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5:31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1

摘要: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把这些文物和标本称为藏品。博物馆因为它的存在,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了保证这些社会功能的实现,探讨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工作成了最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我国博物馆身处的社会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改革的飞速发展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博物馆的各项要求也明显提高。为此,就要求博物馆以自身的优势资源及自由的姿态,来创新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同时,也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是要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藏品资源的作用。其次,是博物馆藏品收藏的范围和种类也将要加大。因为,除了形遗产外,无形遗产也已列入世界各个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行列。所以,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冲破旧的“重藏轻用”的藏品管理工作的理念,利用藏品这个庞大的信息复合体,多方而拓展藏品信息输出渠道,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多功能的信息服务―这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藏品管理工作实践。

以下是个人从我国博物馆藏品的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以及品管理工作的理念、工作方式及手段、等方面对藏品工作略做探讨。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物馆一一南通博物苑,是在1905年由实业家张容所创建的,在那时他就早已提出了关于博物馆藏品馆理工作的理论观点。在建国以后,我国也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工作及文物藏品答理方面的条例、法规,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环境,藏品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由国家文化部门颁发的关于博物馆藏品保答的条文法规,是1964年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答暂行办法》,它把藏品管理的理论推进了一个更高的阶梯。1986,为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博物馆藏品答理办法》,藏品管理的范畴得到扩展,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藏品管理理论,标志着我国对文物藏品答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在理论研究、法制建设、实践工作以及业务人员培训等方面藏品管理更是取得了新的历史阶段。

但纵观博物馆这一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藏品一般都只用于满足个人的鉴赏和研究的需求,或供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观赏,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而当代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就是为实现博物馆工作目的和满足社会需求,就是对藏品信息的搜集、保护、整理和利用,对涉及博物馆藏品的工作、信息、资源的组织、调和管理。

二、如今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博物馆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现在,虽然很多博物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人们并没有严格的遵行。如:由同一个人保管实物和管理账本,工作人员单独进出库房等,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就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由此,博物馆应各自分工,当人员发生变动后,也不缺少交接手续和详细的文字资料,这样后续工作就得以保证继续进行。

(二)、博物馆的馆藏条件有待提高。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重视对博物馆展示功能的投入,且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却忽视了博物馆的保管设施建设,导致保藏室的防水、防潮、避光等条件都不是很理想,也很少分门别类地设置适应各种藏品的库房。此外,更没有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藏品进行科学保护与管理,所以提高博物馆的馆藏条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其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发展与在其中工作的管理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人员要对所馆藏的文物的保护、管理有至深的了解。而在当前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中,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平时也疏于对相关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这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这一块有加强。

三、找出能完善博物馆馆藏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合理的管理程序。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一般包括: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保管、提用、统计和注销,但必须保证过程的完整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例如:工作中缺少藏品统计,就不可能为国家掌握文化财产提供准确的数据,就不可能为馆领导规划指导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藏品管理工作每一个程序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并且相互衔接,缺一不可,只有利学确立管理程序,才能为实现藏品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还要认真仔细、利学地完成每一管理手续内容,真正实现藏品管理手续的规范,加强合理管理程序的强度才能保证博物馆馆藏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利用文物库房,提高藏品利用率。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还比较落后,离社会的需求距离甚远。为此,我们应加大对文物库房的利用,在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扩大藏品的开放范围,把博物馆由单一的服务系统为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提高藏品利用率。提高藏品的利用率的具体操作如下:

(1)、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力度。.由于对博物馆的藏品,了解的人知之甚少,因此宣传成了博物馆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让那些深藏库房的藏品、藏品资料走向社会。

(2)、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基础工作。想要让博物馆走向社会,并加大人们对藏品的利用,那么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基础工作是首要前提。因为,对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开放久要求具备相当的管理手段、管理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在对文物开放的过程中确保其安全工作,才能有利十社会和公众的使用。就如:制定好藏品开放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技术研究等问题,为开放文物库房打好充分的基础,才能在提高藏品利用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对藏品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有清楚的认知、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形成先进的藏品管理工作理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并可运用高科技的保护手段,使藏品更长久地保存,更广泛地利用,真正实现现代博物馆‘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洪.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6)

[2]马希桂,董纪平.社会的发展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J].中国博物馆,1994,(04)

[3]苏东海.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03)

[4]赵继敏.经营博物馆理念初探[J].中国博物馆,2006,(02)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2

博物馆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博物馆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利用或主要利用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

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

第三条 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博物馆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物等资源条件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兼顾,优化配置。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

第四条 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享有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权利。

第五条 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在博物馆参观或开展其他活动,应当爱护博物馆设施、展品和周边环境,遵守公共秩序。

第六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博物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博物馆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博物馆行业组织建设,指导行业组织活动,逐步对博物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对发展博物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团体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博物馆设立、年检与终止

第九条 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馆址,设置专用的展厅(室)、库房和文物保护技术场所,展厅(室)面积与展览规模相适应,展览环境适宜对公众开放;

(二)具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保障博物馆运行的经费;

(三)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一定数量和成系统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

(四)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五)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设立的审核工作。

博物馆名称一般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简称中国等字样);特殊情况确需冠以中国等字样的,应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非国有博物馆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等字样。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由馆址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博物馆设立申请书;

(二)馆舍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三)资金来源证明或验资报告;

(四)藏品目录及合法来源说明;

(五)陈列展览大纲;

(六)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及身份证明;

(七)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的,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草案。章程草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事项:

(一)办馆宗旨及藏品收藏标准;

(二)博物馆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办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三)出资人不要求取得经济回报的约定;

(四)博物馆终止时的藏品处置方式;

(五)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二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设立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应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审核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审核同意设立博物馆的,申请人应持审核意见及其他申报材料,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取得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应当自取得法人资格之日起6个月内向社会开放。

本办法实施前已批准设立的博物馆,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除(一)项之外的全部材料;非国有博物馆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

第十三条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博物馆建筑应当划分为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和办公区等,相对自成系统。

第十四条 国有博物馆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报请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论证。

第十五条 博物馆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有关法律和其他规定的执行情况,藏品、展览、人员和机构的变动情况以及社会教育、安全、财务管理等情况。

