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17:23:30

博物馆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设计原则;多元化;展示空间

1 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根据参观者的视线,以各种媒介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展现各种展览信息。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在建筑空间、展示环境、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等方面较以往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将多元化设计理念引入到博物馆展示中,已成为新时期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主流。博物馆展示通过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出了富有艺术感染力和个性,力求使观者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主要论述了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点。

2 博物馆展示设计原则

2.1 展示空间的分割与延续原则

博物馆作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不仅重视室内空间及平面布局,而且要重视把握好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一般性注意事项,包括陈列密度、流线原则、柱网与空间组合等等。博物馆的展陈安排是将展示对象的特征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独特化表现的过程,展示空间、展线组织构成了设计的风格基调。在展示区的划分上,采用一定的光线、声音、味道或一些装饰物进行空间分割,并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与延续,让观众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与博物馆进行互动。

2.2 互动体验展示原则

博物馆的互动展示是博物馆多元体验理念的集中体现。互动展项设计代表着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趋势。博物馆实践证明,互动是最受观众喜爱的陈列方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在使用传统互动设备装置的基础上,更多采用触摸屏、媒体视听播放、机械互动与网络互动等设备装置。在服从于展示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吸引观众参与,充分实现博物馆传播与展示的职能。

2.3 “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越来越多地借鉴人体工程学原理,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的展示空间。空间的均衡、流线的通畅、节奏的起伏、情绪的张弛、空间的疏密、亮点的突出,以及色彩的冷暖、用光的强弱和材质的对比等等都是构成整体展览效果的因素;参观者的行为、情感及审美体验等也都是博物馆展示陈列重点考虑的方面。

3 博物馆展示设计――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为例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珠江东路2号,占地面积约41027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地上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66980平方米。艺术篇陈列及临时展厅施工与布展工程位于建筑物内的三层、三夹层,设计、施工面积约6211平方米,层高分别为:5米、7米、12米不等。场馆主要包含木雕厅、书画厅、陶瓷厅、端砚厅及三个临时展厅装修设计及施工、陈设设计及布展。

3.1 设计理念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度及其民族历史及现代文化。在博物馆的设计上应对展示艺术表现手法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要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运用,实现理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善结合,努力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在对广东省博物馆的设计上,我们强调和贯彻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倡导多元化趋向――在这里指陈列形式广义的多样化。

(2)突出个性特征――个性化是风格、是特色,它即是地域风格的彰显,更重要的是对陈列精神内涵的诠译。

(3)追求人性化设计――在博物馆陈列活动中,人性化的设计是确立“观众是上帝”体现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于细微处见设计师的精神。

(4)整体化设计意识――整体化设计是指两方面。一是对内容分化中保持整体感的安排处理,它着眼于展线顺序中的节奏、设备种类大小的不同配置、造型、色彩、材质、语言都能统一协调,其他的辅助展品的制作还应做到风格整体统一。

3.2 博物馆新馆展示设计

(1)木雕厅:展示广东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

木雕厅的设计主要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为主。那美仑美奂、造型各异的器物品类,那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那惟妙惟肖、纤毫毕现的雕刻工艺,无不形象地展示着广东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

木雕厅展出木雕实物品类丰富,精品叠出,如场面宏阔、精细入微的描金漆画诗经意境图大寿屏,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圆雕蟹篓,还有造型独特、精雕细刻的神龛、神亭、神轿、薰炉罩、馔盒、糖果架、纸煤筒……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逼真复原的传统民居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通过家具陈设与建筑装饰的有机结合,生动地再现了木雕制品在广东地区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观众充分领略到广东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2)书画厅:光、色调与空间的设计提升观展体验

书画厅空间设计打破传统的“屏风”序的设计格局,将重点文物参与其中,构成了主题

式景框,形成多个参观的视角。通透的空间层次,吸引观众去观看,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形成空间视觉上的一种暗示。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书画的明度较暗,使得文物本身的面貌和特征得不到凸显,而影响展示的效果。因此,此次的装饰设计,选择白色作为主要色调,塑造出了尽量不干扰文物的陈列平台“白色介质”。同时又借助灯光设计所产生的微妙的光影变化来营造静态空间动态化的效果,使得文物的展示效果更加突出。展厅整体在空间设计与装饰上更具现代感和包容感,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其视觉暗示的情感化体验和视觉中心的动态体验。

(3)陶瓷厅:追求“以人为本”的展示策略,传递心理体验

陶瓷器厅的空间设计将文物阅读的逻辑秩序作为组织脉络,以场景式置入的方式营造整个展示空间。场景式置入是指陈列对象所涉及的各个因素之间的集合,这种集合是在各个具有求真性的场景中间实现一种整一性的空间组合。由于瓷器本身就已经十分精美,外加的美化设计会干扰和减弱观众的参观注意力,因而展示设计重在展示文物的历史形态与现存状态,让文物展品成为展示中心。该厅的展陈融合了雕塑、布景、多媒体、影像技术等多种艺术和科技手段,运用场景式置入的手法,探索微缩场景创作,将与瓷器生产、销售和使用相关的各类场景置于文物陈列的通柜序列体系中,让观众进入到虚拟逼真的场景,体验陶瓷传统制作工艺信息的延伸与扩充传播。这种场景式置入与展厅整体以文物为中心的设计方向相协调。

陶瓷器厅的展示设计在优先满足观者对文物鉴别信息的基础上,追求“以人为本”的展示策略,通过心理暗示的情感体验,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精神共鸣,同时,从工艺的进步、器物的演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希望观众通过参观展览,能够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博物馆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主要以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多元的互动体验展示模式。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主要以观众的感受作为出发点,通过艺术化的空间塑造和视觉感受,通过文物及其所营造的展示环境、文化氛围,突出表现特定场景中观众与展品的沟通与对话,提升展示手段的感染力,从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突出展示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珂.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以人为本[J].现代装饰理论,2012(8).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装置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展览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传统博物馆展示陈列的弊端是博物馆切断了展品与其产生环境之间的“语境”,这些展品被当作偶像供奉起来,参观者通过本土文化的价值镜头诠释来自非本土文化的展品,参观者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展品产生的环境,展品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副业》中首次提出塑造“框架”这一概念,批判了康德的“美的分析”。德里达认为框架不仅设置了界限,还提供了一种设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叙事语境,从而歪曲了人们对包含其中的真正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塑造框架并非把作品与一个更广大的世界隔绝开来,而是将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筑的特征、灯光的设计、声音的运用、博物馆内的咖啡馆与博物馆自身都可以是塑造框架的对象。

