式、程序以及处理决定的类型,如撤消、部分撤消原处理决定,责令重新做出处理决定。

增强申诉的公开性。规定申诉机关应当将申诉处理理由及处理意见在申诉处理决定做出的同时予以公开,以加强对申诉处理的监督,提高申诉处理决定的公信力。

明确后续补救措施。明确规定申诉处理不服情况下的补救措施,规定复核的期限以及对复核不服的救济途径。

笔者认为,教师申诉制度作为教师寻求法律救济的一个重要制度,应当予以规范化、细致化。应在《教师法》中予以补充,或者专门出台相关办法,以确保该制度的运转。

总的来说,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权利的保护对于依法治校、依法治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这一群体的法律权利得以明确和保护,教师才能在更好地环境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郑新蓉等著:《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253.

[2] 劳凯声、郑新蓉等著:《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254~255.

[3] 张驰,韩强著:《学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57.

[4] 张驰,韩强著:《学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64.

[5] 潘世钦,刘小干,颜三忠主编:《教育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78~181.

[6]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0、353、419.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

近几年,商务部门启动了“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湖南省第一所地方性职业技术学院,笔者所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6年6月13日被湖南省商务厅批准为“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在建设基地实践中,我院深刻地感受到:重视和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很有必要;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务求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对经济社会和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虽然各种矛盾和斗争层出不穷,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合,政治上谋求和平与对话趋势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愈来愈快,“地球村”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可以说,不论地球上哪个角落,人与人“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都成为历史。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周边邻国的外贸总额连年攀升,人员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

(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外派劳务不仅能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而且有利于推动双方特别是劳务输出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湖南省来说,6500多万人口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0万人,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永州市也是如此,570万人口中,富余劳动力达100万人。如果在增加国内经济总量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努力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那么,就能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有效举措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兴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水平较高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管理,都亟待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对增强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拓宽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出口畅才入口旺。高职院校要扩大办学规模,抓好就业这一民生工程,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为国内人才市场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人们用人观念的守旧等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不尽人意。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的强化,无疑会减轻高职院校的就业压力。

2、开阔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视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必须要走出“象牙塔”,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商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为高职院校发展搭建了国际平台,无论教育理念,还是培养目标与定位;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手段与方式;无论专业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无论就业观念,还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模式,等等,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境界,因而,加强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不仅对学生有利,对家长有利,对社会有利,对高职

院校的自身壮大和发展也十分有利。

二、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一)狠抓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高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保证外派劳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具体突出了“五个加强”。

1、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外派劳务技能培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我院根据省商务厅湘商合作[2006]32号文件精神,继续保持农业类各专业的优势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建设。目前,我院的生态养殖专业已被评为部级教改试点专业,园林花卉、模具设计与制造已被评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被确定为院级重点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我院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近两年,共引进优秀人才1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副高以上职称2名。二是大力培养在职教师。我院出台了优惠措施,鼓励在职教师上学历、上职称,仅2007年,就有5人通过正高职称评定,13人通过副高职称评定,有10人获得硕士学位。