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4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年度检查的初步意见报送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的年度检查情况进行审核,并汇总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博物馆的名称、馆址、藏品、基本陈列以及非国有博物馆的章程等重要事项发生变更前,应当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博物馆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博物馆终止前,应当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终止申请及藏品处置方案,接受主管文物行政部门指导,完成博物馆资产清算工作。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终止申请和藏品处置方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藏品处置方案等符合法定要求的,准予终止;藏品处置方案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责令其改正后准予终止。相关行政部门根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给予办理博物馆法人资格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 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接收。

非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属于法律规定可以依法流通的,允许其以法律规定的方式流通;依法不能流通的藏品,应当转让给其他博物馆;接受捐赠的藏品,应当交由其他博物馆收藏,并告知捐赠人。

第三章 藏品管理

第十九条 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报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第二十条 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帐、分类帐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

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品总帐。

第二十一条 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馆可以对提供藏品的博物馆给予实物、技术、培训或资金方面的合理补偿。补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过程中原收藏博物馆发生的实际费用。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合理补偿的方案。

第二十二条 博物馆不够本馆收藏标准,或因腐蚀损毁等原因无法修复并无继续保存价值的藏品,经本馆或受委托的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后,可以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退出馆藏。

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内容,应当包括拟不再收藏的藏品名称、数量和退出馆藏的原因,并附有关藏品档案复制件。

第二十三条 国有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委员会复审。专家委员会复审未通过的,终止该藏品的退出馆藏程序。

专家委员会复审通过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有关材料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有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公示30个工作日。期间如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以调拨、交换等方式处理;期间如没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统一处置。处置方案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处置所得资金应当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

国有博物馆应当建立退出馆藏物品专项档案,并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专项档案应当保存75年以上。

第二十四条 非国有博物馆申请藏品退出馆藏,申请材料应附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书面意见。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退出馆藏的决定,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博物馆应当以本馆藏品为基础,开展有关专业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提高业务活动的学术含量,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博物馆应当为馆外人员研究本馆藏品提供便利。

第四章 展示与服务

第二十六条 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二)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明示;

(四)展厅内具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施;

(五)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六)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第二十七条 博物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鼓励博物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出版物和互联网等途径传播藏品知识、陈列展览及研究成果。

第二十八条 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公告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变更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的,应当提前7日公告;

(二)开放时间应当与公众的工作、学习及休闲时间相协调;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三)无正当理由,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8个月。

第二十九条 博物馆应当逐步建立减免费开放制度,并向社会公告。

国有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制度,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减免费制度。

第三十条 鼓励博物馆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专业培训、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的有偿服务活动。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博物馆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撤销审核同意意见,由相关行政部门撤销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博物馆藏馆功能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因此,国际公认的博物馆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定义,进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长时间,曾经作过多次讨论和修改。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195年、1962年、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较为适当的一个定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国际间的一般性定义,各国仍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对待博物馆。

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现代的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美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苏联大百科全书》提出: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日本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工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供一般民众使用,同时进行为教育、调查研究、启蒙教育等所必要的工作,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作为目的的机关。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制度建设;科学管理;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5―0065―06

基金项目:论文为本人主持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大专项研究项目《数字民族博物馆》的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北京 100081

一、民族博物馆亟待建立与健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我们经常说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率,都是在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艺术性。民族博物馆既不同于一般国家机关,也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不能用一般行政管理的办法去套民族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我以为应当从每一个民族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去考虑博物馆的编制和制度安排,如制定具体的计划、设置机构、合理分工以及建立规章制度,等等。也就是说要用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地把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保管、陈列、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尤其需要从文物收藏、研究和运用民族文物标本、组织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进行宣传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特点出发进行科学管理。其实民族“博物馆是一个工作整体。它包括行政、业务许多部门,各部门相互间均有关联,因此需要彼此了解,互通声气,相互配合,要有全局观念。”[1](P.5)民族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说它是“科学”,因为它必须按照民族博物馆的工作规律办事;说它是“艺术”,因为它必须使各项工作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科学和艺术一旦在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实现有机结合,就能够按照预期的目的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还必须使博物馆的各项管理工作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形成一股合力;使博物馆内的各个具体工作部门、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使博物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按照责、权、利的原则要求,建立起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系,形成民族博物馆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行为规范,促使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关于民族博物馆科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我认为它是由民族博物馆的性质、特征和任务所决定的,管理体系是由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民族博物馆的领导体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的领导班子,必须逐步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民族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业务系列、行政系列,可以根据国家和部委有关定员定编的要求,考虑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譬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就设有直属学校机关党总支领导的党支部,在馆长、副馆长集体领导、分工合作的体制下,分设行政办公室、藏品部、陈列部和研究室,馆长对博物馆党政工作全面负责。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一套较为合理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这些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条例”。第二类是“行政管理若干规定”。第三类是“文物征集工作规定”。经过不断地在实践中修改补充,2006年8月博物馆把它们编印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管理文件》汇编;2009年又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通过向北京市兄弟博物馆学习并且结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管理文件进行了系统地清理、修改、补充和完善,重新编印成册供全馆工作人员遵照执行。

必须大力抓好民族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发动全社会力量办好博物馆,推进博物馆社会化。从微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看,主要任务是增强博物馆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从民族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上看,民族文物管理体制一定要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于民族文物这个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保护为主”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突出和强调了民族文物的重要性;“抢救第一”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重点,它突出和强调了民族文物的现实状况;“合理利用”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必须在不损害民族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族文物的社会功能作用;“加强管理”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它突出和强调了对民族文物实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保障理念。民族博物馆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对国有文物资源的所有权,无论博物馆今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如何发生改变,国家这个“特殊主体”的所有权主体资格不能改变,民族文物国有资产的性质不能改变。任何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掠夺式开发,都必将阻碍民族文物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确实有些民族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严格地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开展工作,严重存在规划不严、设施不全、体制不顺的情况,致使民族文物损坏严重。有些民族地方在场馆改扩建、行政领导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管理缺位、资产账目不清或者未履行正当的交接手续而导致原有的文物丢失。还有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文物馆舍合并、文物商店改制的特殊条件,或者、,或者监守自盗变卖文物获取暴利,最终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有一些属于在单位改制后擅自改变民族文物现状,因管理不善而造成民族文物人为损坏。民族博物馆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出具体的民族文物流通办法,尤其要加强对民族文物出入境的管理,各相关行政部门一定要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民族文物的神圣职责。负有保护民族文物安全的民族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馆藏的国有资产实施严格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民族文物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十分注意因人员的进出、机构的调整和新功能的设置,可能导致一些必须的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运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前做好政策制定、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工作。实行对外开放的民族博物馆,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适时推出一些品位高雅、内容精致的陈列展览,通过不断提高博物馆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就要逐步解决制约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民族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结合博物馆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动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研究、保护、展示、管理等配套机制,激发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支持并参与改革、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抓住“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个重点,努力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博物馆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民族博物馆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就总体而言,我国民族博物馆的“硬件”一般很好,但是“软件”需要提升质量。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能力、管理质量需要提升,服务理念、服务质量也需要提升。一句话,必须提升博物馆的品位和质量。民族博物馆“软件”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时期学习、实践的过程。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服务理念,懂得一点博物馆管理学及博物馆经营之道。尤其要学会与观众打交道,懂得一点大众心理学,服务观众、引导观众,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满意度。