一、当代博物馆对于展示设计的要求

当代博物馆藏品已不再只是实物本身,不再只是视觉感知的对象,也不再只是一个结果。人们要去探究形成这一结果的过程,探究构成和影响这一过程的多种因素,探究促发这一过程的动因,即从描述性的“是什么”转向探究性的“为什么”,探究影响藏品最终形态的社会、文化、信念、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当代博物馆的藏品不再是社会精英们金钱的符号和膜拜的偶像,而是社会大众了解社会、文化、历史的钥匙,是人们与先民沟通的纽带,是启动人类智能创造的发动机。所以,设计工作者需要以更为综合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再现与反映展示内容,使静止的展示充满生动的气息,给参观者更为真切的互动体验,力求将各种类型的展品、纷繁复杂的观念以一种新的、更为综合的手段呈现给观众,便于观众理解和认知。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说,博物馆的内容以什么方式进行展示也是促进观众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展示设计手法上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较为综合多样的展示方式(如接触、观看、听等)。

二、以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

1.装置艺术装置艺术由英语“InstallationArt”翻译而来,它本身是建筑学术语,后被应用于戏剧领域,泛指可被拼贴、布置、移动、拆卸的舞台布景及其零件。它是艺术家或设计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对人类日常生活中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2.装置艺术与参观者的关系装置艺术是能使参观者置身其中的三维空间环境,是将多种艺术方式相结合创造出的空间环境,用来包容参观者,促使甚至迫使参观者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为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参观者除了头脑和身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感官、听觉感官、触觉感官、嗅觉感官甚至味觉感官等。3.装置艺术理念的介入与传统展示理念的区别近现代博物馆在突出展示藏品的同时也尝试运用了其他展示方式,如再现历史人物的各类雕塑、演示地理方位的沙盘模型、再现历史情景的复原场景、珍藏实物展品的展柜、烘托展示气氛的绘画和工艺品等,这类展品的展示方式在博物馆学范畴内被称为传统展示方式。这些传统展示方式在博物馆中的特点主要是以点缀展览主题为目的,它们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展厅里,起着调节展示气氛、烘托展示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它们属于“附属物”,也就是德里达所称的“副业”。文章所谈的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指的是:运用装置艺术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指导当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按照这种思维和理念所形成的艺术品或设计作品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空间状态:建筑的空间、展示的实物、声音、文字、图像、播放的影像和上面所说的“附属物”都是展品本身。所有的物品协同一致,向参观者多角度地传播博物馆的主题思想。1998年建成的香港历史博物馆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个展厅空间里,设计师运用了实物展品、复原的场景、复制的动物标本和模型、动物的声音、播放的影像、介绍性的文字图片,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全息营造出香港历史上的地容地貌、生态物种、自然环境等,使观众对于展示主题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使这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以装置艺术理念呈现的展示空间是一个高度集合化的空间,它不是靠一种“语言”在“说话”,而是采用多种叙事手段,以一种混合搭配式的方法对博物馆的主题进行叙述。这是它与传统展示手法不同的地方。

三、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博物馆展示设计发挥的主要作用

1.促使观众和博物馆交流、互动在当代,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大量应用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由静止式的被动观赏转向积极参与和主动控制。所以,参观者在博物馆中的交流、互动是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博物馆展示设计体现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秦腔博物馆是笔者所做的一个社会项目。秦腔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流传时间较长的戏曲类别,这样的主题对很多观众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单纯建一个博物馆,将展品一一陈列显然是不可取的。因而,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让参观者能够切实参与进来,让枯燥乏味的主题变得有趣,是秦腔博物馆展览的设计方向。在整个展览最后的“观演篇”中,笔者借助装置艺术形式设计了一个由戏楼与观戏看台构成的装置艺术品,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按照一定比例复制出来的戏楼模型,戏楼借助幻影成像系统演出秦腔的经典曲目;第二部分是观众看戏的区域;第三部分是戏台上的高仿真硅胶人像陈列区,这些人像的衣着、穿戴都是按照民国时期设计的,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期戏迷看戏时的情景。在这个空间的四周还设计了声音播放系统,使空间中不时传出叫好的声音,使观众回到那个听戏的年代,从而受到场景气氛的感染。观众在多感官的互动下,主动参与性与选择性大幅增强,因此,这种展示方式不但加深了观众对展示的记忆,更提升了博物馆教育的功效。2.多方位传播博物馆信息1993年落成的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专为纪念“二战”时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而建,这个纪念馆的大多数展厅就是按照装置艺术的组织方式进行设计的。展览运用大量遇难者的遗物、相关的照片、录像、声音、绘画所混搭出的装置艺术,以时间叙事的方式将犹太人被赶入聚居区、犹太人被成批地运往集中营、犹太人在集中营中的生活状态、犹太人被成批地屠杀等情节的节点串联在一起,将“二战”时纳粹侵略欧洲给犹太人带来的惨绝人寰的灾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展品传达出特殊的情感。装置艺术在情感传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运用多种图像、声音、味道等传播媒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人类最基本的感知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情感传达,挖掘看起来不起眼的展品内部潜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信息,可以让观众对展示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让观众对展示对象的理解从浅层的表象逐渐深入到情感和精神实质。笔者曾设计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尾厅,这个空间的高度将近十二米,在建筑的平面图上是一个三角形的空间。整个纪念馆的展览围绕着侵华日军在1937年攻陷南京城后对南京城进行惨无人道的杀烧淫掠,在六个星期中有三十多万同胞遇难,这个空间对于整个展览起着概括主题的作用。在设计之初,笔者从另一种抽象的逻辑出发:把六个星期换算成秒,再以秒来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每隔十二秒钟就会有一个生命被无辜杀害。此空间的天花处被设计成了倒三角造型,象征着夺去遇难者生命的日军军刀,通过天花上面的数控滴水系统,每隔十二秒钟向下滴一滴水。下面是一个水池,滴水声被声音系统放大,两侧墙壁是密集的受害者照片,这些照片可以通过数控发光设备的控制亮起或熄灭。随着被扬声器放大的读秒声,每隔十二秒钟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侧面墙壁将有一个受害者的照片随之逐渐亮起后再熄灭,给观众回味不尽的思考和想象。这个展厅就是按照装置艺术理念设计的,整个空间与其说是一个展厅,不如说是一件放大了的装置艺术品。在当代博物馆中,三维空间是实现展示的舞台,观众参观是靠时间完成的,参观与被参观都是组成展示设计这一行为的要素。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一个信息的“场”,这个“场”同展品及其传达的信息应紧密地融合为一体,确保信息的传达更为有效。以装置艺术理念构筑出的博物馆空间以视觉、声音、气味等多种手段、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它们在信息传播体系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融会贯通、相互依附、密不可分的。

结语

文章的观点是在当代这个学科间高度综合和跨界思考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设计师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应灵活运用文章的观点。如,美术馆、艺术馆这类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有一个较为鲜明的主题且互不相干,像这样的展馆一般是没有故事情节和线索的。观众到这样的博物馆参观,目的就是观看实物展品,所以像这样的展馆就不宜采用文章的观点进行设计和营造;而对于展示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的纪念性博物馆,展示科技、生物、地理、人文风俗等类型的学科博物馆,在适当的场合可以加以运用。所以,在博物馆展示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应遵循视题材决定是否采用装置艺术理念的原则。此外,每个博物馆的情况各不一样,在同一类型学科的不同博物馆中,它们的展览面积、展品数量、学科的展示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在实践运用装置艺术理念时不可教条。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钱春霞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