3、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一是狠抓常规教学。常规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学校领导、教务处、督导室和各系部齐抓共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加强教学检查与督导,规范了教学管理。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普遍提高。二是积极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院确定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为“教学质量月”,主要开展外聘教师公开课竞赛、教学示范岗培训对象公开课竞赛、学术讲座活动和学生技能竞赛及第二课堂活动等。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宣传发动有力、组织工作有序、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效果显著,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大力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我院每年都要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2007年外语系主办了“第四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和“第二届商务日语专业会话及技能比赛”,组织毕业生在深圳“世纪皇廷”进行实习和实践教学,并签定了“定单培养”协议,参加省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取得三等奖和优胜奖,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中日文化节”日语竞赛和作文竞赛获得优胜奖。经贸系组队参加了永州市会计知识电视大赛,获优胜奖,组织全系学生参加了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网上答题比赛。农学系成立了专业兴趣小组,协助冷水滩区仁湾、岚角山等乡镇春防、秋防60多人次,为种养大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印发技术资料10000多份。计算机系成功争取到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永州报名点和考点资格。数控机电系举办了首届机电文化艺术节,参加学生达800人次,组织400多名学生参加省级通用工种和市级特殊行业职业鉴定,过级率达98%。我院在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所年检年审中,达到优秀等次。由于上述活动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参与学生众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结合,学与用结合,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必须要搭建让他们真刀实枪练本领的平台。我院重点建设了“一场四园两中心”,即集约化良种猪场、水产生态园、蔬菜栽培园、花卉苗圃园、优质水果园、数控模具实训中心和植物组培中心。其中集约化良种猪场现有存栏母猪1000多头,年发展牲猪3万头,年出栏牲猪2万头。水产生态园面积57亩,蔬菜栽培园25亩,花卉苗圃园50亩,优质水果园100亩。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年创利润300万元。“一场四园两中心”是我院产、学、研、推、训相结合的良好基地,同时也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大量的良种和科技服务,发挥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加强科研工作。科研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院一直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从事科研活动。仅2007年我院就申报省科技厅课题5项,立项4项;申报市级科研课题15项,立项13项;申报省教育厅课题1项,已立项。全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35篇。

(二)狠抓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派劳务技能培训的质量。我院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管理工作。

1、加强常规管理。学生处加强了学生工作的宣传力度,严格按照《永州职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考核评比制度》对各系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考核评比,做到每天一检查、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末综合评定,评出了各系学生管理工作成绩和排名并予以公布和表彰,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加大助学、奖学力度。学院想法设法为贫困生创造勤工俭学机会,仅2007年就开辟5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安排学生12人。积极为学生办理保险理赔业务,共办理42起,理赔金额26793.76元。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工作,2007年共评定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总计199.8万元,有效地保证了不出现一个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院经常组织大型文艺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普通话竞赛、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2007年的“三下乡”活动中,接受义务咨询7000余人次,赠送农业科技书籍800余册,发放农业科技资料9000余份,举办科技讲座7场,解答疑难问题50多个,得到了团市委和永州市科技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4、创新学生工作方式。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处组织院学生会编辑出版了《学生工作半月刊》。经贸系等系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小结。不少系每天由各班学习委员将当天学生到课情况交系学生工作办,系里老师第二天找旷课学生谈话,这对促进学风好转起到良好的作用。我院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每位教师联系一个寝室、一名贫困生、一名后进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具体困难,温暖了学生心灵,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三、求真务实,将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我院被省商务厅挂牌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院长挂帅,副院长分管,教务处、学生处、系部共同参与,就业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外派劳务技能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宣传、招生、培训、外派等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运作;完善外派劳务服务网络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与经营公司全力合作,密切配合,推动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一是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我院2006年10月参加了第一届外派劳务合作行业外派劳务资源对接大会;2007年6月参加了第二届外派劳务合作行业外派劳务资源对接大会,会后与中国天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武汉天地国际劳务合作有限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2007年9月到湘乡县参加了省商务厅组织的外派基地经验研讨会,会后将会议精神落到了实处;2007年10月参加了全国六省区大中专学校与珠江三角洲知名企业交流会。二是对学生进行外派劳务知识培训和外派。经我院莫志军教授牵线,先后送了唐海黎、蒋玲丽、周建红等13名外语系学生到菲律宾担任中文教师,签订了三年工作合同。两年来我院已为国内外企业如富士康、TCL、荃胜、信泰联等输送毕业生三千余名。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5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对11项所得独立计算纳税,是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能力弱的首要原因。分类课征模式无法全面衡量纳税人的负税能力,导致收入总量相同的纳税人税收负担不同,违背了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其次,在分类所得课税制度下,对未列举的所得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将国家一些奖励、津贴、补贴等福利排除在课税对象之外,某些垄断行业以支付个人费用的方式将其垄断利润转化为个人福利等也排除在课税对象之外。第三,由于分类课征,在税前扣除项目及标准上采用分享扣除方法,容易导致收入水平相同的人收入来源越多,扣除的项目费用越多,收入来源越少的人费用扣除越少。因此,要将分类课征逐步过渡为综合课征制度。在综合课征模式下,个人所得税能够更好地体现量能负担的课税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我国个人所得税宜采用分类综合课征模式。从税务实践来看,分类综合课征模式又分为两种:一是交叉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二是并立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由于综合所得税和交叉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两种课征模式,征管都比较复杂,对纳税人的要求比较高,我国采用分类综合课征模式即并立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但是,鉴于综合所得税最符合量能负担的公平原则,随着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财务会计的健全和税收管理能力的提升,从长期来看,应逐步将现行的分类所得税过渡到并立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最终实现综合所得税。第一阶段,对工资薪金所得、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这三项经常性收入实行综合课征;对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以及其他各项所得等非经常性收入实行分项课征。待征管条件成熟时再过渡到第二阶段,即: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生产经营所得,承包、租赁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合并征收,综合设计累进税率。其原因在于,这些项目都需要费用扣除,且它们中大部分属于劳动报酬所得,性质类似。其他类别的所得,如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这些项目均不需要进行费用扣除,且大多数具有投资性质,对它们采取分项征收的方式,有利于根据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调控。