必须切实提高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水平。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定员定编、实行绩效管理步伐的加快,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尽快研究和出台实施绩效管理的标准、措施和办法。这里所论及的民族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是指民族博物馆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循环过程,它的根本作用就是要达到持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水平,保障民族博物馆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实施绩效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行为。在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无论是营利性的组织还是非赢利性的组织,即使是一个行政区域都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民族博物馆的绩效管理必须着眼于博物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以促进提升民族博物馆的发展能力并且保证民族博物馆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具体地说,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民族博物馆的使命、价值、远景和战略目标逐一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对参与民族博物馆活动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进行科学管理。在吸取博物馆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途径,一般是设定科学而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达成一致并且形成共同的愿景。民族博物馆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博物馆领导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博物馆全体员工和具体部门的工作给予科学的评估,尤其是通过一定方式的培训和沟通措施,对全体博物馆员工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实现民族博物馆整体事业发展与职工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民族博物馆组织绩效、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合理评价民族博物馆全体职工价值创造和提高个人实际技能的过程,因而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实现提升个人的绩效水平。民族博物馆领导通过对全体员工实施综合考评,就可以知晓每一个员工的优点和缺点,以利于今后在岗位安排和个人特长上更大程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潜能。由于民族博物馆把个人绩效考核的评估结果,作为博物馆全体员工年度奖金高低、职务升降、培训以及工种调动的重要依据,确实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全体员工饱满的工作热情。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对博物馆全体员工实施管、卡、压,而是为了促使民族博物馆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利于提升民族博物馆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避免博物馆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的无章可循、职责不清或者相互推诿,确实有利于提高民族博物馆整体的工作效率。上级领导机关和民族博物馆领导,在审核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掌握民族博物馆的实际工作状况,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民族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标准,是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考核的科学依据。民族博物馆可以参照国家对博物馆评估、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文物藏品、文物安全等相关标准,针对各自博物馆不同的岗位设置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出不同的具体标准、制度和工作流程,尤其要建立起一套问责制度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依据完成的工作业绩和部门的日常考核,较准确地确定具体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奖金份额,合理地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只有把评估结果与全体职工的奖励和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形成民族博物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机制。

必须不断提升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水准。《博物馆管理办法》第20-21条规定:“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品总账。”“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馆可以对提供藏品的博物馆给予实物、技术、培训或资金方面的合理补偿。补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过程中原收藏博物馆发生的实际费用。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合理的补偿方案。”[2](P.44)民族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是藏品部的中心工作,“从文物、标本搜集入库、登帐制卡、分类排架到修复保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即在于使博物馆的藏品能够得到最佳的保护环境,尽量防止藏品的自然损坏和避免人为损害。”[3](P.4)藏品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前提是必须保证博物馆藏品的安全。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藏品的作用,使其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藏品部就必须对入馆的藏品进行鉴定、编目和建档,采用一切科学管理手段使藏品在提取利用的时候,能够做到鉴定确切、编目鲜明、查检方便,以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部门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事务性工作部门,而且是一个融科学管理和藏品研究为一体的业务部门,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是藏品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国际上对藏品的管理不仅重视精品管护和研究,而且更强调对藏品整体的调查摸底、动态管理和适时监控以及价值把握,这对于纠正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功利意识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世界范围看,自1980年开始,英美等国家博物馆率先引进了现代财务、人事、经营等管理手段,从而使得博物馆的管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国多数民族博物馆的管理理念都比较比较落后,只是从近30年来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市场管理等理论。民族博物馆也是生产者,尽管民族博物馆与企业的性质不同,但是民族博物馆同样要推出自己的合格产品乃至精品,区别仅仅在于民族博物馆生产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它包括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科研成果以及各种出版物等。只有当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向社会广大观众开放,并且被广大观众认可的时候,它所含的教育、科学研究、审美、娱乐等价值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实现[3]。无论是企业追求物质利益,还是民族博物馆追求精神效益,都毫无例外的涉及到市场和效益问题。这即是说民族博物馆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才能够最终实现两个效益的双赢。