[4](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5](英)泰勒.ARTTODAY当代艺术.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美)阿瑟•C.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王璜生.美术馆——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3篇

虚拟设计的设想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拉厄尔提出的。虚拟设计利用计算机仿真的现代设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这种设计可以模拟真实世界,节约开发、保护的成本,缩短设计制造的周期,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技术手段。如今,这一技术在社会的众多领域得到了运用,如虚拟种植、虚拟信息、虚拟交际等。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对文物进行展示和保护,可以将文物展示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在图像数据采集方法方面,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真实的模型数据库,保存原始数据和其他类型的文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了对珍贵文物资源的高科技、高质量、长期的保护。其次,借助此类先进科技可以加强文物修整的准确度,预判、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另外,也能够大幅减少修复的工时。将文物通过网络整合在一个宽泛的范围之内,使用虚拟技术全面、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使文物展示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文物最大限度地成为人类能够共享的文化财富。虚拟设计技术能够助推文博行业更加迅速地进入信息时代,达到文物展示与保护的先进水平。

二、生态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保存于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保持文化的鲜活特性和动态发展,寻求民族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生态博物馆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是人类思考对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和保存的社区,是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形式。建设生态博物馆,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并逐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身保护,从而使人与物、环境处于健康的生态关系中,并共同和谐发展。从地区范围看,生态博物馆要解决一个地区或民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三、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处。通过“馆村衔接、馆村联动、互推互进”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呈现要点,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侗族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把侗族的鼓楼、寨门、风雨桥以及民间传统习俗、田园风光汇成一体。馆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风雨桥13座,鼓楼20多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图1)。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区域内质朴的民俗风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深度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生态审美主体古朴的民族审美个性和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保护好极具审美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证生态审美环境和审美人生和谐共生的审美场的存在。生态博物馆要保护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态文化,是保持着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有学者在谈到民族文化生态村时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生态与传承文化的理念,说明民族文化生态村已经不是原生的真实,而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但又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而存在。随着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侗族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传承艰难,或者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面临消亡。四、虚拟展示设计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人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时代。虚拟展示以三维技术展示生态博物馆,与现实接轨,与现代技术接轨。用虚拟展示技术展示三江侗族生态圈现状,可使人们不接触真实环境也能欣赏和观摩,同时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以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数字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推广,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虚拟展示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现对对象的真实体验。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的9个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点,借助巧妙的虚拟设计在博物馆里呈现出来,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态馆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设计整合进虚拟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可以呈现一个反映真实自然环境的虚拟状态,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图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应体现最直接的沟通,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双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构建逼真的动态三维模型,全方位地展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细节,从而让三维漫游的模拟功能顺利实现,让观众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针对各个村庄里典型性的建筑景点,如岜团风雨桥、高定独柱鼓楼等开展三维漫游,实现任意行走和自由观看,解决传统的三维动画没有办法进行互动的难题,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和画面感,这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博物馆的营销效果。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设计,旨在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空间、时间、语言和人数的限制问题,为人们了解馆内文物,特别是不适宜展出和移动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们可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博物馆,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由于数字技术的特点,该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能够自由改变数字显示或显示主题,为三江侗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四、结语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建筑群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侗族建筑群,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则是三江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这里相对完整地保存和延续了侗族的文化传统。由于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侗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保护与传承这些优秀民族文化迫在眉睫。虚拟展示设计技术的发展为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实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的同时,设计者要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当地的民族文化,通过整理归纳、有效表达,采用多种方式,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地呈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内涵。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情感;表达

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了迅猛快速地发展。各种类型与各种规模的博物馆正被大量的建造中或者已经建成使用,这些博物馆逐渐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全面覆盖的网络,进而形成了现代绚丽多姿的博物馆景象。同时,在借助科技的手段把所有事物进行量化的时代,传统的情感空虚与文化精神的丧失变得愈加严重。而博物馆作为人类精神与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能把情感的特殊体验带给人们,并在此过程中增强自信。因此即使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博物馆的生命力依然能保持旺盛,并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对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进行审视

(一)对博物馆的再认识

博物馆是因为人类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发展而形成的。博物馆被定义为非盈利、服务性、永久性与公开性的机构,以欣赏、教育与研究为目的,对见证了人类发展与人类环境变化的事物进行收集、保护与研究,并进行见证物的展示与传播。博物馆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是受到人类需求变化的影响,而人类的信息需求作为原动力促使了博物馆展示功能的产生、发展。博物馆应该是信息的中心和功能的综合体,可以使人们各种精神与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伴随着职能的多样性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博物馆应变得更加活泼、开放与自由,进而形成一种文雅、亲民的形象,同普通民众更好地进行情感的交流。

当下,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及精神文化同物质文化间的失衡在全世界普遍地发生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关键正由物质向精神转移、由自然向人类自身转移。情感的冷漠与空虚是导致人类社会不良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人类情感的恢复与回归。作为社会精神的象征以及社会文化的推动力,博物馆以社会文明的传播媒介与信息中心矗立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之间,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在时空上进行了超越,在人们面前生动的展示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优秀成果。因此博物馆承担着这种情感回归的责任。

(二)对博物馆展品展示设计再认识

从传播学的层面看,博物馆展品的展示设计是为了能够对展品的信息进行高效传达为目标的一种空间与时间并行的、多维的、综合的艺术设计与媒介组织。展品的展示设计强调展示是运动的有活力的一种活动,并更加地注重传达信息的效果。博物馆展示的设计有着独特的艺术与文化特征。展示设计的根本性原则是更好的让展品进行展示,其所表现的形式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1、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特征

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含蓄内敛的设计手法,艺术性更强的表达方式特征,有着使人进行思考的情感力度和深厚的底蕴,使博物馆文化服务性特征更加地明显。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具有边缘性与多面性的特点,并且在传达展示设计信息的过程中,是展品的外部信息(材质、色彩、造型等)同内部的情感信息的综合传达过程。

2、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缺乏

目前博物馆中的大部分并不能吸引民众进行游览,一些专题性与历史性的博物馆很少有游览者。其主要是因为:展品内容古板、浅薄、枯燥 ;展示内容与形式生硬、方式乏味、平淡,个性与特定都不鲜明,不能使人们产生兴趣;博物馆缺少服务的意识,且配套设备不完善;有许多的博物馆让观众感觉有隔阂感,展品展示的环境比较冷漠。