在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的改革方面,申报单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个人申报制,即以具有纳税义务的个人为申报单位,具体又分为未婚者单独申报和已婚者单独申报。二是家庭申报制,即以夫妻或整个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的申报制度,具体分为以一对夫妻为一个申报单位的已婚者联合申报和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户主申报。个人申报制以个人为基础的方法难以做到按纳税能力负担税收,取得相同收入的不同纳税人,会因其赡养人口数量不等、家庭负担不同而具有不相同的纳税能力,但税收负担相同,显然有违税收横向公平原则。从公平性的角度来看,允许以家庭为申报单位更符合横向公平原则。选择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说,以家庭为申报单位最为显著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激励个人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选择以家庭为纳税申报单位,有利于综合衡量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能力,更能体现财产家庭共有的性质,可解决家庭财产所得的归属分割问题,有利于同后文中的费用扣除规定有机结合,激励对子女抚养、教育等人力资本的投资。第二,更能够体现税收制度的公平原则。通过根据纳税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合理的费用扣除,可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缴纳相同的税收,充分体现了个人所得税的量能负担原则。因此,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中,应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家庭计税。

二、所得额扣除标准的确立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调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百姓仍觉得偏低。据此,许多学者指出,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给高收入群体带来更多的税收好处,并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免征额取决于税基的扣除项目和扣除额度。本文认为,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不利于收入差距缩小,原因在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级距和级次的设置不合理,而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缺乏公平性、合理性。一般而言,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要经过三种扣除。一是成本费用扣除,二是个人免税扣除,三是家庭生计扣除。鉴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经验不足,征管能力有限,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应尽量简单化,并使规模和构成各异的家庭纳税义务人趋向于平等。本文选择的税制模式是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允许夫妻联合申报,纳税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是单独申报还是联合申报模式,因此,可以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简化为三类:一是成本费用扣除;二是生计扣除;三是抚养和教育扣除。

(一)成本费用扣除在上述分类综合课税模式下,综合在一起的各项所得有必要在综合前进行一定的成本费用扣除。如上文所述,新的综合所得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生产经营所得、承包租赁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就工资薪金所得而言,在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中没有关于工资薪金的必要费用扣除,就我国的现有状况也没有必要进行扣除。因为就个人而言,工作单位一般都有工作期间发生的车船费、通讯费的报销,如果在计算税额时再进行抵扣,就会存在重复扣除的问题。就劳务报酬而言,在新制度设计上,应当按照“为所获得收入所支付的费用”的定义,仅对其获得劳务报酬发生的车费、住宿费等进行据实扣除,然后再纳入综合项目进行汇总。就生产经营所得而言,可以沿用在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中关于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的成本费用扣除的规定,设计时可以将其成本费用在规定的一定比率内据实扣除。就承包、租赁所得而言,可以参考生产经营所得的设计办法,也是规定一个比率,在规定的比率内据实扣除。就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而言,难以评估著作权人在写作中和转让特许权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因此,可以规定一个比率来进行扣除。就财产租赁所得而言,其设计思路与劳务报酬所得扣除额一样,仅对在财产租赁过程中发生的维修费用据实扣除,然后再纳入综合项目汇总。