博物馆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博物馆的得失成败。民族博物馆管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博物馆的宗旨和目标,并且使内部组织设计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作为常设的公益性机构,民族博物馆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保障各项活动的正常运作。同时又必须具有动态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和需求。我国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博物馆的生存条件、机构编制、分配办法等,缺少最基本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大呼隆”和“大锅饭”式的粗放管理,迫使人们习惯了“等、靠、要”的懒散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工作安于现状,缺乏起码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使得民族博物馆的生产和发展举步维艰。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学术理论界提出,博物馆借用和实施企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激活博物馆内部的运行机制,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道路。民族博物馆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与博物馆的学科建设、博物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分不开的,不仅要建设一支理论研究队伍、整合理论资源,而且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笔者认为在这个方面,陕西省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推广的。陕西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组织,2006-2008年争取政府年度支持资金500万元,制定了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和规范,举办了7批文本及声像采集培训班,共培训310人次;逐县区、逐单位全面鉴定馆藏文物,组织专家指导裁决,协调录入复核。现已建成220平方米的省级数据中心库,完成全省11.1万件馆藏珍贵文物数据确认和录入上报,这项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的赞许和肯定。它们对关中、陕南、陕北馆库管理人员,分批地进行藏品登记、鉴定和建档等业务培训,健全了文物藏品保管规范,并且在韩城召开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现场会予以推广。在全省107县区建立专门藏品保管库房70个,临时库房9个,安全防范设施达标90%以上,有的博物馆专设一级品库房。从1993-2008年全省累计争取安排博物馆库房建设经费3045.5万元[4],馆库建设作用在防震中已有所体现。这些基础性措施为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保障藏品研究展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的文物管理体系是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文物实现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依据民族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民族文物保护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相关的工作条例、工作规程,促使各类民族博物馆的全体职工在各个具体的生产环节,切实能够以其标准、条例和规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有章可循、考核有据,确保博物馆的整个工作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笔者这里所论及的民族博物馆的管理标准,其内容大体可分为组织编制标准、操作规范标准和信息数据标准三个方面,其中的操作规范标准,是民族博物馆标准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在文物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长期以来在各项具体操作上,缺乏统一管理章程,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工作规程,往往致使同一项操作因馆而异、因人而异、因物而异,最终既影响了本馆工作效率的提高,又影响了馆际之间信息的交流。所以,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民族博物馆实际的、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势在必行。经过这些年博物馆界同仁的共同摸索,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1)文物接受、等级标准。凡是进入民族博物馆库房的物品,都必须毫无例外的经过接收、登记的程序,如果没有统一的接受标准为依据,势必要影响到馆藏物品接收和登记的质量,因而制定馆藏物品接收、登记标准,是做好馆藏文物科学管理的第一步。(2)文物入库标准。文物与藏品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物品都能够成为藏品的,只有经过科学鉴定的文物才能够成为藏品。制定严格的藏品入库标准有利于保证藏品质量。(3)文物定名标准。为了做到准确、简练、鲜明地反映文物的外在形式和本质特征,需要制定统一的文物定名法则。(4)文物分类标准。要使文物得到妥善的保管并便于提取利用,需要依据文物管理与使用的特点,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文物管理标准化最重要的内容。(5)文物编目标准。编目是对文物进行科学鉴定、研究、认识并做出详细记录的全部过程,应当对编目的项目、格式、书写要求、标记符号等制定统一的标准。(6)文物档案管理标准。文物档案是科学管理文物和进行文物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材料,必须对文物档案的收集范围、立卷原则、分类方法、管理制定统一标准。(7)库房管理标准。文物库房管理关系到文物安全,关系到利用文物的方便。应当根据文物管理特点制定标准,为文物管理提供依据。(8)文物安全操作标准。文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性地被提用、移动,往往在人为运动的过程中造成文物的损害。在文物修复和养护过程中,也有一个安全规范操作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规则和标准。(9)文物管理人员岗位考核标准。这是根据岗位设置的需要制定的管理标准,它包括岗位职责、任务、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期限、完成规定任务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岗位的配合要求以及工作考核标准等[5](P.262-264)。

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文物捐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6](P.757)博物馆藏品的收集能力既反映了博物馆的经营水平,更标志着这个国家、城市、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面对艺术品市场上动辄百千万的器物,多数博物馆由于经费有限往往力不从心,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解囊相助。譬如,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的若干铜首像,都是社会人士捐赠文物善举的表现[7](P.5)。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捐赠制度。我国与文物捐赠相关的法律条款,主要涵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当中。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2条规定:“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捐赠的,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6](P.752)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12条也规定:“捐赠人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8](P.15)鉴于博物馆属于非赢利性质的公益事业,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捐赠博物馆文物的个人或社会团体给予大幅度税收减免措施,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譬如,美国政府对捐赠文物给博物馆的人士予以折合所得税的免除扣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凭借数量巨大的捐赠,馆藏文物数超过100万件。再譬如,法国国有博物馆的收藏政策,允许捐赠者保留器物的收益权,即可分享出版、展览等收益的一部分,因而法国一些大型博物馆的藏品超过半数来自捐赠人的馈赠[7]。“我国现有的文物捐赠激励机制,除了强调精神激励之外,对于物质奖励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建议在立法时考虑境外捐赠及归还的文物,除了进行免征文物进口税之外,还应当通过制度建设,长期有效地鼓励个人或社会团体向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捐赠文物。捐赠文物是永久性地将文物所有权转让给博物馆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均为无条件捐赠。但在现实捐赠过程中,可能遇到捐赠人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只要是不涉及资金问题,博物馆可以考虑为有条件捐赠。在签订捐赠协议书的时候,可以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和博物馆的实际能力以及双方协商的结果附加一些条件。”[7]

必须进一步健全博物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社会上确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保护和修缮经费不足,将是长期困扰民族博物馆的老大难问题,单纯靠政府拨款是无法满足民族博物馆发展需要的。应当允许民族博物馆将部分文物藏品中的重复品实施有偿转让,以促进博物馆彼此之间的文物交流,也能缓解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经费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对博物馆的投入经费也在逐步增加,一些基础较好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的博物馆,还能够得到国家专项科研建设经费支持。譬如,由笔者本人独立设计并领衔申报的“数字民族博物馆”,2008年就成功地获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4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也确有一些地方的民族博物馆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民族博物馆都不能采用有偿转让国有文物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博物馆自身无权将国有文物进行有偿转让。文物藏品的根本属性是不可再生性,任何一件具体文物的本身都不存在有无价值的问题,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无权以该文物“无收藏价值”为由,将其作为有偿转让的前提或借口。所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6](P.752)除此之外,根据实践经验和习惯做法,博物馆也可以采取某些较为适宜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譬如,通过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方式,取得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对提供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给予合理补偿,这也是合理合法的。

必须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安全保卫制度。《博物馆管理办法》第19条第2款规定:“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2](P.44)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2]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useum Management Regulations [J].State Council Gazettes Issue,No. 34, 2006.

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J].国务院公报,2006,(34).

[3] 王兆利.借鉴企业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水平[N].中国文物报,2007-10-19(6).

[4] 郭宪曾.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推进陕西文博事业[N].中国文物报,2008-11-05(3).

