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博物学:《博物人生》评介

时间:2022-05-05 03:17:36

重启博物学:《博物人生》评介

博物人生

刘华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刘华杰教授早先研究非线性动力学哲学,后来转向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传播,而现在精力几乎全用在了博物学上,特别提出博物学编史纲领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亲身实践,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系统阐述博物学的书籍《博物人生》。不算之前《好的归博物》那本关于博物学文集,这是几十年来国内第一本关于博物学的书籍。

本书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博物学的意义的反思,第二部分是具体的中西博物学文化史研究。第一章是关于博物学的理论思考,涉及博物学的方方面面:博物学的概念、在科学史中研究科学之博物学传统的意义、中西博物学的比较和差异、博物学的认识论意义、博物学和人类未来。几乎所有关于博物学的深度思考都在第一章。之后的几章可视为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了西方历史上代表性的博物学家。第三章是中国古代博物学初探:以诗经为例。第四章接着讲中国:以民国时期的博物学杂志为例,思考在中西文明碰撞的时代,博物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第五章探讨博物学和民间组织的关系,尤其强调博物学民间组织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最后一章是博物学实践随笔。书中对于中国博物学涉及更多,既讨论了中国古代博物学和中国近代博物学,还对在当前中国建立博物学组织的意义和可能性做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古代并没有所谓的博物学,只有博物君子、“博学志”这些词语,也许这不是过错,而是有内在理路的。“学”这个字一般译自—logy这个词尾,总有些静观和知行分裂的意味,事实上naturalhistory本来就没有那个词尾,什么都学问化是西学东渐时期引进西方分科之学的结果。Naturalhistory在西方更多是业余爱好者和绅士的日常生活之物,博物学和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是很近的,但这样的一种接纳博物学的社会需要长时间培养,不是短时间可以速成的。而博物在古代中国更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问,一门实践性的学问。博物君子总是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一个动态循环中向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敞开自己。

本书第二章中一共介绍了9个博物学家,展示了几乎9种不同的博物学。虽然,大而化之,可以说西方博物学经历了从描述、分类的博物学到进化论改造过的博物学的发展历程,但这样说似乎过于简化了,反而丧失了博物学追求细节的精神。能否把博物学作为每一位博物学家的博物学来看待呢?或者说把博物学家看做和文学家、哲学家更为相近呢?这样,也许我们更容易欣赏到每一位博物学家独特的气质,进而欣赏到他们代表的不同的文化风貌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学家的个案研究,或者说科学史的传记研究方法在博物学史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因为和数理科学家相比,博物学的个性更为充分些,传记研究方法因此更有用武之地。

在西方学术界,博物学史是一个兴旺而发达的领域,最近几十年出版专著众多,很奇怪的是,虽然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传统极为发达,但是关于中国博物学精深的学术专著却很少。《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是这个领域最近几年出版的一本高水准的学术著作,极具代表性和开创性。在西方学术界评价很高,作者不光具体研究清代的英国博物学家,还对博物学史的学术研究意义有较为深入的反思。他指出虽然在当代的科学分类中,不再有博物学这个名目,但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博物学尤其是植物学堪称是欧洲当时的“大科学”。另一方面,博物学也是19世纪在华的欧洲人参与最为广泛和深入的科学活动,并且和当时的海洋贸易以及帝国主义扩张联系极深。所以,博物学史的研究对于科学史和历史学研究颇为重要。在国内,北京大学科学哲学专业的一些博士生也开展了中西博物学史的研究。

除了学术上的意义外,从反思现代社会中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来说,博物学也许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博物学是生长在大地之上的博物学。在西方思想世界中,天国的观念和关于天的知识体系是很发达的,但是对于地似乎缺少和中国类似的形而上意义,完美的天球体系怎么在科学革命时期被一步步打碎,成为现代这种同质化的宇宙是西方思想界一曲宏伟的乐章。这个故事应该也是有中国版本的,不过中国版本可能有自己的特点:除了中国古代的天学被现代西方天文学瓦解外,地学怎么被瓦解也是同样惊心动魄,可惜这些重要的思想史环节缺少深入的研究,而博物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透视这样一个转变。

上一篇:现代经济学与传统历史研究融合的可能性 下一篇:The U.S. Government Has Never Recognized Ja...