(二)生计扣除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将个人所得税的覆盖范围放在中等收入家庭以上。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每一个就业者平均负担的人数为1.94,并且收入越低,负担的人数越多。因此,生计费用考虑家庭人口负担是很有必要的。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中等收入户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11309.73元/年,通过参照2009年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情况的人口负担数(约等于2),则可以算出生计费用的扣除标准为1885元/月。如前文所述,新制度下以一对夫妇为一个纳税单位,对于一个家庭有两对夫妇以上的采用拆分的方法。假设每个就业者平均负担人数为2,根据测算,具体申报单位的扣除标准见表3-1。

(三)抚养和教育扣除鉴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部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应予以充分考量。我国在抚养和教育扣除方面,可以在将各类所得汇总后,视纳税人的子女教育抚育情况进行费用扣除。可简单分为抚养费用扣除和教育费用扣除两个方面。抚养费用即家庭所抚养的未满18周岁子女的人均消费性支出(这部分支出已经作为生计费用扣除),教育费用扣除可以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经费标准予以扣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国家通过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鼓励公民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如:丹麦于2001年4月对税收法案做出增补,为吸引高水平研究人员从事研发,提出25%的税收减免计划,即从事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在前三年可减免25%的个人所得税。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优惠政策尚不健全的问题将逐渐突出,个人所得税制度成为阻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励人力资本投资的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当对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以免税法、减税法或者归集抵免法解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重叠征收的问题,加大鼓励家庭教育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人才以及促进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

三、综合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级距的设计

(一)税率的档次“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级次,适当调低税率”是学界普遍的看法,本文也支持这一观点。特别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的课征模式之后,如果按照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七级超额累进税的计算方式依然比较复杂,减少级次的方式调低税负会使个人所得税更加简便。就国际比较而言,我国的税率档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明显偏多。自1995年以来,各类型国家税率档次的平均数量一直维持在4—6个。2005年,大约有23%的国家设置1—3个税率档次,32%的国家设置4—5个税率档次。因此,我国实行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档次不宜过多,以4—6个税率档次为宜。

(二)税率的设计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低税率为3%,仅从税率的角度来说,我国中低收入阶层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并不高。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也处于中低水平。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的课征模式后,最低税率仍可以保持在3%。我国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处于国际高水平行列,最高边际税率为45%。据刘佐(2009)收集的169个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和地区的资料显示,139个国家和地区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不超过40%,占82.2%。尽管我国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很高,但是由于税务机关难以掌握高收入者的收入情况,高收入者没有真正的负担更高的税率,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工薪阶层反而成为个人所得税缴纳的主力军。从提升高收入者税收遵从的角度考量,应降低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以提升高收入群体的自行申报遵从度。另一方面,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营业所得最高边际税率为35%。企业所得税税率与个人所得税税率相差较大,容易形成税收漏洞。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累进程度,在边际税率为30%时,平均税率为24.39%,与企业所得税最为接近。也就是说,按照当前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率、级距的设计,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定为30%较为合理。