二、 情感的传达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的定义是较感性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环境或者客观事物的体验以及态度,是人们的直接性的状态表达与反应,并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折射。情感的触动与发生时心里活动与生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理性的出发点,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能定性,进而成为认知事物的动力;在心里活动所包含的意、情、知三个维度中,情感是最为核心的,并且是混沌意识状态的总体。

对情感进行分类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主观的体验性质进行划分,可分为直觉性的喜怒哀乐;意志性的绝望、希望、痛苦、快乐等。以情感的对象作为依据进行划分包括审美情感、社会情感等。若将情感依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情感可以划分成情怀、情操、情调、性情与情绪,这些都是由客观的情思、情景和媒介所引发的主观体验。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情感传达的作用

情感的传达对于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人们的信息要求得到满足,博物馆正由以实物展品为主导向信息为主导的方向进行过渡。将博物馆的精神内涵更好地给观众进行传达,同时将展品的信息进行积极有效与全方位的传达将有利于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而将情感及其传达的方式在设计中完善地表达,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能使人们深入对事物进行认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同时,情感在展品展示的过程中具有与观赏者进行互动的作用。情感能使不同的信息间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情感的传达也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博物馆中更好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艺术内涵以及设计文化的重要手段。

结语

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也有着更新的要求,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也要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只有将在展示设计时将情感与情感的传达方式进行良好的设计才能使博物馆在信息化浪潮中继续被人们关注,继续发挥着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等重要的任务。(作者单位: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佳.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色彩情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 赵盛彪.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J].中国博物馆,2006,04:34-39.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型博物馆,展示的空间有限,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有效提升小型博物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促进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就是利用博物馆内有效的利用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法将馆藏的各种标本、文物等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为观赏者提供良好的欣赏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让藏品的展示充分体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该突出藏品的陈列主题,并且根据陈列主题进行内容的整体构思,然后有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对馆内藏品进行陈列展示,提高小型博物馆的观赏价值。

一、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

(一)正确认识小型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博物馆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化机构,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和拥有文化价值物品的保管,他对社会大众有着展览、陈列以及辅助教育的作用。所以,博物馆在展示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博物馆要营造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展示环境,主要包含博物馆的室内灯光设计、空间设计、多种辅助设备设计等要素。为藏品的展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优化博物馆的展示空间[1]。因为展示设计手法对藏品的展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可以设计出最优的展示方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观赏性,为社会大众营造一种更加艺术、直观的观赏空间。此外,在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的安全性。因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见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标本和文物,所以,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安全保护设计也非常重要。

(二)充分考虑博物馆的空间性,合理的设计展示方案

不同种类的博物馆其展示设计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包括艺术类、科技类、历史类、综合类等陈列空间。例如,艺术类的展示设计,它的展示品主要是一些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手工艺术品等,在展示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他们各自的独立性,同时还要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全局性的视觉体验。而像综合类的展示设计就要坚持自由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博物馆的主题进行综合性的展示,突出博物馆的主题特征[2]。

二、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

(一)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

不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尺度比例给社会大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空间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大众的舒适感。如果博物馆空间比例过于夸张会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展示环境,给社会大众带来一种距离感。所以,要对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优化展示空间。例如,在设计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时,从入口进入博物馆后,如果长度方向距离的设计超过了整个展示空间的宽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拉长管内的展示空间,给社会大众营造一种距离感[3]。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空间比例尺度的设计与人的感觉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设计方案给社会大众营造的感觉也不同,所以,应该从社会大众的感觉出发,合理的设计博物馆空间比例,从整体上突出展示空间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空间组合的各种主次关系,体现出博物馆展示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保证博物馆藏品展示的连续性。

(二)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要充分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将现代计算机技术、音频技术等融入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去,为博物馆展示增添新的元素,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眼光,提升博物馆的所展示藏品的欣赏价值。同时,还可以让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更加立体化,层次更加鲜明。例如,在展示某些历史文物过程中,如果依然利用单一文字的方法进行介绍,不但会影响介绍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还会让社会大众产生一种视觉疲劳,而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藏品信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灵活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丰富藏品信息的展现形式,同时可以清楚的介绍藏品的信息,增加藏品信息的完整性,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效果。

(三)博物馆展示设计要考虑社会大众的互动性

随着博物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展示设计逐渐融入了新的概念,就是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性,不仅可以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博物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例如,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对藏品参观的趣味性需求,可以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设置相关的兴趣展厅,增加社会大众的情感体验,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4]。在展厅空间内可以放置恐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恐龙下蛋的景象,增加展厅空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激发社会大众的兴趣,提高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积极性。此外,还要为博物馆营造一个良好的展示环境,有效利用灯光效果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在设计展示光效时,应该全面考虑藏品的特点和价值,为他们提供科学合理的光效。例如,在主展品区域内,应该将灯光集中到藏品身上,降低周围空间的亮度,凸显出主展区的地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博物馆要高度重视馆内空间的展示设计工作,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和合理性;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丰富藏品的展现形;增加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我国博物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窦萌春.基于体验设计的博物馆环境教育展示设计流程探讨与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5.

[2]毕文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3]张Z.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谈对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4.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设计理念;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更加追求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现阶段,大气之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成分可以促使全球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改变,低碳思维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给各个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博物馆展示过程中,也要通过低碳化的设计方式,促使博物馆的运作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对于低碳设计的概念浅析

当前的时代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低碳式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必要因素。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高效的应用能源,促使能源消耗更具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征,应用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制度创新,减少对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几率,最终促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各个行业的设计人员都要倡导节能、环保、减排以及生态化的发展,同时符合低碳时代的发展趋势,展示行业的运作中也应如此,以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要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从用材、设计和构造等方面做好把控工作,将低碳化的发展理念渗透其中,极大的推动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在此过程中,若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在设计环节做好把控措施,通过适宜的设计方案,借助低碳化的策略和方针,积极应用新式的环保材料,制定节能方案,降低能耗消耗量,最终起到间接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将会涉及到空间创作这一重要的环节,其中涵盖着道具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施设计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还要本着接受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原则,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之内,应当将展品作为中心位置,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达到调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若想在博物馆展示工作落实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展品信息予以展示,以此为基础,使材料的择选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融入新技术,对展示予以更改。

二、低碳化设计理念下的博物馆设计方式分析

要想促使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色,应当对低碳设计方案予以优化,相应的减少环境破坏问题和物质浪费情况,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博物馆的低碳化设计环节,应当从布展材料、空间规划等多个层面做好把控工作。

(一)低碳设计在博物馆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过程中,一定要促使规划方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助低碳化的设计方式,对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将低污染和低排放作为基础内容。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融入低碳化的设计理念,可以对结构予以精简化,避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博物馆展示的设计,需要有科学的功能分区,其中含有办公管理空间、展示展览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都是极其紧密的。不同的空间功能可以直接影响空间流线组织和空间结构分布等,此时就需要对交通组织空间合理安排,而后提高空间的实际利用率,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办公管理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做好连接工作,而后充分利自然光线的作用,对采光面积和遮阳情况予以控制,极大的提高观众的舒适度。比如,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位置,亦或是资料查阅位置等,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作用,将光线引入到这些区域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人工照明,借助自然通风的作用,对空间范围内的有害气体予以清除,同时可以对螨虫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予以抑制,在夏季可以充分降低室内的温度,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空调的依赖度。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低碳设计过程中,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对绿色环保材料予以合理择选,重点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工作,与此同时,要本着“能源节约”的原则,切实提高材料的应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现阶段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博物馆展示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环保或是低碳的材料,提高博物馆设计工作的环保性能。所谓的低碳材料指的就是,制造过程体现出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的特征,这样的材料一般都为新型材料,同时可以实现再生产和再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转变了产业的运作和发展结构,而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讲亦是如此,相关的博物馆展示区域的设计人员,应当明确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设计工作中,促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出环保、健康、生态和绿色的特征,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体会到低碳设计的精髓之处,潜移默化的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实现更为长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8(20):82-83.