[5] 中国民族博物馆编.论民族博物馆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李冰.国有博物馆文物捐赠制度刍议[N].中国文物报,2008-02-08(6).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4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利用

博物馆之所以花费很多金钱进行对藏品的收藏,根本目的就是在管理保护博物馆藏品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将蕴含在博物馆藏品之中的人文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展现给世人。如果不能够对博物馆藏品加以利用,那么储存再多的博物馆藏品也没有用处。因此,在尽可能的对博物馆藏品进行管理保护的基础上,将博物馆藏品向世人展示,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是进行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和利用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进行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文物参观机会的地方,是我国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博物馆之中所收藏的文物也是我国社会的宝贵财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而来的就是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升,为数不少的人民群众正在把自己的目光转向文化休闲事业。为了满足自身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图书馆、博物馆等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休闲场所正成为人民群众新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博物馆内部储存的丰富藏品,采用科学的陈列方法呈献给人民群众,在合理保护博物馆文物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的享受到参观文物带来的快乐,是目前博物馆管理人员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够让博物馆更好的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在传统的博物馆管理过程之中,博物馆管理机构往往只是重视博物馆内部收藏物品的数量的增加和收藏藏品的珍贵程度,单纯的把保护好这些文物作为博物馆的根本目的,并没有把充分利用这些博物馆藏品的宝贵的文化价值作为收藏目的,这就导致人民群众的诉求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博物馆也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求博物馆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对于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保护,而是要在注重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好博物馆藏品背后珍贵的文化价值。简要的来说,就是要将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护以及博物馆藏品的合理利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博物馆藏品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如何做好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工作

一般情况下,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利用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是用于正常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以供人民群众进行参观;第二种是科学家对博物馆文物进行科学探究;第三种是用于对博物馆文物的影视宣传活动;第四种是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文物复制,以便于博物馆文物可以利用复制品在全国各地进行展出;第五种是文物异地展出,以便于提升博物馆文物的知名度。这些活动都有可能再利用的过程之中给博物馆文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害,为了有效的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就需要在进行博物馆文物利用的过程之中,在以下两个部分做好对博物馆文物的管理保护工作:第一,在进行博物馆文物的运输的过程之中,注意保护博物馆文物不要因为路途颠簸而产生损害问题;第二,在博物馆文物展示的过程之中注意保护博物馆藏品的安全。

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博物馆藏品异地运输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博物馆藏品可以妥善的包裹在合适的包装材料里面。鉴于博物馆文物的宝贵价值,在选择包装材料的过程之中,也要具体的分析每一种博物馆藏物的具体特性在进行对博物馆藏物的选择。对于那些相对体积比较大的博物馆藏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先使用囊盒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包装,再将这些藏品放置进入柜箱之中,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柜箱之中的空隙都是用泡沫材料填充,防止藏品出现晃动的情况。至于体积比较小的博物馆藏品,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先使用囊匣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包装,囊匣的大小要根据藏品的具体形状和体积进行设计,并使用相应的填充物料进行填装,以便于保护博物馆藏品免受破坏。除此之外,在进行运输的过程之中,每一个集装箱都要合理的配置好装箱卡,以便于运输的工作人员可以清晰的知晓每一个集装箱之中具体装的是什么藏品,运送的过程之中也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对于那些对特定的环境有需求的博物馆藏品,例如对温度和湿度要求比较高的纸类文物和丝绸类文物,就需要在运输的过程之中尽可能的保证藏品处于正常的温度和湿度范围之内。

在博物馆藏品的使用过程之中,要根据博物馆藏品使用的不同方式采用不同的管理保护措施。在进行博物馆藏物的展示过程之中,由于参观的人数较多,博物馆藏品所处的位置也比较暴露,这就导致博物馆文物很容易受到破坏。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博物馆藏物的展示过程之中,对于那些比较容易受到破坏的文物,要做到轻拿轻放,双手捧持的要求,尽可能的减少对博物馆文物的接触。与此同时,在进行与博物馆收藏的书画类、金属类文物接触的时候,为了防止手心出汗对文物的破坏,要在接触之前,事先带好相应的手套,防止汗水对博物馆文物造成损害。除此之外,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书画布置的时候,要严禁使用钉子直接将书画挂在墙面上。在参观博物馆藏品的过程之中,也要规定参观者不能吸烟饮水,防止对博物馆文物造成破坏。当博物馆收藏的藏品出库的时候,都要对出库的情况做好登记,在藏品回库的时候要严格检查是否出现了问题,并及时针对找出的问题予以解决。

三、如何做好博物馆藏品的利用工作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博物馆在进行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的过程之中,仍然难以做到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需要。具体的来说,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的展示的过程之中,难以满足参观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在进行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的过程之中,又难以让研究人员可以更加便捷的利用博物馆的藏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有效的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自身的观念:首先,博物馆应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博物馆内部的藏品资源整理成数据库,以便于在利用的过程之中可以方便的进行提取;其次,做好对藏品开放的准备工作,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技术也在不断上升,但是距离完善的建立一套快速的博物馆藏品检索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博物馆管理人员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保证博物馆藏品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向公众展示博物馆的藏品;最后,要定期开展博物馆藏品的巡回展览,提升博物馆藏品的利用率,为了满足这一点的需求,就需要博物馆完善内部展厅建设,缩短藏物陈列周期,尽可能的向公众展示博物馆的藏品。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的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首先就要管理保护好博物馆藏品。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保护过程之中,由于博物馆藏品有很多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并且是易受损害的类型,这就导致进行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工作变得相对比较繁杂。针对这样的情况,博物馆管理者在进行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有效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保护好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博物馆藏品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庆平,宋亦箫:《武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13日,第7版。

[2]陈燮君:《新的价值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载《浙东文化》(2008年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页。

[3]续颜:《21世纪博物馆藏品与社会责任》,载《21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9页。

[4]郭桂香,冯朝晖:《“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中国文物报》2013年2月25日,第5版。

[5]马自树:《保护是永恒的主题》,载《文博余话》,紫禁城出版社,2013年,第169页。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5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 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6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

一、民间博物馆藏品的盛大展览

2010年4月7日早上,“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在西安大唐西市国际展览馆拉开帷幕。当天,西安大唐西市国际展览馆迎来数万观众,广大市民及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在各个展厅驻足流连,欣赏着由各地民间博物馆展示的奇珍异宝。

上午9时,西安大唐西市周围汇聚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大唐西市广场前热闹非凡,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隆重登场,与此同时,在大唐西市国际展览馆的安检口,参观者早已排起了长龙,等待检验进场。排在队伍前面的西安市民张先生说,他家住在市郊,当天早上6时多一家人就起床,赶到西市时,看见四周已聚集了不少人。