(三)累进税率的级距设计我国工资、薪金所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比重最高,影响也最大。按现行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进行计算,将每一级征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最高值(级距限)除以人均国民总收入(以200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25575元进行计算),我国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最低级次,应纳税所得额在不超过6000元的部分,级距上限相当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0.23。那么,从最低边际税率级次到最高边际税率级次,每一级应税所得额上限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值区间为0.23-46.92。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超过80%,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不仅要通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优化,还必须降低居民部门的税收负担。本文认为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的最低级次,其级距上限应相当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1.0左右。也就说,对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部分开始以累进的边际税率进行课税。而累进税率的最高边际税率级次,其级距的下限可借鉴采取综合所得税制模式的国家的情况。例如,加拿大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级次,其级距的下限为人均国民总收入的1.8倍。2008年加拿大人均国民总收入是我国的14倍。那么,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的级距下限可以定位在人均国民总收入的25.2。表4-1和表4-2分别为改革后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个人申报和联合申报适用的累进税率情况。改革后,无论是联合申报还是个人申报,其级距上限的平均税率相同。也就是说,夫妻双方收入占收入比例不同时,如果按个人申报纳税,由于级距较窄,容易提高纳税级次。改革后,可以明显改善夫妻双方总收入相等,但因各自收入占夫妻总收入比例不同,其税收负担不同的情况。鉴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实施情况,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级距划分为不超过24000元的部分,24000-60000元的部分,60000-240000元的部分,240000-720000元的部分和超过720000元的部分,不超过720000元级距上限的平均税率区间为5%-17.75%,超过720000元部分最高平均税率也远远低于30%。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党校教育 入党培训

党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经验教育的重要课堂,党校培训则是党员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党建的基础性工作。几年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规模已从2006年的不足500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人,基本实现“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第一时间就能参加党校培训”的目标,且党校学员合格率不断提高,作弊率基本为零,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反映良好。我院党校培训确保了学生党员发展“八个一”(申请一个、联系一个,符合一个、确定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合格一个、转正一个,)基本工作方法的顺利实施。主要做法为以下几点。

一、坚持学员标准,把好入门关

党校学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党员发展的质量,要想保证学员的培养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好入门关。我院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凡申请参加党校学习的学员,除了已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以外,还必须同时达到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群众基础好,模范带头作用明显;二是无考试作弊前科或无挂科两门以上记录;三是未受到严重警告以上行政处分。另外,为确保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和纠正“走后门”、“托人情”等不正之风,我院在《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补充规定》中还特别规定了党校学员的产生程序,即召开班级学习小组会议,4/5以上学生出席方为有效。由辅导员(班主任)、学习小组组长、本班党员、本班入党申请的培养联系人等按照计划名额的2倍联合提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差额选举,并当场公布结果。其结果再由党支部、学院党委逐级审核。该规定一出台便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拥护。

二、充实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针对大学生对入党程序和相关写作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模糊与动摇,我院分党校在完成党校教学大纲的课程任务外,还增设了两讲:一讲是组织发展程序及相关写作知识,通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以及考察过程的讲解,帮助学员深刻认识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必须经历的各项程序及满足的相关要求,并了解各阶段一些常见文体(如思想汇报、自传、入党志愿书、转正申请等)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二讲是“理想―信念―成功”,通过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概念、内涵及阶级性、社会性和科学性的介绍和分析,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帮助学员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另外,我院还结合党和国家大事,开设时事政策讲座,让学生能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并适时增加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三、强化过程管理,确保课堂程序

党校培训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周六、周日等休息时间,具有时间短、内容多、人员广、组织难的特点。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我院分党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过程管理。一是抓好班主任配备,选任思想过硬、素质优良、作风正派、具有较强组织和表达能力、能吃苦耐劳的教工中的中共正式党员作为党校学员的班主任,并在开课前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明确职责,熟悉业务,尽快进入角色;二是抓好班委会建设,每个党校班级设有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及小组长若干,通过组织各支部推荐上来的候选人进行面试和即兴演讲,以便把那些有激情、有能力、有思想的优秀学员选配合班主任共同把班级建设好,管理好,协调好。为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我院分党校为每个班干部都规定了明确的职责,目的就是保证他们能够在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行组织和开展一些团体活动,以便进一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三是抓好班风和学风。党校严格执行纪律,为保证上课率,实行座次考勤制度,有效避免了“代勤”的漏洞。为保证笔记和作业完成率,必须明确规定各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学员的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并且将每周检查和评比结果予以通报,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之一。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入党积极分子思想上的认识最终体现在行动上,因此要积极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有切身体验,将对党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培训形式上,我院党校确立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同步进行的原则。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观看录像,学习先进典型;再如的学习,党校拟定了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然后再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发言,最后,由班主任讲解点评的形式;为培养学员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党校也安排了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为建立一个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和思想氛围,党校还举办一些诸如以“我的理想”、“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为培养同学们的奉献精神和劳动意识,党校把开展义务劳动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党校还利用青年学生热情洋溢、积极上进的特点,策划和实施了“课前十分钟”的才艺展示栏目,或个人、或集体,或歌唱、或舞蹈,提供一个舞台,让学员精心准备,充分展示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的良好的精神风貌。