[2]刘长金.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分析[J].华章,2013,27(31):147-147.

[3]刘宗轩.中国园林,我们理想的家园——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A4设计所所长徐聪艺[J].中国勘察设计,2013,23(7):62-65.

[4]袁冠梅,袁洪业.生态博物馆与博物馆生态理念认识研究[J].文学与艺术,2012,02(6):264-265.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主题演绎;情节叙事;空间逻辑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51-03

Discussion on Logic of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HU Jie-ming( 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 China )

Abstract :Display and communication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core functions of museums, in which display is the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goal.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museum display design cases, it is found that logic has inherent restraints on the theme design, content structure and plot as well as spatial narration and emotion, and the logical design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process of the audience. Logic refers to the thinking of people, from some known conditions, the law of reasonable conclusion is introduced, and the 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display desig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museum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Key words :museum; display design; theme deduction; plot narrative; spatial logic

Internet :.cn

现代博物馆有四个重要的功能,馆藏维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教育传播,其中展示和传播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博物馆展示设计作为展示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综合了心理学、人类学、艺术学、传播学、信息学、人机工程学、社会经济学、博物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交叉。通过展示空间的规划、展品或藏品的陈列、展示环境的营造,将展示内容呈现给观众,达到传递知识、宣传教育等目的。

逻辑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结论的规律。从逻辑的定义我们认识到其两个基本特征:规律和推理,逻辑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一般性方法供遵循。本文将从案例入手研究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发掘其中的逻辑特征。

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包括概念设计、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三个阶段。

一、主题演绎与理性思维

概念设计是指从宏观角度对展示进行总体设计,主要是根据展示素材、展示目的、目标观众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对展览的主题做出明确的定位。如何定位这个展示主题,除了需要发散的艺术思维,更需要有符合逻辑的理性思维。设计师需要在充分理解展示目标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展示主题分析。通过对设计素材的归纳、分析、演绎,确定展示的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而引出展示概念设计。在这个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设计师对能触及的抽象符号进行分析、演绎、归纳、总结,并从语义上、形象上或者逻辑上升华展示目标,产生更加广泛的联想。基于逻辑的分析形成的主题,才不会让观众觉得“无中生有”和“空穴来风”,是展示设计师发挥想象的坚实的基础。

比如行业博物馆的设计,其内容常涉及某领域或某学科的专业知识普及,通过将这些展示主题或领域专业知识演绎成日常可见的事物,既达到了知识普及的目的,还能增加更多互动性的体验内容。以一个通讯行业博物馆设计的主题演绎过程为例,设计师将通讯演绎为沟通,进而与古代中国的“文房四宝”建立关联,通过“e时代的文房四宝”这种共通的内涵,将展示定位在以“笔、墨、纸、砚”为表现形式的主题演绎。博物馆的设计同时贯穿现代水墨的艺术形式,将文房四宝的概念化符号和抽象意象融合在一起,强化了观者的认知和联想。(图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其演绎过程历时两年。这个主题的选择并不是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而是一个不断推敲的漫长思考过程。首先从“文化”“城市”“探索”和“信息”等关键词出发,遴选出64个备选主题;然后结合世博会主题演绎体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选择其中的“城市”“城市与环境”“探索与创新”“文明与文化”“信息”和“大都市圈”等六个待定主题;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以及主题的接受度和可参与性,主题被再次缩小为“人―城市与环境”“信息时代的大都市圈”“沟通与跨越”;最后经过反复的比较,可以说是精雕细琢,得出了一个与北京奥运会“新北京、新奥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主题词“新城市、新生活”;并演绎出以“人”“城市”“地球”为横轴,以城市和“过去”“现在”“未来”为纵轴的主题框架。(图2)

演绎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得出对某思维对象的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结论是对个别具体事物的判断。演绎是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是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人也正是怀着对心中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城市。上海世博主题的演绎过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二、内容组织与情节叙事

博物馆展示的内容设计跟写故事的原理类似,平铺直叙只会把观众拒之门外。在一个故事叙述之前,作者一般先会构思一个大致的提纲框架,然后再根据这个框架去寻找和整理素材,最后在素材的基础上发展出情节。博物馆展示的内容设计组织过程始终以高效的信息传播为目的。为了让博物馆的参观者能得到更好的信息认知,好的叙事逻辑是博物馆展示设计内容框架的最有力支撑。

(一) 内容结构关系

在进行内容设计时,首先要根据需要对展示素材(博物馆藏品)进行分类和重组(图3)。素材的分类是以科学的逻辑体系为基础的,或者说,分类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所反映的一类事物分成若干个小类的方法。素材的分类遵循一定的逻辑,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在具体分类处理中,往往采用以藏品的一个主要特性为分类依据,兼顾保管和使用方面要求的方法。例如服装实物的展示素材根据需要可以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和性别、服饰产生的年代、服饰的用途等进行分类。在上海京昆戏服馆展示设计中,作者采用京剧的生、旦、净、丑戏剧角色对京昆戏服进行整体介绍; 然后逐层划分到京昆的形成、戏服的制作、戏服的实物展示等主题和展项。在戏服实物展出部分,作者采用京昆常用的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等对戏服实物进行分类展出,既可以满足专业的分类要求,又直观和易于理解。

新加坡某水厂的水博物馆,作者采用信息逻辑重组的方法,将水的几种特性通过内在的逻辑关联,形成了一个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内容组织框架。作者通过“水是有限的>水是珍贵的水是可循环利用的水是多功能的水是能带来快乐的”这样的逻辑关联,将关于水的各类素材形成一个逻辑循环。观众对水资源的理解跟着设计师设定的逻辑逐步演进,自然对水的理解也被深深的影响。(图4)