顺利通过安检后,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向各个展厅。上午10时多,在国际展览馆的地下十字展厅中,人潮如涌,展位之间的通道内到处都是人,展柜前挤满了驻足观看的人群。在一楼的玉器、书画等专业展厅,虽然没有出现人群拥堵通道的情况,但前来观看的人也不少。有的是为了领略各个展馆的精美藏品,有的则是带着交流、采购、咨询等目的来的“专业买家”。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组织了全国逾百家民间博物馆展示馆藏文物艺术精品。展览共分为六个展厅:国际展览馆地下十字街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展厅,展览陶瓷器、唐三彩、青铜器(含铜镜)、佛像、钱币、钟表、家具、文房四宝、竹木牙雕等,八坊一楼设有玉器、书画两个展厅。展厅面积达七千多平方米。参展的民间博物馆有112家,来自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展出的收藏品有3000多件。在七天的展览中,参观人数超过13万之多。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博览会首次在国内由民间收藏机构展出了精彩珍贵的唐三彩,弥足珍稀的青铜器,在业界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来自上海的民间博物馆第一次在国内展出了英皇室赠送给大清嘉庆皇帝的金表、我国最早生产的亨德利怀表以及久享盛名的“7501用瓷”,成为这次博览会的最大看点之一。来自海内外的文物收藏爱好者高度评价展览的成功举办,认为这是近年来我国各地举办的文物艺术品博览会中展览规模最大、展览时间最长、展品档次最高的一次博览会,展出的有些藏品甚至在公办博物馆都难得一见。

二、民间博物馆和公立博物馆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本次盛会丰富的民间馆藏精品展现了我国民间博物馆巨大的收藏实力及丰富的馆藏资源,促进了民间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民间博物馆藏品的合法交流活动,成为民间博物馆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轨道的里程碑。

博物馆是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是人们认识自己及其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书。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博物馆的数量和形式的丰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国家,抑或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都以拥有自己的博物馆、自身独有的区域文化、地方性文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国家文物局提出,到2015年,中国将在现有2900余座各类博物馆的基础上,再建1000座,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由此表明,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的博物馆建设期。博物馆与纪念馆、展览馆不同,纪念馆主要是就古代或现代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事件而建的纪念场所;展览馆的陈列多是现代的成就和科学技术成果。而博物馆展示的是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博物馆是一个集中展示文化传统的场所,也是一个开展历史文化研究的机构,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地区)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厚度。博物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博物馆在传承文明中有独到之处,也就是把类型多样、数量繁多的藏品通过陈列展览成为文明的承继载体。

毋庸置疑,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公立博物馆和文博部门工作人员,要把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全部存入公立博物馆中陈列,显然是不现实的,需要国藏与民藏并重来加强社会整体文化实力,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公立博物馆的藏品多来自考古、捐献等单一渠道,而民间博物馆的经营者们则对民间文物市场和民间收藏走向十分了解,通过更加广泛及有效的渠道,把散落在民间的文博物品搜集、整理于馆藏中,从而有效地填充了文博部门收藏的空隙,是防止文物艺术品外流,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今年年初的七部局《关于促进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博物馆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明确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肯定了民间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注册登记的民间博物馆386个,占博物馆总数的13.3%,尚未注册登记的有1000多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民间博物馆与公有博物馆共同构成我国博物馆体系。

三、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资金问题

目前,我国民间设立的博物馆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民营企业出资创办的民间博物馆;二、基于个人收藏依赖现有场所创办的博物馆;三、民间筹集资金,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或合资创办的博物馆。

从这次参加博览会的民间博物馆馆长中了解到,民间博物馆在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扰,阻碍和制约了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民间博物馆的运营经费。

七部局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早在2006年文化部并实施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这里所指的博物馆,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批准的民间博物馆。民间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机构,特别是实行博物馆免收门票的规定以来,只有将“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才是解决民间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才真正体现了“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办法》和《意见》中的要求和规定至今得不到贯彻和执行。

有人说,按照《办法》的规定会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事实上也的确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但我们要发展博物馆事业,不投入是不可能的。博物馆的场馆建设,还有馆内的藏品购置,这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民间的资金已解决了这笔费用。许多博物馆的投资者或设立者已经倾其一生所有,有的甚至一贫如洗,他们无法再拿出钱财运营自己的博物馆。如果地方财政连日常管理和运营费用都不承担,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又从何谈起呢!既然民间博物馆和公立博物馆共同构成我国的博物馆体系,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间博物馆的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就应当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博物馆管理办法》中的这条规定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间博物馆建起以后能够正常运营,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间博物馆应享有的“同等的法律地位”。

四、建立民间博物馆协会有利于民间博物馆的发展

在“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举办期间,民间博物馆馆长希望早日成立中国民间博物馆协会。民间博物馆由于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走的是“民办”“民营”的路子,因此在设立、管理、运营等方面完全不同于国立博物馆,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对于国有博物馆来说,就不成其为问题,而它所遇到的一些无法逾越的难题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也是国有博物馆不曾遇到的。因此,民间博物馆迫切要求成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加强和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充分表达民间博物馆的呼声和诉求,协助政府制定行业规则及服务标准,引导并约束行业行为,组织和进行各个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七部局“意见”中也肯定了这样的诉求:“要加强博物馆行业协会建设,制定行业规范,鼓励民办博物馆加入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众所周知,我国一直没有博物馆协会,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下属的博物馆学会代替或行施博物馆协会的职能,既不利于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也无法与世界博物馆协会接轨。“意见”首次提出“要加强博物馆行业协会建设”,说出了民间博物馆一直想要说的话,为早日成立中国民间博物馆协会指明了方向。一个行业许多年来没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而由博物馆学会越俎代庖,因此使许多问题和困难得不到解决。这样的体制如果不改变,民间博物馆事业就得不到快速发展,行业的各种行为也就无法得到规范。只有早日成立中国民间博物馆协会,民间博物馆也才能加入自己的行业协会。