五、抓好复习考试,保证培训效果

为了帮助学员做好复习备考,学院分党校根据授课内容建立题库,按3∶1的比例随机抽取考试复习题,提前一周在学院网站上公布,学员自行下载复习。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对学员的平时考核,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各占50%,学员总评成绩在80分以上者发给结业证书;此外,狠抓考纪考风,严格考试纪律,一旦发现考试舞弊者,便坚决取消其考试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学部和学工处,并规定其在校期间不得再次参加党校学习。

总之,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已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如何抓好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党校教育,促进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唐渡,李建学.论党校教育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培育及再生产[J].甘肃伦理学刊,2002,(05).

[2]范伯仲.对党校民主管理的思考[J].兵团工运,2007,(08).

[3]胡启胜.建设校园文化 创办一流学府――关于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1994,(06).

[4]陆沪根,张继宏.略论党校文化建设[J].党政论坛,2003,(01).

[5]王丽丽.党校校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导向[J].党政论坛,2008,(01).

[6]黄桂清.党校教育文化的孕育及构建策略初探[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04).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7

关键词:体育学科 课程联系

一、体育与语文

把语文教材和体育教材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能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更好的体现“生活即教育”的原理,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体现快乐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与玩、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负重搬运的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挑山工》创设情景;在侧手翻、障碍接力教学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山里的孩子》一课的创设情景。

二、体育与数学

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内容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把数学知识融于体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报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按奇数或偶数报数,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可采用“叫号结合、明七暗七、叫号摸位”等练习,在“叫号结合”的练习中,可以加强游戏的难度,结合加减法的方法玩。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己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篮球场的长和宽;测一侧篮球、排球、足球的周长,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

三、体育与英语

把体育与英语相结合进行体育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且能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如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one world,one dream”,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合开始部分的报数练习可以用英语数字one two three进行,整队时“立正、稍息”等口令可用英语“attention、atease”来代替等等。而在结束部分的放松和整理活动时则可用英语歌曲来进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有趣。练得高兴。

四、体育与物理

把体育教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及能力。如短跑教学中“蹲据式”起跑,大小腿的夹角,两脚的占位及身体重心等:跳远、跳高、投掷运动中起跳、投掷的角度,起跳、出手的初速度等。都直接决定成绩,又如跑步时,跑弯道必须是逆时针方向,主要就是克服向心力对心脏的影响等。再如质量大、惯性大在篮球上篮时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与物理知识贯穿联合起来,使学生练得清楚、明白。

五、体育与化学

体育与化学教学的关联就是运动后体内产生的废物及营养物质摄入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如大运动量后体内产生的乳酸引起肌肉酸痛,如何减轻并消除这些酸痛:运动后喝可乐、矿泉水、葡萄糖、蜂蜜、吃水果这些物质在体内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些都是与化学相联系的。

六、体育与生物

体育与生物教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兴奋剂的问题,就是高科技的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产品。体育田径教学中,短跑类学生主要是进行无氧耐力的训练;中长跑学生主要是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以及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这些过程都与生物学有关。