在展示素材不同的分类之间建立逻辑层次关系,是展示内容结构设计的重要工作。这方面也有许多方法可以遵循。比如“从多到一”的抽象归纳法、“从一到多”的逻辑推理法、“自上而下”的层层递进法、“由下而上”的螺旋迭代法等等。台北火车站对面的台湾博物馆有一个关于碳的主题,设计师通过利用“由一推到更多”的逻辑,将科学上单一元素“碳”导出科学的、生活的、工业的等方面的知识,让观众能够从单一的化学元素串联起庞大的相关科学知识,然后将大量展示素材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整理,有效地引导观众对展示主题和内容进行联想,强化展示内容的传达和观众对知识的吸收。

(二) 内容情节叙事

不同类别的展示素材之间的有效联结形成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叙事逻辑。同样以“讲故事”来类比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容设计,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主线,可以将故事素材按照“叙事逻辑线”安排在不同篇章或不同场景。从人的认知角度来看,这个“叙事逻辑线”非常重要,他使故事更容易被人们记住。看似无关联的展示内容素材也可以有一条“内在”的逻辑线,而这个逻辑线,我们称之为“情节叙事”。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节是观众由一个展示主题到另一个展示主题的线索。

故事的讲述依赖于情节的推动,而情节本身,亦由其内在逻辑所驱动。时间是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由时间线而发展出的“前因后果”常用来当作展示的逻辑主线。以上海纺织博物馆历程馆为例,作为一个表现上海纺织工业历程的历史性、陈列性和讲述性的展示设计,设计师对展示的演绎依照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勃兴、崛起和兴旺”这个逻辑主线来进行。所有的展示内容都被合理的“串”在这样一条主线上,让观众随着时间的发展顺序了解纺织工业的发展,很容易让观众走进设计师的叙事逻辑,按照设计师所安排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接受这些知识。有故事的顺序展示方式比单纯“年谱式”的展示方式更加人性化,通过有目的的展品关联和观众路线设定,让观众乐于体验参观的过程。特别针对历史类博物馆,有什么比叙述一段历史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时间,更能吸引观众,让观众了解历史的真相?

当然情节关系除了因果关系以外,还可以有时空关系、人物关系等自然逻辑;或者根据表达需要设定情节分叉、情节穿插甚至情节错乱等人为逻辑。缜密的逻辑不可攻破,好的“故事”能够俘获人心。有情节的展示内容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入下去的好奇心。情节的节奏感、悬念感和惊喜感是不断产生注意力的源泉。儿童博物馆的观众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儿童,所以,更需要情节的支撑。不时的制造有趣的情节,让儿童参与互动,进而了解博物馆展示方希望他们看到的。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情节展示,内容包括:蝙蝠的世界、儿童电视台、时光机、探究多媒体、施工现场、货币旅行等,这些情节看似并无关联,但却不断给儿童观众制造兴奋和惊喜,就如同故事里不断起伏跌宕的叙事场景。

三、空间的形式与结构

展示空间是展示活动发生的场所,有了内容和主线,就需要适当的空间来展示。空间的产生,不在于它“有”什么,而在于它是否有特定的“无”。展示空间的形成是由空间中“有”的部分通过围合、阻断、穿插等逻辑关系而形成的“无”的部分。墙体切割了空间,却形成了展示的“空间”。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解决的是参观者、展示内容、展示空间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让参观者在设定好的展示空间中开展展示活动,设计者需要按照叙事逻辑主线上的各个情节需要,合理配置各个功能区域,让观众沿着既定的路线行进。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需要很强的空间逻辑抽象,常常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将自己对空间逻辑的设置进行可视化。

遵循逻辑规律的展示空间设计更加动态化、序列化和有节奏感。不同展示空间的合理分布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维的逻辑组合关系,通过强调场景的对比,或突出场景与非场景的空间反差,使展示空间富有跳跃性。通过对比,空间各场景的特点一览无余,观众会更享受这个参观的过程,带着兴奋和期待,也避免了无趣的参观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疲劳感。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中,设计师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的空间逻辑关系。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沿既定的路线不断前进,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加强了空间的流畅感和节奏感,有利于观众对整个展示空间的理解和信息获取。

空间,或者说叙事空间的概念为展示空间赋予更多情感色彩。叙事空间是一种有故事、有情节、有场景、缘于生活体验的情感空间,一种基于生活体验的空间排列艺术,它体现的是一种空间设计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展示空间结构关系不仅影响人流与交互效果,也影响人的情感。合理的空间结构关系,如同运用空间来讲述故事,这是一种全新模式的“情节”关系。(情感的线索,联想的逻辑)

美国华盛顿的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设计师以不同特色空间来营造一幕幕场景,生动展示整个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历史。这个空间是用玻璃砖制成的长长的吊桥,七八米高的密闭高墙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家庭照片。这里的空调很冷,人们走过这里马上会感到寒冷、脆弱和凄惨,记住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突然在一天内都消失的事实。(图6)

要达到博物馆展示的目的,需要观众与展示内容的大量交互。采用什么样的展示空间布局,形成怎样的参观人流,进而产生怎样的观众与展示内容的交互,此时空间的逻辑性一览无余。如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入口是在地下室。进入博物馆,观众马上面临着三个不同的选择,即三条长廊,这正是设计师安排的三个不同的空间主线。观众经过这三个长廊,可以深入体会当年犹太人的三种不同的结局:死难,逃亡和艰难生存。

四、结语及展望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信息的传递必须直接和有效。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对信息的接受有一个逻辑递进过程,如果大量无关联的零散信息扑面而来,很难给观众留下有意义的记忆。就叙事价值观与人类心理对叙事的理解来看,它所隐含的价值观和听者的心理机制是相通的。故事讲述者与聆听者建立起一种沟通的基础之后才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牵引着聆听者的情绪与思想。逻辑就像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天地里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李楠.艺术设计中的四个逻辑缺陷[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1):18.

[2] 郭鑫,邓丽娜.归纳演绎在管理学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22~23.

[3]祝敬国.博物馆藏品分类标准化研究[J].中国博物馆,1991(4):30~35.

[4]徐颖.儿童博物馆的趣味性展示设计要素[J].艺术市场,2011(9):180~181.

[5]童小明.叙事空间―构建展示空间的情感体验[J].装饰,2012(10):87~88.