五、民间的力量办成了政府想办而没有办的事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一直持续至4月13日圆满结束,博览会所展示的民间博物馆的馆藏品之丰富,文物艺术品之精美,令专家学者赞叹,也让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们大开眼界。诚然,我国民间博物馆依然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但本次博览会却引发人们诸多的震撼与思考,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民间博物馆的实力,显示出民间博物馆在收藏散落在民间、流失于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存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今年年初,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关于举办这次博览会的提议上报陕西省人民政府后,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主管副省长郑小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安排部署,并确定省政府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和国家文化部共同主办这次盛会。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博览会的举办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提供了刚刚建成的大唐西市国际展览馆作为博览会的展览大厅。一个多月来,公司近百人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地为博览会的召开积极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召开博览会所需的各项工作,保证了博览会如期顺利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博物馆馆长不辞千里、不顾劳累,带着自己的藏品赶来参加这次博览会。他们有的行车近两千公里,往返半月有余,带着博物馆最好的文物收藏品参加展览,为的是向祖国人民展示自己的收藏品,汇报在建设民间博物馆中所做出的成绩。各地博物馆馆长的支持,是这次博览会能够成功举办的根本保证。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已经落下了帷幕,她的成功举办必将在中国民间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主办者、策展者、承办者、参与者为我国民间博物馆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正如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在讲话中指出,“民博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政府主办、民间承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新思路,我们利用民间的物力、财力、人力办成了政府想办而没有办的事。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7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发展;管理

一、博物馆的定义及其功能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作为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的服务。博物馆赋有倡导、研究、阐释、传承、奉行和引领和谐文化的神圣使命。

博物馆是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博物馆各个部门职工的工作岗位分散;第二,博物馆职工种类多,层次差异大,博物馆内部工作内容复杂,分工细化,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结构等均存在着较大差异;第三,各工作部门工作目标不明确。博物馆很多工作内容都要由各部门自己确定。因此,在加强博物馆管理时,重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应提上重要日程。

二、我国博物馆的现状及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人民生活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博物馆事业在取得重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得以运行,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却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现象,博物馆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均出现了危机,博物馆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消耗高、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数量稀少,人均占有量少

据统计,我国目前在北京有131个博物馆,平均每10万人有一个博物馆,在上海,目前有100多个博物馆,平均每15万人有一个博物馆,作为一线城市尚且如此,偏远落后地区的博物馆数量屈指可数。全国13亿人口中,每60万人中才有一个博物馆,而在西方国家,全国平均每10—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我们同西方国家博物馆的数量差距可想而知。

(二)博物馆种类冗杂,缺少特色

目前,我国博物馆大多为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两种,博物馆缺少专题性,缺少鲜明的地域性和个性特色。如此雷同的博物馆无法满足观众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我国国内虽有包括综合类、社会历史类、革命史类、军事类、名人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各类型2300多个博物馆,但是博物馆的藏品没有一个专业的记录管理,更有一些博物馆管理混乱,没有记录,许多文物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得博物馆无人问津,藏品都布上了厚厚的灰尘,甚至有些藏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三)社会功能欠缺

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应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但是我国目前具备社会功能、开放资格的博物馆只有80%左右,而剩余的20%左右的博物馆,基础条件差,无法达到开放的资格。在这80%开放的博物馆之中,对人有极大的教育意义,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的博物馆则少之又少。因此,我国目前博物馆普遍社会化功能欠缺,对社会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四)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国家每年投入博物馆的建设资金不足城市建设资金的千分之一,每年拨给各博物馆的事业费不足各博物馆实际需要的百分之五十。因此,在这种资金严重短缺的窘况下,多数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无力及时更新.藏品库房安全隐患严重,科研社敏难以正常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设施缺乏和设施陈旧两个方面,有些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都没有,有屿建筑年久失修,资源原有价值受到直接影响。

(五)运营结构不合理,岗位责任不明确

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导致博物馆群体在国家统一管理的体制下很难发挥各自的潜力与优势。国家的行政干预直接制约着博物馆的运营结构,最终导致了博物馆运营结构不合理,缺少管理意识,体会不到所应有的压力和动力。部门工作分工之间相互重叠、相瓦制约,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造成分工分家,工作脱节的现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岗位责任不明确,严重影响全馆的整体效益。

(六)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因为博物馆场所有限,部分藏品无法正常展出,更有一些因为博物馆安保体系不完善,而导致不敢将藏品轻易展出或者是展出之后出现藏品丢失、损坏、被盗等现象,使得博物馆的资源无法达到共享和有效利用。

(七)缺乏专业人才,职工积极性不够

当前在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部分博物馆展示和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博物馆里有大量的不经训练、不加专业考核和严格选择的人员,这些被安置在各业务部门文化知识水平低,专业不对口,本人又不甚努力的人不但占了不少业务人员编制,还影响了博物馆所需人才的正常引进。使得一大批高素质的业务和技术人才无法进入博物馆的大门。博物馆是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要实现科学管理,必须完善博物馆的人员结构状况必须有专业的管理人才、业务人才、技术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博物馆专业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

象。另一方面,长期在博物馆工作的一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不主动、学习不自觉,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当前博物馆管理中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博物馆管理改进策略(一)明确博物馆管理内容

博物馆管理包括:藏品管理,场所管理和服务管理。

1、藏品管理。也就是藏品或展品,或寄存(陈)品。一个博物馆的建立,一般是从搜集藏品开始的。藏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博物馆品质的重要指标。

2、场所管理。贯穿于从博物馆选址、建馆到建后的开放运营和馆舍管理、楼宇管理等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建筑”、“环境”、“安全”、“运营”等诸多环节,

3、服务管理。国际博协曾经提出关于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基于三种理念:(1)博物馆是人类参观学习,分享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场所,因此,接受博物馆的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因此,作为博物馆,应从维护公民权的角度做好出发,各项服务都应满足公众共享遗产的需求。(2)博物馆应该采用“主动”和“双向”的方式,尽可能地体现以“人”为本。杜绝“被动”的、“单向”的向公众提供宣传、教育和娱乐(3)博物馆的“服务”要面向大众,更要立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博物馆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博物馆对于改善地区的文化形象,提升知名度,促进旅游业,提高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博物馆管理的专业人才