七、体育与政治

体育的发展与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决定体育的发展。体育又影响政治。如美、苏冷战期间,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奥运会两大政治集团相互抵制:再如各届、各类运动会的申办。这些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如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失败及2008年奥运会成功申办,这与我国在世界政治地位提高成比例,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又是我国政治体育史上的大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办好这届奥运会。

八、体育与历史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如乒乓球运动成为我们的国球,但它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足球虽起源于我国唐朝宫廷,但它兴起于欧洲。因此。各项体育运动都有它发展的历史。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讲述这些历史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体育与历史的兴趣。

九、体育与地理

体育运动中包含了一些地理知识,如我们修建的室外田径场、篮球场等按要求应该南北向,而不是东西向;再如高原训练在海拔几千米以上,主要是增加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水平及体内白细胞的数量,这些都与地理有关。

十、体育与音乐

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年龄和心理特点,巧妙的运用各种音乐进行教学,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体育课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给学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例如:在兴趣激发阶段播放活泼欢快、节奏明快的音乐,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又如兔子舞、各种韵律操的音乐等;歌曲《拍皮球》、《闪烁的小星》可以让学生起到调节放松和感染情绪的作用,跳跃练习中播放歌曲《小青蛙找家》等,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练习中去。音乐进入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把音乐运用到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一、体育与美术

把体育与美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视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宽阔的场地,形式多样,色彩各异的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如白色的垒球可以作为烟囱冒出的烟花,色彩斑斓的跳绳和接力棒可以摆出跑道、字、飞机等各种图形。即使同一器材在教学中也有一物多用,一物实用、一物新用、一物巧用的作用。

十二、体育与劳动

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申报篇8

2008年9月,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了“个人课题”的网络管理平台,开始鼓励教师以博客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申报小课题进行研究。当时刚听完特级教师刘杰的讲座——“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其中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对这句话我持怀疑态度,心想单是每周十八节的教学任务就够累了,还要再花时间搞课题进行研究,这不是自己找累吗?能找到幸福感吗?在区教科室曲丽娜老师的鼓励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申报了第一个“个人课题”,开始了我的课题研究之路。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一共做了四个课题,其中有三个课题已结题。回顾这五年,收获颇多,可以说,做课题的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

第一个课题——雾里看花,迷离恍惚

在申报第一个课题时,我没有任何准备,也不知道怎样选题。因为那几年一直上关于音乐欣赏的公开课,对欣赏课的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学中也做了大量的实践,所以我就糊里糊涂地申请了“研究欣赏内容的重构”这个课题。虽说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做起来依然觉得好费劲:一是事先没有可行的计划,对研究目标没有明确的设定;二是对网络还不熟悉,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三是没有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不知道怎么开展研究。总的来看,这个课题只停留在了几节公开课上,缺少对常态欣赏课的研究,充其量是督促自己完成了一个实践教学总结。

尽管如此,第一个课题却给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阅读。我开始阅读有关音乐哲学、音乐美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比如《图说美学》、《音乐的意义》、《爱弥儿》、《穿越艺术》、《学习论》、《音乐人类学》、《艺境》等,随后几年又阅读了《音乐美学》、《傅雷与傅聪谈音乐》、《学习的条件》、《画说京剧》、《学会关心》……最初感觉有些书晦涩难懂,读起来非常吃力,加之是外版翻译图书,读起来总觉得语句不顺畅,因此一天也看不了几页,看完了有时也不清楚文章到底表述了什么。但值得庆幸的是自己没有放弃,慢慢地,在阅读中逐渐打开了眼界,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改变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