[6]付蓉,林洋.展示内容是博物馆的核心[J].城市环境设计,2011(2):104~105.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8篇

展示与互动的相关理论

展示活动的设计是一门综合了现代设计艺术和设计科学成果的综合性设计学科。在有限的空间和场地内,依附于各种展示手段和信息载体,如展品、道具、文字、图表、文字、多媒体等进行高效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通过不同的手段调动人的心理感受、生理感受而创造人性化环境的行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将“以人为本”和传统的“以物为本”同等重视起来,将蕴含着丰富文化背景的实物,从参观者的需求出发,以代表着时代的展示手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参观者,以人为本将体现在博物馆展示自始至终的方方面面。

博物馆互动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博物馆的功能往往忽略了参观者的感受,基于博物馆的服从于“我”,我摆什么你看什么,一整套围绕着文物的收藏、陈列、教育的行为模式,造成了原有的博物馆观念和行为模式越来越显示出迟滞、僵化、毫无生机,我们不禁要对“被动”的模式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突破原有模式应运而生,强调人“主动”的规划和策略,以参观者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中生产文化产品,实现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人性化实际是指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运用与人机工程学与物的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人与自然和谐的结合设计。一般研究体系为:(1)人的“舒适感”物理层面。(2)人的“亲和感”的心理层面研究。(3)弱势人群的需求。(4)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层面研究。(5)针对文化层面的人性化。

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的策略与应用

很多展品不适合直接陈列,需要经过一定的设计之后,才能有效地与参观者进行互动,有效地表现出展品的内容与美感,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设计展品并充分考虑互动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静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静态”形式对于珍贵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等静物更适于观察、鉴赏和研究,暗示的导览形式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展示,是相对较高级的导览方式。例如场景还原的设计方法,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微缩的故事,场景是剧情发展的构成单位,将展品在合适的环境中展开,这样会使展品超出本身所传达的作用,场景作为“角色”,叙说着展示的内容。对于参观型的展示场景,不通过简单的罗列,而是把参观者的情绪和视觉融入到环境之中,采用场景还原的方法使展示空间叙事更加直观、生动。

2.“动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动态”形式的主动性的引导导向明确,能够明确、清晰地指示人们的行为。例如电子多媒体的互动展示中的幻影成像技术,它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的展示形式,满足了教育学习经验理论中“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理论。

3.“数字化”博物馆互动设计

“数字化”互动设计中视觉形式的互动设计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基本上采用网络和互动显示装置,就可以进行视觉互动,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3D影院、互动电子书系统技术、电子阅读等。视觉式互动设计满足了视觉导向性参观者的性格形象,运动着的和活的东西比静止、单调死气沉沉的东西更有吸引力。音频式互动设计让声音作为一种“识别标志”,音频互动采用机器录入并反馈来呈现出艺术效果,博物馆采用音频互动设计增加了参观者体验的趣味性。触摸式互动设计通过手势识别功能,参观者可以在图像之间选择感兴趣的展览内容进行“人机互动”,通过全自动图像选择菜单对展览内容进行选择性研究,虚拟展品的增加可以唤起参观者的好奇心。综合感应式互动设计是将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综合应用的一种人与物互动形式,通过各种感应装置在用户与设备间形成互动,如非接触人体感应识别离子灯技术、互动投影动感地面系统技术、互动投影虚拟翻书系统技术等等。虚拟现实互动设计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其他专用硬件和软件去产生另一种境界的仿真技术。国外科技类的博物馆中利用了此技术让参观者体验日常生活中难以经历的活动,从发展前景来看,可能是未来展示向高科技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9篇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知识融合的课程,拥有复杂、宽泛、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特点。针对其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内分步骤教学与课外分步骤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从基础理论、作业实践、知识巩固分步;从前期调研、中期报告、终期汇报分步;从给予课程分数上分任务、分阶段进行评分。课外以学习兴趣组、开放工作室的形式,可使课程内、外的分步骤教学相辅相成。阶段性、延续性、深入性的分步骤教学方法,使得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能够贴近学生,将复杂的知识化难为易,综合性的培养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陈列;分步骤教学

0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是多学科的综合,较为复杂。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教学中,由于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前期学生对展示空间、展示道具、展示照明以及平面、数字多媒体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类似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利用课内外分步骤、分阶段的教学法,能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熟知完成实际项目的相关步骤,将学院派的设计与社会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博物馆展示设计专业人才。

1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内分步骤教学

课内分步骤教学针对课程的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将各个步骤分开,把时间、任务划分明确,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课内分步骤教学如下。

1.1基础理论、实践作业、知识巩固三步教学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96课时,由于其学时长、周期长的特点,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到实践到知识巩固的三步骤教学中,理论课程讲解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以理论配合实际案例进行,避免枯燥无趣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设计作业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二。设计作业最好选择适合课时需要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设计作业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的文本、设计、施工步骤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在课堂中模拟设计公司完成项目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有实践性的体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知识巩固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知识巩固部分是通过模型的制作落实到三维可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检验前期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博物馆的空间概念、细节部分设计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2分阶段、分任务的学生汇报、教师讲评制三步骤的汇报、讲评制,需要前期教师规定好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表,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时间观。

(一)调研阶段调研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开始就要锻 炼学生的调研能力。调研阶段开始前,教师应先做相应的调研要求,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兴趣去调研。调研分为书籍、网络、市场、问卷等各种形式,通过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更能明晰自己所做博物馆的国内、外现状情况,以及目前现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优缺点。通过自己的实际调研,将调研结果写成调研报告并做出汇报文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汇报能力。

(二)草图方案阶段前期的调研加上明确的主题,进入到草图阶段。草图阶段按照每人或每组选定的主题将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的设计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平面图中设计出理想的方案,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做过多的设计讲评干预,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表达。草图阶段对数量要求较高,当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草图时也会自我进行筛选出比较满意的几套方案,在自我筛选后进行草图方案阶段的设计汇报,汇报完毕由讨论小组成员提出方案中的优缺点,给予每个同学一次的点评机会,在点评他人方案中审视自我方案缺陷,锻炼学生跳出自我思维定式,以创新型、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点评总结。

(三)效果图、模型阶段初步方案完成后进行细部深化,效果图阶段将二维的设计稿转化成三维,在三维模式中能够深入推敲设计方案的细节部分,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再通过模型制作以更直观的模式,建立空间概念。

2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外分步骤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辅助课内教学。

2.1学习兴趣组在兴趣小组中,可以把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任务进行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较有兴趣的小组,进行分部的训练。例如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拆解为:展示道具设计、展示橱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色彩设计、展示心理学、展示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根据设计比赛题目,布置相应的任务。分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与设计比赛的积极性。

2.2开放工作室在开放工作室的设立中,以设计团队为组合,起初可以通过真题假作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慢慢培养对设计任务的敏感度。然后接收实际的设计项目,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项目,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3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技能是在课外知识的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和眼界才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熟练的运用,完美的表达自我创意的思想。由于静态的、久远的、古老的展品自己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展示陈列将其展示,并向公众诉说展品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增强对其展品的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所设计博物馆主题展示领域的展品及相关文化的历史信息,没有文化、没有故事只注重形象、外观的展示设计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倡导课堂内和课堂外相辅相成的分步骤式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分步骤的对系统知识进行接纳,分步骤的进行知识巩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课外实践能力的锻炼,避免了过多知识的堆积式灌输和短时性的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建峰.《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实践[J].科技教育,2013,22.