博物馆是以收藏、宣传、教育等职能于一体的公益性机构,是文博事业发展的核心。作为在博物馆里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因此,只有重视人才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营造一种和谐工作环境,才能吸引到、留得住、培养好专业人。也只有重视人才的管理,才能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爱管敬业、以文物为本、安于奉献。最大限度的致力于藏品管理、研究和开发,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三)切实抓好博物馆业务

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包括:文物征集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在文物征集保护方面,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立足于文物征集工作,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多征集符合本馆性质和任务的文物、资料、照片以丰富馆藏。陈列展览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尽可能的使得陈列展览的内容充实、展品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在宣传教育方面,观众满意程度的高低不但取决于陈列展览质量的高低,而是更多的取决于宣传讲解服务的好坏。关于科学研究方面,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各项务工作的基础,其主要是联系本馆业务实际为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相关业务进行偏荤于运用的研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有自身的业务工作从事科学研究应多出科研成果,以提高本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水平,从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四)抓住地方人文资源,突出个性化主题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中反映出来的蕴含浓厚文化意义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特质。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当地民风民俗的浓缩物,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它也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另一地区的显著标志。博物馆的展览应着重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地区,想要增强文化竞争力,需要把握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博物馆展览的地域文化特色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一体化特征显著,城市之前的特征趋于雷同。如果博物馆用地域文化特色展览教育市民,可以增强市民对文化的个性意识。进而在城市发展中自觉地提升文化素质。其三.举办地域文化特色展览,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张扬城市文化个性。其四,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在当地百姓中有深厚文化根基,办这样的展览会深受百姓的欢迎,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桂芝.借鉴国际同行成功经验探讨博物馆管理有效途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年06 期.

[2] 马兰英.新形势下加强博物馆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纵横,2011年第3期 166- 166页.

[3] 刘洪.从和谐文化建设看博物馆管理的使命[J].长江文化论丛,2011年00期.

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篇8

民间博物馆的尴尬

中国的民间博物馆热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国有博物馆的拾遗补缺,民间博物馆专题性强,涉及面广,展示内容较国有博物馆更为丰富多样,小到雨伞、扇子和剪子,大到陶瓷、铜器和家具,只要自成体系,从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到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皆可成为一个博物馆。然而,繁荣发展的背后,它也面临着种种尴尬。

以上海为例,在上海建国西路上,有一家颇有名气的私人博物馆“陈宝定算具陈列室”,自从前几年陈宝定生病住院直到过世,他家人就不常来打理了;曾经名噪一时的“蝶王”陈宝财创建了蝴蝶博物馆,后因病重不得不闭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原本有十多家民间博物馆,如今只剩一家筷箸博物馆还在坚持,馆主蓝翔是中国收藏筷箸第一人,84岁的他很是担忧,不知收藏的这些筷箸以后如何处理?

其实不仅是在上海,全国各城市的民间博物馆都有同样困境。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民间博物馆缺乏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存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藏品未被充分开发利用、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被低估等多方面问题。其中资金的匮乏以及筹措渠道的来源单一,是限制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最大瓶颈。但在资金之外,民间博物馆创办者们更在意的是民间博物馆应该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民间博物馆就没有一个标准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门先后几易其名,从“私立”到“私人”,从“民办”到“非国有”,从“民营”到“民间”……“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馆长朱炳仁先生认为,这些概念的反复变化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民办博物馆模棱两可的认识。正是身份不明限制了民间博物馆的蓬勃发展。

虽然早在1993年,北京市政府就出台相关文件开创先河地规定了关于私营博物馆的登记管理办法;四年后,国家文物局又出台《民办博物馆暂行条例》,对民办博物馆的管理和扶持进行了相应规定;再后来,《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民间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这一《意见》至今仍未有具体的操作方案。事实上,各国在其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中国也并不例外,早在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了《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但几年过去,这部条例依然是“有望出台”。

未来出路在哪里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变化发展中,外因和内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因而,民间博物馆要长久存活,不能仅期盼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最重要的是得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观复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其最大特点是它的管理。2004年它实行理事会制,走出了一般民间博物馆小打小闹、个人和家族色彩过于浓厚的老路。2010年6月,马未都宣布正式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并将其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此后,观复博物馆以“个人品牌+理事会制+基金会”的经营模式,取得了稳定的收益。马未都表示,“观复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包括门票、商品销售在内的传统收入;其次是以讲解、鉴定、授课、场地租用为主的服务收入;第三是品牌输出,利用观复的品牌效应和地方政府联办博物馆。博物馆只有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独特性也是生存的绝对前提。最突出的案例之一是天津的“瓷房子”。主人张连志花费6年时间,将一座年久失修的法式建筑包装成了一栋价值高达20多亿元的“瓷房子”。装饰共使用了4亿多片古瓷片、13000件古瓷器、300多件汉白玉石雕、300多只瓷猫枕和20多吨天然水晶和玛瑙。虽然要收20元/人的门票,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如果说一座民间博物馆势单力薄缺乏关注度和影响力,那么可以向收藏家樊建川取取经。他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已开放15个博物馆分馆,馆藏文物超过200余万件。樊建川对于藏品的征集跳出了一般文物的概念,已拓展到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实物的收藏,涉及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产生活、民俗、抗击汶川大地震等主题鲜明的门类。而且围绕丰富的藏品,其博物馆聚落最大限度地延伸到餐饮、影视、古玩、文化旅游、房地产、文化会展等方面,使原本只是用来配套的设施也呈现出一种“亚博物馆”状态,形成了一个集藏品展示、历史教育、旅游休闲、收藏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基本实现了“以馆养馆”。现在,博物馆群累计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解决当地400余人就业。

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认为,只有转型,私人博物馆才有出路。首先是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跳出家庭的范围,与旅游景点相结合,这一点与建川博物馆的理念类似;其次与企业建立合作,找到企业文化与自己收藏的共同特点,寻求互动;第三是藏品的挂名转让,让自己的藏品通过国有博物馆走向社会;最后,要学会企业化的经营。

对此,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也有一番看法。他说,博物馆要有它基本的功能: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这些功能不健全,不能称其为博物馆。而目前中国很多民间博物馆大多着力于收藏,轻视展示,更缺少研究,公众教育几乎是没有。“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全脱离私人的层面,用基金会的制度来推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博物馆的专业内涵方面,脱离简单的收藏馆的发展定位的话,我想私人博物馆的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社会交际与说话技巧范文 下一篇: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