第二个课题——隔江犹唱,拨开云雾

“万事开头难”这句俗语千真万确。事情一旦开始做了,慢慢就熟悉了,况且每个人的第一次都会觉得“难”,这是正常的,调整好了心态,就能耐下心来从容地做好每件事。在第一个课题的实施阶段有了第二个课题的雏形。当时适逢我第一次教低年级段,一共九个班级(二年级七个班加两个三年级的班),每个班约五十多人。在课堂上,需要我绷紧神经,竭尽全力,才能使教学有序地进行下去。我们学校用的是五线谱教材,这令我苦不堪言,一天四节课,就像上战场,每天都感觉自己很认真地付出,收获的却只有疲劳,越来越觉得那四十分钟简直太难熬了、太漫长了。这时,我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究竟应不应该把大量时间用来教学生认识五线谱、唱五线谱,他们学得不愉快,我教得也辛苦。音乐课的核心价值是审美,音乐课应该让学生享受愉悦,而我的教学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一首歌曲如果不用感情去演唱,那演唱出来的声音就是没有“灵性”的,也不会感动自己,怎么进行“审美教育”呢?为什么刘欢、韩红的形象一般,但大家却这么欣赏他们的演唱?因为他们的歌声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有了情感的歌声才是最美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第二个“个人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用情歌唱”的方法,目的就是重视培养学生情感世界的成长,指导学生把一首首歌曲“用情”唱出来。

我开始思考怎样的教学指导能带动学生的感情?在不断反思中开始关注以前课堂教学中不在意的细节,关注学生的情绪,关注我的教学行为;开始关注我的一个指挥动作、一句话语、一项活动、一个故事会让学生的歌唱状态和情绪产生怎样的变化……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上课了,课堂变得丰富了,对话更有意义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歌声动听了。2011年,我指导的合唱团在徐州市“童心向党”合唱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代表徐州市赴无锡参加江苏省“童心向党”合唱比赛又获得一等奖,并有幸参加了全国汇演。我想说的是,在课题的引领下,不仅我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我的音乐素养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这也直接带动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积累了经验,收获了进行研究的简单方法。

开展教学研究,首先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如果我始终保持劳累的状态,不去反思,不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甚至怨天尤人,我可能依然还会很累,依然还是那个在课堂上辛辛苦苦却毫无成功体验的老师。其次,要积累资料、练习写作。我遇事常思考、常琢磨,并且常常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上传到“教科所课题博客”上。尽管我上传的文章写得不太好,但绝对是原创,都是真实的自身感受。我相信,只要在研究课题的时候坚持反思、勤于写作,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有句话说得好:凡事行动了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一定没有结果。

第三个课题——流连戏蝶,尽得其乐

第二个课题总的来说做得比较轻松、愉快,和第一次做课题相比,我不再认为做课题是个负担,而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我体会到了研究就像酿酒,时间越长酒香越浓。品尝到了酒的醇香,我就主动申报了第三个课题。第三个课题是在学校的部级课题“自主习得教学模式”这个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引领五年级学生自主欣赏京剧的研究”。适逢2010年11月京剧申遗成功,作为音乐老师,我觉得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粹。选择这个课题的勇气来源于刘杰老师的一次讲座,她就如何选题是这样说的:“你觉得自己教育教学哪个方面弱,你就研究哪个方面,深入研究以后,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听得此话,我如梦初醒,我想验证一下:通过对自己一点都不在行的京剧开始研究,是不是真的能成为京剧方面的专家。酝酿了两个月,自己终于在申报课题时下决心从自己未知的领域开始研究。至此,我认为这个课题研究带给自己的收获是最大的,也是学生收获最多的。虽然不能说学生现已全部进入自主欣赏阶段,但最起码他们了解了京剧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还从一些经典剧目中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相信学生们的收获也不仅仅是喜欢上了欣赏京剧,在交流对话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还收获了对生命、对社会和生活的新感悟。这让我看到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双赢的——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感到无所适从,感到束手无策,但是我发现只要坚持不懈地读书、不断反思、多动纸笔、潜心研究,什么问题都能够逐渐解决,最后转化成收获。这个研究课题的成果最终发表在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编辑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鼓舞,那种幸福感历久弥新。

我的教学研究经历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段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请年轻的音乐老师们相信这句话的力量。若想让我们的音乐课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请你们也加入到科研的队伍中来,让自己的教学生活更幸福!

上一篇:镇水利站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育信息化应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