[2]周华.变革与实验——80年代转型期南京艺术学院的设计教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0,4.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第10篇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历史、社会、人文的载体与传播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满足不了用户在博物馆中的体验。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与多媒体技术的与时俱进,都丰富和提升了博物馆的传播。本文通过结合物联网应用的信息技术特点,探讨了博物馆物展示设计在物联网时代中的创新方法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 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一.博物馆

1.1什么是博物馆?

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馆拥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其质量,并实现社会卓越发展”。

在博物馆里,观众可以享尽自由时光――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展厅里漫步或驻足,对某些展品一开始可能心不在焉,而后却猛地恍然大悟,可以自由顺原路折回、也可以自由放空、任意遐想,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与博物馆交流的过程。吉尔曼曾提出“当一个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知识让观众好奇时,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其全部作用。”

1.2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

早在古代与中世纪时期,博物馆的雏形就已显现,那时期的博物馆可以称其为藏品储藏室和学习、研究之地;到了16世纪出现了两个新的词汇来表达“博物馆”:画廊、储藏室。然而这两类博物馆内的藏品几乎很少对公众开放,他们主要是王宫贵族、教皇和富豪的;17世纪末,博物馆开始步入公众生活;18世纪,人们还是热衷科学与自然法则,当时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博物馆内收藏人类的艺术品、科学产物以及自然标本等。到了20世纪,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藏品,渐渐偏向参观者,衍生出了博物馆实践的研究以及针对博物馆参观者的研究。到了21世纪,博物馆观众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性,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也已被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技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参观者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变化不仅使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物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著。

二.物联网

2.1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l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图1)。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连上网络,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到他们的具置和相关信息。2005~E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物联网”的概念正式问世。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2.1物联网的作用:

在未来,物联网将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及生活,包括改变我们自身。回顾历史,当我们看到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现代教育、通讯、商业、科研、国家管理和整个人类社会后就会知道,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超越互联网。而且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人类进步上的重要探索及阶段。

物联网,可以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的全新阶段,人类可以把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分配转换成各种信息、知识,甚至是智慧。从这一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物联网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其缩小贫富差距的能力,它们可以将世界资源提供给更需要的人们,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星球并学会预见问题。

物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无限的,在物联网时代,也许你的电冰箱不仅仅只有电冰箱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采集你的数据,根据你所储藏的食物,监测你的身体健康,并根据你的身体状态,给你提供合适的膳食菜单。我们可以理解物联网将“数据”传变为“智慧”(图2)。在下图中的金字塔中由4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有用信息的收集是建立在数据上。大量的数据收集会有助于揭示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而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化成知识。而最顶层的智慧便是知识加经验。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智慧却不会改变。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源于最底层数据的收集。而物联网就是利用这种扩展数据的方式。数据容量的增长加之互联网传递数据技术的发展将帮助人类更快地向前发展。

2.3物联网与博物馆:

曾几何时对于博物馆领域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了物联网技术。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中主要是运用在参观者获取展品信息及博物馆位置信息等相关信息。自从博物馆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后,参观者就可以根据自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导览服务,这样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参观服务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更多的人流。

对于博物馆来说,物联网的教育价值与商业价值在于它可以允许参观者通过其选择的智能设备直接与藏品交换信息。藏品中的对象作为藏品数据的保存者,并且也能与其他物件交流。不难想象,未来的某天,当一个参观者来到某个艺术馆时,便收到艺术家的做平展览位置的提醒,只因为参观者在其他博物馆曾经看过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旦站在这幅画作前,一个微型传感器便会提供给参观者丰富、多层面的信息,提供购买该画作的复制品或3D模型的机会并送货上门,或者预定免费讲座的座位。所有这些只需拿起手中的移动设备一扫便可。

三.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应用

时至今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基本可以在博物馆领域应用,国外的博物馆领域已经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博物馆物联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与借鉴。

3.1馆藏管理

物联网中首当其冲的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所以博物馆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来进行馆藏品的智能化管理、运输、库存等。工作人员可以熟练地了解每个藏品的具置、收藏状态等。物联网的智能管理与传统藏品的管理相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时间以及人力。可以实时对藏品进行监控,遇到相应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

3.2观众参观服务应用

(1)电子门票

随着社会人文的发展,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人数会大幅增长,博物馆都将面临人流浪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物联网与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电子票的出现可以为博物馆带来诸多方便,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或发送二维码等方式,给观众提供购票凭证。通过将物联网的RFlD技术与电子票及观众的移动手持设备相结合,即可实现博物馆内的观众定位。系统通过阅读器采集观众的数据,分析相应的人流量及位置数据,可以及时为工作^员提供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

(2)指示系统

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中看得最多的毋庸置疑是展品,而其次就是博物馆的指示系统。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指示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环节,如何通过良好的指示系统来带领观众进行博物馆的参观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内置RFlD电子标签的门票或观众的移动设备,可以全面感知用户的存在与位置信息,然后快速准确地对观众的位置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给观众制订一个准确,有效,亲切的参观路线,减少观众的观展障碍。

(3)多媒体导览系统

导览系统可以说是博物馆展示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单项传播展示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口味了,他们所期待的是博物馆传播的多样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性与自主性的加强。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全面感知观众存在。通过RFlD等物联网技术增强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并应用观众的移动终端将预先设定的服务推送到观众手中。美国技术创新博物馆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术腕圈的博物馆(图3),该博物馆认为这是参观了解博物馆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参观者能够实现与展览之间的互动。观众还可实时查询自己的位置,回顾参观路线,获取最优路线导引服务,调整参观行程并选择需要的服务。

同时当持有电子门票或手持设备的观众靠近展品,系统根据观众所在位置情况,触发功能模块,显示该展品详细的文字、语音、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介绍资料,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其背景资料,使得科普、人文宣传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全面。观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更轻松地查看展品名称、内容等信息。

同时根据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当前位置分析,结合以往的参观数据及用户信息数据,给出观众独特的个性定制路线,自由参观展品,引导观众参观整个博物馆。

3.2展厅环境控制应用:

物联网的相应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和检测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通过物联网红外传感器技术的使用,得到当前文物所储存的湿度、温度等多项环境因素,以及参观过程中人流量及动向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针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得文物储存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得到恢复,使得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告诫工作人员展厅的人流情况等,对博物馆的人流进行相应引导。

案例1:伦敦历史博物馆引进NFC RFlD标签

伦敦博物馆与诺基亚公司开始合作测试一套系统,通过该系统,NFC手机用户可以从馆内两处NFC标签处得到优惠券、展品信息、预约等信息(图4)。伦敦博物馆于1976年建成,里面珍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宝。当观众将手机贴近某些标签的时候,游客的手机可以自动连接到博物馆的Facebook主页或者是Twitter主页,在那里他们可以炫一下展品。观众还可以通过一些标签,浏览存储在博物馆文献中的艺术品照片,下载博物馆的乐曲等多项创新应用服务,这些服务功能的增加都促进了观众在参观中的体验感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4.展望

上一篇:展示设计探究范文 下一篇:电子工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